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德育活动体系范文

时间:2023-08-08 16:46:04

序论:在您撰写德育活动体系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德育活动体系

第1篇

基于这样的认识,长春市朝阳实验小学在知识性德育课程的基础上,逐渐凸显活动性德育课程,使其成为德育课程体系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构建课程体系 多领域培养学生高雅的志趣

德育无处不在,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有利于德育教育的顺利实施。

我们在实践中,经过反复我观察和论证,组建了德育课程开发团队,针对当前德育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针对德育教育重说教轻体验的特点,编写了一系列的德育校本教材。

1. 国学读本。传统的国学,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底子,蕴含着华夏民族的传统的美德。遴选前贤诗文中的经典文章,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我们编写了《石头剪子布》校本课程。课程分年级编写,共有6册。其中选编了《论语》、《弟子规》、《三字经》、《增广贤文》等名篇。

2. 乒乓球训练校本教程。我校是吉林省乒乓球项目传统学校,是长春市乒乓球项目传统学校,长春市乒乓球训练基地校。多次承办省市区乒乓球赛事,并多次囊括各类团体、个人赛冠军。有了这样的基础,我们发动教师编写了《乒乓球校本课程》,在传授运动技巧的同时,更强化了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现在,乒乓球运动已经成为学校的品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科幻自护续写。学生良好德行的养成,既要他律,更需要自律和道德准则的内化,需要在切实的情景中去体验和落实。科幻自护续写,是我校在进行德育课程建设方面的一项创新性举措。

《淘气包“张小虎”历险记》、《拯救地球》、《假如我是……》等篇目的创作,让学生把自己置身在一个个具体的情境之中,矛盾迭起,冲突不断。学生在自己创编的故事中实现在心灵的净化和升华,寻求着真善美,挞伐着假丑恶。到现在为止,学生自己创编了5部《科幻自护续写集》。

4. 音乐课程。音乐带给人的,是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学习器乐的演奏,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坚韧的品质。学校开设了电子琴、葫芦丝、二胡、古筝、长笛等音乐课程,组建了各种音乐社团。学生在“器乐进课堂”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爱的种类,进入社团进行深入的学习。

5. 体育课程。在体育项目传统校的带动下,我们编写了《足球运动教程》、《少儿篮球运动教程》、《轮滑技巧》等适合小学生掌握的各类运动教程。教程强调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让学生在运动的同时,感受到更高更快更强的运动精神,享受拼搏之后的成就感和喜悦。

6. 书法课程。书法艺术对于学生形成认真观察、静心处事的品质有着深刻的影响和促进。我们在德育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上,组织书法家认真编写了《书法教程》,让学生在传统艺术的笔歌墨舞中体验端庄与飘逸。

二、培养教师队伍 为德育课程的落实提供保障

1. 加强班主任教师队伍建设。班主任是德育工作的排头兵。加强班主任队伍的建设,是落实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我们在工作中通过专题讲座、专业考核、竞聘上岗、学习考察、经验报告、师德演讲等活动来打造优秀的教师团队。

2. 提高文字科教师的德育渗透能力。各学科中都包含着德育点,如何有效利用这些潜藏的德育教育点,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形成了“一课一得德育训练点”。通过对课文《中奖之后》的教学,让学生明白金钱与道德的分量;通过对思想品德课中《争吵》一课的研读,让学生懂得谦让与包容;通过数学课《排列组合》让学生懂得同情接受弱小也是一种美德。

3. 严格聘任社团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们在社团教师的聘任工作中,始终把握“德艺双馨”作为首要标准。我们在对外聘的艺术家进行考核的时候,首先从他们的衣着言谈进行考察,然后规范他们的课堂教学言行。这样就保证了他们在进行艺术传授的同时,给学生带来积极阳光的引导。

三、搭建展示平台 让德育影响终身的发展

第2篇

关键词:构建;法纪教育;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4-0255-03

中小学生德育基地是中小学生校外德育实践场所,是学校德育的补充和延伸。德育基地是一个新建立的教育机构,负责对不同年级学生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生的教育效果如何呢?现在也没有一个完善、合理的评价体系,各地的德育基地也各自为政,这样会导致德育实践效果出现盲目性、也缺乏针对性,教育效果就会缺失实效性。根据本人在中小学德育基地对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体系进行探究,能解决德育基地针对不同年龄段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难的问题,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现实意义。

一、德育基地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构建德育基地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体系的基础就要有科学性,要客观的规律办事,绝不能主观臆断;指导需要有科学理论为依据,避免主观性和盲目性。在构建评价体系时,必须考虑“两规律,一防止”——评价要符合德育规律、符合青少年成长规律;防止片面性和粗略性,要在严谨的科学实验基础和精密调查基础上进行评价体系的构建。要建立起层次分明、要求明确,要把全局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应采用科学的方法收集评价信息,科学化建立指标、权系数。

2.教育性原则。德育基地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是一种价值观判断过程,是给受教育的中小学生在活动中的一种客观的评价,其具有教育意义,这种教育意义往往不同于传统上的教育活动的意义,其教育效果,取决于德育教师评价的意图,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选择评价的内容和评价方式来改善法纪教育效果,效果评价要体现德育目标。一般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体系构建时要做到“三个适应”——要与我国现代社会的法制环境相适应;要与中华传统道德相适应;要与社会主义法律法规相适应,要弘扬法律正能量,体现法律的正义。只有尊重和坚持以教育性为原则,从教育角度出发,才能科学合理地建立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体系,从而落实有实效德育措施,增强整个德育基地法纪教育活动的实际效果。

3.方向性原则。在构建法纪教育活动评价体系中要把握好方向,要做到“三个一致,一个协调”——要与党的教育方针相一致、要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目标相一致、要与社会主义的法律法规相一致,要与社会法治环境相协调。同时,法纪教育效果评价体系应该具有方向性、导向作用,通过各级指标的导向性,指明法纪教育活动评价体系中的德育指标,使德育方向性更加明显、清晰,从而提高德育教育实效。

4.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原则。为了避免在评价过程中出现局限性与片面性,在构建法纪教育效果评价体系时要做到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这样会更客观、更科学、更严谨对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既可以对对象进行定性描述与分析,又能对评价的结论可靠、精确、客观分析研究。尽可能有定性指标,又有量的规定,在量化的基础上进行定性分析,做到评价科学合理,切合实际,提高德育效果。

5.基础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构建评价体系中,要把基础评价与结果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是为了提高德育效果,优化德育实施方案,是德育实施的一种手段、一种教育方法,这都是考验德育工作者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学研究水平,只有德育教师在从分了解学生的特性后,通过基础评价与结果评价,更客观反应出法纪教育效果,更好地让学生身心自由发展。当评价的结果出现了相对性与可变性难以表达问题时,可采用较为模糊的表述,例如“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等言语来表达。

二、对德育基地不同年级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体系指标的构建

这是整个评价体系的中心环节和基础,必须运用恰当理论与方法,科学、客观、合理、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德育基地不同年级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体系评价包含二层次:第一是德育基地初中一年级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指标;第二是德育基地高中一年级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指标。这是德育活动工作的前提和起点,是对已经实施的德育活动过程的成败和经验教训做出评价,也是对德育活动效果的检验。也是解决德育基地针对不同年龄段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难的问题,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详细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体系构建指标见下表1和表2。

表1 德育基地初中一年级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指标

表2 德育基地高中一年级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指标

我们构建德育基地不同年级法纪教育活动效果多维评价体系的尝试,解决德育基地针对不同年龄段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难的问题,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形成教育合力,让学生更了解法律法纪,做到知法懂法的好学生,减少甚至杜绝未成年犯罪的发生。同时也让教师的工作更富有挑战性,主动接受多维评价,虚心改进,积极反思,不断创新,将评价的结果转化为终身学习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杨洋.关于中学德育评价体系及其完善的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09.

第3篇

Abstract: There exist many problems in university moral education practice. For example, moral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are improperly proportional. Educators and students can not well play the role of leading part and main participants respectively, which makes moral education practice system suffer inefficiency. These problems severely restricted the practical activities of moral education.

关键词: 高校;德育;实践;问题

Key words: university;moral education;practice;problem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4-0240-02

0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意识、思想形态、生活方式、信息渠道等呈现出多元化趋势,这些客观现实从不同的层次和角度对高校德育实践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校德育实践工作也走向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活动为载体的新探索。高校德育实践工作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制约了高校德育实践教学活动的效果取得。

1 德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定位不清

实践教学是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大学生的重要环节,是巩固理论知识、加深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大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然而,高校德育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定位不清,从学校、施教者到家庭、受教育者对德育实践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足够的认识。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已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探索,但高校和施教者仍没有彻底摆脱传统教育观念,长期以来形成的以理论灌输为主的,“老师传递、学生接收”的教学模式仍占主导地位,极大地限制了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高校德育实践没有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合理地处理好德育理论教学与德育实践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在传统德育教学过程中,高校普遍重视德育理论知识的指向性传递和机械性传播,忽视了实践教学在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形成中的关键性地位和作用,致使知识与能力、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完全脱节。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泛化,德育实践教学的显著优势不断凸现,但部分高校仍保守地坚持传统的德育教学方式,轻视德育实践在德育活动中的作用。在高校大学生德育教学过程中,课堂理论教学始终是德育教学的主导手段,多数高校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安排必要的课时或只是象征性地安排实践课时,没有切实开展德育实践的意识。因此,德育实践往往只存在于高校的德育教学理念上,即德育实践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致使德育实践教学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在实用主义不良思潮的影响下,高校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存在片面性,将培养符合社会内在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为高校教育的主要目标。在就业、课时等硬性因素的制约下,学校对专业课、学位课和基础课等给予了充分地重视,而德育实践在短期内很难看到明显地效果,高校必然忽视德育教学尤其是德育实践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2 施教者在德育实践中的主导性不足

近年来,各高校加强了思想道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使其学历层次不断提升、年龄结构不断年轻化、理论体系不断完善,但却没有彻底改变高校德育实践教学水平的低效现状。这是由于:

第一,现阶段的德育实践教师都是在传统应试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思想观念仍不能完全适应现代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本身缺乏开拓思维和创新意识,科研深度和广度不足,难以卓有成效地开展德育实践教学,仅仅为了机械地完成学校安排的教学任务。

第二,高校德育施教者往往具有丰富的德育理论知识,但却没有经过系统的德育实践教学技能训练,缺乏德育实践活动的组织和策划能力,缺少德育实践活动的实际操作经验,根本不足以引导大学生开展德育实践教学。

德育理论涉及政治信仰、价值观念、兴趣取向、职业素质、道德修养、法律基础等丰富的内容,施教者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力图将德育知识和理论讲得全面、深刻和透彻,最大限度地增加了德育课堂理论教学的信息量,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并费尽心机地搜集、补充具有时代性的理论材料。然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其丰富的课程内容、多角度的教学方式和严谨负责的教学态度却没有完全得到学生的认可,没有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没有带动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缺课现象十分严重,勉强上课或参加实践活动的大学生也只是为了得到学分,其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得到充分地调动。施教者往往缺乏德育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导性,德育实践活动没有经过严谨的、具体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过程,仅仅是随意性地开展课堂讨论、实地参观等德育实践活动,致使德育实践教学难以达到理想的预期效果。

3 大学生在德育实践中主体性缺失

高校德育教学内容的设置多是在中学德育基础上丰富与发展起来的,虽然增加了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培养的内容,但由于实践内容的单一性、实践活动的无趣性、课堂理论教学的枯燥性,大学参与德育实践活动的积极性、能动性明显缺失,德育实践活动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德育培养目标不能很好地实现。在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下,高校教育以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技能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学校就业率为现实标准,忽视了大学生的内在需要和期望视野,忽视了德育教育对大学生满足社会需求的重要作用,忽视了德育实践对大学生政治信仰、价值观念、兴趣取向、职业素质、道德修养和法律思维等思想道德修养形成的关键性作用,忽视了大学生在德育实践活动中的主体性。

实践教学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开展和应用,并取得了诸多积极的成绩。但这种创造性地教学方法在我国高校却没有得到普遍地认同,其应用效果也极不理想。在德育教学活动中,德育实践教学几乎形同虚设,以德育理论灌输为主的教学仍占主导位置。加之高校扩招的不断扩大,教育经费分配使用紧张,德育实践活动组织经费和创新经费严重滞后于学校教学硬件改善匹配的经费,使德育实践活动层次低,大学生参与热情低下,大学生的主体性优势难以在德育实践活动中取得应有的成效。高校德育实践活动多侧重于组织大学生参加集体实践活动,忽视了大学生德育层次的差异性,对大学生个体实践活动缺乏必要的、有效的激励措施;高校德育实践活动多是临时安排,随意性明显,且没有纳入学校德育建设工程的实施计划中,没有形成完整的、系统的、统一的德育实践教学体系;高校对大学生的课外、校外德育实践活动的理论指导明显滞后,使大学生难以切实地体验到实践活动对其思想道德素养形成所产生的作用;高校德育实践活动的主题设置、目的选择、意义实现、过程实施缺少系统地监督与保障机制,难以保证德育实践活动的预期效果取得。大学生即使被动地参加德育实践活动,也不会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甚至会产生逆反情绪,阻碍德育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降低德育实践活动目的和意义的取得效果。

在当前社会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极易受到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实用主义和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潮的影响,然而由于大学生心理、生理日渐成熟,求新求异意识强烈,对新鲜事物很敏感,追求个性解放和独立自主,致使其对单一枯燥的德育理论教学和德育实践活动大多抱有逆反心理,难以发挥其在德育实践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诚然,大学生并不是单纯地对德育实践活动和德育理论教育存在抵触情绪,而是对单一的德育理论灌输式教学模式、对低级无意义的德育实践活动表示不满,希望提升和完善德育实践活动的策划水平、目标设置、组织层次等,希望摒弃单一机械地灌输式德育教学而采取适合他们内在需要和期望视野的实践性德育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大学生在德育实践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以提高其对高校德育实践活动的参与热情。

4 高校德育实践运作机制低效

传统的德育实践教学没有形成系统的体系,导致德育实践缺乏系统的规划与安排,往往流于形式。德育施教者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联系,德育教学中各自为战,致使德育实践的内容和形式重复同一化现象严重;高校德育本是一个有机地系统工程,但由于德育各门课程之间没有进行系统地联结,使德育教学无法形成一个整体,在某种程度上引起大学生的反感,德育实践活动收不到预期效果。

在高校德育实践运作机制方面,德育实践教学环节缺少有效的管理和保障机制,德育实践活动缺乏持续性、广泛性和规范性,多流于形式,导致德育实践实效性不强。部分高校德育实践教学开展明显不足,大学生对德育实践教学的参与性低下,德育课程的吸引力大大降低;部分高校虽然已将德育实践教学的目的、意义、任务、目标等列入教学大纲,纳入授课计划,但缺乏对德育实践教学过程的有效监督和统筹安排,缺乏责任明确、管理统一的德育实践管理部门对德育实践教学活动进行全程地指导、安排、监督和保障,尚未形成一个科学、有效、合理的高校德育实践运行机制。高校普遍缺乏独立完整的德育实践教学考核体系,普遍缺乏专门的德育实践教学考核标准和考核方法,普遍缺乏相应的德育实践教学激励机制,致使高校德育实践教学具有一定程度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造成高校德育实践教学管理无序化局面,也严重地挫伤了大学生参与德育实践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力。

综上所述,高校在德育实践活动中应运用科学高效的运作机制,理清德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定位,强化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德育教育针对性,发挥德育工作者的主导性,广泛开展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主动参与意识,高效德育实践活动必将有长足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戴春平,廖远兵,何秋霞.如何构建高校励志德育教育新模式[J].茂名学院学报,2009(02).

[2]邵敏.基于榜样激励的青少年励志教育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0.

[3]丁存霞.大学德育评价原则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01).

第4篇

关键词: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

一、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意义

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对于小学教育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校本资源的优化,而且有助于提高一线小学教师活动课程的设计水平,更重要的是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能够使活动课程设计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使得小学生的道德习得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从全面来看,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是有助于小学德育充分落实的。

二、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步骤

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调研阶段,在这一阶段,我们要对本校的德育情况进行不同方面的调查,包括德育主题活动的相关目标、内容、方法、形式、效果评价等进行有效评估,为进一步进行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的设计做好相关铺垫。另一方面是具体设计实施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小学德育主题活动要充分与本学校的发展和定位结合在一起,要尽可能利用本校的校本资源,同时也要汲取合适的外部资源,确保德育主题活动是行之有效的。在进行德育主题活动的同时我们要注意活动开展是基于活动可行性和实际性的基础上进行的,首先要制订相对合理化的预期结果;其次要编写切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尽可能使得编写的教学内容符合本校学生能力水平并且贴合实际;最后我们还要注意要有相关的练习形式和评价、反馈环节。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需要长期推进、逐步推进的过程,只有做到可行性、科学性、合理化才能使得德育主题活动的开展更有效果,更有意义。

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研究对小学教育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完善了小学教育的教育体系,使得小学教育体系更加完善,更加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而且更重要的是,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能够促进小学生德育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小学生建立更加完善的人格和优秀的品质。

第5篇

一、当前小学德育主题活动教学存在的问题

由于主题性是德育主题活动课程的基本特征,因此需要提前设定主题活动的形式,并根据实际发展形势确定教学目标。但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教学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以下将对当前小学德育主题活动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

1. 主题活动设计缺乏针对性。主题性是德育主题活动的基本特征,在实践过程中必须根据实际发展趋势确定合理的活动主题。当前在小学德育主题活动教学中,存在活动设计不合理的情况,具体表现为预设的主题和实际主题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活动在实践开展中无法达到理想的实践效果,甚至出现盲目性德育教学。

2. 活动流于形式。根据现有的小学德育主题活动开展成果来看,为了取得理想的实践效果,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教学,例如游戏和主题教学结合的形式。但是往往在实践教学中存在主题性教学流于形式的情况,学生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游戏上,追求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形式,忽视了教学效果的重要性。其次,部分教师在活动设计过程中多是为了敷衍了事,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出现活动设计不合理的情况。

3. 忽视自身引导性作用。在新课标改革的影响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应在实践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但是在实践教学中,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从表面上看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实践中来,但是仔细观察,学生在讨论中存在吵吵闹闹、缺乏目的性的学习,教师没有发挥自身引导性的作用,导致学生对德育知识不全面。

二、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的优化措施分析

针对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教学的重要性,在实践过程中必须对其引起重视,并根据实际发展情况,确定切实可行的优化措施。以下将对如何促进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发展进行分析。

1. 合理设计德育主题。活动是德育的重要途径,在活动设计过程中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计德育主题。由于小学生受到家庭、个人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的认知差异性,在德育主题设计过程中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入手,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确定合理的设计形式。例如,在小学二年级德育教学中学到《爱家乡,护环境》,在主题活动设置过程中要让学生积极了解家乡的历史和巨大变化,并知道家乡的为人和相关名人事迹,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实践中,对家乡历史文化有深入的影响,进而在主题设计过程中,让学生不断弘扬历史文化,创新本土文化。

2. 创新活动形式。基于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心理,德育主题活动设计必须立足于当前,并不断创新活动形式。首先要创设鲜明、具有趣味性的教学形式,教师和学生都积极参与进来,其次要将健康向上的内容和教学主体结合起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研究中去,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有德育活动的主体新颖别样,才能提升学生的参与兴趣,进而在实践中了解主题设计的目的,从中受益。

第6篇

关键词: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

【中图分类号】G623.1

主题活动在教育中的价值能否有效体现,首先要看活动主题是否科学合理。对此有学者表示,只有做到活动主题的系列化,才能实现养成教育体系的系统化,才能按照学生的道德成长和学习规律,实现预期的培养目标。主题活动的目标归根到底都必须指向德育目标,即养成学生的德行。小学生的德行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决定了主题活动需要有计划、分层次地开展。一方面,不同年龄段的小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和心理发展水平是有差异的,不能要求每个年级的学生都能够习得同一层级的道德素质;另一方面,德育目标本身是具有广度和深度的,需要以多角度、连续性的活动作为载体,方能够全面内化为学生的德行。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是由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以及社会思想道德的内在逻辑和层次结构决定的,通过系列德育主题活动育人,是德育实践的现实需要。

一、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的界定

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是将"系列化"这一设计理念引入小学德育主题活动实践,从而指导一线的小学教师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集体性、交往性的校内外德育活动中,自主地依据教育要求,联系学生实际,切入社会生活,解决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方面现实存在的问题。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是动态的过程,其目标与结果是使得小学德育主题活动形成系列。

基于上述认识,笔者认为,可以给"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下一个完整的定义: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是指小学一线教师从教育的整体性出发,结合学校办学理念和发展定位,在总结本校德育主题活动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系列化的技术方法,有目的、有步骤地将经验的德育主题活动设计成为目标明确、主题紧密联系、内容成组成套,活动形成序列、利于提高育人实效的系列德育主题活动的过程。

二、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的步骤

(一)调研阶段

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的首要步骤,是对本校德育主题活动现状进行调研。具体而言,包括对本校德育主题活动的目标、主题、内容、形式、方法、节奏、队伍建设、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评估,从整体上联系本校在德育主题活动教学中的预期结果、教学内容与方法以及学生的评价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的具体的系列化设计做好铺垫。

(二)具体设计阶段

在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的设计层面,要基于学校的办学理念,将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的设计与本校的发展定位结合在一起。学校在德育主题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能够积累大量的校本德育资源。系列化设计要在联系现实,吸收合适的外部资源,继承优秀传统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校自身丰富的校本德育资源及其特有的教育功能,使得活动的开展更具针对性地贴合学校和学生实际。具体的设计,包括确定预期结果、编制具体的教学内容、开发一些将学生置于真实任务中的活动,以及设计备用的练习形式、评价与反馈等方面。

(1)确定预期结果

这个过程也可以称作将学校育人目标具体化的过程,目的在于确定小学生各个阶段的具体培养标准。可以通过全体教师参与、家校合作的途径来完成。

第一步,学校各年级教师参照本年级学生的道德水平和理解能力,遵循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品德发展的内在逻辑,围绕各个核心主题,拟定具体的培养目标。

第二步,学生在家长的协助下,以自己为道德发展的主体,围绕自己的品德发展需要和实际水平,以所处学年为期限,对各个核心主题提出具体的行为标准。

第三步,进行横向比较和纵向分析,对教师和学生对具体目标理解的差异中反思教师制定的标准中不合理的情况进行修正,拟定适切的具体目标;通过比较各个年级师生对同一主题制定的不同标准和具体目标。对于层级比较清晰的主题,设计一至五年级由浅入深、有由易到难、由近及远的分目标,逐步提高道德要求;对于层级性较弱,但内涵丰富的主题,从不同角度挖掘适切的分年级目标,以全面提出道德要求。

(2)编制具体的德育主题活动内容

德育主题活动内容是系列德育主题活动系统性的集中体现。规范德育主题活动内容,需要全体教师员工共同参与讨论,并积极征询学生的建议,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在内容的选择和编制上要讲求渐进性,以序列化原则对价值进行系统编排,从横向整合和纵向衔接两个方面进行设计。

第一步,在横向上,在同一年级培养中,应基于不同的主题,从多元维度来综合选择活动内容,以全面丰富学生的人生观;

第二步,在纵向上,在不同年级培养中,需根据不同年级学生道德发展阶段的不同,对活动内容的难易、深浅进行由低至高的层次排列和设计,构成主题活动内容逐层递进的关系。

(3)开发一些将学生置于真实任务中的活动

加涅曾说,不让学生参与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就不可能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开发一些活动,使小学生置身于真实任务中,就显得尤为重要,直接影响学生道德学习的过程完成与否。将道德学习置于现实的生活中,在实践中磨砺品行、活学活用,能促进小学生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

第一步,由书本德育、说教德育向生活德育转变,还原真实的道德生活,将学生以主体的姿态置于特定的时空场景中,以真实的道德任务替代片面的道德说教,促进小学生良好的品格的养成和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第二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发挥道德学习的主人翁地位,在道德生活中通过同伴交往、师生合作、父母教养、社区互动和社会实践等途径,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与行为选择,主动构建自身的道德体系,完成道德学习。

(4)设计备用的练习形式、评价与反馈等方面

第一步,练习的设计应引发学生注意从家庭、学校、社区等空间场域对自我道德学习进行评估和强化。在这个过程中要力争做到把德育主题活动的练习方式设计得使学生不把德育行为看作是教师实现育人目标而必须进行的一种练习、一种有意安排的活动,而是看作对自己道德学习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的一种行为考验和强化,以便使儿童经历自我养成道德习惯的成功感受。

第二步,通过增加"注意长度",引导学生对目前自己道德水平及不久后的将来(以一个学期为宜)进行自觉比较,并加之以家长评、老师评和同学评,从而使儿童感受完成道德学习过程的满足。

参考文献

第7篇

在幼儿教育的领域里,‘区域活动’早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了,它同主题集中教育活动一样,是幼儿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是,如何看待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之间的关系,区域活动单纯的是主题活动的延伸吗?主题活动是否完全主导着区域活动,使区域活动无条件的成为主题活动的附属。在主题背景下开展区域活动,会不会使区域活动受到主题的限制,也就是教师过多操作区域活动,使区域活动降低了本来的教育意义。教师如何能在主题背景下做到收放自如的开展区域活动,充分利用区域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呢?

在日常教学中,主题活动的目标实现要合理的分配于集中教育活动和区域活动两方面,并且可以充分利用区域活动的灵活性来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使教育教学活动与区域活动真正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一、认识主题活动与区域活动之间的关系

区域的活动也就是‘有准备的环境’,它会充分体现幼儿自主的意愿,这种教学模式较为灵活,随机。主题活动则围绕着一个中心,打破领域的界限,组织各种教育活动,使幼儿获得经验。区域活动和主题活动都是幼儿园课程的一种模式,主题活动是相对于学科领域活动、项目活动而言,区域活动是相对于由教师设计和组织的教学活动而言的。区域内的活动是独立的,并有其特殊功能的,它不是主题活动的‘附属品’。

二、区域活动可以萌生主题活动

实施案例: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我们班的主题活动也要与时俱进,我们预设了主题名称“鸟儿的家”想要让孩子们通过这个主题的活动来认识常见的鸟类,了解鸟类的生活习惯,身体特点,走进鸟儿的世界,增进孩子们对鸟类的喜爱之情,教育孩子们要珍惜鸟的生命,爱护动物。那么,这个主题如何开篇呢?如果直接向孩子们提出主题,未免有些强加的意思,于是我想到了区域活动。在主题名称未揭示前,我悄悄的将有关于鸟类的图书、图片、光盘投放到了班里的“阅读区”——(精灵天地);将泥塑的小鸟样品、各种动态的鸟的图片、一些羽毛、蛋壳投放到了“美工区”——(七彩乐园);将鸟类的三步卡投放到了“蒙氏工作区”——(工作进行时)。区域材料的变化引起了孩子们的注意和兴趣,随后,我和孩子们一起制定了区域活动的内容和规则,这样,孩子们在区域活动中开始了对鸟儿的了解。这一次区域活动评价谈话时,孩子们说的关于鸟儿的认识多了起来,‘看,原来你们这么喜欢小鸟呀,春天到了,各种鸟儿也多了起来,不如,把我们班变成一个鸟儿的家吧!’我的这句话得到了所有孩子的响应,于是‘鸟儿的家’主题活动就这样展开了。在随后的区域活动时,我就发现了孩子们主动搜集来的有关于鸟儿的活动材料,不仅主题活动变得灵活了,就连区域活动也变得丰富了起来,更加吸引孩子们的参与。

三、区域里的活动要夯实主题活动

实施案例:我们班里曾经开展了‘社区万花筒’这个主题,让孩子们认识到社区的公共设施的作用,了解社区的安全知识,了解社区生活,帮助孩子们产生爱我社区,邻里团结,友好待人的美好情感。其中有一次活动是‘我设计的房子’,在集中教育活动时,孩子们欣赏了真正的美丽的房子的图片,又畅谈他自己的奇思妙想,说出了想象中的房子。为了使活动更加深入,我就把第二次的活动(动手制作各种房子)抛向了区域活动,在“七彩乐园”(美工区)提出了活动目标:设计自己喜欢的房子,可以任选材料,使用各种方法。在‘搭搭乐’(建构区)提出目标:搭建你理想中的房子,要与众不同,懂得合作。在其他教育活动进行的同时,这次活动也在进行中,经过两周的区域活动时间,这次活动结束了,结果很让我惊喜,孩子们用了绘画、粘贴、泥塑、拼插等各种方法,集思广益的设计出了漂亮的房子,利用纸盒、积木搭建出了多功能的房子,在介绍自己的作品时说的头头是道。

同样在‘设计招牌’活动开展时,我给孩子们留了作业,在路上观察各种商店的招牌,想一想哪个招牌给你留的印象最深。孩子们来到了幼儿园,在谈话时间里,我带着孩子聊了这个话题。那么,这两周的‘七彩乐园’的活动目标就有了;设计自己的商店招牌,让别人一看,就想进来买东西。孩子们接到了这个目标,马上在活动区里忙碌起来,两周过去,每个孩子都设计了不同的招牌,各有千秋,一条“商业街”又在班里开了起来。

这样的活动效果仅靠一次集中教育活动是远远不能的。这样的操作性强,体现合作的活动在区域中进行,无形的加大了教育活动的灵活性,孩子们在半封闭式的区域空间里,很可能会有更广阔的发挥。

四、操作性强的教育活动可以直接抛入区域活动当中

实施案例:在‘社区万花筒’的主题活动中,有一部分内容是关于社区安全的,活动开展中,有很多有关于电的知识的探索的内容,孩子们感兴趣但不容易理解,不适合集体教学的内容,更适宜分小组来操作教学。于是,我将相关的活动材料投放到了区域活动中,在区域活动中完成主题活动。例如,在‘和电玩游戏’这个活动中,要让孩子认识导体和绝缘体,如果进行集中教育,一定会有老师关注不到的孩子,操作起来也不是很清晰。那么,我就为孩子们制作了一些教具,准备了各种操作材料,投放到了“开心益智区”,每次区域活动时间都会有几个小朋友进来做实验,并填表记录,老师也很便于观察指导。过一段时间,全班的小朋友就都做过了这个实验,那么,我选一次谈话时间,拿着记录表和孩子们一起总结一下,这个活动就轻松的完成了。这样既不耽误其他活动的进度,又让孩子乐于探索,轻松求知。接下来的‘静电游戏’、‘电池游戏’我都是用这种方法来完成的。

五、两种教育形式互为融合,提升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