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美育在素质教育中作用范文

时间:2023-08-08 16:45:56

序论:在您撰写美育在素质教育中作用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美育在素质教育中作用

第1篇

关键词:美术教育;素质教育;地位;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9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262-02

美术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素质教育,通过美术教育去提高学生素质,主要的途径还是学校教育。目前,要真正确定美术教育的学科地位,全面发挥美术教育功能,还必须对美术教育有一个全面而明晰的认识。

1.美术教育是学校美育的重要途径

在美术教学大纲中有这样的表述:中小学美术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这里既明确了美术教育的作用,又指出了美术科与学校美育、智育、德育诸方面的关系。美育,是以美的对象和美的形式存在为内容进行的美感教育。旨在培养提高人对自然、社会和文艺的鉴赏能力,陶冶情操,使感情、思想及以健康协调地发展并促进人的高尚道德行为的形成。

在美术教育中,体现美育的,大多以发展学生的智能、发展学生的情商和现实、丰富学生的素质为主,提供学生实现多元化的目标。在美育中,重在传导美术文化,开发学生的美术素质,培养勇于奇异创造精神与创造能力的社会化的、平民化的人。

美术是研究美、创造美的造型艺术,其作品多是表现自然美和社会美。在教学中,美育主要体现在:其一,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技巧,掌握有关的理论知识,教会学生要有奇特的勇于创新的精神。在教学中,普遍会出现一些现象,如在绘画教学中,在教授素描或色彩时,对学生讲这里"灰"了,那里"亮"了,那里"脏"了,或这样用这种颜色画两笔就行了,至于那里该"亮",那里该"灰",教师就不明讲了,学生学起来就吃力,这样既不能用理论去分析,又不能对作品进行有效分析,结果只是一个凭经验作画、评画的经验人。教师教会学生的不只"灰一点,亮一点"的知识,而要教会学生创新教学法,仅拥有表现美术所需的技术者,是美术,是素人,而不是玄人--真正的美术家。而教师正是为这些将来的"美术家们"打下基础,培养他们的美术综合文化修养而努力。

其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及鉴赏能力。"美"是没有标准的,你用你所学的知识去评价它,别人认为"丑",你却认为"美",那是你找到了它的内在美。美不能光看表现,而源于内在。有的说,风景天天一个样,有什么美的,这些你是没有去发现,更没有用你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去评价,若用文化人的眼光去理解,多么糟糕的画你都会被某一点所打动。正如罗丹说的一句话"我们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我们善于运用、善于观察,每个人都用一颗美好的心去看待我们的美术教育,那美术教育就能提高学科地位,健康可持续发展了。

2.美术教育是智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术教育既属于美育,又是智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有力地促进学校的智育工作。美术学科虽然没有升学考试,但传授的基础知识,如:造型、色彩、透视、美术史论等,既是美术自身的知识体系,又是现代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能力已成为现代科技人智能结构的组成部分。

美术教育是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必不可少的。智力因素是一个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美术教育在其中有着重要作用。在教学中,主要以学生为主,教师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帮助,使学生从中可用多种思维去完成作业,如:在数学中1+1=2,在数的计算应用内,它是一个权威,不可更改。而在美术中1+1可等于任何数。一千个学生的同一个创作题目,会有一千种不同思维,创作的作品有一千个样,丰富多彩,你还能说1+1只能等于2吗?这些,都是对学生智力开发的另一个方面。对于技能训练,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同时推动和提高大脑的发展,还能推陈出新,这些都是美术教育中对智力的开发,因此它是美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美术教育形成的能力,它不仅对本学科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这种能力的迁移对促进其它学科的学习同样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3.美术教育对德育同样有促进作用

美术教育在进行德育方面也有优势,中小学美术课向学生展示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美术作品,这是一笔无与媲比的文化遗产,是自立于世界艺术文明之林的宝库。引导学生欣赏这些优秀作品其本身就是一种爱国主义教育,它对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精神将发挥巨大作用。

在美术教育中,特别是在创作活动中,通过对美好事物发展等行之有效的创作内容的实施,在学生心中种下美好向上的种子。如一广告设计:一人手里拿着一根钓鱼竿,坐在被砍伐的树桩上钓鱼,而鱼竿上钓起来的都是鱼骨,河水是黑的,看不见绿色,而他却在那里哭。笔者看了,心中一颤,是啊他在呼吁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认识到地球现在的危机。后来在班上参观了这幅作品并进行了讨论:你将如何保护地球这一课题,使他们真正成为保护地球的卫士,看似简单的作品却是学生的心声。所以,美术教育同样促进着德育教育,不少人才的优良意志品质,大都是在美术实践活动中培养而成的。

4.社会发展需要美术教育

美术水平和公民素质是一个国家经济与文化教育发展的标志之一,美术教育是伴随着社会对美术的需要和人们对美术教育的认识而发展起来的。通过美术教育能锻炼人的美术素质得以提高,同时又促进社会对美术的需要。

第2篇

关键词: 美育 职业素质教育 促进作用

面向21世纪,世界各国都把开展职业素质教育作为高教改革的方向。职业素质教育注重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着眼于社会全体人员身心的全面发展。实施职业素质教育的主要手段是开展德、智、体、美、劳五育,通过五育的有效开展,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在五育中,美育是最有活力、最具渗透性的因素,对整个职业素质教育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一、美育的概念

通常来说,美育是审美教育,又称美感教育,它是通过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审美观点、健康的审美情趣、高尚的审美理想的教育,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也有的学者认为,美育包括审美形态教育和美感教育两个方面:1.审美形态教育,主要是通过对符合“真、善、美”标准的艺术品的形态、形式、风格的鉴赏,来培养人们对自然中千变万化的美的形态结构的识辨能力;2.美感教育,主要通过对符合“真、善、美”标准的艺术品的欣赏,培养人们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包括感觉、情感、想象、理解诸心理能力的提高和相互协调,最终落实为包括艺术欣赏和艺术创造力在内的、某种敏锐的审美知觉和对美的欣赏力和创造力。

“美育”的概念最早见于席勒的《美育书简》。席勒(1759―1805)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著名的戏剧家、诗人,也是一位颇有影响的美学和文艺理论家。《美育书简》最初是席勒于1793年2月至次年七月写给丹麦奥古斯腾堡公爵克里斯谦关于对人进行美感教育的信,于1975年正式发表。席勒较系统地论述了美育的性质及其功能,认为美育是实现人的自由本性的完善与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的先决条件。他说:“我们为了在经验中解决政治问题,就必须通过审美教育的途径,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达到自由。”

美育的思想源于人类对美的追求。在中国可追溯到远古图腾活动中,在西方,它孕育于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和史诗中。奴隶社会时期,我国开展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育中的“乐”就是美育,古雅典也提出教育要培养身体和精神两方面都“美”的全面发展的人。中国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家孔子主张对人的教育要“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在教学中,他注重培养弟子多方面的技能,孔子自己也是吹拉弹唱,无所不精。西方古希腊的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设想把艺术教育和美育列为各级学校必备的课程。此后,美育思想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丰富发展。但是,在进入工业社会后,伴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开始重视培养专业人才,以适应机器大生产的需要,教育中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使人类“异化”现象逐步明显。进入电子时代以后,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要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只培养单向型的实用型人才是不够的,还必须培养具有很强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教育面临新的选择是,必须“文”、“理”并重,由培养“专才”转变为培养“通才”,因此,曾一度被忽视的包括美育在内的人文艺术科学越来越引起教育界的重视。

二、美育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

美育在职业素质教育中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对德、智、体、劳四育的促进上,即美育可以“以美储善”、“以美启真”、“以美助健”、“以美益劳”。

1.美育对德育的促进作用――以美储善。

德育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现象、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包括思想、政治、法纪、道德等品质的教育。对受教育者培养的目的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认清真、善、美和假、恶、丑,充分发挥个体的积极性,正确处理个体之间及个人与集体和社会整体的关系。从德育的目的可以看出,美育是德育的前提,只有对真、善、美有正确的认识和把握,才能为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打下基础。

在美育的环境中,个体可以抑制感求,宁静致远,保持自身尊严的高尚人格。使个体在潜在的超道德的审美境界中储备了跨越生死、不计利害的高尚情操,即可以起到以美储善的作用。

鲁迅认为:“美术可以辅翼道德。”高尔基说:“美学是未来的伦理学。”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灵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

(1)美育促进人意志心理结构的完善。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自由意志是伦理道德的核心。美育是以美的形象和美好事物来诉诸于人们的感官,并激起人的情感共鸣,使个体在感受美好事物的过程中受到影响和感染,使思想境界得到提高,在自由感受的审美境界中实现了意志选择自由。

(2)美育增强德育的可接受性。传统的德育主要是靠说理、灌输,而通过美育,可以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使学生更乐于接受并主动参加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思想道德的熏陶。

(3)美育促进人格的完善。德育的重要任务就是塑造个体完善的人格,解决现代人格扭曲的问题。美育在人格完善中有巨大作用,席勒从人本主义立场出发,指出人格完善要通过从“感性的人”向“理性的人”的提升来实现,而审美是“不可缺少的桥梁”。

美育正是使主体在进入审美状态后,达到知、情、意的自由和谐状态,在和谐统一中陶冶性情,净化个人欲念和功利,使人高尚起来。正如黑格尔所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黑格尔,《美学》,第一卷第147页)

2.美育对智育的促进作用――以美启真。

科学和艺术具有相通性和互补性,这一点在著名的科学家和艺术家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爱因斯坦不仅是伟大的物理学家,而且精通音乐,尤其擅长小提琴。毕达哥拉斯、开普勒、普朗克等科学家都精通音乐。我国古代的张衡不仅是伟大的科学家,而且是东汉六大画家之一。达・芬奇不仅是伟大的画家,而且是伟大的数学家、自然科学家和工程师。歌德是一位大诗人、大文学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工程师。

美育是在对人的熏陶和感发中,培养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美育过程中渗透着理性的直观能力,使人的理性与人的感性相沟通,引导人由认识走向创造,起到以美启真的作用。

(1)从生理角度来看,美育可开发大脑的潜能。现代脑科学研究提出了大脑两半球的“双势理论”的“思维互补理论”,指出大脑两半球是有分工的、具有互补性。人们在科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是大脑左半球,大脑右半球没有充分调动起来,时间长了不利于大脑的发育。而审美教育可以促进大脑两半球协调发展。音乐、美术、舞蹈、旅游观光等都能活跃大脑左半球。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大脑右半球得到休息,另一方面,由于大脑接收到更多的外部信息,通过两半球积极配合,能充分调动潜意识中的创造灵感。

(2)从激发人的动机来看,美育可提高学习的兴趣。美育通过扩大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使其在对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的体验中,激发求知欲,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科学创造的精神。法国数学家彭加勒曾说:“科学家研究自然,是为了从中得到乐趣,而他得到乐趣是因为它美。如果自然不美了,就不值得去了解。”

(3)从思维的度来看,美育有利于培养形象思维。科学研究表明,形象思维早于抽象思维,是抽象思维的基础。幼儿是从形状、色彩和声音的一般感觉而思考事物的。美育能提高人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进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艺术的形象思维有利于激发人的创造潜能。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

3.对体育的促进作用――以美助健。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好的身体是探索知识,攀登科学高峰的基础。一些科学家专心于科学研究而忽视体育的现象已引起人们的重视。美育可以从身心两方面来促进体育,起到以美助健的作用。

(1)促进人的生理健康。美育可使人产生愉快的心理感受,使人心情舒畅,肌肉放松,心律舒缓,机能协调,能消除各种有害健康因素的困扰,促进有益健康的生物化学物质分泌,从而增强体质和体能。实践证明,音乐、舞蹈、书法、绘画可以治疗某些疾病,特别是神经系统的疾病。马克思说:“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付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转引自《艺术美育》,第17页,河北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

(2)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不仅是指没有心理疾病,而且是一种心理状态,人在这种状态下能适应社会环境,具有生命的活力,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随着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人们受功利化的影响,经常出现烦躁、焦虑、紧张等不良心理现象。保持心理健康已成为人类的重要课题。美育可起到消除紧张,陶冶性情的作用。通过听音乐、练习书法绘画、游览名胜古迹,调节人的心理,保持情绪稳定,增强适各种环境的能力。

(3)促进人的形体美,促进体育技巧的提高和完善。人的形体健美和运动技巧的形成,都必须符合美的规律。古希腊米隆的雕塑《掷铁饼者》,表现了健与美高度融合的美,给人以巨大的审美感染。通过美育,学生可以按美的规律塑造形体,完善运动技巧,向着和谐、均衡、健美的方向发展。李宁练体操时,曾专心练画,后来他谈到在练画中体验到的美的感受对他的体操训练有很大启发。

4.美育对劳育的促进作用――以美益劳。

劳育在学校教育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是教育中的实践环节。劳动技能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主动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劳动和美有着天然的联系。劳动不仅创造美,而且劳动本身就是美。美育一方面可以启发学生主动地认识劳动中的美,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引导他们努力在劳动中创造美,可起到以美益劳的作用。

工业社会以来,劳动过多地带有了功利性、强制性和刻板性。怎样改变这一缺陷,使劳动恢复本来的面貌呢?美育有着美化劳动的特殊功能。美育可引导学生摆脱劳动中的功利主义,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使艺术与技术达到完美结合,从而使劳动更体现出审美价值。美育是手脑并用,可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体验到劳动创造的美。在美的体验过程中,既可以使道德情操得到升华,又可以提高在实际生活和劳动中创造美的能力。

三、营造氛围,发挥美育的促进作用

如何发挥好美育的促进作用?笔者感到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开设美的课程。

可适当开设高雅艺术鉴赏、音乐、书法、绘画、影视评论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提高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课程的开设要科学,要精选,要符合学生的兴趣,不能过多过滥,否则就会加重学生的负担,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2.建设美的环境。

校园环境对审美教育有着重要影响,富有时代感和凝重的音乐感的建筑,充满诗情画意的校园,本身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增进学生的审美素养。同时人的素质也是关键因素,高素质的教师,科学的管理教育模式,高尚品德的学生,都是美的因素。实现人与环境的完美结合,应是学校建设的努力方向。

3.营造美的氛围。

学校可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美育活动来营造美的氛围,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增进审美能力的发展。每年举办大学生艺术节,结合重大节日组织文艺演出、读书演讲、开展大团日等活动,以及组织旅游,组织参加社会活动等,都是很好的美育形式。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实现课堂教育向现实生活的延伸,更有助于知识的消化理解。美育活动应追求群众性,力争使人人参加,人人受教育,在校园形成热爱美、追求美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杜卫编.美育学概论[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第3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美育;审美能力

19世纪中叶,马克思曾指出“人要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把自己全面的本质据为己有。”“人也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1]”素质教育的明确提出虽然是近几十年的事,然而素质教育的观念和实践却是古已有之。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家孔子就非常注意对学生多方面的教育。他提出“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育方式。在西方,公元前6世纪时,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大多数学者都曾研究过美育与教育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艺术教育的目的是对人格圆满、和谐的发展。但古人的这一思想在以后并未得到发扬,自工业革命以来,培养实用性人才就成为教育的唯一目的,精细的分工更是将人变成只会生产的机器激烈的社会竞争,要求人们必须具有广阔的视野、较强的应变能力和多方面的知识,需要具有综合能力、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这时,素质教育才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和关注。

一、素质教育的三个层面

所谓素质教育就是: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目的,使人的各项基本品质得到全面的发展教育。因此,身心的全面发展,即人的全面而和谐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所以,一般认为素质教育包括三个层面:①身体系统,即生理层面的教育。这是人发展的自然前提和物质基础,是人自由发展的基石,它是最基本的层面,既有先天遗传因素,又可通过后天获得。②心理个性系统,即心理层面的教育。这是最具有发展性和复杂性的层面,是教育的核心和关键。他贯穿整个素质教育系统,影响其他层面的发展,包括智力和非智力因素。③社会文化系统,即社会层面的教育,这是最能体现人的思想和文化修养的层面,它包括思想道德修养、知识修养、审美艺术修养,它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效果,是素质教育的最高层面和最终反映。素质教育的三个层面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他们之间既各自独立又紧密联系且相互制约。脱离开任何一个层面,人的基本品质都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也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因此,美育在素质教育这个大系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美育的两个层面

那么,美育又是什么呢?对于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又该如何理解呢?美育包括审美形态教育和美感教育两个方面:①审美形态教育,主要是通过对符合“真、善、美”标准的艺术品的形态、形式、风格的鉴赏,来培养人们对自然界中千变万化的美的形态结构的识辨能力;②美感教育,主要通过对符合“真、善、美”标准的艺术品的欣赏来培养人们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包括感知、知觉、情感、想象、理解等心理能力的提高和相互协调,最终落实为包括艺术欣赏和艺术创造力在内的敏锐的审美知觉和对美的欣赏力创造力。

三、美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王国维先生说“美育可以调和人的感性,是人的感性发达,以达完美之域[2]”可见,美育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教育,以抽象的理论影响人;也不同于具体的艺术教育、技术教育,以具体的形象指导人,它是一种大的文化素质教育。它不仅要训练培养人的审美欣赏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而且还要发展受教育者的美的品格,培养美的情操,从而形成完美的人格。美育,从根本上说,即以美的方式来达到人的自我塑造,自我完善,并最终推动整个社会趋向于完美、和谐、发展的理想境界。人的意识形态发展的各个方面是互相联系的,缺一不可的。如果少了美育,不仅忽略了人最重要的情感因素,同时也会使各种意识之间缺少沟通。

美育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手段,因为,美育同素质教育,即德、智、体等诸方面相互联系,不仅构成了全面发展教育系统的重要内容,而且美育对德育、智育、体等方面的开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可见,美育在素质教育中是多么的重要!那么美育对于素质教育到底发挥着什么样的具体作用呢?我们从德育、智育两方面来分析:首先,美育在道德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成为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就应该具备高度的思想觉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德育主要是为了使青少年明辨是非,理解和掌握善、恶标准。它侧重于抽象说理,要求青少年用一系列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要求自己约束自己,带有明确的强制性。而美育主要是靠美的形象感染人、打动人。在对美的激动中,潜移默化的获得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使人变的高尚。

由上述可知,美育或审美教育作为联系素质教育系统三个层面的重要纽带,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正是美育,促进了人体生理的有机平衡发展,开拓了心理层次自由和谐的发展,丰富了人的社会层面的内容。没有美的促进作用,素质教育就难以和谐、全面的进行和扩展。美育对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结语

总之,美育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不仅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动手段,也是人类认识自己、完善人类文化心理结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途径。通过美育,我们不仅能够完善品格,塑造完美人格,而且能够促进社会协调、和谐的发展。也只有通过美育,才能达到马克思所说的“全面发展的人”的理想世界。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77,54

[2]王国维.论教育之宗旨  中国青年报

第4篇

关键词:美育素质教育

1美育和素质教育

美育是以塑造完美人格为最终目的,以艺术和现实美为教育手段的审美教育。其性质是培养人的正确高尚的审美观念,提高人的审美与审美创造能力,进而塑造完美人格。认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审美从人类开始与客观世界发生关系的时候就开始了。美育实际上一直在不自觉的进行着,并逐渐成为自觉的劳动,可以说美的思想是人的最基本的思想之一。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按照美的思想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人才为目的的教育。在应试教育模式下,不管是学校还是学生都有只关注考试得分的多少,忽视内在素质提高的倾向。哲人曾经说过:“知识弥补不了道德的缺陷”。确实,一个技术高超而道德素质败坏的人不仅不能帮助社会进步,有时候还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应试教育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人的素质构成有先天后天之分,先天素质提供了人发展的生理基础,而后天的素质教育能够影响先天的素质,发展先天的潜能,使人获得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提高和完善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和心理素质。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美育的特点

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的任务是要塑造和形成人们优美、高尚、丰富的感情、趣味、心灵和精神境界。美育的这种职能注定了美育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事情,需要我们持久的关注。美育过程中存在专职进行审美教育的课程,如美术和音乐。但我们千万不可将美育和音乐、美术教育等同起来,美育这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绝非几堂音乐、美术课能够完成的。音乐和美术只是我们引导审美教育的手段而不是目的,通过这些教育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我们之所以能够感受到美,是因为在审美活动中我们把握了具有节奏、平衡和有机结合的完备形式,这种形式积淀了人类情感、理想等特定的社会性内容,这些内容会同时作用于人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心理能力,使它们处于一种自由和谐的状态。

4美育的作用

4.1美育有利于陶冶人的情操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会有对真理的追求。”爱因斯坦也说过:“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他的情感、思想和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康德认为美是情感知识与道德的桥梁。革命导师为我们制定的标准是“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人的行动总是受一定的情感支配的,所以人的情感对人生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审美教育活动是一项情感教育活动,艺术的审美活动尤其如此。美育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使学生的情感不断得到净化,从而情操得到陶冶。

4.2美育能够促进德智体教育的发展

如上所述,美育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存在于德智体的教育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就是要将德智体美等教育融合在一起。美育是一种自由形态的教育,它冲破了以往各种不同的教育间的鸿沟,比较容易与其他教育相结合,并渗透到其他教育之中去。美育具有全方位的作用,能够把其他教育带动起来,形成一个有机体。

4.3美育具有激发思维能力的功能

人类认识事物的思维形式分为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两种思维互相启发、互相作用、密切相关。形象思维是审美活动的重要特征,它是指用表象进行的思维活动。美育是将人类世代积累的审美经验对教育客体进行教育的过程,其目的是使其初步的、低级的感觉、知觉、表象发展为艺术审美的、形象思维的直觉。审美直觉具有直观性和感性形象性等一般直觉的特征,同时,它又是积淀有高度理智的高级意识活动。爱因斯坦终生热爱音乐,在他看来演奏小提琴远比解开一道科学难题更有价值和意义。他就是在理性和感性相互完美交融的时代中,完成了相对论。舒伯特从莱斯塔勃的诗歌中产生《小夜曲》的创作灵感。这都是美育的功劳。

4.4美育能提高人的身体心理素质

从美育特征上看,美育在调整人的身心素质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它通过调节人的心态平衡,促进身心健康。学生通过参加审美教育活动,以快乐的情绪化解紧张的情绪,以愉快的心情化解不正常的情绪。美育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健康乐观的情绪,增强其承受挫折的能力、社会交际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5美育有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的一个基本观点,它包含人的自我意志获得自由体现,人的各种需要、潜能素质、个性获得最充分的发展,人的社会关系获得高度丰富等。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要依靠人的发展而发展。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正面临着知识经济的挑战。教育只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注意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才能够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现代社会中,无论一个人从事什么工作,如果不懂得美学和审美,就或多或少存在缺憾。许多事实表明,真正有名望的大学者,他们的成功不仅仅是指学术上的成功,也是个人全面发展的成功,这种成功和他们所受到的良好美育是分不开的。

5当前美育中存在的问题

5.1对美育重视不够

虽然国家一再强调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但应试教育仍然在当前教育实践中流畅地运转,一些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体育、美育的倾向。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必须坚决克服这种错误倾向。一要消除智育即升学率为学校工作重点的想法,切实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二是要确立德智体美四育并举的理念,把四育融为一个整体,有机结合起来,达到相互融合与渗透、相互促进与发展的要求。尤其要注重美育在德智体育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5.2对美育存在错误理解

对美育存在的错误理解很多,比较流行的观点是认为艺术就是美,从而把美育和艺术教育等同起来,认为美育就是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就是美育。结果,持此观点的人们就歪曲了美育的意义,美育就变成诸如书法、美术、音乐课等孤立、单一的任务。艺术是人类的精神产品,集中体现了人的审美意识,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因此,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但是,艺术教育并不是美育的全部内容。美的形态就包括多种多样的形式,如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悲剧美等等,开展美育工作需要将艺术教育与之区分开来。

5.3美育途径单一

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美学家先生指出:实施美育的途径主要有三个,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学校是进行系统、全面的美育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有责任对青少年从小进行美育教育,为提高下一代国民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创造未来美好社会奠定良好基础。目前这是我们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单一的途径。进行美育还需要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配合。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场所,家庭中的良好环境、和谐气氛及家庭成员的内在美、形象美的展现,都会起到潜移默化的美育作用。因此,良好的家庭对学生的美育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家庭中的美育能够巩固学校美育的成果。

家庭和学校都只是美育的小环境,只有社会是大环境。学生总有脱离家庭、学校的一天,但作为社会成员,他一生都受到社会的影响。社会教育在人的一生中更广泛地影响人的审美观的形成和发展。在社会中弘扬真、善、美,鞭挞、惩治假、丑、恶,利用多种社会活动、多种宣传、多种艺术形式对学生实施美育,有利于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与进步。社会每时每刻都在对人产生影响,美育活动的减少与美育效果的减弱就意味着丑与恶的滋长与蔓延。

人类的社会实践是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的。通过美育,使我们认识和把握美的规律,以便更有效地去改造客观世界。因而,我们说美育是人类认识世界,并按照美的规律去改造世界的一种手段。社会文化、社会文明的进步,也是人类追求美的结晶。加强美育,就是要使人们更广泛地认识美、追求美、创造美,推进社会文明的发展,推进社会的进步。同样,美育更是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张作岭.试论素质教育中美育的特征与功能.松辽学刊[J],2001(8)

[2]张琪、刘玉刚.谈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山东教育学院学报[J],2001(4)

[3]蒋冰海.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福州师专学报[J],2000(2)

第5篇

【关键词】美育;高校美育;素质教育;美育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K825.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2-0149-01

一、美育在德育中的作用

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中,美育与德育的目标一致,二者相得益彰;但二者又不能划等号,不能互相取代。德育是通过政治课和各科教学以及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而美育则侧重于以优美的艺术形象和事物去影响学生和感染学生,使他们在思想上、情感上受到熏陶。如果说德育主要是从认识上塑造学生的道德人格,美育则主要是从情感上去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美育不仅能够提升人的道德品质,而且能够促进德育的发展,以更好地实现德育的功能价值。现在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一些有现代意识的教育工作者,自觉地把美育与德育结合起来,利用自然审美、社会审美和艺术审美等形象教育活动,来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例如,有的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去阅读悲剧作品,让他们在审美中去感受作品中的人物所经受的苦难,以此提高他们勇于面对挫折并超越困境的心理能力。再如,有的教师利用参观雕塑展览的机会,让学生接受道德教育。比如一些纪念性的人物雕塑,在艺术审美的过程中,革命先驱、思想巨人的浩然之气,会慢慢地融入学生的精神情感之中,内化为学生的道德意识。

二、美育在智育中的作用

在学校教育中,智育承担着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重任,同样,美育在这方面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要使学生智力得到发展,我们认为必须尽快扭转忽视美育的偏向,把美育放到应有的位置上来。因为美育与智育同样能够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美育是美感形象教育,它对培养人的形象思维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有着智育不可替代的作用。美育对于促进智力和创造力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培养敏锐的感知力。人的智力包括感知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等,感知力的强弱是判断一个人是否聪明的条件之一。敏锐的感知能力往往是人在对外部自然形式和艺术形式的感知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培养感知力的重要途径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和感受自然世界和艺术世界。美育是审美形态教育,它向人们展示的是丰富的、形象鲜明的自然形态和艺术形态,学生通过对这些形态的长期感知,定能使自己的感知力变得敏锐。

(二)培养形象记忆力。在人的认识能力中,记忆力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如果没有记忆,大脑就不会留下任何信息,智力也就不可能得到发展。那么学校的智力教育就不应该忽视对学生记忆力的培养。然而,学校以往的智育只注重训练学生对概念、数字、逻辑推理方面的记忆,而忽视形象记忆的训练。美育是一种轻松愉快的形象教育,它提供的审美形象既鲜明生动,又带有浓烈的情感色彩。此外,美育向学生展示的是各种各样的视听形象,如一个个鲜明的画面,一首首动人的乐曲,它们都饱含着情感,因而易于引起学生的感知兴趣,并牢固地留在他们的记忆里。

(三)培养丰富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创造力最本质的内涵,培养想象力,审美教育是最佳途径。一方面,在审美教育的过程中,大量的包含着审美感情的形象涌入主体的心灵,内化为表象,为想象提供材料;同时感情的积累又为想象提供动力。另一方面,审美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想象的世界,主体面对审美的世界时其想象力空前活跃。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人的想象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在素质教育的体系中,美育占据了重要的位置。随着美育的全面开展,它在培养人的想象力等方面的作用定会日益突显出来。

(四)促进直觉思维的发展。直觉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基本形式,它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并具有直观透视、瞬间判断的特点。由于直觉不靠逻辑的分析和综合却能直接洞察事物的本质,因而它就能使人在短暂的时间内,从多种可能性中作出选择,得出有价值的预见和设想。因此,许多科学家把直觉看成是创造的起点,是打开自然奥秘大门的钥匙。

三、美育对体育也有促进作用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因而在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方面,教育也应当发挥积极的作用。为了促进学校体育运动的开展,使其富有成效,我们认为,应该把美育与体育结合起来,使美育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方面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莹.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启迪与智慧(教育版),2014(11).

[2]吴媛.略论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0(08).

[3]韦有贤.浅谈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界,2010(13).

第6篇

关键词:美育 高校 素质教育

美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教育方针内容的组成部分。开展美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过程,也是进行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过程。普通高校要加强美育,主旨在于“育人”。因此,首要的任务就是教育学生逐步树立的审美观,这是我们时代最正确的、最进步的、最高尚的审美观。所以,高校的素质教育要以的审美观念教育学生,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同时,要以美引善。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以美启真。增强学生的智力;以美怡情,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最初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和谐的发展。

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成立了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部委员会,在全国普通高校成立了32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对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由试点逐步向全国普通高校推广。美育在52所高等学校进行了试点,提出了必须实现用“三提高”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全体教师的文化素质。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与格调。实现“三提高”应是普通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更高的境界。

所谓素质教育,就是对大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教育,使他们成为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心素质和劳动素质、个性得到健康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公民。而审美活动是使人从一定的功利性中解放出来,是人类全面发展为最高目的,培养人的个性发展,从而认识人的本质、价值、情感,培养人完美的、和谐的、完全的心灵、人格、品质。

美育又称“美感教育”,是审美教育的简称,审美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培养和提高人们对现实世界(自然和社会)以及文艺作品的审美感受能力、鉴别能力、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帮助人们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使人们热爱真、善、美,变得文明、高尚、积极。得到身心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育思想。把艺术教育的“乐”,列为学校教育科目“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中。以后各个历史时期都非常重视艺术教育的“乐”,逐步形成了优良的文化传统。

高等院校审美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大学生高尚的人格品格。审美教育又是一种情感教育,它采用形象直观的教育方式,引导大学生进行美的欣赏和创造,形成思想感情上的共鸣,使大学生在审美享受中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于情感的美育把真、善统一在具体可感的形象之中,使情感达到更全面的教育目的。美育能引人向善,美成为高尚的道德品质,净化和丰富人的思想感情。使生活变得更充实、更丰富、更有乐趣。

美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有德育、智育、体育不可代替的优点,同时,它又与德育、智育、体育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它可以启迪大学生的智慧,促进思维能力的培养。爱因斯坦说:“他选取最美的”。因为他的许多科学创新、成果是从音乐优美的弦律启发而来的。我国科学家钱学森,在国家授予他最高荣誉奖时,他说了感谢他爱人蒋英的一段感言。“她是女高音歌唱家。而且是专门唱最深刻的德国古典艺术歌曲。正是她给我介绍了这些音乐艺术,这些艺术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于人生的深刻理解,使得我丰富了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式,或者说。正因为我受到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所以,我才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更宽一点,活一点,所以,在这点上我也要感谢爱人蒋英同志。”钱老他讲到了科学与艺术的密切关系,也说明了艺术对科学具有启迪作用的道理。我们可以用此来说明审美教育对智力的开发与完善是多么的重要。

高校开展美育教育渠道非常广泛,主要通过开设文学欣赏、书画欣赏、艺术概论、美术鉴赏、音乐鉴赏、影视欣赏、舞蹈欣赏和美学知识讲座,观看戏剧演出、参加音乐会、参观美术、书法展览,以帮助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美学观念;通过组织课外活动小组和各种文艺社团,如:书画协会、艺术沙龙、摄影协会、大学生歌舞团、学校健美操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如:电视台、美术馆、文化馆、音乐厅、电影院、博物馆、游乐园以及各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等等,都是审美教育中起着巨大作用的教学内容与范本。

积极开展课外活动,组织高校大学生丰富多彩的课外艺术活动。因为课外艺术活动不仅是课堂教育的延伸和补充,也是培养大学生健康思想与艺术特长的重要方式。根据他们浓厚的兴趣特长,引导他们参与校内外书法、绘画、摄影、舞蹈、表演等的培训,技能得到提高,参与一些各级各类艺术竞赛和表演,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锻炼和考验,为将来的培养目标。奠定了牢固的基础。通过举办大学生校园文化艺术节,为同学们施展艺术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同时增强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优美的校园环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作用。校园完善的硬件环境设施。如:音乐铃声、校园专栏、美术长廊。不但美化了校园环境,而且成现审美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体现了艺术教育以独特的方式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开发智力和个性形成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美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逐步确立素质教育与艺术教育溶为一体的教育理念。是追求大学生人生完善人格的理想教育。

美育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相结合是正确的教育观。所以。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应包括思想品质、伦理道德、人格修养、行为规范教育等。而审美教育着眼于心灵的净化,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与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目标有其一致性。正确的审美教育又具有形象性、情感性、自由性、创造性等特点。它有利于智力结构的完善。有利于文化科学的发展。

智力教育是一种认知活动,它对学生的智力培养提出了很高要求。而审美教育侧重于形象性,情感性体验,可以使学生从中获得愉悦的美感。这种美感必然有利于大学生的感知,活跃他们的思维。它强化着学生的各种心理活动,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情绪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这个意义上说。美育为智力活动提供了最好的情绪。另外,美育还要求教师必须用美的手段进行教学,体现教学审美化。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有振奋愉悦的心情,消除教学中的焦虑和疲倦感,增强情感教学,学生才能愉快完成智力教育的任务。

二十一世纪是竞争激烈的时代,充满着困难与挫折,成功与失败。因此,未来的人必须有坚强的意志,拼搏的精神与坚强的毅力。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审美教育对素质教育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审美教育、艺术教育尽管已成为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一个热门话题,但美育在素质教育中所要达到的目标,如何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开展,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究竟如何。还有许多的理论问题需要研究。我国艺术教育,尤其是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现状,还需要认真调查研究。因此,可以肯定的是通过努力,我国的美育在高等院校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中的开设、开展一定能够取很大的成绩,并为二十一世纪培养出符合时代所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第7篇

关键词:音乐教育;美育;素质教育

一、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

一般来说,大家会将美育和美感教育、审美教育、审美观等联系起来,但无论如何,美育终归是一种以培养学生认识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对美育的研究需要通过实践脱离形式的束缚,从而产生系统的理论方法。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音乐教育自身的美育特征开始得到我们大家广泛的认可。著名教育家先生就特别注重美育的发展,他在《自写年谱》中写道:“我于讲堂上既常听美学、艺术史、文学史的讲演,于环境上又常受音乐、美术的熏习,不知不觉渐集中心力于美学方面。”将毕生心血都倾注在中国的教育事业中,他在德国期间自己学弹钢琴、拉小提琴,不断地丰富着自己的艺术审美能力,后来他发现德国和法国都非常看重美育。

事实上,音乐教育与德育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德育的本质在于对人的思想、社会认识、理性思考进行引导和改变,但这其中难免存在思想不统一等问题,更多时候会遇到学生的抵抗情绪,从而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音乐教育则可以通过爱国歌曲、音乐剧、歌舞剧等艺术形式,经过听觉和视觉的双重吸引,使得学生对其产生浓厚兴趣,在生活的点滴之间形成良好的爱国主义情操。对受教育者进行审美教育,应当使他们在自我的感受和熏陶中,激发内心潜在的情感,按照美的标准和规律让他们进行自我完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于让受教育者感到精神愉悦,同时对受教育者进行审美熏陶。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施教者须通过音乐教育不断强化美育的美感功能,调动自身强烈的情感体验,深化和创新教育手段和内容,逐渐构成完整的美感动力体系,以美特有的磁场和无尽魅力,对受教者进行长效激励,使他们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得到丰富。

而智育与音乐教育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智育无疑是为了对受教育者进行智力的开发,尽可能地激发他们的潜能,使其能够接受更多的文化和技能。新时期的智育已经发生了较大改变,它被重新定位,其职责变成在传授技能和文化的基础上,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习惯和态度,以及创新思维、拓展视野,努力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音乐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或改变学生的思维模式,人们往往都有一套惯有的思维方式,有的倾向于感性,有的则倾向于理性,而音乐教育往往能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建立一种更具逻辑性的思维能力。音乐有很多表现形式,拿钢琴艺术来说,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都倾注了自己的感情,学生在学习曲目演奏的时候,必须先在自己的意识当中还原前者所要表现的内容,对这些信息进行充分的理解与吸收,达到刺激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目的,在一这过程中完成对审美的认知,然后加入自己的理解,更高水平地将前者的作品演绎出来。

同时,音乐教育不会以纯文字的形式进行授课,需要其他音像资料一同进行,如歌唱需要有歌谱、伴奏、音响等条件作为前提,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加上感觉和想象的多重吸收,从而能够直接地提升自己的感受力和想象力。在人类历史上有很多了不起的科学家或艺术家都曾受到过音乐艺术的良好熏陶:科学家爱因斯坦和量子论奠基人普朗克可以演奏钢琴和小提琴,中国地质学家李四光写出了中国第一首小提琴曲……这显示出音乐艺术能够充分发挥和创造人内心的原始冲动,很好地培养了人们的创造力。

可见,美育不仅能凭借优美感人的审美形象,引起受教育者情感的激荡,使其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还能够促进他们想象力、观察力、思维力、创造力的提升,启发其心智,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音乐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高校素质教育是一项以提高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基础的高等教育活动,目前看来,大力开展高校素质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所在,这也是我国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得以实现的重要基本内容。高校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道德修养、文化与技术技能、探索精神等为内容,是一种科学、全面、综合提升学生全面发展的系统的教育模式。用的一句话来讲就是“艺术能养成人有一种美的精神,纯洁的人格” 。这也体现了艺术教育和科学在其心目中的地位是等同的,因为人人都有一颗追求美、喜欢美的心灵和无限追求美的权利,如果将这种美的标准加以合理的引导,将会对培养受教育者人格的养成有重要作用。音乐艺术在所有的艺术门类中是最为独特也是最为容易让人接受的一种,它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能使学生在交流和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出内心的愉悦,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必定会对我国高校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正面推动作用。

高校音乐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音乐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学生专业的技巧和理论,而且在于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他们锻炼自己的创造和实践能力,同时让他们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以合唱教学为例,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能够产生共鸣,听到周围的声音变化,而不是沉浸在自己的思维当中,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主动去寻找美的声音。不仅如此,在自己亲自参与指挥和排练的过程当中,学生通过与其他人之间的默契配合,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对合唱曲目进行改编和创作的过程中,学生按照自身的喜好对原有曲目进行改编和二度创作,能够有效地提升自身的创造能力。以上种种能力的体现还表现在器乐合奏、音乐剧、舞剧等音乐艺术形式上,这都与高校音乐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高校音乐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育的本质在于育人,《孟子》中说:“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故教育本身应该是愉快地进行,素质教育本身所需要的也正是这种乐教的精神,音乐教育可以很好地做到这一点,它可以表现为学生走在林荫小道上戴着耳机边听歌边体验周围的美丽环境,其身体自发的愉悦起来,也可以表现为某间教室几个学生坐在一起排演节目,欢乐的气氛感染着每一个人,这都是高校内随处可见的。有了愉悦的审美情趣和轻松的学习氛围,对学生潜能的激发就会更加彻底,所以音乐教育能给学生提供非常好的审美享受。

高校音乐教育可以在增强学生自信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不断地积累,通过舞台的磨炼,自信心可以得到不断增强,会慢慢形成一种强大的心理暗示,对面前的任何未知事情都不会产生恐惧心理。这种较强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不会退缩,配合德育和智育对学生的教化,能够培养出学生更强的历史使命感,勇于面对社会上种种不和谐问题,对确立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念有莫大的帮助。

音乐教育是实现美育的一种教育途径,更是实现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实施还需要长期进行,应当视之为一种终身的教育模式。随着时展,学生的审美能力会不断的提高,可见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实施还需长期熏陶,通过这样长期持久的对受教育者进行感官刺激,一定能为其综合能力的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不仅如此,音乐教育的美育教化也应当注重方式方法。对于美的追求和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个体对事物的审美感受能力也有强弱之分,所以我们应当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化教学,对能力较弱的学生加以适当引导,循序渐进地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另外,教师应当系统地引发学生的内心共鸣,能够让学生通过感受音乐的美不断提升和调整自己的状态,从而确立起良好的学习基础。因此,在高校教育模式中,音乐教育美育功能的良好实施能够增强学生的内心情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耿家林.论音乐教育功能[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