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8 16:45:53
序论:在您撰写初中化学中明矾的作用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摘要:化学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教学科目,同时也是一项与实际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一项科目,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化学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能够很好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对于学生的化学知识运用、生活问题的解答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的选择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对科学过程的感受。不过分强调知识的逻辑顺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生活性、实用性,以及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内容的选择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反映最新科技成果,并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什么加强化学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与学习素材,实现他们化学学习的有效进行。
关键词:初中化学生活教学联系策略
一、多用试验,加强生活素材与化学知识的联系
试验是化学教学过程中一项必不可少的教学项目,通过试验教学不仅能够有效的丰富课堂的素材,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对于学生的知识理解也有很好的帮助作用,另外通过试验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素养。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要多为学生创设试验场景,来让他们进行化学知识的学习,同时在试验的过程中也尽量选取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案例,以便能够加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实现教学的有效进行。比如教师就可以设计这样的试验:大家注意观察过牵牛花吗?牵牛花在一天之中会变好几种颜色(导入相关的图片),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学习了化学之后,我们就能够很好的进行了解,甚至还可以通过不同的天气状况、时节来预测牵牛花的颜色!激发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之后再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分析:1、牵牛花中的色素(花青素)会随着外界酸碱度的变化而变色,一般情况下,牵牛花遇碱会变蓝。当然,不同的条件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因为在高浓度的酸碱作用下,花青素会发生水解。2、运用化学反应的角度讲,牵牛花有特殊的化学性质,和石蕊有点像,所以也会遇到酸变红,遇到碱变蓝。光照:花青素合成需要光诱导,强光下花青素合成旺盛;光质:对于牵牛之类的植物来说,紫外光有利于花青素合成;温度:低温有利于游离糖积累,促进花色素形成,会使花色变深;糖类:是合成花色素的能量来源,也有调节渗透压的左右。光合作用可能有利于糖积累;其它因素:如PH值较高时,花青素为蓝紫色,而PH较低时为紫红色,牵牛的花期大概就是一天,随着花的成熟PH会升高,颜色变深。通过这样的试验引导教学,让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小小的牵牛花也有这么多的化学原理啊!提升他们对于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也激发他们在生活中发现化学、运用化学的习惯。
二、设置问题,通过生活现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需要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带着目的进行学习,才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学的有效进行。特别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入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如我们常见的油条,只是一点面,丢进油锅里面就变得又粗又长,这是什么原因呢?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去搜集相关的信息,自己分析其中的可能性,之后再引导学生进行研究。一个周后,学生就将各自的调查结果说了出来,有的说炸油条的面里面放的有碱,有的说里面放的有明矾,有的说放的有盐……在分析阶段,有些学生就说可能是热胀冷缩,面在油锅里受热,就膨胀了;有的学生说一般的面放进去也不会变的那么大啊,肯定是明矾和碱在发挥作用……看着学生的回答一步步接近正题,我也感觉问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于是我就带领学生进行分析、学习:炸油条的生面里预先揉进了食碱和明矾,早点铺师傅说的“一碱二矾三盐”指的是,每七斤面配上一两食碱、二两明矾和三两盐,便成炸油条的生面了。这三种化学角色各有各的作用:盐使面有咸味并变得柔韧,明矾是硫酸铝钾,具有酸性,在滚烫的油锅里,它和食碱起化学反应,生成大量二氧化碳气泡,气泡受热急剧膨胀,使油条迅速胀大。一两食碱和二两明矾可以生成约14升二氧化碳气!沸油二百多度的高温,又使它的体积膨胀一倍多,所以,新炸的油条疏松多孔。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分析,既能够提升他们的调查实践能力,同时还能够更进一步拉近他们与化学的距离,让他们感受化学知识的丰富多彩,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三、运用案例,通过时事新闻来让学生学习更多的化学知识
在笔者看来,素质教育追求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重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教育培养。培养他们能够学以致用,将学习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再从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实践与理论之间的矛盾来进一步深化他们对于知识的理解、学习。所以在教学中,笔者往往就喜欢给学生讲一些时事案例,在丰富学生知识积累、拉近学生与外界联系的同时,也让他们发现其中的化学原理与化学现象,再引导他们进行相关内容的分析,来达到更好的教育目的。例如,有一报纸报道:有一下水道发生了爆炸,所炸之处,下水道盖全部被炸开,并一直炸到一学校的校园内,并炸伤几名小学生及路人。据事后调查,这是一起严重事故:有一名从事灌装液化汽的人将罐内残留物倒入了下水道,后又遇到有人丢烟头掉进了下水道而发生了这起爆炸事故。学生阅读后,深感生活中化学知识无处不有,加深了点燃“一切可燃性气体或粉尘都应验纯”的这一知识点的认识,同时,也对我国很多煤矿发生瓦斯爆炸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在这里,可以进行知识拓展,设计一个“点燃不纯H2”的爆炸实验,让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验证获得为什么会“爆炸”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活动,探究的内容是“怎样预防矿井的爆炸事故发生?”学生会感受到搞好矿井的安全是多么重要,也使学生对社会对人民增添了一份责任感。新闻报道中的内容,学生有一种新鲜感,阅读与了解其中内容的欲望比较强,因此,从中选取相关的内容,创新情景,非常方便,而且教学效果好。让学生在了解时事政治之余也更好的学习到了一些化学知识,同时对于学生的相关的事故防范、灾难救急知识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育途径。
参考文献: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化学课堂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所以,初中教育阶段的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化学实验自身具有的变幻性、神奇性等特点是充分激发学生化学知识学习积极性的重要途径。例如,在教学“水的净化”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运用课堂展示实验的方式进行。教师可以导入:河水、井水、雨水、自来水、纯净水、蒸馏水。教师需要询问学生:“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学生回答:“河水较浑浊,而其他水较澄清。”自来水与纯净水比较,纯净水更澄清,自然水怎样才能变成比较澄清的自来水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水的净化。教师需要将一杯泥水静置一段时间,实验现象:水中杂质沉到水杯底部,上层水较澄清。此时,教师需要提问:“经静置后,水中的杂质能全部沉到水杯底部而水特别澄清吗?”不一定,这与时间长短有关,与杂质种类有关,随后,教师在泥水中加入明矾,搅拌后静置。静置的时间越短,上层水却越澄清,这也就说明了明矾有吸附作用,明矾溶于水后产生的胶状物对杂质进行吸附,使杂质沉降,从而达到净化水的目的。通过对教学实验的操作,学生经过观察得出科学合理的化学结论。教师这一做法不仅强调了实验在化学过程中的重要性,还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求知欲。
二、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初中教育阶段中的化学学科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并不是十分深奥,但是比较实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学生生活四周比较熟悉的事物与教学内容融合,以此作为化学实验教学行为的亮点。例如,在教学“粗盐提纯”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选取学生最为熟悉的粗盐作为实验用品,用量筒量取约10mL水倒入烧杯中,用托盘天平称取约4g粗盐,将称取的粗盐逐渐加入烧杯里的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直至粗盐不再溶解为止。称量剩余的粗盐,用滤纸和漏斗制作一个过滤器,将烧杯中的液体沿玻璃棒倒入过滤器,若滤液仍浑浊,应再过滤一次。将蒸发皿放到铁架台的铁圈上,把滤液倒入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液体,待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等待蒸发皿中的固体冷却至室温后,称量所得固体重量。经过学生对实验操作的细致观察,对与粗盐提纯这一教学内容也有了比较具体形象的理解。通过教师在实验过程中一边实验一边讲解,学生可以感觉到自身的学习行为不会再受限于课本教材中。初中化学学科中的实验教学不仅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还会进一步培养学生自我化学实验探究精神。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一、开展化学实验导学的意义
1.激发学习兴趣.
化学实验具有独特的魅力,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如,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会火星四溅,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会产生淡蓝色的火焰,碘遇淀粉会变蓝,等等.这些现象无不刺激学生的神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通过实验导学,引导学生开启思维,让他们在实验中感受奇妙、体验快乐.
2.记忆基础知识.
传统记忆显得枯燥,学生也容易忘记.在实验导学中,学生用眼观察、用手操作的过程能给大脑留下了深刻印象,通过思维加工能加深对化学概念、原理的理解,让学生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牢记知识.
3.理解化学原理.
学生学习知识是一个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而灌输式教学中,以知识的单向传输为主,学生接收知识的渠道单一,因而效果较差.教师要通过实验导学,让学生从感性到理解,由现象到本质,然后借助于思维加工上升至理性认识.
4.培养多种能力.
实验导学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学生在观察演示实验中能借助于现象把握本质,可以培养观察能力;在实验中可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分组实验中的自主探究、协作交流,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能力.
5.增强应用意识.
化学无处不在,早上洗脸水温度的选择、化妆品的应用、食品安全、环境保护无不与化学知识有关.以实验导学,可以让学生增强应用意识,运用化学知识发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化学学科的应用价值.
二、初中化学实验导学的有效策略
1.认真钻研教材,合理安排实验.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教材中有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课堂实验等内容,教师应根据操作的难易、安全性科学合理地安排,将一些简单、易于操作的实验由学生动手完成,而操作复杂、条件苛刻、细节多的实验由教师在课堂上演示,还有一些实验适合学生合作来完成.例如,在讲“氧气”时,教师展示一瓶无色气体,让学生来验证它是不是氧气.学生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集气瓶口,发现木条燃烧起来.学生在观察、实验、讨论、表达、分析中获得知识,尝试探究带来的乐趣.
2.抓好典型实验,让学生能触类旁通.
初中化学实验主要包括制取实验、性质实验、生活实验、概念定律阐明实验、定量计算实验,教师要抓好典型实验,让学生能举一反三,以达到做一个实验会多个实验的目的.
3.注重实验探究,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
在探究性实验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实验过程,经历发现问题、提出猜想、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分析讨论、交流合作的过程,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例如,在做“水的净化”实验时,教师让学生向一个盛有河水的烧杯中加入明矾,并和另一个烧杯进行对比,观察现象,和同伴交流加明矾的作用.教师让小组根据生活经验设计过滤装置,分工合作完成过滤操作,分析实验中滤液出现浑浊的原因,寻找解决的办法.
三、对初中化学实验导学的思考
1.更新传统观念.
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利用先进的教育理论、与社会热点相联系的化学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做一个知识渊博、勤于钻研的好老师.
2.合理设计内容.
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基础水平、生活阅历,因材施教,合理设计内容,精心准备化学实验,预设实验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并寻求最佳途径解决问题的方法.
3.强化教学反思.
一、开展化学实验导学的意义
1.激发学习兴趣.化学实验具有独特的魅力,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如,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会火星四溅,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会产生淡蓝色的火焰,碘遇淀粉会变蓝,等等.这些现象无不刺激学生的神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通过实验导学,引导学生开启思维,让他们在实验中感受奇妙、体验快乐.
2.记忆基础知识.传统记忆显得枯燥,学生也容易忘记.在实验导学中,学生用眼观察、用手操作的过程能给大脑留下了深刻印象,通过思维加工能加深对化学概念、原理的理解,让学生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牢记知识.
3.理解化学原理.学生学习知识是一个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而灌输式教学中,以知识的单向传输为主,学生接收知识的渠道单一,因而效果较差.教师要通过实验导学,让学生从感性到理解,由现象到本质,然后借助于思维加工上升至理性认识.
4.培养多种能力.实验导学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学生在观察演示实验中能借助于现象把握本质,可以培养观察能力;在实验中可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分组实验中的自主探究、协作交流,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能力.
5.增强应用意识.化学无处不在,早上洗脸水温度的选择、化妆品的应用、食品安全、环境保护无不与化学知识有关.以实验导学,可以让学生增强应用意识,运用化学知识发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化学学科的应用价值.
二、初中化学实验导学的有效策略
1.认真钻研教材,合理安排实验.九年级化学人教版教材中有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课堂实验等内容,教师应根据操作的难易、安全性科学合理地安排,将一些简单、易于操作的实验由学生动手完成,而操作复杂、条件苛刻、细节多的实验由教师在课堂上演示,还有一些实验适合学生合作来完成.
例如,在讲“氧气”时,教师展示一瓶无色气体,让学生来验证它是不是氧气.学生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集气瓶口,发现木条燃烧起来.学生在观察、实验、讨论、表达、分析中获得知识,尝试探究带来的乐趣.
2.抓好典型实验,让学生能触类旁通.初中化学实验主要包括制取实验、性质实验、生活实验、概念定律阐明实验、定量计算实验,教师要抓好典型实验,让学生能举一反三,以达到做一个实验会多个实验的目的.
3.注重实验探究,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在探究性实验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实验过程,经历发现问题、提出猜想、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分析讨论、交流合作的过程,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例如,在做“水的净化”实验时,教师让学生向一个盛有河水的烧杯中加入明矾,并和另一个烧杯进行对比,观察现象,和同伴交流加明矾的作用.教师让小组根据生活经验设计过滤装置,分工合作完成过滤操作,分析实验中滤液出现浑浊的原因,寻找解决的办法.
三、对初中化学实验导学的思考
1.更新传统观念.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利用先进的教育理论、与社会热点相联系的化学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做一个知识渊博、勤于钻研的好老师.
2.合理设计内容.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基础水平、生活阅历,因材施教,合理设计内容,精心准备化学实验,预设实验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并寻求最佳途径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初中化学;明辨善思;践行活用;素质教育;教师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4-0041
中学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已是必然,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越早越好,因此,初中化学教学应特别要注意素质教育方面的教材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情况,合理利用课本资源,灵活性、创造性地组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化学素质。
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初中化学课本中有关素质教育的内容较为丰富,认真抓好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化学素质,也可提高学生其他方面的素质。
一、培养观察分析能力
初中化学学习方法强调观察、实验、思考、理解、应用一整套环节。但观察和分析是最简便易行的,且观察的目的是为了分析问题。
例如:在课堂探究实验中,课本展示了用红磷燃烧来探究的三大实验,如图1。利用红磷燃烧消耗集气瓶中氧气,导致水倒吸入集气瓶约占剩余体积的1/5,分析得出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约占1/5的事实;利用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分析得出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前后,参加反应的物质总质量等于生成的物质总质量,得出所有化学反应必须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事实;比较铜片上的白磷、红磷,热水中的白磷能否燃烧的现象,分析得出可燃物燃烧必须三个条件共存的事实。
通过课本的探究实验可以使学生认真观察现象,灵活运用化学原理解决问题,起到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能力的作用。
二、培养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初中化学课本中对学生实验十分重视,这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例如:初中化学三大常见气体(氧气、二氧化碳、氢气)的实验室制取、粗盐提纯的实验(溶解、过滤、蒸发、计算产率)、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计算、称量、溶解、装瓶、贴标签)、酸碱中和反应的探究实验,使学生学会了各种化学仪器的使用,知道通过化学实验可以得到新的物质,掌握了研究化学的过程与方法。
课本中还安排一些家庭小实验,利用它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从而诱发其创造力。例如:自制简易净水器、探究鸡蛋壳的成分、探究铁钉锈蚀条件、自制明矾晶体、自制汽水、自制酸碱指示剂等等。让学生感到化学世界妙趣横生、实验成功后的兴奋,往往会出现一些小制作小发明等,起到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力的作用。
三、培养辩证分析的能力
初中化学课本中有许多辩证的观点渗入教材,学生可以从中学习用辩证观点分析问题。
例如:酸、碱、盐的溶解性,在相同条件下,有些物质易溶于水、有些物质微溶于水、有些物质难溶于水。而且在同种的溶剂中不同物质的溶解性不同、不同的溶剂中同种物质的溶解性也不同。同一物质在同种溶剂中,在不同的温度下,其溶解度也不同,有些物质的溶解度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有些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有些物质的溶解度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因此,描述物质溶解性,一定要看清楚前提条件。
四、培养逆向思维能力
【关键词】初中化学 开放性教学 有效策略应用 实践与探寻
在学校教育中,开放性教学模式凭借先进独特的优势功能脱颖而出,日益赢得广大师生的认可、青睐和推崇,并已成为一种流行性时尚和不可逆转的发展之势。所谓“开放性”,针对传统“封闭型”而提出来,就是指在教师主导作用调控下,以最广泛化内容、最多样化形式、最自由化空间,促进学生认真学习和发展自我的一种教学模式。其实质性内涵应理解为“解除”教师对学生的“封锁、禁令、限制”,把学习的主动权和自由度自然回归到学生手中,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见多识广、多导多学”中赢得最大化教学效应。如何有效开展初中化学开放性教学活动呢?本文试简要阐述之。
1、在情趣化教学中有效实施开放策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初中生来说,化学是一门未曾谋识的新颖学科,要想让两者相互亲近甚至拥抱起来,教师要善于把化学的神奇面展示出来,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充分发挥寓教于乐、引人入胜的效果。比如,卫生球是比较熟悉的生活用品,若把它投放到含有醋酸和小苏打的水溶液杯子里,刚开始沉睡在杯底,可过一会儿它上下跳动,好象癫狂症一样。这是为什么呢?原来,经过化学反应易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变成许多小气泡粘附在杯底、杯壁和卫生球全身。由于二氧化碳比水轻所以要往水面上升,当卫生球所粘气泡达到了一定程度,就象溺水者拉到了救生圈一样直往上升;而当卫生球升到水面时所受的压力减小,所附小气泡破裂后,卫生球恢复了原来比重,也就失去了“救生圈”又沉回杯底。如此循环往复,也就形成了“不安定的卫生球”现象。诸如此类的情趣化学现象,能为初学者源源不断地输入活力元素。
2、在生活化教学中有效实施开放策略。如上文所述,化学知识现象在社会生活中不仅普遍存在,而且两者之间就如同科技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既来源于后者,又服务于后者。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各类途径和方式,积极有效地开展生活化课程活动,既可有效促进学生的学用结合和知行统一,又能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强化他们的课程学习意志。如生活中的“明矾净水”现象:明矾又称白矾,化学名称叫硫酸钾铝,它的净水功能主要是依靠“铝离子水解”来实施的。再如“不用电的灯泡发光”现象:这种特制灯泡里装有镁条和浓硫酸,由于后者具有强烈的氧化性,尤其遇到一些金属更能显现出强大的氧化本领,而金属镁的氧化点又很低,所以两者相遇就会在灯泡里发生激烈的化学反应,释放出大量的热能使温度急剧上升,因镁条烧得火旺而亮堂起来。还有“白糖变黑雪”“小木炭跳舞”“石灰煮鸡蛋”等生活现象,无一不是与化学反应密切相关。如果教师善于链接生活开展教学,则能帮助学生解决许多“欲求通、而未果”的悬念。
3、在实验性教学中有效实施开放策略。化学是一门坚持以各类实验为良好支撑的应用性学科。尤其对于初中化学来说,无论理论知识的学习讨论还是课内外的课程性质实践,都注重强调借助动手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既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又对新课程素质教学活动作出一种正确的导向与引领。课改教材中多以“动手做实验”“探究与讨论”等栏目来取代以往的许多演示实验,就足以能够说明这样的道理。其实只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学生动手多做一些操作实验并非难事。比如“CO2溶于水”实验。打开一瓶汽水,可以发现有大量的CO2溢出来。那么如何让学生亲手做着这种实验呢?可引导学生用一次性注射器先抽取一定量的水,接着从集气瓶中抽取一定量的CO2,然后通过注射器活塞运动来开展CO2溶于水的实验。结果发现:当压强增大时,CO2在水中的溶解量就会增加;反之当压强减小时,CO2在水中的溶解量则减少。此外,还有丰富多元的课外小实验、家庭小实验等,都可有效培养学生的手脑联动能力。
4、在科技型教学中有效实施开放策略。由于受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化学课程传统教学过程中,一些毒性较大、缺少安全保障、微观物质结构及其运动之类的化学实验,只能依靠教师的口头语言来艰难描述,即使有结构类模型使用起来又很不方便。自从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校园登堂入室以来,以其图文并茂、音像和谐、储藏海量、动静自如、快慢有致和操作便捷等优势,为各类课程活动提供了无可比拟的良好支撑。尤其对于一些技术难度较高、难以实际操作、安全隐患较大且不易控制之类的化学实验,多媒体技术对此都可引刃而解。比如,上文所说的微观物质结构及其运动实验,可借助多媒体三维图形功能来生动形象地直观演示出来,既有利于帮助学生对于微观世界的理解,又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空间思维想象能力。再如,对于一些教学重难点内容和容易出错的化学实验,教师可借助多媒体的“快放、定格、缓放”功能自由选择,或者模拟错误实验的结构过程,让学生切实感受到错误操作的危险性,并将正确性操作予以演示,从而帮助学生在认真观察和正误对比之中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总之,开放性教学是一项有利于促进教学相长的发展性课题。其最根本目的不在于知识传授方面的如何先进,而是有效地“激励、唤醒、鼓舞”学生。我们应竭尽智慧与力量不断地丰富、完善和发展之。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 化学 复习 误区 对策
一、初中化学总复习教学的现状与寻因
初中化学总复习教学中占绝对比例的两种常见现象:一种是一讲到底,即教师以讲授为主要教学方式,按照事先梳理的初中化学学科知识体系与结构,进行地毯式扫描讲解;另一种是以练代讲,即以习题训练为主要方式,以练习卷与讲义为主要载体,进行题海鏖战。在访谈中,教师也坦承:化学总复习教学已经成为教师心中永远的痛:既安于现状,又囿于现状,且苦于现状,而质量与效益就悄悄流逝于这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现状中。
那么,这种现状是如何产生的呢?我们不妨将总复习课与新授课进行对比以了解其中的原因。(1)就课型而言,总复习课不同于新授课有非常明确的教学目标、非常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非常详实的学习任务,而且也不如新授课般有比较系统的研究、比较完整的案例以及比较深刻的认知;而且,总复习课位于单元、期中以及期末等各种复习课之后,此时,许多教师已有黔驴技穷之感,觉得讲无可讲、言无可言,因此便易采取简单处理的方法;(2)就学生而言,总复习课不如新授课般新奇、有趣,令人充满期待、意外与惊奇,也不如新授课般有众多的实验与动手实践的机会,以及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如果再长时间浸泡于简单思考、机械操练的课堂更易使他们被枯燥、乏味、无聊的感觉吞噬了学习的热情与耐心,而显然,学生在这些感受之下的外显行为又会挫伤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更导致应付性教学。(3)就教师而言,与新授课相比,总复习课更多、更激烈地挑战着教师的包括化学知识结构,对化学课程的理解与对化学教材的领悟,以及教学方法策略等方面的综合教学素养。而这些综合素养如果有所欠缺,在总复习教学中,教师就会感觉手足无措、无所适丛,也就不可能有计划、有目的、有方法、有理性地去实践总复习教学。(4)就学生差异而言,总复习教学开始之前,学生的两极分化已经非常明显,尤其是在学生素质本就参差不齐的一般初中校,学生群体差别壁垒分明,在统一的时间段,如何才能兼顾各个层面的学生呢?(5)就研究动力而言,来自社会各个层面的压力,学生的发展、家长的期望、学校的要求、自我责任感给教师带来诸多的压力,这种压力如果不能很好转化为动力,就会破坏教师进行教学创新的愿望并制约和束缚教师实践改革的手脚,从而使得教师或安于现状,或导致教师关于总复习教学的研究不广泛、不深入、不细致、不系统。
二、应对策略
1.计划详实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规划即将进行的总复习教学是常规而又极为重要的工作。但正是其所具有的常规性使得该项工作逐渐流于形式,所制定出来的计划亦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却忽视了教学的实际进程,忽略了教学的情景特征,更遗忘了“岁岁年年人不同”,因而其对总复习教学工作所具有的规划、指导、调整、提效等价值完全没有得到体现。究竟该制订一份怎样的复习计划呢?笔者认为:一份好的复习计划至少应该是“详实”的。具体而言,“详”是指总复习计划不仅必须列出复习的各阶段、时限与内容,而且应对各阶段所涉及的主要知识点、知识类型、知识特点、学习的重点与易错点、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以及辅助教学手段等作出适当的规划与建议。
2.情境日常化。
情境日常化包含2层意思:其一,应使创设学习情景成为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日常意识与行为;其二,应注重情境的生活性,使学生日常生活视线中的场景、事件与问题成为情景创设的重要来源。为此,教师应经常从以下方面审视与反思:本节课我创设了几个情境、几种情境?这些情境以前使用过吗?使用这些情境的方法恰当吗?学生对这些情境的反应是我所渴求的吗?
例如,在复习“燃烧的条件”时,可以创设问题情境:燃烧、爆炸与自行车生锈以及食物腐烂这些现象之间是否有有什么联系还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呢?请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阐述。学生已经学习过这些内容,但是却很少把其并列在一起进行比较与思考,但是要清晰地解释这个问题,必然要将这些分布在不同章节的知识点综合考虑,从而加深了对以上这些概念的认识与理解。
3.内容整合化(主题化)
为了适应目前中考试题改革的走向,提高学生阅读与分析、综合运用知识与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了避免学生过于熟悉的复习内容(章节知识)与复习方式(单元复习),能着眼于课程标准之中、凌驾于化学教材之上、跳出心智模式的限制、摆脱教学惯性的束缚,或按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与相关性,或按照问题解决的模式,将复习内容打乱重整,是值得尝试的一项有效策略。
如以“食盐中的化学”为主题,可以复习与物质的微观组成、溶液等相关的基本概念、盐类的化学性质等元素化合物知识以及与食盐的提纯相关的化学基本实验操作与简单设计。再如以“探究爆炸盐”为主题,可以复习实验探究的一般步骤与要求、碳酸钠与双氧水的化学性质、气体的制取方法等内容。
4.手段丰富化
课堂教学的活泼与有效自然也离不开教学手段的设计与使用,丰富多采的手段任何时候对学生都有极大的吸引力。
(1)巧用实验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同时,实验也是促进化学教学的有效手段。可是,笔者所观察到的总复习课有许多已经没有了实验的踪迹,甚至是关于化学实验的专题――如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物质的分离与检验等都是看不到仪器与药品的影子的。而事实上,即使是一个小实验,只要运用的时机与方法恰当,也能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在复习燃烧条件时,做个“海底火山”的小实验;在复习浓硫酸性质时,做个“魔棒点灯”的小实验;在复习干冰的性质与用途时,做个“云蒸霞蔚”与“干冰吹泡泡”的小实验无疑都能引爆课堂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