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影视文学研究范文

时间:2023-08-08 16:45:51

序论:在您撰写影视文学研究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影视文学研究

第1篇

[关键词] 高等教育改革 影视文学研究课程 教学实践

学者王卫平说:“大学中文系学生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使学生具有深厚的人文知识、深刻的人文思想、敏锐的审美感悟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和较强的写作能力。”[1]

自1983年我国电影界前辈先生倡导电影理论课进入普通大学课堂以来,20世纪80年代以后,四川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学校先后开设了“电影艺术概论”、“电影文学基础”等课程,教育部于1985年4月25日下达了《关于高等院校开设电影课程的情况和意见》文件([85]教育一字008号),强调要“迅速改变我国电影教育严重落后的情况”,“有条件的综合大学、师范院校中文系,应当把电影课作为重要选修课,正式列入教学计划。”

一、安徽省高校影视教育的现状

安徽省当前的高师中文专业教育,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 对学生的影视教育并没有给子足够的重视,除了几所培养专职影视工作者的院校外,全省高师院校开设的影视教育课,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现代教育技术(以硬件使用为主,对音乐和影像的作用涉及甚少,有的根本不提);二是影视作品欣赏(作为一门选修课,似乎也只有中文专业开设)。更加让人担心的还有影视教育的教学设备的缺乏、教材建设的落后、师资队伍的匮乏,更让人忧虑的是教师本身电影观念的偏狭,他们的“影视文学”的观念在严重地拖着影视教育的后腿。

(一)教学设备的简陋问题。

安徽省高师院校中文专业的电影课只能在多媒体教室上课, 播放的是VCD、DVD 等碟片。但是因为学校资金短缺,多媒体教室数量有限,设备陈旧,影音效果较差,直接影响实际教学效果。

(二)教材建设的落后问题。

专门针对大学生影视教育的教材不少, 但基本上是同一个模式, 以讲述中外电影史/ 电视发展史、影视艺术特性、电影理论为主, 理论性特别强, 真正讲解电影鉴赏的篇幅很少, 并且基本上没有影评可以参考。这种教材用于一般大学生的影视教育, 想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意识并不合适。

(三)师资队伍的匮乏问题。

除了几所培养专职影视工作者的院校外, 安徽省高师院校中文专业影视教育的教师基本是本专业其它方向教师兼任,而且人数少,对影视教育缺乏专业培训和认识。

(四)最重要的是“影视文学”观念的误导问题。

影视作品的理解应该是画面和声音的同时感受。目前, 许多影视教育的老师仅仅把影视文学视为语文课程的延伸,无论是从思想认知上的理解,还是书面表达上的评论写作, 其着眼点几乎都仅仅停留在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

综上所述,安徽省高等师范中文教育专业现行人才培养模式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需要应用型人才之间已经产生严重落差。

二、“影视文学研究”课程教学改革

“影视文学研究”课程在教学模式的设计上应充分体现应用性特色,以“拓展、融合”的原则为指导思想,从课程特点和教学实际出发,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开阔学生视野。因此,课程教学改革需要对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重新定位。

(一)“分级教学,梯度推进”的教学计划。

鉴于半个世纪以来,“影视文学”的基础理论有许多重大发展,因此对该课程实行“分级教学,梯度推进”的教学计划就很有必要,即:

1.在学期开始阶段,讲授电影与剧作理论。重在基本范畴、基本原理的教学,以便使学生培养起对影视文学理论的兴趣并能掌握基本的影视文学作品分析方法。

2.在学期中间阶段,阅读鉴赏叙事作品与影视剧作经典篇章。加强学生对经典文段的诵读,如指导分角色朗读,重视品味影视文学剧本的人物语言,强化语言表达训练。

3.在学期后期阶段,针对性创作训练。从影视文学的各个体裁(影视戏剧小品、电视单本剧、电影剧本、电视长篇连续剧、电视解说词与栏目撰稿等方面),先选取优秀范例进行分析,再根据适当题目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创作训练,培养学生真正将剧作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二)“统一框架,适当裁剪”的教学内容。

本课程尝试突破一般影视文学教材和课程偏重于影视理论及实践的局限,力求真正站在影视思维的角度,开设真正符合视听特点的剧作课程。教学内容更新如下:

1.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大量选取中外文学中富于视听特性和动作情节性的篇章,分析它们与影视作品的契合点,探索可能的改编方法,一方面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从文字语言思维到视听形象思维的转化,另一方面为学生进行影视文学创作打下牢固的文学基础。

2.为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本课程还从影视文学的各个体裁(影视戏剧小品、电视单本剧、电影剧本、电视长篇连续剧、电视解说词与栏目撰稿等方面),先选取优秀范例进行分析,再根据适当题目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创作训练,培养学生真正将剧作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总之,本课程的培养方法可以用三个部分来概括:电影与剧作理论、叙事作品与影视剧作经典篇章阅读、针对性创作训练。

(三)“联系实际,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钱学森先生说过“创造性思维往往在不同学科知识和思维方式的交叉渗透中产生。”[2]因此,在影视文学教学过程中,考虑到学生今后的就业实际需求,必须大胆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教无定法,在实际教学中逐步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

1.本体透视方法:把握影视文学的构成特质(两栖性、未完成性),教学中时刻强调学生的屏幕意识,欣赏和创作影视文学时能转化成屏幕艺术形式。

2.接受理论方法:期待视野与体验对话。在影视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选择少而精的经典之作,设计“体验对话”环节,利用学生期待视野的形成变化,提高他们的鉴赏水平。

3.读写教学方法:影视文学课型设计包括阅读鉴赏课和写作课。首先阅读鉴赏要求加强学生对经典文段的诵读,如指导分角色朗读,重视品味影视文学剧本的人物语言,强化语言表达训练。具体到写作,一般可以有仿写、随笔、短评、改编和创作等几种形式。结合广电专业的“影视摄像” 、“视频编辑”等课程,实现从剧本创作到屏幕呈现的影视文学的最终完成。

4.合作小组学习法:合作学习小组教学流程如下:合理分组提出目标要点讲授布置任务小组讨论合作小组汇报小组评价。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提升学生的影视文化交际能力和实践创作能力。

三、“影视文学研究”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设想

我国高校近年来的教学改革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学科,其中关乎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已经成为高校最关心的改革课题。因此“影视文学研究”课程未来教学改革的目标设想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新的教育环境下,对自我教师角色重新定位。

作为新世纪的高校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不断更新教育与课程观念,更新知识结构,提高自学、研究、创新、反思和实践能力,加强人文素质的提高。实现讲授主体向导学主体转变,权威主体向平等主体转变。

(二)重点推进精品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

根据学院一年修订一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同课程的教师一起,及时修订教学计划,更改教学内容,以使课程适应现代教学发展的需要。

1.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突破口,加强精品课程建设。

教学过程中,在向学生传播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除了常规的课堂教学,尝试在校园网上加入“影视文学研究”课程网页,实现资源共享,打造网络教学平台,并在其中强化影视文学论坛和教师个人博客,形成师生互动,让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皆能获得影视文学创作的指导与训练。在此基础上,以教学团队形式申报校级精品课程。

2.按照精品课程的标准重新修订教学大纲。

在教学计划学内容的大前提下,根据实际教学要求,结合教育部高教司对精品课程的要求重新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强化理论为辅,实践应用为主的教学思路。

3.教学内容强调创新性、前沿性和实用性。

教学内容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把最先进的科学研究成果及时充实到教材之中,使学生及时把握各学科领域的最新发展方向和前沿。在影视文学教学中,以文学与传媒系为核心,综合教育系、艺术系的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将影视文学写作内容细化,增加动漫剧本创作。

4.积极推进精品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保障培养目标实现的一个重要保证。课程经调整整合后,重点规划建设一部能反映整合优化内容体系,实用性、创新性较强的教材,并编写相关讲义。

(三)课程人才培养重新定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坚持“基础理论与实践训练并重”的培养模式,通过实验室建设、实习平台与实践基地建设,努力提高实验实践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鼓励并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影视文学创作比赛,或根据影视文学拍摄的校园DV大赛,在实践中发现不足,在学习中提高实践。

具体到影视文学教学中的三个部分,即电影与剧作理论、叙事作品与影视剧作经典篇章阅读、针对性创作训练,每个部分又可以分成三个教学层次:实践(认识实习) ——理论——再实践(综合实训) 。这里,认识实习、综合训练是与理论课程相互衔接的实践教学环节,是专业教学改革中增加的两个教学层次,是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化能力培养的有效措施。[3]

(四)全面拓展影视文学教学思路。

首先,本着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们的“感性和精神力量达到尽可能的和谐”,从而使人的内在达到完整。争取开设影视类选修课,成立影视类学生社团等,在校园普及影视知识、影视文化,进而激发学生对影视文学的兴趣。

其次,尝试打破课程界限,学科交叉融合延伸,将影视文学与艺术、外语、教育、思政等其它专业的学习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借用各专业学习中与影视文学相关的内容,既搞活校园文化活动,优化各科学习方式,又调动学生影视创作的积极性,在活动中贯彻省“教学质量工程”的方针,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再次,通过网络课程资源共享,尝试在“影视文学研究”专业课程基础上,整合中文系各教研室的师资力量,面向全校开设“影视戏剧小品创作”、“电影剧本创作”、“电视剧剧本创作”、“动漫剧本创作”等系列“影视文学写作”实用课程。以教学推动就业,以就业指导教学,形成良性互动。

总之,高校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是创新型人才。“影视文学研究”课程教学改革的重心应该是: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三个环节紧密结合,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学习、个性发展的平台,实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协调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现实就业。此举对于推动课程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将发挥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卫平.师范大学文学课教学的困惑、问题与出路[J].北京大学学报,2003(5).

[2]吴树青. 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增强创新能力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10).

[3]邓育武. 改革实践教学促进学生就业[J].高教论坛,2011(4).

第2篇

一、文化意识下英美文学研究需遵循的原则

(一)交际性原则

所谓的交际性原则,主要是指通过研究跨文化文学作品增强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语言不仅是文化的表现形式,还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因此,在英美文学研究中若要增强跨文化意识,不仅要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还要熟悉、了解相关的文化特征与社会背景,并对这些文化因素进行深入解读,从而促进文化交流,实现语言沟通。

(二)实用性原则

这里所说的实用性原则主要指在分析跨文化英美文学作品时,要结合客观现实的语言环境,运用合理的语言材料,并兼顾语言要素和文化要素。若要全面解读英美文学作品,就必须提升跨文化意识,充分遵循实用性原则,立足客观文化特征,并寻找合适的作品切入点。

(三)阶段性原则

文化内容的研究和吸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需要综合考虑接受者的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因此,在进行英美文学研究时,必须遵循阶段性原则,根据研究者的实际接受能力,分阶段、有层次地研究跨文化的具体内容,由表及里地研究作品中的人文地理、风俗习惯、历史传统等元素。

二、文化意识与英美文学研究的关系

文学作品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社会特征、风俗人情、文化习惯和心理状态,因此,若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就必须全面解读这个民族的文学作品。而文化意识又与文学研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思考文化意识下的英美文学研究,就必须首先探究二者的关系,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通过作品研究掌握文化差异

全面解读和了解英美文学,能够帮助我们深入了解文化差异,加深我们对跨文化交际的认识。因此,我们要在英美文学研究过程中开阔自身的文化视野,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并探究差异形成的原因,从而加深对东西方文化的认知,提升自身的文化意识。英美文学作品中广泛涉及英美国家在各个时期的风俗人情、历史传统、生活习惯和社会心理,因此,全面解读英美文学作品有助于我们了解英美国家的社会文化,进而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通过作品研究了解英美文化发展

英国文学作为世界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并且先后经历了文艺复兴、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阶段,在近现代文学发展阶段,英国的写实文学则趋于多样化。英国文学的发展历程也体现了社会的变更和发展。不同时期的英美文学反映了该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形态特征。19世纪之前,美国文学还是英国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到了19世纪末,美国文学的创作特征初步形成,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日趋成熟,一批颇有成就的创作者也随之产生。之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美国文学的创作主题和创作风格也逐渐确立。60年代“实验学说”盛行,到了70年代文学则趋于多元化,创作方式和创作风格也较之前有了显著变化。总体而言,美国文学与英国文学的发展充分展现了它们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与社会变迁紧密相连,因此,研究英美文学作品对了解英美文化发展有极大帮助。

(三)通过解读作品领会英语语言文化

任何文学作品都是对社会文化的综合反映和归纳,它既源于现实,又超脱于现实生活之上。文学作品是语言文化的有机组合,因此,要全面解读英美文学作品,就必须了解和认识英语语言文化,与之相对应的,研究英美文学作品的过程也是理解和探究英语语言文化的过程。文学作品不仅体现了作者对意识形态、价值取向、生命状态的思考和判断,也反映了时代生活和社会环境,同时也展示了相关的语言文化。因此,在解读英美文学作品时不仅要结合自身的见解及文学审美,更要结合对应时期的英语语言文化,以文学作品为依托,充分体会英语语言的表现力和演变历程。

三、英美文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一)研究内容过于陈旧

传统的英美文学研究和教学更加关注基本文学常识的讲授和思考,缺少对英美文学作品社会背景与文化背景的探究,对作品的跨文化分析更是甚少涉及。许多研究者并未从文化意识的角度系统探究英美文学作品,研究内容多局限于文学理论和文学常识,忽视了文学作品中蕴涵的文化意义。

(二)研究方式有待改善

目前,我国英美文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还表现在研究方式上,在研究和教学过程中关注知识的被动接受,这使得研究者未能充分认识作家和作品的独特性,不能全面了解同一历史时期作家和作品的共性与差异性,同时,对不同历史时期也缺乏科学的纵向比较。此外,这种传统的研究方式根本无法深入研究我国文学与英美文学的差异性,这无疑对中西文化交流发展极为不利。除此之外,在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中采用灌输式教育手段,与学生的沟通互动较少,导致学生未能全面了解英美文学作品的创作方式、创作背景和创作内容,使英美文学学习和研究都显得刻板枯燥。

四、文化意识下英美文学研究策略

通过以上对英美文学研究现状的分析不难发现,目前我国对英美文学的研究存在较多不足和问题,未能从跨文化的角度全面系统地解读英美文学,这对于英美文化研究和跨文化交际都是极为不利的,因此,若要全面解读英美文学作品,必须增强研究者的跨文化意识,笔者认为文化意识下的英美文学研究策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合理运用多媒体

随着计算机与网络的普及,多媒体已经成为现代化教学和研究的重要手段,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合理利用多媒体手段,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英美文学作品的研读。在英美文学研究和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观看相关的图像、声音和视频,并利用相关的软件,及时存储英美文学研究数据,建立文学研究数据库,以增强英美文学研究和教学的系统性。尤其是在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工具,组织学生观看与英美文学相关的视频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形态。同时教师也可以制作课件为学生详细讲解英美国家的发展历程,从而引导学生思考文学发展与社会变迁的内在联系。此外,教师还可以运用PPT为学生讲解英美文学的各个发展阶段及相应的文学特征,让学生充分体会英美文学的动态发展历程,以增强学生对作品内涵的体悟,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

(二)深入探究英美文化内涵

文化内涵是读者对文学作品的独特领悟,它需要长期的体味和积淀过程。因此,研究者要深入研读作品文本,结合自己的文学体验,领会作品的文化内涵,丰富自身的文化积累,增强文化意识。在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则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学生的文化体验,根据作品内容为学生讲解相关的英美文化知识,帮助学生全面解读文学作品,并引导学生从跨文化角度解读所学的英美文学作品。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分享自己所积累的相关文化知识,并引导学生从跨文化角度体会和讨论中西文化的差异。当然,对英美文学作品的解读和研究也不能仅仅局限于对作品的总结和概括,要结合多种文学资料,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内涵,进而提升自身的文化意识。

(三)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

教育作为英美文学研究的重要环节,同样需要从文化意识角度出发。单一的英美文学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因此,在英美文学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运用多样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学习兴趣,加强师生互动。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讲解相关的英美社会发展史,或特定时期的风俗文化。根据学生讲解内容引入对英美文学创作背景的介绍。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所学作品知识为学生推荐相关的影视资料,并在下节课中结合作品与影视内容全方位解读文本。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在英美文学学习中的积极性,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让学生将文学研究与语言能力、社会背景、文化习俗、历史演变结合起来,从而加深对英美文学作品的解读。

五、结语

第3篇

一、文学、电影跨学科研究的内涵与意义

现代复杂的学科体系并非向来如此,在人类发展初期,很多学科都是混生一体的,随着人类知识的深入和和分类能力的提升逐步发生学科分化,并逐步发展成现在的学科体系。学科分化和学术研究分化造成了一个客观结果:特定的学科研究者在研究中培养了特定的专长,另一方面,由于将研究视野限制在特定学科内,导致了研究者视野的褊狭,从而缺少清晰认知本学科次要元素的能力。

以文学和电影为例,首先,文学以文字为基础,文字组成的句子具备了电影所不具备的逻辑秩序,而且文学的时态指明了其与表述对象的距离所在,文学这种表达形式是电影所不具备的,电影则是用其逼真的形象来表达生活的,借用各种造型手段(演员、道具、环境背景……)来表现情节;其次,文学之美,美在含蓄,它以一种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意境去诠释生活,借助文字、千变万化的修辞方式,将确定的对象又不确定地摆放在人们面前,需要读者自己探索、感知,而电影是具象的,所表达的美与情感往往比文学更加明确、直接;最后,就是二者创作方式的巨大差异,文学往往以个人的想象与情感抒发为创作起点,以文字为工具,而电影从剧本创作开始就免不了集体思考与商讨的烙印,再分工协作完成创作的每一个环节。这样,在文学和电影之间就形成了一种互有专长互有所需的局面,文学与电影的跨学科研究便成为一个明智和迫切的选择:用文学研究的方法(比如叙述分析)去研究电影中的近文学元素(比如叙事建构)就必然事半功倍;用电影表达记录的方法去研究文学人物、作品所涉故事事件或社会背景等也一定更为便捷精确。二者的跨学科研究事实上是促进了两个学科的共同发展。

二、电影时代的文学研究语境与传播途径

在银幕改编日益发展的浪潮下,当下文学发展逐渐重视视觉形式。由于电影的改编资源包含不同形式的文本,如小说、新闻报道、戏剧、历史资料等,这就为文学研究开拓了一处极为广阔的大陆,如改编创作的跨媒体、跨学科研究,后现代的互文性研究等。事实上,文学与电影的关系,其关键之处并不在于文本改编,而是在于如何建构,例如表达的方式、视点的确立、影画的处理等问题上。如果我们从文学研究的角度去看,银幕表达则必须具有叙述结构,这就说明,文学改编的电影作品必然要与文学研究产生关联,银幕上的诸多元素也必然会与语言结构发生联系,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常会提及“电影语言”这个词语概念,而在视觉时代,文学研究的语境也在发生着深刻的转变。除此之外,20世纪后期的影视工业的飞速发展,人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种批评的声音――电影作品会麻痹观众的思考能力,以感官冲击、淡化文学的理性思辨逻辑。当下,确实有很多学者担忧银幕在吸引大众观众的过程中,因为市场和产业的利益考虑,会选择牺牲艺术理念的种种做法。

但从另一角度来思考,作为大众娱乐的电影作品,虽然天然带有通俗的气质,但从其可延展的媒介特质来说,是颇具有文学表达潜力的,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有效地提高年轻一代对于文学的兴趣与关注,并同时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教育平台和形象生动的学习资源。当然,任何改编都会使原著带上某种意识形式或是文化印记,因此文学的改编研究必然要跨出“忠实”的探究,从更深的文化视角来进行批评。当单纯的文学文本出现电影变体后,改编带给文学批评的启示就是单一的文本或电影作品,都无法涵盖作品的文化延伸意义,而这恰好说明,文学作品在不同语境的批评、诠释和解构,也给文学研究开拓了新的途径和领域。

三、从单向流动到双向交互的文学作品改编

(一)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

运用影视艺术对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进行改编对于文学作品在现代社会的传播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从20世纪上半期开始,一些电影艺术家就开始思考用影视技术改编经典文学作品这一问题了。那时,人们已经意识到影视的创作并不是将原著中的语言文字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而是把影视看作对经典文学作品的一种富有创新性和时代感的再创造,是一种对社会文化的深刻实践。

要将一部文学作品改编成一部电影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对文学作品进行改编的可行性。目前大量风格迥异的文学作品大体上可以归为主观性较强和较客观具体的作品。许多意识流派作品的主观性就是很强的,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作者在??中加入了许多主观思想,在人物的对话中我们无法判断柏拉图想法的真实具象体现,而中国四大名著、金庸小说等文学作品则比较贴近历史的客观真实情况,而且结构清晰,有着跌宕起伏的情节和独具匠心的心理和动作描写,使它们在影视作品改编上更具优势。此外,在对文学作品进行再创造时,我们要选择适当的方式,既要忠实于原著,又要满足大众的文化期待。保持文学作品的原始风貌能够使文学作品中的深刻意蕴在改编后的影视作品中得到很好的体现,同时在运用这种方式对经典文学进行改编时要体现导演的思想和大众的心理,不能一味地“复制”原作。总之,无论是全面改编的方式,还是以点及面式的改编都必须符合时代的发展的客观规律,这才是合理的影视改编方式。

(二)电影思维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近些年来,影视行业兴盛,文学小说创作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一些文学经典因为电影的改编变得更加流行,更有一些文学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因为考虑了电影因素而发生了创作转向。

这里拿笔者十分喜爱的《哈利?波特》系列作品举例说明电影思维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哈利?波特》是文学史上的一个特例,它是第一部随着电影进行创造修正的连续性作品,也是文学创作受到电影影响的典型例子。作者罗琳表示在《哈利波特》第一部改编电影获得巨大成功之后,她开始撰写后面几部时都会尽量考虑电影的表现特点,这将有助于后面续集的改编。罗琳在第四部、第五部的主题立意、写作手法、故事曲折度以及想象力上都加以改进,为的是适应电影拍摄的需要,也是更好地适合于成年?x者。比如,小说最后主人公要到17岁才与伏地魔进行决斗,17岁时近成年,当然要用成年人的智力和思维来解决问题。那么在哈利17岁时,小说对人性黑暗面的展示以及对爱情的书写,其笔法、内容、情节,以及逻辑复杂性和推理也不是儿童所能理解的。而且在 1997 年时的读者在2007年时也已经是成年人,所以小说最后一部作品《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也注定是写给成年人的。从作品的风格来看,罗琳的笔调和书写,在十年的过程中,也是在不断的思考和设计之下做了大量改进,作品情节的设置、矛盾冲突的安排,也更老练成熟,更适合银幕展示。总之,随着电影技术和手法的进步,还会有越来越多的文学小说作品是为了迎合电影而作,这种趋势必将影响文学创作的发展。

第4篇

关键词:英美文学;研究性教学;网络

研究性学习(inquiry-based learning)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国外亦称之为探究式学习。在国内,研究性学习通常被理解为一种教学方式或一种学习方式。“作为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中选择并确定主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来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是学习者主体对学习对象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开放性学习的包括态度、方法、成果等多元层面的综合表征”。与接受性学习不同,它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究,强调学习的过程性和实践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一、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具有毫不满足、追求完美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根本目标;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到新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综合丰富体验和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

生活中获得各种项目和制作为基本载体;以在教师

的指导下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开展学习研究为基本的教学模式。

研究性学习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基础教育中进行推广和实践,目的是使学生在自己参与的研究过程中自主地学习。经过一系列的实践证明,研究性学习是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同样适合于高等教育,很多专家和学者已经意识到这一

趋势,分别开设探讨高校研究性学习和教学,网络的出现又为研究性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二、英美文学实证研究

我校2012年9月搬入新校区,每个教师都具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实现了校园网和因特网的链接,为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英美文学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我们以吴伟仁的《美国文学史及选读》下册中的Theodore Dreiser为例来进行实证研究。

1.引人入胜的情境

在准备阶段教师播放《嘉利妹妹》的影片片段,使学生对故事情节有所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左拉的《娜娜》的相关图像,帮助学生了解自然主义作家的写作特征和时代背景。看到这些学生学习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他们产生了学习和了解作家的激情,也就有了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机,他们就会主动探究。

2.提出相关问题

激起学生的兴趣后,教师先提出问题“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Theodore Dreiser?”“What influences his writing style?” “Whatare American tragedies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 然后再要求各个小组提出不同的问题。如前所述,组长综合负责全面工作,其余4名组员各有分工,每个成员要根据自己的分工提出3~5个问

题,然后把自己的问题在群里交流,这样对于作家、作品、风格和主题每个项目都有18~30个问题,教师可以再根据问题的效度和信

度进行适当筛选,删除那些过于浅显的问题,保证问题的质量。要求学生通过网络平台探索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答案。

3.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后要解决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解决问题。首先,要组织小组进行讨论,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案和步骤。其次,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检索,搜寻与问题相关的网站和网址,力争解决问题。最后,小组讨论后找出最佳解决方案,进行整理形成草案,以备在课堂上呈现。每个小组选出代表进行讲解,并且需要回答其他组员提出的问题。

三、问卷调查

笔者在对我校72名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分析了研究性英美文学教学的优点。我们共设计了15个关于英美文学学习兴趣、态度和认识的问题,89.7%的同学认为研究性英美文学教学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美国文学的积极性,与之前的普通讲授法相比他们对美国文学的兴趣提高了67.4%。上学期对文学失去兴趣的同学也开始关注起美国文学的学习来,小组合作的学习使学生感到不再孤立无援,有了难题后共同商讨,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

经过一学期的实验,我们发现研究性教学模式下的英美文学

教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学习英美文学的兴趣,解决了英美文学难度大的困难。小组合作鼓舞了那些对英美文学学习缺乏信心的学生,问题的探讨解决了他们心中的难点,使他们对英美文学学习充满了信心,因此,研究性英美文学教学值得高校文学教师探索。

参考文献:

[1]安桂清.“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反思[J].教育发展研究,2001(1):49.

[2]邓景茹.高职院校研究性英美文学教学探究[J].辽宁师专学报,2012(2):79.

第5篇

关键词:英文影视剧;大学英语;词汇;教学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借助现代化教学技术及手段,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多媒体辅助教学是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的趋势和走向。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网络、影像、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多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1]。阅读是词汇附带习得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长期以来教师和学生常用的词汇习得方法之一。但仅仅依赖阅读进行词汇教学具有一定的劣势,比如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词汇语境不直观等[2]。在词汇教学中,教师结合阅读,将英文影视剧作为词汇教学的有益补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词汇的教学效果。英文影视剧通过文字、声音和图像等多符号通道,最大程度地给学生创设最真实有效的学习语境,能够极大地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丰富其词汇量,帮助其准确把握词汇意义,进而全面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运用能力。这是提高英语词汇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之一。

一、英文影视剧教材的选择和教学

英文影视剧作品,融合了声音和图像,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包含了文化、历史等非语言环境,学生可以附带习得纯正的英语国家风土人情。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英文影视剧可以多渠道地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多项感官,促进其理解、加强记忆。但并非所有的英文影视剧均适合词汇教学,教师必须合理选择,才能充分发挥英文影视剧在词汇教学中的作用。

(一)结合教学计划,选择适量、适当的影视剧材料

教师可以在学期初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秉承“适量、适当”的原则选出本学期的英文影视剧材料。“适量”就是指英文影视剧材料不可过多,否则会占据教学时间,影响阅读等教学,2周左右播放一次较为适宜。“适当”的含义包括:一方面,从内容来看,教师所选影视材料的内容要积极健康,适合大学生观看,比如《好运查理》等家庭喜剧片和迪士尼动画片等趣味性较强、容易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影视剧。另一方面,从语言教学的角度来看,根据学生当前的英语水平来选择材料,保证可理解性输入。一般来说,影视剧材料的语速不能过快,情节不宜过于复杂,最好配有中英文字幕,来保证学习效果最大化。

(二)影视材料中的词汇教学

江全康、武成[3]认为,目前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内容大多集中在对词的结构形式、概念性意义的解释,单纯地主张输入,忽略了可理解性输入。但是,当词汇输入缺乏趣味性和相关性时,输入是无效的。对于词汇的认知程度,Wallace[4]8总结了认知词汇书面形式、词汇音节、正确书写、语法形式表达、正确使用及其词汇的内涵意义等九大标准。在英文影视剧词汇教学中,容易出现以下误区。一是教师仅仅播放视频,没有针对知识点和词汇进行点评、总结或测试,观影流于形式,不能习得词汇;二是,教师只播放一遍视频,多数学生仅理解了情节,对影视剧中出现的词汇不够重视,词汇习得效果十分有限。因此,在英文影视剧词汇教学中,应当鼓励学生习得词汇的深度知识,不能仅满足于表面意义的习得。第一,播放影视剧时,应计划好教学时间,针对其中出现的词汇短语等做出总结,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给学生提前布置一定的词汇任务,使其在观影时注意力更集中。要求学生在观看时,做到“纸、笔、口、心”四到。第二,重视影视剧的复看。可以节选影视剧片段在课堂反复播放,并进行词汇的讲授,但时间不宜过长。还可将复看的任务作为学生的作业,或者上传到教学平台,让学生自行观看。第三,组织趣味活动,比如小组讨论活动、角色扮演、配音、拍摄英文微电影等,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二、英文影视剧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意义

国内学者马秀华[1],汪徽[2],陈淑芬、王清杰[5],周晓霞[6]证实英文影视剧对词汇习得有积极作用。Krashen[7]的研究证实,以多感官的方式频繁地接触目标语会让词汇习得变得更加有效。

(一)激发学习者词汇学习的兴趣

语言学习是一个系统而又艰苦的过程,尤其词汇学习是许多语言学习者感到尤为枯燥的过程。英文影视剧集观赏性、艺术性、知识性于一体,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使词汇输入变得有效。麻争旗[8]12认为,在课堂安排一些难度适中的英文影视剧,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感受地道的英文语境。如美国情景喜剧已发展成为风靡全球的娱乐节目之一,其中包含大量使观众频频发笑的台词,能够极大地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使学习者在轻松幽默的环境中习得词汇。(1)《宋飞正传》Naomi:Ithoughtyouliketolaugh.Ithoughtyouwerehappy-go-lucky.Jerry:No,nah,I’mnothappyandI’mnotlucky,andIdon’tgo.IfanythingI’msad-stop-unlucky.在这段对话里,运用字词拆分的幽默手段,出人意料地对语言进行整合,把台词的幽默表现得淋漓尽致,学习者在惊叹语言幽默效果的同时,能够掌握“happy-go-lucky”等词汇。(2)《成长的烦恼》Mr.Bodewell:Towhomitmayconcern.IthascometomyattentionthattomorrowisChristmas.Con-sequentlyIbringitemsinconjunctionwith…Mr.Bodewell是一位心理疾病患者,他想在圣诞节去孤儿院看望孩子,却不知道怎么和孩子交谈,于是向心理医生请教。心理医生鼓励他想象一下孤儿院的情境,Mr.Bodewell却说出了以上措辞极为正式的话语,让人忍俊不禁。这种语体错位给观众带来滑稽幽默的同时,能让学习者轻松掌握“concern”“Christmas”“consequently”“items”“conjunction”等词汇。

(二)丰富学习者的词汇量

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上因教材所选材料的局限性,所涉及的词汇量极为有限。而影视剧反映人生百态,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类型都会在影视剧里呈现。影视剧中千差万别的话语类型,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词汇,有助于学习者涉猎广泛的词汇知识。(1)《被解救的姜戈》Damnit!Fucking!EverysinglewordthatcameoutofCalvinCan-die’smouthwashorseshit.Irealizeit’sinconvenient.Still,takeherassout.SomebodygetpoorBilloutofthegoddamnstreet.Wegonnablowthisbitch’sbrainsout!电影《被解救的姜戈》中充斥着大量的咒骂语。长期以来,咒骂语被视为学界禁地,难登大雅之堂,在大学英语教材中鲜有出现。但咒骂语在语言中长期存在,是语言的组成部分。在电影中,咒骂语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学习者可以通过观影掌握这类词汇,丰富词汇量。(2)《居里夫人》Pierre,ifithasthispower,whyhasn’titalsohasthepowertodestroyunhealthytissue?Doyourealizewhatthatmean?Itcouldheal.Bydestroyingunhealthytissueitcouldhealallmannerofdisease.电影《居里夫人》的主题是赞扬科学精神,作品的风格是严肃的,人物的语言庄重、规范、优美,学习者在欣赏电影的同时,可以获取一些科技词汇。电影题材广泛,类型多样。麻争旗[8]22指出,“从词汇上讲,英语对白多使用简单词汇,短语动词,词汇变体形式,习语、俗语、俚语、谚语等非正式词语,填补词以及模糊词等”。这些都为学习者提供了学习词汇的重要资源。

(三)帮助学习者准确把握词汇意义

学习者只有在不同的语境中学习词汇,才能准确把握词汇的意义。Nation[9]30指出“词汇学习必须在上下文中讲解,而不是从那些不相关的词汇列表中讲解”。英文影视剧为学习者提供了真实有效的语言环境,可帮助学习者准确把握词汇意义。(1)《泰坦尼克》Youmeandidwedoit?No,Jackwasprofessional.这句话是《泰坦尼克》中女主角说的,她要告诉观众,Jack虽然为她画了画,但他们之间并没有发生性关系。“professional”在字典里的意思是“专业的、称职的”。但在这句话里,若采取原意,意义便不是很明确。从“professional”一词的原意出发,结合语境,应该理解为“有职业道德的”。Jack坚守职业道德,没有做有违职业道德的事情。(2)《起锚》Youaredressedup.You’lllooklikeamilliondollars.AgirllikeSussy,Ibelieveyouwillkillhim.Hah?在这段对白中,John在鼓励Sussy,“amilliondollars”字面意思为一百万美元,如果理解成一百万美元,用美元来表扬女孩子漂亮、有魅力不妥当。根据语境,理解成“摇钱树”更为准确。“kill”在字典的意思为“杀”,如果在这里“killhim”理解成“杀了他”就与原意相差甚远。根据上下文,在这里应理解为“迷倒他”。

三、结语

第6篇

笔者于2012年上半年对湖南三所高校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进行了全面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考虑到篇幅的限度,在此只论述与本文相关的两项调查:一项是英美文学类文章所占教材的比例情况,另一项是师生对教材的满意度调查。

(一)英美文学类文章所占教材的比例情况本研究所选取的湖南三所高校使用的教材是以下三种:《新视野(第二版)》(外研出版社),《希望英语(第二版)》(外研出版社),《大学英语(第三版)》(上外出版社)。在这三种教材中,《新视野》教材共4册,共有主课文40篇,副课文40篇。《希望英语》教材共4册,共有主课文32篇,副课文32篇。《大学英语》教材共4册,共有主课文40篇,副课文40篇。为了了解教材中英美文学所占的比重情况,本研究根据课文的内容性质、体裁及来源,大致将其分为三类:科普文、应用文和英美文学。从表格中所显示的数据得知,科普文和应用文在数量上均占有绝对优势,说明这三种教材在不同程度上都较为重视科普信息的传播和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方面的培养。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新视野》中英美文学类共3篇,占教材的3.75%;《希望英语》中英美文学类共3篇,占教材的4.69%;《大学英语》中英美文学类共7篇,占教材的8.75%。不难看出,英美文学在大学英语教材中所占的比重极少,被严重“边缘化”。

(二)师生对教材的满意度调查为了解师生对大学英语教材的整体评价(包括教材难易度、趣味性、信息量及实效性等方面),本研究对来自这湖南三所高校的45名大学英语教师和310名非英语专业在校生进行了相关调查与访谈。调查中,教师问卷共收回42份,有效回收率为93.3%;学生问卷共收回302份,有效回收率为97.4%。问卷采用利克特式5点计分法,其中5表示满意度最高,依次递减;分数越多,表示满意度越高。以下是师生满意度的调查结果:上述表格显示42名教师对大学英语教材满意度的平均分为3.13;42名教师当中,有10名教师(23.8%)对教材给了2分,20名教师(47.61%)给了3分,这些数据表明大部分教师对教材是不满意或是感觉一般。除此之外,学生对大学英语教材的评价也不乐观,上述数据表明学生对教材满意度的平均分为3.01;302名学生当中,有11名(3.64%)学生给了1分,85名学生(28.14%)学生给了2分,116名(38.41%)的学生给了3分。由此可见,目前所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与师生对教材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二、英美文学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

(一)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为了解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况,笔者与参加问卷调查的42名大学英语教师进行了访谈。内容涉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及教学手段等方面。访谈中得知,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虽然未形成一个固定的范式,但在本质上都彰显出某种一致性。首先,42名教师当中,有13名教师明确表示,目前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较为注重信息量。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掌握最新的信息以及相关的英文术语,使他们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但无形中让课堂教学产生“重信息而轻文学”的偏向5。另外,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大都是围绕英语等级考试设置的。比如词汇量后面会通过标注四级词汇或六级词汇来体现其难度系数,除此之外还有每单元的课后练习,在题型设计和难易度等方面,都能反映出英语等级考试所占居的重要性。其次,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所使用的教材。在与教师的访谈中得知,这三所高校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内容和目标大都围绕词汇、语法知识和四级考试等方面设计,对篇章的学习和理解大都停留在“语意”或“语义”这一层面,而对文章中所蕴含的“寓意”和“鉴赏性”却不被重视甚至被完全忽略。最后,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是需要时间和精力的。他们大都表示“成本太大”,“耗不起”。有29名教师或多或少透露出所在学校会采取不同的形式对教师进行考评和奖励,其中一个标准就是该教师任教班级的英语等级通过率。说压力也好,诱惑也罢,这些因素会在很大程度上促使教师想方设法提高任教班级的通过率。这种大环境下,英美文学自然而然就被“边缘化”了。

(二)学生英语学习效果的自评情况本研究所制定的问卷调查包括学生英语学习效果的自评情况,自评情况包括学生对自身英语应用能力、成绩、学习动机及学习态度、自信心等方面。学生英语学习效果的自评情况依然采用利克特式5点计分法,其中5表示自评得分最高,1表示得分最低。上述数据显示,302名学生当中有93名(30.79%)学生在自评时给了1分或2分,说明他们对自身的英语学习效果是不满意的;有129名(42.72%)的学生给了3分,说明他们感觉自身的英语学习效果一般。总体来看,302名学生自评的平均分为2.92,还没达到及格线。由此可以看出,学生英语学习效果的自评情况是不理想的。除问卷调查外,笔者还对42名学生进行了访谈。访谈中发现在这42名学生中,有近一半的学生表示自身存在一些消极的心理因素,如主观能动性不强,缺乏兴趣和信心,学习目的不明确等问题。

三、结语

第7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市场营销;应用;案例教学

1.市场营销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1能够满足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营销技能

市场营销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现实中,营销案例本身很丰富,跟人们的消费实践联系很密切,这为营销案例教学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另一方面,市场营销案例教学的整个过程,要求将学生置于模拟的商业环境中,并且担任一定角色,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针对所面临的问题,做出一系列的决策,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符合高职教育的“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

1.2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度

案例教学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课堂上,教师将更多地作为支持人而不是授课人引导讨论,并且让学生就他们的观点畅所欲言,学生充满自信地发言,并且提出独到的见解。在讨论、辩论和解决问题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活跃了课堂气氛,实现从“要我说”到“我要说”的转变。

1.3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案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将学生的知识转化为技能。案例教学通常是以小组形式进行,在讨论前,小组分工合作,搜集资料并制定方案;在讨论中,要求学生学会聆听、劝说及与人打交道的技巧;在案例讨论完后,写出案例分析报告。整个教学过程是一种群体活动,大家一起讨论,集思广益,正确看待别人及正确评价自己,树立理解和包容的意识,提高了与人合作共事的综合能力。

2.高职市场营销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

2.1收集真实典型案例,正确把握教学重点

在课前,教师要做好充分准备,全面了解案例主题,把握教学知识点。案例选择要尽量紧密联系现实企业营销实践,收集真实的、典型的案例来进行分析和运用,理论联系实际。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提高分析和理解能力,又可以了解社会营销实践,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2.2明确教师角色定位,联系实际更新案例

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真正让学生自主地研究、学习和锻炼能力。在课堂上,教师的角色首先是主持人,说明教学目标和要求、学习程序和操作方法,然后引领案例讨论过程。在这里,教师既不能无所事事,任课堂讨论自流;也不能严格控制讨论过程,不让学生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其次,教师是启发者,通过教师一个又一个提问,推动学生思考,将问题引向纵深,一步步朝着解决问题的方向发展。针对学生的案例讨论明确告诉他们应用到了哪些理论及知识点,如何进行创新和改进。最后,教师是案例更新者,要使案例教学跟上时代的要求和反映当前的教育实际。

2.3提高学生认可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一般经过以下几个阶段:案例展示、分析讨论、得出结论、指导实践。

2.3.1案例展示

教师把自己精心准备的案例明确地展示出来,适当介绍案例产生的背景知识。例如在前文提到的雀巢案例中,教师应对三个世界的划分做简单介绍,使学生能进入案例情景,设身处地思考问题,便于学生分析。

2.3.2分析讨论

在此阶段,教师可设计几个具有层次性的问题。例如,案例呈现的现象是良性的还是恶劣的?问题出在哪里?应该如何解决?运用不同问题对学生加以引导,使学生思维层层深入。对学生发言多加表扬和肯定,解除讨论中的心理负担和顾虑,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多向思维,互相补充和评论,不断完善观点和主张。讨论可以分组进行,每组5~8人为宜,也可视学生人数适当分组,每组民主选举组长,讨论时由组长协调组织。

2.3.3得出结论

讨论结束后,各组展示或报告小组讨论的情况。教师对学生发言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引出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并简要评述。

2.3.4重现案例

在此阶段,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得出的结论对案例再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学以致用,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长期以来,学生习惯了教师站在讲台上传授知识,而当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时,他们或表现得不积极,或表现得很拘谨,总认为只有听老师讲课收获最大,其他同学的发言不值得听。因此,教师在采用案例教学前,一方面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对案例教学方法的认识进行疏导,明确案例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综合技能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案例教学方法的认可度。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的积极参与配合是必须的。学生课前必须仔细阅读教师指定的案例材料,进行认真分析和思考,据以做出自己对真实生活的决策和选择,并得出现实而有用的结论。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讲出自己的思考和结论,并与他人展开争辩。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就是活的知识以及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3.对高职市场营销案例教学的几点建议

3.1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完善继续培训制度

教师的案例教学能力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案例教学的效果和质量。针对目前情况,需要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提高其案例教学水平和能力。设立高职高专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提高专业课教师的专业技能,更新教师知识结构,以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鼓励教师走出校门到企业锻炼,增强感性认识,增强动手能力,提高案例教学的水平。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真正让学生自主研究、学习和锻炼。

3.2建立本土化案例库,匹配高职教学特点

中国的市场经济正处在高速发展阶段,我们在现实中遇到的许多问题都与国外的不尽相同,本土化的案例能很好地表现当前中国企业的文化、机制和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更具有现实意义。市场营销案例教学需要解决案例建设问题,建立本土化案例库是当务之急。结合高职高专学生具有的特点,只有选择与他们现在或将来密切相关的案例才能真正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思考,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在选择案例时应注意以下问题:第一,案例的选择要难易结合,与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及教学目的相匹配。第二,案例的选择要具有时效性,使营销理论能与实践相结合,最大限度地贴近实际,以减少理论的滞后性。第三,案例的选择应具有典型性、趣味性,激发学生对案例教学的兴趣,加深学生对营销理论价值和实践的认识。

3.3建立学生实习基地,提供实践教学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