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12 07:31:22
序论:在您撰写汉语课堂教学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一)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现代汉语知识掌握和学习情况调查
由于现代汉语知识在小学语文中应用非常广泛,本课题组还特意对小学语文教师现代汉语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了调查,以便为国培项目的课程设置提供参考依据。课题组成员对现任100名小学语文教师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问卷内容及结果如下:
(1)您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吗?A.不知道B.知道,但没有研读C.知道,并认真研读过有91人选择答案B,只有6人选择答案C。
(2)动词、形容词能够作主语吗?A.不能B.能C.能,但词性变为名词有76人选择答案C,14人选择答案B。
(3)请您根据《汉语拼音方案》中音节的拼写规则给“我们到张家界游玩,那里瑰丽而神奇的景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注音。在做这个题目时,大多数被调查对象均询问了课题组成员《汉语拼音方案》中音节的拼写规则,最后只有16人的答案完全正确。
(1)题主要是了解小学语文教师是否关注国家层面的语言文字政策,
(2)题主要是了解小学语文教师是否经常学习现代汉语知识,及时更新;
(3)题主要了解小学语文教师是否能够规范使用拼音规则。从上面的调查可以看出,部分小学语文教师没有与时俱进,及时更新现代汉语知识,有待于进一步培训,提高语言素养。同时,课题组对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学习现代汉语情况的调查,学生反映:一是现代汉语学习内容较为抽象,难懂难学;二是现代汉语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脱节,实用性不强;三是现代汉语理论性强,学习起来比较枯燥。
(二)对部分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使用现代汉语教材的调查
课题组对开设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10所高校开展现代汉语教材的使用情况调查,10所高校均没有专用教材,使用的是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同的教材。
(三)对部分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现代汉语任课教师的调查
课题组对开设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10所高校开展了现代汉语教师情况的调查,结果如下:一类是中文系语言学教研室教师兼教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现代汉语课程,这类教师大多是语言学专业研究生毕业,但比例不大;二类是非语言学专业教师教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比例较大。高校设置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主要任务是培养热爱教育事业、基础知识宽厚、专业知识扎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较高、具有实施素质教育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及管理能力的高素质小学教师。但从目前的调查来看,尽管现代汉语课程是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但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还较为薄弱,其应有的作用还没有发挥出来。
二、造成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薄弱的原因
(一)高校不够重视现代汉语课程
大多数高校在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均把现代汉语课程列入了必修的基础课程。但是,进入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依然是教育学、教材教法等,课时分配和师资力量优先保证这些核心课程,而现代汉语基本上边缘化了。甚至有管理者认为,现代汉语是我们汉族人的母语,学生能说能写,开不开设关系不很大。这样一种状况必然导致现代汉语课程资源配置较弱,如大多数高校的现代汉语课程是2个学分;只要是学中文的老师,都能教现代汉语。学分少,师资力量配置弱,必然会削弱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实际上,现代汉语作为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基础课程,对学生提高语言素养和小学教育教学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内容大多是拼音、识字、辨析词语、写作等,用到最多的知识依然是现代汉语里的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知识,作为一名高素质的小学教师,应该拥有扎实的语言学知识,要知道,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应该先要有一桶水啊,试想想,如果小学语文教师自己都不会按笔顺规则书写汉字、弄不懂主谓宾等,怎么能够来教学生写汉字、压缩或扩展句子呢?所以,高校应该高度重视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在培养方案中将之纳入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并积极做好相关评价工作,致力于提高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的语言素养和语文教师的基本素质。
(二)学生不够重视语言理论知识的学习
中小学一般淡化现代汉语知识教学。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要引导学生认识语言文字在社会沟通、信息交流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学习现代汉语和文言文的基础知识,练习对语言材料进行分析和归纳,梳理有关语言文字结构和运用的规则,提高理性认识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尽管新课标语言文字运用要求较为明确,但由于现代汉语知识理论性强,内容多,在教学中不好操作,所以在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中小学语文教师更重视人文性熏陶,基本上淡化语言教学,或者说,需要运用语言文字方面的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语文教师也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教用来解决问题的语言文字知识,譬如,“通过这次学习,使我在数学方面有了较大提高。”这是一个缺少主语的病句,中小学教师可能联系句子谈一谈主语的特征等内容,但一般不会详细地讲解句法成分系统,学生所获得的语言理论知识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教师觉得教语言知识比较麻烦,中小学对语言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也较为简单,大多数学生也不会很重视,更不会用他们宝贵的学习时间来钻研语言理论知识了。这可能导致一种后果,尽管学生在进入大学前系统学习了语文,但由于没有系统学习现代汉语理论知识,现代汉语基本理论知识比较缺乏,学生一般不能准确地运用现代汉语理论知识来分析语言,就出现了这种情况:在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新生的问卷调查中,需要应用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时,没有一个学生能准确地回答出来。也就是说,中小学淡化现代汉语理论知识教学,只是注重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学生缺乏语言理论的指导,学习现代汉语的兴趣就大打折扣。进入大学后,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虽然觉得现代汉语知识很重要,但因为现代汉语是母语,学生能读能写,凭经验和语感能发现和解决部分语言文字运用问题,觉得完全能够应付小学语文教学,所以没有必要再深入学习现代汉语理论了,加之现代汉语理论比较抽象、枯燥,学校对现代汉语考核评价方式也比较单一,很多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不大。
(三)教材编写相对滞后给现代汉语教学带来消极影响
部分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使用的现代汉语教材与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教材相同。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和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相同,所以在课程设置、专业要求上不尽相同。现代汉语课程虽然是两个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但教学目标、课时分配以及学生对现代汉语知识掌握的要求不一样,如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现代汉语一般是5-8个学分,而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一般是2个学分,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高素质的中文人才,而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高素质的小学教师等,培养目标、要求决定教学内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与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应该不一样。如果两者使用的现代汉语教材相同,就可能会出现“削足适履”的现象,必然给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教学带来消极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现代汉语教学主要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知识传授按照全、满、深、透的标准实施;教学手段通常是“一本教材、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授课,那些生动活泼、充满生活气息的语言很难进入课堂。大学生正处于风华正茂年代,思想非常活跃,求新求异思维占主导地位,呆板、枯燥的课堂肯定对他们没有一点吸引力,如果学生事先没有了解现代汉语作为一门基础课在专业学习中重要性,就不会积极主动地钻研语言学理论知识了。现代汉语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应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精选教学内容,积极做好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工作,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现代汉语的兴趣。
三、解决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现状的途径和方法
学好现代汉语,对于提高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语言素养和语文教学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应该充分认识到语言理论对小学教师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要作用,全面加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主要措施有:
(一)加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现代汉语课程的建设
一是高校可将现代汉语课程列入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在资源配置中向之倾斜。二是适当提高现代汉语在课程体系中学分比例,可提高到3-4个学分,确保现代汉语课程有较为充足的课时。三是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际,增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环节,即组织学生到小学语文课堂中听课,了解小学语文教师如何运用现代汉语中语音、词汇、语法、文字、修辞知识来进行教学的,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有针对性地学习现代汉语知识。四是鼓励现代汉语教师进行教改教研工作,推进精品课程建设,探索出适合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的教学模式。
(二)加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现代汉语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要提高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质量,必须组建一支专业、敬业的现代汉语教学队伍,这样才能提高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水平。所以现代汉语师资队伍建设,首要的任务就是使现代汉语师资队伍专业化,所谓专业化,就是说任教现代汉语的教师最好是从事语言学研究的老师,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其次是做好现代汉语教师的培训工作,培训内容包括现代汉语教师到小学课堂跟班听课,参加小学语文教改教研活动,参加相关语言培训班的学习等,加强与小学教育教学的对接。再次,鼓励现代汉语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精选教学内容,把生活中生动活泼的语言例子引进到课堂中来,建设生动有趣的课堂,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
(三)加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现代汉语教材的编写工作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质量
引言
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作用。而高中汉语文课程改革实施几年来,很多方面都随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因此,本文立足于教学方法的探索,在教学实践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总结,提出了以下几点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建立新教学理念
兴趣是人们积极、主动地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它表现为一种好学精神,它是一种强大的内趋力,一旦有了学习兴趣,就会自发地把心理活动指向对象,对学习充满热情。因此,这首先就要求教师建立新的教学理念,转变角色,建立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教师要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教学时语言要有感染力,以情动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鼓励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积极的学习;对学生的评价要以表扬为主,要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尊严,要让学生有继续学习的动力和渴望。同时,要注重与学生沟通,了解其认知规律和兴趣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主动与学生交朋友、谈心,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从而使课堂气氛和谐民主,给学生创造创新的环境,使其具备创新的品质。
二、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高中汉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了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能力、情感的生成,使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课前预习,让学生对需要学习的内容提前介入,便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书中各类注释,研究课前提示、课后习题,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情感,感受语言特色。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会思考,依据学习要求以及提示进行深入思考,让学生可以带着问题开展阅读,课文中有答案的划出来,养成作批注,做笔记的习惯,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活学活用,不断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三、要有的放矢,主体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汉语文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之养成求证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课堂教学要着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活跃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要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组织好教学.不断优化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启发式、导读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始终突出能力训练和方法指导,能力点的训练设计要有点石成金之功,方法指导要有举一反三之效,以达到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目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优化,找准教学重点和切入点,要有所教有所不教,使课堂教学有的放矢。在学生学习情况的检查上,也要做到有的放矢,即布置的内容一定要具体,让学生力所能及;检查的方法也要具体,让学生带着具体任务去学。像泛泛的布置”回去以后做好课外阅读”这样目标不明显,毫无考虑学生完成能力.无从考察完成情况。虽然出发点很好,但效果会非常差。
四、要重视课堂,师生互动
师生的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改变了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一言堂的弊端。使学生在“动”的过程中.学习热情得到释放和鼓励,学习欲望得到增强和体现。除了师生互动,学生间也应互动。比如某一学生提出疑问或在回答有关问题时,答案正确与否,教师不急于表态,而让更多的其他同学发表意见,进行讨论,参与评判,得出结论。学生间的这种互动热情越高,说明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越高.说明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要知道,这是比单纯地掌握基础知识更重要的一种素质的体现。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双边活动.学生间的互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
五、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多元评价激励机制的设置不仅要注重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结果,更要关注教师和学生的价值观、思想水平、学习能力、创新意识等,要强调评价的过程性,并努力实现教学评价的多元化。要想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教师就要采取定性与定量、鉴定与发展相结合的评价办法。这可以促使教师和学生全面、充分了解对方信息,能推进教育健康和谐地向前发展,有利于实现以人为本、终身发展的教育理想。
六、注重汉语文知识的背诵
背诵就是记忆,不背诵就无法积累语言材料。头脑里没有一定的语言信息,想提高汉语文水平就是一句空话。汉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感悟和运用,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而为学生打下扎实的汉语文基础。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每天早读的时间进行背诵,或利用每节汉语文课前的三分种进行背诵,还可利用节假日进行背诵。学生在背诵的时候要遵循记忆规律,掌握、理解记忆法。学生在背诵时可以先理文意,再去背诵,这样的背诵不仅快速而且不容易忘记。学生还可以采用各个击破法来进行背诵,即把篇幅长的文章或段落分成几个短小的部分来背,背出一部分再背下一部分。这样,每次背的内容少了,速度加快了,学生就有“成就感”了,这比一次背诵全文、全段要容易得多。
七、要坚持练笔,培育写作
作文是考试中必不可少的,也是学生最怕的问题。有的学生一见到作文题目,就觉得无话可写,脑子里一片空白;有的学生干脆一提起笔来不加思索就乱写一通,结果是文不对题,分数当然是不会高的。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作文训练。第一先要让学生每天坚持写一则日记,日记的内容非常自由,学生可以看到什么写什么,想到什么写什么,愿意写什么就写什么,实在是没有可写的可以到书本中或课外书中找一优美的语段抄下来,这样学生会没有顾虑,也没有任何负担,日积月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感受能力都会有质的飞跃。第二,让学生坚持每周练笔二至三次,重视实践,不拘形式,讲求实效。刀要常磨才锋利,曲要常唱才上口,笔也要常练才能运用自如。
八、课后布置,作业适当
一堂课的学习内容完成后,留出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布置点作业,这对巩固课堂教学效果是十分必要的。布置的课堂作业,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围绕这堂课的教学目标、要求、重点,突出训练,以加深印象,巩固效果。二是有基础方面的题目,也有思维训练的拓展型的题目,以便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提高。三是题目宜精不宜多,以便能在课内完成,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四是照顾到学生不同层次的汉语文水平,难易适度。至于一堂课结束后的课外作业,仍以下一节课所学内容的预习为重点,实行”课前预习一上课一再进行下一节课内容的预习。”决不搞繁杂的题海战术.尽量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让学生有一定的时间从事课外活动。
参考文献:
很多学生在学习中会出现情感焦虑的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加大对学生的鼓励力度,放慢教学速度。同时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评价机制,减少挫败感,避免产生情感焦虑现象。
二、中介语理论
最早由语言学家塞林格提出的中介语理论,现普遍理解为介于目的语和学习者母语之间的一种语言,是学习者母语和目的语过渡阶段的语言。这个阶段的语言会产生很多错误且很难消除,这叫“化石化现象”。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1、母语的负迁移;//外语学习策略的错误使用;3、教师在目的语教学中的教学方法和语言材料处理不当;4、汉语交际过程中出现的回避、简化等现象。“化石化现象”具体会根据不同的汉语学习者在不同的汉语学习中有所突显。例如在语音方面,极少有学生会避免化石化现象,达到和母语者相同的水平。结合对中介语理论的理解,教师在进行汉语教学时要加强自己的中介语水平,注意相应的教学技巧和方法:1、重视和加强语言的输入和输出。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扩大学生语言的输入量和输出量,多组织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布置相应的口语练习作业,同时要提高语言输入和输出质量,帮助学生克服母语干扰,防止化石化的现象。2、开展朗读训练。由于大声朗读可以加强对课本原文的记忆,因此教师可以开展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汉语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汉语思维模式。例如可以让学生跟读原声磁带,或者教师朗读学生跟读,再或者让学生分组朗读之后调换角色进行朗读比赛,让学生自己感悟出自己的不足之处。3、增加听写练习。根据学生的水平和词汇量来量身设计,用地道纯正的听写材料,在课堂中反复练习,使学生不断积累并尝试使用目的语,克服原有的固化思维和化石化现象。例如在导入新课之前可以进行分组听写练习,然后让另一个小组的学生同学进行纠错。
三、课堂互动理论
一、合理确定提问内容
在“问什么”方面,首先要考虑的是问的目的。如在课堂导入时,要设计导入的问题;在检查学习效果时,要设计与所授知识相关的问题。其次,要考虑的是题目的难易程度。往往题目太难或太容易都不是好题目,题目的难度要适中。再次,要考虑学生的兴趣问题。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如果教师所提的问题能够让学生感兴趣,那么,学生就会更重视这个问题,更认真地思考这个问题,更有兴致地学习接下来的课堂内容。在许多学生看来,《古代汉语》课程比较枯燥、难懂,因此,在趣味性方面,古汉语教师上课时就更得注意。
二、合理确定提问形式
1.判断式提问
判断式提问句式往往是让学生有所判断、有所选择。
例如:在讲到白居易《琵琶行》中“主人下马客在船”时,我问学生:“该诗句的意思,是不是主人下马后,在岸上挥挥手,和船上的客人说再见?”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如果没有掌握古代汉语互文的修辞方式,就容易出错。该诗句的正确理解是主人和客人一同下马,一同来到船上。
2.开放式提问
开放式提问往往是考察学生的知识面和理解能力。
例如:在讲到《孟子?滕文公上》中“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时,我问学生:“你认为五尺之童有多高?如果按照现在的一尺等于33.3厘米来看,那么,五尺就有166.5厘米了,古代的儿童这么高吗?”听到这个问题,很多学生感兴趣地想听解释,在问了一两位同学后,我解释道:“其实,在春秋时候,一尺大约等于23厘米,五尺大概是115厘米,这和儿童的身高就比较接近了。”
3.对比式提问
对比式提问往往是考察看问题的深度和洞察能力。
例如:在讲到儒家的思想“仁爱”和墨家的思想“兼爱”时,我问学生:“‘仁爱’和‘兼爱’的异同点是什么?”学生大多能回答出这两者都强调“做人要懂得爱他人,善待他人”,但回答不出这两者的差别。我解释道:“‘仁爱’更多强调的是有差别的爱。儒家认为人与人之间存在亲疏厚薄的关系,所以爱也就存在差别。父母对自己小孩的爱往往胜过于对别人小孩的爱,所以我们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兼爱’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爱应该是无差别的爱。显然,‘仁爱’更加符合人之常情。”
4.连环式提问
连环式提问叫追问,往往针对学生回答问题中的漏洞作进一步提问,以便揭示问题的实质。
例如:在讲庄子《逍遥游》时,我问学生:“庄子认为‘什么才是真正的逍遥’?”部分学生回答:“不需要凭借外物就是逍遥。”我进一步提问:“你个人认为不凭借外物就是逍遥吗?渡河的时候,借助船渡河,就不逍遥吗?庄子提到列子御风而行,列子会飞,庄子说他逍遥了吗?”学生回答:“列子也有凭借空气,所以列子不逍遥?”我再进一步提问:“照你这么说,连空气都不凭借,那就叫逍遥?人是自然界中的人,怎么可能任何东西都不凭借呢?如果逍遥是这样理解的,那么,庄子的理论就和做人的基本方式不相一致了。”关于什么是逍遥,我解释道:“庄子所认为的逍遥有两层含义:一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不需要和别人对比;二是在自己能力的范围内,做力所能及的事。”许多学生听后,骤然感觉轻松许多,感到自己还可以过得更“逍遥”。
三、合理把握提问节点
在课堂提问中,把握“提问时机”是发挥提问作用的关键。一般来说,课堂中存在三个提问节点,分别是课前、课中和课尾。
1.课前提问
课前提问是指刚开始上课时的导入提问,这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古今词义的异同”时,我问学生:“在电视剧中,我们经常听到‘有请大理寺的王大人’。那么,这里的大理寺指的是什么呢?”听到这个问题,某些学生就来了兴致。在问了一两人之后,我解释道:“在古代,‘寺’字是官署的意思,后来才演变为寺庙的意思。古代的大理寺,相当于现代的最高人民法院,掌刑狱案件审理。”许多学生听后,感觉这堂课挺有用,很感兴趣地接着听下去。
2.课中提问
课中提问是指上课过程中的提问,这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是否跟得上教师的上课节奏。另外,这可以起到吸引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
例如:在讲到同义词“回”和“返”时,我分析道:“在上古,‘回’表示旋转,如《荀子?致士》:‘水深而回。’大约在隋唐时代,‘回’才有了返回的意思。如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于是‘回’和‘返’便成了同义词。”我进而问学生:“说‘回家’,广州话怎样说?”许多懂广州话的同学异口同声回答“返屋企”。这个问题加深了学生的学习印象。
3.课尾提问
课尾提问指的是课程尾声的提问,这主要是为了检查学生对课堂所授内容的掌握情况。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适当提问,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的重点和难点。
例如:在讲了“词类活用”一节后,我让学生分析:“‘不耕而食,不蚕而衣’中哪些字是词类活用?存在几种判断方法?”按照大多数流行教材的分析方法,在这两个句子中,名词“蚕”和“衣”都活用为动词,判断的方法有三,分别是:(1)名词放在副词后,‘蚕’字放在否定副词‘不’后;(2)名词用‘而’字连接,‘衣’放在‘而’后;(3)对应关系,‘不耕’对应‘不蚕’,‘而食’字对应‘而衣’。可以说,这个问题较好地检查了学生对课堂重点内容的掌握情况。
四、合理确定提问对象
关于课堂提问的对象,大多数情况下是面向全体同学的,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广泛地参与。但有时也可以只面向部分学生,甚至只面向个别学生,具体要看提问的目的。
1.面向全体
在课堂提问中,面向全体学生是课堂提问中最常见的。
例如:在讲到“诗词语言”的时候,我问全班学生:“大家认为李白的《静夜思》写得好吗?好在哪里?”学生听到这两个问题,纷纷思考起来,并且饶有兴趣地想听听老师怎么分析这首诗。
2.面向部分
在课堂提问中,有时面向学生也是可行的。比如,个别问题只面向男同学或只面向女同学。
例如:在讲到《诗经?卫风?硕人》“肤如凝脂”时,我问道:“在座的各位女同学,知道该诗句是什么意思吗?”我进而解释:“可以说,这是化妆的最高境界。化妆如果要达到‘肤如凝脂’,那是极难的事情。凝脂是凝固的猪油,大家看,凝固的猪油有什么特点呢?一是白中略带微黄。如果化妆后的脸是白色的,那就不好看了。二是固中略带柔韧。皮肤是需要一定弹性的。三是光滑中略带粗糙。如果化妆后的脸和玻璃的表面一样,那也不好看。四是干中略带水分。所以女子才要补水啊。”经过这一番解释,学生感觉古人用的这个比喻,实在太恰当。
3.面向个别
在课堂提问中,偶尔可以面向个别学生。之所以面向个别,可能是因为某位同学在某方面的能力比较突出,或是因为教师发现有个别同学开小差,故意问他,起到督促课堂纪律的作用。
例如:在讲到“汉字的构造”时,由于这部分的内容和书法有关,如果班里个别学生对书法比较有研究,那么,在课堂上,可以设计个别问题,与这位学生开展探讨。在探讨中,让其他学生“旁听”更多知识。特别是,这能够让其他学生佩服这位学生的见解,激发他们学习书法和学习汉字的兴趣。
五、合理回应学生作答
在学生作答后,教师应该对学生的作答进行恰当的点评,该肯定的要肯定,该否定的要否定,该解释的要解释,这样才能将有关知识点讲解清楚。
1.作答后适当评定
在课堂提问后,对于学生的作答,往往需要适当肯定其中的合理之处,这样才不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而对于不合理的地方,教师也应予以纠正。
例如:曾经在“古文今译”课堂上,我问学生:“韩愈《师说》中‘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如何翻译?”有学生翻译为:“因此,无论地位高还是地位低,无论年龄大还是年龄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这个翻译显然是有误的,但我说:“这位同学的翻译,前一部分是对的,后一部分还要修改,正确的回答是‘因此,不论地位高贵还是卑贱,不论年纪大还是年纪小,谁掌握了知识道理,谁就可以作老师’。”
2.作答后适当解释
在课堂提问后,教师是需要进行适当解释的。回答好的地方,要解释为何答得好;回答得不好的地方,要解释为何回答得不好,这样才能发挥更好地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
有效教学 课堂文化 文化
“有效教学”已经不是一个陌生概念,人们在讨论课程改革的时候往往会同时探讨有效教学。综观已有相关文献可以对二者关系推断出两层含义:一方面,一些人认为课程改革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有效教学是推进课程改革的途径。另一方面,一些人认为课程改革是逻辑起点,只要课程改革的理念、目的和内容是正确的,就必然会在课程实施中伴随教学的“有效性”。
事实上,有效教学并不是与课程改革呈必然线性关系。因为现实中依然存在这样的状态:课程改革思想、观念和内容的变化并没有导致长期形成的课堂教学定势的变革。这种定势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仍屡见不鲜,进而也就有了人们对“三维目标”生搬硬套的批判、课堂“作秀”的质疑等一系列“新课程旧教学”相冲突的教学事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们对教学“有效性”的理解太过片面,忽视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规范、价值观念及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交往和行为方式的整合所构成的课堂文化”[1],特别是对突破课堂教学定势的自觉性不够,对师生主体性与身份转变的固化处理。这些问题的提出实质上就是在探讨课堂文化如何走出瓶颈,“有效性”与“文化性”如何内在统一,有效教学如何从“异化”的表象走向文化的诉求。
一、“我”与“我们”:有效教学的课堂文化主体诠释
有效教学的课堂文化主体不是教师和学生的简单聚集,而是由师生基于共同的理想和愿景组成“学习与生活的文化共同体”,这种联合“会使一群个体的‘我’转型为集体的‘我们’”[2]。“我”与“我们”都是共同成长、和谐共生的课堂文化主体,其中,集体的“我们”即为有效教学的课堂主体间的实然关系。对教师和学生的身份、主体、主体性进行辨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课堂主体间关系的应然样态。在文化研究领域,“身份”是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辩证统一。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其身份的自我“本质”层面表现为,在学校整体场域中,教师是教师,学生是学生;其身份的“反本质”层面表现为,教师和学生的身份不是固定的实体,而是根据环境和不同课堂教学场域变化和塑造的。在当前的教育领域中,师生被作为主体而不是教师身份和学生身份来讨论已经被普遍默认。这里就需要对主体的意义进行重申,主体并非直接等同于人,主体是通过主体性这一内在规定性来确立和体现的,而人的主体性和主体意识不仅需要建立在实践活动基础之上,其主体地位的确立也取决于个体在共同体内是否被看作平等成员并获得尊重。承认主体的同时也就确立了主体的权力和责任,这也就是在承认主体间性,这种“承认是双向的,即‘相互承认’”[3]。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或学生要成为主体,就需要在教学活动中把彼此看作自主的、有自我意识的人,同时,师生主体也要承担起对自己共同体的责任。法国著名思想家福柯认为主体性是话语的产物,主体地位也是通过话语而产生意义[4]。也就是说,声音是话语行动的载体,是话语主体意向的意义表达[5]。主体性内含着主体的合理性,这种合理性表现为师生如何通过话语所产生的意义成为主体,以及他们在建立主置的过程中是如何表征权力和责任的。由此,可以认识到身份、主体、主体性与主体间性不能混同更不能相互等同。现实课堂中,倘若师生主体被固化为权威的教师身份和被动接受的学生身份,那么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的课堂文化定势就很难突破,师生主体就会异化为固定身份“镜像”中的规训产物或附加产品。那么,要实现教学“有效性”和“文化性”内在统一,就需要从身份的可塑性和多元性来审思师生身份,从身份与主体性的转变特征来关注师生作为主体的形成方式[6]。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把握是理解有效教学之“文化性”的基础。
二、互动与对话:有效教学的课堂行为文化表征
有效教学并非是“有效”和“教学”词汇的简单拼接,教学“有效性”不仅是对教学效率、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益的重申,更是要体现并回归教学要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宗旨。有效教学必然突破传统“教师教、学生学”的“线性”课堂行为方式,改变传统将课堂教学过程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的缺陷[7],以互动、对话和参与的行为方式贯穿课堂生活。
参考文献的写作更好的保障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不被侵犯,这也是论文作者对前人的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肯定与认可,同时也是对科学的严谨态度和对他人的劳动成果的尊重。来看看千里马网站的小编整理的关于拼音教学论文参考文献,给大家在写作当中带来帮助。
拼音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1]黄昭鸣,周红省.《聋儿康复教育的原理与方法:HSL理论与1+X+Y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顾定倩.《聋校课程与教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汪飞,雪吴静.《听力障碍学生教学法》.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
[4]贺荟中.《听觉障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5]刘忠民.浅谈小学语文拼音教学中趣味教学法的应用[J].才智,2014.
[6]尹红.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科技创新导报,2015.
拼音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1]郭娅娴.浅析小学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J].校园英语,2016,27:116.
[2]錢海峰.新背景下小学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综合训练探究[J].新课程学习(上),2014,11:53-54.
[3]刘勇.小学英语课堂听说读写训练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5,19:95.
[4]宋丽娜.大班额情境下小学低年级语文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保定学院学报,2014,05:113-117.
[5]黄娟.巧用趣味教学法,提升小学语文拼音教学的有效性[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1)
拼音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1]江平,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张淑萍,小学语文如何抓好汉语拼音.学周刊,2014(9)
[3]周慧琼,让汉语拼音活起来.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J],2005(12)
[4]杨馨华,小学语文中的拼音教学法[J].才智,2010(80)
一、经验总结与交流
由于工作性质的特点,总结与交流教学经验的论文主要是介绍教师尝试的某种新的教学方法或技巧(包括对教材的取舍和调整)的过程和结果,或针对某个问题尝试采用的解决办法。这类论文一般应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背景介绍:如为什么要尝试某种新的方法?基于什么问题或状况提出的想法?
具体操作过程:如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运用某种方法;
方法运用的效果:如采用新方法之后教学效果发生的变化;
建议和启事:如果其他教师使用这种新方法时应注意哪些问题。撰写经验总结与交流类论文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切忌泛泛而谈。稍不注意,经验总结类的论文容易出现泛泛而谈的现象。这种论文并不介绍具体的某种经验,而是空泛地介绍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想法和心得,甚至是一些大家都知道的大道理。
第二,切忌空口说白话。虽然是总结经验,但论文还要讲究论证的说服力。经验总结类论文不一定要求提供系统的数据来验证某个结论,但也不能空口说白话。比如,如果论文认为采用某种方法之后教学效果提高了,那么要适当提供一些具体的材料加以证明。
第三,切忌老生常谈。学术期刊审稿时最忌讳老生常谈的文章,而经验总结类的论文又最容易出现老生常谈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大概有两个主要原因。
(1)有的教师为了写文章而写文章,所以把一些常见的情况或已经反复介绍过的经验当作新的经验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