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7 17:06:56
序论:在您撰写对素质教育的看法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摘 要 素质体育教育的目标就是要教会学生做人,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在培养学生思想品质和道德观念方面具有特殊的功能。即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和锻炼方法,有增强学生体质,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的一个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过程。因此体育教育教学自身所具有的特点使得在其教学过程中推进素质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关键词 体育教育 素质教育
一、体育教学的特点及其在素质教育中所起的作用
体育教育教学与一般课程的教学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其共同点表现在两者都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都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自觉积极地学习,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学生的认识思维能力提高。
二、体育教育教学中渗透着素质教育看法
(一)重视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
道德指的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可以具体化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主和法律意识等。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有意识培养学生的集体团结合作精神,让他们亲身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充分证明自己的力量。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体育教学中,可采用比赛法,并结合学生的体育课成绩考核以及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等,进行民主评议、机会均等、公平竞争教育。
(二)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方面
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体育教育教学中还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而教师只是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这样就有利于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教学思想、因材施教,借助体育运动的形式和内容,置学生于情感交流的情境之中,让他们感受成功与愉悦,在不断完善自我和鉴赏他人效能的过程中,使个人的气质、智能、能力、需求和自我意识等具有社会意义的个性特征得到充分发展。
(三)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念
所谓终身体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体育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使学生终身受益,促进其身心两方面的健康发展。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健康水平。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树立终身体育教育为目标的教学指导思想。通过“教”与“学”的互动。使体育教学充分体现现代体育发展特色。同时,体育教师要注重加强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体育实践,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在活动中产生兴趣,达到体育教育的真正目的。
(四)重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必然性。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求有健壮的体魄,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因此,要充分利用体育这一独特的教育形式。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体育项目比赛等形式,培养学生顽强向上的精神,良好的心理品质及坚强意志,发展他们的想象思维和创造能力;指导帮助学生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自尊、自爱、自信的品质,克服胆怯心理、自卑意识、保守观念、封闭思想、社交恐怖症等不健康心理。
(五)加强教师素质培养,优化课堂教学
师资队伍建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提出的要求,即是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无论是体育教学观念的更新,还是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因此,要培养跨世纪的高素质人才,教师必须不断完善自我,端正教学思想,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建立以育人为目标的现代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转变传统体育教学观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并有效利用课外活动等形式使课堂教学能取得最新最好的教学效果。
三、体育教育、素质教育的目的
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使学生掌握有关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使学生在掌握一定的体育科学知识和体育锻炼的技术、技能的同时,主要还要通过各种身体练习,使其熟练掌握各种体育技能,锻炼其身体,增强其体质服务社会实现人生价值。其特点:
(一)体育教育教学以传授体育技术、技能为主要内容,其根本目的在于增强学生体质
学习体育这门课程,最终目的是为了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建设祖国。达到这一目的的主要手段是各种各样的运动项目以及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这就决定了体育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将体育的技术经过反复实践而转化为技能。同时促使学生掌握锻炼方法。当然,还要学习体育科学知识,以指导身体锻炼。
(二)体育教育教学以机体参与活动为特征
体育课教学也是通过思维活动,同时与学生进行互动。在机体活动过程中,通过肌肉感觉,把信息传递到中枢,经过分析、综合,去达到对体育技术、技能的认识。没有机体的参与,是不可能掌握体育技术教学内容的。机体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经过反复的条件刺激,建立起条件反射。掌握体育技术。这个过程既是学习体育技术的过程。同时又是增强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的过程。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它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宗旨与任务。提倡素质教育,有利于遏制目前基础教育中存在着的“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有助于把全面发展教育落到实处。从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要求看,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素质教育”已经在我国实施多年,作为一名在小学一线教学多年的教师,我想就我国农村素质教育发展的现状及意见,谈谈我的一些想法。
一、农村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政策的制定往往是以城市教育的发展为基点,教育投资向城市一边倒,而广大的农村教育或多或少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这样使本来有限的教学资源分配得不合理,导致教学资源配置严重失衡。
二、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思想不稳定
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2.教学科研水平偏低,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对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文化冲突普遍感到不适应;3.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
三、课程设置单一,缺乏现代化教学手段
受农村学校条件的限制,很少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开发校本课程,致使农村课程设置单一。同时,教学设施如实验室等利用率不高,学生实践能力差。在这样的环境中,素质教育的效果可想而知。
在现有资源的条件下对于农村素质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1.提高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努力提高农村教师的业务素质,除应当精通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还要增加知识结构,开阔视野,提高教学的全面性。要积极地为农村教师创造条件,鼓励农村教师参加在职或脱产进修,提高学历层次,提升教学水平。要精心组织农村教师进行全面的新课程理论培训,使他们能够认真理解、领会和把握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教育观念、改革目标以及相关的政策措施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解读;精心组织农村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提高信息技术素养;让农村教师定期分批到城镇学校“拜师学艺”,促进专业成长。
2.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的思想品德,加强农村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水平。农村教师在师德方面要不断地学习和总结,不断地约束自我、提升自我。教育主管部门可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加强对教师师德的考评,坚持师德考核与业务考核并重,建立教师自评、教师互评、家长评教师、学生评教师相结合的考评机制,重点考核教师教书育人的实绩和职业道德状况、教学态度和育人效果等,把师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职务聘任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3.创造舒心和谐的教育环境,努力创造栓心留人的环境。相关教育部门要把政策变向城市倾斜改为向农村倾斜,创造民主和谐的环境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学生提供自由的空间。这样的环境不仅要靠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也需要变革教育体制与管理,倡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个性的有一定选择余地的教育模式。
1素质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1.1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它已经成为中国高校的首要任务。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好坏,关系到中国未来面貌和中国四个现代化能否实现。因此,中国高校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适应现代化建设的人才。
1.2素质教育是高校办学的根本
它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办学方针,其实行情况如何直接影响学校教学水平、学校的声誉及竞争地位。所以,实行素质教育是各高校办学的根本所在。
1.3素质教育是培养大学生能力的需要
在素质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只有重视和尊重大学生个性能力,才能突显现代化素质教育理念和方针的贯彻和执行。每个人都具有其个性特征,忽略大学生个性特征,在不同程度上就会影响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提高,因此学校应该大力提倡大学生发展个人潜能,发挥其各自的独立创造性。学校在这方面要加强素质教育,加大有关素质教育和个性发展课程的投入,让学生在大学里就能够学到素质教育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使广大学生尽早地适应当今高速发展的科技水平,让学生树立竞争意识。这些只有在素质教育中得到实现,同时可以使学生在面临就业等诸多压力时立于不败之地。
2何谓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指利用遗传、环境和教育等方面的正面影响,在对学生的自身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做出正确判断的基础之上,努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广大学生在已有水平上进一步发展,进而促进学生个人潜能的内化。它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水平、知识技能、文化底蕴、道德层面等为主要目标,强化学生的创造潜能为重点的一种现代教育。它主要包括对学生科学文化精神、人文底蕴以及道德素养的培养几个方面,目的是将广大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人才。人才素质一般可分为六个方面,第一,知识素质,其余各种素质均在此基础上衍生而来。第二,能力素质,只有将知识素质转化为能力素质才能够发挥人才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观能动性。第三,思想素质,它决定人才社会价值和政治取向,其位置应该在教育的第一位。第四,道德素质,对全人类、对现代社会的有用人才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和独立的人格。高尚的品德和独立的人格必须在道德素质中得到完美的体现。第五,身体素质,任何素质的存在和发挥都必须以强健的身体作保障,没有一个健全的体魄,人才任何素质都不会有所发挥。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全的体魄应该来源于平时的锻炼。第六,心理素质,主要表现在个人在情绪出现波动和受到外界诸多因素刺激时,个体的反应形式、承受能力和处理水平上,主要表现在自我意志和自我情感调控。执着、顽强拼搏、积极向上等优良的心理素质是保证个人事业成功的必备精神要素。
3高校实行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3.1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实行素质教育前提
心理健康是当代大学生的必备素质,当代大学生既要有高尚的道德素质,又应该具备过硬的本领;既要拥有强健的身体,又应该具备健全的心智。加强对大学生健康心理教育,可以保证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要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加强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在这方面学校可以采取多种心理教育形式。采取一定办法以解决一些学生的实际困难。
3.2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是实行素质教育的核心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是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对高校教育内容提出的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它包含运用已有知识、信息及方法等提出新问题、新观点等,同时也包含能够创造出新的信心、勇气、智慧等诸多因素构建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它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其本质是使大学生获得更加充分发展的受教育的机会。在实行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过程中,高校首先应牢固树立创新观念,在办学理念上知晓创新是每个大学生都应该具备的能力,应该关注大学生整个群体,以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其次,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时,应按照大学生个体上存在的差异,对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的进行改革,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再者,高校应该建立具有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只有一支具有高素质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才会有一批又一批创新思维和能力大学生的涌现。
3.3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实践能力主要表现在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水平上,不但要知道怎样去做某件事,还要看完成这件事的质量和效率。实践能力在大学生综合素质中占有重要位置,同时构成大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部分。首先,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为其社会就业提供重要的保障。对于用人单位,实践能力或实际工作水平相对要比大学生在校学习成绩优秀更为重要。所以,高校在学生在校时就应该结合当今社会发展趋势和用人单位的要求,积极培养和锻炼大学生的各种实践动手能力。其次,在培养和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中,高校应以注重实践性教学为根本途径,应将课堂理论知识的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的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要大学生牢记,实践出真知这一真理。再者,大学生应该踊跃参加各种社团及社会实践活动,在参加这些社团和社会实践过程中,可以得到充分的锻炼,能够尽早的融入社会,为日后的毕业就业打下坚实的社会基础。
总而言之,高校实行素质教育,培养的人才应该既应该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又会有合理而全面的各种能力;既应该有崇高的理想,还要具备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和使命感;既应该有高尚的道德,还要有很高的人文修养等。只有具有如此素质和能力的人才能跟上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
【关键词】美术教育;素质教育;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个性;创新
目前,学校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而美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21世纪的今天是高科技的世纪,是科技、经济、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新世纪,在我们进入到不断发展的新的情景时,找到应对美术教育的新策略和新方式是十分重要的。
一、美术教育观念的改变
“几乎所有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同时也是艺术家、诗人、音乐家”。这是美国学者兼音乐指挥大师伯恩斯坦在完成了一项150篇科学家传略文章的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这一结论表明了艺术学科与人的创造性人格形成之间的内在相关性。作为素质教育新形势下的一位美术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努力接纳改革中的创新意识,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目前,我们的一些美术教育工作者对美术教育的认识还存在很多问题,对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也没有一个真正合理的、全面的了解。当前素质教育的新形势带来了新任务,新问题,呼唤着新思想,新策略,更需要新的教育理念,这就要求我们的美术教育应更多地关注社会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协作”,实现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性的学习。那种有文化,没知识,有学问,缺素养,有理论,缺行动的人是无法获得社会的认可的。
时下,绝大多数学校存在着旧的美术教育观念,片面追求升学率,尤其是美术专业学校片面追求专业素质的培养而忽视了文化知识的教育,结果培养出来的都是高分低能的学生。另一方面,现在的美术教育往往都是“程式化”的教育,学生所学全是一个模子,照搬照抄,没有自主创新意识,这些陈旧观念完全失去了美术教学的意义。美术教学的意义在于教师通过一定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是否获得了具体的进步和发展。作为素质教育下的美术教育工作者,首先应提高自身的美术教育素质,特别是作为中小学美术教师,不应以培养艺术家为目标,而应以培养审美能力为核心,以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独具特色的育人实践活动为目标。目前的教育发展模式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这个转变即是针对受教育者,又是面向教育者的,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交出高素质的学生。在如今高科技的时代,在素质教育的形式下,美术教师更应加强文化修养,道德修养和教育基本能力,坚持学习,刻苦钻研,以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一个现代的专业劳动者,比如一个设计人员,必须能够综合各个领域的知识,艺术与社会、自然、科学、技术是相通的。因此,现代美术教育工作者不单单只是为了教给学生一些“程式化”的专业知识,而应本着为学生的未来负责,为社会负责,为国家负责的态度,真正培养出全方面健康发展的学生。
二、美术教学方法的个性化
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行的情况下,我们如何搞好职校语文教学?是不是我们付出了就一定有回报?根据许多语文教师反馈的情况,事实并否如此。语文教师为了要上好一堂课,遍查资料,深钻教材,诲人不倦地讲,孜孜以求地改,再加上小练大训,忙得来不亦乐乎,满以为是一份耕耘就会有一份收获,可谁知换来的却是豆稀草深。社会各界对中小学语文教学质量颇有微词。造成这样的后果的根源就在于语文教学摆脱不了为应试而采取的短视行为,它把纷繁复杂的丰富厚实的语文世界收缩于《考试说明》之中,排斥了《考试说明》以外的其他内容,学生听、说、读、写的空间大大缩小,纷至沓来的资料,无边无涯的题海,搞的师生苦不堪言,语文课成了十足的应考训练课,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应该重视听和说的能力的培养
《考试说明》即人们通常说的《考纲》,它被师生视为法典,直接指挥着中学语文教学。但当我们通览之后,才发现“听说”的能力在这里被轻描淡写了。而且每年高考的语文试题中又有多少是直接考查“听说”能力的呢?因此,“听说”训练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在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被弱化,也就理所当然了。那么,受到宠爱的“读写”的命运是不是就非常好呢?中学生读不懂现代文,作文不尽人意,这已不是什么新闻了,而是摆在行内外人士面前的一个很严峻而不可否认的事实。每年中、高考语文试题的现代文阅读和写作,学生丢分最多,平心而论老师学生在这方面投入不可谓不多,什么技巧、秘诀、宝典并没有少授少学,却总是显不出奇特的效果;什么日练、周练、月考并没有少考,却总是考不出令人振奋的成绩。这不能不让人深省啊。
叶圣陶先生说:“听、说、读、写四项缺一不可,学生都得学好。”听和读是对语言的理解,是接受信息;说和写是对语言的运用,是输出信息。接受和理解的过程就是人的思维活动过程。因此,语言能力是语文能力的表现形式,思维活动才是它的内在本质。我们作语文教师的就应该引导学生用思维活动把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有机的结合起来,那种重读写,轻听说,甚至认为“多读多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唯一途径的观点是失之偏颇的,不利于语文能力的整体提高。叶老一直强调:“诵习课本,练习作文,固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他还打了个十分风趣的比方,听,就是用耳朵读;说,就是用嘴巴写;读就是用眼睛听;写,就是用笔头说。如此说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使四种能力不断交叉变换,循环往复,才能促进知识的深化和巩固,促进学生读写、分析、表达能力的不断提高,升华学生的语文素质。
二、应该重视语文课外活动
中学生对语文乏味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这种现象在农村中学中还较突出。在教学中,老师注重课内,轻视课外,总认为课内教学是硬性教学任务,而课外活动则是可以稀里哗啦的,更客观点的说形同虚设。因此,老师往往是加班加点,拼命灌输,一门心思不“斜”视地扑在自己的“本本”上,结果不仅严重的侵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更培养不出高素质,具有强烈创新意识的人才。
其实,课内与课外是相辅相成、不可切然割裂的,生活中时时可学语文,处处可学语文,况且学生的禀赋也是十个指头各有短长,如果一味地采用单纯化一的模式,势必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想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也只能是一句空话。叶老有一段形象而颇富深意的话:“我们的脑袋是个积蓄,这个积蓄象点点下雨一样,点点滴滴掉下来,哪里有这滴水刚好长果,那滴水刚好长叶的呢,你就多积蓄,要用的时候自己流出来,该流什么就流什么。”这正是“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语文的现状恐怕就有“有心栽花花不开”之嫌,那么为什么又不去作“无心插柳柳成阴”的尝试呢!语文的学习是不能一曝十寒的,非经年累月不可。量的变化终会引起质的变化,才能产生破壁腾飞的妙境。这道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描绘的十分精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销的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如此说来,语文课很有必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甚至课堂内也应多开设些活动课,以便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强烈欲望,从而让学生主动自觉的把语文学习变为内在需要,这样学生既可以轻松的获得丰富的知识,也可以获得情感的陶冶,更能促进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青少年运动员;思想素质;心理素质
我是一名基层体育工作者,从事体育工作近二十年,担任教练员。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深感基层教练员在选拔、培养、输送运动员的过程中,思想教育工作确实占有很重的位置。
一、思想素质教育放在首位
体育运动的训练是一项很艰苦的工作,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体生理承受能力才能完成。特别是有些运动项目表现得更为突出:如长跑、马拉松、举重、越野等等,在教学训练的过程中,周而复始,显得枯燥无味,既劳累,又艰辛。这就要求被训的运动员,既要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勇敢顽强的拼搏精神,又要有坚韧不拔的斗志,敢于克服困难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大强度、大运动量的训练下经受考验,坚定自我,勇往直前。
二、从运动员的思想基础和心理个性考虑
在长期的教学训练过程中,教练员对自己带训的运动员,在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喜怒哀乐、生活起居等多方面,都有一个全面细致的了解,我强调的是要着重了解青少年运动员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特点。
体校的运动员虽然同时进校,但因渠道不同,情况也各不相同。有的来自农村,有的来自城镇;有的家境好,有的家境很困难;有的本身条件较好,父母亲很支持,有的条件一般,父母持观望态度。通过一段艰苦训练后,会发生两极分化,一些人感到自己身体素质好,成绩出得快,可望留校作为正式队员,或被上级学校看中将来可进专业队,前程似锦,会情绪高涨;另一些人则认为自己成绩太差,不是这块料,前程无望。当然还有一些处于中间状态,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得过且过。按照金字塔成才原则,最终只有屈指可数的运动员继续从事体育事业的工作,大部分都会改行到各行各业之中去。
三、针对思想细致教育方面
针对队员的具体情况,在思想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对于新学员,要向他们毫不保留的介绍竞技体育训练之艰辛,并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或借助于开展的各项活动、游戏等形式,耐心、细致地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教育。
2.对于运动成绩一时上不去的队员,要鼓励他们经得起磨练,同时要开动脑筋,找出原因,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对于那些运动成绩不是很拔尖,或者说不能继续在专业上深造的学生来说,要和他们有目的地进行语言交流。比如说:他们的前任,有少数深造,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投身各行各业,并且是因为体育方面的特长才成为单位的骨干力量。要增强他们的自我意识,充分认识“条条大路通北京”的道理。只要努力奋斗,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道路,成为对国家和民族有用的人才。
四、从一言一行到品行如一说法制观念
要遵纪守法,严格遵守和了解各种法制法规,如:《运动员守则》,不要被社会上一些坏的现象所迷惑、上当、受骗,更不能做违法的事情。利用贴切的举例,使他们心灵受到震动,思想得到洗礼,行动受到警示,并自觉地去防止侵蚀,勇于同一切不良行为作斗争。利用正反两方面的典型,对他们严格行为规范,增强法制观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五、从积极因素着手,巧用激励法
首先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如严格出勤、纪律组织性、讲卫生、团结关爱等,去细心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在和他们打成一片的同时,要及时地予以表扬和鼓励,行为突出的要在墙报上及大会上予以宣传和表彰。
其次抓住他们竞争意识强的心理,多利用竞赛游戏的形式,联系着日常生活规律进行,给他们营造表现自我优势的机会,获得自己胜利的成就和内心的喜悦感。
再次,团队中树立训、学、形的典范,养成敢于拼搏,勇攀先锋的性情,把每个人的优点、优势联在一起,形成整个团队的凝聚力,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真正达到“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之要求。
最后,充分利用生动、形象、贴切的语言,把在训练课中对运动员的一些要求,转化为自己主观的目标和要求,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正确的思想,由量变到质变,由低向高,使自己成为一名思想素质优良、运动技艺优秀的运动员。
六、和家长、教师齐抓共管
[关键词]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9-372(23)23--
[作者简介]李利鑫(987―),女,河北邯郸人,硕士,天津市河北区实验小学教师。
24年王策三先生发表的《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以下简称《轻视知识》)和钟启泉先生发表的《发霉的奶酪》两篇文章开启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争论。这一争论是两种教育思想的交锋碰撞,在碰撞的过程中揭示了过去教育和现在教育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教育问题。但是这种争论是在概念理解没有取得一致的前提下进行的,他们都是站在各自的理解角度去批判对方,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概念做出澄清。
一、概念的解读
概念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揭示,体现着事物的本质属性,关乎人的思维结构和思维方法。对概念界定的不同体现着对事物认识的不同,也体现着个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在王策三先生和钟启泉先生两篇文章中,他们对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认识是不同的,他们从各自的立场进行阐述。因此,在论述之前我们首先应对文中的一些概念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一)应试教育
在《轻视知识》一文中,王策三先生反对把应试教育看做是以考试为目的,追求升学的教育,他指出“所谓‘应试教育’,‘是以考试得分为手段,以把少数人从多数人中选送上大学为唯一目的,片面追求升学的教育’‘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的教育,这是不符合实际的”。他认为所有的教育都是应试教育。他把考试作为判断是不是应试教育的标准,只要存在考试的教育就是应试教育,所以我们过往的一切教育因为都存在着考试所以都是应试教育。他把应试教育泛化了,没有抓住应试教育的本质属性,把某一方面的特征作为判断应试教育的标准。因此,他认为应试教育具有有利的一面就是“培养提高了青年一代一些方面的素质”。王策三先生论述的应试教育是对以前和现行教育的一个概括,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在整篇文章中他反对完全地否定应试教育,而是要改革其中一些不合理的成分。
而钟启泉先生在他《发霉的奶酪》一文中强烈地批判王策三先生的观点,认为他是应试教育的辩护者。应试教育代表着精英主义的教育观,他认为王策三先生的文章“所流露并试图进行渲染的是精英主义教育价值观和应试主义教育模式”,这种教育观为了少数人的发展损害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钟启泉先生反对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虽然在文中没有明确地说明应试教育的概念,但是从他对精英教育的论述中有所体现,“所谓精英主义教育是指 教育活动的主要目的甚至唯一目的是培养和选拔精英人才,这种人才是对以学科专业人才为主体的所有‘高级’人才的总称”。从这一目的可以得出应试教育就是片面地传授知识,以人才的选拔为目的,造面发展的教育。
现在大多数人对应试教育持批判的态度。“在我国的教育中,应试教育指的是一种考试主义或一种以考试为中心并对其他教育价值具有强烈排斥性的教育。在这种教育中,考试和应试几乎成了教育的唯一目的,一切为考而教,一切为考而学。考试和应试成了教育活动和人的发展的异己力量,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成了考试和应试的奴隶。”笔者比较赞同的是对应试教育批判的观点,考试一直是教育评价的一种方式,当过分地重视知识的学习和考试,把考试作为评价的唯一方式,忽略了人的需要时,就成为一种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是不符合人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我们现在所批判的应试教育是一个特定的概念,它不是对我国教育中存在考试这一事实的描述,也不是对我国现行教育的概括,而是对我国传统教育存在的单纯以应试为目的而产生的诸多弊端的概括,是作为素质教育的对立面出现的。否定应试教育不是否定我国现行教育也不是否定我国的传统教育,而是对一些教育极端现象的批判。
(二)素质教育
王策三先生对于素质教育概念的界定不同于其他学者,他认为“素质教育是与教育同一的概念,是最上位的概念,没有任何别的什么教育概念能够与它平列、对应、对立,没有什么非素质教育。诸如文化教育、道德教育、高等教育、特殊教育等,都是它的下位概念,都只是它的一部分,不能与它平列、对应、对立”。他将素质教育等同于教育,认为只要能提高人某方面素质的教育都是素质教育,是概念的泛化。在文中他强调加强教育、提高素质就是素质教育,把对素质教育的理解简单化,认为一切提高素质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古今中外一切教育都是素质教育,没有什么不追求提高素质的教育,哪有什么教育不是为了提高素质?素质教育实际上与教育是同义语”。所以,他认为我们过去的教育都是素质教育。依照王策三先生的说法,那么没有哪种教育不是素质教育,那我们现在把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新的理念的提出又有何意义呢?
钟启泉先生反对由应试教育所引起的精英主义的教育观,认为这种教育观忽视了大众对教育的需求,提倡大众主义的教育价值观,认为“大众主义教育观主张在基础教育阶段淡化对学生的学科专业训练,强调学生整体或综合素养的形成,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感受,从而使学生能够迎接并适应未来生活的任何挑战”。这种教育观关注的是学生的发展,所培养的人是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也是与素质教育所倡导关于培养人的理念一致的。
而在现在的论述中人们普遍地认同“‘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它包括‘三大要义’,即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是面向全体学生;素质教育的第二要义就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第三要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对于这个概念,“三个要义”对其解释得非常清楚,但笔者认为素质教育不应仅仅强调在基础教育阶段促进学生的发展,它贯穿于整个教育,作为一个理念或是希望教育达到的一个理想状态而促进所有社会人的发展。素质教育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但它不同于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作为应试教育的对立面出现的,它批判的是以考试为唯一目的的教育并针对这种教育的弊端而提出的;而全面发展的教育对立面是片面发展的教育,它反对的是对整体的人的割裂,要求人各方面协调的发展。
对概念的理解,我们不能只从表面的文字来看本质,把只要有考试的教育看做是应试教育,只要能提高人某方面素质的教育看做是素质教育,这是一种对概念简单机械的理解。只有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概念来认识这个事物的本质属性,才能对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等概念有深层次的理解。
二、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争论的焦点
王策三先生用了近二十页的内容来阐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提法造成“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并对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思潮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地论述。而钟启泉先生批判王策三先生的观点,认为这种观点是我们已经摒弃了的“凯洛夫教育学”的体现,两者的观点产生了激烈的交锋。仔细地分析文章,笔者认为他们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的价值观
对教育的不同主张体现着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应试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层层的考试,选拔出具有专业知识的“高级”人才。把考试作为评价学生唯一的手段,目的是培养某一领域的专业人才,钟启泉先生认为这种旨在培养少数人的教育观是一种精英主义的教育价值观。他批判王策三先生在《轻视知识》一文中“所流露并试图进行渲染的是精英主义教育价值观和应试主义教育模式”。这种教育价值观忽视了大众对教育的需求,为了少数人而损害了大多数学生的利益,这种精英主义的教育价值观加深了社会的不平等,催化并加剧了应试主义教育的盛行。
针对应试教育所造成的精英主义的教育价值观,钟启泉先生持否定及批判的态度。他倡导在基础教育领域中建立一种大众主义的教育价值观。此种价值观面对的是全体学生,是为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教育的目的不再是为了个别学生发展成为某一领域的“高级”人才,而是“在于培养和发展所有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基本素养 为未来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它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注重对学生素质的培养。
由于两者关注的重点不同,教育的目的不同,因此两者的教育价值观也是有区别的,一个倾向于对高级专业人才的培养,一个倾向于全体学生的发展。但大众主义教育价值观并不是完全地排斥精英教育的,就像钟启泉在《发霉的奶酪》所论述的,大众主义的教育价值观“只是将教育发展的重心由偏向精英人才的培养转变为关注所有学生的共同发展 从而使每个人通过接受教育都能适得其所”。这是一种符合我们现在社会需要和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价值观。
(二)知识观
笔者认为王、钟两人最大的争论点是在知识观。王策三先生认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提法造成了“轻视知识”的思潮,这一思潮影响了教育改革并造成了人们思想混乱。由于他是针对“轻视知识”这一思潮提出的,因此在文中他用大量的篇幅来论述知识的重要性及我们应该重视知识。“知识作为学生认识的客体,就有促进学生发展的概念,决定着学生的发展。”“知识之于人(尤其学生个体)的发展,就如同经济之于社会发展一样,是基础,是中心,是水之源、木之本。”他对知识对人发展的重要性给予了高度肯定,但他认为我们现在提出的“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的主张,不是因为知识过多而是因为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造成的。王策三先生认为我们不能因为传授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而否认知识本身,因此“教学中‘注重知识传授’,根本、永远不存在‘过于’的问题,而是根本、永远不够、要不断加强的问题”。只不过我们要对知识传授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教师简单告诉学生的机械记诵等进行改革,王策三先生对改革知识的内容、传授方法、教师讲授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但他认为不存在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是与我国的基础课程改革目标相悖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在课程改革中注重更多的是学生的学习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课程的本质是知识”,那么无论是课程内容的设置还是课程方法的选择都要以知识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笔者认为这种把知识作为课程本质,过于注重知识是无法取得普遍认同的。虽然我们不能完全认同他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思想,但是他对于知识内容、传授等方面存在问题的认识及改革还是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的。
对于知识,钟启泉先生也认为知识在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知识是教育活动的一种核心要素”。他将知识分为静态的知识观和动态的知识观,静态的知识观是学生在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互隔离的情况下,获得的书本知识或经验。他批判王策三先生所论述的知识观是静态的知识观,这种知识观是对知识片面、机械的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引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知识真正成为学生的知识,而非学科的知识。钟启泉先生认为在《轻视知识》中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冠之以“轻视知识”的罪名是没有理论依据的,但他认为王策三先生没有严谨的治学逻辑和良好的学风这种观点笔者是不能认同的。王策三先生指出存在“轻视知识”是由于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初,人们对于课程改革的理念不是十分清楚,错误地把应试教育的对立面看做了素质教育,对素质教育的理解走向了片面。因此有些地方确实存在忽视知识的现象,尽管这种现象只是个别的和一时的。虽然王策三先生的论述有些夸大,但他确实指出了改革之初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值得我们重视。
(三)对传统的继承与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对传统的继承还是改革?王策三先生认为“教育改革创新不是如同造房子那样,必须把旧房子推倒,把基地清除干净,在空地上盖起新的房子;恰恰相反,必须在既有的教育基地上逐步进行改造”。他更多强调的是对传统教育的继承,认为传统教育几千年来积累的许多优秀的东西是值得我们保留并加以发扬的,比如尊师重道等思想在今天仍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反对教育改革中“对已有的教育传统简单否定,推倒重来,另起炉灶的想法和做法”,认为这是对传统的否定,也与教育实际不符。教育领域的改革不同于其他领域,教育需要的是渐进式的改革而不是否定全部后建立一个新的体系。钟启泉先生对教育改革否定传统的观点进行了反驳,认为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没有否认传统,在改革的诸多文件中都渗透了我国古代优秀的教育思想。同时他反对在既有的教育基础上逐步进行改造这种保守的做法,认为“真正意义上的改革肯定需要大破和大立,特别是在确立一种新的发展方向时,‘重起炉灶’往往是不可避免的”。改革就是破与立的过程,只有打破原有的体系,才能彻底清除这种体系造成的弊端,达到改革的目的。
三、如何正确对待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争论
有不同的见解才会有思想的争鸣,有思想的争鸣才会促进人们不断思考进而对事物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以促进新事物的发展。这次争鸣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术界进行的一次范围较广、争论较激烈的思想论战,它给长期各说各话或一边倒、随大流的学术界带来一瞥亮丽,使得我们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与改革现状有了初步的了解 并对我国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对于两者的观点我们不能简单地否认一个而去积极地推崇另一个,也不能单纯地认为一切新事物都是好的而简单地否定旧事物。虽然现在对应试教育的批判较多,也有大量的文章来反对王策三先生的观点,但笔者还是认为他的思想中有可取之处。他虽然提倡要继续加强对知识的传授,但他所谓的传授已经不同于我们过去理解的教师简单讲授,学生机械地学习,传授包括讲授和探索、发现两种形式,而且讲授也不是“满堂灌”而是教师把加工了的知识通过一定的方法教给学生。王策三先生所提倡的应试教育与我们极力批判的应试教育的概念内涵是不完全相同的,我们不能简单地否认。而且他提到教育改革是一个长期的工程,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或快或慢、曲折反复的过程,由于对新事物认识的不足、思想观念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等等因素都会制约课程改革的推进,“新的与旧的,要革除的与要建立的……往往要‘纠缠’在一起很长时间,‘旧瓶装新酒’和‘新瓶装旧酒’的情况都会有”。王策三先生对教育改革的长期性、曲折性的认识使我们能够正确地认识改革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钟启泉先生的观点则是我们现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倡的,但他把改革看做大破、大立,以新课改为标杆的疾风骤雨般推进的素质教育改革,与教育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特质是不符的,“重起炉灶”难免会造成思想的混乱与对实践的无所适从,尤其是我国作为一个教育大国,短时间内彻底的改革是不可能实现的。如果说王策三先生是保守的改良派,那么钟启泉先生更倾向于激进的革命派。不同的教育理论流派各有不同的针对性,各有优缺点,因此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问题。“奶酪”已经出现问题,在“面包”还没有做好、做大的时候,如果义无反顾地摒弃,那么我们“吃”什么?我们要找出“奶酪”发霉的原因,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并对那些“霉斑”进行清理,同时我们应将“奶酪”中合理的成分引入“面包”之中,使之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4(3)
[2]钟启泉发霉的奶酪――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读后感[J]全球教育展望,24()
[3]戴宏才,伍叶琴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价值互补[J]中国校外教育,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