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老年医学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08-07 17:06:49

序论:在您撰写老年医学的认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老年医学的认识

第1篇

在中国社会当中,老年人一直是被看作一个特殊的群体,从传承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中我们就可以发现其中有许多关于提到老年人的。从近几年来各个领域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老年人的问题已经成为热点。如空巢老人问题研究,老年人福利政策研究以及体育领域的老年人体育需求研究、老年人体育生活方式研究等。事实上不仅仅只是在中国社会中老年人被看作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纵观世界各国,老年人都是被全社会关注的对象。20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相继进入老年型国家行列,引起劳动力总数减少,劳动生产率下降,社会保障费用上升。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的老年人口也在迅速增长,引起全球范围内的人口老龄化趋势,西方人口学家称这种现象为“银潮”。

目前这一现象已经不单单只是存在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由于计划生育政策以及人们的生育观念的转变,老龄化现象在我国已经相当的严重。人口老龄化最常用的判断标准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达到或超过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达到或超过总人口数的7%”。2000年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6.96%。到2002年,该比重达到7.2%,即已超过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定义标准(7%),未来预测结果表明: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到2010年约为8.8%;到2020年约为11.3%;到2030年约为14.5%,到2050年约为24.5%。

2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副作用分析

人口老年化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必然对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诸多的影响:经济生产中人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如果一个国家老年人口比例很重,必将影响经济生产活动,老年人的生理特点注定其不能从事繁重的社会生产活动。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将这一现象延伸至每一个家庭中,随着老年人的数量越来越多,由于老年人的经济收入很有限,对家庭中年轻成员的依赖将会越来越重,作为推动社会发展主力军的年轻人群来说的负担就会变得日益沉重,这就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处理不好将会演变成家庭纠纷,这种状况的出现不仅仅是对我国传统道德的玷污更是影响了“和谐社会”的建设。人口老龄化社会现象的加剧所引发负面的影响在我国更是能够得到体现,正如李岚清同志指出的,在中国,“老年问题是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解决得如何,对国家的稳定与发展至关重要”。

3我国老年人社会问题概述

3.1老年人数量众多,社会、政府压力巨大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讲究“尊老爱幼”的国度,对待老龄人的态度可以用“感恩”两个字来概括。这众多的老年人为我们国家的社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全部的力量,尊重赡养他们应该是全社会的义务。国家在老年人福利政策这一块投入巨大,如在政策上提出了加快老年人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建立贫困老年救济制度等。光从退休金这个方面来看,据一项数据表明1978年全国离退休人员社会保险福利费用总额为17.3亿元,到1997年增加为2068.3亿元,19年间增长119倍。有研究预测,到2030年,这一费用将要达到73219.5亿元,2050年将达到182195.2亿元。这仅仅是冰山一角,其他医疗保障投入,社会福利保险投入都是十分巨大的。

3.2农村老年人数量多,权益得不到切实维护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大,相当的一部分老年人群生活在农村。因为历史原因,“户籍制度”这一特有的制度拉大了农村与城市间的发展距离,相当一部分农业老年人口的权益得不到切实的维护。就以医疗硬件为例,农村医院不仅数量少而且医疗水平及硬件设施与城镇相比差距巨大,很多老年人就是因为这类问题而耽误了治疗。在有些福利政策上,农村与城市老年人也是存在一定差距的。

3.3空巢老人多,关爱老人生活程度不足如今的社会已经进入了大数据的信息时代,生活节奏快,青年人为了缓解生存压力日夜奔波,对老人的忽视不可避免,我国已经进入“3+2+2”家庭性社会。很多家庭没有人去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这类情况我们在相关的报道当中屡见不鲜。人进入老年后,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是巨大的,不仅仅要承受身体上的疾病更是要忍受着心理上的寂寞与空虚。很多老年人正是因为承受不了内心空虚和寂寞的煎熬,本来幸福的晚年生活到最后演变成了一场悲剧。一个个鲜明的事实表明,在这样的社会,老人最需要的并不是生活费、医药费,而是需要子女的关怀、社会的关爱,需要人间的“人情味”。

4老年人体育锻炼的积极作用分析

4.1促进身体健康随着人的年龄增长,个体的各项机体能力都在下降,而体育锻炼对身体各器官健康的促进作用以及对衰老的延缓作用已经经过了科学的论证。老年人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可以有效避免各类损伤的发生。国家每年在老年人医疗保障当中投入十分巨大,正是体育运动对老年人健康具备着有效促进作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医疗手段,若大力发展老年人体育,使全社会的老年人参与到体育锻炼当中来,将会为国家及社会节约一大笔支出,有效地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

4.2对老年人群的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明显通过体育锻炼,老年人可以宣泄自己的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体验到运动的乐趣。目前老年社会中许多问题就是由于老年人的不良情绪没有得到有效处理而产生的,如离家出走、自杀等行为,通过体育锻炼将会有效地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概率,对维护家庭和社会的稳定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4.3参与的体育活动大多以低强度、小负荷群体性锻炼形式为主当前我国的家庭结构大多数以“核心家庭”为主,即子女成年后都会重新建立自己的家庭,大多是与老人分开生活的,这就必然导致了老年人的失落与寂寞感。寂寞是导致人产生身心疾病的主要的一种消极情感,老年人在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通过参与到群体当中,可以使其相互交流,分享生活中的喜悦与不快,在人际交往之中消除内心的寂寞感和失落感,提升自己的“幸福感”。同样的,在老年人锻炼群体中,每个人都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可以充分实现自己的社会参与和决策权利。

5结论

第2篇

在中国社会当中,老年人一直是被看作一个特殊的群体,从传承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中我们就可以发现其中有许多关于提到老年人的。从近几年来各个领域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老年人的问题已经成为热点。如空巢老人问题研究,老年人福利政策研究以及体育领域的老年人体育需求研究、老年人体育生活方式研究等。事实上不仅仅只是在中国社会中老年人被看作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纵观世界各国,老年人都是被全社会关注的对象。20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相继进入老年型国家行列,引起劳动力总数减少,劳动生产率下降,社会保障费用上升。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的老年人口也在迅速增长,引起全球范围内的人口老龄化趋势,西方人口学家称这种现象为“银潮”。[1]目前这一现象已经不单单只是存在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由于计划生育政策以及人们的生育观念的转变,老龄化现象在我国已经相当的严重。人口老龄化最常用的判断标准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达到或超过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达到或超过总人口数的7%”。2000年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6.96%。到2002年,该比重达到7.2%,即已超过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定义标准(7%),未来预测结果表明: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到2010年约为8.8%;到2020年约为11.3%;到2030年约为14.5%,到2050年约为24.5%。

2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副作用分析

人口老年化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必然对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诸多的影响:经济生产中人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如果一个国家老年人口比例很重,必将影响经济生产活动,老年人的生理特点注定其不能从事繁重的社会生产活动。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将这一现象延伸至每一个家庭中,随着老年人的数量越来越多,由于老年人的经济收入很有限,对家庭中年轻成员的依赖将会越来越重,作为推动社会发展主力军的年轻人群来说的负担就会变得日益沉重,这就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处理不好将会演变成家庭纠纷,这种状况的出现不仅仅是对我国传统道德的玷污更是影响了“和谐社会”的建设。人口老龄化社会现象的加剧所引发负面的影响在我国更是能够得到体现,正如李岚清同志指出的,在中国,“老年问题是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解决得如何,对国家的稳定与发展至关重要”。

3我国老年人社会问题概述

3.1老年人数量众多,社会、政府压力巨大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讲究“尊老爱幼”的国度,对待老龄人的态度可以用“感恩”两个字来概括。这众多的老年人为我们国家的社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全部的力量,尊重赡养他们应该是全社会的义务。国家在老年人福利政策这一块投入巨大,如在政策上提出了加快老年人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建立贫困老年救济制度等。光从退休金这个方面来看,据一项数据表明1978年全国离退休人员社会保险福利费用总额为17.3亿元,到1997年增加为2068.3亿元,19年间增长119倍。有研究预测,到2030年,这一费用将要达到73219.5亿元,2050年将达到182195.2亿元。这仅仅是冰山一角,其他医疗保障投入,社会福利保险投入都是十分巨大的。

3.2农村老年人数量多,权益得不到切实维护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大,相当的一部分老年人群生活在农村。因为历史原因,“户籍制度”这一特有的制度拉大了农村与城市间的发展距离,相当一部分农业老年人口的权益得不到切实的维护。就以医疗硬件为例,农村医院不仅数量少而且医疗水平及硬件设施与城镇相比差距巨大,很多老年人就是因为这类问题而耽误了治疗。在有些福利政策上,农村与城市老年人也是存在一定差距的。

3.3空巢老人多,关爱老人生活程度不足

如今的社会已经进入了大数据的信息时代,生活节奏快,青年人为了缓解生存压力日夜奔波,对老人的忽视不可避免,我国已经进入“3+2+2”家庭性社会。很多家庭没有人去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这类情况我们在相关的报道当中屡见不鲜。人进入老年后,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是巨大的,不仅仅要承受身体上的疾病更是要忍受着心理上的寂寞与空虚。很多老年人正是因为承受不了内心空虚和寂寞的煎熬,本来幸福的晚年生活到最后演变成了一场悲剧。一个个鲜明的事实表明,在这样的社会,老人最需要的并不是生活费、医药费,而是需要子女的关怀、社会的关爱,需要人间的“人情味”。

4老年人体育锻炼的积极作用分析

4.1促进身体健康

随着人的年龄增长,个体的各项机体能力都在下降,而体育锻炼对身体各器官健康的促进作用以及对衰老的延缓作用已经经过了科学的论证。老年人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可以有效避免各类损伤的发生。国家每年在老年人医疗保障当中投入十分巨大,正是体育运动对老年人健康具备着有效促进作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医疗手段,若大力发展老年人体育,使全社会的老年人参与到体育锻炼当中来,将会为国家及社会节约一大笔支出,有效地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

4.2对老年人群的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明显

通过体育锻炼,老年人可以宣泄自己的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体验到运动的乐趣。目前老年社会中许多问题就是由于老年人的不良情绪没有得到有效处理而产生的,如离家出走、自杀等行为,通过体育锻炼将会有效地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概率,对维护家庭和社会的稳定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4.3参与的体育活动大多以低强度、小负荷群体性锻炼形式为主

当前我国的家庭结构大多数以“核心家庭”为主,即子女成年后都会重新建立自己的家庭,大多是与老人分开生活的,这就必然导致了老年人的失落与寂寞感。寂寞是导致人产生身心疾病的主要的一种消极情感,老年人在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通过参与到群体当中,可以使其相互交流,分享生活中的喜悦与不快,在人际交往之中消除内心的寂寞感和失落感,提升自己的“幸福感”。同样的,在老年人锻炼群体中,每个人都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可以充分实现自己的社会参与和决策权利。

5结论

第3篇

下面,就拿班主任工作来说吧。班主任工作对我来说是全新的。班主任工作内容之零星、琐碎是我这半年来的最深感受。班主任老师好像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有人说:“一个好的班主任就是一个好的集体。”此话不无道理。班主任每天都要和学生打交道,每天都要面临班级发生的形形的事件,既要做学生求知的引路人,又要做学生进步的引导者。现在,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重占绝对优势,面对他们所具有的狭隘、偏执、任性和要求个性张扬、渴望体现个人价值、迫切要求成材的特点,班主任做的工作既繁重又复杂。班级就像是一台大戏,班主任就是这场戏的导演,要根据每个演员,每个场景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也就是说,班主任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扮演好不同的角色。

每天,通过电话把学生在校的各方面的表现反馈给家长,及时与家长沟通,使家长对孩子在校情况作到心中有数,请家长协助鼓励或帮助学生,作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同时,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及时找到问题所在,对症下药。必要时通过家访告知相关事项,做这些工作不仅要具体还要考虑到细节,要尽量避免节外生枝现象的发生。

(一)本学期在教学方面:我做了如下几点

1、备课深入细致。平时认真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的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

2、注重课堂教学效果。针对中年级学生特点,以愉快式教学为主,不搞满堂灌,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3、在作业批改上,认真及时,力求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订正,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的放矢。

4、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尊重孩子的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的生活感受和不同的表现形式,使他们形成自己不同的风格,不强求一律。有意识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各种游戏、比赛等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的天性和个性得以自由健康的发挥。让学生在视、听、触觉中培养了创造性思维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相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在班主任工作方面:

作为班主任,我深深懂得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对学生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所以在工作中我一直遵循“严要求,高标准”的指导方针。

1、思想教育常抓不懈:利用班会,晨会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卫生、纪律、安全等经常讲,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学习习惯、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等。

2、发挥“小干部”的大作用:大胆放手使用班干部,通过制定班级管理制度,对学生各方面做出了严格要求,班内形成了团结向上的优良班风。

3、经常与任课教师取得联系,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协同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刻苦学习的意志,教会学习方法,学好各门功课,并掌握学生的课业负担量。

4、关心学生身体健康,注意保护视力,指导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搞好班级的经常性管理工作,对学生进行常规训练,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5、经常与家长保持联系,互通情况,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指导家长正确教育子女等。

第4篇

论文关键词 老年人 权益保障 法社会学 道德

面对愈演愈烈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我国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在协调经济发展的同时,最大程度的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是指,老年人在我国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应该享受的各种权益。 我国虽已颁布专项法律保全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但其实施效果未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老年人权益保护问题,作为一个关系到历史传统和国计民生的社会问题,具有其特殊性,如果仅以法律为调整方法,而忽视其所根植的社会和传统文化“土壤”是并不明智的举措。在解决牵连甚广的社会问题层面,显然法律的功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诚如埃里克森在《无需法律的秩序》文末所写的一样,“法律的制定者如果对于那些促成非正式合作的社会条件缺乏眼力,他们就可能造就一个法律更多但秩序更少的社会。” 在应对老年人权益保护这个议题的层面,应当将法律与我国数千年的孝道传统以及社会规范结合起来。

一、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的现状

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狭义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是指单行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广义的老年人权益保障体系还包括《宪法》,《民法通则》,《婚姻法》,《社会保障法》等其中关于老年人权益保障的相关规定。在法律体系之外,还包括司法解释及法规规章等。如《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等。由于事涉老年人的案件往往都是邻里纠纷或家庭矛盾,所以法律的适用往往存在一定的“盲区”,同时经济发展水平有差异的地区的老龄工作往往也存在不平衡性的问题。

社会生活层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主要体现在国家通过行政管理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同时大力实施养老金政策,进行社会化发放,很好地解决了养老金被克扣的现象,基本形成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模式和养老保险社会化。 我国的老年人社会保障事业在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起步较晚,社会养老保险的“双轨制”使得养老金待遇差距巨大,同时又存在城乡及地区差异。其次,由于不同城市和城乡居民医疗资源分配不合理,我国针对老年人的的医疗保险制度也仍存在完善的空间。再次,社会组织力量薄弱。由于法律法规的限制,使得能够为老年人服务的诸多民间公益组织难以建立和顺利开展工作,以至于在老年人权益遭到损害时不能为其伸张正义,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老龄人口权益保障的特性分析

伴随着法治现代化进程,我国一方面,极大地借鉴大陆法系及英美法系国家的先进经验,另一方面,逐渐淡化了历史上中华法系所固有的孝道礼法传统。实际上,保护老年人的权益就是中华民族固有的传统孝道精神。与世界其他古代文明惯于用宗教来感化民心,顺应教化的做法不同。我国自古就将孝道思想融合进礼法,融合进江山社稷。尊亲重孝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亦是中国古代治国纲领,孟子曰“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汉代即奉行以“孝治天下”。 由是观之,敬老爱老在我国具有悠久的社会规范渊源与国民文化渊源。因此,现金保障老年人的权益也应当坚持法律与道德的有机结合。

由于老年人权益保障问题一般多属于家庭纠纷或邻里矛盾,属于“不告不理”的案件,而碍于传统“家丑不可外扬”的心态,或者“儿女的恫吓以及威胁”,导致老年人权益受到侵害的案件一般很难得到审判机关的良好处理。即便审判机关作出了调解或判决的决定,其结果也往往事与愿违。例如,在现实生活中,有些老人向法院起诉子女支付赡养费,虽拿到了胜诉的判决却从此与儿女感情决裂,形同陌路;有的子女则所幸将赡养费交由执行机关处理,从此杳无音信。

为了避免老年人老无所依的状况出现,社会必须给予格外关注和特殊保护,才能切实保障老年人的权益。其中包括受赡养扶助的权益,保有赖以生存的财产的权利,以及婚姻自由权等。

三、加强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的法社会学思路

2013年我国颁布《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并将“常回家看看”等精神赡养方式写入法条。新法的颁布在社会上引发轩然大波。一方面,通过立法来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人们对于儿女探望老人等历来属于传统道德和社会规范调控的家庭事件是否应当由法律管控心存疑虑。各方争论的焦点是“常回家看看”具有浓烈的道德色彩,应属社会规范统筹管辖,将其入法是否合适。结合上文的分析,老年人权益的保护具有其特殊性,即首先我国有着悠久的孝道传统;其次,大多数涉老案件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效果并不理想;再次,由于老年人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状况,使得对其的保护应是全方面的和社会的。仅依靠法律,或将法治作为口号并不能使老年人的权益获得更为妥善的保护。

法治,这个始自梭伦变法而流传千年的词汇,如今已经成为了现代文明的标志之一,在中国也拥有着极高的号召力。现今社会,在面对不同领域的问题的时候,“法治”都会作为解决方案被提出,而忽视了其本身所应适用的区间。事实上,法律确实乃国家之重器,但是,良法却是善治之前提。 再次,我们应当对于法的局限性达成共识:即,首先,法仅仅是统治阶级进行社会治理的手段中的一种;其次,反对“法律万能论法”,应当认识到法律具有它适用的范围及区间,而非可以调整世间百态,人情冷暖;再次,法发挥良好效用的前提是多方相互配合,当其所调控的一方未能完成自己的职责时,法的运行将遇到制约 。 由此可见,在解决老年人权益保护的问题层面,我们应当将法律与道德和社会规范结合起来,从而最全面而周到的保护老龄人口的诸多利益。诚如法社会学固有的理论一样,即便是法治最为昌明的国家,在所谓正式的国家法之外还广泛存在数量巨大的非正式法律。法律制度,仅仅是维系着社会生活有序运转的诸多手段——道德,传统,宗教,神祗,文化等等中的一种,各有自己的体系,举措与惩罚措施。

四、新思路下完善老年人权益保护的基本思考

(一)法律层面

首先,完善我国的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律体系。从法社会学的角度看,法律措施与社会规范措施并举,并非忽视法律的效力,而是正视在法律效果的真空地带,有哪些手段可以弥合损失。因此,通过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建立健全老年人权益保障机制是当然选择。要建立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为主,《养老保险法》,《医疗保险法》等为辅的全方位法律保障体系。

其次,鼓励老年人参与立法。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老年人的知识储备和文化素养日益提高。而且,老年人是最了解自身需求的人群,让老年人参与立法,可以直接听到老年人的呼声,提高立法的质量和效果,并且可以提高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同时提高法律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二)社会生活层面

首先,开展道德教育活动。在社会上树立“敬老”、“爱老”的风气。家中长辈要以身作则,通过自身表率教育后代要孝敬老人。利用我国的千年文化传统,在社会上营造“孝道”文化氛围。并力求在法律的调解制度中实现国家法与伦理法的高度一致和和谐。每一项社会制度的构建都不是凭空想象的,其均有着根治于社会成员内心的情感需求与理性考量,在社群心理上获得对于“孝道精神”的推崇是保障老年人权益的最基本也是最本质的要求。

其次,注重精神赡养。现如今,物质需求已经并非绝大多数老年人最主要的诉求,他们真正渴望的是儿女的呵护与陪伴。“常回家看看”入法是法治进步的表现,但其仅仅是原则性规定,相关的法律责任却鲜被提及。这样的法律逻辑固然有“恤老”、“爱老”的精神在其中。但必须指出的是,真正让儿女常回家探望父母的绝非是冰冷的法律的约束力,而是其内心的孝义的召唤。就其效果而言,不具有约束力与惩罚力的法律的效力远不如已经长久存在于人心的社会规范对其的制约有力。

第5篇

老年病人护理不仅仅局限于疾病护理和生活护理,还需从深层次的情感护理入手。行为医学作为一种多学科的医学方法,它把内科学、生理学、精神病学和心理学的原理结合成一体。在医学领域里,“异常行为、行为疗法”诸词也应用甚广。对此,在治疗老年病的同时,开展行为医学护理,对老年病的康复可起到重要的意义[1]。近年来,对我科128例次的老年病人实施行为医学护理,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128例老年病人中,男性98例,女性30例;年龄60-97岁。离休老干部110例,工人12例,农民及无业者6例,大部分患者患不同程度的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等老年疾病,60%以上老人已丧偶。

1.2 方法:让病人选择舒适的,保持病房适宜的光线和安静的环境,熟悉病人的病情及与病人病情相关的细节。护士用平静、缓和的语言先和病人聊天,让病人消除自卑、无用感,增加对医务人员的安全感,对精神紧张和焦虑的老人,主动搀扶、握手、拍背等方式的接触语言诱导放松。

2 结果与体会

行为医学在我院老干部病房临床治疗中起了良好的作用。结合老年人生理特点及生理功能、机体各组织和器官机能减退,多数老年病人程度不同的患有一种或多种慢性疾病,伴有功能障碍和精神障碍,特别是心、脑、肾的功能减退,使心理状态随之出现老年人特有的变化。本组老年人患病时常多系统疾患同时存在,躯体表现比青年人多见,如头晕、无力、心悸、泌尿系统症状以及疼痛综合症和睡眠障碍,所以,即使是一个系统疾病临床表现也比较复杂,症状多样化:一病多症或出现一症多病。因此,首先要对他们关心、爱护、体贴,这在护理中被视为人的基本需要[2],通过心理、生理途径调节人的循环系统,使心率由快趋于正常,血压由高趋于平衡,还可起到消烦解忧、促进放松的良好作用。对危重老年病人,能同时体现对病人家属的关怀,因为危重老年病人的家属由沉重的思想负担。

实施关爱的行为医学护理,能给患者及家属提供情感支持,使他们精神不垮掉,为病人及家属在情感沟通上起到重要作用,使他们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关心和爱护,减轻思想负担,更好的配合医护人员,帮助病人平静宽慰的度过人生的最后阶段。对于那些离职的老同志,他们辛勤工作一生,积劳成疾,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心理状态要有一段适应的过程,应加倍关心照顾他们,改变他们人老无用的想法,孤独、寂寞的性格,以及担心自己病后成为社会、家庭累赘的情绪。

行为医学护理要求护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富有爱心和同情心,奉献自我,适时提供患者心里的慰藉与支持,适时满足患者身体舒适与安全的需要,帮助他们从烦恼中解脱出来,建立新型的护换关系。

参考文献

第6篇

【摘要】:血液透析的患者多存在营养不良的情况,尤其是老人病人。为了改善血液透析病人的营养,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加强饮食护理是十分必要。本文主要叙述了血液透析病人的营养状况,并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依据。

【关键词】:血液透析 饮食护理 老年病

血液透析,简称血透,是血液的净化技术,可将体内有害和多余的代谢废物、电解质排出体外,使人体水电解质及酸碱维持平衡。主要应用于肾功能衰竭、急性药物中毒、肺水肿、肝性脑病等疾病中。该项技术的应用,已有效帮助肾衰竭病人延长生存时间。

为血液透析患者提供合理的饮食护理,能维持患者良好的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透析效果,进而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质量。尤其对于老年患者,更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主要就血液透析患者的饮食护理提出以下几点方法。

一、 饮食护理的注意要点

血液透析患者主要的饮食原则是坚持高热量、高蛋白质、高钙、高维生素,低脂肪、低盐、低钠、低磷以及水分的合理使用。

1、 提供足够热量和蛋白质

血液透析患者热量摄入要维持在每日125.6kJ~146kJ/kg,蛋白质摄入为每日1.2kg左右,不可少于1.0kg。 蛋白质要摄入优质蛋白,如蛋清、牛奶、鱼肉、瘦肉等,这些蛋白质所含的人体必需氨基酸较多,能有效合成人体所需蛋白质,产生的废物较少。热量的摄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患者当然的活动量来进行增减。热量的供应主要来源于糖和脂肪,其中糖占主要部分。血液透析的患者应尽量摄入植物油,其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1:5,可有效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

2、 控制水的摄入

由于血液透析患者多数少尿甚至无尿的情况。因此必需控制水的摄入。如果体内水分过多,患者无法排出水分,造成水潴留,会使循环负担加重。此外,在血液透析中,由于大量的离子被透析出体外,患者体内水分如果比例过高,则会引起低血压、肌肉痉挛,甚至心律失常。故而,掌握每日进水量是患者和医护人员需要注意的。最好的计算进水量的方法是根据患者的体重变动,2次透析间期体质量增加应控制在1.5kg以内为宜[1]。测量患者体重时,尽量在固定时间,固定衣着,以保证体重测定的准确性。

3、 维持电解质平衡

维持电解质平衡需要控制钠、钾、磷的摄入。 ?钠的增加可导致机体水潴留。限制盐的摄入,可防止透析中出现的并发症,避免高血压的发生。血液透析患者每日盐分摄入为3~5g。 很多患者仅仅在炒菜过程中减少了盐,却忽略了其他高盐食物,如酱类、酱油、咸菜、海带等。

血钾过高可能引起心脏停搏,高血钾占血透病人死因的3%一4%,每周透析1~2次的病人更要注意限制钾的摄入[2]。含钾量较高的食物主要有可可、蔬菜、水果、番薯、咖啡等。血液透析期间要密切监测血钾浓度,并做好及时调整低磷食物能有效降低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要避免食入过多的动物肝脏、坚果、豆制品等,还可以通过服用磷结合剂帮助防止血磷过高。

4、 增加维生素的摄入

每一位血液透析的患者,都不免会导致维生素的大量丢失,而维生素的丢失也会引起血钙浓度降低。因此,在饮食护理过程中,要增加患者维生素,尤其是水溶性维生素的摄入,一般以药物为主。

二、 饮食护理措施

1、 高蛋白饮食

血液透析患者的高蛋白饮食,并不仅仅指蛋白质的含量高,还包括很多方面。首先,要选择优质蛋白,减少蛋白质代谢后废物产生的数量;其次,要避免食物所含钠、钾、磷过高。患者的饮食不能单一固定,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并随时变化,及时根据病情调整。食谱的制定还要结合患者的不同年龄、性别、嗜好、生活饮食习惯和个体营养状况[3]。

2、 增加健康宣教力度

血液透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患者不能一直生活在医院里,为医护人员对患者生活起居饮食等的观察监测带来困难。因此,医护人员要加强对血液透析的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力度,让患者和家属能在家庭生活中注意。

血液透析的饮食宣教,主要有血液透析患者饮食的注意事项,患者什么东西应该多吃,什么东西应该少吃;怎样计算各种蛋白质维生素的含量;根据何种情况改变患者饮食。饮食中要提高对食品卫生的注意,不能使用腐烂过期的食物。而且要让患者和家属了解什么情况是患者病情加重的表现,以便其能早期发现,及早进行治疗。

老年患者由于机体各脏器功能退化,无法经受疾病的反复侵袭,更需要在饮食中注意,防止病情加重。对牙口不好的老年人,可食用易咀嚼易消化的软食、流食;习惯高盐饮食的老年人,可增加酸、甜、辣等味觉刺激,以提高食欲。家属还应该注意,老年人饮食要定时、定量,少食多餐。

3、 做好心理护理

血液透析患者多表现为焦虑、忧愁、沉默寡言、情绪低落或性情暴躁、易怒[4]等心理问题。这主要与疾病的影响,血液透析费用高,疾病康复希望小,患者惧怕死亡等有关。这些不良的心理问题都会导致患者对食物没有胃口,影响食物消化。特别是老年患者,他们的悲观情绪要明显大于其他年龄段患者,甚至会出现轻生情况。因此,护士要及时发现患者的心理问题,采用耐心、细心、贴心的护理态度,多与患者进行沟通,解除患者的心结。患者有良好的心态,必能促进其食欲增加。

参考文献

[1] 祁兴敏.血液透析患者的饮食护理[J].临床合理用药,2009,2(20):112.

[2] 刘爱君.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营养不良的原因及饮食护理[J].当代护士,2009,4:11-12.

第7篇

【关键词】 人性化干预;脑血管意外;生活质量;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住院治疗的脑血管意外中风老年患者60例。 其中男39例,女21例;合并有糖尿病的22例,冠心病的16例,肾功能不全的9例,恶性肿瘤伴转移的6例,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4例,骨折等其他疾病的3例;年龄66~97岁,平均(8221±588)岁。

12 方法

121 人性化干预措施 ①减轻疼痛,临床应注意观察疼痛的性质、部位、程度及持续时间。②改善呼吸功能。③改善血液循环 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皮肤色泽和温度等。患者四肢冰冷不适时,应加强保暖,必要时给予热水袋。④增进食欲,加强营养,注意食物色、香、味,少量多餐,以减轻恶心,增进食欲。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便于患者吞咽。必要时采用鼻饲法或完全胃肠外营养(TPN),保证患者营养供给。加强监测,观察患者电解质指标及营养状况。⑤促进患者舒适。

122 评价方法 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测定患者生活质量状况,疾病治疗功能评估调查问卷 (FACTG)。分别在患者接受人性化干预的第1天(干预前)、及第4周末进行测评。采用自评法,由专职医护行个人访谈后代其填写。

13 统计学分析 所得资料全部应用 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

2 结果

见表1、2。

表1 人性化干预前后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比较(x±s,分)

维度 干预前 干预后4周末 F值 P值

躯体功能 4657±697 5829±797 2342 <005

心理功能 4423±169 6180±237 960 <005

社会功能 5687±732 6326±897 982 <005

物质功能 5787±393 6168±697 516 <005

表2 患者人性化干预前及干预后 FACTG评分比较(x±s)

量 表 干预前 干预后4周末 t

生理状况 167±25 199±37 3427

社会家庭况 179±25 219±60 3094

情感状况 157±27 194±25 5057

功能状况 154±27 177±52 1577

量表总分 672±47 792±96 5318

3 讨论

中风主要指以脑部缺血以及脑部出血性损伤为主要症状的疾病。中风主要分为出血性脑中风(如脑出血)和缺血性脑中风(如脑梗死、脑血栓)两大类。中风的死亡率较高,即使经抢救幸存,也约有一半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后遗症[2]。中风患者发病后的半年内是患者大脑功能恢复的关键时期。据文献研究,耶拿大学神经病学教授奥托?维特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发生中风后不久,患者脑内γ氨基丁酸(GABA)受体的成分发生了改变。GABA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最重要的神经递质之一,约一半神经突触的神经递质为GABA[3]。研究发现,GABA成分改变使大脑的兴奋性增强,因此患者的大脑虽然受损,但脑细胞的认知能力反而有所提高。患者大脑受损区域的某些功能被临近区域接管,患者脑细胞之间建立起一种新的联系。这些内分泌激素的变化导致患者长久压抑悲痛的感情,会导致人们的心身疾病;大声哭泣,让悲痛发泄出来,能减少其对健康的影响[4]。因此,临床中应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多关心,多体贴,多理解,使他们尽快从患病的悲痛中解脱出来,给予精神支持,帮助他们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促进其心理适应过程[5]。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脑血管意外中风老年患者生活质量综合评分提高;疾病治疗功能评分均有显著性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参 考 文 献

[1] 刘玉凤脑血管中风老年患者的康复与治疗.中国实用医药,2009,29(2):107.

[2] 崔丽娟,李彦林养老院脑血管意外中风老年患者的护理.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247248.

[3] 张雪银94例老年病人脑血管意外的临床分析.中国民政医学杂志,2010,12(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