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高三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08-07 17:06:41

序论:在您撰写高三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高三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1篇

认真贯彻本学期苏州市教研员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区教研室工作计划开展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课程改革为抓手,探索新课程背景下地理学科教学方法,努力促进地理课堂教学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

二、工作思路

以区地理学科中心组为核心,以全区中学地理教师为主体,以各校地理教研组为基地,以集体备课、解决教学的问题为载体,以提高中学地理教学质量为中心;学习理论、引领方向,培训骨干、带动全体,创造典型教学案例、促进日常地理教学改革,及时反思交流、认真总结积累。

三、重点工作

高三地理复习工作研究;高二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研究;中学地理教师队伍建设。

四、主要工作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指导水准和服务能力,积极探索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以提升教研品质。

本学期将围绕以下专题开展学习活动:

(1) 组织教师进一步研读《地理课标》、《考试说明》,明确课程改革的方向,理解高中课程改革的实质,落实课程改革的要求。

(2) 研读和实践有关有效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的理论;

2、加强教学过程管理,争取高三地理教学质量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聚焦课堂抓质量,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1)总结、分析上学期的期末考试及本学期初“自主学习调查测试”的质量,反思教师教学中、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和调整新学期的教学策略。

(2)认真分析总结近三年的江苏地理高考试卷,对比08、XX年高考地理试卷,找出命题变化的趋势和命题的思路,让每一位任课教师有方向、有目的地进行教学。

(3)组织好教师集体备课,尤其要关注薄弱学校高三地理教师的备课、上课和试题的选择。

(4)深入学校进行高三专题研讨,重点督促检查有关“规定动作”的落实执行情况。

(5)做好地理教学信息和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做到及时沟通、及时传达;

(6)认真完成本学期模拟考试等各次重大考试的阅卷、信息收集、分析工作;

3、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及业务素质。教师的专业成长,一方面需要个人的勤奋、努力,另一方面,需要建立起良好的教研制度。通过集体备课、案例分析、公开课观摩、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改进和提升教研活动的形式和质量;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梯次的教师培养活动,建立骨干教师、学科专家的巡回送课、听课、评课活动,把提高地理教师专业素质落实到全体、落实到课堂、落实到平时、落实到实处。

4、高二地理教学强调夯实基础,重视地理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增强读图、绘图、地理计算的训练;加强对地理图表和文字表述的训练;能够从提供的新的素材中提取有效的地理信息,理解、判读和分析,从而解决地理问题。注意尝试着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尝试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究并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初步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5、高一地理教学要求低起点,小坡度,宽底面,严要求;注意培养年青教师,提高业务素质,提高他们参与教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6、关于初中地理教学

督促区内各校认真执行课程计划,开设好初一、初二的地理课。考虑到初中地理学科教师,特别是专业地理教师各校人数较少,关注、关心初中地理教师的成长,努力为他们搭建成长、发展的平台。

7、其他工作

(1)选择有条件的学校进行有关课题的研究;

(2)完成领导布置的各项工作。

五、主要活动安排(见附表一)

六、各年级教学进度及课时建议(见附表二)

附表一:主要活动安排

月 份

主要活动内容

八月份

1、 制定工作计划 2、高中地理教学研讨

3、参加苏州市暑期教师培训 4、苏州大市初中地理教师学科把握能力决赛

5、 参加大市教研员工作会议

九月份

1、组织暑期学生自主学习调查卷阅卷,并做好成绩统计分析

2、召开全区地理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会议(望亭中学)

3、高三地理集体备课活动(局三楼会议室)

十月份

1、 承办苏州大市地理学科教学基本功竞赛决赛(陆慕高中)

2、组织完成区“中学地理课教学设计”比赛

3、 组织区初中地理教学研讨活动

十一月份

1、 期中统测、阅卷、统计、分析

2、参加苏州市高三地理教学研讨会(木渎中学)

3、参加苏州市地理学会学术年会(论文评比)

十二月份

1、高二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研讨活动

2、高中地理教学调研

一月份

期末统测、阅卷、统计、分析

附表二: XX年下半年苏州市地理学科教学进度安排表

年 级

教 学 内 容

课时/周

备注

七年级

七年级地理·上册

2

八年级

八年级地理·上册

2

高一年级

地理·必修·第1册

3

高二年级

必修三、选修一

5

选科班级

高三年级

第一轮复习

第2篇

【关键词】高考;学案教学;高三地理;问题;策略

1引言

高考是大多数学生进入高校学习必须经历的历练和考察,虽然考试成绩不能全面地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但就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而言,高考是唯一公平、公正、公开的考核和审查方式。因此,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在高考复习中投入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当前“小综合”高考模式下,高三地理复习教学的难度也大大增加,因此,探寻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式加强高三地理复习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是我们必须深思的问题。

2“小综合”高考模式下高三地理复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小综合”高考模式下的高三地理复习教学与传统的地理教学方式不尽相同,因此,老师必须应对新情况、新问题,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然而,从当前大部分高三老师的教学情况看来,高三地理复习现状并不如人意,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和不足,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和分析的。

2.1老师教学方向出现偏差,混淆“复习教学”和“常规教学”

正如我们所知,复习主要是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归纳和分析,从而帮助学生构建一个系统的知识网络和体系。而从现实情况看来,不少老师在教学方向上都出现了偏差,混淆了“复习教学”和“常规教学”。

具体说来,一些老师在地理复习教学中,将高一、高二已经学过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基础知识进行重新讲授。当然,这种近似常规教学的复习方式能够让学生全面的弥补自己知识结构上的缺陷,但是,重复教学也会导致复习进度被拖慢,导致复习效率低下,阶段性复习成果差异大的问题的出现;同时,不少老师还忽视了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使得学生在地理复习过程当中顾此失彼,无法站在整体的角度融会贯通地理学科的学习。

2.2教学模式僵化,缺乏创新

在“灌输式教育”的观念指引下,不少老师坚持着传统的教学方式。一方面,老师们用着沿革已久的复纲和复习教案对学生实施教学,单向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另一方面,文科综合的三门学科,尤其是地理,是十分讲究灵活变通与实际应用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奉行“填鸭式教育”、“题海战术”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行为。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应试能力和答题技巧虽然能够得到提高,但是学生的实际文科素养并没有得到提升、对学科知识也并没有真正做到融会贯通。

2.3学生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各异,教学进度难以保障

诚如我们所知,在高三复习、冲刺阶段,学生的学习模式和学习水平已经初步形成,也就是说,学生之间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差异也逐渐显现出来。而高三文科综合的复习难度和深度也远远超过高一、高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应该是建立在整体层面上的,但现实情况却是不同学生对已经学过的知识的掌握程度大不相同。因此,不仅老师在讲课过程中难以合理地进行复习教学课程内容设置和教学进度的规划,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感到很大的压力。因而,整个复习教学的教学进度很难得到保障,老师在相关知识点的复习和讲授上难以把握一个合适的“度”。

3加强学案教学在“小综合”高考模式下高三地理复习教学中的应用的措施探讨

由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当前高三地理复习教学现状不尽人意,因此,为了应对和解决当前“小综合”高考模式下高三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引进主张“为学生编制专业学案,鼓励学生先学后教,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学案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3.1充分考虑学生多样性,编制分层次教学方案

学生的学习能力各有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我们应当重视这一点,做到因材施教,在充分考虑到学生多样性的基础上,编制分层次的教学方案。

具体说来,老师应当从相关地理考点出发,在“教法”和“学法”的最优化上尽心设计,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情况,从学生对地理认知的基础、对不同地理知识的兴趣点与共鸣点以及学生在地理学科上的薄弱环节入手,寻找教学设计的突破点,从而制定分层次的地理教学学案。

3.2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推行互动式学习模式

学案教学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主动性,鼓励“先学后教”,这是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截然不同的,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老师应该对学生放任不管,更为正确的理解是,在高三地理复习教学中,老师应当发挥引导者的作用,鼓励学生教学自主探讨和学习,并在学生遇到问题、发生错误时及时给予指导和支持。

例如,在复习水坝修建的知识时,老师就可以提出引导性的问题――水坝修建对当地发展的影响,让学生们分小组进行自主探讨和研究,并且让学生自己总结出答案。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老师的及时指导。不少学生在讨论时,思维都会受到限制,角度也有所偏差,这个时候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在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生态效益这些方面进行思考、从有利和不利两个角度进行思考,从而帮助学生找到思考和讨论方向,进行互动式学习。与此同时,学生在讨论和学习过程中提出的学案没有涉及到的问题和困惑,例如在教授锋面气旋的知识点时,学生提出为什么锋面没有反气旋这个问题时,老师就可以将这些问题收集起来,作为生成性复习资源,将其整理归纳之后编制进原有的学案当中。

3.3鼓励学生培养预习习惯,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正如我们前面所分析的,学生才是自己学习的主人。因此,在高三地理复习教学中推行学案教学时,就必须重视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对相关的内容进行初步、简单的了解和认识,让学生更好地跟上教学进度。例如,在太阳高度角这一知识点的学习上,不少学生表示自己存在学习难度大、听课效率低的问题,因此,老师更是要在学案中总结和归纳出计算太阳高度角这一知识点的难点和重点概念和解题方法,让学生在上课之前进行详尽的阅读,从而更好地提高老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另一方面,高考十分注重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因此,在日常的复习教学中,老师应当鼓励并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例如,在讲解关于人文地理的题目时,就要指导学生从经济、文化、地缘等角度出发分析原因及影响,让学生在这这个过程中构建起完整的知识脉络。

4结语

总体而言,“小综合”模式下加强学案教学在高三地理复习教学中的作用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但是,学案教学的推广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阶段,不可能一蹴而就,除了充分考虑学生多样性、编制分层次教学方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推行互动式学习模式,鼓励学生培养预习习惯,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是我们不可忽略的一点;同时,在推广学案教学过程中,我们仍需不断提出新的策略、新的措施,以此高三地理复习教学的新飞跃、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清华.高中地理教学学法研讨和基于自然地理教学的经典案例分析.课外阅读,2010

第3篇

关键词:新课改;高三地理;教学对策

当前,高中课改已如火如荼地全面展开。高三地理面临着各类版本教材并存,学科内容增加,高考也在新课改指导下全新升级等诸多挑战。在新形势下,如何调整高三地理教学,是摆在高三地理教师面前的难题。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来调整教学对策。

一、切实理清教材关系

高三地理涵盖的内容多且杂,包括初中地理、高中地理(必修、选修)等,共计8本教材。协调好高中和初中地理的知识内容,处理好高中地理必修和选修的关系,是强化知识整合和学科综合,提升学习有效性的前提条件。处理好上述关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初中地理主要是基础概念,应抓住重点,加强对地图的学习;高中必修是核心内容,对于原理、规律要重点学习;高中选修是对地理知识的延伸和扩展,在教学时应抓大放小,这样有利于知识归类学习,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消化。此外,作为教师应紧扣考纲引导学生学习,在自然地理部分要学懂,一通则百通;人文地理要学精,用简明扼要的概括语言归纳要点,辅助记忆。如,对于黄赤交角的定义理解之后,对于昼长夜短的变化规律、气压带移动特点等知识点便可举一反三、轻松掌握了。

二、对考纲和高考试题进行深入研究

对近年来高考地理的考点和趋势进行深入分析,制订周密的复习计划,把考纲中的考察重点与教材相结合,根据考试要求规划每个单元的复习内容,确定复习时间。将考纲考察知识点的难度分成了解、掌握、应用、综合四个类别,将每个知识点与难度类别对应,合理安排教学重点。对高考降低要求的、非重要知识点,则要求学生掌握即可。对于重点知识,要保证教学时间,遵循忌繁从简、讲透讲清的原则,对知识进行相应的拓展,结合生活化教学,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实现综合应用。对学生已掌握的简单知识,应在复习计划中删去,如,民族、语言等内容,这是新课改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只有教师能拎清知识的主次,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改革教学模式

在高三地理教学中可以综合利用以下三种模式进行教学改革。

1.案例教学

这是指教师通过引入一个地理现象或特定情境,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讨论,使学生在分析过程中掌握一定的分析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认识的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适合锻炼学生解答理论与实际结合一类问题。如,以鲁尔工业区为案例进行分析,得出老工业区衰败的原因以及采取哪些措施可对其进行改造,然后得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可采取的改造措施。

2.合作学习

这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组成的具有明确分工的合作小组,合作学习包括合作主题、合作攻关、互动反馈等多种模式。合作学习需要组内成员通力合作才能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对于知识

范围比较广、考察方位比较多的问题可以采取此种教学方法,如,地球上大气的运动特点之类的问题。

3.探究式学习

这是指根据教材上既有的结论,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或动脑分析得出结论的过程。探究性学习适用于一些难易适中、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如,证明地转偏向力的存在,可准备球状物、水等实验器材,在球面旋转过程中观察水滴的偏转方向,证明偏转力的存在。

四、提高学生能力

高考主要是对学生能力进行考察,因此,在教学中也应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1.强化学习方法的培养

地图学习法由于生动直观,应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如,在学习宇宙环境单元时,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与老师一同画图,课外再布置一些画图练习的作业:(1)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的曲线图。(2)一年中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曲线图等,使学生熟能生巧。再如,近年高考比较注重对学生逆向思维的考查,教师应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以往正向的提问方式为“某地发生某地理现象的原因”,而逆向提问的方式为“某地没有产生某现象的原因”。在教学时应对学生的多种学习方法综合练习,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2.强化学生应试能力

近年来,学生在高考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审题不细、抓不住考点、答题不规范。因此,强化对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十分必要。教师可以在作业和平时考试中加强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和语言的规范、直切知识点。通过长期的纠错和提醒,使学生养成审题的习惯,掌握地理学科语言,使学生应试能力得到长足提升。

高考是对学生知识掌握、应试能力的双重考查,因此,作为高三的地理教师应从多方位、多角度去培养学生,在教书的同时,实现育人的目的,使我们对学生的教育成为学生一生中美好的回忆。

参考文献:

[1]兰颖娜.浅议地理教学中的“学会”与“会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1(27):89-90.

第4篇

关键词: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

高三地理教学知识繁多,在短期内要把高中三年的地理知识进行分类、整理,需要着重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高考注重的是对综合能力的考查,通过采取能力立意的方法考查学生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题目多具有创新性、多变性。对此,教师在高三地理教学中应当更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的培养,根据考试大纲、当前热点问题制定教学计划,在课堂上多进行真题演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技巧和能力,以正确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

一、地理学科的重要性

地理由于知识难度较深、跨度较大,常常被称为“文科中的理科”,甚至在高考中,文科考生们常说“得综合者得天下,得地理者得综合”,虽然言过其实,但却实实在在地反映了一个问题:地理在文科三门科目中至关重要。历数多年高考,由于文综地理考试失利,含恨落榜复读的文科考生大有人在。在文综三科中,政治、历史能拉开的差距往往不大,而地理却是制约着文综分数高低的关键,老师教得好,学生学得好,便会使学生在地理上突飞猛进,取得高分,从而取得优势。总之,地理对文科考生十分重要,关系着整个高考的成败,而有效的课堂教学、正确的引导是学生学好地理、考出好成绩的保障。

二、如何有效实施地理教学

1.对课堂教学流程进行优化

高中课堂教学好比是挖井,老师好比是挖井人,学生好像是喝水人。挖对地就能喝到水;挖不对地方,就是白费力气。这是一个形象的比喻,挖井需要系统的理论指导,不能瞎挖。课堂教学亦如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将侧重点放在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将所有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学会活学活用、了解高考、征服考试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在授课前做好备课,在教学中也应采取解说和引导的方式,对每一个知识重难点都要进行细致的讲解,适时开展真题演练,遇到有难以解决的问题,要不断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打开解题思路,做到“探中有练,探练结合,有学有做,有做有查”,并帮助学生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如此一来,老师能挖出水,学生也能喝到水。

2.做好课后反思

所谓课后反思,就是教师在课后对课堂上的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审视、分析,从中找出不足之处。要教好学生、实现有效率的教学,进行课后反思是不可或缺的。只有通过对自己教学过程的回顾、思考,才能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和错误,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发掘新的教学理论,并在实践中领会、摸索、融会贯通,使其成为系统的教学理论、方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说明学习不仅仅要下工夫,更需要动脑筋。课堂教学也是如此,要想教好学生,提高教学效率,加强自身的专业技术素质,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反思自己。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脑能力,最终达到完美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朱琳.高三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索[J].学苑教育,2011(15).

[2]丛菀,齐潇潇.有效教学:课改成功的基石[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8).

[3]胡玲翠.论课堂教学双方的有效互动[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11).

[4]赵立恒,黄家云.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有效性探索与实践[J].世界教育信息,2010(12).

第5篇

关键词:地理复习;瓶颈性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5-12-16

一、对高三地理复习中瓶颈性问题的分析

1.教师的复习教学理念

教师在高三地理复习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复习教学理念关系到复习的思路与效果。由于高三总复习是直接面向高考的系统性回顾与提高,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将高中地理知识做全面的梳理,另一方面在牢固掌握地理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获得地理思维和能力上的飞越。

2.学生的复习方法

受长期灌输式教学方式的影响,一些学生在高中地理复习时总是希望老师多讲些、讲得细一些,亦步亦趋地随着老师的复习思路走,缺乏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和习惯;对于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是静止的、呆板的,抓不住知识的核心和重点,在地理应用训练时过多地依赖诸如《三年高考,五年模拟》《高考试题详解》等复习资料,机械地做大量的习题,疏于对问题的总结和反思,难以自主地归纳和总结复习的收获与体会。一些学生缺少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欲望,不善于通过同学间的讨论和辨析理清高中地理的知识脉络,掌握处理实际应用问题的规律和一般方法。

3.高考信息的不对称性

高中地理复习离不开高考信息的获取,而在不同的地区和学校,高考信息的来源和渠道不同;社会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高考信息丰富,而社会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地区,高考信息自然相对贫乏。这就造成了不同地区高考信息的不对称,成为影响高三地理复习效果的重要因素。

二、突破高三地理复习中瓶颈性问题的有效策略

1.教师要更新复习教学理念

在高三地理复习过程中,教师要更新复习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不仅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解疑纠误,更要引导学生探索方法、总结规律,提升能力,把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与高考备考有机融合在一起。根据高三地理一般采取三轮复习的实际情况,将第一轮复习作为高三地理复习的“形成期”,按照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贯彻全面、扎实、系统、灵活的复习备考原则,侧重基础,查缺补漏,初步构建明晰的知识网络。将第二轮复习作为高三地理复习的“整合期”,突出教材各章节的内部整合和章节之间的整合,以专题的形式完善知识间的纵横联系,摆正教师的讲与学生的练的关系,强化小综合练习。将第三轮复习作为高三地理复习的“优化期”,加大知识交汇点的习题训练,以增强练习题的综合性和灵活性,激励学生通过积极思考,熟练掌握解题方法与技巧,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2.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复习方法

学生是高三地理复习的主体,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复习方法是高中地理教师的重要教学任务。教师要培养学生复习中的独立性,引导他们注重同学间的讨论和交流,根据自己的复习状况选择合适的复习方法。要在核心知识、核心概念和核心应用上多下功夫,抓住各个知识点的内在有机联系,实现知识的条理化、系统化。要结合考试说明中关于容易题、中等题、难题比例为3∶5∶2的题型分配原则,做好、做实基础性应用训练,适度进行难题的训练与研究。要摒弃“题海战术”,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地理知识的应用练习,在习题解答中注重反思和总结,在反思和总结中升华自己的复习感悟,强化主动探究和大胆创新的意识。

3.多渠道获取与高考相关的信息

明确“信息决定成败”的道理,把高三地理复习看作一场信息战,努力从多渠道获取与高考有关的信息:一是借助现代信息资源更新迅速、跨越时空的优势,通过网络平台了解高考动态,获取最新的高考信息,把握高考新动向;二是向资深的高考研究专家请教,掌握现代高考复习理念和方法,合理设计复习教学活动;三是到高考成绩先进地区和学校考察、学习。

要提高高三地理复习的效率和效果,教师必须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正视学生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差异,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实践,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克服学生解决问题时的思维单向性,以高效的高三地理复习促进学生地理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 高三地理教学 教学设计 备考模式 问题

高三地理教学时间紧、任务重,如何更好地领会新课改精神,贯彻高考要求,提高学生的成绩,是摆在高三教师面前的首要问题。而优化教学设计,形成科学的备考模式,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高三地理教学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

高考命题从传统的知识考查向能力立意转变,考查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地理素养。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因为“学生所需,即教师所为”。

1.从关注自己的“教”向关注学生的“学”转变。

“教”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因而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教师要“弯下腰看学生”,充分了解学情,掌握学生的需要,由原来的教师“一言堂”向促使学生积极学习发展。教师还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个学生的知能提升,力求“公平、有效教学”。

2.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向注重能力转变。

教师要合理创设地理情境,细致设计研究性问题,引导学生在思考探索中强化知识掌握,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3.从关注课堂的形式向注重课堂实效转变。

一节好课不能只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还应动静相宜,和谐自然,环环相扣,联系实际,因势利导。教师既要有感性认知,又要有理性分析,培养学生良好思考习惯,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索,打造生命化的地理课堂。

二、教学计划的落实

高三教学伊始要有高三教学大局观,构建整体复习计划,然后再分阶段制定较为详实的计划并付诸实施。

第一轮复习――基础知识复习阶段。一般从开学至次年2月初,用时最长。知识是能力提高的基础,此阶段以单元复习为框架,系统、准确、熟练地掌握基础知识。教师要结合高考要求,制定单元计划,适度进行单元内的知识综合。

第二轮复习――专题复习阶段。一般从2月初至4月初,应遵循“巩固、完善、深化、提高”的原则,合理划分专题,进行必要的组内分工设计专题复习学案,可适当增加高考真题、经典模拟题,逐步形成科学的地理思维模式、正确的答题方式、准确的表达形式。

第三轮复习――综合复习阶段。一般从4月初至高考,要处理模拟训练与回扣基础的关系。根据考试说明,紧扣考点,以各地模拟调研试题为基础,细致设计冲刺试题;通过训练及时发现问题,进行解题方法指导和应试心理疏导;要注意突出重点与查漏补缺相结合,使三轮复习教学效益达到最大化。

三、教学策略的应用

教学策略包括课堂教学策略、备课策略、质量监控策略、分层教学策略等。因为课堂教学是提升教学效果的主阵地,尤为引人关注。课堂教学策略包括:(1)培养情感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2)营造氛围策略――营造一种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氛围;(3)训练方法策略――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创新方法;(4)掌握知识策略――把创新素质的培养目标落实在知识点的教学上。课型多以复习课为主,可采用学案化复习,通过考点认识、基础填空、典例分析、好题训练、细致讲评,充分发挥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促使学生打好基础,提高解题、审题、答题能力。

四、教学资源的整合

1.整合教材,准确领会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关系。

现在有人教版、湘教版、鲁教版、中图版4种不同版本的地理教材,编排各有优缺点。在使用时教师需走出两种误区:一是以“本”为本,死守教材,不知变通;二是迷信教辅资料,教材使用边缘化。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材观,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优化使用教材,整合不同版本的教材。其主要包括:(1)必要的内容补充;(2)合理的结构调整;(3)准确的概念修订,从而形成完善的符合课标教材知识体系。

2.整合试题,准确处理试题与考试说明的关系。

不少教师认为高三教学应以试题为主,“见多识广”,从而大搞题海战术,使得学生不堪重负,高耗低效。其实教师应结合高考考试说明,充分做好对各地调研、模拟试题的重新整合,严格参照高考样题要求,合理控制试题难度,精心设计试题。只有训练对路,讲析才能到位。

3.整合信息,准确把握课外与课内教学的关系。

信息资源主要有媒体信息和生活信息。媒体信息包括网络、电视、报纸等,生活信息则来自于身边生活实践。许多高考试题命题来源于这些课外信息,更需要在教学中联系实践,构建生活化的地理教学。

五、教学反思的撰写

1.反思的必要性。

高三教师往往更多地把精力投入在备课、设计试题及批改上,而很少反思教学得失。其实如果把自己的教学过程静心重新审视,坚持写好教学反思,改进教学方法,更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2.反思的全面性。

包括:(1)对教学观念的反思;(2)对教学设计的反思;(3)对教学过程的反思;(4)对教学反馈的反思。教师要更新观念,合理设计,注重过程引导,结合反馈不断调整教学行为,从而最大程度地优化教学效果。

3.反思的操作性。

包括:(1)写教学中的成功之处;(2)写教学中的不足之处;(3)写教师的教学机智;(4)写学生发言的闪光点;(5)写二次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多在每节课后进行,贵在坚持。

六、教学心态的调整

高三教学非常辛苦,又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巨大成绩压力,许多教师可能心情烦躁、心理失衡,对待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容易走极端,从而大大降低教学效益。这就要求教师调整好教学心态。

1.对新高考方案变化的心态调整。

近几年江苏高考方案变化较大,地理学科由强调分数(满分150分)转为要求等级(B级及以上)。2008年高考本科划线对两选修科要求为B、B以上,09年高考本科划线对两选修科要求为B、C即可,进一步弱化了地理分数在高考选拔人才中的要求。由此有的地理教师便认为地理学科地位下降,重要性大不如以前,个人教学能力得不到充分认可,个别教师甚至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实际上,这是认识上的误区,高考方案的变化并非针对地理学科,其改革是经过细致探讨调研并得到各方面充分认可的。地理教师应该从自身出发,认真学习新地理课程标准,研究考试说明,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中,最大程度地保证上线学生的地理等级要求。

2.对新课程教学学情的心态调整。

许多高一学生的初中基础都极为薄弱,地理知识基础和地理基本技能非常不理想,学习几乎从零开始。进入高二后选修地理科的学生多数是年级中的文化后进生,学习习惯不良,个别学生甚至学习态度都不端正,使得教学难度较大。一些高三学生在回答地理问题时往往出现令人啼笑皆非的答案,一些常识性问题也错得离谱。许多教师便认为付出不会得到相等回报,没有成就感,对学生出现的一些错误不能容忍,乃至大发雷霆。其实教学本身就需要极度耐心,学生的错误实际上正是需要改进的地方。高三一轮复习应该巩固基础,同时特别注意补弱;二轮专题复习应拓宽深化,夯实基础;三轮复习尤其强调答题方法及规范性教育。

3.对新测试教学考情的心态调整。

第7篇

关键词:习题讲评课;诊断;反思

在高三地理教学中,习题讲评课是一种常见的课型,其成效直接影响整个复习备考。因此,如何提高习题讲评课的实效性,在高三地理教学中显得至关重要。本文记录了笔者的一次习题讲评课中,针对学生的两道综合题答题情况进行了诊断分析,写下了一些反思,供同行共飨。

第一道综合题其中一问是描述图中甲地(某地)河流流量两昼夜的变化特点,并从河水的补给角度给出合理解释。

看了学生的答题情况后,很多学生把流量变化特点写成:6~18时(白天)流量增大,18时~次日6时(夜间)流量减少;原因分析普遍写白天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大,所以河流流量大;夜间气温低,冰雪融水量小,河流流量小。看似结论没错,但是与答案有很大的偏差。

第二道大题其中一问是据图分析烟台和威海成为“雪窝”(冬季降雪比周边多)的原因。

很多学生的答案是条理式的:烟台和威海靠近海洋,降水多;沿岸有暖流流经,增温增湿;图上的信息倒是利用了,但是语言的组织没有逻辑,没有过程分析。这种情况得分肯定很低。

通过诊断分析,学生在解题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策略是:

问题一:审题不清,没有注意题干中重要的关键词

第一题是要求分析两昼夜的流量变化特点,显然是比较前后两天的,很多学生看成了是比较白天和黑夜的流量变化,所以答成了白天流量大,夜间流量小,答非所问。其正确答案是,两昼夜的流量呈波动变化,第一天的变化幅度大于第二天。显然,学生答题过程中,题目没有看完就开始作答,审题不到位。

策略一:仔细审读题干信息,揣摩命题者意图

在综合题的命题设问中,其指向性和限定性十分明确,因此答题时一定要明确答题方向,抓住关键词,从提供的材料与问题的内在联系找突破口。平时就要养成良好的审题审图习惯,把重要的文字信息、关键词标注出来,使思考的视点集中。有时候命题者为了增加试题难度,特意增加一些限制性的词语,避免学生机械地套用模式。笔者记得在2011年浙江高考阅卷中的一道题,分析蒙特利尔成为加拿大重要的“小麦输出港”的原因,当时很多学生写的是港口的区位条件,机械地套用港口的区位模式,答成了水域和陆域条件,完全无视小麦及海运的优势,得分率很低。同样在2009重庆卷中分析美国西部某城市发展“航空航天工业”的有利条件,很多同学从“卫星发射基地”和“机场建设”发展的有利条件去思考,把工业的区位因素给忽略了,得分可想而知。学生的这些错误,启发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审题过程中一定要“字斟句酌”,遇到“熟悉”的题目时尤其要谨慎,小心命题者设置的陷阱。

问题二:觉得题目很新颖,没有看懂题目到底要求答什么

第一题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思路是从天气的角度来分析,第一天是晴天,昼夜温差大,河流的流量变化大;第二天为阴天,昼夜温差小,流量变化小。而学生显然没有领会命题者的意图,感觉题目很新颖。如果让学生比较晴天和阴天的昼夜温差大小,那估计都会,一旦换成新颖点的题目,学生就傻眼了。究其原因,学生不会知识迁移,回归到教材上来。

策略二:注重知识迁移,回归教材

很多新颖的题目都是从大处着眼,小处落脚。很多试题的答案都是教材内容的延伸,能在课本中找到相应的知识点。只不过是命题者在千方百计地设置一些陷阱和干扰因素,让学生一时找不到方向。这类例子很多,比如2010年上海高考题关于油菜开花日期等值线那个经典题目,其实就是三个地带性分异规律的体现。

类似的新颖题目,需要知识迁移的,笔者还略举一些:如,2010全国卷I36题中,分析法国南部某地葡萄园地表鹅卵石堆积的原因,其实就是考查冲积扇形成的原因。分析非洲南部某区域两片沼泽在不同季节的离合现象,即考查干湿季分明的热带草原气候。可见,近年来地理高考试题,它们不再是对教科书的简单照搬,而是在《考试说明》的要求范围内,围绕不同的具体考核目标,选择教科书之外的“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并提出“新问题”。这些题目折射出“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具有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的特点,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真是体现了“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

问题三:逻辑推理能力差,思维过程混乱,表达不清

第二题中要求据图分析烟台和威海成为“雪窝”的原因,学生呈现条理式的答案,如“靠近海洋,水汽多”“有暖流流经,增温增湿”,缺乏推理的过程。其正确的答案是:冬季寒冷干燥的偏北风经过渤海时,受海洋和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在胶东半岛受地形抬升,冬天降雪量明显比周围地区多,成为“雪窝”。该题和2011年浙江高考卷36题分析北美五大湖南岸成为“雪带”的原因如出一辙。可以看出答案的呈现,有一定的逻辑性,前后联系,因果搭配,阐述了地理现象的发生过程。

策略三:重视地理事物的演变过程推理

解题的过程就是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构建起“条件―结论”之间的逻辑链,知识原理严密推理的过程隐藏在学生头脑中的,如果做到了滴水不漏、严密无间,那么语言的组织就不会混乱。相反,就会出现思维混乱、停顿,语言表达不清。究其原因,是学生对一些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原理及过程不清楚,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地理事物的演变过程推理。近年来各省高考题很重视考查地理事物的演变过程。例如,2012年安徽文综卷中,要求从内外力作用的角度分别说明云南苍山洱海附近断块山和冲积平原的形成;2009年安徽卷中,要求根据背景材料说明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过程。有关河流沉积地貌更是考查更多,如2013年山东卷分析银川平原附近某冲积扇的成因,2012年北京卷36题简述图中滦河三角洲的成因,2010年全国卷Ⅰ36题分析乙地(法国南部)葡萄种植园地表鹅卵石堆积的原因等。这些地理过程的发生,要求学生理解其发生和演变过程。以三角洲(冲积扇)的形成过程为例,其具体演变过程表述:①山区河流流速快,以侵蚀为主,携带大量砾石和泥沙。②在河流出山口或入海口附近,地势变平缓,水流放慢,携带的砾石和泥沙大量堆积下来,形成冲积扇或三角洲。可见,只有清楚地理解了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语言的组织才会有思路。

总之,在高三复习阶段,习题讲评课是一种重要方式。教师要精选模拟试题,通过对典型习题的讲解,指导学生如何答题,有针对性地查缺补漏,及时反馈,力求使每一次讲评都让学生有收获,这也是我们的共同追求。

参考文献:

[1]浙江省高考命题咨询委员会.2012年浙江省高考命题解析:文科综合,2012.

[2]张素娟.“把握学科本质 提高解题能力”.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0(1/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