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7 17:06:40
序论:在您撰写家庭教育规划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教育经费 教育规划 经费管理 理财规划
中图分类号:G46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237-03
科学的理财指个人或者专业人士及机构根据生命周期理论,依据个人(家庭)财务及非财务状况,运用规范的、科学的方法并遵循一定和特定的程序制定切合实际、可操作的某一方面或一系列相互协调的规划方案,最终实现个人(家庭)终身的财务自由。其中居住规划、教育规划及退休养老规划是影响人一生的三大重要规划。教育规划作为整个人生规划体系的一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通过对家庭子女教育经费管理及规划进行研究,运用教育管理知识,理财规划知识及财务管理知识对家庭子女教育经费的重要性和筹措渠道进行分析,旨在给广大家庭作一参考。
1 教育经费及家庭中的教育经费管理
教育经费是特定国家或社会用于发展教育事业的各种经费的总称。它既包括政府的公共教育财政投入,也包括私人和民间用于教育事业的费用。家庭教育经费管理是指家庭对教育经费进行筹措、分配和使用的过程。家庭教育经费管理是家庭各项财务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要体现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取向及孩子自己的教育意愿,还要按客观教育规律办事。
家庭教育经费管理的功能具体体现在筹资功能、导向功能和监管功能三方面。筹资功能,即通过教育管理职能的发挥,必须为子女未来教育发展筹集到足够的经费,这包括教育经费的来源渠道和措施方式。导向功能是指对所筹集来的教育经费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后进行分配。分配过程的核心体现为家庭教育的一种价值选择。监管功能指对家庭教育经费使用去向,使用过程和使用效率进行严格的监督、控制,防止出现资金使用不当而影响子女届时教育。
2 家庭子女教育经费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2.1 教育费用逐年上涨
随着人们对接受教育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费用也在持续上升,这使得教育开支的比重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越来越大。据2010年中国经济景气检测中心公布的居民储蓄消费意愿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城市家庭消费支出中增长最快的是教育,其年均增长速度为20%左右。调查显示,城市家庭平均每年在子女教育方面的支出占家庭总收入的30.1%。通常我们用“教育负担比”来衡量教育开支对家庭生活的影响:
教育负担比=×100%
由于学费的增长率可能高于收入增长率,所以届时的教育负担比可能会比现在的估计的负担比还高。通常情况下,如果预计教育负担比高于30%,就应尽早准备。假设子女上大学一年的费用为17000元(包括学费、住宿费、日常各项开支),以届时一个双薪家庭每年可支配收入60000来算,则教育负担比占28%,若是双胞家庭子女同时上大学要耗费56%的可支配收入,沉重的负担要持续4年,这笔庞大的费用足以拖垮一个辛苦工作的双薪家庭。若还有想让子女出国留学的心愿,更要花费相当于5年以上的可支配收入,不提早准备根本不可能实现。
2.2 子女教育金的特性
与其他规划和管理相比,子女教育经费具有以下几个特性。
2.2.1 没有时间弹性
一般情况下子女到了一定年龄(18岁左右)就要念大学,届时父母就应该准备好至少一年的高等教育金。这一点与住房规划和退休养老规划不同,对于这两项规划如果家庭财务状况不允许还可以推迟理财目标实现的时间。随着宏观经济进一步发展及大学的普遍设立,大学学位辩称迈向社会工作的基本门槛,也成为父母必须培养子女到达门槛的义务。因为没有时间弹性,所以才需要提早准备,才不会陷入时间到了还筹不出钱的困境。
2.2.2 没有费用弹性
从费用弹性上来看,子女高等教育费用相对固定,不管每个家庭收入与资产状况如何,教育负担基本相同,不会因为家庭有钱没钱而有所差异。不像住房及养老规划可以适当降低标准。从高等教育经费准备时间来看,子女就读大学时年龄为18岁左右,而家长的年龄届时通常为45岁左右,距离退休还有大概10~15年。子女高等教育金支付期与退休金准备期高度重叠,为平衡两者需求,提早进行教育规划十分必要。
2.2.3 子女的资质无法事先掌握
与退休规划和购房规划相比,子女教育最终需要花费多少家庭财务资源更难掌握。在子女出身时,很难知道这个小孩在独立前会花掉父母多少钱。子女教育费用消耗情况与子女的资质和学习能力及兴趣有关。父母希望子女能考上较好的公立大学,子女最后也不见得考得上。不同资质的孩子在求学期间所花费的各种额外学习费用差距也很大,这些也不是父母可以实现控制的。特别是有些小孩在音乐、美术上有天分,如果父母为了不埋没孩子的天分,计划送他们去专门的艺术学院深造则花费更是惊人。因为不管是何种资质都无法事先控制,所以应该从宽来规划子女的教育金。
2.2.4 没有专门针对子女的教育强制性教育储蓄
目前,在政府或企业单位就职人员,有两笔特定用途的强制性储蓄,即用于退休规划的个人养老金账户和用于购房规划的住房公积金账户,然而,并没有专门为子女教育二强制储蓄的账户。因此,子女教育金要靠自己自觉准备。
2.2.5 子女教育支出金额大持续时间长
对一般家庭而言,子女教育每年支出的金额虽然不是最多,但持续时间长,子女从出生到上大学将近20年,因此,教育支出总金额可能比购房支出还多。下面笔者将通过一个表格来简要预算一个孩子在读完大学之前大概会花费多少钱。如表1所示。
表1中所示这个测算结果既没有计算通货膨胀率,也没有计算学费的增长率,也没有考虑货币时间价值。一般情况下教育支出的成长比率比一般通货膨胀率高。在2004年,通货膨胀率仅为1.1%,但教育费用增值率达到4.3%,一般来说,家庭教育金的投资收益率必须要高于学费增值率。由于学费增长率较高,学费需要的时间与金额又相对固定,投资报酬率以6%~8%较为合适。这样大概算下来相信很多人会大吃一惊,也会有很多年轻人对养孩子心怀畏惧。但无论如何养育子女仍是大多数人必经的人生阶段,我们需要寻找更好的途径帮助我们实现对子女的抚养与教育。由此可见家庭子女教育经费管理及规划是何等重要。
2.3 良好的教育对个人意义重大
随着市场对优质人力资本的需求增大,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成为家长的一种责任。很多家长希望通过让孩子接受高水平的教育来改善、改变自己及子女现有的生活状态。较高的教育收益加上日渐增加的教育支出,使教育经费管理成为家庭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3 子女教育资金的预估及筹措渠道
3.1 子女未来教育费用的估算
储备足够的教育经费是家庭教育规划的重要前提。教育支出最主要的资金来源是父母自身的税后收入和资产。子女教育规划方案的最终确立是在父母双方对自身家庭财产、收入能力、承受风险能力以及子女教育目标都以明确的前提下进行的。通常我们在对子女教育进行规划时需要完成几个步骤:
第一,充分了解自己家庭的结构及财务状况。为了对自己家庭收支水平进行全面了解我们需要编制自己的家庭财务表,将家庭信息整理归类到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中,并通过对两张表的分析了解自身及家庭对待风险的态度及风险承受能力。
第二,初步确定对子女的教育目标。作为家长应了解子女的教育需求,并对子女未来教育经费进行一个预算。然后才能挑选适合的理财工具进行规划。最为家长,应明确希望子女将来上什么类型的大学及规划时子女的年龄是多少。我国不同类型的大学收费不同,同意所大学收费也可能因所学专业不同而导致学费各异。所以做子女教育目标规划时还得综合考虑各类学校、各国学校特点以及子女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等。
第三,对未来教育费用进行估算。在进行教育费用估算时需要设定一个通货膨胀率,可以参照每年的CPI来设定。设定好通货膨胀率后按预计通货膨胀率计算所需要的最终费用。计算采用一次性投资计划所需的金额现值和采用分析投资计划每月所需支付的年金。在计算中子女入学年龄是教育经费筹措的重要变量。如果子女现在只有5岁,则其教育消费计划时间为13年(假定18岁上大学);如果子女现在为14岁,则只有4年来实施教育消费计划。这两种情况所要采取的家庭教育经费管理方式是截然不同的。
现通过一个金融模型对子女未来教育费用进行估算:
预计正常家庭子女上大学年龄为18岁,有两种类型的高校可选择即专业型大学和综合型大学。若选择储蓄为教育投资计划方式,年税后利率为9%,家长每月存入一笔固定存款用于教育投资计划,该项投资利息是每月支付,计息方式为复利计息。预设每年大学费用增长率为6%,且保持不变。以现在大学所需学费和生活费计算,以第一年初值计,专业型大学为50000元(包括学费、住宿费及生活费),综合型大学为60000元。本模型中设定子女的每个年龄阶段,按照其年龄阶段推测其上大学时所需总费用及月供情况。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从表2中数据看出家庭子女教育规划越早对家庭整个财务安排影响越小。如果子女年龄越接近教育目标所设立年龄,对其教育经费的筹措难度越大,如果不合理安排家庭其他财务开支将会影响到届时子女教育所需费用。因此,子女的教育规划要预先进行,才不会使父母留下因家庭财力不足而阻碍子女前进的遗憾。
3.2 其他教育资金筹措渠道
稳定的收入和充足的资产是教育支出坚实的资金保证。但是家庭税后可支配收入总量不大,在税后收入分配和使用的过程中还得考虑家庭的其他支出,因而分配给教育的经费非常有限,特别对于贫困家庭,更是到了捉襟见肘的境地。了解和利用其他学费来源可以有效节约成本。
3.2.1 了解政策,争取政府教育资助
政府直接对学生进行补贴,应当成为学生教育融资的另一重要来源,这既是政府在教育产品供给中的角色使然,也是政府作为“天下父母”的职责所在。政府每年都会在财政预算中拨出一部分资金用以对符合条件的人提供教育资助。但这类资助通常有着严格的资助限制。主要是特殊困难补助及减免学费政策和“绿色通道”政策等,其主要针对特殊困难和经济困难群体。
3.2.2 利用政策,享受特殊身份补助
家长在给子女做高等教育规划时候可以充分了解各种不同类型院校的收费政策及国家提供的优惠政策。如少数民族就读民族学院,国民就读军校、公安学校和师范学校都有减免学费或学费减半的优惠。
3.2.3 申请教育贷款
教育资金的来源除了家庭自身拥有的资产收入和政府或民间机构的资助外,还包括政府为家庭平困的学生提供的各种专门的低息贷款。教育贷款是重要的子女教育经费的筹资渠道,我国的学生贷款政策主要包括三种形式:一是学校学生贷款,指高校利用国家财政资金对学生办理的无息贷款;二是国家助学贷款,指学生所在学校为那些无力解决在校学习期间生活费的全日制本、专科在校学生提供无息贷款。实行专业奖学金办法的高等院校或专业不实行学生贷款制度;三是一般商业性助学贷款,指各金融机构以信贷原则为指导,对高校学生、学生家长或其监护人办理的,以支持学生完成学习目的的一种商业性贷款形式。
综上所述,虽然每个家庭对子女教育设定的目标不同,家庭经济情况也千差万别,但子女教育所需要的费用绝对不是一个小数字,为了不让子女因家庭经济情况而错失获得良好教育机会。对子女的教育经费规划必须提早进行。在规划过程中得按照家庭自身经济实力选择规划工具,但不可因筹资压力而选择高风险的投资工具,若本金遭受损失对未来子女教育的不利影响会更大。在规划的同时需了解政府的政策导向,从政策中获得优惠,从而减轻家庭财务负担。
参考文献
[1] 司晓红.教育管理学论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理财规划师专业能力[M].3版.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3] 邬雨刚.个人终身教育帐户初探―― 基于个人教育投融资视角[D].江苏:苏州大学,2006.
关键词:家庭权利与义务政策支持
教育的社会功能与个体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家庭这一中介因素来实现的。正是家庭在教育当中所具有的这一特殊的角色,使家庭也具备了其特有的功能;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家庭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特殊地位,也决定了家庭对于教育具有的特殊含义。在反思和比较中重新审视家庭在教育中的角色,我们可以发现教育与家庭之间的关系有了一系列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确立了家庭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既使家庭成为重要的教育政策目标,也使家庭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担当者,并通过相应的政策来保障和发挥家庭所特有的教育意义。本文正是通过这一视角,系统分析家庭在《教育规划纲要》中的政策意义。
一、家庭与教育的关系发生新的转变
长期以来,大多家庭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总是处于一种两元分离的状态。一方面,教育直接联系的两极是学生个人和社会整体,家庭若隐若现地游离在教育事务边缘;同时,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学校而非家庭。这就造成家庭被学生——学校——社会这条封闭的线索而架空,即使有心也无力涉入。另一方面,则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将教育看成是严格的国家行为,从教育的目标、内容、方式等各个方面都是由国家规定确立的。不难看出,家庭的教育功能是被忽视的,家庭能够提供的教育资源是被淡化的,家庭对于教育的直接需求也没有被作为主要的考虑对象。然而,当前由于社会运行方式的转变以及教育自身的变革,家庭与教育的关系也开始逐渐转变,笔者认为这些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教育投入的力度逐渐增大
当前家庭对教育的投人主要表现在教育机会的选择以及教育内容的实施两个方面。一方面,家长们曾经关注的重点是“有学上”,而如今则是越来越追求“上好学”。为进人理想的幼儿园家长连续数天排队报名,为进人名校家长毫不吝啬高价择校费,有些家庭通过购买房产、改变户口来选择“好学校”,让孩子接受优质教育,甚至有些家庭花费巨额费用让孩子出国留学。另一方面,家庭不再如同以前将教育内容完全当成是学校的课程,而是要求尽力在课余时间里对学校教育进行巩固和补充,让孩子参加补习班,以提高学校课程学习的成效;让孩子参加各种课外兴趣班,学习各种在学校中不予教授的内容。由以上两方面我们可以看出,现如今的家庭相比于以前在教育投入中耗费了巨大的精力和财力,并且有继续增温的趋势。
(二)家庭全面涉入教育系统之中
在参与教育的广度层面上,家庭从以前的既无意识也无能力转变为现在的主动地融入孩子接受教育时空的全部环节之中。过去,家庭常常将教育看作单纯的学校责任,界限分明地将学校与家庭一分为二,即便要求对教育负责,也仅仅是在孩子的幼年阶段,家庭对孩子进行简单的保育和启蒙。但是如今,家庭开始主动与学校建立紧密的持久性的联系,以求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教育情况,提高孩子的教育成效。另外,随着家校联系日益密切,家庭也逐渐开始左右教育的目标设立、内容选择、方法模式,甚至是教育的管理。再一方面,家庭对于孩子教育的关注从以前的短期阶段性发展到孩子整个接受教育的过程当中,从学前教育到基础教育再到高等教育,家庭对于教育的关心和投入几乎渗透到孩子接受教育的各个阶段。如今家庭对于孩子教育的影响以一种立体的时空网覆盖了教育的各个领域和时期。
(三)家庭对教育期待的私益性逐渐凸显
关键词: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自发零散;常规化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3-0072-03
一、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的现状和需求分析――基于对番禺区的家长和学生的抽样调查
家长家庭教育技能的培养对家庭教育乃至整个国民教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想更好的使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首先必须清楚了解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的现状和需求。基于对番禺区的家长和学生的抽样调查,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总结和概括。
1.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与他们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成正比。大部分家长虽然很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但却发现自身在教育子女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都是有限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问题上,91%的家长表示自己很重视或重视家庭教育,同样,在学生卷中有73%的学生认为家长很重视对自己的教育。但是在家长对家庭教育知识的了解程度的调查数据中,只有7%的家长认为自己掌握了丰富系统的相关知识,说明大部分家长虽然很重视对子女的家庭教育,但也认识到自身的知识和技能是有限的。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与他们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成正比,使家庭教育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所以为了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家长的家庭教育技能的培养变得至关重要。
2.家长有学习教育子女知识和技能的需要,但却缺乏统一、科学的引导。调查数据显示,对于是否需要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的问题,有79%的家长认为比较需要和非常需要;有15%的家长没有想过这一问题;而仅仅有6%的家长认为自己的知识能够胜任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比较不需要和完全不需要学习相关知识。这说明大部分家长和子女都意识到家长需要学习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而关于是否考虑改变现有教育方式的问题,有40%的家长表示想改变,但是找不到合适的方法;有14%尝试过改变,但是效果不明显;只有22%的家长认为现有的教育方式很好,不需要改变。说明家长在尝试提高家庭教育技能的过程中,缺乏科学有效的指导,而科学有效的引导是提升家长家庭教育技能的关键。
3.家长陪伴孩子的时间总体来说比较少是家庭教育中常见的问题。调查数据显示,关于教育孩子过程中常遇到的问题,有30%的家长觉得是缺少时间,同样,在学生卷中认为父母平均每天陪伴自己的时间在0~1小时的有63%,1~2小时的有24%,2~3小时的有10%,3小时以上的只有3%。综合来看,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整体上还是比较少的。目前在我国,大多数家长忙于自己的工作,很少有时间陪伴自己的孩子,更不用说花时间来培养和提升自身的家庭教育技能了,所以要想使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必须考虑到并解决好时间的问题。
4.大部分家长和子女都偏向于通过简单方便的途径获取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调查数据显示,在家长卷中关于获得家庭教育知识的途径问题,27%的家长选择通过与他人的经验交流,22%的家长选择通过阅读育儿书籍,19%的家长选择通过观看电视节目,17%的家长选择通过互联网,12%的家长通过参加亲子活动,而只有3%的家长是通过专业培训机构获得。可见家长比较容易接受简单方便的途径,这对下文中的促进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提供了参考价值。常规化培养是一种状态,但形式可以多样,为了切实可行,可以采取家长喜闻乐见的简单方便的途径。
二、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1.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处于自发零散状态。“当前我国内地的亲职教育仍处于局部的而非普及的、零碎的而非系统的、民间的而非官方的、兼职的而非职业化的状态。”从我们搜集整理的资料和实地调查中可以发现,目前的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处于自发零散状态。所谓自发零散状态就是一种没有规划、没有组织、不系统的状态。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处于自发零散状态具体体现为四点:第一,形式多样,但大多数仅停留在形式层面;第二,内容丰富,但不统一、不成体系;第三,家长教育指导师不专业、无组织;第四,家长参与显现出很强的随意性和不连续性。
2.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没有得到统一的引导和规范。“当前我国亲职教育发展中存在‘需求’与‘约束’的结构性张力,表现为知识性需求、技巧性需求以及特殊群体需求较大,而政策性、制度性和技术性支持力度不足”,也就是说相比较需求而言,当前的政策性、制度性和技术性的支持不到位。而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之所以处于自发零散状态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政府的缺位,是政策和制度的缺失。因为缺少了这引领和规范的一环,后面一系列工作只能处于无组织的自发零散状态。赵刚在主编的《家长教育学》中提到,“从法律和政策上确立家长教育在国家教育发展规划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中国教育获得发展的重要一环”。
三、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的必要性
由于政府的缺位、政策和制度的缺失,目前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处于自发零散状态。
1.市场上出现的形形的教育形式和内容因缺乏统一的规范与引导而难保证其科学性。市场的方向盘是随着需求转动的,因为看到了家长对家庭教育技能培养的需求,市场上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培养内容,包括各种书籍、报刊、杂志、教育机构、网络平台等。但市场本身具有盲目性和自发性,同时充斥着竞争的因素,使这一过程很难形成统一的教育价值观和教育体系。市场发挥作用无可厚非,但教育事业是一项公共性的关系民生福祉和民族希望的事业,所以仅依靠市场发展而处于自发零散状态是不行的,依靠政府的统一规划而常规化发展才是出路。
2.家长参与表现为随意性和不连续性,实际效果不显著。调查显示,金钱和时间是制约家长去参加教育技能培养的主要因素。现在,大多数家长都忙于工作,他们对孩子的付出很多是通过金钱的投入,让孩子多学习。虽然逐渐认识到自身也需要学习,但由于政策、法律、制度的缺失,这种认识也只是停留在浅认识层面,一般家长不愿耗太多时间去了解各种教育形式和内容,所以即使一部分家长愿意抽出时间去学习,也不太清楚如何选择。家长参与家庭教育技能培养表现为偶尔性、间断性、随意性和不连续性,从而实际效果不显著。因此这种自发零散的状态急需政府的改变,一方面对教育形式和内容加以引导和规范,方便家长的选择;另一方面,用政策和制度引导和保证家长参与培训的时间、金钱和实际行动。
3.许多形式仅仅停留在形式层面,并没有发挥实质性的作用。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有40多万所家长学校,但这些家长学校实际上只是一些现有的学生学校同时挂了“家长学校”的牌,更多的是倡导家校合作,学校定期或不定期的与家长沟通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这一形式对于提升家长家庭教育技能有所帮助,但是帮助并不大。因为家长家庭教育技能的培养是一项长期性的事业,家长并不能通过这种形式学到系统的教育知识,所以这种附带性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是流于形式的,并没有发挥实质性的作用。
4.各种形式的教育难以形成合力。教育资源只有形成合力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而教育资源要想形成合力就必须通过整合。目前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处于自发零散状态,教育的价值观、内容都需要整合,政府的缺位使教育资源难以得到整合,所以才会出现虽然资源丰富,但实际作用却并不明显的现象。
为了克服这种自发零散状态引发的种种缺陷,使家长家庭教育技能的培养切实落到实处,进而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必须寻找出路,改变这种状态,使家长家庭教育技能的培养常规化。
四、促进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
促进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就是把家长家庭教育技能的培养从目前自发零散状态提升为有政府职能部门统一组织实施的系统化、制度化、常态化的常规教育。在管理层面走专业化和社会化相结合的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之路。
(一)设立专门家长教育机构,由专门部门管理,而不依附于学校等其他主体
目前的家长教育机构基本是以学校为主体承办的家长学校,这样的家长学校容易成为学校教育的附庸,染上应试教育的色彩,专门设立的家长教育机构由专门部门管理可以避免出现这种情况。设立的专门机构可以由教育部门或者妇联等其他部门的专人管理,也可以由专门培养的家庭教育导师管理。提供专业的家庭教育课程以及家庭教育问题咨询和帮助,甚至可以举办家庭亲子活动等。
(二)家长教育指导师专业化和职业化
1.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家长教育指导师专业化的岗位资格认证制度。实施家长教育指导师的资格认证制度,是克服当前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自发零散状态的缺陷、确保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的一个重要举措。目前正是由于指导师没有进行资格认证,他们没有形成一个系统、规范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各持己见,各成一家之言,因而也给家长带来了不少困惑。许多家长在众多的所谓的专家观点中迷失了方向,只能是获取零散的很不明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实施家长教育指导师资格认证制度,将改变这一零散、自发的现状。
2.在大学设置相关专业,专门培养家长教育指导师。资料显示,在欧美国家每300人就拥有一名家庭教育指导师,全美国拥有80万名家庭教育指导师,而目前我国拥有家庭教育指导师的专家不到2万人,市场需求具有极大潜力。
在大学设置这一方向的专业,一方面是顺应社会的发展要求,为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提供专业化的人才,更好的为我国教育事业服务;另一方面也能够拓宽专业选择渠道和就业渠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
(三)家长资格化
在全社会范围内推进做家长也需要家长培训证书的家长资格认证制度。马克思说,做教育孩子的父母是门职业。做家长也要具备资格证书,这一做法已经在许多国家中实施,目前我们国家也应该逐步推行这项证书制度,并且明确家长资格证的获得不是一劳永逸的。我们根据子女所处的年龄段及不同年龄段的特征把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常规化培养分为7个阶段,分别是准父母培养阶段、学前儿童父母培养阶段、幼儿园至三年级父母培养阶段、三年级至六年级父母培养阶段、初中父母培养阶段、高中父母培养阶段、大学及以上父母培养阶段。因为每一阶段孩子的成长特点和需求不同,所以也对做父母的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因此家长在每一个阶段都要取得相应的家长资格证。
(四)课程设置与管理
针对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我们对专门培养家长教育技能的课程设置与管理提出自己的想法与建议。
1.课程设置。第一,根据子女所处的年龄段及不同年龄段的特征把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常规化培养分为7个阶段,针对不同阶段进行不同的有针对性的课程设置。第二,为了适应不同家长多样化的需求,将每一阶段的课程设置分为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必修课程是针对同一阶段的所有爸爸妈妈而设置的,内容是一些基本的教育孩子的价值观和教育方法。选修课程针对爸爸与妈妈的不同和每个家长的区别进行多样化的设置,给家长提供有针对性的多样化的选择。
2.课程管理。第一,采用学分制,在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的每一阶段规定爸爸和妈妈分别应修够具体的必修课的学分和选修课的学分。第二,采取家长资格认证制度,家长只有在每一阶段修够所要求的学分,才可以取得相应的家长资格。
参考文献:
关键词: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自发零散;常规化
一、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的现状和需求分析——基于对番禺区的家长和学生的抽样调查
家长家庭教育技能的培养对家庭教育乃至整个国民教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想更好的使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首先必须清楚了解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的现状和需求。基于对番禺区的家长和学生的抽样调查,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总结和概括。
1.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与他们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成正比。大部分家长虽然很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但却发现自身在教育子女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都是有限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问题上,91%的家长表示自己很重视或重视家庭教育,同样,在学生卷中有73%的学生认为家长很重视对自己的教育。但是在家长对家庭教育知识的了解程度的调查数据中,只有7%的家长认为自己掌握了丰富系统的相关知识,说明大部分家长虽然很重视对子女的家庭教育,但也认识到自身的知识和技能是有限的。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与他们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成正比,使家庭教育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所以为了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家长的家庭教育技能的培养变得至关重要。
2.家长有学习教育子女知识和技能的需要,但却缺乏统一、科学的引导。调查数据显示,对于是否需要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的问题,有79%的家长认为比较需要和非常需要;有15%的家长没有想过这一问题;而仅仅有6%的家长认为自己的知识能够胜任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比较不需要和完全不需要学习相关知识。这说明大部分家长和子女都意识到家长需要学习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而关于是否考虑改变现有教育方式的问题,有40%的家长表示想改变,但是找不到合适的方法;有14%尝试过改变,但是效果不明显;只有22%的家长认为现有的教育方式很好,不需要改变。说明家长在尝试提高家庭教育技能的过程中,缺乏科学有效的指导,而科学有效的引导是提升家长家庭教育技能的关键。
3.家长陪伴孩子的时间总体来说比较少是家庭教育中常见的问题。调查数据显示,关于教育孩子过程中常遇到的问题,有30%的家长觉得是缺少时间,同样,在学生卷中认为父母平均每天陪伴自己的时间在0~1小时的有63%,1~2小时的有24%,2~3小时的有10%,3小时以上的只有3%。综合来看,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整体上还是比较少的。目前在我国,大多数家长忙于自己的工作,很少有时间陪伴自己的孩子,更不用说花时间来培养和提升自身的家庭教育技能了,所以要想使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必须考虑到并解决好时间的问题。
4.大部分家长和子女都偏向于通过简单方便的途径获取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调查数据显示,在家长卷中关于获得家庭教育知识的途径问题,27%的家长选择通过与他人的经验交流,22%的家长选择通过阅读育儿书籍,19%的家长选择通过观看电视节目,17%的家长选择通过互联网,12%的家长通过参加亲子活动,而只有3%的家长是通过专业培训机构获得。可见家长比较容易接受简单方便的途径,这对下文中的促进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提供了参考价值。常规化培养是一种状态,但形式可以多样,为了切实可行,可以采取家长喜闻乐见的简单方便的途径。
二、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1.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处于自发零散状态。“当前我国内地的亲职教育仍处于局部的而非普及的、零碎的而非系统的、民间的而非官方的、兼职的而非职业化的状态。”从我们搜集整理的资料和实地调查中可以发现,目前的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处于自发零散状态。所谓自发零散状态就是一种没有规划、没有组织、不系统的状态。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处于自发零散状态具体体现为四点:第一,形式多样,但大多数仅停留在形式层面;第二,内容丰富,但不统一、不成体系;第三,家长教育指导师不专业、无组织;第四,家长参与显现出很强的随意性和不连续性。
2.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没有得到统一的引导和规范。“当前我国亲职教育发展中存在‘需求’与‘约束’的结构性张力,表现为知识性需求、技巧性需求以及特殊群体需求较大,而政策性、制度性和技术性支持力度不足”,也就是说相比较需求而言,当前的政策性、制度性和技术性的支持不到位。而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之所以处于自发零散状态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政府的缺位,是政策和制度的缺失。因为缺少了这引领和规范的一环,后面一系列工作只能处于无组织的自发零散状态。赵刚在主编的《家长教育学》中提到,“从法律和政策上确立家长教育在国家教育发展规划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中国教育获得发展的重要一环”。
三、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的必要性
由于政府的缺位、政策和制度的缺失,目前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处于自发零散状态。
1.市场上出现的形形的教育形式和内容因缺乏统一的规范与引导而难保证其科学性。市场的方向盘是随着需求转动的,因为看到了家长对家庭教育技能培养的需求,市场上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培养内容,包括各种书籍、报刊、杂志、教育机构、网络平台等。但市场本身具有盲目性和自发性,同时充斥着竞争的因素,使这一过程很难形成统一的教育价值观和教育体系。市场发挥作用无可厚非,但教育事业是一项公共性的关系民生福祉和民族希望的事业,所以仅依靠市场发展而处于自发零散状态是不行的,依靠政府的统一规划而常规化发展才是出路。
2.家长参与表现为随意性和不连续性,实际效果不显著。调查显示,金钱和时间是制约家长去参加教育技能培养的主要因素。现在,大多数家长都忙于工作,他们对孩子的付出很多是通过金钱的投入,让孩子多学习。虽然逐渐认识到自身也需要学习,但由于政策、法律、制度的缺失,这种认识也只是停留在浅认识层面,一般家长不愿耗太多时间去了解各种教育形式和内容,所以即使一部分家长愿意抽出时间去学习,也不太清楚如何选择。家长参与家庭教育技能培养表现为偶尔性、间断性、随意性和不连续性,从而实际效果不显著。因此这种自发零散的状态急需政府的改变,一方面对教育形式和内容加以引导和规范,方便家长的选择;另一方面,用政策和制度引导和保证家长参与培训的时间、金钱和实际行动。
3.许多形式仅仅停留在形式层面,并没有发挥实质性的作用。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有40多万所家长学校,但这些家长学校实际上只是一些现有的学生学校同时挂了“家长学校”的牌,更多的是倡导家校合作,学校定期或不定期的与家长沟通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这一形式对于提升家长家庭教育技能有所帮助,但是帮助并不大。因为家长家庭教育技能的培养是一项长期性的事业,家长并不能通过这种形式学到系统的教育知识,所以这种附带性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是流于形式的,并没有发挥实质性的作用。
4.各种形式的教育难以形成合力。教育资源只有形成合力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而教育资源要想形成合力就必须通过整合。目前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处于自发零散状态,教育的价值观、内容都需要整合,政府的缺位使教育资源难以得到整合,所以才会出现虽然资源丰富,但实际作用却并不明显的现象。为了克服这种自发零散状态引发的种种缺陷,使家长家庭教育技能的培养切实落到实处,进而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必须寻找出路,改变这种状态,使家长家庭教育技能的培养常规化。
四、促进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
促进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就是把家长家庭教育技能的培养从目前自发零散状态提升为有政府职能部门统一组织实施的系统化、制度化、常态化的常规教育。在管理层面走专业化和社会化相结合的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之路。
(一)设立专门家长教育机构,由专门部门管理,而不依附于学校等其他主体
目前的家长教育机构基本是以学校为主体承办的家长学校,这样的家长学校容易成为学校教育的附庸,染上应试教育的色彩,专门设立的家长教育机构由专门部门管理可以避免出现这种情况。设立的专门机构可以由教育部门或者妇联等其他部门的专人管理,也可以由专门培养的家庭教育导师管理。提供专业的家庭教育课程以及家庭教育问题咨询和帮助,甚至可以举办家庭亲子活动等。
(二)家长教育指导师专业化和职业化
1.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家长教育指导师专业化的岗位资格认证制度。实施家长教育指导师的资格认证制度,是克服当前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自发零散状态的缺陷、确保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的一个重要举措。目前正是由于指导师没有进行资格认证,他们没有形成一个系统、规范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各持己见,各成一家之言,因而也给家长带来了不少困惑。许多家长在众多的所谓的专家观点中迷失了方向,只能是获取零散的很不明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实施家长教育指导师资格认证制度,将改变这一零散、自发的现状。
2.在大学设置相关专业,专门培养家长教育指导师。资料显示,在欧美国家每300人就拥有一名家庭教育指导师,全美国拥有80万名家庭教育指导师,而目前我国拥有家庭教育指导师的专家不到2万人,市场需求具有极大潜力。在大学设置这一方向的专业,一方面是顺应社会的发展要求,为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提供专业化的人才,更好的为我国教育事业服务;另一方面也能够拓宽专业选择渠道和就业渠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
(三)家长资格化
在全社会范围内推进做家长也需要家长培训证书的家长资格认证制度。马克思说,做教育孩子的父母是门职业。做家长也要具备资格证书,这一做法已经在许多国家中实施,目前我们国家也应该逐步推行这项证书制度,并且明确家长资格证的获得不是一劳永逸的。我们根据子女所处的年龄段及不同年龄段的特征把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常规化培养分为7个阶段,分别是准父母培养阶段、学前儿童父母培养阶段、幼儿园至三年级父母培养阶段、三年级至六年级父母培养阶段、初中父母培养阶段、高中父母培养阶段、大学及以上父母培养阶段。因为每一阶段孩子的成长特点和需求不同,所以也对做父母的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因此家长在每一个阶段都要取得相应的家长资格证。
(四)课程设置与管理
针对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我们对专门培养家长教育技能的课程设置与管理提出自己的想法与建议。1.课程设置。第一,根据子女所处的年龄段及不同年龄段的特征把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常规化培养分为7个阶段,针对不同阶段进行不同的有针对性的课程设置。第二,为了适应不同家长多样化的需求,将每一阶段的课程设置分为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必修课程是针对同一阶段的所有爸爸妈妈而设置的,内容是一些基本的教育孩子的价值观和教育方法。选修课程针对爸爸与妈妈的不同和每个家长的区别进行多样化的设置,给家长提供有针对性的多样化的选择。2.课程管理。第一,采用学分制,在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的每一阶段规定爸爸和妈妈分别应修够具体的必修课的学分和选修课的学分。第二,采取家长资格认证制度,家长只有在每一阶段修够所要求的学分,才可以取得相应的家长资格。
作者:李金梅 吴永平 杨凡 洪叶 江绮颖 单位:广州大学
参考文献:
[1]范辰辉,彭少峰.现代亲职教育:发展现状与未来取向———社会工作介入初探[J].社会福利期刊,1994-2014.
[2]赵刚主编,家长教育学[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3]李俊.家长教育培训研究:从家庭教育到家长教育(下)[J].成人教育,2008,(262):12.
夏先生,34岁,月收入1.4万元,年终奖5万元,月生活支出5000元;夏太太,33岁,月收入9000元,年终奖2万元,月生活支出3500元;孩子3岁,月生活支出2500元。家庭每年用于旅游、赡养父母及其他费用共计2万元。除社保外,夏先生和夏太太分别购买了保额20万元和10万元的商业保险,每年分别交纳保费6000元和3500元。目前,家庭拥有自有住房1套,市值250万元,余106万元贷款未偿还,每月还贷6900元,房贷由夏先生承担。家庭中的现金和活期存款共计8.5万元,定期存款10万元,夏先生每月为孩子定投基金1000元,账户市值共计2万元。夏先生计划在孩子出国留学前为其筹备100万元教育金。
从表1来看,夏先生家庭负债占资产的比重为39.19%,家庭财务较安全,风险评级为中等风险,但仍需采用一定措施保证家庭财务的安全。夏先生家庭处于成长期,最大开支是保健医疗费、教育和智力开发费用,此阶段家庭财务的压力较大。
从家庭收入构成可以看出,男方是主要的家庭经济支柱。家庭的月总支出为1.89万元,其中,日常生活支出为1.1万元,占比58.2%;月房贷还款支出为0.69万元,占比36.51%。日常支出占月收入比重为47.83%,低于50%,表明家庭控制开支的能力较强,具有一定的储蓄能力。月房贷还款占月收入的比重为30%,低于40%。家庭财务风险较低,处于较为安全的水平。夏先生的家庭每年可结余10.17万元,留存比例为29.39%,家庭的储蓄能力较强。
家庭理财规划
可按照应急准备、长期保障、子女教育、退休养老这4个基本规划的顺序对家庭财务进行梳理。
应急规划
夏先生家庭目前月房贷还款额较高,因此应按6个月来准备应急资金,共计需10.74万元。活期存款共计8.5万元,还需增加2万元左右的应急准备金。其中,1.8万元左右以活期存款方式保留,余下资金可用于购买货币基金。
长期保障
夏先生的年收入为21.8万元,已购买20万元保额的商业保险。由于房贷由夏先生一人负担,如果要保障未来5年的收入及考虑意外情况下收入中断引起的房贷偿还风险,则保险缺口为195万元。目前夏先生的保费支出占年收入的比重为2.75%,按保费占收入10%~15%测算,每年可增加15800~26700元的保费支出。夏太太的年收入为12.8万元,购买的10万元商业保险仅能覆盖意外情况出现后1年的收入。如果要保障5年的收入,保额缺口为54万元,每年需增加9300~15700元的保费支出。
子女教育规划
夏先生夫妇的孩子3岁,计划在其18岁前储备100万元的教育金。假设投资年收益为7%,通胀率为
3%,则每月需要定投4915元。
养老规划
目前,夏先生夫妇二人生活费用为8500元,距离夏太太退休还有22年,距离夏先生退休还有26年。由于夏太太的退休时间更早,因此按照夏太太的退休时间来测算夫妻二人的退休费用。假设通胀率为3%,至夏太太退休时,夫妇二人每月的生活费用为16287元,需要筹备的养老金总额为488万元。如果其中的50%可以由社保满足,另外50%自行筹备,则夏先生家庭每月需要定投3911元。
基本规划完成后的收入支出情况
从表3来看,完成上述基本规划后,夏先生家庭的月结余为-0.20元,年结余为-2.55万元,留存比例为-7.37%,表明家庭的财务资源无法支持上述规划。
对规划的调整
重新检视上述规划后,根据实际情况,建议夏先生将规划中的保险年支出从5.19万元暂时缩减为2.5万元,缩减的这部分资金用于满足定投月支出。
家庭理财实施策略
第一,对夏先生家庭来说,需准备10.7万元的应急准备金,目前活期存款仅有8.5万元,需增额外
加2万元。其中,1.8万元以活期存款形式保留,余下资金可购买货币基金。
第二,由于家庭的房贷负担较重,夫妻二人的长期保障缺口较大,目前每年还可追加15500元的保费支出用于增加保障。由于夏先生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支柱且承担了全部房贷,建议优先增加夏先生的保障。
第三,每月可定投基金4915元作为孩子的教育基金。
孙先生,31岁,月收入1.6万元,年底双薪;孙太太,29岁,月收入8000元,年底双薪。孙先生和孙太太每月的生活支出均为3000元,孩子2岁,月生活支出2500元。夫妻二人拥有一套住房,目前的市值为180万元,还有62万元贷款未还清,每月还款4500元,夫妻二人各承担50%的房贷。目前,孙先生家庭的现金和活期账户共计17万元,定期存款账户25万元。夫妻二人均有社保,但未购买商业保险。家庭每年用于旅游、赡养老人等支出约2万元。孙先生夫妇希望在孩子18岁前为其准备100万元教育金。
家庭财务诊断
从表1来看,孙先生家庭负债占资产的比重为27.93%,家庭财务较安全,风险评级为中等风险。孙先生家庭正处于成长期,这一阶段里,家庭最大开支是保健医疗费、学前教育、智力开发费用。同时,随着子女的自理能力增强,父母精力充沛,又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和投资经验,投资能力大大增强。
从表2来看,夫妻二人的月收入合计2.4万元,其中,男方的月收入为1.6万元,占比66.67%;女方的月收入为8000元,占比33.33%。从家庭收入构成可以看到,男方是主要家庭经济支柱。
目前,孙先生家庭的月支出合计为1.3万元,其中,日常生活支出为8500元,占比65.38%;月房贷还款支出为4500元,占比34.62%。家庭日常支出占月收入的比重为35.42%,低于50%,控制开支的能力较强,具有良好的储蓄能力。家庭月房贷还款占月收入的比重为18.75%,低于40%,家庭财务风险较低,处于较为安全的水平。
从年结余来看,孙先生的家庭每年可结余13.6万元,留存比例为43.59%,储蓄能力较好。
家庭理财规划
孙先生家庭的理财规划可从以下4方面入手。
应急规划
孙先生家庭每月的生活支出为8500元,每月需要偿还的房贷为4500元。对于有房贷的家庭来说,建议准备6个月的应急资金,且这笔资金应覆盖6个月的房贷支出。按此标准测算,孙先生家庭应准备的应急资金为7.8万元。这笔资金中的1/6以活期存款的方式保留,另外5/6可购买货币基金。
长期保障
目前,孙先生的年收入为20.8万元,有社保,是家庭的经济支柱。在孩子出生后,家庭对商业保险的需求将逐渐凸显。在遇到意外情况时,社保显然无法满足紧急的资金需求。如果孙先生希望保障未来5年的收入,则保额缺口为104万元。如果覆盖房贷风险,则保额缺口为135万元。根据保费年支出控制在年收入10%~15%的标准,孙先生还可增加2.08万~3.12万元的保费。
孙太太同样是家庭经济的重要来源,如果希望保障未来5年的收入,则保额缺口为52万元。目前,孙太太承担50%的房贷,考虑房贷后的保额缺口为83万元,则孙太太还可增加1.04万~1.56万元的保费。
子女教育规划
目前,孙先生夫妇的孩子2岁,夫妻二人希望在其18岁时筹备100万元教育金。根据测算,在通胀为3%、收益率为7%的情况下,每月需投资4555元。
养老规划
孙先生31岁,距离60岁退休还有29年;孙太太29岁,距离55岁退休还有26年。由于孙太太退休时间更早,因此根据孙太太退休的时间测算夫妻二人退休后所需的养老费用。目前,孙先生夫妇每月的生活费用为6000元,按3%的通胀率计算,至孙太太退休时夫妻二人共计需要生活费1.29万元。假设测算时间为25年,则所需的养老费用共计388万元。如果其中的50%可以由社保满足,另外50%自行筹备,在7%的年投资收益率下,每月需定投2203元。
基本规划完成后的收入支出情况
从表3来看,基本规划完成后,孙先生家庭的月结余为4242元,年结余为8099元,表明家庭现有的财务资源足以支撑上述规划。
实施策略
第一,从活期存款中拿出7.8万元作为应急资金,其中1.3万元以活期存款的形式保留,剩余6.5万元可购买货币基金。
第二,孙先生夫妇可用商业保险增加长期保障,分别配置重疾险、寿险和意外险。孙先生的保费支出应控制在2.08万~3.12万元;孙太太的保费支出应控制在1.04万~1.56万元。
第三,在通胀3%、收益率为7%的情况下,每月定投4555元,作为教育金储备。
城乡二元结构的管理体制,不仅使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滞后于城市,同时也带来了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城乡差异。根据2006年全国综合社会调查的数据显示,在18~69岁的被调查人群中,非农业户籍的男性与女性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为10.6年和9.8年,与此相对应的是,农村户籍的男性和女性平均为7年和5.4年。另外,农村与城镇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比较显示,居住在农村的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4.9年,它大约只是城镇女性(9.6年)的一半。由此而言,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中,农村女性的受教育问题应该引起社会关注,它也是体现我们社会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观察指数。在现代社会中,教育在改变个人社会地位、改善个人生存环境方面具有的重要性得到认可,因此农村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也必须从教育入手。但是农村受到经济水平、教育水平及传统文化的影响,农村家庭在孩子的教育投资中存在着性别差异。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将农村女性受教育水平的低下归因于经济因素,但是在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依然存在着男女教育不公的现象,因此经济因素不是阻碍女孩子继续进学的唯一因素。
另外,农村地区教育中的性别差异,不能仅仅只是简单地归纳为“男尊女卑”的原因,在转型期社会的背景下,制约女性教育发展的因素呈现复杂性。揭示农村家庭教育策略中的性别意识产生的原因,是本文的探究焦点。为了排除经济因素的干扰,本文选择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江苏北部农村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对农村家庭及学校教师的访谈,从影响家庭教育策略制定的社会因素和家庭因素方面,明确农村地区家庭内部的资源分配原则,从一个侧面揭示农村地区教育发展中两性差异产生的原因。
二、影响农村家庭生育意愿的社会原因
上世纪80年代初,计划生育政策伴随着严格的赏罚制度在全国范围实施。在实施过程中,为解决部分农民的实际困难,1984年又制定了面向农村地区的二胎政策。虽然有国家政策的许可,但是各省市在执行中,针对本地的具体情况又制订了很多的附加条件,因此各地农村容许生育二胎的政策条件有不同。例如,在国家的二胎政策中规定,第一胎生育了女孩的农户,事隔5年可以容许生育第二胎。但是在江苏农村的计划生育规定里,仅仅只是生女孩还不够,还必须是三代单传的农户才有条件容许生育第二胎。为了控制生育二胎,在江苏农村地区实行严格的定期检查制度。计划生育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每月都会带着B超机下到农村基层,让符合生育年龄的妇女去做B超检查,以防止计划外怀孕。特别是头胎生育了女孩的妇女,更是重点检查的对象,被要求必须接受检查。对于生育了男孩的妇女,相对要求宽松些。虽然有严格的人口管理制度,但是在调查中发现,采取种种手段超生的家庭也存在。我们访谈的村民周妈妈是一位13岁男孩的母亲,当她谈到计划生育办公室每月光临的检查时,她说:“规定所有的育龄妇女都得去,但是我们可以不去。”问她为什么可以不去?周妈妈自豪地说:“因为我们家是男孩子嘛,计划生育的B超检查主要是针对生了女孩子的人家。”周妈妈还给我们讲述了她全家帮助哥哥生二胎的经过。周妈妈1985年初中毕业时,因为哥哥出外躲避计划生育检查生二胎,农田没有人耕种,同时要为超生的孩子准备罚款,家里没有更多的钱供她读书,为此她放弃了上高中,与父母一起帮助哥哥种田。笔者问周妈妈“:为什么要帮助哥哥家种田呢?”周妈妈回答说:“因为我只有这一个哥哥。”言外之意是家里只有这一个男孩子。从周妈妈的叙述中可以得知,当初她的学习成绩不错,因为哥哥出外躲避二胎,周妈妈不仅放弃了读高中,而且在哥哥不在家的日子里,一直为哥哥无偿地耕种农田。笔者问周妈妈:“你当时心里有没有觉得不公平的想法?”周妈妈回答得很干脆:“没有。”在这里,生男生女似乎不是个人的利益,而是关系到家庭的整体利益。在国家近几年的全国人口普查中,农村地区男女出生性别比严重失调已是不争的事实。
虽然在访谈中,老师家长都说没有重男轻女的现象,但在这一地区流传着一句古老的俗语:“生儿能养娘”。与这句话相对应,同时还流传的另一句话是“:生女能养娘,抛灰能泥墙”。在S村小学访谈时,当笔者就农村家庭中男女性别意识上的差异请教该校詹校长时,詹校长非常含蓄地、借用以上古老俗语给我作了回答。在有两个孩子的村民伍大姐家访谈时,笔者问伍大姐:“人家都是一个小孩儿,你两个会不会辛苦点?”伍大姐回答说:“辛苦也高兴呢,农村谁都想要儿子嘛!”多家访谈中也发现,农村想生男孩的意愿依然很强,但是通过调查也发现想生男孩的期望不仅仅只是为了“生儿能养娘”,更多的是反映了与当地农村文化相关联的一种生育观念。先生在1946年写就的《生育制度》中,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评述道:“无后所引起的不利,倒不一定是祖宗的羹饭无人照顾……,事实上会因为无后发生缺憾的还是社会的完整,也就是我们个人在分工结构里生活的顺利进行”。这个社会如果限定为农村的宗族社会时,对家里有无男孩与个人生活的关系,可以有真实的理解。随着农村对修家谱、修祠堂等活动的重视,宗族活动逐渐成了维系各家社会关系的纽带。按照当地农村的习俗,每年的清明节都要祭祖,内容主要是祭祀、续家谱和修缮祖坟。祭祀活动,由同宗同姓的人家采取轮流坐庄的方式举办。凡是年满16岁至61岁的男子,每人每年都要交份子钱,并负有举办祭祖活动的义务。这里的俗规是:年满61岁的老人被称为退休,可以不交份子钱,不担负举办祭祖活动的责任,只要去参加活动就可以了。试想一下,家中只有女孩的人家,当父亲达到61岁的所谓退休年龄后,因为家里没有男丁的存在,只能做祭祖的边缘人士,由此在宗族内部的地位可想而知。
毫无疑问,在以男子为主要参与者的农村各种传统文化活动中,家有男子与家庭在村里的地位是有密切关系的,想生男孩,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生儿能养娘”之意,更为重要的是关系到这个家庭在村里的生活和宗族内的地位。以上也验证了前面访谈对象伍大姐所说的“:农村谁都想要儿子嘛!”的更深层次原因。
三“、男孩智力优势”论
虽然农村家庭的生育愿望中有很强的性别偏向,但是严格的人口管理政策及高额的超生罚款,不是所有的家庭都能突破、都能承担的。学校的男女性别比,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教育领域中的男女差异,也可以由此一窥家庭对女孩的教育投资状况。根据江苏省的统计,2004年在江苏省的各级各类学校中,从小学到大学的在学总人数中,女生都占了一半或将近一半(见表1)。这是全省的平均值,在农村学校里女孩和男孩的比例是否也呈现这种分布趋势呢?据笔者调查所知,在S村小学,独生子女约占60%,在S村中学,独生子女约占70~80%。通过这些村级小学和村级中学里的独生子女占有情况,可以知道这一地区的计划生育工作的实施结果非常明显。这个地区独生子女的比例很高,在调查中发现,两个孩子的家庭往往是先生了女孩又想要男孩的家庭,所以这里的家庭规模也就是1~2个孩子的家庭构成。S村小学的独生子女性别比是:男孩约占60%,女孩约占40%,这说明家中只有一个女孩的家庭,随着独生子女人数的增加也在增多,是否由此可以推断说:女孩的教育也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加有一个新的变化呢?但是据调查,在当地农村从幼儿园到中学的男女比例差异很大,各个学校的男女生分布情况大致如下:(1)S村幼儿园,男女差异不大,总体上男孩稍稍多些;(2)S村小学,男生约占60%,女生约占40%;(3)S村中学,男女大致相同;(4)镇上的私立C中学,女生大约占全部学生总数的1/5;(5)镇重点高中L中学,女生约占1/4。年级越高女生人数越少,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女生减少的现实呢?就男女学生比例悬殊的问题,笔者访问了女生比例最低的镇重点高中L中学的宋老师:笔者:你们学校男生女生的比例是多少?宋老师:从幼儿园到小学,到初中,到高中,男女生比例越来越小,就是男的越来越比女的多。幼儿园大家都去,到了初中之后,一个是生理因素,到了初三男孩子越来越聪明,女孩子智力发育早。像我们到了高中,我们这些班上女孩子一般占1/5。
到了大学里可能就不足1/5了。笔者:会不会是说需要学费,家里需要保个男孩子?宋老师:这一个就是说智力的问题,还有就是传统的观念,重男轻女。女孩子就是在农村,一听说要几千块,不去。所以女孩子上到高中就少点。这样子无形当中,一部分人才就流失了。宋老师是一位有着30多年教学经历的老教师,他认为,造成初中之后女生剧减的原因之一主要还是女孩的自身问题,即智力因素。这个观点,在这个地区非常普遍,在当地其他学校的访谈中,当笔者问及学校中男女性别失衡的原因时,也被老师们反复地用“男孩智力优势论”进行归因解释。在农村学校中,作为有文化阶层代表的老师的意识,会对乡村文化产生深刻的影响,“男孩智力优势论”会影响到家庭教育策略的制定,使得女不如男的农村社会传统想法得到强化。与此同时,仅仅强调智力因素,也会掩盖农村家庭资源中的男女分配不均的问题。
四“、保男顾女”的家庭资源分配原则
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分析,男女两性原本是没有差异的,男女两性的差异是在后天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对男女两性的性别期待不同,使得男女两性的教育呈现不同的教育模式,由此形成了教育环境中的不公平因素。因此,“男孩智力优势论”,仅仅只是两性教育环境中的不平等现象的反映。但是“男孩智力优势论”的想法,在这个地区似乎已成为定论,智力因素是导致女孩升学的唯一障碍吗?我们一般会认为经济因素是造成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但是在S村中学的访谈中,该校的杨校长谈到了他们学校防止辍学的管理办法。为了防止因为经济原因辍学的学生出现,学校不仅从制度上把关,还实施了一系列救助措施。如前文提到的镇重点高中L中学的宋老师,向我们介绍了L中学对家庭困难学生所实施的帮助举措。我们这三年搞了人性化教学,学校内部搞了个阳光工程,专门辅助贫困生。党员、干部每个人负责个贫困生,包学、包生活。其他教师就捐款,扶助他们。这一届高一就有四十几个贫困生,学校首先是学费免掉,生活费学校在特困生的基金中拿出来。食堂里给优惠卡,每周两到三次荤菜。保证不因为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作为学生直接监护人的家长,对于女孩的教育投资意识又是采取怎样的措施呢?在农村学校的访谈中,校长、老师都是异口同声地强调: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期望值很高,家庭的积蓄很多用于孩子的教育。为了了解家长对男孩和女孩的教育意识,我们访问了有两个孩子的村民柳大姐,柳大姐19岁的女儿初中毕业后就出外打工了,儿子16周岁在重点高中读高一。就她女儿最后没有升学的原因,柳大姐做了如下的解释:女儿出去打工了,女儿读到初中。成绩好呢,不让她读了,没有这个经济(条件)。笔者:她想读吗?柳大姐:她想读,但是没有这个经济。笔者:当时参加考试了没有?柳大姐:就初中毕业吧,没有参加中考,就叫她放弃了。
笔者:她跟你们生气没有?柳大姐:生气,我说妈妈就这个本事,不能偷给她啊?笔者:不能借点吗?柳大姐:借不到,我们姊妹家都这样。而且借了要还的,不是一天两天,没有有钱的亲戚。笔者:你大哥是木匠应该条件还不错吧?柳大姐:他也有两个女儿,一个读大学一个读高中。笔者:那你跟女儿说,她有什么反应呢?柳大姐:只好拉到吧,(说)投到你这个胎没有投好。说以上话时,柳大姐流露出很无奈的表情,她一再强调家里没有钱。对于考入重点高中的儿子她满怀希望。但是她也知道没有经济能力供儿子读大学,她希望在外打工的女儿能够资助弟弟的大学费用,将来弟弟工作后再还姐姐的借款。笔者:工作了就好还(姐姐)了。姐姐说重男轻女的时候,弟弟在不在?柳大姐:我说给他听的。笔者:弟弟听后怎么说呢?柳大姐:弟弟脾气有些坏,就说:“你叫她考啊?”我给他说,姐姐成绩好没有让她上,我们重男轻女。笔者:为什么说给他听呢?柳大姐:叫他好好学习啊,我们在农村吃了苦了,让他将来不要在农村受苦。笔者:爸爸怎么说啊?柳大姐:他爸爸什么都不问。
杨善华等学者在对青浦、太仓、宜宾三地农村的调查结果中指出:“在多子女和家庭贫穷的条件下,按照中国农村以往重男轻女的习俗,首先剥夺的肯定是女孩子受教育的权利。”江苏北部的农村经济状况,与同省南部地区相比有差异,但在全国来说还是属于中上程度。另外柳大姐家,只有两个孩子的小规模家庭,因为儿子在家庭里的优势地位,为了保证儿子上学,父母不惜牺牲女儿的受教育权利,这是一种家庭内部资源分配的权衡之计。在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研究中,在对1949年至2001年期间我国教育地位获得的研究中发现:“在各个历史时段,男性都较女性获得了较多的教育。
这表明,中国人的性别歧视状况是存在的,在家庭教育策略中,人们会更多地‘安排’自己的儿子获得较高的‘受教育水平’”。在过去的农村家庭中,因为时代原因和经济原因,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期待中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随着社会的变化,人们的观念意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在调查中发现,所有的家长都强调男女一样,都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但是受到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家庭教育意识的制约,最终牺牲的还是女孩子的教育权利。总之“,男孩智力优势论”的背后,是农村长期性别歧视观念的反映,它掩盖了家庭内部教育资源分配中的不平等现象。同时,“男孩智力优势论”的流行,也使因性别差异带来的教育资源分配中的不平等现象合理化了。不过,通过调查也发现,虽然有些农村家庭的教育策略中存在着性别差异现象,但是随着家庭内孩子人数的减少和经济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农村家庭教育意识的改变,与以前相比对女孩的投入也在大幅增加,所以笔者认为用“保男顾女”概括农村现阶段的教育资源投资状况更加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