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7 17:06:33
序论:在您撰写初中语文教学叙事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针对上述现状,本文试图将叙事学中的叙述视角理论引入初中语文小说的阅读教学,期待它对文本的解读产生独到效果,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小说的阅读方法。
一、叙事视角概念的引入
小说是叙事性作品中的一种。叙事就是讲故事,它涉及到怎么讲的问题,也就是看故事的人关心的故事是以何种角度叙述出来的问题。在叙事学理论中,就是所谓的视角。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认为“视角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热奈特将视角称为“聚焦”,叙事视角是指“叙事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即叙述人站在怎么样的位置上讲述故事或叙事角度是随着哪个人物的视点而变化的。”视角在小说中的地位不容忽视,因为“在整个复杂的小说写作技巧中,视角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依据聚焦模式的不同,热奈特将聚焦分为:零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零聚焦”指无固定观察角度的全知叙述,又称全聚焦。其特点是叙事者所掌握的情况不仅涉及到故事中的任何一个人物的现实情况,他还能知道他们的过去和未来,甚至知道人物的内心感受。“内聚焦”是指叙事者在作品中担当角色,他只能叙述他所看到的,描写他所感觉到的,其特点是叙述者仅说出某个人物知道的情况。叙事者知道多少,读者就知道多少。“外聚焦”,仅从外部客观观察人物的言行,不透视人物的内心。文学作品中,较为常见的是零聚焦叙事和内聚焦叙事。
二、教材中课文的举例分析
《孔乙己》是鲁迅的经典之作。对于《孔乙己》的教学设计,大多数老师将教学目标定位在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孔乙己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以此探讨出他悲剧命运形成的原因;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感受病态社会的冷漠;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文章用词的准确。除了上述教学切入点,还可以考虑从叙述视角的选择上,探究孔乙己的悲剧命运。
《孔乙己》一文讲述了小伙计回忆二十多年前在咸亨酒店当小伙计时,见证孔乙己到店饮酒,偷窃,被打折腿,欠账,死亡的遭遇。文中的“我”――小伙计,是这篇小说的叙述者。他被人介绍来咸亨酒店做事,“样子太傻”伺候不了长衫主顾。掌柜让他管羼水的活,老实的他这活做的也不得老板的心,一降再降,最后只得管温酒的工作。当时小伙计年少心善、不谙世事,从他的角度讲述孔乙己的故事,是作者的匠心独运。
解读文本时,教师可以围绕叙事视角设计出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文章是以谁的口吻来叙述故事的发展?“我”――咸亨酒店中的一个小伙计。第二,除了小伙计,鲁迅还可以选择谁来讲述孔乙己的故事?讲出的故事是否一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展开想象来替换人物视角,让学生思考酒店掌柜、酒客或孔乙己本人叙述故事的差异,在比较中体会作者的匠心独运,从而领会小伙计叙事视角的妙处。若选择掌柜或酒客作为叙述者来改写文章,情节大多的是描写掌柜或酒客嘲笑诋毁孔乙己,表现出的是掌柜的势利,酒客的冷默和孔乙己的可悲。
若选择孔乙己本人来当故事的叙述者,可以对孔乙己为什么没有取得功名,被打断腿之后如何生活,面对别人的嘲笑心理活动是怎样的……进行全面而详细地叙述,但这样叙述都是以孔乙己作为描写对象,是以孔乙己一个单一视点的形象出现。鲁迅认为:在中国,不单是封建思想、封建礼教“吃人”,而且千百年的习惯势力所形成的“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更是无时无刻不在制造着“吃人”的悲剧。后者在鲁迅看来更可怕、更可悲。因此,在作品故事主人公的周围总要安排一些“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构成一种社会环境、社会氛围。在众目睽睽之下,在与社会的关系中来展现主人公的悲剧,从而形成一种“看/被看”的叙述模式。因此,不能将孔乙己本人作为故事的叙述者。
以小伙计为故事的叙述者,一方面,他作为酒店中人,他可以全面地掌握孔乙己和掌柜、酒客的言行。另一方面,小伙计与“我”、孔乙己、掌柜及酒客间都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可以相对冷静地观察周围发生的事,讲述故事。最初,小伙计看待孔乙己相对客观。随着故事的推进,小伙计也慢慢参与到了折磨孔乙己的过程中。在众人问孔乙己为什么没有取得功名,孔乙己之乎者也的回答中,“我”和众人一样笑起来;当百无聊赖的孔乙己主动和我“攀谈”,想寻找一点心灵安慰时,“我”先是应付,继而“不耐烦,懒懒地答他”,到最后“努着嘴走远”了。可见,小伙计已被周围的人同化,与那些麻木、冷漠的酒客并无区别。年仅十二岁的孩童都沾染了封建社会的不良习气,孔乙己悲剧的发生也就不可避免了。不但是封建社会对孔乙己造成了伤害,人与人之间的嘲讽和冷漠也造成了孔乙己的悲惨命运。这在无形中深化了对小说主题的把握。
三、课外语段的阅读运用
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通^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态度的描述,揭示了菲利普夫妇虚荣的丑态,表达了作者对于勒的同情和怜悯,反映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裸的金钱关系。教师在对《我的叔叔于勒》进行教学设计时,往往把教学目标定位为:分角色朗读,分析人物形象,理清情节,解读主题。
以《孔乙己》为例进行了叙事视角的分析后,利用课外语段《我的叔叔于勒》进行儿童叙事视角的艺术效果探究,可以让学生做到对叙事视角的学以致用。
《我的叔叔于勒》是由“我”――若瑟夫来讲“我的叔叔于勒”的故事。若瑟夫是菲利普夫妇的儿子,是于勒的亲侄子。从若瑟夫的角度出发,存在有以下几种关系:若瑟夫父母眼中的于勒、若瑟夫眼中的父母、若瑟夫眼中的叔叔。若瑟夫父母眼中的于勒是一个“坏蛋、流氓、无赖、分文不值、贼、讨饭的、正直、有良心、有办法”的人。“钱”是菲利普夫妇评价于勒的唯一标准。菲利普夫妇的势利、无情,体现了成人世界人与人之间被异化的金钱关系:只追求金钱和利益,亲情根本不值一提。从这点出发,菲利普夫妇的行为让人觉得可恨。但当我们走进菲利普夫妇的家庭,就会发现他们不认于勒也是无奈之举。原本贫穷的家庭,会因为于勒的回来,生活变得更拮据,女儿的婚事也会受到连累。菲利普夫妇看似无情的表现其实包含着生活的情非得已。贫困的生活使菲利普夫妇只能做出那样的选择。作者站在若瑟夫这个视角来展开叙事,可以看出莫泊桑对菲利普夫妇并非只是批判,而是一种理解和悲悯。
若瑟夫在个贫穷的家庭中,知道父母生活的艰辛。他在心里认了叔叔,给了叔叔十个铜子的小费,体现出他对叔叔的同情。成人那缺少的同情心在孩子的心中存在。这样的对比,不但是对世态人情的嘲讽,还寄予了作者对下一代人的期望,希望人与人之间多一份关爱与温情。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从于勒、菲利普和菲利普的妻子这几个角度叙述故事,体会到于勒对往事的忏悔和有家不能回的辛酸,菲利普夫妇的爱慕虚荣和势利冷漠。通过对不同叙事视角的表达效果对比,学生可以归纳出选择若瑟夫这个儿童视角讲述故事,若瑟夫不仅看得到“我”的叔叔于勒老年时的穷途潦倒,还能看到“我”父母在亲情面前的表现,是最容易进入作者内心世界,把握小说主旨的一条途径。
四、结语
从叙事视角的角度解读小说,并不是完全脱离人物、情节、环境这些要素,而是从叙事学的角度把这些因素糅合在一起,在保证作品完整性的基础上,于无形中带动学生对小说人物、情节、主题等进行深入的赏析。叙事视角的解读是对传统小说教学模式的补充。尽管不是所有入选教材的小说都能运用这种理论展开教学,但这样的尝试可以为小说教学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热奈特.叙事话语 新叙事话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2]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钱理群.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解读[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4.
[4]赵有芳.叙事学理论在高中语文小说教学中的应用[D].东北师范大学,2013.
[5]张敏.《孔乙己》的教学解读和教学建议[D].上海师范大学,2015.
[6]潘颖.《我的叔叔于勒》十年教学设计流变的反思[J].现代语文,2015,(11).
于漪老师说:语文教学是个系统工程。它首先应具有科学的序列……
针对目前作文教学存在作文教材本身缺乏连贯性和序列性、学生写作缺乏兴趣、作文教学效果低下等问题,我们认为作文教学要注重序列性的教学策略,要真正体现写作教学的循序渐进的原则,来解决教师教学生学的问题.具体落实措施为:编写具有科学、合理序列的作文教学材料;贴近学生生活,建立合理的写作训练序列;改变作文评价模式,体现科学序列评价梯度等,以期改变作文教学的现状。
编写具有科学、合理序列的作文教学材料
长期以来,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与巩固,是每位语文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因而细而又细,反复而又琐碎,可是对教材规定的作文训练却往往是以指令性写文一次就一带而过,使之成为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一个附庸,而没有把它提到一个与基础知识并重的运用的重要形式的位置上,这种模糊的认识与做法同教师对作文教学的具体而微的要求与规律的把握不足有关。作文教学在实行中只有“点”的简单的涉及,而无“面”的渐进性广泛涵盖。对作文教学的规律把握与实际运用的内涵认识不足,是目前最普遍存在的问题。教材中作文训练的指导意义不强而且实践的范围较窄,训练出现的次数在每册中只有寥寥数次,无法体现作文教学的连续性与渐进性。而作为担负着指导责任的教师不可能也无暇去深入设计这种训练过程,这就暴露了教材的一个弱点,只有“点”的训练,没有“线”与“面”的连接和拓展。因此,作文教学的实施,急需一套与教材要求相匹配的内容丰富层次分明的训练补充材料,供教师选择使用。内容编排的灵活性与训练层次的渐进性应是其主要特点,要既能体现出课标的要求又切近学生多彩的生活。
二、贴近学生生活,建立写作综合性训练序列
初中三年训练重点各有不同。初一是以记叙文为主,初二以说明文写作为主,初三着重训练议论文。这种安排符合初中语文教学规律,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具体的文体来说,同样应该由浅入深,先易后难。教师在作文教学也由导引、示例、训练三部分组成。“导引”主要是教给学生掌握每种文章的基本要求和行文模式,它能为那些写作未入门的学生迅速写出“上路子”的文章提供帮助;示例,顾名思义是选择典型的范文,来剖析给学生看,让学生从范文中获得教益,受到启发;最后当然要落实在学生的训练上,这更要一步一个台阶,不能把已经得到细分的目标毫无条理的让学生练习。教师要始终记住作文训练的序列性和科学性。如记叙文的记叙顺序训练,只有在学生能较好地运用顺叙来写人记事时,才能尝试训练倒叙和插叙。特别注意训练的目的的单一而集中,每一次训练一项作文能力。 例如记叙文写作,可以把它分解成“记叙文写作的基本要求”、“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以写景状物为主的记叙文”、“以抒情达意为主的记叙文”。各类又可再此切分。如“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包括“一人一事的记叙文”、“多事一人的记叙文”、“一事多人的记叙文”等。因为训练目标单一而集中,教师讲解容易深入透彻,学生理解也容易,这就有益于消除学生对作文的“大而全”(有些教师的理解并在作文训练中对学生如此要求)的畏难心理。追求“大而全”,学生做出来的作文往往是粗陋的半成品,制成精品的机会较少,好似爬山只能爬到半山腰,学生每次都是爬到半山腰即返回,循环往复,只能在低水平上徘徊,由于从来没有登上山峰的成功体验,从未享受到胜利的喜悦,逐渐丧失对作文的兴趣也就顺理成章。将训练目标设立小一些,学生便能够集中精力和笔力,写出符合训练要求的文章来,同时能激发学生对于作文的兴趣,收获很多的意外成果。很多文章用语诙谐,人物处理真实形象,描写方法灵活多样,思想也积极向上。一个片断训练,完成了一次所谓的大作文都未达到的目标。
三、改变作文评价模式,体现科学序列评价梯度
一、为什么要进行文化教学
1、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现代化的进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质产品的流通,将各个民族纳入到一个共同的“地球村”中,跨文化交际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一个企业若想让自己的产品打入国际市场,一个跨国公司若想在众多国家和地区创造高效益,不仅需要高超的经济和技术手段,而且需要深入了解对象国的文化。现代社会中一个企业的成功不仅是经济成功,而且是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2、了解文化知识是学习语言知识的关键
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习语言,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语言受文化的深刻影响,又反映了某种文化的独特之处。离开了特定文化背景的语言是不存在的,如果不了解目的语的文化(target culture),我们就很难理解某些词语项目的意义。如:grammar school可以望文生义为“语法学校”,实际上现在指为升大学的学生而设立的中学,即大学预料。
3、文化知识的教学是达到语言教学目标的关键
发展交际能力是语言教学的主要目标。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越来越多的人已达成共识,即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加上社会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我们必须明白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在社会生活中是相辅相成的,明白文化知识是组成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达到语言教学目标的重要教学内容。
二、文化教学的方法
文化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文化教学,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
1、比较法
比较外国和本民族文化的异同。可以从称呼、招呼语、告别、作客、谦虚、道歉、赞扬、表示关心、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进行比较。如Lesson17中表示关心的对话:
A:Hello,you look tired today.
B:Yes,I went to bed too late last night…
A:You'd better go to bed earlier tonight if you can.
这样表示关心的建议在中国比较普遍,但根据英文习惯,A只须说“ I do hope you'11 be feeling better soon”或“Take good care of yourself”这类肤浅的说法以表示关心。反之,会伤害别人的自尊心,除非双方是父母子女关系(潘昌森译,1987)。
2、课堂交流或专题介绍
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国外文化方面的资料,如画报、杂志、图片等,研究不同国家人民的服饰、装饰、发型等,使他们在这一过程中了解不同的文化、风俗习惯、审美标准,较直观地了解外国艺术、雕刻、建筑风格和风土人情。利用电影和电视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情况,各阶层人们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房子,如何与朋友交往,进行什么娱乐活动,有什么节日,怎样庆祝节日,以及说话的表情、手势等,然后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并讲出自己的观点。有时可以邀请中外有关专家以及曾经留学或访问过英语国家的人士作这方面的专题报告、系列讲座等。也可以建议学生多读国外有关游记、人口统计、民意调查、官方思想研究、时事评论等方面的书,从中了解文化。
3、阅读文学作品
由于文学作品反映不同的文化背景,而文化背景导致了不同的文学现象的发生,因此,要想了解新学语言国家的文化,阅读一定量的文学作品会有很大帮助,从中可以找到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和信息。
4、结合课本介绍词汇的文化内涵
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总结一些具有文化背景的词汇和习语。例如red一词,无论在英语国家还是在中国、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英语里有“red-letter days”(节假日)。尤其在中国,红色象征革命和社会主义等积极意义。但英语中的“rde”还意味着危险状态或使人生气,如“red flag”(引人生气的事)。还有当看到商业英语中的“in the red”,别以为是盈利,相反,是表示亏损、负债。
5、角色表演
教师让学生熟读课文对话后.学生派定角色,进行模仿角色表演。如Lesson 1 中教师节学生向老师送礼的一段对话,学生可以进行模仿表演。初时可跟课文一样,待熟练后,可以表演进其它东西和回敬各种赞美的话语。
6、课外活动
叙事教学法是关于语言教学的一种思想和方法。它的主要思想是将叙事化手段运用到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是教学的某一环节也可以是教材中课文的某一段落、某个语言点。运用叙事的方式设计教学并呈现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交际环境。在相对真实的交际环境中学习语言有利于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在英语课堂上运用叙事教学法不仅能使学生学习活动生活化和艺术化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情感、想象、创造等心智能力。叙事教学法也是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不是一个笼统的概念还包括教学的具体方法、过程和技巧。综上所述,叙事教学法是思想、方法和技巧的有机统一体。
2.叙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叙事教学法是根据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以叙事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教学方法。叙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人类思维理论。人类学家布鲁纳把人类思维分为范式思维(即科学思维)和叙事思维。人类自古以来就习惯通过叙述故事的方式来表达对世界的看法,总结生产生活经验。在叙事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将学习内容重新编码内化为自己容易理解并方便记忆的知识,这符合学生的惯用思维。二是认知心理学理论。认为人类生活是一个故事化的过程,人类习惯通过故事表达思维,只有通过故事的形式才能真实又生活化地传递人类文明。叙事教学法在英语课堂上的应用顺应了学生的思维习惯,有利于学生提高掌握单词的效率。三是认知语言学理论。认为在习得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者首先要掌握叙述的方法。在交流过程中人们更倾向于注意叙述性话语,所以掌握叙事方法更容易在交流中习得语言。四是叙事理论。认为讲故事是人们与生俱来的能力,叙述是人类认知和表达世界的基本方式。五是外语教学理论。认为培养学生灵活使用语言是语言教学的价值,叙事教学法是可以用于任何阶段和程度的语言教学中并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英语表达思想。由此可见,叙事教学法从人类的思维、心理、语言等多角度出发,建立在严密的理论基础上。
3.叙事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课堂上的应用
在词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某一课的若干个单词组成故事,也可以利用一个叙述故事讲述某一个单词。这个过程不用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可以有针对性地用于词汇教学的某个环节。使用词汇教学法进行英语教学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3.1复述
复述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简单复述,另一种是相对复杂的复述。简单复述是学生将所学的新课文中的某一段用自己的话再叙述一遍。相对复杂的复述是学生将整篇课文用自己的话进行叙述。相对复杂的复述所叙述的故事更复杂,这要求学生思维要更加严密。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部分教师也会运用复述的方式进行教学,但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是教师没有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使用新学的词汇进行复述,学生反复使用自己已经十分熟悉的词语进行复述,这种复述活动不能使学生反复操练所学新词,教学效果自然也就不明显了。所以教师安排复述活动时一定要要求并引导学生使用新词汇。教师既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安排复述活动也可以通过布置家庭作业的形式安排复述活动。目前为止,我国仍然使用班级授课制,班额较大。教师在课堂进行复述活动不能涵盖全部学生,只有部分学生能得到锻炼。叙事教学法提倡在课外写作活动中引导学生使用复述,利用布置作业的方式弥补课堂锻炼的不足,使每个学生都能利用复述的方式认知、掌握所学新词汇。熊沐清教授提出观点:使用叙述方法可以有效地记忆知识。叙述是将我们所要记忆的内容进行认知加工,使这些知识在自己的头脑中重组转化为熟悉的知识,从而方便记忆。在初中英语词汇课堂上,通过参与复述活动,学生所获得的不仅仅是学习词汇的意义和用法,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学习词汇的方法,更加锻炼了学生的叙事思维。
3.2创建或改编故事
复述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将已学内容加工改造变成自己的知识。在复述过程中由于已经有一定的模板,这限制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这个角度来说存在一定的弊端。为了更加完善叙事教学法,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思维,叙事教学法进一步提出了创建或改编故事的方法。这个方法的内涵是在词汇教学过程中,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根据所学单词自由地创建故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发散思维和自由想象,学生将所学单词运用到故事中创造自己喜欢的故事。学生自由选择故事的题材和体裁。宗旨是通过创建故事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并灵活运用新单词。与此同时,锻炼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认知成长。
3.3创设情境,角色参与
我们知道单词通过反复使用最容易被记忆。叙事教学法倡导教师在课堂词汇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交际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灵活运用所学单词。这样不仅达到了记忆的目的,更使学生知道单词如何使用。这种交际情境可以设置学生喜爱的形式,例如话剧、采访或小品等形式。没有参与角色扮演的同学要对表演者进行点评。教师在设计角色扮演活动中要注意情景的真实性和趣味性,不要流于形式。
4结语
一、激感,以情激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包括爱好、快乐、嫌恶、愤怒、恐惧和悲哀六种基本情绪,有激情、心境、热情三种方式,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促使学生实现良好的情感体验,使之有利于语文教学。
首先,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但“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教师必须要结合学习兴趣和动机的培养,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热情。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开始,采用情境导入,悬念激活,朗读激情、联想引发、感情渲染、气氛烘托等方法,扣住学生心弦,引发学生的探求热情,使学生“想知”、“乐知”,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中。采用直观形象的教法,增强教学的艺术性讲出形象,讲出趣味,讲出感情,吸引学生,打动学生,使学生忘身于课文所展示的境界。
其次,要采用多种有效手段,丰富学生的情感。丰富的情感体验,是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心理基础。从学习对象上看,作者“为情而造文”,“五情发而为辞章”,特别是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倾注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学生只有具备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才可能借助语言与作者沟通,透过字里行间,看到作者内心感情世界,理解课文。从学生本身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欣赏的主体,语文学习正是在鉴赏中实现的,而生活经历,尤其是感情经历,又影响着鉴赏和学习效果。再者,写作教学更需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情者文之经”,学生如果没有丰富细的情感,就不可能写出真挚感人的文章来。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热爱生活,指导学生投身生活,不仅要观察生活,积累生活,更主要的是要体验生活,感受生活。还要通过指导课外阅读,观看电影、电视等文艺活动,进行情感熏陶,增加学生的情感经历,丰富学生的情感。总之,要多方面入手,课内与课外结合,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以促进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再者,教师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健康的情感。语文学科的特点就在于以形象思维和情感思维为先导,发散性和可塑性性强。学生个人的态度,情绪、心境、审美情趣甚至人生观、价值观与情感有关的人格因素等,无不影响语文的学习效果。语文教师必须坚持“文道统一”的原则,既做“经师”,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又要为“人师”,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以促进语文学习。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把骨肉情、友谊情、人道情等基础情感上升为利他情、爱国情、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高级情感,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对语文有深层次理解,避免写作中表现自我主题不高、观点偏激的现象。
二、教师要善于利用教学方法,以情导情
以情导情,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引发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理解课文、发展情感。导情要适度,要围绕理解课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进行。导情还要适时,要在学生情感思维出现障碍时加以导引,并要设法上升为理性思维。如《,你在哪里》一文,可采用朗读引发先声夺人,再补充人物及背景材料,增进了解,感情朗读《一月的哀思》,描述“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场面,渲染气氛,以强烈的感情引发学生思考分析,文章的内容、感情、主题、写法就不难把握了。
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充分发挥语言的激情作用。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要讲究轻重缓急的节奏,丰富多彩的内容,抑扬顿挫的语调,富于变化的语气,引人入胜的语境。要富于美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配合适当的体态语言,以激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奕奕的眼神,把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结合为主体语言,声情并茂,“一石汽船起千重浪”,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相沟通。这样既有助于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情感发展。
三、注重教师自身的情感影响,以情引情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语文 重视 背诵教学
新课程标准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语文学习重要的一环就是背诵,教学古诗文需要背诵,现代诗文也需要背诵。背诵对语文学习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就是语文教师提出了一个永远研究的课题一定要重视――背诵教学。如何探索探讨这项课题呢?有哪些行之有效的好的方法呢?显然,只靠学生简单的死记硬背是不行的。
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激励启迪学生,调动学生背诵的积极性,教给学生行之有效的背诵方法,既能丰富学生的词汇,也能有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定的基础。
一、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
培养学生和激发学生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前提。背诵实实在在是一项苦差事,是一项劳累的脑力劳动,必须下一番功夫的。但是,如果没有兴趣,一味的死记硬背,学生就会感觉枯燥无味,对背诵不感兴趣,由此导致潜意识的抵触情绪。背诵教学,一定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刺激、培养,引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背诵的积极性,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多媒体课件能将抽象的文字通过图片、动画等演绎出来,学生用视觉听觉感受“一切景语皆情语”,文字变得有形有情,学生理解容易了,兴趣自然就来了。在通过老师有感染力的朗读,适当的讲解,学生自会多读,熟读、然后在背诵。初中课本里的背诵篇目都是些文采飞扬,脍炙人口的,学生一旦受到感染,就产生了背诵的欲望,甚至对背诵上了瘾。
2.变枯燥为趣味开展竞赛
好胜心强是中学生的重要特点,所以,教师在教背诵古诗文时,每学期定时举办“背诵对抗赛”。形式:二人结队比赛;男女生比赛,小组对抗赛等。背诵题目写成小纸条上,抽签决定背诵内容,最后在全班进行公开赛。其次,采用知识竞赛的方式上背诵默写课文。背诵诗文是需要刻苦练习的,经过比赛的这种形式,把苦练变成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经过一场竞赛,学生背诵的热情就涨高了,背诵容量大增。
3.重视巩固环节移花接木
在日记里,在周记里,在作文里,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引用,仿写。对做得好的同学,教师要表扬,肯定,对稍差的同学,教师要鼓励,激励。成功的学生满足欲望油然而生,不成功的学生会再接再励。这种积极的欲望将推动他们去背诵更多的语言材料。
4.身临其境组织角色表演
初中中学语文课文中的文章有一些角色分明,台词丰富,故事性、戏剧性极强。让学生先阅读,然后表演,在角色互换,学生情趣盎然。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课文的背诵还愁背不下来吗?
二、掌握――有效的背诵方法
初中生只有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具有强烈的背诵欲望,欲望产生积极性就有了。这样,学生就根除了背诵浪费时间,不能有多大效果的悲观情绪。背诵到一定时候,学生就能掌握其规律,教师要指导背诵方式方法,在实践中领悟其要领,真正驾驭起背诵。
1.分层法
背诵时必须弄清文章的行文层次,构成方法,写作思路,主题思想。例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第二段从攻城角度论证“天时不如地利”,第三段从守城角度论证“天时不如地利”,第四段得出结论写治国之道。这样,了解了文章结构层次,分层熟读,边想边背,然后一气呵成。从而达到了背诵的目的。
2.诵听法
教学中,听人朗诵,自己背诵,齐声朗读有机结合,交替使用,多种感官同时使用,能获得意想不到的背诵效果。一般程序是:一组同学朗诵,其他同学静听,或互动式进行。朗诵时尽量不看书,酷似播音员。例如,对《曹刿论战》的背诵,课文的第一段最难背诵。学生理解了曹刿所说的“小惠”“小信”“忠之属也”分别指鲁庄公做的什么事,解决这一难点后,再抓住庄公之“鄙”及曹刿之“运谋”这条贯穿全文线索背诵全文,让两名学生对话的方式进行反复练习,因此,背诵的难题也就迎面而解了。
3.整分法
分层背诵和整体背诵紧密结合。背诵较长的诗文,一般是前边好背,容易记住。也就是心理学上的“初始效应”,最后面的比较好背,也容易记住,也就是心理学上的“时近效应”,中间的最不好背,不容易记住,也就是心理学上的“中远效应”。所以,必须强化“中远效应”的训练,刺激学生。
4.选择法
背诵不同题材的文章,运用不同的背诵方法。记叙文用记叙文的方法;说明文用说明文的方法。议论文用议论文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驾驭背诵课文。
5.提纲挈领法
俗话说:“举一纲而万目张。”文章的“纲”便是文章的脉络,文章的脉络体现着作者的写作思路。背诵课文时,必须根据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行文顺序顺藤摸瓜,由句到段,由段到篇,前勾后连,上递下接,环环紧扣,连绵不断。只要我们按照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行文顺序边读边想,边想边背,背诵也就迎刃而解了。学生背诵的兴趣会大大提高的。
多年的实践证明,重视背诵教学,学生们背诵的兴趣提高了,背诵课文量加大了,学生阅读背诵欲望满足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明显增强,随着学生知识的增长和理解力的升华,背诵的文章自然消化,为其所有,并为其所用。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成绩、语文教学质量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廖水妹.浅谈背诵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J].学苑教育,2010,(15).
[2]赵黎明,赵秀山.简论中学语文中背诵的教育功能[J].教育科学,2001,(03).
一、题眼:恰当解读
写作构思的第一步便是审题。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命题人给出的记叙文的题目进行深入探索,仔细的推敲题目中的每一个字,这样才能领会题意,对题目进行恰当的解读,从而抓住写作的中心和重点,掌握题目的限定信息和要求,从而选取符合题意的新鲜材料,更好的完成写作任务。审题的方法多种多样,其步骤一般包括:审文体形式、审写作内容、审写作重点、审文题限制。把握题目的题眼是第一位的。例如“记我最熟悉的一个人”,虽然作文题目有点长,但应抓住题目中最重要的一个词“最熟悉”,找准文题所要求写的重点,选材也就有了范围。“记一件难忘的事”、“一件有意义的事”、“令我敬佩的一个人”、“记一件拨动我心弦的往事”等这些命题作文,也都能用此方法找到它们的题眼,即“难忘”、“有意义”、“敬佩”、“拨动心弦”,抓住了题眼,就是抓住了文章的写作重点。再例如“春天”、“清晨”、“路”等题目,在写作时就应该在理解题目上多下功夫,因为记叙文的题目就一个词,这个词既是题目,也是文章的题眼。同时还应分析题目的内涵,深层意义。象“春天”,它可以代表季节,可以写这个季节里的雨、风、花草等,也可以把人的心情比喻成象春天一样美好。
二、行文:前后照应
前后照应是谋篇的重要手段,它可以使文章严谨连贯,浑然一体,又能突出内容和结构上的内在联系。在记叙文的写作训练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在写作过程中做到前后照应,其形式主要有如下四种:(1)文题照应。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巴金的《繁星》一文,文章开头一段:“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在庭院里纳凉的时候,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这一段既是破题,又是统领全篇的关键段。(2)前后照应。例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一文,第一段中有三组对比,即济南和北京的对比、济南和伦敦的对比、济南和热带的对比,其中第三组是用热带的毒日跟济南的温情作对比,从而得出“济南真的算个宝地”的结论。在这一组中“宝地”对应了前文第一组对比的“奇迹”,在后文中交代和阐明前面所写事物的结果与发展脉络,使全文环环相扣,结构紧密和逻辑清晰。(3)首尾照应。在文章的结尾处对开头交待的事情作必要的提及,使文章首尾一致,成为有机的整体。例如《济南的冬天》一文,文章以对比开篇,突出济南冬天的特点,结尾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收笔,和标题“济南的冬天”相呼应,抒发了作者的怀念之情。
三、观察:注重方法
在作文教学中,不仅要学习课文中的表达方法,还要引导学生多观察生活,在观察活动中,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包括全面细致观察法、重点观察法、比较观察法等,在观察之后师生交流,归纳和总结。只要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善于观察,即使是很平凡的事情也可以成为很好的题材,都能写出形象生动、语言流畅、景色优美的好文章来。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这个在生活中太容易让人疏忽的“背影”却成了朱自清文中描写的焦点,从小小的背影中却映衬了大大的父爱。
四、仿写:熟能生巧
仿写作为一种作文的训练手法,能带着学生慢慢的走进“爱上写作”的文学殿堂,不管是作为范例的课文,还是其他优秀的文学作品,内容、写法、技巧都值得研究和效仿,正如王维模仿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写成了《桃源诗》,的“我欲因之梦廖廓,芙蓉国里尽朝辉”模仿借鉴了李白的“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训练,从仿写句子到仿写片断,再到仿写范文,帮助学生尽快熟悉写作过程,把握写作思路,只要勤练笔,定能熟能生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