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文

时间:2023-08-06 10:46:01

序论:在您撰写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第1篇

【关键词】高校 隐性思想 政治教育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77-01

隐性教育是引进概念,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较短。随着我国社会体制的发展,隐性政治思想教育已经成为高校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

1.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进入我国的一个概念。进行隐性教育是通过暗示、引导等方式进行的心理意识的教育方法。具体则是指教育者为了能扭转当前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出现被动和应付态度而进行的,教育者通过按照预定的教育内容和方案,隐藏教育的主题和教育目的,淡化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将教育内容更好的融合到社会实践中去,使受教育者能感受到教育思想的内涵。隐性教育的形成是具有独有特点的,它的出现打破了教育的体制,使教育变得更加丰富多样,思想政治教育更具人性化,通过融合的方式,让思想政治教育能融入到学生的脑中。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创新性的,是代表了先进的思想力的,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教育方式。

2.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隐性教育具有隐蔽性。人类在成长过程中思想的形成是最为复杂的,并不能单纯的依照某个理论、某个人或某些人的意志顺势而成,思想的成长过程会受到外界生活环境和氛围所影响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不可能一直生活在设定好的环境中,所以,在高校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多数情况下都是通过平时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的,通过隐蔽的方式逐步的渗入到学生的思想中。

隐性教育具有自主性与开放性。由于高校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多数情况都是处在隐蔽的环境中,并没有十分明确要求,也没有要求受教育者必须接受的方式呈现,受教育者一直都是处在自发的状态中,所获得的思想教育过程都是主体选择和主动参与的,这个过程使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高校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受教育者自己在非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中获得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摆脱了传统的课堂教育的束缚,更摆脱了教育者对教育因素的控制,这与较为传统的显性教育有着极大的区别。高校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组成因素是进行非封闭式的教育,学生所能接触到的各个不同因素均能成为受教育者学习的内容。高校在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还是以课堂的教育方式为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展示隐性教育的开放性,让学生在无形中提高思想意识。

3.进行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3.1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有良好的教育环境

健康的环境,能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好的氛围,使学生的思想不受到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高校作为育人的地方,更应该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好的环境,有效的对高校学生的思想起到正面的影响。而一些不良的氛围也会出现在高校中,这就可能给学生,带来不良的影响,使学生接受到不健康的思想。例如:当前已经进入到信息时代,网络成为高校学生每天都不可或缺的环境因素,网络上的信息资源纷繁多样,好坏相伴,好的信息内容不但能帮助学生完成学习内容,还能给学生积极正面的思想内容,而一些不良的网络信息则会给学生带来不良的思想影响,这时高校的教育者就应该对网络环境进行有效的监管,删选出不利学生思想健康发展的网站,使学生在互联网上获取的都是健康的信息和正面的思想内容,进而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思想观念,所以,通过有效的利用环境的变化,来为学生营造出健康向上的隐性政治思想教育环境。高校现阶段进行隐性政治思想教育的主要方式就是通过建立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氛围。在高校中建立起一个积极向上且富有健康情趣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高校教育者在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创造出有利于学生思想健康发展的环境氛围,让环境熏陶学生和感染学生具有较高效果。例如:高校要多开展关于思想道德主题的研究比赛,为学生多播放正能量的电影。学校还可以进行一些道德模范的评选,让学生们自己发掘身边的道德模范,校学生会及一些社团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到不同的社会服务中区,让学生多接触正面的校园团体等。

3.2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联系社会实践

现阶段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多与社会实践相联系,在社会实践中高校学生能接触到更多的人与事,获得更多的政治思想内容,高校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能亲身的体验到社会的发展动向,也能更好的了解社会,同时高校的教育者也能通过社会的变化,更好的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来引导高校学生,高校教育者可以通过学生参加的社会实践,来激发他们内心的爱国热情,并最终能将这份热情,转化成为学习的动力,这样的社会实践能更好的展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能更好的帮助高校学生的思想在无意识中得到升华,进而能坚定正确的政治思想观念,才能在步入到社会后,更好为社会服务,成为一个思想健康向上的好青年。例如:高校要多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具有正能量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化身成为社会各个行业的基层服务者,不同身份加入到社会实践中,对学生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会变得更加的宽泛,学生能直观的通过社会实践感受到积极向上的思想,更好的武装学生的政治思想。

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学会利用环境为学生带来一个健康向上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空间,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能随时都感受到社会的正面性,使他们能健康的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高校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更好的培养高校学生的思想品德,使高校学生能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郑庆昌.高校育人的新探索[N].福建日报.2004年

[2]唐昌惠.不断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N].贵州日报.2004年

[3]李伟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备素质[N].光明日报.2004年

[4]赵永亮,孟晶.浅析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环境[J].职业.2010年03期

[5]李文杰.发挥学习小组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林业教育.2010年01期

第2篇

论文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结构;构成要素分析;阶段分析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结构内涵

针对学术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构成因素,阶段比较模糊,没达成一致的情况下,我更倾向于从抽象简化的角度来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结构定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结构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各构成要素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矛盾运动和交互作用而形成的若干子运行系统的有机组合。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结构的这一定义,试图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下一个定义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结构是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的各构成要素及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矛盾运动和交互作用而形成的若干子运行系统的有机组合。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结构分析

2.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结构的构成要素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结构中相对稳定的构成因素有以下三个。

2.1.1 教育者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是指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人。谈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时,有学者认为它是由政工队伍,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要素构成。政工队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力量,是领导组织者。教师队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是具体实践者。管理队伍是稳定学生思想,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助力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一特定的教育群体,有他自身的特点和要求。

2.1.2 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具体教育对象,他是教育效果的直接体现者。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是处于对象主体的地位,他对教育者传递的信息进行选择性的吸收与改造,并通过能动性的认识反作用于教育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对象,主要指在校大学生。他们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作为青年学生,他们关心祖国的繁荣昌盛,立志振兴中华,有较强的民主意识,努力学习,立志成才,但是作为青少年群体,他们正是处于人生由少年向成年的过渡时期,具有特殊的生理,心理特点。

2.1.3 介体

介体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到一个纽带联结的作用,它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中介因素。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者作用于受教育者时的信息内容及教育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充分利用好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实现与受教育者的良好互动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效果。

2.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结构的阶段分析

2.2.1 施教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教育者在进行施教之前,首先要进行自我教育,对自己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从而缩小一定社会思想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原有的思想品德认识水平之间的差距。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环境是一个开放的信息源系统,它对教育者施加影响的同时也对受教育者发生影响,教育者通过大量的信息进行评价筛选,然后作用于受教育者,介体在这里起到一个纽带互动的作用。

2.2.2 模塑阶段

模塑“顾名思义也就是模仿塑造,这是主要从受教育者自身的角度出发来进行阐述的,是受教育者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际上就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帮助和引导受教育者,使其形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期望的思想政治品德过程。受教育者只有根据教育者的要求不断通过自身的”模仿“塑造”从而达到一定社会或者阶级所期望的思想政治品德。这种塑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促使社会成员形成符合特定阶级利益的思想政治品德。二是纠正社会成员偏离特定社会和阶级的思想政治品德,使其思想政治品德与社会和阶级所期望的大体一致。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根据教育者提出的要求和自身的思想道德发展水平,不断的进行自身模塑,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四有”新人等对大学生的要求。

2.2.3 互动反馈阶段

这一阶段是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最终体现。受教育者通过第一阶段在接受到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施加的影响后,以自己已有的认识水平为基础,通过模塑阶段的选择,消化,吸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政治品德,然后把获得的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受教育者的道德认知通过道德行为作用于社会,并通过一定的社会评价反过来作用于教育者,使教育者了解到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效果。教育者可以根据受教育者的实际教育效果进行质的评判和量的估价,针对受教育者偏离教育目标的状况予以“端正”,最终使思想政治品德符合预订的目标。

3 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结构

3.1 教育者的构建

3.1.1 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拓宽自己的视野

在面临现代信息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各种传播媒介的广泛应用,人们可以快速,及时,高效的了解到世界各地的信息,这种高速快捷的信息化时代也导致了各种消极低俗的因素不可避免的充斥在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中;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渠道获取的多样性,便捷性,也导致了受教育者在总体上接收到的信息大于教育者所掌握的信息,这样就会产生“信息差”从而使教育者在传统意义上“先知先觉”的权威性丧失。针对此情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要了解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拓宽自己的视野,设身处地的了解大学生所处的信息环境,和他们形成一种相互探讨的氛围,在探讨中引导和沟通,更利于他们接受主流积极的价值信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转贴于

3.1.2 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加强专业道德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不断的学习,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技能,教育工作的对象是有待进一步塑造的人,因此强调教育者对普通文化知识的掌握,普通文化知识本身具有陶冶人文精神,涵养人文素质的内在价值。教育者理应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此外作为教育者必须具备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为人师表等这些基本的专业道德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心存热爱学生的理念,才能去了解与理解学生,对学生充满热切的期盼,与学生和谐共处,才能深入的去与学生沟通,听到他们的心声,促进与学生的良好发展。

3.1.3 重视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说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在心理上施行的确定的有目的的系统影响,从而使受教育者身上养成教育者所希望的品质。教育者本人的品质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然会对受教育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孔子就十分重视“以身作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从自身行为规范做起,处处严于律己,做学生的表率,在思想境界,道德情操诸方面真正成为大学生的榜样。现实表明,思想政治教育一靠真理的力量,二靠人格的力量。教育者的风度,包括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教育对象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3.2 受教育者的构建

3.2.1 用科学知识充实自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大学生作为青年人正是处于思想最活跃,接受新生事物最快的时期,对各种新鲜事物都充满了求知欲。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们往往在学习上表现出很多问题。有的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平时旷课,考试敷衍。青年学生在大学阶段正是处于学文化长知识的阶段,在这人生最宝贵的岁月中一定要珍惜时间,不断的用科学文化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使自己从文化知识、文化修养层面得到提高。让自己的人生内涵从书本知识中得到丰富。

此外随着我国国际交往的加强,不同民族文化和理念发生碰撞,西方文化不断的进人到大学生的生活中。而大学生正处于生理的成熟期和心理的断乳期,对各种新事物充满好奇,却没有足够的分析辨别能力,西方文化中一些如个人主义、实用主义进人他们的思想领域,产生很大的吸引力和诱惑力。这些都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极大的影响。如何正确处理好外来文化冲击,吸取精华剔除糟粕,最根本的还是大学生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3.2.2 培养自我认识与自我评价的能力

自我认识的能力,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身体、性格、气质、能力,心理素质和道德行为的认识能力。大学生由于阅历不深,经验不足,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能力较差,往往会出现很多问题和偏差。他们有时候是骄傲自大,自命不凡,听不进去别人的不同意见,难免会出现错误的决策行为;有时候又妄自菲薄,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缺乏热情和活力。他们情绪波动与自我认识能力的缺乏和不完善密切相关。因此大学生要加强学习如何认识自我,正确的认识自己,剖析自己,加强自我认识能力。

自我评价能力是建立在自我认识能力基础之上,它是指个体以一定的思想道德标准对自己的心理品质、道德行为的分析判断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就是受教育者不断的通过自我评价来修正自己的行为,从而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实践活动。通过自我评价,使大学生明确自身与评价标准之间的差距,从而促使加强自我教育,努力的缩小差距。

3.3 介体的构建

3.3.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由单一型向丰富型发展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是比较单一的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理论学习,如通过学校开设的公共课程对大学生进行马列主义理论思想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该是丰富多样的,不仅仅是马列主义思想的教育,它也应包括一些行为规范教育、礼仪常规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生存竞争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该围绕着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个中心任务,并根据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丰富和更新。

3.3.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由灌输型向互动式发展

第3篇

论文摘要:互联网已成为高校大学生获取信息、开阔视野、拓展知识、启迪智慧、增进交往的重要手段,同时也对其思想道德和行为方式产生巨大影响,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提出了新的挑战。需采用网络思想教育方式与传统方式共建的方式等多种举措,构建创新性机制,增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当前高校已基小形成校园网络化。网络的自由性、开放性、虚拟性和平等性,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更趋于个性化、多样化。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困境是信息系统不再被教育者全部掌控,不能对大学生的思想言行进行干预,更多地要靠大学生的自我判断、自我选择。在新的形势下,提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网络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

一、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地位,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时代的发展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时代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除了要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鉴别能力外,要有过硬的网络信息技术,能在网上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网站的建设应具有内容丰富、健康向上、导向性强、特色鲜明等特征,符合大学生的心理,及时制止垃圾信息并更新内容,创建有利于心理健康发展的网络文化环境,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到网络建设体系之中,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由于网络传播速度陕,影响大,覆盖面广,各种社会意识形态都在千方百计地争夺它。网络是世界性的,任何国家都可利用,谁利用得充分,谁利用得有效,谁就能在意识形态的斗争中抢夺并牢牢占领制高点,始终掌握主动权。

二、构建创新性机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传统方式共建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起主导作用,他们将含有社会要求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道德规范的相关信息有目的、有计划地灌输给教育对象,而受教育者在内外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有选择地接受这些信息,进而“内化”为自身的个人意识,之后再“外化”为实际行动。然而,随着网络信息传播对思想领域的入侵,单向的教育模式越来越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其实效性不可避免地受到削弱。大学生在深入网络生活并渐渐习惯于网络这种双向甚至多向的沟通方式后,必定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从内容到形式都能够采取更为民主、更为自由、更为生动的方式进行。除了理论灌输外,应有更多的丰富多彩的网络科技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各取所需,从而达到文化熏陶的效果。

1.紧密结合重大政策来转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利用重大政策问题来进行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为迅速地被大学生所接受。

2.紧密结合与大学生利益有关的问题来转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将与大学生利益有关的问题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紧密联系起来,通过相应引导,增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效性。

3.紧密结合大学生的网上行为来转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大学生在进行网络实践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生这样那样的网上行为。结合这些网上行为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来说更具亲和力和实效性。

4.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向透彻性转化。利用网络具有超时空和超容量的特点和优点,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讲深讲全讲透,以更好地满足广大大学生求知的需要。

5.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向广度转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料的选择不能只局限于教材和教参,充分利用网络特点,更多地从网上下载,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向广度、深度转化。

三、营造全新网络文化氛围,相融互动——提高实效性的现实举措

利用学生自发建立的局域网,广泛开展各种网络科技活动,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网上网下联动,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新课题。我们应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进行网上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举办网络文学作品大赛、网络征文、软件编程大赛、网页制作以及电脑绘画大赛等活动,引导学生广泛地参与。同时,还可建立虚拟的“网上社区”,在网上组织网友“虚拟联欢会”,进行组织生活和政治学习,开展民主评议、交流谈心和心理咨询等活动,在网下可组织“网友联谊会”,以及各种学习交流和科技竞赛活动,充分利用网上资源优势,形成网上网下联动的局面。

加强校园网络的建设力度,培育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校园网在学生生活和学习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校园网已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高校应该在校园网上开辟思想政治教育栏目,对学生进行正面的教育和引导,公布学校关于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关规定,提供多媒体德育教育材料,建立大学生关注热点、焦点问题的讨论专栏。可以利用网络的交互性上载有关资料,解答学生的疑问。把校报、广播、户外宣传等传媒通过数字化处理后移植到网络上,从而拓宽学生的信息来源,大大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使校园网成为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形成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网络文化,真正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

四、指导与监管并重——促使大学生合理、有节制地使用网络,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实效性

1.帮助青年学生切实解决思想问题。对学生中的思想问题,可以通过网络渠道加以收集,分门别类在网络进行解疑释惑。

2.帮助青年学生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的主要实际问题是“成才”与“就业”方面的问题。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多功能特点,在促进学生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提供便利。

3.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点击率。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活动,提供全面、及时、精彩的网络信息,搭建网络学习平台等来吸引学生的眼球。

第4篇

关键词:朋辈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实践探索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加快、微时代的到来及当代大学生个性特征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传统的课堂教育和以辅导员为主的师生型思想教育模式已不能有效的开展学生工作。经思想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朋辈教育模式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被越来越多的高校重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朋辈教育的内涵及发展

所谓“朋辈”(Peer),就是“朋友”和“同辈”的意思,通常是指年龄相近、生活境遇相似者,他们属于同一个社会群体,享有共同的价值观念、经验和生活方式。所谓朋辈教育,具体到高校里来说,就是高校的教育工作者,为了更好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学生中的优秀分子,有计划的组织起来,对其他同学进行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的经验传授,达到学业辅导、情感抚慰、价值观引领的作用。朋辈教育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诞生于英国的牛津大学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如今已被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重视,虽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在实践运用方面,从名校如浙江大学到地方职业学院都开始积极的运用和尝试,已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

二、朋辈教育被引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性研究

1.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征的变化需要引进朋辈教育

一方面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通过QQ、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90”后大学生群体接受知识和新事物已不仅仅局限于书本、课堂、老师等传统途径,对社会、人生、人际关系开始进行探索式思考和实践,但受环境、阅历、流行思潮等因素的影响,看问题容易偏激、片面,部分学生还存在着理想信念模糊、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处在一个生理年龄成人心理年龄稚嫩的阶段;另一方面,大学阶段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更喜欢质疑权威,他们对老师、家长等为其做的设计和规划持怀疑态度,反而对同龄人更容易接纳和敞开心扉。朋辈教育就是将这些年龄相近、生活境遇相似者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起来,通过朋辈传授学习、生活、社会等方面的检验,让他们彼此之间在思想上、情绪上、行为上相互影响达到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目的。

2. 朋辈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力量的有效补充

一方面,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一线专职辅导员,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规定专职辅导员按照1:200的比例配备,但是目前很多学校达不到这个标准,而且由于高校辅导员身处学生工作第一线,身兼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心理健康咨询者、职业指导者等多重角色,工作杂、碎、散。人数多、任务重使得辅导员分身乏术,难以集中精力放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上,容易顾此失彼,朋辈教育的运用如同一只延伸的手臂,能有效的帮助一线辅导员分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务。另一方面,朋辈教育始终坚持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有效补充了高校教师、党团组织在教育引导方面的作用,充分提升了高校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方面的能力。

3.朋辈教育自身的特点决定其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作用

首先朋辈教育具有亲民性的特点。朋辈教育的主体都是学生,他们在年龄、成长环境、生活经验甚至专业学习方面基本相似,容易在彼此之间产生共鸣,达到互相信任,平等交流。其次,朋辈教育具有教育示范作用。学生中的优秀分子通过与朋辈间分享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经验,一方面可以把抽象空洞的说教变成身边具体、鲜活的人物或事件进行教育,另一方面同样的困惑和成长经历非常容易引起情感共鸣,从而达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朋辈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探索

朋辈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模式,自引进以来,虽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在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实践和探索下,已取得了不少的经验与启示,笔者在学习的同时结合自身工作实践,认为朋辈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应注重从以下几方面展开探索。

1.朋辈教育的队伍建设要去行政化

朋辈教育的队伍去行政化建设, 不是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对朋辈教育主体不管不问,而是说朋辈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和途径,是推动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的一种有效教育模式,朋辈教育的具体运作模式就是一群学生对另外一群学生的帮助和辅导,主要是从学业辅导和情感支持等方面开展工作,有志愿服务的影子,因此朋辈教育者可以是同辈中德才兼备的优秀分子――大学生干部,也可以是学习上优秀、情商上健康、公益活动热心的普通大学生,队伍的建设和作用发挥上要强化志愿服务的色彩,弱化行政管理的色彩。

2.朋辈教育的活动开展要创新化

首先在寻求朋辈关系的切入点上创新化,凡是与学生学习、生活等密切相关的方面都可以进行朋辈关系的建立,可以选择同班关系切入,也可以选择同专业、同乡、同兴趣等角度切入;其次在朋辈教育的平台搭建上要创新化,既要坚持以点带面、又要坚持点面结合的全覆盖教育模式,既可以通过网络建立朋辈教育的虚拟阵地,又可以通过宿舍、班级等建立朋辈教育的实体阵营;再次,朋辈教育的实施上要注重个性化,在活动开展过程中,要针对不同情况的同学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要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尊重人格独立,防止将一些观点和做法强加于学生身上;最后朋辈教育的沟通载体上要注重创新,既可以是面对面的沟通、也可以借助微博、微信、QQ等活动工具来进行交流。

3.朋辈教育的工作层面要范围化

朋辈教育的基本工作原则就是最大程度的扩大教育范围。一般来说,朋辈教育的层面从关系上来说可以采取专业层面、班级层面、院系层面等,从教育的空间上来说,也可以分为学生宿舍层面、课堂层面等;从活动组织上来讲,也可采取学生社团组织介入和自发团体组织介入等;从人员的参与上来讲,涵盖了大一新生到大四毕业生整个学生群体。这些工作层面都容易建立起稳固的朋辈关系,促进朋辈教育的顺利开展。

4.朋辈教育的工作内容要覆盖化

朋辈教育的主要内容除了学业辅导的作用外,就是进行情感支持,情感支持涉及到方方面面,时间跨度从新生入学到毕业。实现了朋辈教育的工作内容全覆盖,就能及时为同学们进行答疑解惑,掌握学生思想动态,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时的工作重点之一。在具体实践上,一是可以为新生班级配备学生朋辈辅导员,通过从大二、大三学生中选拨优秀的学生,帮助大一新生解决人际交往、角色转变、情感困惑等面的实际问题;二是对朋辈教育施教者进行心理健康和心理辅导知识培训,使每个施教者都能为被施教者提供心理调控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援助和引导;三是在毕业年级设立朋辈就业指导员,通过心理测评、职业兴趣测评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通过分享自己在求职、面试中的体会经验,帮助学生学习求职的技巧和方法。

5.朋辈教育的活动结果要实效化

朋辈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以朋友和学长的身份为学生提供学业辅导和情感支持等方面的帮助,要想朋辈教育有实效,就必须做到亲民化,避免假大空,避免走过场。一是充分调动施教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意识到做朋辈教育的重要意义,激发他们的荣誉感和成就感,从而把朋辈教育活动做到实处;二是在朋辈教育活动中建立相关工作手册制度,手册中要记录工作计划、工作实施情况、工作收获等内容,朋辈教育组织者对工作手册要定期进行抽查,树立典型,推广经验;三是要对受教者建立成长档案,针对性的开展问卷调查、组织座谈会等形式,及时获取受教者的成长情况和所需所想,认真分析总结朋辈教育活动的经验成果。

朋辈教育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探索和实践,在朋辈群体间营造了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对于推动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但由于施教者作为一名在校学生,他的行为还受自身思维方式、经验阅历、心智成熟度等方面的影响,虽在一定层面上能给予被施教者安慰和支持,但涉及到深层次问题的解决和处理,还需要得到学校和老师的帮助,需要学校和老师对朋辈教育者进行培训和锻炼,及时进行指导,随时把握动态,充分发挥朋辈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英国 黄磊.大学生朋辈辅导及其实施[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年3期

[2] 蔡莹 杨雪龙.朋辈辅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年5期

[3]张桂平.朋辈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实践运用[J].科技信息,2012年3期

[4]潭亮 陈伟民.大学新生配备朋辈辅导员探索[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14期

第5篇

论文摘要:网络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因此,在网络信息时代,必须将网络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利用网络优势,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正效应,克服网络的消极影响,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努力开辟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

网络化作为当代新技术革命的特征,已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在我国,受网络影响最深、最广的群体莫过于有较高知识涵养和文化层次的大学生了。如何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正效应,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开辟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途径,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十分紧迫的任务。

一、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向影响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和心理等成长过程产生着长期的、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和价值观的形成影响更为巨大,既存在积极的作用,又存在负面的影响。

(一)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网络的最大特点是具有资源共享性,每个人既是网上信息的获取者,也可以是网络信息的提供者。这一特点在一定意义上克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式单调、影响面小等弱点。另外,资源共享性还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网络了解大学生的真实思想动态,并有针对性地及时在网上正确的信息加以引导和教育,使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观念和理想信念,从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平等性和互动性。网络的另一显著特点是交流的平等性和互动性。网络是开放的,并且生来足平等的,不论职业、身份、年龄、地位,人人一律平等,不同的用户均可以利用QQ群等各种聊天工具参与到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实现平等的对话和交流。这种平等性可以使内向、自卑或心理有问题的学生也毫无顾忌地敞开心扉发表见解。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网络栏目多样、形式活泼、图文并茂、形象生动,提升了大学生对于网络的兴趣,使他们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汲取。网上学习穿插着生动健康的娱乐,造成鲜明清晰的视觉印象,使大学生在十分放松的心情下,自由地、松弛有度地选择浏览对象,在探索、寻找新的视觉内容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收信息和观点,寓教于乐。网络的应用使得原本单调、枯燥、不易被学生所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变得形象、生动、感染力强。这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所不能比拟的。

4、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广阔性和社会性。由于网络具有信息的实时传输性、资源共享性特点,这使得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学生数量和范围急剧扩大。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随着网络内容的不断丰富和扩大而变得更加广泛。此外,网络化还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可与政府机关、企业等相连,让社会各界都参与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中来,进一步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齐抓共管的巨大优势,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广阔性和社会性。

(二)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1、网络中的多元思想、言论极易影响大学生“三观”的形成。由于网络存在着多元性、开放性特点,全球各地的人都可以通过网络迅速扩散和传播各种信息。这就为西方国家利用网络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并散布影响社会稳定、影响大学生思想健康成长的言论和信息提供了巨大便利。为此,网络在传播人类文明成果的同时,西方功利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的价值取向也不断涌现,各种思想和各种价值观都活跃在网络中,网络在意识形态领域竞争激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因掌握着网络信息的核心技术,网络便成为了灌输西方价值观的一个重要工具。我国作为技术的“后起国”,在网络信息中维护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防止敌对势力对我国进千亍“西化”、“分化”的图谋,其任务十分紧迫和艰巨。

2、网络的虚拟和隐蔽极易使大学生产生人际交往障碍和道德缺失问题。网络是一个“虚拟世界”,缺乏很多重要的现实要素,掩盖了很多真实的面孔。网络虽能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大大缩短,但减少了人们与周围人际的交往和接触,也冷漠了人际关系,甚至使一些大学生逃避现实社会,人际关系淡薄、人际距离疏远,一旦面临真正交往的时候就会出现各种问题,并产生苦闷、焦虑、压抑等不良情绪。目前,网上聊天已成为众多男女青年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方式。一些大学生沉溺于网聊或网恋之中,无法自拔,造成身心的伤害,甚至荒废了学业。另外,在网络上,每个人可以匿名存在,彼此不知道对方的真实身份,匿名消息,削弱了者的责任感和受到社会惩戒的担心,导致社会道德的缺失。

3、网络中的文化糟粕极易影响大学生心灵的健康成长。由于网络缺乏监控,导致一些文化糟粕在网上传播。一些黄色、迷信、赌博等文化糟粕也接踵而来。这些文化糟粕污染了网络空间,玷污了社会文明,青年学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毒害,带来不良的影响。一项关于大学生上网情况调查显示:34.6%的大学生对浏览黄色网站、网页持无所谓的态度。这些网络垃圾会造成大学生是非观念模糊,道德意识下降,严重影响大学生心灵的健康成长。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

在网络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对传统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多的挑战,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诸多新问题、新情况,我们要从这些新情况出发,认真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规律和方法,在创造性运用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好传统的基础上,探索新阵地、新途径,取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权。

(一)努力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体系,

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阵地。新的教育方法适应教育内容的要求时,就能进一步增强教育内容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成为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有力杠杆。一是建立和构筑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平台,开辟在网上开展思想教育的新途径和新阵地;二是开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利用网络形式的德育信息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教育、激励和引导:三是在校园网设立专题网站、网上党校、网上团校、新闻时事、素质教育等板块,充分利用网络这个具有强大存储、检索和传播功能的信息平台,把思想政治理论的信息资源,包括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等通过自建的各类主题网站、栏日等形式链接到校园网上,让人学生浏览、阅读。借助网络教学的趣味性、形象性、直观性的优点,使学习效果远优于普通课堂教学。

(二)各级、各部门应加强网络信息管理,

努力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高校德育网络信息管理应科学地对待外来文化,以开放的心态吸纳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同时,也应创造有利于大学生成长的传统文化环境,依托高校在伦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优势,加强大学生的网络法制和网络伦理教育管理。首先,政府要对网络信息做好入网防范,强化埘上网信息的监控,制定网络规范,纠正网上违章,惩治网上犯罪,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杜绝一切有害信息的滋生平¨蔓延;其次,高校应成立专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构,统一规划,与校园网建设相结合,建立和完善网络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做好网把关工作,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地了解信息。通过分析监控,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做到“防微杜渐”,从而在校园形成一种健康的、足非明确的网络环境。

(三)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法

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积极引导和教育。要让学生在了解网络积极作用的同时,更要使学生充分认识网络的负面影响;其次,要努力提高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强化道德教育,使文明上网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行为,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和对待网络信息,增强对网络文化的辨别力和抵制诱惑的能力,合理利用网络,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再次,要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工作,加大宣传力度,让高校学生能自觉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的自制能力和责任感:同时,要利用校园网络的优势,建立网上心理咨询中心,营造良好的学校、班集体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熏陶。

第6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策略

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国内市场环境要求大学生必须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具备明辨是非、随机应变、社会交际等多方面的能力,而这些素质能力的最基础和不可缺少的就是思想政治素质。因此,高校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当前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来对待,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以更好适应企业和社会的发展。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落后

当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与当前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还不能完全适应。部分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只是片面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当作是灌输思想政治理论,宣传党的教育方针的工具,只是将灌输思想当成是一种任务,单纯地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政治服务的工具,而忽视了对人格塑造的个性化的全面自由发展,没有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工作的真正意义和内涵,这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要

当前,我国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明显落后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学内容不能很好适应日新月异的新需求和新问题,无法与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相对接,政治教育内容严重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当前,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容都过于空洞宽泛,教育内容与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就业导向关联性不强,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缺乏学习兴趣和热情。

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关保障机制不够健全和完善

当前,很多高校缺乏健全和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由于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资金和人力的投入较少,在学生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社团活动等方面的活动投入有限,很多具有积极意义的组织活动由于资金困境而无法开展。不仅如此,很多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由于活动场所有限且条件较差,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此外,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少数的教师与日益增多的生源相矛盾的现象比比皆是,同时由于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不平等,知识结构也不尽合理等方面因素的制约,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健全的保障机制。

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和策略

1.创新思想教育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的存在,要与不断变化的社会发展相适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更新思政教育观念,并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新时期,高校要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开展各种社团活动,逐步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此外,高校要逐步确立灌输社会规范与培养能力和发展个性有机统一的新任务观,改革教育方法,并在提高灌输效果的同时,着力培养人的的能力和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2.适应学生发展要求,拓展教育内容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必须要从全局的战略角度出发,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根据时展的要求,站在新的历史高度,更新教育观念,着力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坚持以学生为本,努力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思想上下功夫,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在新时期,我们要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坚持“三个贴近”的原则,科学确定并加强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3.健全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有充分的物质条件和制度条件才能保证正常运作。首先,高校要加大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经费的投入。确定合理的投入额度,列入预算,并按时调拨。同时,高校还要注意优化和改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物质条件。为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必要的场地和设备,不断改善条件优化手段。此外,高校要不断健全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和相关管理制度体系。对于现实生活中的社会政治、文化、道德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依靠政治、法律、经济、文化等多种手段来调节社会关系,促进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

总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教育的重要教学目标。在经济和文化形式不断变化的今天,高校作为对人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教育基地,必须不断研究和探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模式和新思路,努力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而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仲兆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问题及根源[J].徐州师范大

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6).

第7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价值观

一.当前高校青年思想状态

1.高校青年思想活跃,创新意识强烈。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青年有机会接受更好的教育,有机会接触更多的新鲜事物,有机会在众多平台上表达和交流自己的观点与意见,这使得高校青年的思想由静态转为动态,变得更为开放活跃,同时更富有创造力,他们敢想、敢说、敢干、敢质疑、敢探索、敢创新。

2.高校青年关心时事,富有时代意识。高校青年是走在时代前列的人群。以来,一代又一代高校青年心怀家国,前赴后继地投身于祖国救亡图存、民族振兴的行动之中,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如今,广大高校青年获取信息的渠道与表达意见的方式更加多元化,高校青年的参政意识和时代意识、社会责任感与时代使命感都不断增强,这促使高校青年更加关心国家的发展与民族的前途命运。

3.高校青年思想单纯,存在一定问题。高校青年阅历较少,自我意识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处于塑形阶段,少部分高校青年存在不同程度地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这些问题引发的种种现象在不断提醒我们正视高校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二.高校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1.青年自身发展的需要。曾说过:“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高校青年的思想动态,也需要从一开始就被正确的教育与引导。只有这样,才能在青年三观的形成期帮助他们找到正确的方向,使青年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中不走弯路、不走错路,得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

2.时代的要求与社会发展的需要。2004年国家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也曾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可见,加强高校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势在必行。高校青年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想基础与信念支撑。

三.加强高校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

1.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作用。在对高校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作用。高校青年乃至全体青年的思想政治素养直接关系着国家、民族的命运走向,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兴衰成败,关系着“中国梦”的伟大复兴。这就要求必须以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其头脑、丰富其内心、坚定其斗志,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

2.坚持以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为基础。高校青年是自我意识较强的群体之一,在对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应注意态度与方式。教育者应尊重个体差异,寻找群体规律,在结合每位高校青年自身状况的情况下,基于理解和尊重对其进行教育。

3.坚持以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载体。当下大部分高校青年奉行求实精神,厌恶形式主义,对于高校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结合其思想特征,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教育高校青年。多数高校青年再学习中掌握了大量理论知识,却往往在实践方面有所欠缺,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实践之中,既能帮助其进行自理论到实践的转化,也能加深其对思想政治理论的体验与感悟。

4.坚持将教育与日常学习相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文化建设不断推进,高校青年得到的学习资源益发丰厚,成才成功的愿望也日益强烈。但成功成才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学科知识,更离不开深厚的思想政治素养。高校作为青年接受教育的平台,理应将思想政治教育与青年日常学习相结合,在青年的价值观养成阶段为其提供思想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