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6 10:45:57
序论:在您撰写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 低碳农业;特征;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7-0321-02
农业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即刀耕火种农业发展阶段、传统的农业阶段、现代化的农业阶段。高碳农业“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1],但低碳农业是建立在自然环境良性循环之上,在发展过程中注重保护环境,并把资源节约、减少能耗排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生产无公害、无污染的农产品,使资源得以永续利用。
现如今,世界各国都在关注着气候变化,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2]为全球所认同。农业也不例外,随着机械化和规模化的发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与农业生产更加紧密。既有农业自身活动的投入品,又有工业品,如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整个过程都与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有关,因此只有发展低碳农业,农业生产才会发挥更大的潜力。
对中国来说,农业是基础产业,它是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中国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积极推动低碳农业的发展。
1 低碳农业的特征
1.1 低碳农业是低排、少取、偱环的农业
低碳农业要求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以能源消耗最少、排放最少,最终达到循环利用的目的[3]。高碳农业是对农业生产废弃物没有合理充分利用,对农业生产资料如土地造成很大的破坏和浪费。
1.2 低碳农业是一种高效农业
低碳农业不仅追求低碳,更追求高效,低碳农业是开发新技术,推广应用新成果,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种高效农业。
1.3 低碳农业是可持续发展的农业
低碳农业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是以实现人类的长远发展为目标,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要保证后代人的发展需求;既要降低农业生产中的生态成本,又要实现农业的最大产出。
1.4 低碳农业是安全性农业
生态安全、粮食安全、食品安全既是低碳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又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高碳农业恰恰相反,不仅对生态环境产生了破坏,又大大地威胁了全球的生态安全。
2.1 农业生产方式不尽合理
长期以来我国土地资源总量较大,占世界第3位,但是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的1/3,自然资源严重不足且利用率较低[4],不合理的生产方式也是制约低碳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是耕地面积减少,水土流失严重,土地利用方式改变。石油燃料的燃烧是碳排放的第一大来源;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使耕地面积逐渐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日益严重。二是农业施肥方式不合理。大量化学肥料的使用,土壤中有机质减少,农田土壤退化,病虫害频发,造成了整个生态系统脆弱。化肥的不当使用,加剧了温室效应。三是农业灌溉方式不当。我国有效水资源利用多数并未采用节水灌溉方式,导致了水资源短缺。同时,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也导致一部分水资源被污染。地下水的不合理使用和过度开采,不仅使地下水位下降,而且加重了土壤退化和沙漠化。
2.2 农业废弃物数量大,循环利用率低
农业废弃物包括规模化养殖产生的粪便废弃物和农作物秸秆等,在我国传统生产模式中把养殖业和种植业分割开来,生产环节单一。农业秸秆除一部分还田外,还有一部分被当作废弃物焚烧,一方面增加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另一方面大大浪费了资源。据安徽省有关资料记载,全省逾4 000万t秸秆中,秸秆的15%被还田,29%被用于燃料,10%用作堆肥、饲料或工业原料,还有近45%的秸秆资源没有被利用,被田间燃烧或丢弃[5]。另外,农业规模化养殖产生的大量粪便加以处理需要增加成本,任意排放造成温室气体的排放增加。因此,农业废弃物的不加处理的排放,一方面破坏了土壤结构,耕地质量下降;另一方面增加了水体污染和碳排放。
2.3 农业生产废气的任意排放
农业机械化的使用也成为碳排放的重要方面,在玉米、小麦和水稻三大粮食作物中,小麦机收和机耕超过了80%,基本上实现了全程生产机械化,在大气中甲烷含量中农业排放甲烷占80%以上,水稻和玉米生产的机械化水平也大大提高了,由于农用机械的排放标准低于城市用车辆,油品质量较差,因此农机气体的排放成为农村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
2.4 农村缺乏固碳减排技术支撑.
对于秸秆还田及资源化利用[6]、沼气技术、堆肥技术、稻田生态养殖、低毒低残留农药的研制、农业节水节能技术、化肥的高效利用、农作物的改良等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由于技术、资金、政策等方面的原因,农村固碳减排、节能减排的技术力量仍然薄弱,循环农业生产模式的普及任重道远,关键性技术仍未得到突破,尚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需求。
2.5 地方政府在推进低碳农业发展中职能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政府的职能为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经济职能,经济职能是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并监督其执行,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从而实现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良性发展。有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积极发展相关见效快的产业,对农业的发展不够重视,对农业的资金扶持、科技支持、政策支持远远不能满足低碳农业的项目建设和开发的需要,在低碳农业发展中政府未能充分发挥引导作用。
3 低碳农业发展对策
3.1 加强宣传,为低碳农业的发展提供完备的政策法规体系
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如电视、网络,对低碳农业的发展技术、扶持政策、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进行宣传。低碳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调动全民参与发展低碳农业的积极性,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发展体制,为低碳农业的发展创造良好舆论氛围。
各级政府尽快出台低碳农业发展相关地方法规和条例,从而制定低碳农业发展融资优惠、税收优惠,促进企业自主进行低碳农业的技术研发投入、农业清洁化生产、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等。对于高碳农业发展在税收上加以限制,如征收垃圾税、生态税、资源税等,用于低碳农业发展和生态补偿。
同时,各级政府在制定低碳农业相关政策时,应超前谋划,积极应对,适时行动,逐步完善低碳农业发展决策咨询服务体系,全面提高政府科学决策和协调能力,引领相关部门联动共同推动低碳农业的发展,使低碳农业得以健康、快速发展。
3.2 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
低碳农业是一种始终贯彻生态理念的农业,是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存,和谐发展,从开垦、种植、施肥、除草、病虫害防治到收获全过程等[7]。如合理利用农家发酵肥,农家肥肥效长、无公害,既减少了猪粪、鸡粪对农村生活环境的污染,又满足了实现低碳耕作的要求。一方面提高了产品产量和改善了产品品质,改良了土壤的结构;另一方面又降低了生产成本。因此,应大力发展循环农业、节能农业、节水农业、有机农业等低碳农业模式。一是发展循环农业。循环农业是一种资源投入最小、自然资源利用最大化[8]、污染最少,形成农业资源—农产品—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的模式。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生态化”的原则,大力推广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农业技术,特别是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养殖废弃物、秸秆、用过的农用薄膜等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如在畜牧区推进畜禽粪便利用沼气工程;在粮食主产区推广利用秸秆发电、秸秆还田、秸秆经过处理后喂牲畜等;在稻米加工区推广稻壳碳化后制造高效燃料。二是发展节能农业。宣传推广节能技术,减少能源的消耗。推广高效、集约、生态畜禽养殖技术,使饲料的投入产出比得以提高,能源消耗降低;利用太阳能建造温室大棚和种植反季节蔬菜;开展平衡施肥和测土配方施肥;推进少耕或免耕等保护性耕作,建立节能、生态、高效的耕作制度;利用地热资源和太阳能来调节畜舍温度,降低能耗;加快秸秆发电、风力发电、太阳能等的利用。三是发展节水农业。目前我国传统农业栽培技术落后,管理模式粗放,水利设施落后,水资源浪费现象非常严重。应积极采取以下措施:推广节水、低碳的农业种植技术,改变大面积传统的灌溉方式,开展滴灌灌溉方式,推行节水灌溉技术,推行深松、深施肥等施肥技术和免耕等保护性耕作制度,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技术,提高有机肥比例,增强土壤蓄水抗旱能力;加大对灌溉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水分的利用效率,减少灌溉中的水分消耗。如玉米推行穴灌和沟灌技术;水稻应大力推行“晒、浅、湿”技术,改变大水漫灌的习惯;小麦推行窄短畦地面节水灌溉技术。四是发展有机农业。有机农业是综合运用传统的农艺措施和科学的管理理念,把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和农产品质量联系起来,既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和碳能源的使用,又可以减少对环境的压力。有机农业是以有机物质自我循环为基础,不使用生长调节剂、农药、化学、饲料添加剂,利用物理方法、生物农药进行病虫害防治,使用有机肥进行土壤培肥,能保持稳定、持续生产的农业。许多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小规模的有机化生产,生命力更为强大。
3.3 加强政策扶持,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发展低碳农业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自发的产生、形成[9],不仅要有资金的投入、相关行业、部门的协调和惩罚机制的建立,更要有法律法规的保障、标准的统一和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积极引导低碳农业发展,为发展低碳农业营造良好氛围。建立低碳农业交流合作的资本、人才、科技等平台,打造低碳农业品牌。二是加大对低碳农业技术研发投入,为发展低碳农业提供科技支撑。对发展低碳农业项目给予资金支持,鼓励和支持沼气、森林碳汇、秸秆还田、使用有机肥和畜禽粪便资源化处理等项目,特别是给予沼气池建设财政奖励。同时,加大田间道路、农田水利、土地整理、污水处理等投入,为低碳农业发展提供基础条件和示范指导。三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发展低碳农业激励约束体系。如节能法、环境污染法、清洁生产法和相关政策、管理体系等。并建立低碳农业发展的激励机制,依法保护草原、农田,控制开垦生态脆弱区域,保护生态环境[10]。
4 参考文献
[1] 许广月.中国低碳农业发展研究[J].经济学家,2010(10):72-78.
[2] 张莉侠,曹黎明.中国低碳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2011(11):103-106.
[3] 郭煇,张术环.我国发展低碳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途径研究
[J].农业经济,2011(9):18-19.
[4] 徐庆国,刘红梅,黄丰.低碳农业与可持续发展探讨[J].作物研究,2010,24(4):224-226.
[5] 何婷婷,张丽琼.安徽省农业碳排放现状及低碳农业发展路径探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5):30-34.
[6] 黄璜.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作物研究,2010,24(4):215-217,223.
[7] 余新华,乌东峰.发展低碳农业的对策探讨[J].作物研究,2010,24(4):232-236.
[8] 魏仕腾,余贞备.试论我国发展低碳农业的紧迫性及对策思路[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4):1-2,49.
【摘要】介绍了低碳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改变施肥结构、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发掘新型农业能源等对策,以期促进低碳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低碳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对策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有些地区发生极端气候事件(干旱、洪涝、冰雹、高温天气等)的频率与强度加剧,根本原因是大量排放温室气体CO2所致。基于这种严峻形势,我国政府和农业部门十分重视气候变化问题,为逐步降低农业生产中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提出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三低一高”的低碳农业发展模式[1]。
1发展低碳农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农业大国,发展低碳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从2003年开始化肥农药使用量呈不断增加的趋势,而化肥中氮、磷、钾肥主要生产原料为天然气、煤炭、重油、磷矿石、氯化钾矿粉等,其生产过程中也要用到大量煤、气、油,化肥大量使用直接导致农业生产的高碳化和高污染化。据调查,2003―2008年水稻用药次数从3~4次/季上升到9~12次/季,最高达16次/季,稻田农药成本从150~225元/hm2增加至975~1 275元/hm2,其中化学农药占总使用量的93%。二是畜禽养殖业畜禽粪尿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放到溪河、鱼塘、农田占97.2%;使用污水处理设施处理的只占2.8%。三是秸秆随意丢弃现象普遍,大面积露天焚烧量占总量的10%,导致空气中烟尘、颗粒物和其他污染物浓度的急剧增加,影响大气和水体质量,对人民生活和自然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四是随着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科技化发展,农业机械使用面积越来越大,在降低劳动力成本的同时,也导致石油燃料使用量的提升。
2发展低碳农业的对策
2.1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提高其利用率。 一是推广秸秆还田,扩大冬季绿肥种植。绿肥不仅是最清洁的有机肥源,其还能有效利用农田残余化肥,减轻污染,改善土质,增加生物覆盖,减少耕地,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按产秸秆18 t/hm2计算,相当于尿素195 kg/hm2、钙镁磷肥90 kg/hm2、氯化钾135 kg/hm2。据调查,冬季种植绿肥田翌年水稻产量可增加300 kg/hm2以上,共节本增收1 389元/hm2。推广秸秆还田技术,能有效减少化肥用量,改良土壤结构,促进微生物活力和作物根系的发育。田间试验表明,采取秸秆还田的田块一般可增产3%~5%。二是引导积造农家肥。农家肥积造占用场地少、简单便捷,整个过程基本没有碳消耗,是低成本、低污染的绿色肥源,不但能有效利用废弃物,减少污染,美化农村环境,还能降低化肥用量。三是全面运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西方发达国家化肥利用率在60%以上,而我国的化肥利用率只有35%,盲目过量施肥和施肥方法不科学等,都会造成化肥利用率下降。通过对农田环境监测,以大量采样数据为基础,经专家系统探研出最优的配肥结构,减少单质肥料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和耕地质量。四是推进绿色植保。采取生态治理、农业防治、生物控制、物理诱杀等生态环保安全的综合措施,以及选用高效低毒农药,减少农药残留和污染,确保环境安全和生态安全。
2.2建设标准粮田,提高耕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整合农田水利建设、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项目,以机耕路为骨架、以田间道路为网络,平整土地,达到排灌自如和农业机械操作便利的标准粮田,提高耕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同时,积极推进耕作制度改革,采取秸秆覆盖、免耕播种、简单松翻等措施,减少耕地翻耕,保护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和土壤墒情,同时降低劳动力成本、减少水土流失和节约能源,发展循环农业。一是推广立体种养模式。如种植-养畜-渔业、粮菜-林粮-果蔬等复合生态系统模式,充分发挥人力、物力、空间、资源和技术作用,有效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值,实现一地双收甚至一地多收。大力推广稻鸭共栖、稻鱼共育、葡兔鱼共养等立体种养模式,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种养效益。二是有机废物多级综合利用模式。积极推广运用鸡粪喂猪、猪粪喂鱼、沼气发电、秸秆还田等模式。尤其要大力推广“猪-沼-灯-果”模式,以山地、大田、庭院等为依托,采用先进技术,建造沼气池、猪舍、厕所三结合工程,形成物质与能源的良性循环[2]。
3开发农业生产新能源,促进低碳农业全面发展
农村面积广阔,自然资源丰富,拥有大量新能源增长点,若能利用新型能源转换技术进行开发,对低碳农业发展意义重大[3]。一是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推进生态工程。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将太阳房、日光温室或太阳能畜禽舍、沼气池和秸秆气化等农村新能源技术与生态农业技术进行集成组装,与农村改房、改厨、改厕、改圈、改庭院统一规划配套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新能源综合利用技术。二是与养殖小区建设相结合,推进沼气工程。要求各养殖小区及规模化养殖场,都要配套沼气工程,有效地解决畜禽粪便所造成的空气污染和水质污染等问题,实现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三是与设施农业建设相结合,推进太阳能利用工程。利用玻璃、薄膜等材料,建设太阳能日光温室,通过人工光、温、湿等调节,使农业生产不受自然气候影响和限制,促进工厂化生产;利用太阳光热转换技术,使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灶、太阳能取暖器等渗透农村生活;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转换技术,将太阳能转换为独立的电能,用于农业机械、植保病虫物理防治器材等,减少设施农业对石油的依赖[4]。四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推进生物能源工程。利用秸秆能源,将其生成的气、液、固态燃料直接作为生活用能,或深加工处理后可替代柴油、汽油等用于生产;开发生物柴油,生物柴油是一种优质清洁柴油,已被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大量使用,其中主要的提炼原料是油菜,因此建立生物柴油基地必须巩固扩大油菜生产面积,保证原料供给。发展低碳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因此,除应制定发展战略、出台扶持激励政策外,还要加大低碳农业宣传力度,让广大民众了解发展低碳农业的好处,形成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
参考文献
[1]谢立勇,林而达.适应二氧化碳肥效作用的农业技术潜力分析[J].中国农业气象,2006,27(3):161-166.
[2] 曾国揆,谢建.沼气发电技术及沼气燃料电池在我国的应用状况与前景[J].现代农业,2006(8):14-15.
关键词:低碳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对策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有些地区发生极端气候事件(干旱、洪涝、冰雹、高温天气等)的频率与强度加剧,根本原因是大量排放温室气体co2所致。基于这种严峻形势,我国政府和农业部门十分重视气候变化问题,为逐步降低农业生产中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提出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三低一高”的低碳农业发展模式[1]。
1发展低碳农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农业大国,发展低碳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从2003年开始化肥农药使用量呈不断增加的趋势,而化肥中氮、磷、钾肥主要生产原料为天然气、煤炭、重油、磷矿石、氯化钾矿粉等,其生产过程中也要用到大量煤、气、油,化肥大量使用直接导致农业生产的高碳化和高污染化。据调查,2003—2008年水稻用药次数从3~4次/季上升到9~12次/季,最高达16次/季,稻田农药成本从150~225元/hm2增加至975~1 275元/hm2,其中化学农药占总使用量的93%。二是畜禽养殖业畜禽粪尿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放到溪河、鱼塘、农田占97.2%;使用污水处理设施处理的只占2.8%。三是秸秆随意丢弃现象普遍,大面积露天焚烧量占总量的10%,导致空气中烟尘、颗粒物和其他污染物浓度的急剧增加,影响大气和水体质量,对人民生活和自然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四是随着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科技化发展,农业机械使用面积越来越大,在降低劳动力成本的同时,也导致石油燃料使用量的提升。
2对策
2.1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提高其利用率
一是推广秸秆还田,扩大冬季绿肥种植。绿肥不仅是最清洁的有机肥源,其还能有效利用农田残余化肥,减轻污染,改善土质,增加生物覆盖,减少耕地裸露,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按产秸秆18 t/hm2计算,相当于尿素195 kg/hm2、钙镁磷肥90 kg/hm2、氯化钾135 kg/hm2。据调查,冬季种植绿肥田翌年水稻产量可增加300 kg/hm2以上,共节本增收1 389元/hm2。推广秸秆还田技术,能有效减少化肥用量,改良土壤结构,促进微生物活力和作物根系的发育。田间试验表明,采取秸秆还田的田块一般可增产3%~5%。二是引导积造农家肥。农家肥积造占用场地少、简单便捷,整个过程基本没有碳消耗,是低成本、低污染的绿色肥源,不但能有效利用废弃物,减少污染,美化农村环境,还能降低化肥用量。三是全面运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西方发达国家化肥利用率在60%以上,而我国的化肥利用率只有35%,盲目过量施肥和施肥方法不科学等,都会造成化肥利用率下降。通过对农田环境监测,以大量采样数据为基础,经专家系统探研出最优的配肥结构,减少单质肥料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和耕地质量。四是推进绿色植保。采取生态治理、农业防治、生物控制、物理诱杀等生态环保安全的综合措施,以及选用高效低毒农药,减少农药残留和污染,确保环境安全和生态安全。
2.2 建设标准粮田,提高耕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整合农田水利建设、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项目,以机耕路为骨架、以田间道路为网络,平整土地,达到排灌自如和农业机械操作便利的标准粮田,提高耕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同时,积极推进耕作制度改革,采取秸秆覆盖、免耕播种、简单松翻等措施,减少耕地翻耕,保护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和土壤墒情,同时降低劳动力成本、减少水土流失和节约能源,发展循环农业。一是推广立体种养模式。如种植-养畜-渔业、粮菜-林粮-果蔬等复合生态系统模式,充分发挥人力、物力、空间、资源和技术作用,有效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值,实现一地双收甚至一地多收。大力推广稻鸭共栖、稻鱼共育、葡兔鱼共养等立体种养模式,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种养效益。二是有机废物多级综合利用模式。积极推广运用鸡粪喂猪、猪粪喂鱼、沼气发电、秸秆还田等模式。尤其要大力推广“猪-沼-灯-果”模式,以山地、大田、庭院等为依托,采用先进技术,建造沼气池、猪舍、厕所三结合工程,形成物质与能源的良性循环[2]。
2.3开发农业生产新能源,促进低碳农业全面发展
农村面积广阔,自然资源丰富,拥有大量新能源增长点,若能利用新型能源转换技术进行开发,对低碳农业发展意义重大[3]。一是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推进生态工程。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将太阳房、日光温室或太阳能畜禽舍、沼气池和秸秆气化等农村新能源技术与生态农业技术进行集成组装,与农村改房、改厨、改厕、改圈、改庭院统一规划配套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新能源综合利用技术。二是与养殖小区建设相结合,推进沼气工程
。要求各养殖小区及规模化养殖场,都要配套沼气工程,有效地解决畜禽粪便所造成的空气污染和水质污染等问题,实现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三是与设施农业建设相结合,推进太阳能利用工程。利用玻璃、薄膜等材料,建设太阳能日光温室,通过人工光、温、湿等调节,使农业生产不受自然气候影响和限制,促进工厂化生产;利用太阳光热转换技术,使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灶、太阳能取暖器等渗透农村生活;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转换技术,将太阳能转换为独立的电能,用于农业机械、植保病虫物理防治器材等,减少设施农业对石油的依赖[4]。四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推进生物能源工程。利用秸秆能源,将其生成的气、液、固态燃料直接作为生活用能,或深加工处理后可替代柴油、汽油等用于生产;开发生物柴油,生物柴油是一种优质清洁柴油,已被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大量使用,其中主要的提炼原料是油菜,因此建立生物柴油基地必须巩固扩大油菜生产面积,保证原料供给。发展低碳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因此,除应制定发展战略、出台扶持激励政策外,还要加大低碳农业宣传力度,让广大民众了解发展低碳农业的好处,形成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
3参考文献
[1] 谢立勇,林而达.适应二氧化碳肥效作用的农业技术潜力分析[j].中国农业气象,2006,27(3):161-166.
[2] 曾国揆,谢建.沼气发电技术及沼气燃料电池在我国的应用状况与前景[j].现代农业,2006(8):14-15.
海南岛具有天然的地理和环境优势,具备发展休闲农业的良好基础。加强农业供给侧改革、推进农地流转可提高海南岛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休闲度假产品品质和质量,从而引领休闲农业的发展。
一、海南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国内外城乡居民休闲度假需求快速增长的态势下,海南岛依托乡村景致开发的休闲度假产品却有效供给不足,休闲农业发展面临的制约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休闲度假产品开发滞后
长期以来,海南岛偏重于滨海旅游项目的开发,而借助乡村秀美景致发展休闲度农业的进度缓慢。民众生活水平提高后对休闲度假型的旅游产品需求呈上涨趋势,但海南旅游开发的不均衡结构导致依托乡村景致及热带特色农业打造的休闲度假产品供给不足。投资人热衷于建设高档、大型的旅游景点项目,而中小型、经济实惠型的休闲度假项目开发较少。
(二)一二三产业融合度低
农村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缓慢、农地流转渠道不畅,没有充分利用好热带资源禀赋发展特色农业及休闲农业,产业链过短,三产融合度低。长期偏重于吃住行,而忽视闲暇、娱乐、体验、康体等供给。偏重于岛外游客观光景点建设,而本地居民和游客共享的休闲度假产品不足。高低档酒店、饭店过剩,而农家民宿、乡村旅舍、汽车营地、惠民客栈等大众住宿缺乏。
(三)内生式发展能力较弱
内生式发展是指在整合区域内资源禀赋、产业、技术及文化的基础上,实现以创新为动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海南岛拥有独特的热带资源,也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但从创新、创意、人才、资本等方面来看,内生式发展能力较弱。目前的特征表现为:一味追求开发速度、数量,而不重质量、品质及服务的提高。粗放式管理,投入不足,运营效率和科技含量较低,造成现有休闲度假资源后续发展不力、资源浪费及闲置。创新意识不强,专业人才缺乏,基础设施滞后,硬件设施及“软服务”不够强。
(四)农地流转动力不强
农地流转的规模和速度相对于其他省而言有一定的差距,所以造成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缓慢。在传统形态之下,农户承包经营的土地呈现面积少、碎片化的特征,不利于休闲农业的发展。农民对其承包土地有“恋土”情节,土地不仅是生活资料的来源,而且还承载了农民非农产业失业、福利保障等功能,所以他们宁愿土地撂荒也不愿放弃对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农地流转的预期收益不稳定,也是造成农地流转速度缓慢的原因。
二、海南休闲农业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一)土地要素上
随着农地确权的逐步完成,在农地所有权、承包权及经营权“三权分置”下,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及入股等方式流转农地经营权或有偿退出农地的承包经营,以此达到相对集中农地,为发展休闲农业奠定适度规模化经营的基础;土地制度改革有利于明晰土地产权,保障集体、农民及投资人的合法权益,特别是从政策和制度层面保障投资人可预期收益投资环境,激发国内外投资人投资海南岛休闲农业的信心和动力。
(二)金融要素上
除了投资人自有资金外,如今已经逐步探索和建立了农地经营权抵押、担保、处置抵押资产及成立农民资金互助合作联社等金融创新模式,解决长久以来农业发展融资难、渠道少的问题,为发展休闲农业提供资金保障。同时政府鼓励发展特色农业及休闲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的力度逐步增大,投资人可以获取成本较低的政策性资金推动休闲农业的发展。另外,可以借助互联网渠道开展网络众筹融资,如股权众筹、回报众筹、公益众筹等模式,吸纳社会资本参与海南岛休闲农业的投资。
(三)资源禀赋要素上
将现有存量休闲农业资源合理利用和开发,搞活存量与做优增量并举,加强资源禀赋系统性及整体性联动开发。在海南岛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中,各区域陆续依托资源禀赋优势打造了一些休闲度假的旅游产品,普遍存在规模较小、产品单一、产业脱节及缺乏创意等状况。但因其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设施条件,所以在加速海南岛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此类旅游产品应该作为重要节点加以引导,促进资源整合之下构建创意休闲度假区。
(四)产品要素上
培育和延长产业链,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降低成本,提高产品品质及信誉,增加附加值,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休闲农业的特征,就是农地流转的基础上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特色农业,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促进三个产业的融合度,以特色鲜明、风格各异、生态健康的产品吸引消费者前来享受闲暇、购买产品。
(五)消费者体验上
打造特色农业和创意农业,增强设计的可参与性,激发消费者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为消费者心灵上带来愉悦和留下美好回忆。加强景点布局,完善精品酒店、主题酒店、民宿等设施建设,增强消费者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及味觉方面的美好体验度。不断创新特色产品,为休闲度假旅游注入新元素,形成生态、健康、养老、运动、产学研等休闲度假区
(六)人力资本要素上
人力资本的构成决定了休闲度假产品品质的优劣或有无创意、特色。休闲农业产业涉及到农业经济管理、设计、创意、营销、农产品研发等专门人才,加强对休闲农业涉及到的专门人才的引进或和学校合作培养,将为海南岛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人人力资本基础。
三、海南休闲农业发展模式设计
经营主体上,以农地适度集中后的农户联合经营为基础,同时鼓励农民以农地入股成立合作社自营或委托经营、农民以农地入股和企业联合经营、涉农企业及工商企业流转农地自营等多种模式共同发展;产品结构上,由传统的观光旅游转向休闲度假旅游,推出白领阶层休闲度假兼顾网络远程办公、老龄人口养老、二胎政策背景下的家庭休闲度假等a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体验。利用“休闲度假+特定资源”形成产品特色,如“休闲度假+热带雨林”构成了热带雨林生态休闲度假产品,“休闲度假+黎族苗族中医药”形成了中医药养生休闲度假产品;产业结构上,围绕传统消费基本环节的吃、住、行及非基本环节的游、购、娱,整合区域资源,形成供给组合,提升三个产业的融合度。传统吃住行环节也有结构优化空间,如从高端星级酒店转向特色民宿和主题酒店上;区域结构上,东部、中部、西部逐步形成分级发展的区域布局,重点建设一批休闲度假目的地、全域示范区和产业聚集区,资金、政策等优先向优质资源区域倾斜,形成休闲农业发展的主体格局。在资源一般的区域,推动形成基本具备休闲度假功能及服务本地市民的休闲度假地带;营销结构上,以“互联网+休闲度假”思维推动商业模式创新,推进智慧旅游,形成线上线下共融的平台。
四、休闲农业发展的利益协调
(一)设立监督指导机构
发展休闲农业涉及的农地流转有其特殊性,并非简单的契约双方协商交易过程,农地流转是政府(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使用者(经营权)在内的三方共同博弈过程,政府要建立农地流转方案,设立监督指导机构,给予流转各方政策指引;要形成健康有序的投入及收益分配机制,确保各投资主体能公平共享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
(二)畅通权利维护渠道
建立和完善消费者争议的仲裁平台,维护消费者及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当消费者利益受损时,畅通、便捷的维权渠道能快速处置消费过程中出现的争议,化解消费者内心的不满情绪,有利于维护休闲农业产业的整体形象。
五、政策建议
(一)加强政府引导和科学规划
政府通过综合性政策设计加强对休闲农业的扶持力度,合理规划布局,从而缓解休闲度假产品供给不足,指导经营者转型或投资者投资政府鼓励领域,引导经营者根据消费者需求变化进行升级,降低无效供给。
(二)创新休闲农业管理手段
根据科学技术的进步及消费者需求个性化、差异化趋势,创新城乡公共管理理念及手段,构建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完善休闲农业公共信息平台,保障游客的知情权及合理引导游客。
(三)建立健全休闲农场评价体系
借鉴台湾等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的经验,构建休闲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秉承客观、公开、公正理念,构建政府、消费者、第三方机构等多元化线上线下参与的评价平台,按照程序评定等级,并完善机制。
(四)基础设施建设应具有前瞻性
充分考虑未来旅游者增量因素,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预留适度弹性空间。在道路修建、休闲农业区域规划等方面,适度把握现状的基础上留足未来拓展的空间,避免基础设施建设弹性不足形成未来发展的制约因素。
(五)培养专门人才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有些地区发生极端气候事件(干旱、洪涝、冰雹、高温天气等)的频率与强度加剧,根本原因是大量排放温室气体CO2所致。基于这种严峻形势,我国政府和农业部门十分重视气候变化问题,为逐步降低农业生产中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提出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三低一高”的低碳农业发展模式[1]。
1发展低碳农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农业大国,发展低碳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从2003年开始化肥农药使用量呈不断增加的趋势,而化肥中氮、磷、钾肥主要生产原料为天然气、煤炭、重油、磷矿石、氯化钾矿粉等,其生产过程中也要用到大量煤、气、油,化肥大量使用直接导致农业生产的高碳化和高污染化。据调查,2003—2008年水稻用药次数从3~4次/季上升到9~12次/季,最高达16次/季,稻田农药成本从150~225元/hm2增加至975~1 275元/hm2,其中化学农药占总使用量的93%。二是畜禽养殖业畜禽粪尿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放到溪河、鱼塘、农田占97.2%;使用污水处理设施处理的只占2.8%。三是秸秆随意丢弃现象普遍,大面积露天焚烧量占总量的10%,导致空气中烟尘、颗粒物和其他污染物浓度的急剧增加,影响大气和水体质量,对人民生活和自然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四是随着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科技化发展,农业机械使用面积越来越大,在降低劳动力成本的同时,也导致石油燃料使用量的提升。
2对策
2.1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提高其利用率
一是推广秸秆还田,扩大冬季绿肥种植。绿肥不仅是最清洁的有机肥源,其还能有效利用农田残余化肥,减轻污染,改善土质,增加生物覆盖,减少耕地裸露,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按产秸秆18 t/hm2计算,相当于尿素195 kg/hm2、钙镁磷肥90 kg/hm2、氯化钾135 kg/hm2。据调查,冬季种植绿肥田翌年水稻产量可增加300 kg/hm2以上,共节本增收1 389元/hm2。推广秸秆还田技术,能有效减少化肥用量,改良土壤结构,促进微生物活力和作物根系的发育。田间试验表明,采取秸秆还田的田块一般可增产3%~5%。二是引导积造农家肥。农家肥积造占用场地少、简单便捷,整个过程基本没有碳消耗,是低成本、低污染的绿色肥源,不但能有效利用废弃物,减少污染,美化农村环境,还能降低化肥用量。三是全面运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西方发达国家化肥利用率在60%以上,而我国的化肥利用率只有35%,盲目过量施肥和施肥方法不科学等,都会造成化肥利用率下降。通过对农田环境监测,以大量采样数据为基础,经专家系统探研出最优的配肥结构,减少单质肥料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和耕地质量。四是推进绿色植保。采取生态治理、农业防治、生物控制、物理诱杀等生态环保安全的综合措施,以及选用高效低毒农药,减少农药残留和污染,确保环境安全和生态安全。 2.2 建设标准粮田,提高耕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整合农田水利建设、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项目,以机耕路为骨架、以田间道路为网络,平整土地,达到排灌自如和农业机械操作便利的标准粮田,提高耕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同时,积极推进耕作制度改革,采取秸秆覆盖、免耕播种、简单松翻等措施,减少耕地翻耕,保护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和土壤墒情,同时降低劳动力成本、减少水土流失和节约能源,发展循环农业。一是推广立体种养模式。如种植-养畜-渔业、粮菜-林粮-果蔬等复合生态系统模式,充分发挥人力、物力、空间、资源和技术作用,有效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值,实现一地双收甚至一地多收。大力推广稻鸭共栖、稻鱼共育、葡兔鱼共养等立体种养模式,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种养效益。二是有机废物多级综合利用模式。积极推广运用鸡粪喂猪、猪粪喂鱼、沼气发电、秸秆还田等模式。尤其要大力推广“猪-沼-灯-果”模式,以山地、大田、庭院等为依托,采用先进技术,建造沼气池、猪舍、厕所三结合工程,形成物质与能源的良性循环[2]。
2.3开发农业生产新能源,促进低碳农业全面发展
农村面积广阔,自然资源丰富,拥有大量新能源增长点,若能利用新型能源转换技术进行开发,对低碳农业发展意义重大[3]。一是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推进生态工程。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将太阳房、日光温室或太阳能畜禽舍、沼气池和秸秆气化等农村新能源技术与生态农业技术进行集成组装,与农村改房、改厨、改厕、改圈、改庭院统一规划配套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新能源综合利用技术。二是与养殖小区建设相结合,推进沼气工程。要求各养殖小区及规模化养殖场,都要配套沼气工程,有效地解决畜禽粪便
[1] [2]
所造成的空气污染和水质污染等问题,实现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三是与设施农业建设相结合,推进太阳能利用工程。利用玻璃、薄膜等材料,建设太阳能日光温室,通过人工光、温、湿等调节,使农业生产不受自然气候影响和限制,促进工厂化生产;利用太阳光热转换技术,使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灶、太阳能取暖器等渗透农村生活;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转换技术,将太阳能转换为独立的电能,用于农业机械、植保病虫物理防治器材等,减少设施农业对石油的依赖。四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推进生物能源工程。利用秸秆能源,将其生成的气、液、固态燃料直接作为生活用能,或深加工处理后可替代柴油、汽油等用于生产;开发生物柴油,生物柴油是一种优质清洁柴油,已被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大量使用,其中主要的提炼原料是油菜,因此建立生物柴油基地必须巩固扩大油菜生产面积,保证原料供给。发展低碳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因此,除应制定发展战略、出台扶持激励政策外,还要加大低碳农业宣传力度,让广大民众了解发展低碳农业的好处,形成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
谢立勇,林而达.适应二氧化碳肥效作用的农业技术潜力分析[J].中国农业气象,,():-.
曾国揆,谢建.沼气发电技术及沼气燃料电池在我国的应用状况与前景[J].现代农业,():-.
陈兴中,孙丽丽,李富忠.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之路探析[J].商场现代化,():-.
摘要介绍了低碳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改变施肥结构、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发掘新型农业能源等对策,以期促进低碳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低碳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对策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有些地区发生极端气候事件(干旱、洪涝、冰雹、高温天气等)的频率与强度加剧,根本原因是大量排放温室气体CO2所致。基于这种严峻形势,我国政府和农业部门十分重视气候变化问题,为逐步降低农业生产中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提出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三低一高”的低碳农业发展模式[1]。
1发展低碳农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农业大国,发展低碳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从2003年开始化肥农药使用量呈不断增加的趋势,而化肥中氮、磷、钾肥主要生产原料为天然气、煤炭、重油、磷矿石、氯化钾矿粉等,其生产过程中也要用到大量煤、气、油,化肥大量使用直接导致农业生产的高碳化和高污染化。据调查,2003—2008年水稻用药次数从3~4次/季上升到9~12次/季,最高达16次/季,稻田农药成本从150~225元/hm2增加至975~1 275元/hm2,其中化学农药占总使用量的93%。二是畜禽养殖业畜禽粪尿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放到溪河、鱼塘、农田占97.2%;使用污水处理设施处理的只占2.8%。三是秸秆随意丢弃现象普遍,大面积露天焚烧量占总量的10%,导致空气中烟尘、颗粒物和其他污染物浓度的急剧增加,影响大气和水体质量,对人民生活和自然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四是随着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科技化发展,农业机械使用面积越来越大,在降低劳动力成本的同时,也导致石油燃料使用量的提升。
2对策
2.1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提高其利用率
一是推广秸秆还田,扩大冬季绿肥种植。绿肥不仅是最清洁的有机肥源,其还能有效利用农田残余化肥,减轻污染,改善土质,增加生物覆盖,减少耕地裸露,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按产秸秆18 t/hm2计算,相当于尿素195 kg/hm2、钙镁磷肥90 kg/hm2、氯化钾135 kg/hm2。据调查,冬季种植绿肥田翌年水稻产量可增加300 kg/hm2以上,共节本增收1 389元/hm2。推广秸秆还田技术,能有效减少化肥用量,改良土壤结构,促进微生物活力和作物根系的发育。田间试验表明,采取秸秆还田的田块一般可增产3%~5%。二是引导积造农家肥。农家肥积造占用场地少、简单便捷,整个过程基本没有碳消耗,是低成本、低污染的绿色肥源,不但能有效利用废弃物,减少污染,美化农村环境,还能降低化肥用量。三是全面运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西方发达国家化肥利用率在60%以上,而我国的化肥利用率只有35%,盲目过量施肥和施肥方法不科学等,都会造成化肥利用率下降。通过对农田环境监测,以大量采样数据为基础,经专家系统探研出最优的配肥结构,减少单质肥料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和耕地质量。四是推进绿色植保。采取生态治理、农业防治、生物控制、物理诱杀等生态环保安全的综合措施,以及选用高效低毒农药,减少农药残留和污染,确保环境安全和生态安全。
2.2 建设标准粮田,提高耕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整合农田水利建设、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项目,以机耕路为骨架、以田间道路为网络,平整土地,达到排灌自如和农业机械操作便利的标准粮田,提高耕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同时,积极推进耕作制度改革,采取秸秆覆盖、免耕播种、简单松翻等措施,减少耕地翻耕,保护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和土壤墒情,同时降低劳动力成本、减少水土流失和节约能源,发展循环农业。一是推广立体种养模式。如种植-养畜-渔业、粮菜-林粮-果蔬等复合生态系统模式,充分发挥人力、物力、空间、资源和技术作用,有效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值,实现一地双收甚至一地多收。大力推广稻鸭共栖、稻鱼共育、葡兔鱼共养等立体种养模式,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种养效益。二是有机废物多级综合利用模式。积极推广运用鸡粪喂猪、猪粪喂鱼、沼气发电、秸秆还田等模式。尤其要大力推广“猪-沼-灯-果”模式,以山地、大田、庭院等为依托,采用先进技术,建造沼气池、猪舍、厕所三结合工程,形成物质与能源的良性循环[2]。
2.3开发农业生产新能源,促进低碳农业全面发展
农村面积广阔,自然资源丰富,拥有大量新能源增长点,若能利用新型能源转换技术进行开发,对低碳农业发展意义重大[3]。一是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推进生态工程。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将太阳房、日光温室或太阳能畜禽舍、沼气池和秸秆气化等农村新能源技术与生态农业技术进行集成组装,与农村改房、改厨、改厕、改圈、改庭院统一规划配套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新能源综合利用技术。二是与养殖小区建设相结合,推进沼气工程。要求各养殖小区及规模化养殖场,都要配套沼气工程,有效地解决畜禽粪便所造成的空气污染和水质污染等问题,实现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三是与设施农业建设相结合,推进太阳能利用工程。利用玻璃、薄膜等材料,建设太阳能日光温室,通过人工光、温、湿等调节,使农业生产不受自然气候影响和限制,促进工厂化生产;利用太阳光热转换技术,使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灶、太阳能取暖器等渗透农村生活;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转换技术,将太阳能转换为独立的电能,用于农业机械、植保病虫物理防治器材等,减少设施农业对石油的依赖[4]。四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推进生物能源工程。利用秸秆能源,将其生成的气、液、固态燃料直接作为生活用能,或深加工处理后可替代柴油、汽油等用于生产;开发生物柴油,生物柴油是一种优质清洁柴油,已被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大量使用,其中主要的提炼原料是油菜,因此建立生物柴油基地必须巩固扩大油菜生产面积,保证原料供给。发展低碳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因此,除应制定发展战略、出台扶持激励政策外,还要加大低碳农业宣传力度,让广大民众了解发展低碳农业的好处,形成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
3参考文献
[1] 谢立勇,林而达.适应二氧化碳肥效作用的农业技术潜力分析[J].中国农业气象,2006,27(3):161-166.
[2] 曾国揆,谢建.沼气发电技术及沼气燃料电池在我国的应用状况与前景[J].现代农业,2006(8):14-15.
1衡水市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1思想认识不足,低碳意识薄弱。
在生态农业和低碳农业建设过程中,虽然农业、环保等部门不断扩大宣传,反复传达国家有关的政策法规,但县、乡、村等基层部门思想重视程度不够,并没有把生态农业建设、降低农业污染物排放作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认真落实执行,缺乏统一的规划。加之,从事农业的多是留守儿童和老人,文化水平低,对低碳农业认识不够,农业生产仍以传统粗放式生产模式为主,直接导致生态农业发展失衡。
1.2人均耕地占有量低,耕地缺少后备资源。
随着人口不断增加,衡水市人均耕地占有量呈下降趋势,人均占有耕地面积由1996年的0.143hm2下降到2005年的0.140hm2,可开垦的耕地后备资源有限,仅占土地总面积的3.77%,且50%以上分布在水源不足的地区,开发利用的制约因素较多。此外,近几年随着城镇化速度的加快,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较多,耕地后备资源少、生态环境约束大等矛盾愈加突出。
1.3耕地总体质量偏低,农业生产条件落后。
全市11个县级市耕地总体质量偏低,90%的耕地土壤盐化现象严重,20%的耕地漏水漏肥,且部分耕地地势低洼,易受洪涝灾害影响。同时,全市农业生产基本以家庭为单位,现代农业机械化水平低,且全市农业科技研究机构少,技术服务人员缺乏,农业生产仍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以上均导致土地生产效率不高,严重制约了衡水市生态农业的发展。
1.4农业产业化仍处于较低水平,各地发展不平衡。
近几年,衡水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尤其是特色农业已初具规模,但全市农业产业化仍处于初级阶段,主要表现为:龙头企业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数量上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对地方带动能力仍然偏低;特色产业规模偏小,产品品种偏少,产品研发能力低,原料型初级产品多,缺乏知名品牌产品;此外,全市产业化发展极为不平衡,各县市之间无论是在特色主导产业的数量上还是产业经营率上存在较大差距,如冀州产业化经营率为56%,而阜城仅为24%。
2衡水市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
2.1加强生态农业信息化建设,提高农民科学素质。
针对衡水市生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应采取多种方法促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利用网络、电视、电台等媒体工具扩大宣传,充分利用本地高校、职业学校、相关企业等平台举办相关培训活动和专题讲座,提高和增强农民生态农业的意识。同时,通过培养高素质农业技术人员,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为生态农业的建设提供科技服务。
2.2根据本地实际,选择科学的生态农业模式。
衡水市生态农业的发展一定要与各县市的实际情况相适宜,在细致调研和科学规划下,选择推广合适的生态农业模式。衡水市绝大多数县市均为平原区域,在作为平原产粮区的同时,可大力发展蔬菜产业,主要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模式为主,要侧重无公害农产品栽培技术的建设,提高优质农产品比重;景县、安平、武强等县畜牧业发达,应采用生态种养模式,在提高效益的同时,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桃城区、冀州两地应充分利用国家级湿地衡水湖这一优势资源,发掘冀州古城文化资源,利用旅游景点、休闲渔庄、邓庄乡特色农业园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生态旅游和休闲渔业旅游;深州、饶阳、阜城作为全市重要的瓜果生产基地,可推广农、牧、果、林复合模式综合发展。
2.3培育壮大配套产业,提高生态农业产业化水平。
充分发挥政府在整个产业体系中的主导作用,一方面为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另一方面要做大、做强各产业龙头企业,发挥其带头拉动作用,将龙头企业、农民和市场联系起来,完善农产品原料到品牌建立的各个环节。与此同时,围绕本地优势产业,培育壮大相关配套产业,如:生物肥料业、种子业、毛皮加工业、瓜果加工业等,实现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