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6 10:45:56
序论:在您撰写理性思考的重要性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重要性水平 量化方法 思考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0-147-02
重要性水平是重要性原则的量化。重要性原则的量化是审计判断的难点之一。《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重要性》只对编制计划时重要性水平评估和评价审计结果时重要性的考虑做了一些原则规定,未能提出具体的量化方法,大多学者的研究集中在重要性的概念、与审计风险和审计证据的关系方面。一些书刊中主要介绍和运用的是西方国家注册会计师协会颁布的数量指南或一些大的会计师事务所制定仅供其内部使用的计算方法。笔者认为,这些指南或方法的引进,对于我国重要性水平的初步研究和应用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审计工作的深入,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我们必须在对我国国情进行充分研究和评价基础上,对引进的指南和方法进行调整和修正。
一、国外的一些数量指南或计算方法
(一)澳大利亚注册会计师协会颁布的数量指南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少数几个颁布重要性水平判断数量指南的国家,其所制定的数量指南范围较宽,注册会计师可以在多个计算基础和比率幅度内根据被审计单位具体情况和自己的经验选择使用。我国在2005年颁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规范指南第四号――小规模企业审计》就是根据其进行举例。其颁布的数量指南是:
1.总资产的0.5%~1%;
2.总收入的0.5%~1%;
3.所益者权益的1%;
4.净利润的5%~10%;(净利润较小时用10%,净利润较大时用5%)。
(二)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提出的建议方法
CICA提出的建议方法中,重要性水平根据总利润额的大小计算确定。具体做法是:总利润额按数额的大小划分为四个区间,每个区间规定不同的比率幅度,由特许会计师根据实际情况和自己的经验选择确定自己的计算比率。CICA提出的指导数见表1:
(三)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提出的计算公式
美国是世界上审计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对重要性概念的提出和研究比较早,但AICPA并没有正式提出重要性水平计算的数量指南,只是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根据调查的结果提出了重要性水平计算的三个公式,供会计师事务所参考使用:
1.0.038057×总收入0.867203
2.0.146924×税前利润0.942554
3.0.038057×净利润0.894640
(四)一些会计师事务所形成的计算计划重要性使用的表格
一些大的会计事务所一般并不执行注册会计师协会颁布的数量指南或计算公式,而是根据本事务所的经营策略以及承担审计风险的能力,通过对长期审计工作经验的总结,推导出了一些仅供本事务所内部使用的计算表格。尽管不同的事务所有不同的承担风险的能力,所形成的计算表在具体数据上有所不同,但其原理、内容和格式基本上是一致的。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计算表格如下:
二、上述数量指南和计算方法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上述数量指南和计算方法是为了规范审计工作,适应审计工作实践发展的需要,在总结实际审计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它的特点:一是大多产生于经济发达、经济运行比较规范的西方国家,如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二是来源于实践,是在实际审计工作中根据大量的被审计单位的某一主要经济指标,如总资产、总收入、总利润等计算求得;三是不同的数量指南和计算方法考虑了规模不同的被审计单位承受力问题:企业的规模越小,计算的比率越高,规模越大,则计算比率越低;四是计算出结果后,都需要注册会计师根据经验进行调整和修正。从审计实践来看,这些数量指南和计算方法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计算基础过于单一,计算结果受单一指标的影响大
在上述数量指南和计算方法中,重要性水平都是根据单一指标计算的。如总资产、总收入、税前利润、净利润等等。在经济运行中,不同企业某一指标并不是完全等同的。在同一企业中不同指标之间的关系也不是完全协调一致的。因此,根据单一指标计算出来的重要性水平,必然存在重大差异。美国《注册会计师通讯》1989年第6期《各种判断重要性的经验法则比较》一文的作者,根据三个公司1977~1987年十年的实际财务数据的平均数实际考察了不同计算方法对重要性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被审计单位选择不同的经济指标可以计算出数额不等的重要性水平,而且,这些重要性水平相差很大。详见下表:
上表显示,在制造公司,按平均净利计算的重要性水平最小,为150,按收入计算的最大为470,最大是最小的三倍多;在超级市场,按总资产计算的重要性水平最小为220,按收入计算的最大,为1310,最大是最小的六倍;而在财务公司,按总资产权益计算的最大,为35760,按权益计算的最小,为2680,最大是最小的13倍多。这样,就为重要性水平的最终确定带来了困难。选择最大的、审计风险增高,一旦出现失误,就有被诉讼、被追究法律责任的可能。选择最小的,审计风险降低了,但同时审计的成本也会随之升高。事实上,重要性水平如何确定,仍然未能解决。
(二)未分行业,未能体现行业差异
企业所在行业不同,不仅相关经济指标之间存在重大差异,而且审计风险也存在很大差别。根据有关资料记载,美国最近十多年的诉讼案件大多集中在金融、保险、高新技术等行业。根据审计风险和重要性水平的关系,企业的审计风险越高,则重要性水平应越低。在上述的数量指南和计算方法中,未能实行行业细分,这样很难满足不同行业审计中重要性水平确定的要求。
(三)缺乏严格的理论支持
现有的重要性水平数量指南和计算方法都是根据注册会计师长期工作实践和经验形成的。尽管它们反映了一定审计规律和被审事项的内存关系,但是由于缺乏广泛的理论论证和推导,在有些方面还是片面、非理性的,表现在实践上是个例的准确性和广泛的不确定性。
(四)与审计风险理论相矛盾
一般来讲,小规模企业往往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缺陷,不相容职务划分有限,业主可能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支配所有的经营管理活动。从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的关系来看,其审计风险比较高。根据审计风险和重要性水平的关系原理,审计风险越高,重要性水平应越低。而在所有数量指南和计算方法中,计算比率均实现递减,即企业规模越大,计算比率越低,这与审计风险理论相矛盾。
三、我国构建重要性判断数量指南的理性思考
针对西方国家重要性判断数量指南和计算方法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在我国目前还不宜制定和颁布重要性判断的数量指南或计算方法。因为:(1)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尚处在起步阶段,注册会计师审计还未能真正形成独立思考和独立分析判断的氛围,过早地颁布数量指南或计算方法,容易产生过分依赖而削弱其独立性;(2)我国市场经济尚处于初级阶段,行业差别还十分明显,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统一的重要性水平数量指南的形成是不可能的;(3)经济运行中,非数量因素的影响还大量存在,在很多情况下,非数量因素的影响往往超过数量因素的影响。基于以上三个原因,如果构建我国重要性判断数量指南和计算方法,则在借鉴国外经验时,至少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划分行业,按行业确立判断标准
我国尚处在市场经济的初期,原计划经济体制下条条管理的痕迹还没有完全消除,在今后的相当长的时间内这一问题还将继续存在。由于长期被告条条管理,使得经济运行中行业间差别很大,但是行业内部资产负债结构、盈利状况、市场环境等基本一致。如果按全社会不同行业确定同一的标准,不仅难度加大,而且也难具有针对性,按行业制定能比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按行业制定标准,行业划分不宜过细。在行业的划分上,应充分考虑我国传统的行业特点,关注各行业发展变化,随着各行各业发展变化的趋势,随时进行调整。
(二)多指标综合计算,修正单一指标的影响
由于单一指标作为计算基础,计算出的重要性水平差异很大。我们通过分行业确定判断标准,已经对这差异作了一定的修正。另外,还可以实行多指标综合计算进行修正。多指标综合计算是指选择与重要性判断相关的多个指标共同作为计算基础,计算出被审计单位的重要性水平。多指标综合计算的好处是:既可以克服不同时期单一指标差异大、计算出的重要性水平不准确的缺点,又符合重要性水平确定的基本原理。重要性水平是会计报表中允许出现的错报和漏报的额度,这一额度是针对整个会计报表而言的。根据单一指标进行计算,只考虑了单一指标对报表使用人的影响,而忽视了多指标的综合作用,这种计算结果本身就是有缺陷的。因此,多指标综合计算可能更好地体现报表使用人的要求。
(三)重要性水平的确定不宜过高
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成反比例关系,审计风险水平越高,重要性水平越低;出现差错可能性越大,则重要性水平应越低。由于西方国家经济运行比较规范,会计信息的质量较高,与此相适应所形成的重要性水平也是比较高的。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时间还较短,经济运行还很不规范,特别是近几年,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还十分严重。因此,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不宜过高,从而执行更多的实质性测试,以降低审计风险水平。
(四)明确界定重要性的性质特征
重要性具有数量和性质两大特性。确定重要性水平数量指南和计算方法,只考虑了重要性的数量特性,而没有考虑其性质特性,这就给人一种错觉,似乎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只需要考虑数量特性,而不需要考虑性质,这对重要性原则的合理运用是不利的。因此,在制定我国会计报表的重要性判断指南时,应当明确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数量指南,直接规定计算基础,计算比率和调整、修正方法,在实际运用中,直接根据报表计算确定。另一部分是性质指南,直接列出应视为重要错报或漏报的类型,在审计中,一旦发现则应给予足够的关注。性质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1)涉及到舞弊和违法行为的错报或漏报;(2)可能引起合同义务变化的错报或漏报;(3)影响收益趋势变化的错报或漏报;(4)不期望出现的错报或漏报等。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2009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M].经济科学出版社
2.段兴民等.审计重要性水平[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3.方宝璋.试论审计重要性水平[J].审计研究,2004(4)
4.于亦铭.论审计风险与审计重要性的关系[J].审计研究,2000(4)
5.潘博.“审计重要性”实际应用的若干策略研究[J].1999(2、3)
6.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重要性.2006
【关键词】独立思考;数学教学
一、学生丧失独立思考能力的原因
1.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自我思考发挥的空间。尤其是在乡村,很多家长,要求孩子必须听话,要不然就会受到责备。这样一来,孩子眼里的世界逐渐和家长眼里的世界趋同了。他们的思想也就固化在上一辈的思想里,没有发展。
2.小学课本的问题设计,过于刻板,不利于孩子的独立思考。
案例见表:
显然:新的问题比之传统的问题,学生又更广阔的思考空间,这类问题变成了突出要求学生解释为什么某些事情是这样的。这样学生就能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要求学生从开放的问题的情境出发,进行分析推理,并检验结果。所以,教科书在设计问题上的过于刻板,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孩子的独立思考。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过于注重知识的全面化和系统化。日积月累我的重复训练,完全抑制了一个孩子自由想象的空间。他们习惯了把内心和个性完全隐藏起来了,逐渐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学生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学生学习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活动。认识的主体是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人的认识从感知外界事物发展到抽象思维的过程,起关键作用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即能否主动地去思考、探究问题,学生缺少或失去主动思考的热情,独立思考的习惯,就无法较好地亲身体验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儿童的教育是一门复杂而又高深的学问。每一个儿童作为一个个体,性格又是迥然不同的,教师一定要训练孩子判断和做决定时的逻辑思维,这对孩子一生都是很重要的。在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需要他自己判断和决定,而一个成功的人一定是一个思维缜密,逻辑清晰的人。所以现在我们不要代替他做决定,而要教他如何思考及做出正确的决定。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1.启发学生。如果完全把课堂交给学生,尤其是小学生,无异于是对牛弹琴,更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因为小学生的智力水平和理解能力尚待提高.他们无法对陌生的知识进行自我认知。如果撇开学生的立场,完全由教师进行系统的讲述,那么将回到“满堂灌”的时代。学生将会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失去自我。所以,最和谐的状态就是教学相长。古人云:“温故而知新。”教师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需要巧妙地将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通过复习旧的知识,在旧的知识中寻找突破口,从此来获得新的知识。这样一来,学生才会觉得新的知识是自己在观察思考中获得的,而不是对老师言论的复制粘贴。其次,数学经常与图像,符号,实物联系在一起。而小学生在智力发展阶段对图像,实物的认知记忆程度远远高于对数字,文字的理解记忆。这就在无形中要求老师用一些相对实际的物体来反映数学的理性思维。小棒,积木,数学模型将是很不错的选择。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这个道理。
【关键词】中药药性理论;发展现状;问题;药性系统
【中图分类号】R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097-02
中药药性不仅是中药理论中的关键部分,同时它还是临床中对中药的作用及其性质进行阐释的主要依据。它主要包含了中药的毒性、升降浮沉、归经、五味以及四性等内容,同时他(它)们还是构成中药药性系统的核心内容。本研究所说的系统就是指同类事物根据一定的规律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药性系统中,中药的各种性能主要是根据在对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根据其最终的效果而概括形成的,它是对中药的功效的高度概括,同时它还是中药理论的关键组成部分。
1 中药药性理论基础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现状
1.1 单纯的性能研究
目前,在对中药的药性理论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通常只会侧重于对其某一方面的性能进行研究,例如针对中药的毒性、归经或寒热性进行研究,一般情况下,对于中药的研究,对于其药理毒性或药效的研究相对较多。在对中药的五味理论进行研究时,通常是从物质基础的角度着手的;在对其归经理论进行研究时,通常需要借鉴药待动力学或受体学说来对其进行研究的;不过在对单一药物的某个有效部位进行研究时,基本上不可能形成相应的研究规律。在温里性的中药药性系统中,不仅包含了温热药性,还包含了“辛味”;清热类药物除了含有寒凉类药物之外,还带有一定的苦味。
1.2 缺乏统一的中药药性标注
对于中药而言,它的各种性能主要是从某个特定的角度来对该药物的某种特性进行认识、概括的,因此,对于药物的定性还缺乏一定的完善性。由此可见,在对中药的药性进行研究时仅从单一的角度来对其进行研究,就很容易出现偏差。此外,由于不同的研究者所站的立场不同,其判断依据以及学术观点也存在较大的差异。由于此类情况的出现,导致了在对中药的药性进行标注时,缺乏统一的标注标准。在对研究对象进行选择的过程中,未能分清药物标注时的主次关系,甚至忽略了原有的药物认知分歧,这就为揭示药物的药性理论形成了一定的障碍。
1.3 中医药理论与研究思路脱节
在对中药的归经进行研究时,通常需要对中药中的每种特定的活性成分在人体中的分布情况进行探查、研究,以此来对中药理论与归经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一般情况下,绝大部分研究者认为中药的归经与其有效成分在所属器官中的分布情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谓的归经就是指中药对患者的病变部位在经络或脏腑的选择性作用,在目前已知的绝大部分中药的有效成分中,其在作用的过程中,通常是分布在患者的脏器内的,但其分布量较大的脏器并不一定是其靶向器官。基于此,在对重要的归经进行判断的过程中,并不能仅从其分布情况就确定其发挥作用的部位,这样的判断方式以及研究方法对于中药的实际作用部位的判断存在一定的偏差。
2 中药药性系统中的内部规律
2.1 文献记录内中药各种性能之间的关联
在中药的药性系统中,它的各种药性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根据一定的内在规律而联系在一起的。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中药的四气与五味之间虽然有着不同的性质,但其可以并列存在,这就说明其具有一定的内在关联。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酸咸无升,甘辛无降;寒无浮,热无沉”,因此,有学者将其作为依据,认为升降沉浮与四气五味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并将其应用到中药的四气五味的研究过程中。
2.2 中药本身就是一种药性系统的复合体
在我国历代中药著作中,对于各味中药的性味归经等药性均做出了明确的标注,从应用以及功效方面来对其具体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的,并用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来对该药物的安全性进行反应。由此可见,对于单一的药物来说,其不同的性能就可以形成一个单独的药性系统,所以,在对其进行研究时,不能将其分割开来研究。
2.3 中药特殊系统构架的形成以及中药的分类
在对中药的相关报道文献进行整理分析时,我们可以发现,对于中药的分类基本上是根据其功效来完成的,不过,各类药物在药性系统方面的主体具有共性,换句话说,药性系统是以独特的构架而存在的。对于药性系统不同的药物组合,其最终形成的生物效应存在明显的差异。由此可见,在药物的药性系统中,其基础内容就是药味,关键内容就是四性,归经则是其核心特征。
3 确立药性系统的基础研究方式
3.1 研究药性系统基础的相关思路
大量的研究表明,温里药具有一定的共有药效谱,这是根据此类药物的共同药性所研究出来的,在对相同性味的归经中药进行推测时,同样也具有相同的药效谱。由此可见,中药药性中的各种不同的性能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对中药的药性进行研究时,也必须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充分的考虑在内。
3.2 多层次研究的相关思路
由于中药本身以及它的分类具有较为明显的特征,因此,在对其进行研究时,不能仅仅从某个方面来对其进行研究,必须要对其进行多层次的研究,并以此来揭示药物的科学内涵。
参考文献:
[1] 王建,张廷模,曾南等.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与思考[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2):212-213.
[2] 翟华强,张冰,艾明要等.基于复杂系统的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思考[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1(8):522-524.
[3] 崔瑛.药性理论的复杂性与药性物质研究的思考[C].//2009第二届临床中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61-64.
关键词:中药;药性;理论;现代化;研究
中医是我国特有的医疗技术,其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在当前社会,中医技术沿用至今,具有较强的治疗效果,中医具有治本的功效,在医药西医治疗的基础上,有时会结合中医药物,有效提高了治疗的效果。为了促进中药的现代化发展,需要结合中药的药性理论,加强药性研究,应结合现代化的药性理论,这可以保证研究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结合现代化的研究技术以及设备,能更清楚的了解中药的有效成分,了解药物的药性,从而保证我国中药产品能尽快进入国际市场。
1、中药药性理论现代化研究的范围及意义
为了促进中药的现代化发展,必须对中药的药性进行细致的研究,了解中药的功能以及有效成分,在对中药进行研究时,主要是对其药性进行分析,这可以了解到药物发挥出的疗效,与作用。中药药性理论是指药性形成的机制以及运行的规律。中药药性理论现代化研究的范围包括药物的性质、应用的规律,药性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的性质,也是指其四气、五味、归经、毒性等,本文主要是对中药药性的四气与五味进行研究,药性理论是中医通过长期的实践得出的,在用药治疗的过程中,分析了药物本身具有的性质以及达到的治疗效果。中药的药性是中医治疗的主要依据,在对中药的药性理论进行现代化的研究时,需要结合中医临床用药的治疗经验,还要结合现代化的技术,这可以保证中药的现代化发展。
2、中药药性理论现代化研究的依据
中药药性理论与中医理论都是我国中医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中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中医也总结出了较多的经验,对中药的药性以及用药效果进行了总结,中医治疗需要有坚实的理论为基础,是建立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之上。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不同的病人对药物的反应有着差异性,在用药时,中医需要观察疗效,这有利于了解到中药的性质,可以总结出中医的药性理论,这对今后的治疗与用药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中药药性包括四气、五味等,在临床应用中,能了解到药物是否具有清热泻火的功效,可以实现对症下药。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理论的形成,也均来自于临床实践的总结。因此,中药药性理论的形成是以其临床实践为基础的。
中药药性理论的不断补充与完善,也有赖于中药的临床实践。因其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过程,才使之逐步臻于完善。如“四气”理论,在《本经》中只有寒、热、温、凉四气,后又加上平性而称为五气,而后又在五气的基础上添加了“微”与“大”,使之进一步有了微温、大热、微寒、大寒等程度上的差异。五味也是如此,《本经》只有五味,后人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又总结出了淡味、涩味等。可见,药性理论的发展与完善,也是由抽象到具体、由简单到复杂、由片面到全面而逐步认识与深入发展的。
3、中药药性理论现代化研究的实质及应用性
3.1临床研究的应用性
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有较高的临床应用指导性,在临床实践中,广大医务工作者在辨证选药时,大多根据药性理论来指导临床用药。说明药性理论研究,也要以指导临床用药为目的。如药性寒凉的药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药性温热的药可温里散寒,助阳回阳。辛味药能发散;甘味药能补益;咸味药能软坚等。然而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古代医家用药多以个人经验为主,定性强于定量,定性与定量均以个人经验为据,量效关系较为模糊,且笼统而随意性大。因此,我们可借鉴中药化学的研究,来认识中药的有效成分,并为其精确定性提供依据。
3.2炮制学研究的指导性
为了提供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等,也需在中药药性理论的指导下,按要求进行炮制,否则将会直接影响药物的疗效。如同为治疗脾气虚弱,中气下陷之补中益气汤,有的医生开方使用后有效,有的则疗效欠佳,有的甚至无效。究其原因,与未按药性理论要求对方中某些药物进行规范化炮制有直接关系。按照方中药物组成的药性,黄芪当用蜜炙,白术当用麸炒。因为生黄芪功在走表,透达肌肤,走而不守,具有固表止汗,托毒排脓,利水消肿之功,为外科疮疡溃后托疮排脓生机之要药。而炙黄芪则重在走里,具有补益脾肺,益气生血之功,为常用的补虚益气之品。白术生用,功效重在燥湿利水,益气健脾,内含较多的挥发油,苍术醇、苍术酮,燥性较大,若经麸炒后,由于麸多孔,质松而有较好的吸附作用,可以吸附部分挥发油,其燥性相对较低,所以临床多用炒白术。
3.3中药现代化研究的方向性
在中药现代化研究过程中,当首先以药性理论的研究为基础与方向。如“四气”的实质就是需要认真考虑的药性理论研究方向,因为四气的研究也是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许多学者从中药有效成分和中药药理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积累了许多经验和资料,在某些方面也体现了“四气”的实质。有的学者在研究中发现,温热类药物所含生物活性成分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促进呼吸、循环、代谢系统的活动及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并能为其提供营养物质或供给能量,从而显示出这类温热药物所具有的温热作用。如据药理研究证实,温热类药物的附子所含乌头原碱具有强心镇痛作用,中医所说的“亡阳虚脱证”,其表现形式主要为呼吸、循环衰竭,热量供应不足,故用具有强心镇痛作用的附子来回阳救逆。又如干姜含挥发油及姜辣素等成分,能兴奋呼吸中枢及血管运动中枢,升高血压,促进消化液分泌,旺盛消化吸收功能,所以干姜能回阳救逆,温中散寒,温肺化饮,鉴于上述药性理论的指导,证实了附子、干姜这类温热类药物的药理作用。
4、结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中医技术越来越高,对中药的应用越来越灵活,为了促进中医药事业更好的发展,并保证我国中药产品可以进入国际市场,相关研究人员需要对重要的药性理论进行现代化的研究,需要利用现代化的技术,还要结合以往的临床应用经验。在了解药物的药性后,可以做到对症下药,可以为用药提供理论指导,保证治疗的效果。做好对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化的研究,可以有效提高我国的中医治疗水平,帮助患者更快的解除病痛。■
参考文献
[1]却翎,王Z,祁燕,宋娜丽,唐志国,包・照日格图.中药药性理论现代研究概况[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06)
[2]王振国.中药药性理论现代研究:问题、思路与方法[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03)
landTHING设计(力禾建景建筑设计研究中心)是丁力扬所在建筑设计研究中心的名字。 land(土地)和Thing(物)是建筑和景观存在的基本内核,landTHING意为:土地的物和物的土地,分别代表建筑和景观以及建筑和景观的关系。
“建筑和景观对我们来说同等重要,无论是客观城市空间环境,还是主观设计创作,我们都希望建筑和景观能够互助互利,和谐共存。另外,我们还关注建筑、景观的历史性,对于任何场地来说,历史的连续性都是无法忽略的重要因素,影响着观察、理解和设计的过程。”
29岁的丁力扬,个子高高,衣着朴素,站在石家庄市广安大街一侧的高楼前,你很难将其与“海归”二字联系在一起。
丁力扬说,虽然从小生长在天津,现在公司又设在了北京,但由于老家在河北,所以对河北有着一份自然的亲切感。而作为一名建筑设计师,他和他的公司参与了河北省“三年大变样”工程的推进,并且承担了石家庄高新区两项社区公园、文化画廊和一个城中村的改造等项目。
“对我们来说,正发生在石家庄的‘三年大变样’工程与其说是一次千载难逢进行实践的机遇,不如说是一次可以具体帮助我们保持持续思考状态的契机。对石家庄城市建设的追求、苦恼和思考绝不应该只是城市管理者和建设者的责任,而应属于所有对石家庄有感情、关心石家庄发展的人。当作为民心河前身的臭水沟,单调、空旷的城市空间已经成为过去的记忆,当道路被拓宽、被高架托起,当旧房子被拆除、被新建筑所取代,我们更要关心如何处理城市公共空间与广大使用者之间关系的问题。”丁力扬说,landTHING设计始终认为设计师的历史责任要超越对局部现实环境的改造和控制,所以他们的工作方法以对城市历史和环境研究为基础,创造一个可供新城市空间形成的平台,结合对工作中某一现实问题的关注,最终生成有历史思考和当前背景的逻辑化形式产物。
用丁力扬自己的话说,他对建筑设计的感觉似乎与身俱来。在他十几岁上初中的时候,他的班主任跟他聊天问到他以后打算干什么时,他想都没想,说就是要设计房子,“当时还不太清楚建筑设计师这是个职业,也不太清楚土木、建筑、结构啊这些之间的关系,后来慢慢的,上高中,进大学,自然而然就选择了这么一条路。”
“我印象比较深的,就是十几岁的时候,那时候我国刚打开国门不久,对外信息交流相比以前多了起来,有一些杂志、媒体上刊登的信息、图片,跟国内的不一样。我记得当时我看得比较多的是《海外星云》这本杂志,每期的封面都是一个高层的建筑,感觉特别强烈。同时那时候在国内也出现了一些新型的房子,也就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真正出现了一些现代主义的房子。”
2006年初,在天津大学完成国内硕士学业后,丁力扬面临着就业和继续深造两种选择,“当时是经过了反复思考的,究竟是在国内实践一个阶段,还是出国继续深造?后来还是决定深造,我想把这段路连续走下去比较好。”
“2006年9月我到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之所以去这所大学,是因为中国整个现代的建筑教育传承系统都是从宾大来的,梁思成、杨廷宝、陈植……这些我国最早的一批留学生都是在宾大接受的建筑教育,这些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代建筑师绝大多数是从宾大出来的。我到那里去就是想看看中国的建筑和这里的关系究竟是怎么样的。”
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期间,丁力扬在完成作业之余,查阅了大量资料。他说在宾大最大的收获是,“虽然宾大有着非常深厚的传统,但它一直都在求变,它在保持这种延续性的同时,也不排斥其他的有潜力的思想。”也就是在那儿,丁力扬对从19世纪开始到目前的建筑学发展史有了一个清晰的脉络。
“在国内看的资料都是翻译过来的,是别人‘嚼’过一遍的东西。”在宾大,丁力扬说,他看到了真正的“武林秘笈”。
“只有了解了历史过程,前后关系,才能避免近大远小的问题;认为现在的东西都很重要,以前的东西比较次要,其实这是一种有缺陷的观点。我觉得,建筑设计和任何一种艺术创作一样,没有完全凭空想出来的,其实都是跟以前别人的思想有关系的,看到了、学到了以前别人的作品或思想才能激发我们自己的,没有绝对意义的创新。”
丁力扬选择回国,正是基于他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他说“作为一名中国建筑设计师,中国这片土地是必须的。在美国或者在欧洲,想出一种中国式的作品是不合适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丁力扬认为,现在的国内环境使中国建筑处在了一个真正走向世界舞台的历史节点,“最近我也在做一些研究,日本在60年代,二战结束以后,它的经济飞速发展,也出现了一些如现在中国出现的情况。日本的建筑师出于一种社会责任感,不光在思考建筑问题,还要思考社会问题,思考战后它与世界关系的问题,对生活方式的影响问题。日本一些建筑师就做了一些所谓乌托邦式的构想,这些构想影响了之后日本几十年的建筑。正是这种日本建筑师寄予本土的文化和本土发生的现象,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无论是可以继承的还是不可以继承的,都做了好多工作,从那时候起日本建筑才真正走上了国际舞台。现在中国也有很多的问题,比如城市化问题,比如人口问题,城市环境、生存环境问题……这一切,正如20世纪初的美国、六七十年代的日本一样,都为中国建筑走向国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而同时,也为建筑设计师提供了一个机遇!”
现在的丁力扬很忙碌,在工作之余他仍保持着写作的习惯,“除了做设计,我们还在做研究,这也可能是受到了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建筑师的工作方法的影响,要会写作,要研究,会把自己的体会发表出来。我每年坚持写两到三篇理论文章,同时用中文和英文写,发表在理论性最强的专业期刊上,从2007年开始一直坚持到现在。我觉得有必要把自己体会到的东西和大家一起分享。”
关键词:初中生物学 概念教学 理性思考
概念是指以最简洁的语言概括事物的本质属性。生物学概念是反映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本质属性,是对生物的结构、生理乃至一切生命现象、原理及规律的阐述。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的基础,也是初中学生物教学的重点、难点。搞好生物学概念教学是中学生物教学成功的关键。新版《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50个重要概念,要求关注重要概念的学习。笔者在认真学习《标准》的基础上,对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重视凸显重要概念传递进行了一定的思考。
一、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生物学概念的原因
1.前生物学概念影响。前生物学概念是指学生在学习生物学以前已经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生物学概念。由于现在的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生产、生活实际的机会太少了,生活空间有限,缺乏对复杂生物学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又没有正确的指导,使他们对生物学形成片面的、不准确的,甚至是错误的概念。例如八年级上册中的生活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鸟类”,有很多学生潜意识中已经把它认为是会飞翔的动物,这样的错误概念对我们今后学习会产生很大影响,是学生接受正确概念的障碍。
2.日常概念和生物学概念易混淆:日常概念是我们生活中对一些生物学现象习惯性的概括和称呼,这些概念是不科学的、错误的。例如鲸鱼、娃娃鱼、墨斗鱼等都认为是鱼,这些日常概念对我们生物学概念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3. 抽象概念本身的影响:有的概念比较抽象,有的概念比较具体,具体的概念容易掌握,抽象的概念不容易掌握。如染色体、基因、细胞、光合作用等概念,抽象不容易掌握。
4. 感性认识欠缺的影响: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足,对事物的本质认识会存在一定的难度。如扦插、嫁接、胚、胚乳、种皮和果皮等概念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困难。
5.旧知识的影响:部分概念间有递进的关系,最基本的概念不清楚,必然会影响其他概念。如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三个概念,如果种群不清楚就会影响群落、生态系统,只有掌握了种群、群落才能更好的理解生态系统这个概念。
二、初中生物学重要概念的教学意义
1.可以强化学生学习基础。当学生把教学内容与自己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时,意义学习就发生了。所以,学生的认知结构、学习基础对他的后续学习很重要。50个重要概念的提出,要求学生平均每周掌握1―2个,免除了学生对大量孤立事实和知识的学习、记忆和耗时,切实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负担,使学生在教师重要概念教学设计下有时间加强对重要概念的深入理解,获得扎实的初中生物学科知识,为将来学习高中的生物核心概念打下良好的基础。
2.有助于学生知识迁移。由于生物学重要概念处于学科中心,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和相关科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学好生物学重要概念,有利于巧妙地运用、知识的迁移,使学生学得更加灵活、主动、有成就感。如学生了解了植物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这两个重要概念的内涵后,对布拖的土豆为什么特别好吃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比较等问题必然能做出正确的思考。这样既使学生在做题中深化了对相关重要概念的理解,又切实体会到能活学活用、学习知识的乐趣和意义,从而又更加愿意去学习、去探究、去关注生命科学、去完善自身,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3.衔接学生初高中生物知识。凸显50个重要概念的教学夯实了学生学习基础,学生掌握了较低层次的规则,获得了较强的生物知识迁移能力,有利于重新组合成较高层次的规则,即利于初高中生物知识的衔接,使高中生物教师的教学负担减轻许多。如学生在初中时对呼吸作用的重要概念记忆清晰,在学习高中生物学“细胞呼吸”这一核心概念,可以直接深入到分子水平。
4.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50个重要概念有助于学生把理论知识运用到现实社会、生产、生活中,去积极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对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与社会生活密切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提高初中生物教学的质量。如学生掌握了呼吸作用的重要概念后,会知道:萝卜放入盐水中浸泡会变软,如何去让摘下的水果、蔬菜保鲜;如何去让粮食合理贮存;如何降低夜间蔬菜、水果的呼吸作用以增产增效……能正确解释身边发生的生物学现象,表现出学生较高的生物科学素养、具备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做好重要概念教学的一些方法
财务管理的地位
在发展经济建设,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当今社会中,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是当今新体制、新经济形势的产物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必然结果。
我国财务管理从国家对企业高度集中管理到成为企业管理中心,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从财务管理地位的变迁过程不难看出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关系。企业成为竞争的主体,必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使社会资源流向那些利用效率高,效益好的企业而最终达到合理配置,使投入的资本不断运动和增值,这就迫使企业注重运用资金,控制成本和增加盈利。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表现为商品的制造、销售和提供服务,但本质是企业资金的运动和资金的增值过程。企业生产经营的复杂性,决定了企业管理必须包括许多方面的内容,如技术管理、生产管理、设备管理、物资供应管理、销售管理、财务管理等各项管理工作,他们既有各自的特点,又相互联系密切配合,但财务管理是利用价值形式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的综合管理,抓好了财务管理,就抓住了企业管理的牛鼻子。
总之,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加强财务管理,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核心作用,正如宝钢人提出的:“要建立现代化企业的管理制度,就必须建立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管理制度。”
财务管理的基础
这里所说的财务管理的基础,是指企业财务管理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企业要搞好财务管理离不开这些基本条件。只有具备了这些基本条件,财务管理工作才能正常地运行,其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一、财务管理要有相应的组织机构。合理设置财务机构,是企业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组织保证。实践证明,除小型企业外,财务机构与会计机构合二为一的一元化组织形式,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分别设置财务与会计机构已势在必行。我国企业的二元化财会组织机构应由以下四个层次组成:第一层次是统管企业财务与会计工作的财务副总经理。第二层次是会计处和财务处。前者主要负责对资金运动信息的采集、变换、输出和反馈;后者主要负责对会计信息的分析处理以及筹划、决策、输出财务任务和目标。第三层次是财务与会计的各职能科室。第四层次是会计人员和财务人员。他们根据不同的岗位和分工,开展具体的会计工作和财务管理工作。
需要说明的是,单独设置财务机构要注意合理把握企业财权的集中与分散的尺度。企业财权的集中与分散的尺度,关系到企业能否灵活有效地实施各项财务管理。首先,必须保证财务副总经理全面负责、统一协调的理财职能,避免全部财权下放二级管理层而带来的互相配合的问题。其次,又要避免由于财权集中而形成的僵化管理。财务机构的设置,必须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进行权限划分。
二、财务管理要求有称职的财务人员。何谓称职的财务人员?对此理论界和实务界均有不同的解释。笔者认为,称职的财务人员至少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要有较强的理财能力;二是要有强烈的管理意识;三是要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三、财务管理必须有内在动力。人类的理都是有一定目的并受一定动机驱使的。对于财务管理而言。这一动机便构成其内在动力。过去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上不去,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业缺乏财务管理的内在动力,财务管理的好坏与企业和职工的利益没有直接的联系,极大地挫伤了企业和职工的财务管理积极性。财务管理的内在动力来自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其中物质动力是根本,精神动力是必要的补充。有时物质动力与精神动力并重。
四、财务管理必须适应理财环境的变化。理财环境是一个多层次、多方位的复杂系统,它纵横交错,相互制约,对企业财务活动和财务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财务管理的发展变化,实际上是各种环境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财务管理只有适应环境的变化,合理地利用环境,才能实现预期目标,才有生命力。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理财环境具有构成复杂、变化快速等特点,财务人员更应该重视对环境因素的分析和研究,根据环境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财务策略与措施,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利用能力。
五、符合时代要求的理财观念。财务人员的管理水平,是财务人员的理财能力、方法手段和思想观念等的综合反映,其中思想观念是先导。在财务改革中遇到的种种阻力,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旧观念、旧的习惯势力。因此,每一个财务人员都必须摒弃旧的思想观念,树立符合时展要求的理财观念。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国企业逐步摒弃了传统的理财观念,树立起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理财观念,如自主理财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货币时间价值观念、风险观念、信息观念、全员理财观念、依法理财观念等。当前,我国企业理财观念的变革面临着双重压力: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和强化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理财观念;另一方面为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要进行理财观念的创新,特别是要树立知识资本观念、网络财务观念、全球化观念、人本化观念等新型的理财观念。
六、健全的财务制度。财务制度是企业组织和从事财务管理工作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与规范。现代企业的财务制度一般应包括筹资管理制度、投资管理制度、资产使用管理制度、成本费用管理制度和收益分配管理制度等内容。每一项制度都必须根据《企业财务通则》的规定,并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和管理的需要,就管理的机构及人员、职责分工与协作、内部控制制度、具体要求与标准等内容做出明确的规定。只有建立健全企业内部财务制度,才能保证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七、灵敏的财务信息系统。财务信息具有高度的灵敏性和综合性,是企业经营决策和经营管理所依赖的重要信息。具体地说,应健全三大财务信息系统:第一,财务信息处理系统。要扩大财务信息的采集面,统一企业内部信息传输方式,建立一套包括收集、整理、反馈、利用等环节在内的完整、规范的财务信息处理系统。第二,财务信息分析系统。无论是企业最基层的责任考核单位,还是最高层的决策机构,都必须明确财务分析的任务和要求,及时反馈财务预算的执行情况及其原因。在此基础上建立财务综合分析数据库,定期提供分析报告,及时提出财务建议和财务备选方案。第三,财务信息预警系统。财务部门要根据日常收集整理的财务信息,分析财务指标的动态变化趋势,对照其最大允许范围,及时发出预警信号,超前提出改进建议。
有效的财务激励机制
一、企业财务目标。为了强化财务目标对企业理财行为的激励作用,必须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财务目标的层次性。即把企业的财务总目标按照一定标准划分为若干层次,使企业内部各财务主体都有其具体的目标。第二,财务目标应明确化、定量化,以便于执行和考核。第三,财务目标的科学性。即所确定的财务目标既有先进性,又有实现的可能性,能发挥其激励作用。
二、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体制。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体制是决定财务激励机制乃至整个财务机制是否有效的关键因素。它既可以通过利益激励来激发各财务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可以通过责任约束来制约和保证各财务主体按规定标准并相对独立地从事其理财活动,防止不良行为的发生。为了使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体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执行方面应着重解决好以下两个问题:一是要把企业内部各财务主体所承担的财务责任加以数量化、具体化、指标化,并纳入会计核算系统,以便提供各财务主体履行财务责任的真实情况;二是要建立合理的业绩考评与利益分配机制,将各财务主体履行财务责任的情况与其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挂钩,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企业内部竞争。利益是激发人的积极性的内在动力,而竞争则是其外在压力,只有在这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才能使人产生最大的积极性。因此,企业应按照责权利相统一和优胜劣汰的原则,在其内部建立一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竞争机制,以增强广大干部和职工的责任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四、以管理会计为基础,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管理会计是一个对信息进行搜索、分类、汇总、分析和报告的管理系统。现代企业的经营思路不仅在于眼前利益,而且着眼于企业长远规划和战略思考。财务管理要以管理会计为基础,建立会计核算体系,以正确反映企业理财情况和经营成果。
五、进行成本费用控制,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成本费用控制是指对企业成本费用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监督、检查、纠偏活动,是企业成本费用管理的重要环节。它是保证目标成本和成本费用计划实现的重要措施;是保证成本费用核算真实准确的必要条件;是促进降低成本费用的有效途径。
六、理顺财务管理部门与其它职能部门的职权关系。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根据产权明晰的原则和企业财产委托经营制度的要求,财务部门与会计部门必须是分设的。财务管理部门还要明确划分与企业管理、生产销售和决策等部门之间的职权范围,形成以财务管理为核心、分工明确、相互协调的管理网络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