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4 06:56:53
序论:在您撰写大学生室内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1.1对学习的专业不喜欢
高考后,学生开始填报志愿,此时,他们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但是可能因为分数原因,他们不能被录取,服从调剂,导致被调剂到了做自己不喜欢的专业。还有部分家长决定孩子选择的专业,不考虑孩子是否喜欢,这种强硬的方式也导致室内设计专业大学生入学之后专业的学习兴趣不高。还有的同学,在填报志愿之前,没有对专业进行详细的了解,从而导致他们最终填报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专业学习兴趣低。
1.2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当,态度也不端正
很多学生进入大学之后,由于没有教师的管控,再加上他们自控能力不高,容易被网络、游戏或者是社团活动等影响,从而造成他们的学习时间较少,学习态度不端正,造成学生的学习成绩下降。此外,大学的授课方式和初中高中不同,教师不会像初中和高中那样,安排他们的学习计划,布置课后作业等,学生一时不习惯这样的教学方式,他们的学习方法不当,自主学习性不高,从而降低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
1.3对自己的人生没有明确规划
部分室内设计专业大学生对自己的人生没有明确规划,没有危机意识,十分迷茫,导致他们的学习动力不足,每天只知道盲目的上课。还有的学生上大学只是为了得到一张文凭,将来的工作什么的根本不用自己发愁,这也导致他们的专业学习兴趣不高。
1.4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陈旧、不合理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更新十分迅速,对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部分高校的专业课程改革不及时,导致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的知识内容相对落后,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还有的学生认为现在所学的专业知识的应用性不高,在未来的工作中用处不大,直接忽略部分课程的学习。
1.5教师教学方式有待提高
大学教师除了对一些课程进行讲授之外,还要承担一部分的科研工作,导致教师对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有所降低。还有,部分教师由于自己的讲课水平和专业水平较低,在讲课的过程中缺乏激情,并且所讲的内容相对浅显,和学生交流较少,导致学生对所讲的内容兴趣不高。
1.6理论与实践教学不紧密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我国的高等教育比较重视理论教学,对实践教学缺乏足够的认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家更加重视任务结果而不是探索的过程。另外,部分学校由于受到经费的限制,缺乏相应的器材,学生的实践课较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
2.激发室内设计专业大学生专业学习兴趣的策略
2.1对室内设计专业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为了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将来就业的压力,学生可以举办专题讲座,让他们认清我国的发展形势和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意识到人才的激烈竞争程度,从而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将更多的精力放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激发学习兴趣。
2.2激发室内设计专业大学生专业学习的需要
有需求才会有动力,为了提高室内设计专业大学生专业课的学习兴趣,我们要让他们意识到专业知识的重要性,让他们产生需求感。教师在讲课之前先向学生介绍该专业的发展方向,及所学知识在专业课程中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3进行课程设置改革,更新教学内容
由于室内设计专业大学生已经成年,经过多年的学习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所以,为了提高室内设计专业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要更新教材内容,讲解该专业领域最新的知识内容,满足他们的认知需求。此外,学校还要注重该专业的人才需求,及时改变课程结构,全面培养室内设计专业大学生各方面的素质,提高他们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2.4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技能
教师的讲课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果教师的专业知识扎实,讲课风趣幽默,学生容易被课堂知识所吸引,从而激发他们的专业学习兴趣。所以,教师要不断充电,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创造融洽的、平等的教学氛围,寓教于情,进一步积极投入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此外,学生也要学会自主学习,安排学习计划,根据教师课上所讲的内容,在图书馆或者是网络中收集相关的资料,探究相关问题,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
2.5引导学生制定人生职业规划由于大学的管理比较松懈,所以室内设计专业大学生一定要摆正自己的心态,对未来有足够的认识,做好职业规划。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是规划实现的第一步,所以,学生有了职业发展方向,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和知识的欠缺就会主动学习,会更加认真的对待自己的专业课程,专业学习兴趣就会逐步培养,并逐步和将来的发展相联系,努力向上,为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打好坚实的基础。
2.6加强实践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除了理论基础知识的讲授,应该更多的和实践相联系,列举学生生活中的一些事例,加强和实际的联系,从而让学生感觉到知识的用处,提高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学校还可以增加资金投入,购买更多的实验设备,加大实践教学比例,让他们进行积极探索,提高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竞赛,如“挑战杯”赛,开拓学生的眼界,让他们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3.分析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重要意义
3.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完善当中,许多以前无人注意或未经开发的职业正在兴起,在这一转变中很多工作者都在尝试从事新的职业,并在新的职业领域进行了创新改革。面对企业的变革创新、激烈的市场竞争、个人工作环境的不断变换,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开创精神和创业能力,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竞争。而且社会的进步和现代经济的发展,使大学生的创业成为可能。
3.2大学生自主创业是缓解就业难问题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各大高校都在扩大自身的招生力度,大学生的毕业人数正在逐年增多,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此外,很多大学生存在就业期望值过高、攀比、盲目跟风等不良就业心态,还有部分大学生具有过强的依赖心理,想要通过家长、教师、同学的推荐就业上岗,坐等就业机会送到眼前,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很多大学生为了逃避激烈的就业竞争选择了考研、报考公务员,延缓自身的就业时间,他们想要通过这种方式逃避或放弃就业,导致很多大学生在毕业后处于失业状态或是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单位。当前大学生的创业意识非常淡薄,缺乏较强的创业能力,毕业后进行自主创业的学生人数非常少。自主创业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加强对学生的创业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大力支持学生的创业事业,可以有效改善当前的就业现象。加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很好地促进作用,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则需要社会、企业、政府、学校等多方面的支持,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应该整合多方资源,与企业、政府紧密结合,做好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工作。
(一)社会实践可使大学生健康社会化
社会化,是指个体与社会互动过程中,人的个性与人格逐渐健全和完善的过程。据教育部社政司2000年3-4月份的调查显示:“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是好的”。当代大学生能够拥护并支持党的方针、政策,理性看待国家问题,社会化的主要问题是政治社会化不够、生活社会化不足、技能社会化不强。即爱国热情、民族自尊心强,政治鉴别力弱、对国情、民情和社会缺乏实际深入的了解;受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影响,致使大学生价值观念扭曲,价值主体过于自我化,价值取向功利化;由于教育中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忽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造成理论与实践环节结合不当,导致大学生对社会缺乏正确和全面的认识,实践能力不强。社会实践可以让学生走出校园,广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在实践中找寻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调整角色期望值,进而完善自我价值取向,锻炼社会适应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大学生社会化健康发展。
(二)服务社会大众和提高自身能力
从高中到大学,是从“儿童我”向“社会我”转变的过程,从大学到求职,是“社会我”向“职业我”的转变的过程。现在社会需求的往往是具有创造性的说写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人。大学生投身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服务中,能够使其与社会进行良好的接触,在实践中培养大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同时,还能够培养一定的吃苦耐劳和踏实奉献的精神。这样,大学生在就业面对现实问题时,就能积极调整思路,选择应对策略,使社会实践达到“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目的。
(三)形成教学、科研、实践“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
高校的教学内容严谨,但相对滞后.与社会的创新性需求存在差异,学习教育与社会教育需要不断形成对接,才能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锻炼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从而达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以用促学的目标。同时,让学生了解本专业领域创新发展的前沿和方向,架起学校与社会的桥梁,学校也能将社会需求与教学内容进一步整合,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等。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社会实践的认识不到位
受传统教育体制和思想观念的影响,从大学生自身到学生家长,从高校到社会,对社会实践都缺乏深刻的认识,制约了社会实践的深入发展。首先,大学生认识不到参与社会实践的意义,或为了奖励或为了应付学校,并不将其作为职业锻炼的机会;其次,家长缺乏长远的考虑,一般出于安全等方面的考虑,不愿让儿女们接触社会、走进社会;第三,很多高校的管理者认为实践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殊不知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第四,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部门虽然鼓励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但具体措施不多,资金投入也有限。
(二)社会实践体系不够完善
首先,很多高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并没有真正被纳入教学计划,在实际操作中,各高校团委缺乏教务等相关部门的支持,缺乏必要的课程计划、大纲和考评体系。其次,各高校用于社会实践的经费不足,难以满足实际开展实践活动的需要。再次,评价体系不完善,多以实践报告、接收单位评语和实践论文进行考评,缺乏操作性强的考核体系,缺少系统的社会实践档案,激励机制不健全,不能将社会实践与奖学金评定、先进个人评选等挂钩,影响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社会实践的实效。
(三)社会实践基地化建设薄弱
据了解,现在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随意性和临时性大,通常有个实践活动,就找一部分人参加,针对性与大学生所学的专业不相符合,不能很好体现大学生的人才优势和特点。缺乏固定的社会实践形式和服务地,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够了解,数量不多的实践基地也存在不能将大学生放到实践主置的问题,不能将单位发展与大学生这一资源联系起来,使大学生不能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理论和实践不能有效融合,使基地化建设的薄弱在影响社会实践实效性上尤为突出。
(四)社会实践指导队伍建设不够
很多高校将社会实践单一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形式,仅仅依据学校特点有选择性开展,重视程度不够。专业指导,是影响实践实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调研,统一组织的社会实践,指导教师多为辅导员和党政干部,专业教师队伍进行技术型指导比例甚少。各高校或缺乏对参加社会实践的指导教师和学生进行专业培训,或培训不够系统,多数都是学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践,已经建立的社会实践基地也基本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指导,都是临时指定人员。由此,脱离了专业教师的优势资源的高校社会实践,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导致实践效果不理想。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转变育人理念,营造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氛围
社会实践保障支持环境欠缺、高校自身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不健全和高等教育理念有很大的关系,我国的高等教育理念属于是精英教育的人才质量标准和培养模式,但没有发现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能够缩短人才的培养周期,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力。作为高校,应树立实践育人的教育理念,从重视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向注重学生丰富个性和完整人格的培养过渡,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同时,加大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力度,充分调动企业和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在全社会形成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环境和氛围,探索出实践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二)理顺管理机制,提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制度保障
现行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体制以教育部门、高校为主,需要按照“合理定位、理顺关系、明确职责、强化效能、双向受益”的原则,形成由政府教育部门主管、高校主办、社会各企事业单位等共同参与的管理模式。需要广泛汲取典型经验,发现问题寻找对策,有效整合本地区社会资源,建立社会与大学生之间的供求关系。进而在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形式、类型上精心设计,探索出学生兴趣所在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指定专门人员负责实践岗位的调配、专业教师的人员安排、实践学生的生活保障和其他事宜。对社会实践的程序、操作规程、安全保险等方面进行明确规定,为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供安全制度保障。
(三)健全管理体系,建立过程化的社会实践评价机制。
高校要明确社会实践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规范社会实践的内容与要求、保障措施和奖惩办法,使社会实践活动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本着“科学合理、注重实效、简便可行”的考核原则,建立科学合理目标体系,尽可能量化考核指标,最大限度减少主观随意性,确保考核目标科学合理。将大学生社会实践与教学、科研相挂钩,规定实践学时和学分,制定大学生各学习阶段的社会实践教学计划,并配备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建立全程督导的考核评价机制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加能够促进社会实践在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方面的效果。实践中,采用指导教师实时督导的方式,将理论知识最大限度运用于实际,发挥高校的人才优势,服务社会;实践后,采用高校和接收单位双向考核的机制,对学生社会实践效果进行评价,同时可以设立实践学分制的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
(四)完善运行机制,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常态化发展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模式的构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当代大学生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自己的思考,他们在获取信息之后要经过筛选和过滤等几个过程才能最终实现教育内容的内化。这种过程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育者来说,就需要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大学生比较适应的方法进行教学,用坚持不懈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意志,通过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维和行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模式。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模式的构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评价标准,高校的教育只是一种手段,通过教育形式让学生形成对正确价值观念的认同并自觉遵守、内化于心才是最终目的。也只有真正构建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模式,才能让当代大学生真正理解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遇到不良社会现象时才能敢于面对,才能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在思维和行动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模式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模式构建的教学内容上,要保证教学理念的科学性,能够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和逻辑思维的推敲,能够对问题的本质做出正确的反应。在教学方法上,要坚持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真正实现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学模式,通过与学生平等的沟通和交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思维,了解大学生发展动态,为大学生发展构建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划。
2.主体性原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模式的构建,就是要转变以往教师灌输教学的模式,真正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起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充分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模式构建的内因,而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模式的外因,对学生的学习同样具有重要作用,要正确引导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3.客观性原则。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上,更不能以简单的说教作为教学方法,而要客观的分析当前大学生所认同的价值观念,积极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做到与时俱进,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深入了解学生,服务学生,解决学生的客观困难,坚持将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与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化于心,培养学生在考虑个人价值的同时不忘自己的社会价值。
4.实践性原则。当前部分高校忽视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育形式,片面注重理论知识的宣讲,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部分高校大学生知行脱节的现象。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模式构建中,就要在进行传统理论观念教育的同时,引导大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对道德观念和道德标准进行思考和体验,通过自我教育培养,树立自己坚强的意志,以此来增强自己社会生存能力,服务他人。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模式优化构建
要构建并且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模式,就要充分发挥学生和高校以及高校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抓住主体,提高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统一思想,创新教育教学机制,并且严格按照规定落实。
(一)增强受教育主体学生的自律及自我教育能力
1.建立学生参与管理的有效机制。大学生群体已经是一个相对成熟的群体,他们具有稳定的思维,希望能够参与到学校管理工作中去。因此,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时,可以拓宽学生学习渠道,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到学生部分管理工作中去,一方面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和参与能力,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切实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化到大学生自身观念中去。同时,要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模式,就要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优势,发挥学生组织和社团组织的带动作用,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和政治优势,密切联系和团结同学,积极弘扬正能量,将党和国家正确的思想政治工作宣传给学生,并且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2.发动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大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正确引导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良好的校园文化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模式构建的重要途径之一。这就需要高校积极鼓励学生开展各种有益组织,例如通过学生自己的社团开展相关的艺术活动和体育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内化正确的思想道德修养;通过学生自己建设和创建“科技创新基地”,培养学生自发的科研能力,引导学生对科学实验产生积极的兴趣。同时,学校还要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提供经费支持和人力资源支持,结合网络科技的发展,带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网络中开展,大力弘扬优良的学风和校风,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3.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水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是所有道德观念形成的基础,对实践起着指导作用,指导着思想政治教育思维和行为的方向,对于自律性教育和学习具有导向性作用。理论知识水平的高低,也决定着自身学习能力和自律行为的水平。高校对于理论知识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教育和传统的灌输方式上,而应该将理论知识深入到学生内心,真正成为指导学生行为的方针和指南。通过正确的道德规范引导学生,通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熏陶学生,帮助学生在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加深入的贯彻和执行,并用其思维规范自己的言行。
(二)深化教育主体高校和教师对学生的导向功能
1.在保证内化模式构建的科学性和方向性基础上,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紧密结合当前经济发展形式和国际形式,以大学生实际思想变化为依据,结合我国当前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模式的构建编制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在教学方法上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改变以往传统的“灌输式”和“填鸭式”教学,同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和交流,调动起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通过教学实践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高校教师也要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作用,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进行形式与政策的教学。
2.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环境,营造全方位培育人才的校园氛围和社会氛围。全方位培育具有坚定思想政治素质的人才,是当前高校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教师要在这个过程中用自己的知识去教育学生,用自己的高尚的人格去影响学生。高校各级管理部门也要从培育大学生坚定的思想政治素质着手,认真分析当前大学生的特点,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且坚决贯彻执行。同时,高校教师和各级行政部门也都要通过多种途径提升自身政治素质,加强自身学习,用自己良好的职业道德去教育学生,用自己优质的服务去培养学生,为育人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和条件,这也是德育工作的基础和保障。
论文摘要:诚信是大学生立身为人、走向成功的必备品质,是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诚信教育是指从社会发展和个体长期生存发展的需要出发,培养个体遵守诚信的道德规范,具有诚实守信品质的努力。大学生诚信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个体、学校和社会多方参与。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项基本准则,在我国经济社会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诚信是大学生立身为人、走向成功的必备品质,是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当代大学生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和未来,肩负着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历史重任。他们的诚信意识、诚信品质、诚信行为关系到良好社会风尚的培育,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意义上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诚信教育是指从社会发展和个体长期生存发展的需要出发,培养个体遵守诚信的道德规范,具有诚实守信品质的努力。大学生诚信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个体、学校和社会多方参与。
一、 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内涵
大学生诚信教育是一个广泛的范畴,涉及面宽、内容繁多,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内容:
1.大学生的遵纪守法。自觉遵守社会、学校纪律和法规,是一个人良好社会信誉的标志。遵纪守法教育包括:遵守各种社会法规、教育法规和学校的各种纪律,培养遵纪守法的意识和个人的社会信誉意识。学校一方面要严格校纪校规,使大学生在校内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另一方面也要教育大学生自觉抵制校园内外的一些不良风气,尤其是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抄袭、作弊等现象,洁身自好,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
2.大学生的网络诚信教育。大学生是活跃在互联网上的一个重要群体,加强网络诚信教育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在大学生的网络诚信教育中,学校应该侧重于大学生网络行为的一般规范和网络责任教育,从而奠定大学生网络诚信的基础。
3.大学生学风建设中的诚信教育。学风是校风和大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所大学传统底蕴和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学风建设中的诚信教育涉及学生自身、学习环境和学习规章制度。
4.大学生择业中的诚信教育。
第一,大学生择业中的“唯实”教育。诚信教育的基本要求是真实,在全社会加强道德建设,诚信素质日益提高的今天,诚是立身的“奠基石”,信是做人的“身份证”。
第二,大学生择业中的“抵假”教育。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高科技知识日益发挥其重要作用。作为高校的毕业生,必须端正学习态度,正确认识自己肩负的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第三,大学生择业中的契约意识教育。适应现阶段形势发展的需要,用人单位和大学生之间以契约合同的形式确定的就业关系,就要求毕业生具有良好的信用意识和合同意识。
二、 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性
当代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诚信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进程。
(一) 公民道德建设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
大学生首先是一位普通的社会公民,应该具备一个公民最基本的道德品质。可以说,诚实守信是每一个公民做人立世的根本准则。在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中,诚信是一个很重要的规范。如果一个大学生连起码的诚信品德都不具备,我们无法想象他们怎么能够成为合格的公民,对公民道德建设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二) 市场经济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合同经济、法制经济。这就要求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必须具备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青年大学生即将成为未来市场经济的主力军,他们在未来的市场经济建设中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未来社会的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不仅取决于大学生的文化知识,养成诚实守信的品质对他们来说尤为重要。可见,加强大学生诚实守信教育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三)我国教育“面向世界”、与国际接轨的迫切需要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
入世后,我们必须坚守诚信原则,履行我们所作出的承诺。因此,入世本身即是我们面向世界实践诚信原则的开始,同时也是对我们诚信状况的一个考验。为了尽快与世界经济接轨,积极培养国人现代意义上的诚信观念必要而紧迫。尤其是在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的今天,更应结合该组织的有关规则,加大诚信教育的力度,大学生作为将来实践这些规则的生力军,理应具备较高的诚信素质。
因此,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大学生的诚信建设,切实加强诚信教育,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守信意识,努力培养具有信用素质、诚信精神的世纪人才。
【参考文献】
[1]吴磊,刘建荣.关于大学生诚信现状的调查研究及对策[j].江西社会科学,2004,(10).
“绿色变革视角下的国内外生态文化重大理论及学术流派研究”是北京大学郇庆治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2012年度重点项目,而本次会议也是该课题的项目开题与启动会。他首先阐释了“生态文化理论”概念的意涵,认为可以将其界定为环境人文社会科学不同学科视角下对人与自然关系某一层面的生态理性化描述、批判和超越,依此可以按照“深绿”(侧重于个体价值观的激进转变)、“红绿”(侧重于社会政治制度的激进变革)和“浅绿”(侧重于经济技术与政策管理的渐进改变)的三维分析框架,对国内外的生态文化重大理论及其学术流派作系统性梳理,并就它们对于现代文明生态化转型的变革潜能及其影响路径加以考察。
在“深绿”生态文化理论的议题领域下,周国文(北京林业大学)博士回顾性地评述了我国的生态哲学与伦理研究尤其是生态哲学研究最近几年来的学术进展,并尝试性地提出了系统评估生态哲学与伦理研究和绿色经济社会变革特别是生态文明建设实践间关系的重要性。姚晓娜(华东师范大学)以深生态学的生态美德思想为例,阐述了个体价值观念变革与人类文明绿色转型的理论与实践关联及其影响路径。程相占(山东大学)在具体辨析“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概念内涵差异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生态美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并着重阐发了作为生态审美的生态美学所具有的生态文明与文化变革的重大潜能。郇庆治(北京大学)则专题评述了“生态地方自治主义”(“生态区域主义”或“生态无政府主义”)和“生态文明理论”这两个理论流派的研究进展与开展进一步系统探讨的必要性,他认为前者主要是一种基于地方民主自治理念的“深绿色”生态政治理论,在当前全球化不断推进与深入的总体背景下似乎更具有远不止“绿色乌托邦”的理论尤其是方法论价值,后者是党的“十”之后在国内迅速升温的一个研究领域,但生态文明建设所关涉的许多基础性理论与实践问题还依然缺乏真正学理性的研究。
在“红绿”生态文化理论的议题领域下,刘仁胜(中央编译局)系统阐述了一个生态学的理论分析框架,并着重分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绿色经济观、绿色科技观对于绿色变革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强调的唯物史观在科学认识科技、经济和社会政治变革在绿色转型中的作用。郭志俊(山东财经大学)集中评述了“绿色工联主义”理论与实践最近几年来的进展,尤其是加拿大学者比如杰夫・沙茨的相关研究,认为劳工运动与绿色运动的政治联合对于绿色变革依然有着不容置疑的理论相关性。张淑兰(山东大学)以印度学派(尤其是范达娜・席娃和碧娜・阿噶瓦尔)的“生态女性主义”为例,阐述了生态女性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最新进展,并在承认(印度)生态女性主义研究局限性的同时,强调了它们所提出的对妇女与民主、环境和发展关系思考的全球普适性。李亮(南京林业大学)全面评述了默里・布克金的“社会生态学”的阶段性演进和基本观点,以及国内外学界对其著述的进一步整理与研究,并阐发了社会生态学对于社会与文化等级化结构如何影响着人、社会与自然关系的自由与和谐的观点所具有的政治社会变革意蕴。刘颖(山东师范大学)基于丰富的文献资料,对(环境)“新社会运动理论”的最新进展作了系统梳理,并对其新特点和发展趋势作了概括,强调当前的欧美(环境)新社会运动正呈现出一种“后―反全球化运动”的新特征(比如发生在英国、北欧等地的青年骚乱),而如何将这些理论框架应用于阐释我国最近发生的大众性环境公众事件也需要作进一步的探讨。
在“浅绿”生态文化理论议题领域下,李昕蕾(柏林自由大学)系统回顾了“可持续发展理论”自1992年以来的理论演进和实践成效,着重阐述了这一“浅绿”环境政治社会理论的绿色变革意蕴和潜能及其内在缺憾。李慧明(济南大学)在评述“生态现代化理论”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此开展更为深入研究的具体设想,比如生态现代化与政治现代化、经济工业生态化、社会变革和欧盟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将该理论应用于中国“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可能性和必要修正。孙凯(中国海洋大学)结合澳大利亚学者罗宾・艾克斯利的《绿色国家:重思与民主》一书,阐述了“绿色国家理论”的国内和国际向度,认为当代国家无论在国内政治绿化还是环境国际合作与管治方面都理应发挥一种更积极的角色,问题在于如何使国家成为一种推进绿色经济变革和生态民主的正向力量。郇庆治(北京大学)通过安德鲁・多布森不久前发表的一个研究报告,评述了“环境公民(权)”理论与实践的最新进展,认为对于环境公民职责(资格)的重视与主动培育,无论基于世界主义、共和主义还是自由主义的政治哲学理由,都对于现实中个体行为的绿色变革至关重要。郦莉(外交学院)系统评述了“环境公共管治理论”尤其是在国际和全球层面上的理论进展和实践应用,认为基于碳交易和清洁生产机制等实例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全面评价环境国际合作迄今为止取得的进展,也有助于我们对未来的环境公共(全球)管治有一个合理而正确的预期。
针对上述发言,卢风教授(清华大学)就生态文化理论和科技主义批判的关系,张云飞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就不同生态文化理论流派的准确概括,曹孟勤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就如何在生态文化理论视角下开展生态哲学与生态伦理的批评性研究,方世南教授(苏州大学)就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关系的研究,雷毅教授(清华大学)和张磊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分别就深生态学与生态现代化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黄娟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就与生态文明理论之间的关系,王学东教授(中山大学)和任丙强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分别就环境全球管治研究中的理论与方法论问题,作了评论性发言,并就各子课题承担人的研究设想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诚信,高校图书馆,读者,档案
诚信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道德,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强调做人要“言必信,行必果”,孟子则提出:“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诚信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但诚信缺失的现象仍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时,由于升学就业的压力,造成学校对德育教育重视不够。在小学、中学,学校和家长关心的是升学率,以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评价学生的好坏,以升学率的高低评价学校的优劣,智育第一,德育排后。在大学,学校则关心学生的四、六级过关率、就业率、研究生的考取率、比赛获奖的多少等,而德育教育主要是以理论灌输为主,轻视对学生日常生活中道德素质修养的教育。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善于接纳新生事物,勇于思索,敢想敢做,但是他们世界观、价值观不成熟,不稳定,缺乏足够的道德评价能力,对社会上良莠不齐的现象不能辨别其真伪。常常把观察到的一些社会消极现象当作社会本质,从而误导他们失去诚信观念。同时,当代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生活环境的优越使他们缺少艰苦生活的磨炼,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很少为他人着想,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当各种价值观念发生冲撞时,他们就很容易表现出急功近利的心理,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追求个人的名利得失,而很少考虑自己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所以,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时有发生。这些现象虽然只存在于少数的大学生之中,但它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对于国家的发展和未来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各高校均把大学生诚信教育提到德育教育的重要位置,其中的措施之一就是为大学生建立诚信档案。诚信档案是大学生向社会证明其诚信度的凭证,是评定大学生诚信度的重要依据,它能够全面真实地反映大学生的能力、素质,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帮助。
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是大学生课外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图书馆的读者管理工作,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读者的种种不良行为,会严重破坏图书馆的日常管理工作,也会在校园内形成恶劣影响。图书资料是图书馆开展工作和提供服务的物质基础,但高校图书馆的图书资料破损丢失现象却十分普遍,有的甚至比较严重。毕业论文,档案。图书馆每年都要开支一部分经费用于破损图书资料的修补,并对一些无法修补的图书资料进行剔旧处理,给图书馆和读者都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1]
大学生在图书馆内的诚信缺失现象表现在:
1、破坏性的不良行为
阅读过程中的批注。特别是一些习题类的图书,被一些同学写上了答案,严重影响了其他同学的阅读。
阅读过程中的“裁剪”。这种现象是图书借阅中较常见的图书损坏现象,给图书杂志“开天窗”,剪下自己喜欢的内容,在老师不注意时还回图书,使图书无法继续流通,并且在读者中造成恶劣影响。
阅读过程中的“肢解”。即将书籍拆分之后取下自己需要的部分,然后将书“还原”。毕业论文,档案。 使后续读者阅读中发现“断页”现象。借出时崭新的图书等读者阅毕归还时已面目全非,完全散了架,这样不得不重新装订。
故意破坏图书借阅标识造成重复浪费。在开架书库里,每本图书都贴有条形码,这是借还图书的标识,然而某些读者用碳素笔或圆珠笔在条形码乱划,使扫描器失去检验,导致工作人员不得不更换条形码,以及相应数据,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2、违规性不良行为
长期占有图书。有些学生对一些副本少的图书,采取朋友之间交替借阅的办法,致使图书长期在少数几个人之间流通,其他同学借不到;或者在阅览室内将自己看的书“藏”到偏僻的书架上,只图自己阅览方便,使图书不在正常架位,别人无法找到,变成死书。
在图书馆内有种种不文明行为。毕业论文,档案。如大声交谈、接打手机、乱扔杂物等;在图书馆内的自习室占座,在自习室内长期堆放个人用品,因为占座问题自习室内吵架事件时有发生;不遵守图书馆的规章制度,不尊重老师等等。
所以,加强对读者的教育,提升大学生的素质,是高校图书馆读者工作的重要内容。为了规范大学生的行为素质,加强图书馆读者管理工作,在图书馆建立读者诚信档案,约束、规范大学生的行为是非常必要的。
国内外图书馆进行读者信用管理的探索已经逐步展开,一些信用体系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已将个人利用图书馆的信用情况纳入社会信用体系,如果读者在图书馆内有不诚信的行为,则不单单是金钱的损失,,还会使个人信用受损。[2]目前,各高校普遍建立了学生诚信档案,也为图书馆建立大学生读者诚信档案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高校有完善的校园网络系统,图书馆可与学生处等部门直接联网,互通信息,完善的网络系统是建立诚信档案的前提条件。同时,高校图书馆具备完整的学生读者信息,包括姓名、年龄、班级、学号,还有读者全部借阅历史,能查阅读者的违章行为,如借阅图书超期、损坏图书罚款、丢失图书的赔偿等等不良记录,这就为图书馆建立读者诚信档案奠定了良好基础。再者,高校图书馆都有一套完整的读者管理工作规章制度,处理学生违纪违规时有理可凭、有法可依,这就为图书馆建立诚信档案,记录学生违规行为提供了依据和保障。
高校图书馆在新生入馆教育时就要重点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并与新生签订诚信协议书,读者在签订协议书时必须认真仔细地阅读协议书的细则,明白如何遵守图书馆各项规章制度,是自我教育的过程,今后四年大学学习生活所作所为有所依据,可以使新生掌握合理利用图书馆的方法技巧,抑制减少违规行为的产生,维护图书馆的正常工作秩序,让读者感觉到做诚实守信的人是神圣崇高的。毕业论文,档案。[3] 图书馆还要与学校学生处、团委联合举办活动,提倡做诚信大学生,做文明读者,在图书馆内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诚信氛围。毕业论文,档案。在馆内学生读者信息的基础上,增加几项内容,分别记载学生的违纪违规行为,如破损图书情况,超期还书次数,阅览室内违规行为记录,图书馆自习室内占座行为统计,在图书馆内有无其他不文明行为等等。毕业论文,档案。学生如果有违纪行为,都要记录在案。组成学生读者代表委员会,让学生直接参与学生诚信度的评定,以学期为单位进行统计,对全学期没有违纪行为的读者在图书馆网页上公示表扬,并给予增加借阅权限等奖励;对违纪次数多,性质严重的学生公开批评,并给予减少其借阅册数等相应处罚。
大学生读者诚信档案的建立,可以强化图书馆读者管理工作,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对构建和谐社会、创建文明校园,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胡福文.高校图书馆图书资料破损的人文因素与对策.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6):132-134.
[2]张培峰.图书馆开展读者信用管理的思考.河北科技图苑,2008(7):76-78.
[3]赵洪利,宫庆艳.论高校图书馆对读者的诚信教育管理.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8(12):71-72.
关键词:创新实验室;实践能力;自主学习和管理
作者简介:符运良(1964-),男,海南临高人,海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羊大立(1974-),男,海南儋州人,海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讲师。(海南 海口 571158)
基金项目:本文系海南师范大学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研究项目“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电子学实践教育基地”(项目编号:20121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4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4-0112-02
高校实验室在培养学生实验、实践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方面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创新实验室的建设以及如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当前高校普遍探索的问题。[1-5]另外,为了推动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广泛开展,教育部每年都会举办各类设计竞赛实践活动,如大学生挑战杯竞赛、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智能汽车设计竞赛等。此外,各地区部门也会举办各种竞赛活动,如计算机应用设计竞赛等。海南师范大学从2000年起一直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2006年起参加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设计竞赛。在参加竞赛的过程中,建设了创新实验室。学院不断总结实践活动经验,积极开展电子课程体系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学生不但可以利用创新实验室进行电子设计竞赛、智能汽车设计竞赛的准备工作,还可以进行电子类单独开设的课程设计,进行国家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的研究,进行教师科研课题的研究。实践证明,创新实验室建设有效推动了海南师范大学电子设计竞赛活动的开展,建立了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管理的模式,营造了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学习环境,创新实验室已成为学生自主向往的地方。
一、电子设计创新实验室的建设
在传统实验室进行的实验项目基本上是验证性的实验项目,是基础性的实验。而要系统地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建立起良好的实验环境,为此,学院投入100多万元,建设了电子创新开放实验室,实验室里有新的实验仪器设备,如通用的直流电源、信号发生器、数字存储示波器、万用表、电脑、打印机、小型电钻机、电烙铁、制板机、电子设计实验箱等。此外,实验室里的木柜还放置了多年来电子设计竞赛和智能汽车设计竞赛中学生制作的实物,以提供给低年级学生参观学习。创新实验室实行的是开放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学生在传统的实验室完成了教学大纲规定的实验项目后,如果学有余力,还可利用开放实验室的仪器和设备,进行更深一步的实验研究或电路设计,而且实验研究不受时间限制。
二、电子设计创新实验室完善了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1.促进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
在海南,由于电子工业基础较薄弱,电子及相关工厂企业较少,因此,电子信息专业学生要找到对口的工厂、企业进行实习较困难。为此,电子设计创新实验室也成为学院重要的校内实践基地。学生在校外实习之前,已在实验室经过了2~3年的技能和工程训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已有所提高,同时学生也养成了严格、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以及爱护公物的品质,养成了讲究科学实验方法、遵守操作规则、注意安全的良好习惯,为到校外顺利实习提供了保证。
2.促进电子专业学科建设
创新实验室建设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团结协作和创新思维能力。为此,实验室的仪器设备不但要满足单一性质的实验,更重要的是满足电子综合实验、设计性实验。由此,学院在硬件建设方面,投入100多万元,用于购买电子仪器设备,如电源、信号源、示波器、万用表、逻辑分析仪、电路仿真设备、单片机、PCB板制作工具等。学生在实验室可进行电路设计、仿真实验、制板、焊接、编程、调试,最后制作出电子器件。另外,学生利用实验室的仪器设备直接参与科研活动,完成国家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完成教师课题的子课题、完成企业的攻关项目,促进了电子专业学科的发展。
3.促进学生学科竞赛活动的开展
创新实验室促进了学生学科竞赛活动的开展,学科竞赛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6-7]多年来,学院积极利用创新实验室开展校级电子设计竞赛和智能汽车设计竞赛活动,通过选拔成绩好的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海南赛区的比赛,以及全国智能汽车竞赛华南赛区的比赛,学生利用创新实验室的优越条件,在竞赛中,均设计出性能优良的电子实物,曾获得海南赛区的一、二、三等奖和智能汽车设计竞赛华南赛区的二、三等奖。对于在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奖的学生,可以让其免修电子课程设计,期末成绩直接定为优秀。
4.促进教学特色形成
在创新实验室的实践教学活动中,要求大一新生可随时进入实验室,由高年级的学生对一年级的学生传授技术和知识,以对一年级学生在做人、团队合作等方面进行言身传教。一年级的学生在高年级学生和教师的传授下,辩识各种类型电子元器件,购买、焊接、设计和制作简单功能电路。在这种互相帮助、互相带动的良好氛围中,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了同学之间的感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今后的一年级学生参加电子竞赛、毕业论文设计或参加教师的研究课题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促进实践课程培养体系的建设
在培养计划的修订中,在总课时不变的情况下,要增加创新实验及其所占课时的比例,增加课程设计的门数及选修实验的项目。选修实验是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通过选修实验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实践活动。如电子专业在新的培养计划中,增加了“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传感器技术”课程设计、“PLC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等。在课程设计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己选择题目,独立思考、独立设计电路、独立完成实验、独立解决碰到的实际问题,教师只起着引导作用。这种自主学习模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了实践教学效率以及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8-12]而对于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实践教学,也可由校外相关企业出题,校外工程师也可作为学生的论文指导教师,与校内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学生利用创新实验室的优越条件完成毕业论文。通过对实践教学培养方式的改革,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动手能力和创新开发能力。
6.促进教师队伍的建设
学生在参加创新实践活动或智能汽车设计竞赛活动时,学院都安排相关的教师定期给参赛学生进行辅导,而辅导学生实践活动的教师,要求具有较高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为此,为了提高这部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学院定期安排相关教师在省内参加电子或相关学科的学术交流活动,或到国内名校参加工程实践的培训等。
7.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水平
毕业论文(设计)是高等学校培养学生把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检验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环节。往年的论文题目由教师出题,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选择题目,学生可选择指导教师,指导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以及能否完成毕业论文任务而选择学生,但学生用于做毕业论文(设计)的时间较少,论文的质量难以提高。而利用创新实验室,学生或参加教师的科研,或参加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或参与校外企业的科研项目,或参加各种竞赛活动,实际上也相当于为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进行了较早的准备。学生的论文可以是其参加教师科研项目的一部分研究工作,也可以是参加竞赛活动时设计制作研究的部分工作,这样,学生用于毕业论文的研究时间较充足,可以做出更高质量的毕业论文。
三、电子设计创新开放实验室的管理方法
1.制订规章制度
制订创新实验室管理各项规章制度,以保障创新实验室的正常运行,管理制度有日常卫生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仪器设备使用管理制度、图书资料使用管理制度和电子元器件使用申请制度等。
2.以学生自主管理为主、教师管理为辅的管理模式
创新实验室建立了教师与学生共同管理的模式,以学生自主管理为主,教师管理为辅,教师为专职实验管理人员,主要负责实验室的日常管理,而学生主要开展自主管理。实验室的卫生和安全由学生负责,实验室建立值日生制度,值日生负责当日实验室的卫生。最后离开实验室的学生要关好门窗、电源、水龙头,以避免出现安全事故。
3.对实验室实行监控
创新实验室内有各种仪器设备,如实验箱、万用表、示波器、信号源、电脑、打印机等,还配有手电钻、台钻、小砂轮机等,且实验室实行24小时开放,由学生自己掌握钥匙,学生自由进入实验室,进行各种电路的设计与制作。因此,实验室内应安装监控视频设备,对实验室内的电子设备进行全面的监控。
4.创新实验室的电子元器件使用管理
学院在创新开放实验室内建立了一个电子元器件仓库,存放各种常用的电阻、二极管、三极管、集成块等,学院每年均从教学维持费中拿出近十万元,用于购进各种电子元件,供给学生进行各种实践活动。另外,器件仓库存放的都是在海口市难以买到的,而在本地易于买到且价格便宜的电子器件,由学生自己去选择购买,然后拿回发票,集中在学院报帐。为了规范学生使用仓库中的电子元器件,以避免出现浪费器件的现象,学院开设了电子元器件选用申请网上管理系统,[13]网上管理主要由学生自主管理,管理员为学生。进行课程设计、竞赛活动或课题研究等实践活动所需要的电子元器件,如二极管、三极管、各种型号的集成电路等,学生先上电子元器件管理库网进行查询,申请登记所需的电子元器件的种类、型号、数量等,而后经过指导教师确认同意,由元器件使用管理小组到仓库进行领取,并进行登记。这种元器件使用网上管理的目的是在统计各种电子元器件使用的频率,同时也避免学生随意使用电子元器件,出现浪费器件的现象。
四、结束语
创新实验室建设以来,学院成功地申报了1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5项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1项校级教学成果奖。学生利用创新实验室,开展电子实践设计活动,发表学术论文20篇,实验室浓厚的学习氛围和良好的条件,使得学院每年举办的电子设计竞赛和智能汽车设计竞赛,吸引了大批的电子和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参加。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创新实践活动,得到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各种学科竞赛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如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学院电子和自动化专业学生连续十年获得海南省赛区的一、二、三等奖,在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设计竞赛中,学院学生连续三年获得华南赛区的二等奖。学生经过创新实践活动,综合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多数学生毕业后,进入国内知名企业工作。另外,通过创新实践活动的自主学习和自主管理模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也推动了学院的学风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尹仕.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育人模式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4):28-31.
[2]郑春龙.实验室层次开放的思考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1):78-80.
[3]滕红丽,林爱英.创新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25):135-136.
[4]赵亮方,周学君.电子设计与创新实验室的管理[J].中国电力教育,2011,(3):200-201.
[5]田裕康,罗维平.创新实验室自主管理和自主学习模式探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2):30-32.
[6]初福民,李明弟,张普庆.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21(4):31-33.
[7]李耀刚,石国英,王宏志.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1):92-94.
[8]严薇,袁云松. 加强实验室开放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良好支撑[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5):16-17.
[9]陈斌,张晓华.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1):110-113.
[10]黄沃才.开放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探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3):13-14.
[11]贾玉瑛,崔桂梅.自动化专业开放性实验室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08,(2):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