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6 10:45:48
序论:在您撰写语文教学的感悟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一、语文教学民主化
这一点是听李镇西老师的报告得来的。在听李镇西老师报告之前,我就已经对他的语文教学思想有了一些了解。我曾经看过他的著作《爱心与教育》《听李镇西老师讲课》《民主与教育》等,李镇西老师认为,教育的民主并不能等同于政治中的民主,我们在教学中的民主应体现在对学生的尊重与引领上,正是因为我们讲民主,所以才能做到“不因尊重而放任自流,不因引领而走向专制”。“有了民主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李镇西老师所提出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共享式也是基于这种理论。语文教师能和学生打成一片,和学生一起阅读、一起写作、一起分享学习中的快乐,这本来很普通,但到了我们这里却成了这样一种担心:那样的话课堂秩序不就乱了吗?学生成绩下滑怎么办?有一次县里举行中学语文教学论坛,有人说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站起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是一种事先准备好的作秀;有人说课堂上学生根本不站起来回答问题,即使站起来说的也是教参上的东西……产生这些想法的原因是我们习惯了凌驾于学生的思想之上,在教学中根本不屑于讲民主;我们更害怕对话,因为我们本身就不敢和学生进行思想上的碰撞。李镇西老师说:“最重要的引领是教师人格的引领!”如果语文老师的精神生活本身就“营养不良”,又何谈对学生的引领?因此可以说,语文教学民主化是教师上好语文课的首要前提。
二、语文教学生活化
语文教学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大量经验来自丰富的生活,而不是课堂。语文课堂只是通过教师的引领,让学生善于在生活中学习语言。这才是语文教学的实质。在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一书中,我们看到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们在“快乐学校”中,可以在蓝天下看草原、看森林,可以去劳动世界旅行,还可以在童话室里听老师读童话……所有的这些都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言的最好途径。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走向丰富多彩的生活,语文教学怎么会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有这些“源头活水”的不断注入,我们的语文教学怎能不绿意盎然呢?
三、教学要讲语文性
这一点是上海特级教师陈钟梁提出的。他说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就像威士忌是慢慢酿成的一样,语文教学是学生对语言内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缓慢的,还得依靠一个载体,这个载体就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辨词析句。陈钟梁老师在讲《心田上的百合花开》一课时,讲到百合花“终于开花了”,陈老师问学生:“终于”这个词包含了什么意思?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明白“有了酝酿过的想法—经过努力—经过长时间的等待”,才“终于”成功了。还有“百合花美在灵性的白和秀挺的风姿”,陈老师问学生“秀挺”和上文的“直挺”有什么区别?学生明白了“秀挺”是百合花拥有了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具体体现,而“直挺”仅仅体现了外在美。我认为,语文教学要讲语文性,就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辨词析句、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积累最基本的语言素材。
四、教学要有拓展性
这点是我听王文丽老师的《手术台就是阵地》一课得出的。我原来也主张语文课要有拓展,但是并不知道如何将语文课的讲授与课外知识拓展结合起来,王老师讲这一课的思路则给了我很多启示。王老师的课共分五步,第一步:复习词语,了解课文;第二步:走近白求恩,了解人物;第三步:走近白求恩,走进心灵;第四步:怀念白求恩;第五步:心中的白求恩。讲课时除了引导学生辨词析句,还辅以多媒体播放课文背景资料,展示白求恩的照片,朗读白求恩的遗书,播放音乐《永远的怀念》,最后由学生朗诵自己的写作“我们不能忘记……不能忘记……我们还不能忘记……更不能忘记……”这些拓展为这节语文课注入了新鲜的活力。我想我们的语文课今后也可以有这些拓展,有了必要的拓展,语文课堂才有可能美丽!
五、语文教师专业化
李镇西老师在报告中提出:语文教师可以不是诗人,但要有诗人的情怀;可以不是作家,但要有作家的素养。这对语文教师的专业化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实现语文教师的专业化,要靠平时的广泛阅读和大量练笔。不读不写,是不可能成为一个称职的语文教师的。余映潮老师还提出语文教师要善于研读教材。这当然也是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之一,但最关键的还是语文教师自己要多读多写,提高自己的读写水平。真正做到了这些,语文课上起来自然能够像李镇西老师说的那样“举重若轻,行云流水”了。
1.许多语文教师在教学期间未能成功的将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影响了学习成绩,究其原因,是在于教师没有把自己放在学生的思维当中,在教学过程中,许多的教学内容,如语法教学、古文教学和诗歌教学,这些都是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较少接触到的,因此,学生对于这些部分的学习和理解,总是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而一些语文教师在这时,往往没有很好的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这一问题,仅仅是进行了简单的讲述后就把教学进度向前推进。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实原因就在于教师对于教学内容已非常理解,由此一来,学生如果没有养成积极提问的习惯,或是教学没有形成有效的互动氛围,就很容易被教师忽略这一学习困难,造成学习短板。
2.不能超越课堂。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受到启发后对某一内容形成了兴趣,课后能够继续进行主动地有目的地学习,那么,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从“学会”上升到“会学”、“善学”。我心里明白,超越课堂对学生是多么重要,但我没有这样做,也不敢这样做。我只知道利用好课堂40分钟,让学生学好课本上的知识。希望学生对中国古代、现代文学名着充满了好奇和渴望,但如果能趁热打铁,鼓励学生的文学修养,那该多好。可是我不敢这样做,在很多人的眼中,这些名着是“难书”,他们会不答应,学生哪有功夫看这种“难书”!所以,学了课文之后,我几乎就停滞不前了。我现在的语文课,除了带领学生在课本中“游泳”之外,课外最多布置一点读读、背背、抄抄的作业,不能也不敢让学生去广阔的课外海洋中遨游、驰骋。所以,学生们刚升入初一的时候,看看他们写的记叙文,眼睛一亮,小学生的作文水平相当不错嘛!可是,一年过去了,他们记人叙事的水平和刚入初一时的水平相比,似乎高不出多少。
3.作文也是语言教学中的一项重点工作。学生的作文水平是语文教学成果的综合反映。作文,是表现出一个人对于文字的组合运用能力的综合测试,更是体现一个人对于所见所思的内容用文字刻画把握的功力所在,可以这么说,作文就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然而,在现实的工作中,却有不少学生对于作文写作的学习掌握不够,让人堪忧。那么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何在呢?笔者曾与多们同行就此问题进行交流,在得出的结论中,固然有着:文字功底是一项重在积累的事情;学生们对于种种修辞手法掌握不够灵活准确;文章的整体结构把握不到位,形成厚此薄彼的偏重局面等,但笔者对于这个问题却有着自己的看法,诚然,上述的问题在学生中或多或少的都存在着,但笔者认为造成这一问题的最根本原因是没能成功的激发学生对于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的描述热情,须知,人一旦内心处有了热情与动力,做起事情来往往就能事半功倍,作文写作亦然,当一个人内心处有着将所见所思用文字记述出来的冲动时,文字的排列方法往往就成为一种技巧问题,一种次要的问题,一种不成问题的问题了。
4.课堂教学氛围不深厚。这里我所说的课堂氛围包含甚广,其中既包含着学生的求知欲望,也含有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意愿,可以这么说,课堂教学的成效好坏,关键在于氛围,因为在热烈的氛围中,最消极的人也会被感染,被激发学习的热情,可是反之,如果氛围冷淡,那么连最积极的学生也将受到影响,慢慢退缩到自己的内心世界当中去。可见,课堂的氛围成功与否,对于一个班集体的学习效率有着很大的影响,然而,有些语文教师,特别是年青教师缺乏教学经验,面对学生不知道如何在能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保证正常的课堂教学进度,试着活跃课堂氛围却使得课堂变成了市场,最后不得不一味的赶进度按自己的速度讲解,氛围调动工作归于失败。那么,如何才能够调动课堂氛围的同时,保证教学进度呢?笔者认为,其关键点在于一个字:互动!教师通过互动提问的方式,一方面将学生的思维引导活跃起来,另一方面,又将学生的思维活跃范围通过提问的方式加以限定,从而使得氛围活跃,话题不跑题,教学进度得到保证,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提高,从而使得学习效率大为提高。
关键词:感悟;魅力;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3-0118-01
新课标认定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认为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语文教学理应有着最美妙的情感体验,语文课堂理应成为学生最心仪的快乐天地。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教学的魅力呢?
一、语文的魅力首先来自于朗读
墨香飘逸的语文教材就像一座风景优美的大山,老师就像是一位出色的导游,带领学生跋涉攀登,去感知美的风景,体验美的情感。他要将自己的心情、体验融入其中,形成浓郁而强烈的美感力量,以此拨动学生的心灵之弦,引导学生在美丽的山林里遨游,培养他们感知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为此,老师在教学中首先应重视朗读。
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能够感受到“荷塘月色”的静美淡雅;“故都之秋”的清净悲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儿女情长;“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情怀……在反复朗读中学生领略到《春》的艺术魅力,感受到《最后一次讲演》的震撼力量,体会了《岳阳楼记》的人文传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学生们的语言和心灵都得到了升华。语文教学的魅力也就是在这琅琅的读书声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二、语文教学的魅力来自于口语交际。
根据言语智能的特点,在教学中注重加强师生之间及生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引导学生准确地感知视觉――空间世界,培养学生完成知觉转换的能力。所以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说”,培养学生对话交流能力。为此,老师要积极创设“说”的环境,激活学生的思维细胞,激发学生的表现欲。
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叶圣陶先生对教材就有过精辟的论断: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通过这个例子来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本领。我们要“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在学习《荷塘月色》这一课时,我设置了这一环节:“今天月色这么好,我们来对诗好吗?可以用书上的,也可以不用。但必须是写月亮的诗句。”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都非常兴奋,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师生“对诗”开始:
生:“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师:“浮光跃金,静影沉壁。”
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师:“梨花园落溶溶夜,柳絮池塘淡淡风。”
……
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
师:“初月如弓未上弦,咬了一口少半边。”(生大笑)调侃诗句给学生带来了幽默的快乐,增添了语文教学的魅力。
三、语文教学的魅力来自老师自身
据说,梁启超先生上课时讲到精彩处,“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悲从中来,竟痛苦流涕而不能自已”,“每当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这样的课,这样的教师,学生一辈子也忘不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要做一个“有情”的人,要有丰富真挚的感情,在范读课文时,要学会煽情。虽然音像材料读得很标准,很有感染力,但教师声情并茂范读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更有自己的特色魅力。教师范读的好,不仅对学生有示范作用,而且对学生有激励作用。如文言文,教师的范读,能够体现朗读的某一方面特定要求,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文言文的味道和气息。在教《桃花源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名篇时,教师在课堂上花了大量的时间示范阅读。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们读得“有滋有味”,读出“成果”来。
四、语文教学的魅力来自学生的想象
想象是美丽的,开发智能是十分重要的。根据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语文课重点开发的是学生的言语智能、空间智能、人际智能等。而语文教学的魅力就在于激发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 。联想和想象是语言的翅膀,语文中的朗读则是托起着那双翅膀的空气。没有联想和想象的语文课就失去了魅力。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朗读中根据具体的语。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使他们展开双翅自由翱翔于语言的天空。
关键词:语文;教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8-0110
语文教学对教师来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教师若只注重分数,就会被应试教育束缚。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教师也会无助彷徨。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真正从语文学科着眼,回归真正的语文教育
面对纷繁杂芜的参考资料,面对越来越重的应试压力,面对社会越来越功利化的现状,本真的语文教学逐渐被人抛弃,取而代之的是对高分数的一味追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切背离了教育本质的行为,都是错误的、有害的。我们可以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教学,是否真正从语文学科着眼,追求高分数的教学模式是否欠妥。教育的功利化现状常常束缚了教育活动,使学生完全失去了话语权,让学生在枯燥乏味的语文课上倍受煎熬,固化他们的思维,扼杀他们的灵气,泯灭他们的个性。真正的语文教育应该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进行。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无拘无束地敞开心扉,袒露情怀,倾吐心声,表露真情。学生不仅用感官去感知世界,而且用心去倾听世界,用情去体验世界。
二、教师要运用心理活动规律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既要通过活动增强学生的语文知识,又要培养他们的兴趣。动机是激励一个人去活动的心理原因,对学习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是积极性的核心。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多样的,但归纳起来,可分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两种。直接动机是与语文活动直接相联系的动机,它是以自己直接感兴趣的东西作为学习的动力。我们可以尝试在作文课上让学生看看其他同学的优秀作文,让他们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学习要求,即直接的学习动机。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兴趣提高了,学生才会对语文这门学科高度重视,才能从思想上准备学好它,乐于学好它。真正有语文味的语文课首先是一堂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课。普罗塔戈说过,“人的头脑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我们应该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来增强语文学习的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增强信心。比如我们可以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使他们深刻理解文本内容,获得审美的愉悦。也许现在的考试制度没有对朗读水平的考查,也许在“唯分至上”的时代,任何与考试没有直接联系的能力培养都可以被忽视。但我们应该知道,朗读可以让学生真正感悟文本真谛,身临其境地体会人物的命运,获得精神上的支持与满足,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是很多的。教师的目光暗示,正确的示范,生动形象的讲解,游戏、竞赛、直观教具等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笔者在带高三文科班时,学生普遍感觉《红楼梦》太长看不下来,提不起兴趣。于是笔者利用多媒体,在银幕上投放重点情节的相关视频,并让学生看完了复述交流。通过电影的形式,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剧情,熟悉人物形象。总之,教师要善于灵活安排教材,采用多种教法和组织措施,把课上得生动活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多沟通交流,少一点怨气、牢骚,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 创新
Some junior high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insights
Lou Chun-jing
( Hebei Gucheng military Tunzhen Juntun School, Old City Hebei 253806 )
Abstract: The middle school stage is a special life stage during which a student transforms from childhood to adolescence. In this stage the psychological, physiological and the intelligence are developing in an especially high speed. It’s the stage that the students are easy to accept the new thoughts, to master the new skills and to form the new customs. It’s also the main stage in which students form their world outlooks, the outlooks on life and the values. Nowadays, the knowledge is refreshing with a rapid speed, and the lifelong study has become a problem which everyone has to face. In allusion to the universal existence's phenomenon study becomes fed up in the present domestic junior middle school, how to develop the student individuality in the teaching, raises its innovative spirit, has become the hot spot which many scholar experts discuss.
Keywords: junior middle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innovation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们的国家日益强盛,昂首跨入了新的时代。但我国目前仍是农业大国,农村初中教育质量仍是我国民族素质提高的关键,我国的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农村基础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心,农村青少年的素质从某种意义上说代表了中华民族未来的素质。高质量的人才来自高质量的教育,目前农村乡镇教育面临新的挑战,传统的教育观念受到冲击,带来了教学形式、教学手段的变革。在这种形势下,认真审视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提出相应对策,从而提高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对提高我国基础教育整体水平、提高国民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苏霄姆林斯基[1]认为,对一个学生来说,5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3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由于年龄、生理、家庭和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差异,每个学生的发展不可能完全平衡,有些学生善于形象思维,而有些学生擅长抽象思维,有些学生掌握课本知识不行,但动手操作能力很强。安东尼·罗宾在《潜能成功学》一书中指出:人的潜能犹如一座待开发的金矿,蕴藏无比,价值无比,而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座潜能金矿。只要发挥了足够的潜能,任何一个平凡的人都可以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2]。因此,新形势下教师更不能以学习成绩的高低论学生。素质教育要把所有的适龄儿童都培养成才,这种人才包括能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人才,既包括高级人才,也包括一般的建设者。只有树立了这种正确的人才观,我们在教学中才能做到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平等、公正、客观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健康快乐地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带来的观念对他们的影响甚至将是终身。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适应时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笔者就此浅议几点感悟: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已有10余年,最近对我自己教的两个班进行了问卷调查:66%是因为喜欢语文老师,才喜好这一科;14%的学生是对这一学科本身感兴趣;11%的学生是因为它作为学校安排的一门学科,必须要学;9%是因为它比数、理、化而言相对容易些。
我国最早的教育家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特别是处在发育定型阶段的中学生,兴趣是学好功课的重要推动力。现在的学生大多数对于语文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有些学生学语文是为了升学,为了博得家长、老师和同学的赞扬。学生只有在他自身有意识的学习活动中获得信心,以此为动力才能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智力。对于如何用最自然、有趣、有效的方法把自身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传递给求知取向各不相同的学生,是非常重要的。从学生主动性发挥的情况来说,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注重自主学习
没有自主性就不会有独创性,所以教学活动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教学活动应贯彻“主体参与”的教学原则,给学生更多实际锻炼的机会,计划让学生先定,书本让学生先读,问题让学生先议,规律让学生先找,习题让学生先做,小结让学生先说,要鼓励学生敢想,更要推动他们独创的乐趣,学生的创造思维才具有价值。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说的就是应认真做好笔记,或卡片,或摘录提要,或精妙的词句摘抄,或词句点评,或读后感,或书评等,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这本书提问题。学生互提互问,互解互答,这个交流的过程是对所读书目的再回顾、再理解、再提高的过程,也是锻炼学生书写和与人交流能力的过程。有计划地组织活动课,也可以举行一些竞争性的课外阅读比赛、演讲比赛,鼓励学生更好读书,培养他们的成就感。
三、加强人文教育
“如果语文是树,课外阅读就是根;如果语文是火,课外阅读就是燃烧;如果语文是鹰,课外阅读就是飞翔。”莎士比亚也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能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了翅膀。”有人总结说:“文学是比鸟飞得还远的梦想,比花开得还美的情感,比星闪的还亮的智慧,是我们到了一百岁还忘不掉的信念[6]。”
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的一句名言:“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3]。”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语文素养又在丰富的生活中得以进化发展成熟。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悟,他经常带着学生进入大自然,并亲切地称之为“蓝天下的学校”、“快乐的学校”。他写道:“宁静的夏天拂晓,我跟孩子们来到池塘边,印入我们眼帘的是那朝霞般令人惊叹的美。于是,孩子们感觉到和体味到‘朝霞’、‘拂晓’、‘闪烁’、‘天涯’这些词在感彩上的细微差别。”苏霍姆林斯基的经验告诉我们,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走向大自然,走向生活,体验生活,是进行语文学习的最佳途径之一[4]。
我国学者曾祥芹在《阅读学新论》中有这样一段论述:“在阅读的过程中,与其说是作者的思想感情进入了读者的头脑,倒不如说是读者的思想感情进入了作者的在作品;与其说是作品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倒不如说是读物激活了读者的思想感情[5]。”因此在教学中,广大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情趣,实现学生的阅读情感与作品的充分融合让学生走进作品,与人物一起体验人生的悲欢离合,推动学生人文情感发展。
人文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和愿望、观点而产生的体验,也是人对外界客观现实的心理反映,具体表现为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它是人类区别于动物而人类特有的一种复杂而高级的体验活动。情感教育是指教育者依据现行社会道德、情感规范制定的教育、教学目的,并通过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促使学生的情感领域发生积极变化,产生符合社会道德、情感规范的新情感,并形成新的情感品质的过程。初中阶段是学生心理波动变化最大,最易受外界影响逐渐养成世界观的阶段,也是人文情感认识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此时的语文教学要特别注重对学生的人文情感教育,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开发利用人文因素,并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拓展学生的精神空间,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情感教育。
四、让课堂生动起来
找准教学“入口”。让接受知识的第一讲堂生动起来。如教学《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时以肃穆崇敬为“入口”、教学《天净沙·秋思》是以清静悲凉为“入口”、教学《长江三峡》时以豪迈奔放为“入口”等等。让学生说个性的话,说自由的话,讲真实的事,让课堂充满学生的个性活力。同时在教学中渗透美学理论,《春》的教学使学生体会到《春》是描绘的一种自然美;《斑羚飞渡》是歌颂的一种生命美;《驿路梨花》是赞扬的一种心灵美;《麦琪的礼物》是表达的一种爱情美;《菜园小记》是抒发的一种社会美;《背影》是品味无言的真爱。
大多乡镇初中语文教师都在积极探索,并在实际教学中大胆改革创新,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并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初中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彻底改变过去的一些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冲破传统语文教学中过浓的政治色彩和死搬硬套的教学方法真正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道德意识和人文情感世界能够充分受到正确引导和良好熏陶。
小结:
教育理论上曾说过:“智育不好出次品,体育不好出废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现代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极高,既要求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突出的专业技能,还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健全的人格及健康的生理和心理。这些综合素质的培养,应该有机的渗透于现代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之中。
参考文献
[1] 鄢烈山,何保胜:《祀人忧师》,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9年版。
[2] 孔庆东等,《审视中学语文教育》,广东: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 吴传梁,反思现行中学语文教学之“过”[D].师道2007年第09期2007-09-025。
[4] 黄麟生,语文教学艺术理想境界[R].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7。
语文学习是一个体验的过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他们的个人体验是一种珍贵的教育资源。作为新课程的实践者,我们该如何去实施“体验”,进而让我们的孩子通过实践获得认识,形成情感,产生感悟,并以此作为今后生命之旅的底蕴?我认为关注的焦点仍应是课堂,仍应是教学过程本身。
(一)构建体验性教学的课堂模式
《标准》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所以,教师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规律,树立课程的实践意识,在设计教学结构、教学活动时应重视学习过程的体验,重视在学习实践中进行语文教学,在学习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在识字教学中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新课标”的理念“让学生喜欢学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识字是很重要的教学内容,改变单一的教学方法,采用列表法、图像法、提问法、讨论法、媒体介入法等多样手段,引导学生体验和感知。例如:通过观看CAI课件,通过动手合作,让学生对所学的字进行组合、选择、淘汰,从而获得体验,培养了学生的集体协作精神,学生获得了成功的愉悦体验。有机地创设体验学习情景、体验学习气氛和体验学习的契机,能使学生对认知活动产生兴趣,产生爱意,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去体验和感悟,能动地拥抱知识,认识知识,学习主体与知识学习活动融为一体。在主客体的交融体验学习中,知识融入了学生的生命之中,使学生尝试到每一次学习体验都是生命意义的升华和对生命价值的体验,因而获得对学习汉字的持久兴趣。给孩子一点空间,他会带给你一份惊喜;还给孩子一点自由,他会创造无限奇迹;解放孩子们的思维,让他们走进识字的天空,自主识字,你所展望的将是一片明媚、灿烂的天空,而孩子们也会在识字中感受到快乐,体验到成功。
(2)在游戏表演中体验
对于游戏、表演,小学生大多有一种表现欲和表演欲,可以借助游戏、表演这一活动方式让学生来体验和品味课文内容和内涵。在表演之前,就必须对课文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和感悟,这样才能演得逼真,才能将课文中的情、意传达出来,不仅使演出的人得到深刻的体验,而且末担当角色的同学也能获得较具体而形象的感知。例如:我在课堂上经常采用的游戏有“猜字卡”、“找朋友”、“编儿歌”、“编字谜”等。著名语言学家安子介说过:“汉字是一个阿丽斯仙境,每一个拐弯抹角就是一段美丽的故事。”抓住汉字的构造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再创造,让孩子“编字谜”,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学生字“相”时,我们班有个小朋友就给“相”字编了个字谜:两mù读音同,可是字不同,左mù长得高,右mù看得远,两mù合一起,你说是什么?瞧,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会了动手,在游戏中认识了生字,在游戏中展示了自我,在游戏中学习了合作,而且从中感受到了识字的快乐,体验到了识字的成功,多棒呀!
(3)在生活实践中体验
实践是认知的基础,实践是体验性学习的基本方式。体验性学习要求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体验性学习就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从而获得感知认识,完成对客体的认知。例如:在《棉鞋里的阳光》一课中,课文写了一个温馨的家庭故事:妈妈体贴奶奶,给老人晒棉被,贤淑的举动感化着小峰幼小的心灵,他也帮奶奶晒起了棉鞋,想让奶奶更暖和。针对这样的课文,教师应该与学生一起走进课文呈现的感情世界,和学生们一起用深切的感情来朗读课文,品味亲情。这样的过程,体验绝不仅仅是一般的认知活动,它是学生融入生命的直接参与,它使学生与课文人物进行着生命和情感的沟通,使得学生在掌握课文知识的过程中,领悟到教材知识和教学情境本身所蕴含的道德、审美意义,从而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的生活过程、生命过程、人文精神的培育过程。开展体验性学习活动,是在感知体验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调动思维和情感的体验,逐步获得对知识的感悟和认知。再通过动手实践制作的体验,检验感知的认识,校正和提升认知思维,再进一步获得创造与成功愉悦的体验。
(4)在写作过程中体验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让学生阅读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并能根据自己的体会,写一些心得性的文章,这样就让学生在写作中获得体验、理解、感悟。“活动体验”型习作指导课是活动交糅着习作指导――即伴随着活动,进行动态的生成的习作指导,赋予“观察、想象、描述”等作文训练及指导以浓厚的活动色彩,教师以高超的习作指导艺术,用随机的“提问”“谈话”和“交流”去拨动学生的作文之弦……这样的课,既不冲淡学生盎然的活动兴致,又能激活学生内在的表达需要。例如:我曾安排过这样一次活动作文:《一场特殊的考试》
伴随着考试活动的展开,我不断进行以“体验”为附着点的习作指导的生成。
指导环节一:设置悬念,激发习作兴趣
课始,教师故意渲染考试的紧张气氛,严肃又认真地说:“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进行一场特殊的考试:‘国际天才儿童测试’。试卷共有20题,要求在五分钟之内完成。”边说边把装有试题的信封发给学生,并且提醒:“为了显示考试的公正,拿到试卷后,在听到老师说‘开始’后,才可以抽出试卷答题。”
(教师设置的悬念,让学生的“体验”油然而生。由此生成作文内容,让学生潜在的表达欲望在情境中萌动、发芽。)
指导环节二:渲染细节,捕捉习作情趣
为了丰富五分钟的考试体验,在考试进行了四分钟时,我提醒:“请同学们抓紧时间,还剩一分钟。”
请看学生作文中对考试感受的描写:
“‘还剩一分钟!’沈老师这话不说还好,一说把我脑子里原有的答案都‘赶’跑了。脑海里只有‘只有一分钟了’这句话。我必须快,我命令自己的手,命令自己的眼睛和头脑。”
“‘还剩一分钟!’我听了,不禁一怔,不会吧?我才做了一半啊!怎么办?我乱了阵脚,开始东做西做起来。”
……
这次活动体验获得了成功。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在不同的活动阶段,不断激发、强化学生个体的活动体验,使学生“亲历”活动过程,学生的习作都有了鲜活的感受和语言。
(二)运用体验性学习的对话方式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境创设;创新;想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2-253-01
如果将15克食盐放在你面前,你一定会觉得难以下咽,如果将15克食盐放入美味的汤中,你便会觉得在享用佳肴。盐需要溶解才能吸收,这个道理很简单,知识就像是食盐,需要融入到情境之中才能有效吸收,才能被学生理解并掌握。
一、情景教学的方法
1、利用多媒体塑造意境
多媒体以其图文并茂的特点,可以向学生提供多种形式,功能多样的材料,利用形象生动的动画,悦耳的背景音乐,使学生进入一种愉悦的学习环境之中,从而为课堂营造一种充满意境的学习气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笔者以为动画、音乐使学生荡起思维的火花,拨动心弦,从而进入一种最佳的学习状态。有些文章,只从字面理解会很抽象,比如描述一些自然问题或者科技问题时,如果利用多媒体,将图片展示给同学们,便可以形成很直观的认识。很多文章,例如唐诗宋词,不同诗歌的风格对“月”有很多种不同的意象理解,比如“月”可以表达时光如水,边塞诗表达苍茫悲凉,情感中可以表达男女欢爱,这些课文如果有效利用多媒体中专业人员完成的朗读,会很好的把握课文的情感,标准的普通话,抑扬顿挫的声调以及准确,传神的感情基调,无论是缅怀追忆的,还是快乐明朗的;无论是平缓抒情的,还是慷慨激昂的,都很到位,同时利用图片,音乐等多媒体的手段一起参与,塑造意境,最大限度的帮助学生感受到文章的基调,从而更容易理解和把握全文。
2、进入角色,身临其境
在遇到具有故事情节的课文时,教师可以利用分角色扮演的方式,是学生进入角色,寻找身临其境的感觉。比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首先可以让学生们分组讨论、分析童话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所呈现出的特点,然后通过分角色朗读初步了解故事的内容。再次,请同学们自由结组,分别扮演其中的皇帝,大臣,小孩以及骗子等角色,并安排一个同学对故事进行场外陈述。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加之教师对学生们的点评与指导,更能够帮助学生深刻的理解文中的人物典型以及寓意。这种体验“身临其境”的活动具有艺术性,理智性和科学性,顺应了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的规律。角色的转换使得学生产生热烈的情绪,甚至从“扮演角色”的状态转为“进入角色”,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接纳知识,探究知识,使学习的习惯得到培养。
3、从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本
创设情境是为了唤起学生们对知识的追求,对崇高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探究热情,开拓学生们思维的空间,对内在美感的培养,并非仅仅为了博得学生的掌声和笑声。很多教学工作者在创设教学情境中时,往往重表面重形式,没有实质的内容,脱离了实际,没有以学生为本,以教学为纲。教师在创设情境的时候要注意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实际出发,使得情境可以成为解决问题的支撑点而并非是靠情境决定如何教学。正在上初中的孩子,没有多少生活阅历,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如果偏离太多,自然没有办法表达出真实的情感,而只是为了应付老师,编造一下。这种教学是不成功的,学生没有从语文学到更多的认知和体会,不能一味地追求情境,要以感性为基础,理性为向导。
二、情景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1、打开心灵之窗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教师在教学情境中创设的“意象”,将过去的事物与现在的事物相互联系起来,积极地进行想象对比,在特定的情境下,“意象”的感知程度强烈而且深刻,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流畅,记忆清晰牢固,为获得知识奠定基础。教师创设的情境教学变成了学生学习知识和增强学习能力的载体,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从感性思维上升到理性思维,有利于学生从知识感知到实际应用的转换。诗歌欣赏中最容易让人产生“意象”:山是沉稳的,大漠是荒凉的,黄昏是宁静的,水是灵动的,这些“意象”的产生,将使学生打开净化心灵之窗,开启活跃思维之门。
2、激发参与之趣
兴趣往往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在一定情境中产生,是推动学生学习的重要之源。创设情境就是为了制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环境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人入境。教师以直观的形象触发学生们的想象与联想,用生动的情境引发学生情感与心灵的共鸣。充满智慧,美感,诗意的情境,使学生“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全身心投入,只有体验,感悟与探索充分利用,才能形成情真意切的理解情境的意远,理深。学生们有了学习的兴趣,才能积极参与,主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