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范文

时间:2023-08-06 10:45:45

序论:在您撰写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第1篇

我国现行初中课本中,没有专门针对美育的教材,那么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这个任务就落在每位任课教师身上,语文的教学首当其冲,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美、喜爱美、感受美,并创造美,将美育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我有几点体会:

1 在诵读音韵中体验情感之美

我国语言文字最具魅力之处就是和谐优美的韵律,而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诵读。引导其对课文的反复诵读训练,能使之更好地获得思想情感的熏陶,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具体的做法可以有:①范读:教师有感情地示范朗读,可以积极调动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师生之间,学生和作者之间心灵有所沟通,也可以让学生学习掌握一些朗读技巧,领悟到音律带来的心灵和情感快乐,提高学习兴趣。例如教学《春》,我首先让学生想象一下春天在自己的记忆里是什么样的,再叫他们闭上眼睛,听我的优美朗读,感受浓郁的春的气息,体会美景和美形在音律中的展现。读完后,同学们久久不愿睁开眼睛,还沉浸在和谐的音韵和美丽的景色当中。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个性体验,又营造了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②导读:有些条理性很强的文章,象《看云识天气》,有一些过渡句和段,我适时进行导读,学生一读完就基本明白了文章结构安排,对全文有清晰的认识,再点拨一下,大多数学生都能独立完成阅读任务,同时也培养了他们逻辑思维能力。③自读:学生能静下心来,边读书边体味作者感情,并对某些有深意的句子反复琢磨,是最好不过的了。这样不仅可以在读书的音调上感受到和谐,还能深入其境,较快领悟文章的内涵。如《金色花》,学生从自读的轻快语调中,联想到美丽的形象,感受到母子亲昵之情,很快就体会了轻松愉快的气氛。又如《风筝》,通过对自我反省段落的自读,一些词语“悲哀”、“沉重”、“堕着”等,读出的音节很强,给学生思想上的冲击也很强,再给他们点时间思考一下,基本都能体会到文中的悲哀和沉重之情,进而领悟这种情感产生的原因,对深刻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和要表达的中心思想都有所帮助。④评读:教学《吆喝》一文,让学生边读边回忆自己曾听过的叫卖声,在读的过程中尽情吆喝,并互相评论,课堂气氛相当活跃,课上完了,学生还印象深刻,很久后再谈起来,仿佛那些吆喝声还回响在耳边,令人回味不尽。

2 在丰富想象中塑造形象之美

艺术作品中丰富多彩的形象,令人记忆深刻。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并想象这些艺术形象,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以教材为本的审美活动的重要内容。这样可以在教学中更好地渗透文中形象,特别是人物形象的特点,给他们以直观感受,提高学生认识感悟能力。例如教学《故乡》一文,在对全文内容有大致了解之后,叫学生分析闰土两个时期的不同形象。少年时的闰土知识丰富,健康活泼,又聪明能干,给“我”带来许多新奇和快乐,令我二十多年都难以忘怀;而中年闰土呢?贫困愁苦,逆来顺受,麻木不仁,让我看了辛酸,不知如何面对。学生可以根据这些描绘,加上想象,分别画出两个不同的润土来,这样从外表到内心,从语言到思想进行比较,引发学生对封建社会扼杀人性的本质的认识,从而激发出对封建不合理制度的反感和愤慨,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又如文中的杨二嫂,利用文中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我们就把她当作一个细瘦的圆规,有个同学还拿出一个圆规给大家看,令人忍俊不禁,这样一个泼辣厉害,爱贪便宜,牙尖齿利的中年妇女形象跃然纸上,让人记忆深刻,同时大家也满含辛酸地认识到,她这样的小市民,也是在封建社会这个大染缸里多年浸染而成的。从这些形象中,同学们学会了认识美,评判美。

3 在字里行间里品味语言之美

初中语文课文中的诗歌,有的炼字精确,用字无可替代,散文句式优美多样,骈散相问,是品读语言的最佳作典范,从中可以教会学生怎样品味语言文字,进而感受我国文学的语言魅力。如《湖心亭看雪》“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中的数量词“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幅淡雅清静的水墨画跃然纸上,显现出雪后寂静空旷的湖中美景,领悟作者是以此来表明自己清廉高尚的人品。同学们在反复品味之后,理解了主题,也净化了自己的心灵。又如《陋室铭》文句骈散问出,长短杂用,全文充溢错综灵动之美,令人读后回味无穷。再有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样的佳句,每一个字的使用都很精当,读起来音韵和谐,能让人读后产生心理上的满足和愉悦,并体会作者积极乐观的心态,领悟到诗中蕴涵的哲理。

4 在不同理解下拓展意境之美

第2篇

>> 试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美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初探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美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 再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培养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培养 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谈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初探 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浅探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探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试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探讨 试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探讨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对美的兴趣和习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审美主体进行施教, 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受和想象, 适当地进行创美尝试, 从而使其得到审美体验。【关键词】美育初中语文教学初中语文教育中,教学直接与美育相关,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美育成了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同时, 要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一、培养兴趣, 让学生养成习惯

初中语文教学面对的是一个具有初步审美素质的群体, 审美情感具有较鲜明的年龄特征。初中生的审美情感的主观色彩浓厚, 容易陶醉于色彩鲜明、节奏明快的审美对象之中, 较难自觉地对审美对象深沉内敛的美产生审美情感。他们能鉴赏一些思想内涵较浅的文学作品,思想感情较为丰富, 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他们立场变化快, 价值观、人生观尚未定形。因此, 首先应培养其浓厚的兴趣, 良好的习惯。为此, 我校语文教研组曾开展过唐诗宋词比较鉴赏的兴趣活动。由有中教高级职称的名语文教师作为辅导老师。在学期教研总结会中教师都反映: 学生诵读蔚然成风, 较有感情, 部分学生能将摘抄的诗词全文背诵。教研组趁热打铁, 举行了一次朗诵大赛, 学生参与意识强烈。这说明学生兴趣已高涨, 但习惯尚未形成, 本人在班上又采取了以下措施:

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或耳熟能详的诗词名句制贺卡或书签, 送给最要好的同学。这是发挥学生审美能动性的大好机会,将兴趣转变成良好的习惯。要求学生准备一个摘抄本, 把在教科书或其他刊物上读到的自己感觉美的或引发了自己思考的句子摘抄下来。教师每周检查一次, 在每个检查周期中, 学生必须对最喜欢或最感动的内容加上自己的评语, 字数不限。两学期下来, 学生已养成良好习惯, 课上课下不论什么文章, 都能有感情地朗读, 并会自行设置问题作深层探讨, 少数优秀学生可创作出较有思想深度的佳作, 更重要的是大多数学生开始自觉地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二、突出意境, 营造美的环境

文学鉴赏只有在师生对文学作品从情感上产生强烈共鸣的情况下, 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其美的内涵。因此, 教师应致力于创造性地利用各种手段, 营造一种和谐、生动、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气氛和情境。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设置教学情境。通过提供鲜活的形象将学生引入教材所提供的情境, 激发他们的情感和兴趣, 而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使学习内容中所涉及的事物、现象或过程, 都能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在使学生获得大量感性的知识信息的同时, 也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营造美的环境重在创造优美的意境引领学生进入境音乐是对诗词鉴赏的最好的辅助, 不同的旋律能勾起阅读者不同的阅读经验, 人生体会与无限想象的结合往往能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如学习《天净沙·秋思》时,配以音乐,让学生在合适的环境暗示下, 情感、想象, 构成了绝佳的审美效果, 学生自始至终沉浸在马致远营造的诗词意境中。

三、利用教材, 把美育进行到底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中外古今名篇, 以其进步的思想和完美的艺术形式, 歌颂了真、善、美, 鞭挞了假、恶、丑, 有着巨大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作品中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 不仅表现和讴歌了生活中的美, 而且还凝聚着作者的审美理想。阅读、学习这些作品就像徜徉在美的艺术世界, 可以使学生充分地领略山光水色、花虫草木的自然美,感受作家创作的艺术美, 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我们应充分发挥文学作品的这种特性进行审美教育, 并通过审美教育,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在语文教学中, 教育者可以通过各种美的方法, 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人生和艺术的美的感受、理解和鉴赏能力。

教师应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理解教材中文学作品的美。文学是用形象化手段反映社会生活的语言艺术, 人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 把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显现在自己的脑海中, 获得直觉的形象感知。因此, 感受美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美的存在和美的风姿, 引导学生提高审美能力, 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

在朗读中感受作品的语言美。要体味教材中的语言美应从朗读开始, 因为朗读是感知语言的重要方式, 是获取文章美感的途径之一。朗诵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 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 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如临其境的美感。古诗词是讲究韵律的, 有平仄、对偶、押韵等, 读起来朗朗上口, 富有节奏感、音乐美。感受这种语言美的方法之一就是朗读。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很多优美的古文, 其用语的准确、生动、凝练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朗读, 方能使他们体味其语言的优美。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应该注重朗读的作用。

在整体感悟中体味作品的思想美。阅读文章应该准确把握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通过对作品中人物、事物、内容的分析, 可使学生在对作品产生体验的基础上,由情入理, 把握作者的思想观点, 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感知形象, 产生审美效应, 启发学生把审美感受上升到审美意识, 提高审美能力。

在鉴赏中领略作品的艺术美。文学作品的审美范畴包括崇高、优美、悲剧性、喜剧性和丑。美感的产生有其特定的生理和心理基础, 美感欣赏活动有表层的和深层的心理特征, 而艺术本身也有物质实在层、形式符号层、意象世界层和意境超验层等不同的层次。审美是艺术的核心功能, 艺术的鉴赏过程是个阶段性的过程, 需要观、品、悟的不同阶段, 以达到对作品的把握, 要有一番鉴赏的功夫才能领略到实质。

第3篇

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社会美的教育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审美观形成的时期,因此,对他们进行社会美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审美观,显得十分重要。

初中语文教材中社会美的素材非常丰富,我们所提倡的“五讲四美”中的“四美”都可以从中找到例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完全可以加强“四美”教育。“四美”的核心是心灵美,而社会美的核心也是心灵美。心灵美是相对于人的外在美(仪表美)而言的,现在的初中生普遍比较注重仪表美。人固然应该讲究仪表美,但更重要的还是内在美即心灵美。心灵美是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基础,它借助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表现出来。反过来,通过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教育,又有助于陶冶美好的心灵。

初中语文教材具有语言美的特色。语言美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从形式美来说,语音、语调、语法、句法正确,速度适中,就是美的,否则就是不美的;从内容来说,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就是语言美的体现,比如说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中的第一段: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鉴于以上所述,可以说初中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行为美素材,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材料的教学,以及布置适当的活动,对学生进行行为美的教育。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自然美的教育

自然美是相对于社会美而言的。自然美包括两种:一种是未经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湖南的张家界、安徽的黄山、江西的庐山、四川的九寨沟;一种是经过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山川绿化、江河治理、园林景观。“五讲四美”中的“环境美”主要是指自然环境美,尤其是经过人工改造过的自然环境美。

初中语文教材中亦不乏自然环境美的材料。如初中语文第三册的《国宝――大熊猫》,内容是通过对大熊猫这一国宝的说明,提出了对于动物的保护这一主题。在教学中,就可以渗透这一主题,从而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要保护自然环境,同时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环境,美化环境。再如初中语文第六册中的《写在第11亿位国民出生前夕》一文,这篇短论宣传控制人口、计划生育的意义;另外通过本文的教学,不但有利于全社会增强控制人口增长的意识,而且也有利于增强环保意识。

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艺术美的教育

初中语文教材中不乏可以用来进行艺术教育的资源。教师在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可以开展以下活动。

1、自制语文教学挂图。可能有人会认为教学挂图仅限于英语等学科,其实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具像化的事物和场景,其中一些已在教材中的插图的方式反映出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这些插图放大、加工成彩色挂图,也可以不拘于教材中的插图,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以图画的方式将课文内容描绘出来。

2、根据课文内容排演短剧。初中语文教材中几乎每册中都有由多个角色可组成的文章,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改编成短剧,自己演出,比如说《选场》、《选场》等。

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复述课文,将课文内容加工、改编成故事,讲述出来。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述活动都可以在学生中开展竞赛活动。

四、美育与初中语文教学“相长”

第4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美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311-01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通过具体的课文教学潜移默化进行的,且又是有别于音乐、美术等学科的。因为语言艺术不需借助其他有形的的物质材料,头脑里与语言相联系的形象就用语言直接表现出来,凡是思维能塑造的形象它都能再现。语言塑造的艺术形象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这是语言艺术的优点。文学所塑造的形象是通过读者思维想象才能展现出来的间接形象,是一种思维形象。这种形象的具体展现要通过读者思维的再创造。就初中生而言,这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这就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挑起美育的担子,使学生能很好地感受美、鉴赏美乃至创造美。

在语文教学中,首先,我们要使学生能感受到语言美是普遍存在的。特别是那些名篇佳作,首先体现在语言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感。同时,也是最关键、最值得重视的,并不是说词句华丽就是语言美。相反,不论是诗歌、小说还是散文,都不以堆砌辞藻为美,而是以质朴、自然之美见长。艺术上的质朴美,也就是李白说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给人一种清新自然之美。朱自清先生的《春》语言是美的,也是朴素自然的。如描写桃、杏、梨花竞相开放,争芳斗艳,用了“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花赶趟儿”,写的多么灵动、自然啊。写孩子们在草地上尽情地玩耍,“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完全是人们熟知的生活用语,但却处处充盈着语言的内在美。《春》的语言美还体现在简洁,即具有高度准确的概括力。如描绘桃、杏、梨各种花朵色彩艳丽,只用了象火、霞、雪三个字,但这三个字给人们展示的远不是红、粉、白。那火焰般的炽热情怀,霞的轻柔姿态,雪的高洁品质,不也同时叩击读者心扉,给人以生活实感吗?反之,如果说:“像火一样红、霞一样粉、雪一样白”,味道就淡薄多了。

老舍先生说过:用几句浅显的话便能写一个景,这才是真本事,重要的是不要去堆砌辞藻,而是有物,有生活,有体验,而后找到最适当的文字。心中空空,纵然用了最漂亮的字眼,也无济于事。《济南的冬天》里的“温情”和“绿”,便是老舍先生找到的对济南冬天最通俗、最浅显、最适当的字眼。我们在教学时,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朴素、自然之美的可贵。

在语文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美以外,还要让学生能鉴赏文章所包含的意境美。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文章开头就紧扣苏州园林的特征,说明整个园林在布局构思上有一种意境美,即“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接着,围绕着建筑上的图画美,展示了一幅幅美丽多姿的画面: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自然之趣,假山的堆砌“或是重峦叠嶂,或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池沼里是“鱼戏莲叶间”;而树木则是“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还有“古老的藤萝,盘区嶙峋的枝干”,花墙和廊子“增加了景致的深度”。等等这一切形成了既丰厚又优美的意境,化景致为情思,给人以美的感受。教学中就要让学生从感觉、色彩、形象以及动态、静态的变化等方面去仔细品味,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领略到苏州园林交相辉映的自然美和人工美。

在课文中,有很多记人的文章,指导学生学习这类文章,应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形象美。当然,这里的形象美,不但是外貌,更重要的是人物的心灵美。如《最后一课》的韩麦尔先生、《藤野先生》中藤野先生、《背影》中的“父亲”等。我们既要带领学生走进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还要诱导学生学习这些人物的优秀品质,在生活中传播美的情操,弘扬美的精神。

我们不但要能感受、鉴赏别人文章中的美,而且要学会创造美。学生能不能创造美呢?回答是肯定的。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其中说和写就是发现美、传播美、创造美。而说和写是相辅相成的,加强“说”的能力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写”的能力提高是大有裨益的,学生能说会写,就会在说的过程中弘扬美,在写的过程中创造美。

在说的方面,演讲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比较有效的一种形式。演讲既要“讲”,也要“演”,但要以“讲”为主,以“演”为辅。演讲中的“演”,必须配合“讲”、服从“讲”的需要。一场成功的演讲除内容精彩外,还要借助语调、节奏、表情、手势、姿态或动作表情。而这恰恰又是书面语言无法达到的,因而更具有审美价值。成功的演讲,不仅能使人在理性上得到启迪,知识上受到教益,思想上受到洗礼,而且还能使人在精神上感受到愉悦而得到美的享受。我们应该有意识地通过演讲进行美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演讲宣扬、赞赏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批判假、恶、丑,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演讲可分为有准备的演讲和即席演讲。就有准备的演讲而言,首先要使学生领会演讲的意义,以激发学生表现自己心灵美、语言美的愿望。其次,要明确“演讲”的要求,既要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还要做到内容健康,有理有据,语言准确生动,声音宏亮,富有幽默感和抑扬顿挫的音乐感,使听者轻松,乐于接受,从听觉上获得美的享受。即席演讲比有准备的演讲就要难多了,这就需要演讲者思维敏捷,有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及应变能力。要注意时间、场合、对象及演讲的内容。不客是哪种演讲,都需要教师具体指导,妥善安排。要帮助学生克服紧张心理,提高演讲艺术,尽量给听众以美的享受。

语文教材中美育因素很多,语文教师应深入探究,不断挖掘,根据初中学生的个性心理、认知特点和兴趣爱好,拓宽美育渠道,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感受美、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厉 静.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读与写》2013-10.

第5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美育;渗透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美育尤其重要,“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柳斌同志说过:“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是很重要的。如果德、体、美这种相对薄弱的地位得不到改变,那就不能认为是实施了完整的素质教育;没有美育,就少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就少了感情的力量。”可见,美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美育的重要阵地在课堂。语文教学几乎可以传达美学家们所致力研究的一切美。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机地渗透美育,陶冶学生的爱美情操,让学生在审美中发现美,获取知识,在美的熏陶中发展语文能力呢?

一、利用媒介,发现美

19世纪法国杰出的雕塑大师罗丹曾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教师可以通过音乐、挂图、实物、幻灯、多媒体等媒介,调动学生的感官去发现美。如教朱自清先生的美文名篇《荷塘月色》时,除了反复吟诵文中描写的文字,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些优美的荷花的图片,播放一些曲调和谐的乐曲让学生发现荷塘月色的美。又如教学《春》时,我让学生闭着眼,听配乐朗读,并要他们一边听一边想像春天艳丽明媚、生机勃勃的景象,以唤起他们对春天的情感体验,从而让他们带着一种美的感受进入课文意境。接着,笔者将“春草图”、“春风图”、“春雨图”、“春花图”、“迎春图”等五幅图画呈现在学生面前,问:春天美吗?同学们纷纷回答:春天很美。接着问道:“什么最美?”“花朵美,绚丽盎然的小草给人一种活力美、力量美。”……就这样,在精心创设的情境中,学生在寻美的乐趣中,学到了知识,得到了美的熏陶。

二、阅读范文,感受美

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由于审美对象的表现是以课文为主的,所以,教材内容则是学生耳听、眼看、口读的最直接感知的材料,而阅读范文则成为激发学生美的情趣,树立美的意识、增强美的感受的重要途径。例如教读课文《春》时,老师通过舒缓、欣喜的语调,再现坚韧的小草,温柔的春风,湿润的春雨,灿烂的春花等形象,能使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景。教读《送元二使安西》时,老师通过平和温情的朗读,能使学生从平实的语言中体会到诗人王维在渭城为友人元二出使安西的饯行场面及深挚友情和真诚的祝愿,感受到客舍青青、柳色一新,自然界的一切,无不带着诗人的情意在欢送友人,为送别布置了一个充满神情的典型环境。诗人把笔移到饯行酒席上的最后一瞬,以质朴的语句写出无限真挚殷切的赠言,表达了送别者的殷殷祝愿和依依惜别之情,感情是多么丰富,友情是多么真挚。

三、分析课文,鉴赏美

初中语文课文中包容了各种美的形象及风格。如松树的崇高、苏州园林的优美,小桔灯的朴实等等。老师通过文章的形象美、语言美、意境美的挖掘和分析,可唤起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想像,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美具有形象性。老师在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时,应注意引导学生鉴赏。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能够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和塑造学生的心灵,具有启发人、感动人、鼓舞人的艺术魅力。《我的老师》中的蔡老师外貌温柔美丽,心地善良,关心孩子甘苦,她的美好形象使人受到美的感召而净化心灵。《背影》中的父子情,《回忆我的母亲》中的母子情等等,都是通过生动而丰富的人物形象表现出来的,这些都是审美鉴赏的关键。

四、启发想像,创造美

课文是经过作者形象思维创造出来的。因而,当课文有些内容写得较粗疏,而这些内容与课文中心有密切关系时,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加深对美的创造。

五、初中语文教学与艺术美

初中语文教材中不乏可以用来进行艺术教育的资源。教师在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可以开展以下活动。

六、美育与初中语文教学“相长”

美育的基本特征是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美育可以通过具体可感的生动形象来感染人、启发人,这就与智育的抽象概括和德育的理性论证区别开来。情感性是美育的特殊功能,美育将理性蕴含在感性之中,以情感来维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不像智育和德育那样的理性来维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美育不靠灌输,更不靠强迫,它是自由而轻松愉快的,正如黑格尔所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美育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它对人的作用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这也使得它较之于某些抽象的说教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总之,“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学科包含的美感,有机地对学生渗透美育教育,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发展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美育;策略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施美育是非常关键的,倘若缺少了美育,那么教育就是不完全的。尤其是在义务教育时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育显得更加重要,语文教材体现了美学家所探究的所有美,因而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怎样更加有效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呢?

一、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善于发现美,让学生从教材当中找出美段、美句、美词、美字,然后让学生仔细地品位美在何处。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比如,对于《羚羊木雕》这篇课文,文章的内容是比较平淡的,然而在这篇课文当中体现了少年时期珍贵的友谊,学生通过文章当中环境的描写和人物的对话,会感受到友情的美。再比如,《散步》这篇课文通过描写优美的环境,以及散步的场景,使学生体会到了自然界的美。

二、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不少的课文是直接描写各种各样的美的,但一些课文是通过写丑来衬托美的。这些课文一般通过幽默和讽刺的手法来塑造人物特征,目的是为了批判和否定丑陋的事物,肯定和追求真正的美,从而让人们在审美的过程中产生愉悦感。因此,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更加深入地对课文进行理解,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比如,在《孔乙己》这篇课文当中,孔乙己穿着又破又脏的长衫,胡子乱蓬蓬的,脸色是青白的,在皱纹里有一些伤痕,这会使学生感觉到孔乙己是一个很丑陋的人。而对于丁举人,他的穿着打扮和家庭条件都要比孔乙己好很多,从这些外在的东西来看他不是一个丑陋的人,然而,他却狠打没有地位和权势的孔乙己,并且把他的腿打折了,这充分体现了丁举人的灵魂是丑陋的。而孔乙己虽然没有美丽的外表,可是他的品行是好的,他从不拖欠酒店的钱,有时候没现钱也能够很快地还清。教师通过让学生体会这种丑和美的对比,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

三、指导学生在鉴赏当中体会文章的艺术美

文学作品的审美主要有喜剧性、悲剧性、优美和崇高等,产生美感需要以一定的心理和生理作为基础,欣赏美感既有表层的,也有深层次的。艺术的核心功能就是审美,而鉴赏艺术的过程也是阶段性的,一定要在不同的阶段悟、品、观,以便更加准确地把握作品,这需要多花一些时间去鉴赏。比如,对于《紫藤萝瀑布》这篇课文,作者一直压着悲痛与焦虑的心情,当作者看到紫藤萝花盛开的时候,以物释怀,本来悲痛与焦虑的心情变得宁静起来,他体会到了永恒的生命。这篇课文在很多地方运用了通感、对比、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展现出了花的生机勃勃,赞美生命是美好与顽强的。那“香气”与“浅紫色的”等通感写作手法的运用,把花的味和色统一起来;“那笑着嚷着的,我要开花,我要开花”的拟人写作手法,描绘出了花的繁盛与活泼;“一串挨着一串……好不活泼热闹”的比喻写作手法,描绘出了花的繁稠。然而,这些都只是表层上的美,通过跟作者曾经有过的一株紫藤萝进行比较,作者感受了生命是无止境的。而这都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在鉴赏当中体会到这种艺术美。

四、在教学中借助音乐和美术,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通常来讲,音乐与美术能够使人很好地体会到美。音乐的旋律能够给人以美的愉悦感,可以说,音乐是美的精灵。而美术是一种美的艺术,是美的升华和凝练。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借助音乐与美术对学生进一步实施美育,教师可以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实施给图配文、为诗画图、配乐朗读等,使音乐美、美术美和文章美能够结合起来。比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春》这篇课文的时候,可以借助多媒体在播放配乐朗读的过程中展现相关的画面,为学生营造一种审美的意境,以激发学生去体会与追求美。通过这种方式,不但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文章的语言美、结构美、诗情画意美,而且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春草的蓬勃之美(在春草图当中)、春风的亲切之美(在春风图当中)、春雨的明净之美(在春雨图当中),以及春天为孩子带来的美(在迎春图当中)。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把图画样式、音乐旋律和文章统一起来,教师再进行更加深入地指导和讲解,就能够使学生真正地感受到春天的美。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实施美育,不但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修养,而且能够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应用一切形式和方法对学生实施美育,使语文教学和美育真正地统一起来。

参考文献:

[1]姚敬义.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实施[J].21世纪中学生作文:初中教师适用,2009(12).

[2]裴旭东.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品味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美[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02).

第7篇

[关键词]美育 语文 途径

美育,简而言之就是审美教育,美感教育。在《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以培养审美能力、美的情操和对艺术的兴趣为主要任务的教育。时至今日,许多学校仍在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教育。加之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拜金主义的影响,种种原因使学生弃学的现象日益严重,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这一方面在于他们对学习缺乏兴趣,另一方面在于他们缺乏判断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这不得不令人担忧。因为我们培养的这一代,如果他们没有扎实的知识、过硬的本领、高尚的情操和完美的人格,就担负不起建设祖国的重任,就成不了国家的栋梁之才。

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内容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现行教材中的课文都是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这些作品内容丰富,熔自然美、社会美于一炉。教材中的美育内容大致有道德的美、图画的美、音韵的美、情感的美等几个方面。作为语文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发掘、感受这些美,它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去热爱美、创造美,感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审美的能力。

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实施,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条途径。

1.反复朗读,体会其意蕴。朗读课文是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方法,特别是诗歌、散文的教学,更应反复朗读,甚至成诵。教师可以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或放录音、录像,带领学生进入作品中的艺术境界,然后指导学生朗读。朗读可以采用多利一形式,如:个别朗读,或分段轮读,或分角色读,或分男女生读。使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其意,审视其美,从而引导学生对文章的体会、感受和评价。比如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通过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自然将学生带入作品描绘的境界中:阳春三月,柳絮飘飞,碧蓝的天底下,一条小船在江上飘荡,越驶越远,最后消失在天际,惟见滚滚的长江水向东而流……后指导学生朗读,先感觉到诗句的音乐美,再感受到作品的意境美:诗人在江边送别友人,直到友人的小船消失在天边看不见,体会诗人送别朋友时依依不舍、惆怅若失的感情,体验朋友问的真挚情谊。“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朗读教学别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让学生体会文中的“味”,寻找作品的思想感情,在思想、品格、情操几方面受到陶冶。

2.巧妙设问,启发想象。在教学中要巧妙设问,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诱导学生获得审美的经验。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想象和展开联想,才会让学生获得美的体验。这就要求用提问的方式来启发学生。

3.激感,引起共鸣。感情是作品的生命,文学作品中都有丰富的感彩,语文教学中要从文章作品的艺术美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中,课文主要写了父亲为儿子买橘子一事,事情虽小。却蕴含着父亲对儿子的无限的爱和动人的亲情。在教学中可启发学生:你们的父亲与文中的父亲有无相似之处?通过联想、比较,使学生认识到朱老先生爱子之情是普遍的,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产生写一写自己亲人的愿望,激发学生对父辈的热爱、尊重之情,培养他们尊老爱幼的美德。

4.优化课堂,环境育人。良好的课堂环境。是师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保证。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物质因素,如教室的温度、光线、通风设备、教学设备等:二是精神因素,包括师生的需要、认知因索、情感因素、注意状态:纪律情况及课堂心理气氛等,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因此,师生都应共同努力创造出一种良好的课堂环境,学生衣着整洁,精神饱满,遵守纪律。尊重教师,将给教师一个良好的印象,增加教师上课的信心。同样,教师大方、端庄的仪表,从容、亲切的神态,适当的手势动作,抑扬顿挫的语言,整齐漂亮的板书,对学生友善的态度,又将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信赖感。课堂上,教师哪怕是一个眼神的暗示,一个会心的微笑,都能与学生产生情感交流,心理上达到一种默契,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因此,师生之间努力创造一种融洽、和谐的气氛,形成主、客体之间的一种亲和力,教学就会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顺利展开。反之,如果学生纪律松散,上课无精打采,东倒西歪,甚至无视老师的存在,打瞌睡,看小说,小声谈话……都将直接影响教师上课的情绪;而教师穿戴随意,举止粗野,板着一幅面孔,只顾上课不顾学生反应,语言枯燥呆板,板书不规范……这些也将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产生对抗、抑制的情绪。那么这样的环境又如何能渗透美育,完成教学任务呢?因此,良好的课堂环境对美育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