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6 10:45:41
序论:在您撰写常见传染病的防治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中图分类号:S858.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2-0188-1
1 口蹄疫
(1)病性。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所引起的偶蹄动物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本病主要侵害偶蹄兽,偶见于人和其他动物。本病传播途径多、速度快,传播方式分为接触传播和空气传播,传播途径主要是经呼吸道、消化道感染,也可以经粘膜和皮肤接触感染。其临诊特征为口腔粘膜、蹄部和皮肤发生水泡性疹。
(2)症状。潜伏期2~10d,有的长达21d。初期口腔、鼻、舌、和蹄等无毛部位出现水泡,水泡破裂后会形成溃疡、结痂,痂块脱落后形成斑痕。体温高达40~41度;精神沉郁,食欲减退,脉搏和呼吸加快,流泡沫状涎水。奶牛泌乳期发病,产奶量下降,浮肿、触摸有疼痛感。怀孕奶牛有流产、死胎等症状。新生犊牛感染发病较急,不形成水疱,表现高热、极度衰弱、心功能紊乱,有时可见腹泻现象,1~2d后多因继发心肌炎而死亡。
(3)治疗。确定发生口蹄疫,要无条件接受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所进行的疫区封锁、扑杀和无害化处理等工作,消灭疫源,以杜绝疫病向外散播。对于假定健康奶牛可用口蹄疫高免血清或康复动物血清进行被动免度,按0.5~1.0mL/kg皮下注射。对个别牛注射疫苗后出现的急性过敏反应,可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5 mg,20min后可以重复注射1次。
(4)预防。平日要搞好牛场的防疫消毒工作。奶牛场应当无条件接受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对牛群的定期免疫水平监测。每年每次注射疫苗前对牛群进行1次检疫,保证牛群健康。定期对所有牛只进行系统的口蹄疫疫苗注射,所用的疫苗必须是农业部批准使用的产品。周边地区发生口蹄疫疫情后,除加强牛群饲养管理外,要进行紧急免疫接种,以提高奶牛免疫力。
2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
(1)病性。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又称牛病毒性腹泻或牛粘膜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复杂、多发性的传染病。病牛和带毒牛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直接或间接接触都可以传播本病,不同品种、性别、年龄的牛都有易感性。
(2)症状。潜伏期1~2周。分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急性型:常见于犊牛,死亡率很高,发症初期表现为上呼吸道症状,体温升高至40~42度,呼吸和心跳加快,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反刍停止,咳嗽,流鼻汁、眼泪和口水。以后口腔粘膜发生靡烂或溃疡。多数病畜有腹泻症状,初期排淡黄色水样粪便,后期粪便恶臭,含有肠粘膜和血液。泌乳期母牛泌乳减少或停止,孕牛可发生流产。有的病牛还会发生蹄部皮肤糜烂、坏死。重症病牛因急性脱水和衰竭死亡。慢性型:多由急性型转来。病牛生长发育受阻,消瘦,持续右间歇性腹泻,流鼻汁。鼻镜干燥,后期成片靡烂,眼睛或流粘糊透明分泌物。有的病牛表现为青光眼或角膜混浊。还有的病牛发生慢性蹄叶炎和趾间坏死,跛行。
(3)治疗。本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对病牛要加强护理,实行对症疗法。脱水严重要补液,可用10%糖盐水1000~2000mL,维生素C 2g,5%酸酸氢钠200~400mL,混合静脉注射,每天一次,连用3~4d。预防继发感染要用抗生素,可用混感清,肌肉注射,0.1mL/kg,每天一次,连用3~5d,或百病康(复方哈表注射液),肌内或静脉注射,0.2mL/kg,一日2次,危重病例可酌情加量。
(4)预防。定期对饲养工具及其环境消毒,限制外来人员进入牛场。加强检疫,发现病牛及时淘汰。定期进行免疫接种,增强牛群免疫力。
3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
(1)病性。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又称红鼻病或牛传染性坏死性鼻炎。是由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引起牛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病牛和带毒牛是主要传染源。本病主要通过病牛直接接触感染和空气、飞沫、物体间接感染。各种品种和年龄的牛均易感,其中以20~60日龄的犊牛最易感。
(2)症状。本病的潜伏期一般为4~6d,有时可达20d以上,主要症状有以下5种类型。呼吸道型:本病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初期高热40~42度,极度沉郁,拒食流泪流涎及粘脓性鼻液。呼吸高度困难,有时拉稀。重症病牛数小时死亡。眼炎型:眼、鼻流浆液性分泌物。不发生角膜溃疡,一般无全身反应,常见呼吸道型合并发生。脑炎型:病初表现为流涕流泪,呼吸困难,随后兴奋,惊厥,磨牙,口吐白沫,角弓反张,共济失调,最终倒地。主要发生于犊牛,死亡率高。生殖道型:母牛尿频,有痛感,产乳量下降,流粘液性分泌物。公畜、包皮、充血、溃疡,弯曲,精囊腺变性、坏死。流产型:多见于初孕母牛,经产母牛少见。
(3)治疗。病牛应立即隔离,多饮5%温盐水。保持病牛鼻、眼睛、咽、口腔及生殖道清洁,防止继发感染,采取对症治疗,以减少死亡。可选择下列药物进行治疗:桂柴黄注射液,0.2mL/kg,每天一次,连用3~4天,重症连用5~7天。氟苯尼考注射液,肌肉注射,0.1mL/kg,每天1次,连用3~4d。泰乐菌素注射液,肌肉注射,0.1mL/kg,每天1次,连用3~5d。
关键词:鸡;传染病;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4)04-0016-02
1禽流感
禽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类传染病,感染多种禽类的呼吸道、肠道或神经系统的病毒性疾病,寒冷季节多发,传播速度快,流行范围广,发病率高,根据病毒血清型的不同有低致病型和高致病型之分,其中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可以直接感染人类,危害巨大。
主要症状和病变:低致病性禽流感病鸡有明显的呼吸道症状,精神不振,食欲下降,咳嗽、打喷嚏、音,病程长达十几天甚至更久,蛋鸡产蛋率明显下降。高致病性禽流感病鸡突然发病,体温升高,拒食、呆立,头颈部水肿,鸡冠与肉髯发绀、出血,并伴有坏死灶,不断吞咽、甩头、流涎,产蛋鸡产蛋大幅下降或停止,死亡率高。
防治:近年来预防已采用国家指定单位生产的禽流感灭活疫苗,根据农业部推荐的免疫程序进行免疫,若发现疑似病例,要迅速上报疫情、送检、确诊。一旦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立即按国家规定执行封锁疫区、严防引入,强制扑杀、严格消毒,一定时期内禁养,受威胁区采取紧急免疫接种等有力措施。
2鸡新城疫
鸡新城疫俗称为亚洲鸡瘟,是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家禽中以鸡最敏感,主要传染源是带毒的病、死鸡。该病毒可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以及眼结膜、泄殖腔和皮肤伤口进入体内。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季节和任何品种的鸡,但春、秋两季多发。
主要症状和病变:鸡群突然发病,死亡率高,发病鸡精神萎顿,食欲减退或废绝,口鼻中蓄积大量黏液,呼吸困难,排黄绿色或白色稀便。产蛋母鸡产蛋急剧下降或产软壳蛋。病程较长的亚急性或慢性病鸡常出现神经症状,腿、翅膀麻痹或头颈歪斜,有的作转圈、后退等异常动作。剖检可见腺胃黏膜肿胀有白色出血点,小肠黏膜集结腺肿大、出血,直肠、盲肠、喉头、气管出血等。
防治:①建立健全卫生防疫制度;②切实搞好预防接种;③发生该病后须立即封锁、隔离发病鸡群,并彻底消毒;④对病死鸡的尸体及粪便、垫草等应进行焚烧或深埋处理。
3传染性支气管炎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仅见鸡感染且多发生于雏鸡。它是由传染性支气管病毒引起的,临床上通常有呼吸型和肾型两种。
主要症状和病变:①呼吸型:鸡群在1~2 d内大部分鸡出现呼吸困难,喷嚏、咳嗽,气管有罗音等明显的呼吸道症状,5~7 d后呼吸道症状消失,继而出现全身衰弱,畏寒,精神萎顿,食欲减退,羽毛蓬乱,排白色稀粪。产蛋鸡的产蛋率急剧下降。病变可见气管、支气管和鼻腔内有干酪样渗出物。②肾型:产蛋母鸡的卵泡充血,早期感染可见输卵管萎缩,形成“假母鸡”,肾肿大、苍白。
防治:目前尚无有效药物治疗。①严格执行检疫、隔离、消毒等卫生防疫措施;②加强环境控制,供给优质饲料,增强鸡体的抵抗力;③接种疫苗,用含有呼吸型、肾型的传染性支气管疫苗采用滴鼻、点眼或饮水方法进行预防接种。
4传染性法氏囊病
传染性法氏囊病是一种主要侵害幼龄鸡的传染病,有高度传染性,死亡率极高,通过带毒的中间媒介而扩散,入侵途径主要是呼吸道和消化道。
主要症状和病变:雏鸡表现为突然发病,迅速出现大面积死亡,鸡发病后精神萎靡不振,无食欲,排白色水样稀便,翅膀下垂,呆痴,病重的鸡因严重衰竭而死亡,部分病鸡经数日后康复,但发育增重缓慢。剖检可见法氏囊肿大,色泽变为黄白色或灰白色,粘膜出血,严重时呈“紫葡萄”状。有时大腿及胸部肌肉有点状出血。肾肿大,输尿管有尿酸盐堵塞。
防治:①做好疫苗免疫,对14 ~28日龄的鸡用法氏囊苗进行免疫;②病鸡群迅速注射高免卵黄注射液;③加强饲养管理及卫生防疫措施;④控制继发感染。
5沙门氏菌病
沙门氏菌病是一种极其常见的传染病,由鸡白痢沙门氏杆菌引起,其排泄物是重要的传播媒介,同时也可通过鸡蛋垂直传播,经传染后死亡时间在7~21日龄不等。
主要症状和病变:发病时雏鸡不吃饲料,怕冷,羽毛松散,翅膀下垂,拉白色黏稠或淡黄、灰白色稀便,有时被硬结的粪块封闭,呼吸困难。成年鸡无临床症状,少数感染严重的病鸡表现精神萎糜,排黄绿色或蛋清样稀便,主要病变可见肝脏、脾脏肿大、脆弱,有坏死点,肾脏暗红充血或苍白贫血,常出现腹膜炎变化。产蛋鸡可见卵巢萎缩,卵子变性,病鸡产蛋停止。
防治:①对种鸡场进行沙门氏菌综合防治及种鸡逐只检疫淘汰;②预防性给药,如恩诺沙星、庆大霉素、氟苯尼考、强力霉素等都有不错的防治效果。
6大肠杆菌病
大肠杆菌的感染途径主要是呼吸道和消化道,鸡舍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差、饲养管理不善,是造成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一、口蹄疫
口蹄疫(属一类传染病)俗名“口疮”、“辟癀”,是由口蹄疫病毒所引起的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偶蹄兽。
1.流行情况
传染源是病畜和带毒动物,经消化道和呼吸侵入,也可随空气流动传播,无季节性。
2.症状
患羊发病后体温升高到40~41度。精神不振,口腔粘膜、蹄部皮肤形成水疱,疱破后形成溃疡和靡烂。病羊表现疼痛,流涎,涎水呈泡沫状。常见的部位唇内面、齿龈,舌面及颊部粘膜,有的在蹄叉,蹄冠,有的在,水疱破裂后眼观形成痕,羔羊易发生心肌炎死亡,有时呈现出血性胃肠炎。
3.防治方法
3.1发病后要及时上报,划定疫区,由动物检疫部门统一进行扑杀销毁疫区内的同群易感家畜;被污染圈舍、用具,环境严格彻底消毒;封锁疫区防止易感畜及其畜产品的运输,把病源消灭在疫区内。
3.2对疫区周围的易感家畜紧急接种疫苗防止疫病的扩散。
二、羊快疫
引羊快疫主要发生于绵羊,是由腐败梭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羊突然发病,病程极短,其特征为真胃粘膜呈出血性炎性损害。
1.流行特点
腐败梭菌常以芽胞形式分布于低洼草地,耕地及沼泽之中。羊采食被污染的饲料和饮水,芽胞进入羊消化道,多数不发病。在气候骤变,阴雨连绵、秋、冬寒冷季节,引起羊感冒或机体抗病能力下降,腐败梭菌大量繁殖,产生外毒素引起发病死亡。
2.临床症状
羊突然发病,往往未表现出临床症状即倒地死亡,常常在放牧途中或在牧场上死亡,也有早晨发现死在羊圈舍内。有的病羊离群独居,卧地,不愿意走动,强迫其行走时,则运步无力,运动失调。腹部臌胀,有疝痛表现。体温有的升高到41.5℃,有的体温正常。发病羊以极度衰竭、昏迷至发病后数分钟或几天内死亡。
3.防治措施
3.1该病以预防为主。在疫区内的羊每年应定期注射羊厌氧菌病三联苗(羊快疫、羊猝狙、羊肠毒血症)或五联(羊快疫、羊肠毒血症、羊猝狙、羊黑疫和羔羊痢疾),灭活疫苗。用量按疫苗使用说明书。加强饲养管理,防止羊受寒冷刺激,严禁吃霜冻饲料
3.2羊以舍饲为好,防止放牧时误食被病菌污染饲料和饮水。
3.3注意舍内的保暖通风,饲料更换时要逐渐完成,不要突然改变。
3.4治疗:大多数病羊来不及治疗即死亡。对那些病程稍长的病羊,可用青霉素肌肉注射,每只羊每次160~320万单位,每天2次,或内服磺胺嘧啶0.1~0.2g/kg体重,每天2次。辅助疗法是:强心、补液解除代谢性酸中毒。可用含糖盐水500~1000ml,5%碳酸氢钠100~150ml,10%安钠咖10~15ml,混合后静脉注射,或内服20%石灰乳,每次50~100ml,每天1~2次。对可疑病羊全群进行预防性投药,如饮水中加入蒽诺沙星,或环丙沙星。
三、羊肠毒血症
羊肠毒血症是魏氏梭菌产生毒素所引起的羊急性毒血症。该病以发病急,死亡快,死后肾脏多见软化为特征。又称软肾病、类快疫。
1.流行特点
魏氐梭菌为土壤常在菌,羊采食被芽胞污染的水和饲草进入消化道,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发病。多表现在春夏之交和秋季牧草给籽后呈散发性流行。
2.症状
多数突然死亡。病程略长分两种类型,一类是搐搦为其特征,另一类是昏迷和静静死亡。前者倒前四肢强烈划动,肌肉颤搐,眼球转动,磨牙,口水过多,关颈抽搐2~4时死亡,后者病程不急,早期步态不稳,卧倒,并有感觉过敏,流涎,上下颌“咯咯”作响,继昏迷角膜反射消失;有的病羊发生腹泻,3~5小时后静静死去。
3.防治措施
1.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水痘传染性很强,多发生于冬春季。从病人发病日起到皮疹全部干燥结痂,都有传染性。病初,主要经飞沫传染。皮肤疱疹破溃后,可经衣物、用具等传染。患了水痘没有特殊的治疗方法,只需请家长注意隔离,不要带患儿去公共场所。水痘在饮食上要清淡易消化,如:米汤、面汤等,多饮温开水,注意休息。还应保持皮肤的清洁卫生,皮肤瘙痒时,可涂些止痒药水。指甲长了要及时剪短,避免抓破疱疹而引起感染,如果疱疹已破,可涂1%紫药水。
2.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全年都会发生。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传染性强,易引起暴发或流行。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做好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防止医院感染是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措施。
3.流行性感冒
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人为主要传染源,通过飞沫传播或病人用具间接传播。本病起病急,高热可达39℃以上,头痛、四肢酸痛,全身不适伴鼻塞、流涕、咽痛、咳嗽及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预防:加强锻炼,讲究个人卫生,开窗通气,均衡膳食,适时接种流感疫苗,流行期间可服用抗病毒类药物。
4.流行性腮腺炎
简称“痄腮”,是由腮腺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冬季好发。病人为主要传染源,通过飞沫传播或器具间接传播。本病潜伏期2~3周,初期多一侧腮腺肿大、疼痛,继而波及到对侧,触之压痛,咀嚼及吃酸性食物时疼痛。预防:及时隔离患者,服用中药抗病毒冲剂预防,流行季节注射“麻腮风”疫苗提高免疫力。
对冬季传染病的预防,在生活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科学穿衣
尤其要注意脚部保暖,根据天气变化和体质情况,适时增减衣服。
经常开窗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让室内的空气流动起来,驱散病毒,以减少患病的机会。传染病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到人多的公共场所。
勤洗手
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的鼻涕、痰液等呼吸道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病原,有可能通过手接触分泌物,传染给健康人,因此特别强调注意手的卫生。
多喝水
有利于体内毒素排泄,净化体内环境。家长要尽量让孩子喝白开水或矿泉水,少喝最好不喝甜的饮料。尤其在外出的时候,一定要喝白水,因为这个时候最容易放松警惕,易上火生病。
适当锻炼
锻炼身体可增加血液循环,提高皮肤调节温度的能力,维护淋巴系统的功能,从而增强身体的抗病能力。增加户外活动,常晒太阳,经常晒衣晒被,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加身体素质,提高抵抗能力。
平衡营养
要想增强身体的抗病能力,合理、均衡营养非常重要,增加含钙量丰富的鱼虾、豆制品,适当增加优质蛋白质,注意蔬菜水果的摄取,适当搭配粗粮和杂粮,避免高糖分、高脂肪和油炸食品。
保证睡眠
不过度疲劳,因为失衡的生活会带来失衡的免疫反应。
( 辽宁省朝阳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122000 )
把养羊及杂交利用进一步加强,提高养羊业的科技含量和繁育水平以及育肥水平,进而合理恰当地加以利用,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的经营目标。
1免疫
对羊只传染病做到环境优化,及早预防。应有组织的、有计划的做好环境卫生工作,有针对性的进行免疫接种,是预防和控制夏洛莱羊传染病的重要措施。按本地多发的和临近地区多发的传染病,采用目前的常用疫苗和免疫程序进行免疫接种。
口蹄疫弱毒苗肌肉注射。在可能发生流行地区按口蹄疫类型定苗,1个月以下羔羊不注射,1~3个月0.5毫升/只,3个月以上1毫升/只。注射后14天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一般为6个月。为了避免羊只抗体减少,出现免疫力下降,可在5个半月时进行下次免疫;羊痘鸡胚化弱毒苗,分山羊痘苗和绵羊痘苗,预防山、绵羊痘疫病。每年3~4月进行1次,免疫期为1年,接种时一律皮下注射0.5毫升/只;羊三联四防苗(快疫、猝狙、羊肠毒血症、羔羊痢疾),每年2月底至3月初和9月下旬分别2次接种,不论羊只大小一律皮下或肌肉注射5毫升/只,注射后14天产生免疫力。免疫力为6个月;小反刍兽疫苗免疫,先用生理盐水将刀豆素稀释后与小反刍血抗混合注射,用于治疗,预防也同样有效果。一般注射2次即可,如果病情严重最多注射3次。如有继发感染请配合抗生素分点注射效果更好;羔羊痢疾氢氧化铝菌苗专给妊娠母羊注射,以便羔羊通过吃奶获得被动免疫。妊娠母羊分娩前20~30天和10~20天时,分2次注射,注射部位分别在2条后腿内侧皮下,疫苗用量分别为2毫升/只和3毫升/只,注射10天后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5个月;传染性胸膜肺炎氢氧化铝菌苗皮下或肌肉注射,6月龄以下3毫升/只,6月龄以上5毫升/只,注射后14~21天产生免疫力,免疫期1年;口疮弱毒细胞冻干苗预防山羊口疮,每年3月和9月2次注射,大、小羊一律口腔黏膜内注射0.2毫升/只;羊流产衣原体油佐剂卵黄灭活苗预防绵羊原体性流产。在母羊妊娠前或妊娠后1个月内皮下注射3毫升/只,免疫期1年;破伤风类毒素预防破伤风,在母羊妊娠前1个月、羔羊断尾前5天、育肥阉割前1个月或受伤时注射,一般在颈部中央1/3处皮下注射0.5毫升/只,1个月产生免疫力,免疫期1年;羔羊大肠杆菌疫苗预防羔羊大肠大肠杆菌病。皮下注射,3月龄以下羔羊1毫升/只,3月龄以上2毫升/只,注射后14天产生免疫力,免疫期6个月;炭疽菌苗预防羊炭疽病。每年9月中旬注射1次,不论羊只大小,皮下注射1毫升,14天后产生免疫力,免疫期5个月。
2常见病的防治
在血吸虫发病季节要对环境进行灭虫,用敌百虫消灭环境中的蜱,肌肉注射7%“贝尼尔”(三氮脒)7毫克/千克,间隔24小时再注射1次。驱除体外寄生虫用伊维菌素注射液,每只羊0.02毫升/千克,间隔1星期后再注射1次,每3个月1次。驱肝片吸虫用硝氯酚注射液,皮下注射2毫克/毫升。驱肺丝虫用氰酰肼注射液,皮下注射15毫克/毫升。驱肠道线虫一般多给羊口服丙硫咪唑5毫克,伊维菌素效果也很好。
由于采食过多引起消化不良,误食霉变饲料,细菌感染等原因造成羊只腹泻,采用每千克体重注射青霉素5万单位、链霉素3万单位、安乃近注射液0.1毫升、黄芪多糖注射液0.1毫升,每天2次,连用3天。
关键词:传染病;防制;紧急防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8.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432071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传染病中大部分的病原体是微生物,因此传染病可以从一个人或其他物种,经过各种途径传染给另一个人或物种。通常这种疾病可借由直接接触已感染之个体、感染者的体液及排泄物甚至感染者所污染到的其他物体,通过空气、水源、接触等各种途径或方式进行传播。
1 几种牛常见传染病及防治
做好牛病防治工作十分关键,面对多种牛病该如何防治,哪些传染病在牛病当中比较常见,笔者在此加以总结:分别为口蹄疫、牛疽、气肿疽、破伤风、牛巴氏杆菌病、牛传染性胸膜肺炎、布鲁氏菌病。希望可以引起广大养殖户的注意。
1.1 口蹄疫
由口蹄疫病毒所引起的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传播途径多、速度快,曾在世界范围内多次暴发。针对口蹄疫,要加强平时的饲养管理及护理工作,比如每天要用盐水洗涤牛的口腔及蹄部。喂养时也要喂以软草、或麸皮等。当牲畜口腔发生溃疡时,要用大约10%的食盐水进行清理,若蹄部病变,可用消毒液洗净,用甲紫溶液或碘甘油对患处进行涂抹,并用绷带包裹,不可接触湿地。
1.2 牛疽
牛炭疽病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急性和烈性传染病,会传染很多动物身上。其中牛多为急性型,症状常表现为发高烧,呼吸困难,可视粘膜蓝紫色、有出血点,腹疼,全身战栗,昏迷,甚至严重的会在1~2d内死去。病程较长时,可见牛的颈部,胸部、腹部等多处皮肤出现浮肿。对于经常发生炭疽病或易受该病侵害地区的牛,可在春季对牛进行注射炭疽疫苗1次,比如采用无毒炭疽芽胞苗进行免疫时,一般1岁以上的牛药量在1mL,而1岁以下的牛在0.5mL。对不能用普通牛疽疫苗免疫的牛种,可以采用牛瘟绵羊化兔化弱毒苗疫苗进行免疫,可每1~2a免疫1次。
1.3 气肿疽
气肿疽病是由专性厌氧菌气肿疽梭菌引起的牛、羊传染病。牛的急性传染的特征为跛行,在肌肉丰富的部位发生炎性,中心肌肉出现坏死、变黑,压之有捻发音。对于近几年发生过该病的地区,要在每年春季接种气肿疽明矾菌苗l次,无论牛大小,均皮下注射5mL。
1.4 破伤风
牛破伤风病是由破伤风梭菌经伤口感染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中毒性传染病,又名"强直症"。在多发生破伤风地区,应每年定期接种精制破伤风类毒素1次。当发生创伤或手术时,可临时进行接种。
1.5 牛巴氏杆菌病
牛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所引起的发生于各种家畜、家禽和野生动物的一种传染病的总称,是一种急性传染病。症状包括高热、肺炎和内脏广泛出血等。在发生过该病的地区,要在春季或秋季定期接种疫苗1次,体重在100kg以下者注射4mL,以上者注射6mL。
1.6 牛传染性胸膜肺炎
牛传染性胸膜肺炎是由丝状支原体丝状亚种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疫区和受威胁区的牛应每年定期接种牛肺疫兔化弱毒苗,一般情况下免疫期为1a。
1.7 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属于不活动、微小、革兰阴性的多形性球杆菌。在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及脏器中能生存4个月左右,在牛奶中可存活18个月之久。但在湿热60℃ ,10~20min或日光下暴晒10~20min就可杀死。
2 当牛出现传染病时的紧急防控措施
牛一旦发病一定要及时的进行诊断,马上隔离,不能有侥幸心理。不能确诊的,要取一定病料,送至专业部门检验鉴定,根据结果采取合理的紧急措施。已经确定的传染病牛只,要及时隔离。并对感病场所进行消毒,工作人员也要注意消毒;要给感病牛只和未感病牛只都及时紧急免疫接种。控制病情蔓延,降低损失;要合理处置携带病菌牛的尸体,死去感病牛的尸体有大量病原体,非常危险,一定要及时处理。一般通过焚烧可以充分杀菌,效果良好。
3 结束语
切实做好牛和其他牲畜的传染病预防和紧急防控工作十分关键,广大养殖户要主动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免疫工作,养殖户自身也要学会科学养殖,降低牛感病几率,提高养殖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高明燕.徐步.赵宝华.范建华.龚建森,刘学贤.多杀性巴氏杆菌检测、鉴定和分型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10(01).
关键词:细菌性传染病;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 S858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24.05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提升,我国的畜牧业养殖在得到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由养殖行为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畜禽养殖已进入结构调整期,相对于其他养殖类别,牛羊的养殖不仅具有污染小、投资成本低的优点,而且其产品的价格也具有相对稳定、稳步增长的势头,预期未来这类养殖的规模将会进一步扩大。不过由于牛羊在养殖的过程中常会出现一些由细菌引起的传染病,会给养殖业者带来经济损失,所以为促进牛羊养殖业健康发展、降低养殖的风险需要对牛羊的常见细菌性传染病进行有效防治。
1 开展牛羊细菌性传染病防治工作的必要性
在我国当前经济大发展的环境下,牛羊类畜牧养殖已逐渐发展起来并得到重视,但在畜类养殖的过程中极易发生由细菌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不仅会造成大规模的家畜死亡,严重时还会影响到相临的其他养殖区域,所以开展牛羊细菌性传染病的防治工作是确保家畜饲养安全的一项重要举措。
2 牛羊常见细菌性传染病
牛羊养殖过程中最常见的细菌性传染病主要有:流行性感冒、流行热和破伤风等。不过以往由于对如何进行传染病防治以及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存在误区,所以常会因此导致大量的牛羊死亡。在畜牧养殖中,需要养殖者时刻关注牛羊的生理状况,以此来判断牛羊是否感染疾病、感染的程度以及需要采取何种措施。
2.1常见细菌性传染病的类别与防治
2.1.1 肉毒梭菌类 这是由肉毒梭菌毒素所产生的牛羊中毒疾病,主要病理是通过毒素麻痹牛羊的运动神经,影响它们的正常进食和活动,严重时会造成呼吸困难导致死亡。这类传染病通常是由于牛羊进食了含腐败尸体的草料所引起。其临床症状主要有:咀嚼困难、流涎、呼吸困难。这类传染病的预防主要应从牛羊的饲料开始进行卫生控制。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
发病早期可通过注射多价抗毒素来治疗。常用的方法是肌肉或静脉注射,注射量3~5毫升/次;间隔2天后再对发病的牛羊按千克体重注射硫酸卡那霉素注射液5万U;利用补液疗法进行治疗。用5%葡萄糖盐水100~1000毫升、5%碳酸氢钠注射液10~50毫升,混合静脉滴注;此外一个简单的预防方法就是将待饲喂的饲料用100℃进行加热10分钟后再进行投喂。
2.1.2 沙门氏菌类 这是由沙门氏菌导致的传染病,在症状上有与肉毒梭菌毒素相似的地方。一般临床表现呈散发状态,主要有肠炎、败血症、发烧、精神萎靡、腹泻等症状,且常发生在幼崽中。对这类传染病的治疗主要是要注意避免与肉毒梭菌中毒症混淆,导致采取了不当的防治措施,错过救治时机。同时主要要加强对牛羊舍的卫生管理,如开展定期的消毒工作、储备相应治疗药物等。
2.1.3 巴氏杆菌类 此类病症多属地方性流行或散发性的急热性传染病,主要特征为败血症以及炎性出血。按症状又可具体划分为败血症、浮肿、肺炎三种。败血症发病表现有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粪尿混有血液等;浮肿发病表现为咽喉、头颈部位出现浮肿;肺炎发病表现有呼吸困难、咳嗽以及咽喉、颈部的皮下位置出现浆液浸润现象。这类病症的防治需要对病畜进行隔离治疗,然后用青霉素、磺胺等药物。当病畜出现死亡后对尸体要进行深埋销毁处理,并严格消毒避免场地受到污染。
此外,细菌性传染病中还有一种羊梭菌性疾病,这是一种以羊为感染对象的急性传染病,病症是由一类主要通过梭状芽胞杆菌中存在微生物所导致的,危害非常大,可引起包括羊快疫、羊碎疽以及羊黑疫在内的传染病。这类病症发病速度快、病程短,所以对平时的防治工作要求特别高,需要开展加强处理。对病症常发区域,可采用二次疫苗进行定期的高密度预防注射。
3 常见牛羊细菌性传染病的防治措施
3.1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牛羊的养殖在畜牧业中算是大工作量的工程,因此为确保牛羊生理健康,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认真落实相关预防措施:为牛羊的养殖创造出干净卫生的环境,并及时对环境进行消毒,定期进行疫苗注射等。这些基础措施都是对常见的牛羊细菌性传染病的有效预防措施。
3.2 完善动物防疫机构
动物防疫机构作为畜牧养殖的主管部门,既能为养殖活动提供重要的保护性指导,也有义务向所在地的畜牧养殖户传播正确的防治措施。当动物防疫机构能有效完成上述工作内容就能实现在提供正确、科学的传染病防治技术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减少牛羊传染病的感染几率。
3.3 合理的使用药物
药物的使用是防治常见牛羊细菌性传染病的主要手段,可以提高牛羊抵抗感染细菌性传染病的能力,对感染了细菌性传染病的牛羊可以提高用药量,减小传染病的传播速率,抑制牛羊发病率,使牛羊能够得到及时的治疗,减少不良后果的发生。
4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