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6 10:45:40
序论:在您撰写煤矿安全应急知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通风安全;影响因素;防范措施
一、引言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各企业和居民对煤炭的消耗也在逐渐增加,导致煤炭开采量的增加,然而在煤矿开采作业中,各种安全事故也是频频发生,这些事故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通风不达标造成的。通常情况下,我们指的煤矿通风是,为了保证井下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改善施工环境,而提供新鲜空气的措施,并保证能够在发生火灾时进行有效控制的安全措施。
煤矿通风是保证矿井和工作人员安全的重要基础,通风安全的管理也是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只有做好通风安全工作,才能降低矿井瓦斯和其他粉尘的浓度,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对影响矿井通风的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保证煤矿的安全生产。
二、矿井通风安全的影响因素
首先,我们通过表1可以看出,影响煤矿通风安全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管理机制和装备设施,下面我们将从这四个方面出发,进行简要的分析:
2.1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主要是指,井下的地质条件复杂,开采的深度越深,井下的温度,瓦斯压力也会不断升高,发生事故的几率也就大大增加。同时,伴随着煤矿瓦斯的涌出,瓦斯与煤的突出现象越来越严重,高瓦斯突出的矿井在不断增多。实际生产中,有一些矿井通风工作做得很差,导致井下通风能力较弱,缺乏合理有效的通风措施,同时还存在着超负荷生产,外部采风率及有效风量率不达标的现象;另外,通风设施不到位,开采布置不合理,防尘设施易出现煤尘堆积等也是造成通风系统不完善的原因。
2.2人为因素
这主要是煤矿管理者的安全意识不够,不重视通风工作造成的,安全管理的技术十分落后,整个煤矿的安全系统不能逐步得到提升,总是在事故发生之后才去总结,处于一种很被动的状态。煤矿的应急救援设施不完善,甚至没有,当事故发生时,不能有效的处理,导致生命财产不能及时得到救援,造成灾害的扩大。管理者由于安全意识的薄弱,随意分配非专业人员从事通风工作,由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缺乏,导致事故频发。另外,受到利益的驱使,为了保证生产指标,施工人员通常忽视安全问题,铤而走险,当设备需要更新和修复时,不能及时投入资金。企业对作业人员的安全培训工作也不到位,通常是流于形式,并没有达到真正提高安全技能的目的。
2.3政府监管
我国煤矿安全体系的制度法规还不完善,造成了一些煤矿非法生产,为提高生产效益,无视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而对于这些违法现象,政府的监管也不到位,惩治不够。
2.4装备设施
井下的防尘设施不到位,造成煤尘的堆积和飞扬,当浓度达到一定值时,就会发生爆炸。另外,井下的监控设备和仪器仪表不完善,经常发生故障,造成检测数据的不准确。
三、矿井通风安全防范措施
只有加强煤矿通风管理,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事故的发生,将安全隐患彻底消除。
3.1加强各方人员的安全意识,提高安全技能
人为因素是矿井通风安全的关键因素,只有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才能从根本上真正避免安全事故。各级政府和相关矿井监管部门,也要将安全生产的问题提到首要位置,真正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地位,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彻底消除安全隐患,将矿井通风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工作落到实处,结合生产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3.2完善矿井安全管理体系
在矿井安全工作方面,必须建立完善,规范和科学的管理体系,明确各方职责,健全机构,保证在生产实际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违法必究,为安全生产提供最有力的保障。同时,基于安全问题,还要加强各级政府和安全监察部门的监管力度,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安全检查,对于有问题的矿井,批评教育的同时更要要求停产整顿,直到符合安全生产标准为止,必要时进行罚款等法律惩罚。作为煤矿企业,要完善自己的通风安全检查机制,保证安全生产与监督管理的同时运作,把安全事故扼杀在萌芽状态。
3.3提高矿井安全装备设施水平
煤矿生产必须配备有合格的安全生产系统,同时配有专职的安全监测人员,对井下环境进行巡查,发现问题及时予以解决。通风系统要及时完善,保证其稳定可靠的运行,通风系统要随着井下的情况实时调整,严格控制串联通风。在实际生产中,要重视局部环境的通风,避免局部通风机的无计划断电。
3.4建立矿井通风评价机制
该机制用于实时跟踪和监测矿井的各种数据,通过分析,对可能造成安全隐患和危险的因素进行排查,这是保证安全生产的一个重要且有效的方式。目前我国的煤矿行业在不同作业环境下,有不同的评价机制,具体可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种方式。除此之外,还有根据通风体系的稳定性和矿井安全进行划分的评价机制,例如煤矿测风评价和煤矿通风基础资料评价,但是无论使用哪种方式,煤矿企业都要在安全评测通过的前提下进行生产。
四、结束语
矿井通风系统是整个煤矿安全的核心部分,本论文从实际出发,结合各方面因素综合考虑,分析了影响矿井通风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但是真正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则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和配合,环境、管理者、施工者和相应的物力都要协力配合,这样才能在生产实际中得到一个良好的通风环境,保证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1]刘亚威.关于煤矿通风安全评价的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4,(24).
【关键词】煤矿巷道;支护形式;巷道掘进;影响因素
引言
我国煤层赋存条件复杂,呈现多样性,煤层厚度从零点几米到几十米之间变化,为了开采煤炭,需要开掘大量的煤岩巷道。支护的安全问题是长期困扰煤炭生产的技术难题,由于巷道掘进后顶板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的支护,经常会造成顶板掉矸伤人事故。锚杆支护是我国煤矿巷道支护技术的发展方向,是一种先进的支护方式。煤巷锚杆支护作为煤巷支护改革的主要手段已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也发生过重大支护失效事故。因此,在煤巷使用锚杆支护时,除遵循常规的规范和安全分析外,还必须将稳定可靠性作为一个重要的设计研究指标,以保证锚杆支护结构的稳定性具有足够的可靠度。
1.冒顶事故的特点和原因
1.1冒顶事故的特点
冒顶事故一般都是在地质条件发生变化的地点,如有小断层、岩石破碎、顶板裂隙发育或近距离煤层的层间距变小、顶板锚杆锚固点附近有煤线或有明显的极易离层的岩层弱面存在。一般范围较大,基本在巷道成巷部分,大多发生在掘进施工期间,且大多发生在瞬间,随机性很大。
1.2冒顶事故的原因
造成冒顶事故的原因主要在支护设计方面和生产管理方面。支护设计方面存在重视顶板支护而轻视巷帮支护设计,巷帮支护强度不够,锚固力低,支护效果差,造成煤壁松软,发生片帮后,巷道跨度增大,引起应力重新分布,致使顶板悬顶面积增大,最后顶板靠近煤帮破断,发生大面积冒落。生产管理方面表现在技术管理和质量管理不到位。在顶板岩性发生变化时,区队没有及时将信息反馈给技术部门,最终导致顶板事故发生。
2.煤矿巷道的支护形式
2.1砌碹支护
砌碹支护是应用很早的支护方式,目前在一些矿井的硐室、大巷中仍然采用。按砌碹支护材料可分为:料石、混凝土砌块、现浇混凝土、现浇钢筋混凝土等。但是,砌碹支护属于刚性被动支护,不仅支护成本高、施工速度慢,劳动强度大,而且不能适应围岩大变形。除特殊巷道和硐室,一般不宜采用。
2.2棚式支架
煤矿巷道的主要支护方式是棚式支护,在20世纪90年代初,这种支护所占的比重高达80%以上。按支护材料可分为木支架、钢筋混凝土支架及金属支架,其中木支架与钢筋混凝土支架已经逐步被淘汰。金属支架按工作原理分刚性与可缩性支架;按支架材料分为工字钢、U型钢及其它;按断面分为梯形、拱形、圆形、环形。但是,棚式支架也属于被动支护,支架与巷道表面很难密切接触,控制围岩早期变形的能力差,在复杂困难条件下支护效果差、成本高。棚式支架的用量在逐年减少,被锚杆支护逐渐替代。
2.3锚喷支护
1956年开始我国煤矿在岩巷中开始使用锚喷支护,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喷射混凝土可及时封闭巷道周边,实施密贴支护,减少水、风对围岩强度的影响。锚杆可及时支护围岩,起到主动加固作用,充分发挥围岩的自承能力。经过多年来连续不断的研究、试验与推广应用,锚喷支护技术无论在支护理论、支护设计,还是支护材料、施工机具与工艺、质量检测与矿压监测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锚喷支护不仅成为岩巷首选的、性能优越的支护形式,而且锚杆支护也成为煤巷的主体支护方式。
2.4注浆加固
在破碎煤岩体中开掘或维修巷道,采用棚式支护或锚杆支护很难取得较好的支护效果,围岩注浆加固是一条有效途径。注浆浆液可充填围岩裂隙,将破碎岩体固结,改善围岩结构,增加围岩自身承载能力。目前注浆材料主要有两大类型:水泥基材料和高分子材料,可根据巷道地质与生产条件选取。
2.5复合支护
复合支护是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支护方式联合支护巷道。如果能充分发挥每种支护方式的支护性能,做到优势互补,复合支护会有更好的支护效果和更广泛的适用范围。复合支护虽然适用范围广,但支护费用高,成巷速度慢,支护形式选择不匹配时,往往造成各个击破的情况。应针对巷道具体条件,选择合理的复合支护形式,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2.6应力控制技术
将巷道布置在应力降低区,或采取人工卸压措施,使巷道周边的高应力向深部转移,是巷道围岩变形控制的另一个途径。将巷道布置在应力降低区是首选的方法。巷道布置方向优化、断面形状与尺寸优化,均可改善巷道受力状况。人工应力控制措施主要有切缝、钻卸压孔、爆破及掘卸压巷等方式。由于人工应力控制方法施工比较复杂,目前还没有大面积推广应用。
3.影响煤巷锚杆支护安全可靠性的几个方面
煤巷锚杆支护的安全可靠性,是指所采用的锚杆支护系统,在巷道整个服务期间内,满足安全和生产需要的程度。从设计方法、地质条件到锚杆施工质量、工程监测都影响到锚杆支护系统的安全可靠性。
3.1设计方法
煤巷锚杆支护设计关系到巷道锚杆支护工程的质量优劣、是否安全可靠以及是否经济合理等问题。目前国内外煤巷锚杆支护设计可分为工程类比法、支护机理计算法、数值计算法。工程类比法需要设计者有较多的工程经验,而且对巷道类别要准确界定,是一种依据经验进行设计的方法。根据锚杆支护机理理论进行设计是针对某一理论的特定围岩岩性和岩体结构所采取的支护形式。随着岩性和顶板结构的变化,有时某一支护作用更显突出,有时另一种支护机理起主导作用,目前尚未形成综合各种支护机理的锚杆支护参数计算方法。数值计算法是一种有前途的设计方法,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获得广泛应用还需要一定时间。
3.2地质条件预测
巷道围岩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地质体,在进行巷道布置和支护设计时,应对围岩各类地质力学条件充分了解。对于煤巷锚杆支护设计,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地质力学测试。
3.2.1围岩强度测试,在井下钻孔中进行巷道围岩强度测试,与实验室岩块强度测试相比,同时还可以测出软弱破碎岩层的强度。
3.2.2围岩结构测试
利用光导纤维窥视仪,裂隙等结构面的分布及发展变化。
3.2.3围岩深部位移和破坏范围测试。
3.2.4地应力测试。
3.2.5锚固性能测试,在现场进行锚杆拉拔破坏性实验锚固剂与岩层。锚杆之间的黏结性能以及杆体的破断力,以此作为锚杆支护参数设计的重要依据。
3.3锚杆施工质量
锚杆的锚固力与预拉力是两个不同概念,锚杆的锚固力反映了锚杆固结岩的能力,而锚杆的预拉力大小反映了锚杆对围岩的主动加固能力。预拉力锚杆支护的关键是通过锚杆及附属构件对围岩施加外力,使锚固范围内的顶板受水平应力作用时处于横向压缩状态,形成自撑机构。在维护岩体自身稳定的同时能承受上部载荷,维护岩体的连续.稳定。锚杆预拉力大到一定程度时。锚固范围内及锚固长度之外的围岩不存在离层破坏。目前煤巷锚杆支护普遍使用树脂锚固剂,要想使锚杆有较大的预拉力,锚杆施工质量要得到保证。
3.4工程监测
煤巷锚杆支护工程监测的主要内容是对顶板离层及巷道位移量的监测。顶板离层指巷道服务期内顶板岩层中一点与其正上方一定深度岩层中某点的相对位移量,一般将离层划分为锚杆锚固范围内顶板离层和锚固范围外顶板离层。目前在煤矿中使用的顶板离层指示仪是以不同的颜色段对顶板锚固范围内和锚固范围外离层情况提供连续的直观显示,以便向井下作业人员随时警示顶板变化情况,及早发现顶板失稳的征兆,便于采取必要的加固措施。实际使用中存在如何确定顶板离层界限的问题。顶板离层界限是指锚杆支护巷道在正常使用情况下,所允许的顶板离层的范围。超过这一范围意味着顶板将处于非稳定状态之中,应该密切注意顶板动态,及时采取相应的补强措施。
4.提高锚杆支护质量的相应措施
4.1加强技术管理
支护设计必须执行围岩、煤层条件分类―支护设计―安全监控与分析―修正完善设计的程序,且支护设计必须建立在对顶板和煤层条件有清晰认识和判断的基础之上。支护设计完成后,必须进行支护效果的观测,支护形式必须随施工条件的变化而改变,坚持“帮顶同治”的思想。实践证明,加固两帮及底角,可以明显抑制底板鼓起,提高围岩的稳定性,作用十分明显。巷帮支护要全面淘汰初锚力低、锚固效果差的非金属锚杆,采用金属锚杆。另外,由于钢筋梯子梁存在易撕裂、抗剪强度小、不能紧贴岩面、接触面积小等不足,建议顶板支护推广使用“W”或“M”型钢带,逐步淘汰金属梯子梁。
4.2加强质量管理
4.2.1加强施工管理
在现场施工中要提高锚杆预拉力,保证锚杆施工质量。推广应用高性能锚杆,既要安装方便,减小安装时的摩擦力,保证预拉力的实现,又要有醒目的标志直观显示安装施工质量,将锚杆支护这一隐蔽性工程显性化。采用大扭矩的锚杆施工机具,提高工人操作水平,保证锚杆安装质量,充分发挥锚杆在支护中的作用。
4.2.2加强监测管理
锚杆支护巷道顶板离层成因复杂,影响因素多,在实际生产中,要按要求安设多种监测仪器,并充分发挥监测设备应有的作用。现在,已开发的数显离层指示仪能提供连续直观的离层数据显示,以便向井下作业人员随时警示顶板变化情况,及早发现顶板失稳的征兆,便于采取必要的加固措施。同时,在不同的施工条件下综合考虑锚杆受力大小、巷道表面位移、巷道感观变化等因素,以此作为判断巷道安全可靠性和采取补强措施的依据。
4.2.3加强现场管理
生产班组管理是各项管理的基础和关键,抓好班组质量管理对保证锚杆巷道的支护安全至关重要。施工过程中要不断提高工艺技术水平,保证支护质量。第一,控制巷道成形。因为成形不好,会直接破坏围岩强度,不利锚杆托板与岩面密贴,锚杆受力条件变差。第二,实现及时支护。及时支护是巷道稳定的保证,没有及时支护,成形的帮、平稳的顶也会被破坏。第三,保证锚杆的安装质量。强化打眼质量和锚杆快速安装工艺的管理,使锚杆具有一定的初锚力,同时要使钢带、金属网等护表构件紧贴岩面,充分发挥其护表功能。第四,在过断层、压力集中区、淋水段等围岩条件复杂区域,必须采取有效的工艺技术措施,及时缩小循环进度。尤其应当注意的是当锚索钻孔出现导水迹象时,必须采用支撑式支护。
关键词:煤矿井下 高温 安全生产 防治措施
1、前言
高温是诱发煤矿井下的多种灾害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矿井开采深度的增加,矿井中高温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这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一在现生产水平还未出现高温热害的矿井,下一水平开采就可能出现高温热害;二是目前水平仅局部出现高温热害,下一水平就有可能出现更加严重的热害问题随着矿井开采深度的增加, 机械化程度也越来越高, 由此产生的机械散热也愈来愈大,矿井中高温问题将显得愈来愈突出。
2、矿井高温产生的原因
造成矿井气温升高的热源很多, 主要有相对热源和绝对热源。相对热源的散热与其周围气温差值有关,如高温岩层和热水散热; 绝对绝源的散热量受气温影响较小, 如机电设备、化学反应和空气压缩等热源散热。高温岩层散热是影响矿井空气温度升高的重要原因,它主要通过井巷岩壁和冒落、运输中的矿岩与空气进行热交换而造成矿井空气温度升高;另外当矿井中有高温热水涌出时, 也将影响整个矿井的微气候,而使矿井空气温度略有升高。从总体上来看,造成矿井高温热害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2.1岩石温度
矿井内空气的温度与岩石温度直接相关。地表温度是随地面气温的变化而变化的,随这深度的增加,地温随气温变化的幅度则逐渐减少,当达到一定深度时,地温不再变化。岩层温度分为三带:变温带、恒温带、增温带。在恒温带以下的地带,温度随深度的增加成正比例增加。目前,多数煤矿井下开采深度均在百米以下,在井下岩石由于增温达到较高温度。
2.2空气的压缩与膨胀
空气向下流动时,由于空气柱的增加,空气受到压缩而产生热量,一般垂深每增加100m,其温度升高1度;相反,空气向上流动时,则因膨胀而降温,平均每升高100m温度下降0.8—0.9度。
2.3氧化生热
矿井内的有机物、坑木、充填材料、油垢、布料等都能氧化发热。例如,经氧化生热2g二氧化碳时,可使1立方米空气升温14.5度。在煤层中的采掘巷道,暴露煤面氧化产生的热量较大,故采煤工作面是通风系统中温度最高的区段。
2.4通风强度
温度较低的空气流经巷道或工作面时,能够吸收热量。供风量越大,吸收热量越多。因此,加大通风强度是降低矿井温度的主要措施之一。采掘工作面风量偏低。通风不良风量偏低,是我国目前造成采掘工作面气候条件不良的带有普遍性的因素。据调查统计,我国煤矿长壁工作面供风量80%以上在200~800m3/min之间。按降温要求,高温回采工作面风量至少应在800m3/min以上。
2.5下热水涌出
地下热水涌出。地下水易于流动,且热容量大,是良好的载体。井下热水通过2个途径把热量传递给风流: ①岩层中的热水通过热对流作用,加热了井巷围岩,围岩再将热量传递给风流; ②热水涌入巷道中,直接加热了风流。
3、井下高温的危害
3.1高温对人体的危害
在矿井生产中可能遇到种种不利的微气候,其中主要是矿井的高温、高湿。在高温作业环境中,热害可能使人产生一系列生理功能的改变: ①体温调节发生障碍,主要表现为体温和皮温升高; ②水盐代谢出现紊乱,使机体的机能受到影响; ③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等均会因高温高湿下的机体大量失水,改变正常的功能,甚至致病。
3.2 高温环境对劳动效率及安全的影响
在高温环境中,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容易失调,从而感到精神恍惚、疲劳、周身无力、昏昏沉沉,这种精神状态成为诱发事故的原因。在高温矿井中,一般生产率均较低,有的矿山其相对劳动效率仅为30%~40%。淮南某矿工作面风温高达37 ℃,相对湿度达90%以上,在矿井生产过程中曾出现过多名矿工中暑倒在工作地点的恶性事件,给矿井安全生产带来严重安全危害。高温的工作面,比低于30 ℃时的事故率高3.6倍。
4、煤矿井下高温防治方法
通过对矿井高温的原因及危害进行调查,在对矿井高温等级划分后,根据热源分布状况的分析结果制定出合理的降温措施。
4.1矿井气温变化一般规律
一般情况下,煤矿井下气温有如下规律性:再进风路线上,冬季冷空气进入井下,冷空气与地温进行热交换,风流吸热,地温散热,因地温岁深度增加且风流下行受压缩,故沿线气温逐渐升高;夏季与冬季的情况相反,沿线气温逐渐降低。即在进风路线上气温随四季而变,和地表气温相比,冬暖夏凉,对地表地温起到调节作用,故进风路线好比调节器。
4.2直接措施
4.2.1 采用非制冷空调降温
(1)采用通风降温。采用通风降温的主要方法是增加风 量法。增加风量可以大大降低空气的含热量,是一种有效的降 温措施。但是风量的增加不是无限制的,它受到规定的风速和 降温成本的制约。因此,为了改善通风系统,有效增加井下通 风量,可采取减少风阻、防止漏风、加大扇风机能力、采用合理 分风与辅助风路通风法、利用地温预冷井下入风风流、采用多 级机站通风系统、加强通风管理等措施。
(2)采用合理的开拓方式降温 开拓方式不同,入风线路 长度不同,则风流到达工作面的风温也不同。一般情况下,采用分区式开拓方式可以大大缩短入风线路长度,从而降低入 风流到达工作面前的温升。
(3)采用充填采矿法降温。采用充填采矿法有利于采场 降温。这是因为减少了采空区岩石散热的影响,同时采空区漏风量也大大降低,另外充填物还可大量吸热,可起到冷却井下空气的作用。
(4)减少热源法降温。为了有效地降低工作面的温度,可以采取减少热源的方法降温。主要包括:①岩层热的控制。采用隔热物质喷涂岩层,防止围岩传热;使巷道保持适当的干湿,提高风速以提高空气冷却能力;预冷矿层等。②机械热的控制。采取机电硐室独立通风;选择辅助风扇并选择合适的位置;避免使用低效率机械等。③热水及管道热的控制。采取超前疏排热水,并用隔热管道排至地面,或经过有隔热盖板的水沟导入水仓。将高温排水管和热压风管敷设于回风道,或将压缩空气冷却后再送入井下。④爆破热的控制。井下采掘爆破产生的热量,一般在爆破后不久即由回风道排到井外,为了免受其影响,通常采取将爆破时间与井下人员的工作时间分开。
(5)采用个体防护措施。在矿工分散的井下高温作业点。不便采取集中降温措施时,可采用个体防护措施。
(6)其他降温措施。矿井高温在采用非制冷空调降温方面还有其他一些措施。
4.2.2采用制冷空调降温
矿井空调降温是空调应用技术发展的一个新领域。当采 用非空调降温措施仍无法达到所要求的作业环境标准或不经济时。应考虑使用空调降温技术。人工制冷降温是目前国内外 普遍采用的降温措施。人工制冷降温技术关键是制冷、输冷、传冷与排热,以及降温系统及其控制。
4.3间接措施
(1)加强安全教育,深刻认识热害的危害,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2)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加强对矿工的耐热检验。
(3)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劳动时间,降低劳动强度。
(4)建立通风安全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1]周福宝,王德明,陈开岩,矿井通风与空气调节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9
[2]王秉权,左树勋,栾昌才. 采矿工业卫生学.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1
【关键词】 安全力 本质安全 影响因素 DEMATEL
一、煤矿本质安全及“安全力”的定义
煤矿的本质安全化是将本质安全的内涵经过扩展而得到的,它已不是单纯的指设备构造的本质安全设计,而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煤矿具有一定的安全可靠性,具有完善的预防和保护功能,具有良好的安全文化和安全风气,以及科学的安全管理体制,从而使事故、灾害降低到规定的目标或可以接受的程度。
借助物理学中力的含义,本文引入了“安全力”的概念。“安全力”理论的基石是“事故三因素”理论。三因素理论认为:事故发生的原因不尽相同,但每一特定事故的发生取决于一些“本质”的要素,即人、物和环境。“安全力”理论对此进行了扩展:人的因素除了包括一般员工外,还应包括各级管理者,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决策能力的高低对提高煤矿安全管理具有重要影响;机具的因素应扩大到物的范畴,一切影响安全的“物的因素”都应加以控制。在实际工作中,应全面考虑三方面的因素,遵循“木桶”理论,“三管齐下抓管理,方方面面都要硬”,保证安全管理的持续创新。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本质安全和“安全力”都强调找出影响安全的本质因素抓管理,发掘导致事故的深层原因找出路,建立煤炭企业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因此两者的出发点和目标是统一的。鉴于此,本文基于“安全力”的视角,分析了煤矿本质安全的影响因素,为建立煤矿安全的长效机制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基于“安全力”的煤矿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1、基于“安全力”的煤矿安全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1)人控力。包括理论知识学习力:员工持续学习安全知识的能力;安全行为自治力:员工对安全生产行为的自我控制能力;责任分解落实力:将安全责任分解、具体到每一个员工的落实情况;安全承诺兑现力:煤矿员工对自己自愿遵章作业、按章操作等做出承诺的可信程度;绩效考核推动力:与员工绩效考核有关的安全奖惩制度和措施对员工安全行为的影响力;三违教育感化力:对“三违”人员通过各种方式实施帮助和教育,从而达到感化他们,减少“三违”人数,减少“三违”发生次数目的的实现程度;防灾抗灾反应力:煤矿员工预防灾害、抵抗灾害的能力和熟练程度。
(2)物控力。包括质量标准保障力:主要指质量标准化建设保障工程质量的程度,包括安全质量标准化、产品标准化、工作标准化和服务质量标准化等;设备管理规范力:矿井安全设备、设施的规范化管理程度;隐患排查防控力:及时发现和消除各类隐患,形成科学规范、层层落实、逐级排查、快速整治的隐患排查治理闭合管理机制;薄弱环节监控力:对煤矿生产过程中薄弱环节的监控能力;安全设施保障力:煤矿企业安全设施、设备对安全生产的保障程度;科技兴安带动力:通过实施科技兴安战略,增强矿井抗灾能力的程度;安全信息共享力:通过先进的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安全生产信息畅通,形成上下沟通、反应迅速的网络。
(3)环控力。包括安全思想渗透力:通过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文化教育等各种方式,使广大煤矿员工(包括非生产人员、生产人员及其家属等)真正树立安全第一、关爱生命的意识;安全管理决策力:煤矿高层管理者领导煤矿员工正确处理与安全生产相关事宜、保障安全生产顺利进行的能力与水平;安全措施贯彻力:煤矿安全管理者参与、落实和执行各项安全管理措施的程度;基础管理固本力:“三基”管理对安全管理基础稳固的保障作用;公共环境监督力:各种有关安全的法律制度、规则规范对安全生产行为的监督作用;安全文化感染力:安全文化氛围营造情况;生活环境和谐力:通过人性化管理理念,尊重和满足煤矿员工的个性化需求,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程度。
根据上述分析,本文构建了基于“安全力”的煤矿安全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2、煤矿安全影响因素的DEMATEL分析
(1)煤矿安全影响因素间的直接影响矩阵。本文采用Delphi法确定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此次调查遴选的调查组成员由高校安全工程及安全管理专家、国有大型煤矿安全矿长、省级煤矿安监部门工程师等组成,共发出问卷50份,回收有效问卷46份,专家积极系数为92.00%。
通过汇总调查问卷,分析相关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直接影响矩阵X(略)。
(2)煤矿安全影响因素间的综合影响矩阵。根据直接影响矩阵数据,使用Matlab软件计算得出煤矿安全影响因素间的综合影响矩阵,如表2所示。
3、结果分析及建议
从表2可以看出,原因度大于0的影响因素(即原因因素)有:F1,F2,F5,F10,F11,F12,F13,F15,F16,F20和F21。其中,安全行为自治力、安全设施支持力和理论知识学习力位居前三位,对其他要素的影响程度最大。原因度小于0的影响因素(即结果因素)有:F3,F4,F6,F7,F8,F9,F14,F17,F18和F19。其中,防灾抗灾反应力、质量标准保障力和基础管理固本力位居后三位,受其他因素影响的程度最大。通过中心度可以看出,安全措施贯彻力、责任分解落实力是最核心的两个因素。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1)抓住最根本的因素:安全行为自治力。煤矿安全管理水平决不仅取决于严密的制度管理,而且还取决于全体员工的参与意识和自主管理水平。实施自主管理,以员工个体人生价值的实现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为基础,以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及管理素质为目标,使安全管理的中心从依赖制度管理向遵从安全主体管理转移,达到员工自我约束、自我学习、自我创新、自我超越的目的。
(2)突出最直接的因素:防灾抗灾反应力。通过演习等事前手段使煤矿员工熟悉各种常见灾害的发生规律,以掌握抗灾、救灾手段和措施,提高煤矿员工的防灾抗灾应变力。
(3)控制最核心的因素:安全措施贯彻力。煤炭企业安全管理的重心在基层区队,重点是井下现场,关键是基层管理干部,只有牢牢抓住基层不放松,紧盯工作现场,充分发挥各级管理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在安全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才能从根本上堵塞安全管理的漏洞,保证安全措施的执行力和落实力。
三、结语
本文在煤矿安全事故致因理论的基础上,从“安全力”视角分析了煤矿本质安全的影响因素,并运用DEMATEL方法对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最后得出影响煤矿安全事故的关键因素,为煤矿本质安全化进程提供参考和依据,有助于建立煤矿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提高煤炭企业安全管理的水平。
(注:基金项目: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资助项目(2012RK
B01383)。)
【参考文献】
[1] 刘海滨、李光荣、黄辉:煤矿本质安全特征及管理方法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17(4).
[2] 欧晓英、杨胜强、孙仁科、孙正恩、王义江:煤矿本质安全化管理体系建立及其应用的探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17(1).
[3] 袁清和、侯艳辉、郝敏:基于“安全力工程”的煤炭企业本质安全化探索[J].软科学,2007,21(4).
[关键词]采区煤仓 施工技术 研究应用
中图分类号:TM5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0-0345-01
1.工程概况
(4-5)06皮带顺槽煤仓深度14m,直径4.0m,上口采用锚网+混凝土浇筑,煤仓仓体采用锚网+锚喷支护,下口采用锚网+钢筋混凝土联合支护,是矿井的采区煤仓。
2.煤仓施工
煤仓掘进包括仓体小断面反井施工和仓体刷大施工。
(一)反井施工
反井施工前在煤仓下口位置施工3个钻机导孔,然后人工使用钻爆法施工,反井直径1.2m,反井作为煤仓刷大期间通风、排水、排矸用。反井施工期间搭建“井”字形木垛,施工人员在木垛掩体内作业,确保了施工安全。
(二)煤仓刷大施工
煤仓刷大施工过程中,通过调整爆破参数达到最佳爆破效果,以提高循环进尺。同时加强行人、运输等关键环节的管理,对施工中存在主要安全隐患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确保施工安全。
①施工工艺。煤仓仓体刷大施工按自上而下的顺序施工,采用钻爆法施工。打眼前先敲帮,在确保安全的条件下进行打眼工作。放炮后及时清除煤仓内矸石,确保卸矸孔畅通,以便形成通风系统。为了确保安全施工,爆破的矸石清理完成后,使用规格为长×宽×厚=2m×0.4m×0.05m的木板将排矸孔封严,木板上铺设钢筋网以确保人员行走及作业安全。同时找掉仓体活矸危岩,检查断面规格是否满足设计要气,然后进行锚喷支护。
为了提高掘进效率,控制仓体成型,根据仓体岩层硬度及爆破效果,将炮眼深度控制在1.5m,周边眼间距不大于0.3m,装药量为300g;其他炮眼控制在不大于0.6m,装药量不大于600g,。采用全断面一次起爆,循环进尺为1.2~1.5m。
②行人、运输安全管理。施工期间,为了便于行人上下煤仓,需在煤仓内安设梯子,梯子为使用φ18.5mm的钢丝绳和φ22mm螺纹钢加工的软体,随煤仓深度增加延展梯子长度,梯子在煤仓上口使用φ22×2200mm锚杆生根固定。人员上下时使用安全带,每班安排专人对梯子及固定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运输物料时,首先在仓顶硐室内吊装锚索上固定5t滑轮,使用直径不低于20mm的麻绳做提升绳,麻绳的一端穿过滑轮固定到仓顶硐室专用锚杆上,另一端输送施工用料,下料时必须确认物料固定是否牢固,下放前通知仓内人员躲到仓内掩体下方,等料下到施工位置后,施工人员方可进入作业地点卸料,每班必须安排专人检查滑轮固定情况和提升麻绳磨损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在下运混凝土过程中,仓上下人员应时刻保持联系,防止堵管,发现堵管立即停止下料,处理堵管。
③防坠安全技术措施。施工前,先清理煤仓上口周围不小于1m范围内的浮矸,防止施工时调入煤仓,并在煤仓四周不小于2m处设置栅栏,禁止非施工人员进入。施工时,煤仓上口辅助人员及仓内施工人员必须佩带好保险带,保险带生根在φ18.5mm的专用钢丝绳上,钢丝绳固定在帮部锚杆上。
3.煤仓支护
煤仓支护主要包括临时支护及永久支护。采用初喷浆作为临时支护,既保证了施工安全,又使锚网支护与仓壁岩层达到最佳耦合,增强了支护效果。由于煤仓仓体所处岩层为砂岩,仓体壁使用锚喷支护可满足支护要求,考虑煤仓服务周期较长,仓体刷大段采用^网喷二次支护方式,即打锚杆挂网喷浆打锚杆挂网复喷浆。仓体支护方式的优化,解决了传统锚网喷+钢筋钢筋混凝土联合支护方式施工难度大,安全系数低的缺点。
(一)临时支护煤仓仓体以初喷作为临时支护。放炮后,首先对仓壁进行敲帮,清除活矸危岩,然后进行初喷浆,通过对仓壁进行初喷浆,使仓壁围岩得意及时封闭,阻止了围岩碎胀变形,保持了围岩稳定性,增强了支护效果和安全系数。
(二)永久支护。永久支护主要包括煤仓主体及煤仓收口支护。根据围岩稳定性及仓体各部位承重、受力状态,对主体和收口支护方式进行优化改进,提高了施工效率。
①煤仓主体。煤仓主体采用锚网喷二次支护,支护厚度200mm,锚杆采用φ22×2200mm的金属锚杆,每根锚杆使用两支MSCK2350锚固剂,锚杆间排距500mm×500mm,网片采用采用φ6钢筋焊接3000×1000mm经纬网,使用双股14#铁丝双排链接。一次支护喷浆厚度为100mm,二次支护喷浆厚度100mm,喷浆混凝土标号为C20。
②煤仓收口。煤仓收口(漏斗口)采用锚网喷+钢筋混凝土浇筑联合支护,支护厚度为300mm,浇筑混凝土标号为C30。砌筑混凝土时将下锁扣钢梁(1500×1250mm)砌入。
4.煤仓施工劳动组织管理
施工中必须抓住占用时间较多的关键工序,合理配置人员及设备,缩短施工时间,提高施工效率。因煤仓断面较大,炮眼达到60个以上,打眼时间占了一个循环的50%以上,因此必须根据作业空间合理安排作业人员和打眼机具,减少循环时间,达到快速施工的目的。
施工中严格按正规循环作业,认真分析各工序间相互衔接关系,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工序间的平行作业,从而缩短循环作业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5.经济效益
(4-5)06工作面煤仓与(4-5)04工作面煤仓施工条件相似,工作面相同,(4-5)06工作面煤仓施工时间为20天,(4-5)06工作面煤仓施工时间为40天,施工人数均为40人。20天人均人工费为7000元(含社保),合计节约人工费支出为40×7000元=28万元。
6.结语
通过对施工工艺、支护工艺及劳动组织的优化调整,施工效率提高了30%以上,杜绝了安全事故发生,达到了快速施工的目的。该快速安全施工技术值得我矿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煤矿安全规程》(2016版).
关键词 高职院校 煤矿 本质型安全人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A
A Brief Talk about the Proper Role and According Measure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Raising Intrinsically Safe Type of Coal-Mining Personnel
LI Fan
(Chongqing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Chongqing 400037)
AbstractThe coal mining safety situation is incessantly turning better, but safety accidents are still happening frequently, though most of them are avoidable. It is advocated that the core of safety coal mining production is to set up an essentially safe production system, in which the key problem is to train the intrinsically safe type of personnel. As institutions for training coal-mining professionals, what should the vocational colleges as us do to this issue? Forwarded here is what the writer of the paper has viewed and done in trial efforts.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oal mining; intrinsically safe type of personnel; training
当前,国家对煤矿的安全生产非常重视,坚持了“管理、装备、培训”三并重的原则。要求煤矿主要管理人员要经过培训,取得资格证后才能上岗,在矿山的安全生产中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尽管如此,煤矿事故仍然频频发生,从责任事故来看,一类是知道这样指挥(操作)是违章的,但是出于某些原因和存在侥幸心理,进行了违章指挥(操作),另一类是管理者专业知识不足,造成错误指挥。那么要使他们成为本质型安全人,就要从这两个方面对他们进行教育培训和提高。
要使煤矿生产真正安全,必须要做到“本质安全”,它是指安全管理理念的变化。它认为煤矿发生事故是偶然的,不发生事故是必然的。其基本特征是:人的安全可靠性;管理的科学性;环境的安全可靠性。人与环境的协调统一。而管理的科学是实现人与环境相互协调的纽带。人的本质安全是主导方面,因此,“本质安全”的核心是塑造本质型安全人。
在我国煤矿事故中,由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事故几乎达到90%。究其祸根在于矿山人员的素质较低,特别是管理人员的素质的高低更加影响到煤矿的安全生产。因此只有塑造具有科学知识和正确思维方法的高素质的人,特别是管理人员,才能掌握煤矿安全生产的主动权。
我院是高等职业院校,从事煤矿的专业教学已经有60年的历史,我们的专业教育分成两大部分:一是招收普通高考生,经过3年全日制教育,为矿山培养专门的技术人才;二是为矿山在职人员培训,包括矿长资格的获取、复训和学历提高。从以上内容看,我院的教学、培训工作都与矿山的安全生产息息相关,而且我们要把它提高到培养本质型安全人的很重要的高度来看,这样才能为煤矿的安全生产做出较大的贡献。
1 努力搞好在职培训工作
1.1 树立正确的思维方法
培训中,除了要讲解规章制度外,还应讲解一些新的安全管理理念,如系统化安全、本质化安全、安全系统理论、控制论原理、信息论原理、行为科学原理、激励理论、事故系统要素、影响人的安全行为的因素、人的安全素质分析、事故心理学、事故损失分析、现代安全管理技术、安全管理的科学手段、安全评价等方面的内容。这些新的安全管理理念能提高安全意识,规范人的不安全行为,杜绝各种习惯性违章行为,消除安全隐患,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员工提供一个良好文明,安全的生产环境,做好安全生产的保障工作。
1.2 掌握必需的科学知识
对于煤矿来说,一些知识是最基本(基础)的、非常重要的,是基本不变的规律,一定要把这些内容确定出来,下功夫让他们真正掌握住。还有一些知识是技术含量比较高的,但又经常在更新的,这部分知识需要管理人员要经常的、不断地去学习和更新,而培训则是最佳的一个途径。那么教育培训机构怎样来确定这些内容和跟上需要,而不发生滞后,是一个非常重要也是一个要花大力气才能解决好的问题。例如现在正在完善的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其中的一些内容是较新和较复杂的。
从我们已经培训过的矿长来看,有相当一部分人的文化程度是较低的,在短时间的培训中他们不一定能听得懂,掌握得住。那么怎样在有限的时间,最有效地去讲解最重要的内容,这也是值得去研究的一个问题。
最后培训手段的改革,如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和现场(实训室)教学,教学资料的充实和完善,对提高培训质量也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我们要下大功夫加强实训室建设,使它能满足培训要求。
如果我们能把上面的问题认真地解决好了,我们的培训工作就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2 努力培养出合格的受矿山欢迎的毕业生
2.1 学生要树立起较强的责任心
首先,要解决学生的专业思想,在社会上看来,煤矿较为危险和工作艰苦,没进学校的不愿意报考,进了学校的思想不稳定。只有解决了他们的专业思想,树立起为煤矿安全生产服务的责任心,才能驱动他们在校期间努力学习,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才能成为有理想、有抱负的矿山新一代接班人。
2.2 学院要踏踏实实地研究矿山现实和需要,组织好教学
学校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毕业后的工作能力,要保证教学质量首先就是要制定好培养方案,我们学院是国家示范高职院校,而我们的几个矿山专业都是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示范专业,这些专业我们都有几十年的办学历史,特别是这次示范建设,我们在培养方案上下了很大功夫,这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在培养方案上认真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课程设置和学时确定。一个专业办学是否成功,最终要落实到课程设置上。我们的做法是首先确定能力要求,再根据能力要求确定核心课程,再向前推技术基础课程,最后确定基础课程的设置。由于学习时间紧张,出现了实践课与理论课争时间,专业课与基础课争时间的矛盾,因此要花大工夫研究和处理这个矛盾,特别是要控制好基础课的时间,基础知识以够用为原则。
(2)课程大纲和要求。在课程确定下来以后,教学内容、深度、难度、重点又是一个重要问题,比如技术基础课的某一部分的内容、深度、难度必须要满足后面核心课程的需要。要避免各门课的任课教师没有全盘的思想,各上各的,最终达不到教学质量的要求,使毕业生的能力受到影响。
(3)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高职教育处在大学本科和技校之间,理论教学过多就偏向了本科教学,使学生应用能力不够。如果实践教学过多,又偏向了技校,毕业生在今后工作中的后劲和发展又受到影响,因此要注意处理好这个关系。
关键词:隐患 排查 治理
1.研究背景:
安全生产是经济和社会发展永恒的主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对煤矿行业来说,井下工作环境艰苦,生产条件复杂,安全隐患随处可见。水、火、瓦斯、煤尘、顶板五大灾害,给我们生命与健康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如果我们在生产中,忽略了隐患排查与治理这个环节,抱着侥幸心理生产作业,必将造成惨痛的事故教训。
作为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人员,我们应该根据煤矿企业的灾害特点,认真查找安全生产工作和隐患排查治理中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明确排点,新桥煤矿本着“抓系统、系统抓”的管理原则,在矿井、系统、区队、班组、岗位层面深入开展多层次、多专业、多循环的自我排查和整治,努力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对边远采掘头面、系统和安全生产薄弱环节,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不留死角,认真排查治理可能引发事故灾难的隐患点,通过努力,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实现安全生产状况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
2.机构职责
矿成立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与治理领导小组,组长由矿长兼任;成员由总工程师、各分管矿长、副总工程师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安检科。
矿长对全矿范围内的事故隐患排查与治理全面协调管理;各分管副矿长对分管范围内的事故隐患按“五定”原则落实治理;矿总工程师对全矿事故隐患治理提供技术支持;安全副矿长对全矿事故隐患的治理进行监督;各业务科室对分管专业范围内的事故隐患提供技术支持,对业务范围内的事故隐患,协助分管矿领导及时督促治理、复查,做好业务保安工作;安检科对全矿范围内的事故隐患进行收集整理、监督落实治理及复查工作。
3.隐患排查
3.1矿井排查
每月由矿长组织一次矿井综合隐患排查治理,矿井综合隐患排查主要排查矿井是否存在重大隐患,以及生产安全系统、采掘接替、劳动组织、安全装备、设备运行状态、技术管理、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排查出的隐患按照“五定”原则落实治理,由安检科建立重大事故隐患管理台账,对重大隐患进行跟踪管理。
3.2系统排查
采掘、“一通三防”、地测防治水、爆破、机电运输专业隐患排查至少每半月组织1次,具体时间由各专业根据情况自行决定,会议由分管矿领导主持,副总工程师、各系统业务科室相关人员及区队有关人员参加。由业务科室建立重大事故隐患管理台账,对重大隐患进行跟踪管理。
3.3区队排查
区队每天由副队长以上管理人员对施工现场进行1次隐患排查工作;区队隐患排查内容包括:科室及上级各类检查所发现的隐患治理情况;班组所排查隐患的治理落实情况;区队在安全管理、技术管理、劳动组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区队对排查出的不能现场立即治理的各类隐患要按照“五定”原则落实治理。
3.4班组排查
跟班队长和班组长进入工作地点后,必须组织人员进行隐患排查工作,排查出的隐患跟班队长和班组长必须立即组织人员进行治理,否则不得进行作业,并将排查出来的隐患记录到交接班记录本上,同时双方要在交接班记录本上签字确认。对当班未能够及时治理的隐患,必须在当班记录本上记录清楚,由跟班队长和班组长向下班跟班队长或班组长交待清楚,并在下一个班进班之前向值班队长汇报,值班队长接到汇报以后,必须在班前会上安排下班进行治理。
3.5岗位排查
岗位工进入岗位后,必须首先进行隐患排查工作,否则,不得进行作业;岗位隐患排查由交接班的岗位工共同进行;岗位隐患排查出来的隐患必须填写在交接班记录本上,双方签字认可;岗位工必须及时将岗位隐患排查出来的隐患报告班组长,在班组长的安排下进行治理。对当班没有治理结束的隐患,岗位工必须在交接班记录本上注明,并且汇报班组长,由班组长汇报区队安排治理。
4.日常检查
安检科在安排安检员履行日常安全检查时,必须做到每天均能够覆盖井下所有的作业场所;“一通三防”、防治水、顶板、机电、提升运输、火工品管理等专业检查每旬1次;生产科、机电科、监测监控中心日常安全检查每5天要覆盖井下所有分管业务范围;综合办组织群监员、青年岗员按岗位做好日常的岗位安全隐患检查;矿长每月至少组织一次覆盖井下所有区域的安全大检查;分管矿领导每旬至少组织1次专业安全检查。
5.治理流程
5.1信息卡的填写
所有管理人员升井后30分钟内对需要下隐患治理单的问题必须填写安全信息卡,且要标明隐患责任单位、限改时间。安全信息卡必须详细填写入井时间、升井时间、行走路线、信息来源、信息内容及隐患治理情况。对确定要下发通知单的隐患,应及时通过隐患管理系统下发给责任单位,并在信息卡上注明“已下发”字样。
5.2信息的处理
5.2.1矿领导及上级部门
安检科根据安全信息内容,1小时内在隐患管理系统中按照责任单位及时下发并责令限期治理;安检科无法确定如何治理的隐患1小时内提交业务科室,由业务科室1小时内确定治理单位及治理方案后通知安检科,由安检科统一录入隐患管理系统,下发到责任单位。
5.2.2业务科室
业务科室人员所查隐患是其分管范围内的,副科级以上人员升井后1小时内由业务科室自行录入系统下发到责任单位。业务科室人员无法确定如何治理的隐患,必须在1小时内请示科室主要领导或经分管矿领导做出决定后,30分钟内由业务科室自行录入系统下发到责任单位。
5.2.3安检科及其他人员
安检科副科级以上人员所查隐患,升井后直接填写安全信息卡,1小时内交安检科信息员录入系统;无法确定如何治理的隐患,1小时内提交业务科室,由业务科室确定治理单位及治理方案后通知安检科,由安检科隐患管理人员录入系统下发到责任单位。
5.3治理及反馈
各区队隐患管理人员必须每天认真浏览本区队的所有待治理隐患,并及时向值班队长汇报隐患内容、检查单位、限改时间等。各区队值班队长接到报告后及时安排有关人员进行现场处理,保证每条隐患在限改时间内处理完毕。
对于确实不能在限改时间内完成的隐患,及时向下发单位管理人员结合,对矿领导检查的隐患必须向矿领导本人做出书面申请,待批准后方可更改限改时间。
对不按照规定执行,导致出现填写错误的,每次罚责任人50元;导致隐患治理及反馈时间超限的,进行升级处理。
5.4信息的闭合
安检科、业务科室接到区队隐患治理反馈单后24小时内必须对区队进行复查。最后各自将复查隐患的治理结果及时与隐患管理系统提交闭合,并将复查隐患的“五定”表格自己分类、整理存档备查。
6.结束语
新桥煤矿通过几年来的摸索实践,本着“抓系统、系统抓”的原则,规范了事故隐患的排查与治理,做到了事故可防、隐患可控,目前所应用的事故排查与治理机制符合煤矿事故隐患排查和治理的特点,适应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是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的安全管理机制,为推动矿井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