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初中音乐教学措施范文

时间:2023-08-06 10:45:39

序论:在您撰写初中音乐教学措施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初中音乐教学措施

第1篇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现状;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2-0188-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2.122

音乐作为对初中生进行美育的重要课程,在初中阶段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初中生受到音乐的熏陶,有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艺术的情感。自从新课改以后,初中音乐教学得到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音乐教学设施和教学工具的完善也极大地提高了音乐教学的效率,使初中音乐课更加生动活泼。但是,初中音乐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改革,否则将会对音乐教学带来影响。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初中音乐教学经验,通过分析初中音乐教学现状,进而提出改革措施,希望对音乐教学有所帮助。

一、初中音乐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手段单一枯燥

许多初中音乐教师因循守旧,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较深,对于新课改的认识不足,在教学中仍然沿用落后的教学方式,忽视初中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对音乐课堂产生厌烦情绪。一直以来,音乐教师教学生一首歌曲都是先进行范唱,然后让学生跟着唱,最后让学生单独唱,这样的教学虽然能够让学生学会歌曲,但是却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挥,使学生对音乐教师产生依赖感。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好奇心强,思想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所以音乐教师在教学时要改变单一枯燥的教学手段,避免由于教学手段的原因阻碍初中生的成长,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式结合的方式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初中生不断创新,形成积极的学习习惯。

(二)学生对音乐重视程度不够,学习兴趣不浓

许多初中生把精力都放在了数学、语文、英语等主科上,对于音乐的重视程度不足。由于音乐教师通常采用“一言堂”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天性不能充分的发挥,最终形成教师在讲台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在座位上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现象。初中生普遍认为音乐课不重要,反正中考的时候也不考音乐,只要把文化课学好就行了。另外,初中生家长也过度地关注学生的文化课成绩,认为孩子只有考试取得好成绩才能够在其他家长面前有面子,才会证明自己的孩子是上等生。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初中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不浓,即使有空闲时间也不会用来学习音乐。而且,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给予音乐课的课时量较少,使初中音乐教学困难重重。

(三)音乐教学软硬件设施缺乏,教学效率低

许多初中音乐课的师资力量投入不足,没有完善的音乐多媒体教室,音乐教学设施配备不齐全。有的初中只有一架钢琴,甚至有些农村初中学校里没有钢琴等音乐器材,无法实现初中音乐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同时,在音乐教师的选拔上也过于简单,许多音乐教师不是音乐专业或者师范专业毕业,在音乐教学上没有经验。还有的学校没有音乐教师,只能由其他教师兼任。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初中音乐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教学质量,发挥音乐的美育作用。但是,很多学校并没有引入现代化教学设备,教学效率低,课堂上只教授学生歌曲以及简单的音乐知识,没有进行拓展和延伸,使初中音乐课堂失去了真正的作用。

二、初中音乐有效教学改革措施

(一)积极更新教学观念,依据新课程标准组织课堂教学

在新时期,初中音乐教师需要更新教学观念,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按照新课改的要求组织课堂教学。音乐课需要设计教学目标,有了教学目标以后学生才会有学习的动力,教师才会有教学的方向。我在教学中,注重挖掘初中生的潜力,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和平台,强化对学生学习技巧的培养。当今社会,初中音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时每刻都伴随着音乐,音乐已经潜移默化的深入到人们心中。所以,初中音乐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音乐的重要性,还要让学生能够通过学习音乐陶冶自己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新课改要求初中音乐教学发挥美育功能,促进初中生身心健康发展,从而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技巧,促进终身音乐学习意识的形成。

(二)巧妙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音乐课要加强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不断成长。情境教学是当前初中教学的重要手段,受到教师和学生的喜爱。在初中音乐课堂运用情境教学,可以极大地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提高音乐课堂氛围,为多元化的音乐教学课堂提供保障。初中音乐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采用录音机、投影仪、电脑、音响等现代化教学工具,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音乐,特别是对于音乐基础薄弱的学生有重要作用。音乐源于生活,表现生活,音乐教师只有把生活融入课堂才能够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乐趣。我在教学实践中,会用讲故事或者猜谜语等方式调节课堂氛围。我还会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抓住学生的学习心理。

(三)加大师资力量的投入力度,满足学生学习音乐的需要

师资力量是教育的根本,是决定音乐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因此,学校必须要注重音乐教育,只有最大限度地提高师资投入才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初中音乐教学的现状。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著名的音乐家,而是要引导学生热爱音乐,积极参加音乐实践活动,提供审美能力。学校要根据情况采购专业化的教学设施,建立音乐教室,定期对音乐教师进行培训和考核,确保音乐教师队伍的不断优化和壮大。同时,为了使初中音乐教学更具有活力,学校之间可以让音乐教师进行轮岗,完善教学经验和教学理论。初中音乐还要整合教学资源,利用现有的设施为初中生创作高效、开放的音乐课堂。

总之,作为一名初中音乐教师,我会积极学习音乐知识,完善教学模式,帮助初中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把他们培养成高素质的人才而奋斗。

参考文献:

第2篇

一、当前初中音乐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一)缺乏对音乐的欣赏

不同于其它课程的是,音乐课程是一门艺术性课程,需要在教学中进行欣赏和品味音乐的优美音调。然而,在当前的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缺乏音乐的欣赏能力,主要表现在:第一,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只注重音乐知识的灌输,理论教学时间比较长,而作品欣赏与评价教学课时比较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第二,学生不懂得如何欣赏音乐,学生跟着老师学唱,使课堂气氛显得比较单调和乏味,教师也没有对学生进行专业性的指导。由于学生不懂得欣赏音乐,感受不到音乐带来的快乐,自然学习音乐的兴趣不高。

(二)学生更喜欢流行音乐

在校园中,随处可见学生们戴着耳机在听自己喜欢的流行歌曲。流行音乐是歌曲迎合时代的结果,也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追求。流行音乐对学生影响比较大,贴近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初中学生对流行音乐非常感兴趣,对教材不感兴趣,音乐教学与现实音乐有一定的差距。学生喜欢流行音乐的主要原因有:第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介的普及,人们通过网络、电视、DV等工具频繁的接触流行音乐,这给学生接触流行音乐带来了便利条件;第二,流行音乐与时代联系紧密,具有很强的时代性,音乐所抒发的都是现代的爱情观、社会观,唱词通俗易懂,毫不隐藏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对于初中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

(三)学生对音乐课程缺乏重视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由于学生肩负着升学的压力,为了有充足的文化课学习时间,不得不减少或放弃音乐课程的学习。随着教育新课改的推行,学生的作业负担虽然有所减轻,但是升学的压力依然存在。家长和教师都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否能进入重点中学学习,而音乐课程显得不重要。因此,学生们将音乐课作为放松心情和缓解压力的娱乐教学活动。大多数学生利用音乐课私下听听流行音乐,对教师讲的音乐课程内容不屑一顾。此外,学校对音乐的课时设置时间也较少,每周只有一节课。在这种大的教育背景下,音乐课得不到重视必然会影响音乐课的教学质量,影响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积极性。

二、改进音乐教学发展的措施分析

(一)改善音乐课程教学设施

教学设备是音乐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工具,设备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音乐教学的效果。因此,要想提高音乐教学的效果,就必须改善教学设备。如在音乐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技术,将音乐表演的声音、动画和情景展现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此外,要引进质量比较好的乐器,如古筝、吉他、手风琴、电子琴、钢琴等,并为学生提供接触乐器的机会,亲自操作。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的话,可以为每位学生提供音乐设备,比如口琴、笛子和唢呐等小型乐器,这对学生正确使用乐器具有很大的帮助。

(二)营造开放的课堂教学环境

开放的教学环境意味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一个发现音乐、探索音乐和应用音乐的开放式学习环境。开放式环境可以开辟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让所有的学生都融入到探究式的学习氛围中,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开放式的教学环境,采取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操作。比如让学生演唱一段自己熟悉的歌曲,如可以将学习过的诗词谱曲进行演奏,如《沁园春?雪》中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这些诗词学生非常熟悉,也能很快进入状态,奏唱的效果非常好。此外,教师可以让学生将唐诗宋词改为歌曲,如《长恨歌》的改编,在开放式教学环境中,教师要不断的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构思,联系生活实际,唤起学生的探究与创造精神,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三)加强家庭音乐教育

孩子的教育需要家长和学校双方共同努力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家庭教育是学生的第一成长环境,是孩子获得基本教育的重要场所,家庭教育培养了孩子的性格和行为习惯,记忆做人的方式。学校教育是学生学习系统文化知识的场所,因此只有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才能真正的完成音乐教育任务。所以,学校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注重学生各种音乐才艺的培养,营造良好的音乐学习气氛,提高学生的才艺技能。同时家长对孩子音乐爱好的支持,也能够使学生在学校音乐学习中产生兴趣,能够认真听音乐教师的课堂教学。家长不能盲目地让孩子学习各种才艺,应以孩子的兴趣爱好为基础,这样有针对性的家庭音乐教育才能真正提高音乐教育的效果。

第3篇

关键词 :     初中音乐;师生互动;课堂教学;问题;

音乐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具有艺术性的特点,音乐教学的作用越来越被重视。虽然音乐学科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但是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师生互动方面存在的问题,依旧是影响学生音乐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利于初中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音乐教师需要对师生互动予以充分重视,将其放在工作中的重要位置上,采取针对性、可行性的教学策略,在解决师生互动中存在的问题的同时,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促进初中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整体提高。

一、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

(一)互动教学形式化

互动教学形式化的问题是初中音乐课堂师生互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有关调查研究发现,在以往的初中音乐教学中,主要是以音乐教师为主体进行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音乐教师以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掌握作为主要教学目标。音乐教师为了使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掌握音乐知识,盲目地追求音乐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以“灌输型”的讲解模式为主。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成绩,但是长此以往,会使音乐课堂丧失生机和活力。还有部分音乐教师,以提问为主进行师生互动。但是通常在提出问题之后,还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回答,就快速给出了正确答案。这样不仅无法发挥师生互动原有的重要作用,并且在以后的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学生不会再进行思考,从而丧失了与教师进行互动的动力,过分依赖音乐教师的正确答案,使得音乐教学效果较差,学生也无法对音乐学习产生兴趣。其次,一些音乐教师虽然已经对互动教学予以了重视,但是并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的互动问题,导致学生无法在互动中体会音乐中的情感,难以与音乐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音乐学习体验较差。最后,部分音乐教师只是为了互动而互动,经常出现互动与实际的教学内容不符的情况,导致师生互动的效果大打折扣[1]。

(二)互动方式不合理

互动问题的设计对于师生之间的互动至关重要,直接影响着音乐教学质量。一方面,一些音乐教师提出的问题之间缺乏联系性,学生在面对问题时,难以将问题与教学内容关联起来,无法达到促进学生音乐学习的目的;另一方面,一些音乐教师提出的问题与学生的认知能力不符,问题存在过于困难或者过于简单的情况,互动质量较差[2]。

二、加强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教学策略

(一)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互动兴趣

在教育不断改革的教学背景下,在进行音乐教学时,音乐教师需要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与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保持高度一致。初中阶段的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学习能力,但是在实际的音乐学习中,仍然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容易受到周围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在音乐课堂中,容易出现思想走神、做小动作等情况。音乐教师要多了解学生,包括学生的性格、兴趣、心理特点等等。音乐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引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在兴趣的驱使下主动进行互动。音乐教师要注意互动时的态度,不能居高临下,要与学生站在平等的位置上交流,使学生能够对音乐教师产生亲切感。学生喜欢音乐教师就会在音乐课堂互动环节中主动回答问题,努力学习,表现自己[3]。

比如,学习《春游》这首音乐作品,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好景象,把握这首歌曲中所体现出来的春天的诗情画意。在刚开始上课时,音乐教师可能会发现一些学生在小声说话,还有一些学生看起来心不在焉,不在状态。那么音乐教师可以围绕教学内容,提出简单的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有哪些描写春天的诗词吗?在春天你们最想做的是什么?春天带给你们什么样的感受?然后引入今天我们所要学的这首歌曲就与春天有关,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体会歌曲中的意境。音乐教师提出简单的问题后,学生的思绪被迅速拉回到音乐课堂教学中,一些学生开始小声交谈,音乐教师可以让学生站起来说出自己对春天的感受。课堂氛围被带动起来以后,音乐教师可以趁热打铁,进一步引出接下来的学习内容,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课堂教学中,提高音乐课堂教学质量。

(二)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师生互动

信息技术的出现,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是提高初中音乐教学质量的重要教学手段。音乐教师可以将音乐教学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使互动环节充满趣味性,为初中学生的音乐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随着初中学生音乐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需要了解的音乐知识越来越多,并且音乐知识点也越来越复杂。对于一些在音乐学习中暂时处于落后水平的学生来说,音乐学习比较吃力,在音乐教师提出问题之后,不知道该如何回答,难以准确掌握音乐教学中的重点以及难点。如果学生不懂的音乐知识点越来越多,就会逐渐落后,在后续的学习中,如果再想快速提高音乐学习成绩,就会更加困难。多媒体画面感较强,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活学生的音乐思维,提高音乐教学效率。此外,多媒体的表现形式更加直观,有视频、音频等多种表现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进行互动,增强师生互动环节的生动性、形象性,推动音乐课堂教学高效进行,发挥师生互动的重要作用[4]。

比如学习《凤阳花鼓》这首歌,这首歌是典型的安徽民歌,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安徽民歌,感受这首歌的情绪和节奏。这首民歌的学习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可能比较有难度,一些学生并不了解安徽民歌。音乐教师可以在学生学习时提出几个问题:这首歌的情绪是怎样的?歌唱者主要运用的是什么样的演唱形式?歌曲中用了什么样的乐器?音乐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这首歌的背景,使学生认识到这首歌的重要意义,并且让学生对这首歌形成初步的认识,拉近学生与这首歌的距离。然后音乐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这首歌的音频,并且让学生带着刚才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聆听,在聆听的同时要进行思考,也可以进行哼唱,聆听之后要回答教师的问题。通过这种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聆听专注度,使学生在聆听中思考,在思考中解决问题,从而使互动环节充满活力,增强互动环节的趣味性,使音乐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合作学习模式,体现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将合作学习融入音乐教学中,不仅能够强化音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而且能够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音乐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将学生分为人数相等的小组,让小组内表达能力较强、较有权威的学生担任学习小组长,带领大家进行学习[5]。在合作学习结束之后,由各个小组的小组长将问题的答案进行归纳、总结,然后向音乐教师汇报。音乐教师不要过多地干预学生的讨论和交流,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但是音乐教师也不能一味地不管不问,而是要在学生交流互动的同时及时观察学生,发挥重要的辅助作用。一方面,音乐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进行讨论,对于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的问题,音乐教师可以通过一步一步的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音乐教师要维护好课堂纪律,避免学生利用合作学习的时间闲聊,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借助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组内学生通过取长补短、互相帮助,探索更多新的音乐知识,并且能够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音乐互动学习中,为师生之间的互动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6]。

比如学习《黄河船夫曲》这首歌,通过这首歌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陕北民歌,唱出陕北民歌的韵味,知道陕北民歌与陕北人民生活之间的联系。经过一定的学习之后,音乐教师可以提出合作探究问题,在聆听音乐的同时,使小组学生画出旋律线,并且说出旋律有什么样的特点,重复的旋律出现了几次,歌曲中哪一句最能够突出陕北特色等。通过这种形式,使学生在互动交流中解决问题,体会学习音乐所带来的成就感。音乐教师可以将激励策略运用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对于互动中表现良好、回答问题积极的学生进行一定的表扬,使学生产生学习音乐的自信,获得愉悦的音乐学习感受。这种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在以后的音乐学习中积极进行师生互动,对每一次互动活动都保持充分重视,从而保证组内的每个学生通过互动学习,都可以有所进步、有所收获,使音乐教学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背景下,对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师生互动问题的分析十分重要。对此,初中音乐教师要正视师生互动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立足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积极寻求多种师生互动策略,摸索出有效促进师生互动的小技巧,不断提升初中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初中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在发展学生音乐思维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整体发展,为初中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梁玲玲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师生互动问题的生成措施探讨[J].考试周刊。2020,(73):161-162.

[2]王淑君初中音乐教学中师生互动行为探究一不同教学方式 下的师生互动[]知识文库,2019,(14):139+146.

[3]郑伟.在倾听中倾情倾诉一-初中音乐互动课堂 教学的构建探索[J].文理导航(中旬),2019,(03):87+90.

[4]杨美玲有效增强互动环节努力提升教学效果一--互 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作用[J.考试周刊, 2018,(97):177.

第4篇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问题;改善措施

初中音乐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它的存在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能够很好的放松心情、培养兴趣、增强人文性,它在学生的学习中起到了劳逸结合的调节作用。优秀的音乐教师要能够在教学中结合学情,创造生动、丰富的教学活动,能够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音乐实践中去,提高教学效率。

一、初中音乐教学现状

回顾课程改革十年来,收获颇多,感受至深。音乐教学的整体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对课程的理解已经逐步从理论的认识转变到实践和行为层面;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有了明显的改变;学生的能力素养和音乐能力充分地反映了课程改革以来的成果。现在的音乐老师基本上都能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师生关系的平等、和谐在课上有所体现。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为了增强学生演唱合唱歌曲的信心,亲切而真诚地对学生说:“唱歌有那么难吗?没那么难。方法掌握了,唱歌没那么难。”个别学生不识谱,教师马上鼓励学生“没关系,不识谱你可以用‘la’哼唱,把旋律记下来”。教师用亲切、温和的教学语言、语气与学生交流,有意识地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保护学生自尊心和学习兴趣的意识明显加强。

第二、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延续。在乐曲欣赏的每个教学环节里,教师有效设计、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有步骤、有目的地聆听,将“变奏曲式”这一音乐知识融入到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地体验这一曲式结构的乐曲。加之教师运用娴熟的钢琴演奏技术,适时地弹奏乐曲的主题、乐思,一次次激发学生聆听音乐的兴趣,使得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得到了延续。

第三、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关注音乐。在欣赏课的教学中,教师常常选择“演奏乐器”、“音色”等作为主线,以“聆听音乐、哼唱主题、熟化主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在熟记音乐主题上下功夫。学生在每次聆听音乐后马上辨别其演奏乐器,哼唱音乐主题,加深了对音乐主题的印象。学生在一次次聆听和主题哼唱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音乐主题的熟化,从而记住了这首作品,达到了课程标准中对“感受与欣赏”的要求。

二、初中音乐教学中的问题及改善措施

课程改革十年,在我们收获“欣喜”的同时,也发现了目前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初中音乐教学尚有一些问题普遍存在,亟需我们去研究和解决。

1.课堂乐器教学与教材内容结合是否得当及比重问题

授课前,教师要考虑如何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可以使用课堂乐器的教学,并以此来辅助唱歌教学,同时注意把握课堂乐器的音乐与歌曲的结合是否得当,旋律的走向与和声进行的效果是否符合歌曲风格,绝不能为了简单易行,而把作品改得面目全非。《月光下的凤尾竹》一课中,教师将歌曲中复杂的旋律简单化,改变成易于学生吹奏、符合歌曲风格的旋律,做法比较得当。我们知道,兴趣是学习的基本动力,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否得以激发和延续是非常重要的。把握课堂乐器教学在一节课的比重不容忽视。试想,如果一节音乐课的45分钟我们全部上成是纯纯的课堂乐器训练课,对于全体学生而言是难以坚持下来的。如果因为教师理解上的偏差,使得本来对乐器已经产生了一定学习兴趣的学生,再一次因多而生厌的话,那么,就是与我们开展课堂乐器教学的初衷———“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相悖的了。

2.合唱概念的混淆,训练方法单一而无效

正确的合唱声音概念应该是一种声部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意识,教师应首先明晰,并指导学生明确“我在歌唱,歌声中没有我,只有我们”这样的概念。在一些合唱教学中,教师只是不断地“教唱”,在一个声部学唱时,另一个声部无事可做,只是等待着与另一个声部的PK。而这种PK,不是声部间互相倾听式的“合唱”,而是采用一种“站住我的声部,不是你压倒我,就是我压倒你”这种音量上的较量。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发声练习时就给学生做这样的训练:最初只是一个声部持续唱一个音,另外一个声部再加进来一个音,两个声部同时唱的时候,有意识地倾听另一个声部的唱,而后再逐步增加难度进行训练,培养学生声部间倾听的习惯,明确“合唱”的声音概念,从而避免“声部间音量上的PK”。另外,一些教师对合唱指挥的作用还有待明晰,合唱指挥的动作亟需规范。

3.教师教学不用琴,学生跟着感觉走

一些教师在课上少用琴、不用琴,让学生自已找调,特别是在合唱教学中,本来两个声部就有不同的音高,教师不用琴,自己起个头,学生还没唱完一句,就跑调、走音,教师也不纠正,听之任之,到最后,别说和声效果,连最基本的歌曲都唱不准了。但也有教师用琴的意识很好,能够及时的用琴带领学生找到音感。应该说:“音乐教学中该用琴时一定要用琴,必要的时候还要双手弹旋律”。

4.流行音乐的教学情况,要改善

学生喜欢流行歌曲,是很多明星的追星族,这是事实。在教学中,融入了流行音乐的教学,如周杰伦、王力宏、蔡依林的歌曲,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与其让学生盲目学唱流行歌曲,不如用好的歌曲让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活起来,既拓宽了教学途径,又发挥了教育意义。如在教学中,可利用猜谜的方法,学习顿音记号“”时,让学生猜谜:音符头上戴个帽,上平下尖是三角,弹琴唱歌用到它,短促又轻巧。学习连音线“⌒”时,用手势表示出来:相同两音搭座桥。由此使学生形象地学习和掌握课程的重点内容。这样学生学得更快,记得更牢。

三、总结

虽然现在的初中音乐教学有了可喜的变化,但是其中表现出来的问题和漏洞依然要尽快发现并及时解决。我们不能止步于目前的教学情况,我们要努力探索出更合适、更科学、更通俗的音乐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提高;质量

音乐虽是初中教学内容之一,但是初中学校由于升学压力等,并没有将音乐课程放在核心教学地位。音乐学习对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有重要影响,但是初中学校的音乐教学质量一直不如人意,本文将从分析音乐教学存在问题出发,探讨如何提高初中音乐教学质量。

一、初中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正确的音乐教学理念

尽管新课程改革政策下,全国初中学校都注重培养全面人才,音乐教学相比以往得到重视,但是音乐教学理念还是较为陈旧。音乐教学不同于其他文化课程,不仅是音乐知识的传输,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鉴赏、创作等多方面能力。但是大多数的初中学校的音乐教学还是停留在音乐教材书本上的知识传播,教学目标不是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而是为了学生相关的素质考试达标。这样的教学理念导致音乐教学死板,没有达到新课程改革要求,同时也会造成学生对音乐学习的错误认识,无法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对学生的终身音乐学习没有任何帮助。

(二)学校在音乐教学上投入较少

国内大多数初中学校的音乐教学课堂就是平时学生教室,并没有专门的音乐教室或者较少。教学的音乐作品,大多是由不同乐器演奏出来的,但是很多学校没有相应的乐器,学生很难听到由实物乐器进行演奏的音乐作品,所以学生们无法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这严重影响了音乐教学水平。更不要说乐器教学课程了,学生们没有机会自己演奏乐器或者每个学生的学习时间有限。

(三)音乐课程安排与教材选择不合理

学校在音乐教学课程安排上存在很大的问题,音乐课程时间较少,为了确保学校的升学率,会安排大量的文化课程,相应的音乐课程时间就会减少,学生音乐时间较少,教学质量自然不高。

音乐教材选择,对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养成、教学效率等都有着重要影响。目前,初中音乐教材内容大多是比较严肃经典的音乐,像是民族音乐、世界名曲、合唱曲目、歌剧等等,缺少欢快通俗的流行音乐,当下信息技术发达,信息传播速度较快,学生日常接触到的流行音乐较多。相比较音乐教材,他们更愿意接触通俗音乐,也当下传统的音乐教材并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也不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很难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甚至会起到反作用。

(四)音乐教学手段陈旧

初中音乐老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是采用的方式较为陈旧,与文化课程教学模式一致。老师在教学课堂上占据主导地位,通过音乐知识点讲解、音乐节奏分析,自身演绎的方式来让学生了解音乐作品,然后再由老师带领,学生学唱,最后由学生独立完成演唱,就算教学任务完成。单一老套的教学模式,导致很多学生对音乐课堂较为厌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根据学生学习兴趣、音乐作品特点作出教学调整,尤其是音乐作品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老师机械式的教学,导致学生演绎出来的音乐作品比较生硬,没有感彩,毫无音乐美感可言。

(五)缺乏综合实力较强的音乐教学团队

音乐老师作为初中音乐教学的重要资源,其综合素质往往决定了初中音乐教学质量。但是目前初中学校的音乐老师较为稀缺,有些学校只有一个专业音乐老师,这给学校的音乐教学安排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同时,相同教学内容的不断重复也会影响老师教学水准的维持。其次,学校音乐老师大多数是音乐专业毕业生,音乐教学中涉及到的内容较多,有些乐器或是音乐作品,老师自身也不是很精通,教学质量会受到一定影响。

二、提高初中音乐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音乐教学理念

当下社会对人才需求越来越高,学校应该提高音乐教学意识,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学校应该认识到音乐教学不仅是为了应付新课程改革的相应检查考核,音乐教学还能提高学生音乐素养,全面素质,以及调节学习节奏与氛围。面对压力较大的文化课程学习,音乐课程学习可以为学生陶冶情操,消除学习压力,激发积极向上的精神,为社会培养大量身心健康的人才。学校应该明确音乐教学目标,并将教学任务分割到各学期、每节课,从而明确初中音乐教学方向。

(二)加大音乐教学相关投资

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应该为学生配备成套的音乐学习设备与器材,让学生能够通过自身体验来记住不同乐器演奏特点,与音乐作品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音乐乐器演奏技巧,激发学生终身学习乐器的兴趣与习惯。

(三)科学合理安排音乐教学时间与内容

根据学校的音乐教学目标,学校应该合理安排音乐课程时间,确保教学时间足够完成初中教学目标。另外,以往学校在音乐教学安排的时间都不好,是学生学习低峰期,学生很难集中注意力。所以学校应该合理安排教学课程时间,确保教学质量。

(四)构建综合实力较强的音乐教学团队

学校应该配备足量、高素质的音乐教学团队,老师自身应该具备全面的音乐素养,熟知音乐知识、相关音乐历史,音乐鉴赏能力优秀,乐器演奏可以达到专业水平等等。配备的老师应该具有互补作用,根据不同课程安排不同音乐专业老师。

(五)采用多种音乐教学方式

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还能够让学生体验不同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学已经逐渐普及到全国各校,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让学生全面体验音乐,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构建音乐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学习音乐,更容易让学生掌握音乐感情基调,进而掌握音乐中的情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互动式教学方式对于音乐教学也很重要,可以加强师生间的音乐、情感交流沟通,让老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与效果,进而做出调整,有利于构建和谐教学氛围,为教学质量提高带来帮助。

(六)加强音乐考核力度

考核是我国教育体制下,督促学生学习的最有效措施。以往由于学校对于音乐教学不重视,在音乐考核上也比较宽松,这也造成了学生不重视音乐学习,不注重课堂纪律,经常在音乐课堂上看到学生睡觉、讲话、玩手机,甚至是做别的学科作业。对此,学校应该加强音乐考核力度。将考核成绩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考核项目,音乐考核应该包括音乐历史知识、音乐鉴赏能力、音乐表演、音乐创作等多方面的考核。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在音乐课堂上集中注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结束语

初中音乐教学应该得到学校以及社会各界的重视,初中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不仅要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还应该具备多方面才能,确保在未来日益激烈的社会人才竞争中获取优势。

参考文献

[1]向文;对目前学校音乐教育教学几点问题的思考[A];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研究[C];2003年

第6篇

一、当前中学音乐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师资队伍建设水平较低

可能有少数小学对小学音乐教学比较重视,引进了音乐教学专业人才,进行了专门的音乐教学教室以及相关教学设备的配置。但是许多小学仍然存在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音乐教师的现象,课堂教学内容也仅仅停留在领着全班学生唱唱歌、打打节奏的阶段,更不用说钢琴、多媒体教室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了。音乐教师自身也会由于得不到重视而产生职业厌倦,对待课堂教育工作的开展敷衍了事,难以使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有效保证。

2、教材的不足

音乐教材是音乐教学的依据,是学生获得审美教育的源泉。因此,应当精心选择思想性和艺术性强,受到学生喜爱的教材,比如一首好的歌曲教材总是贴近学生的生活,表达孩子们的心声:或是蕴含着一个美好的寓意,或是抒发一种温馨的心曲,或托出一个美丽的梦幻,或展现一片炽热的情怀。同时,好的歌曲教材还应具备“动听”、“易学”、“易记”、“耐唱”的特点,只有优美的曲调,才能产生动人、感人的艺术魅力,使学生听了还想听,唱了还想唱,百听不厌,百唱不烦。而现行初中音乐教材歌曲选编时未能很好地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及体现好的歌曲教材的特点。所选歌曲成人歌曲多,少儿歌曲少,老作品多,新作品少,概括的说即学生不太喜欢唱的多,喜欢唱的少。笔者在初一、初二 500名学生中做了一问卷调查,其中一问是:课本中有你喜欢唱的歌吗?若有,请举例,并说明为什么。调查结果是百分之九十五的学生回答“有”,初一为《哩哩哩》。在回答为什么时,回答是“好听”、“好唱”;初二为《唱脸谱》,在回答为什么时,回答是“好听”、“愿意唱”、“有意思”等。歌曲《哩哩哩》是一首朝鲜歌曲,旋律悦耳、情绪欢快,色彩明朗,洋溢着青春气息,特别是“轮唱、齐唱、对唱、合唱”等多种演唱形式的结合,使歌曲生动活泼,妙趣横生。所以学生特别喜欢唱。歌曲《唱脸谱》之所以学生爱唱,其一是该歌的歌词有新意:如“外国人把那京戏叫做Pe-King O-Pe-ra,没见过那五色的油彩愣往脸上画。‘四机头'一亮相,美极啦!妙极啦!简直OK!顶呱呱……”内容介绍的是脸谱及、京剧的有关知识,但歌词口主语化,通俗化、“现代化”。其二是为了突出时代感和象征中西两种文化的有机结合,作曲家有意将流行音乐中常用的部份节奏与京剧曲调糅在一起,造成了特殊的艺术效果。其三是配器中运用了电声乐器,音响效果符合学生的听觉习惯。

3、家庭、社会对少儿音乐学习的两极取向

一种是过分重视。有些家长自己年轻时喜爱音乐但从事音乐工作的梦想未能实现,就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这些家长对孩子抱有很高的期望,不管孩子的自身条件如何,一厢情愿地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为音乐家。他们更多的是从自己的主观意愿出发,强迫孩子学习音乐。在儿童时期,由于孩子缺少自我意识,因此对家长的选择被动顺应。而到了中学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逐渐成熟,他们渴望独立自主,反权威意识很强,从本能上更愿意自己去选择,而不愿意听家长和老师的说教。另一种是不太重视。认为音乐课不是考试科目,不把音乐课作为一门重要课程来看待,仅仅把音乐课当成繁忙课程中间的休息和放松。学校也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与评价手段,无法像其它文理科课程考试一样,督促学生学习。所以,学生就更不把音乐课放在心上了。教材中类似《哩哩哩》、《唱脸谱》这样的歌曲太少了。

二、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应实施的改进措施

1、从根本上讲,音乐教育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教育部门要对中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教育,重视音乐教育教学,推进音乐教学内容、形式与方法的改革,提高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把学生吸引到音乐课堂上来,发挥音乐对人格的全面发展,个性完善的积极作用;文化部门要发动专业和业余词曲作家,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流行歌曲;出版部门在抓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要注重社会效益,努力出版和制作适合青少年的优秀读物和影视、音像制品;还需要加强传媒的正确引导,重视正面的宣传、引导,有关部门

2、提升小学音乐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在充分重视音乐课在小学教育中重要作用的基础上,还应当提升小学音乐师资队伍建设水平。这是决定小学音乐教学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音乐是一门具有极强专业性的课程,应当由具有专业知识结构的教师来进行课堂教育,音乐这一门课程是不应当由其他专业教师兼任的。除此之外,教学基本设备的建设也需配套进行。条件好一些的学校,可以配备更完备的设备,条件稍差一些的学校,也应该配备能顺利进行新课改标准的基本设备。要加强联系和合作,共同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而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3、适应历史与社会发展的特点,更新中学音乐教材的内容。

我们必须承认,流行音乐代表了一种音乐风格,自然有其存在的价值,也就有人去关心它、热衷它。面对流行音乐的思潮,可以试试合二为一的“中庸”之道,在教材中注意吸纳一定数量的通俗音乐,还可引进一些学生喜欢的“校园歌曲”。这些音乐大多旋律优美、节奏多变、篇幅短小、风格新颖,很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当然还要着力提高学生对音乐基础知识的掌握水平和对古典音乐文化的欣赏水平。学生在这种体贴入微的教育下,对传统音乐作品就不会再敬而远之,相反却有了一种亲近感。另一方面,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研究教育策略,加强正面引导,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警惕和消除流行音乐带来的某些消极作用,使音乐课真正成为提高学生素质、培育一代新人的有用桥梁。

第7篇

关键词: 初中音乐教学 情感因素 分析 培养

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音乐进行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情感的展示与变化过程。音乐情感是指人对现实音乐世界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也是人对音乐及其相关事物的客观认识是否符合自己的音乐需要而产生的音乐心理体验。笔者在分析初中音乐教学中情感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培养策略,指出应通过音乐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获得信心、乐趣,达到不断发展的目的。

一、音乐教学过程中情感因素分析

教学中的因素包括教学目的、教师、课程、学生、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反馈等。作为教学中的基本要素,它们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学过程可被视为认知信息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传递、转化的过程。对教学过程的诸要素进行情感因素分析,是进一步提出情感教育实施策略的前提。

1.教材中情感因素分析。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主要材料。音乐教材是以音乐为内容的教材,音乐教材中的每一段内容都有其相应的情感,其教材内容本身不可避免地蕴涵着大量的情感因素,这些因素也就是音乐情感。音乐情感是指人对现实音乐世界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也是人对音乐及其相关事物的客观认识是否符合自己的音乐需要而产生的音乐心理体验。在此过程中的反映,表现为或愉快、或忧伤,或赞叹、或愤怒,或兴奋、或恐惧。音乐可以用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张驰和声响的色调变化,在运动中表现情感的变化发展,这是任何语言艺术所不能取代的。在音乐作品中通常表现欢快的情绪都喜欢采用跳跃、向上的音调进行,配上快速的节奏和明亮的音色,如歌曲《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全曲欢快、抒情、健康、开朗,旋律起伏较大。曲作者用了各种变调手法,使旋律在各个声部交替、穿插,此起彼伏,犹如青年男女们在山顶、山坡、山谷,从四面八方传来的热情而优美的歌声。在表现“哀”的情绪时,多采用比较缓慢的速度、级进下行的音调来表现,如二胡曲《二泉映月》,在那觉悟的旋律中将作者阿炳的悲、恨、爱全部溶融在深情的旋律中,说他是写景,却景中有情;说他是抒情,却情中有景,其实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2.教学环节中的情感因素分析。

(1)教学目标的情感因素分析。传统的教学目标表述模糊,而且往往以远期教学要求代替近期教学目标。传统教学目标经常用一些内部心理状态的语言来陈述目标,比如了解、知道、懂得、鉴赏等,表述的文字比较含糊,不够明确具体。如有位教师在赏析《渔舟唱晚》这首乐曲时这样陈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民族音乐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和理解能力。”这种写法不仅主体不对,而且无法评价“热爱祖国民族音乐情感”和“学生感受和理解音乐的能力”到底“进步”了多少。可以使用行为的表述应具有可观察、可测量的特点,应使用明确的行为动词来描述,如列出、写出、认出、辨别等。音乐教学目标具有导向和标尺的作用。具体而明确的教学目标,应能够引导师生围绕目标的实现而有效地展开教学活动,恰当地组织教学过程,并且能以此为标尺,准确地检测教学效果。如在上《唱响国歌》一课时,笔者在仔细分析情感目标的前提下,确定了抓住大调主三和弦音(do、mi、sol)和三连音节奏构成号角式音调这一条知识主线,为学生情感体验铺设了平台;设计让学生听辨三和弦,寻找旋律音走向,体验三个“起来”的力度变化,讲解国歌来历等一系列环节。笔者始终围绕这一情感目标将所有的教学环节串成一线,层层递进,整个教学过程环环相扣,目标清晰,情意悠长,“以情带情、以情激情”,以自己的国歌情结感染学生,以一系列的音乐体验、问题思考、图片展示激起学生的爱国情感。在学生神圣而庄严的歌声中巧妙地完成了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坚韧、不屈、勇敢、团结民族精神的情感教学目标。

(2)教学方法的情感因素分析。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教授和学习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使用相应的教学方法,且这个方法教师用得得心应手,学生也能顺利接受时,其中的情感因素就被激活了,促使教师与学生能够顺利地交流。因此,充分利用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施情感教育的重要举措之一。例如在识谱教学中讲解升、降音时,教师可以将“do”“do”“do”和“re”“re”“re”作比较,在唱“do”“do”“d”的时候,教师可让学生看着教师在唱这三个音的过程中身体有哪些变化。唱“do”音的时候教师站得很平稳,唱“do”音的时候身体微微有些向上,唱“d”音的时候身体就更加向上;而在唱“re”音的时候,教师给学生的感觉是平稳的,唱“re”音的时候身体向下沉一些,唱“re”音的时候就更往下沉。当学生看到教师的这种变化时,都想亲身体验一下升、降音给他们带来的身体变化和内心感受。其实,在音乐理论理中,“do”的音高与“re”的音高是相等的,“do”的音高和“re”的音高是相等的,“d”的音高和“re”的音高是相等的。但由于唱名的不同,给演唱者带来的内心体验和身体感觉也就完全不同。原本枯燥的识谱教学课,经过教师利用形象生动的情绪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的感染而变得有趣且有生气,在欢乐的体验中,学生感受到了音乐的奇妙。

(3)教学环境的情感因素分析。教学环境是指课堂内各种因素的总和。课堂环境由物质环境、课堂中的人际关系、课堂的气氛等因素构成。课堂物质环境,如室内的空气质量、适宜的温度、柔和而充分的照明、和谐的色彩、师生的位置关系等,从表面上看似乎没有包含情感因素,但施教者在创设这些环境的时候总是带着一定的情感因素,而且这些也总能让人产生或积极或消极的情绪情感,从而起到陶冶身心、潜移默化的作用。课堂中的人际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和学生都是有着丰富情绪情感的个体,因此在交往的过程当中总会有一定的情绪情感在里面,当然其中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情感因素。课堂的气氛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环节中所表现出来的,是教师与学生认知信息与情感信息交流状况的体现。认知信息与情感信息交流顺畅会形成活泼而热烈的课堂学习氛围,信息交流有阻碍则会形成压抑的、严肃的学习氛围。

3.课堂教学师生互动中的情感因素分析。

教学过程并不只是知识传递的过程,同时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学活动直观上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向信息交流过程,但更值得注意的是与认知信息交流同时进行的还有人际情感的交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情感交流是指师生双方在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中,不仅传递着认知信息,同时还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交流着彼此的人际情感。教师对学生的情感会从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态度上显露出来,同样,学生对教师的情感也可以从学生的言行、态度中表现出来。师生间的情感会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事实上,师生间的人际情感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内外各方面的接触中逐渐形成发展的,好比在现实中,学生和班主任的关系明显比和任课教师的关系要深得多。因而注意调节师生之间的人际情感交流,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会起到促进作用。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音乐教师在面对课堂教学中学生突发的举动和言辞时,更应该明锐捕捉,换位交流,这样才能达到音乐和人的情感共振。在一次主题为《乡音乡情》专题音乐的教学中,笔者通过聆听、演唱、分析(旋律下行)等形式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实践,体会浓浓的思乡情,学习用柔美真挚的声音演唱《鼓浪屿之波》。教学分引情―激情―燃情―升情四个环节进行。第四环节是惯例性的拓展实践,笔者重点引导学生:“艺术家用音乐作品和美术作品表现了悠悠的乡情,同学们还能用其他的形式来表现这种思乡情吗?”这个环节本来是要组织学生讨论后展开实践的,但此时不知从哪里传来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朗诵声,这让还沉浸在祥和的学习氛围中的其他学生和笔者都感到吃惊,循声望去,教室后面一位平日里有点调皮的男生正在手舞足蹈地朗诵《静夜思》。联想他平时的表现,笔者一种无名的情绪突涌心中,今天竟然在公开课上“捣乱”,可没等走近他,突然又传来了另一学生的声音:“老师,请您给他配上音乐。”顿时,教室里一下子升温了,学生个个眼睛闪闪发光,他们心中的情感仿佛要喷泄而出似的。当那两位学生期待和深情的目光和笔者不期而遇时,笔者立刻否定他们要捣乱的看法,突然意识到那种在平日里看来是夸张的朗诵其实是学生对音乐感悟的流露,为他配上音乐也恰是学生情到深处自成曲的需求。这时笔者调整了自己的情绪,继而转向全体学生:“老师想和同学一起来为他配上音乐好吗?”就这样,那深情而又“稚嫩”的歌声回荡在教室四周,流淌于学生的心田。当全场掌声响起的时候,先前那个学生的脸上洋溢着一阵阵喜悦与自豪的微笑,师生在《鼓浪屿之波》真挚的歌声中将思乡情升华,一份宽容、一份尊重将师生情凝固。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也会形成情感交流的回路。教学活动中不仅存在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同时还存在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尤其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当中,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显得尤为重要。现代科技越来越依赖于人们的合作探索,研究性课程的实施更关注学生彼此间的合作与沟通。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学生必须与不同的对象合作才能顺利地完成研究任务,没有合作就没有课题研究的成功。研究性课程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的课题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例如笔者在执教《行进中的歌》这一单元时,在欣赏完《运动员进行曲》后,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模拟运动会开幕式中运动员入场的情景进行表演,并且自己也加入其中的一组,听从本组组长的安排接受分工,跟学生共同参与表演。在整个合作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本组学生的合作热情甚是高涨,就连平时不太乐于表现自我的几个学生,也在笔者的主动参与下能积极地投入到表演活动中,师生间的情感交流通过互动合作达到了和谐。

二、情感因素在音乐教学中的培养与利用策略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或对象的态度体现。它与人的需要和认识过程关系密切,是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基础音乐教学必须遵循和运用音乐擅长于抒发感情、激感的特点,以情感培育为基础。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不仅是音乐课自身的教学内涵,还是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的一个前提条件,而且可以创造出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获得较佳的学习效果,更可以使学生以积极、健康、向上的情操自觉抵制现实生活中各种消极的侵蚀。

1.感受与鉴赏:在欣赏中获得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

“感受与鉴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发展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音乐感受能力是各个领域音乐学习的基础,歌唱、乐器演奏和创造等学习,都离不开音乐听觉能力的发展。

(1)通过了解、感受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来获得情感体验。早在两千多年以前,《乐记•乐本篇》就已经指出:“凡音之起,由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描述音乐是以不同的声音表达哀心、乐心、喜心、怒心、敬心、爱心。音乐是心物交融的产物,是典型的表情艺术。音乐所抒之情是来自社会生活的,是音乐家对生活的感受。要深刻理解音乐作品所表现的情感升华,就必须了解作曲家生活的时代、社会及经历。例如贝多芬的交响乐,无一不是他对所处时代的情感升华,无一不是他个人生活道路上的情感结晶。正如贝多芬自己所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屈服。”这种通过斗争获得胜利的精神和信念,既是当时欧洲资产阶级向封建势力进行斗争的时代精神的反映,也是贝多芬与贫穷、疾病、失意等不幸命运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反映。1808年,贝多芬住在风光明媚的乡下,怀着恋爱的温馨,心境恬然,于是又创作了美丽的如“夏日的神明的梦”一般的《田园交响曲》。贝多芬的作品反映了他丰富复杂的精神世界和情感生活。他不仅有金刚怒目的一面,还有儿女情长的一面;他既有如火的激情,又有似水的柔情。如果割断作曲家的作品与他生活遭遇和所处时代的联系,那么,对其作品所抒发的感情就难以理解了。因为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是作曲家创作的源泉。所以,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要精讲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理解音乐作品产生的原因,从而找到情感体验的入口。

(2)通过音乐自身语言的美来进行情感体验。构成音乐语言美的要素有很多方面,例如旋律的美、节奏的美、和声的美、复调和曲式的美。在这些要素中,最富于表情性的是旋律。旋律从本质上说是人声形态的转化,而人声是人类最直接的表情方式,所以人们常以欢快的、温柔的、雄壮的等感情饰语来指称各种各样的旋律。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音乐旋律进行的曲折、流畅、起伏平衡等特点来分析旋律或旋律的风格,进而感知音乐内涵的美。例如要表现森林中的鸟鸣声,火车进出站时的汽笛声等,教师可根据教学要求,引导学生联想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现象,使他们能够回想起对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各种印象,还可以创造一定的教学情境,以引起学生的联想。

(3)教师要学会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方法,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基础音乐欣赏教学要适应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持久的特点,尽量采用综合性的音乐欣赏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调动身体的各种感官,全身心地投入音乐。最初,可选择一些脍炙人口的名歌名曲,如:《我爱你,中国》、《黄河大合唱》、《我的太阳》及施特劳斯的圆舞曲,使学生直接感受音乐,打破学生对欣赏音乐的神秘感,让学生自己感到能听懂音乐。在方法上,可以让学生在反复欣赏一首作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听辨不同的乐器,分析作品的段落、风格等。音乐可以富于学生展现情感的空间,情感的交流又会使学生对音乐产生强烈的兴趣。教师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运用有利于教学的一切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

2.表现教学:唤起学生的积极情感表现。

表现教学包含“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及“识读乐谱”等内容,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性潜能,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

(1)准确地解析作品,帮助学生理解作品表达的情感。一首作品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或对现实生活的心态。对作品意境的深入理解是演唱或演奏好作品的重要基础。每首作品都有一整套表情达意的音乐语言。音乐语言包括很多要素,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形象,是通过音乐语言要素表现出来的。特别是旋律,它是塑造音乐形象最主要的手段,是音乐的基础和灵魂。要做好这一点,教师就要备课充分,并运用简洁、合适的语言,分析作品旋律、节奏,使学生领会作者通过作品要表达的情感。如欣赏中国古曲《春江花月夜》,为了使学生能进入音乐,教师可先把作品的段落、标题、每段的内容、整个曲子所表现的意境进行讲解。第一遍,采用边解说、边欣赏的办法,让学生有个初步的印象。第二遍,聆听全曲并引导学生抓住主题及变化统一的特点,视唱主题旋律和统一的结尾句,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在第三遍的欣赏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边听边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来抒发自己对音乐的感受,读一首古诗或画一幅画等。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把音乐、文学、绘画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优美娴熟地范唱、范奏,唤起学生的情感表现。教师在教学中的范唱或范奏,是对学生产生直观影响的重要环节。教师富有表现力的示范、激情的演唱(奏)、饱满的热情和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能唤起学生的美感。如,《走向大自然》这首歌,歌曲频繁地使用后半拍起唱,休止及切音节奏多次出现,学生不太容易掌握,总是抢拍。通过范唱去启发学生,以情带声,并逐步训练学生用有气息支持的连贯圆润的声音进行歌唱,这样才能增加歌曲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时,情感就会在学生的心灵上萌芽,而且会在随后的演唱(奏)的过程中表现出来。

3.创造教学:在真实情感培养中发掘创造性思维。

创造教学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发掘创造性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也是引导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的重要学习领域。所以,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用音乐的方式表现特定的自然情境或生活情景,培养真情实感。

(1)引导学生开拓想象的空间,体验情感。音乐的教学、情感的培育离不开想象,有想象才会有创造。根据想象自由和富于创造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开拓想象的空间,帮助他们驾驭思维的航船,为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鼓励他们自由驰骋、自由翱翔,去领略创造思维的迷人意境,去享受创造后的愉快,以及表现所领略到的情感。如要表现森林中的鸟鸣声,火车进出站时的汽笛声等,教师可根据教学要求,引导学生联想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现象,使他们能够回想起对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各种印象,还可以创造一定的教学情境,以引起学生的联想。

(2)设计即兴性活动,进行情感培育。中小学的音乐创作活动要尽量多采用即兴性创作活动。这里的“即兴性”是指实现不必做准备的临时性的创作活动。如音响探索,就是要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的乐器或音源。要表现鸟叫声,可以让学生任意选择。有的学生可能选择笛子,有的学生可能选择二胡,有的学生可能选择人声。总之,这种选择要有学生的主动性、想象性和参与性作保证。又如在中学阶段,要引导学生表现风雨交加、雷鸣电闪的情景。学生的想象可能会更细致一些。他们可以用短笛奏出或长或短半音阶来表现风声,可以用大鼓、定音鼓、大镲来表现雷电的声音,可以用甩动纸张的方法表现雨点砸在地面上的声音,可以用人声表现人们的奔跑声和呼叫声,等等。

(3)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地增强情感表现。创作教学一定要从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出发,尽量降低创作的难度。创作活动的设计一定要适应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适应学生音乐学习的基础,使他们感到创造活动是一种轻松、愉快、力所能及的事情,体验到创造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感”。如要引导学生设计一定的音乐情境或生活情节,像设计《三个和尚》的音乐剧,就可以选择初中学生作为授课对象。因为初中学生既有一定音乐学习的基础,同时又对这个故事耳熟能详。学生在经过思考和讨论后,可能就会认为用回旋曲式来表现这段故事比较合适。念经的情节可以用有规律的、木鱼的节奏声来表现安详虔诚的意境,而挑水的情节可以分别用不同的乐器、不同的速度、不同的力度和不同的节奏来表现。

参考文献:

[1]孙岩.音乐课堂教学的情感艺术[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4,(01).

[2]何忠辉.论唱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3).

[3]彭超,刘小林.论音乐的情感教育[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04).

[4]吴文漪.思维情感与音乐教学.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5]王次.音乐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本内特•雷默.音乐教学的哲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7]赵国忠.中国著名教师的课堂细节.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