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6 10:45:32
序论:在您撰写旅游企业管理现状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现代社会属于知识经济型社会,旅游业的发展与我国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旅游企业管理者必须要重视现阶段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通过开展有效的措施,针对于旅游业管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有效的对策,保证旅游企业实现长效、稳定、持续的发展。
1 旅游企业经济管理的发展现状
第一,旅游企业经济管理逐渐朝向可持续化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理念,旅游业作为一个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行业,其发展过程也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路线。只有保证可持续化的发展,才可以保证旅游业自身业务的质量。很多企业逐渐重视到了旅游企业管理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保证了旅游行业的旺盛发展。现阶段,很多地区的旅游景点的生态环境都受到了一定的破坏,进而影响了当地旅游市场的发展。旅游企业必须要重视这种问题,并且正视持续发展的必须性。
第二,旅游企业经济管理逐渐朝向智力化发展。
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决定了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必须要具备足够的竞争性。经济管理的竞争化,是现代知识经济背景下的重要特点。旅游企业开展经营管理过程中,对人力资源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并且已经清晰认识到人力资源对于企业长期发展的重要性。人才作为当代社会的宝贵资源,旅游企业要同样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很多旅游企业都针对于自身的管理特点和业务需求,构建了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为自身的长期发展构建了完善的人才培养平台,这对于旅游企业的长效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
第三,旅游企业经济管理逐渐朝向全球化发展。
旅游消费属于一种全球化的异地消费,属于开放的行业,而旅游企业也应该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旅游企业要想真正的实现长效发展,就必须努力的开拓市场,将旅游市场定位于全球,加强异地跨国合作。通过对于现有信息网络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构建一个良好的信息交流平台,并且加强与其他异国之间的文化沟通和交流合作,为自身旅游业务的开拓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四,旅游企业经济管理逐渐朝向智力化发展。
现代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背景下的旅游行业发展主要依靠旅游企业的人力资源、品牌资源、管理能力、企业文化、知识产权以及多方面无形资产,旅游企业必须要重视自身的智力化发展。很多企业在开展自身经济管理工作中,已经认识到智力化发展的重要性,并且积极的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验,通过对于自身内部管理的优化,逐渐保证了自身竞争能力的稳步提升。
第五,旅游企业经济管理逐渐朝向网络化发展。
知识信息是现代社会的重要资源,旅游行业作为信息密集型产业,其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只有拥有了宝贵的信息资源,才可以在旅游行业之间的竞争中获取良好的优势。随着网络化技术的深入引用和发展,很多企业都逐渐重视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很多旅游企业对于自身的经营管理模式进行了改变,并且通过组织先进的网络化营销与管理手段,提高了自身的管理水平和整体效益。
2 提高旅游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对策
第一,加强思想理念的创新。
传统的旅游企业开展自身经济管理过程中,主要是依托传统的经济体制背景下,管理过程重视制度与经营上的内容,对于管理与创新缺乏足够的重视,并且忽视人才资源和信息资源。管理模式的变更,需要一定的成本和大量的人力资源、资金作为支持。很多旅游企业没有认识到经济管理创新的意义,因而在管理模式改进的过程中,投入不足,难以真正的实现管理水平的有效提高。企业管理者必须要对于自身的思想观念进行创新,结合我国的旅游行业发展特点以及旅游行业发展趋势,制定合理的管理模式,有效的推动我国旅游产业的良性发展。另外,旅游者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带着不同的旅游目的,存在性格、年龄及收入的差异,并有不同的爱好与情趣。旅游企业的管理行为要满足每一位旅游者的要求,并且做好对于不同市场的细化管理。因此,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只有不断创新理念才可以实现良性的发展。
第二,做好基础性经济管理工作。
基础性经济管理工作,是保证旅游企业自身运营发展水平提高的关键,也是支撑企业正常运转的前提。很多企业的管理制度中,对于基础性经济管理行为缺乏足够的限制和规范,约束能力不足导致了企业运营管理行为不规范,旅游业市场混乱,直接限制了我国旅游行业市场的良性竞争的发展。旅游企业要对于自身内部财会管理工作的制度进行完善,保证经济活动的过程中,相关行为符合规范,并且有效的利用企业内部的资源。对于相关经济管理岗位的人员,要做好责任的分配,并且提高内部控制能力,构建完善的内部经济管理体系。基础性经济管理工作的水平,直接决定了旅游企业的发展水平,同时也是旅游企业做好内部成本管理的关键,与企业的经济效益获取能力密切相关。
第三,对于管理工作进行创新。
相对于国外旅游行业来说,我国旅游行业发展较晚,并且相关理论体系不够完善,旅游行业市场正处于一个逐渐成长的阶段。旅游企业在开展管理工作中,要收纳于对国外先进管理经验进行借鉴和学习,并且就其先进的管理模式进行不断的研究与分析,并且结合我国旅游行业市场发展特点,构建适合自己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与此同时,旅游企业管理者也要积极的进行创新。在新市场经济体制下,旅游企业要善于构建企业品牌形象,并且建立有效的人才管理与培训机制,保证企业具有长期发展的能力。旅游企业还要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结合我国文化特点,有效的提高旅游企业的凝聚力,提高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落实效果。
关键词:旅游企业 安全风险 安全风险管理
安全是旅游活动中必然被考量的首要因素,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宏观旅游行业和微观旅游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逐渐成为各国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宏观经济的增长离不开微观企业的发展,于是旅游企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问题顺势成为学界、业界关注和研究的焦点。
一、我国旅游企业安全风险管理的现状及不足
对于旅游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事故成因、发生机制、原理及事故预防等方面,国内外学者早已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论述。在综合国内外的学术观点的基础上条分缕析,再结合对近年来多个典型旅游案例的研究,笔者将我国旅游企业安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表现梳理如下:
一是我国旅游企业的预防工作未做到位。安全事故潜伏在旅游活动中的任何地点及时间,它是不受人的意志的影响的,这种安全事故隐患有可能会发生在所有旅游活动中。如都发生在2011年的“台湾阿里山小火车翻覆事故”、“温州动车事故”及“江苏宜兴竹海景区滑道事故”等就有这方面的原因。
二是我国旅游企业的安全风险管理的理念缺乏、制度不健全或是落实执行不到位。追求效益是旅游企业经营的根本目标,但如果旅游经营者仅把追逐利润作为唯一目标而尽可能地减少安全管理中所必需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和管理,势必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国内许多的旅游企业对事故主动预防工作并不重视,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建立起一套基本的日常安全风险管理的运行机制,没有做到严格的监管及责任的落实,旅游经营秩序混乱,对工作人员的从业资质、经验、技能及心理素质的教育培训不到位,最终导致走不出治标不治本的循环怪圈。
三是旅游者的安全意识不强和旅游企业对其不安全的行为控制不到位。在整个旅游活动的构成中,旅游者始终处于核心地位,但国内很多旅游者对自身安全防范的意识非常淡薄,对事故主动预防工作并不重视,认为自己买了保险就能“万无一失”,事实上,保险规避的是经济风险,却丝毫不能预防事故的发生。
二、我国旅游企业安全风险存在的深层次原因
导致旅游安全风险的发生的缘由有很多种,主要可以总结为如下两种原因:
一是旅游企业没有进行有效的安全管理。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旅游企业在安全管理方面的缺失是多方面的:没有建立安全管理制度,也未进行定期的安全检查,安全操作规范未落实到位;安全管理制度和体系没有建立健全,并且在具体的落实与执行方面欠力度、在事故发生的处理方式上欠完善;未建立起完善的紧急救援制度;对游客和旅游企业工作人员安全教育没有落实,关于安全教育的思想工作没有得到重视,宣传程度低。
二是旅游企业没有意识到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旅游安全管理的现状比较落后,技术不先进,设施不完善,设备配备不足,在很多方面比如交通、饮食、治安、消防等方面有潜在安全威胁,安全管理意识还停留在一次性消费的基础上,从而使得旅游企业的安全事故频发。
三、对策思路
(一)强化旅游企业安全管理的理念和管理制度建设
旅游企业应当在整个旅游活动中高度重视安全工作,首先旅游企业应当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加强对旅游设施的定时安全检查及临时巡查,找出可能会导致安全问题的潜在威胁,建立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并对安全事故单位及责任人进行处罚;其次旅游企业应当对旅游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系统评估,并对可能发生的旅游事故制定出相应的应急抢救预案;最后,加强事故后救援机制建设,确保救援工作能快速有序的开展,做好事故后游客安全保障及后续赔偿事宜。
(二)加强旅游安全培训教育工作
作为旅游企业来说,加强旅游安全培训教育工作的形式有很多:比如开展大型的以旅游安全为主题的宣讲活动、在各个旅游区入口免费发放安全手册、要求导游们对游客们进行安全解说、对基层员工进行安全教育等等,目的是让人人都意识到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减少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
(三)强化与旅游管理部门的合作关系,分担风险
旅游安全事故所导致的一连串社会连锁反应需要得到社会各界包括政府、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和旅游者多方认真思考,这已经是社会问题,而不单单是旅游企业需要重视的问题。旅游企业解决安全问题的有效方法有进一步加强与保险公司的合作和充分借助政府部门的资源配置能力两种。政府部门在对资源的调节和调度方面要明显强于旅游企业,因为旅游企业属于微观主体,旅游企业应该在以后的发展中加强与旅游管理部门的合作,提高企业的安全经营能力。
(四)强化旅游企业安全管理的文化建设
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能力,文化很重要。文化是最能够深层次改变人和事物的,它的作用无可替代。安全管理文化建设的内容非常宽泛,如前所述,作为旅游企业而言,无论是安全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的设立,还是安全培训教育工作的开展和强化与相关旅游管理部门的合作,所有的这些究其本质而言都是在进行安全管理文化的建设。加强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是一个刻不容缓的事情,用文化来感染员工,让员工从本质上提高安全防范的意识,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安全管理问题,从而不断提升企业的安全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克岭.旅游企业安全风险管理研究[J].思想战线,2011
随着我国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企业也经过了行业转型和综合发展并在旅游服务升级、旅游地点扩展方面都有了极大进步,我国的旅游业因此也得到了全面的升级。但是毫无疑问的是,我国旅游企业目前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通过对我国旅游企业进行现状调查可以轻易发现,我国旅游企业在人力资源和企业财务管理上仍然存在着较大问题。因此旅游企业应当进行战略目标的升级转型从而更好的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除此之外旅游企业通过管理策略的有效提升可以促进企业员工的专业水平、工作态度、职业道德的提升并对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改善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旅游企业的健康发展。
一、旅游企业现状调查
旅游企业是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旅游业的发展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我国的旅游企业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高素质旅游人才的缺乏和旅游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有待提升。以下从两个方面出发,对我国旅游企业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一)旅游企业高素质人才的缺乏
旅游企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基础性影响,通过对我国旅游企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拥有较多高素质人才的旅游企业拥有较多的市场份额,并且经济效益的提升速度也较快。人力资源较为缺乏的旅游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并且经济效益提升速度较为缓慢甚至处于亏损状态。因此加强旅游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对于改善旅游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旅游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旅游企业自身规模的不断扩大,财务管理成为了旅游企业日常工作中不可分离的重要部分,并对旅游企业发展迅速和保持企业财务健康有着重要影响。旅游企业在财务管理中作为一个整体,如果没有有效的财务管理和会计审核,则会造成企业的资金链跟不上企业的运行和发展。长期以往必然造成旅游企业资金链的断裂和企业财务赤字的产生,从而对旅游企业自身发展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
二、旅游企业战略目标
中国是传统的旅游大国,因此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旅游企业应当抓住机遇通过对企业现状进行合理分析与评价更好地制定企业战略。以下从两个方面出发,对旅游企业的战略目标进行了分析。
(一)提高旅游企业产品服务质量
任何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升都离不开企业产品和服务水平的提升。企业在战略目标的制定时一定要严抓产品和服务质量,并将这种管理贯彻到企业的整个运营流程中同时时常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培训,从而增强企业员工的质量意识并以最好的产品和服务来打动客户,从而更好地提升旅游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促进旅游企业的企业文化有效传播
企业文化建设一直是旅游企业战略目标的重中之重。旅游业本身就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旅游企业在加强自身产业升级的同时,还需要更好地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并促进企业文化的有效传播。这同时对旅游企业员工的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团队合作意识都有重要的提升并能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旅游企业管理策略
企业管理策略一直是旅游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依据,并对旅游企业管理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旅游企业应当对自身现状有着清晰的认识,在提升员工专业水平和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基础上促进企业综合能力的提升。以下从两个方面出发,对旅游企业管理策略进行了分析。
(一)提升企业员工的专业水平
中国已经是世界旅游大国,但许多中国的旅游企业仍旧缺乏高素质的旅游人才,同时我国旅游市场与许多发达国家相比仍旧显得不成熟并且许多人才培养方式和培养理念也显得陈旧。除此之外。许多旅游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之后并不愿意到旅游企业工作,这也造成了旅游企业专业人才的缺乏。因此旅游企业应当加大对员工专业水平的培训并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的改革,同时推行企业新的奖惩措施和晋升方法,从而让能力突出的员工在工作中能够更好地体现自身的价值,并对旅游企业良好的竞争精神和拼搏精神形成有着重要作用。
(二)完善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低水平的企业财务管理对于旅游企业来说是严重的负担,并且许多旅游企业缺乏对财务管理重要性的认识,这对于旅游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其不利的影响。旅游企业应当在日常运营过程中注重先进财务管理理念和财务管理方法的引进,并注重专业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同时注重企业各方面的财务指标的认真分析与审核,从而促进旅游企业资金的合理分配与有效流转和企业资金链的安全,最终为旅游企的生存和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四、结语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加剧了旅游业的竞争,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及能力要求也随之提高。当前,我国有旅游管理专业的高校能否培养出旅游企业需要的合格人才已经成为各个高校着重解决的问题之一。为此,围绕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开展校企合作的现状展开分析,提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与旅游企业合作发展模式。
【关键词】
高校;旅游管理;校企合作;模式
开展校企合作已经成为高校与企业紧密联系的主要形式,是各个高校办学积极服务社会,服务企业的有效载体,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必须加以推广和应用。开展校企合作教育是市场和社会需求导向的必然,校企合作以学生为主体,学校和企业双方遵循互利双赢的原则共同积极参与的人才培养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节和教育资源,将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无缝对接,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
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现状
培养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旅游管理专业尤其重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当前,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现状如下:
1.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互动机制尚未形成
各个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都渴求到实际岗位上去锻炼,学校也非常重视学生的专业实习工作,酒店、各大景区及旅行社便成为了当前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主要的实习地点。当前,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数量很多,且都要进行实习,因此寻求旅游管理专业就业实习岗位对高校来说非常重要。我国旅游相关部门非常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却很少参与协调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到旅游企业实习相关工作,社会上一些职业中介机构由于对大学生提出的实习薪酬及相关保障问题不能妥善解决,也放弃承担学校与旅游企业之间的纽带作用。因此,各个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实习地点很不稳定,实习单位的联系只能靠各个高校自行解决,实习工作推动阻力大,难度高。高校与企业之间合作约束力较松,基本上都是暂时性合作,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帮助高校解决学生实习和就业问题,旅游企业与学校实习就业等互动机制尚未形成。
2.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对实习的期望与旅游企业需要实习生的目标不一致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开展校企合作是为了更好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旅游企业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实习需求,除了为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生提供实习岗位外,更重要的是希望这些学生能够为企业带来收益。而很多学生从校园向企业过渡,缺少实际动手能力,基本上从零开始,这个与旅游企业需要实习生的目标差距很大,影响旅游企业需要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习生的积极性。很多企业只是被动的接受,不愿意主动寻求与学校合作的机会,有时候只是学校的单方面行动,不能有效促进校企合作的实现。而旅游管理本科生的实习以学习为主要目的,为能掌握不同部门的实践知识,要求实习单位尽量轮换工作岗位,而且学校安排的实习期通常只有几个月,很多旅游企业担心实习生打乱他们的正常工作秩序而对实习生提出的要求不是很乐意同意。加之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实习单位大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很少有轮岗机会,薪水很低,因此学生的实习积极性也不高。
3.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流失严重
由于旅游企业进入门槛低,很多旅游岗位员工主要从人才市场直接招聘,薪酬工资水平低,与大学本科生的薪酬期望值差距较大,加之很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进入旅游企业被低效使用,进而造成很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把就业的方向做了调整,不想在旅游岗位上就业,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对称。据调查统计,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在毕业两年后仍在旅游企业工作的不足20%,学与用不协调的发展影响着旅游高等教育的发展,影响着旅游企业对学生的需求态度,也影响我国旅游业的全面发展。
二、开展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
做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工作,需要构建一个适合合作双方的科学有效运转模式(如下图所示)。
1. 政府应该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充分发挥协调指导作用
政府相关部门即旅游行政部门、教育及其他相关部门应为规范校企合作提供法律支持和制度保障,营造旅游业校企合作的大环境。对于一些重点的校企合作项目各政府相关部门应该给予资金上的支持,比如,在审批、税收方面。政府相关部门牵头,积极举办一些旅游合作会议、论坛等,搭建旅游企业和高校交流和合作的平台,为旅游企业和高校双方能够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企业与企业、学校与学校之间相互交流和沟通提供机会。积极倡导企业和高校要重视校企合作,增强校企合作意识。
2. 旅游企业要高度重视校企合作,积极拓宽校企合作方式
据调查,当前各高校开展校企合作的形式是:企业简单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基地,深度合作甚少。要发挥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积极主动作用要求企业与学校联合实施订单培养;定期派企业的管理人员去各高校传授企业管理经验,真正将企业融入到大学中去、融入大学生心中;各旅游企业可以根据自己人才需要设立专门教育基金,从学生入学开始进行资助和有针对性开展教育,这样有利于为企业培养专门人才,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让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树立就业意识,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危机。各旅游企业要将纯粹的实习生改为“实习员工”,将实习生归入企业正常员工行列,注重对实习生的企业文化引导,提高学生参与实习的积极性,让所有实习生具有对实习工作岗位的责任感。
3. 各高校要重视学生实习工作,积极做好学生实习的各项服务工作
各高校从思想上一开始就要引导和培养学生树立参与实习的意识,积极寻求合作企业,不以盈利为目的,把学生的实习和实践放在首位。加强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比如表达能力、职业道德),正确引导学生处理好学习实际操作能力与书本知识之间的关系。各高校要加大对学生实训资金的投入,减短学生进入实习企业后的学习时间,分担企业的培训压力。这既利于企业减少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成本,可使实习生尽快的进入实习工作状态。各高校要在学生实习期间密切与合作企业和实习学生进行联系,认真做好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各种工作,及时解决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疑虑。
在当前我大学生就业难的背景下,校企合作应以学生为主体,政府引导和协调,各高校和旅游企业积极参与。只有各高校、旅游企业、各级政府部门三方目标一致,共同合作,旅游专业的高校大学生就业便会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陈义门,张惠忠.论校企合作模式
[2]叶芸.关于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思考,2007
关键词:旅游专业大学生 起薪点感知 择业
在社会生存压力之下,薪酬已经成为了几乎所有人择业的重要标准之一。目前,学术界对于薪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在职员工的薪酬满意度和企业薪酬管理方面,有关大学生薪酬感知的研究几乎没有。李锋亮,陈晓宇等(2010)通过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数据分析了保留工资与工作找寻结果间的关系;岳昌君,文东茅,丁小浩(2004)通过对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抽样调查,分析了影响学生求职能否成功和起薪的影响因素,但却没有研究学生这个主体对薪酬的感知。
旅游业的特殊之处使得旅游专业学生的就业有别于其他专业的毕业生,旅游业从业人员,特别是基层员工的高流失率与高流动率成为了旅游业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相当一部分旅游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后不愿意从事旅游业,从事旅游业的学生流失状况也很严重,这些现象严重加剧了旅游业高素质人才的供需矛盾。旅游专业学生职业承诺低的原因应从多方面考虑,但薪酬无疑是关键原因之一,大学生对旅游业的薪酬感知与现实情况出现了错位,最终导致离职。
一、问卷设计及人口统计特征
本调查以问卷调查和实际访谈作为主要信息来源。问卷共28道小题,包含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就业意愿与期待、感知影响因素等几个部分。调查对象主要是泉州地区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共发放400份问卷,回收380份,有效问卷339份,有效回收率为84.75%。运用SPSS17.0和Excel软件进行分析。
在339名调查对象中,女生211名,占62.2%,男生128名,占37.8%。本科生有197名,占58.1%,构成了调查主体,高职大专类学生和研究生分别占了26%和15.9%。调查对象以高年级学生为主,且85.2%的学生月平均支出在1200元以内。在问卷统计结束之后,还对17名学生做了访谈,其中高职生4人,本科生10人,研究生3人。访谈就问卷中没有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的提问,并对学生关于起薪点感知的干预想法进行了了解。
二、旅游专业大学生起薪点感知的现状和成因
1.总体感知现状
(1)感知现状
在校大学生对当前旅游企业薪酬水平的感知是他们择业的重要影响因素。调查显示,76.1%的学生认为旅游企业的薪酬水平低于可以接受的水平,22.7%的学生认为可以接受,觉得旅游企业的薪酬水平较高的仅占1.2%。而在对现在旅游企业的薪酬水平与前几年的变化趋势感知中,28.3%的学生认为持平,18.3%的学生认为略有降低或者大幅降低,超过50%的学生认为现在旅游企业的薪酬水平相对过去略有提升。可以看出,过半的学生觉得目前旅游企业的薪酬水平在略有提升的情况下仍然较低,难以接受。
(2)感知途径
调查显示,52.2%的学生认为专业实践对起薪点感知影响最大,学生通过在旅游企业实习对旅游企业的薪酬水平有了较清晰的了解。亲朋好友和人才招聘会占比重分别为44.5%、48.4%,对学生起薪点感知产生了一定影响;各类媒体(电视、广告、网络、杂志、报纸等)对学生起薪点感知的影响稍低,占36.3%。而对于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仅有17.7%的学生认为其有助于了解旅游企业薪酬情况,高校应该提供给学生的就业指导似乎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2.就业期待
(1)工作性质的选择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2016年3月,广西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同意河池学院等5所新建本科高校开展整体向应用型转型发展试点工作的通知》,同意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以下简称相思湖学院)将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试点方式由“专业集群转型方式”变更为“学校整体转型方式”。在此背景下,如何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积极结合学院转型发展的需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每个转型院校需面临解决的问题。旅游管理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交叉学科,展开校企间的深层次合作对于深化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相思湖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开展情况
相思湖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完备,现已形成了出国班实行“3+1”培养模式(即学生在本国学习3年,到语言对象国学习1年),不出国班实行校内学习+校外行业实习为一体的教学体系。目前与厦门日月谷温泉度假村、深圳观澜湖高尔夫球会等八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学生以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动手能力、较高的综合素质受到了实习单位领导的肯定。
(一)不出国学生毕业实习稳步开展,效果显著。2013年,相思湖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开始与南宁朗悦酒店、厦门日月谷温泉度假村进行校企合作;同年11月,2011级旅游管理专业(含酒管)不出国班25名学生前往该企业进行为期不少于6个月的毕业实习。为扩大学生的实习选择面,系部教师积极开拓校企合作单位,目前校外合作单位从最初2家增加到8家,如表1所示。此外,为了更好地进行学生实习管理工作,系部逐步出台了相关的实习管理制度,如《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实训安全承诺书》《管理系关于加强2011级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实习管理的补充决定》等,对学生的实习进行严格的考核和管理。
(二)企业类型偏向酒店管理方向,结构不够合理。目前,相思湖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有系统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掌握英语或一门东南亚国家语言,能在各级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接待、管理、翻译、教学等工作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应主要集中在旅游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规划公司、旅游院校等旅游企事业单位。因此,结合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掌握和毕业后的就业方向,旅游管理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应该是多样化、多层次性的,至少应该包含旅游酒店、旅游景区、旅行社三大类。但是,由于相思湖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处于起步阶段,而且酒店对于基层员工的需求量大,能够一次性接收的实习生多,导致目前学校管理系校企合作单位主要集中于酒店方面,企业类型结构不够合理。
(三)学校与实训基地合作层次低,深入度不足。由于相思湖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刚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与实训基地的合作正处于单纯向旅游企业输送实习生这一低层次的合作水平上,还很难在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改革、教材建设、师资队伍的培养、实践教学、资源共享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合作。低层次的合作,尽管解决了学生实习安排的问题,增强了学院的办学实力,也弥补了企业“用工荒”的局面,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营业成本,但从长远的合作来看,校企双方合作的共同利益点太少,并不利于双方稳定地长效合作。
目前,除了深圳观澜湖高尔夫球会,其他省外的实习基地主要以接收学生实习为主,观澜湖每年会到相思湖学院来进行实习生的选拔,可顺便开展校企合作文化交流、专题讲座等形式;此外,由于观澜湖集团与全国各大院校建立了较为长期的校企合作关系,在校企合作方面积累了较多经验,更愿意与相思湖学院进行深度的校企合作关系。
(四)与景区、旅行社之间的校企合作较难开展。首先,由于酒店行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密集型岗位的酒店管理专业劳动力,因此这些专业企业一次性可提供的岗位多,每次能够大规模地接收10-30人的实习生;但是景区和旅行社企业表示,每个企业能够接收的实习岗位仅为3-5人。景区、旅行社一次性能接收实习生较少。其次,相思湖学院酒店实习基地福利待遇远远高于景区及旅行社,学生去景区、旅行社实习积极性不高。酒店实习基地能够给学生提供免费住宿、餐饮,每月能够提供1000-1800元不等的实习工资。景区方面,以伊岭岩、广西民族博物馆为例,伊岭岩讲解岗位能够提供包吃包住,但实习工资仅为600-800元;而广西民族博物馆只提供一顿午餐,不包住,实习工资500元;而旅行社更是不包吃不包住,第一个月基本没有实习工资,后期每月只有500-800元左右的实习补贴。
二、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建议
(一)以“档次高、类型多、结构合理、满意度高”为原则,建立校企合作基地。选择合适的实训基地,需要从院校自身的专业设置情况、所处地区的概况、旅游企业需求、工作环境及待遇、学生发展等方面来进行综合评价。力争以“档次高、类型多、结构合理、满意度高”为原则,建立校企合作基地,以满足学生的实习需求。根据相思湖学院的实际情况,目前每年大概有60人左右的学生需要安排统一实习。按照每个实习基地平均10人左右的配置,建立5-6个稳定的校外实训点基本能够满足学生实习需求。
为解决相思湖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存在“企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教研室教师开展了大力的调研及认证工作,目前系部初步已拟定在广西区内建立11家实训基地(商务型酒店4家——金紫荆酒店、万达文华酒店、南宁迪拜七星酒店、朗悦酒店;旅行社4家——康辉旅行社、南国旅行社、桃源旅行社、中青旅遨游旅行社;景区3家——广西民族博物馆、青秀山、伊岭岩),区外经济发达地区建立2家集景区、娱乐休闲、酒店为一体的综合性较强的实训基地(深圳观澜湖、厦门日月谷),区外景区1家(万达电影乐园),共计14家校企合作单位。
(二)建立及完善企业兼职教师制度。在校友调查中,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在办学中存在的问题,有36.84%的学生认为专业师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38.01%认为本专业应在师资力量上加强和改进。校企合作关系的建立,不仅仅只限于学生实习实训这个方面,应该聘用更多的企业中高层领导担任相关课程的老师。
(三)实施“一课一讲座”计划,不断深化教学改革。聘请企业中高层领导到学院上课,在实际操作方面有时候会因为“上课课酬太低,企业人员无较多空余时间”等原因而无法实施。对此,相思湖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提出了专业课“一课一讲座”的教学改革方案,采用“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安排一次与课程相关内容的讲座”的形式,邀请企业相关人员来给学生做课程讲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增强其对行业的了解。在酒店餐饮管理课程中,曾邀请南宁沃顿酒店采购部经理给学生做讲座;酒店管理则邀请了深圳高尔夫球会人力资源部经理做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课一讲座”计划由上专业课的教师自行联系企业人员,自行安排讲座时间,主持讲座、负责企业人员相关接待工作,讲座时间以3个课时为计,课时费按照常规算给专业课教师,由学院来支付相关企业人员的讲座课酬费。这种模式,在一定形式上补贴了专业教师的劳务费,能够激励专业教师积极开展该授课模式,学生也从中受益,对于企业人员而言,偶尔的一两次讲座还是可以办到,操作性强。
(四)落实相关政策,鼓励内聘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相思湖学院已经出台了相关“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及管理政策,拟培养相关专业教师到企业一线进行进修学习,超过一个月的,学院给予差旅补助。此外,系部应鼓励一定数量的专业教师到行业企业进行培训、项目开发真正做到联系一家企业,学精一门技术,结识一批专家,带好一批学生。
(五)调整旅游管理学生实习观念,进一步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工作。如前所述,旅游管理方向的景区、旅行社两种类型的实习基地因为企业自身的原因,不可能像酒店一样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实习福利待遇,导致之前与学校合作两年的广西民族博物馆实习基地都没有学生愿意选择到该实习点实习。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应该多跟学生在这方面进行沟通解释,让学生把目光放长远一些,如果学生不选择学校校企合作的实习点实习,那么校企合作的关系也无法更好地长远走下去。
(六)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计划共同制订、合作科研的校企合作形式。旅游企业对于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更有发言权,在未来的校企合作形式上,应更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计划共同制定的形式,可以共同开发课程,进行课程体系重构建设。围绕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教材开发、教学软件开发、教学方法手段改革和课程教学网络平台建设内容,校企人员有各自不同的侧重和分工。校企双方骨干教师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核心课程建设内容。其次,在科研方面,进一步加强联合申报、攻关不同层次的科研课题和产学项目。
关键词: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育教学创新
随着近几年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日益加快。这也促使社会需要大量旅游专业方面的人才,为此,很多高职院校开设的旅游专业为旅游行业培养输送了大量专业人才,为旅游业提供了可观的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保障;但是,根据调查发展,很多高职院校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新形势下显现出很多问题,如数量布局和规模布局不尽合理,人才特质与市场需求契合度不高,旅游教育体系的建立尚待完善,师资队伍和教育教学不完善,等等。这就需要从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建设现状入手探讨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育教学的创新。
一、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育教学现状
从很多调查数据研究发现,目前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体系不科学。课程体系呈现出“大而全,小而全”的特点,使许多课程在内容上出现大量重复,学生和教师无所适从。
2.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单纯追求理论性,对实践能力要求不够;对创造性能力的培养重视不足;知识结构不够合理,教学侧重理论性内容而跟实际结合的内容则很少,且与时代联系不紧密,难以完成培养旅游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任务。
3.专业特点不明显。随着旅游者需求的多样化,旅游业的快速成熟化,同质化的专业人才培养显然已经和时代之需明显脱节,反映到人才培养上就形成了学科知识的杂而不精;就业市场的需求和旅游专业人才的知识供给错位;学术研究流于肤浅。
4.教学效果不达标。很多高职院校旅游教材跟不上时代;教师教学方法传统落后,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双师型”教师队伍尚未形成,老师的实践能力有待提高;学生学不致用,书本知识与实践能力不能有效结合。
5.实习实训不健全。很多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普遍缺乏实训教学资源,长期以来,到涉旅单位顶岗实训几乎是唯一选择,即使很成熟的实训基地,在实训岗位安排上也十分随机,课程设计很难与实训岗位完美对接,这就造成部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面对市场就业时面临的最大困难。
二、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思路
1.人才培养定位要符合社会需要。不同层次的教育人才培养定位一定要准确。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层次是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培养职业类人才的职业教育。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自然具有高等性;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定位要有明确的职业性;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设置是根据实际职业岗位群确定专业设置,对职业岗位群进行岗位分析,找出岗位职责要求和岗位要求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定位要具有鲜明的地方性。区域经济的结构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区域性这一地方特色,高职教育主要是为地方经济服务的。
2.专业设置定位要符合学生发展。伴随着旅游业内涵的纵深化和外延的拓展化发展,旅游业内部专业划分更加精细,旅游与其他行业的交叉、融合产生了更多新的研究方向和市场需求空缺。“大而全”的人才培养受到了巨大考验,大量培养旅游管理的“通才”,往往造成专业不精和就业不畅。旅游高校在专业设置定位上应有所区分和细化,可将市场上一些热门的方向如旅游商务、会展策划、宣传促销、景区规划等作为自己专业建设的发展方向。
3.课程教学定位要符合教学规律。高职院校要加强专业基础课教学,为学生打下较深的发展基础;协调好专业课、服务技能课与实习课之间的关系;适当调整选修课程体系,增加拓展知识课和选修课的比重。加强平时科研素质培养,强化研究创新能力。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进行教材编写,要尽量吸收国外先进成果;教学内容密切结合旅游业现实的变化和旅游科学研究的新成果。
随着经济、社会与科技的发展,弊端显露出来,毕业生走向社会,所学非所用,出现育人与用人背离的现象。旅游教学应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可以达到在学中练、在练中学的效果,可以采用现场教学、情景教学、实验教学,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实现教学的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