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6 10:45:32
序论:在您撰写发展生态经济的具体措施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分析与运用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1010102
1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重要性也逐步的显现出来。做好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实现环境友好型发展的重要环节。开展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方式的分析与运用研究,将科学有效的方式全面应用于我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进程中,可以为我国社会以及经济的持续性的、环境友好型的发展奠定稳定的基础和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2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运用现状分析
开展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分析与运用探究,首先应当明确我国的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运用现状。由于气候和气温存在的差异,我国不同地域所具有的林业生态现状也不尽相同[1]。
以钦州市为例,钦州市年均雨量约为2104 mm,夏、秋两季是空气湿度大并且降水较多。6月和8月为全年两个降雨高峰,平均相对湿度可以超过80%。冬季为干冷少雨季节,雨量不大,降水量仅占全年雨量的5.9%。夏季降雨量大于蒸发量,冬季蒸发量大于降雨量。由于气候上的优势,钦州市所具有的林业生态环境也存在着十分可观的优越性,同时植树造林和禁止非法盗猎和采伐工作也得到了初步的全面性实施,符合我国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需求[2]。
3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运用重点分析
开展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运用重点分析,根据我国林业环境和林业保护工作的开展现状,主要可以将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运用重点总结如下。
3.1开展植树造林,禁盗防火工作
植树造林和森林防火工作的开展,无疑是我国林业生态保护工作的重要环节。很多的城市的林业区,特别是南方城市的林业区,在夏季往往长时间处于高温干燥的状态,因此存在着发生火灾的潜在问题。森林火灾一旦发生,不仅严重的破坏了当地的林业生态环境,同时也对当地居民的人身财产和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森林防火工作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同时由于部分不法分子为了谋取更高的经济利益,私自砍伐树木,盗用森林中的自然资源,当地林业局也必须针对这一现象采取相关措施,严厉打击违法分子,确保当地林业生态环境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3.2建立以生态和谐发展为支撑的林副业
很多人存在着林业生态资源的经济价值只为“提供木材原材料”的思维误区,因此通过林业生态环境获取利益的方式,也往往只是单纯的砍伐木材,这不仅不利于林业生态环境的保障,同时也不能够为当地真正的带来理想的、持久性的经济效益。开展建立以生态和谐发展为支撑的林副业的方式探究,全面提升林业生态环境的发展类型和发展方式的多样性,例如蘑菇、木耳的人工种植等等。不仅可以为当地带来更加理想的经济效益,有效的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也可以实现当地生态资源的全面保护,符合我国所大力倡导的可持续发展观。
开展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运用重点分析可知,开展植树造林,禁盗防火工作以及建立以生态和谐发展为支撑的林副业,是我国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工作开展的重要环节。明确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运用重点,可以有效的提升各个地方林业局开展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工作的针对性和全面性,确保我国社会的经济发展模式为可持续发展模式和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3]。
4科学的运用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具体措施
在明确了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运用现状以及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运用重点后,开展科学的运用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具体措施分析,可以将科学的运用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具体措施总结归纳为以下的几个部分。
4.1加强森林生态资源保护基础工作的开展
提升各个地区的森林资源储备量,加强对林区的保障力度,保障林业生态资源及物种的多样性,是实现森林生态资源保护基础工作实施效果的重中之重。因此当地林业局在开展加强森林生态资源保护基础工作时,也应当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实现当地的林业生态资源的良好保障。
同时除却人为因素之外,自然因素也是影响当地的林区的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虫害等等。因此当地林业局在开展加强森林生态环境保护基础工作时,也应当根据当地的具体生态状况,进行林区保护工作计划的完善,实现保护力度的真正的、有效的提升。
4.2提升对于森林生态资源重建工作的重视
由于我国早期部份地区的发展理念的不完善,很多林业地区存在着严重的砍伐现象,以至于当地环境水平面临着严峻的问题。在这种大背景下,提升对于森林生态环境重建工作的重视,加强森林环境修复工作的开展进程的工作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
4.3引导和培养林区群众的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活动参与意识
地区的群众也是影响当地的林业生态资源的状况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当地政府和林业局在开展林业生态资源的保护和恢复工作的过程中,也应当充分调动当地群众进行工作的参与的积极主动性,引导和培养林区群众的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活动参与意识,可以有效地提升当地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工作的开展的全面性、时效性、实效性以及持续性。
实施科学的运用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具体措施,首先应当加强森林生态资源保护基础工作的开展,进而提升对于森林生态资源重建工作的重视,并且引导和培养林区群众的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活动参与意识。根据我国的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工作的开展现状和开展需求,科学的运用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具体措施,可以有效的实现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工作的开展的综合水平的全面提升[4]。
5实施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工程的建议
根据我国的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工作的开展现状和开展需求,提出了对于林业生态资源建设的建议,可以将建议内容总结归纳为以下几点。
5.1多角度的筹集林业生态资源保护资金
生态资源建设工作的开展,是实施生态资源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地政府和林业局也当加强对资金投入,多角度的筹集林业生态资源建设资金,有效的实现林业生态资源建设的整体的、全面的以及系统性的发展。
5.2创建林区资源,协调统一保护和建设工作
当地政府和林业局在开展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运用工作时,也应当将森里的保护理念的应用与森林的建设理念的应用有机的结合到一起,真正实现明确林业生态资源建设工作的开展方向。
5.3开展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工程的长期规划工作
开展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工程,绝对不是一朝一夕便可以完成的,因此当地政府和林业局在开展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运用工作时,也应当根据当地的实际林业生态状况,开展长久的规划工作。
在逐步开展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工作的过程中,应当多角度的筹集林业生态资源建设资金;创建林区资源,从而促进保护和建设工作的协调统一性的提升;开展林业生态资源建设工程的长久规划工作[5]。通过林业生态资源建设的有效实施,完善我国的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工作的开展模式,促使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步的建立了优美的、良好的生态资源[6]。
6结语
开展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分析与运用探究,首先应当明确我国的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运用现状,进而进行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运用重点分析。在明确了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运用现状以及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运用重点后,开展科学的运用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具体措施分析,并且提出对于林业生态资源建设的建议。开展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分析与运用研究,更加科学、有效地保护我国的林业生态资源,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工作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1]冉瑞平.西南地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中的林农行为分析:来自四川邛崃市的调查[J].农业经济问题,2016(9):41~45,79.
[2]关月,韩雨丝,王斌.加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问题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4(22):72~73.
[3]解坤梅.矿业开发与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分析与思考[J].农业与技术,2014(3):76.
[4]潘金志,黄旺生.关于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若干哲学思考[J].林业经济问题,2013(2):183~186,192.
关键词:低碳经济;土地利用方式;长株潭地区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2-0173-04
一、研究背景
(一)低碳经济与土地利用
2003年,英国政府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之中正式提出了低碳经济这一概念[1]。目前比较流行的定义是英国环境专家鲁宾斯德的阐述: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2]。
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大气CO2含量增加的重要原因,其影响仅次于化石燃料燃烧[3]。为了顺应低碳发展的要求,土地利用必须要向低碳经济型土地利用方式转变。自从低碳经济传入中国,中国学者和政府在低碳土地利用上也进行了大量研究,一方面诸多学者从宏观、中观和微观角度对低碳土地利用进行理论上的探索,另一方面政府对低碳土地利用也进行了一些实践,这两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4~8]。但是目前国内针对城市群这一区域的低碳土地研究非常少,几乎是空白。
(二)研究区概况
长株潭地区地处湖南省东北部,下辖13个区、7个县,代管4个县级市,总面积28 088平方公里,总人口1 402万(2012年)。长株潭三市两两相距45km左右,呈“品”字型排布,是中国中南地区特有的城市群资源。
二、长株潭各县市区碳净排放现状
(四)净碳排放现状
根据公式1和公式2,首先计算出2012年的湖南省碳排放量为7 070.11万吨,标准碳排放系数为0.3845万吨碳/万吨标准煤,然后将该系数与各县市区的GDP和单位GDP能耗相乘,得到长株潭各县市区2012年的碳排放量(见表1)。
根据长株潭各县市区2012年林地、草地、耕地面积数据以及公式3,得到长株潭各县市区2012年碳吸收量。将长株潭各县市区2012年碳排放量与碳吸收量相减,就可以得到长株潭各县市区2012年碳净排放量(如表1所示)。
根据表1可知,长株潭地区各县市区2012年碳净排放量排在前五位的为天心区、雨花区、长沙县、岳塘区和雨湖区;排在最后五位的为天元区、韶山市、株洲县、炎陵县和茶陵县,其中炎陵县和茶陵县的碳净排放量均为负值,表明炎陵县和茶陵县在2012年间碳吸收量大于碳排放,其碳排放均被吸收并有富余。
三、长株潭城市群碳综合分区
通过对长株潭地区各县市区碳排放情况的分析,结合长株潭生态绿心规划区区域分划情况,对长株潭地区进行碳综合功能分区(见表2)。
四、低碳土地利用方式探析
长株潭地区作为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中部城市,正处于经济建设的加速阶段,要发展低碳经济,必须以经济发展为前提,而不是一味地为了追求低碳,而抑制了经济的发展,因此,本文从减少“碳源”和增加“碳汇”两个方面入手,提出了生态循环型低碳土地利用方式、集约节能型低碳土地利用方式、绿心保育型固碳土地利用方式和森林碳汇型固碳土地利用方式,从而达到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的。
(一)生态循环型低碳土地利用方式
1.着眼点
长株潭地区是典型的农户制农业,农用地经营方式仍较为粗放,土地利用程度不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与现代农业先进地区差距明显,滥用化学肥料及农药的行为普遍存在。
2.现状评价
农业生态系统的温室气体排放大约占人类活动温室气体排放的7%~20%,但另一方面,农业生态系统又是减少陆地生态系统碳排放的最大潜在因素。长株潭地区农用地较为粗放的经营方式和滥用化学肥料及农药的行为,一方面导致土壤板结、耕作质量变差,加速了土壤碳库的碳排放;另一方面造成对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破坏大自然生态链,致使地上植被退化,降低了植被固碳能力。
3.具体措施
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水土光热资源,在继续保持和发挥长株潭地区在水稻、油料作物特有优势的基础上,通过提高科技的贡献率和比较效益,逐步优化农业内部用地结构和作物布局,种植适宜品种,发展特色高效低碳生态农业,提高土地的生产率和农业集约化水平,最终减少农业生态系统的碳排放。在农业集约化运作方面,可以考虑在保护生态环境前提下,努力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由农户制转变为农场制。同时加速农业科技转化和推广,推动科技创新型农业发展。
(二)集约节能型低碳土地利用方式
1.着眼点
长株潭地区近几年建设用地总量呈增加态势,其中以商住用地、工业园区和交通用地增速尤为显著;城镇建设中多采取了外延式的扩展方式,其他类型的土地不断被转变成建设用地,用地的不经济造成该地区均建设用地水平偏高;建设用地增长呈现空间非均衡性。
2.现状评价
化石燃料燃烧是产生CO2排放的最大人为排放源,而能源消耗主要产生在土地利用类型中的建设用地上,因此建设用地被认为是土地利用中最主要的碳源。而盲目扩张、粗放占地的城乡建设模式是导致大量土地利用碳排放的重要原因。
3.具体措施
在工业园区用地上,严格土地监管,建立完善土地节约利用硬约束机制,提高项目准入门槛,明确新建项目单位土地的投资强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等指标,逐步减少直接出让生地。在交通用地上,应树立土地利用立体观,鼓励和发展多模式交通体系和绿色交通,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轨道交通和非机动车交通系统,推动新能源和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降低交通系统燃油消耗和尾气排放,从而有效控制该类用地的碳排放。在城市建设中,对基础设施进行低碳化建设,重视对地面的非硬化铺设,减少硬化材料的使用,保护土地生态系统,以保持地面固碳通气透水的自然功能;减少地面硬化面积,开发新型建筑材料,保持土地碳汇功能、降低土地利用碳排放量。
(三)绿心保育型固碳土地利用方式
1.着眼点
长株潭地区资源丰富、景观生态具多样性,但作为湖南省经济发展的增长极,长株潭地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水土流失、土地退化、植被减少以及湿地减少等环境问题严峻。
2.现状评价
生态环境的恶化,往往伴随着的是湿地、植被量的减少及土壤的荒化,这不仅会影响到长株潭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使碳库(植被、土壤)遭到破坏,导致大量的碳释放,使生态环境陷入恶性循环。
3.具体措施
在现有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规划区的基础上,各县市区都要规划自己的生态绿心区域。在生态绿心区域,实施土地用途管制,遏制地类的不合理转化。对于矿产资源开发地区,要坚持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注重开发区域的水土保持,防止其对土地资源造成进一步的破坏,加强对矿山资源开发中土地复垦的监管,建立健全矿山生态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强化矿区生态环境保护监督。
(四)森林碳汇型固碳土地利用方式
1.着眼点
长株潭地区虽然森林覆盖率并不低,但生态脆弱、人居环境改善缓慢的矛盾依然存在。森林以中以幼林为主,郁闭度不高,抗灾能力较差。森林林种较为单一,多样性较差,森林病虫害发生频繁。
2.现状评价
与工业减排相比,森林固碳投资少、代价低、综合效益大、更具经济可行性和现实操作性。而林地的破坏,将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影响到碳吸收器的运行,使生态碳失衡。同时,高生物量的森林转化为低生物量的草地、农田或建设用地后,大量的CO2将被释放到大气中。
3.具体措施
加大生态林业建设力度,积极发展森林碳汇产业,积极培育碳汇林。通过植树造林减缓温室效应、降低CO2排放,加强城市绿化面积的建设,利用植被吸收城市的CO2。将林业产业建设与村庄绿化、四旁植树、农家庭院绿化结合起来,实现村庄园林化、农家庭院绿化效益化、公路林荫化、河道风景化。另一方面完善区域森林补偿制度,鼓励和支持企业捐资造林增汇,志愿减排。要建立“森林碳汇”交易平台,通过建立长株潭地区各县市区的“森林碳汇”交易市场,从而推动以森林生态价值补偿为基础的“碳汇”项目的大力发展。
五、低碳土地利用方式选择
长株潭地区的三大碳综合功能区由于碳排放情况和经济发展情况不同,应当根据各功能区的定位选择相适宜的土地利用方式(见表3)。其中,主要碳源区由于碳排放量相对较大,宜从减少碳排放入手,以生态循环型低碳土地利用方式和集约节能型低碳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导;重要碳汇区由于碳净排放量较低,碳吸收量较大,宜从增加碳汇入手,选择绿心保育型固碳土地利用方式和森林碳汇型固碳土地利用方式;而碳综合区则从两方面入手,采取“四位一体、因地制宜”的土地利用方式,根据实际情况,将四种土地利用方式相结合,发挥各自的长处。
一、研究背景
(一)低碳经济与土地利用
2003年,英国政府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之中正式提出了低碳经济这一概念[1]。目前比较流行的定义是英国环境专家鲁宾斯德的阐述: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2]。
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大气CO2含量增加的重要原因,其影响仅次于化石燃料燃烧[3]。为了顺应低碳发展的要求,土地利用必须要向低碳经济型土地利用方式转变。自从低碳经济传入中国,中国学者和政府在低碳土地利用上也进行了大量研究,一方面诸多学者从宏观、中观和微观角度对低碳土地利用进行理论上的探索,另一方面政府对低碳土地利用也进行了一些实践,这两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4~8]。但是目前国内针对城市群这一区域的低碳土地研究非常少,几乎是空白。
(二)研究区概况
长株潭地区地处湖南省东北部,下辖13个区、7个县,代管4个县级市,总面积28 088平方公里,总人口1 402万(2012年)。长株潭三市两两相距45km左右,呈“品”字型排布,是中国中南地区特有的城市群资源。
二、长株潭各县市区碳净排放现状
(三)数据来源
所用数据主要是依据2013年湖南省统计年鉴、长沙市统计年鉴、株洲市统计年鉴、湘潭市统计年鉴,《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总体规划2010―2030)》以及由长株潭各市统计局、国土资源局和林业局提供的数据和资料等。
(四)净碳排放现状
根据公式1和公式2,首先计算出2012年的湖南省碳排放量为7 070.11万吨,标准碳排放系数为0.3845万吨碳/万吨标准煤,然后将该系数与各县市区的GDP和单位GDP能耗相乘,得到长株潭各县市区2012年的碳排放量(见表1)。
根据长株潭各县市区2012年林地、草地、耕地面积数据以及公式3,得到长株潭各县市区2012年碳吸收量。将长株潭各县市区2012年碳排放量与碳吸收量相减,就可以得到长株潭各县市区2012年碳净排放量(如表1所示)。
根据表1可知,长株潭地区各县市区2012年碳净排放量排在前五位的为天心区、雨花区、长沙县、岳塘区和雨湖区;排在最后五位的为天元区、韶山市、株洲县、炎陵县和茶陵县,其中炎陵县和茶陵县的碳净排放量均为负值,表明炎陵县和茶陵县在2012年间碳吸收量大于碳排放,其碳排放均被吸收并有富余。
三、长株潭城市群碳综合分区
通过对长株潭地区各县市区碳排放情况的分析,结合长株潭生态绿心规划区区域分划情况,对长株潭地区进行碳综合功能分区(见表2)。
四、低碳土地利用方式探析
长株潭地区作为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中部城市,正处于经济建设的加速阶段,要发展低碳经济,必须以经济发展为前提,而不是一味地为了追求低碳,而抑制了经济的发展,因此,本文从减少“碳源”和增加“碳汇”两个方面入手,提出了生态循环型低碳土地利用方式、集约节能型低碳土地利用方式、绿心保育型固碳土地利用方式和森林碳汇型固碳土地利用方式,从而达到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的。
(一)生态循环型低碳土地利用方式
1.着眼点
长株潭地区是典型的农户制农业,农用地经营方式仍较为粗放,土地利用程度不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与现代农业先进地区差距明显,滥用化学肥料及农药的行为普遍存在。
2.现状评价
农业生态系统的温室气体排放大约占人类活动温室气体排放的7%~20%,但另一方面,农业生态系统又是减少陆地生态系统碳排放的最大潜在因素。长株潭地区农用地较为粗放的经营方式和滥用化学肥料及农药的行为,一方面导致土壤板结、耕作质量变差,加速了土壤碳库的碳排放;另一方面造成对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破坏大自然生态链,致使地上植被退化,降低了植被固碳能力。
3.具体措施
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水土光热资源,在继续保持和发挥长株潭地区在水稻、油料作物特有优势的基础上,通过提高科技的贡献率和比较效益,逐步优化农业内部用地结构和作物布局,种植适宜品种,发展特色高效低碳生态农业,提高土地的生产率和农业集约化水平,最终减少农业生态系统的碳排放。在农业集约化运作方面,可以考虑在保护生态环境前提下,努力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由农户制转变为农场制。同时加速农业科技转化和推广,推动科技创新型农业发展。
(二)集约节能型低碳土地利用方式
1.着眼点
长株潭地区近几年建设用地总量呈增加态势,其中以商住用地、工业园区和交通用地增速尤为显著;城镇建设中多采取了外延式的扩展方式,其他类型的土地不断被转变成建设用地,用地的不经济造成该地区均建设用地水平偏高;建设用地增长呈现空间非均衡性。
2.现状评价
化石燃料燃烧是产生CO2排放的最大人为排放源,而能源消耗主要产生在土地利用类型中的建设用地上,因此建设用地被认为是土地利用中最主要的碳源。而盲目扩张、粗放占地的城乡建设模式是导致大量土地利用碳排放的重要原因。
3.具体措施
在工业园区用地上,严格土地监管,建立完善土地节约利用硬约束机制,提高项目准入门槛,明确新建项目单位土地的投资强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等指标,逐步减少直接出让生地。在交通用地上,应树立土地利用立体观,鼓励和发展多模式交通体系和绿色交通,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轨道交通和非机动车交通系统,推动新能源和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降低交通系统燃油消耗和尾气排放,从而有效控制该类用地的碳排放。在城市建设中,对基础设施进行低碳化建设,重视对地面的非硬化铺设,减少硬化材料的使用,保护土地生态系统,以保持地面固碳通气透水的自然功能;减少地面硬化面积,开发新型建筑材料,保持土地碳汇功能、降低土地利用碳排放量。
(三)绿心保育型固碳土地利用方式
1.着眼点
长株潭地区资源丰富、景观生态具多样性,但作为湖南省经济发展的增长极,长株潭地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水土流失、土地退化、植被减少以及湿地减少等环境问题严峻。
2.现状评价
生态环境的恶化,往往伴随着的是湿地、植被量的减少及土壤的荒化,这不仅会影响到长株潭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使碳库(植被、土壤)遭到破坏,导致大量的碳释放,使生态环境陷入恶性循环。
3.具体措施
在现有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规划区的基础上,各县市区都要规划自己的生态绿心区域。在生态绿心区域,实施土地用途管制,遏制地类的不合理转化。对于矿产资源开发地区,要坚持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注重开发区域的水土保持,防止其对土地资源造成进一步的破坏,加强对矿山资源开发中土地复垦的监管,建立健全矿山生态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强化矿区生态环境保护监督。
(四)森林碳汇型固碳土地利用方式
1.着眼点
长株潭地区虽然森林覆盖率并不低,但生态脆弱、人居环境改善缓慢的矛盾依然存在。森林以中以幼林为主,郁闭度不高,抗灾能力较差。森林林种较为单一,多样性较差,森林病虫害发生频繁。
2.现状评价
与工业减排相比,森林固碳投资少、代价低、综合效益大、更具经济可行性和现实操作性。而林地的破坏,将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影响到碳吸收器的运行,使生态碳失衡。同时,高生物量的森林转化为低生物量的草地、农田或建设用地后,大量的CO2将被释放到大气中。
3.具体措施
加大生态林业建设力度,积极发展森林碳汇产业,积极培育碳汇林。通过植树造林减缓温室效应、降低CO2排放,加强城市绿化面积的建设,利用植被吸收城市的CO2。将林业产业建设与村庄绿化、四旁植树、农家庭院绿化结合起来,实现村庄园林化、农家庭院绿化效益化、公路林荫化、河道风景化。另一方面完善区域森林补偿制度,鼓励和支持企业捐资造林增汇,志愿减排。要建立“森林碳汇”交易平台,通过建立长株潭地区各县市区的“森林碳汇”交易市场,从而推动以森林生态价值补偿为基础的“碳汇”项目的大力发展。
[关键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途径
可持续发展,在我国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目前随着我国的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的提出,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也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随着科学技术的整体发展,我国农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在农业生活中,存在着一些竭泽而渔的现象,这对农业的持续发展以及农作物的卫生安全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基于此,文章围绕可持续农业经济为中心,分四个部分展开了细致的分析探讨,旨在提供一些该方面的理论参考。
1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在其含义上,可以划分为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即可持续的生产、可持续的经济运作以及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其中生产可持续指的是在农业生产运作中,满足稳定长期的农产品生产提供,而这一点也是人类能够在地球上生存的基础;经济的可持续性指的是,在满足人类基本生活条件之下,能够不断实现从事农业生产人员的收入增加,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必须在农业生产的结构上进行调节,并且在生产技术上也不断给以创新;生态的可持续指的是人类在进行农业生产中,不能对原有的生态环境造成过大的影响。要实现农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这是保障长期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基础。
2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及意义
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其目的是实现现代科学技术和生态环境的结合,进而保障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进而不断推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局面出现。从整体上观察发展可持续农业,其目的更多的是在农业发展中,通过可再生的农业经济体系以及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融入其中,并且总体提升人们的生态意识,进而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化。而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意义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进而保障农产品供应的稳定、安全;其次为通过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实行,逐步提升农业生产者的环保意识,也提升其经济上的收入;最后还有利于人类将自然和人类之间的不可逆关系给以捋顺。
3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
在我国实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总体上制定出一个相关的发展大战略,进而透过这个战略,找出明确的方向。首先必须认知到,目前在世界范围上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受到极高的重视,而发达国家更多的是着眼于目前不断恶化的环境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进行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并且已经逐渐探索出了一条道路。而随着对自然形态和社会形态的不断深化研究,已经证明发达国家所研究和总结出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战略是切实可行的,并且在其本国中也具体实行了。在具体措施上,在农业生产上,将目前十分发达的信息技术投入了其中,并且实现科学化的控管,通过生物技术在农作物调节上也采用生物自身调节的模式,最后实现了农业生产对环境影响的零损害,如图1所示是日本爱东町的农业生产模式,其便实现了农业生产对环境的零损害。较之发达国家在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上的动作,我国在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方面还属于起步阶段,无论是在手段技术还是在资金扶持上,都难以和目前的发达国家进行比较,因此当我国在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大战略制定时,不可以完全复制和套用发达国家的模式,而需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吸取发达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战略中的优秀部分,进而实现针对性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战略制定。具体而言,我国在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大战略制定上,必须深入细致地对我国的农业发展情况进行细致的分析,进而以我国的农业发展情况作为基础进行战略制定。并且在目标上必须放在农村综合开发、食品安全保障以及生态资源保护之上。进而达到通过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大战略的落实,实现农村落后地区的精准扶贫,农业科技和生态保护建设的同步,促使我国的农业科研部门不断研发出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切实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化。
4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4.1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指的是充分利用目前发达的农业科学技术以及研究成果,以及农业系统自身所具备的平衡和自我修复能力,遵循整体协调发展、充分开发区域资源的优势,采用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模式,对农林牧副渔进行合理的调整发展,进而实现农业生产的优产高产和优质高效,保障农业经济和生态的有效循环,最终实现自然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之间的和谐化发展。
4.2三色农业
所为三色农业,其指的是白色农业、绿色农业和蓝色农业。三色农业在我国最早是由包建中老先生所提出的,同时也是钱学森老先生所致力推荐的一种农业发展模式。其中绿色农业指的是,在绿色植物的种植业中,以及赖以其生存的畜牧养殖业,在所需的原材上,只需要水、光、土和气几种;蓝色农业所指是水域农业,而且是以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作为主要的开放区域,逐渐将陆地上的生物资源转移至海洋生物的资源开发上,进而减少对有限陆地资源的消耗;白色农业是在生物技术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所提出的一种农业发展模式,其所依靠的是微生物学,以生物工程作为主要的技术载体,实现农业生产的工业化,目前较为成熟的白色农业主要包括酶工程、发酵工程几种。
4.3精准农业
精准农业是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农业学者所提出的一种农业发展模式,并且目前在发达国家已经得了具体的实施。精准农业其所指的是,摒弃传统牺牲环境、消耗大量资源,但产出较低的农业生产模式,充分利用目前先进的科学技术,将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以及变率处理设备等高新技术融入其中,进而实现农作物生长产量有影响因素的精准采集,并且分析得出最佳的农作物生长环境,从而在农作物生长中尽可能去达到最佳生长环境,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化,也可以称作配方农业。
4.4集约型农业
集约型农业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家刘思华所提出的一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集约型农业发展模式充分的参考、结合了我国的农业实际国情,特别适用于我国农业资源匮乏,人多地少的基本情况,在其具体内容上主要包括:稳定持续提升农产品自给率和商品率、土地的使用生产力;稳定持续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收入;不断改善农业基础设置的建设质量,不断健全和营造生态农业发展必需的环境基础;优化农业生产的管理体系,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最后在国家层面,需要构建一个顺畅的农产品流通体系,不断优化国内的农业政策环境。
5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人口数量位于世界第一位,但是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却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左右,因此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化是确保我国能够不断发展,解决最为基本吃饭问题的必要措施。具体而言,我国在进行农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化大战略制定时必须结合我国的实际的情况,参考目前发达国家成功的农业生产模式,积极发展生态农业、三色农业、精准农业以及集约型的农业,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化。
[参考文献]
[1]宁强,张萌,崔文艳,等.论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5).
[2]杨婧.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J].中国商论,2016(05).
[3]赵琨.我国农机化发展对农业经济发展作用关系的实证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4(08).
钢铁工业发展循环经济,要大力调整结构、加快技术改造、加强管理,构建结构合理、资源节约、生产高效、环境清洁的运行管理模式,实现钢铁工业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一、铁素资源循环
按照清洁生产的要求,从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分析生产过程,采用新工艺、新技术,使生产流程朝着简单化、紧凑化、大型化和连续化的方向发展,尽量减少进入生产过程的物流资源消耗,从而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与排放,采取多用废钢和提高各生产环节金属回收率的措施,降低企业铁钢比和吨钢矿石消耗量,使吨钢能源、物料消耗不断下降。面向市场,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加工深度,生产出更多市场需要的高性能、高附加值产品,使钢铁生产成本更低、市场竞争力更强。具体措施是:
――优化生产工艺流程和工序间的衔接配合,合理降低铁钢比,淘汰高耗能工序,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环境排放。
――优化炉料结构,提高精料水平。提高入炉矿品位,降低渣量,降低焦比;实行铁水全预处理,减少能耗、物耗、渣量及金属损耗,降低炼钢成本;提高石灰活性度,改善炼钢技术经济指标,实现以合理配比的烧结矿和球团矿为主、以副产品和废弃物产品化为辅的合理的炉料结构。
――在生产过程中最大限度利用废弃物,包括废钢、渣钢和含铁尘泥等,少用铁矿石及其它天然矿物资源,实现废弃物资源化。
――采用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工业废物利用升值化、“三废”产生最小化的清洁生产措施,实现废弃物减量化和无害化。
二、能源梯级利用
将各个生产工序中产生的各种余热充分回收合理利用;回收利用焦炉、高炉、转炉煤气,从源头削减一次能源的消耗,减少向大气排放各种污染物。具体措施是:
――推广先进的节能和环保技术,淘汰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工艺和装备。
――强化能源与环境管理。包括设立能源管理中心,对各种能源实行集中管理和统一调配,把科学、完善的节能与环境监测管理体系纳入生产管理之中,以管促治。
――面向社会,一方面为相关行业提供工业原料,同时把钢铁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次能源用于城市生活,改善城市大气环境;另一方面利用高炉、焦炉高温冶炼条件形成社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中心。
三、水循环利用
建立工序内部、厂内、厂际、多级用水循环,提高水循环的浓缩倍数,实现水资源消耗减量化,减少循环系统的工业废水排放量。具体措施是:
――与主体技术改造配合,采用不用水或少用水的工艺及大型设备,做到源头用水减量化。
――采用高效、安全、可靠的先进水处理技术和工艺,提高水的循环利用率,进一步降低吨钢耗新水量。
――采用先进工艺对循环系统排放的工业废水进行有效处理,使工业废水资源化,实现废水“零”排放。
四、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
加强资源的循环利用以及废弃物的资源化,重点解决工业废物升值利用与粉煤灰和尾矿的资源化问题。具体措施是:
――按照废弃物资源化的思路,探索尾矿、发电粉煤灰、钢渣磁选后尾渣等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和途径;细化对固体废弃物的分类、堆放、处理、利用等各个环节管理;细化固体废弃物处理设备的管理。
――围绕矿山排岩场、尾矿坝进行矿山生态恢复治理工作。
关键词:低碳效果;意义;现状;具体措施
现今,全球气侯变化,使得海平面上升,同时各种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也更为频繁,因此,在这种气候环境大变化的前提下,低碳经济的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学校是传播人类文明与知识的重要基地,其对于引领生态文明建设潮流、创建低碳文明社会等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所以,现今学校要积极地将创建低碳校园纳入到自身的规划建设中,以有力的实际行动促进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发展。
一、构建低碳校园的重要意义
学校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场所与基地,其是一个有效的宣传平台。所以,我们能够通过校园内的宣传机构以及教师的不断努力,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强化学生的低碳意识。再者,我们还可以开展以“低碳校园”为主题的主题班会或者宣传讲座,通过对师生身体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与宣传,切实增强师生的低碳意识,从而引导师生共同构建我们的低碳校园,并养成低碳生活的好习惯,从而逐步在全社会中倡导“低碳社会”的建设,以促进当代低碳经济的发展。所以,学校是传播低碳文化、构建低碳社会的重要基地。
二、低碳校园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1.低碳、节能意识淡薄
通过调查统计,我们得出,现今学校中七成以上的学生对“低碳校园”的概念都只停留在片面的了解阶段,甚至有近两成的学生仅仅是听说过“低碳校园”的概念。但令人欣慰的是,尽管学生对“低碳校园”的概念不是很了解,但是几乎所有受访学生都认为“低碳校园”的构建与发展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2.浪费严重,资源利用率低
为了倡导低碳校园的构建,我们对校内各种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了一定的调查。我们发现,在日常生活中,浪费现象随处可见。首先,某些学生在用水之后不关水龙头,看到长流水、长明灯也熟视无睹。其次,学生在课间操或中午放学时,最后离开一人通常都不会关灯,夏天时,也通常不会关掉电风扇。再次,学校内的厕所漏水现象时常发生,由于报修也不及时,从而造成了较为严重的水资源浪费的现象。再者,学生大量使用一次性筷子,水资源的重复利用性也极低,这些都对低碳校园的建设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三、构建低碳校园的具体有效措施
1.加强校园舆论导向
学校应该充分利用校内的广播战、校报以及宣传栏等校内信息的舆论阵地。对当前严峻的生态形式以及低碳经济建设发展的必然性进行有效宣传,从而进一步强调低碳的生活理念与低碳校园构建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再者,我们还可以通过召开动员大会,开展以“构建低碳校园”为主题的主题班会或演讲比赛,举办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来对低碳校园的构建进行有效宣传,营造良好氛围,促进学校低碳校园的构建与发展。
2.树立低碳生活理念
学校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低碳意识培养的主要场所,再者,我们还可以利用课外活动形式,来进一步构建低碳校园的宣传。比如说,我们可以利用学校的研究性学习来促进低碳校园的构建,同时,学校还可以举行一些关于低碳环保性质的课外活动,如,节约用水,无人时关灯关电扇;废旧电池的有效回收;不使用修正液等。
另外,我们还可以在假期组织学生到工厂参观考察,了解工厂对工业“三废”处理,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低碳意识,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养成低碳生活的良好习惯。比如说,学生有意识地乘公交车、步行或骑自行车上下学;外出购物使用布袋,不用塑料袋;自备水杯,少用一次性纸杯等,这些小的行为都是对我们低碳校园构建的促进与鼓励。
低碳经济的发展、低碳生活的实现等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其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学校作为人类文明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基地,其对于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的实现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当前学校要积极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积极、有效地推动低碳校园的构建。但是,实际上,学校低碳校园的构建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阻碍了学校构建低碳校园的部分。所以,当前学校要在深入认识低碳校园构建意义的基础上,分析低碳校园的建设现状,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效措施,来保证低碳校园的有效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成龙.低碳校园建设[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22).
关键词:耕地结构 坡耕地 生态退耕
根据土地调查,全市15°-25°坡耕地350671.8亩,其中宜耕309380.7亩,不宜耕15776.0亩,退耕14450.8亩,大于25°的20884.1亩。
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影响坡耕地利用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主要是农业气候因素和环境条件的影响,一是农业气候低温冷害,二是工业“三废”对环境的污染,三是农业生态环境恶化,毁林栽参、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耕层变薄,有机质含量不断减少。
本市坡耕地利用结构,生产水平较高,产量大的坡耕地,主要分布在梅河口市、辉南县、柳河县。通化县、集安市、市二区坡耕地利用结构不合理,而且坡耕地多为脊薄土地,粮食产量低下,退耕还林没有制定规划,随意性很强,导致不宜耕的坡耕地没有退耕,而宜耕的坡耕地又常年撂荒,至此,坡耕地利用结构急待调整。
1.生态退耕的建议
1.1指导思想
在全面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有关法规政策的基础上,坚持对土地实行利用、开发、保护三者并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三者兼顾的三大基本原则。以生态保护、生态退耕为中心,科学调整坡耕地生态退耕的结构,合理布局坡耕地的生态退耕。通过对生态退耕、生态保护的双重管理,推进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采用先进科学手段,提高坡耕地利用率,充分体现生态退耕在建设生态经济中的作用。
1.2抓住重点
科学制定生态退耕、生态保护的长期规划及相应的配套政策法规,使坡耕地开发、利用、保护工作有章可循,有计划地对坡耕地15°-25°,大于25°的进行生态退耕,确保生态退耕的质量,通过对坡耕地生态退耕基本区域的划定,不断提高人们生态保护的自觉意识;加速退耕还林、还草的步伐、提高坡耕地的利用率。以提高坡耕地利用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高度出发,不断调整坡耕地生态退耕的布局,真正做到退耕一亩保一亩,切实把生态退耕和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以达到我们保护生态的最终目的。
1.3根本目标
生态退耕是我省建设生态省的重要战略,也是我省发展生态经济的战略目标,总的思路为:相对集中连片的坡耕地暂稳定持续,松散分片的坡耕地要有计划地生态退耕,增加还林、还园地面积发挥山区自然优势。本市现有坡耕地350671.8亩,其中已退耕14450.8亩,下一步在三到五年内将不宜耕15776.0亩的坡耕地全部生态退耕,并对大于25度的20884.1亩在近两年内进行生态退耕。
2.生态退耕的措施
生态退耕、保护生态,必须有必要的措施作保证。
2.1加深保护生态意识,增强人们的生态退耕观念
保护生态,尤其是保护土地生态系统。土地生态系统是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综合体,人类从事生产和经济活动,是有一定经济目的,人们为了获取更多更好的产品就要不断的建设好、管理好土地生态系统。
土地生态系统应以林业为基础,农业为主导,家林牧渔各业全面发展。因此,通过生态退耕可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使水土不再流失,山洪不再爆发,人们有一个绿色环抱的栖息地,生态经济逐步发展有一个新的保障,这样才能使社会经济得到稳定的发展。
与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相比,生态农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管理理念,形成循环式的农业发展模式。近年来,生态农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和应用,不仅创造出了更多的经济利益,而且有效地实现了对环境的保护。在生态农业的引领下,农业经济逐渐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近几年,秉承着环境保护和农业经济相互促进发展的目标,生态农业的实现方式也趋于多样化,其在绿色环保的理念基础下,探索动植物生存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设计出理论可行性方案之后,利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进行试验实践,取得一定成果并充分确认其长远发展的稳定性之后,再进行广泛应用[1]。生态农业有效地改善了随着农业机械化生产越来越普遍,对环境产生的破坏性影响,解决了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达成。在区域农业发展目标中,针对不同的区域,生态农业的发展方式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利用当地固有的资源优势,对其主要的农业生产项目进行深入研究,寻求最佳的切入点,结合对土壤、水源、温度、气候等利用,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互补,从而实现农业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2生态农业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我国虽然幅员辽阔,但是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十分有限,农业资源的稀缺一度成为限制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在农业发展中,加强资源的利用率,是现今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问题。生态农业的出现,是实现农业经济合理增长的必然选择,其对农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2.1加速了农业发展的整体进程
生态农业是多种技术以及因素共同作用的成果,其不仅结合了时下最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而且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的农业资源,实行因地制宜的方式合理开展农业活动。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其也会根据生态环境的发展趋势,不断改变生产方式,保证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实现对环境最大限度的保护[2]。生态农业实行以来,不仅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收益,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加速了现代化农业的进程,推动农业整体的发展。
2.2提高了农业资源的利用率
发展农业生产最主要的基础,就是现有的农业资源。在生态农业发展逐渐成熟的今天,农业生产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得到了有效的缓解,不仅减少了农业生产产生的垃圾,还实现了诸如水资源等的合理节约,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给未来农业的持续发展积蓄了更多的基础,推动了农业的良性发展。
2.3提升了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
生态农业不仅对现有农业方式提出了改进措施,而且还对以往用不到的农业资源实行了开发探索,基于科学技术的支持,创新出各种各样的农业发展方式,这使得农村劳动生产效率、土地资源以及水资源都得到了越来越科学合理的利用。这一系列的举措,大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并衍生出一系列绿色农产品,最大限度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和农业综合利用效率的提高[3]。
2.4加速了新农村建设
现阶段,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脚步不断加快,这在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生态农业的飞速发展。前几年,在国内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其受到进口农产品的影响,使得我国农产价格持续走低,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针对这一问题,在发展生态农业的同时,丰富了农产品的种类,以市场需求为整体走向,带动农民生产,提高其积极性,不断创造更高的经济利益,使得农村经济得以全面发展,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脚步。
3加强生态农业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增长的具体措施
3.1优化农业产业化结构
想要实现农业长期高速的发展,就要明确自身产业结构中的优势和不足,进而实现农业产业化结构的合理优化。在生态农业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提前做好市场调研,根据市场实际的需求情况,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并尽量选取符合当地特色的农业生产方式,建立一体化生产模式,实现生产加工-出售的全过程优化。另外,还要时刻具备发展的眼光,在农业生产中发挥前瞻性,变废为宝,利用一切资源,以实现农业生产利益的最大化。
3.2协调生态景观和旅游行业的发展
近几年,农村旅游行业发展迅速,享受生态田园风光逐渐成为发展生态农业的主力。各种农家乐项目层出不穷,使得人们短暂地远离城市的喧嚣,拥抱自然。所以,在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加大了绿色旅游项目的投入,“农家乐”的形式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农村经济发展有效地结合,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农村生态景观以及旅游行业的发展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生态农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也将越来越多元化[4]。
3.3完善生态农业的投资融资体系
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是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国家政策的支持给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也更便于其吸引外来资金的投入。但是目前生态农业的投资融资体系还不够完善,使得资金投入还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制定完善的投资融资体系,能够吸引更多的资金并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资金的合理运用。外来资本涌入,不仅可以加快新市场的开拓速度,还能够推动生态农业进一步的发展,一举两得。
3.4实现农产品国际化发展
生态农业使得农产品的品种和数量都要大幅度地增长,那么如果想到实现最终的经济利益,合理的销售至关重要。仅仅依靠国内的销售是远远不够的,想要实现的农业长久的发展,就势必要打开国际销售的大门。现今网络以及交通行业都很发达,可以借用信息化手段,传播农产品环保健康的优势,进而实现其国内外同步销售,快速增加农业生产的经济利益,进而提升我国农业方面的综合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