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6 10:45:31
序论:在您撰写档案主要事迹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信息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流模式。从2006年的贵州省档案馆开通手机短信查档业务,到2008年泰达档案馆开通短信服务平台,再到2010年上海市档案馆提出“手机档案馆”,手机档案馆的发展已经是势不可当。手机档案馆并不是在手机上建立数字档案馆,而是改变档案馆的发展和传播方式,使档案信息的传播更加快捷和及时,从而形成档案基于手机发展模式下的又一传播方式。手机档案馆是基于移动通讯和技术,在实体档案馆的基础上,通过手机客户端对档案信息的传播、咨询以及交流的一种方式。
2 手机档案馆的特征
手机档案馆有服务的主动性、技术的先进性、资源的共享性和利用的及时性。
2.1 服务的主动性。传统档案馆在服务的模式上是属于被动接受型的,只有大众在有需求的时候主动找到档案馆,说明自己的需求,才可以查找到档案,这种服务模式的弊端就在于档案利用率不高和档案服务性不强,而手机档案馆的出现可使大众随时随地根据需要自主查找档案,这样主动权就在大众手里,服务模式变成了主动查询型,更有利于档案的利用。
2.2 技术的先进性。手机档案馆是在移动通讯技术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技术可以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的提高而提高,手机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技术也越来越成熟,不管是安卓系统,还是苹果系统,建立手机档案馆手机客户端的技术也会越来越成熟。区别于传统档案馆与数字档案馆的技术更新慢、大众接受慢,手机档案馆的技术更新会更快,也更容易让大众接受。所以,在现有的档案馆形式下,手机档案馆是技术最先进的。
2.3 资源的共享性。手机档案馆可以囊括所有的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用户只要输入自己所要查找档案的关键信息,就可以找到档案的内容、所在档案馆、归档时间、保存年限,等等。也就是说,手机档案馆查询到的档案不仅仅是本档案馆的档案,还有其他数字档案馆的相关档案信息,甚至是包括档案的政策法规和业内动态。所以说,手机档案馆所涉及的信息覆盖率更广,真正做到了资源共享。
2.4 利用的及时性。手机档案馆是24小时服务的系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要是用户有查询档案的需要,在手机上点击就可以出现想要的信息,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手机档案馆是自助式服务,只要是说明自己的诉求,就可以查询到信息,不同于传统档案馆里还要经过登记、查找、调阅等繁琐环节,大大地节约了时间。而且,同一种档案在同一个时间可以被很多人查阅,不再受地点和份数的限制,大大提高了档案的利用率。
3 手机档案馆实现策略
3.1 组织模块。手机档案馆的组织模式一定是要包括档案管理者、手机运营商、设备提供商等协同合作,形成一个服务范围明确、技术成熟、职能分工详细、战略布局清楚的手机档案馆客户端。手机档案馆的参与机构主要有:各级档案行政管理机构、各级各类档案馆(室)、手机通讯企业、相关行业组织与协会。具体来说,各级档案行政管理机构是手机档案馆业务的政策制定者与规划者,同时也是手机档案馆规范发展的引导者,可以为手机档案馆的推广应用提供政策保障;各级各类档案机构是手机档案馆具体业务的执行者;手机通讯企业是手机档案馆业务创新的技术开发者;相关行业组织与协会是手机档案馆业务不断拓展的推动者。
关键词:突发事件 应急机制 档案局管理 研究
1 档案局管理应急机制介绍
通过查阅国内主要期刊数据库发现,国内关于档案局应急管理方面的研究文献数量相对较少,其中中文文献不足30篇,外文文献也不超过200篇。对这类文献的研究内容来看,针对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档案局管理应急机制少之又少,且大多学者将注意力放在了突发事件的预测和演变规律方面,因此档案局应急管理研究理论还存在较大空白,其理论体系急需补充和发展。经过汇总分析,现有文献主要特点如下:
1.1 现有相关研究文献方向十分狭窄,文献作者多为档案局或者档案局基层工作人员,其学术水平相对不高,采用的研究工作和理论基础不足,研究成果缺乏理论指导性。
1.2 大多文献将灾害管理、危机管理、突发事件视为同一个概念,这也是研究初级阶段经常会遇到的问题,而事实上灾害只属于突发事件的一部分,危机事件并不一定就是突发事件,因此,概念混淆容易导致研究方向偏离。
1.3 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会给档案局造成毁灭性的损害,也会对档案局内部工作人员和读者造成重大生命威胁,因此,将自然灾害、社会灾害、地质灾害等基础理论融入到重大突发事件研究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从现有研究文献内容来看,很少有学者关注档案局应急机制的建立和理论研究,更没有针对如何应对突发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大多研究文献仅仅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面。
1.4 研究文献主要为理论分析,缺乏实际案例支撑。这主要与文献作者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应对重大突发事件能力和经验有关,也是当前国内文献主要研究空白之处。
从今后档案局应急管理发展方向来看,结合多学科知识和理论来分析突发事件发生规律和趋势,不断提升档案管理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是重点。当前,国内档案局尚没有针对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建立一套完善的应急管理机制,档案管理预防突发事件的能力较弱。大多数档案局工作人员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经验能力,安全意识薄弱。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不少档案局工作人员对馆内消防应急知识知之甚少,连基本的逃生规则和常识都不了解;档案局也没有针对突发事件建立一套完善的紧急工作组织预案;馆内没有具备良好的紧急避难设施和条件;平时没有重视应对突发事件紧急演练工作,没有指定紧急逃生路线和方案等。现实工作中的空白,也是相关理论研究的主要方向和思路。因此,针对当前档案局应急管理需要,以管理学、社会学、行为学和灾害应急理论为分析工具,来建立一套完善的档案局应急管理体系,不断提高档案局防范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重大突发事件中的档案局管理应急机制研究方向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对突发事件的定义,是指发生具有较大偶然性,影响面广、会造成重大社会损失和危害、需要全社会联动共同应对的公共自然灾害、社会公共卫生事件和公共安全事件等。档案局所面临的重大突发事件主要有各类自然灾害、公共信息安全威胁以及社会公共安全事故等,这类事件的发生可能会给档案局和内部工作人员、读者造成重大危害,这种危害对人员来说有可能是身体上的,也有可能是心理上的,而对档案局来说,可能是毁灭性的。例如档案局建筑在事故中倒塌,对馆藏文献造成毁灭性的破坏,威胁工作人员、读者生命安全,对档案局的发展产生重大威胁。
综上所述,当前必须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档案局应急管理体系,为档案局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研究目标决定了研究的内容和思路,研究内容要围绕“以人为本”的思想,本着“未雨绸缪、防抗避救相结合”的工作方针,针对如何保护档案、档案局工作人员和读者的安全开展具体研究工作。研究理论能够有效指导档案局建立一套完善地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工作机制,不断降低重大突发事故对档案局、工作人员和读者的危害;要指导档案局建立一套完善的重大突发事件预防应对措施,使得在任何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档案局人员能够有条不紊地开展应急自救工作,将事故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概括地说,一套科学合理的应急机制,能够帮助档案局有效规避重大突发事件风险,提高档案资料和馆内人员的安全性水平。因此,本文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2.1 以重大突发事件预防理论、档案局管理理论为基础,建立档案局重大突发事件应对模型,该模型围绕“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工作方针,不断强化档案局人员安全防范意识,通过未雨绸缪、事先预防来提高公众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将事件风险控制在最低范围内。
2.2 重大事件预防理论框架研究。综合各种相关理论,例如自然灾难应急理论、档案局学、信息安全理论、紧急避难理论、社会公共安全理论等,建立一套完善的档案局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基本理论框架,为指导各地档案局、档案局开展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工作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2.3 重大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方案研究,针对如何预防重大突发事件制定一套完善的工作措施和方案,通过评估档案局建筑安全、馆藏档案保管要求以及馆内人员分布特点,不断完善档案局内部重大突发事件管理制度和机构,同时指导日常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切实提高档案局预防各类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
2.4 选择具体案例深入分析。通过选取有代表性的案例,来分析重大突发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摸出其发生和演变规律,为今天档案局开展重大突发事件预防工作提供可靠的指导依据。
3 重大突发事件中的档案局管理应急机制研究目标和价值
当前档案局应急机制研究主要集中在预防和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方面。本着“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工作原则,围绕提高档案局人员、档案安全来丰富和完善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理论,同时结合档案局管理应急理论和具体经验,不断提高重大突发事件中档案局的应对能力和响应速度。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了档案局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理论研究工作的四个图谱。
3.1 针对重大突发事件,制定档案局管理应急机制模型图。该模型能够详细列出档案局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的管理目标、职责和应对方案,主要强调“以人为本”的应对精神,注重对馆内人员的安全保护,力争将档案局的人员伤亡和档案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3.2 要针对重大突发事件,编制档案局管理应急机制学科谱。要将涉及到档案局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相关的理论纳入到档案局应急机制学科图谱中,打造多学科知识理论交叉、综合的档案局应急机制理论体系,不断夯实档案局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理论基础。
3.3 要结合当前社会重大突发事件特点,编制档案局管理应急机制内容纲要。要提高档案局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必须要编制一套完善的应急机制内容纲要,以提高档案局应急机制中的预案管理能力。预案是帮助档案局提升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重要手段,能够针对各种潜在的突发事件做好充足的预防工作,最大程度降低突发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危害。
3.4 典型案例的选择、分析与实用研究。分析具有代表性的重大突发事件管理经验,能够有效提升档案局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通过学习具体案例的发生起因、经过和经验教训,能够弥补档案局工作人员应对突发事件实际工作经验不足的缺陷,可以显著提升档案局应对突发事件的总体能力和水平。当前,国内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少之又少,理论体系亟待完善和丰富,因此加快这方面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经典案例的学习能够为弥补国内重大突发事件档案局应急管理研究模型与基本理论的空白,必须要围绕“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应急工作方针,不断提高档案局人员安全保护水平,为档案局工作人员和读者创造一个平安的工作和学习环境。
4 结束语
本文深入分析了重大突发事件档案局应急工作特点,并提出了有益指导建议。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能够有效指导国内档案局应对各类重大突发事件,不断提高档案局行业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将事故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促进档案局全面健康发展,为完善和丰富重大突发应急事件做出突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石文明.档案局安全管理研究[J].信息管理,2009(3).
关键词:机电设备;安装使用;重要环节
一、程序保障
在施工企业自有的机械设备进入施工现场以后,企业的机械设备管理部门应当保证其机械、电气安全性能、安全防护装置等是否符合有关安全标准的要求进行技术检验,并检验合法准用证。对新购置的起重机械机电设备,必须组织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对设备进行验收,要符合安全使用条件,经企业技术负责人审批签证后方可投入使用。提供租赁的机械设备,同样要履行相关的技术检验手续,租赁单位要积极配合,主动向承租单位提供租赁单位的自检报告、自检合格证以及相关的技术文件和设备出厂说明书,同时,还必须提供具有专业资质的检测、检验单位出具的安全技术检测证明;否则,不得使所租赁的所有机电设备投入使用。
二、技术保障
对进入施工现场的所有机电设备以及电动工具,施工现场必须组织专业人员对其进行机械、电气安全性能的全部检查,确认其符合有关安全使用技术条件的,方能投入现场使用。当施工现场机电设备不能胜任专项工作时,企业机电设备管理部门应组织或委托法定检测机构进行检验检测,发现假冒伪劣设备,要根据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并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使用起重机械设备的施工现场,必须按规定由专业技术人员编制专项装拆方案及安全技术措施,并严格履行签字审批手续。?起重机械设备的安装和拆卸必须由有相关资质的单位和专业人员进行,并应有专人定期进行维修保养和按规定定期检查其电气绝缘性能。对达不到安全要求又不能修复的机电设备,必须立即停止使用,并按照程序予以报废处理。新机、经过大修或技术改造的机械,必须按出厂说明书规定的技术性能、承载能力、使用条件和本规程的有关规定,正确操作,合理使用,严禁超载作业或任意变更、扩大使用范围。按规定需定期检验检测的仪表和有关安全装置,应经具有法定检验检测资格的单位定期检验检测,否则不得使用。属于特种设备安装范围的,要严格按照特种设备的安全规程实施,严格执行国家《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施工现场用电必须按照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有明确的保护系统,符合三级配电两级保护要求,坚决做到“一机、一闸、一漏、一箱”,线路架设要符合规定。
三、安全保障
施工现场应为机电设备提供符合安全安装要求的道路、基础(座)、水电、操作现场以及停机场地等必要条件。需要夜间作业的,应当设置符合安全要求和光照充足的照明设备。机电设备的作业场所,应符合安全要求,场地应当平整无任何障碍;机电设备旁应当留有符合相关规定的作业和维修空间,使作业通道始终保持畅通无阻,施工现场不得堆放人和建筑材料以及杂物。有防火要求的,其作业场所应符合消防安全要求,消防设备齐全,以防万一。施工机械和动力机械的基础(座)必须稳固适用,并符合其出厂说明书和设备设计要求。电源线破损或安全防护装置缺损以及失效的机电设备、小型电动工具,未经专业人员更换、修复的,坚决不得投入使用。起重机不得靠近架空输电线路作业。通过架空输电线路时应将起重臂落下。电气设备和线路必须绝缘良好,电线不得与金属物绑在一起;各种电动机具用电必须符合?“一机、一闸、一漏、一箱?”的规定,其在正常情况下不带电的金属外壳,必须按规定做保护接零或接地。临时停电、停工休息或下班时,必须拉闸断电,锁好开关箱。
行灯电压不得超过36V,电源线应使用橡胶软电缆,必须选用自耦式安全电压变压器。在潮湿场所或金属容器内工作时,行灯电压不得超过12V。受压容器应有安全阀、压力表,并避免曝晒、碰撞;氧气瓶严防沾染油脂;乙炔发生器、液化石油气,必须有防止回火的安全装置。检查“三宝”、“四口”、安全用电等防护落实是否到位。“三宝”是指安全帽、安全带、安全网的正确使用;“四口”是楼梯口、电梯井口、预留洞口、通道口。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对上述易发生事故部位,必须采取可靠的防护措施确保施工安全。
四、制度保障
无论工期长短,都要对施工全过程制定出严格的规章制度。对现场操作机电设备及使用小型电动工具所有程序、检查机电设备、小型电动工具的电源线和安全防护装置等,都要制定相关制度。防微杜渐,把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
工作结束,应按照制度与技术要求,切断电源并锁好开关箱。小型手提式电动工具应交保管室妥善保管。施工前必须检查机械、仪表、工具等的正常状态,确认完好之后方可准予使用;有试运行要求的,应当按照技术规定进行调试运行;不确认运行正常,不论工程工期要求如何紧迫,都不能投入正常使用。
一、档案业务外包简况
档案业务外包内容主要包括传统业务外包:如档案整理、档案编研、档案寄存、委托管理、档案用品经营服务、档案人员培训等;现代业务外包:如纸质档案的数字化、档案缩微摄影、档案管理软件开发、档案数据库系统建设、档案网站建设等有关现代信息技术的工作和其他业务外包。
1.国外发展简况。自20世纪80年代起,英美国家的政府机构和企业开始普遍接受业务外包这一理念和做法。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商业性文件中心迅猛发展,出现了以美国“铁山”(Iron Mountain Incorporated)为代表的数千家档案数据管理机构。美国商业性文件中心协会(ACRC)曾经统计了90年代协会会员数量情况:1991年,协会会员数量为380个;到了90年代末,会员数量已经发展到500个。2008年,会员公司已达573个,在全球5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2000多个分支机构。有85%以上的世界500强企业都采用了档案外包服务。经过30多年的发展,国外的商业性文件中心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行业;国际文件与信息管理服务行业协会的成立,为行业的有序运转提供了组织保障;成熟规范的标准制度和行业准则,为整个行业的自律和监管提供了制度保障;行业内部频繁开展各项交流活动,共享各自的经验与成果,为行业的整体水平的提升提供了保障。
2.国内发展简况。我国的档案业务外包发展较晚,目前我国列入世界500强的企业中,采用档案外包业务的不到5%。我国的档案业务外包工作主要由档案中介机构来完成。现有资料显示,我国最早的档案中介机构是1992年9月成立的浙江省建德市档案事务所和湖州市档案事务所,主要经营档案用品和提供档案整理服务。创建于1993年的上海档案咨询服务中心不仅提供档案整理、档案寄存等服务,还提供档案鉴定评估、档案缩微、人才培训等服务;黑龙江省档案技术服务中心组建于2006年,主要提供档案数字化加工、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档案寄存、委托管理、技术咨询、业务培训等服务。由此可见,我国档案中介机构所提供的服务主要是档案整理、归档、寄存、业务培训、咨询等技术含量较低的事务,在档案管理软件开发、档案数据库系统建设、档案网站建设等技术含量高的领域发展较为缓慢,与国外商业性文件中心相比,在业务的广度和深度上均有较大的差距。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成立一个明确的管理机构来规范和指导档案中介服务行业的发展。
二、我国档案业务外包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档案中介机构的规范管理问题。首先,档案中介行业没有一个明确的管理部门。在国外,商业性文件中心有一个宗旨明确、成员分布广泛的管理、协调机构——国际文件与信息管理服务行业协会(PRISM),在协会的协调下,整个商业性文件中心行业呈现稳定增长的发展态势,为整个行业的有序运转提供了有效的组织保障。同时,在PRISM的带动下,各商业性文件中心之间频繁开展交流活动,汇集行业最新动态,探讨行业热点问题,进行经验交流与信息共享。而在我国,档案中介机构行业目前尚未成立一个类似行业管理协会的机构来管理或协调档案中介服务行业的有序运转,使得档案中介机构的发展各自为政,基本上处于分散经营状态。其次,在我国旧的档案管理体制的长期影响下,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对象多局限于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而档案中介机构基本处于中间地带,对档案中介机构的管理相对较少甚至疏于管理。据笔者了解,在30个省(市)“档案管理条例”中,有6个省(市)的“条例”规定档案中介服务机构须向县以上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备案,规定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档案中介服务机构有业务监督、指导关系的有7个,还有6个无任何约束关系。
2.档案中介机构的运作问题。一是档案中介机构规模小,综合实力不强。除了北京、深圳、上海等地的部分档案中介服务机构(如深圳档案寄存中心、上海档案咨询服务中心等)的规模尚可外,我国大部分的档案中介服务机构的规模均较小、服务水平不太高,大量的从业人员从事的都是档案整理、编目等手工劳动。由于规模小,研发人员少,设备少且不先进,许多机构缺乏高科技设备,使得档案中介机构的综合实力不强,无法承接大中型的档案外包业务,从而影响档案外包业务的发展。同时,外包行业之间由于不正当的竞争,内部缺乏交流,资源不能共享,使得外包业务难以形成品牌,档案中介机构的发展也就难以形成规模。二是档案中介机构业务的种类少,服务手段单一。据了解,在30个省(市)“档案管理条例”中,有20个省(市)出台的“档案管理条例”规定了档案中介服务机构的业务范围,其中提到了档案评估、鉴定、咨询的有16个;有3个省(市)的“条例”涉及到了档案整理;只有山东省的档案管理条例将档案业务咨询、档案整理、档案价值评估、档案技术服务、档案寄存保管纳人了档案中介服务机构的经营范围。目前,在我国发展的比较好的档案中介服务项目是档案整理、档案寄存和档案数字化处理工作,但较少涉及档案管理系统开发、档案网站设计等业务。与国外相比,我国档案中介机构业务较少,服务范围狭窄,服务手段单一的状况,也是制约档案中介机构进一步发展的一个瓶颈。
3.档案业务外包的质量问题。首先,档案业务外包过程中缺乏质量标准。在档案业务外包过程中,发包方(档案形成机构)关心的是如何以最小的代价得到最有效、最优质的档案业务服务;而业务承包方(档案中介机构)关心的是如何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利润,双方在业务外包中存在着观念差异和经营矛盾。作为发包方的档案形成机构,必然在成本与收益之间反复权衡,力争把外包业务以最低价格委托给中介机构。而档案中介机构为了获得最大的利润,则千方百计地压缩外包业务的成本,从而使外包的质量下降。由于没有一个明确的可供参考的质量标准来规范业务外包的双方,导致在档案业务外包过程中出现诸如偷工减料、整理不规范、编目不科学、查找不方便、保管措施不力等各种质量问题。其次,外包业务过程中监管缺失。档案业务外包行业是一个新兴行业,监管缺失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发包方(档案形成机构)出于成本考虑,不可能再找第三方进行监督,也很难保证自己的档案人员进行及时有效地监督;另一方面,如果靠业务承包方(档案中介机构)的自我约束、自我监督,则对于档案形成者而言,又可能面临档案损坏、信息丢失、泄露的风险。
4.业务外包后的档案安全问题。一是档案载体的安全。主要体现在档案整理等业务环节。在档案整理过程中,保持档案的完整齐全、美观适用是业务发包方的主要要求。但是,在承包方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存在安全问题。例如,基建档案在装盒时,由于规格的不同会牵涉到档案的拆分(如A3规格的基建档案装入A4规格的档案盒,会涉及A3规格的档案如何放进A4规格的档案盒中),而拆分档案必然会破坏载体的完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就是通过拆分档案进行装盒的,虽然保证了档案的美观、整齐,但有可能造成对档案载体完整性的破坏。二是档案信息内容的安全。在档案业务外包过程中更为突出。比如,发包方将档案文件交由承包方整理,业务承包方的工作人员要对档案文件内容进行必要的了解,特别是在档案数字化录入阶段,信息录入人员要接触每一份具体的档案文件,这就使被整理的档案文件变得毫无秘密可言。而具体从事档案整理的人员如果是非档案人员或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在保密意识不强的情况下,加之没有相关规定的约束,他们可能会泄露档案信息的内容,甚至将文件目录或档案原件带走,从而给档案信息内容安全带来威胁。
5.档案专业人才问题。就目前我国的情况来看,档案中介机构中的专业人才缺乏、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素质不高与能力不强等问题制约了我国档案业务外包的发展。在一些档案中介机构中,具体从事档案业务的人员往往是经过短期培训、有些甚至是没有经过培训就直接上岗的,许多人不具备从业资格。由于缺乏专业知识,这些人员在从事档案业务时往往会出现诸如归档范围把握不准,保管期限划分不准确、文件排列编号不规范、目录录入不符合要求等问题。由于档案中介机构的从业人员专业素质无法得到保证,将严重影响档案业务外包服务的质量与成效,甚至全部工作重来的情况也时有出现。
三、发展档案业务外包的措施
1.建立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档案业务外包市场管理。首先,作为档案事业的宏观管理者,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快制定全国性的有关档案业务外包的相关法律、法规、条例、办法等,如尽快制订出台《档案中介机构管理办法》,使档案业务外包工作的开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促进档案业务外包市场的健康持续发展。作为档案业务外包的承包者,档案中介机构要恪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规章、标准和政策规定,服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指导与监督,规范自身的行为,以规范、高效、优质的诚信服务占领市场,实现“双赢”。其次,完善档案中介机构的市场准入制度,规范竞争行为。目前,我国的档案业务外包市场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档案中介组织各自为政、管理混乱的局面与没有建立完善档案中介机构的市场准入制度直接有关。据此,国家应加快制定档案中介机构的市场准入制度,明确规定档案中介机构应具备的资质条件,尤其是档案中介服务从业人员的资质条件,如规定从业人员均需持有档案行政管理部门颁发的从业资格证书,为档案中介服务创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杜绝部门、地区垄断和档案中介机构之间的不正当竞争。
2.加强指导引导,提升机构综合实力。首先,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在观念上深化对档案中介机构作用的认识,加强对档案中介机构的指导与引导。借鉴国外商业性文件中心的管理经验,协调成立全国档案中介机构的行业组织——档案中介行业协会,在该协会的组织下,制定统一的行业准则,加强行业内部的交流与资源共享,指导我国档案中介机构的规范运作。其次,实施档案业务外包市场品牌战略,提升档案中介机构的综合实力。我国有着可观的档案业务外包市场,为了增强和国外同类知名企业抢夺市场的能力,实施品牌战略,提升档案中介机构的综合实力势在必行。因此,应对我国现有的档案中介服务行业进行整合、规范,实行优胜劣汰,走规模化发展之路。在合并重组,优化组合的基础上,尽快建立一支全国性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规模较大、实力雄厚的档案中介机构队伍。同时,拓宽档案中介服务的业务范围,在提高服务质量的基础上,努力打造一流的档案中介服务品牌,以档案中介服务独有的管理成效、文化品位和服务信誉去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使档案中介机构以规模经营模式走向更高产业平台。
3.制定相关标准与评估机制,确保外包项目质量。一是要严格遵循国家的相关标准规范。在总结贯彻执行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制定与完善本行业的相关标准和制度,如档案业务外包验收标准、档案文件登记备份数据存储管理规范、电子文件登记备份工作规定、档案文件扫描操作规程等。同时,档案业务外包方应与业务承包方保持密切联系,前者要根据自身的外包要求,对业务承包商执行标准的情况进行指导与监督;后者也要将工作进度及时通报给对方,并就出现的问题与前者积极沟通,共同研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达成共识,从而保证相关业务的顺利进行。二是要建立评估机制,确保业务外包项目质量。成果验收是检验档案业务外包质量高低的最有效方法。档案业务外包项目完成后,可由业务发包方组织召开专家评审会议,对承包方完成的项目进行验收,依照双方的合同约定和共同认可的各项标准进行检测和评估,审查合同履行情况,及时查出漏洞并弥补纠正。
也可由业务发包方聘请资质较深的第三方专家对承包方完成的项目进行评估;还可通过招标的形式聘请资质较好的中介服务机构参与项目的质量监理,以确保档案业务外包项目的质量。
4.加强安全管理,确保档案安全。一是档案业务发包方要根据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新特点,对现有业务进行认真清理。首先对业务是否需要外包进行可行性论证;然后对哪些业务可以外包,哪些业务不能外包划定一个明确的范围。根据档案信息在保密方面的新特点,一般选择部分档案业务外包。在此前提下,要将本单位的核心与非核心业务区分开来,宜将那些不涉及本单位核心与机密的档案业务外包给档案中介公司。二是业务外包双方(发包方与承包方)要签订合作协议。在协议条款中,要明确表述对档案载体与信息内容安全的保护。严格规定档案业务操作者不得损坏档案原件;不得随意破坏档案载体的完整性,如果确需拆分档案载体,必须征得业务发包方的同意,否则不得擅自拆分;不得泄露档案信息的内容等,一旦违反,档案业务发包方有权追究承包方的相关责任,包括经济责任及至法律责任。
5.注重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外包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国家要建立较为完善的中介机构从业人员考核、培训和注册制度。档案中介机构要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组织档案从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特别是加强对档案管理、计算机知识、信息开发、网络技术等管理知识的培训,尤其是信息处理、现代技术运用方面的训练,使他们在系统学习和掌握档案业务知识和方法的同时,不断提高信息处理技能,并实现工作理念、知识结构和工作技能同步更新,使其综合素质能够胜任档案业务外包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Michael J Faber. The Evolving Commer? cial records Center Industry. Information Manage? ment Journal,2001(7).
[2]黄霄羽.国外商业性文件中心现状特点评析.北京档案2009(6).
[3]任立宁.档案外包引领档案管理新趋势.河北企业2012(8).
一、单一档案门类管理的劣势
长期以来,单一档案门类管理是大多数企业档案工作的主要形势,随着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单一档案门类管理日益呈现出与企业发展不相符的特征,结合笔者于项目部的工作经历,笔者认为单一档案门类管理的劣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能跨档案门类进行管理
就目前而言,不少企业进行的都是单一档案门类管理的工作模式,这种模式的最大弊端就在于档案管理人员不能够对档案进行跨门类管理,例如:文书档案管理人员不能管理工程类档案,反之亦然。如此,一个档案门类至少需要一名档案管理人员。因此,单一档案门类管理的模式与当今企业改革与发展的要求,以及培养复合型档案管理人才的目标都不相符。
(二)不能有效整合多门类档案信息,进行开发利用
在传统单一档案门类管理的模式下,档案工作人员在对档案信息资源的整理以及开发利用方面也存在很大弊端,由于不同档案门类之间大都呈现相对独立的特性,使得管理人员在进行档案资源的汇总及开发过程中难以同时有效整合多门类、多类型的档案信息。这种互相独立的档案信息管理既不利于企业档案管理效率的提高,也不利于企业开展档案综合管理进而推动其信息管理一体化的实现。
二、文书及科技档案管理技术的主要区别
对行政管理、党务等活动进行记录的档案统称为文书档案,而对生产活动、科技理论等进行反映和记录的档案则多称为科技档案。就当下而言,文书档案以及科技档案在收集、整理、归档以及利用全过程中运用到的相关技术手段和综合管理的主要区别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文书档案强调规范化的模式管理
虽然文书档案以及科技档案同属档案范畴,但无论是在档案信息的收集、整理、归档还是利用过程中两者都体现出非常明显的差别。就文书档案管理工作而言,其大都是对社会管理活动中的个人或者组织的参与资料,例如文字材料、声像、图表、文件等各种形式的载体都可以归为文书档案一类。文书档案的规范化管理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文书档案管理应与企业文书工作相结合,只有两者形成分体式管理体系,规范文书档案的信息处理办法和公文格式,做好档案管理和文书工作的相互衔接,这样才有利于促进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发展。2.提高文书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当前不少企业的文书档案管理工作都是由其他岗位人员兼职,很难做到档案管理效率的有效提升,只有保障文书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才有利于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朝着更加规范的方向发展。3.应加强档案管理工作与各部门的配合度,从各部门收集的资料或者文件都应及时交由档案管理人员统一保管,制定统一的文件格式和目录编号,加强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科技档案强调精准的质量控制管理
不同于文书档案,科技档案大都是一些具有保存价值的科技材料或文件,例如在企业学术讨论、设备改造、科学调研、产品制造以及基本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各类文件或资料。在当下信息化水平逐步提高的时代,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呈现出许多不同于文书档案管理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档案收集要求的不同,科技生产活动的规律和特点决定科技档案的管理工作必须要遵循阶段性和成套性原则,科技档案的整理或收集工作不受年代的限制,无论是分期建成,还是跨年度建成,抑或是多少年之后扩建或改建的同一工程,其档案插卷方便,完全能够集中在一起,而文书档案的整理和收集工作则是按年份分类的,难以插卷。2.在对档案质量的控制方面,科技档案需要确保档案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文件成套性和项目完整性是科技档案完整性的鉴定主体。而科技档案的准确性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要确保企业科技档案数据准确、内容详实;二是档案内容应与其所记录的科技对象无二,这样才能更好突出科技档案的严谨和准确;三是不同的档案信息资源对于同一项目的记录应是一致的。现实标准和历史标准的双重性是科技档案在准确性方面区别于文书档案的主要特征,在这种情况下,动态管理应作为科技档案管理的主要技术手段。对于科技档案信息中的不准确之处,档案管理人员有必要而且必须加以修改,以实现对档案质量的更好控制。3.档案鉴定也是科技档案不同于文书档案的一个重要特征,档案鉴定的目的是预测档案对企业、社会所可能产生的作用和影响,科技档案需要对档案价值进行鉴定,这样才能对其档案价值进行宏观判断。科技档案的鉴定应以其对本企业所具有的经济价值、证据价值和现实利用价值为基础,以科技对象主体为关键,合理进行档案价值的鉴定,进而促进档案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三、档案综合管理应用趋势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单一档案门类管理模式必将不能适应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档案综合管理将会成为企业档案工作的主要发展趋势。档案综合管理工作的优势以及发展趋势如下:
(一)档案综合管理的优势
对企业档案进行综合管理有以下几点优势:第一,实行档案综合管理有助于提高企业档案开发与利用效率。档案综合管理使得各门类的档案汇聚到一起,信息完整而全面,再加上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对企业档案有效信息的提取和利用。同时,在实施档案综合管理的基础上,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检索工具,应用计算机可以准确、快速并且完整地检索出其需要的档案,既方便又省时。第二,对企业档案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以更好适应企业档案工作的实际需要。传统档案管理的模式是把档案分放在相应部门,然后由相应部门对档案依次进行编号、分类和排架,这种分而治之的管理模式不利于企业档案开发利用工作的有序开展。而在档案综合管理模式下,其不仅能够有效避免传统档案管理模式的弊端,还能够提高档案信息开发和利用的效率,更好满足企业实际工作需要。第三,实行档案综合管理模式,有利于企业机构改革工作的开展,其能够更大限度地压缩企业人员和机构,对于企业信息一体化和现代化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二)档案综合管理的意义和发展趋势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文书档案与科技档案在其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到档案再利用的一系列过程都体现出越来越多的差异性,其各环节的要求都是不一样的,这也表明了从单一档案门类管理到多门类档案管理的档案综合管理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实施档案综合管理,不仅能够避免传统单一档案门类管理模式的弊端,还能够有效进行不同档案间的整合,有利于整体数字化水平的提升,也能够对档案二次开发利用起到极为有利的影响。在实行档案综合管理的过程中,各企业都应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增进本企业高素质档案管理人才的引进,不仅能够进一步推动本部门档案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和提高,还能够加强对档案信息的开发和利用,能够对本企业未来的工作提供更具价值的借鉴思路,能够将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最大化,促进企业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更快提升。
关键词:建筑工程;档案管理;重要性;措施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archives management of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and indispensable link, archives management work in a certain extent,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ization, and to promote the harmonious and stable social development. Construction file management work the necessity and key obviously, this asks we must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and methods, in the relevant state laws and regulations under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onstruction, archives management work into the track.
Key words: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rchives management; importance;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2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建筑工程档案管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推动着建筑业的蓬勃发展,这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与质量的提高,对和谐稳定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同样意义重大。因此档案管理的重要性首先必须得到认识,然而要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并不能单单靠一部人的微薄之力,这需要相关主体以及工作人员全部投入其中。
保持建筑工程档案的齐全性和完整规范性,首先要做到对档案管理工作的统一指导与管理。工程档案是城市建设的产物,也是重要的成果。它能作为累积经验被加以运用和借鉴,也是城市建设的技术储备手段,同时更是城市规划建设工作进行的理论与数据基础,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重要依托。城市所有的建筑物、构筑物维修、改扩建工作都要以建筑工程档案为依据,城市建设经济效益的提高必然也要以建筑工程档案为重要支柱,同时城市防范灾难、灾难救护以及灾后战后的重建工作也要依据建筑工程档案。
建设工程档案不仅指导着城市的救灾与灾后战后重建工作,而且是防灾与减低损失的重要途径。建筑工程档案真实客观的记录整个建筑过程并反应建筑施工过程各个环节的本质、规律与联系,对日后的检测与维修、改建扩建甚至拆除等相关活动具有指导借鉴作用,同时也能加快建筑以及档案管理的学术研究的进程。工程档案活力和价值主要还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建筑工程档案与工程使用管理息息相关,工程的使用管理永远离不开档案管理的支持与引导;②建筑工程档案不仅被自身工程所利用,而且被其他同类甚至不同类的工程设计建设参考与借鉴,甚至被反复地屡次地利用。它引发着建筑科学技术研究的发展。
二、工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缺陷与弊病
.鉴于各种原因,工程档案的质量及管理中依然问题重重:
.(一)施工管理文件原件缺失。存在设计监理建设单位下发复印件形式的施工管理重要文件的现象,不符合工程资料档案管理的标准与要求。
.(二)工程质量验收签证资料缺乏完整性。由于工期紧张等原因,建设方在现场验收后未能按国家相关规定举行签字仪式。
.(三)竣工文件编制不规范。原始资料很少能能做到分门别类的归档成册,即使部分成册的也存在无目录或者目录错误的现象,甚至还有的存在分部使用代用图的现象,而竣工文件中明确要求具备竣工图一分部工程组卷,这就催生了图纸大量缺失现象的产生。
.(四)施工验收原始签证资料格式有失规范。原始施工验收签证资料在开工前没有做到统一规范要求,却是在施工过程中不断更改和完善,这导致资料在格式内容方面失去统一性,给统一装订成卷的工作带来极大的麻烦和困难。
.(五)施工原始资料书写不规范。字迹潦草、字体不规范甚至错别字的现象比比皆是,大量文件甚至没有加盖印章或者当事人签名,这给后期的编制及归档工作带来诸多不便。
.(六)缺乏统一的管理模式。从档案管理的部门分析,有单独的工程档案管理室的单位在这方面工作比较认真负责。但是还存在大多数的单位没有专门的档案存放地点,没有专职专业没有管理人员,造成档案管理材料缺乏专业性与统一性。
.(七)缺乏复合型档案管理人员。基层单位的档案管理人员缺乏档案管理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远远不能满足档案管理工作的种种要求。
.(八)工程资料移交不能保证及时性。工程资料及竣工资料移交过程中普遍存在拖沓情况,造成延误档案的统一管理时间,有甚者会造成资料的丢失。
三、有关完善健全建筑工程档案管理的意见与建议
.(一)建立健全现场办公的管理制度。工程档案管理人员要亲自深入到工程中去,实地考察现场施工情况和进程,参加相关工程技术例会并做好详尽客观的记录,针对性地收集档案对象并了解档案形成时的具体情况。并借鉴前期档案管理中总结的相关工程建筑经验,及时参与解决遇到的种种问题和困难。这要求档案管理人员不仅要对所在的工程做实时检查、档案接收以及理论指导,同时要对登记在册的项目进行调查及分析研究。尤其对比较成功的有影响力的建筑工程项目要着重分析。在进行现场指挥过程中,档案管理人员与建设单位在思想上要达到统一,以应对建设施工过程中遇到的种种疑难性问题,并根据具体情形制定档案编制方案,做好项目档案的示范样本,逐步创出重点工程服务的新途径,能得到建设单位的普遍认可和一致好评。
.(二)要做到统筹部署,不断健全管理体系。建筑工程档案囊括工程中的全方面内容,并且贯穿与工程的整个进程,这就要求档案管理必须包含工程的方方面面并做到全程跟踪指导。尤其建设初期,工程档案管理人员必须积极及时地加入到工程中,这才是遵循项目建设和档案形成的规律,有利于及时收集档案管理材料并做到统筹管理。在工程施工进度中,尽快组织形成企业档案馆、项目档案室、施工资料员的三级管理体系,并保证档案管理与建设进度的同步性。项目申请立项时便要积累文件资料并整理核查,项目竣工验收时文件资料的验收工作也要同期完成,以避免存在遗留问题,从而保证归档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三)加强工程档案管理队伍建设。在工程建设中加强档案管理工作,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首先,要配备档案管理专业水平高、工作能力强的专职人员,负责文件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其次,要保持工程档案人员的相对稳定。并且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大量业务指导和培训,使其掌握建筑工程建设工作中会形成哪些类型的文件材料,哪些是属于有保存价值的档案今后需归档和具体的归档范围。
.(四)建立资料归档会签制度。工程档案部门不仅要同计划、财务、工程等部门形成验收会签制度,还应与相关部门形成考察培训资料会签制度,避免考察资料的流失,为工程项目日后使用提供方便。
.四、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档案管理工作在工程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认真做好建筑工程档案管理工作非常必要。但是做好此项工作远非几个人就能完成,而是要靠各责任主体及相关人员的共同重视。我们应制定一些具体的措施,严格落实有关的法律规章制度,确保建筑工程档案管理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参考文献:
[1] 晋爱萍.对加强和规范工程档案管理的思考[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10年05期
[2] 曹晓滨.做好公路建设工程文件归档工作[J].科技信息.2010年15期
[3] 鸿芦雁..工程档案材料收集初探[J].兰台内外.2010年03期
关键词:建筑施工;安全问题;处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伴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应人民不断增长的生活水平的需求,建筑施工工程也日渐增多,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安全问题,涉及到人们的生命财产的安全,更是建筑工程施工中的一项首要问题。
2、建筑施工中存在的安全管理问题
建筑施工安全问题是建筑施工企业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它极大地威胁着工程质量和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由于建筑施工的不安全因素相对较多,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事故。当前建筑领域安全生产的形势依然严峻,事故的危机存在于安全管理的各个方面。近几年来,全国各地发生的施工工伤事故和特大伤亡事故的统计数字时刻提醒大家,建筑施工的安全势态非常严峻。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忽视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
一些建设单位片面的缩短建设工程的工期,却忽略了建筑工程安全管理重要性,从而导致在建设过程中,出现建筑施工单位为了赶工期,没有健全施工安全管理体系,又缺乏必要的安全措施,阻碍了建筑安全生产工作的开展,因此建筑人员的生命和健康得不到保障,降低了建筑工程施工效率。
2.2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淡薄由于我们的建筑施工人员大部分都是农民工,大部分施工素质和安全意识不是很高。在建筑施工过程中,自我保护意识的基本知识相对薄弱,导致这些建筑施工人员在工作中经常不顾安全作业的管理程序去施工,就会给建筑工程的施工安全管理带来隐患。如果施工单位没有加强建筑工程施工人员的培训,建筑施工施工人员就不能掌握安全施工工序,就会很容也违反施工安全标准,很容易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在建筑工人的生活和健康的损害的同时,建设单位也会造成一定的损失。
2.3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投入力度较小
在建筑单位在对建设工程进行施工安全管理时,必须加强施工现场安全防护设施的管理。因加强施工安全防护设施是保护建筑施工工人的人身安全的重要基础。一些施工单位盲目追求工程的经济利益,在施工现场缺乏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和设备,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施工现场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另外,有些施工单位为了赶工程的工期,就要求建筑工人加班,长期使得施工人员处于非常疲惫的状态,并且没有定期给建筑工程施工人员实施安全培训,导致施工人员缺乏必须的施工安全生产知识,这也是发生安全事故的非常重要因素之一。有的施工单位没有给建筑施工人员提供意外伤害保险,不能保证在事故发生后,没有保障的医疗治疗费用,因此错过了理想的治疗时间,从而没有达到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目的。
2.4缺乏必要的施工现场安全管理
建筑工程的一般施工规模都比较大,因此消耗的材料数量也非常大。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如果建筑材料进入施工现场,没有进行完善的管理检验和规划,将导致建筑材料的混乱的堆积在施工站点,占用大量的施工面积,不仅给建筑材料的建筑施工人员带来困难,而且还给建筑工程施工人员带来风险,此外,如果施工现场的各个位置顺序混乱,乱停车辆和施工机械设备,缺乏合理的水电网布局,严重的私接乱搭现象,这都会增加发生施工现场安全事故的风险,给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带来困难。
建筑施工中安全管理的措施
3.1.危险源的确定
在施工现场,作为建筑施工的管理部门人员,在对整个的现场施工进行管理过程中,要及时对整个的施工现场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并界定出在施工现场及施工过程中的施工区域、施工环境、施工设备、施工人员等,都是否属于危险源。同时,做为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还要清楚的了解这些危险源所蕴含的危险信号,这些危险源所具备的危险性质、危险程度,以及危险存在的状况、危险源的能量和物质转化为事故的转化过程规律、及其转化条件、以及触发危险因素都是什么。在施工现场当中,管理人员还要正确的掌握及分析危险源所隐藏的危险信息,以及各施工过程中的内在矛盾与必然联系。并且通过认真的分析,找到事故隐患发生的原因到结果的途径,且揭示其内在的联系以及相互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够得出正确的分析结论,并及时的采取恰当的手段或安全策略解决安全问题。
3.2.安全评价 安全评价这个概念,相信在很多的建筑行业内的人士都不是很陌生的,那么什么是安全评价呢?安全评价指的就是,在建筑行业中的施工现场进行全面的评价。详细的解释,就是指对于建筑产品当中的一些施工材料的安全性以衣质量性,或者是它的全面性进行的综合的评价,包括在施工现场当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安全性的隐患,能出现的风险或者是安全问题进行一定的评价。3.3.提高材料质量,推广使用新材料 高质量的建筑材料,往往是房屋建筑安全性的首要保障,建筑工程在施工中,在选择原材料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货比多家,并根据建筑的要求,选择符合建筑要求、且具有出厂合格证的质量达标的原材料。所以,在正式的施工前,在材料的购置上,应该综合多方面的性能,对于材料要进行严谨的选择,并且要选择优质的材料。除此以外,最好在选材上,还要进行现场的试验,或者是通过取样复检的方式,来确保材料的质量。伴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以及生产业的不断的进步,现如今也出现了许多的新型的建筑材料,在这些材料的推广中,不要轻易相信销售人员的推销,对于这类材料的使用,还应当根据建筑的要求,以及材料的新特性,最好是经过试验,或少量取材进行试用。虽然这些新型的材料,更有利于推动施工技术的创新,以及施工工艺的不断改革和提高,还能够提高建筑物的质量,但与此同时,也增加了材料使用上的风险系数,增大了安全事故发生的风险。
3.4. 安全防护工具化、定型化、标准化
长期以来,许多建筑施工现场实行的是粗放式管理,机械、材料、人工等浪费严重,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低,能源消耗和发展效率极不匹配。实行标准化管理,把科学管理落实到工地的每个细节、每个过程、每个岗位,使各项管理流程程序化,实现对现场的准确、快速、全过程的监管,不仅有利于现有施工规范条件下的生产节约、降低成本,而且有利于把建筑节能新技术、新产品真正运用的实践中,加快技术创新,促进技术进步,促进建立循环经济模式和创建“节约型社会”。实施“安全防护工具化、定型化、标准化”适应了时展的需要,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和政府监管水平。管理标准把原来比较分散的质量、安全、队伍管理等各项重点管理要求有机地整合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清晰、明确的链条,有利于企业学习掌握和在实践中有效贯彻。同时,标准化管理有利于行业主管部门对企业的行业管理,促使企业不断查找管理缺陷,堵塞管理漏洞,实现政府监管方式从运动突击式和重审批、重处罚向长效的管理服务型转变。 3.5.工作人员意识
对于建筑行业中的施工人员,以及管理人员,都应当具备一定的安全责任意识,也就是说,在施工过程当中,在真正的进行施工以前,要对施工人员进行相关的岗前培训,以培养施工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可以帮助大家了解在施工过程当中,有可能出现的一些安全性的问题,或者是对于出现的安全问题,如何及时的进行排查和解决,以及在出现了安全事故以后,如何应急和应对。对于管理人员,有责任帮助大家了解他们的工作职责以及具备安全意识,在遇有紧急情况时,要及时的对建筑施工的安全监督以及管理人员提供预测信息,以使之进行有的放矢的监督与管理工作,切实的保证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
3.5.制度的完善
在建筑行业当中,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要建立合理、明确的责任制度。在建筑施工之前,相关的管理部门,要及时的建立起相对应的管理制度。对于具备了相应的管理制度的单位,还要对其原有制度,进行相应的完善措施。例如,对于相关的施工单位,要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来切实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在有了制度的约束以后,还要切实的进行制度的执行工作。在平时的施工工作中,要及时的普及安全知识,做好安全生产的培训工作,强化安全意识。同时还要加强管理,实施健全的安全责任制度,要把安全问题做为重中之重,重视起来。
结束语:
伴随着时代不断的发展,建筑工程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要求,不断的兴建起来,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频频发生的安全问题,,更是给人们带来了警醒。在建筑中,要把安全问题当做一件首要的问题来抓,要及时的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对安全事故及时做出分析,并根据安全事故的发生,及时制定一些可行性的避免措施,有效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郭朝旭,梁彦杰《浅析当前建筑施工安全的问题》科技风. 2010(11)
[2] 叶善图《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探讨》内江科技. 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