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4 16:49:38
序论:在您撰写小学阶段课程特点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1、普及性:小学阶段教育是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国家为每个适龄儿童提供的基础教育,应提供均等的就学机会。
2、基础性:小学教育是为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从事终身学习打基础的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教育,不是精英教育、专业教育,因而它的课程内容和要求是基础的、有限的和具有发展性的。
3、发展性:小学教育的课程设置给学生全面、丰富的发展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学生自主、多样、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英语 课堂教学 学生参与现状 有效措施
中国学生在进行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会受到教学环境的影响。就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来说,学生的年龄尚小,虽然可以得益于语言学习的天性,但是同样也存在认知方面的问题,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不高,导致的最终结果就是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有效性的降低。
一、现阶段小学英语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参与教学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在小学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教学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英语课程本身的特点以及小学阶段学生的具体特点,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时,表现出来的积极性以及热情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点表现:
(一)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就小学学生的学习状态来说,他们还处于一个好奇心比较重,并且在接受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力比较分散的一个阶段。因此在小学英语课程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一旦教师讲授的课程知识或者是教学手段让学生提不起相关兴趣的话,那么学生极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
(二)参与程度不足
在小学阶段英语课程教学过程中,除了注意力不集中这一问题之外,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中,还存在参与程度不足的问题和现象。就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来说,开展有效教学的前提之一就是学生足够的参与程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需要学生的密切配合。从这一层面来说,现阶段小学生在参与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参与程度不足的问题成为影响其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解决现阶段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问题的有效措施
从上文的相关叙述中,我们已经了解到现阶段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教学时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进行有效的改进呢?
(一)从学生的阶段特点出发,对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的设计
通过前文的相关论述,我们已经了解到,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而这一系列特殊性是影响其教学参与性的主要原因。因此,为了及时改变现阶段小学英语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教学的有效性,建议教师在进行具体教学活动之前,首先应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具体特点,对英语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合理有效的设计,从而做好有效教学开展的第一步;其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时,还应结合教学的备课,对课程教学效果进行准确的观察,对课程教学过程中一些不合理或者不合适的地方进行改进,比如有的教学内容是教师依据自己的理解添加上去的,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根本不感兴趣,一旦出现这样的信号,教师一定要及时的调转方向,尝试用另外一种方式进行切入。
(二)多媒体课件的有效应用
对现阶段英语课程教学的参与问题进行有效的变革,除了上文中提到的从学生的阶段特点出发,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设计之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对英语课堂进行有效的丰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阶段多媒体课件在教育领域已经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在小学阶段英语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多媒体课件,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学生在课程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可以得到视听等多方面的刺激,便不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了。在应用多媒体课程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课程资源搜集的有效性。这一部分工作是需要教师在课程开始之前就准备好的,教师在收集课程信息的过程中,应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的具体需要进行信息的筛选,从而保证相关信息的选取能够充分发挥其对课程教学的辅助作用。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课程质量,同时还能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学习需求得到满足,那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不可能会出现参与不足等问题的。
(三)合作式教学的开展
就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状态来说,他们是非常享受团体合作的。在英语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进行有效的策划,从而开展良好的英语课程教学。合作教学的开展,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同时还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会直接影响到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现阶段英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是提高课程教育改革条件下英语课程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英语教育工作者们应扮演好自身的角色,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具体特点,综合考虑学生的认知和兴趣要素,以有效教学设计为主要目标开展教学,对教学理念进行合理的转变,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和课堂张力,争取为小学阶段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作出应有的贡献和努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作业;多媒体应用
随着课程教育改革的发展以及现阶段小学语文课程作业的现状,对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作业的改进势在必行。那么在具体的改进过程中,应该从哪些方面采取相关措施,对小学阶段的语文作业展开有效的改革呢?
一、寓“作”于乐
就小学阶段的语文作业来说,如果只是按照书本的相关内容一板一眼地展开作业的话,恐怕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他们对于世界万物有着格外的好奇心理,如果在具体的布置作业过程中能够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将教材的具体内容融入游戏中或者活动中,不仅能有效丰富小学阶段课程作业,同时还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具体课程作业的参与程度。就小学语文作业的呈现方式来说,并不一定非要以家庭作业以及课堂作业的方式来呈现,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具体特点,利用游戏以及情景模拟等方式,对语文作业进行有效的铺垫和引入,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业布置的意图,并且加大相应的训练力度。
二、多媒体课件的有效应用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课程教育改革的推进,使得多媒体资源在教育领域取得了比较充分的应用,但是,在小学阶段的作业方面,对多媒体的应用似乎还没有得到普及。对小学阶段语文课程作业进行有效改革,除了通过游戏作业方式对语文课堂作业进行有效的丰富之外,还应加强对多媒体课件的有效应用。教师在布置作业之前,首先应结合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通过互联网平台收集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资料或者课件,然后将具体的课程内容进行重新编排,争取通过最有效的方式将课件与作业内容进行有效结合,激发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参与意识,对语文课程的知识内容进行有效吸收;如果教学条件允许的话,教师还可直接将学生带入多媒体教学,通过网络平台的操作模式,让学生更加立体地感受语文作业教学的魅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并且让他们在完成语文作业时享受整个过程。
通过上文的相关叙述,我们可以看到,在课程教育改革的要求与号召下,现阶段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作业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革新,在革新的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具体特点以及学习需求出发,对整个作业过程进行有效的设计,结合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式,采取有效的游戏作业以情景教学以及合作作业等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作业过程中并且享受完成语文作业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意识,为小学阶段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课程教育改革目标的完成作出应有的贡献和努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幼小衔接;断层;幼儿园;小学
当今教育发展呈现出普及教育、终身教育、个性教育的时代特征,科学的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和期待。但是时至今日,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仍然是一个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孩子不能很好适应小学生活的现象有一定的普遍性。到了小学后,部分孩子出现经常生病、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握笔姿势错误、生活不能自理、学习成绩跟不上等现象,造成他们的心理压力过大,甚至厌学的现象。幼小衔接问题处理得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孩子入小学后的学习,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可见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努力寻求好的解决办法。
一、幼小衔接的含义
幼小衔接指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处于幼儿园与小学阶段的学童具有不尽相同的身心发展特征,解决好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对于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教育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幼小衔接阶段是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也是幼儿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期,如果处理得不好,就会对幼儿日后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幼儿园与小学的教育衔接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园教育不仅是小学等学校教育的奠基阶段,也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小衔接的过渡应该是自然的,这要建立在整个幼儿阶段的正确 发展基础上。孩子能够较好地适应小学生活,不是仅靠幼儿园大班的培养,而是建立在整个幼儿阶段的良好教育基础之上,以及小学阶段对学生的适应性培养。幼小衔接不应是简单地在幼儿园和小学之间增加一个过度环节;幼小衔接不是谁靠谁,而是幼儿园和小学都要遵循儿童的发展规律。幼小衔接的关键是要遵循教育的规律;核心是要找到“奠基阶段”的内容。如果幼小衔接工作的结果是使幼儿园越来越小学化或者是使小学教育幼儿园化,这都是不科学的,不利于儿童的终身发展的。
二、幼小衔接教育问题的主要根源
德国的哈克教授认为,从幼儿园到小学,不仅是学习环境的转换,也包括教师、朋友、行为规范和角色期望等因素的变化。他根据观察和研究指出,处于幼儿园和小学衔接阶段的儿童,通常存在着下列六个方面的断层问题:①关系人的断层。孩子入学后,必须离开“第二个母亲”角色的关系人――幼儿园教师,而去接受严格要求、学习期望高的小学教师,这使孩子感到压力和负担。②学习方式的断层。小学中正规的科目学习方式与幼儿园的自由游戏、探索学习和发现学习方式有较大区别,孩子必须有适当的时间加以适应。③行为规范的断层。通常在幼儿园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个人要求,在小学不再被重视,孩子入小学后,必须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融入集体,他们以往的感性将渐渐被理性和规则所控制。④社会结构的断层。孩子入小学后与幼儿园的友伴分离,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结交新朋友,寻找自己在团体中的位置并为班级所认同。⑤期望水平的断层。家长和教师都会对上了学的孩子给予新的期望和压力,为了学业而减少了孩子游戏、看电视的时间等。⑥学习环境的断层。幼儿期的自由、活泼、自发的学习环境转换成为分科学习、有作业、受教师支配的学习环境,孩子容易陷入不注意状态或学习障碍。以上断层使德国30%的小学生有不适应现象,导致学习兴趣低落、恐惧、焦虑以及攻击性强等行为发生。因此,解决好这六个断层的连接问题,是做好幼小衔接的关键。哈克教授的研究对我们具有借鉴意义。
三、各国幼小衔接的相关策略
1.学制上的衔接
美国的幼儿教育主要是指对0~8岁儿童进行的教育。年满5周岁的幼儿可以免费进入学区内小学附设的幼儿园就读,幼儿园与小学一、二年级形成“K-2”学制,是美国幼教的一大特色。
法国摒弃以年级为单位组织教学的形式,把学前儿童和小学儿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启蒙教育阶段”,包括母育学校的小班和中班;第二阶段为“基础学习阶段”,包括母育学校的大班和小学前两年级的儿童;第三阶段为“深入教育阶段”,包括小学最后三个年级的儿童。母育学校的大班既是启蒙教育的最后阶段也是进入基础学习阶段的第一年,大班中已经达到第一阶段学习要求的学生便可以开始第二阶段即基础学习阶段的课程,和小学前两年级的学生一样主要学习法语和数学,并初步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
英国初等教育分为2~5岁儿童的保育学校、5~7岁儿童的幼儿学校和7~11岁儿童的初级学校,儿童从5岁开始实行义务教育,全部入幼儿学校,经过两年预备教育后再入初级学校。
2.课程上的衔接
美国采用国家本位的课程设计或学校(幼儿园)本位的课程设计模式,以确立幼儿园与小学课程的连续性与一致性。部分州实施幼小衔接课程(Transition Program),为了让某些尚未具备小学一年级基本能力的幼儿得以顺利衔接小学课程,特别安排有关认知学习方面的课程训练。
日本新《幼儿园指导要领》将幼儿园原来课程中的六领域(体育、语言、自然、社会、美工、音乐)改为五领域(体育、语言、人际关系、环境、表现),同时在小学一至二年级的课程中增设一门新课――生活课。该课程最大的特点是综合探究性, 让孩子对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多种多样的探究。这门课程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上都类似于日本幼儿园教育中的“环境”领域(与我国幼儿园科学教育领域类似), 是一种以儿童的探究为核心的儿童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课程。它注重让儿童学习与生活相关的各种初步的科学知识, 让儿童形成初步的科学能力和科学态度, 注重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儿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 由于综合探究的学习观的影响和综合探究课程的出现,日本的小学教育正在向幼儿园教育靠拢, 既学习幼儿园教育综合探究课程的教学方式, 又学习幼儿园教育中儿童综合探究学习的方式。
3.师资上的衔接
美国的幼儿教师与小学低年级师资是合流培训的,在大学教育院系毕业后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其证照是涵盖幼儿园与小学低年级(K-2)阶段的。因此,幼儿园教师与小学低年级教师,对比两阶段儿童的身心发展与学习特质、教学内容与方法,都能彼此了解,甚至在衔接策略的协调沟通上,也能考虑儿童的差异需求,使幼儿园教师与小学低年级教师得以在课程设计、教学形式与环境创设上,更能考虑幼儿身心发展的共同特质,进行课程与教学设计。
英国的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在职前所受的师范教育是相同的,包括幼儿阶段和小学阶段,这种教育使得他们对各年龄儿童的特点都有一定的了解。英国早期教育机构的教师来自大学,保育员来自推广教育学院。教师必须通过四年学习并取得教育学士学位,她们的工作对象是3~9岁的儿童。保育员的工作对象是 0~8 岁的儿童,在校所学课程也是相应的。教师在学习期间已经对学前和小学的儿童状况有所了解,这对于他们从事衔接工作大有帮助。
四、对于我国幼小衔接的展望
1.突出理念上的衔接
全面地看待幼小衔接工作,既要考虑到微观的幼小衔接,也要考虑到宏观的幼小衔接;既要考虑到认知内容的衔接,更要考虑到身体的、情感的、态度的、社会的等内容的衔接。儿童的发展既是阶段性的,又是连续性的,一个儿童决不是在跨入小学的那一天,突然失去幼儿的特点。发展的连续性规律决定了在衔接时间,幼儿园和小学两阶段的特点同时并存,且相互交叉。幼儿阶段的特点逐渐减弱,小学阶段的特点逐渐增强。为适应儿童在此时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促进其健康成长,幼儿园和小学都要是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即不能一味地要求儿童适应小学生活,同时要强调让小学教育适应儿童的发展。
着力改变幼小衔接工作只停留在表面的现状,幼儿园方面要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汁划、足够长时间的社会与学习适应性教育,真正意义上减缓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两个阶段的坡度,而不是在大班临毕业前做一些突击性的训练,或做一些诸如改变课桌摆放形式,延长课时等浅表性的工作;要将精力集中放在对幼儿进行入学前的心理准备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的坚持性,注重思维与能力的训练,做好入学准备。小学方面则可弹性调整小学一年级入学初的课程内容与节次时数安排,考虑幼儿个别特质与幼小经验的差异,让幼儿有更弹性的衔接转换与适应期,得以逐渐融入小学阶段的课程与教学之中。
2.搭建三方沟通平台
综观幼小衔接的现状,还普遍存在着幼儿园、小学及家长三方联系较少或不够深入的状况。我认为,解决幼小衔接问题,必须让家长积极参与,搭建好三方沟通平台,共同就作息时间、学习方式、习惯培养等问题进行研讨,形成一定的共识:根据两个阶段的差异性互相靠拢,将共性之处如“兴趣点、习惯培养”等加以发扬光大,这是做好衔接工作的核心环节。这些转变为互动式的衔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家长做好配合教育工作的基础上,幼儿园教师应该与小学低年级教师一起拟订课程目标、商讨课程设计、组织课程开发、互评课程实施,统筹安排幼小衔接教育的内容,增强幼小衔接课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例如编拟“小一新生入学手册”、亲子教育简讯或刊物,除了可以让幼儿园教师熟悉小一新生入学的相关课程、教学与辅导策略外,更可让家长充分了解孩子在此阶段的衔接信息,对幼小衔接给予协助与支持,强化与教师间的理念沟通和参与学校课程发展与课程设计,给教师提供适当的教学支援,这样就能为较好地搞好衔接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1]陈帼眉.《关于幼小衔接的几点思考》.《早期教育》,1998年第1期
[2]杨敏,印义炯.《从哈克教授的幼小断层理论看法国的幼小衔接措施》.《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9年第4期
[3]许艳.《美国幼小衔接的经验及启示》.《教育探究》,2009年第4期
【关键词】小学 思想品德 案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86-01
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学习的初级阶段,对于许多知识及概念都还不能完全的理解。案例教学法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中的应用,能够从实际出发,最大限度帮助学生立体化一些知识及概念,集中学生注意力的同时,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下文论述中,笔者从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现状入手,围绕案例教学法应用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并就其具体措施提出了建议和意见。
一、从教学现状来看案例教学法在思品课中介入的必要性
小学是学生步入学习生涯的第一个较为正式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学生的知识量、知识架构以及学习习惯都处于快速发展和形成的时期,学生们对知识的态度呈现出明显的反差,热爱学习的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有的学生却存在厌学思想;小学生由于知识体系的缺乏,基础知识的空白,对所有不明白的东西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是伴随好奇心而来的,还有一颗容易遭受挫折的敏感的心。小学生的阶段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小学阶段课程教学效果的不可控性,从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教学手段单一,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天性来看,仅仅依靠传统教学方式来集中学生注意力的话,难度较大,教师必须进行教学手段的创新;此外,现阶段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还面临着教学目标、教学主体不明确的问题。教师习惯于从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出发,可是却忽略了学生主体在这一任务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脱离了学生的立场。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具体实例之上对教学内容进行辅助说明的教学手法,这一途径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有效迁移,帮助学生理解具体知识点的同时,最大限度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效率。结合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现状来看,案例教学法的介入是改变尴尬教学局面的有效措施之一。
二、案例教学法在小学思品课程教学中介入的具体措施
从上文论述中,我们已经了解到,对学生特点进行充分考虑是提高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质量及效率的基础条件。案例教学法在思品课程中的应用,目的在于从学生角度出发,将知识与实际例子相联系,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解读的过程中,深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巩固和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结合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现状来看,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充分了解学生特点与天性,有目的的进行案例计划
小学是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初级阶段,同时也是小学生的启蒙教育阶段。这一时期教育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功能性,而侧重于适应性,即让学生在适应的过程中慢慢接受教师的教育观点及在教学过程中想要传达给学生的观念主张。案例教学法是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教学手法,同时也是小学阶段思想品德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和措施。在具体施行的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天性,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尊重学生基础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最大限度保证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小学阶段学生最为基本的特点就是好动、好奇、好玩,如果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能够对学生这三个基本发展特点进行充分掌握,站在学生立场思考的话,必然能收到良好的回应。比如,教师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的配以情景教学以及游戏教学,获取学生好感的同时,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二)加强情感沟通与思想交流,深入案例教学核心
思想品德教育要实现的是“教育”的目的。鉴于小学阶段学生叛逆,喜新厌旧的性格特点来说,如何抓住学生的胃口,有针对性的选择教育目的实现的途径,是现阶段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们都需要思考的问题。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始终一幅高高在上的姿态,并且将品德教育中涉及到的内容强行灌输给学生,不仅难以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来说,实际上是一种损害。案例教学法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应用,实质上是通过转换师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来实现的,即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走到学生中间去;学生从座位上站起来,走到案例中去。因此,就案例教学法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来说,除了尊重学生天性与特点,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以外,还应加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与思想交流,充分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价值观形态等,合理判断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态势,根据教学具体内容,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德育的健康发展;此外,还应扮演好“帮手”的角色,针对学生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思想品德课程的知识和内容进行及时的解决,提高学生对知识应用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好感,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为接下来案例教学法的继续和进行奠定基础。
三、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案例教学法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应用,不仅是提高思想品德教育质量与效率的有效措施,同时更是发挥小学德育工作启蒙作用的重要途径。在案例教学法具体的应用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发展实际,秉持对学生发展负责的德育教育态度,尊重学生的天性,充分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及价值观形态,合理判断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态势,针对学生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思想品德课程的知识和内容进行及时的解决,提高学生对知识应用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好感,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争取为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及学生全面发展的实现奠定基础,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曹卫东.案例教学法在小学思品课中的介入[J].教书育人,2013,34:20-21.
[2]冷玲玲.关于小学思想品德课案例教学法的探究[J].学周刊,2014,20:67.
[3]苏立琦.案例教学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应用[D].渤海大学,2014.
关键词:小学阶段;数学课程;具体特点;多媒体教学
就多媒体的教学模式来说,不仅是对具体课堂教学进行有效丰富的重要措施,更是对相应课程教学质量进行提高的必要途径和手段。但是如果在引入多媒体的条件下却脱离教材内容的话,可能会取得相反的效果,那么在具体的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应该从哪些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开展相关教学呢?
一、深入理解教材宗旨
通过上文的相关论述,我们已经大致了解了将多媒体教学融入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如果要想充分利用好这一教学策略,在具体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建议教师首先对教材的具体内容以及相应的教学宗旨进行深入的学习和了解,为多媒体教学资源的收集和准备提供有效的依据和指导。就小学阶段数学课程开展的主要教学任务来说,在相应的课程标准中已经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小学阶段数学课程的开展,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创造力课程的学习,从而提高小学阶段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基于此,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在开展多媒体教学时,应对这一教学宗旨进行准确的把握,从而对相应的课程教学进行有效的设计。
二、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倾向
小学阶段教材在设计的过程中很大程度都是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考虑的,因此,除了对教材的内容和宗旨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把握之外,在多媒体教学开始之前,教师还应对学生们的兴趣倾向以及爱好进行全面把握。都知道小学阶段学生的性格以及心理正处于一个发展的阶段,促使他们进行学习的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天性,因此有效教学的定义必然包含了对学生情趣倾向的考虑和利用;再加上教材设计者在设计小学阶段数学教材的过程中,必定是依据小学阶段学生的发展特点来进行设计的。多媒体教学方式是课程教育改革条件下推出的新的教学方式,就更应对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考虑。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小学阶段数学课程多媒体教学方式的有效应用客观要求教师对课程教材的具体特点以及相应的设计理念进行深入的掌握。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工作者应尽量站在学生的角度对相应的课程教学进行有效的策划,争取为学生创造更好的成长和学习空间。
参考文献:
幼儿园和小学教育,是孩子学习生涯中两个重要的基础阶段。教师和家长通过切身体验,发现学生在幼儿园和小学学习的衔接上存在问题。因此,做好过渡期课程学习方面的衔接研究以及帮助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的策略研究都是非常必要的。
二、当前小学低学段中存在的幼小课程衔接问题
1.幼小课程目标存在的问题
幼小衔接阶段的学生需要身心全面健康发展,而并不只是认知能力的发展。有些人把幼小的衔接目标等同于单纯的知识的接受和拓展,忽视了学生情感的发展与变化。许多小学生在小学阶段很难适应小学课程学习活动,这是因为小学教师十分重视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忽视了学生情绪和思维的全面发展。学生的身心发展是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的,每一阶段的发展既体现了上一阶段的特点,又为下一阶段的发展打下基础。而当前的幼小衔接课程很少考虑幼小衔接阶段幼儿的心理发展需要。
2.幼小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
在课程内容上,一年级学生在幼儿园学到了很多知识,幼儿和小学在课程内容上存在许多重复和交叉的知识点,使许多小学低学段学生接受的大部分知识是已经学过和了解的知识,导致其学习积极性不高。
3.幼小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
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学习特点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加之小学低学段的学生认知水平发展还不完善,其形象思维严重,注意力较差,所以小学低学段的课程活动应当遵循生活化、实践性和游戏化的原则。但当今小学低学段的课程实施只注重形式上的衔接,过于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使学生的学习压力剧增,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甚至严重时会产生厌学等现象,不利于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关于小学低学段幼小课程衔接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1.课程目标
对于幼小衔接的课程目标,教师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与技能的发展,更要注重学生情感与思维的发展。而小学低年级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其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还未完善,加之幼儿园课程的自由性与个性化的影响,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规则意识薄弱,逻辑思维和情感的发展不够完善。所以,幼小衔接的课程目标要根据小学低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设计,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2.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的选择,重点在于教师选择如何教学,哪些内容适合学生;幼小衔接教育要为学生顺利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做好准备,而这些又需要具体体现在教学内容合理把握与选择上。以小学数学课程与幼儿园数学领域的衔接为例,对于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与技能,体验学习数学的过程,培养数学意识与数学能力及思维,培养数学兴趣和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幼儿园与小学数学教师的课程衔接目标基本趋同,都比较关注动作技能与情感领域目标,而在数学认知领域目标则存在差异。
3.教学方法
每个教育阶段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各有差异,幼儿教师以游戏法和操作法为主要形式,而小学教师选用最多的则是讲授,因此小学的课堂教学使小学低学段的学生很难适应小学的课程活动与学习活动。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小?W低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与方法,使其更好地适应小学的课程活动与学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