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工程技术质量管理范文

时间:2023-08-04 16:49:32

序论:在您撰写工程技术质量管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工程技术质量管理

第1篇

关键词:质量;体系;施工现场;奖励;材料

1 质量是工作的重中之重

面对林立企业单位,客户是怎样从他们中间挑选合适的单位呢?是质量。而企业面对这么多的竞争对手,靠什么才能打败竞争对手,从他们中脱颖而出,立于不败之地呢?是质量。面对市场的优胜劣汰,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面对身边诸多同行的倒闭,无数的血泪史告诉我们质量的重要性。君不见那些百年的老企业他们是靠什么屹立在行业的顶峰,质量,永远是质量。如何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质量,还是质量。如何实现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质量,还是质量。所以说,质量一直是一个企业运行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如何提高质量一直是企业决策者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并且,由于时代在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眼光也越来越高,对于产品质量的要求自然也越来越高。对于建筑企业来说,建筑产品的质量可以从以下及几个方面来说:①建筑产品自身的结构质量,分别为建筑产品本身的牢固性,安全性和耐久性;②建筑产品外观上的质量,室内装潢符合客户的审美要求;③建筑产品在使用功能上的质量,一定要满足客户的日常生活需求,这一部分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就不是设计上原因,而是施工时的质量方面导致的。建筑企业如何避免这些建筑产品的最普遍的问题,提高工程技术和产品的质量,这是企业赢得客户口碑,争取市场份额,是企业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的核心问题,因此必须把提高建筑产品的质量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点。到底如何提高质量呢?这时候就需要质量管理了。

2 建立健全质量体系是质量管理的前提

事实证明,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加强了各个管理部门的合作联系,使各个部门共同合作解决问题能够非常高效快速的解决问题。因此,建立健全质量体系是质量管理的前提。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怎样做呢?①要在建筑产品在形成的过程中分析所有影响建筑产品质量的各个因素和环节,实现对整个产品流程的质量控制盒管理,分析建筑产品在形成的过程中分析所有影响建筑产品质量的各个因素和环节是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②要对组织的结构进行研究;③要对所有管理的对象进行文字记录,形成文件存储起来;④企业的最高决策者要对所有管理人员进行统一的培训,这一点对于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是非常重要的;⑤在整个质量体系建立的过程中,要对质量体系的监理进行审核。

3 强化施工现场的管理

毕竟,施工现场的管理才是建筑产品最终好坏的直接影响因素,因为建筑产品是在施工现场产生的,施工现场的问题是最繁琐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施工现场的管理,包括施工现场的文明施工管理,施工生产的组织和实施管理,技术质量管理的实施管理,技术质量管理的检查的管理,技术质量管理的复核管理,技术质量管理的监督管理,物料进场管理,物料检验的管理,物料实验的管理,物料使用的管理,预算管理,统计管理,核算管理,施工现场治安管理,施工现场消防的管理,施工现场的卫生管理,施工现场分包队伍的管理等等。在施工现场的这些所有的管理类项中,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是最重要的,是施工现场管理的核心,是施工现场管理工作的重点。在所有的质量控制里,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是得到优质的建筑产品的关键。

4 运用激励机制是质量管理的有效手段

为了企业能更好的进行质量管理,激发鼓励所有管理人员积极的参与到质量管理中来,让管理人员创造出更具有创新意识的、能提高建筑产品质量的思想出来,企业应该建立和运用一定的激励奖惩机制,驱动全体的管理人员积极的参与管理。在心理学中,当有明确的目标和动力时,人们可以把事情做得更出色。如果企业建立起了一定的奖励机制,奖励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管理人员的动力源泉,因此建立起合理的奖励机制是非常重要的,是企业提高质量管理的有效手段。人的动机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怎样才能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呢?这就需要企业的最高管理者深入了解企业全体人员价值取向,什么程度的奖励才能够促使全体的管理人员积极地参与管理。给出的奖励一定是

要与受到奖励的人的期望值相符的东西,不能低于他们的期望值,也不能过高。健全合理的奖励制度能有效的促进全体管理人员积极的参与到企业的管理中来,进而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也使企业能够健康迅速的发展壮大,而且生命力极其顽强,发展具有长效性和稳定性。因此,企业运用激励机制是质量目标管理的有效手段。

5 施工建筑材料的管理

建筑材料的质量直接决定着建筑产品的质量好坏,施工的建筑材料的管理要从两个方面来说,施工中的建筑材料的管理和施工后的建筑材料的管理。施工中材料的管理包括对采购建筑材料的管理和建筑材料的储存,要严格对采购途径进行监督,选用正规的采购途径,这样采购回来的建筑材料才有质量保证,并且面对多个采购选择时,要遵循质量第一,价格第二,也可加入竞标机制,选出质量和价格相互平衡的材料。严格对材料进行抽样检验,做好验收工作。对于建筑材料的储存工作,要多存储材料的质量和价格方面的资料,以及采购途径方面的资料,少储存实体材料,以避免不必要的浪费。施工后的建筑材料要进行防水、防火、防腐处理,建立合理的仓库管理制度,并联系材料的输出工作,能卖就卖,严禁出现余下的建筑材料长期积压成为废料。

6 结语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提高产品质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是企业的管理人员工作的重点,本文结合市场现状和多数企业的现状,分析了提高工程技术与质量管理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彭辉,王文君.新形势下如何抓好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j].科技广场,2011(4).

第2篇

【关键字】建筑工程;地基工程;混凝土工程;技术管理

一、技术质量管理的内涵

对施工项目而言,技术质量控制就是为了确保合同、规范所规定的质量标准,所采取的一系列的质量检测的方法、监控措施等,在进行施工项目的质量控制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第一要坚持“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的原则,建筑产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在项目的施工过程中要始终把“质量第一、用户至上”作为质量控制的基本原则;第二以预防为主的原则。以预防为主,就是要对质量的事后检查把关转移到对质量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从对产品的质量检查转移到对工作质量的检查,对工序的检查和对中间产品质量的检查;第三坚持质量标准,严格检查,一切用数据说话的原则。质量标准时评价产品质量的尺度,数据是质量控制的基础和依据,对产品质量是否符合质量标准,必须通过严格的检查,用数据说话;第四贯彻科学、公正、守规的职业规范。在处理质量问题的过程中,应当尊重客观的事实,尊重科学,实事求是。

二、项目管理中技术管理的重要性

项目技术管理贯穿工程项目实施的全过程(施工准备阶段、施工阶段、竣工后阶段):从内容来看,技术管理内容与项目其他方面管理内容相互衔接、相辅相成,为工程项目管理的顺利实施而服务,是实现项目管理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项目技术管理是从技术保证角度实现对工期、成本的有效控制:从前期施工准备阶段的原始资料调查分析、编制合理可行施工组织设计、全面的图纸会审等环节,到项目施工过程中的编制及实施合理的施工方案、为减少返工和返修损失对施工过程及过程产品而进行动态控制、提出合理的工程变更、进行“四新”项目应用等环节,都是以降低成本、加快进度为中心来进行技术组织管理。没有技术依托的施工组织过程不可想象。特别在施工条件困难、环境差、结构复杂、技术难度大、工期紧的工程施工中,所选择的施工技术方案是否经过经济技术分析、是否进行优化等对其施工进度、工程成本控制更是起关键作用。良好的技术管理能促进项目管理目标的实现,低劣的技术管理将使整个项目管理混乱,严重时引起项目的进度、质量、成本控制失控,最后导致工期、经济方面的损失。因此必须将项目技术管理与项目管理中的资金管理、合同管理等其他方面同等重视起来,相互配合协调,才可能实现优化的项目管理过程。

三、建筑基础工程技术质量管理

首先,对于土方工程施工前的质量准备工作。土方工程施工前的准备工作非常重要,这是保证土方工程施工顺利进行的前提,主要的内容有:工程定位与放线的控制与检查,要根据城市坐标基准点或者建筑物的相对位置设置基准点桩以及水准点桩,要定期的进行复检和检验。按设计平面图,认真检查建筑物的定位桩或者轴线桩。按照基础平面图以及放坡的宽度,对基坑的灰线进行轴线以及尺寸的复核,并认真检查工程的朝向、方位等是否符合图纸要求;其次,对施工的区域内以及周围或者地下的障碍物的清理工作进行检查,做好周边环境监测初读数据的记录。

在土方开挖过程中,对于中控项目,桩基础案总数抽查10%,但不少于5个,每个不少于2点;对于基底的土性,要全数进行检查;对于验槽,要进行全面的检查验收,观察土的分部,走向情况等是否符合勘察报告,坑底的颜色是否均匀,并结合地基的钎探情况,如果有异常情况会同设计等单位进行处理。同时,要填写验槽的检查记录、地基处理记录以及地基的验收记录。

对于素土以及灰土地基,施工过程中首先要保证验槽后方可施工;施工前要检查基底是否有积水、淤泥,要将其进行清除干净后方可施工;对于灰土土料、石灰等材料的配合比应符合设计的要求,对于灰土,要搅拌均匀,至少搅拌3变;施工过程中应检查分层铺设的厚度、分段施工时上下两层的搭接长度、夯实时 的加水量、夯实遍数、压实系数等;对于分段施工的灰土地基,留槎位置应该避开墙角、桩基以及承重的窗间墙位置。上下两层灰土的接缝间距不得小于500mm,接槎时应该沿槎垂直切齐,接缝处的灰土应充分夯实;在灰土回填每层夯实后,应根据规范进行环刀取样,测出灰土的质量密度,达到设计要求时,才能进行上一层灰土摊铺。

对于砂石地基,在施工进行前,首先要对砂、石等原材料质量、配合比等进行检查,砂、石的搅拌应均匀;铺设前应进行验槽,清除基底的表面浮土、淤泥等杂物;施工过程中必须进行检查分层的厚度,分层施工时搭接部分的压实情况、加水量、压实遍数等;在对垫层铺设完毕后,应立即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严禁人员以及车辆在砂石层面上行走,必要时应在垫层上铺板行走。

四、建筑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管理

首先,混凝土现场拌制时应对原材料计量进行检查,并进行检查塌落度,严格控制水灰比。应对混凝土的拌制时间进行检查,并在混凝土搅拌后以及浇注地点分别抽样进行检测混凝土的塌落度,每班应进行至少的两次检查,评定时应以浇注地点的测值为准。混凝土施工前应检查施工缝以及后浇带处理的施工技术方案,检查施工缝、后浇带留设的位置是否符合规范以及设计的要求,其处理应按施工技术方案执行;其次,在混凝土施工前应对混凝土的运输设备、道路是否通畅良好进行检查,以保证混凝土的连续浇注以及良好的混凝土和易性,在运输浇注地点时的混凝土的塌落度应符合规定的要求。在混凝土浇筑前应检查模板表面是否干净,防止拆模时混凝土表面粘模,出现麻面,对木模板进行浇水润湿处理,防止由于木模板吸水粘结或者脱模过早、拆模时缺棱、掉角等导致的露筋;再次,在进行混凝土的浇筑时应防止浇筑的速度过快,避免在钢筋的上面以及墙与板、梁与柱的交界处出现裂缝。要避免浇筑的不均匀,或者接槎的处理不好形成裂缝等。混凝土的浇注应在混凝土初凝前完成,浇筑的高度不宜超过2m,竖向结构不宜超过3m,否则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控制混凝土一次浇筑的厚度,并保证混凝土的连续浇筑。在浇筑与墙、柱连成一体的梁以及板时,应在墙、柱浇注完毕1D1.5h以后,在进行梁和板的浇注,此时,应同时进行梁与板的浇注。在浇注墙、柱混凝土时应保护钢筋骨架,防止墙、柱钢筋产生位移,在浇筑混凝土时,施工缝的留设位置应符合有关规定。最后,在混凝土浇筑时应对混凝土的振捣情况进行检查,保证混凝土的振捣密实情况,应防止振捣棒撞击钢筋。避免钢筋的位移,合理的使用混凝土的振捣机械,掌握正确的振捣方法,控制振捣的时间。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应对混凝土的强度进行检查,在混凝土浇注地点随机的留取标准的养护试件,其留取的数值应符合要求。

综上所述,本文从基础工程、混凝土工程对施工技术管理展开讨论,从土方开挖、混凝土施工及泵送中严格控制施工技术,确保施工质量,以期给同行以借鉴。施工人员应不断进行新技术的研发,提高施工技术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刘伟.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1.

[2]陈俊.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1.

第3篇

关键字:建筑工程;地基工程;混凝土工程;技术管理

中图分类号:TU201.2文献标识码:A

引言:建筑工程的周期长,施工复杂,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加之建筑业是一个密集型产业,建筑工程涉及的范围较广,因此要对其施工技术进行管理。整个建筑工程施工包括基础工程、混凝土工程、砌体工程、屋面防水等,文章就基础工程和混凝土工程对施工技术管理展开探讨。

一、技术质量管理的内涵

对施工项目而言,技术质量控制就是为了确保合同、规范所规定的质量标准,所采取的一系列的质量检测的方法、监控措施等,在进行施工项目的质量控制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第一要坚持“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的原则,建筑产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在项目的施工过程中要始终把“质量第一、用户至上”作为质量控制的基本原则;第二以预防为主的原则。以预防为主,就是要对质量的事后检查把关转移到对质量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从对产品的质量检查转移到对工作质量的检查,对工序的检查和对中间产品质量的检查;第三坚持质量标准,严格检查,一切用数据说话的原则。质量标准时评价产品质量的尺度,数据是质量控制的基础和依据,对产品质量是否符合质量标准,必须通过严格的检查,用数据说话;第四贯彻科学、公正、守规的职业规范。在处理质量问题的过程中,应当尊重客观的事实,尊重科学,实事求是。

二、建筑基础工程技术质量管理

首先,对于土方工程施工前的质量准备工作。土方工程施工前的准备工作非常重要,这是保证土方工程施工顺利进行的前提,主要的内容有:工程定位与放线的控制与检查,要根据城市坐标基准点或者建筑物的相对位置设置基准点桩以及水准点桩,要定期的进行复检和检验。按设计平面图,认真检查建筑物的定位桩或者轴线桩。按照基础平面图以及放坡的宽度,对基坑的灰线进行轴线以及尺寸的复核,并认真检查工程的朝向、方位等是否符合图纸要求;其次,对施工的区域内以及周围或者地下的障碍物的清理工作进行检查,做好周边环境监测初读数据的记录。

在土方开挖过程中,对于中控项目,桩基础案总数抽查10%,但不少于5个,每个不少于2点;对于基坑,每20取1点,且每个坑不少于2点;对于一般项目,表面平整度应该每30--50取1点;对于基底的土性,要全数进行检查;对于验槽,要进行全面的检查验收,观察土的分部,走向情况等是否符合勘察报告,坑底的颜色是否均匀,并结合地基的钎探情况,如果有异常情况会同设计等单位进行处理。同时,要填写验槽的检查记录、地基处理记录以及地基的验收记录。

土方开挖时,要遵循“开槽支撑,先撑后挖,分层开挖,严禁超挖”的原则;在用机械进行开挖时,应留基底标高以上150―300mm厚的土层,采用人工清除,避免超挖现象的出现;在开挖过程中,要经常监测与核对平面位置、水平标高、边坡坡度等,并随时监测周围的环境变化;最后,要严格控制基底的标高,倘若某个地方出现超挖,严禁使用虚土进行回填,对于处理方法要经得监理单位的同意。

对于素土以及灰土地基,施工过程中首先要保证验槽后方可施工;施工前要检查基底是否有积水、淤泥,要将其进行清除干净后方可施工;对于灰土土料、石灰等材料的配合比应符合设计的要求,对于灰土,要搅拌均匀,至少搅拌3变;施工过程中应检查分层铺设的厚度、分段施工时上下两层的搭接长度、夯实时 的加水量、夯实遍数、压实系数等;对于分段施工的灰土地基,留槎位置应该避开墙角、桩基以及承重的窗间墙位置。上下两层灰土的接缝间距不得小于500mm,接槎时应该沿槎垂直切齐,接缝处的灰土应充分夯实;在灰土回填每层夯实后,应根据规范进行环刀取样,测出灰土的质量密度,达到设计要求时,才能进行上一层灰土摊铺。

对于砂石地基,在施工进行前,首先要对砂、石等原材料质量、配合比等进行检查,砂、石的搅拌应均匀;铺设前应进行验槽,清除基底的表面浮土、淤泥等杂物;施工过程中必须进行检查分层的厚度,分层施工时搭接部分的压实情况、加水量、压实遍数等;在对垫层铺设完毕后,应立即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严禁人员以及车辆在砂石层面上行走,必要时应在垫层上铺板行走。对于砂石地基的质量检查,其检查结果必须符合设计所要求的标准,检验数量,每单位工程不应少于3点,1000以上的工程,每100至少应有1点,对于3000以上的工程,每300至少有1点。

三、建筑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管理

首先,混凝土现场拌制时应对原材料计量进行检查,并进行检查塌落度,严格控制水灰比。应对混凝土的拌制时间进行检查,并在混凝土搅拌后以及浇注地点分别抽样进行检测混凝土的塌落度,每班应进行至少的两次检查,评定时应以浇注地点的测值为准。混凝土施工前应检查施工缝以及后浇带处理的施工技术方案,检查施工缝、后浇带留设的位置是否符合规范以及设计的要求,其处理应按施工技术方案执行;其次,在混凝土施工前应对混凝土的运输设备、道路是否通畅良好进行检查,以保证混凝土的连续浇注以及良好的混凝土和易性,在运输浇注地点时的混凝土的塌落度应符合规定的要求。在混凝土浇筑前应检查模板表面是否干净,防止拆模时混凝土表面粘模,出现麻面,对木模板进行浇水润湿处理,防止由于木模板吸水粘结或者脱模过早、拆模时缺棱、掉角等导致的露筋;再次,在进行混凝土的浇筑时应防止浇筑的速度过快,避免在钢筋的上面以及墙与板、梁与柱的交界处出现裂缝。要避免浇筑的不均匀,或者接槎的处理不好形成裂缝等。混凝土的浇注应在混凝土初凝前完成,浇筑的高度不宜超过2m,竖向结构不宜超过3m,否则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控制混凝土一次浇筑的厚度,并保证混凝土的连续浇筑。在浇筑与墙、柱连成一体的梁以及板时,应在墙、柱浇注完毕1―1.5h以后,在进行梁和板的浇注,此时,应同时进行梁与板的浇注。在浇注墙、柱混凝土时应保护钢筋骨架,防止墙、柱钢筋产生位移,在浇筑混凝土时,施工缝的留设位置应符合有关规定。最后,在混凝土浇筑时应对混凝土的振捣情况进行检查,保证混凝土的振捣密实情况,应防止振捣棒撞击钢筋。避免钢筋的位移,合理的使用混凝土的振捣机械,掌握正确的振捣方法,控制振捣的时间。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应对混凝土的强度进行检查,在混凝土浇注地点随机的留取标准的养护试件,其留取的数值应符合要求。

进行混凝土的泵送时,也要进行技术管理,确保混凝土工程的质量。首先,操作人员应持证上岗,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职业素质,并能够及时的处理操作过程中出现的故障;其次,应保证泵送的地点联络畅通,并且在浇筑前应先用水灰比为0.7水泥砂浆进行管道湿润,同时应避免对水泥砂浆集中地浇注;再次,在泵送混凝土的过程中应严禁加水,当需要增加混凝土的塌落度时,应加入与混凝土相同品种的水泥,水灰比相同的水泥浆;最后,应配备专人进行管道巡视,在发现异常时应及时的处理。另外在梁、板上铺设的水平管道泵送时振动大,应采取相应的防止损坏钢筋骨架措施。

四、综上,笔者从基础工程、混凝土工程对施工技术管理展开讨论,从土方开挖、混凝土施工及泵送中严格控制施工技术,确保施工质量,以期给同行以借鉴。施工人员应不断进行新技术的研发,提高施工技术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刘伟.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1.

[2]陈俊.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1.

第4篇

质量管理体系的原则,则是2000版1SO 9000族标准的编制基础,是世界各国质量管理成功经验的科学总结,其中不少内容与我国全面质量管理的经验吻合。它的贯彻执行能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并提高顾客对其产品或服务的满意程度,帮助企业达到持续成功的目的。

一、质量管理体系的原则

原则一: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组织(从事一定范围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依存于其顾客。组织应理解顾客当前的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的期望。

原则二:领导作用。

领导者确立本组织统一的宗旨和方向,并营造和保持使员工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内部环境。因此领导在企业的质量管理中起着决定的作用。只有领导重视,各项质量活动才能有效开展。

原则三:全员参与。

各级人员都是组织之本,只有全员充分参加,才能使他们的才干为组织带来收益。产品质量是产品形成过程中全体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其中也包含着为他们提供支持的管理、检查、行政人员的贡献。企业领导应对员工进行质量意识等各方面的教育,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为其能力、知识、经验的提高提供机会,发挥创造精神,鼓励持续改进,给予必要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使全员积极参与,为达到让顾客满意的目标而奋斗。

原则四:过程方法。

将相关的资源和活动作为过程进行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任何使用资源生产活动和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一组相关联的活动都可视为过程。2000版ISO 9000标准是建立在过程控制的基础上。一般在过程的输入端、过程的不同位置及输出端都存在着可以进行测量、检查的机会和控制点,对这些控制点实行测量、检测和管理,便能控制过程的有效实施。

原则五:管理的系统方法。

将相互关联的过程作为系统加以识别、理解和管理,有助于组织提高实现其目标的有效性和效率。不同企业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建立资源管理、过程实现、测量分析改进等方面的关联关系,并加以控制。即采用过程网络的方法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实施系统管理。一般建立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包括;a.确定顾客期望;b.建立质量目标和方针c.确定实现目标的过程和职责; d.确定必须提供的资源;e.规定测量过程有效性的方法;f.实施测量确定过程的有效性;g.确定防止不合格并清除产生原因的措施;h.建立和应用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

原则六: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总体业绩是组织的一个永恒目标,其作用在于增强企业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包括产品质量、过程及体系的有效性和效率的提高。持续改进是增强和满足质量要求能力的循环活动,使企业的质量管理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原则七: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有效的决策应建立在数据和信息分析的基础上,数据和信息分析是事实的高度提炼。以事实为依据作出决策,可防止决策失误。为此企业领导应重视数据信息的收集、汇总和分析,以便为决策提供依据。

原则八: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组织与供方是相互依存的,建立双方的互利关系可以增强双方创造价值的能力。供方提供的产品是企业提品的一个组成部分。处理好与供方的关系,涉及到企业能否持续稳定提供顾客满意产品的重要问题。因此,对供方不能只控制,不讲合作互利,特别是关键供方,更要建立互利关系,这对企业与供方双方有利。

二、结合公司贯标实际情况,浅析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

我们企业从2000年就开始,已实施ISO管理体系认证(以下简称贯标),有效的促进了企业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但是,我们在贯标过程中还存在: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与日常质量管理割裂开来的现象。当然,存在这种现象有多种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对贯标认识不全面、不准确,从主观上制约了贯标工作的有效推进。

我们是公路工程施工企业,我们的业主就是顾客,我们的产品,就是根据合同约定按期交付的中标项目。业主为了规范公路施工企业的资质条件,就首先规定,没有ISO质量认证的企业,不具备一定的投标资格,为了满足顾客的要求,我们企业就必须进行质量体系认证。

我们企业的行政主管领导虽然在极力推动贯标工作,但其他副职领导及管理人员,仅仅是服从或观望,并无贯标的迫切要求,更不会有意识地在其分管工作内加以应用,对贯标的标准化管理缺乏激情,致使我们虽然通过了质量认证,但是不能真正的按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进行日常施工管理工作。而我们部分管理人员对贯标工作的认识不足,对ISO标准学习理解不深不透,甚至有误解现象,觉得企业 “一证到手,别无它求”。这就违背了“领导作用 ”的原则。

质量管理体系的原则一就是:以顾客为关注焦点。作为企业首先要理解顾客当前和将来的需求,同时也要满足顾客的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的期望,这就要求企业在满足现状的同时,还要不断的改进并超过顾客的期望,才能使企业生存并进一步发展壮大,拓展市场。

2、应用不到位,违背了过程方法和管理的系统方法。

ISO标准是一套科学管理标准,若应用的好能有效推进企业现代化管理进程,应用不好则可能增加企业管理负担。企业虽然通过贯标,也获得了证书,但贯标后,似乎管理更不顺了,管理负担加重了,主要问题就是企业不能把ISO管理体系方法有效地应用到具体经营生产管理中。

2.1粗糙地把管理目标与经济目标隔离

企业在管理过程中,没有将管理目标与生产经营目标有效结合起来,而是把经济目标与管理目标的内在联系人为地割断,把管理目标和生产经营目标的制定、控制、验收等分开,把实现生产经营目标所进行的管理活动与实现管理目标所进行的管理活动分开。这样,职能部门和基层单位就会面对类似的管理活动需要重复两次或多次的检查、验证,或按两种不同要求组织类似的管理活动,这是造成贯标增加管理负担的主要原因,事实上,两者目标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把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才是管理增效的关键。

2.2简单地划分管理体系与非管理体系部门或人员

企业在贯标认证初期,往往是抱着贯标能简化尽量简化,能不参与的人员尽量不要参与,能不纳入管理体系的管理尽量不要纳入,刻意地把企业管理活动或管理人员分设为体系内与体系外。被纳入管理体系内的部门或人员,要按照管理体系要求开展工作,而管理体系外的人员则不受管理体系制约。结果出现了几个牵头部门或内审员在贯标,其他的部门或人员则在看贯标的现象。

3、正确的认识我们企业自身存在的不足,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持续改进。

我们企业的行业规范、规程、标准完善,企业的规章制度也比较完善,但就不能适应贯标的制度化、程序化管理,存在有章不能循、违章不能究的现象,在某些方面存在有规范的不按规范操作,有办事“看面子”现象,存在岗位职责和办事程序不够公开透明,部门职责不够协调,尤其是职责边缘点不够明确,造成职责空档或互相推诿等现象。

4、重视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并认真处理外部相关方的反馈和投诉。与合格供方互惠互利,处理好企业的人为因素。

我们企业的管理手册P18页(5.2 以顾客、员工、相关方为关注焦点),这一条,就是遵循质量管理体系的原则:与供方互利的关系原则。

第5篇

关键词:机电安装;工程技术;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363(2016)04-0080-02

1重视机电安装工程技术与质量管理的原因

机电安装工程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和质量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进对工程建设企业的机电安装数量和质量、使用的规范性和安全性等各个方面作用巨大。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提高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适应性,我们必须充分了解和运用机电安装工程技术、重视质量管理,才能使得我国企业在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时更加游刃有余、实现施工企业科学化的质量管理方式。科学化的技术运用和规范化的质量管理可以为企业不断积累宝贵施工经验、促进相关人员的知识水平和职业技能的不断提高。另外,质量管理可以让施工企业进行工程作业时,以实际的施工质量要求为基准,不断增强机电安装过程中的技术控制机制、有效提升企业的质量管理层次[1]。技术管理与质量控制两者都是现代机电安装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机电安装工程技术的运用与质量管理对于相关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施工企业潜力的发挥、相关领域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不断增强具有深刻意义。

2机电安装工程技术的主要类型

在我国,机电安装工程技术的类型多种多样,比较常见的技术应用类型主要有内低压配电箱安装调配、室外配电箱的安装和机电系统的安装调试等。这几种主要的技术类型是机电安装工程质量的重要保障。

2.1室内低压配电箱安装调配

低压配电箱的配电盘盘面的涂漆在保证表面光滑的同时也应该符合环境质量标准的要求,可以清晰显示其为低压配电装置的标识必须在装置最引人注目的位置进行标记,配电箱的盘架受力程度应该均衡从而使其具备良好的稳定性和支撑作用。切记任何电器都严禁在低压配电箱的箱底板下方进行安装。在安装施工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配电箱开关电器中工作电流比较大、配电箱中开关电器的操作比较频繁、配电箱开关电器处于易燃易爆的环境等诸多情况时,为了保证配电箱的安全使用,一般应优先选用阻燃防爆功能良好的配电箱[2]。在墙上安装室内低压配电箱的配电盘时,正常情况下地面与配电盘的距离不应大于120cm。低压配电箱的电度表应安装在地面上方180cm左右的位置。此外还应当注意,在对低压配电箱的母线进行有效标识时,使用红绿黄3种颜色区分开来,方便后期对室内机电安装设备的使用保养和维护。

2.2机电系统安装调试

机电系统的安装调试直接决定了相关机电设备是否能正常有序地运转。这要求我们在机电系统安装部署的过程中必须严格保证安装调试过程中的规范性步骤和方向,切实遵守安装规范,真正落实工艺操作流程。当机电系统安装完成后,在机电系统投入运行之前,必须经过一系列关于设备稳定性和设备安全性的严格调试。对机电设备进行稳定性和安全性的调试时,遵循机电系统调试准备、机电系统试运行、系统启动调试、系统停止运行依次进行等。

2.3室外配电箱安装

在进行室外配电箱的安装之前,应当准确把握好安装防雨罩的所在位置,确保彼此安装位置不会产生冲突。如果室外配电箱的安装地点是公共场所,那么应该在室外配电箱箱体添加一个较为固定的箱门并锁好,保证室外配电箱的安全安装和正常运行,避免因为人为造成的破坏或安全事故的发生造成不必要的生命财产损失。

3机电安装工程中的质量管理

机电安装工程是一个复杂多元的综合性系统项目,这一工程项目的多元化和复杂性也就决定了从根本上来说,机电安装工程中的质量管理的实现不可能依靠个人的力量来完成。这一质量管理不仅是针对工程的准备阶段、工程的施工阶段而进行的,也离不开还相关部门和相关施工人员之间的密切配合。

3.1工程准备阶段质量管理

3.1.1施工人员全方位把握工程图纸的内容与设计思路机电安装工程的施工作业系统十分复杂,只有掌握了工程图纸的设计内容和思路,才能深入明确在公布工程作业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和需要注意的方方面面,做到有备无患。这就要求施工企业必须积极采取有力措施使施工作业人员全面掌握机电安装工程施工图纸及相关设计内容与思路,确保后期机电安装工程质量不断进步的同时,也促进了施工效率的提升。3.1.2优化施工队伍在机电安装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系统中,施工队伍建设和施工管理人员一直都是决定机电安装工程施工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我们的施工企业应该积极地优化工程建设施工队伍,在施工前对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业务素养进行有效的全方位评估,使得技术更加熟练的施工人员和管理经验相对丰富的管理人员,对施工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3.1.3优选施工材料设备施工材料与工程设备作为当代机电安装工程施工中的必不可少的色一大重要组成部分,在机电安装工程施工总成本中所占比例一直都比较高,所以我们应该对施工的材料和设备惊醒科学化的优选,在保证机电安装工程建设质量的前提下优先选择物美价廉质量可靠的施工材料和工程设备,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提高,建设成本得以下降,企业竞争力不断得到增强。

3.2施工过程质量管理

3.2.1严格遵守质量管理规范机电安装工程进行施工建设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在施工前对施工图纸进行的会审工作,必须经过严格审核确认正确之后才可以按照工程施工图纸的要求进行施工建设,且工程建设图纸的相关参数必须与国家的相关标准一致,严格遵守企业的工程质量管理规范,确保机电工程符合国家的验收标准[3],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如果出现了影响工程质量管理的问题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迅速处理,同时注意与施工作业单位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协调,优化施工设计,改善工程质量。3.2.2完善质量检验制度机电安装工程施工过程中,如果相关的质量管理和检查人员需要及时准确地了解机电安装施工的实际进度和相关情况,就需要对机电安装施工的过程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验抽查,对于施工中的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还需要由工程施工监理人员和监理单位进行全方位的监督与落实。完善质量检验制度,对机电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质量把关,是提高机电安装工程质量的重要途径。机电安装工程施工质量对建筑工程的质量具有深刻而直接的影响,是建筑工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建筑企业一定要做好机电安装工程技术与质量管理,提高施工作业过程中的规范性、科学性,并将施工质量管理落实到实际施工中,对机电安装工程施工进行严格的管理和监察,建立行之有效的人才选拔制度,严格把控施工的各个方面,重视施工材料和设备的优选,不断提升我国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康中平.浅谈机电安装工程的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6):240.

[2]许勤宽,高莉平.机电安装工程施工中的质量管理与监理[J].企业技术开发,2013,32(8):113.

第6篇

关键词:泵送混凝土初凝时间施工缝

Abstract: With the progress of urbanization, buildi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ncret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has already got the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Quality of concrete to building quality plays a decisive role. At the current stage, construction process, part of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still exist in the concrete quality doesn't pass, and the cause of many hidden dangers, and even some buildings appear "floor crunchy critters, building collapsed". According to this problem, this paper mainly from the concrete construction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the event, control three analyzes the concrete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trol, the main points of the concrete construction of the preliminary summary in the process ZhongChangHui some problems, the hope for future project construction to provide the corresponding reference. Keywords: pumping concrete, initial set time, construction seam

中图分类号:F25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前言

混凝土作为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材料,它的质量好坏对建筑物的整体质量和耐久年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质量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必须加强施工的技术质量管理,下面以某小区项目为例,说明混凝土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具体实施过程,以及提出的混凝土质量控制要点,指出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失误。

广州某小区项目,多层建筑,框架结构,总建筑面积约60000,建筑高度最高为+22.500m。工程中用到的混凝土约24000m³,项目采用商品混凝土,搅拌站距离施工现场距离约5km,采用混凝土罐车运输,混凝土输送泵输送混凝土浇筑。

2、项目混凝土施工流程

现场准备―预拌混凝土――场外运输――场内运输与布料―― 混凝土浇筑――表面处理――养护

3、混凝土工程的施工技术和质量控制

3.1事前控制

3.1.1施工作业条件:

钢筋经隐检验收,并办理签字手续;预埋件、模板等经技术复核无误;标高控制点已投测,并已做好标记;模板下口、洞口及角模处拼接严密,边角柱已固定可靠,各种连接件牢固;模板内残留杂物已清理,并已用水冲洗干净;浇筑前向监理单位递交浇筑申请,并已取得经监理签署的混凝土浇捣令。

3.1.2材料准备

根据图纸及相关规定,此项目对材料的要求如下:水采用饮用水,水泥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砂采用中砂,含泥量≤1.5%,所用的粗、细骨料的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碎石或卵石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 53的规定。

按照施工图纸计算每次浇筑混凝土用量,确定混凝土标号、抗渗等级(有防水要求的部位)、

初凝和终凝时间、坍落度等指标,并向厂家提供混凝土供应频率、浇捣砼的持续时间等,使砼厂家做好准备,确保砼的供应连续不断。

3.1.3、人员准备

工人上岗前必须通过企业,项目部和班组三级教育,以及专业安全技术培训,并将安全教育培训情况登记在案。未完成上述事宜的工人不得入场,班组不得上岗开工。

根据工程具置和工程量的大小,合理安排各种操作工人(包括混凝土振捣工、找平工、电工、模板工、钢筋工、卸料工及其他配合工人),每项工作责任到人。

3.1.4、机具准备

每台混凝土输送泵配备3台插入式振捣棒(且有足够的备用振捣棒)和1台平板式振捣器;提前检修调试好各种机械设备,架设好输送泵管,配备备用电源或发电机组和手推车、串筒、溜槽、吊斗、抹子等其他小型工具。架设好施工通道,需夜间施工的要架设好照明线路。

3.1.5施工技术交底

严格执行交底制度,开工前项目部必须对各岗位操作工人进行认真细致的交底,并办理交底签字手续;

3.2事中控制

3.2.1、浇筑混凝土时应分段分层连续进行,要求混凝土从卸料后到浇筑完毕的延续时间不超过90分钟。

3.2.2、振捣的控制:混凝土出现的严重质量问题,多是由于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振捣不好所致。混凝土振捣棒除了钢筋稠密处采用斜向振捣外,其他部位均采用垂直振捣,要求紧跟下料处振捣,做到直上直下,快插慢拔,每点振捣时间30s左右,插点排列均匀,不得漏振,移动距离不大于振捣棒作用半径的1.5倍。振捣点距离为300~400mm,插点距模板200mm。为了避免上下层砼产生冷缝,上层砼捣实应在下层砼初凝前完成,且振捣棒下插5cm。操作中不得碰撞钢筋、模板、预埋件等,插入式振捣棒振捣完毕,用平板振捣器进行表面复振,以不再下沉为准。高低不平处及时用砼填平振实。

3.2.3施工缝的留置:浇筑混凝土应连续进行。如必须间歇,其间歇时间应尽量缩短,并应在前层混凝土初凝之前,将次层混凝土浇筑完毕。间歇的最长时间应按所用水泥品种及混凝土凝结条件确定,一般超过2h,应按施工缝处理,留置施工缝。施工缝留置位置应参照以下原则:梁、板等受弯构件的一般留在距支座距离为三分之一跨度的位置处,且施工缝宜留成垂直的茬,不宜留成斜茬。因此处的弯矩与剪力均较小。柱混凝土应一次浇筑完毕,如需留施工缝时应留在主梁下面,多层楼梯的施工缝应留置在楼梯段中间三分之一的部位。

3.2.4为了防止温度裂缝及收缩裂缝出现,除了设计上采取措施外,施工操作上将砼浇筑厚度控制在500mm以内(一般是承台和地梁),并通过保温覆盖措施使砼内外温差控制在250C以内。

3.2.5混凝土自由倾落高度不得超过2米,否则容易出现离析现象,影响混凝土的质量,浇筑高度如超过2米时应采取措施,用串筒或溜管等辅助施工;或在模板侧面开洞安装斜溜槽分段浇筑。每段高度不得超过2米,每段混凝土浇筑后将洞模板封闭严实,并用箍筋箍牢。

3.2.6浇筑混凝土时应经常观察模板、钢筋、预埋孔洞、预埋件和插筋等有无移动、变形或堵塞情况,发现问题应立即停止浇灌,并应在已浇筑的混凝土凝结前修正完好。

3.2.7加强振捣和施工连续性,施工时振捣不到位或浇筑不连贯会造成施工缝和蜂窝、麻面等质量问题。

3.3事后控制

3.3.1混凝土的养护

混凝土养护主要是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混凝土早期养护,应在浇筑完毕后的 12h 以内对混凝土加以覆盖并保湿养护,应派专人负责,使混凝土处于湿润状态。

保温能减少混凝土表面的热扩散,降低混凝土表层的温差,防止表面裂缝。混凝土浇筑后,及时用湿润的草帘、麻片等覆盖,并注意洒水养护,混凝土养护用水应与拌制用水相同;,适当延长养护时间,保证混凝土表面缓慢冷却。混凝土表面的养护要求:①塑性混凝土应在浇筑完毕后6~18h内开始洒水养护,低塑性混凝土宜在浇筑完毕后立即喷雾养护,并及早开始洒水养护。②混凝土应该连续养护,养护期内必须确保混凝土表面处于湿润状态。③混凝土养护时间不宜少于14d。

3.3.2拆模保护:

常温时混凝土强度大于1.2MPa,方可拆模,拆模时应避免狠砸猛撬而破损混凝土成型质量,造成混凝土缺棱掉角。

4、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4.1、混凝土泌水处理:泌水处理的注意项。泵送混凝土的流动性是很大的,泌水也多,影响混凝土密实性以及结构的整体性,故需要在板四周侧模的底部、上口开设排水孔,使得多余的水能够从孔中自然地排出。

4.2、施工缝的处理:施工缝处须待已浇筑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不小于1.2MPa时,才允许继续浇筑,施工缝部位浇筑时,混凝土表面应凿毛,剔除松动石子,并用水冲洗干净后再铺一层与砼同标号的水泥砂浆,厚度2cm左右,砼从反侧采用赶浆法往施工缝浇捣,结合处必须仔细振捣,使新旧混凝土紧密结合。

4.3、分层浇筑界面处理:混凝土分层浇筑界面处理混凝土浇筑结束后静停1小时,待混凝土面泌水渗出后,在模板面上钻孔排出泌水,用30―60mm碎石作为石笋铺放在混凝土表面的水泥浆中;大小粒径碎石,应一半埋人水泥浆中,一半露在外面,作石笋的碎石要经过筛选水洗。

4.4、混凝土表面处理:泵送砼排除泌水和浮浆后,表面会有较厚的水泥浆,在砼浇筑后一定要认真处理,在初凝前小时先用长刮尺按高控制点刮平,用木抹子压、拍,在接近终凝时用木抹子压实并拉毛,以闭合收缩裂缝,然后覆盖保温材料。

5、常见问题经验总结

5.1、应安排底板砼的浇捣在气温适宜时进行,避免因高温而产生裂缝。

5.2、应严格控制混凝土塌落度,预防因砼坍落度不符合要求造成输送或者质量问题。

5.3、应注意大体积混凝土的保温措施,检测内外温差,防止内外温差过大而产生裂缝。

5.4、应防止砼出料口对着模板下料,容易造成模板偏位而影响构件成型尺寸。

5.5、砼浇捣时应搭设专用浇捣架,避免踩踏钢筋和模板,至使钢筋偏位和模板变形。

5.6、应避免砼强度未达到要求,就进行下道工序施工,给混凝土的质量带来隐患。

5.7、应避免由于钢筋较密集的部位混凝土被卡,未经振捣就继续浇筑上层混凝土而造成混凝土构件出现孔洞。

5.8、应避免由于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厚、振捣不实或漏振、模板有缝隙造成水泥浆流失、钢筋较密而混凝土坍落度过小或石子过大,柱、墙根部模板有缝隙,以致混凝土中的砂浆从下部流失出而造成混凝土产生蜂窝现象。

5.9、应避免因模板下口不严密、墙体混凝土浇筑前,未先浇筑5cm~10cm厚砂浆或减石子混凝土,底部未认真振捣而导致墙、柱烂根现象

5.10、应避免因施工缝处杂物清理不净或未浇底浆等原因而造成缝隙、夹渣层。

5.11、应避免因混凝土振捣不密实,造成墙面气泡过多而影响混凝土的质量。

5.12、应避免由于钢筋垫块位移、间距过大、漏放,钢筋紧贴模板造成露筋,或梁、板底部振捣不实也可能出现露筋。

6、结束语

随着预拌混凝土的迅速发展,以及人们对工程质量的日益重视。越来越多的工程,将会加强控制混凝土的质量要求,确保施工中顺利进展。

第7篇

【关键词】基础隔震工程,技术质量,管理

一、前言

我国是世界上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国家之一。中国处在全世界最活跃的欧亚地震带和闻名世界且同样活跃的太平洋地震带之间。如何经济、高效、合理地提高建筑工程抗震能力,已成为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问题。

二、基础隔震的工作原理

基础隔震结构体系,就是指在结构的底部与基础面之间,设置某种隔震装置而形成的结构体系。主要包括上部结构、隔震装置和下部结构三部分。在基础和上部结构之间设置的隔震装置,能够使结构在基础面上柔性滑动,从而使得结构体系的自振周期得到加长,进而远离场地的卓越周期。最终把地面震动隔开,有效地降低了结构的加速度反应。地震发生时,通常地面运动加速度的卓越周期在之间。传统抗震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一般是在之间。传统抗震结构的基本周期正好处在地震输入能量最大的频段上,因此其加速度反应比地面运动放大若干倍。基础隔震结构的自振周期一般可延长到4.Os左右,这样就会更远离地震动卓越周期,使得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会明显减小。因为基础隔震结构的反应主要是以第一振型为主,该振型不与其他振型耦连,所以整个上部结构类似于一个刚体,加速度沿结构高度的分布是接近于均匀的。但是,当周期延长后,建筑物的位移也必然会增大。这就必须要采用适当的阻尼元件,来增大整个结构的阻尼,从而来控制上部结构与基础之间的相对位移。通俗的说,因为隔震结构具有相对较长的基本周期,所以能将较大的相对位移集中在底层,来达到减小上部结构的加速度反应的目的。这种隔震理念通过将大部分地震能量反馈回地面,或由发生在柔性底层的变形来吸收,以减少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的传递,使上部结构始终保持在弹性工作状态。这样既可以提高结构的安全可靠性,也可使上部结构的设计更加灵活自由。

三、隔震技术应用情况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建筑物抗震设计的安全性和适用性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特别是工业向高精度技术发展,采用传统的抗震设计方法有时不能适应工程的实际需要,这样,隔震体系、耗能减震体系及其它结构控制体系就应运而生了。隔震技术确能为结构控制提供崭新的有效、经济、简单、可靠的抗震方法。

四、隔震技术的优点

隔震技术是指在建筑物与地基之间设置隔震层,从而减少地震动发生时对上部结构的影响,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抗震对策,采用隔震技术的建筑在强烈地震时,隔震房屋自身变形很小、只作轻微平动,不仅建筑物不会破坏,房屋装修也基本保持完好,室内设备、贵重物品、信息系统安然无恙,基本不中断人的正常生活与工作。

五、基础隔震技术的主要分类

1、橡胶支座的基础隔震技术

对于橡胶支座基础隔震技术而言,其支座通常上使用的有普通的叠层橡胶支座、铅芯的叠层橡胶支座、较高阻的尼叠层橡胶支座等等。这些支座大都利用了叠层橡胶支座对阻尼材料有相应的约束力这一作用,使建筑结构产生剪切变形,这样就能够充分的发挥阻尼材料的良好吸收性能,从而更有效地吸收发生地震时发出的能量。虽然此技术的隔震效果很好,结构又比较简单,性能还很稳定,但是这种技术的造价很高。

2、滑动摩擦的基础隔震技术

滑动摩擦的基础隔震技术指的是在建筑隔震的结构中添加相应的摩擦阻尼器再进行隔震作用。这种技术是在基础面上边设置滑动层,通过滑动层的作用使得建筑结构与基础解耦之间产生一定的摩擦力。在建筑物发生很小的地震时,这种摩擦力就可以很好的对上部的结构起到一个阻力作用;而当建筑物发生很大的地震时,滑动层受到的地震作用就很大,甚至比摩擦力还要大,这样就使得滑动面会出现滑移现象,通过这种滑移现象就能够有效的消耗并且阻止了地震能量的传输,从而有效的起到了隔震的作用。

3、复合型的基础隔震技术

复合型的基础隔震技术主要分为并联型复合基础隔震技术和串联型复合基础隔震技术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都是由滑动摩擦基础隔震体系和橡胶支座的基础隔震体系进行并联和串联组成的。这种基础隔震技术充分的体现了前面两种隔震技术的优点,隔震的结构比较简单,隔震的效果很强。因此被广泛的应用。

六、基础隔震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

基础隔震工程是一项新的技术,在施工期间,监理在质量控制方面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

1、编制了隔震工程的施工监理实施细则:

实施细则是监理规划的深化,是监理工程师的工作守则。在隔震工程施工期间,编制了叠层钢板隔震支座验收,安装方案,安装施工的监理实施细则,在实施细则中明确了质量控制点和质量控制标准。

2、严格设置质量控制点,对隔震工程进行旁站监理:

本工程采用的隔震支座为叠层钢板隔震支座,是北京市三兴和顺隔震材料厂生产的,由华中理工大学结构试验中心出具基本力学性能检验报告,符合设计要求。

由于隔震工程在我国尚处推广应用阶段,既没有现成施工规范和验评标准也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因此在施工中必须严格按照设计文件要求施工,作为监理单位要充分了解设计意图,认真审查安装方案,方案不仅要简便易行,还应符合设计要求。

在安装施工中质量控制点是设计支座底标高、轴线位置、以及隔震支座下底座的平整度。设计文件规定:隔震支座下的混凝土表面必须保证水平、平整,其水平度要求控制在1/300以内;隔震器的平面定位应准确,轴线偏差不得超过+3mm;隔震器下的混凝土表面必须处于设计所要求的水平面上,其标高允许误差在±4mm,并且相邻支座的绝对高差不得超过6mm。为保证底座位置准确,在审查施工方案时要求轴线控制必须以原始定位轴线基准点为准,一次整体校验,避免累计误差,标高控制点间距不大于3m,底座上口浇筑至设计标高还有40mm时,改用高标号细石混凝土,压实抹平。为保证底座钢板固定螺栓孔误差不超出允许范围,先把钢板上螺栓孔位复制在木模板上钻孔,对应编号,在预埋螺栓时,用对号木模板固定栓位,校正轴线标高后焊接固定在钢筋骨架上,保证浇筑后预埋螺栓位置准确无误。

隔震支座安装前,应将混凝土表面清扫干净,隔震器应精确定位放在上下两块钢板的预留圈内,保证隔震器在钢板内的设计嵌固深度,隔震器上下表面直径不同,安装时应注意小头向上。

3、加强隔震工程的成品保护:

隔震器连接钢板时螺栓均经过镀锌防锈处理,安装搬运时必须注意轻拿轻放,不得损坏、划伤镀锌层;隔震器的上下表面刷有防锈漆或包覆橡胶保护层,侧面涂有防老化涂层,必须注意不得磕碰、破坏。保证上钢板在托梁混凝土振捣时,不发生水平位移和转动。

七、隔震工程的监测

为了对隔震工程施工期间的质量进行控制,同时也为了总结经验,为今后的设计与施工积累数据,隔震工程施工完毕后,监理配合施工方,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隔震工程进行监测:

(1)观测桩基承台的顶面的沉降情况。

(2)观测上部结构柱下表面的沉降情况。

(3)观测隔震支座的压缩量,及变形情况。

八、结束语

在我国建筑行业不断发展的前提之下,对于高层建筑中的基础隔震设计也有了很大程度上的进步,该技术的使用和推广标志着人们对于地震中确保建筑安全的意识不断提升。通过对隔震工程的施工质量的控制,结合后期对隔震工程的监测,有效地控制了隔震工程的质量,为隔震工程有效地发挥作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