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书法的发展史范文

时间:2023-08-03 16:10:31

序论:在您撰写书法的发展史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书法的发展史

第1篇

【关键词】 展厅文化;壁上书;案上书;品味型;直观型

中图分类号:J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4-197-01

作为展示方式最主要的依据,统观中国五千年书法的“生存形态”大致不外乎二类:壁上书,和案上书。中国五千年的书法史,也即是壁上书与案上书此消彼长的发展史。最早的彩陶刻画与甲骨文时期,是文明初开、尚未形成成熟的书法文化的时代,而且也没有后来文人书斋中所特有的那种书案,所以说不能把它归类为“案上书”,把它作为“壁上书”则更是荒诞不经。直到金文时代,尤其是在战国中后期,才有了明确的“壁上书”生态现象:例如《毛公鼎》内壁上的500多个金文文字,又比如先秦的《石鼓文》等等,都应该被认为是当时“壁上书”的初步形态、而为人所站着观赏的,这种欣赏方式与竹木简牍之“案上书”特征形成鲜明的对比。而秦代的《泰山刻石》、《瑯琊台刻石》、《会稽石》……以及众多汉碑的出现则证实了书法中的“壁上书”已经自成体格、奠定了立身基础,汉碑如此、魏碑如此、唐碑亦如此,宋元明清,大凡立碑者都是如此。甚至不仅是碑刻,连摩崖、造像记等也都如此。西安之所以会出现一个名闻遐迩的“碑林”,也同样是因为这“壁上书”具有更直接更强烈的观赏性所致。当然,“壁上书”决不仅限于碑刻。除了以镌刻为主体的壁上书形态以外,在历代书法史料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些以墨迹书写“壁上书”现象。例如汉末的师宜官,他可以说是早期手书“壁上书”的代表人物。

卫恒《四体书势》:

至灵帝好书,时多能者,而师宜官为最。大则一字径丈,小则方寸千言,甚矜其能。或时不持钱诣酒家饮,因书其壁,顾观者以酬酒直,计钱足而灭之。这就是说:师宜官的时代已经有了手书题壁,这也是目前可见的较早的关于“壁上书”的记载。

除此之外,还有韦诞书榜悬壁的记载。

韦诞事则见于王僧虔《论书》:

韦诞字仲将,京兆人,善楷书,汉、魏宫观题署,多出其手。魏明帝起凌云台,先钉榜未题,笼盛诞,辘轳长短引上,使就榜题。榜去地二十五丈,诞危惧,诫子孙绝此楷法,又著之家令。官至大鸿胪。

如果说:师宜官的记载还带有不少“玩世不恭”游戏人生的痕迹的话,那么韦诞的记载,却是认认真真、实实在在地在进行壁上书法之创作(书写),其书写行为直接上接“壁上”的物质形态,至少是可以证明悬壁(榜,即匾额之类)作为一种实实在在的形态,已经浮现在书法史的表层了,它正是后来真正的“壁上书”(而不是壁上刻书)的前导与先驱。更严格的真正的“题壁”,则是在唐代形成规模的。

但壁上书的最大问题,是难以存久。相比之下,则石刻易存久远,即使纸帛也更易收藏,纸的寿命可达千年,于是,从实际上的“壁书”到更具有变通性的“悬壁书”,在观赏方面,书法终于完成了一次带有根本性质的“革命”豏。说它是根本性的,是因为以镌刻为主的碑志,只能算是“准书法”而不是真正的书法,真正的书法是从这碑志原石上拓下来的拓片,这拓片则是真正意义上的“悬壁书”。在几千年书法史上,我们对于石碑摩崖书,更多地是把它看作文物;即如著名的“西安碑林”,它也更近于博物馆而不是书法展厅。在其中,文物古迹的涵义要大于书法艺术的涵义。但一件拓工精良的拓片,却是地道的书法无疑。

因此,“悬壁书”后来居上,反而占了先机。于是,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壁上书”与“案上书”的形制上的对应,也才有了“短牍长卷”之与“法书深刻”之间的对应。当然,一个需要说明的问题,是在此时,“法书深刻”不再仅仅是石刻碑版的专利,从石刻到以石刻为依托的拓片;又从石刻拓片到手书墨迹,引伸出立轴、对联、中堂、条幅、斗方等等各种新的“悬壁书”形态,以与作为“案上书”形态的手卷、册页、扇面等相比肩,它已不再仅仅是手书墨迹与石刻碑志之间在书写物质、材料与方法等方面的差别,而可以在一个共同的物质规定(如纸帛)前提下以不同的表现方法、不同的欣赏习惯来构建更丰富的书法审美——在其中,最主要的是书法展示方式的不同所带来的美。

从“刻(写)壁书”(汉代与南北朝)魏晋到“题壁书”(唐代)再到“悬壁书”(宋代金石学发达以后),整整化费了近一千年时间。迄今有案可稽的、最早一件有“悬壁书”特征的作品,是南宋吴琚所书的“桥畔垂杨下碧溪”七绝绢本,纵98.6缀?5.3公分。它已是中堂立轴格式,仅仅是还没有完整的落款书、款印而已。吴琚以后相当一段时间,书法的“壁上书”也还是未能迅速地蔚为风气。元代赵孟頫、李倜、鲜于枢、康里子山、杨维桢……传世墨迹也大都是手卷册页。只有张雨,有一件七言律诗轴传世:纵109,横43公分。但真正开始倡导书法立轴中堂条幅“壁上书”风气的,是在明初。以三宋、二沈解缙、张弼、陈璧为代表的明代台阁书家与云间书派诸家的传世作品,已经有一批大幅的立轴中堂与 条幅了。至明代中叶的吴门书家,如沈周、文徵明、祝允明;更是把“壁上书”引向兴旺繁盛的境地。徐渭创造出一种特殊的丈二大幅的连绵书风,比起前代的书写仅仅是把字放大的做法,更可以说是利用“壁上书”形式开创一代新书风的成功典范,至于明代后期直到明末,如董其昌、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王铎、傅山……终于把“壁上书”这一后起的新形态推向极致,从而构筑成了几千年书法史在近古以来的主流形态。这一主流形态,历有清三百年至民国,再到“现当代”的今天,也一直是风头甚健,并无半点衰竭之象。就这样:从“刻(书)壁书”(碑志)、到“题壁书”、再到“悬壁书”即挂轴、中堂、对联、条幅、匾额……从实用书写的必然据于案上,因此“案上书”是书法与生俱来的传统;到为了艺术(或准艺术)的审美需求、当然还有书法艺术家个人抒情的需求,而新崛起的更注重观赏的“壁上书”,我们看到了艺术取向的成功、也看到了书法越来越注重观赏的必然趋势;此外,也许还有书法审美追求创新、追 求多样化的历史要求。可以肯定地说:在今后的书法展示方式与欣赏方式发展进程中,除了传统的“案上书”与新崛起的“壁上书”,也许还会有更丰富多样的展示方式出现,但是有一点是不变的,这就是顺应艺术发展的不断出新、不断创造的要求作为原则的永恒性质。

参考文献:

[1]陈振濂.近代中日绘画交流史比较研究[M].安徽美术出版社,2000

[2]梅墨生.当代中国书法的表现思潮[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3]恭贺声. 20世纪书法研究丛书.当代对话篇[M].上海书画出版社,2001

[4]河南省书法家协会.河南书法年鉴[M].线装书局出版发行,2007

[5]宋华平.中原书法作品集[M].河南美术出版社,2012.

[6]杨云.现代书法论文选恭贺声[M].上海书画出版社,1980.

第2篇

[关键词]书法艺术;唐代楷书;“初唐四家”

[中图分类号]J29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16—0101—02

南北朝时期,以长江为界,中国处于分裂状态。在南北对峙的169年间,我国的书法史亦分为两派:南派沿袭东晋二王的典范,擅长帖学,一些士大夫与帝王贵胄都雅好书法,相与赏玩评鉴,从而形成了一种浓郁的艺术氛围。遗憾的是,年代久远,留下来的真迹寥寥无几。相反,北朝特别是北魏刻碑之风盛行,大量的碑刻墓志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这些作品风貌各异,不但显示出楷书演变的痕迹,同时正因为其不成熟反倒流露出不同的意趣和风韵。

隋朝在我国楷书的发展史上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所谓“熔南北于一炉,开唐书之先声”。隋代是南北朝书法的交汇融合与发展时期,也是唐代楷书的奠基时期,这个时期的书风从总体上来看是实现着从拙朴向精美、从荒率向规整的转换,标志着书法艺术的日趋成熟;同时,也正是由于转换的不确定性,导致了隋代书法有着较大程度的自由和选择空间。从流传的隋碑如《龙藏寺碑》、《董美人墓志》、《启法寺碑》、《苏孝慈墓志》等来看,楷书已相当成熟,初唐书家莫不受其影响。

楷书自隶书蜕化而来,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不断演变,至隋朝已渐趋成熟,其标志为:一是逐步摒弃了富有隶意的波捺,而采用了楷书回锋收笔的方法;二是形体由略扁转为方正;三是字形变得整齐妍美起来。隋朝书法上承汉魏六朝之余绪,下开唐人楷法之先河,从其流传的碑刻来看,隋人对方笔的运用已相当成熟,对结字的匀称、平和、严谨已趋于完美。六朝时期,隶楷错变,无体不有,面目各异,其体质拙朴,意态奇变的现象至唐代已达到完美成熟的境界,唐人楷书法度森严,结字匀称,笔意精到,章法和谐,骨肉相称,文质相谐,刚柔相济,为世人树立起“法”的典范,这种现象往往与其时代的审美观念和审美习俗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初唐楷书,承魏晋六朝之遗风,皆以劲健为尚,以瘦硬为美,提倡一种内在的沉劲骨力。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被世人称为“初唐四家”,虞之圆润丰美,欧之方劲刻厉,褚之清腴端雅,薛之瘦练疏通,虽风格各异,但皆注重法度,点画精到细腻,结字端庄雅正,为后世楷法树立起历史的典范。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浙江省)人。虞世南书承智永,得二王法,其书端肃静穆,舒卷雅逸,用笔“圆浑温润而不露圭角”,“内含刚柔、立意沉粹”,“如白鹤翔云,人仰丹顶”。清旋在《初月楼论书随笔》中曾对欧、虞两家书风进行了比较:“昔人评欧阳率更书如金刚怒目,大士挥拳;虞永兴能中更能,妙中更妙,二家之书,余实未敢定其优劣。涿鹿冯铨谓虞则内含刚柔,欧则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为优,此言非也。欧亦刚柔内含,学欧而不得其笔,乃有露骨之病;学虞而不得其笔,又岂无肉重之失耶。”

《孔子庙堂碑》是虞世南的代表作,此碑书法锋芒内敛而气宇轩昂,字字珠圆玉润,体现了虞书含蓄生动的特点。在用笔上外柔内刚,笔力遒劲,气力沉厚,有千钧之力,点画之间,信手拈来,顺乎天然,通篇井然有序,其完好的整体效果令人赞叹不绝,这是书家注重精神内容的体现。清冯班《钝吟书要》云:“虞世南《庙堂碑》全是王法,最可师。”清刘熙载《艺概》云:“学永兴书,第一要识其筋骨胜肉,综昔人所以称《庙堂碑》者,是何精神!”

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湖南临湘人。欧阳询博贯经史,经常与李世民切磋书艺,其学书笃志专精,书名远播。询初学王羲之,后又汲取了北朝峻拔淳朴书风而自创风格。欧阳询的楷书以险劲刻厉见长,法度严谨,清劲秀健,苏轼评其书谓:“欧阳率更书妍紧拔群,尤工于小楷,率更貌寒寝,敏悟绝人,今观其书,劲险刻厉,正称其貌。”

《九成宫醴泉铭》是欧阳询的代表作,九成宫原名仁寿宫,隋文帝时建,在陕西麟游县西5里天台山中,为唐太宗避暑胜地,因乏水源,某日,太宗偶然发现“厥土微觉有润,因而以杖导之,有泉随而涌出”,其清若镜,味甘如醴,大喜,因勅命魏征撰文,欧阳询书碑,以记盛事。是碑立于唐贞观六年(632),因是奉勅所书,所以写得特别严谨,一笔不苟,点画工妙,沉静入骨,结字稼纤得度,意态精密。王澍《竹云题跋》评此碑曰:“率更风骨内柔,神明外朗,清和秀润,风韵绝人,自右军来未有骨秀神清如率更者,《醴泉》乃其奉诏所作,尤是绝用意书。”

褚遂良(596~658),字登善,杭州钱塘人。褚遂良博涉文史,尤工楷法,贞观初,太宗出内府金帛征求二王遗墨,世人进献甚多,但其中真伪杂陈,褚为之鉴定,备论所出,一无舛误。褚遂良初学虞世南,后又上溯二王及汉隶,楷书自成家法,点画遒劲瘦铄,结字清远萧散,微杂隶意,古雅绝俗,有“美人婵娟,似不任乎罗琦”之态,言其用笔清雅婉逸也。《唐人书评》谓:“褚遂良书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传世楷书作品亦各具风貌。

第3篇

一、数控机床的发展历史

1946年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这表明人类创造了可增强和部分代替脑力的劳动的工具。6年后,即在1952年,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了机床上,在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研制了第一台数控机床。从此,传统机床产生了质的变化。

二、我国数控技术的发展及现状

我国数控技术起步于1958年,近50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58~1979年,即封闭式发展阶段。由于国外的技术封锁和我国基础条件的限制,数控技术的发展较为缓慢。第二阶段是在国家的“六五”、“七五”期间以及“八五”的前期,即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初步建立起国产化体系阶段。第三阶段是在国家“八五”的后期和“九五”期间,即实施产业化的研究,我国国产数控装备的产业化取得了实质性进步。在“九五”末期,国产数控机床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0%,配国产数控系统(普及型)也达到了10%。目我国数控机床行业所掌握的五轴联动数控技术较成熟,并已有成熟产品走向市场。同时,我国也已进人世界高速数控机床生产国和高精度精密数控机床生产国的行列。在CIMT2003上,中国内地共展出机床700多台,在600多台金属切削机床和近100台金属成形机床展品中,数控机床分别占75%和54%。这既体现了中国机床市场的需求趋势,也反映了中国在数控机床产业化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我国占据市场的产品主要集中在经济型产品上,而在中档、高档产品上市场比例仍然很小,与国外一先进产品相比,在可靠性、稳定性、速度和精度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

三、数控系统中的新技术

(一)网络化数控系统平台

1.网络化数控系统平台的基本结构。

(1)系统软件。机床网联可进行远程控制和无人化操作。通过机床联网,可以在任何一台机床上对其他机床机进行编程、设定、操作、运行,不同机床的画面可同时显示在每一台机床的屏幕上。通过开放式的CNC同环球网的连接,车间能够从跟踪到收集机床生产情况等更多的信息。Pro/Engineer北航海尔CAXA等CAD/CAM软件能够依据零件CAD轮廓生成相应的加工轨迹,生成数控代码程序。这些代码通过网络发给机床进行加工。网络数控通过网络将制造单元和控制部件相连,活将制造过程所需要资源(如加工程序、机床、工具、监测监控仪器等)共享。

(2)系统硬件。系统硬件包括组成的各种物理实体。系统硬件对外部的表象和接口可以是一致的,也可以通过设备驱动程序使之与操作系统分隔。系统硬件各部分通过信息管理网络和开放设备及网络互连,传递命令和数据信息,并行完成数控任务。对于数控系统硬件来讲,开放性主要是指其计算机、网络、伺服系统及I/O逻辑控制等单元应该具有统一的标准,以实现互换性。要使其硬件具有互换性,全球所有数控系统制造商都认为应该采取现场总线技术。

2.未来数控技术网络化的发展趋势。一种基于移动通信技术的人机协同的新型数字化制造模式,它把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引进来,创建一种以人为中心的能充分发挥“人的智能”和“及其智能”的分布式人机系统工作模式。车间数字助理(Shop Floor PDA)和新型数控系统构成了这种新型制造模式的两个核心环节。这种专业化的数控PDA可以通过无线局域网和上网,获得车间或单元服务器乃至CAD/CAM技术中心的支持,因而极大地增强了数控系统的功能。

车间数字化是企业制造数字化和信息化的重要基础环节,也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难点。企业排除人的参与,完全依靠计算机和自动化技术实现制造业数字化和信息化是不现实的。只有通过把当前无线与移动通信技术引入到制造业中,实现随时随地的信息获取和人机沟通,把人的智能和及其的智能无缝的结合起来,形成以一个人为中心的人机协同的制造模式,将为实现这种崭新的制造模式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数控机床智能控制技术

1.数控机床智能控制技术的必要性。长期以来,我国的数控系统为传统的封闭式系统结构,CNC只能作为非智能的机床运动控制器。传统CNC系统的这种固定程序控制模式和封闭式体系结构,限制CNC向多变量智能控制发展,已不适应日益复杂的制造过程。因此,对数控技术实行变革势在必行。数控机床的智能控制技术有:神经网络,模糊控制,人工智能控制。

第4篇

关键词 数字电视;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N9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032-008-02

在当代,数字电视技术已经越来越普及,它的发射、传输、接收等一切环节都依靠数字电视信号来进行传播,从而大程度上减少了其他电视技术的局限性,即加强了信号传播速度,又减少了“有线”带来的浪费和污染,从而也降低了经济成本,降低了其维修难度。数字电视是继黑白电视和彩色电视后的第三代电视。因其多功能以及普及方便早已成为了人们生活当中的一部分,数字电视技术在当下的社会环境当中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人们相应的都已经抛弃了传统的电视技术,这也给数子电视技术带来了蓬勃的发展机会,但也导致人们对其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如何提高数字电视技术的质量,其现状与发展趋势是什么,就成为了一项热门话题,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经验,从其概述、业务、卫星信号、内部系统等多个方面来进行系统的分析,使大家能够看清其现状与发展的趋势。

1 数字电视技术的概述

在本质上,传统电视技术与新兴的数字电视技术有着根本区别。无论是摄像录音,还是节目后期剪辑制作,每一项工序之间都摆脱了原有传统模式的束缚,现有的数字视频信号与传统的模拟视频信号相比,其性能更加稳定,传播速度更为快速,质量更为清晰,而且其功能得到了更为广泛的提升。业务和内部系统也得到了具体化的完善。

1.1 业务的提升

在这个信息膨胀、爆发的时代,人们早已不满足从单一渠道获取知识量的传统方式,而以一种平台只传递一种规定的信息模式也渐渐被人们所抛弃,现有的传播技术当中,以网络传播方式为主要手段,其信息快、信息量广已经成为人们公认的第四大主流传播方式,而数字电视技术正是看准这点,结合网络,做到了以前电视没有做到的许多事情,彻底提升了电视在人们生活当中的地位,包括视频通话、医疗服务、观看网络视频等等,这不仅是其业务的扩展与提升,也是其自身发展自身的有利保障。

1.2 内部系统

数字电视技术的诞生以及发展,给整个社会带来了非常大的良好影响,其内部系统也种类繁多,其表现形式更是多种多样,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1)以卫星为主导的数字电视广播系统。通过卫星为中间媒介,播放室发送信号,“机顶盒”接受信号,以最快最省力的模式转播到广大用户的家庭当中。2)以多媒体形式出现的数字广播系统。其无线电波为主要传播媒介,使手机、PDA、笔记本等电子技术,都可成为数字电视的终端,大大加强了其广泛性。3)以有线传播模式为主要形式的数字电视广播系统。这也是比较传统的数字电视技术,现在正被新型技术所取代。4)以电视塔为主要形式的数字电视广播系统。它通过电视塔发射信号,用户用天线接收,使其可以“移动”的观看电视节目,现在被广泛的应用在出租车、公共汽车等方面,但是信号的清晰度以及画面的质量还有待提高。

2 数字电视技术发展的现状

2.1 数字电视技术在国际上的发展现状

有关数字电视的使用数量调查报告显示:在2012年年底全球已有10亿人在使用数字电视这一新兴的电视模式,也就是说全球每六个人就有一个人已经使用上了这种技术,这标志着数字电视的时代已经到来。数字电视技术起步相对较晚,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才发展的新兴技术,由美国人开发,并在1994年6月在美国本土使用,到目前为止,美国的数字电视覆盖技术已经得到了系统性的完善,超过90%的地区被数字电视技术所覆盖。而时隔两年后也就是1996年,法国也应用了数字电视技术,并将其投入到商业当中,以商业模式带动其发展,为数字电视技术的新兴带来了有力的保障。1998年英国也相继应用了数字电视技术,并采用了电视塔发送信号的技术,使其能够“移动”应用,而且在英国,数字电视的覆盖率基本上达到了100%,使所有人都感受到了数字电视的方便与快捷。2003年日本,也应用了数字电视技术,并在2011年关闭了模拟电视技术信号。

2.2 数字电视技术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我国作为亚洲大国,并且也是亚洲经济发展最为迅猛的国家,早在2000年中旬,就开发了第一个以数字电视技术为主的广播电视台,虽然相比欧美等国家,我国的数字电视技术起步较晚,但是数字电视技术的覆盖率一点也不比发达国家差,甚至已然超出了有些国家的覆盖率。可惜数字电视技术虽然覆盖了千家万户与许许多多的企业以及部门,但是技术上还有很大的欠缺,因为那时的数字电视技术很大程度上是引进了发达国家的数字电视技术设备,在技术方面我国还欠缺的很多,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而且现有的一些数字电视技术设备都是从发达国家引进的,或者是在技术上与其共同研制的,缺少自我研制的技术是我国当时的数字电视技术设备的一大弊端。这种问题直到2002年才得到彻底的解决。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任何事情与科技的更新换代都是让人目接不暇的,在时隔两年后,上海、广州等地率先完成了数字电视技术的更新,并在同年播放信号,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彻底的改善了我国当时数字电视技术依靠外国的弊端,直到今天,我国已经有了自主研制的技术设备,技术等级可与国际接轨,这与中国社会的高速发展密不可分。

3 数字电视技术发展的趋势

综上所述,数字电视技术在我国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在现阶段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下面我们就针对其技术设施以及发展的现状来具体的谈一谈它的发展趋势。

3.1 通过卫星来进行电视直播

通过相应的卫星来传播信号实现卫星电视直播,这种直播方式的最大优点是覆盖性广泛。而且通过DTH业务,还可以收看到许多精彩纷呈的国外电视节目。在2008年,我国的“中星9号”广播电视卫星成功发射送入太空,这颗卫星彻底解决了边远山区以及农村无法收看到电视节目的弊端,进一步增强了我国电视信号的覆盖率,也显现出了卫星传播的强大性,随着经济体系的进一步改革,我国的高速发展已经势不可挡,人们对信息的追求也越来越广泛,如果想让电视这种传统的主流传播媒体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依靠卫星传播是其主要的方式之一,不仅可以进行大范围的覆盖,而且还能收到国内国外许多电视,这对人民了解国内外形势,了解新闻动向有着相当重大的意义,也是其主要的发展趋势之一。

3.2 数字高清电视

传统模拟电视技术与数字电视技术最大的差别不是在其覆盖率上,而是在两者的清晰度上,传统模拟电视的画面清晰度根本不能与现有的数字电视技术相比较,所以如何提高数字电视的清晰度是其当下发展趋势的主流之一。普标、标清、高清是数字电视清晰度的三种表现形式。在当下的社会中,生活压力普遍增大,人们在工作之余需要对身体以及精神的双重放松,才能使其在心灵上得到愉悦,所以普清电视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生活的追求,这也是传统的模拟数字电视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如何改善电视的清晰度,使其能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是数字电视能够得以良好发展的重要保证

3.3 网络电视

单一的电视节目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日益所需的要求,随着生活压力的加大,人们更多时候是在为自己的生活奔波,根本没有时间去看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这时网络电视应运而生。它利用pc端插口,可以与电脑以及网络端口直接相连。通过电脑和网络的在线观看功能,可以轻松的进行转播、直播、插播等一系列的有效观看手段,使人们可以随时观看自己想看的节目,不仅提高了电视的收视率,还解决了人们无法及时观看的这一难题,所以网络电视的新兴也是现有数字电视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

3.4 手机电视

手机技术的不断改革和创新,为手机电视的兴起和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以手机电视为代表的视频接收终端,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移动着接收信号,虽然音质画质不如普通电视。多媒体移动终端包括手机电视、车载接收机、笔记本、MP3以及MP4等,其接收和传送的业务不仅仅局限在电视节目、音频、图文以及数据等方面,如手机电视。由于手机的普及以及数字电视技术的革新,越来越多的用户选择通过手机观看数字电视,其在网络上的运用范围也不断扩大。从现阶段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手机电视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它也成为了数字电视技术发展的一大趋势。

4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其生活水平要求的日益提高,数字电视技术这种新兴的电视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当中密不可缺的重要伙伴,针对数字机电视技术的现状,我们不难发现,在当下如何提高数字电视技术在我国的覆盖率,如何加强数字电视技术的更新程度,如何完善其技术设备,已经成为了其发展的主要问题,只有积极的面对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使数字电视技术在我国得到良好的发展。而依照其发展趋势来看,走卫星大面积覆盖化、数字电视高清化、网络技术连接化、手机电视移动化这四种路线,是现有的主流发展趋势,所以笔者呼吁,作为现代的数字电视技术人员,要加强自身理论知识,完善自身实践技术技能,以科学是第一发展力为前提,不断的在这一条道路上进行摸索与实验,最终通过集体的努力,摆脱依靠外国技术这一弊端,开发属于我国本土的高科技数字电视技术,不仅为我国人民创造福利,还为我国在数字电视上的技术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彭松.中国数字电视现状及发展策略[J].科技信息,2011(24).

第5篇

关键词 数字电视;电视革命;发展现状;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TN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58-0172-02

0 引言

世界信息技术与通信行业的迅猛发展引领了广播电视产业的变革[1]。数字电子作为此信息革命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获得了飞速的发展。数字电视是一个面向用户的数字处理系统,涵盖了从电视节目的采集,到电视节目的制作与传输等多个过程。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与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伴随高科技的图像压缩技术,传统的广播电视行业进入了数字化发展的新阶段。与传统的广播电视相比,数字电视的图像质量更高,其节目的容量也越大,并且具有高质量的伴音效果。最为重要的是数字电视直接面向观众体验,可以带给用户一种全新的信息化技术产物。

1 数字电视的概貌

数字电视是电视信号在发出、传输、获取接收并进行储存的过程中,都以数字化的信号进行处理的新型电视系统[2]。数字电视的产生式电视技术革命的一个全新变化,它不仅仅是传统广播电视的数字化,究其本质来看,数字电视与数字通信基本一样,它们都是以数字化的形式对信息进行传递,在当前发展的过程中,数字电视引领了多产业链的同步发展。

数字电视克服了传统广播模拟电视在信号传输与转接方面的缺点,由于传统模拟电视的图像质量与信号接收一旦有所损伤就会逐步积累,时间一长就会造成稳定性差、需要繁复调整,并且不利于控制与集成等。数字化电视在克服上述缺点的基础上,特别上再实施三网融合技术以来,数字电视实现了高速上网并允许用户体验宽带多媒体的全新功能。数字电视也因此成为了电视技术革命的发展方向。伴随数字电视而来的,还有它潜在的经济效益,因而广受制造商和运营商、消费者的重视。

2 数字电视的国际发展现状

在美国,过去十年数字电视获得了长足发展,已有几百个台提供数字化服务,并在全美地区的覆盖率达到94%[3]。

韩国广播公司KBS于2001年,在首尔推出了地面数字节目,自此之后数字电视在韩国开始了长达十年的迅猛发展[3]。

日本与1996年6月用通信卫星开播了第一个数字化节目。于2003年开始的电视数字化在日本三大城市:东京、横滨与大阪全面启动,并计划于近年关闭传统的模拟电视[3]。

法国于1996年4月开播了首个欧洲地区的数字电视业务,这标志着欧洲数字化电视开始发展。英国广播公司BBC与1998年10月,开播了首个交互式的数字频道,至此欧洲的数字化电视开始推广,如今数字化电视在欧洲的覆盖率已经接近100%[3]。

3 我国数字电视的发展

2000年6月,在我国广西南宁地区开播了第一家数字电视业务。这一数字电视业务采用国际通用的DVB-C标准,同时在运营中考虑到了制定我国的数字化标准。在省级电视的发展进程中,河南与广东电视台率先开通数字电视的业务。

2002年9月,上海市开始播放数字电视业务,此次播放的是“准互动型有线数字电视”,这一数字电视允许用户自行点播节目,所点的节目于10min之后便可做出相应的响应。至此我国开始明确,探索一种可以适合在我国发展的数字电视运营模式,是数字电视在我国进行推广普及的关键。于是,我国于2003年开始,结合我国的当前国情和广播电视业务的发展情况,开始实施广播影视数字化的“三步走”战略。2005年,我国开始推广地面数字电视业务,并在2008年开始分阶段分地域地对地面数字电视进行发展。我国计划到2015年全面停止传统模拟电视业务,转而投向数字电视的普及。

4 我国数字化电视发展的问题

在美国、法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数字电视的盈利增值业务是高清电视和付费频道。但在我国,其中CCTV高清频道的失利,及全国各地付费频道的缓慢发展,均暗示了我国在电视数字化方面遇到了问题[4]。

在我国,数字电视多以广告业务进行盈利,但是对广告业务的过分依赖导致了服务方式的单一与较小的发展空间,加之大量节目雷同,并且缺少新的业务增值点,这影响了数字电视在整体上的技术优势,妨碍了其推广与发展。在城市里,有线电视的普及率早已高达90%,这导致了数字电视发展的空间进一步减小。另外,由于我国数字电视服务不尽人意,相当一部分用户反映这一类电视节目的收费过高,且费用与服务不成比例。

5 我国数字电视的发展策略

针对我国目前在数字电视领域出现的发展困境,本文提出如下发展对策:

1)提高发展意识,更新传统观念

在当前形势下,作为广播电视领域的工作人员,要解放思想,更新传统观念,面对新形势下数字电视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广电人要以人为本,完善广播服务,创新工作机制,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前提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电视等精神文化的需求。

2)创新经营模式

一改传统以广告业务为盈利手段的运营模式,发展多途径的盈利空间,维持数字电视的长足发展。

6 结论

数字电视作为一种新形势下传播信息的先进技术,历经了十几年的发展。其技术越来越成熟,运营成本也在不断下降。虽然在我国的数字电视发展面临了一些问题,但通过改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经营的盈利模式,数字电视必将在中国经历长足发展,给人民大众创造更多优质电视资源。

参考文献

[1]姜萍.浅谈数字电视的发展和前景[J].科技致富向导,2010(10):237.

[2]李伟.浅谈数字电视的现状和发展前景[J].有线电视技术,2003,10(7):13-15.

第6篇

(1)可以提供更高的无限传输的速率。LTE技术所能够实现的数据传输速率要求可以达到下行100Mbit/s,上行50Mbit/s是现有的3G技术的数据传输速率的二到四倍,而且LTE技术要求在校区的覆盖范围内的数据传输速率是不会因为不在传送中心而变化的,在整个地区的速率都是完全一样的处在同一水平线,在小区边缘地带不能出现明显的速率下降的情况。(2)小区内部容量的明显提高也是LTE技术的关键技术实现目标,LTE无线通信要求小区容量是现在的R6协议版本的三倍以上,而在边缘的容量大小要保证高于R6协议版本的两倍以上,这样的要求容量才能逐渐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才更适合现代化的需要。(3)LTE技术中的关键内容还有显著降低延时效果,延时是制约整个通信速率和质量的内在因素之一,在LTE通信的标准中用户所应该有的延时标准应该控制在5ms内,控制平面的延时应该在100ms以内,这样的标准才能体现LTE技术的核心。(4)LTE技术还应该明显的降低消费者使用的成本,LTE技术是一中长期演变进步的过渡技术,也就是说LTE技术是可以在现在的3G技术基础上实现共存兼容的,这样的平滑过度就降低了无线通信网络整体升级所要面对的大成本,降低了用户的使用成本和运营商对于3G无线和LTE通信的维护升级费用。 

二、LTE中的关键技术分析 

(1)OFDM和SC-FDMA技术。为了在有限的宽带内传送更多更大的信息量,LTE通信标准中选取了OFDM技术和SC-FDMA技术作为LTE技术中的调制型技术。SC-FDMA技术是应用在上行的通信过程中的,是一种相对特定的优化的OFDMA技术,这种技术具有更低的峰值比可以提高用户终端产品在上行通信中的功能效率。OFDM技术的应用可以在多个正交子载波对高速数据流中进行分流,这样就降低了相同数据量在不同情况下需要的传输速率,增大单个符号的传输时间就可以增强LTE系统的实际抗干扰力,减小了信息通信数据之间的干扰效果。(2)MIMO技术。MIMO技术是在无线信号发送端和接收端利用多天线技术组成更多样化的通道来接受空时编码进行解码。对于发射天线的信号通道独立这一问题,不同信号通道可以分别独立进行数据传输如果再加以配合OFDM技术就可以增大无线系统的数据传输速率。此外还有当发射的功率和信号的带宽处于一个定值时,MIMO系统的容量上限就会与天线的数量成一个正比,所以只需要增加天线的数量就可以很有效的提高系统的通信容量。(3)高阶调制技术。LTE技术中的关键还有就是高阶调制技术,在LTE技术的下行通信过程中采用了QPSK、64QAM以及16QAM等调制方式,上行的通信过程中则采用了QPSK和16QAM等调制方式,这样的高阶调制方式可以把符号传输速率很有效的在单位时间内提升,保证了系统满足预期的传输的速率要求。特别是对于64QAM调制方式来说,在LTE系统中是相对于3G技术基础的更高阶调制技术,这样的调制技术可以将信息通道利用率提高60%。(4)网络的扁平化技术。LTE系统支持高速的数据通信,为了满足这种通信技术的需求需要在数据传输中减少相关处理过程的延时,这就需要用到一个技术,就是网络的扁平化技术。这个技术将网络的结构分为eNB、SGW/PGW和MME三个部分,在原有的通信系统中RNC所要承载的那部分功能就被以上三个部分所代替完成。这个技术的应用虽然让LTE通信系统对于软件切换的功能有所缺失,但是还是能很大程度地降低网络节点的延时处理来提高通信的速率。HARQ的普通模式用于单子帧的数据操作,HARQ的子帧捆绑模式勇于VoIP业务的操作。(5)HARQ技术。LTE技术是采用自适应编码和HARQ技术的,这两种技术可以和现有的3G通信技术进行兼容,这样能够有效提升数据的传输控制能力,降低整个通信通道时变特质对于LTE通信系统的影响。但是在LTE系统中的下行通道是采用异步自适应HARQ技术,上行通信中采用的是同步HARQ技术,与3G通信技术有所不同。这之中下行HARQ技术可以利用eNB技术对信息通道中的传输数据帧数来进行有效的控制。 

三、总结 

LTE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要逐渐提升上述技术的综合实践应用力来满足更长远的计划,LTE技术必须采用更先进更有利于资源利用的技术来整合调节,让整个LTE系统可以在现有基础上更进一步,有更大更广阔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前景。 

参 考 文 献 

[1] 赵旭凇,张新程,徐德平,张炎炎. TD-LTE无线网络规划及性能分析[J].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2010(11) 

第7篇

关键词:面向对象;数据库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11.13

在数据类型需求较多的计算机领域,例如:计算机辅助加工与设计、图象处理、建模工程等,要求数据类型应具有用户自定义的可扩展能力。这样,传统的关系型数据模式就显得相形见绌了。

1 面向对象数据库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1.1 面向对象的概念及特性

面向对象的方法就是将实体模型化成对象的方式,其方法具有抽象性、封装性、多态性等特性。应用过程中,将对象定义成为类,并实现其数据类型。封装是将方法与数据集成于对象中,使数据的操作通过访问该对象本身的方式进行,应用中的对象就是一个已被封装好的类。多态是指类被其它类访问时,根据其它信息可解释为不同的含义,把实现的方法留给接收方的类,同一操作可作用于多种类型的对象,但能获得不同的结果。

1.2 面向对象数据库系统的特征

面向对象数据库系统(OODB,Object-Oriented Database),是以面向对象的理念为基础,通过数据库的设计人员以及开发人员,应用于更多的应用领域,提高了科技人员的认识,拓展了人们的逻辑思维模式。面向对象数据库其特征比较显明:

首先,它是数据库系统,具有数据库系统应具有的基本功能。存储功能:包括数据缓冲、索引维护、数据聚集、路径选择及优化等;永久性:数据保存是可持续性的;并发控制:高于系统同样级别的多个用户并发操作;恢复能力:不低于系统同样级别的从故障后的错误状态中恢复到某个正确状态;交互式:非过程化的、高效的、独立于应用的。

其次,它是一个支持面向对象的数据库模型。结构机制的使用,以支持更复杂的对象,从简单的组成复杂的物体的能力。结构能力加强其模拟客观世界的能力,容易了解和接受,挖掘进入人们的看法的方法;对象的身份,独立存在的对象属性的内容,可以大大提高查询速度;与对象封装对象的封装,这两种方法,封装数据和信息保护,这样用户就没有方法的详细信息,仅使用该接口来访问;具备的能力水平之类的,这个强大的支持继承和多态性质建模工具。在领域中的应用,能够支持这样的版本管理,事务管理,以及其他方面的模型推导。

2 面向对象数据库的发展途径

在面向对象技术在数据库技术发展过程中,基本上是沿着两种途径:一种是纯粹的面向对象数据库管理系统(即OODBMS)。第二种是扩展传统的关系数据库,增加面向对象的特性,使其两两结合,建立对象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ORDBMS)。

2.1 面向对象数据库管理系统

面向对象数据库是以一种面向对象的语言为基础,支持持久对象和实现数据共享。由于全新的模式,不受已有模式的限制,不仅在定义许多复杂的数据类型时可以做到游刃有余,而且在应用领域的设计、研发、维护等方面有着极大的优越性。其代表性的系统是:ServioLogic公司下的Gemstone;A1tair开发设计的O2系统;ATNT的ODE;日本的Jusminc;MCC的ORION;Onto-Logics的Ontos等等。

但是,从目前的OODBMS的探索中发现,面向对象数据库也有其很大的不足:

一是关于基础方面,面向对象的许多概念还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模式和标准,在此基础上的面向对象数据库语言也没有完全统一,不同的面向对象系统支持的对象说明不同,所以OODBMS设计实现难度大。

二是面向对象数据库技术还不广为人知。因此技术的培训需要一定的周期,培训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人们的理念方面,即从传统的关系数据库模式转为OO设计模式,需要一套新的方法使之与现有的关系型技术相结合。可以说,面向对象系统的有关原理才具有初步的设计及雏形,应用仍不广泛,需要一定的时间在成本等方面达到可接受的程度。

三是不兼容标准的SQL语言的面向对象数据库系统和大多数。虽然各方面的产品面向对象的数据库,允许用户创建一个灵活的数据模型,并且可以添加在许多情况下,这种模式下的对象,但没有足够的手段从数据库中检索数据。同时,面向对象的数据模型的基础上完善的数学基础,面向对象的数据库语言没有正式的基础。此外,还有用户的各种约束,允许用户进行交互的面向对象的应用程序的不便,已经极大地限制方面。

目前,ODMG(Object Data Management Group,对象数据管理组,简称ODMG,是以指定对象管理标准为目的的工业协会)作为一个强大的支持对象数据库标准,这有助于减少各种标准化工作随机数据库供应商性,标准化,以一定的标准在该领域赢得了广泛的知名度和支持面向对象的数据库,而且还帮助开发面向对象的数据库,数据库和当前的供应商工厂接受。

2.2 关系与对象相结合的数据库管理系统

当前,采用最多的是基于关系数据库系统之上加以扩充,扩充的方式有两种:

一是直接在关系数据库应用上的以接口的方式加以扩充,类似于中间件的部份功能,在对象和关系之间加以转换,将应用层的面向对象模式转换为关系应用模式,与关系数据进行交互。这样,在面向对象的应用中,关系数据库的模型对用户是黑盒子、透明的,用户通过标准的面向对象数据库语言进行数据处理。数据库管理系统在应用层面将面向对象数据库语言转换成关系数据库语言,对关系存储模式进行信息的交互处理,再将结果以对象的方式返回给使用者。这种方式实现简单,但确是以相对较低的执行效率为代价。

第二种方式是开放关系数据库系统的数据类型,使表中的属性/值包含对象的指针,目的就是在关系表中构建一种新的数据类型,对象的数据操作将在数据库系统之外进行。简单的说,就是修改现有的关系型数据库,把关系型数据的结构修改成能提供面向对象使用的模式。这种方式避免了第一种模式在面向对象和关系型数据库之间转换带来的系统开销,但在使用对象查询过程中的功能受到一定的限制。

以上两种方式,均是要求面向对象模式与关系型模式相结合,其优点在于,可以借助于关系型数据库现有的成熟方式,与关系数据库共享信息。缺点是由于这种模式,均用到中间转换,将损失面向对象自有的性能方面的优势。但数据厂商仍然抵挡不住面向对象模式与关系模式相结合的优势,吸引着他们竞相研究开发。如何在当前关系型数据库的产品中加入面向对象技术,即研发面向对象的关系型数据库已成为了数据库厂商得以生存的竞争焦点。并且已经有许多的关系数据库厂商在此方面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例如,INGRE公司推出了NGRES Object Management Intelligent Database。HP公研发的IRIS,Oracle研发的ORCLE面向对象扩充版本,SYBASE公司在其产品中,以触发器及将方法作为数据库的成分进行存储来实现类似面向对象的功能。

3 总结

尽管当前对面向对象的工作已大量的深入不同的应用领域,但面向对象数据库技术成熟的过程仍有更多的工作来完善、解决。无论是关系与对象相结合的数据库模式还是面向对象的数据库模式,面向对象的方式和方法是其不可或缺的。哪种模式更适合,更能满足数据库应用领域的需求,有待于在今后的实际应用中加以验证。

参考文献:

[1]杜文静.面向对象数据库的探讨[J].电脑报,2007,5.

[2]刘江枫.面向对象数据库技术及其前景分析[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