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3 16:10:13
序论:在您撰写休闲农业发展分析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3-0074-02
一、基于不同开发经营主体的开发模式比较
休闲农业是指利用农村田园景观、自然生态环境资源、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园区,结合农业生产经营、农村文化及农民生活习俗,经过科学规划、开发,为游人提供休闲、观光、度假、体验、娱乐、健身及教育、推广、示范等多种服务,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新农村建设。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选择是一个关系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问题。
目前,各地休闲农业的开发与经营主要是由农户、政府与企业三方进行,由此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一)农户主导型休闲农业开发模式
农户主导型休闲农业开发模式根据农户组成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1.个体农户独立开发经营。由个体农户依托自家的果园、田地、林牧场以及地区的特色产业而开发出的休闲旅游产品或项目,独立完成休闲农业旅游的接待和服务工作,“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院、干农家活、娱农家乐、购农家品”为其共同的特色。
2.农户联合经营。个体农业经营规模小、服务水平低、重复建设严重、恶性竞争加剧等问题,各地在发展休闲农业的过程中,开始积极探索成立专业合作社来全面统筹地区休闲农业产品开发与项目的建设,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对游客的接待与服务进行统一组织与管理,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实行分户经营。通过这种模式,有利于挖掘地区特有的农村优秀文化,促进规模经济的实现,也有利于塑造地区休闲农业的品牌形象。
(二)政府主导型休闲农业开发模式
政府主导型休闲农业开发模式是在政府规划指导下,采取各种措施,对休闲农业开发给予积极引导和支持,有意识地发展休闲农业,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模式。该模式主要是政府从地区农业发展的视角立足,对休闲农业的开发范围进行统筹规划,对地区开发休闲农业旅游活动的特色资源进行重新整合,设计开发休闲农业的产品和项目,统一对外宣传推广地区休闲农业的品牌形象。由于政府在整合资源方面具有强大优势,有利于把握地区休闲农业的发展方向,从整体上促进地区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但这种模式也存在着不顾地区农业资源察赋、以政府行政命令强制推动休闲农业发展的问题。从实践上来看,政府应该为地区休闲农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最终还是需要依靠以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作用来优化地区休闲农业的资源配置。
(三)企业主导型休闲农业开发模式
企业主导型休闲农业开发模式主要是由企业在农村租赁包括农地、庭院、山林、鱼塘等在内的经营场所,开发休闲农业产品和项目,以吸引旅游者进行休闲娱乐。这种开发模式也会由企业对当地的休闲农业项目建设进行规划设计,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内统一组织和经营,也会对外进行宣传与推广,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民主导型休闲农业开发模式存在的资金不足、旅游人才缺乏等瓶颈问题,同时又兼顾了政府在地区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开发中所具有的整合资源的能力,是目前较为成功的一种休闲农业开发模式,对于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该模式也存在着难以保障当地农民合法权益、企业与地区政府利益分配不均等现实矛盾,成为影响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影响模式选择的主要因素
(一)农业自然资源的禀赋及分布状况
休闲农业资源丰富,一方面具有农业生产特有的自然、季节等特征,另外一方面又受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的影响比较大。因此,在选择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时应该首先考虑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的农业资源,发挥生产要素禀赋优势。另外,资源的集中程度也影响了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选择,一般相对集中的分布有利于规模化开发,产生规模效应,而分散的资源分布状况给资源的整合和规模化生产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打破传统的经营模式,综合利用当地资源,合理规划,结合当地文史资源、特色资源进一步丰富休闲农业项目的内涵,是实现休闲农业发展经久不衰的必然途径。
(二)经营者的实力
目前主要的经营主体包括企业和个体农户。企业一般具有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也比较熟悉市场经济规律,可以对当地的休闲农业项目建设进行规划设计,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内统一组织和经营,对外进行宣传与推广,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农民主导型休闲农业开发模式存在的资金不足、旅游人才缺乏等瓶颈问题,同时又可兼顾政府在地区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开发中所具有的整合资源的能力。但是该模式也存在着难以保障当地农民合法权益、企业与地区政府利益分配不均等的现实矛盾,成为影响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农户自主经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个体农户独立开发经营,由个体农户依托自家的果园、田地、林牧场以及地区的特色产业而开发出的休闲旅游产品或项目,独立完成休闲农业旅游的接待和服务工作,“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院、干农家活、娱农家乐、购农家品”为其共同的特色。个体农业经营规模小、服务水平低、存在重复建设严重、恶性竞争加剧等问题。二是农户联合经营,各地在发展休闲农业的过程中,开始积极探索成立专业合作社来全面统筹地区休闲农业产品开发与项目的建设,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对游客的接待与服务进行统一组织与管理,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实行分户经营。
(三)政府行政规划
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对休闲农业开发给予积极引导和支持,有意识地发展休闲农业,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模式。政府从地区农业发展的视角出发,对休闲农业的开发范围进行统筹规划,对地区开发休闲农业旅游活动的特色资源进行重新整合,设计开发休闲农业的产品和项目,统一对外宣传推广地区休闲农业的品牌形象。由于政府在整合资源方面具有强大优势,所以有利于把握地区休闲农业的发展方向,从整体上促进地区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当然,政府规划也可能存在着不顾地区农业资源察赋、以政府行政命令强制推动休闲农业发展的问题。
(四)基础设施与商业配套
休闲农业资源大部分分布在乡村,基础设施,比如交通状况往往对其发展影响重大。良好的交通等基础设计及商业配套,能够满足消费者多层次的需求。
(五)休闲农业的发展阶段
休闲农业与其他产业的发展一样,都有一个逐渐成长壮大成熟的过程,在发展初期,一般都以农户自发自主经营为主,经济效益相对不高,难以形成规模经济。随着企业的介入,政府的规划设计,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理念的引入,休闲农业的发展将逐步进入规范化、市场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其发展模式也将更加多样化。
三、优化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政府行政引导
发展休闲农业是一种具有较强外部性的农业经营模式,很多国家都把休闲农业项目作为政治任务或公益事业来发展。欧美国家把休闲农业开发和农村区域的全面发展统筹兼顾,将农业资源的利用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紧密联系起来,颁布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区域的科学规划和休闲农业的合理开发。法律法规的出台,在规范与引导休闲农业的发展方面将起到巨大的推动和约束作用,使休闲农业得以获得健康快速的发展。在法律的规范与保障下,广大游客对休闲农业场所提供的服务多了一份肯定与信赖。
(二)发挥农业合作社的组织、管理与推动作用
农业合作社一方面克服了个体农户规模小、资金少、经营管理经验不足的缺陷,另一方面作为连接政府与农户、市场与农户的中介组织,可以连接休闲农业主管部门与生产经营者,促进横向交流,促进休闲农业与市场需求的有效连接、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服务和信息交流等。由于休闲农业发展的基础是农业,具有地域性特征和季节性变化,因此,需要以产业化、规模化的方式整体推动,特别是在对外宣传、塑造地区形象方面,更是需要以集体行动的方式来降低交易成本、增强规模效益。农业合作社规范了休闲农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地区恶性竞争的发生,同时塑造了地区休闲农业的品牌形象,提高了整体的收益。
(三)差异化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休闲农业是休闲旅游市场中以农业生产要素作为特定产品的一种特色型态,具有一定的替代性。因此,当一个特定区域内休闲农业产业发展较为迅猛、产品项目较多时,地方特色、独特性和个性化就成为了休闲农业产品“不可替代”的竞争要素。西方发达国家的休闲农业,在经历了凡十年发展之后,依然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主要在于其能够紧密结合地方资源优势和文化传统,紧跟消费者需求的变换推陈出新,不断开发特色产品和体验项目,不断推行多元化、个性化发展策略,实现错位发展,突出休闲农业产品在地区之间的差异性。目前,各国休闲农业项目不仅包括品尝农家美食,而且包括骑马、狩猎、探险、垂钓、观光、运动、科教、娱乐等主题活动。充分利用当地的乡土文化、民俗艺术来拓宽休闲农业的内涵,独特的创意使整个产业的素质得到提升。
(四)提供资金的支持
作为农业生产的一种重要形式,休闲农业由于受到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双重约束,也是一项风险相对较高的产业。因此,各国在发展休闲农业的过程中,都会在加强立法保障的同时,通过金融、财政信贷、保险等多种手段支持休闲农业的发展。
(五)开展休闲农业的整合营销
休闲农业景点的经营者可以与旅行社、酒店、农业旅游科研单位合作,共同研发旅游产品,运用广告传媒、公共关系等手段,利用各类传播媒介,开展休闲农业的整合营销传播。这进一步扩大了休闲农业的影响,为地方特色休闲农业产品塑造品牌形象,也为休闲农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参考文献:
[1] 赵航.休闲农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
关键词:低碳经济;休闲农业;发展
一、前言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低碳经济这一理念被提出,并且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对此,在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如何将低碳经济理论真正贯彻落实,成为各个国家发展经济必须考虑的一个关键问题。基于低碳经济理念下的休闲农业发展,如何对传统发展模式进行转变,更好地适应“低碳经济”这一发展环境,是当下休闲农业探讨的重要课题。
二、休闲农业的低碳特征
休闲农业的本质在于“休闲”,是基于农业资源发展模式下,对农业资源的一种有效开放,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旅游观光需求,并能够最大限度地发展农业经济。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休闲农业逐渐成为一种较为流行的发展模式,对于提升农业商品化程度,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对此,研究低碳经济环境下的休闲农业发展情况,我们需要对休闲农业特征进行把握。一般来说,休闲农业的低碳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休闲农业与旅游业相互结合
休闲农业的基础是农事活动,注重以农业生产作为依托,将农业和现代旅游业发展进行紧密结合,更好地实现现代农业经营目标。休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不单单具备基本的生产活动,还需要具备观赏、娱乐、文化、教育等休闲功能。对此,在发展休闲农业过程中,必须要注重突出休闲农业的“旅游特性”[1]。
(二)休闲农业具有天然的低碳性
低碳经济的本质是“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能够实现社会、经济、环境三者之间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而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含有农业、生态、环境、经济、旅游等文化内涵,这样一来,在发展休闲农业过程中,必须将“可持续”这一理论贯穿于休闲农业发展的始终。休闲农业的低碳性,表现在了农业生产、餐饮住宿、商业发展等方面。
(三)坚持“绿色理念”
休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开发其观光价值、旅游价值,是休闲农业发展必须考虑的一个关键点。对此,需要将农业生产和农业科技进行紧密结合,并需要将“绿色理论”贯穿于休闲农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和各个阶段,让游客能够感受到休闲农业的“自然风光”,体现出“绿色”这一特征[2]。
三、低碳经济下的休闲农业发展道路研究
综合上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本身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这样一来,在发展过程中,如何选择有效路径,促进这一事业的发展和进步,是当下休闲农业必须考虑的一个关键点。
(一)加强休闲农业的资源节约性
休闲农业发展,要注重坚持“资源节约性”,将生态农业发展理念,应用于休闲农业发展过程当中。现代休闲农业的发展,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影响下,必须关注于“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能够对开发休闲农业的相关资源进行合理、有效地应用,对农业生产、农业旅游进行全面规划,实现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同时,休闲农业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握资源节约性这一特征,使休闲农业发展能够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二)绿色休闲园区建设必须落实节能减排
休闲农业建设“绿色休闲园区”,是为了更好地满足旅游观光需要,对此,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落实节能减排这一政策,牢牢地把握休闲农业与生态环境的紧密关系。在休闲农业旅游观光发展过程中,要积极开展环保、节能建设,积极控制碳排放[3]。对此,在进行绿色休闲园区建设过程中,可从以下几点进行考虑:
1.注重建筑节能。休闲农业在发展旅游业、观光行业过程中,需要设置住宿、餐饮等部分,这样一来,在进行建设过程中,如何提升建筑节能效果,是发展低碳休闲农业必须关注的一个要点问题。在进行建筑规划、设计、改造过程中,要注重设置有效地建筑节能计划,将绿色能源技术在建筑设计中得到有效应用。同时,在进行运营过程中,要采取有效办法,降低运营过程中的相关资源消耗,实现休闲农业经营的经济效益。
2.加强低碳交通建设。休闲农业主要以观光和旅游为主,这样一来,在进行建设过程中,交通建设的节能性,我们可以从“低碳交通建设”这一点进行考虑。低碳交通建设,可以以自行车、不行作为观光的主要方式,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温室气体排放,实现了低碳发展目标。
(三)注重对高新技术手段的应用
高新技术手段在休闲农业中的应用,是实现休闲农业发展和进步的关键举措。休闲农业本身,具有基本的农业生产活动、旅游观光服务等。高新技术应用时,可从提升农产品质量、产量等方面进行。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利用高新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化肥、农药的应用,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同时,化肥、农药减少使用,还可以避免化学物质对周围土地、河流以及环境的污染,使休闲农业具有较好的绿色性和生态性。再者,农产品是休闲农业餐饮方面的主要原料,需要进行有效地存储、加工。在存储加工过程中,通过采取新的技术手段,可以保证产品质量和新鲜感,游客在品尝时,能够带给游客更好的口感。高新技术的应用,注重对农业生产活动的科技化和合理化管理,更好地实现了对资源和环境的有效应用。同时,应用高新技术手段,开发自控温室、无土栽培技术等,可以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休闲农业的长足发展和进步。
四、结束语
关键词: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多元性;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休闲农业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19世纪的欧洲,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大工业的飞速发展,城市规模急剧扩大、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生活的压力使人们向往乡村生活的悠闲与安详,在这种情况下休闲农业应运而生,意大利、奥地利成为休闲农业的诞生地,之后休闲农业在欧美国家受到了青睐,形成了农业经济体系中一个全新的发展模式。各国的休闲农业,大都依托农业自然资源和既定的生产条件,大力发展观光、旅游、采摘、体验、民族风情等多种休闲经营模式。城市市民在休闲农业中体验到了乡村生活和乡土情趣,获得了心理上的宁静和情感上的快乐。我国的休闲农业的发展历程起步也大大滞后于发达国家。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迅速膨胀,休闲农业成为城市市民渴求的一种消费模式。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出现,我国开始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浙江省依托自身的农业资源优势和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开展了多种特色模式、多种经营模式的休闲农业,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因此,分析浙江省休闲农业的发展经验,对于我国其它地区更好地发展休闲农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浙江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分析
浙江省经济发达,交通网络健全、交通路线畅通,加之各类农业资源丰富,为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随着休闲农业消费群体的不断增加,政府层面给与了大量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促成了浙江省休闲农业的欣欣向荣的蓬勃发展局面。从发展模式上看,浙江省的休闲农业大致可以分为五个类型:1.农庄休闲模式。农庄休闲模式的基础是农庄,具有相对开阔的农业资源区域,可以为消费者提供农田观光、种植体验、养殖体验、采摘体验、旅游度假、健身娱乐等休闲服务内容。农庄休闲模式的消费群体主要面对一些高端客户,在田园风光之中为消费者提供高端的休闲服务。此类模式的代表,如绍兴郊外的绿林竹海农庄,农庄内竹林如海,傍依兰亭景区、会稽湖泊,景色别致、幽雅清新,让消费者的身心松弛、精神愉悦。2.农户休闲模式。农户休闲模式的基础是农户家庭,侧重于让消费者体验农民生活,达到休闲放松的目的。在农户休闲模式下,消费者的消费活动主要集中在品尝农民饮食、居住农民宅院、操持农民家务、体验农民乐趣等方面,是一种典型的体验式模式。此类模式的代表,如衢州下辖的七里乡,各村农户大多开展了个体休闲农业经营活动,消费者可以在这里自制豆腐、年糕等农家食品,亲手采摘小园里的瓜果蔬菜,自然而然地享受到返璞归真的情调。3.园区休闲模式。园区休闲模式的基础是农业生产科技,通过向消费者展示最新动植物品种、最新农业生产设备、最新农业生产技术,间接达到科普示范、推广宣传的目的,在农业科技观光旅游的过程中,不仅放松消费者的心态,也吸引更多的人群关注农业、投身农业。此类模式的代表,如杭州下辖的萧山开发区,不仅兴建了温室大棚基地、绿色果蔬基地、高档盆栽花卉基地,还引入了克隆展示项目,吸引了大量农业科技爱好者的到来。4.景观休闲模式。景观休闲模式的基础是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或复合景观,以景观旅游为载体,推动旅游景区农林牧渔等农业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此类模式的代表,如奉化市下辖的向阳海岸,这是一个典型的依托海洋景观和渔业资源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消费者在享受阳光、沙滩、海岸的美景时,游览海岛、品尝海鲜、垂钩海钓,享受浓浓的渔家乐趣。5.特色休闲模式。特色休闲模式的基础是特色,以与众不同的农业特色达成对消费者的吸引。这种特色可以是农业资源上的,可以是农业生产环境上的,也可以是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上的,以特色、新颖、不同之处带给消费者特殊的情趣。此类模式的代表,如丽水市下辖龙现村的田鱼养殖,在稻田中养鱼,种植与养殖浑然一体,真山真水,品鱼观鱼,极具特色。
三、浙江休闲农业的发展经验
从浙江休闲农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其巨大的成功是实事求是的结果、是长期坚持的结果、是各方通力合作的结果,其成功经验在于:发展模式丰富且有针对性,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1.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丰富且有针对性。如前所述,浙江休闲农业形成了极为丰富的发展模式,这些发展模式构成了浙江休闲农业的立体化发展体系,具有良好结构化特征和持久的生命力。这样的发展模式,给与不同消费者以足够的选择,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酌定参与何种休闲农业模式。不仅如此,浙江的休闲农业,特别注意本地域内的实际情况,注重休闲农业服务的针对性,从不盲目地照抄照搬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从而形成了自身的鲜明特色。2.休闲农业的投资主体实现了多元化。休闲农业的发展是一个渐进式过程,需要长期的筹建和准备工作,由此也造成了比较大的资金需求。浙江省的休闲农业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大的成功,资金投入的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原因。浙江省政府一方面投入大量资金扶持休闲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各种资金参与休闲农业经营,同时也鼓励农户积极参与休闲农业的股份制建设。到目前为止,浙江休闲农业基本实现了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既有政府投资,也有个人投资,更有企业投资和外来投资,从而为其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保证。3.休闲农业的走上了可持续发展轨道。休闲农业发展的长期性,要求投资者不能过于短视、不能过于追求获取利益的快速性。浙江省休闲农业的发展,在准确把握各地区特色的同时,制定了长远的发展规划,并采取合理的经营措施和管理制度,长期坚持并最终走上了现在的可持续发展轨道。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使得浙江休闲农业不仅获得了应有的投资回报,更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广阔空间。目前,每年慕名而来的各地游客,正是浙江休闲农业蓬勃发展的最好力证。
四、浙江休闲农业对其它地区的借鉴意义
浙江省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和成功经验,对于我国其它省份、其它地区的休闲农业发展,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笔者认为,其它地区休闲农业的发展,应该因地因时而宜地构建发展模式、切合实际地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注重投资的多元性和经营的合理性。1.因地因时而宜地构建发展模式。每一个地区和其它地区相比,都有不同的农业资源配置和自然环境情况,更有着不同的乡土文化和民间风俗,这些都是农业发展体系中的一部分。所以,要发展休闲农业就必须深入地分析自身的情况,准确地把握自身的特色,包括自然条件、农业资源、气候征象,挖掘自身的与众不同,这才能形成对消费者的吸引、有助于树立休闲农业的特色品牌。各地区发展自己的休闲农业,切忌盲目地照抄照搬,就算是同类模式的学习,也要结合自身的特点走出差异化发展之路。2.切合实际地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本身就是一个长期过程。休闲农业,作为农业生产经营的一个新领域,也继承了这一基本属性。这不是一个投资短、见效快的行业,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急功近利。进行准确的模式定位以后,各地区的休闲农业要以发展模式为依托,以本区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制定合理可行的中期、长期发展规划。在规划中,尤其要考虑到初创期的各种困难和应对措施。当休闲农业进入收益期时,更要避免竭泽而渔,而是要合理分配收益,立足于长远、立足于品牌建设,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3.注重投资的多元性和经营的合理性。休闲农业作为一项经济活动,最大的影响因素在于资金,尤其是前期的资金投入。如果再综合休闲农业投资回报的周期较长,单一投资主体一般都难以保证项目的长期稳定运营。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注重休闲农业投资的多元化,政府既要给与一定比例的投资,更要引导其它投资进入,并努力拓宽休闲农业项目发展所需的融资渠道。这其中,休闲农业会直接惠及参与建设的农户,因此鼓励农户投资也极为关键。项目进入具体经营过程以后,一定要注意经营方式的合理性,特别是考虑分配方式、分配比例的合理性,既能保证各方的投资回报,又达到多方共赢得最佳局面。
参考文献:
[1]胡孝平,王福鑫,许思洁.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全产业链发展策略[J].贵州农业科学,2015,3:202-205.
[2]田嘉.基于国际经验的中国都市休闲农业全产业链经营机制的构建[J].世界农业,2015,8:210-213.
[3]刘红瑞,霍学喜.城市居民休闲农业需求行为分析——基于北京市的微观调查数据[J].农业技术经济,2015,4:90-97.
[4]蒋颖,聂华.休闲农业市场客源行为分析研究——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4,42(1):405-411.
[5]赵仕红,常向阳.休闲农业游客满意度实证分析——基于江苏省南京市的调查数据[J].农业技术经济,2014,4:110-119.
休闲农业是为满足更多城市居民亲近自然、回归乡村、体验民俗风情的休闲需求。休闲,是人们工作和劳动之余的生活方式。在凡布伦《有闲阶级论》一书中高频率提到休闲带动产业的经济效益,凡认为休闲既带给人们娱乐的满足感,也带来了不同阶级由休闲而发展成为具有经济利益产业的重要性。因为那是经济活动的源泉以及以人为本的基本生理需求为出发点。而休闲农业则是利用自然的或人造的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为一体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模式。近年来,政府对发展休闲农业也非常重视。认为能够给中国市场经济带来活力的还在于发展缓慢的传统农业区域,那么由传统农业发展为休闲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源动力。2011年9月正式在山西晋城召开关于“全国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工作会议”提出了发展要求。由此可见,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谕。
二、休闲农业的类型及其与公共服务的相关性分析
(一)已有文献中对休闲农业类型的划分
休闲农业中的“农业”是广义上的农业,主要包括农、林、牧、渔等产业,而休闲农业是指狭义上的具有比传统农业更高的经济价值的农业。因此对休闲农业类型的划分,不同流派的学者因研究角度不同而不同。在1994年,袁燕才等以利用层次为根据,将休闲农业直接分为农作过程耕作型、直接利用型及农业环境利用型三类。从这个分类可以明显看出,休闲农业已经从传统农业中剥离出来,不再是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当中的危地马拉的帕那加撤尔描述的那样贫穷的传统农业,而是改造后的农业,即休闲农业,玩中带乐、玩中有效率的农业经济。但是这种分类还没有完全抽离传统的农业。直到1999年,有文献把休闲农业按开发主体分类,分成田园农业型、民俗风情型、村落乡镇型、科普教育型;不过这种分类界限具有一定的模糊。总之,还处在对休闲农业进行开发实践的探索阶段。但是从近几年的文献当中,可以看到,随着政府对我国传统农业加大力度的改造及其一系列一揽子农业优惠政策中和对休闲农庄发展模式的重视,学术界也对休闲农业的领域研究越来越关注和重视。对其发展及其应用也有了更丰富的认识和经验。李白如等从产业链的角度,把休闲农业分为观光种植业、观光休闲、观光渔业、观光牧业。但是从客观上讲还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严力蛟等从其功能划分为教育型休闲农业、观赏型休闲农业及度假型休闲农业、体验型休闲农业。王兵认为休闲农业应按地域分为城市郊区型、景区周边型及偏远山区型。陈艳等还根据农业的经营模式分为个体农户经营型、农户联合经营型、外来协助开发型。不难发现,在上述对中国农业类型的划分当中,能直接体现出休闲农业与政府公共投入相关联分类的甚微。这将导致在实践中忽视休闲农业活动开发构想的思路只是一个空花架,不利于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休闲农业与公共服务的相关性分析
发达地区良好的休闲农业经营,离不开大环境即国家宏观调控以及地方性规划的导向作用。从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国内国外大环境来看,休闲农业发展的在政府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推动、调整之中,其动力的源泉来自各个方面。反之休闲农业的大好发展也进一步推动政府的导向性力量。首先,政府对机构改革的理念深化使服务型政府更快转变,政府官员的选拔、评价、激励机制等有力地促进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其次,参与休闲农业开发和管理的所有的农民经济组织、利益集团以及政府等都在追求利益最大化,公共服务体系的有力支撑是至关重要的。最后,各地方性政府对发展休闲农业的激励竞争,民营企业和社会其他组织机构的涉入有效地推动了休闲农业的发展,公共服务体系也不断的创新。总之,这些动力来源既有政府内部自身的需要,也有外部因素的推动。
(三)基于公共选择视角的休闲农业类型区分
基于前文中提出许多文献对休闲农业类型的区分缺少公共服务多视角的考量。所以本部分将从公共选择的角度对休闲农业进行分类,为休闲农业经营者和管理者提供广阔的发展思路。
1.公益性的休闲农业
该类型的休闲农业属于公益性的,人们共享的不可独占不具有排他性、竞争性的资源,一般由政府投资或者由政府投资为主体,目的是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或准公共物品,但是生产由政府垄断,并且服务的对象和产品价格由政府定价。常见于红色革命区、国家级自然资源地区,一般以资助旅游、跟团参观、走近民宿、亲山乐水等活动为主要经营项目。该类型休闲农业主要依附于自然风景区、名山名人古镇的相近地区,具有配套吃住等比较健全设施。因而当地政府对景区的公共设施的维护和美化等相关公共支出尤为重要。
2.组织型的休闲农业
该类型休闲农业依托公共事业单位承办,这类机构的基本特征有:主要由政府投资,而所需资金主要由财政提供,但是部分资金由其他社会服务组织所得收入予以补充,为社会提供更全方位的休闲农业以外的文化需求。
3.非政府组织的休闲农业
该类型的休闲农业主要是私人投资自己承办的小型农家乐,与农民同住同吃同耕,体验农民朴实生活的一天。结合农村民俗展示、农作物花期或成熟期的观赏与采摘,给游客提供游、玩、乐、购、吃、住全方位的服务。该类型休闲农业在经营中更注重田园风光和乡村环境的优美宜人。因此,在新农村建设当中,是非常鼓励农民及企业投资开发发展乡村农业经济。
三、休闲农业发展的机理分析
(一)公共服务的驱动力作用分析传统的概念认为,仅仅只是把农业看成一个专门生产和提供食品的产业部门,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农业的公共产品性。特别是又把休闲农业从传统农业当中提升出来,这需要地方政府健全农业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大量的技术、人力培训、出省市区进行考察学习借鉴农业经营的发达地区。从而实现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直到休闲农业的产业化升级。休闲农业发展中,在表现形式上公共服务驱动力的作用呈现“双核结构”,即内核和外核组成。从农业内核系统向公共服务外核系统构成环状型。内核系统以自然资源、经营项目和管理者水平三大类组成,外核系统则由政府公共服务以改革的动力、地方官员考核激励、旅游者需求的牵引力等其他社会动力机制组成。农业内核系统与公共服务外核系统相互耦合的效果决定着这个系统的紧密度。(二)其他因素分析———外部性推动休闲农业发展政府政策外溢效应的影响是具有导向作用,由公共服务驱动力引导下形成的一股“无形”的力量。对于创造休闲农业的经营者来说,对休闲农业的供给代表了私人成本。对于消费者来说,游客的需求代表了私人价值,这两者之间就建立了一个均衡点。但是发展休闲农业依附于宏观政策经济环境提供的公共服务驱动力而运转,这就形成了一定具有积极的经济效应的外部性,带动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农家餐厅兴旺、农产品形成具有乡村特色,这些表现出来的,非游客对休闲农业的需求就是外部需求,代表了社会价值增值。
四、对休闲农业发展中公共服务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科学规划,加强领导
因为农产品是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使得生产农产品也带有了公共产品的属性。要发展休闲农业,提高农民的收益,政府的责任一方面要减少农民的税负,另一方面要进行支持和技术引导。比如进行花卉培训、果园摘种技术培训。由于农民缺乏现代管理意识,对市场需求动向把握不清,对信息的搜集利用不来,这就造成了很多农业休闲地的项目简单且没有多大经济价值,观赏型不强,功能设施比较落后,资本短缺等现象。目前来看,中国的休闲农业仍以家庭式经营、自主开发为主,缺少集群式发展及拓宽。因此,发挥地方政府部门主导作用非常重要,积极引导休闲农业健康快速发展,加强科学的规划,对市场认真准确的定位,及时有效的信息资源是搞好休闲农业的首要任务。同时加强领导,配合相应的资金支持、信贷等辅助政策,全面发展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二)发挥政府作用,宣传地方特色
近年来,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越来越重视的同时,许多基础性工作没有做到位。严重缺乏宣传力度,除一些民族特色的旅游项目外,游客对其他形式的农业休闲了解甚少,大部分只限于本市甚至是本地区的人知道,休闲农业突破瓶颈得到大力发展,宣传模式的多样性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加大宣传力度,打响地区特色休闲农业品牌化的发展战略是发展休闲农业的又一有效途径。
关键词:乡村休闲旅游;创意农业;发展模式
发展创意农业,就是要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要求,通过全面系统的规划和科学设计,打造资源节约、绿色开放、包容共享的农业发展新形态,走出一条能源消耗低、经济效益高的乡村休闲旅游与现代农业融合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1乡村休闲旅游与创意农业
乡村休闲旅游指旅游观光者依托自然乡村空间环境,以领略美好乡村奇特自然风光、突出人文景观为目的,集观自然风光、乡村休闲度假、民俗娱乐、农家购物、农事体验为一体的旅游形式[1]。19世纪30年代,在欧洲兴起了一股“乡村热”形式的旅游,1865年,意大利成立了“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角度引导居住在大城市的居民,利用闲暇时间在家人、朋友、同事的自由组合下,结群到农村体验乡村生活,倡导游客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组织形式更趋多样化,乡村旅游也随之异军突起,乡村休闲旅游作为提高农村经济新的衍生形式,以其功能多样、资源利用高效、消费需求新兴而被业界视为最具潜力的朝阳产业。据成都市旅游局的《2015年成都市旅游经济运行分析报告》显示,2015年成都市接待乡村休闲旅游游客达9519.18万人次,占旅游接待总人数的49.75%,收入总额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达到200.06亿元),同比增长24.25%。创意农业旨在突出思维逻辑和发展理念的创新,注重把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加工过程、生产方法等融入文化再造、旅游提档、产业升级,从而打造具有浓郁“乡愁”意境的产品和市场[2],并以独特的创意农产品或农事活动,传承并打破生态农业、都市农业、设施农业等农业形态,达到现代农业与旅游产业的资源优化配置和协调包容发展的最佳效果。
2“中国酒村”的基本情况
“中国酒村”地处成都平原西南部邛崃临邛街道文笔山村,距成都65km,项目规划面积533.33hm2,总投资15亿元,以“酒香里的中国、记忆中的老家”为主题,以邛崃千年南丝路农家酿酒工艺为文化基础,对现有川西民居实施升级改造,打造集“邛崃原浆文化体验之旅、红高粱种植酿酒、农家花海田园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展现独特原酒文化为主题的川西平原乡村休闲旅游胜地。“中国酒村”规划建设12个功能区域,分别为:大梁酒庄、田园迪士尼乐园、万亩红高粱观光公园、迷你香猪园、大梁农耕园、酒疗SPA水景酒店、二十四孝养老院落、未来水世界乐园、天府水浜渔村、太阳部落梦幻乐园、丝路酒寨以及酒坊民居安置街区。这些不同的功能定位与建设旨在为每一位远离都市喧嚣的游客能在这里随农家俗、酿农家酒、住农家院、吃农家饭,体验田园耕种、酿制原浆老酒、寻找儿时的记忆。随着“中国酒村”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不断提升,慕名而来的国内外游客越来越多,仅2015年就接待国内外游客约80余万人次,单体旅游收入总额达3000多万元。
3“中国酒村”发展创意农业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3.1“中国酒村”发展创意农业的特点
3.1.1“以农养酒、以酒促旅”的模式促进了创意农业与乡村休闲旅游的循环融合发展“中国酒村”在打造过程中,突出农业主线,把周边农民的农业生产用地通过作物折价、货币补偿、土地入股等形式进行了使用权流转133.33余hm2,专门用于种植酿酒原材料红高粱。游客以认种红高粱的形式体验种植、收割、酿酒的乐趣,通过“种酒粮、醅酒窖、事酒艺、兴酒礼”等一系列身临其境的活动让游客了解中国酒文化的源远流长。
3.1.2“回味童趣、回归田园”推进乡愁记忆与农耕文化深度结合按照“嬉戏田园一天,穿越时空千年”的理念,把农业生产的末端附属品稻草编制成变化多样的各种动物形状,建造一个纯稻草主题文化的“农村新型迪士尼乐园”,在给游客带来耳目一新感觉的同时,又在山水田园间亲身感受滚铁环、扯陀螺、荡秋千、跳皮筋、跷跷板爆米花等传统老游戏的无限乐趣,找寻孩提记忆,重归故里田园。
3.1.3“体验农事、农耕教育”推动乡村休闲旅游与青少年社会实践教育结合以亲子系列为主题,父母带领孩子种高粱、探酒坊、碾水磨、进厨房,通过这些农事体验活动,把碾米、磨面、榨油等传统手工技艺一一呈现,让游客特别是青少年游客感知农耕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汗滴禾下土”的辛勤与快乐,让城里的孩子在劳动中接受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再教育。
3.2“中国酒村”在发展创意农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酒村”在发展创意农业进程中,充分吸纳前人在开发过程中形成的成功经验,经过4年多的成长,已经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绩,但是在运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3.2.1生产的适度经营规模效益不明显过于分散的经营方式,将会造成投入产出比的偏离,产业链条局限于第一和第三产业,缺乏农业工业化过程,创意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值空间相对狭小,因此缺少规模化的企业等市场力量的跟进,将很难投放市场,树立高端品牌,从而将大大限制其资本运作的潜力。
3.2.2创新力度不够大有重复传统农家乐的趋势,产品开发的科技含量偏低,生产加工工艺落后,缺乏一定的科研投入、技术储备和厚实的农业发展土壤环境。
3.2.3对乡村休闲旅游与创意农业协同融合发展的认识程度不够缺乏宏观愿景和远期发展目标,还没有利用好“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这块金字招牌进行创新品牌的宣传与推介,缺少全景产业发展的市场化开发理念。
3.2.4缺乏对乡村休闲旅游与创意农业发展方面的资本、技术、人才、运作机构的充分培育还没有从教育、科研、人才、政策、市场等方面为创意农业市场化开发创造条件成熟的外部环境[3]。
4创意农业发展的模式探究
在分析了“中国酒村”创意农业发展的特点和存在问题后,我们不难发现,农业与旅游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在呈现多层次创意化发展的农业产业里,要实现农旅互动发展,融合多种产业元素催生新的创意农业发展模式十分必要。
4.1“花卉+婚庆”模式,打造“世界爱谷”把花卉的培育生产与婚庆进行有机结合,打破传统室内婚礼的束缚,在绚烂鲜花的芳香和美丽阳光的交相辉映中举行浪漫婚礼,在花熏大道感受七彩浪漫童话花海。推出花卉种植、销售、鲜切花;推进花卉深加工与鲜花延伸品再生;打造婚纱摄影胜地、婚礼举办天堂和温馨蜜月洞房;形成集花卉养生、保健、美容于一体发展的世界爱谷特色花卉婚庆游憩综合项目。
4.2“苗木+休闲”模式,打造美丽生态新村把苗木作为乡村休闲旅游与创意农业规划的有生资源,在全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种植旅游观赏性强、开发价值高、景观效果好的优质苗木,不断提高苗木在乡村休闲旅游发展中的经济效益。同时对景观苗木进行搭配种植,突出苗木种植的空间视角,形成情景化的景观效果,把游客带入一种心旷神怡、如临其境的林木郁郁丛生的美丽生态新村[4]。
4.3“果业+创意体验设计”模式,打造创意瓜果王国以“微果园”的模式,由企业主把果园划分为若干大小不一的小块,游客可以根据个人对水果的偏好、不同的季节、种植技术的掌握程度等认种一块果园,平时由企业主代为打理,游客可以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来照料自己的果园,并在瓜果成熟季节实地感受采摘之欢乐。同时,邀请有经验的专家对瓜果进行创意设计,形成以瓜果果实、果树、花朵及其吉祥寓意为原型的各种创意性景观、休闲空间、动漫体验项目,也可以“以人代物”,把鲜活的人打扮成瓜果形态,感受异样之美,并在游客用餐时的餐具、座椅、房间的包装设计中融入瓜果元素。
4.4“鱼业+多元化渔乐体验”模式,打造百渔乐园和虾兵蟹将王国在传统垂钓的基础上,引入摸鱼、掏螃蟹、钓青蛙、抓大虾、粘知了等各种娱乐方式,将钓鱼、抓鱼、网鱼、摸鱼、打鱼融入相关联的其他乡土游乐方式,构筑一个乡土田园以渔猎文化为主题的游乐游憩综合体。同时,将鱼、虾、蟹、蛙、贝等进行象形设计,设计成为各种小屋、休闲座椅、景观设施、生活用具,真正地让你进入水产养殖的王国。
4.5“民俗技艺+情景化体验”模式,打造梦回“十八坊”以记住乡愁为目标,收集整理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民俗技术、耕作方式和传统劳作工坊,通过特定区域、方式再现作坊内部摆设、工具、工艺流程等[5],游客既可观看传统的劳作方式,又可亲身参与酒坊、油坊、磨坊、染坊等体验劳作。
作者:龚贤 闫紫月 单位:成都行政学院 西南民族大学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参考文献:
[1]杨畅.乡村休闲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困境与破解—基于湖南实践的思考[J].农村经济,2016(4):50.
[2]李瑞芳.创意农业视角下的农业科技发展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10(22):46.
[3]林炳坤,吕庆华.双钻石模型视角下闽台创意农业合作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3(4):116.
潍坊市农产品资源丰富,田园风光秀美,文化底蕴深厚,优越的地理条件,形成了发展休闲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紧紧依托资源优势,积极推进休闲农业建设。
1.努力建设适应环境发展要求的休闲农业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现代农业为核心,以建设“高效农业,精品旅游”为目标,以倡导健康休闲、回归自然、崇尚生态为理念,按照“突出生态、保护为主、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以旅游综合开发为手段,将地域特色形成的产业品牌与旅游文化相结合,充分满足游客物质与文化需求,将各园区打造成为集参观、饮食、游玩、购物、休闲为一体的高品质,多功能的休闲文化综合旅游园区,以此辐射带动周边沿线各景点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了我市休闲农业的全面发展。
2.抢抓机遇,实现休闲农业新突破
近年来,我市统筹发展文化和旅游资源,以依托潍坊对接青岛为主攻方向,以构建青岛一潍坊一泰安一曲阜四点一线旅游格局为切入点,将我市的昌邑市绿博园、潍坊金宝乐园、青州花卉展、寿光蔬菜博览会等带动示范性强的现代农业项目示范点纳入到跨越齐鲁东西的点线旅游发展模式中。在这种大背景下,有地方特色产业做支撑的各地休闲农业功能更加凸显,通过一系列绿色产业品牌、生态文化和旅游品牌等荣誉的获得,使我市成为辐射江北、影响全国的现代农业建设大市。
3.休闲农业发展初见成效
休闲农业不仅是农业结构调整新的重要切入点,同时也成为了新农村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点。如寿光市通过每年菜博会的带动,目前休闲农业投资规模在1000万元以上的有6家,500万元以上的有7家。这7家企业全部为龙头企业,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l家,省级龙头企业3家。截至2011年,我市已发展休闲农业园区50个,休闲农庄128个,农家乐962个,从业人员327567人,其中农民工达133872人,年营业收入39.8亿元,实现利润2.2亿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1.发展休闲农业尚缺乏有力的资金支持
农业旅游开发建设资金投入不足,这是当前严重制约农业旅游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我市目前发展休闲旅游农业,资金投入渠道比较单一,休闲旅游农业企业大都是由民间资本投入,政府在财政上缺乏大力支持,影响了企业发展。许多休闲农业企业融资困难,无法加大投入,难以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农村水、电、路、停车场等公共设施相对薄弱,也影响休闲农庄的接待能力。
2.区域统筹规划不太完善,整体档次不够高
一是缺乏区域统筹规划,项目设计雷同,布局不尽合理,一些地方重复建设现象比较突出,分布零散,没有形成规模效应。二是建设档次不高。大部分休闲农庄设施简陋、项目雷同、活动单一、服务水平较低,还停留在钓鱼、打牌、吃土菜这一层次上,缺乏更有观赏性、体验性的旅游项目。
3.从业人员缺乏必要培训,素质亟待提高
大多数员工没有接受规范的培训,企业管理人员原来多是从事农业生产、加工、营销的农民,缺乏科学的管理知识和经验。
三、推进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坚持科学规划
各地要加强对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的统筹规划,使休闲旅游农业规划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去,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业发展规划、城镇发展规划、城市旅游规划等相衔接,确保规划的整体性、前瞻性和延续性。同时,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将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理念贯穿于规划始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尽量避免原本是城市的一些生活垃圾、环境压力转嫁到农村,影响农村的生态安全。
2.坚持突出特色
要指导和帮助经营者牢固树立“民俗文化就是资源,特色品牌就是客源”的理念,将富有农业特色休闲项目引入农庄企业,打造特色招牌。休闲农业园区建设要充分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等资源,开发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将农业生产、生活、生态进行有机融合,将现代农业、科普教育,以及环保、农事体验于一体。
3.坚持加大投入
要积极探索,逐步建立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发展机制。要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大力鼓励广大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股份合作的方式,参与休闲农业的发展。要高度重视休闲农业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工商企业、旅游企业投资开发休闲农业项目,发展休闲农业配套产业。
4.坚持提升品牌
要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质量。加强对休闲旅游农业质量的控制,制定完善休闲旅游农业相关行业标准和运行规则,努力构建完善的服务质量保证体系;要积极培育和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及中介服务组织,不断完善行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机制;要严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关,尤其对于上餐桌的食品,管理部门和企业自身一定要强化监督管理,确保休闲旅游农业企业的产品和餐桌上不出现食品安全问题。
关键词:休闲农业;发展;理论;实践
农业发展是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社会有关部门的主要工作内容,而休闲农业作为新型的农业类型,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因此,要想加快休闲农业的发展,就需要农民及相关人员对休闲农业的理论进行透彻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发展休闲农业,促进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1]。
1休闲农业发展的理论
作为开展休闲农业的载体,农村的环境、农业的生产以及农民的生活对于休闲农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休闲农业的发展又以农业有的资源作为发展基础,依托于传统文化,以增进人们对于农村生活以及农业生产的体验和感触为最终目的。因此,在发达国家,具有将服务性和生产性融为一体的休闲农业已经逐渐普及,并且被人们所接受。在我国,休闲农业虽然尚且处于起步阶段,但是随着政府的扶持和推动,也成为了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热点。由于休闲农业具有马克思休闲思想、城乡一体化、产业融合以及外部性理论作为依托和支持,因此在具有悠久农业历史的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前景必然是极其广阔的[2]。
2休闲农业发展的策略
2.1以农为本
农业作为休闲农业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只有做到以农为本,对休闲农业的发展方向和进程进行科学的规划,才能够实现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休闲农业发展的主体是农民,载体是农村所独有的自然环境,因此,政府应当在重点强调休闲农业的发展绝对不可占用农民耕地的同时,鼓励开展休闲农业相关产业的负责人对荒山、荒滩以及村内的废弃空地进行合理的利用。
2.2因地制宜,创新开发模式
休闲农业的发展应当通过对所处地区的历史、交通、资源以及区域特色等具有差异性的因素进行巧妙的结合,开展与之相对应的休闲农业模式,例如农业主题公园等。而在城市的郊区以及景区的周边地区进行休闲农业的开发和发展时,应当做到因地制宜,突出所依托环境的特色,进行适度的发展。只有做到结合实际情况,对休闲农业发展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新,才能加强农业与生态的融合,由此提高农产品所具有的附加价值[3]。
2.3进行规范化管理,促进生态保护进程
休闲农业正是依托于农业环境所产生的,因此,企业负责人应当通过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以及加大对休闲农业进行规范化管理重要性的宣传力度,逐步对管理的规范化以及服务的高效化进行推进。与此同时,要想使管理呈现规范化的状态,完善的规范标准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可以为生态保护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企业负责人还应当针对休闲农业的特点,将负责休闲农业的讲解员和引导员纳入培训的范围之内,并且执行持证上岗的工作制度,从根本上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大量引进人才也是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企业负责人可以通过人才引进的方式,加快对经营休闲农业的场所在水电、安全防护等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并且通过对卫生间、停车场等辅助设施进行完善,达到提高游客满意度的效果[4]。
2.4政府进行引导,创建示范区
政府在休闲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应该肩负起引导的职责,在进行规范化管理、宏观调控和指导等方面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调动起有关部门进行休闲农业发展和建设的积极性,将市场配置在休闲农业生产过程中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进行最大化发挥。政府还应当充分利用宏观调控的特性,通过对“最美休闲村”的称号以及休闲农业的等级等进行评定,从而带动全国的休闲农业进行高效的创新和发展。另一方面,政府应当对经营休闲农业的主体进行鼓励,使其通过对资本、流动要素以及品牌的高效结合,达到创造知名休闲农业品牌的目的。而诚信作为企业经营之本,政府在休闲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将诚信经营的理念灌输到每一个企业经营者的心中也是非常必要的,以提升企业的信誉度,达到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效果[5]。
2.5保护环境
作为休闲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遵循的核心价值理念,“开发和保护同行、生态和生产并重”对于休闲农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政府在发展休闲农业的过程中,应当对环境的承载力以及资源的可再生能力进行合理的统筹规划,将保护环境作为首要目标,以此实现社会经济、效益以及生态环境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综上所述,休闲农业作为依托于社会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深而产生的全新农业产业,其特点在于融合了传统农业生产以及新兴的旅游两个功能,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焕发出了夺目的光彩以及强大的生命力,因此,休闲农业无可争议地成为了农业生产的热点所在,并且对于推进农业以及经济的发展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春旭,刘德法.科学发展现的经济学思考[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15,11(04):43-46.
[2]许玉乾.科学发展现与人本经济学[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16(3):38-41.
[3]陈惠雄.人本经济学的重要理论现点[J].财经论丛,2014,09(3):68-72.
[4]王冰,郝豫.快乐经济学研究进展及其公共政策内涵[J].上海经济研究,2015,13(1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