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3 16:10:13
序论:在您撰写农业发展的措施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在很多地方,要解决相应的问题,还要根据当地的实情,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举措,才能完全将问题根除。舒兰市是国家重点商品基地县,2011年粮食产量创下105万吨的历史新高,目前舒兰市拥有6667公顷国家级绿色食品水稻原料基地一个,有机杂粮、水稻、黑木耳基地5个;无公害蔬菜基地3个,“三品”基地规模2万公顷。“三品”认证产品64个;认证企业18家。通过“三品”认证,助推了农业生产加工企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5000余人,实现产值4.9亿。洪德堂、富野、天永、舒兰禾、非我莫黍、舒朝等一大批特色农产品的涌现,极大增强了舒兰市农产品市场竟争力,为活跃地方经济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发展生态农业,舒兰市统筹规划,根据市情,采取相应的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加强宣传力度宣传是推进工作的基础,可利用农业广播、电视、媒体等多渠道,多种形式,加大绿色农业标准知识的宣传,增强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的绿色农业意识,促进农业生产方式,同时,在农民培训方面,要深入基层,在全社会形成绿色、环保、和谐发展的氛围。
加大资金投入绿色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多学科多部门共同配合才能完成,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完善基础设施等建设。与此同时,对依托项目建设培育起来的绿色园区加大其辐射带动作用,在全市范围内形成积极、主动、自觉地发展绿色农业的风气。
构筑农业生态群一方面以国家重点商品粮基地县建设为契机,根据区域优势,对宜林宜牧等地区因地制宜相继开发,对因不合理种植方式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开展进一步的治理,另一方面加强保护现有生态资源,杜绝新建有污染项目进入舒兰区域,构筑多种类的高效农业生态群。
多元化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是实现生态农业的一个重要步骤,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要改变传统生产方式,改变传统方式的粮食单一种植,向绿色水果、蔬菜、药材以及禽、肉、蛋多元化发展。其次,加强认证产品和地理标志的使用,整合资源,达到互利共享,为绿色农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最后,扩大“三品”规模,培育做大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品牌效益好、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群。
建立监测预警系统监测预警系统是发展生态农业过程中的一个创新,能及时地发现问题并解决。建立监测预警系统,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其一,强化服务,推广新技术。为确保绿色农业稳步快速发展,发挥农业技术资源优势,把工作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的专业技术人员整合到一起,起草标准、汇集技术,加快绿色标准技术推广。其二,利用生物工程、生态环保、基因工程等绿色环保综合配套技术,开展病虫害预测预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减少盲目用药。
建立绿色基地拓展市场市场的变化对农业发展有一定的导向性,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深入,国内企业也将走出国门,走国际化道路。为此我们必须建立绿色产品基地,提高产品生产标准,扩大生产规模,理顺出口体制,加大资金投入,打破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阻碍,逐步建立与国际标准相适应的环保、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销售的新标准,保证当地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定的商机,增加出口份额。
结语
1.1加强产业生态引领,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
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高原生态环境给人以良好印象,高原特色农产品给人一种生态优质的感觉,大理州环境优美,自然资源丰富。因此,在大理州应大力发展具有高原特色的农业产业,推进无公害生态农业建设,如高原蔬菜、马铃薯、茶叶、蚕桑、水果、荞麦等高原粮食产品,还有独龙牛、乌骨鸡、小耳朵猪等高原特色畜牧品种。对这些高原特色产品进行合理布局和规划,加强高原地理标志工作建设,使其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比如大理州云龙县,其最大优势是原生态。因此,可以大力挖掘云龙县具有原生态内涵的特色优势资源,通过生态化、市场化运作打造大栗树原生态绿茶、诺邓火腿、天灯乌骨鸡等原生态农业品牌,同时,云龙县依托国家林业重点项目,进一步优化核桃种植基地,云龙已成为6.67hm2以上核桃产业大县,据统计,2014年核桃产量为4.25万t,产值12.07亿元。这些原生态品牌不仅在本地受到欢迎,同时也热销省外。
1.2多措并举,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
大理州农业属于典型的山地农业,对于发展生态农业既有优势也有劣势。要扬长避短,采取多种措施,齐头并举,切实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第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大理州地理及气候特点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探索和实践“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的农业产业模式,致力于生产有高原特色的优质农产品,比如祥云县在推进高原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就进行了有益探索,大力发展优质蚕桑、烤烟、畜牧、林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取得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积极效果。第二,大理州生态环境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要积极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坚定不移地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道路;倡导推广有机化肥和生物农药,尽可能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避免农业生态环境被污染。要实实在在地把大理州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市场经济优势,有效推动“三农”发展。
1.3以生态农业为依托,着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云南省山区具有相当丰富的景观资源、生物资源和人文资源,具备发展生态旅游、休闲观光农业的先天优势。当前,以生态旅游为主的旅游业已然发展成大多数山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大理州作为云南典型的农业州,更是如此。作为全省唯一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截至2013年底,大理州已经发展了农家乐172家、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园300个,特色客栈358家,总收入达36.5亿元。一方面,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土特产品,形成品牌优势,比如漾濞县的“漾宝”牌、“傻哥”牌核桃食品,南涧县的“土林”“无量山”茶叶品牌,都远近闻名;另一方面,丰富观光农业项目,建设综合性农业观光带。弥渡县的弥渡花灯表演、漾濞的核桃文化节、以及大理州的以无公害蔬菜为主的观光农业旅游产品,都是比较好的例子。
2结语
1.1技术创新步伐加快在旱作农业技术的推广过程中,农技部门通过探索和总结,创新推广了玉米-小麦、玉米-马铃薯、小麦-油菜-小麦、小麦-油菜-豆类等留膜免耕多茬种植模式,以及土壤深松耕作、测土配方施肥、高秆收割埋茬等先进适用技术,有效减少了地膜使用量,提高了肥料利用率,降低了生产成本,促进了旱作农业稳定高产。2013年,静宁县留膜免耕二茬小麦平均产量达4578.0kg/hm2,较露地小麦增产685.5kg/hm2,增产率为15.0%;二茬冬油菜平均产量达3088.5kg/hm2,较露地冬油菜增产658.5kg/hm2,增产率为21.3%。
1.2应用范围进一步拓展以全膜双垄沟播为核心的旱作农业栽培技术在玉米、马铃薯等作物上成功实践,给其它作物的抗旱高产栽培提供了借鉴。静宁县谷子、荞麦等小杂粮的膜侧栽培,胡麻全膜穴播栽培,大蒜、豆类作物的双垄沟播栽培等技术已取得成功,并在全县旱作区得到广泛推广。
2存在的问题
2.1农技推广体系不完善,农技服务人员不足随着乡(镇)机构改革,静宁县原有的农技推广区域站和乡站全部撤销,农业技术服务人员也因编制问题而无法开展专门的技术服务工作,只能在乡(镇)政府从事行政工作。全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仅靠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承担,且能长期下乡开展农业技术服务工作的农技干部仅有13人,平均每人服务2个乡(镇),服务面积近0.46万hm2,与基层农技人员编制要求每1万hm2播种面积7.5人,每万户农户配5名农技人员的标准相差较大。
2.2资金短缺目前静宁县旱作农业新技术的示范推广主要以政府为主导,靠行政推动落实,投入机制上以项目补助为主,在组织保证、投入机制等方面还存在困难。如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过程中,仅地膜一项投入增加量在450元/hm2以上,加之化肥等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大面积推广成本增加,势必会影响农民的种植积极性,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旱作农业推广的重要因素。
2.3机械化程度低在旱作农业生产中,农民以步犁、人工等传统生产工具为主,增加了劳动强度和时间,而与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配套的耕作机械当前仍处于试验探索阶段,大面积机械化作业受到一定限制。由于机械深耕、深翻、机播机收等现代农业机械应用滞后,加之覆膜规模大、时间紧、青壮年劳力短缺、农业机械数量有限等因素影响,静宁县旱作农业机械化程度相对较低。
2.4废旧地膜回收利用率不高,环境污染比较严重据统计,静宁县2012年地膜使用量达4560t,2013年超过5400t,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静宁县仅有废旧地膜回收加工企业2家,已建立的26个回收网点也没有正常运行,绝大部分地膜没有及时回收利用。加之农民地膜回收意识不强,有时宁可就地焚烧、填埋也不愿集中捡拾出售,给农业和农村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2.5后续产业开发利用滞后,产业链条短随着全膜玉米大面积推广,大量鲜秸秆为发展畜牧养殖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近年来,静宁县已建成规模养殖小区40个,发展养牛示范户400户,饲养量达到13.3万头。但由于缺少项目扶持,发展资金短缺,玉米鲜秸秆的综合开发利用率仍然较低,产业链条短,产品就地转化增值空间小。
3发展建议
3.1健全推广体系,优化队伍建设一是要明确公益职能,科学设置机构。按照精干、高效、专业的原则,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尽快建成城关、八里、甘沟等12个农技区域站,逐步在全县农业产业发展较好的村设立村级农技服务所,真正形成县有中心、乡有站、村有服务所、社有示范户的四级推广服务体系。二是加强农技推广基础设施建设。依托项目资金,购置必要的仪器设备和办公设施,确保基层农技服务部门开展工作有阵地、宣传培训有场所、服务指导有手段。三是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农技推广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有计划地引进选聘高校优秀毕业生和乡镇农业技术专业干部,充实到县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逐步改善全县农技推广队伍结构。同时,公开选拔一批热心公益事业的“土专家”到村级农技服务所,承担村级农技推广工作。四是要健全完善各项工作制度。结合工作实际,健全完善专业技术人员竞聘上岗制、目标责任考核制、技术人员轮训及学历晋升奖励制等管理机制,实行绩效挂钩,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技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全县旱作农业推广整体水平。
3.2积极争取项目,加大资金投入首先要认真研究政策,争取项目支持。全县各乡(镇)和相关部门要认真学习和研究中央、省、市的各项惠农政策,根据静宁县实际情况,多渠道积极论证、申报争取农业发展项目,加强对旱作农业推广的资金扶持。其次要注重项目整合,发挥集聚合力。将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小流域综合治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示范县建设、梯田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涉农项目资金进行有机整合,统筹安排,加强项目监管,发挥集聚效应,有侧重地支持旱作农业发展。三是增加专项投入,加快推广步伐。在项目资金和省级补助的基础上,县财政每年应列入一定数量资金,设立旱作农业推广专项基金,对全膜覆盖技术推广进行扶持,支持农技部门加强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和农民群众购置新机具、购买地膜化肥的补贴,降低发展旱作农业的成本,进一步加快全县旱作农业推广步伐。
3.3稳步扩量增效,加快技术推广通过科学制定规划,优化区域布局,稳步推进旱作农业。加快田间道路配套建设,尤其是早期梯田的道路。建议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和一事一议奖补政策,鼓励农民投工投劳修建田间道路,使中大型农业机械能够进入田间作业,扩大推广面积。同时,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机制,推进集约化生产。通过招商引资、大户领办等途径,加快建办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农民通过土地股份合作等形式自愿流转土地,发展小型农场经营模式,有效解决土地撂荒问题,推动土地规模集约经营,提高土地生产效益。
3.4加快旧膜回收,减少环境污染通过各种媒体、利用不同方式,大力宣传废旧地膜的危害性,提高农民对残留地膜污染环境严重性的认识,培养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增强回收残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积极推广使用可降解地膜、厚膜和一膜多茬技术,提高地膜的使用率,减少地膜残留量,从源头上减少地膜对环境的污染。加大回收网点在乡镇的覆盖面,力争每一个行政村都有真正发挥作用的回收网点,减轻废旧地膜对土壤的污染。出台废旧地膜回收补贴办法,提高废旧地膜回收补偿标准,探索实行“以旧换新”等有效措施,调动农民捡拾废旧地膜的积极性。同时落实农机具补贴政策,推广机械捡拾,加快废旧地膜回收进度。
加拿大农业和农业食品业是加拿大第三大就业部门,农业从业人口占总人口的14%,产值占整个GDP比重约9%。鉴于这一行业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加联邦和各省政府制定了许多政策、措施,每年投入大量资金以保证农民的正常收入,促进农业的稳定发展。
依靠农业保险项目稳定农业从业人口收入
加拿大农业收入稳定项目(CAIS)是目前加农业最主要的收入安全和商业风险管理(BRM)项目,目的是尽可能在不影响生产和贸易的情况下稳定农民收入而不是单纯地向其提供补贴。农民、联邦和各省政府按一定比例向此帐户存入资金。如果农民当年的利润低于政府所设定的参照值,就可得到政府支付的款项。小幅度的利润减少造成的损失由政府和农民对半分摊,利润降幅越大,政府所摊份额就越大。CAIS最多可补偿农民当年损失的60%,其支付资金取决于农民事先所选择的保护水平,最低保护水平为70%,最高为100%。近年来受疯牛病、干旱、汽油涨价等因素影响,农民的实际收入有所下降,因此,加政府自2004年以来提高了支付该项目的资金,每年增长幅度为3%,在帮助农民减轻经济负担、稳定收入、抵御风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作物保险项目(CIP)旨在保护农民免遭由于气候或其他自然灾害如干旱、洪涝、冰雹等带来的损失。该项目也由农民、联邦和省政府三方共同承担,各省政府具体实施。农民如遭受自然灾害,联邦、省政府联合出资赔偿。目前约70%农民参加了这一保险。
加拿大农民收入方案(CFIP)是在发生不可抗拒的情况下(如自然灾害等),政府向因此而收入减少的农民提供的短期救济方案。联邦和省政府共同负担此项费用,向受灾农民提供过去5年平均收入70%的经济支持。目前此方案已被加拿大农业收入稳定项目(CAIS)取代。
预支农民方案(APP),即预计种植的粮食价格可能下降,联邦和省政府提前预支农民部分借款。其中,第一个5万加元无息,超过部分收取利息,联邦政府将支付此项方案的所有费用。
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增强国际竞争力
加农业生产和流通互相交叉,界限有时很难分清。谷物生产者同时也是食品加工商;畜牧场主同时经营牲畜的批发业务;农产品批发商同时兼任进出口商等。这些生产、供应链默契配合,相互协调,形成了从农场到加工、分销、零售、批发和餐饮服务的整个食品链。
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提高运作效率,减少中间环节,加拿大在农业和农业食品领域实施了各种不同的“供应链协调方式”,主要包括更紧密的纵向协调和横向协调。前者指的是企业一条龙运作方式,集收购、加工、包装、运输、销售为一体,每个环节都有统一标准,严格把关,以保证产品质量。企业在收购农产品时,往往与农场主签订合同,提出要求,如不得在农产品中夹杂任何化学物质,不得虐待牲畜等。横向协调指的是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企业都要互相配合,以达到促销、交换信息和形成合力的目标。
根据《加拿大谷物法》和《加拿大小麦局法》,西部草原省及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生产的小麦和大麦均由加拿大小麦局统一收购、销售和出口,其他省则通过行会组织如小麦种植者销售委员会自行销售。加小麦局以最好的价格在国际市场上销售,其收入在减去销售成本后再返还给农民。该局对小麦和大麦的收购价格实行“两次结算”制度,即农民在交付谷物的同时就会获得首期付款,该款项由政府担保,相当于小麦局预估的市场平均价格的75%,然后该局根据市场情况再次向农民支付调整价格,从而保证农民享有及时、合理、稳定的收入。
加对鸡蛋、奶类、家禽产品实行产量配额管理。加联邦奶制品委员会、各省市场营销委员会及加政府有关部门共同制定牛奶价格支持政策和产量配额,联邦、省级政府不同程度地介入上述三种商品的市场营销活动。联邦政府负责管理跨省贸易及国际贸易,各省政府负责管理牛奶的产量和其省内的销售。加牛奶生产者须获得许可证方能生产,并且须通过各省市场营销委员会向加奶制品加工企业进行销售。
加对鸡蛋和家禽的供给管理体制与奶类产品相似,家禽生产者须持有许可证方能通过各省的市场营销委员会向加工厂商进行销售,而该委员会则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将生产产量配额分配给农户。各省的市场营销委员会与有关行会组织密切合作,帮助生产者进行有关价格的谈判,争取最好价格,以维护农场主的切身利益。
加十分重视粮食质量和食品安全,对食品质量要求非常严格。《加拿大谷物法》规定加的谷物质量管理由加拿大谷物委员会负责。该局的具体职责是制定谷物标准、检验和计量方法;负责出口谷物的质量和重量检测,签发最终检验证书;负责粮食的中转事宜;审查粮食的优良品种及其品质鉴定。经过多年努力,加已建立起较完善的粮食质量管理体系。
加拿大食品检验局是加农业和农业食品部下属的食品监管机构,具体实施联邦政府规定的所有食品检验、动植物卫生等有关事宜。该署现有员工5900人,其中包括检验专家、食品安全专家、兽医、农艺师、化学家、系统专家等,拥有世界一流的食品检测系统,其检测手段和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
加强农业科学研究
加每年在这方面的投资约4亿加元,占农业GDP的3%-3.4%,在农业科研资金投入方面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加联邦农业和农业食品部、各省农业厅以及大专院校都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其中,农业和农业食品部下属的科研局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拥有6个直属研究所,约50个研究机构,在全国各省还设有研究分支。联邦政府的科研机构侧重于农业科技的基础理论研究,而省级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则侧重于应用研究。
㈠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
我国农业产业化生产的普遍特点是产业化的速度不低但水平不高,农产品加工增值的转化率低,很多大宗农副产品未经过深加工,而是直接以原料和初级产品的方式进入市场,高附加值未能体现。湖南省有许多农业龙头企业,但它们与农民的联结机制和利益关系不够紧密,带动覆盖面不广。很多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正在初期的发展阶段,农民组织化的程度还比较低,生产效率也还有待提高。
㈡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
一直以来,我国农村教育普遍率不够,农村教育落后,农民受教育的程度普遍偏低,科学素养也亟待提高。湖南省的情况也大致相似,而且每一年新的文盲在不断出现,贫困人口也在不断产生。这大大地制约了农民就业致富的机会和途径,也极大地影响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和湖南省农业的发展。湖南省农村只有不断培育掌握科学知识、现代观念的新型农民,才能使得农村建设不会出现人才的断层,具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才能够得到不断的发展。
㈢农业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湖南省农业的投融资渠道比较单一,农业投入以财政为主,近年来,湖南农业的投入总量虽然有增加但与工业投资相比仍严重不足;湖南省的农业基础设施也比较薄弱,农机装备和农田水利设施陈旧落后,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没有明显提升,这些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湖南农业现代化程度的发展。
二、推进湖南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㈠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湖南可以借鉴其他省份发展农业的方式,例如通过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种植业大户,重点发展培养农业能人,通过这些先进人物打带头和示范作用,使之成为现代农业产业的领军人物。对现有的龙头企业,要加大扶持和改革的力度,积极引导,为其农产品加工提供科学的宝贵经验,争取更多地实现农业的产能。加强湖南省农业生产与市场的沟通与合作,促进农产品向市场的流通和转化,使特色、品牌农产品快速进入流通领域,提高商品知名度和农产品的商品率,同时大力发展农村营销、运输、服务等产业,建立相应的市场网络,实现农产品的市场化。
㈡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
湖南省应该多方面、多途径地发展各类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业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从更大层面上实现农产品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切实提高农民的经济利益。另外,还要加强农产品流通,提高农业的商品率,形成高产业率的现代化农业。对于金融支持方面,第一,政府可以鼓励发放财政补贴。对于湖南省内各个产业实行统一的产业贷款贴息,实行市场化的操作,鼓励各种政策银行和商业银行都给农民、农业组织发放贷款,给予它们积极地优惠的政策待遇。第二,加大对湖南省中小农户的经济支持力度,有针对性地进行小额信贷的发放。对于农户信息和贷款信息,实行信息公开原则,有效地解决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㈢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现代化农业进程
现代农业建设不是农户、大户或生产合作社等生产者的简单联合合并;也不是科技装备、生产技术和现代营销技能和经营理念等生产经营要素的简单堆砌;更不是生产、加工、经营等过程的简单加减,应当是对农业生产组织的生产要素、生产过程、包装储运、市场营销等生产经营活动全程高度一体化、组织化、专业化、集约化的过程。
如果说现代农业组织是一顶皇冠,现代科技、现代装备、现代生产技术、现念及其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就是这顶皇冠上的珍珠;组织化、专业化、集约化,就是将这些珍珠串联起来编制成皇冠的金线;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就是设计和编织皇冠的设计师,是现代农业组织的灵魂。
近年来,我省种植大户和合作社等生产组织的数量和规模均发展较快,但多限于从事种植生产,基本上不参与加工销售等经营活动。此外,虽然出现了一些“公司+农户”或“公司+基地+农户”或由种植大户联合的生产组织,但其组织化、专业化、市场化程度不高,与现代农业组织标准(规模、技术、装备、管理、营销、理念和人员素质以及一体化、组织化、专业化、市场化、品牌化程度等),特别是跨国农业生产经营企业有很大差距。其关键是缺乏深谙农产品生产经营之道的商业精英和管理高手或团队。
目前,我省有水田约3000万亩,农户约600万户,水稻种植面积1000亩以上的大户约200户,万亩以上的不足10户,生产合作社约100多家。其中绝大多数大户和合作社仅限于从事水稻的种植生产,基本上不参与稻米加工销售等经营活动。其主要人员文化程度绝大多数为中学,经营理念落后,技术管理水平低,组织化、集约化程度低,市场化、品牌化意识淡漠,生产效率低,竞争能力差。
根据江西农业现状,欲加快江西现代农业发展,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人才的培养,特别是高级人才的引进。
一是鼓励引导社会商业精英投身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创办、领办和参加管理农业生产经营组织。
二是鼓励引进国外省外现代农业先进企业或组织,来赣开展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生产经营活动。
三是加强对合作社、大户等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现代经营管理理念、技能及现代生产技术的培训。
其次是要着力培育一批大型的产销高度一体化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组织。
一是加强对生产环节扶持,鼓励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关键词] 设施农业 现状 调整 发展
[中图分类号] S-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7)01-0022-01
1 阜蒙县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阜蒙县共35个乡镇,587个行政村,耕地面积约20.8万hm2;阜蒙县人口约74万,其中农业人口就占了81%;降雨量年平均480mm,无霜期150天左右。阜蒙县设施农业的发展始于2005年,大规模发展是从2008年开始,形成了以福兴地、阜新镇、于寺为中心,遍布35个乡镇的日光温室蔬菜种植区,并具一定规模。
自阜蒙县开始农业结构调整,发展蔬菜保护地建设以来,先后在于寺、阜新镇等27个乡镇发展了保护地建设。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农民自身努力下,现已发展保护地2700 hm2,年创效益近3个亿。保护地生产已成为农民增收、发家致富的好项目。由于效益显著,农民生产积极性高,阜蒙县规划在未来3年内继续发展保护地20.8万hm2,那时保护地生产将遍及我县各个乡镇。
为了突出特点,解决销售困难,增加效益,全县确定了统一的栽培模式,即冬春茬的香瓜,配合以秋冬茬的茄果类蔬菜生产,并且下一步推广周年一大茬生产模式。同时,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在品种更新上做文章,今年阜蒙县蔬菜站引进了十多个国外优良新品种,种子200余万粒,种植面积70 hm2,包括荷兰瑞克斯旺公司的番茄品种“玛瓦”、“百利”等,茄子品种“布利塔”,日本的甜瓜品种“翠宝”,番茄品种“欧粉”,瑞士先正达甜椒品种“方舟”等。这些品种在阜蒙县已初步推广,并且以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国外优良蔬菜品种的推广势必对我县的蔬菜保护地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2 阜蒙县设施农业发展的措施建议
2.1 加强政府财政的补贴力度和广度
阜蒙县政府及各农业相关部门都应当对本县的设施农业发展现状进行实地考查和调研;可以从阜蒙县地理资源优势和农户的自身条件等出发,选择合适的设施农业栽培作物;也可以引进龙头单位,利用阜蒙h的人力物力,建造大规模的,高技术水平的设施农业基地;另外,还可以在合法自愿的基础上,通过有偿的方式,进行农户之间的平等互换,让土地流转更加迅速,保证设施农业的用地面积,这样也可以提高阜蒙县土地进行集约化经营的水平。
2.2 结合资源优势,合理扩大栽培面积
阜蒙县的地理优势是十分适宜设施农业的发展的。大量的山地可以提供较长时间的光照,也可以使大棚的保温性能较好,可以帮助作物躲避冻害。因此,可以阜蒙县因地制宜合理的规划设施农业大棚的建造基地和作物栽培模式;对栽培的作物品种进行结构优化,反季节菜蔬水果都是非常好的。反季节种植的作物具有病虫害较少,经济效益高等优势特点。蔬菜水果的生产可以作为设施农业发展的突破口,发挥阜蒙县地理资源的优势特点,从而促进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
2.3 保障菜蔬水果等农产品高品质
如何保障阜蒙县设施农业产品,如蔬菜水果的高品质产出,制定国家级甚至国际级的质量检测标准体系自然是首推的方法。在阜蒙县推行绿色菜蔬和无公害蔬菜水果的标准化生产,在生产过程中定期进行检查,务必严格执行相关要求,采收后对农产品进行质量检测,确保阜蒙县菜蔬水果的符合国家级的高品质标准。
2.4 提高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水平
阜蒙县设施农业发展十分落后,我们必须合理的利用国内外的相关科学技术,为阜蒙县农业提供相关服务,从而提升设施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首先,可以针对栽培设施进行改进。为了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可以选择现代化程度较高的一些栽培设施,改良大棚的跨度,同时完善水电和保水保温系统的构件,改良土壤、合理密植,改善大棚温室的生态条件。完善阜蒙县设施农业的自动化程度,自动保水保温系统和卷帘机都是十分有必要的,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其次,可以培育和推广优秀的抗病品种,大量推行工厂化育苗。这种现代化的育苗技术,不仅机械化程度高,不会浪费人力物力,还可以节约种子,提高种子萌芽率。
第三,积极开展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利用虫害的一些驱避性,对其采用黑光灯、黄板、糖醋液等诱杀方式。还可以利用昆虫天敌捕杀这一方法,如赤眼蜂可以有效的防治蚜虫、粉虱等害虫,丽蚜小蜂可以防治白粉虱。
第四,合理地科学地进行化学防治。及时做好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合理喷施生物源药剂和无毒无残留或低毒低残留的农药。药剂的喷施一定要根据病虫害的种类和药剂的性质,按照农药的相关规定,做到对症下药,切记不可使用高毒、高残留的农药。
2.5 加强设施农业技能培训
科学技术水平可以直接影响设施农业的发展,阜蒙县正是需要引入大量高科技来协助本地设施农业发现的关键时期。我们需要引进大量的专业技能培训者,对阜蒙县设施农业操作者进行全面深刻的培训;培训应该做到针对不同农户的多层次的全方位的管理栽培技术能力的教育及培训。
往更高层面上来说,我们需要努力改良我们的科学研究环境和相关的体制,让技术人员的待遇和工作条件可以得到合理的提升。这样才能吸引大量的高端技术人才来到阜蒙县就职;而加强和科研型的高校及各类科研院所合作,不仅可以提高阜蒙县农户的作物栽培管理的整体能力,也可以为阜蒙县高端技术人才提供科研平台,让其有充分发挥其优势能力的机会。
当然,农业科技学术带头人和重点科研示范基地的建设是十分重要的。培养许多优秀的科技学术带头人,定期给农户普及设施农业的大量理论和技术,同时建立各类实验示范基地,让农户参与到科学研究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