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3 16:10:12
序论:在您撰写统计学基础原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 独立学院 统计学原理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On Independent Institute Statistics Principles Teaching Reform
JIAN Xueqin
(Foreign Trade and Business College,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1520)
Abstract 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independent college "statistical principles" teaching practice and student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the teaching content, methods and assessment methods of teaching reform, enhanc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improv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nd better training for the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of independent college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Key words independent college; statistics principle; teaching reform
独立学院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统计学原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方法论课程,该课程中所涉及的内容和方法适用于国民经济各行业的需求,有广泛的适用性,对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通过六年独立学院的教学实践,结合课程特点和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初步建立了独立学院统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模式。
1 教学内容的改革
1.1 合理调整内容顺序,提高教学实效
我们选定《统计学原理》(黄良文主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版)作为教材,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描述性统计和推断性统计两大块。描述性统计部分包括统计调查与整理和综合指标,这部分内容实用性强,理论简单,难点是综合指标部分公式的理解和记忆;推断性统计部分包括抽样估计、假设检验、相关分析、指数分析和动态数列分析五个部分的内容,这部分内容需要学生具备较好的数学基础,理论性强,学习难度大。
教学内容在顺序上一般是先讲描述性统计,再讲推断性统计。对于推断性统计的教学,大多数教师是本着忠实于教材的原则,按照先理论后应用的顺序安排教学内容,一般会先讲抽样估计和假设检验的内容。由于抽样估计和假设检验涉及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知识,内容抽象难懂,学习时间又在下半学期,学生对这门课程已经逐渐失去了新鲜感,因此学生不但容易产生两极分化,而且还会影响后续内容的学习。相关分析、指数分析和动态数列分析,相对于抽样估计和假设检验来说难度较低且两部分联系不紧密,指数分析需要用到综合指标中平均数的知识,而动态数列分析中的求直线趋势方程又可以看成自变量为时间的回归分析。因此在教学中按照:综合指标指数分析相关分析动态数列分析抽样估计假设检验的顺序,章节之间的联系更紧密,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虽然教学内容调整后让学生能由易到难的学习,使学生能很快体会到统计学这门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但知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会受到影响,为此在课程结束时须按教材的顺序对内容进行全面梳理和总结。
1.2 引入简化公式,方便学生记忆
统计学原理中有一些比较重要的公式可以恒等变形后用简化公式代替,方便学生的记忆。比如:相关系数与一元线性回归直线方程中的回归系数,若记,则。简算公式既方便记忆,同时也能更好地解释和同号的原因。
1.3 增加统计软件的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传统的统计学原理教学中注重理论的推导过程,偏重手工计算,因此在教材中普遍没有介绍SPSS和SAS等统计软件的使用,而将统计软件的使用作为非统计专业学生继续学习统计学的选修或自学内容。SPSS是世界上最早的统计分析软件,它不仅具有深入的数据分析功能,而且还有非常强大的统计绘图功能。通过SPSS统计软件的学习,模拟实际工作中数据处理和图表处理,提高学生处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写作,有利于学生扩宽就业面,有利于学生在毕业后的工作中快速完成职位的提升。
1.4 适当引入双语教学,突出办学特色
独立学院要想长期发展,必须办出特色。国际化是当今社会的一个大的趋势,很多独立学院提出“精专业、通外语、重实践”的培养目标,在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加强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SPSS软件多为英文版本,在SPSS操作界面的教学中采用中英双语教学,对SPSS的输出结果尽量用汉语讲授,结合统计学知识解释实际含义,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模式和英语应用能力。
2 教学方法的改革
2.1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新型启发式教学法,近年来各类高校的教师在统计学及相关课程的教学中运用该教学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教科书上的例题只是统计方法和计算公式的简单应用,而案例教学是对实践活动的真实模拟。通过案例教学,可以直观引入概念,加强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体验问题解决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案例教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更好掌握统计思想和统计方法。
2.2 问题探究法
问题探究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精心创造条件,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并以问题为主线,通过师生共同探讨研究,得出结论,从而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统计学原理课程中有很多复杂的公式,一些数学基础不好的学生望而生畏,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实际上很多公式原理简单,只要讲清了它们的来龙去脉,学生自然能写出来。比如通过解释离差公式的原理,可以同时理解平均差公式和方差公式。不仅让学生能自己写出公式,也将“转化”的数学思想渗透到学生的探究过程中。
2.3 分组教学法
以大学生生活消费调查为例,调查问卷的设计、调查的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调查报告的写作和调查结果的展示都作为各个小组的作业,要求小组成员集体完成。这种小组式的教学方法,既有利于同学之间增进了解,又有利于工作中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培养。完成小组任务的过程既是一个知识实践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情商、增强课程趣味性的契机。
3 考核方式的改革
传统统计学原理课程的考试主要是以笔试为主,重点考查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统计方法的应用,只能手工或用计算器计算。由于统计分析一般计算量非常大,受考试时间的限制,对知识的考查深度和广度都不理想。结合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课程大纲和考试大纲,统计学原理的课程考核体系由期末笔试、平时上机测试、统计调查报告、作业考勤四部分组成,每部分所占总成绩比例为6:2:1:1。这种综合评价方式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掘学生的自身优势,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教师来说,根据上机测试、作业等情况的反馈,能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董春玲,王锐,王晓宇,王金会,王爱英.《统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9(29):18-30.
[2] 冯蕊.案例教学法在高职统计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商贸工业,2013(1):125-126.
[3] 蒋园园.独立学院统计教学的思考[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2(8):153-154.
关键词:统计学;教学改革;财经类非统计专业;独立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0-0182-02
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统计学的应用领域也逐步扩宽:统计学为金融,医学、服务、工业、农业等行业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数量分析工具,同时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展,使得原本复杂的统计运算变得简单明了,又进一步促进了统计学的应用。因此,目前统计学被很多财经院校设置为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统计思维能力,以及利用统计分析工具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英国著名生物学家、统计学家高尔顿说:“统计学具有处理复杂问题的非凡能力,当科学的探索者在前进的过程中荆棘载途时,统计学可以打开一条通道。”这一描述揭示了统计学的魅力。但是,目前非统计类专业统计学教学普遍存在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学习主动性不高、学生实践能力差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解决的主要途径还是通过课程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
一、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课堂互动不足
三本独立院校学生普遍数学功底差,对于统计学中计算公式和枯燥的概念兴趣不大,并且非统计类专业学生普遍认为统计学对自身专业发展没有什么帮助,从思想上不够认同统计学课程。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学方式方法不得当。虽然我们财经类院校统计学课程的培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利用统计思维及统计方法解决实际经济问题,但我们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却普遍只是课堂上强调学生动手能力,而整个学期中还都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及演练,学生则坐在下边听,并没有就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专项训练。如此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最终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学习的主动性不强、课堂上与教师的互动不足等一系列阻碍教学效果提升的不良现象。
(二)实践环节指导不充分,学生动手能力差
统计学课程一般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之后,即大二的第二学期,上课班级数多,师生比例严重失调,课程内容繁多,实践性课时几乎被理论性课时挤占得所剩无几,因此整个学期都是教师讲授,学生做笔记,做课后习题,学生根本没有利用所学统计学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的体验机会和可能,也就谈不上学以致用了。但这个问题的出现,根本原因在于课程安排不合理,不能体现统计学应用性的特点,从而导致学生学习统计学完全是为了应付期末考试。
二、改革措施
(一)注重统计思维能力的培养
统计的真谛在于它体现的思想,在于它所提供的思维方式。正如H.G.Wells所说:统计思维总有一天会像读与写一样成为一个有效率公民的必备能力。戴维・S・穆尔描述统计:“不要把统计当做专业的工具,而要当做受过教育的人应有的文化素养……统计是一种独立且基本的思考方法。” 学好统计学的关键不在于记住多少公式,而在于如何利用统计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轻公式推理,重统计方法的基本思想及原理。比如《统计学的世界》中对各种统计概念是这样介绍的:“小心潜在变量”,变异无处不在”,“结论并不是百分百的”,“数据可反映社会价值”等,并结合通俗易懂的案例进行阐述,使读者可以深入浅出地领悟统计基本思想。课堂上,我们可以借鉴他的这种方式,以统计方法的基本思想为标题,以通俗易懂的生活案例为背景,将统计方法的基本思想讲授给学生,让学生轻松的氛围中领悟统计方法的基本原理。
(二)抛锚式教学
我们传统的讲课模式,是老师负责“填鸭式”的灌输,学生负责理解记忆,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统计学教学中应注意导课方式,让学生有主动去学习的欲望。而抛锚式教学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引出知识模块,既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动力,又能深入浅出的将知识讲授给学生。此外,所选案例应尽可能的贴近学生所学专业和生活,让他们深刻的体会到统计无处不在,看到统计的魅力。比如,讲到统计调查问卷设计时,可将课前设计好的带有缺陷的调查问卷或调查表(如大学生择偶标准调查、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意愿调查等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一些调查项目),先发给学生,并要求他们认真阅读并填写,之后让他们将自己填写过程中的一些体会或疑问分组讨论,最后教师只需将他们讨论结果进行汇总,由此引出调查问卷设计的基本原理、基本步骤、注意事项。再比如,讲到调和平均数指标(一般算术平均数指标作为前置内容)时,应先以2―3个实例(例如,已知每个工人的日产量和每个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求工人平均劳动生产率)为背景,让学生自己寻找解答的共同思路(计算依据:基本公式,例如,平均劳动生产率=工人实际总产量/总工时)及与算术平均数指标运算的异同,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调和平均数指标的一般公式,并总结出无论是算术平均指标还是调和平均指标所依据的基本公式相同,即两者本质上是一致的,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到底选用简单算术平均指标还是调和算术平均指标,取决于所掌握的数据资料。这样不仅可以直接消除学生对统计公式的恐惧感,也深入浅出的将知识讲解清楚。再比如,讲到统计综合指数时,以测定一组不同计量单位和使用价值的商品销量变动程度为背景案例,让学生自己思考如何构建反映不同计量单位和使用价值的商品销量综合变动程度的分析指标。通过思考的过程,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复杂现象总体要想综合反映平均变动,直接相加是行不通的,必须想办法使这种不能直接相加比较的价值量转换为可以直接相加的价值量,以此逐步引入综合指数的编制原理。再比如,讲到标志变异指标,以投资风险为背景,再比如,讲到回归分析,以财政收支与GDP为背景等等。总之,要选择贴近学生专业和生活的具有实际意义的案例为背景,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学习的积极性,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引导者和学生学习的伙伴,而非说教者,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轻松的领悟统计方法的基本思想及原理,才会体会到统计与自身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
(三)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统计学作为一门方法论学科,为我们提供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维及方法,因此,要学好统计学,必须充分理解统计学中基本方法的使用条件,掌握其操作方法,并能够结合经济背景对数据分析结果做出合理的解释。而现实中,我们统计学的课堂教学中虽然也注重统计方法的应用,但是由于统计学知识繁杂、课时安排普遍过少、开课班级过多等原因,导致我们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的训练过少。因此,在不能改变基本条件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对统计学应用性较强的章节进行模块划分,例如,可将统计学按照统计活动过程分为以下三个模块: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及描述统计分析、深度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统计指标分析、回归分析)。并在课程简介完后让学生分组,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项目,并依据课程进度进行相应的实践活动。比如,统计资料搜集的基本理论及方法学习完后,学生就自己所选择的项目,设计调查方案和调查问卷,并进行实地调查。再比如,数据整理及描述统计分析,可编写相应的实验手册(主要包括数据录入、数据筛选、平均数、标准差、众数、中位数等基本指标,以及excel统计图表的绘制),通过演练使学生可以对统计数据进行简单描述统计分析,并可以借助统计图表将分析结果展示给读者;深度分析又可以分为时间序列分析、统计指标分析、回归分析三个模块,并针对不同模块以实际研究项目为背景,带领学生进行研究和学习,并通过演练使学生可以灵活应用所学分析方法研究具体的经济问题。
(四)优化考核方式
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而言,通过统计学的学习,应掌握调查方案设计、调查问卷设计、调查资料收集、调查资料整理分析、调查报告的撰写等基本技能。而我们传统的卷面考试很难考查到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必须对传统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创新,充分体现独立学院对非统计专业学生开设统计学专业基础课程的培养目的,改变学生以往只为应付考试的学习态度。我们可以根据统计学课程教学目标将课程考核分为基本技能考核、案例分析能力考核、基本理论知识考核。其中,基本技能考核(调查报告形式)主要考查调查方案设计、调查问卷设计、实地调查、数据录入整理分析,并能撰写一份完整详实的调查报告的能力;案例分析能力(研究报告形式)考核主要考查学生结合实际经济背景,利用所学知识(时间序列分析、统计指标、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分析,并能撰写研究报告的能力;基本理论知识的考核(闭卷形式)主要考查学生对统计学基本概念及方法的使用原理的掌握程度。通过不同的考核方式,全方位考查学生对统计学方法的基本思想及原理的理解程度,调查方案和问卷设计技能的掌握程度,对调查数据进行描述分析及深度分析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玲.应用统计学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32).
[2] 石秀丽.经管专业统计学教学改革与创新[J].黑龙江教育,2011,(12).
关键词:独立学院;操作系统;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22-729-02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of Humanization Teaching for Operating System of Computer Specialty in Independent College
HUANG Can-hui
(Computer Department, Zengcheng College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1363, 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summary the experience during teaching the Operating System in independent college, which has some reference meaning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measure has been put into practice in several grade and has got distinctness effect.
Key words: independent college; operating system; teaching
1 引言
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它是公办高等院校教学资源与社会资金的有机结合的产物。而独立学院学生也不同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一方面他们没有国家和政府在经济上的帮助,不能享受各种优惠待遇,另一方面由于学校的发展还不够完善,毕业证含金量低,自身得不到社会的认同。因此独立学院学生与其他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在学习过程中自信心不足,学习不够主动的现象较明显。操作系统作为计算机专业很重要的专业理论课,很多独立学院学生在一开始学习时,就感到课程不仅专业理论概念多,而且抽象难以理解。认为课程太难而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缺乏了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效果就变差。因此,要在独立学院的计算机专业讲授好操作系统需要老师多下工夫。除了备好课,在讲课时注意把握好重点、难点外,如何采用人性化的手段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并在授课过程中注意与现实生活中具体的实例相联系,使课程内容变得生动而简洁,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这也是讲授操作系统课的教师应不断研究的问题。以下是我在这方面的几点经验体会。
2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建和谐课堂
创建和谐的课堂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对于课堂教学效果非常重要。学生在听课学习的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的带有感彩,他们中有一部分人会因为信任或喜欢某个老师而喜欢这个老师教的课,对这门课程产生兴趣。同时作为教师,我们也会发现有些学生会因为对某个老师心存芥蒂而不喜欢这个老师所教授的课程,从而放弃这门课程的学习。作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注意处理好自己和学生的关系。
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首先就要求教师对待工作要有满腔的热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满腔热情,注意力高度集中才能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其次教师还要在处理违纪的学生时要注意自己的态度,尽量采用机智、委婉的方法。例如,当遇到学生上课时不认真听课,上课睡觉或讲话时,教师不可以厌烦甚至粗暴的态度对待。现在的大学生又基本上是独生子女,自我中心的倾向很强烈。在课堂上批评学生只会使师生关系紧张,学生对教师产生厌恶的情绪。教师在这时可以提醒学生注意课堂纪律,也可以叫违纪的学生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如果学生回答出来了就给予表扬,没有答出问题,教师就要告诉学生要认真听课,希望他下一次能把问题回答好。这样学生会觉得虽然自己违反了课堂纪律但老师没有使自己难堪,而注意自己的纪律。
由于操作系统这门课程比较难懂,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针对独立学院的学生自信心不足的缺点,教师更加应当在学生对学习产生厌恶情绪前多关心学生,给学生公正和足够的鼓励。教育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实践证明:如果教师喜欢某些学生,对他们抱有较高期望,经过一段时间,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怀、爱护和信任,会更加自尊、自爱、自强,诱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情,因而这些学生也就易取得了如老师期望的效果。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当注意观察学生的变化。学生如果表现出对某个知识点不理解时,教师应当将教学进度放慢。有针对、及时的对难点解释分析。在教师帮助学生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进而对教师产生敬意。
3 调动积极性,启发学生思考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提问。这是一种师生间很好的互动,有利于增进师生间的了解,能够活跃课堂的气氛。但我们要知道只有在学习那些“半生不熟”、“似懂非懂”、“似会非会”的东西时,学生才感兴趣而迫切希望掌握它。所以在对学生进行提问时,教师应当注意创设好问题的情境,所提的问题要能够启发学生思考。例如,操作系统进程管理中的经典问题――哲学家进餐问题。经过对问题的分析后,学生可能会想到下面一个利用信号量机制解决的哲学家进餐问题的算法:
Struct semaphore chopstick[5]=(1,1,1,1,1);
第i个哲学家的并发程序描述如下:
while(true) {
think;
P(chopstick[i]);
P(chopstick[i+1] mod 5);
Eat;
v(chopstick[i]);
v(chopstick[i+1] mod 5);}
学生把这个算法写出来后也许会很高兴。这时教师可以告诉他们这个算法存在错误。学生会感到好奇,会迫切的希望找出这个算法的问题究竟出现在哪里。经过对上面算法的分析思考,学生会发现这个算法有时能保证两个哲学家同时进餐,但在5个哲学家同时饥饿而各自执行第一个P操作申请并获得左手的第1把叉后,会因为均无法得到右手边的叉子而阻塞等待,且永远阻塞进入死锁。于是,在给算法找错误的同时就引出了死锁这一概念和关于哲学家进餐的正确算法。经过这样学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程度加深。
4 使用类比方法,由简入深,理解概念
操作系统这门课程在讲解过程中会涉及到许多的概念与算法,如何准确、深入的理解与掌握这些概念和算法,就成了学好这门课的一个关键。教师在讲课时要注意用类比的方法。采用类比法能将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例如:
例一:进程控制块的组成
教材说明:进程控制块由进程名、进程状态信息、调度优先权、现场保护区、通信信息等若干项组成,且每一项的内容都会动态的变化,以表明进程在不同时刻的状态。
类比:体检表由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近视程度、既往病史、肺部功能、心脏脉搏、血压等等多种项目组成,而每一项的内容都只表明你在那一个时刻或时间段内的身体状况。
说明:二者均由多种不同的项目组成;绝大多数项目的内容均只表示所说明物质某一时刻或时间段的状态,不代表永久状态。
例二:进程同步
教材说明:进程同步是进程间共同完成一项任务时直接发生相互作用的关系。
类比:妈妈给婴儿喂食和婴儿吞咽食物。妈妈负责在婴儿饥饿时把食物送到婴儿的口中,而婴儿则负责当口中有食物时,将其吞咽。这两个动作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存在着一种制约关系。妈妈在喂食,必须在婴儿口中空,才可以喂下一口食物。当婴儿口中有食物时,妈妈则不可以喂食,否则会发生婴儿噎食。婴儿只有在妈妈喂了食物后,才有食物吞咽。这两个人的进行这一系列合作活动的共同目标是婴儿吃饱。
说明:进程同步主要源于进程间的相互合作,一个进程执行受到与其合作进程的影响,各必须遵守一定的先后顺序才能正常运行下去。
例三:时间片轮转调度算法
教材说明:在分时操作系统中,处理机调度使用时间片轮转法。该方法要求将一段时间划分为固定大小的很小的时间段,称为时间片,每个进程一次只能占用一个时间片的处理机时间,即使进程运行没有结束,也必须被撤换下来,以便就绪的下一个进程使用;被换下的进程直到下一次轮到自己时才能使用处理机。
类比:这种算法就像是现实生活中平等思想。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论官位高低、富有和贫贱都是平等的。
说明:时间片轮转算法克服了有些进程长时间占用处理机而造成其他一些进程长时间等待,进而造成多个用户在使用计算机时,某些用户一直得不到或长时间得不到系统服务,最终造成系统响应差的问题
5 合理复习,防止遗忘
复习是巩固所学知识的最基本方法,为了促进知识的保持,避免知识的遗忘,必须注意合理地组织复习。合理复习主要包括:
5.1 复习时机要得当
对知识的复习,从时间分配上来说,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分散复习,一种是集中复习。分散复习可以减低学生学习疲劳感,可以及时的发现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点,方便后阶段的教学,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针对操作系统课程中概念、算法多而且容易让人混淆的特点,我们应当尽量采用分散复习。可以在每一章课程结束时进行一次小复习。
5.2 复习的方法合理
课堂测试灵活、方便,还能够及时反应学生的学习结果,因此,操作系统的复习可以较多地采用课堂测试这种方法进行。命题的方法和技巧对学绩测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复习时应尽量采用选择题、填空题、应用题等方式;而避免使用选择名词解释类的题型,因为学生做这一类题时往往死记硬背或照抄书本,不利于老师及时发现教学中的薄弱点,也不利于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同时试题内容的取样要有代表性,要注意难度适中。例如,考虑一个有8个页面,每页1024个字节组成的逻辑空间,把它映射到32个物理块的存储器中:
1)逻辑地址有多少位?
2)物理地址有多少位?
3)存取主存中的一条指令或数据至少要访问几次主存?
这是一道应用题,它主要是检查对操作系统中分页存储管理的理解和运用。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点包括有:分页存储管理的实现原理、逻辑地址的表示、物理地址的表示、分页动态地址变换。通过做这样一道题,就可以检查学生对分页存储管理知识的理解程度,只有在深入的理解了相关知识后才能顺利的解题,对知识的理解加深后,与之相关的概念也就能理解,记忆深刻了。(下转第732页)
(上接第730页)
在测试完毕后,教师可根据情况部分讲解题目。教师要及时地了解学生在做哪些题目时遇到了问题,及时解答,同时要在以后讲解此知识点时更加留心。
在复习的过程中还应当注意对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比较。例如,在存储管理这一章中有分页和分段存储管理,这两种存储管理方式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地址变换机构),所以很容易将两者搞混,实际上它们在概念上是不同的。在复习时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自己总结出这两种存储管理方式的异同。
6 结束语
讲授好操作系统这一门课程需要教师在熟悉教材备好课的基础上多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人性化以及上课的技巧上下功夫。当然我们的教学环境,教学对象是在变化的,我们只有不断的在实践中摸索,总结才能适应这些变化。只要老师肯当有心人,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就会在教学上取得进步。
参考文献:
[1] 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王万森.计算机操作系统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关键词: 信息化时代 统计学原理 教学模式
信息化是当今时代的发展趋势和主要特征,我们已经从工业化时代进入到信息化时代。这种转变将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手机、电脑、网络、多媒体等各种电子产品的出现,正在悄悄改变我们的生活,包括课堂教学也深受其影响,传统的教学模式正接受新的挑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各行各业对新知识提出了新的要求,无论是国民经济宏观管理,还是公司企业乃至个人的经营、投资决策,都越来越依赖于数量分析,依赖于统计方法,统计方法已成为许多学科领域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一、信息化时代统计学教学模式面临的新变化
信息化带给我们的是一场革命,这场革命带给教学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深远,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转变。
1.学生从“课堂”学到从“网络”学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老师在传授知识方面唱主角,最有效率的传授知识的场所只能是课堂。而在信息化时代,教室并不是唯一的课堂,学生除了在教室里可以学到老师亲自面授的知识外,还可以在网络课堂里学到丰富的知识。老师也可以录制讲课视频,学生可以把讲课视频带回家,随时可点开讲课视频观看学习。这种视频课堂隐形于电脑,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隐形课堂。学生学知识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可以把课堂带在身边。这种开放式的网络课堂,拓宽了学生学习知识的来源与途径,学生学习知识有了更多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同时也直接导致教师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的主导作用降为辅导作用。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产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师成为了“导学者”、统计学是一门理论性、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统计计算过程的演算,统计学公式的推导,单纯依赖网络课堂学生可能还是没办法学懂,还得在教室里通过老师的现场教学把它们讲清楚。
2.教师从依赖“黑板粉笔”到依赖“多媒体”的转变
三尺讲台,一支粉笔,这是几十年来教师形象的写照。老师就是靠这些道具书写人生。老师传授的知识在粉笔尖上流淌。黑板和粉笔是老师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具。确实,老师书写在黑板上的粉笔字,跟随教学思路而书写,有感而发,有思即写,随想随写,传授知识的灵活性强,学生的记忆更深刻。黑板上板书的粉笔字信息量有限,且老师书写粉笔字很辛苦,一节课下来,老师常常是衣上一层灰,身上一身汗。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课堂上教师所使用的教学工具发生了巨大变化,粉笔变成了电子笔,黑板变成了投影仪,黑板上的粉笔字改为了PPT播放。新型的教学工具带来了新型教学方式的改变。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传播的知识,不仅内容全面、丰富,字迹清晰、图像逼真,而且图文并茂,直观、形象,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更深刻。多媒体教学能从很大程度上减轻老师书写粉笔字的工作量,同时也增加了老师分析讲解的时间。统计学计算部分的内容用多媒体教学,老师可以省去很多抄写繁琐数据的时间,多补充讲解一些内容,但其统计计算过程依靠PPT播放还是有它的局限性。
3.课堂教学从“填鸭式教学”到“师生互动”的转变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严肃讲课,学生认真听讲,为了保证课堂高效,老师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老师和学生的交流与互动的时间就很少。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学生不懂的问题,无法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来解决。而在信息化时代,有了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的帮助,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腾出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和答疑。同时,老师还可以利用网络空间、手机短信、微信、QQ邮箱、QQ群在课外和学生互动交流,它突破了时空的界线,使用这种教学模式的学生,不需要到特定地点上课,不需要定点上课,可以随时随地上课。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课堂参与班级学习,与老师互动,与学生交流。多样化的交流互动渠道延伸了课堂,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同时也拉近了学生与老师的距离。
二、创新教学模式,促进统计学教学
目前,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对统计学课程内涵理解存在误区、教学内容与实践活动脱节等,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统计思维的素养不高和统计思维能力受到抑制。这主要是因为统计学原理课程概念多,原理的理解比较抽象,计算指标繁琐,学生感觉学起来很费劲,因此学习兴趣不大。同时,与老师教学方法不得当有很大关系。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找准教学模式。
1.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相结合
传统的统计教学中主要以教案、粉笔、黑板作为教学手段,较少使用多媒体,这就使得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信息的量受到限制。由于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赶不上时代的潮流,学生听课乏味,即使通过点名、提问、作业等方式督促学生认真上课,也难以保证学生主动学习。在教学手段上,虽然很多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替代传统的板书式教学,但只是换汤不换药,信息量是增大了,但统计软件的教学并不受重视,学生利用电脑处理统计数据的能力没有明显提高。教师的授课过程应尽量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学生的作业,要尽量选用针对性较强的案例。个别实践性较强的专业练习,如有可能,要求在计算机上完成。统计学是一门应用的方法型学科,统计学应从数据技巧教学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有机地合为一体,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统计软件的使用。除了要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即数据挖掘的能力。
2.课堂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相结合
课堂教学是老师传授知识的前沿阵地,统计学知识的传授主要依靠这一教学模式来完成。事实上,课堂授课也是最传统、最基本的教学模式。统计学本身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学好了之后就可以灵活运用到实践中,解决实践问题。因此,统计学教学应当要更多地渗入实践性教学环节,学生通过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开展,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掌握的统计学知识更牢靠。
教师在课堂现场教学之余,指导学生利用课余和假期时间,参加学校组织的某些团队、小组或自己组织开展一些统计社会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专题研究等,最终通过实践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促使学生真正掌握了统计知识。
3.“讲学”与“导学”相结合
统计学中很大部分的知识原理和公式推导还是要靠老师仔细讲解,学生才能理解透彻。“讲学”是传授统计学知识的主要手段。传统的做法是:知识是“讲”出来的。教得好的老师自然也是会“讲”课的老师。但在信息化时代,网络资源铺天盖地,学生会“看”、勤“搜”,一样可以学懂很多知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大幅度提高,学习空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宽。老师在把主要知识点讲解完后,接下来的重点是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观看网络课程资源、组织课堂讨论等形式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通过先“讲”再“导”,或边“讲”边“导”,“讲”“导”结合,充分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潜能。
参考文献:
Abstract: Based on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status of "Embedded System Foundation & Application" course, improvement teaching method is discussed in order to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and level.
关键词:嵌入式系统;ARM;教学方法
Key words: embedded system; ARM; teaching method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2-0233-01
0 引言
这几年,随着嵌入式系统在通信、电子等领域的迅猛发展,《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已经成为各高校电子信息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课。该课程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应用非常灵活,这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由于嵌入式系统要求同时掌握软硬件知识,所以该课程十分锻炼学生软硬件综合能力,这对增强工科学生的动手能力有着重要作用。为此,我们在教学中积极探索,针对课程自身的特点,尝试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进行一定的调整和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教学方法
1.1 利用多媒体教学 在嵌入式系统的教学中涉及许多的图表,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节省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使教师有更多精力进行内容讲解。而且多媒体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等特点,通过图表对比、照片录像实例、多媒体课件演示等方法可以更清晰明了地反应教学内容,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各硬件厂商提供的芯片手册、开发参考、示例程序源代码及相应软件使用手册是最好的教材。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教学情况把一些新的内容添加到多媒体课件和教案中,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减少教师备课工作量,提高了备课效率。
1.2 与实际结合、拓宽知识面 在本课程的讲授过程中,相关的基本概念、ARM体系结构、指令系统、硬件结构、软件编程等内容较多,且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特别是系统软硬件设计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比如常见的ARM芯片和典型的嵌入式系统,对照讲解,这样即使学生对ARM系统有了直观的印象,加深了他们对ARM系统的感性认识,又通过举例的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此外由于嵌入式系统是一门软硬件知识高度综合的课程,所以理论教学要与实验相结合,学生通过具体的实验可以深入理解课堂上所学内容,并把所有知识融会贯通。同时,通过实验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1.3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嵌入式系统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在做好理论教学的同时,要十分重视实验教学。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开设独立的嵌入式实验课程,安排学生做一些与实际应用联系紧密的具体项目,开阔学生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在实践环节,教师指导学生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对实验具体过程和方法的说明,应让学生自行收集的资料、设计解决方案,最终自己动手操作来完成实验。
2 结论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首先可以更清晰直观的反应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所学知识;其次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加深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积累一定的工程设计经验,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林,刘辉,孙启龙,等.嵌入式系统教学方法改革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4).
[2]王平.嵌入式系统教学及实验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08(3).
关键词:美术基础教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267-02
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由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多方面的因素积淀而形成的一种具有民族性思想文化与观念形态。在现代设计当中注入传统文化元素,已成为设计发展的大趋势,因此如何在现代设计基础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以应对全球化进程中现代设计所面临的挑战,是当下摆在每个设计教学工作者面前重要的课题。
一、独立学院美术基础教学现状及发展趋势
现代艺术设计教学体系是沿用最初创建于20世纪20年代德国的包豪斯体系。包豪斯对设计教育最大的贡献是基础课,它以平面构成、色彩构成与立体构成这三大构成为造型基础,以简洁化经济性为主要特征。这种模式在近百年来具有重大意义,它打破了陈旧的学院式美术教育体系,为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国的设计教育体系是从包豪斯传承而来。现在高校设计专业的基础课都是在第一学年,主要学习三大构成之类的。后起发展的独立院校基本上沿袭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一种是强调“设计性”、理性化的教学基础教学课程,一味强调造型和技术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艺术审美的培养和提高。二是脱离设计特殊性,强调造型表现的技术性。前者容易养成学生肤浅的形式主义观念和漠视设计艺术性的匠人品位,对学生造型创新思维的培养仅停留在空洞的形式层面;后者造成学生思维禁锢,审美僵化,使之较难与后续课程衔接。
设计教学以构成为学习基础,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的普及,多媒体辅助设计教学在教学中的大量运用,它已经不能涵盖我们这个时代的所有审美,所以应该加入更多方面的尝试,例如基础绘画、摄影、泥塑都应该在这一学年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科学的培养,甚至可以把三大构成融入到绘画、摄影和雕塑中去。而且,还应该注重对学生的民族审美素质的培养,这样,有利于培养出学生能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设计理念,以适应国际化现代设计人才的需求。
二、美术基础教学融入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1.中国传统文化是现代设计的源泉和根基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丰富的资源是现代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在现代设计中,具备特色的设计才有竞争力,而建立自我特色最快的方式就是继承传统文化。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中寻求灵感,为设计提供思路,提高设计效率。借鉴与学习传统取得成功的设计师不胜枚举,靳埭强从古钱币、汉子等传统元素得到灵感设计出中国银行标志;贝聿铭由江南水乡建筑启发设计出苏州博物馆……从大师的成功案例可以知道,个性和特色是来源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土地的。中国现代设计只有立足传统,才能立的更稳、走得更远。因此,传统文化需要我们不断传承和发展,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设计。
2.当代设计教育不能脱离中国传统文化
早在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会议时明确指出注重发展教育的民族性特色是世界教育的大趋势,设计教育亦然。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文明的结晶,纵观古今中外,各个国家、民族发展与进步,都离不开自身文化。任何在 “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基础上寻求发展都是海市蜃楼。面对全球一体化,中国艺术设计教育要想顺利健康的发展,就必须以传统文化为设计源泉,对外来的文化剔除糟粕、吸收精华,决不能毫无批判地兼收并蓄。这就需要在美术基础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素养,以及拓宽学生认识自然、认识传统的方法与思路;提高学生对本国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和全面的认识,以便在艺术设计中善于巧妙而合理地运用本国传统的内在文化精髓进行创造性设计。
由此可见,在基础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意义深远,不言而喻。
三、传承中国优秀文化,推动基础教学革新
构成设计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要适应社会经济和建设的发展,满足市场的需求,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在基础教学中融入文化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教学理念。在基础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可以从以下四点入手。
1.加入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元素为基础教学训练课题
在设计基础课程中渗透中国元素(如园林、戏曲、剪纸、水墨等)的精神内涵,比如在环艺系学生设计素描基础课程中,可以将中国园林、江南水乡、徽派建筑等传统文化为训练课题充实进去,由教师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对建筑的建构理念以及各个时期代表建筑文化的异同引导给学生了解和认识,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对素描训练的新鲜感,并且为之后的专业课程打下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又例如平面构成设计课程中,可以将传统文化中石窟艺术、书画艺术、剪纸艺术等中国元素直接引用到构成基础教学中,强化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理念,培养学生对美的洞察力和对于视觉艺术设计形式的创造性思维方式。
2.增加课程之间关联性与前瞻性
在设计基础教学实践中渗透中国传统的文化理念。传统文化在基础教学中的继承与创新,必须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在课堂时间教学中,要求学生在作品中以中国元素为灵感,体现新的思想创意。例如在动画基础教学中,以学生熟悉的国画笔墨语言为例展开设计色彩教学。让学生从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启发,在传统原形的基础上,进行夸张、变形、解构、重构等手法之后再进行创新,古为今用,使传统元素具有现代审美趣味。
3.适当利用多媒体播放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内容
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运用文字、图片、动画和视频等形象直观资料来进行教学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随着学习内容的宽度和广度的增加,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获得更多知识的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创新思维能力与提高了设计思维表达能力。
4.系统地进行中国元素艺术资源的收集与研究,并定期举办相应展览
每年开设一次写生与考察课程,让学生在领略当地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以及民俗风情同时,进行文化调查搜集,在艺术实践中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笔者所在系多次组织师生在安徽宏村、西递、江西理坑、太行等地进行艺术考察,取得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资料。比如瑶里古镇的东埠古街,西递的胡文光牌坊,宏村的月沼等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代表。学生通过写生与考察,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了解。通过体验真实的环境,理解文化产生的背景后,学生才能更好地提高文化审美的内涵。
定期筹办学生作品展。对于教学课程中优秀的学生作品保留下来,定期举办优秀学生作品展,以展示本专业基础教学的阶段性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的成果,为同学的相互借鉴与学习,个人的自省与定位,教师的教学检验与规划提供一个互动的平台。举办画展能使学生更好的学习,同时,更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丰富课余生活加强交流的机会。
自儿童哲学诞生以来,儿童哲学课程也是各路学者关注的焦点,儿童哲学课程在国内研究者的研究中大多适用于校本课程当中。而在学前教育当中,也可以用于园本课程的探索。儿童天生就是哲学家,天生就能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哲学问题,天生就带有好奇心看世界,但是若缺乏系统的思维训练,缺乏发现这些哲学问题的眼光,无疑到最后便会变成缺乏思考能力的人。因此,对于学前儿童来说,也需要这样的思维训练,这便是学前儿童哲学课程的意义所在,在学者的研究当中,儿童哲学课程在一些发达地区的中小学已经初见端倪,但是整个学前儿童哲学课程还在摸索当中。
一、学前儿童哲学课程的内涵
西方国家认为“儿童哲学”是为儿童提供的哲学课程。在全国教育哲学学术委员会2015年高峰论坛中凸显了当前儿童哲学教育有几种不同的价值观念,公民教育取向的看法是以批判性思维、自由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为主,方法论取向的看法是以训练思维为主的,而人文教育取向的看法是以提高哲学素养为主。学前儿童哲学课程可以说是以训练学前儿童思维为主,培养独立思考的意识以及沟通合作能力,最终达到培养提高学前儿童哲学素养目的的活动。
二、提出学前儿童哲学课程的必要性
余保华、刘晶(2015)在其文章中提到,澳大利亚将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探究性与合作性能力的儿童,作为应对时代挑战的核心对策,把儿童哲学引入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澳大利亚儿童哲学课程发展启示我们,逻辑推理与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应该从儿童开始,错过关键期想在儿童成年后再去实现这样的目标则十分困难;针对儿童理性思维训练的内容应该有专门的课程体系,这种课程应该是统整性的。基于此,在学前教育或小学阶段开始设置儿童哲学的课程内容,是完全必要也是可行的,这也是形成学生批判性的思维品质进而提升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学前儿童哲学课程的提出还可以保护学前儿童的哲学天性,留住幼儿由于好奇心提出的哲学问题,并从中激发幼儿的思考。这样的课程提出可以让学前儿童得到更好的发展,幼儿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可以提出让人意想不到的新想法或事物,这也正是我们时下所倡导的培养人的创新能力,把一切能够培养人创新能力的想法从幼儿期开始激发出来。
学前儿童哲学课程的提出能够训练幼儿的思维能力,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大环境当中,如何教育培养人才是各个国家讨论的主题,而儿童的创新能力便是关键,但儿童的创新能力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密不可分,因此能够开发人的理性思维就是开发人的创新思维。幼儿的理性思维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凭空出现便不会消失的,需要训练才能长期保持并一步步提高。而哲学课程便是能够训练幼儿的哲学思维能力的活动。
三、学前儿童哲学课程的理论基础
(一)基础之一:哲学
世界上很多著名的哲学家都认为哲学源于惊讶,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柏拉图都秉持这一观点。亚里士多德认为,“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并且柏拉图在《泰阿泰德篇》中说:“惊讶,这尤其是哲学家的一种情绪,除此之外,哲学没有别的开端。”“这地地道道是哲学家的情绪,即惊讶,因为除此之外哲学没有别的决定性的起点。”其实惊讶并不是我们常说的少数人的专利,每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就对自己和世界都怀有o限的惊讶与好奇,幼儿不断发出“为什么”的信号,提出“我是怎么出生的”“我为什么在这里”“世界从何而来”等根本问题。这些问题正是哲学诞生之初,古希腊哲人们争论不休的哲学问题。儿童天生就是哲学家,但他们思考往往是一种直觉反应,特别是对于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的学前儿童阶段更是如此,由于学前儿童的惊讶并没有经过理性的思考审查,必然会犯逻辑上的错误,李普曼认为需要对学前儿童的这种直觉反应加以训练打磨,儿童的这些逻辑错误以及思考上的混乱与不足才会得到纠正与引导,才能对日后的言语及行为带来积极影响。因此学前儿童也需要把直觉反应经过理性的思考训练,若在关键时期内得到了引导训练,便会在以后的思考中事半功倍。
儿童哲学所倡导的对儿童思维能力的训练,为推动理性思维发展的学前儿童哲学课程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二)基础之二: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