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3 16:10:11
序论:在您撰写餐饮市场研究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外资银行最早进入菲律宾可追溯到19世纪后半期,1872年,渣打银行(StandardCharteredBank)就设立了菲律宾分行。菲律宾现有的18家外资银行,主要在两个阶段进入的:一是1948年《银行法》通过之前,二是1994《银行自由化法》通过之后。第一阶段进入的老牌外资银行分别是渣打银行(StandardCharteredBank),汇丰银行(TheHongkongandShanghaiBankingCorporation,Ltd.,1875年进入),花旗银行(Citibank,1902年进入),美国银行(BankofAmerica,1947年进入)。1948年《银行业法》标志着菲律宾银行业对外开放大门的关闭,这一状况持续到1994年。1994年5月菲律宾通过的《银行自由化法》重启了银行业对外开放大门,这一阶段是外资银行大量进入的时期。1995年以来,有14家外资银行进入菲律宾市场,约占外资银行总数的77.8%。
二、外资银行在菲律宾市场的发展特征
1.数量增加迅速,总资产增长较快。1994年《银行自由化法》的通过掀起了外资银行进入热潮。1995年~2002年期间,新增外资银行14家,占目前的42.9%。同时,外资银行总资产增加较快,由1994年末的864亿比索提高到2005年末的5805.54亿比索,增长5.7倍。
2.进入时间相对集中。新增的14家外资银行集中在1995年~2002年期间进入,且自2002年以来不再有新的外资银行进入。这是因为:一方面,1994年的《外资银行自由法》只允许新增10家外资银行进入,而央行在1995年就颁发7张牌照。另一方面,随着亚洲金融危机对内资银行负面影响逐步减弱,通过收购内资银行来设立子行形式进入菲律宾市场的机会也大为减少。
3.进入形式主要以分行形式为主。外资银行进入一国市场,采取的最主要组织形式是分行、子行。就进入形式而言,东道国通常更欢迎子行形式,因为:子行具备更多自有资本,增强经营管理和防范经营风险的能力;子行行为具有更大独立性,更专注于东道国市场,经营活动与资金流动更稳定;子行经营管理团队更趋于本土化,有利于东道国银行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
三、外资银行在菲律宾银行业中的地位
1.市场份额。1995年前仅有四家外资银行进入菲律宾市场,1995年末外资银行市场份额升至10%,随着外资银行参与程度持续增加,以及亚洲金融危机对内资银行的负面冲击,外资银行市场份额逐步上升,在2001年末达到最高值19%。此后新增外资银行的步伐逐步停止以及内资银行走出困境,外资银行市场份额明显下降,2002年末跌至为14%。目前外资银行市场份额保持稳定,2003年~2005年期间各年末依次为13.7%、13.8%、13.5%。
2.存款占有率。截至2006年3月末,菲律宾商业银行吸收的总存款为26214.84亿比索,其中,外资银行吸收的总存款为3505.06亿比索,占全部商业银行总存款的13.4%,考虑到外资银行普遍分支网点大大少于内资银行,显示储户对外资银行有较高的认可度。
3.贷款占有率。截至2006年3月末,菲律宾商业银行发放的总贷款为17334.64亿比索,其中,外资银行总贷款为2950.87亿比索,占全部商业银行总贷款的17%。外资银行相比较于内资银行更愿意向市场提供资金,弥补了菲律宾经济增长的资金缺口,实现了《银行自由化法》的重要立法目标,即吸收外资以促进经济增长。
4.净资产回报率(ROE)。外资银行的净资产回报率分布不均衡,总体上优于内资银行。截至2006年3月末,在全部42家商业银行净资产回报率排行榜中,前五位商业银行有四家外资银行。但部分外资银行也出现净资产回报率为负排名靠后的情况,有意退出菲律宾市场的美国银行、JP摩根大通银行、新加坡大华银行。
5.不良贷款率。外资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普遍低于内资银行。截至2006年3月末,18家外资银行中,不良贷款率低于4%的有14家(其中5家外资银行不良贷款率为零),剩余四家外资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分别是:中国国际商业银行4.34%,渣打银行6.45%,大众银行11.17%及大华银行59.25%。而同期,资产规模最大的前六家内资银行不良贷款率均超过5%。
6.发展不均衡。1995年前进入的四家外资银行,除美国银行逐步撤离菲律宾市场外,花旗、汇丰和渣打银行已成为菲律宾最大三家外资银行。在资产、贷款额和存款额三个指标上,花旗、汇丰、渣打三家总和都分别占到全部外资银行的比重超过60%。截至2006年3月底,花旗、汇丰、渣打三家银行资产总和占菲律宾全部外资银行资产的62.46%,而这三家银行发放的贷款额占全部外资银行发放贷款总额的65.80%。
四、外资银行对菲律宾银行体系的影响
1.提高了商业银行效率。Claessens(2001)等人的实证研究发现,外资银行的进入提升了东道国银行体系效率,并且这种效率的提高在外资银行刚进入就会产生,与外资银行所占的市场份额没有太大关系。1995年以来,外资银行集中涌入菲律宾,明显给内资银行带来竞争压力,激发内资银行树立竞争意识。近几年,内资银行迫于压力已采取多项应对措施:加速并购活动、增加新技术投资、提高银行广告宣传、引入新产品和服务、拓展客户范围等。Unite和Sulliva(2001)对外资银行进入菲律宾的实证检验发现:外资银行进入导致内资银行营运效率得到改善,内资银行的营运费用在下降。
2.治理结构得到改善。AbgeloUnite和MichaelSullivan(2001)研究发现:内资银行内部持股集中度在下降,平均内部持股比率由1992年55.34%下降到1998年的43.25%,其中,家族企业持股比例下降明显。一是菲律宾近几届政府致力于推行市场化导向的经济改革,以及银行业自由化减少了企业寻租的机会,尤其是家族企业,导致内资银行内部持股比率不断下降。二是过去在市场封闭环境下,家族企业在银行内部持股比率较高,形成关系型银行,在家族式公司治理模式下,这些银行的利差高且盈利状况好。然而随着外资银行的大量进入,市场不断开放、竞争加剧,这些银行受到的冲击最大。外资银行的进入推动了内资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
3.完善菲律宾金融市场。外资银行的进入有助于培育菲律宾金融衍生市场和其他发达国家特有的市场类型。这些市场在美国和欧洲有很长的发展历史,而在菲律宾仍处于起步或萌芽阶段。在这些领域,本地专家很少,外资银行进来后,这些专业知识可以一手获得,或者通过互惠安排从外资银行母国获得。
4.外资银行进入初期人才争夺激烈。外资银行的大量进入初期,导致内资银行人才流失严重。人才流失不仅包括中高级管理人才,而且包括基层管理人才。在部分外资银行与内资银行之间甚至出现纯粹本地人才之间的对抗局面。长期来看,外资银行是有利于银行人才培养,例如内资银行的许多高级管理人员都曾受过花旗银行菲律宾分行的培训。
5.内外资银行初步竞争领域集中在银行批发业务部门。受营业网点少及央行的管制,外资银行总体上集中发展批发业务,在公司存、贷款、投资银行及外汇交易等业务上与内资银行竞争激烈。外资银行往往采取“摘樱桃”战略,争夺高端客户。基于外资银行普遍回报率高于内资银行的事实,说明了外资银行这一战略较为成功,这也导致内资银行迫于竞争而选择非优质客户,部分内资银行甚至出现了贷款损失拨备金增加的势头。
五、结束语
[关键词]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市场细分;营销策略
1.引言
“民以食为天”,餐饮业在消费者消费品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当前餐饮业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比例已超过10%,成为第三产业中的重要支柱,为振兴消费、扩大内需、保障就业、普惠民生做出了巨大贡献。根据商务部的有关数据显示,未来五年,我国餐饮业将实现年均18%的增长速度,零售额将达到3.3亿元,吸纳就业人口超过2500万人,并初步形成以大众化餐饮为主题,各种餐饮业均衡发展的格局态势。
在餐饮业这样的发展趋势背景下,根据消费者的行为偏好、特征,企业合理细分消费者市场,再定制不同的营销方法十分必要。因此,研究餐饮业消费者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促进消费增长,扩大企业市场占有率,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2.实证研究
2.1研究对象及数据来源
本次调查主要以餐饮业消费者为对象,因此选择在学校附近餐厅及商业区为调查地点。调查时对用餐人员进行随机发放问卷并收回。此次调查问卷总数量为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53份,回收率为76.5%。本次调查中男性62人,比例为40.05%,女性91人,比例为59.95%。学历主要以大学本科及研究生为主,比例为76.3%。
2.2研究方法
此次调查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对餐饮业消费者的行为习惯各方面变量进行测量。量表由20个对餐饮业消费者的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描述语句构成(量表内容见表1),由被访者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对各个描述的赞同程度,其中记分情况为5分表示“完全同意”,4分表示“同意”,3分表示“一般”,2分表示“不同意”,1分表示“完全不同意”。
2.3研究结果及分析
2.3.1因子分析
对153份有效问卷通过利用SPSS 16.0检验样本的适当性数值(KMO)和球形检验值(Bartlett)确定数据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其中KMO值为0.913,Bartlett球形检验统计值的显著性概率是0.000,因此,样本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
对调查结果采用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法,通过方差最大正交旋转(Varimax)后,按照Kaiser准则以及陡坡检验(Scree Test),从20个变量中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5个主因子,每个因子的标准化因子载荷均大于0.5,说明各因子的原始变量有较显著的相关性,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7.615%。
通过因子分析得到的5个主因子即可看作是餐饮业消费者行为方式的5个维度。按照5个因子所包含的项目,经过主观分析解释,得到下表2。
2.3.2聚类分析
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因子分析得出的5个因子进行市场细分。一般认为,大于100的样本量则有必要考虑使用K一均值聚类,由于本研究的样本量为153,因此比较适合采用K一均值聚类方法。利用调查样本在各因子上的得分,采用K--均值聚类法进行分类,得出方差分析表中5个指标的显著性都为0,小于0.05具有显著性,说明不同类型的消费者群体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分类合理。
下表3列出了聚类分析4种类型消费者在5个因子上的得分,可以看到通过K-均值聚类把目标消费者聚成4类。表中的数据表示各个类别在各变量中的平均值,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根据4种类型消费者在5个因子的得分情况,可以把4种类型消费者分别命名为享受养生类、口味品牌类、节俭便捷类和西化品质类。
(1)第一类消费者在社交享受因子和服务情况因子平均值较大,而在其他因子的平均值较小,因此可以命名享受养生类消费者。这类消费者大部分年龄在40岁以上,平均教育水平中高等,收入高,在外用餐频率高,消费额高。这类消费者把在外就餐作为一种享受生活的方式,对食材的新鲜健康要求高,注重养生。
(2)第二类消费者在理性消费因子和口味品牌因子平均值较大,而在其他因子的平均值较小,因此可以命名为口味品牌类。这类消费者年龄段大部分集中在20~40岁,教育水平中高等,收入中高,在外用餐频率中高。这类消费者较理性,追求时尚的生活,关注品牌,喜欢味道好,时尚的菜品及多样的款式。
(3)第三类消费者在价格因素因子和理性消费因子平均值较大,而在其他因子的平均值较小,因此可以命名为节俭便捷类。这类消费者大部分年龄在30岁以下,教育水平中低等,在外用餐频率低,收入水平较低,所以对价格的敏感度较高,对食物口味,餐厅服务要求较低,追求物有所值的消费。
(4)第四类消费者在价格因素因子平均值较低,而在其他因子的平均值均较大,因此可以命名为西化品质类。此类消费者大部分年龄在30岁以上,平均教育水平高等,收入较高,在外用餐频率较高,消费额较高。这类消费者向往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活方式,对价格不敏感,追求食物的品质,要求高质量的餐厅服务,喜好社交,常将在外就餐作为一种社交的方式。
3.结论及营销建议
本研究利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餐饮业消费者进行了研究和总结,将餐饮业消费者分为4种类型。通过对餐饮业消费者的市场细分,企业可以实行差异化营销,来获取不同的目标消费群体,提高营业利润。针对以上4种消费者细分群体,现提出以下营销建议供餐饮类企业参考。
对于第一类享受养生的消费者,此类消费者把就餐作为一种享受,青睐于健康、绿色、养生的食品,注重食材的新鲜度,食物制备过程卫生。此类消费者主要集中于大型高档商业区及居民区,因此这类餐厅应当选择在较高档区域设置店面。餐厅应将消费者饮食健康作为核心目标,注意烹饪过程中食物营养成分的保留,菜单中应尽量说明菜品的营养价值等有益于消费者健康的因素。
对于第二类口味品牌的消费者,此类消费者追求时尚,消费理性,较为看重餐饮业的品牌,外出时更钟爱到自己喜爱的餐饮店品牌就餐。此类消费者分布较为广泛,餐厅选址约束性较弱。此类餐厅要注重菜品美味等各个因素,提高餐厅综合实力,塑造餐厅品牌专用性,可以利用广告等媒体方式打造宣传餐厅品牌,提高餐厅在消费者心中的知名度。
关键词:电子市场;企业;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72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0-0040-03
一、引言
电子市场(electronic marketplace)是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主要平台,它的载体是行业或综合性企业间电子商务网站。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和商务活动的不断拓展,电子市场对企业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买卖双方促进和协调交易过程、交换和分析行业信息以及获取商业增值服务的虚拟市场空间(Chian-Son Yu,2006)。
Laseter et al. (2001)指出,2001年美国有2 200多家电子市场,Andrew White et al.(2007)发现,2006年中期仅有700多家电子市场还在运行,很多研究认为相对较低的电子市场采用率引起了电子市场的衰落。《中国行业电子商务网站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电子商务网站已超过2 000家,电子市场正在蓬勃发展。iResearch的《2007―2008中国B2B电子商务发展报告》数据表明中小企业是我国电子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其总体采用率仅为28%,很多行业的电子市场刚刚起步,参与率更低。
电子市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更多企业的参与。电子市场规模越大,对企业的价值越大,电子市场对企业的价值越大,其规模也会越大,两者之间遵循正反馈机制,相反的情况会使电子市场规模缩小甚至无法继续存在,电子市场要突破临界规模才能继续生存。
所以,研究企业参与电子市场的影响因素对电子市场和中小企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国内外该领域的代表性文献,从不同理论解释和研究视角进行梳理与评价。
二、不同的研究视角
对电子市场参与行为的解释,已有的研究大体分为三种视角:个体理性主义视角、制度主义视角和综合的视角,不同视角对影响因素的分析各有侧重。
1.个体理性主义视角――创新扩散理论的解释
个体理性主义视角下,企业参与电子市场被看作是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采纳,假定个体具有获取信息、计算利益、作出选择的能力,按照利益的计算,以个体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对所需采用的方式手段进行选择。代表性的理论是Rogers(1983)的创新扩散理论(IDT),IDT注重技术和经济理性,出发点是技术本身的特征,关注的重点是技术本身的特征如何影响个体的采纳行为,提出了相对优势、匹配性、复杂度、可试用性、可观测性等技术因素对采纳行为的影响。其中,相对优势反映了理性决策的利益驱动,技术的匹配度、复杂度则反映了采纳的代价因素,这三个因素被多数研究支持。
Caroline Driedonks, Shirley Gregor(2005)采用案例研究方法,以IDT为基础,结合Kambil和Van Heck的交易过程模型研究了澳大利亚牛肉行业第三方电子市场的采用情况,从不同的交易步骤分析了电子市场的相对优势,验证了电子市场的优势对企业的采纳行为的重要影响。在搜寻阶段,买卖双方都能找到更多交易伙伴,并且降低了搜寻成本;在议价阶段,由于面向更多买家,卖家拥有更好的谈判地位,从而提高了价格,买家虽然付出更高价格但提高了所购产品的质量,并节约了时间;交易过程中通过互联网沟通和处理交易事务,降低了信息成本。该研究还发现信息接收渠道的影响,通过大众媒体了解到电子市场的企业倾向于拒绝参与,而通过私人交谈对电子市场有更深了解的企业倾向于参与市场。
Andrew White, Elizabeth Daniel(2007)用IDT构建了分析框架,分别对卖家和买家采用企业联盟形式的电子市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电子市场的相对优势主要体现在:获得更多交易伙伴、降低价格、提高交易过程效率、促进企业间信息系统整合、降低菜单成本、加强企业间合作;兼容性因素主要包括:与企业流程兼容性、与现有信息系统和数据的兼容性、与企业高层管理者观点和战略的一致性;复杂性因素有:对信息系统整合的要求、流程和数据改造要求;该模型还引入了感知风险因素,包括数据安全性、平台可信任度。通过案例研究方法对Supply On、Global Healthcare Exchange、Eutilia三个电子市场及其用户的分析发现,相对优势、兼容性、复杂性等因素对企业的采纳行为有重要影响,而感知风险的影响并不显著。
2.制度主义视角――组织行为同化的制度主义理论
与个体理性主义相比,制度主义强调社会对个体的影响。DiMaggio将制度理论引入对组织形态相似性的研究,解释了组织之间在行为上会倾向于发生同化的现象。通过电子市场进行商务活动(电子商务的一种形式)是一种企业的运作方式,当这种运作方式反复发生,被社会所接受,逐渐就会成为一种规范,因此具有规范的性质。同时部分具有权力的组织,能形成强制的影响力。从理论分析上看,这些来自制度的对个体行为具有影响力的因素有:规范化压力、模仿压力、强制压力等。
Jai-Yeol Son, Izak Benbasat(2007)从制度主义视角研究了电子市场的参与意愿和参与度,引申出制度导向因素,包括模仿压力(竞争者的采用、成功应用的例子)、规范化压力(行业和政府的规范化力量、多数供应商的采用)和强制压力(主导供应商的要求)。通过对98家潜在参与企业和85家已参与企业的数据分析,发现模仿压力和标准化压力对企业的采用意愿有显著影响,但对参与度的影响不显著,他们的研究验证了制度因素对企业参与电子市场重要的推动作用。
3.综合的解释
综合分析考虑了更全面的因素,其基本逻辑是:电子市场带来的利益将诱使企业对市场的参与,参与电子市场需要企业具有一定的能力和资源;企业是否参与受到各种制度环境的影响,其应用电子市场的过程能对制度环境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别的企业所处的制度环境。
技术组织环境框架(TOE)是一种较常见的因素整理方法,它起源于Tornatzky对普通类型技术创新的研究,将技术创新采纳的影响因素有效地归纳到技术面、组织面、环境面三大类。Young-Beum Joo, Young-Gul Kim(2004)以TEO为框架研究了制造业企业参与电子市场的影响因素。其中,技术层面选用的因素是相对优势,环境层面的因素是外部压力和买方力量,组织层面的因素是资源状况和企业规模。分析发现,外部压力(特别是竞争压力)和企业大小对采用行为有显著影响,买方力量和资源状况(如资金支持、人力资源、信息技术能力等)影响不显著。与以往的研究不同的是,研究发现电子市场的相对优势影响并不显著,其原因可能是采用和未采用电子市场的企业都对相对优势有较高感知。
技术接受和使用的统一模型(UTAUT)将2003年以前出现的大多数针对个人层面IT采纳行为的研究模型进行全面综合。该模型将影响因素总结为四类:期望绩效、难度预测、社会影响、实施条件。Shan Wang, Norman P. Archer(2006)以UTAUT为框架,将模型中的社会影响改为制度影响,研究了美国第三方以及联盟式电子市场的采用行为。其中,期望绩效类因素包括降低搜寻成本、获得更多产品信息和交易伙伴、提高信息可靠性等;难度预测类因素是电子市场的易用性;制度影响类因素包括趋势跟随、客户要求、重要供应商推荐等;实施条件类因素包括系统兼容性、对网上业务的熟悉程度等。研究发现,绩效期望是企业最重要的考虑因素,其次是制度影响和实施条件,易用性对企业的参与决策影响不显著。
4.其他一些补充
Ruey-Lin Hsiao(2003)分析了信任因素对采用行为的影响,解释了潜在采用者不信任新技术对电子市场采用的挑战。其中,不信任有两种类型:可靠性导向的不信任和价值观导向的不信任。他认为,电子市场可以改进技术以减轻可靠性导向的不信任,但价值观导向的不信任由于根源于社会文化结构而形成更大的阻碍。
王平平(2006)还探讨了产品特性对买方使用电子市场的影响,研究认为,产品特殊性、产品说明复杂度与电子市场的参与意愿负相关。
Chian-Son Yu(2006)将采用电子市场的影响因素概括为企业外部推动力、企业内部驱动力、企业领导层对电子市场的认识和态度三个方面,研究了台湾中小企业电子市场的采用行为。通过对115家企业的调研结果分析,发现上述三个方面因素分别有25%、49.9%、18.7%的贡献度。与其他研究结论相比,该研究发现中小企业CEO在采用决策中比大公司的CEO有更大的影响。
三、简单的评述
从因素提取方法来看,现有研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基于已有理论确定的因素模型,其特点是因素比较系统,不同研究的可比性较强。另一种是经验性的归纳,这种方法贴近实践,更有针对性,其中,也有的用了较为科学的归纳方法,如Hsin-Pin Fu,Yung-Ching Ho(2006)采用了模糊层次分析法(AHP)。两种方法可以相互补充,相互支持,相互验证。
从研究方法来看,定性分析较多,案例研究比较常用,这种方法优势在于可以通过对参与和潜在参与企业的访谈来发掘更具体的影响因素,但并不能很好地解释各种因素影响的显著性。也有一些定量分析,采用李克特量表来衡量对不同因素的认同程度和采用意愿,通过主成份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检验了各因素的显著性和贡献度。随着研究的深入,定量分析将会更多应用于该领域。
综观上述文献,影响因素基本可以归纳在电子市场、企业组织、外部环境三个层面。但在每一个层面中,二级变量的选取比较随意,缺乏统一的标准。另外,针对不同的情况如企业规模、所属行业类型、行业集中度、买方/卖方角色、电子市场类型等,各因素的影响会有所不同,这将是以后研究的重点。
四、我国的情况
现有的研究虽然大多基于国外的情况,但是,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影响因素分析框架,对国内的研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要注意到我国的企业、电子市场以及社会环境有其自身的特点,为有效促进我国电子市场的发展,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和影响路径都有待深入和具体的研究。
参考文献:
[1]Chian-Son Yu, Influences on Taiwanese SME E-Marketplace Adoption Decisions[J].Journal of Glob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06.9, pg. 5.
[2]Hsin-Pin Fu, Yung-Ching Ho, Roger C.Y. Chen, Factors affecting the adoption of electronic marketplaces: A fuzzy AHP analysi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 Production Management, 2006.12, pp. 1301-1324.
[3]Andrew White, Elizabeth Daniel, The adoption of consortium B2B e-marketplaces: An exploratory study [J]. 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 16 (2007) 71-103.
[4]Caroline Driedonks, Shirley Gregor, Economic and Social Analysis of the Adoption of B2B Electronic Marketplaces: A Case Study
in the Australian Beef Industry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2005, Vol. 9, No. 3, pp. 49,72.
[5]Young-Beum Joo, Young-Gul Kim, Determinants of corporate adoption of e-Marketplace: an innovation theory perspective [J].
Journal of Purchasing & Supply Management10 (2004) 89-101.
[6]Shan Wang, Norm Archer, Business-to-business collaboration through electronic marketplaces: An exploratory study [J]. Journal
of Purchasing & Supply Management 13 (2007) 113-126.
[7]Ruey-Lin Hsiao, Technology fears: distrust and cultural persistence in electronic marketplace adoption [J]. 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12 (2003) 169-199.
关键词:餐饮外卖O2O;大学生市场;顾客满意度;满意度提升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9.032
互联网、大数据的不断发展带动了餐饮O2O市场的崛起,在线预定叫外卖大势兴起。移动客户端的使用习惯已经逐渐代替PC客户端成为大家日常生活的主要使用工具,外出、订餐、交友等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手机。大学生是一个几乎人手一份智能手机的群体,对于外卖的参与热情较高。年轻网民是外卖订餐的主要客户,其中又集中于大学生、已毕业大学生或刚就业人群等,大学生群体是餐饮外卖消费的主力群体,同时也是未来餐饮外卖行业不断扩大市场的潜在消费人群。本研究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利用“问卷星”网站以随机发放问卷的形式发放给合肥各高校的大学生,本次调查问卷的研究对象是有过网购经验(并不一定具有外卖经历)的在校大学生。他们对外卖的了解程度和参与程度及满意度的相关调查。本次收集问卷306份,共设计了24个问题。本研究利用统计软件SPSS21.0对整体数据进行了简单的频数分析。
1 外卖订餐使用情况和基本态度分析
从上表可知,超过五成样本会选择偶尔使用外卖订餐,比例是50.3%.经常外卖订餐的比例为30.1%,以及还有19.6%的样本极少使用外卖订餐。另外从下表可知,对于样本外卖订餐的情况来看,懒得出门,错过饭点,忙学习或工作,这三项的选择比例均高于,选择比例分别是:81.7%,43.8%,31.0%。尤其是懒得出门时,样本更愿意外卖订餐。也即说明外卖订餐更可能是由于个人因素所致。
针对于样本不能忍受的项来看:超过四成样本会选择饭菜卫生质量差,比例是40.5%,以及还有三成的样本认为送餐时间过长不能忍受。这里再一次涉及到送餐时间问题,也即说明外卖送餐时间是样本最为在乎的因素,而且也是最不能忍受的因素。
2 外卖订餐服务满意情况分析
从表3可知,样本中有71.2%为饭菜质量与卫生较为重要,还有18%的样本认为送餐速度较重要。也即说明样本认为饭菜质量卫生是基本的保障,同时还需要有较快的送餐速度。整体满意情况来看,整体上样本表现出较为满意的态度,其中选择一般的占比最高为72.5%,还有22.2%的样本选择满意,样本的整体满意度还有较大提升空间,而提升当前送餐速度是可以有效提升满意度的较好途径。另外对于外卖的质量来看,样本中有73.2%认为一般,还有24.2%的样本认为好,整体上外卖质量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3 样本外卖订餐需求情况分析
此部分在于分析样本的外卖订餐需求情况,分别从外卖送餐时间情况,以及外卖商家个性化服务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3.1 外卖送餐时间情况
在上述分析过程中发现,样本对于外卖时间的关注在乎情况非常高。因而深入分析样本对于时间的要求情况,从上表可知当前的外卖送餐时间情况上,392%选择20分钟到30分钟,还有30.7%的样本为30分钟到40分钟,也即说明大部分外卖送餐时间均在40分钟以内。而对于样本可以接受的送餐时间来讲20分钟到30分钟占比最高为35.0%,还有21.6%的样本选择20分钟内,以及29.7%的样本选择30到40分钟之间。整体比较来看,绝大多数样本认为40分钟内可以接受,但是样本更希望在30分钟以内。结合当前具体的外卖送餐时间情况来看,整体上如果外卖送餐时间再加快10分钟,相信大学生消费群体对于时间的抱怨会少很多,这样也可以赢得更多客户,以及当前客户更多的满意度。因而建议外卖商尽可能在当前时间基础上加快10分钟左右的时间。
3.2 外卖商家个性化服务情况分析
如下图所示:健康食谱,私人定制菜单,设置对未来几天的订餐,节省时间,这三项的选择比例均高于四成,选择比例分别是:65.0%、46.7%、42.2%。大学生消费群体对于外卖店的个性化服务也有着较高的期待和要求。
从表5可知,针对样本当前的外卖平台使用情况来看,样本中有51.3%选择美团外卖,还有25.8%的样本选择饿了么,那么平台就需要了解大家选择美团外卖更多的原因。就对于您选择现在使用的外卖平台的最大的原因来讲,降价优惠力度很大占比最高为229%,以及朋友推荐这项的选择比例是22.2%。所以,对于大学生来说,价格优惠有很明显的吸引力度。
5 满意度提升对策与建议
5.1 加快配送速度,优化配送环节
以人为本,坚持顾客就是上帝的原则,为了客户的绝佳消费体验,加快配送速度至关重要。节约客户的等待时间,就是在提升顾客满意度。配菜做菜要准确快速。提前做好菜品分类,方便菜单出来后选择对应的菜品,做菜需要在保证口味的同时选取快速熟菜并合适的火候。冷菜、甜点等可以提前准备。做好食物的保鲜和保温工作,打包要适合配送,最大限度不喷洒出汤汁等。熟悉配送的路线以及路况,配送需公平合理,先预定客户的先送,相同时段,地点接近的客户同时配送。
5.2 严格把关饭菜卫生与安全
食品原材料购进环节需要严格把关,做好食品的保鲜工作,定期做卫生安全检查以及环境清理。建立健全外卖平台的食品安全制度,加强准入机制的建设,不是无条件的允许任何餐饮商家加入外卖平台。开放投诉电话或者投诉网络渠道,加强群众监督力。严格遵守行业食品安全规范,保障消费者的人身安全。配送过程中也要保证食物不受外界影响。
5.3 个性化服务
可以推出私人定制菜单。可以是客人自定的,也可以是店铺推荐的,大学生社团、学生会等活动会有集中时期,包括实习生时期及应届毕业生赶论文时期,这项个性化服务就能为学生消费者行最大的方便。定制化健康食谱。现代大学生注重养生的、励志减肥的学生不在少数,店铺可以根据美容医师或者养生医师的建议定制健康有效的符合大家需求的食谱,大学生消费者可以最大优惠程度上享受相对专业的食谱推荐服务。配菜佐料配送。很多大学生聚会热衷于亲自动手下厨房,往往会因手艺问题不满意,商家可以提供提前配菜服务,将菜和佐料入锅的顺序以及时间火候等提前决定好,配送给学生后,他们可以直接下锅,准确有序做料理,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口味,还可以节约时间。
5.4 外卖平台系统升级,布局创新
外卖平台的使用可以更加简化订餐步骤,增加图片与菜名的匹配量,给予客户最直观的视觉体验,升级平台订餐系统。布局可以集思广益,集中各个商家的创意,每个商家可以设计自己的专属商铺,在色彩和结构布局上最大程度体现人性化的观念。
5.5 完善售前售后服务,树立口碑
服务行业的售前售后重要性需要摆在首位,售前可以增加更多的咨询平台和咨询方式,让客户可以多方位了解我们的产品。售后服务是扭转客户消费体验的最终环节,所以在售后这一部分需要拿出真诚与耐心,去听取客户的建议,解决客户的苦恼。及时回应客户的要求,最妥善的处理好相关问题。
参考文献
[1]杜春娥.O2O模式下餐饮外卖市场大学生消费群分析――基于河北师范大学的实证研究[J].新闻知识,2015,(04):23-24+27.
[2]李鲁静.大学生网络外卖消费现状及发展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5,(02):25.
关键词:银行理财;企业投资;理财特征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3)05-0059-06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3.05.14
2011年以来,我国个人和公司参与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爆发式增长。截至2011年12月末,银行理财产品发行规模达到16万亿元,是2010年全年发行规模7.05万亿元的两倍多①。截至2012年9月末,银行表外理财产品余额6.7万亿元,较2011年末增长47%②。从商业银行供给端分析,银行理财业务成为商业银行优化经营结构,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加快市场利率化改革进程,实现由传统商业信贷银行向现代综合服务型金融企业转变的利器[1]。从市场需求端分析,个人资金保值增值需求和公司机构的投资管理需求产生了巨大拉动作用。投资于理财产品的资金比例中,公司资金占比高达25%③。这种需求由何种因素导致?依据公司理财资金起点相关论,外部环境决定了公司的理财行为[2]。由于通货膨胀率不断走高,“负利率”更加严重,公司在现金管理中希望借助于银行理财产品抵抗通胀;同时,经济增长速度下滑,企业的主营业务受到影响,转而以理财为一定程度的投资替代品。因此,在众多的企业中,本文选择了2007―2011年参与银行理财产品并披露其信息的109家上市公司作为总体样本。通过考察上市公司参与银行理财产品的相关数据,推断上市公司参与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动机,进而发掘上市公司的投资行为特征。
一、文献回顾
银行理财产品是基于“受人之托,代客理财”的合同关系,利用银行自身的专业优势,实现资金从供给者到需求者的融通。市场的参与方主要包括三方:资金供给者,即理财产品申购方;资金需求方,即理财产品项目融资方,是投资品的形成方;第三方中介机构,即商业银行。上市公司一般主营业务突出,盈利能力较强,但为何参与银行理财产品申购市场。王鹏虎(2008)认为上市公司通过银行理财产品提高企业的资金管理效率、降低财务成本、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是现金管理的手段[3]。李晓犁(2011)认为大部分公司在主营业务低迷、重组无望的情况下通过银行理财产品进行“非主业投资自救”[4]。姜付秀等(2009)、余明珠(2006)认为管理者(管理层以及董事长)的背景特征对企业过度投资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导致上市公司对非主营业务投资有明显影响[5-6]。苏冬蔚(2011)认为宏观经济因素、企业家信心、信贷配给对公司融资选择产生影响,在银行表外中介的作用下,这些因素进而影响企业的投资行为[7] 。上述研究,要么仅从规范性要求提出评论,没有使用数据进行支持,也没有使用实证方法;要么使用宏观经济数据和企业部分财务数据或者企业管理者背景相关数据,没有直接使用企业申购理财额具体数据。为更可靠地分析上市公司申购银行理财产品的特征,本文直接从上市公司的银行理财申购数据出发,验证上市公司申购银行理财的各项特征。
Abstract: Cling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atering market, according to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atering market of Shanghai world expo in 2010, this paper briefly analyzed the significance of organizing and developing the expo catering market, from the market development, carrying forward national culture and stimulating domestic demands.
关键词:餐饮市场;组织与开发;世博会
Key words: catering market;organization and development;the expo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5-0005-02
0引言
2010上海世博会的到来无疑将会有力的刺激上海旅游市场的发育,推动上海国际旅游的快速发展。我们应把握好世博会的市场机遇,积极开拓世博会的国际旅游市场。从目前的筹备情况来看:一方面,在世博会场馆、交通、住宿等基础设施的硬件开发方面各级财政部门都给予了大量投入;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忽略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服务系统的开发,如世博会的餐饮市场。如何搞好世博会餐饮市场的组织与开发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近十几年来,我国餐饮市场保持了快速发展的态势,市场规模,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据有关资料显示,“九五”期间全国餐饮业营业额平均年增长19.5%,2002年营业额已超过5000亿元,同比增长16.6%,大大高于2002年国民经济增长7.8%的速度和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2%的速度。另据中国饭店业协会专家委员会信息,2003年全国餐饮营业收入达到6000亿元,尽管受到“非典”的影响,餐饮业仍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显示出巨大的市场消费潜力。2008年餐饮业继续成长壮大,全年餐饮业零售额达到15404亿元,同比增长24.7%,连续18年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但由于世博会的特点,客源结构复杂,组织管理难度较大,要想真正做好并服务于世博会,还应加大餐饮市场的组织和开发力度。
1世博会拥有巨大的餐饮市场
从1851年第一届英国伦敦的世博会到2005年日本爱知县的世博会,世博会经历了150多年的发展,已经发展成为集旅游、文化于一体的展会活动。在历届的世博会中,都蕴含着巨大的餐饮市场。当然,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也不例外。随着真功夫、丽华快餐等最后27家餐饮企业入选上海世博会园区第三批餐饮服务供应商之后,世博会餐饮服务供应商长达10个多月的集中评审工作正式结束,最终95家餐饮企业获准进入上海世博园。上海旅游委此前的预测报告显示:世博会的餐饮收入将达9亿元人民币,饮料费收入4.5亿人民币,另外市场调研显示,世博会参观者将达7000万人次,其中参观者平均逗留6~7个小时,65%的参观者将在园内用餐,如果每人平均花费20元用餐费用,相关消费总额就将近10亿元。
中国是举世文明的美食大国,餐饮文化源远流长,中国饮食是世界三大美食之一,2010年世博会不仅为中国向世界展示、宣传博大的中国饮食文化提供了机会,也为中国餐饮业加快产业聚集度,提升产业质量和创新餐饮品牌提供了机遇。
2借助餐饮服务弘扬世博文化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在新世纪,如何建设更佳的城市,使市民获得更高的生活质量,是一个和平社会现实需要的主题,是所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要面临的挑战。当然,以城市为主题的世博会不是单纯为了展示各种城市发展的硬件,成为摩天大楼和各种模型的堆砌,城市建设需要基本建设的长远规划,商业和民房的建设,科学技术的发展都离不开文化、教育、社会公德、精神文明等方面的建设,在强调硬件的同时,也需要特别注重城市的软件建设。
现代旅游已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中华饮食文化与中华文明史同源,是弘扬世博文化的重要手段。如何让世博会参与者和各国参观的游客在华期间吃出美味,吃出营养,吃出健康,吃出文明,让各方来客在饮食消费中体验博大的中华饮食文化,这对提高世博会服务水平,弘扬世博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全国56个民族的饮食文化,风味餐饮和地方佳肴,融民族、民族文化于一体,形成了许多的餐饮老字号和丰富的菜系,使中华饮食成为世界上最博大的饮食文化。2010年上海世博会全球瞩目,汇聚超过23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预计吸引逾7000万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这对开发餐饮市场是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让世界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主要契机。
3充分开发世博会餐饮市场,拉动内需,提高经济发展
2008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经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增速放缓。拉动内需、扩大消费成为应对危机的主要措施。餐饮业作为服务业的重要产业,是消费市场的重要分支,具有抵御经济周期影响的行业优势和启动大众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因此,应重视餐饮业对拉动内需,扩大消费的重要作用,促进餐饮业健康协调发展,保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措施的成效。
3.1 开发世博会餐饮市场具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增长,社会财富迅速增加,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方式也随之变化,旅游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餐饮业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这些为世博会餐饮市场的开发提供了现实需求和经济基础。同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健全和迅速发展,社会物质产品极大丰富,为世博会餐饮市场的开发提供了物质条件和历史机遇。
3.2 餐饮业具有抵御经济周期影响的行业优势从统计数据分析,相比外贸出口,消费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相对较轻,而作为消费市场重要分支的餐饮业,与其他行业相比,受经济波动周期影响较小。这是由餐饮行业的特点所决定的。餐饮消费是最基本的民生消费,餐饮业在任何时候都存在基本市场需求。餐饮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准入门槛低,有较强的市场生存能力。2009年第一季度,在国内生产总值大幅下滑的情况下,全国住宿和餐饮市场零售额大4328.9亿元,同比增长18.9%,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3.9个百分点,在经济困难时期仍保持着较好的消费势头。
从消费的性质看,餐饮消费无疑属于最直接的终端消费。它的消费不会像汽车消费那样给城市交通和市政建设带来压力,也不会像房地产消费那样给银行带来不良贷款的风险。相反,以食品消费为主的餐饮业发展会促进农业、畜牧业的发展,带动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引导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农村的城镇化进程。
从世博会发展历史上看,每一届世博会都引发了旅游热潮。与奥运会和男足世界杯不同,世博会举办的会期有半年之久。长达半年的会展期将会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前来。而且,上海世博会涵盖了“五一”、“端午”、“中秋”、“国庆”等中国传统节假日,届时,旅游人数、就餐人数还将会有新的突破。此外,在世博会举办后的几年内,世博会的旅游效应也不会随之消退。在这相当长的时间内,旅游餐饮便会存在巨大的潜在市场。充分开发出餐饮市场不仅可以推动旅游业、餐饮业的发展也可带动农业、畜牧业、运输业、生产服务业等一整个产业链条的发展。同时,也提供了大量新的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
因此,组织和开发世博会餐饮市场对发展我国经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直接关系到旅游业发展的质量和国家的旅游形象,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蔡万坤.餐饮管理.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10.
2013年9月6日,国债期货正式重启,但作为国债现券持有量最多的商业银行却始终不能参与其中。商业银行是债券主要的长期持有者,也是我国债券市场最主要的机构投资者,约持有当前市场60%的债券,现券成交量约占整个市场的70%。另外据估计,商业银行持有的债券约有20%定为可供出售类资产,这部分资产会随着价格的变化而影响当期的投资收益,此外,大量的到期债券也面临着再投资风险,因此,商业银行作为持有量和交易规模最大的机构投资者,其潜在的套期保值需求非常大,需要运用金融衍生品来进行对冲。从目前国债期货的运行情况和商业银行自身的准备程度来讲,商业银行已经基本具备了参与国债期货的条件。本文将通过研究国外商业银行参与国债期货的模式,分析和探讨我国商业银行参与国债期货的途径和模式。
一、银行参与国债期货的国际模式分析
从海外国家和中国台湾的情况来看,银行参与国债期货的途径主要有三种:第一种为独有会员自营,这种模式的交易所为银行专门设置一类会员进行自营,但银行不能直接参与国债期货的经纪和清算业务,这些业务由集团的子公司进行,如日本;第二种是非独有会员自营、经纪、清算,这种模式的银行和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可以申请同一类会员,进行国债期货的自营、经纪和清算各种业务,如德国、英国、澳大利亚、印度;第三种是集团子公司客户模式,银行通过控股集团的证券公司或者期货公司,以客户的形式进行国债期货交易,也不直接参与国债期货的经纪和清算业务,如美国和韩国。
(一)独有会员模式(日本)
日本上市国债期货的东京证券交易所的参与者主要分为四类,其中一般参与者的权限最大,可以交易股票、所有的证券及衍生品,国债衍生品参与者则只可以交易国债期货及国债期货期权。
根据交易所的规定,本地券商、外资券商、期货公司和非本地注册的国外金融机构都可以成为四类参与者,但银行只可以成为国债衍生品参与者。目前国债衍生品参与者有39家机构,包括城市银行、地方银行、信托银行还有其他的银行类机构。而从国债衍生品参与者的最终成员构成来看,这类会员实际上是专门为银行的自营交易而设置的一类会员。但日本的银行不直接参与国债期货的经纪和清算业务,这源于日本采用类似于美国的金融控股混业经营模式。
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走向混业经营。1992年,日本正式颁布了《金融制度改革结案》,其核心内容是银行与证券公司以“异业子公司”的形式相互收购,实现金融业务的混业经营。1998年6月制定《金融体系改革法》,允许银行,证券,保险各种业之间的相互参与。此后,新成立的金融集团基本都有经营银行、证券和保险的子公司。
以日本的三大集团控股公司为例,瑞惠控股的Mizuho Securities和Mizuho Investors Securities是东京证券期货交易所的一般参与者,三井住友集团的SMBC Friend securities和SMBC Nikko securities是东京证券期货交易所的一般参与者,东京三菱金融集团的Mitsubishi UFJ Morgan Stanley Securities是东京证券期货交易所的一般参与者。
(二)非独有会员模式(德、英、澳、印)
1.德国
德国一直以来都坚持全能银行的混业经营,现行的德国《银行法》第一部分的第一条规定了银行可以从事证券承销、自营买卖、经纪各类金融工具等12 项业务。德国的欧洲期货交易所的会员主要有非结算会员、直接结算会员和全面结算会员三种。这三种会员都能从事自营、经纪业务和清算业务。欧洲期货所的全面结算会员半数为商业银行,包括花旗银行、德意志银行、汇丰银行、加拿大皇家银行和巴克莱银行等,这些银行可从事自营、经纪和清算业务。
2.英国
英国采用类似德国的全能银行模式, 1986年和1987年通过金融服务法的修改,规定银行可以直接扩展到证券等其他类型的金融业务。目前英国的LIFFE采用单一会员模式,即不根据自营和经纪业务进行区分,银行也可以成为交易所的会员,例如目前汇丰银行、巴克莱银行、英格兰皇家银行、德意志银行、等近30家银行都是LIFFE的会员,可以进行自营、经纪业务,他们同时也是清算结构LCH.Clearnet的会员,从事清算业务。
3.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包括存款、贷款、证券承销和交易、基金管理等几乎覆盖所有金融服务领域的业务,其银行体系与欧洲接近,基本上是全能银行。目前衍生品交易所ASX 24允许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成为交易所的会员。例如瑞士信贷悉尼分公司、德意志银行、汇丰银行澳大利亚分公司、麦格理银行等银行都是ASX 24的会员,同时也是清算机构ASX Clear(Futures)的清算会员。
4.印度
印度在1991年金融改革之后,开始允许银行从事各种非传统业务,包括证券业务、外汇交易、股票经纪及其他收费业务。
根据印度国家证券交易所在会员上的规定,拥有《外汇交易管理法案》规定一级交易商资格的银行,只要满足“净资本50亿卢比、资本充足率不低于10%、Net NPA低于3%、连续三年盈利”四个条件,可以成为印度国家证券交易所的货币市场的交易结算会员或者专业结算会员,即可以进行自营业务、经纪业务和清算业务。
(三)集团子公司客户模式(美、韩)
1.美国
美国的混业经营始于20世纪90年代,1999年的GLB法案(金融服务业现代化法案)明文废除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的第20和32条,允许银行控股公司升格为金融控股公司,从事具有金融性质的任何业务。目前一般学者都认为美国采用的是纯粹控股的混业经营模式,即银行、证券和保险业务由不同的子公司经营。
银行控股公司法的Y规则授权银行控股公司可以从事FCM业务,为客户进行交易和清算,但要求该FCM业务是通过银行控股公司的独立股份子公司管理,银行控股公司只允许从事非FCM业务。
目前美国很多金融集团都有相应的子公司负责衍生品的经纪和清算业务。例如富国集团(Wells Fargo Company)旗下的子公司富国证券(Wells Fargo securities)是CME的清算会员,花旗集团(Citigroup Inc)旗下的子公司花期全球市场(Citigroup Global Markets Inc)是CBOT和CME的清算会员。这些子公司都是期货佣金商(FCM),可以集团的衍生品经纪和清算业务。
而根据CME集团对清算会员的规定,清算会员的全资子公司、100%控股关系的母公司以及母公司100%控股的其他子公司,都可以享受清算会员在交易手续费和履约保证金上的优惠。这样,在金融集团已有负责衍生品业务的子公司成为清算会员的情况下,银行基本上都是通过集团下面的相应子公司来完成国债期货的交易。例如,富国集团(Wells Fargo Company)旗下的银行如Wells Fargo National Bank、Wells Fargo Bank, LTD则以富国证券(Wells Fargo securities)为通道进行国债期货的交易。见图1。
2.韩国
韩国在2000年11月通过了“金融控股公司法”,为银行、证券和保险业的混业经营提供了政策依据。一般学者认为目前韩国采用类似美国的纯粹控股的混业金融模式,银行、证券、和保险三大业务由不同的子公司独立负责。例如,KB金融集团下面有Kookmin Bank、 KB life insurance、 KB Investment & Securities Co., Ltd等经营银行、保险和证券的子公司。
目前韩国多数金融集团旗下都有相应的证券公司或者期货公司以衍生品会员的身份从事着期货的自营、经纪和清算业务,见表2。
(四)银行参与国债期货的模式比较
银行参与国债期货的方式主要与各个国家或者地区的金融混业经营模式有关,但总的来说主要分为直接和间接两大类。
直接模式的国家往往采用全能银行的金融混业经营模式,也就是说银行可以全面经营证券、保险等各类金融业务。这种模式主要有德国、英国、澳大利亚和印度。直接模式的好处在于银行庞大的网点和客户资源能得到充分地利用,实现规模经济效应,缺点在于风险无法得到隔离。一旦银行业务或者期货业务或者其他业务经营失败,都可能导致整个公司的业务都无法经营下去。
间接模式的国家或者地区往往采用纯粹控股的金融混业模式,即最高一级的控股公司只是起到金融控股的作用,控股公司下面设立经营银行、证券和保险等不同业务的子公司。这种模式的银行实质上并不参与国债期货经纪、清算业务,但是对于那些以银行业务为主的金融集团来说,或者由银行升级为金融控股公司的金融集团而言,银行间接地参与了国债期货的经纪和清算业务。这种模式主要有美国、韩国、日本。相对于直接模式,间接模式在风险隔离方面做得比较好。由于不同的业务由不同的子公司经营,财务独立,当某一子公司经营失败的时候,基本不会影响其他子公司或者其他业务。而且不同的业务由不同的子公司进行经营,实际上仍然保留着分业的监管模式。我国机构投资者参与国债期货的模式分析与建议
二、商业银行参与国债期货的模式分析
(一)会员模式
1.自营交易会员模式
商业银行直接在中金所交易,成为自营交易会员,不再另寻交易通道,但是需寻找全面结算会员为其结算。
2.自营交易会员+特别结算会员模式
该种模式是中金所现有两种模式的一种整合。按照现有特别结算会员的规定,其能为交易会员结算,但没有明确能否为自身做结算。不过商业银行如果在具有为其他交易会员结算的基础上,当然也具备条件为自己结算。
3.自营交易结算会员模式
交易结算会员模式是中金所现有的模式之一,即既能直接在中金所交易,又能为一般国债期货投资者进行结算的模式之一,如果将这种方式运用到无经纪业务资格的商业银行,就相当于银行以自营方式直接在中金所交易的同时,能为自身结算,不能为其他交易会员进行结算。
(二)非会员模式
1.期货公司客户模式
在客户模式下,商业银行的交易、结算均通过期货公司间接进行。这种模式与现在的公募基金、证券公司交易股指期货时成为期货公司的客户方式相同。
2.集团子公司客户模式
这种模式在金融混业经营略微严格的国家得以广泛运用。基于分业经营的原因,国内商业银行无法直接控股期货公司,但通过商业银行的母公司(一般是金融控股集团)间接控制期货公司,如中国平安保险(集团)有限公司下设就同时包括了平安银行和平安证券、期货等。
(三)模式比较
1.经济成本
会员模式与期货公司客户模式比较来看,会员模式的交易成本较低,但需要额外的结算资格成本,包括制度建设和人力物力成本等。对于客户模式,期货公司要从中收取高于中金所标准的交易费用,在商业银行成交量较大时,多支出的交易成本较会员的大。如果采用金融控股集团模式,商业银行在金融控股集团的期货公司子公司中进行交易和结算,在获得专业的服务的同时,花费的成本实质是在系统内流转。从经济成本的角度考虑,集团子公司客户模式更优。
2.保密性
交易所每日会公布前20大结算会员的持仓情况,商业银行如果选择成为交易结算会员,其持仓会变得透明化,不利于其交易策略顺利执行。
3.风险控制
如果采用会员模式,需构建健全有效的内控制度,一旦建立的体系不完善,其隐含的风险较大。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结算业务需要承担着交易方的穿仓连带风险,当结算的交易方穿仓时,结算方需先垫付资金,再向交易方追讨。
其二,商业银行还有一个特殊的角色――资金托管方。如果银行要同时参与交易和结算,资金托管仍然是它自身。在这样的情况下,其风控体系构建就显得更为复杂。
三、主要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