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2 16:18:59
序论:在您撰写城市经济调查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一、顾全大局,配合省市完成区(市)、县级调查队体制改革
*年,是县级调查队改革的关键之年。按照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做强市队、整合县队”的改革思路,积极向区统计局党组、地方党委、政府汇报,争取多方支持,配合省市业务部门,完成对县级调查队体制的改革工作。
二、抓好基础工作,促进专业工作升级
(一)强化城镇住户调查基础工作。按照温府办发*号文件精神,从基础工作入手抓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会同社区及调查户所在单位做好记账质量抽查,明确账本的收送时间,确保调查户客观、真实、规范地记好家庭收支账;二是积极与各镇、街道和区级各部门、驻温各单位协调与沟通,为调查户落实记账补贴,做好调查户的稳定工作。(住户科承办)
(二)进一步完善价格监测体系,抓好价格预警。一是健全商品价格调查网络,准确、及时地反映居民消费价格动态;二是开展低收入居民生活费用价格指数的编算工作,科学测算物价上涨对低收入群体生活状况的影响程度;三是争取地方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支持,率先在全省乃至全国推行及价格资料网上直报;四是会同物价部门,利用新闻媒体定期向社会主要农副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信息。(价格科承办)
(三)建立失地农民可支配收入指标监测体系。围绕全区的工作重点,建立并完善失地农民可支配收入指标监测体系,为加速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服好务。(综合科承办)
三、开展业务培训,提升队伍素质
(一)抓住调查队体制改革的契机,选派职工参加省、市调查队组织的各类业务培训,提高职工的业务技能。
(二)利用统计网络健全的优势,定期举办业务培训班,有效提升辖区内辅助调查员的业务素质。(各科室承办)
四、跟踪社会热点,搞好调查研究
一方面以问卷形式开展抽样调查,收集城乡居民关心的就业、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民生民意问题,特别是跟踪社会热点开展“每月一情”问卷调查,为区委、区政府当好参谋服好务;另一方面以记账形式(抽中户逐日逐笔登记家庭收支流水账)开展抽样调查,收集不同收入阶层失地农民家庭的收入和消费情况的数据资料,为区委、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决策参考依据。(综合科、住户科承办,全队协办)
五、配合相关部门完成工作目标和临时性工作任务
(一)配合区政府农普办完成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开发应用工作。
(二)配合区纪委完成投资软环境测评工作。
[关键词]城管执法;城市经济;城市社会;青岛;威海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3)01-0023-03
1999年全国有6个城市率先设立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将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到2012年,全国已经有621个城市设立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短短的13年时间里设立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的城市迅速增加,说明城管执法管理模式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以青岛和威海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对这种影响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调查对象、问卷及步骤
青岛是在全国率先设立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实行城管执法管理模式的城市,威海是最近才成立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的城市,本文以青岛、威海两市的340名市民作为调查对象,进行调研。
由于评价城市发展的指标很多,本文主要研究城管执法对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因此需要选取和城管执法有关的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在指标选取过程中,采用文献法和专家咨询法等方法,借鉴同济大学陈强教授、尤新建教授建立的评价市民生活满意度的透镜模型,针对当前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修改,试图从城市的经济生活、社会秩序、市容市貌、社区建设、社会环境、生态环境、园林绿化和城市规划8个方面对市民进行调查,得到城管执法管理模式对城市发展影响的评价模型(见图1)。
依据上述评价模型,综合由专家咨询法得到的建议,设计出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在进行问卷调查时,先由市民对城市发展各个方面的情况做出主观评价,再对各项指标的重要性进行打分。因此,问卷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指标评价部分,第二部分为权重确定部分。
调查于2010年7月和8月在青岛、威海两市进行。首先,由调查人员将问卷发放至所要调查区域的各个街道办事处及居委会,在当地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由市民自行填写问卷,最后由调查人员统一回收问卷。在整个调查过程中,共发放问卷340份,其中,青岛170份,威海170份;回收有效问卷317份,其中青岛161份,威海156份,问卷回收率93%。
二、城管执法管理模式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影响
首先,采用主观赋权法对评价城市发展的各项指标重要性系数进行主观赋权。通过调查城市市民主观赋权确定各项指标的重要性系数(见表2)。
其次,进行城管执法管理模式对城市发展影响t检验,结果表明,差异达到显著水平,青岛市民的评价要高于威海市民(见表3)。
城市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必然会涉及城市运行的各个领域,从管理模式到城市文化,从政府决策到居民素质,都会对城市的发展产生影响。可以说,城市能否健康、快速、和谐地发展,是各方面作用合力的结果,城市管理模式是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青岛、威海两市地理位置毗邻,发展方式相近,产业结构类似,存在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差距说明,城管执法管理模式对于城市发展起到了_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城管执法管理模式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影响
城市的经济生活、社会秩序、市容市貌、社区建设、社会环境、生态环境、园林绿化、城市规划等8个方面与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密切相关,t检验结果表明青岛、威海两市在8个方面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充分反映出城管执法管理模式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进一步证实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管理模式优于多头执法管理模式(见表4)。
从分析结果看,城管执法管理模式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经济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城市总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经济的较快发展虽然由多方面因素决定,但是城管执法管理模式能够使城市更加和谐、健康。良好的城市氛围和文明的社会秩序不仅会使城市更具魅力,而且还能吸引更多企业落户、更多人才创业,也会吸引更多的游客旅游度假,带动相应的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又将带动城市经济快速增长。
从比较结果来看,青岛在市容市貌、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等方面优于威海。首先,青岛与威海都属于我国北方重要的滨海旅游度假城市,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是两座城市共有的天然优势,两市市民都对自己所在城市的市容市貌与生态环境感到自豪与欣喜,而城管执法带来的更好的环境使青岛市民对于上述领域更加满意。其次,社会环境涉及声环境与交通状况,由于两市均位于山东半岛城市群的东部沿海,是城市群发展的龙头城市,经济发展势头迅猛,使得城市建设的速度较之内地大大加快,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保有量也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两市市民对声环境和交通状况的评价均较低,客观地反映出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二者之间的矛盾。城管执法部门通过自己的努力,充分发挥体制及机制上的优势,将这一矛盾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重要经济目标是维系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发生灾害或遭到破坏后,对国计民生、国家安全战略、战争潜力、维持和恢复城市基本运转有重大影响的经济性单位和系统。为了切实抓好我市的重要经济目标调查工作,按照省里的安排部署按时按质完成此项工作,现将云南省人民防空办公室《关于做好城市重要经济目标调查工作的通知》(云防办〔〕170号)转发你们,并提出如下贯彻实施意见。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实施城市重要经济目标防护工作,是贯彻《人民防空法》和云南省《实施办法》的具体任务,也是做好新时期军事准备和抗御自然灾害的重要举措,各县区人民政府、武装部和有关部门一定要从讲政治的高度,把思想统一到通知要求的精神上,充分认识开展城市重要经济目标调查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经市政府、昭通军分区研究决定:成立昭通市重要经济目标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另行发文)。各县区要及时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及办事机构,加强对调查工作的领导。
二、周密部署,精心组织
城市重要经济目标调查是一项系统工程,开展重要经济目标的调查,目的就是摸清底数、级别等一些重要基础数据,为防护建设提供决策和保障。各县区要认真学习领会通知精神,按照通知要求,结合实际,及时制定工作计划,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加强协调、周密部署、精心组织、按时完成各阶段工作任务。工作步骤:第一阶段:*年6月10日—7月18日为各县区、市直各单位分类普查阶段;第二阶段:*年7月19日—7月28日为各县区、市直各单位完成普查有关表格的汇总,按规定自审并确定本行政区域或本系统内的重要经济目标,及时上报“昭通市重要经济目标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三阶段:*年7月29日—8月19日,市重要经济目标调查领导组审定评估,确定我市的重要经济目标并上报省政府省军区审批。
由于该工作涉及面广,时间紧、任务重、专业性强,各县区要抽调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的同志组成工作队伍,为调查工作顺利进行提供组织保障。市重要经济目标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将组成专门工作组,对各县区工作开展情况适时进行督导检查,各县区的领导机构成立后,请及时上报有关情况。
三、强化协调,明确要求
(一)各县区要认真学习领会通知精神,准确把握调查工作的主要内容、范围、等级划分、实施的程序和方法,做到重要经济目标重要数据不缺失、不夸大。
(二)各部门要加强协作,形成合力,确保调查工作顺利推进。市重要经济目标调查工作领导组办公室要加强对各县区工作的业务指导,做好协调服务工作,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向领导小组汇报。
[关键词]城市地质环境 地质灾害 调查 探讨
[中图分类号] P69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9-302-1
1城市地质调查概述
1.1城市地质调查的主要内容
城市地质环境作为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指的是和人类日常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地壳表层,包含了和城市建设及人类生产生活联系密切的水、土及地质灾害等。
城市地质调查主要是综合运用现代勘查技术,进行城市地质构造、活动断裂、岩土结构、水土地球化学背景及污染情况、地质灾害方面的探明工作,进而获得综合地学信息,最终通过建立三维可视化的城市地质数据管理及服务系统,来为城市建设活动提供依据和参考数据。
1.2城市地质调查的主要意义
1.2.1为城市规划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基础依据
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的前提条件是充分掌握城市区域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情况、水文地质条件等。城市地质调查通过综合运用钻探、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探等多种勘察方法,系统的对城市区域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等进行查验和探测,从而形成相关的专题资料,并通过建立城市地质信息系统。从而城市的规划和土地的合理利用提供基础的数据和依据。
1.2.2探明地质灾害,建立城市防灾减灾系统
城市地质环境严重恶化和环境容量不断萎缩的直接表现就是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具备突发性、预测难及灾害性大等特点,严重的威胁着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通过城市地质调查,充分研究城市地质灾害的现状、类型、成因及具体分布情况等,合理评估地质灾害的危害性,建立健全重点区域地质在哈监测预警系统等,能够为城市防止地质灾害及降低地质灾害的危害等提供基础资料。
1.2.3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有效控制水土污染
通过城市地质调查,开展土地放射性污染、土壤地学化学调查等,充分掌握土壤的污染现状,分析污染物的来源和类型等。同时科学评估现有垃圾堆放场所的环境污染情况及危害程度等,采取有效措施防范污染,尤其需要防止污水的渗漏引起地下水资源的二次污染。
2实例分析
A城市的经济水平相对较为发达,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显著,并具备了现代化城市的规模。加之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各项基本建设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然而该城市的基础地质研究工作还不够,目前尚未建立指导城市规划、土地资源利用开发及工程建设的大比例尺的基础性地质图件。
此外,该城市经过多年的大规模发展,城市发展空间不断拓张,城市地质环境问题日趋严峻。因此开展城市地质环境调查尤为必要。
2.1城市地质调查的内容
第一,地质灾害调查。充分研究城市地质灾害的类型、成因、分布情况、影响程度及对灾害的反应等,建立城市环境变化的地质指标体系。首先,研究城市地质灾害系统。分析该城市斜坡类型的地质灾害,例如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水土流失、断裂活动及其他地质灾害的成因、诱发因素、形成的主要机理、发生的规律,并预测其发展趋势;其次,在重点城区及经济发达区域内开展城市的发展及城市化对于地质灾害的脆弱性的评价,将地质灾害风险、影响范围、易损性及对灾害的反应作为主要研究主线,通过研究地质灾害的共生性,探索并建立反映地质过程、地质现象、地质规模、地质频率和速率的城市环境变化地质指标体系,建立地质灾害的预警预报系统,提高城市对地质灾害的反应能力;最后,通过以上研究数据和资料,建立健全城市地质环境动态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城市地质灾害的发展情况。
第二,放射性生态环境调查。由于A市中分布了大面积的花岗岩,花岗岩属于放射性较强的岩石类型,且该市人口较为集中。所以城市地质调查的主要任务就是调查并检测土壤、建筑石矿的放射性元素及地面放射异常程度,查明放射性异常源及其成因,并研究土壤放射性元素异常和岩石的放射性元素异常之间的关系及分布规律。
第三,固体废气物环境调查。在调查区域地貌、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的基础之上,探明废弃物的主要来源、组成方式、降解性能及填埋方式等。
第四,地下水污染调查。主要调查导致地下水污染源的类型、空间分布规律,污染物的排放方式、强度及接纳场所等。
2.2建立监测体系
通过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系统,能够主动监控城市内可能发生的重大地质灾害,及时发现并提前进行预报,为相关部门采取防范措施提供基础依据。A市的地质灾害数量相对较多,类型繁杂其规模较小,因此建立监测所有地质灾害的系统是不现实的。因此可以有针对性的对每一灾种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灾害点进行专业及系统监测,从而为城市地质灾害的提前预防及处置提供基础依据是可行的。
2.3建立地质灾害数据库和信息管理库
通过前期的地质调查研究,将调研得到的地质灾害、地质结构、岩土结构及地下水污染等基础数据录入到GIS系统中,通过系统的存储、处理及分析等功能,为后期城市规划及城市建设等提供基础依据和参考。并不断更新调查数据,确保地质调查数据能够切实反映城市地质的真实情况。
总之,在当前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用地矛盾日趋凸显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城市地质调查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城市地质调查,能够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基础依据和数据,并能有效防范城市地质灾害,是践行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京津冀;老年人;精神需求;文化需求
本文为2016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项目:“京津冀区域文化养老服务体系协同构建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1603120414);“河北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课题编号:201602120405);2016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民生调研专项:“京津冀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区域差异及协同发展研究”(课题编号:201601122)阶段性研究成果;2016年度河北省科技计划自筹经费项目京津冀区域老年群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协同构建策略研究(课题编号:164576448)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京津冀城市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现况调查研究――以唐山市为例
收录日期:2016年12月21日
目前,城市老年群体在物质生活有基本保障的前提下,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强。本文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影响京津冀地区城市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满意度的因素,以唐山市为例进行实地调查,为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提出建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调查对象主要来自唐山市区的路北区、路南区、丰南区、古冶区、丰润区、开平区6个市区图书馆的老年人和随机在这6个区街心公园、晨练场地休闲或锻炼的老年人。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98份,有效回收率99.33%。其中,男109人(36.58%),女189人(63.42%);年龄57~66岁者占66.44%;有配偶159人(80.3%),丧偶39人(19.7%),离异8人(4.04%),未婚6人(3.03%)。
(二)研究方法。采用随机抽样和实地调查法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老年人的基本情况(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等)、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及需求(求知学习、人际交往、自我价值实现、娱乐、家庭关系等)。
二、结果
(一)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中的学习需求。老年人进行文化学习,学习的需求是为了达到持续性社会化的目的而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老年人退休后,仍然有学习的需求,老年人在精神文化生活中对学习的需求主要包括养生知识、烹饪、摄影、书画、乐器、织毛衣、电脑、外语等。老年人对学习的需求主要分为四大类,即文娱类、医疗保健类、生活类、专业知识类。本次调查中城市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中对医疗保健类知识需求量最高,占82.21%(245人);其次是文娱类63.42%(189人)。其中在文娱类知识学习中,老年人对旅游知识学习的需求占62.43%(118人)。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中学习需求最强烈的是医疗保健类知识和文娱类知识,他们对这两类知识有强烈学习需求的原因主要是为了提高自己心理和身体健康,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让自身精神生活过得满意。
(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中的人际交往需求。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中人际交往需求是指对构筑或维持所需要的社会关系网络的要求。通过本次调查,可以发现老年人中希望在参与社会活动中多结交朋友的人数占85.9%(256人),其中46.1%(118人)非常希望参与更多的人际交往活动,比较希望的人数占34.8%(89人),一般的人数占17.6%(45人),只有1.5%(4人)的老年人不希望参与人际交往活动。随着老年人的年龄增大,其外出活动次数减少,人际关系相对较狭窄,但这并不意味着老年人对人际交往的需求下降。从本次调查的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老年人退休后仍然有人际交往的需求,他们也希望扩大自己的人际交往圈子,丰富自己的晚年生活。
(三)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中的文化娱乐需求。老年人文化娱乐的需求主要是满足老年人各种兴趣爱好的需要。在本次调查中可以发现,老年人参加文化娱乐活动的原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满足业余兴趣爱好者占41.6%(124人);强身健体者占45.3%(135人);结交朋友者占26.5%(79人);摆脱孤独感者占50.3%(150人)。此次调查的选项为多选项,通过调查发现老年人在文化娱乐方面的最大需求是通过娱乐活动摆脱孤独感,并且活动本身充满乐趣,满足自身业余兴趣爱好。
(四)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中的自我价值实现需求。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最高需求层次称为自我实现的需求,老年人在精神文化生活中同样有自我价值实现需求。通过本次调查发现城市老年人对自我实现的态度:持赞成意见者占98.0%(292人),其中非常赞成者占29.1%(85人)、比较赞成者占54.5%(159人)、一般赞成者占15.4%(45人)、持反对意见者占1.0%(3人)。通过这些调查数据可以发现大多数老年人在退休后仍有为社会、为家庭做贡献的想法与愿望,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的愿望。
三、讨论
(一)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中家庭因素作用。我国受传统文化影,父母与子女共同生活的情况较多,子女在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家庭中子女除了积极为老年人提供物质生活保障外,更应努力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精神文化生活条件。子女可以通过电话、看望、聊天等方式,经常与老年人交流沟通,及时了解老人的各种精神文化需求并设法解决,让老人感受到天伦之乐,让他们有被尊重、受关注的感觉,使他们得到精神上的慰藉。子女还可为老人提供一些书籍,满足老年人对知识需求,鼓励老年人多参加人际交往活动,扩大老年人的交际圈。也可适当让老年人参与到家庭生活劳作中,如抚育子女的下一代,让老年人感受到自己的社会价值。同时,老年配偶在精神上起到子女无法取代的作用,对于无配偶的老年人来说,选择再婚能够改善婚姻状况,提高晚年生活质量。
(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中社会因素作用。社区是个体与社会联系的纽带和桥梁,老年人所体验到的社会关心和温暖、社会支持和援助都应从社区获得。但目前我国各地的社区服务功能尚不完善,尤其在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多数社区服务比较局限,只限于一些简单的娱乐活动。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包括求知学习、人际交往、自我价值实现和娱乐等多方面。因此,建议大力开展各地社区精神文化服务建设,完善各社区的服务功能。为了满足老年人的知识需求可以开设老年大学。据调查显示,城市老年人对老年大学的认可度较高,在老年大学中,老年人可以学习新思想、新知识,同时也为老年人的人际交往提供了场所。老年大学的各项功能,可以满足城市老年人的各种精神文化需求。目前,全国老年人口已接近1.8亿人,老年大学学员才500多万人,不到3%,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因此,普及老年教育的任务还很重。
通过本次调查,找到影响京津冀城市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满意度的因素,得出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需要在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共同作用下才能得以实现。希望在家庭与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更好地丰富京津冀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促进文化养老协同发展。
关键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文章编号:1003-4625(2009)08-0050-04
中图分类号:F832.35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我国政策支持重心从促进城市经济发展逐渐转向促进城乡统筹发展、重点解决“三农”问题上。但是客观国情仍然是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增收困难、涉农政策逐步完善中、资金支持乏力等等。造成这些问题的主因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土地。当前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在引进承包业主、创新土地流转方式、逐步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已经显现,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影响农民收入和农村和谐,尚须进一步提高完善。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基本情况
(一)周口市农业概况
周口市位于豫东平原,下辖八县一市两区,总人口108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88万人,占总人口的72.6%,是典型的农业大市。至2008年底,全市已实行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为1088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93.5%,承包农户数为226.6万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已进行流转的面积116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10%、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10.6%,流转土地规模极小(如图1)。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涉及的对象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农民外出打工、进城经商的数量逐渐增加,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涉及对象日趋多样化、复杂化。
1 农民之间。农户之间流转或流入专业大户的面积达70.7万亩,占流转面积的60.1%;流入农业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面积45.3万亩,占流转面积39.9%。在用途方面,用于种植粮食的流转面积为21万亩,占流转面积的18.1%;用于其他用途的面积95万亩,占流转面积的81.9%。此类多有口头协议,自发流转,发生在亲邻之间。一方因外出务工、经商等原因,将土地转让给亲邻耕种,土地承包金每年200元,亩一300元/亩左右。
2 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参与。主要是乡、村政府将林场、科研田以合同形式流转;涉农部门及各乡镇积极开展自留地、荒地、废弃地进行流转。一般承包期为15年左右,承包金每年150元/亩一200元/亩左右。
3 其他组织参与。服务组织租赁承包农户耕地,然后再统一规划,搞规模经营;农业龙头企业开展种植、养殖基地建设,合同承包农户土地,实现规模流转。
(三)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要方式
1 转包。经村社同意,在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原承包农户将不超过剩余使用年限的土地的经营权转包给第三方,自己仍保留承包权,双方签订契约,明确各方权利与义务,而承包方与发包方仍按原承包合同履行双方的权利、义务。至2008年底,通过这种方式流转的有52万亩,占流转面积的44.8%。
2 租赁。集体经济组织或承包农户,将土地使用权出租给社外的业主从事农业开发,并与之签订相应的土地租赁协议,由业主向农户或集体支付租金。此种流转方式占比14.7%,涉及面积17万亩。
3 互换。农户为方便耕种或流转,与集体或其他农户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对各自的土地经营权进行交换。至2008年底,以这种流转方式流转的流转面积的6.8%,涉及面积6万亩。
4 其他方式。除上述以外,还有入股、转让等其他方式,共涉及流转面积41万亩,占35.3%。
(数据来源:根据周口市农经站调查数据整理)
(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要特征
1 农村土地流转的规模不断扩大。自2003年《农村土地承包法》颁布实施以来,周口市土地流转面积在逐年扩大。农村土地流转面积由户与户之间的零星流转逐步转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近年来,随着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土地流转的规模越来越大,自2006年以来,全市土地流转的面积平均以5万亩的速度递增,目前全市累计流转土地面积已达116万亩。
2 农村土地流转方式呈现多样化。过去农村土地流转多是农户之间转包,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出租、互换、入股等多种土地流转方式不断出现,愈来愈成为农村土地流转的主流。
3 农村土地流转的主体日趋多元化。目前参与农村土地流转的主体除农户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科研人员、城镇职工、个体工商业等也都纷纷加入土地经营的行列;土地流转的对象由原来的本村逐步扩展到外村、外乡甚至外县。
4 流转趋利性日益增强、流转收益不断提高。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目的已经从多元化逐步向趋利方向集中;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流转效益凸现,增加了农民收入。
5 农村土地流转行为日趋规范化。农村税费改革以前的土地流转大多属分散、自发和无序流转,口头约定流转条件,违约现象很多,农村承包土地合同管理很难。近几年来,随着流转政策的逐渐完善,通过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信息登记制度、成立土地纠纷仲裁委员会等,土地流转正逐步规范,从口头约定到书面合同,从不规范合同向规范合同方向发展,流转双方的责权利日益明确,流转的效益也越来越高。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效果及存在问题
(一)显现的效果
1 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土地使用权流转促进了剩余劳动力向高效益行业合理流动,使一批从事农业的农户逐渐摆脱了土地的束缚,专门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加快了城镇化进程和农民增收的步伐。
2 更新了观念,提高了农民收入和素质。土地经营权流转促进了招商引资,引进外地资金、人才、技术和管理经验,不仅带动了当地的资源开发,为开展精品农业、现代农业创造了条件,而且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高了农村经济效益,实现出让方和承包方的双赢。
3 促进了农业规模经营水平。土地流转使土地逐步向种养能手、龙头企业、个体工商户等集中,拓展了部分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空间,有利于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带动农村其他生产要素如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地提高了农业产业化水平。
(二)当前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 流转的空间规模较小。广大农民依恋土地不愿流转。突出表现为流转面窄、流转规模小,大部分流转仅仅限于亲朋好友或邻里之间低层次的流转。另外,群众对土地流转的认识还存在顾虑,突出表现为“三怕”。一是部分农民怕土地转包出
去后,自己丧失了土地经营权,没有了起码的生活保障来源,宁愿土地丢荒也不愿转包出去。二是部分业主怕政策不稳,不敢大胆投入。三是部分业主怕市场前景不佳,不敢大规模搞开发。
2 土地流转的管理机制不健全。当前,90%以上的土地流转都是群众的自发,缺乏制度约束力和规范性管理,政府在土地流转上缺少应有的管理、引导和服务。一些乡镇和村社没有认识到土地流转的主体是农民,在工作中还存在错位、越位的现象,在土地流转问题上采取“一刀切”的简单化操作方式。
3 流转的收益不高。目前,土地流转以低偿型、无偿型为主,这种自发的、分散的、无序的小规模流转,效益较差。再加上多数流转没有约定土地收益增长机制,使流转收益不能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得到相应增长,农户流转收益增加不明显。
4 农业产业化进程阻碍重重。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下,土地分户经营的分散性、随意性与土地流转的计划性、规模性之间存在矛盾。业主在实施土地规模流转时,往往因为一户或几户承包户不能谈妥导致土地流转比较分散,制约了规模经济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农业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农民难以利用大型机械耕作、使用优质种苗药物、提高农产品议价和抗市场风险能力,限制了农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的提升。
5 土地流转行为不规范。一是缺乏稳定的流转关系。大多数农户没有约定期限,随意性较强。二是合同不规范。表现为合同的主体不合法:《农村土地承包法》明确规定家庭承包经营土地流转的主体是农户,集体“四荒地”流转的主体是农业社,而部分业主一般是与村社直接签订协议;合同承包期限不合法:协议中签订的土地流转的期限往往超过了第二轮土地延包期的剩余期限。
三、财政、金融支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金融支农现状
周口市以增收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发展现代农业为导向,以强化农业和农村基础建设为重点,财政投入逐年增加,2008年全年财政支农投入累计达到7666.62万元。投资项目涉及沼气建设、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农业水利建设、重点农作物建设等,这些项目的完成改善了农村生活条件、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各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信用社在支农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利用“五户联保”、互保等方式发放小额支农信用贷款94.62亿元,重点推广优质玉米、大豆等品种的规模化种植,提高秋季作物的综合效益;扩大冬季蔬菜大棚建设;扶持涉农龙头企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
调查发现,当前辖区金融机构在支持“三农”方面主要以小额贷款为主,部分金融机构虽然适应农村土地流转的需求进行了信贷产品创新,但规模和影响较小。金融支持主要形式有土地承包经营权质押贷款和订单贷款两种。金融支持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有待于在实践中加以完善。
1 土地流转引起的资金需求增速高于农业贷款增速。调查发现,土地流转前,农户资金需求额度较低,通过自身积累和小额信贷基本可以满足。土地流转后,生产经营规模扩大,因购买大型农机具、引进农业科学技术等,资金需求额度增大。据对辖区2个土地流转规模较大的行政村调查,土地流转后,资金需求额度较流转前增加近2倍,资金缺口增长409%。与土地流转后农户快速增长的资金需求相比,农业贷款增长缓慢,基本与全市贷款总额增速吻合,未出现明显优势。以周口市为例:2007年、2008年,金融机构贷款增幅分别为10.95%、-13.31%,同期农业贷款增幅是12.8%和-3.62%,受此影响,农业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例由2007年末的21.8%上升至2008年末的24.1%。(如表1)
2 现行金融体制下抵押担保、利率优惠等政策难以满足土地流转的需求。调查发现,由于农户普遍缺少合适的抵押担保物品,贷款难现象较为突出,如调查的189名农户中,103名占比54.5%的农户认为贷款抵押担保条件过高。此外,金融机构对农业贷款利率执行过高也加重了农户的负担,农村信用社对农户贷款利率普遍为基准利率上浮1.5-1.7倍,邮政储蓄银行自2008年初开办小额贷款以来,按照较高的利率执行,几乎比同期民间借贷利率高出近3个百分点。
3 农业贷款品种满足不了土地流转需求。调查发现,当前开办的农业贷款品种主要为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联保贷款、担保贷款等,普遍存在额度低、期限短等特点(见表2),据对辖区196名有贷款需求农户的调查,189位占比96.4%的农户认为金融机构目前的信贷品种无法满足其土地流转需求,当问及原因时(可多选),主要反映为贷款额度过小、贷款期限过短、贷款利率偏高,占比分别为94.7%、91%和92.06%。
与此同时,地方政府财政对农业生产投入不足,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的保障功能薄弱,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下,农民还得靠天吃饭。农业作为弱势产业,其自然灾害的风险和市场风险极易转嫁到农村信用社的信贷关系下来。
四、政策建议
(一)深入宣传,加强引导,形成加快农村土地流转的社会氛围
一是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深入宣传土地流转的政策,充分调动农民、业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土地合法、合理、有序流转。二是加强政策引导。在平等、自愿、互利原则下,通过公司加农户、业主加农户等方式,鼓励、支持、引导农民大胆尝试流转集约经营,以点带面,滚动发展,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同时,要坚决杜绝“一刀切”、“运动式”、简单化的操作处置。三是加强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发展流转服务组织,建立健全土地评估机构和登记机构,为农民、土地承包户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和科技信息,主动做好政策、法律的咨询和指导调解工作,引导土地流转步入正轨。
(二)坚持因地制宜,规范管理,切实解决好土地流转契约不规范的问题
一方面要加强对契约的规范管理,进一步明确租赁双方的责、权、利,引导承包方和农民遵守合同协议,积极做好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大《合同法》、《农业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规范双方的履约行为,促进土地流转健康有序发展。
(三)加大财政、信贷等政策的支持,切实解决融资难问题
一是通过财政补贴、担保等措施鼓励农地使用权有效流转,对开展规模经营的农户给予一定的补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保障功能,增强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监督考核机制,透明财政支农资金使用过程。二是加大银信部门的贷款支持力度。对利用流转土地搞规模开发、比较效益高、优势明显的项目.要在资金上给予扶持,农村信用社尤其要结合自身业务特点,积极给予贷款支持。三是成立“三农”发展基金,作为对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的有效补充。此外,要鼓励担保机构对农地流转经营项目开展担保业务,积极创新担保方式,扩大农村有效抵押品和权利质押,促进农地经营权流转。
(四)建立各种保障机制,切实解决农民、农业及扶农企业保障的问题
一要逐步健全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机制,解决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问题。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农民医疗保障和养老制度,做到“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并对农地流转相关环节收取一定的费用,逐步建立农村土地基金,用于为失地农民提供相应的经济保障。二要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加快农业政策保险立法。三要建立健全农村金融风险补偿机制、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和再保险机制。
(五)多措并举,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一是在确保国家惠农政策连贯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强对农业的领导和扶持,引导农民从事农业生产,进一步缩小农产品“剪刀差”,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和比较效益,使农民看到种田的好处,让农民从农业生产中受益。二是做好农业产业化、种植业结构调整工作。确保农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分散型向规模化生产转变,转变农业的增长方式和途径;搞好农产品深加工,成立涉农企业和近农企业;疏通农产品流通渠道,加强对农业的中介服务。三是加强对农资生产、供应的监管。要加强对农资质量的管理,防止“假货”流向农村。物价部门要加强价格监管,实行最高限价。对违规商户吊销其经营许可证,在有关媒体予以曝光,并给予必要的经济处罚。四是要注重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要加强科技支持力度,强化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要注重推广农业新技术,发挥好农业科技的支撑作用;要加大农业的科技投入,引导农民走科技兴农之路;要加强对农业科技的研究应用,提高农业和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城镇土地调查; JSCORS; 技术设计; 质量
1. 引言
靖江市为调查城市和建制镇内的工、商业、基础设施、住宅用地,查清工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商业用地、住宅用地等各行业用地的权属、界址线、面积、用途和位置等,形成数据、图件、表册等调查成果,在此基础上,对数据进行汇总,建立和完善全市土地调查、土地统计和土地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由靖江市国土资源局组织,委托作者及所在单位负责实施,开展了1∶500城镇土地调查项目。该项目的主要任务是:完成靖江市马桥镇、生祠镇、新桥镇、东兴镇、江阴园区及开发区30.93平方公里的1∶500城镇土地调查(含地形、地籍图测绘)、数据建库工作。该项工作在从2011年11月开始,至2013年3月结束全部内、外业工作并通过监理检查并提交全部资料,2014年12月通过泰州市国土资源局组织的验收。该项目综合利用江苏省全球导航卫星连续运行参考站综合服务系统(Jiangsu Continuously Operating Refer-ence Stations,JSCOR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性能优越的Leica免棱镜全站仪及Leica手持测距仪,根据测区不同的地理条件、合理利用各工序的特点,适当调整了部分工种次序,保证了优良的精度,提高了生产效率,达到了技术设计的要求。本文通过对靖江市城镇土地调查、地籍测量工作方法进行了总结,旨在进一步提高城镇地籍测量的成果质量与工作效率。
2. 技术方法介绍
2.1 主要已有成果和技术分析
本项目已有成果主要有四种:①靖城镇及开发区1∶500城镇地籍调查成果,此数据现势性较强;②斜桥镇、新桥镇已经完成1∶500地形调查(不含权属调查),可作为地形要素测量的依据;③2008年3月制作的1∶5000DOM,可以作为本次调查的工作底图。④本测区范围内的控制测量成果,作为本次控制测量的起算依据。
2.2 地籍调查和地籍测量实施
参考已有成果,利用先进可靠的GNSS接收机进行一、二级GNSS控制测量,利用网络RTK(JSCORS)进行图根控制测量(个别隐蔽区利用高精度全站仪)。
土地登记申报按村(居)集中申报,有利于集中调配作业力量。地籍调查利用工作底图进行实地调查。
由于采用现势性较强的工作底图,可同步安排地籍测量工作。靖江市本次实施调查的范围主要为各个乡镇、街道、开发区,该地区建筑密度及建筑强度较弱,尤其适合采用JSCORS方法配合作业。该地区建筑特点分为四类:①三层及以下普通住房建筑群;②两层或三层新农村小区建筑格局,建筑间距较大;③低矮的老街区,建筑杂乱,不易区分权属;④轻工业建筑区。针对以上四类区域的特点及分布,①②④区域,优先安排地籍测量,成图后即可作为地籍调查的依据,③区域根据地籍调查后的初步成果进行地籍测量。
采用静态观测方法加密了部分一级GNSS点作为本次测量的起算成果,建立控制网模型,直接采用JSCORS进行图根控制测量。地籍细部测量利用1∶5000DOM制作工作地图,利用全站仪全野外实测所有界址点,不绘制草图,由内业展绘后校正原图后直接成图。
利用自主开发的数字化系统对入库前的地籍图、地形图、入库基础街坊图的内业数据进行检查,保证了入库基础数据的完整性、正确性。将经过检查的图形和属性数据转入数据库系统,并按要求进行检查、补充录入、计算统计等相关操作后,达到数据标准要求。
3. 成果质量分析
项目部在地籍测量开始前,首先对一级GNSS点、相邻一级GNSS点边长、图根控制点点位、相邻图根控制点边长进行了检查,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对部分街坊的界址c、地物点点位精度、界址点间距、地物点间距进行了抽检,具体见精度统计表。
对地籍图进行了100%内业检查和100%的外业巡视,对地籍调查档案进行了100%的内业检查,并抽查部分成果到实地核实。以上检测结果均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
4. 结论
本项目结合实际情况,技术设计和方法先进可靠,实施计划合理有序,成果质量可靠,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项目成果荣获“2014年度江苏省地质矿产勘查局优秀工程勘测报告二等奖”。本项目前期对已有成果进行了利用分析,对测区进行了实地踏勘,并按照建筑特点进行分类,制定了相应的技术方案和工作方案,为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本想调查工作奠定了基础。根据项目特点和实际工作经验,总结得失主要有以下几点:
(1)GNSS控制网:随着全球定位系统(GNSS)技术的快速发展,相关规范的修订,GNSS测量技术的不断成熟,在适当情况下,采用GNSS控制测量取代传统的图根导线测量,具有明显的优势。本测区采用GNSS控制测量测设了一级GNSS控制点79个,在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的同时,降低了控制测量队人员素质的要求,尽可能地避免了人为因素对控制成果质量的影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JSCORS:充分发挥JSCORS覆盖范围广、精度高的优势,取代原有图根控制点测量方法,通过JSCORS技术在野外能够实时得到高精度的测量点坐标,具有灵活、快速的优势。本测区大量应用了JSCORS技术进行图根控制测量,在保证精度的同时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目前随着“三星”技术和计算机的不断发展,采用JSCORS进行图根控制测量的方法将会不断普及,更需要我们不断深入探索地籍测量的理论与方法,使之在广泛的实践中得到创新和改进,以实现其在土地资源信息社会化中的服务功能。
(3)充分分析利用已有数据、资料能够尽可能的节约成本、优化工作流程。本测区充分利用已有地籍图、地形图,特别是1∶5000DOOM作为工作底图。在地籍调查中在工作底图上直接标绘宗地草图、注记堪丈距离和其他调查信息,即直观又美观。此工作底图在地籍调查和地籍测量中均起到了较好的效果。在全野外数据采集时,利用工作底图作为草图,内业即可直接编图,作业效率得到了提高。
(4)重视专业应用软件开发:自主开发了数字化系统,能够实现从数据导入、影像叠加、数据编辑、数据检查、批处理、数据赋值、数据入库、数据转换等一系列功能,同时拥有较高的自动化处理能力。与其他商业软件相比较,具有可根据测区情况进行软件配置、软件升级、功能调整等优点,在实施过程中,根据作业员反馈,及时更新了图形编辑和数据检查、数据转换等数个功能,简化了重复操作,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 詹长根, 唐祥云, 刘丽. 地籍测量学-第2版[M].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
[2] 孔祥元, 郭际明. 控制测量学. 上册[M].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
[3] 平顶山工学院. 地籍调查与测量[M]. 黄河水利出版社, 2006.
[4] 《城市测量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CJJ/T 8-2011, 2011-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