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2 16:18:55
序论:在您撰写大学毕业生安全教育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求职安全教育;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
逐渐趋于饱和的就业岗位和逐年增长的大学毕业生数量,使大学生待业压力和就业心理压力不断增加,毕业生求职心情极为迫切,加之就业信心不足、求职经验缺乏、对招聘信息的甄别能力差,往往会被一些不法之徒欺骗,致使毕业生财产损失,人身及心理受到伤害,造成及其顽劣的社会影响。据公安部门2015年最新统计,这种案件呈现出急速回升的趋向[1]。面对新形势下出现的各类求职安全问题,高校应将求职安全教育纳入到就业指导课程中,以此增加大学生求职安全意识
1大学生求职受骗的类型分析
求职大潮时而风起,时而浪涌,其中既蕴含着无数的机遇,又隐藏着许多未知的风险,每年的六至七月份大批高校毕业生涌入社会,急于就业。可是,一些不法分子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他们会利用学生求职心切的心理,对单纯的毕业生们进行诈骗,但是面对千奇百怪的诈骗方式大致可以为以下三类:
1.1要工作先交钱
一些公司在面试的时候,将公司的优势以及员工的福利待遇说得天花乱坠,这使很多毕业生都很心动。然而,当他们真正入职工作的时候却告知需要缴纳入职费、培训费等相关费用。
1.2拉同学带朋友
有些不法的传销组织看准了毕业生急于找工作的心理,于是潜藏在人才市场,主动与毕业生搭讪,以“高收入”和“高回报”来骗毕业生加入。当毕业生加入以后,公司领导会要求他们“拉拢”同学、朋友加入。
1.3承诺不写进合同
有些公司为了能够招到人会给求职者口头承诺一些福利待遇,模糊工作时间,美化工作的性质,等到正式入职签订劳动合同的时候才发现面试的时候所许诺的福利待遇在用工合同中并没有体现。
2探析大学求职受骗的原因
毕业遭遇就业陷阱,这是每年毕业季必修的话题,究其原因大概为:一是大学生缺乏基本的社会经验,自身防范防骗意识相对薄弱,容易轻信他人,导致自己上当受骗;二是当今社会就业岗位又极度贫乏,就业压力过大,在择业时放松了必要的安全警惕,轻信了以用人单位的虚假身份出现的传销组织;三是对同窗、伴侣的介绍一些工作过于信赖,想不到熟人还会诱骗自己;四是个别学生有存在坐享其成的思想,总想天上会掉下馅饼,以至于被非法传销组织宣传的高额回报引诱,心甘情愿从事其违法传销活动,害人害己。在招聘过程中,骗子们往往打着招聘人才、工资待遇良好等幌子来骗取毕业生信任,以收取“报名费”、“担保金”、“培训费”等诸多借口进行诈骗,大学生明知要求无理,但迫于就业的压力,也不拒绝。在职场上把“员工的试用期”当成“员工的剥削期”已经成了一些别有用心的单位规避法定义务的惯用伎俩。然而对于处于弱势群里的大学毕业生来讲,尽管知道这些强行附加的众多不平等条款是偏心不公平的,但为了找到一份维持生计的工作也不敢明确体现表示出异议[2]。
3如何做好大学生求职安全教育
毕业生安全就业是关系学校稳定的大事。而求职安全教育则是一根安全带,只有将这根安全带在毕业生还未正式离校前牢牢系在胸前。不断增强大学生求职安全教育,使毕业生们提高自身求职安全防范意识,顺利就业。
3.1把招聘信息安全审核放首位,确保信息安全可靠
目前,人才录用市场中鱼目混珠的不良信息和混乱信息是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安全的重大问题,高校如何加强毕业生招聘信息安全服务体制建设和如何促进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信息安全化显得极为重要。院校有义务保证向毕业生发放的招聘信息的规范性和真实性。举办的供需见面会,招聘会,学校需要严格审查用人单位的招聘资质、营业执照等合法登记手续。确保用人单位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可靠性,防止毕业生上当。严格把控招聘信息安全审核关,滤掉不良招聘信息,确保毕业生所了解到的就业信息安全可靠。
3.2严格保管毕业生重要资料,确保毕业生信息安全
学生的个人资料和应聘简历,详细地记录着毕业生的重要信息,一旦被人恶意获取,可能会给毕业生带来难以想象的麻烦。高校应加强毕业生个人身份信息资料的安全管理,引导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勿随意滥发个人简历,特别是招聘方式不规范,甚至没有招聘资质的单位。[3]在个人求职简历上尽量做到不留家人情况、电话、地址等重要信息。通过网路应聘时,选择信息监管规范、知名度高的大型人才招聘网站,要注意留下招聘单位的固定电话,必要时拨打电话核实。
3.3将求职安全教育放在首位,加强学生自我保护能力
受计划经济形式下单一的就业体制影响,各大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还不够完善,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的时间较短,在具体工作中往往出现某些偏差,如过于强调重视求职面试和口试技巧的指导,却轻视了就业安全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情况局势非常值得挑战的背景下,就业指导老师应对求职活动中出现的就业安全问题和越来越复杂的招聘模式进行分析讲解,教会学生如何深入了解应聘单位、分析招聘信息,甚至教会学生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合法权益,保护自己。课程中要使用典型事例对大学生进行警示安全教育,通过各方路径广泛宣传,以提高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的自我保护意识。
4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学生顺应时展的需要,担负起建设祖国的光荣使命。大学生安全健康地就业直接关系到学生、学校及社会的共同利益。高校作为为社会输送人才的主体,应将毕业生求职安全教育放在就业教育工作的首位,使大学毕业生健康就业。
参考文献
[1]辛克海.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分析[J].青年时代,2015(21).
[2]丁桂馨.浅析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陷阱及应对措施[J].湖南科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题,2010(3).
在社会实践中,当代大学生的不成熟特质主要通过就业体现出来。这些不成熟特质实质上就是大学生在就业中暴露的成长问题。他们在就业中出现的成长问题很多,大体而言,主要包含以下四类:
(一)就业观念滞后,眼界狭小,不能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
长期以来,大学学子们在大学象牙塔里学习和生活,与社会接触太少,严重欠缺社会经验,不能充分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他们对理想化的东西很着迷,把眼界和认知领域主要投放在校园和书本上。大多数同学对现实很迷茫,不太愿意也疏于对现实社会的观察和认知,这直接导致了他们在就业中就业观念滞后,眼界狭小,不能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他们的就业认识要么滞后于社会发展形势,要么与社会现实不相符。部分学习优秀的学生虽是满腹经纶,但却在就业中屡屡败下阵来。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课内容也存在着一种重理论、轻应用的倾向。其理论分析内容往往占了较大的比例,对学生在求职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及太少,也欠缺解决问题的相关内容设计,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较为严重。而且,其教材内容也显得陈旧过时,往往都滞后于就业市场形势,对国内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现状以及最新发展动态,缺乏详实的分析和及时的反应。就业指导课的这种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当代大学生不能摆脱就业观念滞后,眼界狭小的就业误区。
(二)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就业期望值过高,不肯屈尊低就
当代大学生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不能正确认识自我,不能认清自己的性格、能力、兴趣、长处、不足等,因而不能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合理定位就业目标。笔者曾受托在所带金融班为某传媒公司物色两名金融经营记者,就工作性质和工作地点来说我们都认为还不错。可找了将近20名符合条件的同学征询意见,竟无一名同学愿意去。这让我们深感诧异和不能理解,详询方知他们的理想求职是进银行,准备在考银行上面搏一把。我们在班级群发了很多就业信息,过问的同学寥寥无几,以致于我们甚至怀疑有无就业信息的必要。不过每当一银行招聘信息,马上就赚足了眼球。但他们从未自我评估过自己是否适合银行工作。通过走访了解还发现,不少性格内向、不喜欢社会交往的金融学专业学生的职业理想竟是证券或期货分析师,求职目标竟然是从事证券或是期货营销;不喜欢参加班级和社团活动,管理经验严重匮乏的同学却醉心于考公务员。他们还停留在大学生是天之骄子,社会精英的过时观念上。这使他们的就业期望值过高,就业意向狭窄,不肯屈尊低就。大学生们为何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究其原因,主要源于他们强烈的自尊心和好胜心,同时也与他们过分自信有很大关系。
(三)不能胜任吃苦耐劳、高压力的工作,跳槽频繁,“啃老族”队伍越来越庞大
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除部分硕士、极少数博士生为70后外,为就业而四处奔波的大学生多为80后、90后。他们在家大多是独生子女,即便非独生子女也是长期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他们大多集父母和祖父母两代人的宠爱于一身。家人的溺爱使他们在家庭“温室”中长大,几乎没有经受过社会坎坷的磨炼,承受过失败风雨的打击。但当他们信心百倍地准备走上职场之际,严峻的就业形势和自身的稚嫩却迫使他们不得不一再吞食就业失败的苦果。这些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较差,稍稍苦累的活儿不愿干,即便硬撑着勉强上马一段时间也会“悄然而退”,“裸辞”的毕业生越来越多,跳槽频繁已成为许多毕业生的通病。来自麦可思《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07届大学毕业生毕业三年内平均为2.3个雇主工作过,2007届大学毕业生毕业三年内有69%发生过离职。部分毕业生在就业受挫后,其心理创伤很难得到修复。他们极易沦为“啃老族”。这些“啃老族”宁愿“啃食”父母也不愿去工作,这样的“啃老族”队伍目前越来越庞大。在2011届大学毕业生中,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其中10多万人选择了“啃老”。究当代大学生不能胜任其工作和逃避就业之因,主要源于他们的娇嫩和诸多能力的欠缺。
(四)学生在求职中屡屡上当受骗,急需社会安全教育的洗礼
目前,由于不少大学毕业生涉世不深,缺乏社会经验和防骗意识,加之就业市场的不完善和运作的不够规范,社会上少数不法分子借机兴风作浪。他们利用毕业生急切就业、社会经验不足的特点,以入职手续等名义收取各种不合理费用,虚假承诺高薪等方式欺骗学生。大学生们上当受骗的新闻也不时见诸报端和网络。据一项调查显示,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被骗的案件已成为高校大学生被诈骗的案件数量最多的一类案件之一,约占大学生被诈骗案件的40%以上[2]。这些诈骗案件不仅给大学生个人和家庭财产带来较大的损害,使他们的身心受到损害,也给高校和社会带来了一些不安定因素。面对就业欺诈,他们大多虽然暂时选择了忍气吞声,但部分学生在就业受挫后的怨恨情绪会越来越大,滋生出仇富情绪,走上犯罪道路,乃至做出与社会为敌,与党和国家为敌的举动。因此,对当代大学生开展社会安全教育,帮助他们树立就业安全意识,提高就业应对能力已刻不容缓。如果学生连起码的安全知识都不懂,不能进行自我保护,毕业后很难面对成长过程中的风风雨雨。
二、成长教育理念在就业指导课中的具体应用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学是一门理论与经验相结合,偏重经验教学的学科。”这表明就业指导课既是一门就业理论指导课,又是一门指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成长教育课。高校就业指导课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实质上就是指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既然对大学生进行成长教育是就业指导课教育的一大重要任务,这就决定了它有责任扛起成长教育的大旗,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指导。那么,在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对大学生进行成长教育呢?笔者认为,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结合最新就业动态,及时和诠释最新大学生就业政策,整合补充教学内容,改进教学形式
当今世界发展突飞猛进,来自就业领域的变化也是瞬息多变。这主要通过就业新闻等形式映现出来。要改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使之与时俱进,要拓宽他们的就业眼界,高校有必要加强就业指导课课程建设,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补充,使之进一步切合社会实际。在就业指导课上积极引导大学生了解就业形势,认识最新就业政策,帮助他们纠正其在求职中的观念和行为上的问题和偏差,解决他们关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尽量用实用理念指导就业指导课,以有效避免纯理论授课的枯燥乏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参与的积极性。在教学中,采用课堂、讲座、座谈会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互动性。教学方法则应以课堂讲授为基础,多采用最新典型案例分析、面试场景模拟训练、分组讨论等方法,同时要把最新就业动态和就业趋势融入课堂。比如,今年绝大部分银行在校园招聘时,在资格审查时都将三本院校的学生排除在外,但大部分三本院校与金融相关专业的学生仍然把就业主攻方向放在进银行上面。这就需要就业指导老师在上就业指导课时指出这一就业形势,引导学生要么及早完成就业转向,要么通过飞驶特等人力资源派遣公司通过派遣员工的方式进入银行。
(二)引导学生认清当代大学生目前所处的就业现状,认识自我,理性定位就业意向
伴随着中国高校的不断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正由“社会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过渡,与此相应,当代大学生就业正由精英阶段向大众化就业阶段迈进。大学毕业生已经不再是昔日的“天之骄子”,这要求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放下身段,从事大众化的工作。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毕业生们必须及时更新思想,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念,降低就业期望值,把自己定格为“大众化”的劳动群体,并使自己真正融入社会,到西部地区、农村、基层和中小企业中去,树立起城乡一体、务工务农都是就业的新观念。作为就业指导老师,应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择业观,帮助其养成独立、自强、诚信的择业态度,不要死抱着专业对口的思路不放,也不要死守在城市中就业。就业指导老师要充分利用好反映就业动态变化的社会就业新闻。与此同时,上就业指导课时还要帮助大学生纠正认识自我偏差,在课堂上搭建他们认识自我的平台;鼓励学生接受来自别人善意的评价,或积极求教他人来认识“自我”;引导他们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以实践为镜,纠正“自我”认识的偏差。正确认识自我是当代大学生战胜自我、实现顺利就业的关键环节。因为,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才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软肋”,做到有的放矢,找准自己现在和未来的发展航向,扬长避短,在实践中顺利发展和完善自己。
(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忍耐力、生存和发展能力
针对大学生在就业中暴露的稚嫩问题,就业指导老师应向学生指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积极引导学生参悟好社会这本大书。鼓励学生积极进行专业实践和参与社会实践,在获取经验的同时,体会社会竞争压力,认清自身实力,摆正自己的就业心态,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应对挑战。大学应把对大学生的忍耐教育、受挫后的自我调适教育融入就业指导课课堂,以培育学生们养成和谐而又坚韧的个性品质,增强学生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高校的就业指导课还要更多地帮助学生培养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而不仅仅停留于在择业和就业方面出谋划策。培养学生们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应主要包括学生的生活技巧和技能、社会知识教育、为人处世教育等多个方面。比如要求学生学会做饭、做家务等,养成合理的家庭消费习惯。培养大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引导他们培育团队合作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还要对他们开展责任心教育和抗挫折教育,培养他们对家庭、集体和社会的责任意识,让他们勇于承担责任、积极面对成长中的困难。
(四)及时最新就业欺诈案例,指引学生安全就业,适应社会就业竞争
在社会实践中,当代大学生的不成熟特质主要通过就业体现出来。这些不成熟特质实质上就是大学生在就业中暴露的成长问题。他们在就业中出现的成长问题很多,大体而言,主要包含以下四类:
(一)就业观念滞后,眼界狭小,不能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
长期以来,大学学子们在大学象牙塔里学习和生活,与社会接触太少,严重欠缺社会经验,不能充分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他们对理想化的东西很着迷,把眼界和认知领域主要投放在校园和书本上。大多数同学对现实很迷茫,不太愿意也疏于对现实社会的观察和认知,这直接导致了他们在就业中就业观念滞后,眼界狭小,不能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他们的就业认识要么滞后于社会发展形势,要么与社会现实不相符。部分学习优秀的学生虽是满腹经纶,但却在就业中屡屡败下阵来。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课内容也存在着一种重理论、轻应用的倾向。其理论分析内容往往占了较大的比例,对学生在求职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及太少,也欠缺解决问题的相关内容设计,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较为严重。而且,其教材内容也显得陈旧过时,往往都滞后于就业市场形势,对国内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现状以及最新发展动态,缺乏详实的分析和及时的反应。就业指导课的这种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当代大学生不能摆脱就业观念滞后,眼界狭小的就业误区。
(二)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就业期望值过高,不肯屈尊低就
当代大学生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不能正确认识自我,不能认清自己的性格、能力、兴趣、长处、不足等,因而不能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合理定位就业目标。笔者曾受托在所带金融班为某传媒公司物色两名金融经营记者,就工作性质和工作地点来说我们都认为还不错。可找了将近20名符合条件的同学征询意见,竟无一名同学愿意去。这让我们深感诧异和不能理解,详询方知他们的理想求职是进银行,准备在考银行上面搏一把。我们在班级群发了很多就业信息,过问的同学寥寥无几,以致于我们甚至怀疑有无就业信息的必要。不过每当一银行招聘信息,马上就赚足了眼球。但他们从未自我评估过自己是否适合银行工作。通过走访了解还发现,不少性格内向、不喜欢社会交往的金融学专业学生的职业理想竟是证券或期货分析师,求职目标竟然是从事证券或是期货营销;不喜欢参加班级和社团活动,管理经验严重匮乏的同学却醉心于考公务员。他们还停留在大学生是天之骄子,社会精英的过时观念上。这使他们的就业期望值过高,就业意向狭窄,不肯屈尊低就。大学生们为何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究其原因,主要源于他们强烈的自尊心和好胜心,同时也与他们过分自信有很大关系。
(三)不能胜任吃苦耐劳、高压力的工作,跳槽频繁,“啃老族”队伍越来越庞大
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除部分硕士、极少数博士生为70后外,为就业而四处奔波的大学生多为80后、90后。他们在家大多是独生子女,即便非独生子女也是长期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他们大多集父母和祖父母两代人的宠爱于一身。家人的溺爱使他们在家庭“温室”中长大,几乎没有经受过社会坎坷的磨炼,承受过失败风雨的打击。但当他们信心百倍地准备走上职场之际,严峻的就业形势和自身的稚嫩却迫使他们不得不一再吞食就业失败的苦果。这些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较差,稍稍苦累的活儿不愿干,即便硬撑着勉强上马一段时间也会“悄然而退”,“裸辞”的毕业生越来越多,跳槽频繁已成为许多毕业生的通病。来自麦可思《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07届大学毕业生毕业三年内平均为2.3个雇主工作过,2007届大学毕业生毕业三年内有69%发生过离职。部分毕业生在就业受挫后,其心理创伤很难得到修复。他们极易沦为“啃老族”。这些“啃老族”宁愿“啃食”父母也不愿去工作,这样的“啃老族”队伍目前越来越庞大。在2011届大学毕业生中,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其中10多万人选择了“啃老”。究当代大学生不能胜任其工作和逃避就业之因,主要源于他们的娇嫩和诸多能力的欠缺。
(四)学生在求职中屡屡上当受骗,急需社会安全教育的洗礼
目前,由于不少大学毕业生涉世不深,缺乏社会经验和防骗意识,加之就业市场的不完善和运作的不够规范,社会上少数不法分子借机兴风作浪。他们利用毕业生急切就业、社会经验不足的特点,以入职手续等名义收取各种不合理费用,虚假承诺高薪等方式欺骗学生。大学生们上当受骗的新闻也不时见诸报端和网络。据一项调查显示,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被骗的案件已成为高校大学生被诈骗的案件数量最多的一类案件之一,约占大学生被诈骗案件的40%以上。这些诈骗案件不仅给大学生个人和家庭财产带来较大的损害,使他们的身心受到损害,也给高校和社会带来了一些不安定因素。面对就业欺诈,他们大多虽然暂时选择了忍气吞声,但部分学生在就业受挫后的怨恨情绪会越来越大,滋生出仇富情绪,走上犯罪道路,乃至做出与社会为敌,与党和国家为敌的举动。因此,对当代大学生开展社会安全教育,帮助他们树立就业安全意识,提高就业应对能力已刻不容缓。如果学生连起码的安全知识都不懂,不能进行自我保护,毕业后很难面对成长过程中的风风雨雨。
二、成长教育理念在就业指导课中的具体应用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学是一门理论与经验相结合,偏重经验教学的学科。”
这表明就业指导课既是一门就业理论指导课,又是一门指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成长教育课。高校就业指导课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实质上就是指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既然对大学生进行成长教育是就业指导课教育的一大重要任务,这就决定了它有责任扛起成长教育的大旗,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指导。那么,在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对大学生进行成长教育呢?笔者认为,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结合最新就业动态,及时和诠释最新大学生就业政策,整合补充教学内容,改进教学形式
当今世界发展突飞猛进,来自就业领域的变化也是瞬息多变。这主要通过就业新闻等形式映现出来。要改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使之与时俱进,要拓宽他们的就业眼界,高校有必要加强就业指导课课程建设,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补充,使之进一步切合社会实际。在就业指导课上积极引导大学生了解就业形势,认识最新就业政策,帮助他们纠正其在求职中的观念和行为上的问题和偏差,解决他们关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尽量用实用理念指导就业指导课,以有效避免纯理论授课的枯燥乏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参与的积极性。在教学中,采用课堂、讲座、座谈会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互动性。教学方法则应以课堂讲授为基础,多采用最新典型案例分析、面试场景模拟训练、分组讨论等方法,同时要把最新就业动态和就业趋势融入课堂。比如,今年绝大部分银行在校园招聘时,在资格审查时都将三本院校的学生排除在外,但大部分三本院校与金融相关专业的学生仍然把就业主攻方向放在进银行上面。这就需要就业指导老师在上就业指导课时指出这一就业形势,引导学生要么及早完成就业转向,要么通过飞驶特等人力资源派遣公司通过派遣员工的方式进入银行。
(二)引导学生认清当代大学生目前所处的就业现状,认识自我,理性定位就业意向
伴随着中国高校的不断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正由“社会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过渡,与此相应,当代大学生就业正由精英阶段向大众化就业阶段迈进。大学毕业生已经不再是昔日的“天之骄子”,这要求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放下身段,从事大众化的工作。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毕业生们必须及时更新思想,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念,降低就业期望值,把自己定格为“大众化”的劳动群体,并使自己真正融入社会,到西部地区、农村、基层和中小企业中去,树立起城乡一体、务工务农都是就业的新观念。作为就业指导老师,应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择业观,帮助其养成独立、自强、诚信的择业态度,不要死抱着专业对口的思路不放,也不要死守在城市中就业。就业指导老师要充分利用好反映就业动态变化的社会就业新闻。与此同时,上就业指导课时还要帮助大学生纠正认识自我偏差,在课堂上搭建他们认识自我的平台;鼓励学生接受来自别人善意的评价,或积极求教他人来认识“自我”;引导他们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以实践为镜,纠正“自我”认识的偏差。正确认识自我是当代大学生战胜自我、实现顺利就业的关键环节。因为,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才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软肋”,做到有的放矢,找准自己现在和未来的发展航向,扬长避短,在实践中顺利发展和完善自己。
(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忍耐力、生存和发展能力
针对大学生在就业中暴露的稚嫩问题,就业指导老师应向学生指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积极引导学生参悟好社会这本大书。鼓励学生积极进行专业实践和参与社会实践,在获取经验的同时,体会社会竞争压力,认清自身实力,摆正自己的就业心态,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应对挑战。大学应把对大学生的忍耐教育、受挫后的自我调适教育融入就业指导课课堂,以培育学生们养成和谐而又坚韧的个性品质,增强学生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高校的就业指导课还要更多地帮助学生培养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而不仅仅停留于在择业和就业方面出谋划策。培养学生们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应主要包括学生的生活技巧和技能、社会知识教育、为人处世教育等多个方面。比如要求学生学会做饭、做家务等,养成合理的家庭消费习惯。培养大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引导他们培育团队合作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还要对他们开展责任心教育和抗挫折教育,培养他们对家庭、集体和社会的责任意识,让他们勇于承担责任、积极面对成长中的困难。
(四)及时最新就业欺诈案例,指引学生安全就业,适应社会就业竞争
[关键词]音乐专业;大学生就业
音乐学院作为专门或者综合大学内培养音乐专业学生的独立机构,应在音乐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招生考试、面试和录取工作开始,就应当体现其对就业工作的责任,录取真正热爱音乐、有音乐天赋或音乐环境资源丰富的学生,为四年后该生的就业工作打好基础。
进校以后,由招生与就业指导处负责,依托各学院任课教师,结合学院实际、专业特色、学生特点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教学活动,采取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实践考察、案例分析、拓展训练等方式开展。进行专业认知、职业认知、职业目标定位、职业生涯规划的系统指导,帮助学生调适就业心态、更新就业观念,以就业市场为导向,提升学生综合就业能力为目标。具体而言:大一,介绍专业现状及前景展望、进行大学生角色转换、个人综合素质与成才教育指导、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咨询指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人生目标教育;大二和大三,进行就业意识、职业道德教育、职业咨询、职业素质培训指导;采取社会实践、参观访问、专业实习、科学实验等形式;邀请成功人士、往届毕业生、企业家来院讲座;加强创新与创业教育;开展职业资格认证和培训;大四,加强法制观念教育,指导毕业生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对毕业生进行诚信教育;宣讲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收集、就业技巧指导与就业信息等。毕业以后还要进行跟踪和调查,针对就业困难的学生有一定形式的帮扶和鼓励。
具体而言,贯穿学生学校教育始终的就业工作如下:
(一)领导重视,成立就业工作领导小组
为使毕业生就业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和开展,学院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任副组长,毕业班辅导员、班主任为成员的学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立后,多次讨论、研究、部署毕业生就业工作,明确就业工作职责,分工协作、认真落实,并结合学院实际把就业工作纳入了学院党政目标管理工作进行统筹安排。
(二)加强宣传,及时传达有关就业精神
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通过张贴宣传画、开设就业信息专栏、发放宣传资料、就业主题教育等多种形式,在全院范围内对国家、省、学校的就业政策、法规、文件和就业制度进行宣传和教育,将国家有关就业信息及时准确传播到每一个学生。
(三)因势利导,强化学生就业指导教育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新形势下,大学毕业生就业中遇到了各种问题。学院根据就业制度的改革,通过了解社会人才的需求,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就业倾向,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首先,开设就业指导课,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就业定位,掌握基本的就业技巧等。其次,学院因势利导,结合就业形势,对毕业生就业、考研等情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介绍,鼓励学生考上研究生深造或出国留学;再次,引导和帮助同学们确立学习和就业目标,增强市场意识,正确评价自己,不盲目自信,也不过度自卑,帮助他们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
(四)利用网络,搭建就业信息服务平台
学院充分发挥毕业班学生骨干的积极作用,挑选出责任心强、工作能力出色的学生党员或班干担任信息联络员,形成了一个“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学院(专职辅导员)――班干(信息联络员)――学生(信息接收端)”网状就业信息服务体系,保证任何就业信息都能及时传达给学生。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在就业信息服务中优势凸显,学院利用网络,不断完善就业信息网络建设,搭建无形的就业信息平台。1)在网上采集就业信息,让其毕业生充分选择、充分就业;2)通过QQ群、移动飞信、网页就业信息;3)鼓励毕业生通过网络与用人单位进行交流及网上应聘。
(五)开拓路子,拓宽毕业生就业的渠道
就业是民生之本。为了让学生顺利就业,学院积极创新,主动出击,热情引进,变被动为主动,开拓就业路子,拓宽就业渠道。1)鼓励面向基层就业,积极参与“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基层选调和特岗招考,积极动员毕业生入伍服义务兵役;2)积极支持他们到中小企 业、民办企业就业或自主创业;3)动员全院教师、全员参与,依靠教师、学生家长、亲友,校友,调动多方面的资源搜集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帮助学生创造就业机会,作好就业服务。
(六)文明离校,学生离校工作平稳进行
毕业生文明离校和安全教育工作是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证毕业生离校工作平稳进行,确保不因就业问题引发不稳定事端,平平安安走上工作岗位。学院深入到毕业生中,及时了解和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教育他们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关心、帮助他们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困难,把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另外,学院还努力做到认真对待毕业生离校过程中的每个程序和每个环节,尽量地减少毕业生离校前的负担;认真对待未就业毕业生及家庭困难的毕业生,重视对他们的教育与引导,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服务。“主动关心了解”、“两个认真对待”使毕业生离校工作进行得平稳、有序,没有出现打架、斗殴、损坏公物等不文明现象。
(七)跟踪回访,做好就业状况统计工作
学院积极开展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与回访工作,严格做好了毕业生就业状况反馈、就业率统计工作,及时汇总并上报学校。
结语
就业工作任重道远,仍有许多亟待完善之处,例如部分学生求职不主动,依赖心理强,对就业网络的使用率、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不强;有的用人单位对学生的专业技能信心不足的担忧;就业渠道的开发欠缺;就业调研工作、跟踪调查工作部不及时,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不紧密等问题。为此学院在以后的就业工作中,还需积极转变部分毕业生自主择业的主动性差、被动等待、依赖的思想;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对音乐学专业的介绍,增进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专业的了解;拓展就业渠道;加强就业指导教育;把网络真正运用于就业信息服务建设中等。最根本的是要加强专业教育,增强学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力,提高就业成功率。
参考文献
[1]沈鸿银.试论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的方法和内容[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12(06):14-16.
作者简介
【关键词】新入职大学生;培养;模式
随着天津石化公司的不断发展和对人才的不断需求,新招聘的应届毕业生陆续加入公司团队,为企业补充新鲜力量的同时也缓解了就业压力。由于大学毕业生并不是一开始就具备完成规定工作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也缺乏在新集体中同心协力的工作态度。因此,作为天津石化公司二级单位,水务部一直非常注重对新入职大学生的培养。
自2008年开始不断摸索实践,水务部现已形成特色培养模式,即通过入职教育、生产实习、考核定岗三个阶段,为企业发展选人育人。
一、培养模式介绍
(一)入职教育
新入职大学生分配到水务部后,人事教育部门安排进行入职教育。入职教育分为远程学习、理论授课和现场培训三种方式、三个阶段。
1、远程学习
利用由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开发建设的“中国石化远程培训系统”开展在线培训,新入职大学生登录网站注册后即可进行网上学习,学习情况作为新入职大学生见习期管理和转正定级的考核依据之一。
新员工入职培训课程主要包括员工守则、中国石化企业社会责任实践、职业生涯规划、中国石化人才成长通道建设、初入职场的礼仪、人际沟通、角色认知与转换、心理调适与情绪管理、中国石化HSE管理体系和企业HSE管理规范等内容,使新入职大学生对行业有一个全面概括的了解,初步完成角色转换。
2、理论授课
由人事教育部门与各部室对接培训内容、制定培训计划,各部室兼职培训师进行分专业集中授课。
课程内容包括安全教育、管理制度、专业知识、设备概况、装置工艺流程等方面的教育,目的是使新入职大学生充分了解企业的整体运作和企业文化,初步掌握必要的安全、设备、工艺、规章制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使之尽快熟悉企业、转变角色,融入到企业中。
3、现场培训
“纸上谈兵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继理论培训之后组织现场培训,到各车间由兼职培训师进行现场全流程、全设备讲解培训。
现场培训内容主要包括车间安全教育、主要生产流程、工艺参数、设备概况等,使大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装置,完成理论与实践的初步结合。
入职教育是大学生踏入职场的试金石,这期间的表现留下的印象分居多。比如某届大学生入职培训时在待人接物、与人打交道等方面表现尤其突出,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通过自身努力加领导赏识,短短几年已成长为非常优秀的部门负责人。
(二)生产实习
入职教育后转入生产实习,这一阶段是大学生历练成长的过程,学校变成了工厂,教室变成了装置,课程变成了工艺,老师变成了经理、主任、师傅和同事们。新入职大学生分配到车间进入班组倒班实习,实行轮岗培训和导师带徒制,并举办OPL讲评赛、技术论坛等活动检验培训效果。
1、实行轮岗培训
顾名思义,即轮换岗位形式的培训,由人事教育部门统筹安排。
大学生配置到各车间、部室一周内,由车间或部室主任与大学生本人共同制定培训计划、培训内容、预期达到的效果和考核标准。实习内容包括安全教育、工艺流程、主要设备、工艺原理等,考核内容包括专业技术知识、岗位工作技能、人际沟通与协作能力、技术建议和自律能力等。根据实习和考核情况可对生产实习计划及时进行调整和补充,使大学生尽快达到生产一线岗位工作要求。
由培训部门负责对到本部门培训的大学毕业生进行阶段考核评价,考核评价结果记入大学毕业生个人培训档案。在轮训岗位达到中级工水平或培训预期目标后,方可转入下一岗位继续培训。
通过对不同人群的问卷调查发现,绝大多数人认为这种多岗位、多专业跟踪培训形式很有必要,不仅使大学生积累了一线工作实践经验,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和生产一线工作水平,同时也带动班组的学习,互帮互助、共同提高。
2、开展导师带徒活动
导师带徒就是聘任具有优良的职业道德、熟练的操作技能、专业特长,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贡献突出的专业技术人员、老工人师傅、管理人员为师傅,对参加工作时间短、岗位技能相对薄弱、工作经验不够丰富的青年职工,一对一或一对多进行帮助,指导青年在岗位上树理想、讲道德、学本领、长才干。师徒双方签订导师带徒协议,协议中明确师徒责任、培养内容、培养目标、考核标准和方法、带徒时间等,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批准后执行,并作为考评的依据。
大学生在各部门轮训期间,所实习的车间选派一名实习指导老师和多名实习岗位的指导师傅,共同制定培训计划,并根据实习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和补充,达到实习要求。
通过每年的师徒考核可以发现,大学生不仅可以通过这种最直接的方式学到操作知识、设备知识、工艺流程,还可以跟老师傅学到多年积累下来的经验与教训,老师傅们的优良传统和优秀品质得以传承。
3、举办OPL讲评赛
把一个项目在一张纸上进行整理后,以小组成员为对象进行5~10分钟的教育,进而解除疑问点的教育方法,叫做OPL教育。而OPL讲评就是将OPL教育讲台化,指职工制作OPL并使他走上讲台,作为一名老师为其他小组成员讲解自己的OPL,由技术人员对OPL制作和讲解情况进行专业点评。
水务部每年定期组织部级的OPL讲评赛,班组的大学生们也成为讲评赛上一道亮丽风景。通过OPL讲评赛,使大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逐步宽泛与扎实,实际操作技能也得到稳步提升,不但能够很好的检验实习效果,也锻炼了大学生说讲能力,为今后步入管理和技术岗位奠定基础。
4、召开专业技术论坛
技术论坛为各类技术人才展现能力水平搭建了平台。通过论坛的形式,提高大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对企业面临的各项技术问题的认识。
大学生在轮训期间可以与师傅共同制定科研课题,轮训期间不断讨论、实践,总结出有关生产技术、技改技措、大修改造、项目建设、装置优化运行、达标排放、管理方法等方面的经验,并形成论文,由主管部门评选出优秀论文在技术论坛进行成果。
论坛现场同时围绕当前生产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和现场成果展示。专题从基层征集并通过专家评议筛选,涉及企业现有的工艺、技术、管理及青年技术人才成长等方面的问题。技术论坛为大学生如何发挥专业特长、提高自学能力指引了方向,增强大学生岗位执行力。
企业搭建的平台很重要,但要成才更多靠自身。生产实习实践证明,踏实肯干、善于学习的大学生更受师傅和同事的喜欢。某届一名大学生就是这样脱颖而出,一步步走进大家视野:“当我在水净化一车间和水净化二车间倒班时,我会认真检查每一个阀门、每一条管线,保质保量的完成每一次巡检;当我在排水车间做工艺员时,我会认真完成每一份台帐,熟悉每一台设备,适应新的工作并努力做好;当我成为水净化一车间一名技术员时,我会熟悉自己负责的每一套装置,并不断对工艺进行优化。岗位没有好坏,每一个岗位都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每一次角色的转换都是一次挑战,更是一次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在不同的岗位,我学到了不同的知识,这些知识互为依托,由点成线,再由线成面,使我能够不断的成长。”
在车间、班组的实习经历,也为大学生今后工作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如笔者,现从事管理岗位,曾在某些车间实习过,不仅对车间的情况能如数家珍,与车间工作交流也更容易沟通而少走弯路。
(三)考核定岗
轮训期间,各部门根据不同管理权限对毕业生一线岗位工作进行绩效考核。月度考核由轮训部门自行组织,季度考核由人事部门组织专业部室进行抽查,对师徒同时考核并纳入绩效考核管理。岗位培训完全结束后,人事教育部门负责对大学毕业生进行综合评价,根据大学毕业生的个人爱好、专业特长、鉴定取证、岗位适应能力和综合考核结果、用人部门意见等综合情况进行工作岗位再分配。
二、培养成效
通过持续的多岗轮训,大学生对未来的职业规划和职场定位基本明确,可以选择真正能主观发挥自身特长和优势的岗位。同样,用人部门也可以发现所需人才,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这种育人选人的特色培养模式为水务部留住了人才。统计显示,水务部近五年毕业入职的大学生近70人,离职率不到3%。
随着大学生队伍不断扩大,水务部对新入职大学生的持续培养也初见成效。在OPL讲评赛、技术论坛等企业组织的各项活动中,涌现出一大批如技术论坛明星、OPL一等奖获得者、职工优秀操作法发明人等优秀大学生,他们陆续成为各个岗位的骨干和中坚力量,为企业发展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
三、问题及改进措施
在对大学生培养培训的过程中,会面对一些难题、案例,集中表现在轮岗培训方面。我们通过问卷、调研走访等形式了解情况,努力做到对症下药,提出相应改进措施。
问题一:车间对轮岗实习不能积极配合。
大学生轮岗到某一车间后,车间大多都存在用顺手不愿放的习惯,想让大学生长期充实班组实力,而不是培训一段时间就走。
改进措施:一是我们及时与轮岗部门领导沟通,做好思想工作,使他们充分了解并真心理解水务部对大学生尽快培养成才的期望。二是部领导层面重视,由部领导亲自主抓,使轮岗培训工作常态化、流程化,由强制推行逐渐演变成一种习惯。三是对于车间确实因缺员无法先放人的情况,我们会先调剂新大学生到位,先补充岗位。
问题二:大学生对轮岗实习存在负面情绪。
不断轮换岗位,使个别大学生存在得多且过的思想,在车间只是等待时间或是应付培训,对岗位工作没有热情,对轮岗部门难以产生归属感。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困难 原因 指导策略
一、导论
1998年我国大学生就业体制从过去计划经济下的“统包统分”开始向市场经济下的“自主择业”转变。伴随着高校持续扩招,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开始凸显。尤其是在目前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大学生就业更是遭遇困难。就业体制市场化改革以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迅速扩大。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纵观我国经济增长和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这种爆发式的毕业生人数增加,必然造成大学毕业生严重“过剩”。根据《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调查,2011届大学毕业生中有9.3%的处于失业状态,而2011届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为608.2万人,如果按此比例推算的话,将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本文着重分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寻找破解途径和指导策略。
二、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一)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粗放的发展方式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目前,有关制度安排和供给与大学生短时间数量激增岗位需求增多,存在着相当尖锐的矛盾和冲突。地方政府为追求政绩,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更愿意上一些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型的项目,不愿意上劳动密集型的项目;从投资政策而言,中小企业风险大,银行不愿意给提供就业岗位多的中小企业贷款,导致社会总投资的绝大部分投向就业效应趋弱的国有部门;政府对中小企业歧视性的战略、体制和政策,使得中小企业没有一个良好的和公平的体制环境,造成中小企业数量少。
经济结构不合理和产业结构低端化使得我国的就业结构长期得不到优化和提升,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体力劳动、简单劳动等领域,这些显然不是大学生就业的目标岗位。相应的,需要大量知识型人才(大学生)的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不能在短期内提供大量的知识型、复杂劳动型的适合大学生就业的岗位。
(二)区域和城乡发展不平衡。
我国经济发达地区集中在东部沿海,如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东部和中西部经济发展差距明显;同时,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在逐步拉大。高等教育投资个人化改革,带来的结果是就业机会成本增加,毕业生就业本能地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和经济发达城市,以平衡父母省吃俭用的教育投资和社会期望。当绝大多数毕业生就业的指向性和选择性过于集中时,短期性和结构性的劳动力供给就会出现明显过剩。
(三)高等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
一是政府主导型的高等教育投资与管理体制,使市场化的就业模式和计划性的人才供给机制之间形成尖锐矛盾,高校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与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错位,毕业生的供给质量和供给类型与劳动力市场的要求不吻合,相当一批大学生求职面临困难,很多急需人才的区域和岗位招不到合适的人才,从而导致“生产”与“销售”“双轨制”条件下的就业难。
二是高等学校普遍缺乏明确的办学目标定位,人才培养的特色不明显,导致毕业生高度同质化,增加了就业市场的竞争压力。一方面,不能培养出适应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所需要的知识型“白领”人才。另一方面,广大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所急需的懂技术、会经营、有文化的实用型人才和农村教师、农村医生等公共服务型人才的培养长期被忽视。整个社会所急需的人才,高等教育不能有效地供给;社会岗位饱和、需求量不大的人才,高校却投入了很多的资源去培养。
(四)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不健全。
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伴随着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逐步展开,目前仍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各高校虽然均设置有专门的就业指导工作机构,但面临着自身能力建设落后的困难,其人力资源开发的功能非常弱。具体表现为:
一是指导内容不全。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侧重于招聘信息、统计毕业生、派发档案或进行面对面的咨询等;较少涉及学生个性的塑造、潜能的开发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缺乏就业心理辅导、职业能力测试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指导,缺乏就业安全教育。
二是指导方法单一。各高校普遍开展就业指导课教学,辅以就业形势报告和讲座等方式,一般采用灌输式单向教学,效果不佳;就业动员会、形势报告会、就业指导讲座等基本面向全体毕业生,缺乏针对性的专门咨询和指导;一对一的在线咨询、职业兴趣测试、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手段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等等。高校现行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总体而言难以满足大学生对职业岗位信息、政策法规咨询、就业协议指导、求职技能、职业生涯指导和心理辅导等方面的需求,更谈不上传递社会需求,支撑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整合,从而直接导致整个人才市场毕业生供求信息的不充分和不对称。
[关键词]新形势 高校 毕业教育 社会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0-0163-02
即将走出校园,踏入社会的高校毕业生,对这个未知的社会充满困惑和焦虑,对即将从事的工作和面对的学习生活也会存在不解。根据分析调研,了解毕业生毕业离校之际可能面临的共性问题,总结出毕业生离校前的五个专题开展主题教育,上好毕业前的五节课,有利于毕业生提前积累社会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顺利融入社会中。
一、认识自己――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指导课
对于就业困难的学生来说,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能很好地认识自己。每年高校毕业生将要与至少700万高校以及大、中专毕业生同时竞争,部分学生在茫茫人海中难以找准自我定位。所以,在就业、创业指导课上,首先要指导学生认识自己。每个学生个体存在差异,教育学生分析自己的性格特点、能力水平上有哪些优势,哪里存在不足。就业时,可以选择发挥自己优势和特长的领域和部门,扬长避短。如:热衷理论研究的学生适合继续考研深造,实践能力强且善于与人交际的学生适合进入企业发展,踏实稳重且综合能力强的学生适合考公务员,向往自由喜爱冒险且富于理想的学生可以自主创业。首先要从整体上教会学生如何分析优劣势,认识自己。其次,对学生个体还要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度身定做适合自己的就业去向,争取提高就业求职的成功机率。另外,对于毕业生中的就业弱势群体要开设单独“课程”,经济困难学生在求职就业中缺乏自信,且经济实力不足,为这类学生争取就业补助和优惠政策;对于性格内向或近年来遭受过家庭、心理、情感等方面挫折与失败的学生,要格外关注,帮助舒缓他们的情绪,调整心态,帮助他们顺利迎接进入社会前对自我的挑战;专业能力差的学生,对就业顾虑多,畏首畏尾,对于这一类学生,要树立他们的信心,帮助分析自身优势,探索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向和领域,也可以引导他们提高创业素质,利用当前好的政策引导,积极开展大学生自主创业活动,激发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毕业生上好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指导课,引导学生挖掘出不同于他人的真实的自己,在充分认识自己的基础上,找准毕业后的定位和方向,并尽早为之努力,是毕业主题教育的重中之重。
二、安全守法――法治安全教育课
当今社会是法制社会,对毕业生进行法制专题教育尤为重要。应该使毕业生懂得既不能自己违法犯法,也要树立防范和安全法制意识,避免被不法分子欺骗和利用,做知法、懂法、守法的大学毕业生。即将毕业的学生,往往会把自己视为校园“资深派”,认为通过四年的生活,自己已经完全熟悉了这个校园,如今将要离开,已经无所畏惧,而部分管理者顾及学生即将毕业,对教学管理产生松懈态度,日渐减弱的管理以及较轻的学习负担易使学生精力分散,引发事端,导致一些学生无视校规校纪,冲动处理日常问题,如聚餐情绪波动、酒后滋事,毕业前尝试传说中“最后的疯狂”,损坏个人和公共物品等。这些冲动行为的后果只有学生自己“埋单”,毕业前的学业警示和处分,会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抹上不光彩的一笔,也会严重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所以,必须提前进行毕业安全法制教育,将这些不良情绪的发泄扼杀在萌芽中,教育学生热爱学校,文明离校。
另外,刚刚走入社会的毕业生,思想还略显稚嫩和单纯,急于就业心态的作祟,还容易被社会不法分子所利用,上当受骗,遭受精神和经济上的双重损失,如遭遇求职陷阱、网上兼职骗局、误入传销组织等。由于学生缺乏法制观念和安全意识,加之“有病乱投医”的盲目就业心理,容易被并不算高明的欺骗手段所蒙蔽,既威胁到了人身安全,又损失了钱财,最重要的是可能错过最宝贵的就业时间。因此,在毕业生走入社会之前为学生上一堂法治安全教育课,不仅有助于维护校园的稳定,还可以帮助学生安全离校,顺利融入社会。
三、调适心绪――心理健康辅导课
毕业之际,除了会有离别的不舍情绪外,也会有一些我们必须正视的学生心理矛盾:情感问题、就业压力、经济困难、学业受挫等,这些都是毕业前值得关注的信号。由于学生无法正确处理自身矛盾导致的不良情绪,有的学生会选择非理性的方式予以自我补偿,以此获得和解脱,如毁坏公物,逃避现实的自残甚至轻生等行为。这些都是毕业前的心理危机,如不及时发现和控制,将会影响学校正常秩序以及造成学生个人就业前途的双重损失。因此随时追踪毕业生信息,保持通讯的畅通,建立沟通平台是尤为重要的预防手段,如长时间不在公众平台回复的学生要特别引起重视;关注学生动向,对就业困难、升学压力、感情挫折的学生要经常关心和疏导,发动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随时密切注意这些特殊群体的思想动态,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实现大问题化小、小问题化了的目标,并及时给学生提供最新就业信息,为学生就业寻找新出路。对于因就业导致的情绪极度紧张、心理压力^大等严重的心理问题的学生,可以采取一种相对轻松的方式,帮助学生舒缓情绪,放松心情。例如,号召学生观看大学生就业题材的电影、讲述大学生生活的影视剧、书籍、动漫等,用他们容易接受的方式转移他们的注意力,缓解就业压力,放松心情,再去乐观面对就业,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有针对性地对毕业生中的特殊群体开展一次心理健康辅导课,用心理暗示、关怀教育、情绪宣泄等方式也可以辅助学生正视压力和挫折,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这样的方式不但可以帮助学生走出因就业而陷入的心理误区,还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就业质量,塑造良好性格和品质,对提升学生素质和提高就业率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
四、公共事务学习――毕业手续办理公开课
毕业前的手续办理纷繁复杂且环环相扣,以往,每个学生毕业前亲自办理离校前的各种手续,如毕业派遣、就业协议、户口w移、组织关系调转、档案存放等。如今,虽然学校与学生联系手段多样,但由于学生就业城市遍布全国各地,个别学生不能亲自来办理各种手续,委托学校,或是交代其他同学代办,便成了一部分学生的“无奈之举”。但这种形式易导致学生本人根本不了解许多重要手续的办理过程,甚至每一个表格的用途。日后一旦需要调用毕业资料,由于对资料和手续的生疏,容易导致学生束手无策,甚至困难重重。所以,毕业手续应当要求学生尽量亲力亲为。辅导员老师可以把每一项手续的用途及办理方法梳理成体系,安排一次集中辅导,解决学生的疑问,并形成文字资料上传到学生群共享便于随时查阅。这样,既提高了毕业手续的办理效率,也为即将走入社会的学生提前充实了公共事务处理常识。待他们离开学校后,或是走上公共事业管理岗位,或是继续备战公务员考试,在处理相关知识时,离校前的毕业手续办理辅导内容还历历在目,处理相关问题会更加得心应手。可见,把学生送出校园不是高校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竭尽全力发挥高校职能部门和教育管理者的引导作用,更好地辅导学生,为他们前进的道路指的更远一些,帮助学生在未来的成长道路上助力前行。
五、带着爱和感激离校?――感恩教育实践课
毕业对于许多学生来说意味着学生生涯的结束,也是人生阶段的一个大的跨步。对于大多数毕业生来说,即将走进社会,走向未知的生活,此时的心态是对青春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对未来新生活的憧憬交织在一起,同时又多少有一些疑虑和担忧,因此毕业季总会充斥着与生俱来的伤感。毕业生的感恩教育不需要刻意教条化执行,应该是孕育在无形中的,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进行,让学生接受爱的教育,带着感恩和爱,充满正能量地继续前行。如组织学生再徜徉一次校园,看看如今已成参天大树的大一劳动周时种下的小树苗;再去图书馆学习一次,回忆四年来各种考试前自己日日夜夜埋头苦读的身影,激励自己今后也要不断努力;再吃一次食堂,以后这就是家的味道,提醒学生工作再忙也要注意身体;再住一住寝室,感受集体生活的快乐和有趣,告诉学生工作压力大,要按时休息;找到入学时新生见面会的那个教室,完成一次穿越,与四年前那个青涩稚嫩的自己对话;一齐穿上学士服、小礼服或者民国学生装,摆出各种姿势拍照留念,在校园中留下一道亮丽的风景;师生合影,和新生军训照片对比,看看自己是否变得成熟沉稳;参加毕业典礼,聆听校领导讲话,带着梦想和祝愿启程,成功了也不忘回家。每一个点滴的回忆,组成的便是高校毕业生情感教育最有力量的部分,让每一个毕业的学生不仅带着满腹学问走向社会,更怀揣着一颗感恩之心,这不仅标志着学生们大学美好时代的结束,也标志着高校对学生的毕业教育画上了完整的句号。
毕业教育,任重而道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应该保持一种常态化和连续性,且贯穿于高校教育的始终。高校学生毕业期间,学校相关部门和教师应该提前做好统筹计划,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循序渐进地做好毕业生思想教育工作,使毕业生懂得拥有自尊自爱、阳光健康的美好品行才是一笔巨大的人生财富,为学生营造文明有序的毕业环境,达到全体学生顺利离校的良好效果。上好毕业生离校前的五节课,是毕业生教育这个复杂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能够使毕业生怀着眷恋和感恩,安全文明地离开学校,自信阳光地踏入社会,对高校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左伟清.当代大学毕业生的生命困顿与教育关注[J],思想理论教育,2013(10):6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