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环境污染的特性范文

时间:2023-08-02 16:18:54

序论:在您撰写环境污染的特性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环境污染的特性

第1篇

    结果与分析

    城乡环境梯度下街尘中重金属浓度的差异对比城乡环境梯度影响着街尘中重金属的浓度.表3为不同城乡环境梯度下街尘中Cr、Cu、Ni、Pb、Zn这5种重金属的浓度及对比分析结果.Cr、Cu、Ni、Pb、Zn的平均浓度分别是(61.1±8.5)、(47.2±29.3)、(18.9±3.7)、(42.2±7.9)、(224.0±62.2)mg?kg-1.城乡环境梯度下5种重金属浓度从高到低顺序略有不同:其中Cr、Ni、Pb为中心城区>城中村>郊区区县>乡镇>农村村庄;Cu、Zn则为中心城区>郊区区县>城中村>乡镇>农村村庄.5种重金属均在中心城区具有最高浓度,在农村村庄存在浓度最低值.对比分析结果表明:Cr,中心城区与农村村庄存在显着差异;Cu,中心城区与其他4种环境梯度存在显着差异;Ni、Pb,中心城区则与郊区区县、乡镇、农村村庄存在显着差异;Zn,中心城区与城中村、乡镇、农村村庄存在显着差异.城乡环境梯度下街尘中重金属赋存形态的变化由于城乡环境的差异,城乡环境梯度影响着街尘中重金属赋存形态(见图1),Cr、Ni主要以残渣态为主,Cu主要以可氧化态为主,Pb主要以可氧化态和可还原态为主,Zn主要以弱酸可提取态为主.Cr的残渣态比例在郊区区县最高(75.3%),而中心城区、城中村、乡镇的残渣态比例相对较低(69.6%、62.9%、58.5%),这可能与Cr主要来源于电镀、电池、不锈钢等工业生产,且这些工业生产主要分布于郊区有关.Cu的弱酸可提取态比例在不同城乡环境梯度下大致相同,但可氧化态比例以中心城区和郊区区县为最高(63.8%、54.2%),在水化学条件变化时可氧化态会发生转化进入水体造成污染.Ni、Pb、Zn的弱酸可提取态都是在中心城区和郊区区县比例最高(25.0%、20.7%)、(12.8%、9.9%)、(36.9%、35%),较易进入水体造成污染.城乡环境梯度对街尘粒径及量分布的影响城乡环境梯度决定着街尘的粒径组成比例与单位面积质量.单位面积街尘质量从低到高依次为:郊区区县(20g?m-2±16g?m-2)<中心城区(21g?m-2±24g?m-2)<城中村(59g?m-2±63g?m-2)<乡镇(147g?m-2±112g?m-2)≤村庄(147g?m-2±198g?m-2).图2为不同城乡环境梯度下各粒径的质量分布情况.在各环境梯度下,街尘的62~105μm粒径段所占质量比例最高,在中心城区、城中村、郊区区县、乡镇、农村村庄中的质量比例分别为37%、19%、36%、30%、40%.粒径<105μm街尘在中心城区含量比例最高(49.6%),其次是村庄、郊区区县、乡镇、城中村(47.8%、44.3%、38.1%、22.9%);粒径450~1000μm街尘则在中心城区和郊区区县质量比例最低(8.24%、6.77%).由此可见,中心城区和郊区区县的街尘量相对较少,主要以细粒径为主;而管理水平差的乡镇、村庄的街尘量多,并且大粒径颗粒含量高。不同粒径街尘中重金属浓度变化粒径对街尘中重金属总量和赋存形态都有着重要影响.为不同粒径街尘中5种重金属的浓度变化,随着粒径的增大,5种重金属浓度都呈下降趋势,粒径越小,重金属含量越高.5种重金属在所采集样品中的平均浓度分别为(61.7±17.6)、(45.3±24.8)、(19.1±8.2)、(41.8±10.1)、(257.1±97.7)mg?kg-1,从总的标准偏差来看,各粒径之间波动较大,这是由于不同城市化水平研究区之间的差异较大.不同粒径街尘中5种重金属的浓度变化Fig.3Concentrationchangesoffiveheavymetalsindifferentparticlesize相对于其他赋存形态,残渣态比例组成随着粒径的变化不大,Cr、Cu、Ni、Pb、Zn中残渣态平均比例分别是66.8%、32.9%、54.0%、30.0%、25.5%.Cr在>149μm粒径段非残渣态比例有所上升,潜在危害性增大;Cu、Pb的弱酸可提取态和可还原态随粒径的增大比例有所上升,可氧化态比例则反之;Ni的弱酸可提取态比例随粒径的增大而减小,可还原态随之增大.Zn的4种形态平均比例为33.2%、17.3%、24.1%、25.5%,随粒径的变化不太显着.重金属活化态比例也越高,其潜在危害性越大,街尘中Cr、Cu、Pb在大粒径段的相对潜在危害性较大,Ni则反之.

    讨论

    粒径对街尘中重金属污染的影响粒径的大小与各粒径段重金属质量负荷比有很大的关系,5种重金属在不同城乡环境梯度下的各粒径段重金属质量负荷比,与粒径质量分布图相比发现:细粒径段的重金属质量负荷比大于其粒径质量比,<105μm粒径段的重金属质量负荷比在中心城区、郊区区县、城中村、乡镇、农村村庄中分别是62.4%、53.0%、32.4%、47.7%、53.2%,而各粒径中质量比分别为49.6%、47.8%、44.3%、38.1%、22.9%,粗粒径则相反.街尘的粒径效应已在很多文献研究中体现[3,14,18],粒径越小,污染物的浓度越高,这是由于小粒径颗粒物比表面积大,吸附污染物能力较强,在整个街尘污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降雨径流中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需要引起重视.不同的污染来源产生不同粒径范围的街尘[19],粒径组成又决定了街尘的迁移率和污染特征,轮胎磨损容易产生20μm的街尘,燃煤烟尘粒径在10~30μm,建筑材料尘粒径在20~60μm[20,21],这就造成了中心城区中细粒径比例较大、重金属浓度高、负荷贡献率大.另外,不同重金属之间的各粒径段重金属质量负荷比也有所差异,比如城中村中Cu、Zn在<105μm小粒径段质量负荷比较高(43.3%、41.1%),而Cr、Ni、Pb的质量负荷比分别是25.8%、23.8%、28.3%,这主要是由于不同重金属的来源不同而引起的.城乡环境梯度对街尘污染特征的影响城乡环境梯度决定了街尘的污染特征,以往的研究主要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方面研究[22~25],从大尺度范围上来探讨道路街尘中重金属的污染特征较少.街尘受工业生产活动、汽车尾气、轮胎磨损、道路老化、大气沉降、溶雪剂等所产生的颗粒物质在风力、水力及重力的作用下沉积在城市地表[26,27],其中人为活动是最主要的污染来源,人口密集区和交通拥挤区的街尘中污染物浓度较高.不同城乡环境梯度下道路的粗糙度、清扫方式和清扫频率也是影响街尘的粒径组成和污染负荷的重要原因.研究发现人口密度大、交通拥挤、煤气消耗高,但地表平坦的市区,使用机扫方式、清扫频率增加使得单位面积街尘量减少,而人口密度小、地面粗糙、采用人工清扫、清扫频率低的城中村、乡镇、农村村庄的单位面积街尘量较大,并且大粒径组成比例大.城乡环境梯度也影响着街尘的粒径组成、污染贡献率和数量[28,29],虽然中心城区、郊区区县的单位面积街尘量相对较低,但其细粒径的比例高,所以其浓度必然会高.并且细粒径在冲刷过程中易进入水体中,对水体造成污染,所以还应采取措施吸附或固定细粒径的街尘.对于乡镇、农村村庄、城中村则采取提高清扫方式和清扫频率来减少单位面积街尘量及大粒径颗粒物,减少污染物随降雨径流的迁移.

第2篇

结果与分析

城乡环境梯度下街尘中重金属浓度的差异对比城乡环境梯度影响着街尘中重金属的浓度.表3为不同城乡环境梯度下街尘中Cr、Cu、Ni、Pb、Zn这5种重金属的浓度及对比分析结果.Cr、Cu、Ni、Pb、Zn的平均浓度分别是(61.1±8.5)、(47.2±29.3)、(18.9±3.7)、(42.2±7.9)、(224.0±62.2)mg•kg-1.城乡环境梯度下5种重金属浓度从高到低顺序略有不同:其中Cr、Ni、Pb为中心城区>城中村>郊区区县>乡镇>农村村庄;Cu、Zn则为中心城区>郊区区县>城中村>乡镇>农村村庄.5种重金属均在中心城区具有最高浓度,在农村村庄存在浓度最低值.对比分析结果表明:Cr,中心城区与农村村庄存在显著差异;Cu,中心城区与其他4种环境梯度存在显著差异;Ni、Pb,中心城区则与郊区区县、乡镇、农村村庄存在显著差异;Zn,中心城区与城中村、乡镇、农村村庄存在显著差异.城乡环境梯度下街尘中重金属赋存形态的变化由于城乡环境的差异,城乡环境梯度影响着街尘中重金属赋存形态(见图1),Cr、Ni主要以残渣态为主,Cu主要以可氧化态为主,Pb主要以可氧化态和可还原态为主,Zn主要以弱酸可提取态为主.Cr的残渣态比例在郊区区县最高(75.3%),而中心城区、城中村、乡镇的残渣态比例相对较低(69.6%、62.9%、58.5%),这可能与Cr主要来源于电镀、电池、不锈钢等工业生产,且这些工业生产主要分布于郊区有关.Cu的弱酸可提取态比例在不同城乡环境梯度下大致相同,但可氧化态比例以中心城区和郊区区县为最高(63.8%、54.2%),在水化学条件变化时可氧化态会发生转化进入水体造成污染.Ni、Pb、Zn的弱酸可提取态都是在中心城区和郊区区县比例最高(25.0%、20.7%)、(12.8%、9.9%)、(36.9%、35%),较易进入水体造成污染.城乡环境梯度对街尘粒径及量分布的影响城乡环境梯度决定着街尘的粒径组成比例与单位面积质量.单位面积街尘质量从低到高依次为:郊区区县(20g•m-2±16g•m-2)<中心城区(21g•m-2±24g•m-2)<城中村(59g•m-2±63g•m-2)<乡镇(147g•m-2±112g•m-2)≤村庄(147g•m-2±198g•m-2).图2为不同城乡环境梯度下各粒径的质量分布情况.在各环境梯度下,街尘的62~105μm粒径段所占质量比例最高,在中心城区、城中村、郊区区县、乡镇、农村村庄中的质量比例分别为37%、19%、36%、30%、40%.粒径<105μm街尘在中心城区含量比例最高(49.6%),其次是村庄、郊区区县、乡镇、城中村(47.8%、44.3%、38.1%、22.9%);粒径450~1000μm街尘则在中心城区和郊区区县质量比例最低(8.24%、6.77%).由此可见,中心城区和郊区区县的街尘量相对较少,主要以细粒径为主;而管理水平差的乡镇、村庄的街尘量多,并且大粒径颗粒含量高。不同粒径街尘中重金属浓度变化粒径对街尘中重金属总量和赋存形态都有着重要影响.为不同粒径街尘中5种重金属的浓度变化,随着粒径的增大,5种重金属浓度都呈下降趋势,粒径越小,重金属含量越高.5种重金属在所采集样品中的平均浓度分别为(61.7±17.6)、(45.3±24.8)、(19.1±8.2)、(41.8±10.1)、(257.1±97.7)mg•kg-1,从总的标准偏差来看,各粒径之间波动较大,这是由于不同城市化水平研究区之间的差异较大.不同粒径街尘中5种重金属的浓度变化Fig.3Concentrationchangesoffiveheavymetalsindifferentparticlesize相对于其他赋存形态,残渣态比例组成随着粒径的变化不大,Cr、Cu、Ni、Pb、Zn中残渣态平均比例分别是66.8%、32.9%、54.0%、30.0%、25.5%.Cr在>149μm粒径段非残渣态比例有所上升,潜在危害性增大;Cu、Pb的弱酸可提取态和可还原态随粒径的增大比例有所上升,可氧化态比例则反之;Ni的弱酸可提取态比例随粒径的增大而减小,可还原态随之增大.Zn的4种形态平均比例为33.2%、17.3%、24.1%、25.5%,随粒径的变化不太显著.重金属活化态比例也越高,其潜在危害性越大,街尘中Cr、Cu、Pb在大粒径段的相对潜在危害性较大,Ni则反之.

讨论

粒径对街尘中重金属污染的影响粒径的大小与各粒径段重金属质量负荷比有很大的关系,5种重金属在不同城乡环境梯度下的各粒径段重金属质量负荷比,与粒径质量分布图相比发现:细粒径段的重金属质量负荷比大于其粒径质量比,<105μm粒径段的重金属质量负荷比在中心城区、郊区区县、城中村、乡镇、农村村庄中分别是62.4%、53.0%、32.4%、47.7%、53.2%,而各粒径中质量比分别为49.6%、47.8%、44.3%、38.1%、22.9%,粗粒径则相反.街尘的粒径效应已在很多文献研究中体现[3,14,18],粒径越小,污染物的浓度越高,这是由于小粒径颗粒物比表面积大,吸附污染物能力较强,在整个街尘污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降雨径流中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需要引起重视.不同的污染来源产生不同粒径范围的街尘[19],粒径组成又决定了街尘的迁移率和污染特征,轮胎磨损容易产生20μm的街尘,燃煤烟尘粒径在10~30μm,建筑材料尘粒径在20~60μm[20,21],这就造成了中心城区中细粒径比例较大、重金属浓度高、负荷贡献率大.另外,不同重金属之间的各粒径段重金属质量负荷比也有所差异,比如城中村中Cu、Zn在<105μm小粒径段质量负荷比较高(43.3%、41.1%),而Cr、Ni、Pb的质量负荷比分别是25.8%、23.8%、28.3%,这主要是由于不同重金属的来源不同而引起的.城乡环境梯度对街尘污染特征的影响城乡环境梯度决定了街尘的污染特征,以往的研究主要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方面研究[22~25],从大尺度范围上来探讨道路街尘中重金属的污染特征较少.街尘受工业生产活动、汽车尾气、轮胎磨损、道路老化、大气沉降、溶雪剂等所产生的颗粒物质在风力、水力及重力的作用下沉积在城市地表[26,27],其中人为活动是最主要的污染来源,人口密集区和交通拥挤区的街尘中污染物浓度较高.不同城乡环境梯度下道路的粗糙度、清扫方式和清扫频率也是影响街尘的粒径组成和污染负荷的重要原因.研究发现人口密度大、交通拥挤、煤气消耗高,但地表平坦的市区,使用机扫方式、清扫频率增加使得单位面积街尘量减少,而人口密度小、地面粗糙、采用人工清扫、清扫频率低的城中村、乡镇、农村村庄的单位面积街尘量较大,并且大粒径组成比例大.城乡环境梯度也影响着街尘的粒径组成、污染贡献率和数量[28,29],虽然中心城区、郊区区县的单位面积街尘量相对较低,但其细粒径的比例高,所以其浓度必然会高.并且细粒径在冲刷过程中易进入水体中,对水体造成污染,所以还应采取措施吸附或固定细粒径的街尘.对于乡镇、农村村庄、城中村则采取提高清扫方式和清扫频率来减少单位面积街尘量及大粒径颗粒物,减少污染物随降雨径流的迁移.

结论

第3篇

    与平原农业环境对应,草原牧业环境产生了狩猎和游牧生活,不断地迁徙和流动的游牧方式对于易于破坏的高寒腐埴土的草原地带是惟一一种生产适应方式,但是多灾多变、不稳定也是游牧经济成长的脆弱性。在“随畜牧而转移……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19)的游牧生活中,游牧民族形成了遵循自然规律、热爱自然、感恩自然,拥有与自然相近的豪爽而开放的性格。我们看到,蒙古族人视天为父亲,大地为母亲,动物为朋友。他们的舞蹈动作以模仿鹰的展翅飞翔、马的飞奔疾驰为主,举手投足之间充满了豪迈、热情。

    在滨海渔业的生态环境里,海洋是渔民的生存空间、生活场所,其价值观念是以安全、捕鱼为核心,形成崇尚妈祖的习俗。汉族渔民的民间舞蹈活动多与迎神赛会结合,祈神保佑出海平安、家宅兴旺的龙舞、蚌舞、鱼舞盛行。在福建、广东地区汉族的“鱼灯舞”里,“春鱼交尾”、“夏鱼出海嬉戏”、“秋鱼潜海觅食”、“冬鱼群聚岩洞”等是主要的表现内容。从事浅海曳网渔业和杂渔业的京族信奉海神,他们祈求海神保佑的舞蹈“跳天灯”,气氛肃穆、安静,舞蹈动作端庄优美,脚跟落地时坚实,膝部颤动有力,这是京族人长期行走在沙滩上形成的动律特点。

    茂密的森林、巍峨的群山、清幽的河川,构成山林狩猎的生态环境,哺育着狩猎民族。他们在血腥地里“飞土逐肉”,龙争虎斗中获取果腹的食物、遮寒的兽皮。由于对动物的生存依赖和畏惧,狩猎民族产生了虔敬与戒慎的心情、感恩敬畏惜福的心理。每当打猎归来或是喜庆节日,他们都要歌舞狂欢,内容自然都与狩猎相关。如鄂伦春族有模仿动物和飞禽动作的“黑熊搏斗舞”,有表现狩猎的“依哈嫩舞”。

    可见,地理生态环境决定了各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生产技术,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性主要源于各民族对多样化自然环境的适应。由各民族的生活方式所形成的独特动作,会逐渐地化为舞蹈动作。如云南哈尼族卡多人居住于哀牢山茫茫森林边缘,他们白天撵山捕猎、挑担抬木,讲究肩要稳固,这样才能完成重活。他们的舞蹈里的“三跺脚”即三步重跺一次脚,连着肩重摆的动律就是从劳动节奏韵律中提炼出来的。可以这样说,人的生产劳动方式,首先影响人的行动、步态,然后影响舞蹈的形态。

第4篇

关键词:MMT;环境污染;锰

文章编号:1006-3617(2007)01-0092-03

中图分类号:R12

文献标识码:A

三羟基甲基戊基锰(methylcyclopentadienyl manganese tricarbonyl,MMT)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乙基公司开发的一种新型含锰有机物,商品名HITEC3000。MMT分子式为C6H8Mn(CO)3,分子量为218.10,含锰25%,暗橙液体,具草本植物气味和微弱舒适气味,沸点231.7 ℃,密度(比重)为1.39,在20 ℃时蒸汽压为0.05 mmHg(6.65Pa),粘性5.0厘泊,辛烷/水分隔系数为LogKow=3.7,不溶于水,微溶于碳氢化合物(包括:乙烷、乙醇、丙酮、乙烯、乙二醇、油、航空燃料、汽油、柴油机燃料)。在空气中半衰期为数秒,阳光下迅速分解[1~5]。

MMT是无铅汽油燃油成分之一,作为添加剂可以有效增加辛烷值,每升汽油加入18 mg锰的MMT可提高辛烷值(RON)3个以上,提高汽油燃烧效率;同时作为燃料氧化剂,可减少CO和其他有害物质的排放,对保护环境起到一定作用[6]。因此自从1976年到1990年,MMT在加拿大的使用量递增,直至完全取代四乙基铅。而美国环保局(EPA)却对使用MMT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人群健康效应提出质疑,与生产厂家争论数十年,直到1995年10月才只是同意用于精炼机的无铅汽油中[7]。2000年以来,随着对MMT安全性的进一步全面认识和认可,包括我国在内的全世界范围无铅汽油的推广使用,MMT作为汽油中的抗爆剂已彻底取代四乙基铅[8]。而在2003~2004年的美国《科学》杂志上旧事重提,激起了一场关于是否应该使用MMT及其潜在公共卫生风险的争论。针对MMT使用安全性的判断反反复复,一直难有定论。最近学者们的研究都在努力尝试评价在有生命和无生命系统中MMT燃烧所致的环境污染和人群暴露,以期得到一个确定的结论。

1 MMT所致的环境锰污染

1.1 MMT燃烧产物的性质

有学者研究MMT燃烧后汽车排气管散发颗粒,发现大部分含锰颗粒为1~100 μm不等的大小团块,锰的氧化物易与其他排气颗粒(特别是硫磺)凝聚成块,很少以纯锰氧化物的形式在环境中散发[9]。在另一项研究中,以汽油中无MMT的车辆为对照,用不同车程和发动机性能的车辆来进行测试。得出的结论是散发速率与车程有关,从排气管中散发的锰因车程不同而占锰量的7%~45%,散发颗粒大小0.2~50 μm不等,其中超过99%的颗粒在呼吸分数范围内(

1.2 燃烧MMT对大气污染水平的评估

加拿大蒙特利尔的学者在研究中发现,大气中锰浓度与交通密度典型相关,而大气中其他物质如Pb、SO2、O3浓度与交通密度没有这种关系。可惜这种观察,并不能确定所测得的锰的来源是汽车直接散发的,因为还有可能是路尘中或自然存在于地壳中的锰[11]。因为邻近的空气颗粒能通过净化、冲失等过程而沉积在雪上,也有学者提出利用雪作为环境指示标准的研究载体。在蒙特利尔,在距高速公路15、25、125、150 m的地方搜集雪的样本。发现锰的平均浓度随距高速公路越远而减少,证实了大气中锰浓度与交通密度典型相关[12]。

从1981年到1992年,有学者观察蒙特利尔空气中锰的浓度[13]。尽管从1981年起开始在城市中使用MMT,并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但结果却显示1981年到1990年期间,大气中锰的浓度没有显著变化。而在邻近蒙特利尔的一家锰铁工厂1990年关闭之后,空气中锰的浓度大约下降了50%。在1981~1992年高密度交通地区的锰平均浓度分别为0.02、0.05、0.061 g/m3(蒙特利尔自然条件下锰平均浓度为0.04 μg/m3),并无显著差异。而且学者发现使用MMT的优点:自从1981年使用MMT替代四乙基铅以来,发动机车辆散发的铅以每年30%的速度递减,使大气中铅的浓度明显减少。也有学者设计模型观测燃烧MMT的产物在大气中锰所占比例。通过模型估计,从机动车直接散发到大气的锰在距高速公路25 m处占50%,在距高速公路250 m处<8%[14]。

有多伦多学者长期观察发现在两个高交通密度地区汽油燃烧每年增加的锰量在总增加锰量中仅占5.73和2.47 mg/kg,这与锰在土壤中的自然富集比较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基于此数据的多元回归分析预测,在这两个地区要连续使用MMT 95~256年,才能使土壤中的锰量加倍[15]。

1.3 燃烧MMT对动植物污染水平的评估

有学者以温室中植物作为对照,使用燕麦和绿豆来检测锰在植物内的积蓄,实验地点选在机动车燃烧MMT带来的锰污染较强(邻近公路的植物园,车流量32 000辆/d)和较弱(距公路250 m,车流量

因为野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规律、生存周期相对较长、与人类的接触密切,也有学者用野鸽来监测不同车流量的乡村(4 900辆/d)和城市(7 500辆/d)的锰污染[17]。实验方法是在距公路6~275 m的两个乡村、4个城市地区测量大气中锰浓度,并且在每个地区捕获20只野鸽,分别测量肝、肺、胰腺、肠、脑、下羽、粪便、全血和血清中的锰含量,数据显示在城市地区的锰颗粒(0.036 μg/m3)显著高于乡村地区(0.026 μg/m3)。城市中的野鸽肝内锰含量比乡村野鸽多29%,粪中锰多45%。但除了肝(乡村2.42 mg/kg,城市3.13 mg/kg)和粪便(乡村32.2 mg/kg,城市46.8 mg/kg)以外,两组野鸽其他样品的锰含量都相似。

2 MMT的毒作用

美国运输部根据急性毒性实验结果将MMT归为中等毒类的毒物。急性动物实验表明:无论何种途径入体,动物先表现出轻度兴奋后的活动增强、震颤、强烈的间歇性强直、痉挛,最后陷入昏迷状态甚至死亡,未死亡的动物摄食量减少,体重下降,一般2~6周后恢复正常不留下任何后遗症。不同种系动物中毒机制不同,但主要靶器官为肺。中枢神经系统的症状与锰中毒时的帕金森综合征相似。长期高浓度吸入实验中,可见慢性支气管炎、间质性肺炎、肺脓肿[18,19]。

有的学者用大鼠、小鼠和猴进行慢性动物实验,未见神经异常和行为改变,最终认为MMT作为汽油添加剂所导致的微量锰浓度增加并不引起健康危害,也没有充足的证据认为它能引起毒性反应[20~22]。

3 MMT的人群暴露

消化和呼吸是锰暴露的两个途径,人群对锰的接触主要包括大气、食物和水。其中,MMT所致的环境污染和健康效应主要集中于MMT燃烧产物对大气的污染。从理论上来讲,我们应该注意汽车燃烧MMT污染的是人们的日常生活环境,而不仅仅是在生产车间污染工作环境,所以与其他职业性有害因素相比,它所导致的人群锰暴露并不仅仅只是在工作日,而且还发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23]。有学者研究蒙特利尔5名高交通密度城市地区居民和5名低交通密度乡村居民,结果显示:室外空气中高浓度的锰导致室内空气中锰的浓度增高,但空气中的锰并不影响血锰水平,平均血锰浓度在城市居民(大气浓度为0.017 mg/m3)与乡村居民(大气浓度为0.007 mg/m3)之间并无显著差异[24]。有学者对职业环境下人群暴露进行研究:在工作日,车间机械工暴露于MMT的平均浓度为0.335 μg/m3(n=45),汽车司机为0.024 μg/m3(n=10)。在非工作日,这两组暴露的平均浓度分别为0.012、0.011 μg/m3,与不和MMT直接工作接触的办公室人员(n=20)的平均值相似。

在锰的吸收量中食物占有95%,消化系统是人类暴露锰的主要途径[23]。车间机械工和蓝领工人饮食中(3 d饮食记录)消耗锰的平均值分别为2.9和3.7 mg/d,平均水平3.27 mg/d,低于加拿大所公布的成年人锰的正常摄入量。以70 kg体重为标准,两组工人的暴露水平为每天37和50 μg/kg,低于美国政府所制定的健康标准限制(每天140 μg/kg)[25]。

饮水所致的锰暴露所占比例很小。在机械工人和蓝领工人居住区测得的自来水样品中锰的平均浓度分别为6.1、12.5 μg/L,低于美国政府的标准健康限制50 μg/L。但如果饮用井水就不同,测量井水的锰含量高达190~283 μg/L[25]。

最终,蓝领、机械工人的血锰浓度分别为6.7、7.6 μg/L,都低于正常成年人的范围7~12 μg/L。车间机械工人头发中锰的平均浓度(0.66 μg/g)显著高于蓝领工人(0.39 μg/g)[25]。

第5篇

关键词:南沙河;微生物;污染物;综合污染指数法;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X522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3)03-0083-06

汾河是山西省主要河流,千百年来,汾河水一直滋润着三晋大地,但近些年来,由于工业“三废”的排放、污水灌溉以及富含重金属的城市垃圾、污泥和化肥的不合理应用,农业土壤镉污染程度日益加重[1]。政府加强了对汾河治理的力度,先后建设了汾河公园和汾河湿地公园用以改善汾河主干道的生态环境。但是汾河太原城区段由北向南贯穿太原市区,沿途接纳了多条支流及工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汾河主干道的生态环境,还需要从汾河流域的各条污染严重的支流着手。南沙河作为贯穿太原市的汾河支流之一,是集行洪、防涝、灌溉于一体的常流河。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大量污废水排入南沙河中,致使河流水质恶化,严重影响了沿岸景观和居民的身心健康[2]。着力解决太原城区段南沙河的生态环境,能为解决汾河生态环境问题提供参考依据,因此南沙河生态环境的治理刻不容缓。

水体中污染物总氮、总磷含量是反映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指标。如果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大量而连续地进入湖泊、水库及海湾等缓流水体,将提高各种水生生物的活性,刺激它们异常繁殖,继而带来一系列的严重后果。重金属污染物一般具有潜在危害性,电镀、制革、防腐、燃料等工业中的重金属如:镉、铬、铅等对环境有很大的毒害作用,影响着生态环境,并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威胁[3,4]。传统处理废水中污染物的方法,运行费用和原材料成本相对过高。所以环境科学工作者更加注重研究用生物吸附法去除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对很多微生物如:根际微生物(Rhizosphere microorganisms) [5],酵母细胞(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6]等去除重金属离子的性质已进行了研究。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盐能够被水生植物吸收转化,而微生物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7]。研究微生物与污染物的相关性能够有效利用微生物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从而更加有效、科学地利用生物吸附法。

通过研究太原城区段汾河支流南沙河水质特征,分析水体微生物与水体污染物之间的相关性,对于利用水体微生物有效吸附、降解水体污染物具有重要的意义。试验结果将更准确地反映水体污染物总氮、总磷、镉、铬、铅与微生物种群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总氮、总磷、镉、铬、铅污染水体的微生物修复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本研究对南沙河生态环境的恢复、沿河工业合理布局、缓解水资源短缺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水样采集方法

本试验水样于2010年4月至2012年1月分别采于市区南沙河上游到下游四个断面,即南沙河与东岗路交汇处河水S1、南沙河与并州路交汇处河水S2、迎泽公园南门口处南沙河河水S3和南沙河与滨河东路交汇处河水S4。

1.2 微生物计数方法

南沙河水体微生物生物量分析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分别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培养细菌,高氏一号培养基培养放线菌,马丁氏培养基培养真菌[8]。

1.3 样品预处理和污染物测定方法

总氮(TN)含量的测定:用氢氧化钠溶液或硫酸溶液调节pH至5~9制备样品,后采用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GB11894-89)测定;总磷(TP)含量的测定:采集500 ml水样后加入1 ml硫酸调节样品的pH值,使之低于或等于1,或不加任何试剂于冷处保存,再采用钼酸铵分光光度法(GB11893-89)测定;重金属镉、铬、铅含量的测定:取污水150 ml,在电热板上缓缓加热浓缩至约5 ml,加入10 ml HNO3和5 ml HClO4在电热板上加热消解,待棕色烟雾消失后继续加热,浓缩至约5 ml,将样品移入10 ml容量瓶中,用二次蒸馏水定容,最终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7475-87)测定样品中的重金属镉、铬、铅含量[9]。

1.4 数据处理及污染评价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Excel 2003完成,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采用SPSS15.0数据统计软件完成。

第6篇

【关键词】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承保现状;承保约束

一、环境污染事故的特性

在目前中国再保险体系和相关法律尚未完善的情况下,保险公司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承保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环境污染事故自身特性的制约。

(一)环境污染损失的巨灾性

环境污染大体上可分为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三类,这些污染都具有扩散性,会随着空气、水等媒介迅速传播。环境污染的扩散性导致其在某种情况下可能引发巨灾损失。环境污染事故导致的潜在巨大损失远远超出了保险公司的风险承受能力,导致保险公司或者不提供此项业务,或者通过规定最高赔偿限额的方式承保。

(二)环境污染危害的潜伏性

污染事故发生后,有毒有害气体、核泄漏和石油污染等对自然界和人身体机能的影响具有潜伏性。在事故发生短期内,潜伏性污染造成的危害并不会立即显现出来,无法对其进行准确评估,但在其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污染将会对生态环境以及人类后代产生持续影响。危害的潜伏性使得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在事后赔偿过程中会面临索赔时效的问题。

(三)跨国环境污染事故中法律适用的不确定性

跨国污染事故由于涉及的利益相关方众多,赔偿处理时各方从自身利益出发要求适用的法律也不尽一致,导致其责任划分及法律诉讼往往要耗费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在跨国污染的情况下各国政府或者出于尊重或拉拢民意,在处理时往往会通过政治手段来解决。政治的介入使得重大跨国环境污染事故的处理面临有法不能依的尴尬局面,导致赔偿的范围和金额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在不限定最高赔偿金额的情况下,保险公司不敢承接此类业务。

二、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承保现状分析

(一)承保标的以突发、意外事故为主

我国现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承保范围限于突发性污染事故。环境污染事件既有突发性的,也有渐进性的。从发生概率角度分析,渐进性污染事故的发生概率往往高于突发性事故,只是因为短期内难以显现损害后果而容易被忽略。保单将这一类风险排除在承保范围之外,抑制了企业投保的积极性。而投保人数量的减少必然导致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无法满足大数法则的要求,承保的环境风险无法合理分散,给经营这种保险的保险公司带来巨大风险,进而制约保险公司开展这项业务,最终使得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进入恶性循环,难以为继。

(二)保单条款与保险赔付由于法律依据不同存在矛盾

发生污染事故后,对第三人的民事诉讼及赔偿,以及被保企业和保险公司所处立场的不同而导致的诉讼费用及随后的民事赔偿,是责任险条款设计中最关注的问题之一,而由于我国环境法律体系与保单条款基于的英美法律体系有相当大的不同,使得事故发生后,对保单的诠释与我国现存法律体系相悖,被保人、保险人以及损失人之间存在潜在矛盾。

(三)损害评估技术不高

损害评估技术不高影响保险费率合理厘定以及承保范围的扩大是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面临的难题。由于缺乏环境风险评估方法,环境风险的识别和量化难度很大,而且行业和企业间的差异也比较大,保险公司很难判断企业的环境风险从而进行产品定价。保险市场上缺乏环境污染风险及损害鉴定、评判的机构。保险公司从保护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制定赔偿条款,导致大多保险产品出现赔偿范围窄、免责条款过多等问题。

(四)新环境保护法的出台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发展带来机遇

新环境保护法按日记罚、将规划和政策的环境影响评价纳入了法律、确定了公益诉讼的可能性等规定都对环境风险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境风险企业对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需求将显著增加,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发展带来机遇。

三、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承保约束优化建议

(一)对环境风险企业进行合理分类、确定承保范围

环保部门应联合保险行业协会、保险公司等机构对风险企业进行合理分类,构建一个既科学又实用的企业环境风险等级系统。按生产系统、储运系统、风险源强弱和行业环境风险集中度,对环境风险企业所在的行业进行分类,确定行业的环境风险级别。对同行业企业按照地域环境、风险管理、应急救援、生产工艺流程、设备新旧等进行分类,确定环境风险企业的风险级别,为保险公司确定承保范围和保费厘定提供技术支持。

(二)将逐渐污染事故纳入承保范围

因污染而造成民事赔偿的不仅仅限于突发性污染事故,还有逐渐性污染事故,污染物累积到一定程度,同样会对第三人造成人身或财产损害,且后者出现的频率和损失额要比前者大得多,因此对持续性环境污染事故给予保险也是客观需要。

(三)国家对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优惠政策应逐渐转移到损失赔偿方面。

国家可以通过建立强制的超赔责任保险机制来进一步管理和鼓励保险公司对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承保积极性。即通过被保企业、承保公司和国家补贴三方比例缴纳超额责任的保费,并委托商业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对其进行商业承保,在商业污染责任保险的最高赔付额以上,再附加一部分的损失赔付比例。这样既能够使保险公司的赔偿风险降低,拉低保费,又可以通过强制投保的方式,对国内污染企业排污和控污数据进行量化,有助于社会污染边际成本的统计和控制。

(四)培养专业环境风险核保理赔公估人,促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发展。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核保和理赔具有特殊性、复杂性。保险公司自身进行核保理赔的难度很大,培养统一专业的环境风险核保理赔人能够更好的促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发展、解决保险公司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方面人才欠缺的现状、提高保险公司的承保能力。

参考文献:

[1]朱砚博.关于我国环境侵权救济社会化的思考[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4,01:111112

[2]黄英君,赵雄.我国政策性科技保险的最优补贴规模研究[J].保险研究,2012(9):6475

第7篇

[关键词]突发性环境污染;应急监测;处理和建议

中图分类号:X5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1-0230-01

石化企业是以对石油天然气进行化学储藏、提炼和加工为主的工业企业,在进行工业生产时,会产生大量的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危险化学品和工业废料,在进行上述有毒有害危险化学品进行运输和排泄废物时,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产生重大的突发性污染事故。这种污染事故会对周围环境产生极大的危害,使周围的环境受到严重的污染。因此,石化企业要严谨的对待石化生产过程中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并对其进行应急监测,通过应急监测及时的解决环境污染事故。保证周边环境的安全和稳定。

一、应急监测在石化企业突发性环境污染中的应用价值

应急监测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石化企业突发性污染事故的严峻性中,石化企业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主要有以下几种特性:首先,是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突发性,石化企业的污染物排放没有固定的方式和途径,在发生事故时,突发性环境污染会在不固定的位置上大量的排放高危险性的污染物,对环境造成不可估量的伤害。其次,石化企业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污染物成分复杂,主要成分包含液体、气体和固体。气体中包含了大量的有害气体,包括一氧化碳、硫化氢、氯气、氨气等,一旦暴露在空气中,会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液体中则含有大量的耗氧物质,一旦进入到周围环境中的自然水体中,就会急剧的恶化自然水体的水质,使水中动植物大量死亡,进而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最后,石化企业的突发性环境污染的另一特性是范围广泛,污染物一旦大量进入周围环境,对周围大面积的环境都会造成影响。可见,石化企业的突发性污染事故具有非常高的严峻性。而应急监测的主要内容就是对上述环境污染进行监测,确定污染出现的地点和污染的影响程度,分析污染物的成分,从而进一步的解决污染,减少对环境的伤害。

二、石化企业突发性环境污染应急监测应对措施及处理方法

2.1 确定污染因子

石化企业的污染源和危险品种非常多,具有多种形态、多种传播方式、大面积出现的特点。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出现时迅速的对污染因子进行判断和辨别,能够有效的提升对污染物进行处理的速度。石化企业的最主要两大污染源是水污染和空气污染,主要的污染物成分为一氧化碳、硫化氢、氯气、氨气以及耗氧物质等。不同的污染物需要经过不同种类的控制措施,因此,对污染因子的判断是应对突发性环境污染的基本工作。企业的环境监测系统应该能够迅速的启动应急监测设备和工作流程,通过应急监测及时、准确的判断污染物的种类、浓度、以及可能的污染范围和发生的其他环境问题。以便通过有效的监测,从而达到控制事故情况,减少事故危害的目的。

2.2 采样点位的布设

水污染和空气污染都属于是发散式的污染,污染物进入空气或水体后,会迅速的扩散到水体和空气中,并且无法明确的检测到污染物的扩散范围。因此,对环境污染的采样点的布设,就是找到污染物传播范围、确定污染物的传播速度的重要手段。环境空气应急监测点的设计应该设计在污染发生的地方,确定污染源后,在静风的情况下,将监测点放置在离污染源最近的地方,在有风的情况下,将监测点反之在上风向的位置上,并且特别是当周围出现医院、居民区、学校甚至是商业繁华区时,要将监测点设置在这些区域周围,以便确认环境污染对这些地区的影响,在气候条件对污染的监测产生影响时,要采取更加密集的检测方式,可以采取网格布点、轴线布点和扇形布点等方式进行空气采样。在发生水污染时,需要在水污染源头设置监测点,并建立事故污水收集池。并在接触到饮用水源或牲畜水源地等地区时,对上述水源地进行设点监测,成立应急监测小组,保证水源地的污染最小化。

三、企业应对突发性环境污染的合理化建议

3.1加强石化企业生产工作中的环保宣传力度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往往是企业对生产安全重视程度高,但对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以至于在生产中产生突发性的环境污染事故。在进行生产时,企业应重视环境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对环保的宣传。在出现突发性污染事故时及时的通知相关的环保部门对环境污染源进行解决和处理,并对已经受到污染的环境进行改善,一旦错过了敏感点的监测时机,对环境污染的监测和处理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3.2加强石化企业应急监测的配套装备

应急监测时,需要多部门的人员对污染源进行布点、采样、追踪和监测,因此,需要大量的交通工具、检测设备以及联络设备。以便随时的报告情况、改变方式,调整位置等工作。在事故现场污染物浓度高的情况下,需要对检测人员进行防护设备的配备。这些都需要企业对配套设备进行充分的准备。

3.3石化企业监测技术人员的水平提升

石化企业的突发性污染事故出现的时间不固定,呈现突发性的特点,如果监测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不到位,应变能力不强,就会影响到突发性污染事故的监测工作的结果,进而影响到整个污染事故的处理。因此,要对石化企业应急监测技术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和大量的实战演习,以得到良好的技术熟练度,充分的提升石化企业突发性污染事故的处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曾建.浅谈化工企业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J].能源与环境,2014,06:68+70.

[2]郭艳.化工企业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J].北方环境,2013,06:138-140.

[3]何兆华.石化企业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种类及应急监测对策[J].安徽化工,2014,01:56-57+62.

[4]钟贵江.探讨环境监测如何有效处理突发环境污染事故[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01: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