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2 16:18:53
序论:在您撰写简述德育的内涵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建设内涵内容内功
职业技术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新兴学科。随着当今国家和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广泛关注,职业技术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已经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在解释职业教育现象、影响职业教育的实践中发挥着积极作用。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如何进一步发展、成熟,成为职业教育学研究者们思考与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关于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成果也相继出现。但目前关于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建设的众多研究成果,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的论述,针对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实践研究却是凤毛麟角。本文从学科的本质和构成要素人手,结合天津市重点学科“职业技术教育学”多年来学科建设的经验,以期为本学科寻找一条科学发展之路。
一、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建设之内涵
何谓学科?对于“学科”一词,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会有不同的界定,较有代表性的定义主要从有下几个角度:一是从学科与科学知识的关系角度将学科定义为“按照学问的性质而划分的门类”①;二是从学科与教学的关系角度,认为“学科是教学的一种组织形态”②;三是从学科与知识以及教育的联系角度,认为“学科(discipline)”是“A branch of knowledge,typically one studied in higher education”(知识,特别是高等教育中学习的知识的一个分支)③;四是从学科的根本特征角度理解,“学科是主体为了教育或发展需要,通过自身认知结构与客体结构(包括原结构和次级结构)的互动而形成的一种具有一定知识范畴的逻辑体系”④;五是从学科形成的条件来理解,认为“学科应具备其理论体系和专门方法的形成;有关科学家群体的出现;有关研究机构和教学单位以及学术团队的建立并开展有效的活动;有关专著和出版物的问世等条件”。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我们认为,职业教育学科是指在独特领域、项目和平台上对研究对象、研究范式、研究体系和研究学派的构建。实践上主要指学科分类、科研项目和学术平台的整合;理论上主要指其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范式、理论体系和研究学派的集合。⑤
何谓学科建设?学界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从社会需求角度出发,认为学科建设主要指“学科主体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科发展的规律,结合自身实际,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促进学科发展和学科水平提高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⑥;也有的学者从学科本身理解,认为学科建设“就是按照一定的学科方向,对学术队伍和学科发展条件进行规划与建设,从而形成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综合实力。”⑦通过对学科与教育要素的关系分析及对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的认识,我们认为,实践层面上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建设是指对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培养“双师型”的创新团队,培植“双赢性”的研究机制,培育“双元制”的创新平台,旨在促进培养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所急需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双高”应用人才的进程。
数字图书馆的内涵与特点
所谓数字化图书馆,就是指图书馆采用现代高新技术所支持的数字信息系统,对图书馆各种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存贮和传输。也就是说,数字化图书馆运用计算机系统管理各种载体文献的加工与服务,并通过现代化网络技术组织用户访问馆外数字化文献信息,如电子期刊、声像资料、多媒体资料等。同时,数字化图书馆还将通过广域网、局域网与办公室、宿舍、家庭等联结,让人们非常方便地、快捷地共享文献信息资源。
数字化图书馆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馆藏数字化:即图书馆利用信息存贮技术把各种媒体信息加工成计算机可识别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形成电子文献,实现知识信息载体的革命性变革。
传递网络化:即利用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环境,数字图书馆可以为用户提供高速跨库连接的信息存取服务,实现更大范围的知识信息交流和获取。
资源共享化: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打破了地域界限,使图书馆的联合在网上实现,各信息服务系统相互融合,用户能随时随地与任何系统相交互,促进信息资源的合理流动,实现广泛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
操作电脑化:图书馆各项业务流程采用计算机技术管理,提高了图书馆工作效率和质量。
服务社会化: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适应用户需求日益社会化的发展趋势,打破传统图书馆对读者的种种限制,如身份、年龄、职业等,从多角度满足用户的需求。
馆藏特色化: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信息服务是一个联系紧密的大系统,各个图书馆只是其中的一个节点,图书馆把自己最具特色的信息资源编成数据,通过网络奉献给读者,共同担负起传递信息责任。
数字图书馆的核心功能是提供有利于知识创新的信息资源、手段和环境。
以图书馆为中心建设数字化图书馆网络体系
由于数字图书馆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技术更新又非常快,因此,图书馆不可能去开发数字图书馆的尖端技术,也没有必要争先作为新技术的实验场。数字图书馆的范围非常广,图书馆应着眼于自身的目标定位,立足于自身的优势,选择和引进必要的软件和技术,逐步向数字化图书馆过渡。
应以发展读者服务体系为数字图书馆建设的中心任务。读者服务是数字图书馆存在和发展的根基。建立和发展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体系是图书馆置身于数字图书馆时代最为显著的特征和义不容辞的责任,数字图书馆需要建立的读者服务体系主要包括:
集成的检索体系:指针对图书馆各种媒体资源的统一检索体系。包括各检索系统的集成、不同检索界面检索方式的集成。
集成的服务体系:指将图书馆传统的服务和借书、还书、参考咨询等与网上服务、电子服务、语言服务进行集成,形成统一服务体系。
馆际协作的体系:指在数字图书馆时代,“图书馆”已经突破单馆的概念,必须进行广域的合作,这种文献不仅限于普通文献,还应扩展到电子资源服务和知识服务。
与相关服务体系的整合。数字图书馆与其他服务系统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电子信息交流和商务活动日益频繁。数字图书馆要利用其他系统所提供的服务手段,进一步方便读者。
个性化的服务体系。个性化服务是数字图书馆发展的动力。在读者服务体系中追求个性化就是要在资源的创建、资源提供、资源增殖过程中,不断吸引读者,不断激发并借助于读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读者创造个性化、多样化的数字图书馆环境。
应以资源加工整合为数字图书馆建设的主攻方向
所谓加工,就是突出资源的确定性,通过图书馆普遍采用的元数据,对资源进行详细描述,并提取特征资源,帮助读者对资源进行鉴别。元数据的建立有利于,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
图书馆资源整合主要包括:图书馆馆藏目录的整合;多媒体电子资源与传统纸质资源文献的整合;本馆资源与其他馆资源的整合。在加工整合过程中,应以业已形成的联机编目为基础,发展大范围的各类资源的合作建设,形成广域网上的传统文献资源与电子资源的共建共享体系。
以改革创新为突破口创造数字化图书馆发展环境
图书馆现行的管理理念一直阻碍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而图书馆有限短缺的经费与出版物无限增长的矛盾一直困扰着图书馆界。图书馆要顺应信息时展的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思想观念的变革
传统的思想观念是以书为本,图书馆的主体是书,图书馆的业务活动围绕着书而展开,从采编典藏到借阅,工作重心在“藏”上,一切业务活动,都是围绕着收藏保存图书这个核心展开的。以人为本,是指图书馆的工作重点以读者服务为中心,图书馆的所有业务工作自始至终贯穿着人本位的思想。思想观念从以书为本向以人为本变革,收藏结构、服务内容、服务方式都将随着社会和读者的需求变化而变化。图书馆与社会和读者的联系将更加密切,其业务活动将始终围绕着社会和读者需求而展开。
管理体制创新
传统的管理体制突出图书馆各部门管理、层次管理。新的管理体制主张多功能一体化管理,寻找各工作环节的协同运作。要加强统筹规划,逐步建立起统一协调的发展机制,建立统一高效的宏观管理与协调机构。
管理技术创新
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图书馆将向数字图书馆方向发展,不再仅仅是一个保存资料的藏书楼,而是用最先进的技术手段,利用所拥有的文献资源为读者提供信息情报的服务机构。技术创新的对策有以下几个方面:
建立多媒体图书馆。多媒体图书馆是以多媒体电脑,控制一系列多媒体设备,对各种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信息媒体进行处理、传递、存取,为读者创建图文并茂、音响逼真、色彩自然的高级视听环境。多媒体电脑为图书馆的现代化管理和信息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建立无墙图书馆。无墙图书馆又称分布式图书馆,是信息资源电脑网。为用户提供快速查找和共享知识的手段。
建立虚拟图书馆。人工智能电脑可以实现虚拟现实传真技术,例如可以模拟战斗机、博物馆、图书馆等,这种模拟的图书馆就是虚拟图书馆,这是比多媒体电脑实现的高级视听环境更复杂、更进一步的传真环境系统。
重组业务流程,寻求支持数字图书馆的合理机制
积极调整文献信息资源结构,使之更趋于合理。图书馆作为信息资源的主要集散中介,如何综合开发自己所拥有的各种类型的信息资源,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加工,使之成为特定用户对象需要的情报资源,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这要求一方面要不断提高纸质文献的入藏质量,努力提高其利用效率;另一方面,逐步把馆藏资源建设转移到数字化电子文献信息资源及多媒体的建设与开发上,变静态收藏为动态收藏和网上获取,以满足读者的多方需求。
重组图书馆业务流程,建立面向用户快速反应的运行机制
在自动化、网络化条件下,图书馆应突破传统的展示业务流程的管理机制,重组图书馆的业务结构体系,建立起以自动化为中心,面向社会、能对用户需求作出快速反应,并能解决用户实际问题的运行机制。具体应弱化以采编流程为主导的管理环节,建立起以用户服务为主导的业务体系。图书馆工作重心应由一般的借还服务向咨询服务变革,工作人员应对知识和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和综合工作,开展深层次的信息加工和参考咨询工作。
建立一支适应网络化发展的专业化管理队伍
我们所处的发展阶段
1. 从自身的发展看,我个人认为中国的大学目前正处在一个阶段性质变过程,或者说,我们的大学经过“985”、“211”的建设正在产生一个质的飞跃。从我们自身发展来说,有大量的数据和事实来说明这一点。许多高校在最近几年“985”和“211”建设以后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这种变化虽然是缓慢发生的,但却是令人振奋的。除了刚才谈到的毛入学率超过20%,硕士生、博士生都有大幅度的增长等等这些量化的指标之外,还有一些质的变化。这种质的变化潜移默化地表现在老师的群体当中,也表现在我们学生群体当中。比如说给我感触比较深的,我们的老师在谈论到关于学科建设、科研方向的时候,对国外目前发展的动向,对目前世界发展的最新成果,对世界知名的科学家正在研究什么、我们这个学科国际上谁做得最好,正在研究什么,对这些东西了解得越来越深,而且我们的老师在做自己学科规划的时候会自觉地以这些样板作为自身的学习榜样,来规划自己学科发展。老师在确定研究方向、申请研究课题的时候,也会自觉地把目标定位到世界先进水平这样一个目标上来,并做出了一批高水平的成果。这种点滴的影响,让我感觉到我们的大学正在面临一个质变的到来,这个质变的到来是经过前期几代人的积累,正是这种不断的积累使得现在我们的大学有实力有资本来谈论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这样一个基本目标。
我们中国的大学,尤其是经过“985”和“211”支持过的大学,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学术水平、学科发展水平、师资水平、确实面临着这样的一个质变的到来,包括刚才各位校长谈到的如何把自己学校定位在世界一流这样一个标准,而且在近些年要有比较大的发展。这些话可能在10年前我们不敢说,现在我们可以说,我们正在面临这样的一个质变的到来,这是从我们自身发展的现状得出的一个结论。
2. 从社会的需求看,中国的经济连续多年呈现出一个快速发展的势头,这样的发展势头要求高等学校必须跟上国家的发展步伐。如果落后于社会发展步伐,高等教育将会被社会淘汰,社会需求也要求我们要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甚至要超过社会发展的步伐,要起到引领的作用。社会需求也要求我们要有一个质的变化,我们自身不能无动于衷,我们必须要适应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对自身的发展进行适度的思考,进行适度的变革。
目前存在的若干问题
我们现阶段的高等教育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好的发展阶段,但是我们在发展中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尽管这些问题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如果我们一旦忽视了这些问题,对今后的发展会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
第一个问题是大学的社会功能被边缘化。这个问题实际上是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问题。高等教育体现育人的功能,体现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体现社会服务的功能,这三大功能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尽管我们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很迅速,但是在关于国家发展命脉的重大问题上,很少看到以大学作为主要的载体,或者以大学这一群体为载体所发出的声音。或者说我们大学学者、教授在不同的组织背景下发出了不同的声音,但是高等教育,尤其是我们国家知名大学这一群体所发出的声音微乎其微。我们的大学作为一个行业,作为一个领域,发出的声音太微弱了。但是人才和思想,恰恰是来源于高校,所以这方面我们不能不反思大学的社会功能被边缘化。这其中有社会外部环境的影响,也有我们自身不足的问题。我们没有有意识地把高等教育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把大学的资源与社会发展的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长此以往,大学在社会发展中的立足之地将会越来越少。大学本来是社会的一个思想库、知识库,一个信息中心。在社会发展中,取之不尽的信息和思想很多都是来源于大学,但是现在这些信息源往往都被分散了,我们自身没有充分的组织利用好大学的思想、知识,也就是说大学的功能没有有效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换句话说我们没有把大学自身的优势与社会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二个问题是大学的办学特色。大学的特色是大学生存之本,所有一流大学我们都能指出他们的办学特色,如哈佛、斯坦福等。一流大学不可能所有学科都是一流,但肯定要有几个或者若干学科是世界一流,这恰恰反映了大学的特色。如果我们的大学各有特色,中国的高等教育在世界舞台上会有一席之地。但现在中国大学的特色被弱化了,一所大学不可能包揽所有社会对大学的需求,而是应该瞄准某些方面确定办学方向。老百姓不清楚某个大学哪些方面比较好,这是我们自己没有做好宣传。实际上一个大学要瞄准自身一两个有特色的发展方向,就能够在社会上有立足之本,同时也能带动自身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从而促使办学质量提高。特色问题实际上也是一个办学方针问题,教育必须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必须服务于社会。
第三个问题是大学的科学评价体系问题。我比较主张对大学有一个科学评价体系,这是办学方向问题。如何对大学科学评估,不是名次高低问题,而是大学发展方向的引导问题。大学评价体系的科学化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仅仅对一流的大学来讲,把大学的精力和注意力,把老师的积极性集中到学校发展的内涵上来,是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科学规律的。英国在大学评价中会评选出若干个优秀的学科,这使得老师把精力集中到本学科的发展上,带动学校整体发展。一个学校有自己的特色学科,就会对社会有更大贡献,在世界上就会有自己的地位。评价问题实际上是办学方向问题,怎样评价就怎么引导,如按论文数评价,论文就会铺天盖地地暴增,就会使学术浮躁,不精益求精。我主张对一流大学在学科群上整体评价,这会引导大学做出学科特色,会凝聚成各具特色的引导力量,在世界舞台上有我们的声音。办学方向问题与政府和社会机构的评价体系密切相关,评估和学科评审是必要的,但要更多地把评估凝聚在一级学科(群)的内涵建设上,以促进学校整体内涵建设与质量的提升。
对“985”和“211”建设的几点建议
目前高等教育取得的成绩应该感谢“985”和“211”这两个工程的支持,不然中国高等教育不会有今天的成绩。我们应该在适当阶段把建设的成果向政府、国人进行展示,这是我们踏踏实实做出的成绩,没有必要羞羞答答,要理直气壮。我们确实在国家投入资金很少的情况下,培养了人才、拿出了科研成果,这是高等教育值得自豪和光荣的一面,也是我们知识分子的自豪。我们希望“985”和“211工程”对高等教育的贡献得到充分肯定,建议最好把“985”和“211”列入教育部长期计划,这样有利于对高等学校学科建设做好稳定持续的规划。
恩格斯给数学下了一个相对确切的定义:“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他告诉人们:只要抓住了数量关系,世事再纷繁,加减乘除皆算尽;只要建立了空间观念,宇宙再广大,点线面体可包含。数学本质在于演绎,演绎能揭示数学内涵的丰富性;没有归纳就没有数学,归纳则呈现数学的简洁美。
一、数学简洁美蕴含多元素的和谐统一
亚里士多德曾说:美的主要形式就是秩序、匀称和确定性。在数学学科领域就是特指数学内在规律,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有机统一,变与不变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放之四海而皆准可度量可陈述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数学美是一种完美和谐的、抽象形式的艺术美,是自然美在数学中的反映。
现实世界最完美的数学公式——欧拉公式之一:eπi+1=0。在这个极其简洁的数学符号所建立的公式中,自然对数的底“e”含于其中;最完美的平面对称图形圆中所隐含的圆周率“π”,也是研究圆最重要的常数含于其中;部分到整体求和的重要运算符号“+”含于其中;最公平的数学关系符号“=”含于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元“零元0”和“单位元1”含于其中(也是构建群、环、域的基本元素);使数轴上的问题扩展到平面的虚数单位“i”含于其中。通过运算规律和法则将具体运算与形式运算合为一体。
二、数学简洁美内化于以简驭繁的过程中
朴素、简单是其外在形式,只有淳朴清秀,又底蕴深厚才算得上美。美,本质上是简单性。
数学理解和运算中许多的复杂关系都归结于神奇的“1”。1是自然数的基本单位,学生在理解自然数列时,发现连续自然数每相邻两个自然数之间相差1。学生启蒙阶段认识自然数时是与实物一一对应一个一个地数出阿拉伯数字;在认识小数阶段时,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100,1000,……等份,从每一份的小数基本单位0.1,0.01,0.001,……作为认知的逻辑起点;在认识分数阶段时,把一个整体大到宇宙万物,小到层子均可视为“1”,即自然界的一切物体均可数学化为“1”;在计量空间图形大小时,均从长度单位:1m、1dm、1cm、……,面积单位:1m2、1dm2、1cm2、……,体积单位:1m3、1dm3、1cm3、……;角的度量单位1°开始。寻找“1”个单位量,我们便可以量化世界万物量的多少和空间大小,对大量的感知需要转化不同的单位量进而在比较中认知(对200000秒的认知可以转化为约几个“1日”体会时间的长短),当人们认知领域不断拓展后,会寻求更高级别的单位量进行刻画,例如,把巨大空间的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用“1光年”作长度单位。
数学问题的解决表面复杂但其本质存在简单的一面,多角度多层面寻求简洁解法给人以心旷神怡的愉悦之感。
案例1:比赛场次问题——有12人参加乒乓球比赛,人人见面共比赛多少场次?面对这类数学问题时,因个体差异可能会采用“推算”“估计”“操作”等不同思考角度尝试解决,经历足够的思考过程后,产生“从简单入手,寻求规律”这一有效策略方法。例如:采用以下画图方式发现“比赛场次等于从1起到比参赛人数少为1的连续自然数之和”的规律。运用图示推理思维方式构建找规律模型,形成以此类推的穷尽思想方法。在整个过程中体会“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哲理(如图1)。
案例2:连乘问题——每个方阵有5行,每行有4人,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犹如韩信点兵,可任意调度布阵而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如图2)。
方案一:按3个方阵布阵,先算每个方阵人数,再算三个方阵人数(如图3)。
方案二:按A、B、C列变行不变列合并1个大方阵,形如图4:
方案三:按A、B、C行变列不变,行合并1个大方阵,形如图5:
表面形式演绎复杂,但其数学本质则呈现出简洁“行×列”的乘法意义。几何直观的表达为后续长方形面积认识作了数理铺垫。
三、数学简洁美凸显于协调一致的外形上
部分与部分以及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协调一致就是美。黄金分割(黄金定律)部分与整体之间的比值是0.618揭示了人体外形美以及按黄金定律设计建筑物的外形美。
自然界存在着许多美丽的图案,透视其数学本质都归为对称性。例如美丽的蝴蝶图案、平静湖面荡起的圆纹图案等。
数学本质核心是研究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数”;二是“形”。这两个方面既保持独立属性,又存在一种完美结合,数依赖于形而直观,形依赖于数而微观。
点阵中的规律揭示出平方数的奇偶性和对称性(如图6):
满足勾股定理的一组数:a2+b2=c2,a,b,c均可用Rt直观地呈现出三者间的关系。达到数形的完美结合(如图7)。
有了二维空间的线性描述,将许多事物的变化状态直观地反映出来,形如看图找关系(如图8),一辆汽车在不同时间可能出现的各种运动变化状态用一条折线图可直观地描述出来,给学生留下偌大的想象空间。
庙宇建筑主要分为宗教建筑和宗庙、会馆性质的建筑。宗教建筑是宗教性的,是古代建筑的一部分,中国古代的宗教,主要有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重庆古镇的宗教建筑主要以佛、道为主,零星分布有基督教。而宗庙、会馆建筑则是礼制性的,主要是纪念性的祠庙、家庙、祠堂,重庆这种建筑以湖广会馆禹王宫类型的最多,祠堂较少。
在分清庙宇建筑的类型同时,也要了解重庆地区庙宇建筑形成的时间。以宗教建筑为例,佛教建筑传入中国大约是在汉代,从北方渐次传到南方。巴蜀地区早期佛寺大概是在蜀汉晚期。道教是本土宗教,源于春秋战国,东汉时期出现了各种道教组织,巴蜀地区的道教则是由五斗米道于东汉时期首先扎下根,重庆早期道教场所的代表有三清古洞。基督教在中国传教有四次,第一次在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第二次为元朝,第三次是明末清初天主教的传入,第四次是在清朝雍正五年(1727年),后以沿海通商口岸为基地迅速传播发展开来,重庆天主教堂的代表是始建于1893年的若瑟堂。伊斯兰教是我国少数民族主要信奉的宗教,传入中国的说法很多,隋唐时期国家开放,丝绸之路为伊斯兰教的传播打开了大门。重庆伊斯兰教的清真寺较少,在主城最具代表性的清真寺是在明万历年间侍郎马文升主持修建的,原分三寺,中兴路寺院为西寺,另有南寺(今重庆剧场址)、北寺(今江北区域内)。1940年,南寺被日机炸毁,1982年对清真寺进行了全面培修,建筑更具特色。宗庙、会馆性质建筑的形成时间大多跟移民潮有关。由于战乱、政权变更等原因,中国历史上有几次人口大迁徙。重庆历史上的移民分别有巴人移民建立巴国政权,僚人大迁移,元末明初、明末清初两次湖广填四川,抗战移民,三线建设移民以及当今的三峡大移民等。据考证,重庆地区历史上属巴,被中原人称为蛮夷,经济不发达,交通不便,早期移民的可能性较小。而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四川经过战乱,特别是明代张献忠屠川,导致人口急剧减少,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地移民。
移民当中以湖广行省、贵州行省等地最多,还涉及江西、福建、广西等十几个省份的居民,人口达到百余万。这几次移民是重庆地区宗庙、会馆性质建筑的始端。因为贸易等原因,很多古镇成为这些移民的聚居地,从而建设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庙宇建筑。重庆古镇的形成和庙宇建筑相互依存,因果相连。古镇的形成是因该地建有寺庙,寺庙是聚集人气的地方,开始是香客前来烧香礼佛,随之在庙宇的周边便有了各种商业行为,成了人们交流和沟通的地方。而有些庙宇则是随古镇的形成而形成的,这些庙宇建筑多建于古镇之中,基于便民的原则建造起来。现在重庆全市开放的寺庙共83座,道教活动场所13处,天主教教堂57处,基督教教堂50余座,伊斯兰教清真寺8座。
二、重庆古镇庙宇建筑的文化艺术内涵
重庆古镇庙宇建筑的文化有内在艺术内涵和外在艺术内涵。内在艺术内涵表现在精神方面。建筑艺术是社会某一时期人类思想、生活、艺术等在建筑实体上的凝固。艺术影响宗教、伦理等,这些生活理念又投射到建筑文化之中。艺术有个性,艺术作品往往体现的是建筑师的哲学观念、建筑艺术、内在审美和建筑形成的过程和思想,人类智慧与艺术结合产生了适应时代潮流的建筑。建筑并不是简单的建房子,而是一种艺术方式的表现,建筑风格的变化也是艺术风格的变化,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气息与重庆地区建筑艺术气息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外在艺术内涵主要表现在物质方面。建筑和艺术是不可分的,建筑是艺术的外在表现与载体,建筑综合了各种艺术,包括绘画、雕刻等,还融合了历史、政治经济、音乐、物理化学等,生存环境、方式及建筑技术材料都影响着艺术的表达方式。重庆古镇庙宇建筑因其生存环境的不同,所采用的原材料也不同,使建筑艺术有了更具特色的外在表现。重庆古镇的庙宇建筑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建筑中的文字、绘画、传统技艺上,超脱了功利是非,是对人生、社会现实清醒、冷静的理性思考。在讲究秩序协调、怡然自适的同时,又包含积极进取的精神。明清后思想自由受到束缚,在建筑上的表现便是中规中矩。审美艺术从由简向繁、由繁向简的过程,是功能的需要,也是事物发展的规律。重庆古镇庙宇建筑在宗教政治经济上的需要让人有了想象的空间,艺术作品的精神不可能摆脱环境的影响。其次表现在居住环境的风水艺术上。风水现在被理解为环境科学,分为自然环境和人的心理环境。在居住上追求和重视环境保护,正所谓“山水养人、人养山水”,现在来看,这其实就是朴素的生态学。
重庆将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相结合,在江河湍急的岸边山上修建寺庙,有利于对航行的人起到警示安慰作用。藻井在寺庙中的运用,饱含着古人的智慧。中国古建筑的色彩、装饰构件、群组方式等,追求自然和谐,天人合一,尊重环境,因利择宅,就地取材的原则,与音乐、绘画、诗词等相契合,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想象、领悟、意会空间。“意境”是中国古建语言独有的,追求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境界,通过宗教的形象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激发人的想象,营造出建筑语言的艺术空间。这种意以象尽,得意而戽象的理念,使人与建筑和谐地融为一体。物质与精神相互转化、互为影响,将文化与建筑,抽象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体现得彻底、涵盖得广泛,散发人文气息。
三、重庆古镇庙宇建筑文化的主要特征
重庆古镇庙宇建筑不但传承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还有着自身的区域特色。宗教建筑在引进之初,多由本地的官吏和富人将自己的房舍捐献出来作为活动场所。中国建筑从单体建筑到院落组合、城市规则、园林布置等,都有一套完善的做法和制度,形成了固有的艺术风格与构造特征,在世界建筑史上有着独特地位。可以说,从宏观到微观,从物质到精神,无不渗透着中国传统建筑独一无二的“天人合一”思想。佛寺建筑的形式非常多,有塔、寺庙、石窟等,主要是采用中国传统的建筑样式,与宫殿相似,在中轴布置主要建筑,两侧为次要建筑,以独幢形式为主。重庆古镇由于地形的原因,佛寺的形式除沿袭中国传统建筑样式外,还因地制宜,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由于佛教传播最广,信众最多,使得重庆古镇以佛教寺院为主的宗教文化特点尤为突出,表现在山地建筑文化、民族特色建筑文化、建筑材料(竹、木、石)、建筑外观装饰、单个建筑、组群建筑选址和布局,大多依山水而建等方面。宗教文化不断融入本地区,是我们认识研究古镇庙宇建筑的一个重要部分。
“世界最美的书”究竟美在哪里?
饱含温情的图书订单
在书店橱窗里,一本采用传统线装、用“编织袋儿”作为封面的书,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近日获得了“世界最美的书”金奖的图书――《订单――方圆故事》。
《订单――方圆故事》以一家书店的订单为主线,由吕重华写作、西安设计师李瑾设计、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讲述陕西西安一家有着33年历史的民营书店――方圆工艺美术社的发展故事。
抚摸封面,编织袋材质的书籍专用防潮包装纸,具有独特的质感;翻拨内页,柔软泛黄的“速写纸”增添了历史的韵味。书的左侧被“裁切”了三刀,形成四个可以翻动的小册子,每一页都是神态各异的漫画肖像。书中大量折页也“暗藏玄机”,有的裁开,还能看到隐藏在里面的老照片。这本书历经20多道人工匠心的装订与制作。
无处不有的东方韵味
此次获得“世界最美的书”铜奖的《学而不厌》,同样让人眼前一亮:浓郁的传统气息扑面而来,严谨、内敛的东方韵味展露无遗。
毛毡护封包裹着封面,毡子下方印着刻成小章的书名。解开护封,绘画装裱的封面上,水墨随着纸质的纹路自然晕开,书名的字体清新淡雅。翻阅内页,传统的宣纸印刷着中国画与书法,既柔软又富有质感。
全书书页由左向右翻阅,文字采用竖排版,高低不规则。书籍从白页开始,用黑白书法进行书写,最后又以白页结束,表达出作者周学想要传递的学习态度:学习是一种反复的坚持过程,没有终点。
《学而不厌》是一本随笔集,讲述作者对于艺术学习的思考。该书由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出版,作者是南京电视台主持人周学,设计师为曲闵民、蒋茜,书名是由著名作家莫言题写的。该书自起心、动手,再到设计、印刷,花费近两年时间。
再次回归的最高荣誉
“世界最美的书”评选活动历史悠久,代表当今世界图书装帧设计界的最高荣誉,反映世界书籍艺术的最高水平。据了解,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每年组织评选出“中国最美的书”,然后择优送选参加“世界最美的书”评选活动。
早在1950年,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苏加诺画册》就曾在莱比锡获得图书设计金奖。自2003年以来,先后有13批,共271种“中国最美的书”亮相莱比锡,其中15种图书荣获了“世界最美的书”的奖项。但金奖仅有第一批中的《梅兰芳藏戏曲史料图画集》获得过,《订单――方圆故事》是中国出版界在莱比锡第二次得到这份荣誉。
【作者简介】卓斌,江苏省宿迁市中小学教学研究室(江苏宿迁,223800)教研员,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把“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作为其基本理念之一,并指出:“开展数学应用的教学活动符合社会需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有利于扩展学生的视野”,因此“应力求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1]。无论是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还是提升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其本质都是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即培养高中生的“数学化”能力。那么,高中生的“数学化”能力的内涵有哪些?又该怎样培养高中生的“数学化”能力呢?本文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初步探讨,期待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一、对“数学化”能力的理解
1.“数学化”的思想溯源。
“数学化”思想是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在他的巨著《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一书中首次提出的。什么是“数学化”呢?弗赖登塔尔认为,人们在观察,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运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来分析和研究客观世界的种种现象并加以整理和组织的过程,就叫作数学化。简单地说,数学地组织现实世界的过程就是数学化。他指出:“毫无疑问,学生应当学习数学化;自然先在最低层次,对非数学事物进行数学化以保证数学的应用,接着还应进到下一层次,至少能对数学事物进行局部组织。”[2]按照弗赖登塔尔教授的观点,“数学化”应该包含两个层次:(1)对非数学内容进行数学化,以保证数学的应用性;(2)对数学内容进行局部的组织。
特莱弗斯和哥弗里等人经过进一步研究认为,可在“数学化”过程中区分出水平和垂直两种成分。其中水平成分是将问题运用数学的方式来陈述,即由现实问题到数学问题的转化,是把情景问题表述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垂直的数学化是运用数学工具着手处理,即在数学范畴内对已经符号化的问题作进一步抽象化处理。这是对弗赖登塔尔的数学化两个层次学说的新发展。
斯托利亚尔提出数学教学活动三阶段模式[3]:(1)“经验材料的数学组织化”,即借助于观察、试验、归纳、类比、概括积累事实材料;(2)“数学材料的逻辑组织化”,由积累的材料中抽象出原始概念和公理体系,并在这些概念和体系的基础上演绎出理论;(3)“数学理论的应用”即应用理论。其中数学活动的第一和第三两个阶段的重要性并不低于第二阶段。这与弗赖登塔尔的“数学化”思想不谋而合,有异曲同工之妙。
2.“数学化”的概念界定。
基于上述研究成果,我们认为高中生的“数学化”能力是指高中学段的学生能够运用已经掌握的数学思想、方法和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碰到的较简单的实际问题和逻辑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能力。高中生“数学化”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指横向数学化能力,即高中学生具有数学地解决生活中碰到的较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指纵向数学化能力,即能够逻辑地组织所学习的数学知识,使之结构化、自动化,逐步完善具有较强迁移力的数学知识结构的能力。一般地,高中生的数学化能力可用下面框图表示:
二、高中生“数学化”能力的培养建议
1.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横向数学化的热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来自于疑问,意向产生于恰当的问题情境”。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恰当的问题背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唤醒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从而使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积极地解决问题。
【案例1】参观画展时,为了保护壁画,通常要在壁画前方用垂直于地面的透明玻璃墙与观众隔开,应该站在何处欣赏壁画效果最好呢?与参观者的身高有关吗?
如果以?^察壁画的高度为自变量,以人的身高为参数,并赋予具体数据,可以提出如下数学问题:图2是小明观看壁画的纵截面示意图,已知壁画高度AB是2m,壁画底端与地面的距离BO是1m,玻璃墙与壁画之间的距离OC是1m.若小明身高为am(0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主要通过生活问题、相关学科问题以及课题学习等途径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生活问题的乐趣,感受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魅力,从而产生“数学有用,数学能用”的数学应用意识,激发横向数学化的持续热情。
2.注重数学阅读能力培养,夯实学生横向数学化的基础。
斯托利亚尔认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在高考中,数学应用题得分率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题目的文字表述偏长,而学生的数学阅读理解能力较差,不能准确地、完整地弄清题意,不能灵活地实现数学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表语言之间的转换,难以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这种现象说明培养数学阅读能力是提高学生横向数学化能力的重要基础。
为此,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措施来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1)培养学生数学阅读的良好习惯。首先,教师让学生明白数学阅读的重要性,让学生感到通过阅读能成功地学会一些东西,以此提高学生数学阅读的自觉性。譬如,高中新教材中增加了很多阅读材料,教师应合理有效地利用,既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够渗透数学文化。其次,指导学生在数学阅读时,尝试去欣赏和感受数学语言中蕴涵的简单美、对称美、和谐美,或者发现并提出自己的问题,或者尝试解决所给出的问题,获得一种阅读成功的愉悦感。
(2)注重数学教科书的阅读。数学教科书是数学教材编写专家在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但是,在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忽视教科书的现象,教师往往在讲授内容之后才让学生翻开课本,做练习,布置课后作业,仅把教科书当成习题集。其实,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地提出,教师必须“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这是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最重要抓手。
(3)注重多种数学语言互译的训练。数学语言包括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表语言三种形式,灵活地实现三者之间的转换,是数学阅读有别于其他阅读的最显著特征。高中新教材尤其注重这三种数学语言之间的切换,例如立体几何中的每一个公理、定理和性质几乎均以三种语言的形式出现。此外,还要重视培养学生“说题”的习惯。所谓“说题”,就是让学生通过阅读问题所呈现的数学材料,然后分别说出问题的已知条件有哪些?所求的结论是什么?涉及哪些数学知识?拟采用的数学方法和解题思路是什么?说题过程是学生统揽全题,找准问题的要素,剖析关键的词句,探索解题思路,预测解题步骤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形成个人见解的思维过程。我们的教学实践表明,训练学生说题,是一条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转译能力的有效途径。
3.加强数学抽象思维的训练,突破学生横向数学化的难点。
数学抽象是指从研究对象中找出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而舍弃事物的其他属性的过程。数学概念大都是一系列实际问题的数学抽象物,数学原理也都是一系列实际结论抽象概括的结果。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尝试挖掘蕴涵于数学材料中的抽象过程,增加学生数学抽象的实际体验,帮助学生突破横向数学化的难点。
【案例2】“哥尼斯堡七桥问题”。哥尼斯堡城位于普雷格尔河的两岸,河中有两个小岛,共有七座桥连接小岛和两岸(如图3),城中居民每到闲暇的日子就喜欢漫游全城,于是有人为了旅游节省时间,就提出如下方案:能否设计一条环游路线方案,从某地出发经过每座桥一次且只经过一次再返回到原地的路线?
著名的数学家欧拉用四个点表示河岸和小岛,用七条线段表示七座桥,将其连接(如图4),把问题的本质表述为:是否存在从某点出发经过每条线段一次且只经过一次又回到原点的回路?
加强高中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一是利用多种情境,充分展示数学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二是利用题组教学和变式教学,对学生进行数学抽象概括能力的强化训练。
4.完善学生的CPFS结构,实现知识点的纵向数学化。
南京师范大学的喻平教授把由概念域、概念系、命题域、命题系形成的结构,称之为“CPFS”结构,并指出:学生的CPFS结构存在个别差异,优良的CPFS结构是完善的认知结构的必要条件,能促?M问题的成功解决。[4]我们认为,完善学生的CPFS结构,是培养其局部数学知识纵向数学化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案例3】学完“等差数列”以后,我们提出问题:写出一个数列{an}是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
通过思考这一个开放性问题,得出以下结论:(1)an+1-an=d(d为常数);(2)2an+1=an+an+2;(3)an=an+b(a,b为常数);(4)Sn=an2+bn(a,b为常数)。从而促使等差数列概念的网络结构在学生头脑中储存下来,形成丰满的概念域和命题域。
【案例4】学完“空间直线和平面”这一单元后,学生普遍感到其中的公理、定理、性质特别多,很琐碎,易混淆。于是,我们就引导学生对这一单元知识体系进行纵向数学化,通过绘制如图5所示的结构图建构线线、线面和面面之间转化关系,促使学生形成认知结构。
实践表明,学优生和学困生在数学知识的表征上具有很明显的差异。学优生头脑中的知识是按层次排列的,有很清晰的条理性和逻辑性;学困生的则是水平方式排列的,知识显得比较零散和孤立。因此,教师应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纵向数学化,形成一个有层次、有条理的认知结构。
5.引领学生绘制知识树,实现章节知识体系的纵向数学化。
波利亚认为:“货源充足和组织良好的知识仓库是一个解题者的重要资本。”在章节复习时,我们通过引导学生绘制“知识树”,培养其纵向数学化的能力。所谓“数学知识树”是借用树的主干、支干,叶子和果实等形象地表示章节知识结构在学生大脑中生成的图式。绘制数学知识树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重新阅读数学教材,重温做过的数学例习题,能够把书由厚读到薄,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有序的、容易被激活的数学认知结构。
【案例5】以“数列”一章为例。本章知识树大致有四个层次的知识序列:第一个层次是该章的三个知识主干,即一般数列,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以等差数列这一主干(第二个层次)为例,又包含三个支干,即定义、通项公式和前项和公式;以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这一支干(第三个层次)为例,又包含三个公式,即Sn=■,Sn=na1+■d,Sn=an2+bn;第四个层次是指策略性知识,即第三个层次中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倒序相加法,方程思想和函数思想。这样,一棵枝繁叶茂的数列知识树就牢牢地扎根于学生的脑海中。
6.倡导数学互动与交流,提升学生纵向数学化层次。
在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形:学生对自己所掌握的数学知识不能准确地表达出来,对自己不懂的地方也提不出明确的问题。我们认为这种现象表明学生不习惯进行数学交流,也不善于数学交流,不能够逻辑地组织所学习的数学知识,使之结构化、序列化。
我们认为,提升学生纵向数学化层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主要有以下一些具体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