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中医临床基础范文

时间:2023-08-02 16:18:48

序论:在您撰写中医临床基础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中医临床基础

第1篇

为了帮助读者应用经方,文章将经典配方的用量作了换算,推荐处方用量是普通成人1天用量,老人、小儿等用量请斟酌。由于用量問题非常复杂,涉及患者年龄、性别、体质、治疗疾病的种类以及病情轻重程度、药材质量及加工、药物的配伍及剂型、服药方法等诸多因素,推荐处方用量只能供临床参考。使用某些含有附子、麻黄等药物的经方,更应谨慎。

本系列连载文章都是经方中的重点方、基础方、常用方。我们的目的就是希望这些经方,能为基层中医师提供一些处理基层常见病、多发病的经方及其运用技巧,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运用经方提供基础。

为方便基层使用并避免歧义,文章内容避开了传统中医方剂理论或病机病因等解释性的学说,重点在“是什么”“如何用”两个問题上,其目的是希望读者能较快上手,提高临床可操作性。

经方不是中医的全部,但却是中医临床的基础;推广经方不仅可以为社会提供安全、有效、经济、简便的医疗服务,而且有利中医开展经验总结、临床科研和学术传承,是一件利国、利民、利医的大好事。

经方医学简介

经方安全、有效、简练、价廉,是比较适合在我国基层推广的中医适宜技术。但《伤寒杂病论》原文中许多方证内容较为简略,常为不完全性表述,实为冰山一角。

经方的主治称之为方证。方证主要由疾病与体质状态综合而成。对病用方,是取效的前提。但许多经方并不是对某一种病有效,而是适用于一类疾病,这种经方主治的疾病种类,也称之为主治疾病谱。疾病名有中医历代相传的,也有现代医学的诊断。其中,现代医学疾病诊断明确规范,疾病的转变预后清晰,对于有效地使用经方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体质状态由患者的体型体貌(解剖结构特点)、心理行为特征(精神心理类型)、好发病证(生理病理倾向)等内容构成。明确经方的适用体质对于安全地使用经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临床用经方力求方证相应,所谓“有是证用是方”。

经方的结构极为严谨,所以用经方尽量用原方。原方不仅效果好,口感好,更有利于临床经验的总结、交流和传承。当然,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疾病夹杂的情况下,经方也可以加减。

第2篇

本课题对中医经典原文与之相对应的临床病案进行研究。中医经典课以前采取教师板书口述和学生背记为主,现如今虽已开展多媒体教学,增加了教学的信息量,但这些方式让学生被动吸收,在一定的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改革中医经典课程的教学方式是非常必要的、迫切的。况且目前由于学院离教学医院较远,课间见习无法正常进行,学生对所叙述病证没有完整的体会。通过本研究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病案数据库建立,可以将病案教学法运用于教学中,把古今验案、经方验方成功治疗各类疾病之实例,落实到各个教学内容中。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弥补了课间见习的不足,使理论更好地结合临床实际。近几年在课堂讲解中运用病案教学法往往收到满意效果[3],也证实了病案数据库建立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其意义在于:①培养学生的临证思辨能力,理论更好地结合临床实际。通过病案数据库建立与应用,缩短了课堂与临床的距离,不但有利于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还有利于贯彻启发性原则,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②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通过病案数据库建立与应用,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对常见病、多发病、疑难杂病的综合分析与处理能力,为提高临床各科辨证论治水平打下坚实基础,实现培养有创造力的实用型中医临床人才的目的。③填补中医临床基础课程病案数据库建立的空白。通过病案数据库建立与应用,中医临床基础课程组可以建立古今验案、经方验方的数据库;同时编写出中医临床基础病案教材,应用于教学。

2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

《温病学》《伤寒论》《金匮要略》是高等中医院校中医、中西医等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中医临床各科的综合提高课,且为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范畴。通过经典原文讲解与病案式教学法讲授课程使学生掌握中医临床基础课的基本理论和观点,掌握外感、内伤杂病和外感温热病的证治规律及理论与实践运用,拓宽临床思路,提高对常见病、多发病、疑难杂病的综合分析与处理能力,为提高临床各科辨证论治水平打下坚实基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背诵基础没有打好,中医临床就如同空中楼阁。经典医著成书己久,文字古奥难懂,语义有丰富性模糊性等特点,常常有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现象。而现代学生在古文字方面的修养远不及古人,因而对经典医著的理解存在不小的难度,而且中医经典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几乎没有必然的联系,因此必须死记。研究的目的就是要解决经典原文与临床实践的问题。

“死记硬背”一直是教育界人士批判的对象,认为“死记硬背”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想象力和创造力。但一味地放弃“死记硬背”的做法,正是当今中医教学的一大失误。单纯以经解经,以解释清原文内容为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远远不够的。现将原文讲解与临床外感、内伤杂病和外感温热病治疗的古今验案、经方验方相结合,可使许多中医知识能在潜移默化中融会贯通,成为自己的知识,其所包含的巨大价值将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得以体现。根据《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篇章中的病证、条文所涉及的方药,收集对应运用的古今验案、经方验方。利用学校网络资源的有利条件,可以组织研究生和授课班级学生﹙或对经典感兴趣的学生﹚共同参与。课前要求预习篇章内容,授课教师上课讲解条文含义,之后共同查询相关资料、展开课堂讨论,进一步详解完善条文所述内容,体会中医经典课程作为基础与临床桥梁课程的含义。课题组各位老师通过查询资料、讨论,完善数据库的建立资料。相关研究内容如下:《伤寒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等各章对应典型医案。《温病学》风温、春温、暑温、湿温、伏暑、秋燥、冬温等对应之典型病案。《金匮要略》内科、外科、妇科病的病案研究。收集每一种病的每一证型的原文对应之典型病案。

3研究的特色和创新点

特色:①伤寒、金匮、温病三门经典课程是中医外感病、内伤杂病研究的理论源头。是中医的经典著作。现古今验案、经方验方医案数据库建立,挖掘祖国文化遗产,更好地弘扬中医国粹。②本研究中以中医临床基础各科篇章中各种病种为主,同时附有现代医学诊断标准相对应,中西医病名的结合更加直观清晰。创新点:①首次建立《伤寒论》《温病学》《金匮要略》经典课程古今验案、经方验方的数据库。填补中医临床基础课程病案数据库建立的空白。②将数据库应用于教学中病案讨论及本科及研究生考试题库的使用。③编写中医临床基础病案教材。

4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实施

①选择病案:以中医临床基础各科篇章中各种病种为主线,同时附有现代医学诊断标准相对应,原文下设条文所述证型、方药为辅线,条文对应证型下附收集的古今验案、经方验方。弘扬中医国粹,尤其是对疑难杂病的治疗方法的探讨,初步建立病案数据库。②优化病案:通过课题组成员及组织研究生和学生广泛地收集资料及其教师亲诊的临床资料,从大量文献和临床资料中,总结、提炼以能够密切结合临床理论和实际的病案来建立数据库的原则,共同研究探讨病案数据库的取舍资料,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③病案数据库应用推广:通过授课班级采用病案教学,观察教学效果。为完善数据库建立和编写病案教材提供基础。并为申报经典精品课程奠定基础。

5结语

第3篇

【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临床思维;培养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626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375-01

中医基础理论的授课对象是刚刚迈入大学校园的一年级新生,对于这些新生来说,中医学是一门晦涩难懂的学科。而中医基础理论就是带领学生迈入培养学生中医特有的思维方式的基础学科,是其他中医学科的基础[1]。因为中医学是一门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方法的学科,其与各学科之间都是一脉相承的,所以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对于是否能学好全部中医课程都有着积极的意义。而临床思维是医生在医疗过程中运用思维工具对患者和病证进行分析判断并最终形成判断决策,以探求疾病的本质与治疗规律的思维活动过程[2]。目前的毕业生普遍存在中医辨证能力较差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在课程的学习当中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没有跟上,要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应该从中医基础理论这门基础课程开始[3]。

1临床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现在的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目标是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即使达到了这个目标,学生也无法很好的为后几年的学习奠定一个扎实的基础,因为中医学临床思维的方法这个必须要重视的环节被忽视了。这门课是面对刚入学的新生的,而这些新生还习惯于逻辑性思维,感性认识事物,通过记忆和背诵来积累知识。中医学的思维是思辨性思维,理性认知事物,通过思考来积累知识[4]。这种思维方式的变化会让新生无所适从,造成学习时困惑较多,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

2中医学临床思维

中医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方法,中医临床思维是中医思维体系的一部分,核心就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5]。整体观念就是看待世界时用一种普遍联系,相互制约的思维方式,不仅把世界看作一个整体,还把每一个事物,每一个人都看作一个整体,而且人作为世界的一部分,不仅自身是一个整体,而且与周围世界密切相关[6]。这跟西方医学,把人体视为各个不同系统的组合来看待是有着本质的不同的。辨证思维就是在面对病人时,不光着眼于病人的“病”和“症”,更重要的是分析清楚当时病人的“证”。在中医的理论指导之下,把病人各种症状有机联系在一起并进行分类,根据中医辨证模式,对疾病现阶段的病因、病性、病位、病势做出综合性的概括,并给出明确诊断和治疗方法[7]。

3临床思维的培养方式

31强化基础知识的教育要想在浩瀚的中医知识海洋中前进,扎实的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必不可少的。这首先就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要熟练的掌握,只有教师自身业务熟练,知识丰富,才能更好的给学生进行讲授[8]。在教学时,除要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外,更要运用原有知识迁移,形象生动的比喻,还要寻找到其和临床思维的契合点并加以强调。这样就能够在理论知识的学习的同时培养起临床思维的能力。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也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对于中医临床思维最好的培养方式就是临证学习,边观察,边思考。

32多采用案例和讨论医案是最能直接反映医生临床思维的实录。通过学习案例能够贴近实际情况,有效模拟直观场景,能够克服课堂教学中从概念到概念的理论学习比较抽象的弊端,通过对案例的学习、思考和讨论能把学生代入到临床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对于中医学的兴趣[9]。在对案例学习的同时,让学生结合已学的中医理论知识,通过查阅资料,自己分析案例,辨清病因、病位、病性并得出中医初步诊断、给出治法、方药、针刺、推拿,再进行课堂讨论。教师负责对学生点评与总结。通过实践能够证明,虽然其中很多内容学生并没有学习到,但通过学生查阅资料、主动学习及教师的指导和评价,学生可以对整个辨证论治过程进行学习和理解,这种学习方式既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中医、深入思考中医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

33多临床见习中医学是实践性非常强,单纯理论学习并不能让学生对学科有一个全面充分的理解。应该让学生早一点临床见习机会,多一些临床经验。在见习之前,教师应对病例有所选择,虽然多接触不同病例有利于学生开阔见识,增加知识面,但是选择病情简单但又能突出体现某一中医理论的病例更加能够符合大一学生的知识特点,并能够加深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10]。让学生实地感受医院的诊疗氛围,自己动手收集病人的四诊信息,亲身参与辨证施治过程的讨论与决策能够让其对中医诊疗全过程留下深刻印象,建立并巩固中医临床思维。

新生入学后,就要培养,不断建立中医思维的方式,掌握辨证思维、整体思维等中医独特思维方式。当然,这种思维方式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在平日的授课和实际训练当中经常加以引导。另外,中医学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和传统文化的了解掌握密切相关,要想学好中医,需要广博的人文哲学知识,这是建立中医临床思维的基础。传统文化的熏陶对提高中医感悟能力大有裨益。学生加强中国传统文化修养对建立中医临床思维也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聂娅论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临床思维的培养[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04(72):134

[2]周立美,刘艳娇中医临床思维研究之现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1(11):1291-1294

[3]刘玉良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中医思维、兴趣和信心[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09(03):19-20

[4]韩善夯,朱蓓蓓加强实习生中医内科学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J]南方医学教育,2008,12(04):25-26

[5]朱玲玲中医内科学实习带教中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J]南方医学教育,2006,09(03):33-34

[6]魏凤琴重视《中医基础理论》思维方法教学的体会[J]中医药导报,2007,04(04):112-113

[7]段安中医外科教学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02(02):132-133

[8]张新霞,詹华奎以病案为基础的学习(CBS)教学法在中医专业本科生临床思维训练中的作用[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05(05):85

第4篇

【摘要】中医诊断学是连接临床和教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属于中医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只有熟练掌握这门学科的内容,学生们才能更好、更快的结合临床实践所得到的知识,更加牢记相关知识。这之中临床基础技能的掌握更是需要重点讲解,才能让学生更加全面的理解和掌握。

中医诊断学是架设在学校学习和临床实践中的一座桥梁,它很好的衔接了理论和实践,只有熟练的掌握这项课程所讲授的内容才能让学生们更好的完成过渡,而这之中基本技能知识则是重要的内容之一,尤其是在医学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全面性的今天,这种技能的掌握能够为做出正确诊断提供必要帮助,因此在教学中应当考虑从方法、能力方面的改革,提高相关教学质量,笔者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1 注重学生诊断技能的培养和教学

中医中的四诊——望、闻、问、切是临床基础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生从患者身上了解病情的最直接手段,熟练的掌握四诊技巧能够使医生迅速的了解患者的情况,对当前病症做出全面而客观地分析。虽然在医学科技较为发达的今天,各种仪器检查所提供的数据能够较为全面的反应患者的情况,但是并不能单纯以此作为全部依据而忽略了四诊的重要性。仪器检查所得出的数据往往是患者的表象反应,不能完全的反映出患者内在的一些问题诸如情志因素等,因此在考虑仪器检查结果的同时也应当更加注重四诊的应用和结果,更为重要的是中医药物的应用时建立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的,如果不能完整的对患者的病情做出辨证,很难对症下药,对中医治疗来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文而不详、切而不准往往是造成误诊漏诊的主要原因。因此培养学生对于包括四诊在内的基础技能的掌握是十分必要的。建议应当从两方面入手:一、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应当将重心从传统的书本教学转移至实践教学,不光通过幻灯片、CAI课件等多媒体教学,更应当让学生更多的实践,在空闲时间安排学生进行社区走访,在实践中加快知识的掌握和消化;二、增强交流,不光局限于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应当鼓励学生之间增进交流,互相探讨在学习和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对于不清晰不明了的问题积极的向老师提问,由于四诊更加注重在实践中掌握,加上患者的情况千差万别,所以要让学生做到不怕问,多发问的习惯,才能更好的掌握这门知识1。

2 注重学生辩证思维的培养和教学

辨证论治是中医理念的核心,中医理论基础是整个建立在这个核心内容上的,要让学生结合中医基础理论来理解和掌握辨证论治体系,对于患者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不要片面的下定论,对于病因、病症、寒热以及正邪分布等作出本质判断,逐渐形成完善的思维过程。在中医诊断学中,辩证思维是联系整体观和恒动观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医体系的精髓所在,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整体辨证观念,应当在教学上以分析为主,及时对于一些典型病症进行详细剖析,多提问,让学生在课堂上对于病例进行全面的分析,老师及时的对不足之处进行补充,通过互动教学来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在教学手段上可以利用多媒体来进行多实例、多分析的方式广泛教授,从两个方面强调辨证的重要性:纵向强调患者病症的发展,掌握病情的当前情况和变化规律,及时的对病情做出正确判断;横向强调相似症候之间的对比,了解和掌握各种病症的具体特点,更加准确的对病症作出诊断,不死板、不片面,更加系统的去对患者的病情做出分析。正确的思维方式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在临床辨证时做出客观的分析,因此辩证思维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2。

3 注重学生在考试中的学习和进步

在教学过程中,考试虽然不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唯一方法,却是最为方便可行的方法之一,它能够有效的将学生当前的学习成果反馈给老师,将学生掌握薄弱、不足的地方暴露出来,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和加强,因此考试对于教学成果的检验是十分必要的。传统的考试往往是采用考卷问答的形式来测验,并不能全面的测定被试者的综合能力,因此考试必须考虑如何全面的检测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建议在原有的考试形式上减少一些死记硬背的内容,在选择题、填空题的基础上增加更多需要进行辨证判断的内容,并减少单纯陈述题的比例,增加考验学生综合知识和能力应用的综合题,这样的考试形式不光是要检验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更重要的是考验他们对于所掌握的知识应用的能力。这样一来不但避免的片面的检测,同时也避免了学生养成死读书、读死书的死角模式3。提高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和学以致用的能力,从综合能力方面来提升学生。

4 注重学生对于知识的总结和应用

中医诊断学是更贴近临床的一个科目,不光需要学生牢固掌握目前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将这些知识应用于临床。在课外,鼓励和支持学生组织社区活动,以走向社会的方式去广泛的接触患者,在社区内设立课外学习点,由老师带领每周组织义诊活动,对于接触的实际病例进行实地讲解,不但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同时也将书本中的知识更加生动的表现出来,从整体方面提高教学质量。每次活动结束都要求学生进行总结和分析,对于所接触的病例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意见,在实践中应对自己学习到的书本知识,将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才能作为适应社会发展的跨世纪中医人才为社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刘晓伟.临床基本技能培养是中医诊断教学的重要内容[J]南方医科教育,2005,4(1):22~29.

第5篇

【关键词】中医中药 过敏性哮喘病 综述

过敏性哮喘是一种较为顽固的疾病,大部分哮喘患者都存在过敏现象或者有过敏性鼻炎,有过敏性鼻炎的哮喘患者发病时会出现打喷嚏、流鼻涕、鼻痒、眼痒、流泪等先兆症状。由于其症状与呼吸道感染或炎症相似,而且多发生在婴幼儿期,如若大人缺乏相关常识,在早期容易忽视治疗,也可能被误诊,导致此病伴随其终身。本文章主要以研究中医中药治疗过敏性哮喘病的研究进展,详细情况如下。

1 基础实验研究

张有志、聂惠民[1]研究《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了解到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因此,为探讨其免疫作用机制,通过加入不同剂量的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加味浸膏观察其对过敏性哮喘豚鼠支气管肺泡灌洗(BALF)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内皮素(ET-1)和血浆中ET-1的影响。将豚鼠随机分为四组,每组6只,分别为生理盐水对照组(20ml/kg)、桂枝加厚朴杏子浸膏组(8g/kg)、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加味浸膏小剂量组(8g/kg)、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加味浸膏大剂量组(32g/kg)。豚鼠致敏后第4天灌胃给药,每天1次,连续2周。结果显示: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加味与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均能够抑制TNF-α、ET-1分泌且加味后降低更明显,表明在传统配方基础上加味可达到增强药物作用的效果;而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加味大剂量比小剂量降低更明显,说明药物与作用存在一定量效关系。

冯英菊、杨甫昭[2]等人将60只豚鼠随机分为5组,雌雄各半,分别设为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和雷公藤多甙喷雾剂大、中、小三个剂量组。空白对照组使用生理盐水雾化,阳性对照组使用布地奈德气雾剂,雾化浓度为0.20g/L;雷公藤多甙喷雾剂大、中、小浓度分别为1.93mg/mL、0.64mg/mL、0.21mg/mL,均通过雾化吸入给药,雾化给药时间均为1.0min连续给药16天。试验中,观察豚鼠发生呼吸困难的潜伏期及跌倒死亡数。实验观察结束后,使用乌来糖麻醉将其处死,取豚鼠右叶肺,常规予以固定、取材、染色操作制成切片,用生物显微镜观察组织病理改变。结果显示吸入雷公藤多甙喷雾剂在浓度分别1.93mg/mL、0.64mg/mL、0.21mg/mL时分别可保护6/10、7/10、8/11的动物未发生致死性的过敏性哮喘反应,延长了引喘潜伏期,且浓度为0.21mg/ml时,相比之下,延长时间较长。

右肺叶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吸入雷公藤多甙喷雾剂浓度0.21mg/ml组11例动物,肺支气管管腔及管壁内可见少量淋巴细胞、浆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肺组织内见病灶性炎症,周围肺组织代偿性气肿改变。相对于高浓度雷公藤多甙,其保护性更强一些,但与布地奈德气雾剂相比,治疗效果仍欠佳,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2 临床研究

过敏性哮喘中医采用辨证分型,急性期:①冷哮:初发咳嗽,呼吸紧迫感,喉痒,鼻痒或眼痒,喷嚏和鼻流清涕等,继则喘促加剧,喉中痰鸣,痰稀白,胸膈满闷如窒,面色苍白或青灰,背冷,舌质淡,苔白滑,脉浮紧;②热哮:发热,头痛,有汗,气促胸闷,喉中哮鸣,痰色黄而胶粘浓稠,呛咳不利,烦躁不安,面赤口渴,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缓解期:①肺虚型:喷嚏,鼻流清涕,时咳,自汗,怕冷畏风,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②脾虚型:咳嗽短气,痰液清稀,面色苍白,自汗畏风,食少,纳呆,便溏,浮肿,舌淡,有齿痕,苔白,脉濡弱;③肾虚型:咳嗽气短,自汗畏风,动则气促,腰膝酸软,脑转耳鸣,盗汗,遗精,舌淡,尺脉络。

李明华[3]在过敏性哮喘的中西医结合诊断和治疗文章中提到,急性期:轻度发作,可在西医基础治疗上配合中医中药治疗,热喘方以麻杏石甘汤或定喘汤为主,寒喘方以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为主。中度发作可在西医基础治疗上加用中药可以减少西药的的用量,辨证为热喘方仍以麻杏石甘汤或定喘汤为主,但麻杏石甘汤剂量增加至10g,两方中均可加入广地龙12g,以增强抗喘作用。重度发作在西医基础治疗上可加用中药以减少西药的用量,辨证为热喘仍以麻杏石甘汤或定喘汤为主,但应增加麻黄、黄苓等的用量,加入广地龙等药,以增强抗喘作用。辨证为寒喘的中药方以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为主,还可加入银杏、黄苓、广地龙等。阴虚火旺者,可加用生地、知母、甘草等中药,肾阴虚可加用熟地、鳖甲、黄精、龟板、枸杞子、女贞子等;肾阳虚可加用仙灵脾、补骨脂、菟丝子、杜仲、狗脊、附子、巴戟天、肉苁蓉、紫河车、鹿角等药。

余晓琪[4]采用中医不同扶正法治疗缓解期成人过敏性哮喘,方法 补肺组,以玉屏风散加减治疗。处方为黄芪15g,防风、白术、大枣各9g,桂枝、生姜各6g。每日1剂,水煎,分两次服用。疗程为12周。(煎服法及疗程下同)。补脾组,以六君子汤加味治疗。处方:党参15g,茯苓10g,白术、陈皮、半夏、苦杏仁各9g,甘草3g。补肾组,以金匮肾气丸加味治疗。处方:熟地黄、羊藿各12g,山药15g,山茱萸、牡丹皮、泽泻、茯苓、附子各9g,桂枝6g,菟丝子10g。结果显示:总有效率 补肺组为54.8%,补脾组为50.0%,补肾组为86.7%。因此,金匮肾气丸加味治疗缓解期成人过敏性哮喘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3 展望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医中药治疗过敏性哮喘病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治疗配方也有了更新与有针对性的调配,将为过敏性哮喘病患者提供更好的诊疗手段,从而提供此类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 考 文 献

[1] 张有志,聂惠民.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加味对过敏性哮喘豚鼠肿瘤坏死因子α、内皮素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3(2):23-24.

[2] 冯英菊,杨甫昭.雷公藤多甙喷雾剂对豚鼠过敏性哮喘的治疗试验[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7,23(5):102-103.

第6篇

“证”是机体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反应状态。中医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已被视为实现中医药规范化,客观化乃至科学化的重要环节。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刘建勋研究员首先提出了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拟临床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其研究团队以冠心病作为切入点,采用多因素、多靶点的方法干预模型动物的生理过程,建立了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小型猪模型,利用模型动物的特点和优势,深入分析疾病证候的现代机制和生物学特征,进行治疗相关病证中药新药的研究与评价。相关研究成果在本刊连续5期相继发表系列研究论文,得到了广泛的反响。以下是中医药学不同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分别表述个人观点:

王庆国(教育部“证候与方剂基础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市“证候与方剂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副会长):中医疾病病机演化规律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它随着外界环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对传统中医病机的认识逐渐向微观化方向发展;同时对病机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在微观上、深层次上认识机体生物活动特点,更加准确的揭示病机演化的本质,促进达到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的统一。在《中国中药杂志》2013年第38卷23期发表的“小型猪痰瘀互结证冠心病“痰、毒、瘀”病机演变规律的实验研究”一文中,作者首先采用模拟临床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方法,将高脂饮食与冠状动脉血管内皮损伤二者有机的结合建立中国小型猪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冠心病模型,并进行病机规律的分析以指导临床诊疗。通过对血脂代谢、炎症反应、血液功能动态变化的分析提示,单纯的痰证、瘀证或毒证都不足概括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病机的发展规律。可以认为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病机发展规律在于“由痰致毒、致瘀,痰毒瘀三者互结,损伤心脉,气血运行不畅,发为心痛”。扩展了中医胸痹的病机认识。此研究采用现代医学的研究手段和方法,从微观角度分析冠心病病理机制,并结合对中医传统致病因素的认识,提出了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痰-毒-瘀”的病机演变规律,其思路和方法都值得借鉴。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所研究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病理生理及客观检查指标的变化应与临床相关病证密切相关,否则对病机的微观分析将毫无意义和价值。

史大卓(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转化或转换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是近年来国际医学健康领域出现的一个新的学科,即从实验室到病床(bench to bedside),再从病床到实验室(bedside to bench),实现“基础-临床”循环往复的研究模式,简称为“B-to-B”。B-to-B模式不仅应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机制研究中,同样也运用于新药研发过程。在转化医学过程中要求基础实验动物模型是有多个方面与临床相关疾病相似的病理改变,相似度越高则由实验室转化临床的效率就越高。因此,对实验动物模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中国中药杂志》2014年第39卷第3,4期发表的“痰瘀同治方对痰瘀互结证冠心病小型猪心功能的改善作用”,“痰瘀同治方对痰瘀互结证冠心病小型猪心肌组织的保护作用”2篇论文,实验不仅采用临床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方法作为致病因素,并且在模型评价过程中以临床冠心病诊断的方法为中心,通过心肌酶谱、心脏超声、无创血流动力学分析观察实验动物冠心病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这不仅为冠心病的临床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实验载体,同时也使中药新药临床前评价的数据和结论更有临床参考价值,缩小实验研究向临床转化的距离。因此模拟临床的动物实验研究,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方向,特别是在中医药领域。此研究所建立的中国小型猪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冠心病模型也值得推广和广泛应用。

吕爱平(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院长、讲座教授):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体现了中医学对疾病诊断和处理的特点。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和中医临床实践的深入,如何将疾病证候的变化特征以更客观的现代医学实验室指标来阐述,还需要大量细致的工作。但是在基础实验研究中,通过建立与临床相关疾病证候相似的动物模型,并以病证结合动物模型为研究对象,分析证候发展过程中客观实验室指标的改变将有助于证候本质的认识,辨证与辨病结合,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的结合;同时也进一步提高基于证候分类的疾病治疗疗效。在《中国中药杂志》2013年第38卷24期发表的“痰瘀同治方对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小型猪模型中医证候评分的影响”一文中,实验的设计和思路比较新颖、独特,实验采用模型临床四诊辨证的方法并结合现代医学对中医致病因素的认识,从体重指数、脂质代谢、血液流变学,心功能和心电图改变等对中国小型猪冠心病痰瘀互结证进行证候评价,并建立证候诊断标准,基本符合中医痰瘀互结证的特点。因此以临床病证特点为参照,根据实验动物病理、生理情况,将临床病证的表现通过适当的转变以应用于动物模型中进行评价,将有助于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发展。因此中国小型猪冠心病痰瘀互结证模型的建立促进此方面的研究,而该模型的建立和发展同时也进一步促进疾病过程中证候变化本质的研究。

孙晓波(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研究员):中药复方临床前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将来的临床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而病证结合进行中药临床前有效性评价的方式收到了越来越多的接纳。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建立要求具备现代医学病理学模型和中医证侯学模型两方面的特点。但是由于中医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目前存在的诸多不足导致中药复方临床前评价多采用西医疾病,或者单纯中医证侯的模式进行。在《中国中药杂志》2014年第39卷2期发表的“痰瘀同治方对小型猪痰瘀互结证冠心病血液流变性及血脂的改善作用”和“痰瘀同治方对小型猪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反应的影响”2篇论著中,则克服了以上中医模型不足和缺陷,值得推荐。通过高脂饲料喂养和冠状动脉血管内壁球囊损伤双因素的刺激方法,建立中国小型猪冠心病痰瘀互结证模型,用于中药新药的临床前评价。在评价方法中,一方面围绕与中医证候相关的因素如血脂代谢的异常、血液流变学的异常等进行评价。另一方面以冠心病病理过程为中心,评价中药复方干预对心肌缺血过程的影响。通过以上两部分的密切结合,可以全面的分析中药复方的作用特点。同时也与当前中医临床辨证与辨病结合的发展一致,更加密切联系临床。不失为一项高起点、高标准的中药复方临床前评价研究工作。

第7篇

“证”是机体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反应状态。中医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已被视为实现中医药规范化,客观化乃至科学化的重要环节。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刘建勋研究员首先提出了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拟临床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其研究团队以冠心病作为切入点,采用多因素、多靶点的方法干预模型动物的生理过程,建立了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小型猪模型,利用模型动物的特点和优势,深入分析疾病证候的现代机制和生物学特征,进行治疗相关病证中药新药的研究与评价。相关研究成果在本刊连续5期相继发表系列研究论文,得到了广泛的反响。以下是中医药学不同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分别表述个人观点:

王庆国(教育部“证候与方剂基础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市“证候与方剂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副会长):中医疾病病机演化规律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它随着外界环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对传统中医病机的认识逐渐向微观化方向发展;同时对病机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在微观上、深层次上认识机体生物活动特点,更加准确的揭示病机演化的本质,促进达到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的统一。在《中国中药杂志》2013年第38卷23期发表的“小型猪痰瘀互结证冠心病“痰、毒、瘀”病机演变规律的实验研究”一文中,作者首先采用模拟临床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方法,将高脂饮食与冠状动脉血管内皮损伤二者有机的结合建立中国小型猪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冠心病模型,并进行病机规律的分析以指导临床诊疗。通过对血脂代谢、炎症反应、血液功能动态变化的分析提示,单纯的痰证、瘀证或毒证都不足概括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病机的发展规律。可以认为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病机发展规律在于“由痰致毒、致瘀,痰毒瘀三者互结,损伤心脉,气血运行不畅,发为心痛”。扩展了中医胸痹的病机认识。此研究采用现代医学的研究手段和方法,从微观角度分析冠心病病理机制,并结合对中医传统致病因素的认识,提出了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痰-毒-瘀”的病机演变规律,其思路和方法都值得借鉴。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所研究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病理生理及客观检查指标的变化应与临床相关病证密切相关,否则对病机的微观分析将毫无意义和价值。

史大卓(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转化或转换医学(translationalmedicine)是近年来国际医学健康领域出现的一个新的学科,即从实验室到病床(benchtobedside),再从病床到实验室(bedsidetobench),实现“基础-临床”循环往复的研究模式,简称为“B-to-B”。B-to-B模式不仅应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机制研究中,同样也运用于新药研发过程。在转化医学过程中要求基础实验动物模型是有多个方面与临床相关疾病相似的病理改变,相似度越高则由实验室转化临床的效率就越高。因此,对实验动物模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中国中药杂志》2014年第39卷第3,4期发表的“痰瘀同治方对痰瘀互结证冠心病小型猪心功能的改善作用”,“痰瘀同治方对痰瘀互结证冠心病小型猪心肌组织的保护作用”2篇论文,实验不仅采用临床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方法作为致病因素,并且在模型评价过程中以临床冠心病诊断的方法为中心,通过心肌酶谱、心脏超声、无创血流动力学分析观察实验动物冠心病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这不仅为冠心病的临床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实验载体,同时也使中药新药临床前评价的数据和结论更有临床参考价值,缩小实验研究向临床转化的距离。因此模拟临床的动物实验研究,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方向,特别是在中医药领域。此研究所建立的中国小型猪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冠心病模型也值得推广和广泛应用。

吕爱平(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院长、讲座教授):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体现了中医学对疾病诊断和处理的特点。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和中医临床实践的深入,如何将疾病证候的变化特征以更客观的现代医学实验室指标来阐述,还需要大量细致的工作。但是在基础实验研究中,通过建立与临床相关疾病证候相似的动物模型,并以病证结合动物模型为研究对象,分析证候发展过程中客观实验室指标的改变将有助于证候本质的认识,辨证与辨病结合,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的结合;同时也进一步提高基于证候分类的疾病治疗疗效。在《中国中药杂志》2013年第38卷24期发表的“痰瘀同治方对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小型猪模型中医证候评分的影响”一文中,实验的设计和思路比较新颖、独特,实验采用模型临床四诊辨证的方法并结合现代医学对中医致病因素的认识,从体重指数、脂质代谢、血液流变学,心功能和心电图改变等对中国小型猪冠心病痰瘀互结证进行证候评价,并建立证候诊断标准,基本符合中医痰瘀互结证的特点。因此以临床病证特点为参照,根据实验动物病理、生理情况,将临床病证的表现通过适当的转变以应用于动物模型中进行评价,将有助于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发展。因此中国小型猪冠心病痰瘀互结证模型的建立促进此方面的研究,而该模型的建立和发展同时也进一步促进疾病过程中证候变化本质的研究。

孙晓波(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研究员):中药复方临床前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将来的临床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而病证结合进行中药临床前有效性评价的方式收到了越来越多的接纳。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建立要求具备现代医学病理学模型和中医证侯学模型两方面的特点。但是由于中医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目前存在的诸多不足导致中药复方临床前评价多采用西医疾病,或者单纯中医证侯的模式进行。在《中国中药杂志》2014年第39卷2期发表的“痰瘀同治方对小型猪痰瘀互结证冠心病血液流变性及血脂的改善作用”和“痰瘀同治方对小型猪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反应的影响”2篇论著中,则克服了以上中医模型不足和缺陷,值得推荐。通过高脂饲料喂养和冠状动脉血管内壁球囊损伤双因素的刺激方法,建立中国小型猪冠心病痰瘀互结证模型,用于中药新药的临床前评价。在评价方法中,一方面围绕与中医证候相关的因素如血脂代谢的异常、血液流变学的异常等进行评价。另一方面以冠心病病理过程为中心,评价中药复方干预对心肌缺血过程的影响。通过以上两部分的密切结合,可以全面的分析中药复方的作用特点。同时也与当前中医临床辨证与辨病结合的发展一致,更加密切联系临床。不失为一项高起点、高标准的中药复方临床前评价研究工作。本文来自《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