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小初语文教学衔接范文

时间:2023-08-02 16:18:42

序论:在您撰写小初语文教学衔接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小初语文教学衔接

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六年级初小衔接

据笔者了解,许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很大的压力,关键原因在于用小学学习方法来学习初中语文课程十分不适应,而且在知识储备上达不到初中教学的基本要求。因此,在小学阶段尤其是小学六年级的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做好教学工作,为初小衔接的顺利进行搭桥铺路,是我们必须肩负的责任,下文将对这一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和建议。

一、初中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差异

了解初中语文教学与小学语文教学的不同,把握初中语文教学对基础知识储备和能力培养的要求,是做好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总的来说,一方面是初中语文教学难度有很大的增加,要求学生能够区分不同文体并鉴赏文学作品,知识量更大,对语文阅读理解、写作等方面能力的要求更高;另一方面是初中课程开设数量远远多于小学阶段,而且物理、生物等课程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也十分重要,这在无形中分散了学生的精力和注意力,许多学生刚升入初中后都不能适应初中学习的快节奏,虽然小学阶段也较为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但往往流于形式,远远不能满足初中阶段学习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由于不会合理的分配利用个人时间,不习惯一遍过的教学模式,不适应突然难度加大的考试,慢慢的产生了厌学情绪,极大的影响了未来各个科目的学习。[1]

从更细的角度分析,我认为初中语文教学与小学阶段教学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小学语文教学像一位母亲细心呵护每一位孩子,谆谆教导,温柔而周到,初中语文教学更像一位父亲,表现的松散而粗犷,更依赖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依赖性强、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很容易进入贪图安逸、无所适从的误区,许多聪明的学生在小学时因为教师叮嘱成绩很好,而到了初中缺少了教师的督促成绩一落千丈,这种现象十分典型和普遍。②小学语文教学更重视基础知识的讲解,主要目标在于打基础,而且受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影响,教师通常重视傳授而非引导,对能力培养、学法指导、学生自学、综合应用等方面的关注度不够,当学生升入初中后突然间从感性学习到理性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从实际到理论,跨度太大使学生感到茫然无措。因此,我们要从初中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结合小学阶段教学的自身特点,采用科学的教学策略和措施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夯实学生知识基础,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二、做好初小衔接的教学策略与措施

首先,小学阶段教育的最根本目的在于夯实基础,我们在六年级语文教学中必须先把握好基础知识教学,做好总复习教学,系统的总结归纳小学阶段的拼音、字词、句段等方面的语文知识,有序的安排复习流程和环节,注重知识规律的归纳和方法的总结,强化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训练,确保知识储备和理解运用水平两方面都得到提高。

其次、我们应该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在每节课前要求学生自主做好预习,在课后进行复习,教师可以布置具体的预习和复习的任务、目标,让他们把不会的生字、生词摘抄下来,找出中心句,并进行简单的分析与概括,要求他们按词、词组、段落等进行分类预习;用查字典的方法解决生字、生词的疑难问题,对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向其他同学或教师请教。教师要有针对性的加以指点,对于学生的学习热情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多给予关怀和支持。教师结合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能力,使学生完成从小学到初中学习习惯的过渡与衔接。

再次、我们需要重视教学方法的调整,针对初中教学的需要,有目的、有步骤的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思维能力,综合利用多媒体教学、诗歌朗诵比赛等手段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语文知识运用能力。考虑到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心智较为成熟,我们可以适当放宽放松,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交给学生,将教学重心放在学法指导上,以便于学生升入初中后能够更快更好的适应学习氛围和节奏。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让学生在跟读、齐读、分角色朗读中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文中描写卖火柴小女孩曾看到哪些美丽的东向,使她感到幸福?2.文中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和想象的写作手法?3.读完这个感人的童话故事,我们一定有许多话要对那个可怜的小女好说,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4.推荐阅读安徒生的其他童话作品。安徒生是世界著名的丹麦童话作家,一生为孩子们撰写了168篇童话,他的作品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100多年过去了,仍在世界各国流行。《坚定的锡兵》《拇指姑娘》《皇帝的新装》《人鱼公主》等,你读过了吗?通过提出这些问题,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学习课文内容,培养他们在阅读中有意识思考的习惯。一定要养成练笔的习惯,学语文不爱动笔是不成的。这其实是小学语文老师最重要的任务,要学会观察、感受生活,学会想象和分析思索,这些方法,是最基础最根本的语文能力。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过渡初中学习生活,因材施教地对其进行指导,实现他们在学习方法上的有效衔接。[2]

最后、我们要加强交流,做好信息反馈,及时沟通协调。六年级的语文教师不仅要做好与学生的交流,与校内其他教师的交流,密切关注学生们的学习状态和思想动态,还需要与初中教师保持紧密的沟通,对于学生升入初中后常出现的问题要有所了解和预见,认真听取初中教师的意见,互相交流教学心得体会,相互借鉴和帮助,只有同心合力,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第2篇

主要表现在:中小学语文教育内容、要求、方法和手段的差异很大;中小学教师教学习惯、个人教学风格对学生学语文的不同影响;中小学学习语文的时间安排、学习方法、习惯对语文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影响。

教育学、心理学的规律告诉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明确教学目的是关键,是起点;要实现教学目的,就要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解决好这些问题,对提高初中学生的语文能力及语文成绩至关重要。

针对上述情况,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做好转变学生学习观念的衔接:

要向学生讲明:小学字、词等基础知识多,阅读理解得少,时间充足,重机械记忆,形象思维。初中由于课目增多,相应地学习语文的时间少,重理解记忆,抽象思维;老师讲得少,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多,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应大大加强。

二、寻找确定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有力措施:

1、作为小学教师除了学习《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外,还要通读领会《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把中学教学目的、要求、内容等与小学比较,明确中小学两个阶段的差异与联系,增强教学的目的性。

适当讲述一些初中课文,让学生初步了解初中语文重点内容,做好记忆、思维的衔接。

2、小学生升入初中后,将面对增多的课程和加难的课文,难易有诸多不适应,所以小学阶段应加大古典诗歌、名言警句、文言文的知识积累。因为这是学生记忆的黄金时期。根据思维特点,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适当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

3、以学生为主体,做好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衔接。适当引导学生研究“单元学习要求”、及“预习提示”。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讲授新课,重点不在于分析解答,而在于引导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改变依赖老师的习惯,养成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的好习惯。

强调预习、复习指导学习的方法。有的老师指导预习方法很有成效。如"朗读课文三五遍,解决疑难生字词,不懂的地方画问号,通过练习找重点。"同时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由机械记忆到理解记忆的过渡,调动口、心、手、眼的四到位。多说、多读、多思、多写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方法。

5、读写结合,做好由套路作文向开放式读写的衔接。

读写是语文的两支柱,但是在小学大多数学生写的都是“套路文”。老师一让写好人好事,不是谁给谁补课,就是下雨了谁的伞自己舍不得用,留给别人。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从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走向开放式大读写的新的语文教学的格局。

6、适当向口头作文的能力。首先做到口心一到。即“我口讲我心”,课文演讲、短剧表演、专题竞赛、趣味辩论等口头作文,学生可以克服对书面作文的畏难情绪更有兴趣。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情感发展、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思维敏捷性、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7、 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阅读或学到方法或理解内涵,再延伸到写作或谈感受,或学技巧,把两者结合得更紧密些,读是为了写好,写能更好地读。

第3篇

根据系统论理论,如何研究“衔接”, 如何做到“最优化”,下面我就谈谈对“衔接”在三个方面的认识:

一、研究大纲是做好衔接工作的保证

语文是一种特殊的工具,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是负载和传递信息的工具;语文的运用,离不开人的思想感情、阅历和素养的参预。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认为低年级应着重于工具性,而高年级再侧重人文性也不迟,那问题就是要如何做好这阶段过程的衔接工作。如初一年在小学识字的基础上进一步识字,更加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在小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注重书写,并引导学生去认识书法家练字的经过;还有背诵默写等等都不能一下子松开。正如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先生他在起始年段也曾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某一方面给予大胆的出其不意的肯定,从而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极大的兴趣,这是从小学到中学“衔接”的典型,同时也是语文教坛一个佳话。发现两个大纲之异同,我们就能了解新大纲的意图所在了。

二、研究教材之间的衔接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一)、熟悉中小学教材,处理好衔接,明确教法学法。

现在属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种种迹象表明了,小学生升初中后,往往觉得小学学过,初中还在学,甚至于高中还学,教材内容的重复性,因而使学生产生厌学畏惧心理,这些表明了小学与初中、高中等在教材的衔接上出现了不应有的“软”的问题。这就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这往往也造成一种怪异现象的出现:大学厌高中,高中厌初中,初中厌小学;小学厌初中,初中厌高中,高中厌大学的恶性循环现象。其实,问题就在于“衔接”上,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正如飞驰的火车,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等就象一节节车厢,如何使之能与火车头一块向前奔,这每一节车厢的交接处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后果就难以设想了。这次新大纲很明显就给予了一定的考虑:小学低年级课文贴进儿童生活,充分考虑与儿童经验与想象的关系,课文类型以童话、寓言、诗歌、故事为主;中年级课文题材、体裁、风格多样,并有一定数量的科普作品;初中课文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占30%左右,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各占50%;高中加强了文学教育的分量,在整套教材的选文中,古今中外的文学作约占课文总数的60%,使学生在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研读中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丰富精神世界。这就使三个层次的教学侧重有所分清,再也不会出现那种高中的有可能在初中学,初中的有可能在小学学,小学的有可能在初中学,初中的有可能在高中学的不大正常的现象。简而谈之,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在教学生画知识树又何尝不是如此的想法呢?在画知识树的同时,实际理清了各知识之间联系。这正如新大纲所说的“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意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境之间的联系。”应该说在这一点上,新大纲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生活之间的衔接。

早在某市语文教改课题“课内外衔接”的实验中,将此概括为“内引,外联,对比”,充分肯定了课内外衔接的好处和作用,说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双冀”。究其实质,语文四种能力的培养无不与生活联系。新大纲特别注重这点“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班渠道,增强学习语文实践的机会。””同时,大纲也提出“小学鼓励学生自由阅读,有问题提出来,能与别人商量;初中要求阅读后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高中要求学生能对课文阐发、评价和质疑。”这是需要建立在对生活有着直接感受与间接感受的基础上的。为此,我大胆在课内外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三、研究学生是做好衔接,提高质量的重要因素

第4篇

1、教学目的

早在80年代初,我国很多地区的小学都开设了英语课。但当时全国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也没有统一的教学要求。教师只知道小学开设英语是形势所需,却不知道小学生通过三年的英语学习应该打下什么基础,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更不知道小学之后学生应该怎样继续学习英语。

根据这一实际情况,浙江省教育厅推出了《关于积极推进我省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在此意见中,明确提出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目的是要使小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培养小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情感,使其形成初步的英语语感,为其打好语音、语调基础,最终使学生具备初步的用所学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通过学习英语,丰富他们的社会生活经历,开拓其视野,树立他们的英语学习的自信心。也就是说,小学英语教学必须从枯燥的语言知识的讲解和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中解脱出来。通过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活动,激发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他们喜欢学习和运用英语,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使学习敢于大胆开口说英语,并获得一定的英语感性知识,培养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为他们进一步学习英语奠定初步基础。

2、教学方法

众所周知,小学阶段是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也是儿童发展接近英语本族语语言和语感的最佳时期。这是由这一时期的儿童身心特点决定的。儿童在这一时期可塑性强,活泼好动,爱听爱说,而且善于口头模仿。这就要求教师通过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大部门教师能做到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巧妙地设计教学环节,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尽可能地使学生喜欢英语课,在英语课堂上学得轻松有趣。主要有情境教学法、游戏活动法、交际教学法和第二课堂教学。

不容否认,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小学英语教学方面也不是事事尽如人意。许多教师都意识到小学英语教学必须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也就是必须通过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基本的听、说、读、写训练。但是,在教学上即还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等问题。在强化听说的同时,忽略了对学生读写方面最基本的训练。在教学活动设计中有把学生智力水平“低龄化”和“弱智化”的趋势。在对学生活动的反馈上,有的教师比较注重在课堂上给学生纠正语言错误。殊不知,这种有错必纠的做法往往是最会挫伤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当然,还有些教师只看重形式上的漂亮、热闹,仅在直观兴趣和表演上下工夫,没能设法帮助学生记住英语,学到英语。这于小学英语教学是很不利的。

此外,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习惯的最佳时段。教师如能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点点滴滴的渗透中西文化背景知识,有意识地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英语语言习惯,这将使学生终生受益。

3、教材

现在国内已有相当数量的小学英语教材,目前在我省各地使用的教材也不下10余种。这些教材大致有三类。一类是中国人自编教材;一类是中外合编;再一类是引进教材的改编本。据使用的教师反映,这些教材是各有利弊。中国人自编的教材一般比较符合教学实际,但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够活,语言不够真实、自然和地道;引进的教材语言材料较真实、自然,方法也较活,但一般比较难,反映中国文化的少。中外合编的教材则可以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选择教材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尽可以百花齐放。但由此带来的问题是,来自不同小学的学生汇集于一所中学,由于小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这些都已给中学英语教学带来困难。这一棘手的问题已十分迫切地摆在广大中小学英语教师面前。

二、初中英语教学现状

1、教学目的

九年义务制教育初中英语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从这个角度,大家不难看出,初中英语教学大纲上对教学目的中有关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的要求与小学是完全统一的,都是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中心。兴趣是学好语言的强劲动力。如能把兴趣培养成一种学生学习英语的心理需要,学生才会变被动的“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逐渐养成自觉自愿主动学习英语的习惯。而现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最严峻的问题,即是初中生经过小学几年的学习,兴趣往往不如刚开始学习英语时那么高,对英语的好奇心也不那么强烈,再由于某些教师一成不变的教法,课堂气氛的平淡死板,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就容易转移和中断,学习意志不坚定,对英语产生厌学情绪,直接导致英语成绩的下降。由此看来,初中英语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还是要围绕大纲教学目的中的“培养兴趣”展开。

2、教学方法

要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关键在于课堂教学。目前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们也基本转变观念,首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主体活动式”模式。

当代教学论对教学本质的认识已趋向一致。伊·阿·凯洛夫说过:“教学一方面包括教师的活动(教),同时也包括学生的活动(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教育活动。教师是教育的组织者、参与者,学生是教育的参与者和承担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而不是把学生看成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英语中有这样一句谚语,“You may take horse to the river, but you can’t make him drink.”,非常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

课堂教学程序,使课堂教学活动化,情境化,教学手段现代化。归纳起来,不外乎有这么几种,演讲会话型、情景型、操练型、层次型和合作竞争型。通过这些教学程序,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在当前初中英语教学中也还存在着种种弊端。

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们往往热衷于“满堂灌”,采取“填鸭式”,搞“一言堂”,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的教学模式。即使在教育改革的今天,许多人往往还只是注重研究如何“教”。换句话说,他们更注重学生的有意学习,忽视了学生的无意学习或自然学习。具体来看,有以下几种表现:

教师过于强调学生对词汇和句型的背诵,过于要求学生对语法规则的学习和理解。这恰恰是违背初中学生的记忆规律的。他们所需要的不是对语言规则的理解,而是大量的语言信息的输入和输出活动。 转贴于

还是有教师不以学习为中心,不用教具或用得很少。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讲到底。过多地要求学生机械朗读,教学过程枯燥无味,课堂气氛沉闷。

忽视初中生与高中生或成人不同的一些心理特点:初中学生较喜欢表现,有较强的好奇心,对事情喜欢刨根问底。教师若不对这些心理特点加以保护和鼓励,自然会削弱他们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和好奇心。

重视课堂教学,忽视课外第二课堂的建设。这一点与小学形成鲜明的对比。初中各学校名义上也都有各种兴趣班或兴趣小组的设立,但碍于升学压力,这些班或小组渐渐地都转形为各种学习活动,仅仅是课堂教学在课外时间上的一种延续,对学生毫无兴趣、乐趣可言。

三、对中小学英语教学有关衔接问题的几点思考

当前,我们必须正确理解和研究“小学与初中的衔接”问题。从传统意义上来说,衔接主要是指知识体系的衔接,如语言、词汇、语法等教学内容的衔接。只要小学英语教材没有统一,甚至在统一的情况下,已学内容的不同或不同层次的学生存在,衔接问题必然存在。目前,我们应更多地从广义角度去理解中小学英语的衔接问题。从上述的现状分析来看,它不仅仅是知识体系的衔接,更重要的是衔接学生浓厚的英语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有效的学习策略;衔接正确的语音、语调、语言的感受能力、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和创造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鉴于此,笔者有了以下几点思考。

1、密切关注兴趣、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对初中生英语学习的影响

现代教育研究成果表明,评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下,往往不在于智力水平,而在于某些非智力因素。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针对小学毕业生进入初中后,对英语不再有很强的好奇心,兴趣受到影响这一普遍现象,初中英语教师应采用各种手段,使学生对英语有持久的兴趣。教师可以采用激励艺术,正确评价学生,使其不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提高兴趣,达到提高英语能力的目的。创造良好的课外学习环境,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提高他们的听说能力,介绍补充读物,开阔眼界,加深兴趣。

英语学习是一项长期的脑力劳动。初中学生如果只有对英语的兴趣,没有学习英语的坚强意志,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一般地说,意志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决心、信心和恒心。“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合;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一般而言,初中生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意志较为薄弱。教师和学生都要重视意志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地位。作为教师,要清楚每位学生的心理状况,对于意志不坚,易于退却者,则应采取鞭策与激励相结合的方式;在他们取得进步,稍有松懈时,应及时给予提醒。

2、密切关注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的改变

对于小学英语教师来说,在继续课堂教学生活化、游戏化、交际化的同时,还要意识到教学具有使小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语音、语调、书写和拼读的习惯的使命。尤其在书写和拼读方面,要使小学生刚一接触到英语时,就给他们留下正确的印象和方法,通过各种练习手段,慢慢地给他们打下扎实的基础。

而从初中英语教师的角度来看,任重而道远。作为教师,要做好衔接,必须了解学生。在小学生进入初中时,初一接班教师应该向小学教师了解小学的英语教学情况,并要对小学生的英语学习进行调查和评价,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措施,以使学生逐步适应初中的教学要求。

(1)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要彻底改变过去“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方式,充分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现代教学多媒体幻灯、投影、电影、录像、电脑等,运用了现代化科技成果,发挥了声、光、电、形、色等多重元素的功能,充分调动了视、听、说、手、脑等多种官能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思维、记忆、联想和反馈,从而达到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使教学形式更加活泼,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2)增加英美文化背景教学。新教学大纲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正确认识世界,增强对英国文化的了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把握好教材,还要仔细琢磨课文所反映的英美文化、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3)增加与学生生活实际有关的材料。在课文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文体增加类似的材料,以此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如英文广告、报刊文摘、歌曲欣赏、人文地理、名著欣赏等。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教师可以精选各种体裁的文章,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历史地理、风土人情、名人逸事、广告文艺等,学生对内容新颖、可读性强的文章兴趣非常浓厚,英语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4)增加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要形式有话剧、小品;值日、演讲与辨论;朗读、背诵;学唱英文歌;英语角;影视欣赏等。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把趣味、游戏、音乐、美育和情感带进课堂,达到陶冶情操、激发兴趣、增长知识和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第5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九年义务教育的中小学学生语文学习的衔接是一个非常具有教育普遍性的问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难点;解决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重点;调整拓展学生知识层面的要点,是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必要步骤之一。《语文教学大纲》在教材的编排和要求上都注意到小学到初中的衔接与过渡。我在多年的初中教学实践中,也深深体会到搞好这一过渡的重要性。中学语文教学必须培养学生“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也就是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读写听说能力。九年义务教育,使小学教育得到减负,却给初中教育的过渡与衔接带来一定程度的负担和难度。初中生面临升学、就业、失学等问题,家长、社会给教师、学生很大压力。在此,为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我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认真做好学生及家长的思想引导,促进教育教学顺利推进。

(一)抓好入学思想教育,认真做好学生心理准备。初一年级学生还带有小学生心理特征和小学的生活习惯,为了使其尽快适应紧张的初中学习生活,我们应该从入班第一天起,就进行入学思想教育。以学习《中学生守则》为中心,让学生明白自己已是中学生而不再是小学生,要按《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自己。在学习课程上,也有别于小学,课程增加,课时也增加了。初中的学习比小学紧张,不能像在小学那样贪玩了。在生活纪律上,生活要自理,做事要自觉,能担当得起班级或是家庭的主任,更多的是自己管理自己,要求也比小学要严格。

(二)建立家长委员会,求得家长配合。在开学一、二周内就召开家长会,向家长讲明初中生心理、生理发展特点,让家长配合,做好学生的适应工作。比如让家长帮助掌握作息时间,避免学生睡眠不足。要求家长向教师们介绍自己孩子的个性特点,尤其是顽皮孩子的优缺点,以便教师尽快熟悉学生,因材施教。还可以向家长介绍一些家庭教育方法和要求,我制定了《家庭教育须知》、《家教误区》等印发给家长,以提高家教质量。

二、根据语文的理论性结合,如何研究“衔接”问题。

(一)认真研究初中新课程标准是做好衔接工作的保证。

我们知道语文不如数理化之清晰,因而语文教学往往陷入了一种不可知论的状态,有人还赞美地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其实,这是不可许的。那如何做好这理念的认可与改变就尤其重要了。语文是一种特殊的工具,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是负载和传递信息的工具;语文的运用,离不开人的思想感情、阅历和素养的参预。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认为低年级应着重于工具性,而高年级再侧重人文性也不迟,那问题就是要如何做好这阶段过程的衔接工作。如初一年级在小学识字的基础上进一步识字,更加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在小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注重书写,并引导学生去认识书法家练字的经过;还有背诵默写等等都不能一下子松开。正如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先生他在起始年段也曾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某一方面给予大胆的出其不意的肯定,从而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极大的兴趣,这是从小学到中学“衔接”的典型,同时也是语文教坛一个佳话。这样才能找到符合教学规律的教法,才能遵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二)如何研究教材之间的衔接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1.备好教材是老师的任务,明确教法学法,处理好衔接。

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很清楚的认识到,小学生上到中学后,各方面还存在着小学的学习和生活的习惯,老师上的课和小学的课的上法就有区别,他们很不适应,就是觉得在小学老师教过的课文,到了初中还在学这些课文,他们就没有耐心。我们弄清初中新课程标准的教材内容的重复性,为什么学生产生厌学畏惧心理,这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对于这些小学与初中等在教材的衔接上出现了不应有的“软”的问题。

2.要抓好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其实,问题就在于“衔接”上,我们应该从思想、教学课程、作业和测试上,去消除他们恐惧的心理,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正如飞驰的火车,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等就象一节节车厢,如何使之能与火车头一块向前奔,这每一节车厢的交接处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后果就难以设想了。这次新课程标准很明显就给予了一定的考虑: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比较简单,知识点少,教师一般要求学生侧重于识记和浅层的理解,思维难度不大。小学低年级课文贴进儿童生活,充分考虑与儿童经验与想象的关系,课文类型以童话、寓言、诗歌、故事为主;中年级课文题材、体裁、风格多样,并有一定数量的科普作品;初中课文古代诗词和文言文,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具有文学性和戏剧性;使学生在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研读中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丰富精神世界。这就使教学侧重有所分清,不会再出现以往高中的有可能在初中学,初中的有可能在小学学,小学的有可能在初中学,初中的有可能在高中学的不大正常的现象。简而言之,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在教学生画知识树又何尝不是如此的想法呢?在画知识树的同时,实际理清了各知识之间联系。

3.从阅读要求看,小学: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僧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初中: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些根据不同学段提出的不同的质和量的要求,就是不同学段的衔接点。

第6篇

语文试用修订教学大纲规定:中学语文教学必须教学生“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一言说之,即听说读写能力,即培养有语文素养的人。这就需要一个培养过程,即学习过程。有人曾说,一个人的学习过程是这样的:小学教学重在“扶”,中学重在“半扶半放”,高中重在“始放”,大学重在“全放”。由此可见,这个过程明显体现出逐步加深,互相联系的关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衔接”。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 衔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2-0115-01

根据系统论理论,如何研究“衔接”,如何做到“最优化”,下面我就谈谈对“衔接”在三个方面的认识:

1 研究大纲是做好衔接工作的保证

语文是一种特殊的工具,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是负载和传递信息的工具;语文的运用,离不开人的思想感情、阅历和素养的参预。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认为低年级应着重于工具性,而高年级再侧重人文性也不迟,那问题就是要如何做好这阶段过程的衔接工作。如初一年在小学识字的基础上进一步识字,更加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在小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注重书写,并引导学生去认识书法家练字的经过;还有背诵默写等等都不能一下子松开。正如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先生他在起始年段也曾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某一方面给予大胆的出其不意的肯定,从而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极大的兴趣,这是从小学到中学“衔接”的典型,同时也是语文教坛一个佳话。发现两个大纲之异同,我们就能了解新大纲的意图所在了。其实,这就是新旧大纲间的衔接。只有真正做到对大纲之异同而心中有数,那在实际衔接教学过程中会有很大启示的。这样才能找到符合教学规律的教法,才能遵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2 研究教材之间的衔接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2.1 熟悉中小学教材,处理好衔接,明确教法学法。

现在属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种种迹象表明了,小学生升初中后,往往觉得小学学过,初中还在学,甚至于高中还学,教材内容的重复性,因而使学生产生厌学畏惧心理,这些表明了小学与初中、高中等在教材的衔接上出现了不应有的“软”的问题。这就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这往往也造成一种怪异现象的出现:大学厌高中,高中厌初中,初中厌小学;小学厌初中,初中厌高中,高中厌大学的恶性循环现象。其实,问题就在于“衔接”上,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正如飞驰的火车,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等就象一节节车厢,如何使之能与火车头一块向前奔,这每一节车厢的交接处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后果就难以设想了。这次新大纲很明显就给予了一定的考虑:小学低年级课文贴进儿童生活,充分考虑与儿童经验与想象的关系,课文类型以童话、寓言、诗歌、故事为主;中年级课文题材、体裁、风格多样,并有一定数量的科普作品;初中课文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占30%左右,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各占50%;高中加强了文学教育的分量,在整套教材的选文中,古今中外的文学作约占课文总数的60%,使学生在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研读中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丰富精神世界。这就使三个层次的教学侧重有所分清,再也不会出现那种高中的有可能在初中学,初中的有可能在小学学,小学的有可能在初中学,初中的有可能在高中学的不大正常的现象。简而谈之,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在教学生画知识树又何尝不是如此的想法呢?在画知识树的同时,实际理清了各知识之间联系。这正如新大纲所说的“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意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境之间的联系。”应该说在这一点上,新大纲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此情况下,作为语文教师应将教材吃透了,研深了,才能充分把握意图,把语文教学带到新天地里。

2.2 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生活之间的衔接。

早在某市语文教改课题“课内外衔接”的实验中,将此概括为“内引,外联,对比”,充分肯定了课内外衔接的好处和作用,说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双冀”。究其实质,语文四种能力的培养无不与生活联系。新大纲特别注重这点“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班渠道,增强学习语文实践的机会。””同时,大纲也提出“小学鼓励学生自由阅读,有问题提出来,能与别人商量;初中要求阅读后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高中要求学生能对课文阐发、评价和质疑。”这是需要建立在对生活有着直接感受与间接感受的基础上的。为此,我大胆在课内外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3 研究学生是做好衔接,提高质量的重要因素

3.1 心理学告诉我们;研究好各阶段学生的特点,各年段学生,各类学生的特点,这包括学生在学校、社会、家庭、年龄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现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这就给如何做好衔接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只有正视这一点,才能做好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因此,教师应考虑这些环节的衔接。教育是没有小事,因为事事都有可能在今后给学生产生这样那样或好的或坏的影响。

3.2 作为语文教师,了解学生各个阶段学习语文水平,帮助他们做好思想、感情、知识等的衔接。特别是中下生应侧重于基础的再现与反复,优生可着重从拓展、加深方面考虑。

第7篇

小学与数学教学研究问题贯彻于整个九年义务教育之中,也是关系到中小学数学整体性改革的重要问题。初中数学的内容繁多、理论性强、较为抽象,因而学生学习起来比较有难度,动摇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很多,而其中最主要的是小学与初中数学教学衔接不当。衔接是一个双向对接的过程,所以想要解决小学、初中衔接不当的问题,需要中小学教师共同努力,各自向对方靠拢。以下,是我对小学与中学数学教学衔接的一些思考。

一、学生学习兴趣的衔接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于学习活动的一种趋近或倾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能够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当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努力去克服。而在实际的小学教学中,很多小学教师采用“灌”和“压”的教学方法,这样的小学数学课堂枯燥无味,使不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产生畏惧心理。在教师的严厉管束下,学生虽然对数学没有兴趣,但只能被动地勉强学习。然而到了初中,教师更多的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而对学生的督促减少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变得松懈而缺乏兴趣,如此一来便会引起动机与效果间的恶性循环。因此,在小学,教师应多对学生进行鼓励、诱导、启发,使学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进而培养他们的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中学教师也要在此基础上继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在小学与初中数学教学衔接中十分重要。

二、教学内容的衔接

就整体而言,小学数学作为中学数学的基础,而中学数学是小学基础的延续和发展。小学教师在使学生认真学习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还要重点把握好四个衔接点,为中学数学教学起到渗透和铺垫作用。

1、算术数与有理数的衔接

学生在小学阶段只学过整数、分数、小数这样的算术数,进入到初中学习之后,便引入了负数概念,将数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到有理数范围,数的计算也相应地在四则运算基础上增加了乘方、开方的运算。这一过渡,负数的引进是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带领学生理清有理数的特点。为了完成知识间的过渡,首先淡化概念,如讲代数式的概念时,先让学生认识各种形式的代数式,再去归纳代数式的概念。另外,务必使学生熟悉算术的四则运算,弄懂符号法则有理数的运算,便能够完成算术数与有理数的衔接。

2、数与式的衔接

在初一代数第一章代数初步知识中,便引如了代数式的概念,进而对有理式的运算展开了研究。这种由数到式,就是从特殊的数到一般的抽象的含字母的代数式的过渡,是数学学习中的一大转折,实现了从具体到一般,由具象到抽象的飞跃,是质的转变。这次过渡,代数式的概念是关键,要让学生明确“式”也具有数的一些性质,以及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但是,在小学里学生已接触过用字母表示数的形式,如简易方程中的未知数x,一些定律和公式也用字母表示,初步体会到字母比数更具有一般性。因此,教学中应揭示数与式的联系和区别,数可以看成是式的特殊情况,数的运算可以看成是式的运算的特殊情形。另外,还应加深对字母的认识,A可以表示正数、负数,还可以表示0,学生理解起来更加容易,同时还要引导学生从式的观点来看待数的问题。

3、由算术四则运算到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衔接

小学中的应用题是用算术的方法解题,是把未知数放在特殊位置,通过已知数求出未知数的算法。而到了初中以后,以方程的形式解应用题,把未知数用字母来代替,根据已知条件中存在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出未知数。在开始时,一些学生不习惯于用方程的形式解题,此时,教师应选择一些以方程解法比算术解法更简便的应用题,通过对比,学生便能够体会出以方程解题的优势。而布置课外作业时,也可以要求用两种方法解题,这样学生能够熟练的运用两种解法,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授课时还要强调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从“实验几何”到“论证几何”的衔接

在小学的教学内容中,学生有了对于几何的初步知识,在课上,教师通过让学生量一量、画一画、拼一拼、折一折得到一些几何概念,这属于基础实验几何的范畴,更加侧重于计量,而缺少逻辑论证。学习中学平面几何的关键在于需要逻辑推理论证的能力。而在小学,这方面恰恰是薄弱点。从“实验几何”发展到“论证几何”,过渡的桥梁便是逻辑推理论证能力。因此,应在小学数学中为初中论证几何的学习做好以下铺垫。①充分发掘小学数学教材里潜在逻辑推理因素。②在应用题教学中,逐步让学生说出分析推理过程,并学会用语言和数学符号表达数量之间的关系。③在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适当安排具有推理论证因素的练习题。

三、教学方法的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