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2 16:18:41
序论:在您撰写农业市场研究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1)从产业角度看。从2001—2010年,中国的GDP增长走势保持在9%以上,但是与GDP的逐年增长不同,第一产业占GDP增长贡献率的比重逐年下降。从而可以看出,相对于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而迅速发展的第二三产业,农业发展缓慢,农业经济增长远远落后。
(2)国民经济增长对农业经济增长推动的影响。以GDP同比为X,以第一产业GDP增长贡献率为Y,讨论GDP变化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通过线性回归分析可以得出:Y=7.4288-0.2472X。以上表示经济增长速率对农业经济增长呈现负相关的作用,也就是当经济增长较快时,会引起物价水平上升,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生活成本变高,农村里农民外出务工的机会增多,从而导致从事农业的人数减少,农业对GDP增长贡献率下降。
(3)农业收入增长的问题。现代农业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产品的出售所获得的收入。一方面近几年来农副产品价格下降,一度出现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现象,直接导致农民的收入减少;其次,近几年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农药化肥等价格普遍上涨。另一方面,自中国加入WTO后,由于国外农产品入关关税降低,国外低价农产品进入中国,冲击我国的农产品市场,使得我国农产品价格下降,从事农业生产所获得的收入减少。
(4)农村市场体系。市场主体不健全(从单一散点单产式经营到一头连市场一头连农户的产业链发展)现代市场主体的发展采取重城市,轻农村的对策,致使农村消费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农村的市场主体不健全。农村市场经营模式大多以单一的散户为主,由散户种植农作物再自行将农作物卖如市场或是有相关人员以一定的价格收购农作物。前者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完整,运转不灵,流通秩序混乱,市场信号扭曲,流通组织薄弱等原因,会致使农民缺乏对价格变动及时的认知导致农产品以低于正常的价格出售,从而受到一定程度的利益损失。农村市场体系还没有从自己自足的小农经济蜕变为现代市场经济。后者由于没有完善的收购制度,没有相关部门的监督,农产品的交易里农民也处于弱势的一方。
2限制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因分析
(1)中国农村人口基数大。根据2010年的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农村人口为7.2亿,但是这种计算并不包括已经离开农村到城镇居住半年以上的人群。而这部分人群在中国的数量约为1.7亿至1.8亿之间。因此在我国农村人口仍占总人口的60%左右。而有“欧洲厨房”之称的匈牙利这个原本传统的农业国,二战结束时,其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53.8%,但到1990年时已减少到14.9%,而现在则不足5%。同为亚洲国家的韩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人口超过80%,但目前韩国农村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5%,但农业产值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我们用60%的农业人口养活了我们13亿人民,但是作为发达国家的英国只用1.7%的农业人口满足英国了55%的粮食需求,显然过多人口滞留农村以及较低的生产效率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农村人口老龄化。近年来出现的一个现象就是大量农业人口流向城市,这部分人大都处于青壮年,是农业生产中的主要劳动力。这部分人的离开一方面缓解了农业劳动力过多的局面,但是另一方面却导致农村人口老龄化加剧,这也成为限制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因。
(3)农村人口文化水平限制。在中国农村人口的受教育水平低是一个存在已久的事实。农业作业中技术水平低直接导致大量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人的普遍受教育程度低的事实。大多受高等教育的人都不愿意回到农村,这导致农业发展进程中科学技术水平发展缓慢。缺乏创新思想以及创新能力的农村在城镇化大发展中,没有跟上发展的步伐。由于农村发展的缓慢导致农村资金不足,农村基基础设施不完善,这进一步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解决方法
(1)农业劳动力非农化。农村现在存在的现况是劳动人口众多,但土地资源却相对匮乏。在这种资源禀赋下,传统小农经济又造成农业生产效率低下,所以要把一部分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或是加大对村办企业的支持力度,扩大村办企业的规模,使之能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同时通过进一步调整农业内部产业结构,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使之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实现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逐渐降低,农业劳动力大量的转移到非农业产业的目标发展。最终实现农村人口占社会总人口的比重不断降低,农民的恩格尔系数不断降低的过程,从而达到21世纪的全面小康水平。
在城乡经济发展差距不断加大、粗放型农业产业链价值缺陷不断显现、小规模经营成本投入问题不断受到关注、农村精神文化建设不断落实的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发展有机农业,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在实践中有意识地结合传统农业的特征和农业市场的现代化需求,进行有机农业市场营销探索。在此背景下,文章针对以有机农业为基础的市场营销策略展开研究,以期为推动有机农业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
有机农业;市场营销;营销策略
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用有机肥完全取代或基本取代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等,保证种植业作物生长过程中的营养需要,或用有机饲料完全取代或基本取代畜禽饲料添加剂等成分,满足养殖业畜禽生长的营养需要,进行农业生产的形式就是有机农业,可见有机农业在开展的过程中,通过对生产要素的调整,改变了农作物自身的品质,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进而改善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市场竞争能力。但要充分发挥有机农业的作用,需要利用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扩大有机农业的市场影响力。
1有机农业市场营销的必要性
相比传统农业,虽然有机农业也以农业资源为载体,但其在生产的过程中会利用人类的智慧,将传统农业中对农产品、种植环境可能造成污染,影响人类健康的生产要素进行了替换,不仅提升了农产品自身的“绿色”品质,而且与可持续发展观念更加相符,这不仅使产品的整体附加值得到提升,而且与现代消费者的饮食安全需求相符合。但有机农业在舍弃应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等化学物质的过程中,农作物的产量会受到严重的影响,而且虽然传统生产要素被取代,但对人工管理和投入的依赖性大幅提升,人工成本明显增加,如果有机农业创造的附加值不能被市场所接受,将使有机农业的发展面临比传统农业更大的威胁。在有机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要使高品质、低产量、高价格、环境友好性突出的有机农业所提倡的健康环保理念被市场接受,就需要结合有机农业产品的实际特点进行有效的市场营销,拉近有机农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实现有机产业的经济价值,所以有机农业的特点直接决定了市场营销的必要性。
2有机农业的市场营销策略分析
有机农业在发达国家发展得相对较早,而且现阶段不仅覆盖范围广,而且已经被消费者所接受,形成了较稳定的有机农业消费市场,例如行业机构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欧洲目前拥有有机农场面积在1213万公顷以上,年均有机农产品创收超过260亿美元,在欧洲家庭中,78%的家庭会依据食品标签选择有机农产品。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也开始进行了有机农业的相关探索,并凭借我国传统农业历史悠久、地域广阔等优势,将有机大豆、有机花生、有机葵花籽等有机农产品销售到其他国家,在云南、江西等地域建立了众多有机食品基地,但国内有机农业市场仍处于缺失的状态,有机农业整体发展状态的“畸形”,加大了我国有机农业市场营销的难度,特别是在我国以有机农业产品开发、市场竞争、产品创新为重点的背景下,忽视了针对性的营销管理、特色管理、导向管理的营销思想,市场营销更难以满足有机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笔者认为,根据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状态,采取的市场营销策略必须注重以下方面。
2.1市场细分
虽然有机农业产品在发达国家被广泛地接受,但受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绝大部分消费者难以接受价格在传统农产品价格1.3倍甚至1.5倍的有机农业产品,所以在市场营销前必须进行市场细分,明确我国国内有机农业的目标市场。消费者生活背景、消费理念、认知水平等方面差异,其接受的商品性质、营销策略等也存在差异,所以要针对消费群体在消费需求和消费欲望等方面的表现,进行市场细分。客观的市场调研和调研数据挖掘是细分的主要依据,在市场细分后,有机农业企业将有机农业产品的特点与细分市场的消费需求进行匹配,明确自身有机农业产品在接触不同类型、层次消费群体时存在的优缺点,确定符合自身有机产品特点的目标市场,并基于产品和市场分析,建立针对性的营销策略。例如我国翁牛特旗黑鱼泡子有机农牧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结合有机农业市场形成的水稻有机农业、苹果有机农业、玉米有机农业、小麦有机农业、蔬菜有机农业等市场细分形式以及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将有机水稻、有机水产、有机中草药和有机畜牧业作为主要有机农业发展内容,在将敖汉旗、奈曼旗等周边城区作为目标市场的基础上,将目标市场锁定在中国北方,针对北方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能力进行销售对策制定,不仅形成了“中国北方有机水稻第一村”品牌,而且其生产的有机农业产品的市场影响力也不断提升。
2.2注重宣传营销
部分地区在进行有机农业市场营销的过程中,将目标市场锁定在周边,在进行市场营销的过程中,以生产有机农业产品为重点,以期通过产品自身的口碑扩大市场,这种“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发展理念,实际上是忽视了市场营销的作用。扩大宣传是最主要和最直接的营销手段,现代消费者虽然在主观上比较易于接受健康环保的事物,但要想促进消费者产生有机农业产品消费意识或消费冲动,甚至培养消费者产生有机农业产品消费习惯,必须先要让消费者对有机农业产品产生基本的认知,这就要求市场营销注重市场宣传,宣传的有效性甚至可以强化有机农产品的品牌效应。营销宣传的渠道随着社会发展也越来越多元化,如电视媒体、互联网、报纸、期刊、室外大屏幕、农产品会展等均可以作为营销的有效渠道,在市场营销的过程中具体选择何种宣传途径以及具体的宣传形式,要结合具体的有机农业产品特点以及目标市场特点进行。例如安徽田园日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进行有机蔬菜、有机大米、有机鸡蛋等有机农业生产和营销的过程中,积极探索营销推广的途径,在地方台电视媒体中进行“生鲜有机认证,宅配健康保证”的广告宣传;在公交车上进行“摘取有机天然,配送健康自然”的车载广告宣传,使其周边城市居民对有机农业的认识更为深刻,而且对安徽田园日志农业品牌也较为认可,该公司也因此被评为合肥市有机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
2.3顺应时展
有机农业的产生和发展,本身就是顺应时展的产物,所以在进行有机农业市场营销的过程中,也要将此思路贯穿始终。笔者认为有机农业市场营销顺应时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加大有机农业的信息化建设,在互联网时代下,“互联网+”已经成为各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有机农业市场营销的过程中,如果忽视“互联网+”模式,将会导致其市场范围狭窄,所以在进行有机农业市场营销的过程中,有机农业企业要积极进行信息化建设,将线下的营销形式向线上扩展。其次,政府相关部门应结合当地有机农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积极建设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以政府为后盾,进行商务模式的探索,符合互联网时展和服务型政府转型的特点,而且,可以将区域内有机农业合理整合,提升市场营销的整体影响力。除上述途径外,笔者认为培养专业的、灵活的且具有较高道德情操的营销人员,也是推动有机农业市场营销水平提升的重要途径,只有形成高水平的营销队伍,才能将具体的营销策略落实并不断优化,这对政府、高校、企业等主体均提出了较高的人才培养要求。
3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现阶段人们已经认识到发展有机农业对改善农村生活方式、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城乡产业统筹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有意识地将先进的技术、管理理念等融入到有机农业发展过程中。通过符合现代消费者心理的市场营销策略,推动有机农业不断扩大市场份额,这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绿色发展、集约化发展的具体体现,应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此方面的成果经验,不断优化和推广。
作者:李梦柯 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刘宁,刁希强,李萌.潍坊市有机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蔬菜,2015(7):39-40.
[2]陈杰,钟诚吉.有机蔬菜微信营销存在的问题与策略[J].农业网络信息,2015(7):16-19.
[3]张胜利.中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4.
关键词:农民工;就业培训;有效供给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3月28日
一、农民工就业培训市场需求分析
农民工就业培训需求是指农民工个人、用人单位以及政府对就业培训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农民、用人单位和国家是培训需求的主体。农民是培训成果的直接载体和直接受益者,用人单位是培训成果的直接“消费者”和最大受益者,国家是最终受益者和最大需求者。
(一)农民工自身对培训的需求。流向城市的农民工整体文化程度偏低,职业技能匮乏,只能从事环境艰苦、劳动强度大、工资偏低的工作,为了更好地在城市务工生存,大多农民工逐渐认识到通过教育和培训是改变现状的重要途径,参加培训意愿很高,而且青壮年以及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农民工培训意愿更加强烈。一项对中部地区农民工培训问题研究中显示:愿意参加培训的占97%,不愿意参加培训的仅占3%,而且即使花钱也愿意接受培训的比例达到26%。然而,与很高的培训意愿相比,他们实际参与培训情况并不理想。据统计,在进城务工的农民中,有43%的人没有接受过任何培训,接受过正规培训的人数仅占14%。
(二)企业对农民工培训的需求。从人力资本投资的角度来看,员工的劳动素质直接影响着企业经营效益。对企业来说,为农民工开展职业培训颇有裨益。近几年,在“珠三角”地区出现的 “民工荒”和“技工荒”现象,反映出当前农民工职业技能不高,不能满足当地企业用人需求。因此,一些企业逐渐认识到开展农民工就业培训的重要性,自觉为农民工提供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
(三)国家对农民工培训的需求。农民工作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其素质和技能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且,农民工是新兴起的庞大阶层,他们的命运直接联系着中国未来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提高农民工人力资本水平是我国从人力资本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转变的突破口。
二、农民工就业培训市场供给分析
农民工就业培训的供给,是指为了提升农民工职业技能而由相关机构提供的培训以及相应的培训产品。
(一)政府主导型培训。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从2004年起,农业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建设部、财政部等六部委共同启动实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到2010年底,“阳光工程”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3,000万人,造就了一批产业技术工人,但也只占农民工总数的12.4%。相对于2亿多的农民工群体来说,单纯依靠政府投入,其覆盖面相当有限。
(二)企业内部培训。用工企业应该是我国目前农民工培训的主要提供者,但现实情况是,企业针对农民工开展的职业培训太少,即使组织培训,内容也更多集中在企业内部条例和纪律等引导性培训上,技能提升方面培训较少。据调查,有53%的企业从来不对员工进行任何培训,41%的企业只是对员工偶尔进行培训,经常对员工进行培训的企业仅有6%。
(三)非营利组织培训。目前,非营利组织也开始介入到农民工就业培训市场。典型案例如安徽富平学校所建立的“富平模式”,即“民办公助”的培训——就业——权益保障一体化的农民工培训就业新模式。富平学校的出现部分弥补当地农民工培训有效供给不足,但由于我国非营利组织先天发展不足,农民工培训第三方供给尚处于萌芽阶段,非营利组织成立的培训机构数量少、实力薄弱,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问题上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发挥的作用有限。
三、农民工就业培训市场供求失衡的原因
(一)政府方面。一是资金投入不足,缺乏有效的监管。由于农民工个人收入不高和企业的短视行为,农民工和企业为培训投入较少,政府投入是农民工职业培训费用的筹资主体,整个农民工培训筹资渠道单一薄弱。2008年贵州省出现震惊全国的套取农民工培训资金案,折射出农民工职业培训资金缺乏有效的监管;二是政府培训服务与市场需求脱节。政府提供的培训内容僵化,市场瞄准率低,与农民工实际需求不符,培训效果差;三是缺乏后续保障机制。输入地政府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等方面所提供的公共服务不足,农民工进城后生活压力大,在“生存第一”前提下,他们选择尽可能的工作挣钱,养家糊口,无暇顾及不能立即为之带来财富的培训。
(二)企业方面。培训一方面意味着增加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增强了农民工与企业的谈判资本和能力,导致企业主动权的丧失;另一方面企业对员工培训投资收益出现了“外溢”现象。企业在不断培训农民工的同时,有技术的农民工也在不断地流出,企业为培训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结果却 “为他人做嫁衣”,无形中蒙受了损失。由此带来的后果是企业对培训往往表现出一种被动的适应性和随意性。
(三)农民工个体方面。首先,农民工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对培训认识不足。由于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的眼光缺乏长远性和开拓性。再加上职业培训的“预期收益”不明朗,农民工接受职业培训并不一定带来近期收入的提高,培训认识不足;其次,支付能力低是影响农民工培训兴趣和培训需求的直接因素。经济贫困是农民工群体面临的共同困境,他们大多靠体力赚取微薄的收入,只能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平,从而拿出资金进行培训的机会就相对较少,无形中增加了农民工参加培训的间接成本。
四、完善农民工就业培训体系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构建以政府主导的多元筹资机制
第一,增加财政直接投入。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拨付成立“农民工培训专项基金”,把农民工就业培训资金纳入国家预算体系,使资金总量长期保持稳定增长。同时,加强对财政资金的使用监管,确保资金专款专用,提高培训经费使用效率。
第二,降低企业培训成本,提高企业开展培训的积极性。首先,政府应该完善就业政策,使用工企业与农民工之间形成稳定的契约关系,降低用工企业进行农民工培训投资的风险,从而激励用工企业增加农民工培训的供给;其次,政府可以设立专项培训补助或通过合同转包方式,将农民工培训的经费补贴给相关企业,鼓励校企联合培训。对开展农民工职业培训工作取得重大成效的企业,可享受一定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
第三,鼓励农民工个人积极承担部分费用。建立适度的农民工培训激励机制,设立农民工就业培训奖励基金,用于奖励通过培训且取得突出成绩的农民工,充分调动农民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第四,大力提倡社会各界捐资助训,多渠道实现资金筹措。进一步完善捐赠公益事业个人所得税减免政策,广泛吸纳境内外机构、个人的资金,以支持农民工培训工作。同时,各级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补贴或税费优惠等方式,引导非营利性组织开办各种类型的免费培训班。
(二)加快社会管理制度创新,建立就业培训后续保障机制
第一,加快城乡户籍制度改革,使农民工在城市享有平等的权利。要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城乡居民户口差别,改变农民工身份转换滞后于职业转换的现状,为农民工营造基本公平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促进农民工与企业之间达成长期稳定的合约关系。
第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解除农民工后顾之忧。从劳动力输出角度来看,输出地政府不仅要为农民工提供培训服务,而且还要搭建就业信息平台,做好与输入地之间的就业需求联系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就业;同时,还要建立就业跟踪系统,对农民工就业状况、生存状况定期跟踪反馈,及时解决农民工遇到的共同难题,做好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护人。从劳动力流入角度来看,输入地政府要实事求是地进行制度安排,对农民工采取分类分层保障的办法,纳入本地社会保障范围,解除其后顾之忧。特别是要重点解决好农民工工伤、医疗保险和子女上学的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1]高春景.中小企业农民工职业培训需求研究[J].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2009.1.
【关键词】农业保险市场失灵政府支持
农业保险是通过集合具有同类风险的众多农民,以合理计算保费的形式对种植业、养殖业在发展过程中可能遭受的自然灾害或其他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给予补偿的一种保险,是农业生产规避风险、补偿灾害损失的一种有效工具。然而,农业的弱质性使农业保险难以满足保险经营所依赖的大数法则理论,农业保险市场失灵,即纯商业化运营——靠市场自发调节来维护的农业保险无法达到规模经济效应。本文结合安徽省宿松县汇口镇曹湖村农业保险的实地调查情况,分析我国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内生因素,以寻求解决农业保险市场失灵问题的对策。
一、问卷调查情况
安徽省宿松县汇口镇曹湖村位于安徽省西南部,与湖北省黄梅县及江西省九江市接壤,总人口约1500人,计400余户。全村耕地面积约2000余亩,土地肥沃,属亚热带湿润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250天,每年平均温度16.6℃,适宜农作物生长,盛产棉花、油菜、芝麻、大豆、玉米、花生等多种经济作物。村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棉花,年人均收入5000元左右,在中部几省处于中等偏下水平。选取该村开展此次农业保险调查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此次调查在自愿的基础上共发放30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76份。关于农民对保险的了解和购买情况的调查结果如下。
被调查的农民90%知道或听说过保险,了解保险的作用和意义的占30%,认为有必要购买保险的占40%,只有15%的农民能看懂保险条款。60%的农户认为保险费负担过重,真正购买了商业保险的农户只占20%,加上民政部门购买的养老保险也只有30%,其中为农产品、农具投保的为0%。而在投保的30%人群中,有45%是被迫购买的(商业保险公司的学生平安保险和民政部门的养老保险),80%发生保险事故时能得到及时的赔偿。这说明该村村民的保险意识很弱,而且保险负担较重。在问及“您的庄稼或者家禽遭到损害时,你会”的问题时,有80%的人回答“自己承担”或“听天由命”,10%的农民回答“靠国家救济或集体承担”,靠亲朋好友的为10%。
通过这次问卷调查可以发现,该村购买普通商业保险的人很少,购买农业保险的则为0%。这说明农业保险机制没有深入到该村村民心中,农民的农业保险意识非常淡薄。
二、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内生因素
1、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所谓道德风险,指被保险人由于参加了保险而放松对风险的预防或者在生产过程中做了手脚,而保险人却难以了解。逆向选择的产生是由于被保险人对于土地的产出能力和风险状况等信息比保险人更了解,因此可以得到低于他们实际风险水平的费率,从而导致保险效率的降低。在具有一般程度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标的物中,市场失灵并不必然发生。然而由于农业保险所具有的特殊性,即其标的具有生命性且标的价值会随着生长期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并且农业经营绩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期的管理水平等。同时,农业风险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而农民对于农业风险以及土地特质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要比保险人多。由此而导致严重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使得实际保险损失率过高,在按照损失率确定保险费率的情况下,当保险费率高到超过农民自己分散风险的成本时,市场失灵就会发生。2006年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仅为8.46亿元,按9亿农民计算人均不到1元,而养殖业保费赔付率竟达232.2%。保险费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而赔付率仍然稳定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这一现象的出现恰好与逆向选择的结果相吻合,即农业保险有效供给不足,商业保险公司纷纷退出农险市场,导致农险市场萎缩。
2、农业保险具有极强的正外部性。商业化经营农业保险必然会出现“供给有限,需求不足”,导致市场失灵。农业是基础产业,农业稳定则受益的不仅是农民,还包括整个社会;相反,受损的也不只是农民,而会波及整个社会。投保人(农民)购买农业保险的边际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边际私人成本大于边际社会成本。私人成本、收益和社会成本、收益间的差异是农业保险的正外部性,这样全社会就搭了农险投保人的“便车”。保险人供给农业保险,将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稳定,使全社会受益。保险人供给农业保险的边际私人收益也小于边际社会收益,边际私人成本大于边际社会成本,全社会又搭了农业保险人的“便车”。但无论是保险人还是投保人都无法对其正外部性进行收费,农业保险的消费量就低于社会的理想消费量,有效需求不足;农业保险的供给量也小于社会理想的供给量,有效供给也不足。供需不足,农业保险市场必然失灵。
3、农业风险区域性强。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而且呈明显的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地域差异,自北至南依次出现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赤道带等6个气候带。这决定了农业风险区域性强,表现为不同区域间农业保险的险别、标的种类、风险事故的种类及周期、频率、强度差异,这造成农业保险单位经营区划、费率的厘定与区分复杂,投入资金与技术的成本很高。
三、解决农业保险市场失灵问题的对策
具有正外部性的产品须由政府来提供才能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要解决农业保险市场失灵问题,既应加强政府的扶持力度又要注重市场的灵活性,并发展农业保险的再保险体系。
1、加强政府的扶持力度。作为政府主导的农业保险制度供给,政府首先要出台《农业保险法》,明确各级政府、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的相关责任和利益,避免各级主体在农业保险中的随意性。其次,政府应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给予保险机构不同程度的补贴和减免。对技术含量高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保费补贴应为60%~100%,因为这类产业具有高附加值的特点且大部分是外向型,出口创汇能力强、投入成本高。对传统种植业和养殖业,保费补贴为40%~60%,对此类经营农业保险的商业性保险公司,补贴少了农业保险机构无法正常开展业务,补贴过多则涉及保险公司的信誉度等问题。房屋、机械及个人医疗、责任、意外伤害和养老保险应发挥“以险养险”的功效,其补贴值为40%以下。此外,应设立国家农业巨灾风险基金,也可与地方政府共同筹集设立地方性农业巨灾风险基金。
2、实行政策性保险商业化经营。农业保险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发挥职能进行调节,政策性保险商业化经营是国外调节农业保险市场的成功办法。政府应利用利益诱导机制推动农业保险的发展,对农民直接进行保费补贴,对保险公司进行税负减免和财政补贴。直接对农民进行保费补贴,把农民推向保险公司,将使需求曲线上移;对保险公司进行税负减免和补贴,使其获得必要利润,将保险公司引向农业,供给曲线下移,供求曲线就会相交。“以险养险”特许农业保险人经营一定范围的农村险,以其赢利弥补农业险的亏损。
3、发展农业保险的再保险体系。经营农业保险的商业性保险公司面对农业的非系统性风险需要独自承受高额经营成本,遇到特大自然灾害时更是回天无力,没有农业再保险的支持难以发展。再保险的形式多样,国家政策农业保险公司应为经营农业保险的商业性保险公司提供再保险,而互助制农业保险组织可以从县、市及区域性的互助制农业保险组织之间分保。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之一,农业保险市场存在失灵恰恰反映我国农业保险市场有着很大的潜力,只要政府部门大力扶持和保险公司坚持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产品创新,就可以解决农业保险市场失灵问题。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面时加入WTO中国医药企业抢占农村市场至关重要。讨论农村医药市场开发中的市场调研、梢售网络建设、产品结构、广告传播四个核心问题很有必要。同时采用红桃K公司成功开发农村市场的案例时本文观点进行了论证。
一、引育
中国是农业大国,12亿人口中农村人口约为8.5亿。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医药市场日益兴盛。据统计,1998年全国农村药品消费总额为82.39亿元,人均9.49元,至2000年增长到12.55元,预计到2005年将达到25.24元。2005年全国农村人口按照8.66亿计算,即全国农村市场药品销售总额将达到218.57亿元。农村医药市场的巨大购买潜力对医药企业构成了巨大的诱惑力。毫无疑向,21世纪,在中国。最成功的企业将是那些成功占领农村市场的企业。由此,如何抓住先机,提前一步进人农村市场成为众多医药企业要考虑的战略问题。然而,由于地域广阔,人口分散,启动难度大,投人时间长,企业收益小等因素使医药企业进军农村市场举步维艰。这将是一场持久战。医药企业只有在充分认识现实的情况下做好克服困难的准备,才能抢占先机,占领农村市场,使企业获得长足发展。那么,在进人农村市场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为此我们要分析农村医药市场的特点。
二、农村医药市场特点分析
(一)农村药品消费呈逐级递减式阶梯结构
在用药总量、药品数量、用药品种、用药档次、单位品种价格、新品种普及率等几个方面,农村疾药市场都按照逐级递减的方式发展,即省会城市>城乡结合部>地级市县城乡镇>村屯。同时,农村患者总体用药水平远远低于城市。
(二)农村药品需求总量呈增长态势
随着农民总体收人水平的大幅提高,自我保健意识的增强,医疗保健支出也在逐年快速增加。
(三)农村药品需求结构与城市不同
农村多发病为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一些因为卫生条件引起的疾病,如传染病(肝炎等)。这与城市人群易患的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富贵病”明显不同,这种状况不会很快改变。
(四)零售药品为主要消费药品
农村药品消费基本没有公费医疗。虽然个体诊所、个人承包医院为药品主要销售渠道之一,但药品零售远大于医院消费,且多为自费购药,因此农村医药市场基本属于OTC市场.
(五)管理无序
相对于城市市场来说,农村医药市场管理存在混乱无序的问题,作为农村医药市场的主体,县镇零售药店、村医务室进药时受到的约束较少,进药渠道混乱,至使很多地方假药劣药泛谧。
针对以上农村市场的特点,决定了医药企业在进入农村市场时,必须按照现阶段我国农村市场的实际情况,以及现阶段农村消费者的药品消费心理与习惯,以“4C”的观念进行营销活动,真正做到患者导向;在战略上,企业要端正认识,要把农村市场当作企业发展的重要空间和新的增长点来对待,并投入必要的资源,做出战略规划;必须克服可有可无,三心二意或生搬套、急功近利的思想。因此,详细分析开辟农村医药市场的几个核心问题很有必要。
三、农村医药市场开发核心问题分析
(一)市场调研分析
市场调研是企业开辟农村市场的首要环节。农村市场与城市市场差异巨大,用开拓城市的办法去开拓农村,自然是行不通的。农村医药市场药品销售结构与城市有很大区别,不同区域的农村市场之间也存在着诸多不同,因此需要企业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选择适合农村患者消费心理.消费习惯的产品进行开发。
市场调研主要要分析清楚以下几个问题:1.农村的药品消费缺口。即存在哪些未被满足的需求,哪些药品是农村市场最急需的。2.农村的消费水平。要确定某种药品的价格定为多少才能被农民接受,哪些药品是适应农民收入水平的。差异性是农村市场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富裕地区、发展地区、贫困地区对药品价格的需求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异已经加大,富裕农民与处于温饱阶段的农民不可同日而语。3.农村的消费心理。要弄清农民的消费习惯、心理偏好。据调查,农民及城镇居民购药时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其次才是疗效。那些物美价廉而疗效好的药品就成为首选。农村患者对药品疗效的认识也与城市居民有所不同,他们认为,症状减轻或者消失即为有效,就是好药,很少关心一种药品是西药还是中药或者毒副作用的大小。再有,他们认为西药吃药2-3天必须见效,中药5-7天必须使症状减轻,否则就会被认为无效或效果不好而转换品牌。总之,只有经过全面的调研,企业才能推出农村消费者需要的产品,才能有效确定自己的目标市场,进行相应的产品定位,从而制定可行的推广和行销策略.
(二)销售网络的构建分析
对医药企业来说,销售网络的建设十分重要,拥有运行良好的销售网络,是成功的一半。然而,网络建设费时、费力、费钱,农村市场更是因为其地域分散、购买力分散使许多企业半途而费。农村网络建设有四个重点:1.员工队伍的建设。农村市场一般以县城为中心,再分片设立分支营销机构。根据具体县市的规模及分支机构的多少,确定县级营销中心的负责人及相应的工作人员数量。员工应以本地人为主,以减少费用。招聘员工时,不能片面追求学历(也不能太低,以高中文化为宜),以保证营销队伍的稳定性。2.培训。员工招聘结束后,应当对其进行培训。员工来自不同地区,差异较大,要按照企业的要求对其进行岗位职责培训,使其尽快熟悉工作流程、工作方法,达到岗位职责所要求的营销专业水平。企业文化教育也是新员工不可或缺的必修课,员工只有认同企业的文化,才会与企业一起努力拚搏。3.给织自己的批发网与直销网。首先要组织经销商,联络经销终端,把产品充分渗透到各药店、卫生院、村卫生室。经销商和经销终端是货、款流通的渠道,货的合理顺流可以调动经销商和经销终端的积极性,款的按时回流是货物顺流的保证。使遍布全国农村的经销商和经销终端做到货的合理顺流和款的按时回流是深入县、乡、村的农村的营销队伍的重要工作。还有一种渠道是由企业员工直接将产品送到镇卫生院、药店、村卫生室直至患者。目前,由于医药商业企业的大量亏损及破产,农村市场的直销网络作用日渐突出.但同时应该看到,企业经常会由于员工的跳槽而失去掌握在部分员工个人手中的网络资源。因此,加强销售网络的管理,建立监督检查系统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产品结构问题分析
医药企业要结合农村市场的特点,合理配置企业产品结构,开发适合农民使用的药品。如上所述,农民对药品疗效的认识与城市不同,影响其健康的疾病也与城市有所不同,因此,了解农村消费者消费心理,合理配置企业产品结构,开发、销售适合他们使用的药品不仅体现在药品的品种选择上,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价格。据调查,农民对于不可能根治、只能控制症状的慢性病需长期用药时,价格就成为他们购药时唯一考虑的因素;对急性病,一次性购药花钱多少是其考虑的重大因素之一。一般若药品零售价超过10元,购买时他们会较为谨慎。因此,只有合理的药品价格,才能被老百姓接受。2.质量。中国农民是很会算账的,不太注重形式,讲求东西实在,在数量与质量之间,往往数量更能打动人。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就可以放弃药品质量。假药、劣药给农民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随着国家对药品生产企业GMP认证制度的推行,那些质量不过关的药品将会越来越难销。3.包装。农民买药的频次高,每次量很小,很多常用药必须拆零销售。因此,在农村销售的药品每独立包装不能太大。农民的审美情趣与城里人也不尽相同,如在色彩上他们喜欢鲜艳的颜色,在名称上求吉祥等,这些都需要企业在设计产品包装时认真考虑。面对农村市场情况,进行相应的产品定位和开发,是企业成功开拓农村市场最关键的一面.
(四)广告传播问题分析
由于普及医药知识的报刊杂志及电视在农村的订阅率、普及率较低,农村中具有医疗与药品知识的人数少且素质低,加上价格贵,很多药品不能下乡,使得农民医药知识异常缺乏,农民渴求医药知识及保健知识的普及。因此,要想开拓农村市场,就一定得把消费者教育与药品销售并重,这样,产品才能逐渐进人农村市场。利用各种煤体对农村消费者进行药品知识普及,使他们能了解、会使用各种常用药品将对企业销售十分有利.农村患者药品信息来源主要有三:首先,最重要的途径是通过各种广告煤体获得药品信息,其顺序为电视(中央电视台、省级电视台、本地电视台)、报纸(当地报纸及企业自印的各种报纸宣传品)、各类店头POP广告与宣传物。其次是乡村医 生(医院、个体诊所、乡村卫生室)、零售店员介绍。再次,人际口头传播,即病友、亲朋之间的互相传播,这一比例远比城市高。针对这些特点,要求企业在进行广告传播时要选择合适的媒体和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比如,条幅广告不便于在农村的公共环境下保存;宣传小报由于农村地域广阔而使人工成本过于高昂;路牌广告制作成本太高而无法普及……而墙体广告由于形式简单、成本低廉、针对性强、便于操控、保持时间长、传播范围广而成为农村市场宜传手段的较佳选择,它既可单独操作,也可与其他煤体相结合,对提高药品品牌知名度,形成品牌偏好很有好处。需要指出的是,与城市消费者相比,农村消费者对那些疗效好、价格低的药品的品牌忠诚度极高。因此,树立良好品牌形象,加强品牌管理对企业在农村市场上获得竟争优势,获取高额利润十分重要.
四、实证分析:红桃K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农村市场开发策略
(一)调研分析
红桃K公司在推出生血剂前,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市场调研,结果表明,生血剂是农村消费者需要的产品。其一,农村贫血群体大。我国妇女贫血比例达47%,其中孕妇高达55%以上,青少年婴幼儿贫血比例高达64%。在各群体中,农村居民由于经济条件较差,膳食结构不尽合理等原因而使其贫血率明显高于城市贫血率,客观上决定了生血剂在农村有着潜在的大市场。其二,传统的习惯和现实的心理,农村消费极为看重血。市场调研中询问消费者怎样看待血的作用时,许多农村消费者都用‘最”字级的评价,认为“血是人体中最宝贵的东西”“人体中最不能缺的是血’,形容其为“人体之本”。其三,可见的失血或多种原因导致的贫血,直接刺激着农村消费者对补血的需求。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表明,有九成以上的农村消费者认为生病动手术或者人体受外伤流血较多后,需要补血;还有较高比例的消费者认为妇女经期流血后,需要服用补血的保健品。这些调研说明,红挑K生血剂这种产品是适合于投放农村市场的。
(二〕产品价格策略
市场上补血类产品价格多为50-100元盒。红桃K公司经过反复论证认为,30元左右一盒,是可以得到消费者认可的价格。产品上市后调研显示,较高比例的消费者认可和接收这一价格。调研还显示,经济条件好的消费者,较多将红桃K生血剂作为保健品购买,用于日常保健;经济条件一般的消费者部分人作为保健品购买,部分人作为药品购买;经济条件差的消费者较多是作为药品购买,用于治疗贫血或失血后补身体。红桃K在农村各种经济条件,尤其是经济条件较差的人群中找到大批忠诚消费者,说明其定价是合理的。
(三)营销网络的营建
红桃K认真地研究与建立营销渠道有关的农村市场特点,如农村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居住相对分散;农村市场经销商多,经销终端多,但规模相对较小;农村市场消费者较容易相信信息,但对大煤体的接受程度低等等。根据这些特点,红桃K组建了深人到县、乡、村的营销队伍,县有办事处,乡有工作站,村有宣销员,这些队伍编织了一张巨大而严密的销售网。他们深入渗透,积极向农村消费者宜传产品功效,介绍产品形象,不断刺激着消费者的需求。同时他们积极组织经销商,联络经销终端,以保证货、款流通的顺杨。
(四)广告传播策略
熟悉农村消费者,广告传播中尽贴近农村消费者是红挑k公司广告传播策略的根本出发点。红挑k公司运用了大t适合农村消费者的宜传方法,比如最初的开拓农村市场的号角式广告语:‘呼儿梅吃,中国出7红桃K’,这句话简单易记,而“呼儿梅吃.则运用了陕北农村的音调,农村消费者很容易接受.再比如,在制作‘王婆.专题片时,刻意突出了农村特色。在农村消费者中“王婆.的声名家喻户晓,借用“王婆.形象,可以达到很快提高产品知名度的效果,而广告画面夸张、诙谐,也为农村消费者所喜闻乐见。红桃K;司还在农村制作了大的靖体广告,将广告语以标语的形式届臼在农户堵上,使他们时时处处可见,持久、反复地将产品的功效信息传递给农村消费者。
红桃K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结了其它企业在农村市场运作时的成功和失败经验,提出了坚定不移地走向县乡村.的口号,几万营销大军9年里累计销售额超过6例乙元,成为健康产业的一预明星.2002年,红桃K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国医药企业60强排名中列第48位,在补血市场的市场占有率为33.96%.
关键词:五峰县;农业;产业化
中图分类号:F7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8009)08-0077-08
1 五峰县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位于鄂西南边陲,属武陵山支脉,系云贵高原东延部分的尾翼地带,全境皆为山区,东邻宜都市、松滋市,西倚鹤峰县、巴东县,南交湖南石门县,北毗长阳县。属于湖北宜昌市。
五峰是典型的农业型山区小县。历史上主要生产苞谷、黄豆、洋芋。短缺经济年代,曾提出“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口号,但终因温饱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粮食仍然是农业的主要品种。
五峰县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是盛产特产的地方。并有“中国茶叶之乡”的美称。共有特产资源11类160个品种,其中年产茶叶2800多吨,如“天麻剑毫”、“采花毛尖”、“水仙春毫”等名优茶多次荣获国内、国际金奖,以优良的内质享誉海内外;境内还盛产核桃、板栗、柿子、猕猴桃等土特产品。
随着该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的不断提高,相继出现了一批带动农业产业化基地快速发展的龙头企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速度明显加快,多种经营开始“由副转正”,一、二,三产业的产值比熏从“八五”期末的49.6:25.0:25.4上升到33.0:41.6:25.4,传统大宗产品基本稳定,特色名优产品有较快发展,新型产业不断涌现和壮大,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阶段性成果。目前,随着市场农业、现代农业、特色农业、创汇农业、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等新型理念的提出,该县农业正处于由适应性调整向战略性调整的重要转换时期。
2 五峰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思想认识有偏差,对实施产业化的切入点把握不准。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农业的发展,传统的主要农产品的供求已经基本实现了总量平衡,在丰年时还会出现农产品供过于求的状况。产业化的内涵十分丰富,组织形式多种多样,但在有些地方,一提产业化就是建大企业,大市场,大基地,这固然十分重要,但受资源禀赋限制和市场分析失误。没能准确定位本地产业化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实践中造成产业化发展缓慢或的发展不起来。要使的这一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必须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对已经形成的特色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使农民能够得到较高的农业利润。
(2)主导产业产品优势不突出,规模小,档次低。
五峰县主导产业多而散,形不成大的规模和气候,造成产业和产品结构雷同化现象,同时主导产业,产品不突出。区域特色优势不明显,市场开拓能力弱,竞争力差。就全县目前来将,除采花毛尖茶,天麻剑毫茶。长峡茶酒外,在县外享有一定知名度的名优产品为数极少。
(3)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弱。
加工型龙头企业建设滞后,缺乏规模大,实力雄厚,市场开拓力强,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骨干龙头,这已成为制约该县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的最突出问题。目前该县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产业化龙头企业仅3家(山山林业集团、长峡酒业公司、宏力魔芋公司)。全县仅有5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没有1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年出口创汇额不足100万美元,仅占全市农产品出口额的1%。大多数农产品仍处于出售原料或初级产品格局,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外向度和科技含量不高。产品真正打入国际市场的只有宏力魔芋。同时,现有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科技含量。质量档次低,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受农产品国际贸易技术壁垒制约,影响了农产品出口,降低了市场竞争力。
(4)产业化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不健全。利益分配关系不完善。
目前该县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产加销各环节连接松散,仅有少数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了较为紧密的利益关系,大多是市场买卖关系,即便签订收购合同,也是“带而不连”,没有涉及加工增值利润返还。没有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利益关系。产业化诸环节的利益调节机制不健全,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和农户之间,缺乏有效的法律规范和行为约束,农业产业化经营主题对产业化经营缺乏战略合作和长期预测。
(5)农业基础不够稳固,农业基础设施差,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比较薄弱。
作为贫困山区,有些配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处于非常落后的状况,农业机械化使用率不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导致整体农业产量经常出现仿佛。
3 加快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路和对策
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提高农业综合竞争里。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总抓手,优化区域布局,培植主导产业,扶持龙头企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农业综合效益。按照“纵抓龙头,系列延伸;横抓基地,规模推进”的思路,进一步加大力度,强化措施,完善配套政策,促进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健康发展。
(1)加快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结构调整,培植规模化生产基地。
依据市场,资源和趣味优势,大力培植主导产业,建立规模化,激越化农产品商品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要把区域布局和结构调整的着力点,防到发展区域规模经济,培育壮大主导产业上来。全县要按照“高山主攻林药烟,中山主攻魔菜畜,低山主攻茶薯粮”的规划要求,建设采花茶叶经济带,牛庄湾潭药材经济带,长乐坪蔬菜经济带,仁和坪傅家堰养殖经济带,渔洋关五峰镇加工经济带。坚持以扩大面积。增加总量的外延调整为主向提高质量,增强效益的内涵调整为主转变,努力压缩土地密集型传统产品,重点培育市场潜力大的劳动密集型名特优产品。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通过布局结构调整,逐步改变结构趋同,布局分散,特色不突出,产品不成规模的局面,提高特色农产品的规模化和聚集度,形成产业化格局。
(2)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龙头企业实力强弱和牵动力大小,决定着产业化经营的规模速度,水平和成效。按照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凄切就是扶持农民的要求,加大对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培扶力度。培育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关键。五峰县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规模一般偏小,难以发挥组织带动作用。五峰县要采取有力措施引进“三资”(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和外资资本)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通过实施名牌战略,提高龙头企业的综合竞争力。通过龙头企业,将农民与市场联结起来,建立企业与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利益共同体。只有将龙头企业、农民经济合作组织与农户的利益联结起来,农业产业化的推进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
(3)加大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力度。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
龙头企业的科技开发和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强弱,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①要积极开展与大专院校,科研所合作,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积极推动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联合开发,高薪聘请专家,建示范基地,买断技术等多种形式与大专院校开展紧密的科技合作。②要大力培植农业科技载体,建立科技示范园。通过建立1-2个科技含量高,辐射范围光,带动能力强的科技示范园区,把先进技术,优良品种通过科技员的转化,示范和辐射加以推广,带动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提挡升级。③要加大职业培训力度。利用党成校等载体,抓好农民的素质教育和科技培训,大力推广农业科技技术,做到村村有科技示范户,户户有科技明白人,切实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4)加强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构建市场体系。
市场建设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吸附和辐射能力影响着基地的生产、企业的加工和整个产业链的运转。五峰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较东部地区落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的滞后。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必须加大力度进行专业市场建设,通过农产品市场,促进区域专业化和农户专业化的发展。与此同时,还要加快建立以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为重点,包括劳动力市场、土地流转市场在内的生产要素市场。通过完善市场体系,在较大的范围内实现贸工农、产加销、种养加、农科教一体化经营。
(5)完善利益连接机智,促进产业化健康发展。
健全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用市场经济的方式把龙头企业与农户连接起来,实现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大力推行“专家+法人+农户”的经营模式,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发展“订单农业”,股份合作和各类行业协会等方式,建立产业化各经营主题的利益共同体。目前实践中迫切需要建立健全三种机制。①利益分配调节机制。本着“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原则,恰当处理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和农户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实现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农户双赢。②行为规范约束机制。按照市场经济法则,采用合同,订单,契约,入股联营等多种经济和法律手段,严格约束各利益主题的经济行为。③风险保障机制。建立风险保障金制度,在加工,流通环节按一定比例提取风险保障基金,用于调节天灾,减收之年农民收入和抵御市场风险。
摘 要 农村消费市场有着巨大的拓展空间和可观的开发潜力,但是现状不太理想。大学生就业也是困扰学校及社会各界的难题。两者的结合研究对学院的专业建设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农村消费市场 大学生就业 研究
一、农村消费市场开发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买方市场已经形成。在目前城镇居民消费基本饱和、消费市场缺乏新热点的情况下,如何启动农村消费市场,使其成为拉动消费的新增长点,是当前消费领域必需关注的问题。
以“家电下乡”为例,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彩电拥有量仅为城镇的2/3,洗衣机和手机不超过1/2,冰箱约为1/4。目前我国农村家电普及程度仅相当于城市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在2008年的最后一天,中国政府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指出,从2009年2月1日起,将家电下乡范围从第二阶段的14个省(区、市)推广到全国,各地实施时间统一暂定为4年。家电下乡产品由于实行了最高限价和财政补贴,将成为拉动行业增长的重要来源。有业内人士这样分析,如果说目前每100户农民中仅有46户使用洗衣机,假如将这个数字提高到50户,那么一年就需要洗衣机1000多万台,这个数字超过了家电行业洗衣机年产量的50%以上。据商务部统计,进入2月份以后,家电下乡各类产品日均销售总量30844台,日均销售额4607万元,约为1月份的3倍。今年家电下乡财政补贴预计能拉动约1500亿元的农村消费。
二、大学生就业现状
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610万,创下新高。高校扩招的速度大幅超过经济增长的速度时,原来的一个岗位,现在有两个、三个人来竞争,短时间内造成毕业生就业紧张的问题。加之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大学生就业也被称为进入30年以来最难时期,中央地方纷纷出台措施,拓宽渠道保就业,发放创业贷款,发放就业券,鼓励大学生当村官等。
赖德胜是国家十一五课题“大学生失业问题研究”负责人,在他主持的一项对全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意向的调查中,只有22.6%的大学毕业生愿意到农村就业;85%以上希望在城市和沿海地区;对于工作岗位,65%以上的毕业生希望到国家机关、外企和高新技术企业工作。
三、抓住农村消费市场开发的契机促进大学生就业
农村的消费增长缓慢,成为了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瓶颈。就现状来看,农村消费市场不容乐观。但是,从长远的战略的角度来看待农村市场,随着中国经济的稳步发展,随着城市市场的日趋饱和,农村市场在不久的将来也必定是最具潜力的市场。从近几年政府实施各项政策和方案可以知道,以提高农民收入为主的扩大内需的战线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
农村流通网络建设加快推进,新一轮农村市场开发促进了农村消费。2009年,商务部将在已经建立26万家农家店的基础上,新建和改造15万家农家店,支持建立1000家农产品配送中心以及200个至300个农产品批发市场,预计将使100多万人实现就业。
为了推进家电下乡,一些企业在农村市场的网点正大幅增加。目前,在家电下乡涉及的10多个省市中,海尔已拥有2000多家专卖店和10000多家乡镇店;创维已启动了“农村液晶倍增计划”。同时,部分外资品牌也纷纷跟进。三星已推出专门针对二三级市场开发的32英寸液晶电视,而其在华南的布局已覆盖了广东、湖南、福建、江西、广西、海南6省的一大批乡镇;西门子家电集团也将在开拓三、四级市场上有所动作。农村市场已经成为家电企业纷纷进驻的热土。
由此,大量有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大学生充斥农村消费就业市场,必将有利于农村消费市场的进一步完善,帮助相关企业进行渠道搭建、维修和保养等配套服务的运作,建立服务机构帮助农民了解下乡电器、汽车等设备。另外,文化下乡和医疗下乡也将是下一阶段农村消费市场开发的重点,大学生可以抓住上述种种契机解决自身的就业。
四、农村消费市场开发对贵州交通职业学院有的影响
大学毕业生是高校产出的最终“产品”,其就业率与就业层次的高低,是一所高校办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关系到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生源,也影响着在校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学习情绪。同时,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将为大学毕业生创造更多施展才华的空间。
研究有利于充分贯彻中央鼓励大学生下基层工作的号召,联系农村消费市场的开发,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将就业指导渗透到教学中去,强化学生自学成才的意识,也让学生了解所学领域的发展前景,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学院专业建设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启发效应。专业建设应主动适应市场,适时地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的建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重视教学方式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毕业生;同时还要根据市场需求,开设新专业,灵活地调整专业设置。
“汽车下乡”最初的工作就是把汽车拿到农村市场去销售,这将有助于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开拓就业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