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语文教学研究范文

时间:2023-08-02 16:18:40

序论:在您撰写语文教学研究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语文教学研究

第1篇

关键词 语文教学;教法;学法

语文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学科之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传统的师传生授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教育形式。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而言,学生期待一种生动活泼、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故充分落实新课程理念,加强语文教法与学法研究是当前语文教学工作的当务之急。

一、教师要有科学的教法

新课程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但并没有否认传统的启发式、讲授式教学等,只是以往的教学方式太单一,不能满足不同特点、不同学生发展的要求。任何教学方式本身都是中性的,用得好是好方法,用得不好就是坏方法,它的功效发挥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和谐,所以要克服形式主义。教师的教学方式在新课程教学中是否适用,一要看是否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二要看是否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三要看是否与教学内容的性质相符;四要看是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五要看教学技术手段的使用是否得当。所以,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扬长避短地将各种教学方式有机融合。

语文教师要做到科学的教法有两个重要的基础,首先要具备较强的一般能力,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联想和想象能力,一般能力强,才能有好的教法运用与语文教学实践中。一个教师要使自己的方法得当,还必须具有较强的特殊能力,特殊能力强,方法才能优化,成功才有保证。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最重要的应该是具有阅读、写作的基本能力技巧。

除了具备这几种能力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发扬民主,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把情感交流当做课堂教学和谐统一的溶剂,要打破教师和教材的框框,师生之间积极的双边活动,构建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会联想,推理和发现,还要善于用眼神、微笑等身体语言传达对学生的爱,激发他们的热情和求知的欲望。也要运用肯定语言,肯定学生的成绩和所做的努力,引导学生积极向上。

随着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在语文教学中,应尽量利用高科技成果为语文教学服务,全面启动声像设备,多渠道、多触点、多媒体进行视、听、说多功能训练,把学生的视觉、听觉和思维活动全都调动起来,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增加课堂容量,加大课堂密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学生要有高效的学法

1.重在学生自己对语言、对生活的感受

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学生难以让教师牵着鼻子走。教师只能起点拨、启发、梳理、指导的作用,一字、一词、一句、一文都要由学生自己去反复体味之后才能灵活运用。

2.重在学生平时的有心积累,检查复习时的总结提高

语文知识,字、词、句,有以系统的完整的同一的形式存在的,而更多的却是以不系统、不完整、不统一的形式存在的。语文能力也一样。这就要求学生平时要有意识地积累。

3.要关心生活、体验生活,关心社会、关心世事

有生活乃有语文,语文是为服务生活、服务社会而存在的。离开生活、离开社会,不能学到活的语文,有用的语文。

4.培养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

学习是要循序渐进的,不懂于前就不能晓于后,对于某一学科的学习,对于其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学习,的确是要循序渐进的;不循序渐进,基础打不好,煮夹生饭,到头来还要重煮,还要从头学起。

5.做到新旧联系,温故知新

各门知识、各种能力都从初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自成为一个系统。要树立新旧联系的学习观念,需要树立温故知新的学习观念。如文言虚词,读到初三课文中的文言虚词就要联系初二、初一课文中出现的同类文言虚词,加以比较,深化认识。

6.要学会自主学习

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养成在学习中自觉遵循科学的规律,自定目标,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约束、自我激励,如自订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合理选择学习方法等。

三、要实现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统一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必须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方法。一般来说,教法和学法是不能分割的。教法中包含着学法,学法里体现着教法,二者共处于教学过程之中。但是,教法和学法又是两个不同的教学主体,所以它们彼此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可代替。

因为教学过程中的两个主体――教师和学生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前者是主导,后者是主观能动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决定了“教法”改革的重要性。应试教育把学生看作接受知识的容器,教法采取注入式;而素质教育把学生看作教学的主体,教法采用启发式。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要求教法必须改革。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办法和措施。它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素养的重要手段。教学方法和学生学法是有机统一的,这一点是现代教学方法区别于传统方法的最大特点之一,我们的有效课堂均需寓学法于教法之中。近年来,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的指引下,学法、教法改革研究逐渐引起高度的重视。其实,教学方法理应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因此,提出教法与学法的密切配合,教法必须服务于学法,更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这种思想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

总之,教师的“善教”和学生的“会学”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关键,只有做到教法与学法的和谐统一,才会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第2篇

关键词:大学教育;语文教学研究;教学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2

一、前言

在大学教育体系中,语文作为社会人文的重要学科,其教学效果对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和认知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目前大学都以专业教学见长,对语文教学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大学语文在师资力量、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中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随着教育部对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视,我们应认真开展大学语文教学研究工作,对大学语文教学进行全面分析,重点做好大学语文师资构建、教学过程优化和提高教学评价水平,使大学语文教学取得积极效果。

二、大学语文教学关于师资力量的研究

大学语文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然而要想把它教好,深入学生之心,并体现出大学语文课程的价值,"教"成了各个环节的核心问题。然而,在当前,这个问题却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并使大学语文课程处在非常尴尬的位置:教师队伍参差不齐。据不完全统计,当前一些开设大学语文的高校,有不少是由一些兼职的、非专业课的教师来担任的。他们本身无论在学历还是在教学水平方面都有待提升,由他们充当大学语文教师,无疑给这门课程造成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障碍";也有一部分高校是由中文系/文学院的各学科的专业老师充任的,他们的学术背景、知识积累和文化修养等方面各不相同,造成了大学语文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更主要的是他们常常以专业的眼光或者态度来讲授大学语文教学,要么倾向于"深"与"涩",要么倾向于"专"与"精",而对于大学语文所要求的综合性往往注意不够。

一些高校把大学语文的教研机构也往往由基础部或公共课部来进行管理,无形中就萎缩了大学语文课程的特色;即使设置大学语文教研室,也很少有真正专职的大学语文教学人员,不过是由其他教研室的人混合而成;即使有专职的大学语文教师,但对他们的要求往往低于其他专业课教师,由此导致了大学语文师资力量不强。

三、大学语文教学关于教学过程的研究

对于大学语文教学而言,只有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才能保证大学语文的整体教学效果满足实际需求。通过了解发现,大学语文教学过程的优化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大学语文教学过程的优化,应认真分析学生的特点

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的优化中,学生是主要因素,只有认真分析学生的特点,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保证大学语文教学取得积极效果。基于这一认识,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优化应对学生的特点有足够的了解,并根据大学教学实际,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2、大学语文教学过程的优化,应注重教学实效性的提高

对大学语文教学过程的优化,应与大学语文教学实际进行深入结合,要认真分析大学语文教学现状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注重教学实效性的提高。具体应对现有的语文教学过程和课堂教学进行认真分析,找出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予以解决,保证大学语文教学过程取得积极效果。

3、大学语文教学过程的优化,应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大学语文教学过程的优化,不是随意为之的,而是要在特定的教学目标下进行的。为了保证大学语文教学过程的优化效果,应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成为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优化的有力的指导,满足教学过程优化的需要,使大学语文教学过程的优化取得预期效果,满足教学需要。

四、大学语文教学关于教学评价的研究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进行准确评价,进而对教学过程提出具体的整改意见。从目前大学语文的教学评价来看,整体教学评价水平还不高,教学评价还缺乏一定的客观性。为此,应制定具体措施,提高教学评价水平。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认清大学语文教学评价的重要性

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对教学评价引起足够的重视,应认识到教学评价的重要性,要将教学评价作为大学语文教学开展的重要手段和措施。基于这一考虑,应全面推进教学评价深入发展,使教学评价成为保证大学语文教学取得积极成绩的关键,满足大学语文教学的实际需要。

2、保证大学语文教学评价公正、客观

对于目前大学语文教学评价公正性和客观性不强的问题,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教学评价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应在推进教学评价的过程中,使教学评价能够独立于教学过程之外,保持教学评价的独立地位,提高教学评价的公正性和客观性,提高教学评价质量。

3、提高大学语文教学评价的实效性

对于大学语文教学而言,教学评价是保证整体教学过程准确有效的重要手段,基于这一认识,教学评价结果必须是客观准确的,不能存在主观和虚假。为此,大学语文教学评价应不断提高实效性,使教学评价成为保证教学过程取得积极效果的重要手段,充分满足大学语文教学需要。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开展语文教学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考虑到大学语文教学实际,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主要应从师资力量、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进行,以大学语文教学需求为主,全面提高教学实效性,是教学研究成为满足大学语文需要的重要手段,提升大学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蒋晓城;;"文学阅读思路"的彰显与建构--评王先霈主编的《大学语文》[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1年05期

[2]王群芳;;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构建《大学语文》教学内容[J];大众文艺;2011年13期

[3]孙丽丽;;大学语文教材的问题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年07期

[4]唐哲;;构建《大学语文》立体化教学新模式初探[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年08期

第3篇

随着我国有关部门对大学语文的日益重视和各高校大学语文教育教学的蓬勃开展,我国大学语文教材建设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有媒体认为进入21世纪,我国大学语文教材建设如同一场轰轰烈烈的“复兴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开启[2]。有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大学语文教材出版已经达到2000种之多[3]。面对琳琅满目的大学语文教材,不少教育专家和从事大学语文的教师对当前高校大学语文教材建设问题进行了积极思考和研究。刘年喜在《大学语文教材的世纪变革》一文中对现行的几套大学语文教材的特色进行了评介。文章指出上海交通大学夏中义教授主编的《大学新语文》是人文主题的弘扬,东南大学王步高教授主编《大学语文》是文学史编排体例的新探索,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主编的《高等语文》是文化专题讲座形式的尝试,南开大学陈洪教授主编的《大学语文》是美文荟萃与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导入[4]。这些教材的编撰出版彰显了编写者锐意变革精神和勇气,对创新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有着重要启发和示范意义。李小琼在其硕士论文《中国大学语文教材选文问题研究》中对我国大学语文教材选文现状、影响因素、编选原则等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阐述[5]。

姚莫诩则从大学语文教材建设的方向阐述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21世纪大学语文教材的建设方向要注重人文性、时代性和地域性,要坚持“文学思路”与“人文思路”的统一,坚持传统文学文化与现当代文学文化的统一,坚持总体规范与文化特色的统一[6]。李康德对大学语文教材的地位及价值追求进行了探讨,他认为大学语文教材与文化之间是一种双向建构性的天然存在关系,而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这种双向建构性关系是文化不断地建构教材,教材不断地建构文化,教材与文化呈整合方向发展,当代大学语文教材的定位是由“实体性”“关系性”到“建构性”的转变[7]。对于我国大学语文教材的编撰体例问题,乔根在《对大学语文教材编写模式的思考》一文中做了较好的归纳,“大学语文教材,其编写模式大致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主题•文选模式。以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为代表,体例上强调以主题为线索,较为全面地介绍我国语言文学的知识、理论与方法。第二种是专题•文选模式。以温儒编的高等语文、夏中义主编的大学新语文和周金声主编的大学人文语文为代表,体例上以不同专题来编排文选,较之前一种模式更为细致,从不同角度增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第三种是作家•文选模式。以钱理群主编的大学文学教材为代表,体例上完全突显个人化的语文主张,以文学替代语文,创新性极强。第四种是文史•文选模式。以王步高主编的大学语文和彭光芒主编的大学国文为代表,体例上打通文史,回归传统。第五种是对象类型•文选模式。以温儒编的中国语文为代表,体例上根据学生、学校、专业等对象类型来确定文选,因材设教,适应性广,选文难度较大”[8]。在众多的大学语文教材中,广西师范大学黄伟林教授主编的《大学语文》是一部值得关注的特色教材,该教材分为《大学语文》(大学版)、《大学语文》(高职高专版)两种版本,教材“教材中植入了大学教育、中国文化、广西元素、通识理念、语文技能五个元素,力图使大学语文名副其实,以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大学语文教育教学的需要”[9],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将本土文化中最优秀的因素提炼出来融进教材建设中去,让学生在感受学习汉语言文化魅力的同时树立爱国、爱乡、爱人的美好情怀”[10]。

在高校大学语文教材中,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材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高职高专院校与重点大学和普通本科院校相比,其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高职高专院校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为目标。高职高专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是着眼于对学生的“通识教育”,是为了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养。因此,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材建设也是以适应高职高专的“职业性”、“实用性”基本特征。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材在教材的命名、编排体例、作品的选择等方面也凸显出了自身的独特性。如很多大学语文编写专家为区别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材与本科院校大学语文教材的区别,将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材取名为“大学语文”(高职高专版)、“高职语文”、“实用语文”等;在教材编排体例上打破传统以“文学史”或“文学体裁”为教材编撰逻辑的惯例,而是选择以“人文主题”或“文本模块”为编撰体例;在教材作品的选择上,其内容和难度也尽量契合高职高专学生的实际和水平。对于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材建设问题,不少研究者也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如彭新竹在硕士论文《高职大学语文教材建设新思路——与专业相结合》中较为全面的分析了目前高职高专教材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材与专业相结合具有必要性以及高职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原则、编写体例、内容选择等问题[11]。周文在《对高职语文教材编写的反思》一文中,从高职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的理念、体例、选文等方面进行的思考,认为高职大学语文教材编写应以培养高职学生语文操作能力为主线,以模块组合为框架[12]。舒立辉则指出了当前高职高专大学语文编写存在着“重古轻今”、“重经典轻发现”、“重共性缺个性”等问题[13];韩向阳从教材编写的原则、体例、内容设计等方面探讨了高职《大学语文》教材的改革问题[14]。

二、大学语文课程性质与定位研究

有关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定位问题,一直以来是我国学术界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也是大学语文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不少研究者结合自身的学科背景和教学实践体会,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定位问题做出了深刻学理阐释。南开大学的陈洪教授对目前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性质和定位的研究境遇,曾这样描述到:“目前开展大学语文教育还遇到一个困难,甚至是尴尬之处,就是其学科归属问题。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理方面的,即就其学术内涵而言,‘大学语文’无疑要提高学术水准、教学水准,但朝哪个方面努力,似乎比较模糊,没有定论。二是从实际处境来说,一位高校教师,如果没有一个‘法定的’学科作依托,似乎就没有明确的专业归属感。”[15]徐中玉先生指出,“大学语文”决不是大学中一个可有可无的课程,更不是中学语文的“补课”课程。“大学语文”课程是大学人文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不可或缺的课程,它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品格素质与人文精神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他强调在注重大学语文工具性的同时更应该“兼顾文学性、艺术性、审美性、创新性乃至深刻的人生哲理性”,“大学语文课程在大学阶段应是重要的‘通识’性课程,贵在以学生的需要为中心,力求引导学生,使他们确立自觉、积极学习的态度”[16]。北京大学的温儒敏教授则强调大学语文教育重在培育大学生的语文素养[17]。

朱恒则认为学术界将大学语文学科定位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为目的的“能力说”和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人文说”,都是不准确的,“前者看轻了大学语文的应有作用,后者又过于沉重,大学语文无法承受,真正的定位是在这两极之间取其中,即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为主要目标”[18]。李景强认为,根据《大学语文》的改革趋向和大学课程设置原理,当前高校大学语文教学应淡化“语文”的工具性,突出文学、人文或文化的理论知识性,“《大学语文》应以人文思想为学科基础,以人文基础理论为课程定位”[19]。贾莹对大学语文课程定位问题进行了多维度的全面研究和思考,她认为从大学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位来看,大学语文具有基础性、工具性、人文性和审美性;从大学语文的课程类型定位来分析,大学语文应既是一门公共基础课也应是一门必修课;从大学语文的功能定位来考察,大学语文不仅传承中国文化和延续民族精神的桥梁,而且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培养学生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的重要工具,也是启迪智慧,实现感性与理性平衡发展的重要途径[20]。

对于我国高职高专院校而言,大学语文课程性质与定位问题也是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杨定明在《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问题研究》一文中认为,由于长期以来大学语文在高职高专院校课程体系中并未有明确的定位,导致了当前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程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尴尬地位,并从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程在整个语文学科教学体系、职业教育体系、不同学科专业素质培养体系、公共课程体系以及在高职院校教育功能上的定位等五个方面全面阐述了高职高专大学语文地位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21]。陈嫣嫣则认为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程应该具有人文性、职业性、母语性等学科品质和复合型教育功能[22]。纵观学术界对大学语文课程性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通识性、工具性、人文性、母语性,职业性、综合性等性质特征的探讨与研究;对大学语文课程定位的论述,研究者主要认为大学语文是培养学生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的“通识教育课”、“公共课基础”、“公共必修课”、“母语教育课”等。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大学语文课程性质与定位问题进行多维度的探讨与研究,对进一步深化大学语文的学理研究和学科建设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三、大学语文教学策略问题研究

“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特定教学情境中为适应学生学习需要和完成教学目标而诊察作出的、并随情境变化而进行调整的教学谋划和采取的教学措施。教学策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学策略既包括教的策略,又包括学的策略;狭义的教学策略仅指教的策略。”[23]大学语文的教学策略问题就是探讨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朱媛指出随着我国国际地位和经济实力的日益提升,国外的“汉语热”也日益兴盛,然而在当前全球化语境的冲击下,我国学生对语文学科的重视度却呈现出日益下降的趋势。在我国大学教育中,大学语文教学面临着课程定位模糊不清、教材建设质量悬殊、师资构成参差不齐、学习主体过于功利等多重困境,面对“母语教学”日益式微的窘境,他认为当前我国大学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首先要明确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功能和定位,完善大学语文教材建设,积极革新与整合大学语文教学方法,加快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改革力度[24]。

吴素萍认为在当前网络文化语境下,高校大学语文教师要重新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更新教学理念,注重网络语言文学和规范的语言文学的比较分析,适时改变授课模式,丰富学生文学课堂形式,进而推进高校大学语文的有效教学[25]。蔡继莲针对理工科对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现实,认为大学语文教学应该从目标的确定、习惯的养成、学法的优化、阅读引领的角度来提高高师院校理科大学生人文素养[26]。杨坤道在硕士论文《论当前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中认为,当前高校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着学科边缘化、师资力量薄弱、教材陈旧缺乏特色、教学时间不足、教学方法陈旧、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教育质量滑坡等问题,要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进一步提高对大学语文教学重要性的认识;组织权威专家、资深学者和优秀教师重新编写教学大纲、配套教材和教辅资料,做到教学大纲规范化,教材经典化,教辅资料科学化;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做到教师学者化;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改革考查办法,促进大学语文教学的良性发展。赵卓则认为大学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语言文学的基点之上,在知识积累、能力培养和素质育成三个层面实施教学策略,三个层面协调发展,大学语文才能完成教学使命[27]。大学语文课程是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和必修课,具有人文性、工具性、职业性等特征。因此,如何在高职高专院校有效开展大学语文教学也是众多研究者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刘春芳认为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应该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效统一,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程应该走知识性和素质性平衡的考核之路[28]。

第4篇

大学语文作为高等院校的一门课程,是母语基础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却长久以来被边缘化,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准确的定位,教师也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近些年在国家教育部的大力提倡和有识之士的呼吁下,大学语文开始被重新重视起来,很多人对大学语文的教学提出了批评和建议;随着近几年研究的深入,对大学语文教学研究形成了几个主要的方向。

1 对大学语文价值定位的研究

对于大学语文教学研究来说,如何定位大学语文价值,是需要首先考虑的问题。长久以来,大学语文被认为是高等教育中不甚重要的一部分,被很多人忽略,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认识到大学语文的学科性质、作用,没有对大学语出准确的价值定论,因而,大学语文的价值定位成为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中的重点方向。

大学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作用是加强学生的母语基础教育,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书写能力。通过对优秀文本的阅读、欣赏和学习,培养学生对汉语的感悟、外化和综合运用能力。但是仅仅这些还是不够的,大学语文教学的价值还在于有更深层次的审美价值和人文价值。学生在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时,领悟到其中的语言艺术之美、人性人情之美、自然风光之美,感受到文学作品中带来的精神震撼和对生活、生命的再认识,与此同时,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开阔视野。因此,大学语文教学担负着民族语言文字的学习,承载着优秀文化精神的传播,是学生认知世界的一个窗口,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总之,大学语文价值定位的研究是不应被忽略的。

2 对大学语文教师素质的研究

在大学语文教学的环节中,教师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因而在大学语文教学研究过程中,对教师素质的研究经常成为一个热点。从现今的教学实践来看,由于对大学语文教学的不够重视,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

在高校中,一般把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公共课,缺乏有效的管理。有些高校的大学语文课程由一些非专业教师担任,这无疑降低了教学水平和课程深度,使得这门课程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和意义。有些则是请文学院的各科教师担任,但是这些教师往往攻读某一方面,擅长精深的学术研究,所以对于要求综合素质的大学语文教学来说,显得并不恰当。

大学语文教学需要的是一名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首先,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宽广的知识面,能够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各个知识层面引领学生;然后教师应该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不仅能以丰富的学识吸引学生,还能够得心应手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稳重而不失活泼的口头表达能力等等;最后,作为一名大学语文教师,还应该具有创新思维,时刻关注本学科的发展动向,积极运用新的理念和方法推进大学语文的学科建设和改革,这样,教师本人和大学语文学科才能共同成长。

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素质的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学校不够重视。作为校方,应该设置专门的教研机构,提高教师的待遇,鼓励和推进大学语文教学的改革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大学语文教师的素质,提高大学语文教学的水平。

3 对大学语文教材内容的研究

大学语文应该用什么教材,具体教学内容是什么,成为近几年教学和教材内容和改革的争论焦点,也是大学语文教学研究的焦点。一直以来,大学语文教材内容大多是选取古今中外具有极大影响的文学作品,并对此进行分析和欣赏,很显然,这种教材内容存在很大问题。

第一,教材内容选编存在比较严重的倾向性,很多教材选取了大量的文言文,对于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则取之甚少。当然,这也是为了传承民族文化的需要,但也从另一个方面束缚了学生的思想,无法开阔眼界;第二,在教材课程内容安排上,阅读和和欣赏占了绝大部分,很少有实际的文字语言训练和独立的思考练习,这使得学生缺乏实践训练,无法真正提高语言文字水平,与实际生活脱节。

不过,现在很多人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大学语文的教材也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一方面继续坚持大学语文教材传播知识,美德育人的传统;一方面也注意和现实相结合,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尽可能与日常生活和工作联系起来,反映浓郁的时代特征;另外,在教材的编排上,努力以提高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水平和增加学生的积极性为目的。

4 对大学语文教学方法的研究

在大学语文教学研究的方向中,对大学语文教学方法的研究可以说是最贴近实践的。大学语文教学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实现优秀文化和道德的传播,在各种教学方法的实践中完善大学语文教学的研究,是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大多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学生的兴趣难以激发,而老师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于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成为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中的重要方面。

第5篇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学校

一、课题的提出: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在中国的教育界引发了一场关于语文教育问题的大讨论。无论是语文界的教育专家,还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甚至众多的学生家长,都对目前语文教育的现状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并表示了极大的忧虑。究其问题的根本,在于语文教育只盯在几本教材上,远离了生活的源泉,以至于越来越深地陷入了“死水”中,教师教得死,考试考得死,学生学得死。

从大量的现实和有关的调查中反映出这样一个现实:尽管经过许多年语文课堂上的学习,但学生却积累浅薄,阅读面狭窄;写文章时言之无物,常感到没有生活;学得很苦却收获很少,对语文课感兴趣的同学越来越少,厌学情绪较浓。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在教学中常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有思维,但无智慧;有行动,但无热情。因为老师没有把生活中鲜活的事实引入课堂。表面上看,生活事实不是没有出现在教材、课堂或作业中,遗憾的是,这种生活事实仅仅是以例证的角色出现的。当教师为了说明某个观点、证明某种结论、巩固某一记忆时,事实才临时被拉进了课堂,而此时此刻的生活事实,已经不是那种能给人热情、冲动、直觉、遐想的事实,它是被人制作、化妆过的一个道具或角色。老师讲得很辛苦,学生却丝毫没有感触,因为这不是他有体会、有想法、有感受的事实,他是被动的、勉强的理解事实,而要让他再写出这种生活来就更是难上加难了。所以我们的课题“生活化语文教学研究”就是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为了教而教,远离生活远离学生兴趣的现状提出来的。应该讲这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也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面对语文教学的这种现状,我们认为,语文学科作为多门学科的基础学科,要做到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突破点,就是要变“应试语文”、“课堂语文”为“生活语文”。我们希望通过多渠道的研究,能寻找到一条突破课堂教学封闭模式的新道路,扩大学语文和用语文的时空界限,使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的运用,在实际运用中提高听说读写能力。要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足够的兴趣,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狭窄的课堂教学变为融入生活的生活化教学。

我们要通过课题的研究使师生自然摆脱语文教学的形式主义和繁琐哲学。在教与学中自觉地意识到:不熟读背诵课文,经典语言材料就吸收不了;不扩大阅读,就不可能扩大知识面,丰富营养,提高眼力;不到生活的源头活水中去学语文,不为生活而学语文,语文就失去了生命力;没有丰富的生活体验、直接的和间接的阅读,阅读能力就不可能有实质的提高,写作就会无病,搞文字游戏,抒虚情假意。因此,要使师生共同清醒地意识到要改变单一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把语文教学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当然,语文教学要改革、要创新,首先应是它的施教者——教师的素质要提高、观念要更新。我校作为中新合作开发的工业园区内的第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是经严格考核选的,他们既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有着较新的教学理念,愿意尝试,敢于创新。新的学校,新的活力,需要新的教学思想来体现其强大的生命力,同时众多来自各所学校的教师聚集在一起,也需要有新的教学研究所追求的目标来将他们统一到一起,开始谱写崭新的篇章。因此,新的学校没有旧体制遗留下来的固定模式的限制,没有参差不齐的教师队伍的制约,更适合开展本课题的研究。

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的基础,从社会的要求、学科的要求、学校的要求、师生的要求几方面来看,我校确定的研究课题是体现社会需求的、符合教学规律的,也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可行的课题,它的研究必将使学生获得最大的利益。

 

二、概念的界定:

第6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研究;问题;对策

一、语文教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研究者的层次是单一的

语文教学研究是关系到每一个华人的事情,它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首先,处在语文教学最前线的中小学语文教师、教研员是最直接接触语文教学活动的人群,他们能够取得第一手的资料,他们的研究活动可以直接促进语文教学向前进步;其次是汉语言专业的研究学者,他们可以运用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更富逻辑性的思维来丰富语文教学方法;最后是社会各界人士,他们可以站在各自专业的角度,为语文教学添砖加瓦。

但是,在实际的语文教学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除了中小学教师,很少有专家和社会人士参与到语文教学的研究之中来。《中国语文》《语文建设》这类比较高等的语文学习刊物中很少刊登关于语文教学研究的文章,它们是中国语言中最有价值的刊物,理应高度关注语文教学的发展和研究,但是近年来,这些刊物很少为语文教学研究提供建设性意见。

2.研究成果欠缺逻辑层次

由于研究人员单一,大学和高层次的研究者很少参与到语文教学研究当中来,我们的语文教学研究成果欠缺逻辑层次。从发表的文章和论文来看,中小学教学中出现的现实问题研究比较多,这些研究大多集中于素质教育、情感教育和网络教育中。对语文这门学科深层次的理论研究比较少,这就导致了语文教学缺少一些具有实用价值的文章来为语文教学者提供理论指导。

二、解决语文教学研究问题的对策

1.鼓励社会各层次人士参与到语文教学研究中

要让社会各界参与到语文教学研究的活动中,政府可以积极组织社会各界人士把平时工作中遇到的语文教学中的问题集中起来,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集中反映给语文教学研究组;大学和汉语言的专家们要集中精力进行语文教学的研究,把研究方向放在语文教学的深层次理论上,争取为语文教学研究的发展作出质的突破性贡献。

2.教学模式要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自己掌握,尽量做到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发挥。在具体的操作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引导学生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让学生在自己思维的引导下去寻找规律、理解定理。教师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要观察每一个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根据每一个学生个性和能力的不同,让他们用不同的方式展现自己,让学生增强自信,具有成就感。

(2)教师在上课时要学会给学生空间和平台。教师在教学中和学生一起努力构建一个发挥平台,构建起这个平台,学生才能充分发挥学习积极性,也才能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意愿和动力。因为每一个人都有想要表达的欲望,学生也不例外,在繁忙的学习和无限压力下,学生受到了相当的限制而没有表现而已,教师要给学生足以发挥的空间。

(3)课堂教学中的发挥应该是自我发挥。传统的语文教学是教师说了算,学生只是负责听、背诵和记忆。新课改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有自己的见解,教师要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意识。比如在《孔乙己》一课的教学中,孔乙己是晚清时期一个没落的知识分子。他深受封建科举制的影响,认为“学而优则仕”才是一个君子该有的理想。在这种落后的、腐朽的封建制度的教育中,孔乙己看不起体力劳动,对于经商致富,他更为不屑。“君子固穷”既是他的人生信条,也是他沦落社会的“挡箭牌”。他虽然小有才华,但是好吃懒做,又不会营生,最后沦落到讨饭的境地。后来甚至去偷窃,遭人嘲笑,被人毒打,却还红着脸争辩说“窃书不能算偷”,“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死要面子,最后落到被打折腿的惨境。此外,人的性格是复杂的,孔乙己也一样。他虽然干些偷偷摸摸的勾当,但是品行却也有值得称道的地方,比如讲信誉,从不拖欠酒钱;他看不起劳动者,以读书人自傲,但是对孩子却很热情,教“我”识字、给孩子分茴香豆,这都表现出他质朴、善良的本性。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传授课文,那学生对课文的背景和文章深意必然理解不透彻。如果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编写下去,就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课堂氛围也活跃起来,这才能真正做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解也才能更为透彻。

3.教师要学会倾听,及时鼓励

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可以分为书面和口头形式的,无论是哪种形式,都是其对课文的理解和表述。从学生的发言,可以观察出学生目前的认知水平、情感发展水平、言语水平,也就是教学达到的效果。所以教师要学会在倾听中去发现问题,教师可以在倾听中发现学生言语上的问题和漏洞,予以纠正;可以发现学生认知上的偏差并进行引导和改正。如,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时,在讨论郑屠夫是不是该打的时候,有位学生发言说:“郑屠夫以权欺人,无恶不作,鲁提辖行侠仗义,该打。”这时,教师抓住学生发言中的“行侠仗义”一词深入生成,问道:“鲁提辖是如何行侠仗义的?如果你是一个提辖,而你又武功高强,你该怎样做?再读课文,你认为此时的鲁提辖是什么样的心情?”学生通过读书思考,对鲁提辖此时的内心活动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

参考文献:

[1]邵建文,鲁艳.论新课程理论下的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26B).

第7篇

一、 转变语文教学研究的方向

近几年,我们学校的教学研究重点是:延长有效教学研修链条。我们从解读教材、确定重难点、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案,到实施教案、上课、评课,都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切实把“有效”的理念和标准贯彻到了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不断地夯实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让教师获得了专业化的成长。同时,我们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标,培养学生有效的自学习惯,培养学生“学问精神和习惯”,组织学生“兵教兵”,组织“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的学习,打造“实力活力”(“双力”)的教学,使学生的课业负担得到了减轻,学业成绩保持在了较高的水平。但是,怎样做到因材施教、以学定教,仍然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短板”,因为我们对“材”“学”缺乏“读心术”,所以语文教学的以生为本尚停留在喊口号,至多是浅尝试的水平上。为此,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尝试研究心理学视阈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具体研究重点为:1.小学生认识特征及教学对策;2.小学生情感特征及教学对策;3.小学生意志特征及教学对策;4.小学生识字、写字心理机制及教学对策;5.小学生阅读心理机制及教学对策;6.小学生习作心理机制及教学对策;7.小学生口语交际心理机制及教学对策;8.小学生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心理机制及教学对策。我个人认为,小学生心理学和语文教学的结合是伟大而艰难的尝试!诗人艾青说过:“人生的道路很长,但关键的地方只有一步!”心理学视阈下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是语文教育的关键一步,我们学校正在跟高校合作,倾力强攻。

二、提倡研究语文教学的细节

有一天,我听了我校青年教师的课《纪昌学射》。该教师先是用比较快的速度组织学生识字、写字,扫清了障碍,接着叫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到读议第二、三自然段的时候,教师提出:“读第二、第三自然段,说说纪昌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然后让学生读书、思考、讨论。我对这样一个开放的问题的解答充满了期待。可是,学生回答时,只能说出一点点。教师连续问了三次“还留下了怎么样的印象”,学生才梳理出纪昌给人留下了谦虚好学、刻苦认真、坚持不懈的印象。学生读议课文没有相互纠错、相互补充的互动氛围,没有思考、回答问题“一次到位”的课堂习惯,难脱细问碎答的俗套。第二天早上,我在学校巡视时见到该教师,就和盘托出了我的想法:在今后一段时间的课堂教学中,首先要训练学生牢记教师的问题。然后系统训练学生的思维,即教师的问题是什么,学生读书后的答案是什么,是从哪些词、句、段得出这样的答案的,得出答案的词、句、段中又有哪些特别值得品味的地方,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怎样才能读出这样的体会。接着训练学生的系统表达,即紧扣教师的问题,结合所学的课文,用自己的话表达出系统思维过的内容。最后,允许其他学生纠错、补充。这样做,才能实现课堂上教师退后一点,腾出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思考、表达和读书的目标。我一边说,一边问该教师:“你领会了我的意思了吗?”她频频点头,我感到格外欣慰。我希望我们的教师和我们的教学都能发生改变,因为只有改变,才会更好。

三、 系统总结语文教学的经验

几年来,我总是利用每星期二的上午到班上听课,听过我们学校100%的阅读课。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很敢说、很爱说,但是对生字新词、词语比较、文章结构、思想感情和内在含意的自求自得能力还有待提高;教师的导、扶也不够自然。教师在课堂上细问碎答,特别想让学生问懂、议懂,殊不知,这样做却无法体现“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的教学思想,反而浪费了学生相当多宝贵的阅读时间。

我常常追想自己二十多年来的阅读教学和研究实践,倍加觉得阅读教学思想对于教学,对于教学改革格外重要。于是,我给我校的两位主任提出了我的个人建议:不妨带领教师们重温关于阅读教学的最基本问题,即1.什么叫阅读教学?2.阅读教学的目的、任务是什么?3.阅读教学的途径是什么?4.阅读课的步骤是怎样的?5.阅读课上教师的作用怎样发挥?我坚信,解决了这些基本的认识问题,肯定更能改变阅读教学的面貌,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当然,如果借此机会好好拓展研究一下以下几方面的内容,自然更好,那就是:1.怎样形成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毅力;2.怎样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3.我校学生应掌握哪些学习语文的方法;4.我校学生学习语文要按照怎样的步骤去进行才最科学、最合理(即提高我校语文教学质量的程序设计)。这样,我们学校的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学研究的品牌就能够打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