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范文

时间:2023-08-02 16:18:31

序论:在您撰写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

第1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原则;发展

根据教育部的心理健康总纲来看,心理健康的整体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得他们具有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为了达到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许多学校纷纷开展了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旨在提高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全面提高素质教育。但是从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的现状来看,心理健康教育课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最根本的原因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师无法真正掌握开展教育课的设计原则,将心理健康课当成传统课程来授课,导致心理健康课成为了心理学知识的教育课,失去了心理健康教育课设置的根本目的。

许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设置是按照传统课程的时间来设置的,学生没有自和控制权,教学活动是由教师发起和推动的,学生仅仅是课程的参与者,不是课程的主导者,任课教师也没有过多的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心理健康教育课形同虚设,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和教育部要求以及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初衷相背离。

心理健康教育课初衷是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体现了对人的精神关怀,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学生的心理上,而不是心理学知识的学习上,从实际出发,对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心理进行关注和关怀,这对于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来介绍设置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基本设计原则。

一、一致性原则

在设置一堂心理健康教育课之前,教师需要设计一个初步的教学大纲,围绕一个主要的目标对学生展开教育,围绕整体的教学目标开展各项活动,为了遵循一致性原则,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环节设置时充分考虑到以下的问题:第一,通过本教学环节的设置,学生可以收获到哪些知识,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否有积极作用;第二,本环节的教学任务的设计怎样才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细节应该如何把握;第三,当教学环节的设计逐步清晰时,教师需要对教学效果进行预估计,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否使学生获益,是否需要前期铺垫,教学活动是否需要进行改动等等问题都需要教师进行掌握,避免出现缺乏实践意义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现象。只有这些问题都得到解决,才能够保证教学活动目标的一致性,学生才能够专注于课堂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情感,层层深入,突出教学的重点,达到良好的教学目标。

二、普遍性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全体和个别相结合,既要考虑全体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又要关注个体之间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所以,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设计时,教学内容和教学素材的选择要具有普遍性,要来源于高中生的日常生活,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才能更好的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起到教育的作用。选取的内容要符合高中生的发展,集中体现高中生的需求,从日常细节出发,而不是找寻具有极端性的案例进行学习,这样很可能会起到反作用,引起学生的排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要以高中生的心理为主,要在学生感觉身心愉快的基础上,和学生一起分享和体会,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收获的总结,从而促进心理成长。这样才能达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初衷,引导高中生有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做好学生人生路上的心灵导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三、趣味性原则

众所周知,现如今的高中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课程学习紧张并且面临着升学压力,所以一周一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起到让学生放松的目的,使学生放松自己紧绷的神经,如果心理健康教育课枯燥无味,或者和传统课程无异,从侧面给学生增加了无形的压力,那么会严重阻碍学生的发展,所以高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课要遵循趣味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具有自己课程的特色,需要着重和传统课程区别开来,有趣的课堂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幽默有趣的课堂互动才能够让学生暂时忘记学习上的重大压力,身心得到放松,压力得到缓解。但有一点要注意的是,不能盲目的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要根据课程设计的原则,围绕课程目标努力使课堂变得充满趣味。

四、知识传授性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的依据是心理学知识,但是并不仅仅指心理健康教育课要单纯的传授心理学理论知识,心理学知识具有高深的理论,有些知识需要反复的推敲,对于高中生来说,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不是培养专业的心理学人才,所以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只需要在我们设计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积极参与课程活动,深入体验,得出自己的收获即可。这也要求教师在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时,主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心理而不是心理学概念的讲解,要淡化心理学理论知识,对于高深的理论一带而过,着重于学生情感的体验与收获。将心理学教学理论作为授课的理论支撑,注重心理学原理在中学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简单概括了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设计的基本原则,希望这些教学原则能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展起到一定的作用。教育部大力倡导学生全面发展,注重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这就要求教师要着重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高中阶段学生具有很大的升学压力,极有可能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希望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促进学生向着积极、乐观的状态发展。

参考文献:

[1]白晔.积极心理学取向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设计与实施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6,19:66-70.

第2篇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 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建设

我国的中学教育,在制度上都存在诸多的问题。尤其是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过多的重视应试教育,这一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而,我国不断的对中学课程进行改革,逐渐的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于完善的心理教育的课程建设,在心理教育上,对学生思想和行为进行指导,一培养学生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问题

1.缺乏完善的课程理念。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课程要求为目的,进行系统化的心理教育,不助于心理教育工作的开展。高中生处于个性发展的特殊时期,其性格和情绪具有不稳定性,因而,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基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作为日常教学工作来抓。教师在心理教育中,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尤其是班主任工作,对学生的日常行为和思想,进行有效的指导。因此,基于课程观念的不完善,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过于课程化,缺乏教学模式的灵活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对形式化,教学活动过于僵化。

2.心理教育教材不完善。当前的心理健康教材五花八门,在内容设置上存在较大的偏差。尤其是心理教材注重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而忽视了高中生本质的心理问题。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教材在内容设置上,缺乏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尤其是学生情操、性格等方面,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未能得到本质性的教育。因此,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建设,在课程内容上与教育目标相脱节,在心理教材上还需要逐渐完善。

3.课程设置不合理,尤其是理论课和活动课的课时比重不合理。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合教学,尤其是基于活动课程,诸如体育教学,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高中的学业课程量大,在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上,以选修课程的方式,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教学,以至于在实质上缺乏有效的课程设置。同时,纯粹的理论教学,使得教学活动缺乏实践性,尤其是基于活动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并且,心理健康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心理课程上处于被迫或不情愿的状态,以至于教学效果让人堪忧。

二、优化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原则。

(1)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在课程设计上,要以学生为主体,基于教师的指导教育,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于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对学生的情感和人格,进行正确的教育,减少宽泛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课程设计。

(2)基于有效的情境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基于有效的情境,进而到达心理教育的目的。尤其是设定不同的教学环境,将学生的心理问题放置于教学活动中,学生切身体验和感受到心理因素的存在。同时,基于教学情境的构建,丰富了传统的心理课程,是优化课程建设的重要举措。

(3)活动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其在课程建设要基于学生的心理现状,予以课时上的有效调整。尤其是以活动教学为主,对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而且,以活动为主体的心理教学,学生可以全身心的投入,有助于良好教学效果的实现。

2.优化课程建设的举措。

(1)完善课程理念,尤其是课程属性的认识。心理健康教育是体验性的课程,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切身体验。因而,在课程建设中,以学生为主体,基于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地引导。同时,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体验式的课程,注重学生的内心因素,基于有效的活动教学,让学生的心理在活动中,进行释放和交流。并且,在课程建设中,关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行健康教育的重要方面,基于实际的生活行为和思想,开展课程建设。

(2)完善心理教材,尤其是教材内容的实用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在于学生心理的教育。因而,在教材内容的设置上,以学生的实际心理问题为核心,构建教材的内容。尤其是关于情感和人才等方面的心理因素,应该更多地体现于教材之中。并且,宽泛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内容,可以适当的削减。

(3)完善课程设计。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实践教学的开展,因而在实际的课程设计中,要规划好理论课程与活动课程的课时比重,尤其是基于活动课程的教学开展,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课程方式。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大潮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逐渐的被现代的教学形式所取代。尤其是现在的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身心的健康发展,而有效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健康的心理发展。

参考文献:

[1]方双虎.学校心理教育课程设置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教育学刊.2007(08).

[2]赵霞.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反思[J].黑龙江教育.2011(01).

第3篇

关键词: 高中政治课 心理健康教育 分析原因 制定措施 完善反馈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心理压力加大,心理健康受到威胁。据报道:专家称中国有4000万青少年儿童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约20%的青少年儿童有抑郁倾向。因而,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教师和家长的疏导。需要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塑造完善、健康的人格。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更应如此。

一、分析原因

1.高中生的心理现状分析。经调查,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无论是较富裕还是略贫穷的家庭,高中生较普遍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自卑、攀比、虚荣等心理问题,从而影响他们的生活、学习与交友等。可见,我们应多关注他们的心理动向,不能只是忙于向学生传授知识。让政治教学课堂成为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是每位政治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以基本观点为指导的公民教育课程,是提高学生认识和参与社会生活能力的综合课程。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观点的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3.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重要途径。在高中政治课本中,穿插了很多心理健康教育素材。特别是在必修课程《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等章节的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教材分别从不同方面渗透着对学生的人格培养要求和智能训练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政治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意识的调节,心理障碍的排除,从而保障心理健康,实现“1+1>2”的整体效应。

二、制定措施

1.努力挖掘教材中心理教育的重要资源。高中政治教材中有许多知识点直接或间接地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关。我在教学中充分发掘和利用这些资源,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素质。如在《哲学常识》“意识的能动作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提到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课堂上,我介绍相关心理常识:不良情绪容易导致心理障碍,从而影响学习和工作。在持续的消极情绪反应作用下,首先受到影响的是神经系统的功能,抑制大脑皮层高级心智活动,破坏大脑皮层兴奋性与抑制的平衡,使得正常的判断力下降,甚至使人的大脑功能严重失调。介绍常见的抑郁症、神经衰弱等生理、心理疾病。通过相关知识的介绍,学生体会到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的重要性。

2.注重言传身教,凭借个人魅力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用积极的情感和真诚的爱心感染和打动学生,给每个学生以宽松、尊重、支持、鼓励的发展空间,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积极的思维活动,保持学生健康愉悦的心境,从而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这种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不仅有利于传授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首先,感染法。良好形象感染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积极乐观的情绪够感染学生,用激昂、奋进的语调和具有幽默感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生机勃勃的课堂,拉近师生距离,以化解学生心中焦虑、自卑、孤僻等不良情绪,增强了教育教学效果。

其次,合作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多提问、分组讨论、辩论、点拨等不同形式,给同学们提供均等的回答机会。以愉悦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回答问题中,使学生充分认识自身价值,正确评估自己和他人,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提高情感目标、心理素质目标的达成度。

再次,自信法。目前不少高中生或多或少地存在自卑心强、自信心差、个性张扬、无所禁忌等各种心理问题。在政治教学中,我们密切关注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课堂表现,认真倾听学生的各种意见与要求,先不管对与错,都充分肯定并给予赞赏。让学生在良好的心理氛围中发现自我价值,在愉悦的氛围中张扬个性,从而消除自卑心理,提升自信心。

三、完善反馈

第4篇

2014年暑假,笔者参加了山东省教育厅组织的主题为“用技术改变教学”的远程研修,收获颇多,对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有了新的认识。现代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相融合,使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课在内的教育教学各个环节都产生了巨大的变革,它是在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教育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思考和摸索的结果。可以说,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融合是现代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信息技术自身的特点及其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信息技术自身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的特点给现代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与传统的教育技术相比,它有着更强大的优势:丰富的表现力,有效的资源共享与信息交流,良好的知识组织形式,自主式与支持协作式学习,提供虚拟化的教学环境等。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弥补了传统教育的众多不足,改变了传统的知识存储、传播和提取方式,引发了教育新的变革。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各种现代化教学设备纷至沓来:计算机、投影仪、幻灯片、视频、广播、语音实验室、多媒体技术等,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率。这些技术正越来越深入地渗透到教育领域,为教育教学开辟了新的道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一种潮流,为学校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提供了先进的技术保障。

二、心理课中应用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一门活动课程,其教学特点决定了必须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找到双方的融合点,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将信息技术应用到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当中,不仅使教学结构更加优化、教学手段更加多样,同时也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更有实效、更具吸引力。网络信息技术以其资源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内容的生动性、学习过程的互动性、运行的独立性等特点,辅助着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扎实开展。

比如,PowerPoint是教学中最常用的演示文稿制作软件,它具有直观性和包容性的特点。根据课堂需要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可以把学生无法领会的晦涩文字转化为真实情景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插入视频、音频文件,可以使课堂更加灵活、生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印象,有利于营造真诚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也有利于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形式。

三、信息技术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应用

基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现状,笔者结合信息技术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实际应用,具体谈谈信息技术和心理健康教育课在以下三个环节如何做到有效融合。

(一)课前准备环节

“远离,珍爱生命”一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的种类及危害,认识到一定要远离,形成自我保护、珍爱生命的意识。但是由于高一学生的生活状态单一、生活阅历较浅,对缺乏真实、直观的认识,也不了解的真实危害。所以,在学生还没有知识准备的前提下,在上这节课之前,笔者给学生布置了课前任务――上网搜集有关的资料,包括的种类、危害、吸毒案例等,并以小组为单位制作PPT课件;上课前一天上报心理教师处汇总资料,课堂上以文字、图片或视频的形式给学生们展示。学生上网搜集资料、制作PPT的过程都体现了信息技术对教学的支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的种类和危害有了一定的认识。有了知识储备,上课时就能够更主动地投入其中,课堂效果非常好。

(二)课堂教学环节

“神奇的心理暗示”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感受心理暗示的神奇力量,区分积极暗示和消极暗示,使学生在平常生活中学会摈弃消极暗示,合理利用积极暗示。本节课一开始让学生观看视频――小品《卖拐》,这样的导入方式,一方面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这节课充满期待;另一方面,视频内容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高度一致,很好地突出了主题,为接下来的各个环节做好了铺垫。用观看视频的方式导入新课,比教师单纯的语言表述效果要好,学生也更感兴趣。而这一过程只需要从网上下载一个视频,技术上并不复杂,且网络上此类资源很丰富,这很好地体现了信息技术对于课堂导入环节的支持。

再比如“怎样增强记忆力”这节课,学习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记忆的基本规律,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记忆方法。导入时,运用PPT插入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图片,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及时复习是帮助记忆的关键因素;进行体验活动时,用PPT展示需要记忆的内容,并且使用Flash制作的倒计时时钟用来计时。在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下,学生在了解自己记忆能力的同时,能够顺利总结出记忆的规律,很好地实现了课堂预期,同时与本节课的主题紧密结合,使课堂教学更具针对性和个性化。授课过程中,学生们主动思考问题,学习兴趣浓厚,其主体地位得以彰显。

(三)心理测评环节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只局限于课堂教学,还包括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测量和评价,它对学生的心理成长和教师的针对性教育具有辅助作用。2010年,我校购买并安装了心理测评软件,为学生心理测量工作带来了便利。“我的气质类型”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填写《气质类型测试量表》。这节课需要学生到微机室,人手一台电脑,采用智为心理测试软件来操作,信息技术在这一过程中的支持作用得到直接体现。学生通过做《气质类型测试量表》,能够了解自己的气质类型,同时还能看到软件系统自动生成的测评报告,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对自己有意义的意见和建议。软件中的量表都有配套的评价标准,这为科任教师提供了很大便利,使得各个评价环节都能得到优化。

通过心理测评软件,心理教师还可以为学生选择其他的心理测试量表,从而进行针对某一方面的具体测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使学生的心理测量做到经济、高效的同时,也便于心理教师与班主任一起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情绪状态,进而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四、心理健康教育课中使用信息技术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抓紧教学目标不偏移

每一堂课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有些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过于看重了多媒体的展示效应,设计教学活动时偏离了重心,从而让学生对文本知识的感受仅仅停留在画面和音效上,无法达到更深层次的感受。因此,运用信息技术时,应避免重点被多媒体的各种展示效果“喧宾夺主”,造成教学重点的模糊。

(二)从整体上把握信息技术、学生、教师三者的关系

随着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教学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单一累加,而是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不少教师仍然摆脱不了课堂“总导演”的角色,不能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虽然使用了众多技术手段,学生仍旧是被动地参与课堂活动,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信息技术的运用,要切实起到帮助师生互动,提高学生主体性的作用。

(三)克服对信息技术的依赖

信息技术对于教学最大的作用是其辅助作用,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认识到这一点,就可能出现一些过于依赖多媒体技术的现象。学生的视觉、听觉在PPT课件的冲击下,局限于事物的表象,不能对文本内容形成真实的体察和感悟,这种依赖性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尤为明显。要消除学生对多媒体的依赖,首先要在课件的制作上下功夫,要将技术用在画龙点睛之处,用在语言描述所不能穷尽之处;其次是在运用多媒体时教师要配合进行适度的讲解,只有这样,多媒体课件才会体现其在课堂教学中的价值。

第5篇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对于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我国在教育制度上与重视度上海存在许多问题,在应试教育思想的灌输下,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一直被忽视。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建设缺还没建设还没得到完善的建设。对于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教育同样重要,对知道学生行为思想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课程理念。高中生处于特殊发展的时期,正在逐渐建立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所以这个时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重视,在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基础上,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日常工作的重点。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起着引导性的作用,特别是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可以对学生的日行为分析其心理健康程度,从而进行教导。如今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以完成教学目标为目的的,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在不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观念下,心理健康教育就会显得枯燥乏味,教学无法灵活多变,课程相对形式化。

(二)心理教育教材亟待完善。心理健康教材五花八门,其内容设置上内容偏差较大,对于高中学生来讲,其本质心理问题更为突出,但是教材内容多为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教育,脱离了本质,也就无法达到对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教学题材不能针对性的对学生性格、情操以及心理问题等方面做出明确判断,也就无法针对学生本质进行引导性教育,所以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中,心理健康教育题材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从课时对比方面看,理论课与活动课的对比不甚合理,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的学科,二者缺一不可。在应试教育的基础上,大多学校在实践课课时分配问题上都会出现不均衡的现象,以体育课为例子,体育课作为一门实践课,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体育通常课时的分配极少。笔者认为,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来说,应该作为一种选修课的形式出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且要设立活动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不可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果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学学生造成压力,导致其教学效果让人堪忧。

二、优化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原则

1.教师为辅,学生为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任何学科都是不可改变的,只有坚定学生为学习主题,教师对其进行辅助与引导式的教学才有利于教学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也是一样的,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进行正确引导教育,对学生个性、情操有一个正确的导向教育,对于宽泛的有关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论课程尽量简化。

2.情景教育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教学活动,情景教学法不止一次被广大同仁提出,情景教学法对提升学习效率效果显著,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一样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有效的学习情景进行学习,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上,不同的教学情景很是重要,大多数学生都会有多多少少的心理问题,将其放置与教学活动当中,学生可以亲身感受自己的心理因素,从而发现问题,与此同时,教学情境的构件,也相对风戽了传统的心理课程,对于优化课程检测起着重要的作用。

3.活动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周期长的特点,需要长期的教育与不断的引导,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现状,在课时分配上,加以调整,学生长期处于理论课的填鸭式教育中,难免心中会有负面情绪的产生,加之在课时比重上对于理论课方面的偏重,导致学生无法释放心中情绪,产生压抑心理,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理论与活动结合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活动教学有显著的效果,对于学生来讲,活动教学更能使他们放松身心,更好的投入到学习当中,有助于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优化课程建设的举措

1.完善课程理念。心理健康教育是体验性课程,这是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基本属性认识,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学生的切身体验尤为重要。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使用不同的引导式教学方法,将学生的心理因素摆在首要位置,基于有效的活动教学,在理论课引导学生心理健康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活动实践课程,让学生身心放松,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得到健康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

2.完善心理教材。上文中我们说到,以往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大多为宽泛的理论性知识,只是对学生进行一些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其实际作用并不明显,往往还会导致学把其当做一门枯燥无用的学科,所以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一定要注意其实用性,从学生的实际心理出发,改变以往教材在人生观、价值观上的泛论,要结合学生实际,以学生的心理因素出发,围绕学生核心问题,进行教材的编制,尤其要注意学生情感与人才方面的心理因素,将其在教材中体现。

3.完善课程设计。实践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注重实践教学的开展,在实际课程的设计中,要不断规划理论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比重,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来讲,活动课程教学的开展,更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课程方式。

总结: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教育行业同仁都在努力进行教学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也逐渐被取代。与此同时,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需要跟随课改的步伐。现如今,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只有科学系统、切合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才能保证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方双虎.学校心理教育课程设置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教育学刊.2007(08).

第6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微课

引言:

传统教育理念影响下高中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缺乏关注,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工作不到位,多数教学活动依然还是围绕应试教育需求进行的,顶着巨大的学习压力以及处于青春期阶段的高中生,心理问题频发,对其学习成绩提升以及健康成长产生了不良影响[1]。新课改逐步深入,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重视,且在实践工作中组织教学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其中微课的应用与开发就是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的重要体现之一。

1.积极心理学导向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微课开发的意义

受到高考压力的影响,高中学生的学习任务量较大,生活节奏紧张,极易产生焦虑、恐惧、烦躁等不良情绪,影响到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这时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便突显出来了。通过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缓解学生的压力,并增强学生心理素质,为今后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首先,促进积极心理学导向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微课开发和应用,可以有效的加强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自我认同,高中时期学生的心理十分敏感,积极心理学的导向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体会到生活中的积极影响部分以及美好的事物,从而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其次,可以丰富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并促进信息技术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融合,微课教学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已全面普及开来,以其自身的短小精悍、内容形象生动和自主学习便利的特点,在各个学科教学中都有所涉及,微课与和高中心理健康之间的结合,可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会以及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提升。

最后,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水平的提升和教育资源的共享。在心理健康教育微课制作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的查阅和学习新的知识并对大量的文献资料进行总结和归纳,从而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同时,微课教学方式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在网上得以快速传播和分享,有利于扩大幸福教育的影响力。

2.积极心理学导向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微课应用策略

2.1微课应用于课前预习环节

课前预习环节指导对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传统的心理教育课程指导中我们对预习环节重视不足,这其实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和主动性驱动十分不利,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理想。微课支撑下的课前预习指导更加全面,通过教学视频方式让学生获得直接的预习指导,将课堂教学中所涉及到的心理学知识概念生动形象、直观有趣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可以对课堂知识有充分的了解,同时激发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心情和热情,满足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需求,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学课程的教育作用。例如:在《自己做学习的主人》这一课题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通过微课视频的自主学习对于课堂教学内容有着充分的了解和掌握,这也极大地提高了心理健康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2.2微课课堂教学策略

课上教学是主要的课程指导环节,除了在课前预习环节应用微课之外,课上的微课应用可以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迅速把学生带入到学习状态中来。在积极心理学导向下,教師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带来更多的情感体验[2]。同时,还可以利用微课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从而为学生的成长奠定基础,更好的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例如:教师在讲解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后,可用经典的心理学实验创设课堂情境,教师可利用微课的方式,给学生讲解活动规则,引导学生参与心理学实验,激发学生课堂主动性,更好的发挥出微课教学的作用。

2.3微课课后延伸拓展策略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环节,更可以延伸拓展至课后的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中,将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开放性问题以及自主讨论的话题录入到教学微视频中,学生自主观看和相互交流学习,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积极性,并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习惯的养成[3]。对此,教师还需要建立起相应的网上交流互动平台,例如通过微信公众号的添加和聊天群的组建帮助学生更好的互动交流,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如微课之“情绪调节的宣泄法”,介绍宣泄法可用于哪些情境下,用哪些方式进行宣泄,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也可以在微课里创设一个合理宣泄的场景,如在空旷无人的地方大声喊叫,让学生跟着一起做。再比如,情绪调节的改变认知法可以用于许多问题所弓『起的情绪困扰中,如考试焦虑、考试受挫、人际交往不良等方面,可以将这一方法的具体运用制作成微课进行课后拓展,加深学生对主题内容的认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4]。

结束语:

第7篇

关键词:高中新课程改革 心理健康教育 融合

一、学校在新课改背景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实现新课程对学生的培养目标

通过情绪体验、心理测验、心理开导等方法,在各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如在体育课中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刻苦磨炼的坚强意志;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习人际交往的能力、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等。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调动和发挥出其自主思维能力创新的意识。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非常有利于新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是学生高中阶段健康成长的需要

高中学校生源丰富,其中部分学生是初中生中的佼佼者,进校后最初都踌躇满志,希望自己能保持初中的优势名列前茅。但个别学生的基础不同,对新环境、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不适应,产生强烈的挫折感,一度陷入自卑情绪中不能自拔,而竞争压力大,易产生考试焦虑,且青春期异往问题及逆反心理等都是困扰他们的现实问题。另一部分学生学业基础或行为习惯较差,个性心理不够健全,如引导不当很有可能成为问题学生,或为校园带来一些心理危机。若想让他们在高中阶段健康成长,不仅需要有一个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而且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和能力。

二、具体实施途径与办法:

根据《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财政厅、四川省人事厅、四川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意见》(川教〔2009〕226号)精神以及《四川新课程改革课程设置方案(试行)》的要求,提出以下实施办法以供参考:

(一)建构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

按《四川新课程改革课程设置方案(试行)》的要求,“普通高中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构成,并通过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的学分,三年中需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和至少28个选修学分(选修Ⅰ至少获得22学分,选修Ⅱ至少获得6学分),总学分达到144学分方可毕业。鼓励学生修习更多的选修模块,获得更多学分。”“选修Ⅱ至少需要108学时,内容由学校根据具体情况安排。”

1、课程的安排计划

高中心理健康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为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而设置的。可以设置几个具有不同特点的选修课程模块,目的是为更好地体现高中心理课程的选择性,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要。

因此建议在高一年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选修中的必修课。课型以讨论课、活动课为主,以讲授、探讨、测验、演心理剧、辩论为主要教学方法,也可以配合录相、多媒体、计算机统计等方式,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与学生进行有关身心成长、生活实践、全面发展密切相关的一些问题和行为的探讨。

2、课程内容

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健全个性这个目标出发,依据学生心理发展阶段的年龄特点,只要是与高中生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心理需要、行为训练、个性形成有关的方面都应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专职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学生实际,将高一年级授课内容按学期编制出校本教材。内容参考如下:

(1)学习心理辅导

① 培养学生学习适应能力,学会科学用脑,确立适合自己的科学学习策略,科学合理规划学习时间。

② 培养学生基本的学习能力,如训练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

③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

④ 考试心理调适,预防及克服考试焦虑。

(2)自我意识发展心理辅导

① 自我认识。对自我的兴趣、爱好、特长、知识、能力(包括潜力)、局限、短处有正确、清醒的认识,找准自己人生坐标,准确地、切合实际和可行地设计自我。

②自控。培养学生遇到来自他人、社会的打击、误会及前进中的困难、挫折时,能适度表达自己情绪、进行有效的调控。耐挫能力辅导。

③ 自信。

④ 自尊。

(3)人际交往心理辅导

培养学生乐观大度、真诚待人、和睦相处、乐于助人、主动积极与人合作的精神,学会与老师、同学、家人、朋友、异性以及陌生人进行交流的方式方法。

(4)情感情绪心理辅导

培养积极情感;调控消极情感。

(5)青春期心理辅导

(6)生涯规划辅导

(二)在综合实践活动领域“研究性学习”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按《四川新课程改革课程设置方案(试行)》的要求,综合实践活动学习领域中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科目要完成15个学分,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且在高一年级每周有3个学时的课程要求。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助人自助”的启发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可以融入综合实践活动中。

建议在高一年级每周每班开设一堂课。

开展方式:课题讨论与研究

研究内容:学生实际面临的或感兴趣的心理问题 ,如学习的瓶颈如何突破、怎样有效集中注意力、如何提高记忆效果、怎样改善人际关系、抑郁心理如何预防和解决、如何提升心理素质等

具体操作:每个班集体选定一个研究题目,或分组选定研究题目,由任课教师进行研究方法的指导,如怎样查找与问题相关的资料、怎样设计研究方案去解决问题、怎样实施研究等。涉及的内容、知识由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去获得,问题也由学生自己去解决。

总之,高中新课程改革和心理健康教育相互依托,互相提升,二者有机融合将有利于新课程目标的达成,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吴增强,蒋薇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