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1 16:55:20
序论:在您撰写环境污染的基本特征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课程名称
环境卫生学
授课对象
预防医学专业1301班
教材版本
《环境卫生学》(第8版),杨克敌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
授课章节
第二章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授课时数
4学时
教学目标
掌握人类健康与疾病的生态学基础;
熟悉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的主要类型、作用特征及作用机理;
了解环境与健康关系的研究方法的辩证统一关系
教学内容
1、 人类的环境(20min)
2、 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15min)
3、 环境改变与机体反应的基本特征(15min)
4、 自然环境与健康(20min)
5、 环境污染与健康(30min)
6、 环境与健康标准体系(20min)
7、 环境与健康关系的研究方法(20min)
8、 健康危险度评价(20min)
教学重点
人与环境辩证统一关系、环境污染对健康的不同影响。
教学难点
环境改变与机体反应的基本特征、环境与健康标准体系
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学生自学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课后作业
1、 如何理解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
2、 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有哪些影响?
参考资料
《环境卫生学》 杨克敌 第六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环境健康学》 郭新彪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6
网络素材与文献
课后分析
【关键词】 资源 环境 城市化 集约型
城市化过程是指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人口不断向城市地区集中和转化的过程。城市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方向。我国城市化进程表现为速度过快、地域差异显著以及城乡二元结构明显等特征,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资源约束形势。
一、我国的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1、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1996年开始,我国城市化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快车道。我国的城市化率由1996年的29.37%增加到2010年的47.5%,年均增长1.29%。这个速度超过欧美等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1倍以上。据相关预测,到2015年我国城市化率要达到52%左右,逾时城镇人口将会超过农村人口。与此相对应,我国的城镇面积也将不断扩张,伴随的是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等多方面投资需求,土地供需矛盾将进一步突出,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加大。
2、城市化出现“集群式”特征
由于产业升级、产业转移以及国际国内产业分工调整导致的城市化及其速度的空间集聚日趋显著。在我国上海、广州等一些大城市地区,城市新区与郊区新城纷纷涌现,出现了城市区域化和区域城市化的快速增长现象,在经济发达地区则进一步出现了城市群现象或集群发展模式。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广西北部湾和环渤海地区,全球资本、技术、信息、劳动力、智能管理等活动与交流日趋集中,逐渐形成了以一个超大型城市为核心,集聚着众多城市的城市密集区,城市发展由“独立式”为主转变为“集群式”为主。
3、城市化水平空间异质性日益明显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逐步扩大,直接导致了东西部大的区域空间上城市化水平的质与量均有显著差距。东中部地区已经形成了以民营企业为依托的小城镇广域分布,并出现了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三个城镇密集地区,具有较为完善的城镇体系以及较高质量的城市化水平。而西部地区城市化主要依赖资源型工业和重工业,城市布局相对分散,城市化质量较低。城市化的省际与省内发展也同样差异巨大,其中京、津、沪的城市化水平最高,黑、辽、粤、苏、浙、闽、琼、鄂等省区的城市化水平次之,其他省和自治区的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
二、城市化发展对资源环境的消耗规律
城市化进程中的资源环境问题是与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在城市化的各个阶段,各种资源环境要素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不同,资源环境的变化特征和主要问题也随之不同。城市化与资源环境关系的演化,可以透过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过程揭示出来。通过总结可以发现,城市化进程中资源环境的消耗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规律。
1、城市化与资源环境的消耗规模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化对资源环境的需求在总量上是不断增加的。同时,在城市化的不同阶段,城市发展对资源环境的消耗也是有差异的:先是缓慢增长的阶段,再经历加速增长阶段,最后又到缓慢增长甚至略有降低的阶段。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城市化的发展具有阶段性规律,大体沿拉平的“S”型曲线推进(如图1所示)。
在城市化初期,城市化水平低,发展速度比较缓慢,城市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空间扩张和居民消费需求,对资源环境的消耗相对比较少,速度也不快。在城市化中期,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工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人口加速向城市集聚,城市规模快速扩大,城市化发展对资源环境的消耗也进入快速增长期,资源环境消耗的规模不断扩大。在城市化后期,随着城市化水平的稳定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城市化不再是简单的数量扩张,而是内涵的提高,主要表现为城市内部结构的调整、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此时,城市经济结构发生显著变化,资源环境消耗少的第三产业在经济增长中占主导地位,对资源环境消耗的速度因此逐渐放缓,消耗的数量趋于稳定。到城市化成熟阶段,城市化对资源需求的增长,主要来自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尽管在技术进步的作用下,资源利用效率和污染控制水平会不断提高,但由于居民消费水平仍将缓慢提高,至少不会降低,因此资源环境的消耗总量即使有所下降,也会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2、城市化与资源环境的消耗强度
关键词:低碳经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环境风险管理;节能减排;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X1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29-0150-03
2009年,随着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哥本哈根的召开,低碳经济这个词开始流行起来。何为“低碳经济”?归纳各种资料的阐述,低碳经济主要是指可持续发展理念或者说是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是其基本特征。而要想实现三低目标,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必不可少。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就提出,要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之后,国务院、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环保总局、央行等部委也相继各种通知条例,部署节能减排工作。《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中要求,“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要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真正把节能减排转化为企业和各类社会主体的内在要求”。而央行行长助理郭庆平在天津召开的“金融支持环境保护”座谈会上也强调要统筹运用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探索金融、财税、产业政策与商业运作的有机结合点,支持和促进环境保护工作。在这方面金融业已有所作为,而作为金融业的重要支柱之一保险业也已参与其中。
保险业最早开始尝试以市场手段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是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开发开始的。自2007年12月国家环保总局、保监会联合下发了《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后,我国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正式开始试点,目前我国已有江苏、湖北、湖南、重庆、广东、浙江、上海等10多个省市开展了试点工作。在试点过程中,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在低碳发展模式下的作用逐渐凸显。
1 社会环境污染治理的资金保障者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资金保障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投保人通过投保此险种把向第三者依法承担赔偿责任的风险转嫁给了保险公司,一旦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污染受害者就能及时从保险公司得到经济补偿。如2008年湖南株洲市的环境污染事故赔偿案中,湖南平安产险公司在不到10天的时间内就将1.1万元赔款送到村民手中,为污染受害者及时提供了经济补偿。截至2011年10月,湖南省已有32家投保企业在发生环境污染事故后获得了保险公司的服务和赔偿,已决、未决赔付金额合计近370万元。
二是环境污染损害赔偿基金的建立将为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超赔部分及应急处理费用的垫付提供资金保障,使受害人能得到及时、充分、有效的救济。我国尝试建立环境污染损害赔偿基金是从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基金的设立开始的。为减少因特大溢油事故导致巨额清污费用总是由国家财政负担,财政部和交通部在今年的5月11日联合出台了《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令船舶油污损害的救济与赔偿有了资金来源。
2 企业环境风险管理的督促者
2.1 监督作用
企业投保环责险后,保险公司从自身风险的控制角度出发,必然非常注重参与投保企业的风险与隐患排查的监督。一是事前的风险评估与控制。投保前都要严格选择投保企业,要求投保企业要依法通过环评审核、环保验收、环保安全检查,还要确保环保设施运转正常及相关配置符合规定,具有严格的环保控制制度。二是事中的风险检查。根据企业生产、存储、运输、销售的物品目录,分析寻找可能造成污染的根源。保险公司还会自行或委托相关机构为投保企业免费提供防灾防损专业知识方面的业务培训。三是事后的减损赔付。对于企业发生的保险事故,保险公司会第一时间介入,积极协调有关各方做好事故认定、赔款支付等善后处理。保险公司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的风险控制举措,落实了监督机制,提高了社会管理效率。
2.2 促进作用
一是实行有差别的费率制度。根据投保企业的碳排放量的年度预估额度,实施有差别的费率。如《南京市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实施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中规定,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费率各档基准值均不超过2.0%,根据企业规模、行业特点、风险等级等因素可在该档次的基准费率基础上进行调整,调整系数不超过50%。
二是实行保费浮动机制。南京市的征求意见稿中规定,投保期间未发生环境污染事故的,续保时保险公司应当对该企业给予下浮优惠,最大不超过10%,累计优惠不超过30%。对未按规定做好环境污染防范工作,且投保期间发生环境污染事故的,续保时保险公司可将费率上浮,最大不超过12%。费率杠杆机制的建立,强化了企业风险责任管理,促进了参保企业降低污染排放量,增强了企业治污积极性。
3 环境保护扶持政策的推动者
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试点过程中,各地相继都出台了许多扶持政策,以引导企业参保,最终实现节能减排、治理污染的目的。如四川省环保厅下发的《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的实施意见》中规定:将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与企业污染治理补助资金挂钩,对参保企业在污染治理资金补助上给予倾斜;将是否参加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作为企业绿色信贷、环保评先创优等重要审查内容之一。深圳保监局在试点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时实行“四挂钩”政策:一是将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工作的实效,作为对其年度综合评价考核和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管理的基本内容。二是将危险废物经营单位购买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作为通过环保核查的基本要求。三是将危险废物经营单位购买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作为发放环保专项资金的优先考虑因素。四是将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的实效与企业环保信用挂钩,通过企业信用信息系统、环保季度公报向社会公开,并推动媒体报道和宣传。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实施在推动环境保护扶持政策的同时,实现了倒逼作用,从另一个方面推动了企业提高环境风险管理的重视度。
4 社会管理的辅助者、创新者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作为一种市场化的社会管理机制,可以发挥风险管理、关系管理、信用管理的三重功能,更好地辅助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4.1 风险管理
财产险公司具有衡量和分析风险的专业知识,具有数理分析的数据基础,因此可以为风险管理提供数据支持。同时,保险公司可配合安监、环保、气象等部门的合作,做好风险监测和预警,强化和规范防灾防损工作,有效预防安全生产事故,降低污染事故损失,提高全社会应对风险的能力。此外,差别费率及保费浮动机制也促进了企业开展污染事故防治、降低污染风险的积极性。
4.2 关系管理
环境责任险开展过程中,保险公司从事前、事中、事后介入污染处理的全过程,为维护企业、政府、受害人之间正常有序的社会关系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外,保险公司与环保、安监、交通、海事、财政、银行等部门相互之间都建立了合作机制,加强了沟通与联系,从而提高了社会运行效率。
4.3 信用管理
保险合同是最大诚信合同,这要求保险公司在开展业务的过程中,要做到最大诚信,特别是赔付环节。而湖南、四川省的首例环境责任保险的赔付都向公众展示了保险公司的诚信度,这为全社会诚信意识的增强具有示范作用。此外,保险公司收集的企业履约行为记录及环保信用信息可以为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及管理提供重要的信息资源,同时为社会信用信息的共享提供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林磊.世界环境日来临环境污染责任险受企业追捧.[EB/OL]./rolling/201106/09/t20110609_16588367.shtml.
[2] 韩旭.深圳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推动试点实行“四个挂钩”[N].第一财经日报,2011-06-21.
[3] 蔡宁熙.充分发挥环境污染责任险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N].中国保险报,2011-05-10.
[4] 南京市环保局网站.
[5] 四川省环保局网站.
关键词:绿色保险;内涵;外延;属性;特征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5-0166-03
自2008年初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保监会联合《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指导意见》,我国正式确立了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路线图。然而,几年时间过去了,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仅限于在少数几个省市试点,投保企业较少,且虽然目前国内已有多家保险公司可提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但其所开发的此类险种并不丰富,我国的环境污染责任险体系发展依然缓慢。究其原因尽管有很多,但有一点不容忽视,那就是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理论研究的滞后。因此,对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质的规定性进行理论上的阐述对推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活动的健康发展很有必要。
一、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内涵与外延
对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质的规定性研究首先要对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内涵与外延进行界定,即只有对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定义进行科学规范后,才能在此基础上对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其他基本理论范畴进行更科学地分析。
(一)环境责任保险的内涵
环境保险可从广义与狭义两个角度来进行归纳。所谓广义的环境保险泛指一切有利于绿色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和谐等有机协调发展的保险的统称,是保险业发展的一种全新的理念、路径与目标。狭义的环境保险是指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一种以被保险人因污染环境等侵权行为而应承担的损害赔偿为标的的责任保险制度,所侧重的是对被保险人在正常营运中或发生事故时致使环境受到污染或破坏,并因而对他人人身权、财产权造成损害应当承担的赔偿责任。
环境责任保险的基本内容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第一,环境责任保险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将环境责任保险定位于准公共产品的范围是非常重要的,尽管对准公共产品的界定还不完全统一,但在准公共产品的主导者是国家或政府这点上理解是一致的。而国家或政府行为的目的是以追求经济发展与社会安定为目标,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通过环境污染外部性内部化的机制,可以有效解决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维护受害者利益,保证企业稳定经营,减轻政府财政负担,保障社会安定。第二,对于环境责任保险的投保方式宜采取以强制责任保险为主,任意责任保险为辅的立法模式,通过设立政策性保险机构与商业保险公司分工协作来实施。我国企业的保险意识普遍偏低,通过保险分散环境污染赔偿责任的意识更为薄弱,现在的环境责任保险试点大多属于自愿性保险,多数企业没有参加该项保险,通过自愿保险的方式难于达到将企业污染产生的社会负外部性内在化的目的。基于此,对环境侵权责任保险应实行以强制保险为主、以自愿保险为辅的投保方式,采取就地承保、风险分散的策略而由不同方式的承保机构来承办。即对存在高度危险的突发性环境污染行为应采取强制投保方式,而对危险程度不高的突发性的环境污染行为可采取自愿投保方式;对持续性的环境污染行为应采取强制投保方式,但对危险程度较小或已采取清洁生产等有效环保措施的单位,其持续性的环境污染行为可采取自愿投保方式。对于采取强制投保方式的,可由政府出资设立一个专门的政策性环境保险机构来开展相应的业务,对于采取自愿投保方式的,可由现有的当地财产保险公司就地直接承保。第三,环境责任保险应实行行业差别费率与企业弹性费率。目前,我国的环境责任保险费率是按行业划分的,即针对不同行业适用不同的保险费率,但由于同一行业内不同企业的生产地点、生产流程各不相同,经营环节、技术水平各有特点,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可能性和污染的危害性都不一样,因此,对不同企业要实行弹性保险费率,保险公司应根据被保险人的风险防范措施、危险增加程度等因素,在规定的行业费率范围内有区别地制定保险费率。第四,实行环境责任保险赔偿限额制和索赔期限。现代化的大生产本身是一种高风险的生产,生产过程产生的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往往是不可避免的,由于生态环境是一个系统,一旦造成环境污染事故,其损害既有当前的实际发生的损害,又有潜伏性的、在一定期间滞后发生的损害,有可能是数千元的经济损失,也可能是数以亿计的经济损失,这在事先是无法预料的。我国现阶段的保险机构,资产规模和盈利能力都有限,如果对环境侵权责任保险实行全部赔偿,保险机构自身就会陷入无限的经营风险之中,这种结果无疑不利于环境侵权责任保险的开展。笔者认为,在环境责任保险中,在给予受害人赔偿时,应实行责任限额制,由被保险人自己选择,被保险人选定的赔偿限额便是保险人承担赔偿责任的最高限额,超过限额的经济赔偿责任只能由被保险人自行承担。同时,为平衡受害人和保险人的利益,应该在保险单中使用“日落条款”,即在保险合同中约定自保险单失效之日起最长2年的期间为被保险人向保险人索赔的最长期限。任何人超过这一期限向被保险人请求环境责任赔偿的,保险人不应当承担保险责任。在此期限内,对保险单有效期内发生的被保险人环境侵权索赔事件,保险人承担保险责任。
(二)环境责任保险的外延
环境责任保险的外延主要是指环境责任保险的险种构成,而环境责任险的险种构成又与科学合理的行业环境风险评估准则和污染损害赔偿标准密切相关。行业环境风险评估准则主要用于测定行业的环境风险等级,评价行业的实际污染与危害,确定哪些行业需要实施强制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而污染损害赔偿标准则主要用于规范损害赔偿范围,核算污染实际造成的损失。目前,国家环境保护部就环境损害评估和损害的赔偿鉴定的相关领域,以不同的形式由不同单位开展了相关研究,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在险种设置上应与之相对应。现阶段至少可以开办以下一些环境责任险种:(1)核事故风险责任险。即以核泄漏、核辐射、核污染、核爆炸等核风险为责任范围的责任险。(2)海洋环境责任险。即以海洋环境污染而引起的环境损害为责任范围的责任险。(3)水污染责任险。即以生产者或经营者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各类水体污染或所排放的污水所造成的损害为责任范围的责任险。(4)声震污染险。即以生产者或经营者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各类噪音以及震动所造成的损害为责任范围的责任险。(5)辐射责任险。即以计算机、移动通信工具以及其他辐射源的生产者,因其产品辐射所造成的损害为责任范围的责任险。
二、环境责任的性质界定
环境责任保险是随着环境污染事故的频繁发生和公众环境权利意识的不断增强,由公众责任保险发展而来的。随着环境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环境侵权领域发生了一系列有利于受害人求偿的变化。但是企业排污难免,因此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包袱,甚至面临破产、倒闭,造成纵然受害人得以胜诉求偿,但污染者无力对所有受害人赔偿其损害。环境责任保险的开展就是要将环境侵权责任风险转嫁出去,实现环境侵权责任社会化,分散危险、分摊损失、进行经济补偿正是环境责任保险属性的体现。
(一)一般属性
环境责任保险的一般属性主要是从环境责任保险的功能来进行定位的,环境责任保险的功能在于分散和转移被保险人对第三人应当承担的赔偿责任,即具有第三者责任险的性质。第三人对被保险人享有赔偿请求权是环境责任保险合同得以适用的基础。如果没有第三人存在,被保险人的赔偿责任无从发生,保险公司也就无须支付保险金。在这个意义上讲,环境责任保险的意义很大程度上是为受害人的利益而存在。
(二)特殊属性
环境责任保险尽管属于责任保险的范畴,但除了具备第三者责任保险一般属性之外,它也有其自身的特殊属性。这主要与环境责任保险属于准公共产品的特点有关。虽然环境责任保险的主要功能在于分散和转移被保险人对第三人应承担的赔偿责任,但是环境责任保险本身所具公益性特点决定了它具有自我保险的性质。污染破坏环境产生的影响具有综合性和牵连性。假如被保险人的自有场地受到污染破坏而无能力抢救治理,相邻地区的人乃至整个人类将会受到牵连。倘若被保险人自有场地受到污染损害而无力治理,受损害的又何止是被保险人呢?因此,环境责任保险不应只针对第三人受到的损害,还应针对被保险人受到的损害。从这点而言,环境责任保险是由保险人既保障被污染者利益,也保障污染者利益的一种双重保障机制。这也是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所采取的政策导向。
明确环境责任保险的一般属性,就能对环境责任保险活动进行理性定位,使环境责任保险活动能较规范运行。同时,把握环境责任保险的特殊属性,就能明确环境责任保险的发展方向,使环境责任保险制度更加完善,更加有效率。
三、环境责任保险的基本特征
环境责任保险作为一种责任保险,既有一般责任保险的特征,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一)环境责任保险的一般特征
1.环境责任保险的标的不是人身,也不是有形的财产,而是投保人的民事法律风险。作为环境责任保险承保对象的“责任”,是一种法律的创造,而法律体系完善和普及程度是推动环境责任保险的先决条件,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赔偿责任能不能得到确认,如何确认以及确认以后向经济补偿转化的标准等问题。因此,环境责任保险产品的有无以及市场拓展必须以相关法律法规的普及程度和人们的法律意识为前提。
2.环境责任保险的承保方式具有多样化的特征。从环境责任保险的经营实践来看,它在承保时一般根据业务的种类或被保险人的要求,采用下列承保方式:(1)独立承保方式,保险人签发专门的环境责任保险单,是完全独立操作的保险业务;(2)作为一般财产保险业务的附加险承保的方式;(3)作为公众责任保单承保的方式。
3.设置赔偿最高限额制。环境污染往往造成巨大损失,赔偿责任难以估计,其金额之高有可能使得企业陷入经营困难甚至破产的境地,若在责任保险中没有赔偿额度的限制,保险人自身就会陷入无限的经营风险之中。因此,保险人在承保环境责任保险时,有必要设置赔偿的最高限额。一般赔偿限额的设置分为三类:一是保险期间的累计最高赔偿额;二是每次事故赔偿限额;三是每次事故每人赔偿限额。
(二)环境责任保险的特殊性?
环境责任保险除具有责任保险的一般特征以外,相对于其他责任保险来说,又有其自身的特性:
1.承保条件严格,承保责任范围受到严格限制。环境污染具有广泛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等特征,一旦发生污染事故赔付额较高,因此,保险公司在调查和赔付的过程中需要付出大量人力和财力,出于经营利润和收益平衡考虑,往往对承保责任和范围做出严格的限制。
2.保险利益的不确定性和认定的复杂性。环境污染发生具有即发性或延时性的特点,因此其保险利益的一方面是确定的,即虽合同成立时,利益尚不能确定,但环境污染事故发生时必能确定。另一方面,是不确定的。如保险利益存在时间的不确定性,可能是显性的也可能是隐性的,显性的如突发性的环境污染事件,隐性的如累积型环境侵害。其次,赔偿责任的不确定性,保险人对被保险人发生在保险单有效期内的污染而造成的损害无法把握。
3.个别确定保险费率,具有特定性。环境责任风险的确定过程中需要较高技术水平和专业水准,而且被保险人的利益千差万别,因此,保险人须对每一保险标的都进行实地调查和评估,单独确定保险费率和保险条件及承保范围以降低风险,使每一份保险合同的内容都有特定性。
参考文献:
[1] 张梓太.环境法律责任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环境科学专业核心知识单元,代表环境科学各个知识领域的不同方向,知识点分核心和选修两种,核心知识单元是所有环境科学专业学生要求具有的基础知识内容。
其中,专业基础类核心知识单元包括:①环境问题,核心知识点包括水环境问题、大气环境问题、固体废物污染、全球环境问题,选修知识点包括土壤污染、物理性污染和污染物生物效应。②环境科学基本原理,核心知识点包括环境/生态基本规律、环境科学学科体系和可持续发展理念。③环境科学研究方法,核心知识点包括环境科学方法论体系、生态学方法论、环境体系解析方法论,选修知识点包括环境质量调控方法论、综合/系统分析方法论。
专业原理类核心知识单元包括:①生态过程与效应,核心知识点包括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种群及其基本特征、生态系统特征及过程分析、生态学原理的应用。②环境生物过程与效应,核心知识点包括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污染物的生物学效应、生物监测原理与方法、环境污染的生物净化、退化环境的生物修复。③环境化学过程与效应,核心知识点包括环境中典型化学污染物、污染物迁移、污染物转化、大气环境化学、水环境化学。④环境地学过程与效应,核心知识点包括地球环境系统的基本组成运动规律及演化过程、地球环境系统有机圈层的组成结构及其功能、各圈层的演变规律及在全球环境变化中的作用、地球环境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迁移转化及循环过程。
专业技术类核心知识单元包括:①水污染控制,核心知识点包括废污水的物理处理技术、废污水化学和物理化学处理技术、废污水生物处理技术、废污水的自然处理技术、污泥处理处置。②大气污染控制,核心知识点包括颗粒污染物控制技术原理、颗粒污染物的控制技术、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原理、典型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③土壤污染控制,核心知识点包括土壤污染源与污染特征分析、土壤污染控制技术原理、典型土壤污染物控制技术。④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核心知识点包括固体废物分类与特征、固体废弃物无害化技术与方法、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⑤环境监测,核心知识点包括环境标准、水环境监测、环境空气监测、固体废物监测、土壤污染监测、物理性污染监测、环境监测质量保证。⑥环境影响评价,核心知识点包括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战略环境影响评价。⑦环境规划,核心知识点包括环境规划的技术方法、水环境规划、大气环境规划、噪声污染控制规划、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
专业管理类核心知识单元包括:①环境管理,核心知识点包括环境管理学的理论基础、环境管理的制度和政策手段,选修知识点包括企业/产业环境管理实践、区域一全球环境管理实践。②环境法律,核心知识点包括环境法基本概念原则、环境法律制度及法律效力、环境污染防治法、自然资源保护法、国际环境法。
专业实践类核心知识单元包括:①专业实习,核心知识点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综合实习。②科研实践,核心知识点包括观察性实验、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研究性实验。③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核心知识点包括文献查阅、论文开题、论文研究、论文撰写、论文答辩。
二、建立核心课程体系
围绕环境科学专业各专业类别的核心知识单元,建立核心课程体系,承载核心知识点。各门核心课程围绕核心知识点组织基本理论、研究前沿、基本方法、实践案例等内容,形成系统。同时,设置先导课,为核心课程和核心知识点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储备。例如,“环境化学”课程,就需要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及物理化学、环境科学概论、环境监测等课程作为先导课,提供环境化学课程各知识点学习所要求的基础知识储备。
专业基础类核心知识由“环境学基础”和“生态学基础”课程为基本载体。“环境学基础”课程坚持“起点高、容量大和观点新”的教学宗旨,系统介绍环境科学的产生与发展、人口、各环境要素污染与防治、可持续发展等内容,注重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能力的培养,课程已经建设为国家精品课程,并积极探索慕课教学形式;“生态学基础”全面介绍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应用方法,以及现代生态学的最新进展,该课程已经建设成为南开大学精品课程。
专业原理类核心知识由“环境生物学”“环境化学”“地学基础”课程为基本载体。“环境生物学”介绍环境生物学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结合现实环境中污染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培养学生运用环境生物学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环境化学”介绍大气、土壤、水及生物相诸介质中环境物质迁移转化的基本原理,环境中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在环境中的归趋,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过程及绿色化学中污染减量及消除的化学原理,“环境化学”课程已经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地学基础”课程介绍地壳的基本物质组成特征,气象要素的基本概念和表征方法、大气稳定度和逆温等与环境有关的基本知识,城市气候的基本特征,地球上水的循环过程,各种水体的基本特征,土壤的组成特征、形态特征、形成因素和成土过程,地图的基本概念、特征、组成要素、我国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的分幅和编号的基本方法,地形图的应用,遥感的基本概念、原理、遥感解释标志和方法,要求学生掌握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形成原因,以及地学基本手段的应用,该课程被评为南开大学精品课程。 专业技术类核心知识由“环境工程学”“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规划”课程为基本载体。“环境工程学”介绍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工程以及噪声防治与控制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该课程被评为南开大学精品课程;“环境监测”课程全面介绍根据监测的目的进行调查研究、设计监测方案、选择监测方法、进行数据处理以及测试结果的分析评价,掌握环境样品的采集、保存、制备、预处理、测定及质量控制等方法,培养学生实际环境监测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该课程被评为天津市精品课程;“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规划”全面介绍环境评价和环境规划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方法以及评价与规划知识的实际应用。
专业管理类核心知识由“环境管理与环境法学”课程为基本载体,“环境管理与环境法学”课程介绍管理学基础知识和主要原理、中国环境管理的原则与政策、中国环境管理的体制与制度、中国环境法体系及内涵、中国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以及部门环境管理、区域环境管理、工业企业环境管理等。
三、围绕三条主线推动环境科学专业课程教学
1.环境问题识别和分析主线
环境科学是研究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综合性科学体系,其核心任务是揭示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规律。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促进了环境科学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围绕着环境问题的识别和分析,形成环境科学基本原理、技术方法、管理工具以及具体实践科学体系。围绕具体环境问题识别和分析,组织核心知识单元、核心知识点和核心课程,课程之间科学逻辑关系紧密,便于学生认知和学习。
另一方面,在我国当前发展阶段,资源环境限制与社会经济发展矛盾空前突出,迫切需要环境科学培养专业人才,应对污染控制、生态修复与环境建设挑战。围绕我国面对的实际环境问题,针对性培养专业人才,建立起环境问题与人才培养之间的直接联系,建立以环境问题识别和分析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搭建对应的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有利于为国家培养具备解决实际环境问题能力的急需人才。
2.实验与实践教学主线
坚持“注重基础训练、强化教学实习、突出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实验教学理念,围绕核心知识单元和核心知识点,搭建专业基础实验教学平台,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群,严格毕业论文环节,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对理论教学的有效补充作用。
(1)专业课程实验。课程实验和课堂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围绕核心知识单元和核心课程,开设专业实验课程,包括环境监测实验、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环境化学实验、生态学基础实验、环境生物学实验、环境微生物学实验。着重训练实验步骤、实验操作、实验安全、药品管理等基础实验技能,培养环境科学分析基本方法和技术。
(2)专业教学实习。合理安排专业教学实习时间,既能促进核心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又能为后续毕业论文/设计提供经验。围绕核心知识点搭建专业教学实习平台,建立教学实习基地体系,配合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环境管理等核心知识点和核心课程,建立环境监测中心、环保卫生管理中心、科学院、环保科技公司、垃圾处理厂等实践教学基地,形成实践教学基地群,提供直观认识环境科学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具体应用的机会,培养知识运用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毕业论文。设置毕业论文环节,通过学生参与论文选题、查阅文献、开展实验或设计、结果模拟与分析等毕业论文过程,系统锻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实验技能的综合能力。
3.科研创新训练主线
营造制度、平台、师资环境,建立稳定的科研创新体系。通过国家级、省市级、校级、院级各级别科研立项机会,搭建“国家大学生创新计划”“省市大学生创新立项”“学校大学本科创新立项”“学院创新立项”多层次立体化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创新平台,为不同水平学生提供创新立项机会,逐步提高项目研究质量,严格过程管理,保障创新立项覆盖面。通过团队协作、教师交流、项目答辩等环节,锻炼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团队合作与交流能力,鼓励学生科研成果报奖。
四、核心课程质量保障
(1)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2010年,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专业获批为国家第六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特色专业结合南开大学环境科学多年来的本科教学特色以及相关教育、教学理念,面向国际社会发展及现实中国社会大背景下的特征需求,同时考虑到学科本身的实践特征、时代特征和应用特征,推动与现阶段校内学习相补益的数个社会实践与互动教学平台建设。
(2)精品课程群建设。提出并实践“精品课程群”建设的教改思路,逐步推动各门课程精品建设,形成“精品课程群”体系,有效保障环境科学专业课程教学的高质量。
(3)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2010年,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4)优质教材保证。作为知识的载体,教材是本科生质量的重要保障。为了提高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效果,自编出版环境科学专业系列优秀教材。包括1本国家级精品教材《环境化学》,4本“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环境学基础》《生态学基础》《环境化学》《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等。
(5)推动天津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积极推动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建设天津市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实践和创新平台。提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环境科学与工程现代化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实验教学理念,搭建“专业基础实验、教学实践、创新教育”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实验教学平台,探索“坚守教学神圣,转变师生角色,强化开放综合,学科建设与实验教学相融合”的实验教学模式,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改革与建设成果,学生教学效果突出。
(6)推行精细化教学管理。探索精细化教学管理模式并付诸实践,制订“教学效果的双评议制度”“主讲教师竞聘上岗制度”“教学效果的双评议制度(教学督导组评议和学生评议)”等规章机制,有效实现对教师“教”的目标导向和过程管理。
实行环境科学专业本科教学的课程小组负责制,实现了本科教学的优质师资资源配备,有效地促进了全体教师对本科教学的关注和重视。保证教授、副教授百分之百地参与本科教学,优化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提高教学效果。
实行“本科生课程主讲教师竞聘上岗”。对列入核心课程群建设的课程实行主讲教师竞聘上岗办法,结合学生评教结果,根据教学能力与教学效果优选课程主讲教师。
关键词:绿色建材;建筑材料;发展意义
一、绿色建材的概念
绿色材料又称生态建材,是在原料采取、产品制造、应用过程和使用以后的再生循环利用等环节中对地球环境负荷最小和对人类身体健康无害的材料。
90年代对绿色建材的发展、研究和应用更加重视,思路逐渐明确,制定出一些有机挥发物散发量的试验方法,并推行低散发量标志认证,同时积极鼓励开发生产绿色建材新产品和建造健康住宅。我国环境污染程度处在世界前列,首都北京的污染程度又处在世界十大严重污染城市之列。我国在1992年把保护环境、发展绿色产品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国家环保总局正在抓环境标志产品及认证工作。目前住宅室内装修,人们除了讲究装修格局、色调、材质、做工和价格外,更关注所用装修材料对人体健康有无危害。近一段时期一些报刊、电视等新闻媒体时有报导入住新装修的房主发生人身伤害事故。对某些装修材料的危害性也有说法,如花岗石衰变会产生氡气,人长期处在高浓度的氡气环境中会有致癌的危险;涂料所用成膜助剂主要是毒性较大的乙二醇单乙醚、乙二醇丁醚,二乙二醇和苯甲醇等对人体都有很大的危害性等等。这些说法一方面提高了人们选材的环保意识,提醒厂家生产中少用有害物质,另一方面也使百姓在选用装修材料时不知所措,因此,已经到了为绿色建材建立正确概念的时候了。
二、绿色建材的分类和基本特征
(一)绿色建材的分类
传统天然材料及大多数人造新材料均属于“绿色建材”的范畴。“健康材料”的概念系指具有特定的环保功能和有益于健康功能的材料,可具有空气净化、抗菌、防霉功能或电化学效应、红外幅射效应、超声和电场效应等。“绿色建材”主要针对地球环境负荷,而“保健材料”是指直接与健康有关的居室内小环境,也有人把二者总称为“生态环境材料”。
“生态环境”是指气、水、地球环境及光和热等自然条件之外,微生物、动植物等与人类有关的一切环境。因此,把“生态环境材料”分为如下几种:
1.气环境材料-净化空气材料
2.水环境材料-净化水材料
3.地环境材料-改良土地、利用废渣
4.循环材料-零排放废气、废水和废渣
5.保健环境材料
(二)绿色建材的基本特征
绿色建材与传统建材相比可归纳以下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1.生产所用原料尽可能少用天然资源,大量使用尾矿、废渣、垃圾、废液等废弃物。
2.采用低能耗制造工艺和无污染环境的生产技术。
3.在产品配制或生产过程中,不得使用甲醛、卤化物溶剂或芳香族碳氢化合物;产品中不得含有汞及其化合物;不得用铅、镉、铬等种金属及其化合物的颜料和添加剂。
4.产品的设计是以改善生产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为宗旨,即产品不仅不损害人体健康,而应有益于人体健康,产品具有多功能化,如抗菌、灭菌、防霉、除臭、隔热、阻燃、防火、调温、调湿、消磁、防射线、抗静电等。
5.产品可循环或回收再利用,无污染环境的废弃物。
绿色建材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做到了发展与环境的统一,现代与长远的结合。既满足现代人的需要,安居乐业,健康长寿,又不损害后代人对环境、资源的更大需求。总之,建材工业的发展、绿色化进程,不但关系到建材工业目前的发展问题,还关系到能否和国际市场接轨的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能否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我国人民生活质量,是一件功在当代,造福千秋的大事。因此要以战略的眼光、时代的紧迫感和历史责任感努力促进各种绿色建材的发展,以绿色建材建造健康-安全-舒适-美观的建筑和室内环境,造福于社会,造福于人民。
三、发展绿色建材的意义
人类不断开采地球上的资源后,地球上的资源必然越来越少,为了人类文明的延续,也为了地球生物的生存,人类必须改变观念,改变对待自然的态度,由一味向自然索取转变为珍惜资源,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在积极地寻找新资源的同时,目前最紧迫的应是考虑合理配置地球上的现有资源和再生循环利用问题,走既能满足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又不致危害未来社会的发展,做到发展与环境的统一,眼前与长远的结合。
作为建筑材料而言,在生产、使用过程中,一方面消耗大量的能源,产生大量的粉尘和有害气体,污染大气和环境;另一方面,使用中会挥发出有害气体,对长期居住的人来说,会对健康产生影响。鼓励和倡导生产、使用绿色建材,对保护环境,改善人民的居住质量,作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谈到空气污染,人们往往只意识到大环境中的大气污染,却对居室内空气污染认识不足,其实,居室内的污染对人体的侵害更为直接。这种小环境是大环境的组成部分,它与人们朝夕相伴,与健康息息相关。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环境污染;环境保护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外商直接投资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弥补了经济发展的所需要资金和技术缺口,目前我国己经成为了外商直接投资的重要目的地,新乡地区同样也有不少外商直接投资。2013年外商直接投资7.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4%,2014年外商投资8.1亿美元,比上年同比增长10%,2015年外商投资9.1亿美元,比上年同比增长5%。随着外商直接投资的的增长,新乡地区的环境质量也在下降,以常见的雾霸天气为例,2013年平均天数占到了全年天数的近十二分之一,严重危害了人民健康。
虽然外商直接投资给新乡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动力,但也随之带来的污染问题也使新乡地区的生态环境不堪重负,而第二产业又包含了大量的的污染密集型产业,更是加重了环境的负担。外资如何影响新乡地区的环境以及如何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产业升级和转移就成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
FDI和新乡地区的环境问题是否有直接的关系,一个地区FDI的引入是否会导致环境恶化。一般认为一个地区FDI从正面和负面两个方向影响环境。一方面,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了经济增长,使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对于能源需求也在急剧增加,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另外还由于"污染避难所"效应,东道国的环境规制较弱,民众的环境意识淡薄,环境成本比较低,相比较而言具有成本优势,因而大量的外资涌入到了污染密集型产业,加重了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增长,国民收入和政府收入增加,民众会更加的关注环境问题,购买环保产品,倒逼企业提高环保技术,政府在收入增加后也会加强对环保的投资为度,这又会改善环境;外资进入通过技术溢出效应给东道国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环保的管理理念,和本土企业的合作中,他们会对下游企业提出更高的环保标准倒逼下游企业进行清洁环保技术的研发,为了保证自己产品的质量也会对上游企业进行技术援助,送也会减轻或改善环境问题。因此研究新乡地区FDI对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新乡地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FDI在带来资金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为新乡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持续的动力。尤其在新乡协同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外资进入规模会进一步扩大。FDI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通过经济规模、市场结构和技术影响到环境;第二产业比重扩大会加重环境污染,而技术外溢和技术进步则会抑制环境污染,经济规模在不同阶段的环境效应不同。研究新乡地区外商直接投资是否对于环境有影响以及不同区域外商直接投资的对环境的影响,对于新乡地区把握经济和外资政策、合理引导外商直接投资流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即EKC曲线是GrossmanandKrueger在研究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对环境的影响时发现的,人均国民收入与环境质量呈"倒U"型关系,在经济发展的初期,生产规模扩大和消耗的资源增加加剧了环境的污染,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产业得到升级和优化,生产技术得到革新,绿色环保技术得到普及,环境质量得到了改善。大量国内外学者受EKC模型影响,运用各种方法对模型进行验证。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多符合EKC模型。经济增长和环境不只是“倒U”型关系,还可能有其他形状,如“N型”和“倒U+U”型等,而且经济发展水平、环保力度、城市化水平、环境投资和产业结构都可能会改变EKC曲线的形状。
“污染避难所”论或者说“污染避难所”效应是指由于母国通常具有严苛的环境政策,企业的环境成本很高,因此外商直接投资会流向那些环境规制比较宽松的国家和地区,尤其是那些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加剧了东道国的环境污染。由于母国通常有拥有比东道国更先进的技术和和环保管理体系,因此外商直接投资在给东道国带来资金的同时还带来了环保的生产技术,有利于东道国实现清洁绿色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减轻或者改善环境污染,使经济可持续发展,这就是FDI环境效应的"污染光环论"。
FDI的环境效应是复杂多维的,FDI的环境效应不是简单的非正即负。根据一国经济发展阶段、跨国公司清洁技术的转让程度、居民收入水平、环境政策等情况,从辨证、动态的角度考察外商直接投资对环境的影响。我国延续了国际上通常采取的"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发展模式,在短期内FDI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但是加重了环境污染的程度,牺牲环境换取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是在长期,FDI给中国带来了绿色环保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通过技术溢出效应减轻了环境污染,FDI与环境污染呈现出“倒U型”关系。而且通过国内学者的研巧可以发现FDI对于环境的影响还受到区域的影响。对于中西部地区,FDI却减轻了环境污染。陈建国、迟诚和杨博琼发现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与环境污染呈现"倒U型"关系,满足"污染光环"的基本特征,与东中部地区不同的是西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与环境污染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了趋势,满足“污染避难所”的基本特征,这与外商投资进入西部地区较晚和国家目前大为开发西部地区有一定关系。
本文首先对外商直接投资与环境污染的关系进行了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来检验外商直接投资是否会对环境污染带来影响,进一步,对通过因果关系检验的变量建立VAR模型,并在此基础之上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研巧了外商直接投资对环境污染的具体影响。具体流程是:首先,对外商直接投资变量、环境污染变量和控制变量人均GDP进行单位根检验,如若不平稳则进一步对同阶单整序列进行协整检验,只有变量平稳或者存在协整关系才能做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其次,对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的变量建立VAR模型,判断其稳定性之后,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进而了解外商直接投资对环境污染的动态影响。为了全面了解新乡区域外商直接投资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本文分别从区域整体层面和H个子地区层面进行实证分析,既能了解总体状况,又能了解地区间影响差异。就进一步发挥外商直接投资对新乡地区的环境影响的积极作用而言,本文从下角度提出对策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从整体层面来看,新乡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减轻了环境污染,表明在整体层面上该区域引资结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向差异较大,从而对不同地区环境污染影响的差异较大。因此,合理引导外资的流向对新乡整体来说都至关重要。新乡区域第一产业整体利用FDI不足,特别是作为农业大省,第一产业引进外资比例仅在1%左右,应鼓励外商进入绿色农业产业,提高农业的技术含量。FDI流向第二产业的比例分别在5%和8%以上,对该地区环境污染带来较大或潜在的负面影响,应该多引导外商向第三产业倾斜,从而优化引资结构。
改革开放之初,所有产业发展都需要大量资金,在该背景下新乡地区也积极引进外资。近年来,由于中国低廉的环境和资源成本,外资更大程度低进入,并纷纷选择新乡地区制药、水泥、造纸等污染密集型行业,低质量的引资给新乡地区的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不符合目前新乡地区产业进行优化升级的策略。因此,当前新乡地区的引进外资的目的要转向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技术水平,实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上来,在引资过程中注意鉴别外商直接投资的质量,严格控制外资进入两高企业,促进新乡地区产业升级。另外欧美国家具有较高的技术和环保的管理体系,而新乡地区从欧美地区吸引的外资的数量明显较低,加强对欧美外资的吸引并引进优质外资,有助于新乡地区学习更清洁生产技术和环保管理理念。
根据新乡区域吸引外资状况可知,各地区吸引外资的产业结构和本身的产业结构类似。由于一个地区拥有越完整的产业链条,越有利于获得产业链上下游的支持,引资结构就越完善,从而越能吸引外资进入。因此,在新乡地区进行功能疏散和产业对接时,应该关停和重组一部分高能耗、高污染和低附加值的企业,产业在进行对接时要注意各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实现较合理的对接。
地方政府为了业绩以环境为代价吸引外资的方式屡见不鲜,新乡须加强环境监管强度,制定严格的环境标准,加大对环境污染行为的惩罚力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低质外资企业的流入。另外,一些外企在国外严格的环境管制下采用了清洁环保的生产技术,但是引进新乡地区后也会由于环境管制力度不强而导致其实行两套标准的恶习。提高新乡的环境标准、加强监管力度可以让外资提高自觉性,带来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和环保的管理理念,同时带动国内行业的环境管理水平。目前要确保《新乡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整体方案》的实施,将全部纳入统一的监管体系,制定统一的环境标准,积极推动新乡地区的健康合理发展。
参考文献
[1]常乃磊,李帅.FDI对外贸易与环境污染的实证研巧[J].统计与决策,2011(10):130-133.
[2]陈建国,迟诚,杨博琼.FDI对中国环境影响的实证研究一一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J]财经科学,2009(10):110-117.
[3]陈延斌,董大朋,陈才.山东省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关系的计量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5):50-54.
[4]程瑜,王玉玲,闯敏.FDI与产业结构升级:西部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2012(7):122-125.
[5]邓柏盛,宋德勇.我国对外贸易、FDI与环境污染之间关系的研究:1995-2005[J].国际贸易问题,2008(4):101-108.
[6]丁继红,年艳.经济长与环境污染关系剖析一一以江苏省为例[J].南开经济研巧,2010(2):64-79.
[7] 李晓钟.FDI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J].社会科学家,2014(9):6-12.
[8]郭军华,李帮义.中国经济长与环境污染的协整关系研究――基于1991-2007年省际面板数据[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0(2):281-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