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1 16:55:19
序论:在您撰写学生自主探究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其实质是要求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一种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自主地完成对知识的构建,让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对某些数学问题的积极思考和深入探讨,从中获取探求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呢?
一、创设教学情境,选择可操作的探究问题,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要素。没有问题,就不存在探究。探究的问题要具有可操作性是指我们在设计探究问题是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环境、学习材料、学生的学力等因素,由教师或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提出一个符合学生探究能力的问题。问题必须针对要研究的内容而且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最好是处在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既不能提空泛的问题,也不能提学生无法探究的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才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要采用启发讲解、以旧引新、设疑激趣等多种方法创设自主探究学习的问题情景,激起学生自主探究新知识的欲望,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比如在10的分与和的教学中,我拿出一个的小布袋,对学生们说:“同学们这是六个小矮人家的10个玻璃球”孩子们马上都微笑着瞪大眼睛看我,我随便地拿出了4个,说:“有一个小矮人拿走了4个玻璃球去换米,他们的袋子里还剩几个?谁来告诉我?”把数学置入孩子们熟悉的故事中,那是他们感兴趣的情景,能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二、加强动手操作,挖掘具有开放性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自主探究的过程
探究式学习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学生思维始终处于被激活的状态。当探究的问题提出后,他们就可以针对这个问题,顺着自己的思路,不受任何“先入为主”条件的限制,学生在思考探究的过程中,享有最大限度的自由,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挖掘他们的创造潜能,是不同智力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探究途径,享受到探究的乐趣。
好的教学能够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而教师的主作用是组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并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因此我们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围绕探究的问题,自己决定探究的方向,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探究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倡导探究、发现学习的方法,并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提出问题,或由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或知识的关键处自我设疑挑战学生,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6的乘法口诀教学中,先让学生自己找1-5的乘法口诀的规律,横看有什么规律?竖看有什么规律?前一句和后一句口诀有什么不同?
三、开放教学过程,寻找具有多样性的探究途径,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
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必须要有一定的探究空间,而开放的课堂则是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有效保证。如:在教学《分类》时,我首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已准备的自己最喜爱的东西[玩具(汽车、手枪……),图片(奥特曼、机器人、……),水果(苹果、梨子、……)],提问:“同学们都带来了这么多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应该怎样分类摆放呢?”学生兴趣盎然,各抒己见。教师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导入课题,开放课堂,探求新知。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把学生带来的东西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理由,总结分类的方法。各小组动手操作完后,小组代表汇报结果,师:请大家想一想你们手中的东西,除了你现在这样分类以外,还可以怎么分类?(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放手让学生把自己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通过摆一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验,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理解掌握了分类的思想方法,获取了学习数学的经验,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
学生的学识毕竟有限,思考问题的方式非常简单,他们不可能离开教师而独立地开展探究活动,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探究环节,让学生能顺利开展探究活动。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首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充分挖掘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想象力,其次是合作探究,以二至四人为一组,将探究内容细化,每人承担其中一部分,以提高探究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最后让学生将自己思考和探究的结果在组内交流,可以进行争论,形成整个组的一致认识。
例如:在教学“9+4”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9加4到底等于多少?你打算怎么算?”然后在让学生“把你的算法告诉你们组的其他人,看一看你的算法和谁的算法是一样的?”这一课虽然只是简单的一年级的教学内容,但是以小见大,从低年级就开始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积累探究方法,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式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十分有效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传授知识、技能,要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把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财富。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进行深入细致思考、自我体验的自主探究学习,给学生明确的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选择合理、科学的途径来解决问题,使每一位学生学有所获才是最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邱学华.小学数学教学法探究[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张荣美.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策略探微[J],福建教学研究,2006(12)-26-26
关键词 自主学习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由于传统教育深受传统礼教的束缚,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里更多地是被作为"篮子"来盛"菜",是作为一种社会负载的容器,正像人伦上的传宗接代一样,完成着知识的沿袭,虽然也偶尔有卓尔不群者凸现,如李白、苏轼、鲁迅,并且往往因为受教育对象基数的庞大使中华文化同样灿烂如虹,并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传统教育对人本性的扼杀。但绳索下不能挺立起独立的人格,"填鸭式"教育也很难张扬起人性的光辉。
传统教育方式成为一种定势,传统教育下的社会成员也更多地形成一种人生的定势,于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民族封闭、保守、尚古的风气油然而生,并直接导致了近现代科技为先导的多方面诸领域的落后。因此,自主探究学习方式势在必行。
自主学习能力就是学生个体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教师必要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在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发展心智、形成品德等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必需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即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意识、主体地位、主演角色和主动作用。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需要教师经常地启发、点拨、和引导,需要长期地、有计划地进行培养。这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密切相关,这就要求教师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1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主体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程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只有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才能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化为“我想学”、“我要学”。
2改变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必须在教学中改进教法,指导学习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关键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课程能力,逐步掌握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1提供学生质疑空间
老师不但要把“释疑”作为天职,在学生质疑的过程中发挥好主导作用,更要鼓励学生大胆就学习上不懂的问题提问,以求最后弄懂。在课程教学中我们要利用一切方式,启发学生开阔思路,多思善想,质疑问难。在学生质疑过程中老师首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其次,指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最后,还要启发学生自己学会解决问题。学会运用转化的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开展教学活动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小组合作学习是时代赋予课程教学活动的要求。
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首先要对合作学习小组成员进行合理的搭配,其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认真思考、积极发言、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积极实践、动手操作的习惯)。
3完善评价体制,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第一,让学生尽可能去“想”。培养学生一个“敢”字,鼓励他们毫无顾及的尽情去想,合理的去想。如学《圆明园的毁灭》时,采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放影片的片断,让学生看后谈体会,学生便联想到火药,学生提出中国是最早发明火药的,为什么不制造出火炮、火枪来对付英、法联军呢?这样以来,使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超越了书本。
第二,让学生尽可能去“看”。“看”就是让学生观看、观察,给充足的时间去观察,通过“看”发现,在此基础上去主动学习知识。如学圆明园的风光时,采用多媒体 出示圆明园的风光图片,由学生尽情地观察、欣赏,再据自己观察和发现,给图片题一个与图同美的名字—题名。然后将图片的原名对照自己题的名,比较谁好,为什么?如学生据“万花阵”的建筑特点,它像一朵绽开的荷花而题名为“石花玉亭”。这样学生在充分“看”的基础上进行探求并创造性地学到了知识。
第三,让学生尽可能地去“画”学生通过亲眼去看、去体验、去想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和思考层面把自己所获得的信息画下来,描绘出来,再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的将手和大脑都动起来,克服学生上课只用耳听,不用小手来操作的不足。如上一年级的《画风》一课时,在设计时充分体现一个“画”字,老师和学生都用画的方式来表达一定的思维结果,老师用“简笔画”板书出书上所说的风中的事物,课中还设计让学生在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上想办法“画”出“风”来,看谁的办法想得多,并说出为什么这样就把风画出来了。这样就激起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和兴趣,培养了学生动脑和动手的能力,学生在探究怎样画这一过程中,也就明白了风是不能直接把它画出来的,只有通过其它事物在风的作用下来表示这一要点,比老师讲出来的效果好多了。
第四,让学生尽可能的去“说”。学生思维的合理性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这样通过他们的说,了解学生是怎么想的,是如何达到思维的合理性的。老师给学生创设了畅所欲言的自由空间,真正做到课堂教学的氛围和谐、民主,给学生一片自主探究的蓝天。如可以分“指名说、上台说、小组说、问答式的交流说”等方式;以学生“补充说、总结说、修改说、更正说、综合说”等内容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及快速组织语言能力。
第五,让学生尽可能去“做”。学生自己动手做的过程,实际上也包含了思维与探究的过程,在此就要为学生设计、提供做的时间和必要的物质条件。如在期末复习成语时,改变以往老师将一册的成语找出来,让学生抄、读、记等,而是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自己去找、去抄、去积累,还要求学生比一比,谁能将一册中所有成语全找出来。这样学生在自己找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
第六,让学生批判与创造性的接受知识,展示思维过程。在这里营造宽松的环境,要求学生坚持真理,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敢于怀疑前人,不唯书,不唯上。如学《詹天佑》一课时学生在敬佩詹天佑的同时,还针对他的“人字形铁路的设计”、“中部凿井法”、“相对凿井法”谈出学生自己的设计、想法,进行合理的想象,科学的思维。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了合理的分析,大胆怀疑、敢于创造性的接受知识,充分地展示了学生合理的思维过程。
1.让学生尽可能去“想” 培养学生一个“敢”字,鼓励他们毫无顾及的尽情去想,合理的去想。如学《圆明园的毁灭》时,采用CAI创设情景,放影片的片断,让学生看后谈体会,学生便联想到火药,学生提出中国是最早发明火药的,为什么不制造出火炮、火枪来对付英、法联军呢?这样以来,使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超越了书本。
2.让学生尽可能去“看” “看”就是让学生观看、观察,给充足的时间去观察,通过“看”发现,在此基础上去主动学习知识。如学圆明园的风光时,采用CAI 出示圆明园的风光图片,由学生尽情地观察、欣赏,再据自己观察和发现,给图片题一个与图同美的名字—题名。然后将图片的原名对照自己题的名,比较谁好,为什么?如学生据“万花阵”的建筑特点,它像一朵绽开的荷花而题名为“石花玉亭”。这样学生在充分“看”的基础上进行探求并创造性地学到了知识。
3.让学生尽可能地去“画” 学生通过亲眼去看、去体验、去想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和思考层面把自己所获得的信息画下来,描绘出来,再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的将手和大脑都动起来,克服学生上课只用耳听,不用小手来操作的不足 如上一年级的《画风》一课时,在设计时充分体现一个“画”字,老师和学生都用画的方式来表达一定的思维结果,老师用“简笔画”板书出书上所说的风中的事物,课中还设计让学生在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上想办法“画”出“风”来,看谁的办法想得多,并说出为什么这样就把风画出来了。这样就激起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和兴趣,培养了学生动脑和动手的能力,学生在探究怎样画这一过程中,也就明白了风是不能直接把它画出来的,只有通过其它事物在风的作用下来表示这一要点,比老师讲出来的效果好多了。
4.让学生尽可能的去“说” 学生思维的合理性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这样通过他们的说,了解学生是怎么想的,是如何达到思维的合理性的。老师给学生创设了畅所欲言的自由空间,真正做到课堂教学的氛围和谐、民主,给学生一片自主探究的蓝天。如可以分“指名说、上台说、小组说、问答式的交流说”等方式;以学生“补充说、总结说、修改。
5.让学生尽可能去“做” 学生自己动手做的过程,实际上也包含了思维与探究的过程,在此就要为学生设计、提供做的时间和必要的物质条件。如在期末复习成语时,改变以往老师将一册的成语找出来,让学生抄、读、记等,而是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自己去找、去抄、去积累,还要求学生比一比,谁能将一册中所有成语全找出来。这样学生在自己找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
6.让学生批判与创造性的接受知识,展示思维过程 在这里营造宽松的环境,要求学生坚持真理,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敢于怀疑前人,不唯书,不唯上。如学《詹天佑》一课时学生在敬佩詹天佑的同时,还针对他的“人字形铁路的设计、”“中部凿井法、”“相对凿井法”谈出学生自己的设计、想法,进行合理的想象,科学的思维。又如学《蛇与庄稼》时,学生大胆地说:“庄稼得不到好收成的原因不仅仅是社被洪水淹死了的原因,还因为海水是咸的,破坏了土壤,使那里的泥土不适应庄稼生长了,但过了几年,由于天上下的雨水稀释了以前被盐水破坏的土壤,所以后来庄稼又丰收了,不光是因为有了蛇的原因等。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了合理的分析,大胆怀疑、敢于创造性的接受知识,充分地展示了学生合理的思维过程。
一、让学生尽可能地去“想”
培养学生一个“敢”字,鼓励他们毫无顾忌地尽情去想,合理地去想。如,学习《北大荒的秋天》一文时,采用CAI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北大荒的秋色后谈体会,学生便会联想到秋天的美景,秋天的精美诗句,不由得感叹,生活在北大荒的人眼中有美景,身边有宝物,使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超越了书本,给他们造成一种冲击,使他们对北大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让学生尽可能地去“看”
“看”就是让学生观看、观察,给予充足的时间去观察,通过“看”去发现,在此基础上去主动学习知识。如,学习《西湖》一文时,采用CAI出示西湖的风光图片,由学生尽情地观察、欣赏,为他们营造一种诗意般的境界,美的享受,再根据自己观察和发现,给图片题一个与图同美的名字,然后将图片的原名对照自己题的名,比较谁好,为什么?这样学生在充分“看”的基础上进行探求并创造性地学到了知识。真正体会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意境。
三、让学生尽可能地去“画”
学生通过亲眼去看、去体验、去想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和思考层面把自己所获得的信息画下来,描绘出来,再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将手和大脑都动起来,克服学生上课只用耳听,不用小手来操作的不足。如,上五年级的《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一课时,在设计时充分体现一个“画”字,老师和学生都用画的方式来描写大自然的神奇、美妙、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只要我们勇于探索,善于发现,就能饱览大自然的奇妙风光,享受大自然慷慨赐予的思想。这样就激起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和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动脑和动手的能力。
四、让学生尽可能地去“说”
学生思维的合理性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这样通过他们的说,了解学生是怎么想的,是如何达到思维的合理性的。老师给学生创设了畅所欲言的自由空间,真正做到课堂教学的氛围和谐、民主,给学生一片自主探究的蓝天。如,可以用“指名说、上台说、小组说、问答式的交流说”等方式;以学生“补充说、总结说、修改说、更正说、综合说”等内容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及快速组织语言能力。
五、让学生尽可能地去“做”
学生自己动手做的过程,实际上也包含了思维与探究的过程,在此就要为学生设计、提供做的时间和必要的物质条件。如在复习课文时,改变以往老师将一课的生字、词语,重要的语句、片段慢慢讲解、背诵、默写,而是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自己去找、去积累。这样学生在自己读、找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
六、让学生批判与创造性地接受知识,展示思维过程
营造宽松的环境,要求学生坚持真理,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敢于怀疑前人,不唯书,不唯上。如,学《詹天佑》这一课时学生在敬佩詹天佑的同时,还针对他的“人字形铁路的设计”、“中部凿井法”、“相对凿井法”,让学生谈出自己的设计、想法,进行合理的想象,同时,用课件演示其过程,体会詹天佑高超的智慧和杰出才能,有力地回击帝国主义者的要挟、嘲笑和攻击。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了合理的分析,大胆怀疑、敢于创造性地接受知识,充分地展示了学生合理的思维过程。
七、教给学生“捕鱼”的“方法”和“场所”
关键词:激励;自主探究;发展;潜能
数学教学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所要认识的数学知识虽然是人类已知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新的、未知的,他们学习时仍然要经历一个由不知到知的过程。正如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倡导的:“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重视基础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和创新意识,要利用各种教学形式和手段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本人为发展学生的潜能做了以下尝试:
一、激情使全员参与发展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求知欲,没有问题,学生就不会深入思考,那么学习只能是表层的。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鉴于此,在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小数的性质”教学中,教师大胆地对教材进行重组、整合,没有沿用教材中用“米尺”为工具讲解0.1米、0.10米、0.100米之间的关系,而是设置了两个问题情境:一是在“1”后面添1个0、2个0,怎样使1、10、100这三个数相等?学生很感兴趣,不一会儿就有学生举手说添上元、角、分可以使这三个数相等,还有学生说添上米、分米、厘米也可以使这三个数相等;二是先让学生用老师为他们准备好的两张大小相等的正方形纸片(第一个正方形等分成100份,第二个正方形等分成10份),用涂色的方法,在第一个正方形中表示出0.30,在第二个正方形中表示出0.3,然后让学生观察,设问:你发现了什么?当学生涂上色后观察了一会儿,很快就发现了其中的秘密,其中还有一个学生说:“我知道了,就像我们平常吃饼干一样,两块同样大小的饼干若要吃去相同大小的部分,平均分的块数越多,吃的块数也要越多,平均分的块数越少,吃的块数也要越少。”从而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确0.3=0.30的道理。这样一些“问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新和自我实践的机会,从而使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使学生在参与探索的过程中有了心理保证,从而驱动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重视知识发生、形成的过程,即“再创造”的过程
积极展示知识发生、形成的现实背景,使学生在这种背景下产生认识冲突、激发探索欲望,这是引发学生参与探究的有效手段。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时,教师力求把人们已发现的数学知识返璞归真地交给学生,让学生的思维卷入知识再发现的过程,即问题被提出的过程、概念的形成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方法的思考过程。让学生利用桌上的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直尺、三角板、钉子板、皮筋、小棒、长方形框等材料,想办法、动脑筋研究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角有什么特点;正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角有什么特点。通过个人探究、小组合作、学生用折纸片的方法折长方形框、正方形框;用米尺量、皮筋比等方法研究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边相等;用三角板直角比的方法得知长方形、正方形的角都是直角,这个研究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再创造”的过程,经历了这一过程,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深入实际进行了解,印象深刻,不再需要死记硬背,同时也使学生以更广阔的视野多侧面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
三、变教师讲数学为学生探究数学
数学是一种活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实践来设计学生的活动,把传统的教师讲数学变成学生探究数学,让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教师则起到组织、引导、点拨和激励的作用。如,在长方形周长教学中,设计了一系列学生的活动,先让学生沿着长方形的操场边缘漫步走一圈,然后问:谁知道自己刚才走了多少米?从而激起使每个学生都想办法弄清自己走了多少米的热情,于是学生像开了锅似的,热闹极了,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学生的讨论,最后得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在学生得出其计算方法后,教师联系实际,让学生明确了周长的含义。然后应用所学的知识服务于生活,让学生回到教室,求黑板、课桌面、门窗、教材封面的周长,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学生思维灵活、富于创造性,这就把教讲数学变成了学生探究数学,把被动接受现成的数学结论变为动态的探索过程,有利于学生完成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因此,数学教学应该是将知识的认识掌握过程当作是问题解决过程,当作是学生自主探索过程和“再创造过程”,即将复习过程看作学生独立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积极探究、勇于实践、相互协作等实践能力,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全方位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一、注重学生知识的生成过程
“探究活动”选取的材料贴近学生生活,来自社会现实,易于让学生自觉地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并从中了解、领悟哲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在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学习之前设置一个或者若干个探究,让学习者对知识先有一个具体的感悟,并通过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和回答上升到哲理性的认识,符合人类认知的规律,重视学习的过程和知识的生成。在2008年3月版教材第5-6页有这样一个探究活动:一位先生收了两个学生。一天傍,先生给每个学生一个铜钱,说:“你们立刻买样东西来,把这间黑暗的房间完全装满。”一个学生买了很多干草,满满地塞了一屋子。先生摇摇头,叹了口气。另一个学生买了一只蜡烛,整个房子一遍光明。先生笑了:“这是装满屋子的最好的方法。”设计两个问题:为什么对同一个问题会有两种不同的解决方式?想一想,思维方法在人们生活中起着什么作用。“探究活动”中的实例让人感觉就像身边发生的事情一样,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学生明白世界观指导方法不同,人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就不同;生活需要理性的思考,需要智慧,需要哲学。在教材第73页有这样一个“探究活动”:“蔷薇花总是有刺。我相信,天上可爱的天使,她们也绝不会没有瑕疵。天幕上最光洁的星辰,要是伤了风,也会坠入凡尘。最好的苹果酒常常带着木桶的味道,太阳里也会有黑点看到。” 通过这首诗,同学们真切地体会到事物的矛盾性;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存在矛盾,矛盾具有普遍性的哲学道理。探究寓深刻的道理于浅显的生活中,有利于吸引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怎样处理,才能充分发挥“探究活动”应有的作用呢?从顺序看,可以在学习相关知识之前使用,布置学生预习,对相关的材料先行阅读,对相关的问题进行思考;也可以在课堂上老师适当引导点拨后让学生自学探究。“探究活动”选取的题材和问题多数是精品材料,很多就是历年高考题的原题,我们可以充分挖掘其有效的学科知识、能力信息,再加以一定的置换和整理,也可以变为很好的练习和测试题。这样,既培养了能力、复习了知识,又可以成为“练兵”的素材。从主体看,主要以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之间合作探究为主,根据探究问题的易难情况,可以在老师适当的指引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去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