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1 16:42:33
序论:在您撰写幼儿心理健康分析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将幼儿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作为教育工作中重要的一项。但是在实际的落实中,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阻碍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步伐,只有适当调整相关策略,积极健全相关法规政策,为才能为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家园合作的意义
家庭是孩子成长发展的第一个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与孩子之间特有的血缘关系、亲情关系与经济关系,使这种教育具有感染性、长期性和针对性,教育内容复杂丰富且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同时,幼儿的家长来自各行各业,可谓是人才济济,是幼儿园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在幼儿的发展教育中,让家长用各自的专长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可以使他们深层次地了解幼儿园、了解幼儿教育,更有利于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家园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幼儿园和家庭对幼儿心理教育没有足够的重视
现阶段,我国的各个地区都已经开始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国家对这项工作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且加强了扶持的力度。但是,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依旧处于发展中阶段,在此期间就需要相关的教育部门对此项工作进行一定的优化和创新。在进行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需要合适的书籍来对幼儿进行引导,由于市面上关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书籍繁多,内容涉及面广,这样就导致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性比较低。此外,现如今的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一般都是通过课堂集体教学活动的方式来进行,而幼儿园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有限,在讲解中也比较枯燥乏味,就使得幼儿在学习中不能够对心理健康的内容掌握完全,不能够真正实现幼儿的心理健康。与此同时,很多家长都认为孩子的教育只在幼儿园进行就可以了,作为家长只需要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根本不注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也缺少正确的引导。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缺少家园沟通
在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缺乏交流沟通,使得幼儿园在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阻力过大。其中主要出现的矛盾就是家长与幼儿园方面对幼儿教育的侧重点不一致。一般情况下,家长都只注重对孩子知识教育的成果,而幼儿园则是考虑到幼儿整体素质的提升。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家长与幼儿园在认知方面的矛盾就越来越突出。再加之家长与教师对幼儿的定位情况有所不同。作为家长,往往对幼儿的期待值都比较高,但幼儿教师主要是根据幼儿自身的性格特点提出适合幼儿发展的要求,这种期望值上的差异,往往会造成幼儿认知和行为方面的模糊,不利于幼儿良好性格品质的形成。此外,家长在与幼儿交流的过程中,主要讨论的内容是身体健康,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情况很少能够了解透彻,加之没有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的指导,很多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容易以偏概全。
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家园合作的有效策略
(一)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要想保证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就要对幼儿教师提高一定程度的专业素养。教师不仅要对自身的教学水平进行不断的提升,还要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学习。在学习中要结合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方针来进行适当的选择。
(二)提高家长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
幼儿园要积极开展亲子活动,对家长进行必要的家庭教育指导,通过沟通提高家长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
(三)建立家园合作的长效机制
在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其持续性的特点。在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心理发展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其行为方式以及思想方面也会出现一定的差异。对于这种情况,建立家园合作的长效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幼儿园可利用家长会、家园联系册、亲子活动、家长QQ群等方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联系;教师要善于根据幼儿的不同性格特征和行为表现对幼儿的心理进行科学的评估与分析,同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引导和干预;家长要加强与教师的沟通,及时反映幼儿在家的表现,听取教师意见,积极配合教师开展切实有效的教育活动。此外,家长还要加强自身学习,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提高自己的育儿水平。
综上所述,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在现阶段的教育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这是一项持久性的工作,所以就要求家长能够与幼儿园方面达成共识,进行友好的协作,才能够真正的实现教育的目的,能够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作用真正的体现出来,使得幼儿在生活学习中能够身心健康地发展。
作者:杨兰 单位: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姚本先,张灵.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当代学前教育,2010,02:4-9.
关键词:3~6岁幼儿;心理健康;个案分析
一、案例分析
1.案例一
开学时,他的妈妈抱怨说康康比较淘气,不听话,十分任性,对于大人的管教从来都是抵抗的。真不知道怎样改变他的这种坏脾气。教师根据康康在班级的表现,认真观察他的日常行为,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采用有效的管理措施,纠正康康不正确的行为习惯。教师与康康的家长达成了一致的认同,在孩子出现任的时候,家长和教师应该根据情况进行引导,关注他的抵抗心理,对于他合理的要求要尽量满足并鼓舞,对于他不正确的行为需要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引导,尽量不使用强硬的管理方法,但是对康康的任决不能姑息。经过康康父母和幼儿园教师的共同努力,康康的任性的坏习惯逐渐改掉了,成为一个懂事的好孩子。
2.案例二
乐乐今年4岁,是一个十分聪明的男孩,学知识很快。他从小与奶奶生活在一起,俗话说,隔辈亲,老人对乐乐的照顾可谓无微不至,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乐乐的父母由于工作原因,对孩子缺乏教育和陪伴。在这种情况下,乐乐产生了一些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在幼儿园时,小朋友不小心碰了他他就大哭不停。乐乐的自理能力比较差,自己不会穿鞋子,下楼梯没有教师牵手就不下,不会跟小朋友一起做值日,而且他的朋友比较少,且乐乐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针对乐乐的情况,我与家长进行了沟通,让家长多为乐乐创造锻炼的机会,锻炼孩子的基本生活能力,并且多与同龄孩子玩游戏,要多夸奖他的优点,帮助乐乐树立自信心。在幼儿园中,教师会经常给他表现的机会,这样长时间以来,乐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一个月之后,乐乐有了明显的进步,以前胆小、不愿与其他小朋友接触的情况减少了,他变得愿意与别的小朋友主动沟通,并且生活自理能力也明显提高了。
二、幼儿园、教师、幼儿家庭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幼儿园应该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放在幼儿教育的重要地位。幼儿园是儿童接触外界的主要环境。对3~6岁幼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附加的教育内容,而是渗透到幼儿教育的方方面面。幼儿园需要根据幼儿的心理特征以及成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幼儿教师更应该注重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在幼儿3~6岁年龄段,教师对幼儿的心理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幼儿心理健康的成长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对幼儿心理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完整的家庭结构,融洽的家庭成员关系,以及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和观念都会对幼儿心理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精神,让幼儿适当地吃苦对于幼儿的成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社会环境比较复杂,家长应该给幼儿创造与外界环境接触的机会,让幼儿体会到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三、总结
3~6岁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繁琐而又重要的教育工作,需要幼儿园、幼儿教师以及幼儿的家长共同合作,彼此相互影响。幼儿是我国发展的希望,只有对3~6岁幼儿开展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幼儿每天的生活之中,长期发展下来,对幼儿的身心健康才会有很大的帮助。对于一个自尊、自立、自信、自强、有正义感、责任心的幼儿,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参考文献:
[1]刘晶.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J].学理论,2012(29).
[2]周芳.浅谈幼儿人格素质教育[J].中国科技信息,2010(13).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6-0260-02
一、引言
幼儿期作为整个教育系统的初级阶段,是孩子们接受教育的起步点,对孩子们的认知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但绝大部分幼儿园的老师和家长却只关心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忽视了孩子们的心理健康。但值得所有人注意的是,健康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只有身心都健康我们才可以说这个人是健康的。
二、幼儿心理健康内容
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是人健康的两大组成部分。当论及幼儿心理健康这个名词短语的时候,我们不可避免的要提及它的含义。所谓的心理健康指的就是一个人在生理与心理方面与社会达成的一种和谐相处的状态。它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智力水平正常、心情愉快、行为统一、人际关系良好、适应力强。幼儿的心理健康是指他们在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以及愿望得以实现之后,社会化和情绪化方面所表现出的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理状态表现在:幼儿心情愉快,对自己感到满意,能很好的适应周边环境以及个人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和施展。幼儿时期的心理状况对孩子性格的形成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也对幼儿以后的成长产生着直接的影响。
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1.我们要为幼儿构建一个安全与温馨的心理环境。岁数越小的孩子在心理环境方面的要求越高。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在关心他们的基础上接纳并且尊重他们。要多从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了解他们的需要,与此同时还要注意为他们创造一个和谐的班级氛围。
现代教育经典理论就说,当环境引导孩子用他们自己的方法去取得经验时,他们会发现最有效的方法其实就是学习。让孩子们在一个健康、和谐的环境里生活,更有助于他们充分、自由的活动。通过活动他们能够认识和了解周围的环境与事物,学会与他人交往,懂得关心他人并且热爱生活。所以,老师要为孩子提供足够的空间,以便增进他们相互间的交往,从而让孩子们有安全感。
2.我们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进一日活动中。一日活动中,游戏是贯穿始终的活动。游戏是独立性培养和合群性养成的极好手段。在游戏过程中,孩子们可以在对游戏主题、情节以及角色等的选择中学习到如何与同伴和谐相处。在有些具有较强规则的游戏里,孩子们还能够学会如何对待挫折、面对挑战,这些游戏都有助于孩子们品质和意志的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在平日里也可以实施。日常生活的一系列特点,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奠定了基础。良好的心理氛围和师生关系让孩子感到安全;对少数孩子在平时生活里展现出的心理问题,老师要在了解分析的基础上给予适当的帮助。总的来说,要解决幼儿心理问题就必须立足常规,从幼儿的心理特点入手。
3.健康的心理需要孩子的自信作支撑。自信心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孩子如果不自信,他在日常的生活以及学习中都会显得消极悲观,在和成年人以及同伴们相处的时候也会觉得非常困难,甚至会产生恐惧和逃避的心理。因此在平常的工作中幼儿老师需要注意下面问题:
首先,要学会巧妙的使用积极心理给幼儿以暗示,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幼儿教师需要在活动中仔细发掘每个孩子身上的,哪怕细微的优点,并对他们进行鼓励,让他们在夸奖中找到自信。其次,要让孩子们养成成功的习惯。在进行幼儿的教学活动中,成功比失败显得更为重要。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个性。为了使每个孩子都能获得自信心,我们需要对孩子实行“因材施教”的策略。对那些不自信的孩子,我们要有意的把活动难度降低,让他们轻松完成任务,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增强自己的信心。
4.培养幼儿的抗挫折能力。首先,要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真切的感知挫折,并且做好解决问题的准备。日常生活中,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老师和家长要帮助他们分析事物发展的过程,让他们了解挫折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只有当孩子了解了挫折的不可避免性之后,才不会畏惧挫折,才能在遭受挫折之后快速找到解决的方法。
其次,培养孩子抗挫折的信心与勇气。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优缺点,老师和家长应对他们给出合理的评价。假如只看到孩子的优点,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变得目中无人,一旦遭受失败,就会给他带来巨大的打击。相反,假如经常贬低孩子,孩子就会变得自卑,一旦遇到挫折就会选择逃避。因此老师和家长要对孩子给予合理的评价与指导。
最后,要鼓励孩子参加体力劳动,磨炼他们的身心意志。体力劳动包括日常生活的小事,家长应放手让他们去尝试,既可以锻炼他们的自理能力,又也可培养他们的意志力。
5.要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的行为表现是判定其心理健康状况的一把标尺,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助于他们健康全面的发展。孩子在幼儿的初期是没有认知的,作为家长和老师这时候就需要用榜样的力量来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当孩子做了好事之后,老师和家长要对他们作出肯定与表扬,使他们的这一行为得到强化,让孩子了解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是有益的,增强他们做好事的信心。
6.幼儿教师也要不断丰富自己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一个优质的教师团队才能使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朝向规范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才能使这个专业性的教育活动顺利完成。所以提高幼儿老师的专业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幼儿老师除了要具备深厚的文化知识外,还需要把握幼儿教育过程中的技能与方法,尽力提高自己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只有幼儿老师的心理健康才能保证幼儿的心理健康不受影响。老师整天都和孩子们呆在一起,他们的言行举止以及情绪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孩子。所以,作为一名幼儿老师,需要时刻警醒自己,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尽可能避免把生活中的坏情绪带到工作中。
7.实行个别化的指导。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因此注重对幼儿的个别辅导是教育工作取得实效的一个重要条件。要想使个别辅导取得很好的效果,就需要对不同孩子存在的不同问题运用不同方法进行矫治。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现代社会要求人才不仅智力水平高,而且心理健康、人格健全。但现如今的绝大多数家庭里,家长们更加关注的是孩子的身体健康以及学习成绩,对于他们人格的培养和心理的健康有些忽视。研究表明,一个孩子在三岁至六岁这个阶段的心理健康影响着他们未来性格的形成以及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幼儿缺乏自我认知的这个时段,就需要老师、家长作他们的引路人,从而保证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杨冬英.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点滴策略和反思[J].科技信息,2008,(19):633-633.
[2]刘婷.幼儿心理安全需要及其满足策略[J].文教资料,2008,(31):133-135.
[3]姚本先,邢贯荣,高英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初探[J].中国教育学刊,2004,(5):45-47.
[4]赵世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内涵与实践策略[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0,(7):179-180.
[5]顾联胜.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1,(2):205.
论文摘要:近年来,教师的心理健康正在受到普遍的关注和重视。据调查,肩负着基础教育之根本的幼儿教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有些问题不仅损害了教师的身心健康,影响了职业的发展,而且由于幼儿教师工作的对象是处于身心发育关键期的幼儿,所以无疑对幼儿的发展也产生着不良的影响。因此了解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引起心理问题产生的因素,积极采取措施,增进和维护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是出于对教师的关心和爱护,更是保证幼儿健康成长的需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教师是塑造学生心灵的工程师,教师劳动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而幼儿教师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幼儿的身心发展。因此,研究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及原因,据此采取相应的对策,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应该引起社会和教育界的高度重视。
一、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
走进幼儿园,当你听到孩子的欢声笑语,看孩子们天真灿烂的笑脸时,自然会想到生活工作在其中的幼儿教师,也一定充满了快乐与自豪。因为正是教师充满爱心的看护和教育,才有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但是,当我们真正走进幼儿教师,走进她们的内心世界,才发现其实这是一个身心充满疲惫的群体。幼儿园工作的复杂性、特殊性,要求教师必须全身心地付出,才能完成保教任务。尤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对幼儿教师的要求的提高,幼儿教师感到压力越来越大。不知从何时起,我们时常听到来自幼儿教师的抱怨声:“工作真没劲”、“这些孩子太调皮了”、“太吵了”、“家长素质太低”、“园长水平太差,无法调动我们的积极性”等等,“烦死了”“累死了”几乎成了口头语。据了解,这种现象在不同的幼儿园里,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这表明目前我国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有学者对在职幼儿教师进行心理健康评定,发现有20.8%的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欠佳,在人际交往和情绪状况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自卑心态严重;嫉妒情绪突出;虚荣心理明显;焦虑水平偏高;性格忧郁孤僻;逆反心理较强,人际交往障碍;心理压力大等等。由此可见,要完成幼儿园的保教双重任务,维护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提高她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已势在必行。
二、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客观因素
1、教师的需要得不到满足。首先是物质需要。教师的物质需要大致可分为生活物质需要和工作物质需要。前者如工资待遇、住房条件、饮食条件等,后者如教具、教材等。虽然不少教师受传统文化崇尚节俭等观念的影响,养成了艰苦朴素的生活及工作作风,习惯了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其他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提高,教师的物质需要也在“水涨船高”,对于一些“高档”生活用品也有了一定的要求。尤其是工作上的物质需要受到了比较大的刺激,要求改善教学条件,丰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需要日益强烈。事实上这些需要在很多幼儿园都得不到满足,甚至还有部分幼儿教师低层次的生活需要得不到满足,特别是在一些欠发达的地区经常发生侵犯教师权益,拖欠教师工资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难免在教师中产生脑体倒挂,酬不抵劳的不公感和社会地位的相对反差,导致了部分教师心理失衡,心态欠佳。其次是自尊需要,主要集中在社会对自己的业绩、形象给予认可方面。相对于其他职业来说,幼儿教育这个职业要求教师具有强大的责任感,耐心和爱心,比别人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与心血。但是社会上还有许多人对幼儿教师这个职业存有偏见,相当一部分人仍然把教师等同于保姆、服务者,这种不公正对待也使相当一部分幼儿教师产生了不平衡感和自卑感,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发展。第三是教师的成就需要。幼儿教育属于启蒙教育,教育成果不能用学业成绩来体现,幼儿园管理者和家长对教师教育成果的评价有时有失公允,使教师的自我价值得不到体现,另外有的幼儿教师所担负的工作同她的工作兴趣爱好、能力等不适合,学非所用、专业不对口等,都会使幼儿教师的成功需要得不到满足。使之产生挫折感和心理疾病。另外如果当成就需要强烈而成功的可能性不大时,如,教师对自己的要求超出个人的能力或环境所允许的条件,或幼儿园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过高造成过重压力时,都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和失败感。长期以来,教师一直被视为甘于奉献的人,教师比一般人具有更强烈的自尊需要、荣誉需要和成就需要,只求能得到社会的关注与认可,“无求益之,唯忌损之”。而有这些需要的教师也正是那些具有强烈责任感和创造需要的教师,当他们的创造成就被忽视、否定、抹杀时,往往使心灵深处造成创伤,引起消极的后果。
2 、人际关系复杂,导致人格障碍问题。幼儿教师的工作特点,决定着教师必须与幼儿,同事,幼儿园管理者及幼儿家长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作为多重角色的扮演者,在处理各种关系中可能遇到矛盾冲突,处理不好,因此产生激动,不安,烦恼和痛苦,不仅影响工作,而且有碍心理健康。在讲求民主、开放的社会里,人际间必须互相尊重、平等、坦诚相待,而有些教师在与人相处时,却缺乏良好的沟通方式与能力,无法适应环境变化的需求,因此产生身心失控的现象,导致人格异常。
3、教育内部的“大锅饭”制度依然存在。“能者多劳而不多得,庸者少劳或不劳而均得”,这个滋生惰性的温床使教育失去内部活力,使教师丧失了进取精神。
4、对教育改革的不适应。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发展,一些来自国外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法不断涌入,观念的更新,课程的改变,大有让人目不暇接之势。目前保教第一线的幼儿教师多数毕业于幼儿师范学校和中等师范学校,她们在校学习期间依然沿用传统的课程标准,重“三学六法”及“音、体、美”技能技巧训练,能力结构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加上有些教师缺乏终身学习的观念和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意识,对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难以掌握,使幼儿教师深感原有的知识水平已经不能完全胜任教学工作,这种难当其任的感觉给部分幼儿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如再不更新知识,充实与提高自己就无法胜任教学岗位,因此,教师心理的焦点、困惑日渐增多。
5、家长的高期望给教师构成了一定的压力。在我国,对孩子的教育一直被看作是重中之重,大多数家长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伴随着家长文化水平的提高,特别是早期教育、早期智力开发等一些新观念的影响,他们不再把幼儿园当作是临时照顾孩子的地方,而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从一入园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因此,家长对幼儿园的社会声誉、教学质量、教学环境都有较高的要求,相应对幼儿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教学方法、自身素质等也有了较高的期望,这种高期望在幼儿教师身上的投射就变成了一种较大的心理压力。
(二)主观因素。
1、自信度。部分教师对自我情感、意志和能力难以把握,低估自身价值,丧失自信心,缺乏参与竞争的意识,事事以失败者的心理去接受市场的冲击。在这种消极的心理状态下,教师在工作过程中就会有不思进取、消极怠工等被动的表现。
2、上进心。部分教师不安心教育,教育意识淡薄,再加上不准确的社会横向攀比,个别人对幼儿教师职业存有的偏见,使得整日“孺子可悲”、“夫子可怜”,自我心理与师生感情、敬业精神远远脱钩,出现教育上的“烧不熟心理”。
3、抱负水平。常言道“期望越高,失望越大”,部分教师在生活中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的社会能力和社会角色,事事好高骛远,该属于自己的或不该属于自己的,能达到的或不能达到的一律兼收,以致碰得头破血流。
4、耐挫折能力。社会上每个人都可能随时受到挫折,但并非人人都会产生挫折感,这是由于每个人对挫折的容忍力不同的缘故,容忍力的大小受生理、思想境界、知识经验等因素的影响。一般说来,身体强壮的人,思想境界高的人,经历坎坷、阅历丰富的人,更能容忍挫折。同样的情境,有的人可能认为是严重的挫折,而有的人则可能认为是无所谓的事情,这是由于价值观不同的缘故。而幼儿教师的主要挫折,来自于教学工作的不顺利,不同人对教育事业的态度和热情不同,基本知识技能和能力不同使之感受也不同,这是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的。
5、心理素质。个体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保持健康的心理的一个基本前提,在心理素质中,人格威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人格威信的大小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心理健康的水平。感情是制约教师威信高低的重要因素。如果教师和幼儿之间有良好的情感交流,建立了良好的感情联系,彼此就能产生亲切感、认同感、相互间的吸引力就比较大,幼儿就会把教师当成自己的父母一样。实践证明,良好的感情关系有利于促进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而人格威信较低的幼儿教师,幼儿不愿亲近,其他同事也不接纳,更得不到幼儿家长的认同,以至于使教师本人因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而无法维持师生间的情感联系,最终可能导致心理障碍。
三、增进与维护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对策
无论是幼儿教师本人,还是幼儿园管理者,都应该充分了解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有效地维护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总的来说,促进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社会各方面、各层次的全力关注和努力。
首先要在宏观的社会体制层面上对幼儿教师的工作提供支持和保障。政府部门要把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作为一件关系到素质教育的大事来抓,幼教师资培训机构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而且国家要制定相应的法令,以提高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尤其要将“尊师重教”的意识落到实处,保证幼儿教师的合法权益,包括工资待遇、住房福利、在职进修、休假晋升等,使千千万万的幼儿教师能解除后顾之忧,安心幼教事业,而且不断取得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机会,为培养人格健全发展的祖国接班人做出毕生贡献。
其次幼儿园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积极维护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幼儿园管理者要正确认识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提高幼儿教师的心理保护意识,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创造条件、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使每个教师都能发挥自己的才干,尽量满足教师的合理需求,尽可能地为教师提供外出业务进修的机会,特别是还应当创造条件使每个教师有获得工作上成功的可能,此外,要关心教师的家庭生活,哪怕是给予一点点精神上的关心和经济上的帮助都会使她们感激万分,并且重新振作起来忘我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一、影响幼儿心理健康主要因素
1.不良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的影响。家庭是幼儿生活中第一个接触到的环境,父母是幼儿第一任老师。父母的素质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因素,直接影响着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的家庭结构不完整,有的父母在外地工作,依托爷爷奶奶或亲戚带孩子,对幼儿心理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很多单亲家庭孩子或留守儿童显得孤僻、内向、沉默寡言;有的父母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也直接影响着幼儿人格的健康发展,很多幼儿因为父母的护短,表现出任性霸道、目中无人、为所欲为;独生子女家庭中对子女过于溺爱,致使孩子变得依赖性强、性格懦弱、缺乏独立性,环境一有变化,便无法适应,容易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过分溺爱还使幼儿的情绪、态度、行为习惯得不到良好发展;有的家长看不到自己孩子的弱点,对其行为不分好坏,一味欣赏、赞扬,放弃要求,使孩子愈发贪婪自私,不会和同伴友好合作,是非不分,随心所欲,缺乏自制力,形成唯我独尊的不正常心理;有的家长对于女要求过高,过于严厉,使孩子在高压的环境中形成自卑、胆怯、畏缩等不良心理品质。
2.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和教育方法不当的影响。爱模仿是幼儿阶段心理发展的特点,他们模仿的对象往往是教师。教师的个性品质、文化素养、行为举止(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句话)都会对孩子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所以,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显得十分重要。然而,现在教师队伍中,心理健康问题也不容乐观,据专家对在职幼儿教师进行的心理健康评定,发现有20.8%的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欠佳,在人际交往和情绪状态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一些教师由于家庭问题等原因的影响,经常表现出烦躁、爱发脾气等不良行为,甚至有的教师经常体罚或变相体罚幼儿,这些都极大地影响着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此外,许多独生子女被关在家里,很少有与外界接触及同伴交往的机会,封闭的生活形成他们“不合群”性格,从而表现出孤僻、内向等不适应群体的个性。同时,社会上不良风气和媒体中出现的暴力行为、不健康内容等,也给幼儿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二、培养幼儿健康心理的主要对策
1.家长要创设一种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的良好家庭环境。家长在生活和工作中要处处以身作则,凡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做好孩子的表率,用榜样的力量影响孩子。要学会理解和尊重孩子,要把孩子看成是家庭中具有一定自主性的成员,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蹲下了与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不要按家长自己的主观意志随心所欲。要鼓励、支持孩子和同伴交往。通过各种途径让孩子接触社会,结交朋友,这样有利于孩子形成活泼、开朗、大方的性格。要创设和谐的家庭气氛。父母乐观、愉快的情绪对孩子可以产生巨大的感染力,父母应自觉克制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不在孩子面前表现出烦恼、伤感和忧郁,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以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馨。给孩子适度的爱,不要给孩子施加过多的压力。对孩子的缺点,应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开导,孩子有点滴进步就应给予肯定和鼓励,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2.幼儿园是培养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主阵地。(1)要合理设置环境,创设良好心理氛围。幼儿的情绪容易被周围环境所感染,良好的环境创设可以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帮助幼儿调节好心情。(2)要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幼儿教师每天面对几十个活泼幼稚的孩子,工作繁琐,特别是现在家长对幼儿希望值高,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给教师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的自我心理保健就显得十分重要。教师要以健康快乐、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面对每一个孩子。(3)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行为规范,提高自身素质修养,以自己高尚的品德、积极的态度、乐观的情绪影响幼儿,用自己的真情感染幼儿,塑造幼儿美好的心灵。(4)在幼儿的生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该从幼儿早晨入园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为孩子们营造一种温暖、关爱、民主的心理氛围。要保持对幼儿纯真的爱,在与幼儿的交往中让幼儿体验到安全感和亲近感,使幼儿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要针对不同幼儿个性特征和个体差异,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与同伴友好交往合作的能力,正确的竞争意识,不畏艰辛、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帮助幼儿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幼儿 心理健康发展 母爱 特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C-0064-02
幼儿的成长包括心理和身体两个方面,其中,心理的健康发展对幼儿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会让幼儿拥有自信、自尊,能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挖掘自身的潜能。在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平台上,家庭是一个重要的基地。幼儿的家庭不仅要为其提供和谐的家庭环境,还要对其施与理性的家庭爱,同时要讲究合理的家庭教育方法。家庭内所有成员都有义务,有责任参与到幼儿心理健康发展这一过程中来。但是由于幼儿年龄阶段和心理阶段的特殊性,在3-6岁这个年龄段,母亲是幼儿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引路人,她们对幼儿付出母爱,承担着教育幼儿的重任。幼儿也从母爱中汲取着成长所需的营养,建构着对这个世界初步的信任,实现心理的不断发展。但是,有一千个母亲就会有一千种不同的母爱,并不是所有的母爱都是适宜幼儿成长的。同样,在幼儿心理发展方面,作为母亲,具备责任、理性、敏感、尊重特质的母爱将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为幼儿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以下将分而述之。
一、责任
责任是一个人在担负相应社会角色时要履行的义务,作为母亲,她的责任则是作为幼儿的主要教育者,尽力承担抚养与教育幼儿的职责,并展现出高度的积极性。责任是母爱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对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它利于激发母亲对孩子责无旁贷的抚养与教育之责;其次,它利于为母亲不辞辛劳地抚育幼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再次,它促使母亲为提高抚育幼儿的质量而不断提升自我;最后,它利于整个社会幼儿优育风气的形成。作为母亲,该如何为幼儿奉献一份有责任的母爱,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认清责任。对于女性来说,身为人母之后,有的能迅速转变身份,意识到自己已为人母的责任,并能在行为上做出相应改变。而有些女性,虽已为人母,但没有完成在思想上的转变,更意识不到作为母亲的责任,在抚育幼儿上,体现出失责却又不自知的倾向。这对幼儿成长大不利,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第二,履行责任。作为母亲,重要的不只是认清自身即将担负抚育幼儿的责任,更重要的是如何履行自身的责任。在现代社会,新旧育儿观念杂陈,由于母亲们知识、素养水平参差不平,在履行母亲责任的水平上也是高低不一。作为现代社会的母亲,要学会借助各种平台,扩大自身视野,不断主动学习,充实和优化自己的育儿观念与方式。
第三,反思责任。没有一无是处的母爱,也没有尽善尽美的母爱。在抚育幼儿问题上,母亲们是处在一个动态的对错杂陈的状态上。同时,育儿不同于制作一个物品,可以随时翻倒重来。当然,育儿也不是不允许出错,而是要善于及时吸取教训,不断改进自己的观念与方式。因此,就要求母亲在一边履行自身责任时,一边要善于反思自己的行为,不断纠错,把对幼儿成长的不利教育方式减到最少。
二、理性
母爱一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温情与温暖的画面,似乎母亲的爱,充满了美好与温柔的场景。但是古人云,慈母出败子,就是提到了母亲在对幼儿施与母爱时,一定要适度、适时与适当。要爱而有教,否则变成溺爱,就会危害幼儿的健康成长。一言以蔽之,就是要爱得理性,不能爱得盲目。理性的母爱,将有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那么,作为母亲,该如何为幼儿奉献一份有理性的母爱呢?具体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在思想上认清溺爱的危害。母亲爱孩子,天经地义。但有些母亲却失了分寸,或许是自己幼年吃了太多的苦,或许是工作太忙,出于补偿的心理溺爱孩子。不管什么原因,都不应是溺爱孩子的理由。溺爱孩子的苦果不言自明,在这里不必赘述。作为母亲,务必在开始抚育幼儿时,就保持头脑清醒,方向明确,不要陷入溺爱孩子的泥潭。
第二,在行为上施爱有度。母亲在教育幼儿时,既不要对幼儿过度期望,也不要对幼儿放任自流,而是在理性的指引下,针对幼儿的身心特点,采取适合孩子的抚育方法。不盲目和别人的孩子攀比,不给孩子过大的压力,也让自己在抚育幼儿的过程中,保持既有压力又有放松的心态。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能将别人孩子的样子复制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而是要潜心发掘自己孩子独特的光芒。
第三,不要没有主见,人云亦云。现在社会对于幼儿教育的重视,堪称空前。人们对于孩子的成长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也对孩子的成长付出了很大的投入,整个过程堪称艰辛。同时,育儿理念杂陈,你方唱罢我登场。如“虎爸”、“狼妈”等育儿理念在社会上一时流行开来,更有读经班盛行一时。这时,作为母亲,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一哄而上,无视国家间文化教育理念的差别,无视孩子间性格品性的差异,直接照搬,东施效颦。一旦对孩子成长造成巨大的伤害,悔之晚矣。
三、敏感
此处的敏感是指母亲对幼儿身心基本需要的敏锐观察,以及对幼儿发出的信号作出恰当、及时给予反应的能力。一个具备敏感性的母亲,在面对幼儿各种有声或无声的需求时,均能及时发现,判断正确,并给予相应的关爱和满足,这将极大地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那么,作为一名母亲,将如何为幼儿奉献一份有敏感性的母爱呢?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了解幼儿心理发展和身体发展规律。身为人母,不代表就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的身心发展状况,在不了解这些的情况下,就很容易作出错误判断,误解甚至忽视孩子的身心需求,给孩子的健康成长埋下隐患。作为一名现代社会的母亲,要善于结合孩子自身的特点,不断学习,增加自己对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了解,尽量减少育儿行为上的失误。
第二,及时、合理地满足孩子的各种身心需求。在对孩子身心需求有正确的判断后,就要做出相应的行为回应或支持。有些母亲选择了满足孩子任何时候的所有需求的做法,有些母亲则在理性分析之后,采取区别对待、延迟满足等方法。显然,后者的处理方式更恰当。关于如何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这需要母亲认真研读相关育儿理论,并在实践上进行尝试,不断改进自己的做法。
第三,切忌行为失当,过分敏感。有些母亲,恨不得将孩子天天捧在手里,保持高度紧张,事无巨细、尽心尽力地照顾和教育孩子,堪称“完美母亲”。但这是一种焦虑的心态,不仅让孩子备受压力,也让自己备受折磨。这不仅养育不出自信、大胆的孩子,也容易让母亲自身陷入焦虑的泥潭。这一点值得母亲们注意。
四、尊重
这里的尊重是指母亲与幼儿在人格上的平等,以及由此带来的在生活中两者相处交往时要遵守的规则。做到尊重幼儿的母亲,会培养出人格独立、自主、大方、自信的幼儿。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年龄段的巨大差异,以及母子间的特殊关系,母亲往往很难作出恰当的判断,真正去尊重幼儿。而是会出现“以幼儿为中心”的孩奴心态或是“以自身为中心”的霸权心态,前者后让幼儿变得骄横跋扈、依赖性强,后者会扼杀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得胆小、怯懦,没有主见。那么,作为一名母亲,该如何为幼儿奉献一份带着尊重的母爱呢?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要理解“尊重”的真正内涵。很多母亲一提到尊重孩子,就抱怨说,自己已经把孩子捧上天了,他还是不听话怎么办?这里的尊重不是真正的尊重,如前文所言,尊重是指对对方在人格上与自己平等的言语和行为上的体现。因此,母亲要理解尊重的真正含义,不要误读,乃至曲解,做出了与尊重相悖的行为。
第二,要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并在行为上给予支持。幼儿的成长,是一个复杂的行为过程,母亲为了孩子的成长,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付出。但是,在不了解幼儿心理状况时,即便使出十分的力气,收效仍然甚微。这时,作为母亲就要思考一下,你是否真正了解了幼儿的需求?理解是沟通的前提,也是双方有效交流的开始。作为母亲,要在了解幼儿内心世界方面下足工夫,才能事半功倍。
第三,要学会向孩子认错。母亲,在抚育幼儿成长的同时,有意无意地被孩子作为一种权威。作为母亲自身,也容易把自己放在权威的位置上。但是,没有十全十美的母亲,母亲同样也会犯错误,而这个错误在幼儿能够看明白并判断出的时候,作为母亲,要如何处理这种事件呢?拒不认错是最坏的一种,因为它让孩子对母亲失去信任。推卸责任也不是良策,因为它会让孩子在品行发展上受到不良的影响。最恰当的处理方法,莫过于蹲下来,真诚地看着孩子,告诉他(她):妈妈错了,妈妈要为此事向你道歉,并改正自己的错误。当母亲这样做的时候,不仅不会降低自己再孩子心中的地位,还会让孩子明白,妈妈也会犯错,改正过来就好了。妈妈尊重我,我也像妈妈一样。这些都像春风化雨一样润入孩子的心田,浸润着他的成长。
综上所述,母爱应具备上述四种特质,以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做母亲,虽是一种天然获得的职业,却是一种需要不断思考和学习的职业。培养出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既是自身的幸福来源,也是对社会的一份责任。愿天下母亲共勉。
【参考文献】
[1]莫建秀.学前儿童母亲教育素质及其开发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2]任超.0-3岁婴儿母亲敏感性的结构及现状[D].太原:山西大学,2013
【基金项目】2016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园校合作促进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践与研究”(GXGZJG2016A002)
Abstract: The sample of Yuncheng Child Teachers College stud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term "SCL-SCL90" as a Test questionnaire, found that college girls have better physical health status, forced symptoms,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depression, anxiety factor score was also higher, but and other groups mental health factor has obvious effect of consistency. And the other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Shanxi University comparison, found that the college girls have a higher level of hostility and terror.
关键词:幼儿师专女生 心理健康 SCL-90
Key words: Child teachers college girls, Mental health, SCL-90
作者简介:张翔升,男,1965年生,河南灵宝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学习心理、儿童发展心理等。
基金项目: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中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行动研究》(审批号: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ZZ1152007―002中国教育学会0917823A)阶段性成果,本课题负责人:梁周全
一、问题的提出
有关资料表明:国家教委在全国范围内对12.6万大学生抽样调查,发现20%的大学生有心理病患;北京大学1993年对1000多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出34.3%的大学生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患。【1】幼儿师范学校是以女性为主的群体,加上职业对课程设置要求的特殊性,其心理健康状况应该有其特殊性。在我国目前中等幼儿师范学校面临升格的状况下,了解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女生心理健康状况是十分必要的。
二、研究方法
(一)样本选择:在08年11月第一周内,从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07级和08级学生中随机选取15个班进行测试,主试人员统一培训和要求,测试在20分钟内完成。共发放测试卷682份,回收653份,缺失值3份,有效率达95.74%。
(二)测查工具:我们选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作为测查工具。查阅资料显示,它对有心理症状(即有可能处于心理障碍或心理障碍边缘)的人有良好的区分能力。【2】适用于测查某人群中那些人可能有心理障碍、某人可能有何种心理障碍及其严重程度如何。本次调测信度为:Cronbach's Alpha=0.946,Cronbach's Alpha Based on Standardized Items为0.948,进行方差分析得出F=242.340,P=0.000,从统计学意义看本次调查十分有效。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 幼儿师专女生健康状况描述性统计结果
从表一可以看出,幼专女生在90个测查项目中有反应的占44%,而且接近中等程度(均分2.42)的水平。在9个健康因子中,强迫症状明显,接近轻度反应,说明有部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问题比较严重。躯体化得分最低,说明女生生理健康状况良好。
(二) 幼专女生评定结果和全国常模的比较
表二中N为运城幼专650名女生因子得分均值,N1为参照金华等SCL-90量表协作组1986年建立的常模―中国正常人常模,N2一465名(17一19岁)高三学生常模;N3一全国1388名(21一23岁)大学生常模;M表示平均数,SD表示标准差,P1, P2, P3表示N与N1, N2, N3的平均数的差异检验t值的概率。【3】与1986年全国常模比较可以看出,除躯体化因子效应明显(显著水平为P=0.011
(三) 幼专女生评定结果和大学生群体性别差异比较
表三中N为运城幼专650名女生因子得分均值,N4为漳州师范学院女生常模(14714人)【4】,N5为山西大学大一女学生(118人)常模;N6山西大学大二女学生(110人)常模;【5】M表示平均数,SD表示标准差,P4, P5, P6表示N与N4, N5, N6的平均数的差异检验t值的概率。与漳州师范学院女生常模比较可以看出,运城幼专女生所有因子都有更强的显著的效应(显著水平为P=0.000);与山西大学大一女学生常模比较可以看出,除抑郁、偏执、焦虑效应无差异(显著水平为P=0.265,0.393,0.110均大于0.05)外,在精神病性(显著水平P
四、结论:
(一)幼专女生有较好的生理健康状况与其艺术活动课程较多有关
健康的生理是心理正常的基础。幼专女生仅躯体化因子效应明显偏低,说明学生身体不适感,包括心血管、胃肠道、呼吸和其他系统以及头痛、背痛、肌肉酸痛表现较少。除漳州师范学院学生在这一方面强于幼专女生外,其余大学生群体及高三学生群体均表现较差。其原因主要有:幼专的课程设置中有舞蹈、体育、音乐、美术等活动内容较多的门类,这些课程能够有效地调节许多不良情绪,缓解由心理不适带来的生理不适,在一定的程度上减轻了心理疾病发生的可能性。
(二)幼专女生和其他群体心理健康因子效应有明显的一致性,学生的乡土文化背景对学生心理状况会产生一定影响
调查数据分析显示出幼专女生和其他群体得分较高的因子依次是强迫症状、人际关系和抑郁(全国高三群体除外)。用spss12.0进行秩检验,其Kendall和谐系数为0.827,显著水平P=0.000,X2=46.400,相伴概率也是P=0.000,说明这七个群体的因子平均得分顺序具有明显的一致性。可见,幼专女生心理特点有较强的文化背景和生活背景,特别是运城幼专学生和山西大学学生因子得分排列顺序非常接近,更说明地缘文化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较大的影响。
(三)幼专女生有较高的敌对和恐怖心理水平
通过数据分析比较可知,运城幼专女生在敌对和恐怖两个因子上得分高于其他群体,并且均有显著差异。这个结果和2003年河南省幼师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结果相同。【6】敌对常常是对他人的意图有不好的猜测,还可能是自己内心的需要不能满足或不能表达而引发的,它表现为思想、感情及行为的反应偏激,经常会有厌烦的感觉、摔物、喜欢争论直到不可控制的脾气暴发等现象。恐怖是对某些特定的事物或情境产生异常的恐惧并力图回避,在学校主要表现为去学校产生严重的困难或者出现严重的情绪焦虑,往往是因为学业失败或者在学校遇到某些挫折和侮辱而引发的。我们比对全国大学生测查结果可以知道,全国大学生样本群体在恐怖这一因子水平上和运城幼专女生非常接近。
参考文献:
[1]吴静.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体育教学价值之探索.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31)
[2]陈树林,李凌江.SCL-90信度效度检验和常模的再比较.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3,(5)
[3][4]张灵聪,赵广平.漳州师范学院SCL-90新生常模的建立.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