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科研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07-31 16:42:32

序论:在您撰写科研的意义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科研的意义

第1篇

关键词:科研创造;研究,素质,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3-0010-01

根据培养高质量的创造性人才的需要,大学的教学过程,应是以学习为主,学习与发现相结合,由学习向发现转化的过程。而组织大学生进入科研领域,进行科研训练,则是实现由学习向发现转化的直接途径。

在我国普通高校的本科,已将科研训练纳入教学过程,并成为重要的教学形式和方法。通过科研训练所要实现的任务主要有以下几点:

1.激发创造精神,增强创造意识

大学生已进入青年中期,他们在体力、智力、思想等方面都已基本成熟,经过大学阶段的学习,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也已达到一定的水平,正处于学习知识和发展创造力的黄金时代,蕴藏着巨大的创造潜能。科研训练的首要任务,便是通过大学生科研活动的亲身体验,破除对科研活动的神秘感,培养科研活动的兴趣,激发创造的欲望,增强创造的意识,以至树立创造的理想及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感。

2.培养从事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基本素质

科研活动同学习活动,虽然都是认识活动,但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其所需要的素质上既有相通之处又有不同的要求。因此,科研所需要的素质,有些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而有些则必须经过严格的科研训练。其中最基本的要求是,了解和熟悉科研过程的程序和方法,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创造性活动所需要的思维品质与意志品质,以及与科研各个环节相适应的各种必备能力(如搜集文献资料、选题、课题设计、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撰写论文等方面的能力)。

3.获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并使拔尖人才脱颖而出

高等学校本科的科研训练在要求上不同于研究生的科学研究,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创造精神与研究能力,一般在研究成果上不能作过高的要求。但随着大学生能力的提高,创造力的发挥,及研究环境与条件的改善,其研究水平也在逐步提高,并且确有部分大学生脱颖而出,作出了有价值的科技成果。有些省、市的教育主管部门,还专设了大学生科技成果奖以资鼓励。大学生在学习水平上有明显的差异,而在研究活动中差异则更加显著。因此,在科研训练中应区别对待,除坚持一般要求外,还应将拔尖人才的培养作为科研训练的重要任务之一。

加强与完善大学生的科研训练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一,大学生的科研训练,从严格意义讲,虽然属于科研准备的性质,但却有利于促进学习和发现的早期结合,起到学习活动与研究活动相互推动的作用,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通过科研训练,一方面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提高独立学习的能力,改善学习的方法,从而提高学习的水平;一方面又为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创造精神、发展创造能力、发挥聪明才智提供了锻炼机会和条件,从而为未来从事研究活动打下初步的基础。其二,科研训练作为学习和发展相结合的直接途径纳入教学过程,有其深刻的教育思想背景。科研训练不是一种孤立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他的实施与完善涉及培养目标与规格的修正,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变革,学生学习独立性程度的变化,以及教师素质的提高和指导方式的改变等教学的一系列问题,因此必要对高等学校教学的整体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其三,促进大学生同社会的联系,并作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辅助力量,为推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

由于我过高校师资、设备、经费等条件是极不平衡的,学生来源及学习水平也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在科研训练的具体要求上,要从实际出发,不能强求一律,但是作为一个发展方向,努力创造条件,在各校现有基础上逐步提高科研训练水平,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参考文献:

[1]冷余生,解飞厚.高等教育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5

[2]喻本伐,熊贤君.中国教育发展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6

第2篇

    教育科研具有三大功能。

    其一,

    是促进学校改革。

    针对教育、

    教学及管理中的问

    题,根据教育规律,寻求解决的办法,以促进学校深化改革。其二,是提高教育

    教学质量。

    通过传播与学习现代教育理论,

    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方法,

    借鉴先进

    的教改经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其三,是发展教育理论。

    学校生动、

    鲜活的改革经验,

    经过理性升华,

    可以丰富和发展教育理论。

第3篇

关键词:科研诚信教育;内涵;途径;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009-03

科研诚信教育是科研诚信建设的重要内容,掌握科研诚信教育是抓好科研诚信建设的中心环节。我国目前科研诚信教育仍是薄弱环节,科研诚信建设应从诚信教育抓起。揭示科研诚信教育的内涵,选择科研诚信教育的途径,深刻认识科研诚信教育的意义,是搞好科研诚信教育的前提。

一、科研诚信教育的内涵

科研即科学研究的简称。科学和研究是两个事物,科学,从知识的角度来说,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而从道德的角度来说,则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研究,从技术的角度来说,是从现象到本质及规律的探索过程。而从道德的角度来说,则是求真务实的工作,不能弄虚作假。诚信,就是诚实守信、真实可信,没有假冒、没有篡改、没有伪造、没有剽窃。“科研诚信主要指科技人员在科技活动中弘扬以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崇尚创新、开放协作为核心的科学精神,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恪守科学道德准则,遵循科学共同体公认的行为规范。”科研诚信,是科学研究的高尚道德,是在科学研究中践履诚实守信规范的品行。科研诚信教育,就是教育者依据有关科研诚信理论和规范,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促使受教育者认知、内化、形成和发展科研诚信品质的过程。

教育者是科研诚信教育的主动方面,不仅指人,也指教育机构。教师、专家、导师、科研管理工作者都是科研诚信教育者,科研管理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机构也是科研诚信教育者。科研诚信规范,是国家科技、教育等职能部门权威的规范科研行为的准则和法规,也包括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制定的约束诚信的具体科研规章。教育手段包括物质的、精神的,一切在教育过程中发生作用的技术、技巧、语言文字等都可作为科研诚信的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是教育理论的运用。一是教育概念的方法。通过科研诚信、诚信意识、诚信规范、诚信素质、诚信习惯、诚信行为等概念的教学和认知,在概念上明确科研诚信的内涵。二是教育命题的方法。科研诚信的命题,是对科研诚信现象的抽象,是以判断的形式表达的科研诚信经验事实,通过提出科研诚信的命题,为学习和讨论定调,深入展开。三是教育系统的方法。科研诚信也是一个系统,涉及许昌因素,通过系统分析、辩证分析,形成完整的逻辑体系,内化为对象的理性具体。受教育者科研诚信品质,包括诚信观念、诚信行为、诚信习惯。认知、内化、形成和发展科研诚信品质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接受教育、内心体验、践行习惯、慎独自律的过程。

二、科研诚信教育的途径

科研诚信教育的途径,是科研诚信教育的技术路线,是科研诚信教育的外在方法,是科研诚信教育从规划到考核的一系列教育活动的总和。概括起来有以下十个环节。

一是规划环节。学校要将科研诚信教育纳入日常教育规划,作为本专科学生和研究生教育的必修内容和科技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着力提高青年学生和科技人员的科学道德素养,增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法律意识,健全人格。加强科研诚信教育的规划建设,设置课程,选编教材,规划教育内容,完善教育手段,用规划来加强科研诚信教育和研究人才的培养。规划应包括科研诚信教育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课程设置、教材选编、教学组织、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环节、教育环境、考核形式、师资队伍等。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科研诚信教育活动。科研诚信教育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教育、法制教育等的有机组成部分,要突出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养成教育。

二是讲授环节。科研诚信教育可作为一门课程开设,必修课或必选课。有专人组织教学,聘请教师讲课,开设讲座,邀请有关专家讲演,建立教学制度,实现科研诚信教育的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通过讲课、讲演、讲座,口头进行诚信教育。通过介绍科学家科研诚信典范事例,启发学生的诚信意识。通过批评学术不端行为,分析产生的主客观原因和危害性,提高学生对科研诚信问题的认识。

三是讨论环节。讨论是学生接受科研诚信教育的重要环节,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讨论的内容可以是诚信理解问题、诚信热点问题、诚信疑难问题。讨论的形式可以课堂全体讨论、分组讨论。提高讨论的质量很重要,组织者要提出讨论的主题,指出讨论的重点,提示讨论的思路,提出讨论的注意事项,防止讨论放任自流,要实现科研诚信讨论的有序化。通过讨论,达成共识,提高对科研诚信的认识,解决疑难问题。

四是实验环节。实验是科研诚信教育的情景环节。实验就是在思维中设想一种现实的科研诚信问题的情景,假设一定的社会环境、政策环境、学术环境,会引起科研人员产生什么样的动机和诚信行为。实验环节,实际上是科研诚信的预期教育、预防教育、预测教育。通过这种途径,让对象在意识中首先打了预防针,有了防卫能力,可以在今后的科研活动中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的诱惑,避免犯错误。

五是实习环节。实习是科研诚信教育的实践环节。组织学生进行诚信案例实际研判和分析,进行案例警示教育,还可创新多种实习活动模式,引导科技人员严格自律并加强科学道德修养。实习环节是科研诚信的实践教育。通过实习途径,让对象在实际案情的自我研判、分析和教育中,提高认识、锻炼能力、发展潜能,提高科研诚信的荣誉感和自觉性。

六是交流环节。交流是科研诚信教育的自由传播环节。交流的形式可以是小组座谈、个别谈话,不拘一格,畅所欲言。交流式进行诚信教育,可以优势互补、集思广益、相互促进。科研诚信教育也可以加强国际交流。积极开展与国际组织、有关国家和地区在科研诚信教育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科研行为规范和科研诚信规范的研究制定,共同遏制国际科技合作中的各种不端行为。

七是练习环节。练习是科研诚信教育的养成环节。设计诚信作业和答卷,让学生课外独立完成,教师检查,给予评价和指导。练习环节是科研诚信的养成教育,能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经过思考、琢磨,逐步形成诚信意识,强化诚信观念,发展诚信品行。

八是读书指导环节。读书是科研诚信教育的自学环节。布置阅读诚信教科书和有关科研诚信法规文件,让学生自学,并提出读书指导意见。通过这一环节,促使学生掌握和巩固诚信知识,增强诚信意识,恪守诚信规范;发扬学术民主,倡导公正透明;鼓励自由探索,激发创造活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的社会文化基础。

九是互动环节。互动是科研诚信教育的角色互换环节。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互换角色,相互体验对方的教育心理要求。学生从教育者的角度去体验受教育者应该如何接受教育才能适应教育,从而改进接受方式;教师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去体验教育者如何进行教育才被自己接受,从而改进教育方式。互换环节是科研诚信的体验教育。双方互相体验诚信观念、诚信行为和诚信习惯,使科研诚信教育教学相长。导师和科研项目负责人等,要充分发挥在科研诚信方面的言传身教作用,争做治学典范和明德楷模。

十是考核环节。考核是科研诚信教育的检测环节。考核方式可以是课堂试题、课外论文、调查报告。考核环节是科研诚信的效应教育。这一环节有着双重作用,既是科研诚信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检测,又是科研诚信行为的拷问。

通过上述途径,培养学生“事业为重、奉献为荣的价值取向,敢于创新、勇于争先的工作精神,实事求是、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不畏艰难、争创一流的学术追求”,为祖国的科技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

三、科研诚信教育的意义

科研诚信教育涉及道德、制度和法律。因为“科研诚信问题包含个人道德、制度和法律三个层面”,科研诚信教育要在这三个层面着力,才能取得良效。科研诚信教育的意义,是科研诚信教育在科技和教育事业上的地位和作用,对国家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科研诚信教育,是科技创新的前阶,也是我们每时每刻都应该遵守的做人的基本准则”。科研诚信教育,能促使高校学生和科技人员在科技活动中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崇尚创新、开放协作,弘扬科学精神,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恪守科学道德准则,遵循科学共同体公认的行为规范。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科技创新的重要举措,能维护科学的社会信誉、促进科技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科研环境,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合格的高质量的人才。

科研诚信教育,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科技竞争不断加剧的需要,为保障我国科技事业健康发展提供道德保障。科技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日益密切,科研诚信问题愈益引起各国高度重视。我国广大科技人员坚持真理、开拓创新、诚实劳动、爱国奉献,为国家科技事业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但是,由于我国相关法制不健全、体制机制不完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教育不够,加上个人自律不严等因素的影响,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科研诚信教育,对于防止急功近利、浮躁浮夸等不良学风的滋长,避免滥用学术权力等学术失范现象的发生,遏制伪造、篡改、抄袭、剽窃等科研不端行为的蔓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应借鉴国外经验,进行科研诚信理论和科研诚信教育的研究和教学,制定并逐步完善科研规范,加强科研管理部门、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沟通合作,共同推进我国科研诚信基础教育上质量上水平。

参考文献:

[1]科学技术部、教育部等十部委.关于加强我国科研诚信建设的意见[BD/OL].[2009-8-26].

.

[2]赵晓珂,等.高校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的途径研究[J].石油教育,2012,(4):52.

[3]马佰莲,等.近十年国内科研诚信研究述评[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2,27(6):53.

[4]刘同辉.论诚信教育[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版),2002,31(10):46.

作者简介:肖雪珍(1972-),女,湖南安化人,法学硕士,讲师,发表学术论文15篇,主要从事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第4篇

1.企业文化是企业形象的灵魂和支柱,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就有什么样的企业形象。21世纪是一个不断学习、借鉴、创新的新经济时代,谁拥有文化的优势,谁就拥有竞争的优势、效益优势和发展优势。《财富》杂志指出:“世界500强企业胜出于其他公司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公司善于给企业文化注入活力,凭借着企业文化的力量,这些公司保持了长盛不衰。”现代企业文化的概念是由西方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的。随着市场的激烈竞争、市场的饱和、产品的同质化、服务的攀比性,已经迫使竞争升华到更高的层面。国际间的竞争与合作迫使企业必须建立适合自己生存和发展的企业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企业文化是企业精神及企业创新的动力源泉,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要求。在现代企业的发展中,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使得企业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越来越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企业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建设自己的具有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其成功的企业有很多。这里有老牌的北京同仁堂、杭州的胡庆余堂、还有新生的山东青岛海尔集团、广州的五羊本田摩托公司。显而易见,将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理念相结合,并将这一企业文化理念去管理企业,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它的作用如下:(1)能把握和指明企业的发展方向,具有导向的作用;(2)能塑造和提升企业的形象,具有提升的作用;(3)能吸引和团结企业的员工,具有激励的作用;(4)能保持员工的稳定,增强员工的信心,具有稳定的作用;(5)能统一和规范员工的行为意识,具有约束的作用;(6)能提高员工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具有教化的作用。

二、建设科研院所企业文化的意义和必要性

科研院所的体制改革已经走过了十个年头,全国各省区各单位在探索自身发展的道路上,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实践证明,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要游刃有余地应对各种矛盾和困难,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就是要借助文化的力量,下大力气打造自己的具有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在万变之中,求这个“宗”,对于一个企业来讲,这个“宗”就是企业文化。有人说:“一个企业成功几年靠机遇,成功十几年靠权威和手段,成功几十年靠管理,成功上百年靠文化。”企业文化的奠基人劳论斯·米勒说过:今后的500强企业将是采用新企业文化和新文化营销策略的公司。人们已经意识到,先进的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在当今市场的激烈的竞争中,从表面看是单纯的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实际上是企业文化的竞争。同时,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寻求更科学、更完整的管理体系,建设具有自己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形成本企业的核心价值体系。由此可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不仅具有现实意义,而且更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随着科研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科技型企业的雏形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但是转制科研院所如何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其思想观念如何转变,经营意识如何建立和提高。这些都是转制科研院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目前,科研院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要彻底从计划经济时期的模式中走出来,克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旧思想,旧观念(计划经济时期,科研经费和科研项目都由政府部门拨付和指定)。全面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二是要制定发展纲要和经营策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长效运行机制,提高科学的管理水平;三是要立足自己的产业优势,拓宽发展空间和渠道,逐步形成一条自主创新的产业链;四是要创立自己的品牌形象,确立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科研院所以改革为契机,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模式,建设一个独立的、完整的、系统的科技型企业,必须依靠文化的力量,借助文化的渗透力,建设自己具有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凡是成功的企业,都有自己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例如:北京同仁堂的“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广州五羊本田摩托公司的“聚五羊灵气,取本田精神,创世界一流”。从他们的企业精神不难看出,这些成功企业的文化建设,突出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彰显了本企业的鲜明个性。因此,建设自己的企业文化,应该秉承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借鉴国外的先进企业文化理念,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精心构筑自己本企业的文化体系。

科研院所的体制改革,将事业型单位转变为科技型企业,由依赖型转变为自主创业型,这一重大的变革,标志着新型科技型企业的诞生。这一历史性的变革,不仅给科研院所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适者生存勇者上。面对机遇与挑战,科研院所必须冷静地分析和思考,认真地研究本单位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下大力气解决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利因素。在计划经济时代,人们的思想意识、行为观念、价值观念还停留在“大锅饭”的氛围里,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是很模糊的,缺乏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品牌意识。这些固有的矛盾和问题,是科研院所不可回避的,又必须认真解决的课题。诚然,科研院所要解决前进中遇到的问题,必须通过深化科研体制的改革,克服“等、靠、要”的思想,打破“大锅饭”的旧观念,摒弃一切不合时宜的不利因素。除此外,还要利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分发挥文化的号召力,渗透力的作用,借鉴国外的先进企业文化理念,打造自己的企业文化战略。

三、充分发挥科研院所的优势,努力打造自己的特色文化

全国开发类科研机构有5000多家,职工总数约56万人。在这些科研院所中,大多数具有成立时间早,技术力量雄厚、科研成果丰殷、各类人才济济、文化底蕴厚重的特点。另外还有一支不畏艰难,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坚强的高素质的科研队伍。他们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由此可见,科研院所与工业企业、商业企业等行业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的文化基础较好。因此,建设一个以企业文化为灵魂、以企业制度为依托、以企业形象为载体、以科技创新为根本的企业文化,是完全可行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科研院所有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

科研院所大多数是在建国初期成立的。当时的中国正处于百废待兴之中,科学技术领域更是一片空白,面对的问题和困难更多,正是在这样的境况下,老一辈知识分子,克服种种困难、不畏艰难、不计个人得失,在一穷二白的国度里,建立了多行业多学科的科研体系,并逐步成长为具有现代化水平的科研队伍。他们的这种坚韧不拔、敢于开拓、勇于奉献的创业精神,成就了科技界的事业基础,铸就了中华文化的辉煌,并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的结合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二)科研院所有自己的人才优势

转制科研院所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从整体上看,其文化结构、知识水平、个人素质都比较高,他们是单位的骨干力量,对单位的生存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充分发挥好他们的作用,激励他们的斗志和创新能力,把个人的前途与命运和单位的荣辱与兴衰结合起来,把个人的才能与集体的智慧结合起来,显得极为重要。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就是要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好,确立一个大家认同的价值观体系,形成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文化氛围,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员工的亲和力、凝聚力、向心力,为单位创造出一流的业绩。

(三)科研院所有技术成果的优势

经过几十年的拼搏奋斗,科研院所不仅聚集了大批的人才,积累了丰富的创业经验,而且获得了丰硕的科技成果。老一辈科学家和许多专业技术人员在党的领导下,不畏艰难、克服种种的困难,开创了科学技术的崭新天地。在国防科学、机械制造、生物工程、医药化工、石油冶金、电子技术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甩掉了科学技术落后的帽子。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是享誉国内外著名的科学家,他的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解决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温饱问题,如今他又创立了“隆平高科”的品牌文化,成为行业的龙头企业。可见,科研院所可以利用自己的科研技术成果,为本企业的文化建设注入活力,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当前,转制科研院所面对的问题和困难很多,但是,不能因为遇到困难而停滞不前。要像老一辈科学家一样,不畏艰难,勇于开拓、乐于奉献、敢于创新,最大限度地发挥本单位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成果优势、充分利用本单位的特点,将优势文化概念,融入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之中,确立本企业的核心价值体系,从而形成具有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陈燃.浅析现代企业文化建设[J].北京:中国外资,二零零八,(6).

[2]王孝清.论企业文化在现代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J].山西:经济师,二零零八,(1).

第5篇

一、管理是科研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

加强课题的管理可以有效的使研究按计划进行,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够及时解决,避免盲目性,减少失误。同时,研究过程及时调控,按科学规律运作,每一阶段的研究工作都能预期完成,使研究工作步入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二、管理是提高科研学术水平的条件

对教育科学研究不进行科学、有序的管理,科研就会处于毫无控制的状态,形成虎头蛇尾的局面,只有方案,没有研究过程的记录,最后找几个人拼凑论文和科研报告。这不是做研究,是在写研究,杜撰研究的结果,或者想当然的理论推导,这样的研究没有任何的科学价值和学术水平。

加强科学管理,会使科研成果的学术水平不断提高,通过课题的申报和审批,明确课题意义、目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手段、步骤和方法等,提高对课题研究的认识水平,增强操作自变量的意识;增强观察因变量的目的性;增强控制干扰变量的有效性。通过研究课题的过程管理和控制,提高对实验的责任感,加强对研究资料的收集和管理;加强中期评估、有效地反馈研究效果,及时调控研究进程,规范、科学地进行科研课题的验收、评估、总结,科研客观真实地反应研究结果,给课题的探讨、研究结果以及验证假设,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严格的管理,贯穿实验的全过程,就会提高实验研究的学术水平。

三、管理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有效措施

第6篇

    1、加强教育科研是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21世纪是社会高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更光荣、更艰巨的使命,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合格人才,只有向科研要质量,向科研要水平,向科研要效益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永远领先于先进行列之中,高度重视教育科研已经成为教育领域中不可阻挡的一大趋势。教育工作者只有积极投身于教育科研,在科研中求改革,在改革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才能使教育具有旺盛的生机和活力,才能紧扣时代的脉搏,跟上时代的步伐。

    2、加强教育科研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

    教育科研必须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为中心,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植根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之中,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服务。教育科研只有方向明确,内容符合教育教学的要求,并结合各学科的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科学的、规范的研究活动,才能在学校中真正占有领先的、导向的、最高的地位,才能取得良好的科研实效。

    3、加强教育科研是教育决策科学化需要

    教育科研以其综合的知识体系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帮助人们观察分析复杂多变的教育现象,并对它做出符合教育规律的鉴别、判断和预测,具有促进中小学校长领导职能的转变和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的功能,领导决策要达到科学化时刻离不开教育科研。

    4、教育科研是学校教育科学化、高效化的需要

    现代社会正在走向高智能的信息化社会,他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广泛运用智能工具和各种科学技术来提高人的工作效能和效率。科教兴国正是这一特点的集中反映,表现在科研兴校中就是要坚决屏弃过去那种拼体力、拼汗水、高消耗、低效益的落后做法,存在着只凭经验,不注意科学;只知让学生用功,不讲究指导方法;只重知识传授,不重能力培养;只重智力因素,不重非智力因素;只重投入,不讲究效率、效益等不科学的做法。这些不科学的做法正迫切地等待着人们在教育科研中加以解决。

    5、加强教育科研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需要

    古今中外教育历史的发展证明,着名的教育家都是从教育实践者中发展而来的。这些教育家都是在自己的实践工作中边实验、边总结、边研究取得成果的。与教育教学工作实际紧密结合的教育科研是造就有作为的教育家和提高广大教师素质的熔炉,当前教育科研与学校教育教学实际紧密结合,即“科研开路、提高质量”已成为一个趋势,越来越多的学校,越来越多的教师都明确提出“向教育科研要质量”,并结合本职工作学习教育理论,总结教育经验,改进教学方法,进行专题研究,这一良好做法在一些学校已蔚然成风。一个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个教师,不仅应该较为系统地掌握基本的教育规律和从事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技巧,还必须掌握关于开展教育科研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积极投身与科研实践,善于通过教育科学活动不断取得教育科研新知识,探索教育科学新领域。这个探索研究的过程,对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6、教育科研是教师创造人生价值的需要

第7篇

[关键词]甘肃古生物化石展;珍贵标本;科研意义

[中图分类号]G26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04-0105-05

举办一个陈列展览除了要有好的内容设计文本和标新立异的形式设计构思外,还必须有精美的展品,可以说展品是整个陈列展览的灵魂。从博物馆的理念来说,展品是博物馆存在的物质基础,通过对物(标本和文物)的展出和研究,诠释出物中所包含的科学内容以及对社会发展、人类生活的影响。“甘肃古生物化石展”的化石标本,展示了地球46亿年内海陆变迁、沧海桑田的巨变,揭示出生物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变历程,让参观者感受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因此,展览的展品就是博物馆的内涵,将博物馆的内涵展示给观众,是实现以人为本的根本任务。正是这种具体的实物(展品)和亲身体验,增进了公众对科学和技术的了解,其效果超过书刊、杂志、电视、网络和普通科学课程。“甘肃古生物化石展”约700余件标本中绝大多数是甘肃本地发现的化石,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一、 海洋动物厅水生动物的价值

海洋动物厅展示的是地质年代中古生现的古生物化石标本,距今约6亿年至2.7亿年,期间经历了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甘肃独到的地质条件生成了以上各纪地层,蕴藏有丰富的古生物化石标本。在6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的海洋中存活最多的无脊椎动物是一种叫“三叶虫”的生物,它们几乎占据了整个海底世界,有学者称该时期为“三叶虫时代”。“甘肃古生物化石展”陈列最珍贵的是王冠虫,王冠虫是三叶虫中的一个成员,为古生代时期重要的化石之一。它的头部边缘有一列突起的小瘤,状似王冠,故名。(图1)尾部中轴分节较两旁肋叶分节数目多,这是它的主要特征之一。王冠虫属于古生代海洋动物,营底栖游移生活。由于它的这些特征比较少见,在地层中出现的时间短,但数量巨大,所以,王冠虫是研究地层时代的重要化石之一,并且具有指示岩层沉积相的作用,因此,有的地质部门把它称为“指相化石”。

海洋动物厅的另一类数量较多的化石标本是珊瑚,比如拖鞋珊瑚、六方珊瑚、通孔珊瑚、米契林珊瑚等。(图2)这些珊瑚是腔肠动物门中的一个纲,虫体由软体或硬体组成。软体外形如袋状,顶部中央有口,口的周围有许多触手。珊瑚口下有食道,直通腔肠。腔肠内有许多放射状的纵隔膜,将腔肠分隔成许多辐射状小室。珊瑚虫软体的底部和边缘,能分泌钙质骨骼,构成珊瑚硬体。这些硬体经过石化作用形成珊瑚化石。它们的研究价值在于死亡以后形成的珊瑚礁,经过千百万年的演变礁体往往是非常理想的石油天然气储存层。举世瞩目的中东各国和波斯湾沿岸的大油田,就与珊瑚礁体有密切的关系。

古生代末期,生物演化发生了一次巨变,植物开始登陆,接踵而来的是淡水鱼类的大发展。在海洋动物展厅的结尾处陈列了发现于肃北马鬃山地区的大量鱼类化石,其中最具科学价值的是一种弓鲛类软骨鱼――东生甘肃鲨。在甘肃陆相地层发现的这一弓鲛类化石之所以被命名为东生甘肃鲨,是为了纪念已故的著名地质学家刘东生院士。这是我国乃至亚洲首次发现的完整的软骨鱼类化石,同时也是全球二叠纪弓鲛类的首次报道。在现生的脊椎动物中,有颌脊椎动物的种类占99.7%以上,其中软骨鱼类不足2%;而软骨鱼类绝大部分却生存于海洋环境,只有极小数生存于淡水环境。二叠纪时期软骨鱼类所占比例大体与现代相似。值得注意的是,软骨鱼类的骨骼是软骨性的,所以,牙齿、鳍棘和鳞片等膜质骨以外的其他化石极为稀少。因此,从甘肃肃北马鬃山晚二叠世陆相地层获得的弓鲛类软骨鱼实属难得。产自晚二叠世的东生甘肃鲨尽管为淡水鲨类,但它对今后古老的原始硬骨鱼类之一,弓鲛类乃至鲨类的绝灭、复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它也为二叠纪海相、非海相弓鲛类的对比研究提供了非常好的材料。

二、 恐龙厅陈展的几种动物化石

“甘肃古生物化石展”第二个展厅为恐龙厅,陈列的展品是发现在地质历史时期中生代地层中的各类古生物化石。这一时代虽然脊椎动物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但在陆地上只要有水的地方,就生存有一种无脊椎动物――叶肢介,展览中陈列的是一块化石非常富集的标本。从外形看人们常把它与蚌壳化石相混,但它的个体比蚌壳小,也比蚌壳扁,壳也薄。(图3)这类不起眼的化石是指示石油层位置的标示。研究表明,生成石油的物质其实是一些微小生物,叶肢介就是其中之一。一般在含油地层中多加有油页岩,活着时叶肢介又适于这类环境,地层中出现叶肢介化石,虽然不能直接指示油层位置,但可用来确认这一标志层,为勘察石油层奠定了基础。

在恐龙厅方厅中央陈列着一具禽龙化石骨架,它保存的骨骼标本达到63%,这在恐龙化石中实属罕见。该化石是2002年由甘肃省博物馆自然部自己组织队伍进行野外发掘、室内修复、组装的第一具恐龙化石骨架,堪称“甘肃第一龙”。它身长7米、高3米、宽1.5米,属于中大型恐龙类。禽龙化石在甘肃境内的发现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因为它可以把禽龙从西到东的迁徙很好地联系起来。从前苏联的中亚地区到蒙古人民共和国,再到中国甘肃、内蒙古和韩国,然后到日本,禽龙基本分布在一条狭长的地带之内,这一地带当时可能雨量充足、植物茂盛,属于热带地区,使禽龙演变为一类独特的恐龙。

在恐龙厅长厅中间陈列的是目前亚洲最大的蜥脚类恐龙――马门溪龙。它的身长达22米、身高近4米,估计活着时体重可达40~50吨。它颈长9米,但头很小,脑子不足500克。化石埋藏在兰州红古区海石湾沿山一带的几条冲沟中。这具恐龙化石的研究价值早在1948年,著名的古脊椎动物学家杨钟健先生在《甘肃享堂脊椎动物化石简报》中认为:“在甘青一带之中生代地层中,迄今尚无爬行动物化石之发现,故此次所得材料(指在海石湾发现的恐龙等――作者注),不但表示此等地区之古生物的重要性,且可因此判断地层,有助野外勘查工作……总之,此乃十年以来,脊椎动物化石最重要之发现。”在此后有研究文章建议将海石湾发现的恐龙称之为“永登建设龙”,这一命名有两个理由:一是纪念化石发现地地名(当时海石湾隶属永登县辖),二是纪念我国为加快工业建设步伐而开展的石油普查工作。由于历史原因,“永登龙”并未被认可,我国以甘肃地名命名的亚洲最大恐龙与甘肃擦肩而过,成为永久的遗憾。从复原组装的海石湾马门溪龙骨架推测,其习性为水陆两栖生存,以水边植物为生,生活的地质年代是距今约1.4亿年前的侏罗纪晚期。研究表明当时兰州地区北至河口一带,南至青海民和盆地,为大湖区,既有广泛水域的湖泊,也有零星分布的小面积河湖,同时,还有大片的沼泽地带,生长着茂密高大的常绿植物。与合川马门溪龙共生的化石动物有鳄鱼(苗氏孙氏鳄)、剑龙、龟类等,另外还发现了裸子植物化石碎片和恐龙足印等。

恐龙厅中最具科研价值的是一种被科学家命名为“甘肃鸟”的动物化石。(图4)1981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刘智成、马凤珍等人,在玉门市昌马乡沈家湾村西北的下沟组中部灰黑色泥岩中,采获到一件罕见的早期鸟类左后下肢骨骼化石,带全部趾骨和爪,呈自然状态连在一起,时代为中生代的早白垩世。尽管标本并不完整,但它是中国在中生代地层中发现的第一块鸟类化石。1984年,经该所侯连海鉴定研究后认为,甘肃这一早期鸟类一方面显示出与现代生活在岸边的水禽类具有部分相同的特征,另一方面还残存着某些原始构造。同时,更具有自己的特点,它显示出早期鸟类进化阶段性的一个代表类型,因此,命名为甘肃鸟目、甘肃鸟科。从化石分析,甘肃鸟可能有如鱼鸟那样的牙齿和头型。与甘肃鸟共生的古生物化石还有鱼类、昆虫、叶肢介、龟、植物等。化石动物群反映出那时的玉门昌马地区属于广阔的湖岸沼泽地带,气候温暖湿润,非常适合潮湿环境下生活的动植物生存。甘肃鸟标本一经公布,就引起世界古生物学界的极大关注,尤其是甘肃鸟的形态特征较德国巴伐利亚州发现的始祖鸟进步,而它们所处的时代又非常接近。因此,人们对始祖鸟的地位产生了疑问。1996年,菲多西亚在他的《鸟类的起源和进化》一书中,第一次依据骨骼化石标本复原出了甘肃鸟的生活复原图。2006年6月16日,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了中国地质科学院尤海鲁、张行等人撰写的《中国西北早白垩世两栖型今鸟类化石》一文,文章指出根据新采获的化石标本,甘肃鸟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古老的今鸟类化石,以甘肃鸟为主的鸟化石群是已知最早的以今鸟类为主导的鸟化石群,现生鸟类很可能起源于水栖生活环境。

三、 黄河古象厅最具科研价值的哺乳类化石

这个展厅陈列的展品是地质年代最后一个时期――新生现的化石标本。新生代,顾名思义是万水千山迅速发展、冰川广泛发育、生物群面貌焕然一新的时代。哺乳动物取代了爬行动物充当了历史新纪元的主要角色。

我们把比较重要的化石陈列在新生代景观箱内,完整的库班猪头骨化石即为其中之一。甘肃是我国猪类化石比较丰富的地区之一,并屡有重大发现。最知名的当属库班猪化石。库班猎属于偶蹄类猪科动物,最大特点是头骨巨大,而且额部长有一个相当大的角。在世界范围内,库班猪的踪迹首先是在甘肃发现的。1928年,国外古生物学者皮尔森对采自甘肃平番泉头沟(现属永登县下街村)的一些硕大的牙齿和肢骨化石进行了记述。皮尔森发现这些牙齿在形态上和欧洲早已发现的一种利齿猪化石十分接近,只是永登标本要大得多,而且有一些独有的特征。皮尔森给它定了一个新种名“巨利齿猪”(有文献中译为巨镰齿猪)。1937年,杨钟健根据永登咸水河发现的巨利齿猪等化石,确定该套地层为上中新统,第一次解决了长期以来认为我国北方中新统地层缺失的问题。1955年,前苏联的古生物学者将这类猪更名为“库班猪”。1999年,甘肃省博物馆自然部在和政县买家集征集到一件极为完整的库班猪头骨化石,两枚上犬齿保存相当完整。头骨长度75.3厘米,最大宽度(眼眶部)40.5厘米。(图5)从头骨特征分析,它为一中年雄性库班猎。这块化石是现今国内外保存最完整的库班猪头骨化石之一,全世界不足10个,因而弥足珍贵,学术价值极高。在广河县境内也曾发现了大量库班猪牙齿、骨骼化石。与库班猪共生的哺乳动物化石还有啮齿类、半熊、嵌齿象、铲齿象、爪兽、犀牛、鹿、羊等。时代为新近纪的中中新世。

黄河古象厅陈列的象化石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庞杂。按时代先后顺序,最前面展出的是铲齿象化石。甘肃是我国发现铲齿象较早的省份之一。正式报道甘肃发现铲齿象是在1962年,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胡长康撰写论文,在《古脊椎动物学报》上发表。铲齿象是一类现已灭绝的古代象,它的下颌门齿短而宽,与特别长的呈铲斗状的下颌连在一起,形成一把铲子,故名铲齿象。甘肃除了秦安县外,在临夏地区(和政、广河、东乡等)也发现了铲齿象化石。目前最大的一件下颌骨就摆放在黄河古象厅里。下颌全长为172厘米,铲板(齿板)长39厘米、宽36厘米、高20厘米,后端上升枝高46厘米。该化石出产于广河县境内。铲齿象生存的地质年代为新近纪的中中新世(距今约1500万年),是那个时代的代表性动物之一。与其共生的还有半熊、安琪马、西班牙犀、土耳其羚、古麟等20余种动物,它们都是生活在比较湿润炎热的气候条件下,被称为铲齿象动物群。铲齿象化石虽然在整个旧大陆到处都有发现,但最典型、最好的材料主要是在我国发现的。就出土化石材料的数量而言,甘肃临夏盆地的铲齿象化石位居全国之首。2003年9月开馆的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保存有比较完整的铲齿象头骨和下颌约60余件,是我国最丰富的一批铲齿象化石材料。该馆拥有一套国内外独一无二的铲齿象个体发育系列头骨标本,其中包括10具不同年龄的完整的铲齿象头骨,它们从几个月大一直到60岁左右,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铲齿象类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

巨鬣狗化石标本可称为黄河古象厅内的“国宝级”化石。(图6)早在1903年,国外学者依据我国发现的一些单个牙齿,建立了鬣狗类的一个新种,特征为个体特别大。真正认识它并且改称巨鬣狗是在1988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邱占祥院士,研究了在和政县新庄乡大深沟三趾马动物群地层中发现的一个保存相当完好的鬣狗头骨。这个头骨之大、构造之奇特是目前所有已知鬣狗中所未见的。但其上裂齿却和国外学者1903年所记述的几乎完全一样。因此,可以确认和政发现的材料正是这种体型巨大鬣狗的头骨。这一发现,不仅使我国学者有可能纠正国外学者原鉴定中的一些不确切之处,而且也使我们对这种鬣狗的性质有了真正的了解。它显然代表了鬣狗科中一个极为特殊的支系,具有独立的属的分类位置。邱占祥遂把原称“巨大鬣狗”改称“巨鬣狗”,以示其为鬣狗中的异类。这件巨鬣狗的头骨陈列在化石展厅中,体重可达210多公斤,这样大的食肉类动物在任何时代都不常见,在鬣狗类群中则是绝无仅有。巨鬣狗生活在新近纪晚中新世早期――距今约1200万至900万年以前的欧亚大陆及北非。那时的环境,随着气候逐渐变干变冷,植被也普遍从森林向草原转化。与开阔草原相适应的食草动物也逐渐向奔跑型方向演化,如是,尽管巨鬣狗的体型巨大,但还是善于奔跑,否则它就无法去追逐三趾马、犀牛、长颈鹿、古麟、羚羊等猎物。目前巨鬣狗化石仅发现于中国的西北部。

和政羊化石骨架是黄河古象厅新近增加的标本。它的原化石材料达到95%以上,实属罕见。和政羊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单位,于2000年以在和政县境内发现的化石标本作为正型,首次在世界上记述的一个新属新种,被命名为步氏和政羊。和政羊虽然在个体大小和体态上与现生的羊很接近,但其头骨的构造以及角和颈部的形态却与现今仅生存于北美阿拉斯加地区的麝牛更接近,是麝牛类早期的祖先类型。它属于中等大小的一类麝牛。和政、广河(主要产地是阿力麻土)、东乡地区所发现的和政羊化石非常多。产出和政羊的地层岩性为灰黄色泥质粉砂岩。甘肃省博物馆、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收藏的和政羊化石标本既有幼年个体,又有成年、老年个体,表明它们是在突发事件中死亡的。到目前为止,和政羊化石仅在甘肃临夏地区发现,它是这里最具特色、最有代表性的一种全新动物。它也是临夏地区三趾马动物群中最有代表性的动物之一。这一动物群在总体面貌上和山西保德三趾马动物群很相似,其时代可能也很接近,大约为晚中新世的中期。

展厅中央陈列的就是这个厅的命名动物――黄河古象。1973年1月,合水县板桥公社田窑大队穆旗生产队的村民们在马莲河畔挖砂时首先发现了一对粗壮的古象门齿(象牙)。当年4月5日至5月17日,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庆阳地区文化馆、合水县文化馆分别派人组成发掘队进行了发掘。经过35个日日夜夜,终于顺利地完成了发掘任务。随后,在北京对这具古象化石进行了修复、装架。古象化石修复完毕之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周明镇等立即开始了紧张的研究工作。根据这头象的形态特征,特别是它的门齿和臼齿的特征,将它鉴定为剑齿象。这是剑齿象的一个新种,由于它发现于黄河边,因而研究人员就给它取名为“黄河剑齿象”,俗称黄河象。黄河古象是世界上已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剑齿象之一,就连长度20多厘米的舌骨也保留了下来,甚至在100多块脚趾骨上,直径只有3厘米的末端趾骨都完好无损。复原装架的黄河古象身高4米、体长8米、门齿长3米多,这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大一具古象化石。与黄河古象共生的动物还有鸵鸟、啮齿类、原脊象、骆驼、羚羊、真马和长鼻三趾马等。生态环境非常类似现代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稀树草原环境。推测这个动物群的时代为新近纪的上新世晚期至第四纪早期,距今约250万年左右。

展厅后半部陈列的埃氏马,是以甘肃东乡龙担地区的发现命名的,正型标本的材料为完整头骨及下颌骨,成年雄性,年龄约12岁。补充材料有年龄约8岁的成年雄性、成年雌性的头骨、老年雄性的头骨等。埃氏马是欧亚大陆已知最大的真马。它的最大特征是头骨巨大,头基长平均为61.4厘米,与头骨相对应的下颌骨也非常长大,平均值为57.3厘米。面部和吻部相当长,从测量的眶前指数看,埃氏马的面部和吻部是真马中最长的,这一特征有助于体型巨大的它们在吃草时随时用眼睛保持对周围情况进行观察。此外,龙担埃氏马还有一些独特的特征,如牙齿中的上臼齿原尖就比所有古马的都要长,这种马按其头骨比例推测它的掌骨相当短等。这些特征都具有重要的进化和生态意义。展厅陈列的是保存非常完整的埃氏马头骨,长57厘米、宽16厘米、高32.5厘米。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则保存了一件目前最长的头骨化石,达到72厘米。埃氏马的生存时代为第四纪的早更新世,距今约255万至216万年。共生的哺乳动物有小哺乳动物、灵长类、食肉类、奇蹄类、偶蹄类等20余种。这个动物群的构成与国内其他早更新世时期的动物群都不同,体型巨大的动物占有很大比例,食肉类动物占到半数以上,耐寒动物居多,动物群的生活环境为一个寒冷的高纤维硬草植被环境。

“甘肃古生物化石展”还有许多具有重要科研意义的化石标本,限于篇幅本文仅将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化石做一简要介绍,以期让读者对化石的科学知识有所了解。

[参考文献]

[1]张行.“甘肃古生物化石展”的内容设计和陈列特点[J].丝绸之路,2009,(18).

[2]张行.甘肃肃北首次发现二叠纪完整的弓鲛类软骨鱼[J].甘肃地质,2009,(3).

[3]黄河象研究小组.黄河象[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