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1 16:42:28
序论:在您撰写地震带来的自然灾害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最重要的就是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与生存能力。反思一下我们现在的地理课堂。问题多多:其一,课程设置,在我省中考指挥棒下,地理已经沦为小学科中的小学科,实际上已经是放弃了地理教育,学生习惯于开卷思维,没有老师会在课堂上具体讲解海啸的成因与特征,更不可能在真的灾难来临的时候学生还会有时间去打开课本查找这到底是什么自然灾害。其二,从教材内容来看,打开各个版本的高中地理课本,与自然灾害相关的内容多是从最基本的原理泛泛而谈,如浮光掠影,学生没有留下多少印象。比如,高中地理课程必修I的课程标准对于地震相关知识的介绍是宏大而无当的,关注更多的是诸如非洲,地中海遥远的地方,而对近在咫尺的我国众多的地震带一点都没有涉及。在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指导意见中对此特别作出的说明:火山、地震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不作教学要求。在介绍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一节中的要求中指出:结合重大自然灾害,能运用所学知识、原理分析其危害,探究其发生机制和规律,且不说其只注重地理原理的应用带来的弊端,单说在当前的低下的地理教育地位,被从教育行政部门到学生忽视的现状下,地理学科能够有多少时间对如此众多的自然灾害进行分析研究,探究其发生机制和规律?连在地理课堂上都没有对自然灾害研究的时间与空间,哪里还会有?这样教育体制下教育出来的学生能够有多少防灾的意识?谈何生存能力?难道这不应该引起教育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与反省吗?
综上所述,当前地理课堂中的防灾教育是极不正常的,加强防灾教育刻不容缓。在第九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减灾防灾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加强对自然灾害孕育、发生、发展、演变、时空分布等规律和致灾机理的研究,为科学预测和预防自然灾害提供理论依据。二是要加强自然灾害监测和预警能力建设,在完善现有气象、水文、地震、地质、海洋、环境等监测站网的基础上,增加监测密度,提升监测水平,构建自然灾害立体监测体系,建立灾害监测――研究――预警预报网络体系。三是要深入研究各种自然灾害之间、灾害和生态环境、灾害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开展全国自然灾害风险综合评估,加强防灾减灾关键技术研发,强化应对各类自然灾害预案的编制。四是要加快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以及防灾减灾高技术成果转化和综合集成,建立国家综合减灾和风险管理信息共享平台,完善国家和地方灾情监测、预警、评估、应急救助指挥体系。五是要优化整合各类科技资源,将依靠科技建立自然灾害防御体系纳入国家和各地区各部门发展规划,并将灾害预防等科技知识纳入国民教育,纳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纳入全社会科普活动,提高全民防灾意识、知识水平和避险自救能力。六是要围绕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和灾害防治工作中尚未解决的科学难题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既学习国外的有益经验和先进技术,也对人类社会共同防灾减灾作出贡献。
从以上的讲话内容可以看出党和政府加强防灾工作的决心和有力措施,作为教育部门,特别是教育工作者,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从改变我们的地理课堂开始。主要思路如下:
1.进一步修订地理课程标准,建立一整套从小学到高中的地理减灾防灾的课程体系,以完善当前的不足,中心理念应该是立足于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通过地理课的学习,学生应当能够比较详细地了解自然灾害的的分类,能够分析其危害,探究其发生机制,首要是要知道如何辨别与防备灾害的发生。
2.其次是要努力提高地理学科在各个学段的重要性,不能使它成为可有可无的点缀品,要让地理素养真正成为每个公民应有的素质一部分。要增加地理科的课时,在初中应该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取消开卷考试。在高中要让“自然灾害与防治”列入必修科目,而不是文科生的选修课中不会选修的一门课。灾害怎么会有文理分科?
3.完善教材中对于自然灾害与防治内容。下面以高中地理为例来谈一下自己的想法:
关键词:岩土工程;设计;岩石改造;抗震设计
1岩土工程设计及其实际应用
岩土工程设计是指对岩石进行勘察以后,根据场地原有的地质地貌特征、环境特征以及岩土工程条件,结合实际的施工需要,所进行的桩基工程,地基工程,边坡工程,基坑工程等岩土工程施工范畴的方案设计与施工图设计。岩土工程所包含的内容比较多,是一种结合多种科学处理手段进行地基改造的工程,通过对岩土的改造,可以增加和提升岩土抗击自然灾害的功能。岩土工程中还包含地下工程和地震工程。在保持土地原有的地貌特征下,对地基地质结构进行设计改造,优化岩土结构,提高岩土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是岩土工程设计的目的及用途。岩土工程设计的用处包含防风固沙,地下水控制,截水、抗震等等很多方面,在这里主要探讨抗震的作用。
2岩土工程设计中的抗震作用
岩土工程设计建立在土地原有的地质地貌特征上,所以岩土工程设计具有自然性和地域性的特征,跟大自然息息相关。岩土工程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岩土结构的改造,提升岩土结构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保护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在对岩土结构的改造中,主要是通过改变岩土的传播媒介,以此达到抗震的目的。改变岩土的地基以及岩土工程构筑物,可以增强岩土的坚硬度以及稳固程度,提高岩土结构的强硬度。这样的岩造工程,主要是为了让岩土结构中产生冲击型地震荷载以及往返型地震荷载,这两种地震荷载可以有效的减少地震带给人们的伤害。在不能改变地震次数的情况下,降低地震带来的伤害也是很有意义的,值得注意的是,在岩土工程设计中,可将山体滑坡的问题考虑进去,在地震发生的时候,山体滑坡出现的概率也非常高,造成的伤害也很可观,将这一因素考虑进去,便于进行更合理的抗震设计。改造岩土结构,可以增加岩土的坚硬度,增加土层的持力,实现防风固沙的目的,提高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地震造成的伤害。水利堤防设计,土石坝设计、挡土等工程可以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岩土工程设计对于抗震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放大作用,通过放大岩土层质,以达到减少水土流失的作用;滤波作用,通过对地震波的过滤作用,从而降低地震带给人们的伤害,缩小震幅辐射的范围;隔震作用,改造后的岩土结构可以对地震波进行一定的隔离作用,以此控制地震的扩大,减少地震对人们的危害;共振作用,通过对地震震感的吸收,有效降低地震的强度,控制地震范围,减轻地震带来的影响。所以,岩土工程设计对于抵抗自然灾害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应当重视岩土工程设计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通过科学合理的改造,帮助人们抵抗自然灾害,造福人民。
3岩土工程设计中的抗震问题及设计
3.1岩土土体在地震中的变化
虽然不能人为的减少地震的发生,但是可以通过改造岩土结构来降低地震给人们带来的伤害。很多自然物在地震的作用下,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土体也不例外,而不同的土体所发生的变化也有所不同,比如土体变形和孔隙水压力的变化等等。不同的土体由于土层结构的特殊性而导致了各有特色的变化,根据土体变形的形态以及孔压的发展可以分辨不同的土体。孔压上升速度快,变化显著的土体,主要包括松、中密砂、含粘粒量小的分土以及淤泥。另外一种土体变化没有那么显著,孔压上升速度也慢,主要包含饱水密砂、干砂、碎石土和含粘粒量大的分土。通过对比两种土体在地震的变化,可以得知,第二种土体的稳定性更好,不容易变形,所以在岩土工程设计中,应当考虑将两种土体的特点结合,结合实际需要进行对应的改造。
3.2关于岩土动力
岩土动力是岩土工程设计中不可以缺少的部分,岩土动力在地震中主要体现在场地反映以及地基基础和岩土工程结构物的反映上。地震发生时,岩土土层以及周围地质的反映被称为场地反映,分析这一变化的特点,在岩土工程设计中进行改造,加强岩土土层以及周围地质的稳定性,以此减少地震带来的灾害。而地基基础和岩土工程结构物的反映是指地基基础在地震中所发生的变化,将地基基础在地震中变化考虑进岩土工程设计中,根据这一系列的变化,对岩土土层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造,从而达到抗震的目的。
3.3岩土工程设计中的抗震设计
由于岩土工程设计具有自然性的特点,导致岩土工程构筑物对于地面位移的影响反映较大,所以,只有降低地震的伤害程度,才能起到抗震的作用。岩土工程设计中,通过对岩土土体结构的改造,可以发现不同土体的变化,找出较为稳定的土体,然后通过有针对性的改造,提高土体的坚硬度以及稳定性,以此达到抗震的目的,这也是岩土工程设计与抗震的联系所在。岩土工程设计中包含的环节较多,过程也比较复杂,而且具有很多不确定的成分在里面,因此,为了提高岩土工程设计的安全性和准确度,采用了比较科学的动态设计方式。进行动态设计时,首先需要熟悉所选场所以及场所周围的环境,然后在维持原有地质地貌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岩土工程设计,对于工程设计过程中出现的实际反映情况及时记录,加以分析,根据分析得出的结果,不断调整岩土设计工程的方案,反复实验,对所得数据及方案进行筛选,直到得出最佳方案为止。动态设计的优势在于可以及时看到设计方案的效果,并且通过不断的调整,得出最佳的方案,改变以往设计的单一性。另外,由于岩土工程设计中,岩土构建物对大自然的依赖性,在进行工程设计时,需要对土体和地基的液化效应以及危害性进行准确的分析,通过数据对比,将危害性控制在最低,以实现岩土工程设计的最优化。
4结束语
由于现代技术飞速发展,才得以掌握岩土工程设计这种新型技术,通过对岩土土体结构的改变,实现抵抗自然灾害的愿望,不得不说,这是人们的福音。在进行岩土工程设计时,务必保有原来的地质地貌特征,同时,在技术上需要不断创新,以此实现保护自然、人为抗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郑超.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水平有效提升策略探究[J].工程技术研究,2017,(6):162-163.
[2]杨仕升,蒙雷,王永幸.岩溶场地地震作用下加速度变化研究[J].世界地震工程,2015,(3).
关键词:地震 不可预知 地震科普宣传
中图分类号:X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4(a)-0226-02
近几年地震频发,虽然地震级别不高,但造成的后果让人不寒而栗。群众如果在灾害发生前都清楚灾害如何应对,那么那些本不该发生的悲剧应该就不会发生。从另一方面放大了地震科普宣传在防震减灾中的重要性,地震科普的宣传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极其重要,世界上每天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地震危害,这些灾害其实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地震科普宣传在防震减灾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 地震与我们
地震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自然灾害。世界各地每年会发生500多万次地震,虽然大多数地震因为震级太小或其他原因我们感受不到,但大家能感受到的地震也有5万次左右,能造成灾害的就多达1000多次,平均每天就会有3次灾害发生,仅上个世纪全球就有120多万人死于地震,相当于一个县城的人数。由于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是地震发生频率最多的几个国家之一。而我国的国情是人民群众相对的都比较集中,每次发生地震特别是人口数量较多的城市,地震造成的危害都特别严重。每年地震造成的各种人员和财产损失不计其数,每次发生地震造成的各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都让人毛骨悚然。地震其实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它离我们并不遥远。地震发生时轻则房屋倒塌,桥梁断裂影响到个人的生活,重则山崩地裂,引发海啸影响到国家。由于我国是地震多发地带,近几十年来我国发生过多起大地震,如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l生的7.8级地震,地震仅仅持续几分钟就造成近30多万人的伤亡。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大地震更是造成了40多万的伤亡,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将近8500亿元。而发生于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的玉树地震中同样遇难了2600多人。地震造成的危害让人触目惊心,而地震恰恰是最难预防的一种灾害,由于现阶段的科技水平不能够有效准确的监测到地震的发生时间和地点,作为人民群众的我们面对未知的地震危险时如何应对是一件该提上日程的大事。
2 地震科普宣传在防震减灾中的重要性
基于我国国情和对预防地震灾害的能力的不足,更突显了地震科普宣传的重要性。由于地震的不可预知性,地震科普宣传更应该在抗震减灾中占据主导地位。加大对人民群众的科普宣传,是有效减少人员财产损失的重要手段。应该让群众清楚的知道,在地震中怎么做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员和财产损失。应该提高群众的抗震抗灾自觉和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在青海玉树地震之后对当地小学生的问卷调查得出的结果,当中出现了对地震是不是自然灾害认识不清,对紧急避震应该注意什么不了解,对各种应对灾害方法的知晓率不到一半,对地震谣言的过度信赖,震后情绪波动变化大等问题。更加重了地震科普宣传在防震减灾中的重要性。如每个地震中的人民群众知晓如何应对那各种损失是不是降低不少。我们应该坚持不懈的宣传,来提高群众的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强各位人民群众面对自然灾害时的心理素质。更应该加大各地区农村和学校宣传的力度,让群众个人深刻认知到科普宣传的必要性。地震科普宣传不单单宣传的是地震的危害,它包括了向社会指导地震中的自救方法,如何从种种细节中发现地震,和地震之后的自我保护方法,以及告诉人民群众什么是地震,地震是怎么形成的,如何做能在发生地震时更好的保护自己等等。这对广大人民群众在更有效的减少各种地震造成的损失中有重大意义。
3 不拘泥形式,多方面宣传
地震的科普宣传尤其重要,但在以往的宣传过程中往往宣传投入的多,得到的回馈却是效果甚微。随着新兴的信息化数字化产业的出现,以往的“出布告、喊口号、立横幅”已经显得力不从心,没有新意。当今的社会宣传应该在原有宣传的基础上,加大在网络和电视上的宣传推广力度,如多拍一些有宣传意义的广告,多制作一些宣传类的短片在各大电视平台上推广播放,如寻找一些有宣传意义的人或事,书写其事迹推广传播,再如把一些简单易懂的抗震减灾知识书写到书本当中,并在文章最后提出让每个学生都积极的去宣传,告诉自己的家长朋友来一起宣传学习等等。如此来达到更好的宣传目的。当然宣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应对突发的危机,但是宣传却不是盲目的,我们应该正确的宣传。宣传的主导者必须是国家政府,因为只有国家给予的消息内容才是最权威正确的。政府也应该在宣传方面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不能因为扩大宣传力度影响到群众个人的各项生活,更不能出现宣传错误的信息影响危害群众个人。宣传应该以政府为主导,人民群众积极地配合,不拘泥宣传的形式,扩大宣传的面,这样才能更好的把地震科普宣传做的更好。
4 抗震宣传与经济
地震的危害大,范围广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可估量。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全国经济形势一片大好。经济发展快是好事,但是如何才能保证经济能安全稳定的发展,如何能把一些隐藏的问题解决同样是大问题。经济发展离不开安稳的环境,稳定的环境需要人民群众维护,只有群众安全稳定才有可能发展经济。可怕的地震每次都会造成可怕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拿四川汶川来说,2008年汶川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将近8500亿元,伤亡40多万,这对经济来说是毁灭性的。如果当时震区的每个人多明白如何在地震中保护自己的安全和财产,那么这些伤亡损失将绝不会是现在那么多。显然抗震宣传间接的也对经济起到了保护作用。地震的可怕之处是巨大的破坏性和不可预见性。从另一方面来说,地震无时无刻的在我们身边,他会出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城市,同样也会出现在相对落后的小山村,只要我们广大人民群众都明白在地震中该怎么做,那么地震带来的人身还经济损失就必定会减到最少,到时震后经济的复苏也将会更快。
5 结语
我国是一个拥有960多万平方公里,13亿人口的超级大国,地理位置决定了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近年来地震造成的灾害对于广大人民群众和国民经济已经构成严重威胁。地震科普宣传在防震减灾中的重要性已经越发凸显。只有更好的做好地震的科普宣传,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在遭遇地震灾害时,能更好的保护自己的人身财产安全,减轻地震带来的各种损失,进而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出一份力。
参考文献
[1] 张路,周挚,谷一山,等.7级强震备震过程的科普宣传及其减灾意义[J].灾害学,2008,23(3):124-129.
日本9.0级特大地震再一次震动了全球的神经。
回首看,本世纪以来的10年时间里,印尼、汶川、海地、智利、玉树、新西兰等系列大地震,带来的山崩地裂和惊涛骇浪以及巨大伤亡,一次次袭击着人类脆弱而敏感的神经,让人类的末日情绪不断升级。
地球到底怎么了?真的到了末日来临?我们来听听地质科学家的解释。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地质灾害研究室主任吴树仁,多年来主要从事活动构造与重大地质灾害防治研究。
吴树仁的办公室是国土资源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的主任办公室,墙壁上悬挂着“全球构造略图(大洋中脊、活动断裂、火山口)”以及“中国构造体系与地震”分布图。
采访首先从日本此次特大地震发生的原因开始。
日本特大地震是早晚的事
2010年2月27日,智利发生8.8级地震。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地球物理学教授兰迪・科勒说:“智利发生8.8级地震,这是不寻常的事,这种强地震不常发生。尽管如此,地震学家有时会期待发生这样的地震。这似乎听起来有些冷酷无情,但那是地震,在一个地方早晚要发生的地震。”
这个早晚要发生地震的地方,同样也适应日本。“在日本,发生这样特大地震是地质历史中无可避免的事情。”吴树仁主任说。
日本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是太平洋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的交界地带,板块活动非常活跃。这条地震带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从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日本列岛南下至我国台湾,再经菲律宾群岛转向东南,直到新西兰。地球上约80%的地震都发生在这条地震带上。
所以,智利、日本、中国、印尼和新西兰等国家等都是地震多发国家,也是极易发生强震的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发生大地震,都算是正常现象。”
日本发生9级特大地震之后,中国地质调查局会同中国地质科学院迅速组织有关单位和院士专家,分析这次地震灾害的发生机理,得出日本地震基本情况:日本9级地震的震中位于北纬38.1度,东经142.6度,震源深度约24公里。震前(3月9日)发生过7.2级前震,震后6小时内发生了14次6级以上强余震,余震最高级达7.1级。地震的能量巨大,相当于我国汶川地震能量的20多倍。
初步资料分析表明,这次地震是太平洋板块沿日本海沟向西俯冲、日本列岛向东反冲产生的逆冲断层型地震,地震破裂长达450千米,影响宽度达150-200千米,自西向东逆冲产生的同震水平位移超过3.9米,地震持续时间约2分30秒;地震断层向西倾斜,倾角小于30°,余震显示地震断层沿倾向延伸约300千米。
由于地震发生在日本本州东海岸附近海域,震中距日本宫城县城约130千米,远离东京373千米,地震对日本本土造成的直接灾害并不是特别大。美国地质调查局估算日本宫城县陆域大部分地区的最大地震烈度为7度,东部海岸带及沿海岛屿地震烈度达8度(汶川地震震中烈度为11度)。但由于地震引发巨大海啸,其灾害效应远远大于地震直接灾害。地震对日本核电站破坏极为严重,可能成为世界性灾害。
吴树仁介绍,我们国内发生的地震,大多数也是符合地震带分布规律的。比如云南盈江地震,它发生在我国南北地震带的次级断裂带上,所以震级仅止于5.8级。而汶川就在我们国家最大的南北主地震带上,这里就能发生8级以上特大地震。盈江地震与汶川地震、玉树地震都与印度大陆板块和欧亚大陆板块碰撞导致的青藏高原地壳向东滑移存在密切关系。吴树仁说,它们与这次日本地震的发生没有明显关联。
地壳活动相对活跃总体正常
吴树仁研究员给记者展示近100年来,8.5级以上特大地震发生年份和地点的统计资料,可以看出,前50年全球强震比较少,地壳活动比较弱。1950-1965年,是一个强震活跃期,共发生7次8.5级以上特大地震,除1次发生在我国察隅外,其余6次均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这期间,全球发生9级以上地震3次,分别是1952年堪察加半岛9.0级地震,1960年智利9.5级地震和1964年阿拉斯加9.2级地震。
而本世纪刚刚过去的10年里,已经发生三次8.5级以上强震了,分别是2004年12月26日印尼8.7级地震,2010年智利8.8级地震和今年日本的9级地震。
这是全球的基本情况。
在每一个地震带内,又往往表现为自己特有的周期性。如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北带,1915―1933年19年间,发生了一系列7.8级以上的浅源地震,地震相对活跃;1934―1951年共18年间,在整个断裂带上都比较平静;1952―1969年这18年间,地震增多,进入一个新的活跃期。
“基本可以断定,目前地球进入了一个地壳活动的相对活跃期,包括地震、火山活动以及相关的构造活动。有人以2004年印尼地震为开端,因为那次地震打破了全球40年来没发生8.5级以上地震的平静。我认为以2001年我国昆仑山8.1级地震为开端也是说得过去的。”吴树仁说。
至于这个活跃期能持续多长时间?“我初步推断至少会持续15年左右,这也是基于以往的历史地震资料得出的数字。”
根据历史地震资料,在全世界、一个地区或一个地震带,在一段时间内表现为多震的活跃期,在另外一段时间内则表现为少震的平静期。这种活跃期和平静期交替出现的现象,就是地震的周期性。
“这种地震活动的周期性现象,是一个地震带的应力应变积累和释放的全过程的表现。”
但是,吴树仁强调,尽管可以说,地球目前进入地震的相对活跃期,但是从百年地震历史来看,当下全球地震活动总体还是正常的,发生地点和强度基本上是在科学家的认识范围之内。
地壳发育很厚,因地震而全球毁灭很难
关于网上盛传日本大地震的原因是日本在海底进行核试验造成地壳变化,吴树仁认为,强大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地球内部裂变、对流、板块碰撞等造成的,人为因素干扰只能起到一定的诱发作用,这个作用是很有限的。
“虽然地球进入地震活跃期,但是并不可怕,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这些强大地震几乎都集中发生在板块边界。其中据有记录以来历史地震统计分析,九级以上强震都发生在大的板块边界。”
通常板块边界碰撞发生的地震,尤其是环太平洋地震带,震源比较深,一般都是五十公里以上,但是这次日本地震震源比较浅,这也是造成很大灾害的一个原因。“日本地震之后及时做到了海啸预警,才避免了更大的伤亡。再一个就是所幸发生在初春,海边游玩的人很少,如果发生在夏天,伤亡会更大。”吴树仁说。
目前,从科学家掌握的情况看,地震通常发生在哪里,多大级别,大体心中有数,人类有记录以来大多数地震是符合这个地震带分布规律的。问题是什么时候发生还不能准确掌握,这个是世界级难题,即地震预报问题。
“我们对脚下这片土地远远没有对头顶这片天空了解得深刻,人类现在钻探地壳,打的最深的是一万多米,但那也是一孔之见,还不能达到对地壳内部规律的深刻把握。”
提到世界末日,吴树仁笑了,说:“地球在漫长演化过程中,早期的活动很强,那个时候壳层比较薄,岩浆活动、火山喷发很强、很多。但是到了现在,地壳已经发育得很厚了(平均30km左右),再想出现因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灾难而导致的全球毁灭就很难了。”
在设防能力上下狠功
根据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United Nations International Strategy for Disaster Reduction,UNISDR)研究,目前全球自然灾害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别。第一类是与极端气候相关的灾害,如干旱、风暴、洪水,以及寒潮和热浪等;第二类则属于地质灾害,如火山喷发、地震和海啸、滑坡泥石流灾害等。
统计资料显示,在2000年至2010年9月间,全球共发生约3900起国际范围内的重大自然灾害事件,直接造成超过100万人死亡,其中地震和海啸死亡678571人,热带风暴死亡173327人,近24亿人受到影响,所导致的经济损失约为1万亿美元(EM-DAT统计)。
吴树仁研究员认为,强地震的发生跟人类活动关系甚少,但是地震带来的次生灾害,比如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却是跟人类的活动有关。
尤其是日本这次核电站的危险,当然是跟人类活动有关。“对我们国家正处在要大力发展核电时期,这是一个很强烈的警示,在强震带附近建核电站,是需要慎之又慎的事情。”
在灾难的分类中,还有一大类就是极端天气带来的灾难。按照吴树仁的分析,造成极端天气灾难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星球本身,目前一个发展趋势就是全球进入了变暖期,引发极端气象灾难;第二是人类工业化活动对气候变暖的加剧作用;第三是人类的工程建设活动。
随着人口的增多,人类逐渐移居到一些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灾害危险更高的地区。例如,随着城镇化建设以及重大工程等向荒山野岭开发,一旦发生灾难,伤亡就会非常大。按照这个分析,地震和极端天气引发的灾难,近几年还会发生,但是显然不会像《2012》所描述的那样。
作为大自然生物链中的一个环节,人类如何应对这些从天而降或从地心蹿出的灾难?
一、认识余震
地震是人类生活中破坏性极强而且频发的一种自然灾害,一次大地震发生后,常常会伴随一系列余震,强余震也具有相当大的破坏性,会对主震震中地区再次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余震对人们的影响也非常大。下面就来揭开这个“幽灵”的神秘面纱。
1.余震的定义
余震是在大地震,即中强度以上地震之后接连发生的地震。一次大地震发生后,一般都会有一系列的余震发生,余震是地震序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余震的分类
(1)按发生地点划分:板块边界余震、板块内部余震。板块边界余震指发生在板块交界地区及附近的余震。世界上有两大地震带,分别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这两个地震带分别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的交界地带。板块交界地带是地质活动非常活跃和剧烈的地区,是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的集中区。板块内部余震指发生在板块内部大陆断裂带及附近的余震。观察“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还会发现在板块内部有两个分布面积非常大的大陆断裂地震带,分别位于亚洲中东部和非洲东部,这两个区域也是主震剧烈区域,因此余震也非常多发和活跃。
(2)按持续时间划分:初期余震、中期余震、晚期余震和特晚期余震。初期余震一般指在主震发生后20天以内的余震;中期余震一般指在主震后20~200天之间的余震;晚期余震指发生在主震后200~2 000天之间的余震;特晚期余震指发生在主震2 000天以外发生的余震。
3.余震的持续时间
余震持续时间根据主震大小和主震发生区域而不同。对于大多数发生在板块边界的大地震,其余震到“正常”背景地震的过渡通常发生在主震后10年之内。故而这个时间被当作标准使用。然而,其它构造环境中的余震序列可能会更长。在类似美国盆岭区发散的板块边界带上,余震常常持续50年甚至更久。在大陆部分余震则可能持续数百年。余震是由主震引起的应力和断层性质变化所导致。在板块边界,稳定的板块运动在大地震之后迅速使断层重新加载,并压倒了主震带来的影响。而在大陆内部,断层重新加载要慢得多,这使余震持续时间更长。
二、余震对生活的影响及原因分析
地震对于人类生活来说,是一场灾难性的事件。而作为地震序列中的重要部分,余震也同样给人类生活带来重大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余震预测的高难度性。科学家表明,由于对余震的发生及潜伏规律人类目前尚未完全掌握,因此,对余震发生的准确时间、地点、强度都无法预测。其次,强余震具有相当大的破坏性,会对主震震中地区再次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主震一般都会对震中区及附近地区产生毁灭性的影响,主震发生之后,如果接连发生强余震,会对原本已经破坏的人类环境再次损坏,造成不可预测的损失。再次,余震持续时间长,会对震区人民心理和精神产生严重伤害。由于主震对震区人民心理造成的巨大阴影,再加上人类对地震无法预测的现实,余震会对震区人民心理产生重大影响。不过,近年来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余震有随时间推移在发生频率和强度上都呈现减少和减弱的趋势。
三、中学地理的“余震”教学
自然灾害是渗透中学地理全过程的知识,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提倡中学地理要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因此,余震知识在中学地理学习中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在教学内容上应依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学校所在区域情况进行。如《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世界地理部分“海陆变迁”中要求“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的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在中国地理部分“自然环境”中要求“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在乡土地理部分要求“举例分析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对家乡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等。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宜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给学生提供探究余震问题的路线及资源,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认识余震、分析余震、如何预防余震及遇到地震或余震该怎么办等问题,并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展示探究成果。学生汇报展示完毕后,每个小组在教室模拟:如果现在发生地震,按照小组探究的预防和应对方法,同学们应该怎样做。模拟完毕,教师和学生一同讨论,评出最优小组,并对探究活动的成果进行总结,以黑板报的形式展出,如果有条件可以在全校展示,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和学习兴趣。
地震科普知识黑板报图片欣赏
地震科普知识黑板报图片1
地震科普知识黑板报图片2
地震科普知识黑板报图片3
地震科普知识黑板报内容:地震灾害知识
1.地震灾害有哪些特点?
地震灾害是群灾之首,它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以及频度较高,并产生严重次生灾害,对社会也会产生很大影响等特点。
2.影响地震灾害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其中有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发震时间、发震地点、地震类型、地质条件、建筑物抗震性能、地区人口密度、经济发展程度和社会文明程度等。地震灾害是可以预防的,
综合防御工作做好了可以最大程度地减轻自然灾害。
3.地震直接灾害有哪些?
地震造成建筑物破坏以及山崩、滑坡、泥石流、地裂、地陷、喷砂、冒水等地表的破坏和海啸。
4.何谓地震次生灾害?
因地震的破坏而引起的一系列其它灾害,包括火灾、水灾和煤气、有毒气体泄漏,细菌、放射物扩散、瘟疫等对生命财产造成的灾害。
5. 什么叫次生灾害源?
次生灾害源是指因地震而可能引发水灾、火灾、爆炸等灾害的易燃、易爆,有毒物质的贮存设施,以及水坝、堤岸等。
6.地震造成的最普遍的灾害是什么?
各类建(构)筑物的破坏和倒塌。由此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财产损失。
7.常见的由地震引发的哪种次生灾害最严重?
火灾。
8.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地震火灾发生在何时、何处?
1739年银川8级地震引起的火灾,大火烧了5天5夜。
9.为何城市的地震次生灾害十分突出?
城市是各种生命线工程高度集中的地区,地上地下各种管网密布,次生灾害源集中,所以地震次生灾害突出。
10.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地震水灾发生于何时何地?
1933年四川叠溪7.5级地震造成的水灾。地震时山体崩塌堵塞岷江,形成四个堰塞湖,大震后45天,湖水堵体溃决,造成下游水灾。洪水纵横泛滥,长达千余里,淹没人员2万多,冲毁良田5万亩。
11.影响人员伤亡的因素有哪些?
(1)地震强度(震级和烈度);
(2)震中距离;
(3)震区人口密度;
(4)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及密度;
(5)发震季节和时间;
(6)有无地震预报;
(7)有无地震应急预案;
(8)抢救速度。
12.世界地震史上,造成人员伤亡最多的是哪次地震?
1556年1月23日发生在我国陕西华县的8级大震,死亡人数约83万。
国家减灾委员会负责组织、领导全国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协调开展重大自然灾害救助活动。台风受灾怎么申请补助呢?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1台风受灾个人补助申请书范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2021台风受灾个人补助申请书范文尊敬的市残联领导:
我叫刘兵,居住福鼎市沙埕镇和平海滨南路9号。由于“_”台风的影响和连日来下着暴雨,造成我家住宅多处倒塌,受灾较为严重,为此,特向贵单位申请,请求给予我家一些受灾困难补助,用于后续安置,善后处理及进一步防灾之用。
特此申请。
此致
敬礼!
申请人:申请书模板
__年__月__日
九大自然灾害有哪些大家都知道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有严重的影响,可是也想知道如何去预防自然灾害。想要去预防,那么就要先知道九大自然灾害分别是什么,在这里先给大家说一下,九大自然灾害指的是地震,泥石流,滑坡,洪水,海啸,台风,龙卷风,雷击和暴雪等。
首先来说一下地震,地震其实预防的最主要的方式就是通过现在的电视,手机等传播信息,因为现在通过科技的发展,人类已经可以通过科技手段监测到地震带几十秒之前来领遇到地震时候大家千万不要慌张,找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躲下来等待救援。
再来说一下滑坡,其实滑坡算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自然灾害,这种自然灾害多在山区,我们要尽量避免在下雨天,到斜坡掩体岩土体附近,尤其是下暴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洪水的话大家首先要注意看天气预报,其次天气不好的话尽量不要去河边玩耍。如果已经深陷洪水当中,一定要抱住漂浮的大型物体,比如大树等等。
一般来说,海啸都是由地震、海底火山喷发所引起来的,海啸发生的时候会形成一个巨大的波浪,然后对沿海的城市造成大面积的破坏。台风登陆的话我们也要注意,少出门尽量在家里避免出去被大风吹走。
龙卷风一般发生在海上,如果深陷龙卷风当中真的只能是自求多福了,雷击的话其实就是说下雨天的时候尽量少在大树下面或者金属物体下面,不要在下雨天打电话,尽量躲在家里面就可以避免雷击。
暴雪这种情况其实一般来说天气预报都可以预报到,就是大家在平常的时候可以多关注一下本地的天气,尤其是阴雨天、雨雪天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看一下天气再出门,这样就会减少自己遇到暴雪暴雨的几率。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于这种自然灾害的预测也越来越全面,这样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减少我们的损失。
遇到自然灾害时怎么应对一、地震逃生,把握黄金12秒
地震心理学上有一个“12秒自救机会”,即地震发生后,若能镇定自若地在12秒内迅速躲避到安全处,就能给自己提供最后一次自救机会。因此,如何迅速找到安全躲避的地方成为关键。如果发生地震时身处室内,寻找跨度小的地方十分重要,如衣柜墙脚旁、桌子下等。
如果当时在室外,则要跑向没有电线杆和大树的空旷地区,避开高大建筑物、高耸危险物、危险场所等。
二、遇上火灾,三步走科学逃生
一旦发生火灾,记住以下三步:
一要捂住口鼻。当你意识到出现火灾时,拿出可用的毛巾、口罩、衣服等,喷上足够的水,将口鼻捂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