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环境保护发展前景范文

时间:2023-07-31 16:42:26

序论:在您撰写环境保护发展前景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环境保护发展前景

第1篇

关键词:环境;绿化;发展

一、破坏环境,对水土的影响

环境恶化无路可退中国的环境问题并非始自今日。早在上世纪90年代,环境污染问题就已非常严重。如淮河流域。在上世纪90年代五类水质就占到了80%,整个淮河常年就如同一条巨大的污水沟。1995年,由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1875亿元。

据中科院测算,目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到GDP总值的15%,这意味着一边是9%的经济增长,一边是15%的损失率。环境问题,已不仅仅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已成为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水土流失是我国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最常见的地质灾害,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我国目前水土流失总的情况是:点上有治理,面上有扩大,治理赶不上破坏。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解放初期为17.4亿亩,到1980年约治理6亿亩。由于治理赶不上破坏,水土流失面积却扩大到22.5亿亩,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6,涉及近千个县。全国山地丘陵区有坡耕地约4亿亩,其中修梯田约1亿亩,而另外3亿亩坡地正遭受水土流失的危害。

二、环境破坏对空气的影响

(一)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影响,

如沙漠化、森林破坏、也会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例如,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就是由大气污染衍生出的环境效应。这 种由环境污染衍生的环境效应具有滞后性,往往在污染发生的当时不易被察觉或预料到,然而一旦发生就表示环境污染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当然,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例如城市的空气污染造成空气污浊,人们的发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环境质量恶化,饮用水源的质量普遍下降,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引起胎儿早产或畸形等等。严重的污染事件不仅带来健康问题,也造成社会问题。随着污染的加剧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由于污染引起 的人群纠纷和冲突逐年增加。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具有全球影响的方面有大气环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环境问题等。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全球化,环境污染也日益呈现国际化趋势,近年来出现的危险废物越境转移问题就是这方面的突出表现。

(二)环境污染对身体的影响

全国1/3的城市人口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有1/3的国土被酸雨侵蚀。经济发达的浙江省,酸雨覆盖率已达到100%。酸雨发生的频率,上海达11%,江苏大概为12%。华中地区以及部分南方城市,如宜宾、怀化、绍兴、遵义、宁波、温州等,酸雨频率超过了90%。 在中国,基本消除酸雨污染所允许的最大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200万~1400万吨。而2003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就达到2158.7万吨,比2002年增长12%,其中工业排放量增加了14.7%。按照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以及污染控制方式和力度,到2020年,全国仅火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硫就将达2100万吨以上,全部排放量将超过大气环境容量1倍以上,这对生态环境和民众健康将是一场严重灾难。

三、环境的保护

(一)坚定不移的健全环境保护的地方法律法规

为环境保护提供法律依据于支持,例如:对于防治工业生产排放的“三废”粉尘,放射性无助,烟尘污水和垃圾等,除了鼓励相关企业采用环境保护措施,对高耗能企业按章节能设施,还需要在符合市场规律的情况下适当提高破坏环境的“代价”,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规和一系列环境评价,考核,监管和处罚制度,用法律保护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真正把防污染和保护环境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

(二)培养公民的环保意识,加强有关环境保护法律的宣传

环境保护锁解决的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保护人类身心的健康,防止机体在环境的影响下变异和退化;二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或消除有害物质进入环境,以利于人类生命活动。3.22日是世界地球日,人们正尝试着各种方法让环保赢得大家的重视,当然孩子作为祖国的下一代,作为未来祖国的接班人,培养其良好的环保修养对于祖国长远的发展是举足轻重的。与法制宣传部门紧密结合,将环境保护有关法律法规纳入全社会的宣传教育体系,作为公民普及法律常识的重要内容,并纳入普法考试考核。二是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教育培训制度。

(三)加强施工中的管理,杜绝不顾环境的开发

明确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原则建立健全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制度,防止由大型水利工程、铁路、公路干线、大型港口码头、机场和大型工业项目等工程建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重大决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重大经济和技术政策的制定、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整治等重大决策事项,应进行环境影响的评价,环境质量要求不符合国家和地方标准的不得实。

第2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发展;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D91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国经济每年持续高速增长, 其中部分是以损害环境为代价的增长, 如果以绿色GDP 的概念来考核我国的经济增长, 那么我国的经济增长将大打折扣。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每年自然环境污染、自然灾害和水资源短缺造成的经济损失累计相当于我国国民经济每年新增GDP 的8%。中国经济面临着城市化加快、经济增长势头强劲并由重化工产业主导、就业压力巨大、资源供给短缺、环境污染总量增大等一系列挑战, 资源和环境两大瓶颈凸现出来。到2020 年, 只有实现以GDP 衡量的单位经济产出污染排放总量降低到2000 年的水平四分之一以下, 生态环境的产出效率提高到2000 年水平的四倍以上, 才能保证生态环境有所好转。这表明倡导循环经济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推进循环经济不单保证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对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也是一个重大进展。

一、循环经济的涵义

循环经济( Recycling Economy ) 是指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 重构经济系统, 使其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物质能量循环利用过程, 以产品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和废物高效回收为特征的生态经济发展形态。

二、循环经济的操作原则

1、循环经济遵循“减量化”原则( Reduce) , 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针对产业链的输入端---资源, 通过产品清洁生产而非末端技术治理, 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性开采与利用, 以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为经济活动的投入主体, 以期尽可能地减少进入生产、消费过程的物质流和能源流, 对废弃物的产生排放实行总量控制。制造商( 生产者) 通过减少产品原料投入和优化制造工艺来节约资源和减少排放; 消费群体( 消费者) 通过优先选购包装简易、循环耐用的产品, 以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从而提高资源物质循环的高效利用率和环境同化能力。

2、循环经济遵循“再利用” 原则( Reuse) , 以废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针对产业链的中间环节, 对消费群体( 消费者) 采取过程延续方法最大可能地增加产品使用方式和次数, 有效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 对制造商( 生产者) 采取产业群体间的精密分工和高效协作, 使产品---废弃物的转化周期加大, 以经济系统物质能量流的高效运转, 实现资源产品的使用效率最大化。

3、循环经济遵循“再循环”原则( Recycle) , 以污染排放最小化为目标。针对产业链的输出端---废弃物, 提升绿色工业技术水平, 通过对废弃物的多次回收再造, 实现废物多级资源化和资源的闭合式良性循环, 实现废弃物的最少排放。

三、发展与环保平衡视野下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

1、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

(1)宣传教育。要将循环经济知识和理念纳入各级各类教育内容,做到以教育影响学生、以学生影响家庭、以家庭影响社会,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把节约资源、回收利用废弃物等活动变成全体公民的自觉行为,逐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2)全员参与。全员参与循环经济,应该各司其职,政府以调控、引导、监督循环经济发展为主,辅以强力政策支持;企业根据政策安排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公众在消费习惯、生活方式上要融入循环经济理念,自觉参与构建循环型社会。

(3)试点推广。开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主体众多,处理的问题方方面面,且各类循环经济的实施即具有共性、又具有差异性。因此如何将试点阶段的经验转化为在全面展开阶段的必备常识,进而指导循环经济的实施显得尤为必要。要研究和推广企业、园区和区域循环经济的经验,探讨企业循环工业园区循环区域循环的协调与对接机制,创造多样的“人—自然—社会”三位复合系统内的经济循环形式。

(4)重点突破。选准循环经济的突破领域对区域循环经济乃至循环型社会的构建至关重要。在西部大开发进入新的阶段以来,可以充分利用我国大力开展以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之机,在高新技术产业、优势资源产业、装备制造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领域发展循环经济,提升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质量。

2、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支持

循环经济政策体系一般应包括三个层面: 基本政策、核心政策和基础政策。基本政策具有宏观性和指导性,核心政策直节针对具体产业而制定,基础政策是指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而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政策。由于各类政策的难易程度不一样,所有三类政策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不同的阶段各有侧重,当前重点可以在核心政策有所作为。

(1)环境保护政策。环境保护政策能够降低资源、能源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风险, 实现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多年来,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经济增长方式一直难以扭转,很大程度上在于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落实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环境保护政策方面,可以实施环境立法、环境计划与指导、环境监督等政策措施,制定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提高建设项目环保准入门槛、淘汰污染严重的工程和项目、提高污染严重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2)循环经济产业政策。通过实施循环经济产业政策,有利于向市场传递明确的信息,引导资源流向,扶持和促进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产业部门发展。完善的循环经济产业政策体系包括产业结构政策、产业技术政策和产业布局政策。循环经济产业结构政策主要在于促进资源的充分利用,对环境破坏比较大的产业进行规制, 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循环经济产业技术政策重点扶持循环经济发展所急需的重点技术、核心技术;循环经济产业布局政策则以生态平衡为标准,推动区域产业布局趋向合理。

(3)技术支持政策。充分利用我国高校、科研院所技术攻关实力较强的优势,完善“政府主导、企业主体、产学研联动”的技术研发体系。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循环经济短缺技术、关

键技术、先进适用技术的发展。我国目前正处于向工业化中期迈进的阶段,这一过程加速城市化和强劲的经济增长势必造成大量的污染,消耗大量的能源、原材料,因此,在整治城市污染源、工业污染源,高耗能企业的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废弃物产生与利用领域等方面,时间紧迫,需要政府立即重点扶持、及时引进和开发技术;在矿产资源开发、再生资源回收与利用等领域,采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支持策略,通过政策引导企业从事研究和开发。同时,加强国内外循环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积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

(4)经济支持政策。经济支持政策包括预算补助金支持、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在预算补助金支持方面,对节能技术开发、废弃物再利用技术开发、环保技术开发给予补助金制度;在财政补贴与支持方面,实施循环经济技术开发补贴;在税收方面,对再资源化设备的引进与投入采取特别折旧、固定资产税、公司所得税等优惠政策,并实施特别税等方式扶持循环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实施循环经济并非一朝一夕, 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方见成效。应加强循环经济的宣传, 加快相关立法并制订相应的鼓励政策和措施, 积极支持在不同层次开展循环经济的实施; 结合实际情况和要求, 用其理论来指导经济发展的实践, 并使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吉红云. 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权衡[J]. 中国乡镇企业. 2008(04)

[2] 李祝平,欧阳培. 发展循环经济 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J]. 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 2008(01)

[3] 李永奎. 生态现代化理论的本土化抉择[J]. 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2)

[4] 臧运波. 发展中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关系浅析——以河南省商丘市为例[J]. 广东化工. 2010(12)

第3篇

Abstract: 2l century, China will inevitably encounter the great challenges of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seriously restric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is paper talk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future development strategy b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关键词: 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法律保障;建设规划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sustainable development;legal protection;construction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7-0245-01

0引言

可持续发展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要受到外部性问题的影响和政府政策的支配,而且它们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往往互相制约、互相依赖。因此,如何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要研究和回答的重大课题。

1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1 环境保护“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过的自然因素的总体。环境保护是指为了避免环境污染而采取的措施,其目的是防止环境受到破坏和污染,使之更好地适合于人类劳动生活和自然界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它包括管理和治理两大部分,即合理利用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在产生环境污染后,做好综合治理。

1.2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相互适应,经济、社会、生态三者协调发展,经济增长速度快,经济发展质量好,市容环境景观美,生态环境状况佳,人民生活水平高,社会治安秩序优,抵御灾害能力强。发展直接关系着全国的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在我国可持续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3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它支撑着生命系统的延续,维系着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使人与自然达到高度的和谐。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紧密相联。可持续发展把环境保护作为衡量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的客观标准之一,因为现代的发展与现实越来越依靠环境与资源的支撑,人们在没有充分认识可持续发展之前,随着传统发展,环境与资源正在急剧的衰退,能为发展提供的支撑越来越有限了,越是高速发展,环境与资源显得越重要。环境保护可以保证可持续发展最终目的的实现,因为现代的发展早已不是仅仅满足于物质和精神消费,同时把为建设舒适、安全、清洁、优美的环境作为重要目标进行不懈努力。

2当前环境现状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环境问题是关系到人类生存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全局性问题。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但是,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当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大气污染呈发展趋势。水体有机污染加重,饮用水源水质大降。噪音影响范围扩大,影响程度加深。生态失衡问题加重,出现“热岛”、“荒漠”等问题。自然生态系统退化,进一步降低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环境承载力,加剧了资源环境供给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环境污染边缘化问题日益显现。因此,我们必须研究环境的演变规律,认识环境的结构与功能,维护环境的生产、恢复和补偿能力,使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超过环境的容许极限,以满足人类的生态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3加强环境保护,推进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涉及经济、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加强环境保护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

3.1 要制定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规划是“龙头”,环境保护必须有科学的规划,以保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有序进行和健康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既要立足现实,又要前瞻未来;既要强调环境保护,又要注重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既要明确战略思想,又要设计具体工程,尤其要确保规划的严格执行。

3.2 要建立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法律保障体系依法加强环境管理是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途径,只有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才能把环境保护工作纳入依法治理的轨道。

3.3 要加强综合管理和治理要把环境保护纳入建设和发展总体规划,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要建设环境保护与建设的综合管理和决策机制及相应的体制。要建立环境综合监督制度,确定环境的综合评价标准体系。要全面推行环境质量评价,包括污染源评价、污染监测、综合评价、预测研究、模拟实验、系统分析和治理规划等内容。

3.4 要改进工业生产技术的流程和管理要加强工业企业的技术更新和改造;加强污染的预防,推行清洁生产;积极发展物耗少、能耗少、排污少而效率高的高新技术工业;发展并扶持环保企业和环保技术的开发。

3.5 要有效利用财政、税收、金融等的作用停止对污染严重企业的贷款;对环保企业和污染少的高新技术产业在贷款、税收方面予以扶持;对污染企业要从原材料采购,产品销售中收取污染税;推广污染集中控制措施,使我国的环境保护走上社会化、市场化、企业化和专业化的道路。

3.6 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环境与发展矛盾的根本措施,是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环境为核心,努力实现产业生态化,治理污染产业化。

3.7 要加强环境保护教育,增强居民的绿色消费意识,调动全社会保护环境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创造缬琶馈⑶褰唷⒔】档幕肪,以促进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丽芳.试论我国环保现状与生态道德观[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

第4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09-0011-02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都将自己的工作重心放在了经济建设上面,因此短短几年间世界各国的经济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而在看到经济增长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楚的看到一味的破坏环境所带来的后果,山洪、泥石流、地震等等一系列的自然灾害让我们束手无策。因此,如何看待环境与经济的关系也就变得尤为重要,有人认为环境与经济相互矛盾,有人认为环境经济相互统一。本文着重探讨了环境与经济的关系,以及如何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之路

关键词:环境保护 经济发展 关系 双赢 方法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总体来说还是较为粗放的发展模式,能源利用率低,污染严重,经济的发展仍然是以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这种发展模式同时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良好的环境,可以为经济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可为经济系统提供更多的资源,也可容纳经济系统产生更多的废弃物,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了,经济实力增强,人们就可以拿出更多的剩余产品用于环境建设和环境治理,如建立自然保护区、对废弃物进行治理等。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良好环境条件的需求越来越强,人们就会主动的保护环境、改造环境,使环境质量不断提高。由此可见,只要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充分利用环境与经济相互促进的一面,是可以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二者协调发展的。

1以环保优先、科学发展理念为先导

必须坚持把环境承载能力作为确定发展速度、规划布局项目的首要前提,落实“增量一步到位,存量限期削减”要求,在资源开发中落实环境保护,在环境保护中促进经济发展。在具体工作中,必须着眼于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综合决策,努力从源头防治污染和生态破坏;着眼于实现增产减排、节能增效目标,坚持将环境容量作为开发和发展的大前提,把环境准入作为调节经济的硬手段,把环境管理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严厉措施。

2 以深化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根本

资源型欠发达地区“长”在丰富的矿产资源,“短”在产业结构偏重、资本技术缺、产品链条短、增长方式粗放。就吕梁而言,扬长补短的主要思路和措施是“开放引进,开发拉长,多元做大”。开放引进,就是以项目为载体,重点引进一批填补本地产业空白、支撑经济快速 发展的重大项目,从根本上优化产业产品结构,为节能减排奠定产业基础。开发拉长,就是立足资源优势抓开发,推进技术创新促开发,借助项目引进助开发,促进有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产业实现链条式、循环式发展,把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多元做大,就是引导和支持各类资本重点投向新兴产业,以投资的多元化推动产业结构的多元化、以产业高级化推动增长方式集约化,藉此彻底摆脱能耗高、污染重的畸重型产业结构的羁绊。

3以减少污染排放量为切入点

减少污染排放量,重点在存量,难点在减量。削减存量,最直接的手段是“以增长换取环境”,对排污量大的企业取缔关闭一批、停产整治一批、限期治理一批,以此来改善生态环境。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要把环境保护作为一个产业,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采用节能环保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带动产业整体素质提高,从根本上减少污染排放,优化经济发展方式。

4以严格落实环保法律法规和政策为保障

要健全和完善部门协同机制,增强环境执法和监管的协调性、整体性;健全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增强企业自觉守法的社会责任;健全和完善干部绩效评价机制,增强各级党委、政府贯彻环境保护国策的积极性、主动性。凡是新建、扩建、改建项目,必须严格做到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开工、同时投入使用;严格执行环境容量控制制度,以许可排污总量安排项目、配置产能;严格执行限期达标和强制淘汰制度,坚决淘汰那些高耗能、高排放、低效益的落后生产设施;严格执行环保“一票否决制”,把环保责任、环保任务落实到企业,落实到人员,形成一级对一级、层 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5 以唤起全民绿色意识、环保意识为基础

广大群众是良好生态环境的受益者,也应是环境保护的参与者。各级政府要全面开通环保信息渠道,进一步增强公众环保意识,鼓励和引导群众积极投身环保事业,使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要大力开辟环境违法案件的举报、诉讼通道,坚决查处和纠正执法司法过程中的违法违纪行为,在全社会形成一股人人关注环境保护、自觉监督环保执法、依法维护环境权益的强大合力。

总之,规律是事物发展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稳定的联系,体现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基本秩序,是千变万化的现象世界相对静止的内容,它具有客观、隐蔽、普遍、稳定、强制和适应等特性。规则是人为规定的,规范人类行为的伦理道德、规章制度、法律条例、标准规范等的总和。人类实践已反复证明,偏离规律的规则往往是事物发展的离心力。背离规律的规则常常是事物发展的阻力,只有顺应规律的规则才是发展的动力。环境经济政策同样适用于这一规则,同样适合这一结论:只有同时顺应环境规律,才能成为发展的动力,取得环境与经济双赢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钟水映,简新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239.

[2] 李克国,魏国印,张宝安.环境经济学.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3.46.

[3] 覃成林,管华.环境经济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87.

[4] 尼克• 汉利著,曹和平译.环境经济学教程.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5.383.

第5篇

关键词:发展 环保 决策探讨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1-289-01

一、环境优先,协调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为先导,牢固树立环境优先的发展理念,建立起以环境优化经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把生态环境建设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绿色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协调。

山西省右玉县是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区,生态环境良好。右玉县立足县情谋发展,确立了生态畜牧立县发展战略决策,在大力发展“山经济、沟经济、水经济、林经济和草经济”上做文章,在“绿”字上下功夫,着力培育具有竞争潜力的绿色产品。右玉作为山西省唯一的半农半牧县,积极引导农民退耕还林、种草养畜,到目前为止,右玉羊的饲养量达到了60万只,大牲畜饲养量达到5万头,奶牛饲养量达到了8000头,全县形成了苍头河沿岸生态风景区附近以奶牛为主,周边山区地带以肉羊为主的养殖格局,同时县里积极挂靠全国知名乳业―蒙牛公司,兴建养殖园区,建标准化奶站;依托玉羊公司、御善公司,建成华北重要的活畜皮张集散地,进一步带动全县生态畜牧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农村户户养畜、牛羊四季出栏、农民持续增收的喜人局面。右玉县被评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当之无愧,右玉是环境优先,协调发展的优秀典范。

二、环境优先,低碳发展

当前,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已经成为全球全人类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人类经济活动对环境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加深,合理地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就成为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关键,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环境优先理念贯穿到经济工作和宏观决策中,严格环境准入,正确处理资源环境、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在发展中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在生态环境保护中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进入良性循环轨道,实现发展与环保和谐双赢。

右玉县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原煤储量就达34亿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周边地区小煤窑遍地开花,而右玉人不为眼前利益所动。跨入新世纪,右玉以科学发展观为先导,确立了工业强县发展战略决策,丰富的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前来右玉落户,但进入右玉的投资企业都要有足够雄厚的实力,能够“搞循环,走高端”,用县长苏连根的话说就是:“引入外部投资,右玉人看的是环保措施是否到位,要让产业发展生态化,让工厂变成生态园”。立足资源优势,整合资源发展循环经济,着力打造“煤炭生产――洗选――燃煤和煤矸石发电――废弃物生产水泥和新型材料”的循环经济模式,经过煤矿兼并整合重组,原煤生产能力将达到1520万吨,原煤入洗能力将达到1600万吨。同时积极推进煤电联营,大力发展风力发电站集群,积极探索开发太阳能等新能源,进一步推动电力产业优化升级,到2015年全县电力工业总装机容量可达247.625万千瓦。促进了清洁能源基地和低碳经济建设步伐。进一步实现经济发展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谐型的发展目标。今年7月在北京召开的首届中国低碳旅游建设峰会上,右玉县被评为中国低碳旅游示范基地。

三、环境优先、创新发展

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形势日新月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探索社会经济发展新道路,努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拓宽保护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道路。

“十一五”以来,昔日和旅游毫不沾边的右玉县,立足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谋发展,确立了特色生态旅游活县发展战略决策,右玉县是“西口文化”的发祥地,一代雄关“杀虎口”和“走西口”的古道在此遗存,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雄关、古道、古堡、古关、古桥,构成了右玉独特的塞外风情和人文景观,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连续几年举办“生态健身旅游节”、全国汽车短道拉力赛等多项国家级体育赛事及文化论坛。陆续打造出杀虎口历史文化旅游区、“右玉精神”纪念馆等一批景区景点,逐步形成西口文化、古堡文化、边塞文化、生态、民俗相融合的旅游特色,丰富的旅游项目,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鲜明的文化内涵,去年为小小的右玉带来了68.2万人次的游客量。右玉昔日的不毛之地,而今先后获得国家4A级旅游景区,联合国最值得向世界推荐的旅游县等多项荣誉。

保护环境与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在右玉取得了和谐“共赢”的喜人成就,得益于与时俱进的科学决策。2009年全县财政总收入达到2.8亿元,可持续增长发展速度位居山西省第一。

由此可见,发展经济与保持环境“双赢”关键在于科学决策。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自然规律、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社会经济繁荣、人与自然和谐“共赢”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数据来源:国家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右玉精神”汇编

第6篇

关键词: 环境保护 经济发展 环保标准 外部性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类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甚至采取掠夺性开采模式。特别是科技革命以来,人类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人类的各种经济活动,实质是人类不断影响与改造环境的过程。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是大自然,也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人类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无疑要把人类利益作为第一目标,这就要求我们要把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结合起来。

一、保护环境的必要性

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能够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因此在经济活动中,我们要处理、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目前,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总量迅速增长,经济结构与经济质量水平也获得了极大提升,经济成就为世界所瞩目。但是这种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虽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留下了严重的环境后遗症,阻碍了经济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要求要“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切实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强重点领域环境风险防控、完善环境保护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施重大环保工程、完善政策措施”,这突显了经济建设与环境和谐的关系,而如何处理好发展与保护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我们经济建设的重要问题。

二、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时候,环境污染的程度较轻,但是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环境污染由低趋高,环境恶化程度随经济的增长而加剧;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也就是说,到达某个临界点或称“拐点”以后,随着人均收入的进一步增加,环境污染又由高趋低,其环境污染的程度逐渐减缓,环境质量逐渐得到改善,这种现象被称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由此可见,经济发展与环境并非是一对矛盾而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环境之于经济发展,恰如考试之于学生,没有学生喜欢考试,但考试确实能促使学生提高成绩。

Porter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提出著名的“波特假说”,他认为,适当的环境规制可以促使企业进行更多的创新活动,而这些创新将提高企业的生产力,从而抵消由环境保护带来的成本并且提升企业在市场上的盈利能力。

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归根结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环境会促进经济发展,自然环境是人类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自然禀赋的高低直接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质量;其次,环境也会制约经济发展,环境会受到经济活动的影响,粗犷掠夺式的经济发展必然给环境带来极大的危害,而人类自身也会受到自然环境的报复。

但是我们要如何正确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呢?问题的关键是要建立合适的环保标准。首先,环保标准的制定,会在短期内减弱企业的盈利,从而减少物质财富的积累、减缓经济发展,而技术的创新与运用是以经济发展为客观条件的,所以制定环保标准会延缓新技术的创新与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减慢了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环保标准的制定会减弱人类经济活动对环境的损害,减少了未来的治污成本,有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同时,根据“波特假说”,环保制度的建立可以促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从而提高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综上所述,环保标准的制定有利有弊,问题的核心是结合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来制定相应的环保标准,也就是说,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要建立不同的环保标准。

合适的环保标准会促进经济发展。比如,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引进国外汽车生产线时,出于成本考虑是没有尾气排放装置的,这也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家制定了尾气排放标准,这就客观推动了汽车行业生产线的更新换代,使我国的汽车工业保持着国际领先水平。现在我国已经从技术落后的汽车进口国转变为与国际环保标准接轨的汽车出口国。

但我们也要看到,新技术的创造与运用是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对于有些产业,由于短期内无法突破技术瓶颈,所以只能通过牺牲产值的方式来减缓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然而,企业并不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所以依靠环保标准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效果也是有限的。

三、建议与对策

环境与资源是有限的,用于治理污染的经济资源也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要转变传统观念,把环境也看作一种经济资源。污染环境就相当于开采了资源,我们需要评估环境资源的价值,这就要对环境进行正确的评估定价

目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在集中力量抓经济建设的同时,还要注意协调好环境问题,防止环境问题阻碍经济的持续发展,绝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环境税作为内部化的主要手段之一,可以逐步取代传统所得税作为主要财政来源。由于传统所得税是就业者的劳动收入和企业的经营收入,会抑止就业和投资。以环境税取代所得税既有利于环境质量的改善,也有利于促进就业和投资的增加。发达国家在环境税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去借鉴,发达国家征收的环境税主要包括二氧化硫税、水污染税、噪声税、固体废物税、垃圾税等,美国在70年代就开始征收SO2税,而我国也将于今年征收环境税,江西、湖南、湖北将成为试点。

加大在科学技术方面的科研力度。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要通过技术创新成果增加环保手段、提高环保效率、反馈自然环境,不断提升科学技术水平才是解决环保问题的根本方法。

健全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消除部分企业的侥幸心理,决不姑息。同时加强环保意识宣传,灌输环保理念,促使企业变被动为主动。

四、结论

环境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是一种公共物品,这就难以避免“搭便车”的问题。环境破坏者形成外部成本,具有负外部性;环境保护者形成外部收益,具有正外部性,这就造成了环境破坏者未得到惩罚,而环境保护者未得到补偿的局面,解决方法就是通过行政干预将外部性内部化。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我们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这样才能实现我国经济健康、持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正强,舒红.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理论与改革[J].2008(3).

[2]周国梅,唐志鹏.环境优化经济发展的机制与政策研究.经济政策[J].2008.108.

[3]王春,胡启南.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哲学思考.南昌大学学报[J].2009(3).

第7篇

关键词:小城镇 经济 环境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2(b)-0144-01

1 盘县城关镇经济发展现状

盘县城关镇现城区面积8.1 km2,人口7.3万,其古城部分始建于明洪武22年,作为盘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610年。境内有多处省级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美食文化远近闻名。但自1999年盘县党政机关搬迁红果新城后,整个老城区经济发展逐渐困难,社会管理的燃点、爆点不断增多。盘县老城区属于群山怀抱的谷地、发展空间狭小。县委县政府当时作了“建新城、保老城,两轮驱动、比翼齐飞”的公开承诺。然而多年来地处盘县几何中心的百年城关却因累计投入不到十亿元而逐渐衰退。城关镇群众的诉求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反映基础设施老化,影响城市功能发挥;二是反映公共服务滞后,影响城市生活质量。

在该情况下城关镇明确了长远发展的战略定位。首先,结合城关镇“非工非农、亦城亦乡”的实际,决定了服务业是主要出路,该想法已形成共识;其次,是启动古城修复与旧城改造,利用机关单位和当地企业闲置资金划拨用于古城修复与旧城改造,将来以置换、拍卖等方式盘活资源,撬动市场资本投入,为改造建设提供土地、资金支持;再次,请政府倾斜财力,支持城关镇实施好老城区三一溪河道景观建设和环城绿化带建设,将城关镇建设贵州西部的“文化服务区、旅游集散地”,打造“文运胜地、美食之乡、休闲之都、商汇之城”名片,树立经济转型发展的典型为整体的建设改造工程奠定基础;最后,加大基础设施的项目扶持。尽快投资建设红果至城关快速通道和城关环城公路改造工程,争取开工建设城关北郊狮子河水库,减缓用水紧张,增强生态效果。

2 盘县城关镇经济发展同环境间主要矛盾

2.1 水环境污染

在城镇建设过程中决定以服务业为主要出路的发展思想,过程中由于工业废水就近排放和居民生活污水的排放均会对当地水环境带来影响,虽然目前该类水排放量较小,但长此以往该类污废水不经处理则会给当地水环境带来较大危害,甚至会对河道景观水体带来影响。

2.2 大气环境危害

在启动古城恢复与旧城改造以及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均会带来大量的人力和机械,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并会带来大量扬尘、粉尘以及毒害气体等污染,该类污染尤其集中于交通较为便捷的区域,因而越来越多的大气污染物势必影响到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生产质量。

2.3 有机废物污染

当前该区域内有机废物主要包括生活垃圾、人畜禽类粪便以及工企业内所排放的有机废物等,该类废物的存在不仅对可利用资源的巨大浪费,同时也对环境带来严重污染,尤其是在服务业发展的过程中带来的“白色污染”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地的卫生状况及镇容镇貌。

2.4 生态环境影响

随着当地城镇化的推动,势必吸收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发展动力,同时也会相应占用大量农田作为场所,并会对当地原有自然景观等带来一定程度的破坏,因此随时间延长其必然对当地生态平衡带来很大负面影响,同时在现代农业种植过程中施加的越来越多的化肥农药,以及大棚薄膜和有机废物等也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质量带来极大危害并存在潜在威胁。

3 盘县城关镇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协调措施

3.1 科学认证,总体规划

在盘县城关镇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应将其总体规划和环境规划融为一体,即将经济—城镇—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和同步实施,在建设过程中务必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关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使人民得到包括环境质量在内的实惠,在制定着力发展产业时应经经济同环境相协调及“双赢”纳入开发、创新和经营战略中,当地人民则应树立同环境相协调的价值观和消费观以有力推动市场向经济和环境相融合的方向发展,同时应统筹安排各项建设工作,最终实现城镇建设中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携手共进,最终实现经济合理、环境优美的综合效果,为当地居民的生活、工作、社交等提供良好条件。

3.2 因地制宜

在城关镇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因地制宜,并时刻将环境保护配合到小城镇经济发展中,在制定各项发展规划时应充分结合自己的地理位置及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的制定主要产业及主导产品,但应保证同国家及当地政府长期经济发展规划相协调,并逐步向专业化靠近,最终营造出一个资源互补、优势互补、需求互补等一体化经济结构,最终将其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绿色家园。

3.3 加强环境保护中的经济手段

在当地经济发展过程中相应政府部门应严查环境违法违纪行为,并加大对该类现象的处罚力度,严格执行“污染者付费”的原则来执行排污收费制度,尤其应结合当地乡镇工业对环境的污染现状加强排污收费管理;应逐步完善环境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实行排污总量有价分配制度,以及排污许可证制度等,并在今后应将自然资源和环境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物品价格中能够反映出其所带来的环境代价,充分利用经济杠杆来激励加强污染的治理,最终实现城关镇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实现环境保护。

3.4 着力发展环保产业

在一个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环保投资总量、资金来源及使用方向以及环保产业的发展数量及规模对当地环境状况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在城关镇今后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应结合建立公共财政需求,在财政预算中设置足够的环境保护和建设经费,并且在财政允许的条件下逐步扩大污染防治费用规模;当地乡镇政府也应努力创建同市场经济机制相适应的投融资及运营管理机制,并通过完善的投资环境和经济政策引导、鼓励多元化资金投资环保产业,逐步实现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多元化、企业化和市场化。

4 结语

在当前国内重经济工作的阶段,生态环境治理及保护也应视为不可忽视的工作,尤其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经济与环境充分融合是建设可持续发展小城镇的必由之路,也只有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融为一体,方可实现以较低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来换取较高的经济发展,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