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生态环境问题现状范文

时间:2023-07-31 16:42:24

序论:在您撰写生态环境问题现状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生态环境问题现状

第1篇

关键词:小水电  开发  发展现状  生态环境保护

Abstract: China's small hydropower resources, the rapid development and has an important role for the promotion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mprove the energy structure. However, large-scale hydropower development has also caused a variety of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For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small hydropower development and its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this paper put out some discussions for the line and gives some suggestions.Key words: small hydro; development; development status;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TV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2-0020-02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以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消费方式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调整能源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我国能源生产与供应的必然要求。小水电是国际公认的可再生绿色能源,生态效益显著,大力开发小水电,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解决农村地区用电困难、改变山区落后面貌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通过国家实施的农村电气化建设、农网改造等工程,小水电以其开发成本低、建设周期短、就近供电、价格低廉等优点,受到了广大投资者的青睐,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与此同时,开发小水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小水电建设过程中,如何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问题,成为目前国内小水电开发的焦点。

1 我国小水电的发展现状

1.1我国小水电的资源分布特点

小水电的装机容量因各国国情而异,我国小水电是指单机容量为5万kW及以下的小型水电站。我国河流众多,小水电资源非常丰富,可开发量达1.2亿kW。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1 600多个县市区已建成小水电站45000座,装机容量5100多万kW,年发电量1600多亿kW・h,约占中国水电装机和年发电量的30%,在建规模达2000万kW,约占世界小水电开发量的40%以上[1]。

我国小水电资源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中西部边远地区、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这些地区大都是远离大电网的山区,人烟稀少,负荷比较分散,小水电资源是其农村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就地供电,是大电网的有力补充。从地理分布来看,小水电主要集中在长江上游和黄河中上游地区[2],尤其是长江以南地区,雨量充沛,水力资源丰富,是开发小水电的重点区域。目前,全国小水电已开发装机容量主要集中在广东等20个省市,尤其是广东、四川、福建、云南、湖南等省份。

1.2 我国小水电的开发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水电得到了蓬勃发展,由于小水电带来的明显经济效益,全国各地对开发小水电的积极性都较高。近年来,我国加快了小水电发展的步伐,每年新增装机容量200~300万kW,总装机容量占整个水电的30%以上,占全国电力工业比重6%-7%[3],居世界领先位置。

纵观我国小水电几十年的发展,解决了偏远地区农村用电紧张的问题,以电代柴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促进了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加快了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小水电的发展,提高了农村地区防洪抗旱的能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有着积极意义。与此同时,由于小水电是一种清洁能源,它的发展还促进了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据统计,我国小水电一年的发电量相当于0.34~0.44亿吨标准燃煤,与相同数量的火电相比,可减少排放1亿吨左右的二氧化碳[4]。

目前,我国小水电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政策体系和管理标准,但是小水电开发程度依然较低,开发不规范、投资与收益不相匹配、上网受限制、电价不合理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一直制约着我国小水电的发展。

2 我国小水电开发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虽然说小水电是清洁能源,但是建设过程中以及建成运行后仍会对当地自然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开发过程中如果违规建设、不采取环境保护措施,将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实践经验表明,我国小水电开发中存在的生态环保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河水锐减,河床干涸。在小水电设计阶段,一些开发单位忽略了科学的水资源开发规划,没有考虑流域总体规划问题。我国2/3的小水电站是引水式电站[5],若缺乏泄水建筑和调度方案,在枯水期时,上游的水源全部引到电站进行发电,很容易引起下游河段断流,造成河床干涸,影响下游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生产生活用水。

(2)部分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小水电的选址一般坐落在植被良好、林木茂盛的山区,在开发建设的施工阶段,修建公路、引水渠道、厂房等设施时,不可避免地要对山林进行开挖,加之施工废弃物的随意倾倒,使地表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引起山体滑坡和水土流失。

(3)影响水文环境,破坏生态多样性。小水电站的修建,一定程度的改变了河流的水量、水质、水温、泥沙等环境因子,尤其是拦河大坝,严重影响了水生生态系统,它阻隔了某些鱼类及水生生物的洄游通道,使其不能顺利进行繁殖,破坏了生物遗传多样性,对某些稀有鱼类和珍稀动植物将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3 对小水电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议

 对于小水电开发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增强环保意识,加强工程建设管理。在规划设计阶段,必须正确处理好小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充分论证建设水电站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针对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要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对于缺少环保措施的小水电项目,应不予审批。在项目施工阶段,要严格制度周密的施工方案,杜绝野蛮施工,防止出现无序开发和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2)建立完善的小水电开发生态环境管理制度,依法监督小水电站的建设与运营。必须根据国家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定相应的小水电环境管理制度,在项目的规划、建设与运营过程中进行严格的环境管理。小水电工程涉及的主要生态与环境管理制度是:环境预审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三同时” 制度是指建设项目的环境治理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管理制度[5]。

(3)制定并实施生态补偿机制,实现开发与治理相结合。小水电在运行过程中,对生态环境必然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应该制定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从小水电站的发电效益中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长期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对于开发小水电引起的移民问题,国家和地方政府也应该提供适当补贴,妥善做好移民的安置工作,使小水电的开发建设成为真正惠及山区人民群众的工程。

第2篇

关键词:乐业县;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现状;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S759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乐业县的林业生态环境已经在逐步地改善,但是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这需要乐业县的全体人民正视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并想办法去解决,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

1 乐业县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现状

乐业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云贵高原的东南麓,多中山地貌,山岭连绵,早期是百色地区的一个林业大县,森林的覆盖率高达89.5%,但是在60~80年代曾经遭遇毁林开荒,大量的植被被毁。自然恢复赶不上破坏的速度,森林覆盖率一度降到41.3%。随之而来的洪灾、旱灾、病虫害严重影响了森林植被的恢复。

90年代以后,乐业县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一度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改变了恶性状况。如封山育林、造林灭荒、赶玉米下山等,取得了一定成效。2000年以来,乐业县更是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的活动,努力培育森林资源。2000~2009年,全县累计造林17441.4hm2,森林覆盖率从1999年的67%提高到2009年的76.4%(见表1)。

森林的覆盖率提高了,但是单位面积的蓄积量不足。所以,不但要积极造林,更要科学护林。

2 乐业县林业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因

乐业县目前的生态环境状况很脆弱,主要是人们的环保意识薄弱,炼山造林毁灭植被,只重视造林,却轻于管理造成的。

2.1 靠山吃山,意识薄弱

乐业县是我国西南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比较落后的一个县区,百姓依然抱着“靠山吃山”的思想。目前,百姓的“燃能”来源依然是砍树伐薪,每年都要消耗大量的森林资源作为薪柴。村民只顾眼前的利益,环保意识薄弱,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根本意识不到环境恶化带来的后果,因此过度的砍伐造成水土流失非常严重。

2.2 炼山造林,毁灭植被

“退耕还林”的造林政策是好的,只是林农为了追求造林的经济利益,多采用“炼山式”造林,对立地植被造成毁灭性的破坏,极大的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健康。造林的同时也在变相的破坏灌木丛类的低矮植被,这是很多林农没有意识到的问题。

2.3 注重造林,轻于管理

面对荒山,人们急于追求造林的速度和数量,忽视了对林木的选择和管理,导致树种和林种趋于单一化,导致病虫害严重,不但经济效益降低,生态功能也在退化。因为管理不善,自然灾害对森林的影响也比较大。

有统计表明:1999~2009年,全县森林受到各种不同程度的灾害面积为3946.2hm2。其中,病虫害受灾面积为10.6hm2,占0.3%;火灾受灾面积为16.9hm2,占0.4%;气候灾害受灾面积为3918.7hm2,占99.3%。气候灾害是引起森林灾害的主要因素。

2.4 自然资源的价值没有得到认识

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在短期内效果不够明显。所以人们对自己的乱砍乱伐行为的后果认识不足,对森林的生态效益认识不够。

3 乐业县林业生态环境问题解决

3.1 加强宣传,健全森林法制

乐业县相关部门要对林区百姓加强宣传教育,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和法律意识。教育百姓要有长远的眼光,认识到森林生态效益的重要性。对毁林开荒、滥砍滥伐、乱占绿地者,要严格按照《森林法》、《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等林业政策法规执行。

对于《森林法》也要不断健全,对于新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制定出相应措施。对于热点、难点的纠纷要做好调解,尤其是要加强对森林火灾肇事者的惩罚力度。严防火种上山入林,杜绝人为因素造成火灾;进一步完善森林防火的指挥体系和扑救预案,以应对自然火灾的发生。

3.2 退耕还林,加快生态林的建设

与1999年相比,2009年全县各类土地面积归纳为八增五减。由表2可以看出八增是林地面积、有林地面积、乔木林面积、竹林、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宜林地面积增加;五减是区划总面积、灌木林地、无立木林地、被占用林地、辅助生产林地面积减少(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乐业县林地新增面积为19986.6hm2,净增率13.8%。林地面积增加的主要原因为:2001年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使林地增加;一些石漠化裸岩地等封育造林,逐渐转变为林地。

3.3 混交营林,防治病虫害发生

混交造林比纯种林抵抗病虫害的能力强。混交营林植被种类多,可以为鸟类和有益的生物创造有利的生存环境,有效阻止了病虫害的蔓延。乐业县的混交林有杉木和马尾松,毛竹和桉树等,一般选择针叶林和阔叶林混交。混交林能够充分利用光照、水分和养分,生长迅速,有实践证明混交林的生长速度比纯种林要快20%~45%。混交林还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节省造林的时间。有利于提高单位面积的森林蓄积量,提高生态效益。

3.4 发展沼气,改变农村燃能方式

目前,乐业县百姓燃能的主要来源是烧柴、农作物的秸秆和一些干草,或者是上山砍伐林木。每年都会因为“伐木为薪”而毁坏大量的林木。因此,改变燃能方式也是“护林”的一大举措。

如大力发展沼气池,应是比较实用的节能方式。农村里用来发酵沼气的原料比较多,像人畜的粪便、农作物的秸秆、污水等各种有机物,密闭在沼气池内发酵,就可以产生沼气用来燃烧。沼气用途很广,除了用来烧水做饭,还可以供暖、照明和气焊等。只要沼气池建造合理,沼气的利用率很高。经过发酵的沼气废渣还是营养丰富的肥料和饲料,可以重复使用,属于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完全可以代替薪柴和秸秆作为燃能利用。

3.5 开源节流,调整采伐的结构

森林资源的管理要实行领导责任制,把林业经营列入干部政绩考核中。调整森林采伐的结构,严格实行限额采伐,凭证采伐,促进森林的生长量与消耗量向合理的方向发展。努力经营好现有森林,大力发展工程造林,以便扩大森林面积。

3.6 全民造林,营造生态公益林

植树造林是我们的基本国策,森林的生态效益人人享受,那么人人都有责任为我们的绿色家园出一份力。乐业县的全体人民,如果能够每人每年一棵树,统一规划,人人造林,那么乐业县的生态环境将会得到很大的改善,为子孙后代留下的将是一座“天然氧吧”。

4 结语

生态环境的保护关键是人们的意识问题,如果大家都能时刻想着环保,自觉做到环保,那么生态环境的改善就是很容易的事。当然,这一思想觉悟的提升还需行政手段来推行,法制手段作保障。等人们的自觉维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形成了,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就不再是奢望。

参考文献

[1] 黄有念.试论乐业县生态环境评价及保护对策[J].大众科技,2009(09):(223).

[2] 李桂珍.简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及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1(14).

[3] 汤家礼.呼唤绿色技术革命[J].海洋世界,2011(08).

第3篇

关键词:生态经济区;资源环境审计;现状和问题

资源环境审计是审计组织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对被审计单位资源环境会计披露的信息进行真实性、合法性的验证,是披露其资源环境状况及环境经济责任鉴证的特殊审计,是环境科学与审计实务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门审计工作实际应用学科。资源环境审计对资源环境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处理好发展,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我国目前同时也是世界的最主要的目的,资源环境审计也就成了国家审计机关的重要职责。国务院在2009年12月12日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因此资源环境审计也得到重视。资源环境审计就是监督被审计单位在经济活动中严格执行资源环境法律法规,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我国资源环境审计起步较晚,发展又相对比较缓慢,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资源环境审计中出现了或多或少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了解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资源环境审计运用现状和问题,以便我们找出对策,解决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资源环境审计现在出现但又不能解决的问题。现在我们就来分析了解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资源环境审计的现状和问题。

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资源环境审计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的环境审计才刚刚起步,环境审计目前处于探索阶段。鄱阳湖经济区又是在2009年12月才被国家上升为国家战略,在这两年多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资源环境审计发展缓慢,出现了一些问题,现状不容乐观。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资源环境审计的现状有以下几方面:在审计对象上,以环境保护资金为主;在审计类型上,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在审计内容上,目前我国政府环境审计主要包括对环境保护资金筹集、使用和管理的审计,对环境保护投资项目的审计,对环境保护制度的合理、有效性的审计等内容。我国的环境法规还不够完善,环境审计的规范几乎是一片空白;审计人员的素质还不能完全满足环境审计的需要。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资源环境审计的问题

第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资源环境审计缺乏资源环境审计的标准体系。由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时间不长,就目前为止,国家没有制订一套完善的有关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资源环境的发展的审计体系。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资源环境审计只能根据以往的环境审计进行,而以往的环境审计并不是完善的,缺乏环境审计指南,使得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资源审计风险增大。又因为地区和资源环境表现方式不同,审计方式也应不同,环境审计的成本也提高了。另一方面,在环境审计中,审计人员要对环境成本和效益进行分析,面对复杂的、专业的环境问题,没有环境审计指南也无法进行科学的计量,最终难以形成令人信服的审计结论。没有一套完善的审计标准体系,造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资源环境审计不能很好进行。

第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资源环境审计的法律依据不足。环境审计的法律依据主要涉及两方面:一是以《审计法》为主体的审计法规体系,二是以《环境保护法》为主体的环境保护法规体系缺乏环境审计指南。由于审计法所依存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审计法的制订又是依据过去的政治环境。有些方面可能存在缺陷,如双重领导的审计体制导致审计独立性名不符实,审计机关的执法主体资格经常受到质疑,审计法与其他法律之间存在诸多冲突,以及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所出现的新的审计空白,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资源环境审计根据审计法进行审计,又可能出现一些从未遇到过的问题,这些都会导致环境资源审计出现问题。而以环境保护法为主体的法律法规在鄱阳湖经济区从未建立,所以审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依据不足。从这些法规的内容来看,我国没有直接将审计与环境保护或环境保护资金联系起来,更没有明确政府审计机关在环境保护监督、检查方面的职能、作用和主要工作内容。在现有的法律体系下,政府审计机关如开展环境审计或环境绩效审计,往往会受到审计延伸范围的制约,难以取得直接的、关键的审计证据。

第三,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资源环境审计中,资源环境审计人员的素质不高,专业审计人士少,不能满足环境审计的要求。资源环境审计需要审计人员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环境审计是环境管理学和审计学的交叉领域,需要审计人员在拥有很好的环境管理知识的同时又要了解审计学。不仅需要审计人员懂得财务审计技术和方法,还需要审计人员具备环境政策法规、环境经济学、环境管理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由于我国开展环境审计的时间不长,审计人员大部分来自会计、审计等专业,对环境管理学了解不多,在同时了解环境管理学和涉及财务的专业人士很少。虽然可以聘请相关专家参与审计工作,但由于受到审计取证的规范性与外聘人员独立性的限制,他们的意见只能作为佐证和参考,无法作为直接的审计证据,且单纯地采用他们的意见往往会加大政府审计的风险。所以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资源环境的审计过程中,并没有特别的专业资源环境审计人员,会造成审计的不准确,同时审计人员的审计结果可能存在疑虑,所以资源环境审计人员的素质是鄱阳湖环境审计的又一重要的问题。

第四,鄱阳湖资源环境审计主体单一,没有审计主体的多元化。我国环境审计还是典型的政府主导型,审计主体主要是国家审计机关,审计机构作为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起着重要作用,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资源环境审计中,起主体作用的仍然是国家审计机关,社会审计组织和内部审计部门的参与程度较低,甚至可以说没有起作用。可是我们从别国环境审计的开展看,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对推动环境审计的整体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不单单像我国一样由国家资源环境审计起重要作用。社会审计组织由于其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独立性,不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可以大大提高环境审计报告的可信度,增强环境审计信息的有用性,加之其社会审计面的宽广性,对整体推进环境审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内部环境审计也有自身的优势,可以了解内部的资源环境形式,可以进行真正的资源环境审计,能促进企业按环保要求进行生产,帮助企业很好利用环境资源,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社会审计组织和内部审计部门对审计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提高他们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资源环境审计的参与程度。所以,如何更有效地鼓励和扶持社会审计组织和内部审计部门参与环境审计是目前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资源环境审计出现的一个问题重要,使得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资源环境审计主体不是单一,而是多元化。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资源环境审计可能出现缺乏资源环境审计的标准体系,资源环境审计的法律依据不足,资环环境审计人员的素质不高,专业审计人士少等方面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在现阶段又不能解决,且资源环境审计现状不容乐观。不过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鄱阳湖资源环境审计一定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在充分了解鄱阳湖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要式的情况下,会找到针对缺乏资源环境审计的标准体系,资源环境审计的法律依据不足等方面的对策。因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时间不长,如果时间久了,审计人员的素质提高了,政府在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实际来完善审计与资源环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资源环境在审计中能够找到更好的审计方法与审计对策,能够解决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资源环境审计现在不能解决的问题。使得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能够在经济与资源环境方面更好地发展,真正做到“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闫天池,张庆龙.资源环境审计:问题与对策[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1).

2.吴文嘉.加强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审计的思考[J].改革与开放,2008(7).

3.苏荣.全力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把国家战略的宏伟目标变为美好的现实――在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鄱阳湖学刊,2010(1).

第4篇

关键词:喀什地区;生态环境现状;问题;对策

Abstract: Kashi is located in the edge of the Taklimakan Desert, the unique eco-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the lack of an effective and unified management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construction,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re fairly severe. This article points out the Kashi existing ecological problems and propose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f promote Kashi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Keywords: Kashi; ecological state of the environment;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X17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喀什地区处于我国中纬度大陆腹地、西北内陆干旱区,三面环山,北有天山南脉横卧,西有帕米尔高原耸立,南部是绵亘东西的喀喇昆仑山,东部为一望无垠的全国最大的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并且远离海洋。由于地理位置独特,喀什气候呈现干旱、降水量少(年降水量200mm以下)、蒸发量大、气候干燥(干燥度>4.0)等特点。随着国家在喀什成立经济特区政策的确立,各兄弟省市援喀力度的加大,极大的促进了喀什的开发与建设。但在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中如何有效地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使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急需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

1喀什地区生态环境现状

1.1土地资源现状

喀什土地总面积1394.79万公顷,现有耕地57.5万公顷,后备耕地资源58.81万公顷,年均开发约2万公顷。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一般在1%以下。长期以来,以农业为主,但多是粗放种植。近几年随着棉花价格的高涨,土地开荒面积逐年增加,很多开荒土地因水资源缺少又弃荒,造成边开发边弃耕现象时有发生,使一些地方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1.2草地资源现状

喀什草地总面积161万公顷,可利用草场 11.48万公顷,其中改良草场2.96万公顷,围栏草场1.38万公顷。草地总体结构不良,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土壤肥力差,生物生长极为不易;植物稀疏,种类少;生物量低,食物链简单,植被呈现荒漠.荒漠草原景观,草原生态系统脆弱而不稳定,自我调节能力差,极易遭受破坏。

1.3林地资源现状

全区现有林地面积35.53万公顷,其中天然林 22.9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 2.75%。植被总的面貌是低矮而稀疏,且分布极不均匀。

1.4水资源现状

根据喀什水文资料,喀什地区水资源总量逐年呈下降趋势。喀什地区的河流都是季节性河流,流程短,水量小,主要靠冰雪融水补给。随着雪线上升,河水流量逐年递减。喀什地区的帕米尔山、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冰川分布很广。全区有叶尔羌河流域和喀什噶尔河流域,大小河流共有10条,其中较大河流有叶尔羌、提孜那甫、克孜、盖孜、库山等5条。全区河水年径流量11445.7亿立方米,还有地下回归水10亿立方米,河流的来水特点是枯、洪期差异较大。6~9月洪水期的径流量为年径流量的60%~80%,此时水位涨落急剧,昼夜变化明显。喀什地下水的储量约在50~60亿立方米(包括上层滞水)。

2喀什地区生态环境主要存在的问题

2.1喀什地区土地总面积16.2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57% 、沙漠戈壁占23%,平原绿洲面积仅占20% 。由于受地理,自然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自然环境恶劣,干旱少雨,沙漠.戈壁广布,植被稀疏,风沙灾害频繁。自然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和人为干扰后的抗逆性和承受能力相对小,大多数县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能力受到外界干扰后修复能力差,生态环境的敏感性和不稳定性较突出 。

喀什地区虽然坚持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并举。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的原则,开展了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农田建设和防沙治沙工作,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近年来,受世界气候变化影响,加之盲目开荒、生态用水不足等因素,导致河流下游绿色屏障胡杨林大面积减少,土地盐渍化加剧、沙化草场退化日趋严重,生态形势十分严峻,制约了我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发展不是免费的午餐,它是有代价的。

2.2矿产资源未综合开发,浪费严重。

2.3缺乏有效管理手段,环保部门无法有效履行生态环境建设的统一监督管理职能。

2.4 机构设置不健全,缺乏具有专业知识的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工作人员。

2.5 生态监测能力急待加强,以适应西部大开发的需要。

2.6 资金投入不足制约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正常开展。

3.搞好喀什地区生态环境的几点建议

3.1转变发展方式,建立长效机制是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良好的唯一途径。事实证明,经济发展可以通过不牺牲环境和未来的方式来实现。喀什地区应坚持生态立区。以规划为龙头,产业为支撑,改革为动力,紧紧围绕污染减排,低碳发展,环境责任三条主线,实现绿色增长。

一个地区发展,有其资源承载,环境容量,气候变化等生态制约,在这些约束下的经济增长才是科学的增长。喀什地区生态脆弱,在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中,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如果环境污染了还可以治理,生态系统一旦破坏,就很难恢复。在现实中,污染问题容易受到关注,而生态问题往往易被忽视,因为环境污染造成的后果往往是直观的.直接的,而生态问题具有滞后性,不易被察觉。例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等都是在大气遭受污染多年后才逐渐显示出来的。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环境污染一般可以治理,而生态一旦被破坏,恢复起来就很难,将会引起多米诺骨牌似的连锁反应。生态系统想要回到和原来的状态,往往需要很长时间,并且整个过程是不可逆的。生态问题影响范围很广,一个地方的生态失去平衡,别的地方也会尝到苦果。即使是在工业化,信息化高度发达的当代,生态问题依然是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喀什地处风沙前沿,必须保护绿洲植被,禁止滥坎乱伐天然林草,坚决反对因任何理由破坏生态环境,开展各种植树造林活动,营造农田防护林,防风固沙林,合理配置宝贵的水资源。

第5篇

关键词:生态环境;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01-0080-02

收稿日期:2012-01-05

作者简介:唐艳红(1984-),女,江西南昌人,助理工程师,硕士研究生,从事土壤环境研究;赖发英(1966-),女,江西吉安人,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从事环境污染治理研究。

一、丰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现状

1.实施“四大一小”工程有力保护城市生态环境

我市实施绿化工程建设,道路林荫化、庭院园林化、厂区花园化,城区每年在道路、公园、景区、单位、庭院、住宅小区绿化植树50万株以上,创建城市绿化生态环境;实施净化工程建设完成老城区污水处理厂建设、老城区垃圾填埋场建设;完成老黄家批发市场、新人民医院、滨江路等6座城市生活垃圾压缩中转站建设。

2.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态环境保护

丰城素有“江南废旧物资集散地”之称,早在20世纪80年代,全市就有数千农户以回收废旧物资销往江浙一带为生。为把加工增值这个产业链中最“肥”的业务留住,从2002年起,丰城就开始着手对废旧物资再利用产业进行规划整合,一方面建立废旧物资专业市场,增强辐射力;另一方面以市场形成的资源集聚效应,通过招商引资、启动民资,发展符合国家政策和环保要求的废旧物资再利用产业。从一堆堆垃圾破烂中,人们“拣”出了羽绒、塑料、再生金属三大产业,垒起了一座座金山银山[1]。丰城市先后规划建设了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基地、丰矿循环经济区、食品工业园区、河洲废旧塑料回收加工区、拖船羽绒加工区、精品陶瓷产业基地6个循环经济小区,目前,循环经济产业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

3.新农村建设推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丰城市作为一个农业大市,三农工作一直是我市的重中之重。我市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全市农村工作全局的高度来进行谋篇布局,新农村建设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紧扣“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生”二十字方针,经历抓试点、看示范村、促重点村建设三个阶段,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全市40%的行政村建造了垃圾池,改建了厕所,60%的村庄拉通了水泥(油)公路[2]。过去垃圾乱扔、摊点乱摆、住房乱建等脏、乱、差现象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新农村的建设推动了我市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4.大力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为生态县市的创建做好充分的准备

从2008年省环保厅关于开展创建生态县市活动开始,我市就根据自身条件核定创建生态县市。全市乡镇、村都开始着手创建生态乡镇和生态村工作。到2011年底我市已有铁路、荷湖、尚庄、秀市、洛市、袁渡、蕉坑、董家、梅林、隍城10个乡镇获得省级生态乡镇称号;有秀市汪家村、洛市小溪村、董家孙家村、铁路红星村、淘沙苟荔村、桥东栗花村、张巷的白马村、筱塘厚板塘村、荷湖希望村9个村获得省级生态村称号;丰城市工业园获评省级生态工业园;而且现在铁路镇、尚庄已经申报了国家级生态乡镇;秀市汪家村申报了国家级生态村。正是由于这些生态乡镇、生态村、生态工业园的建设为我市创建生态县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丰城市生态市建设规划》在2011年12月通过了省环境保护厅专家评审。我市已着手开始生态县市建设工作。

5.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成效,大大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

2008年至2011年,我市申报争取了国家级和省级项目资金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袁渡的青围村、铁路的红星村、荷湖的杜家村、袁渡的岩上村、白土的大塘村通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生态环境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二、丰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1.资源开采为生态建设带来了巨大压力

丰城市地处江西省中部,鄱阳湖南端,是全国重点产煤市(县)和商品粮基地,素有“煤海粮仓金丰城”之美誉。辖区内蕴藏着丰富的煤、钨、石灰石、砂卵石等矿产资源,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近几年来,丰城市以煤炭生产为龙头的矿业生产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辖区内现有矿山企业141个,其中煤矿67个,钨矿2个,非煤矿山72个,为丰城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3]。但是,因为管理机构和体制改革滞后,地方性配套的政策法规尚未健全,矿产开发过程中出现的违法行为往往得不到及时制止和纠正,一些非法矿点“死灰复燃”的现象仍有发生。由于受自然条件、气候、资源开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丰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任务仍很艰巨。

2.畜牧养殖、化肥施用等给农村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

丰城市1988年撤县设市,到目前已经发展成5个街道办事处、20个建制镇、7个乡,共计467个村委会、55个居委会、30个社区居委会,人口众多,农村畜牧养殖、化肥的不合理施用给我市水库环境、河流和土壤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

3.工业的快速发展为生态环境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丰城市近几年经济快速发展,并进入了全国经济百强县市,在工业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工业的快速发展为经济注入了新鲜血液,但同时工业的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也不容忽视,丰城电厂的大气污染,矿产开发引起的水污染、水土破坏等环境问题越来越多。

三、丰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议与对策

1.完善政策措施,实现生态环境建设制度化

丰城市已经制定了《丰城生态市建设规划》,应根据规划出台退耕还林、封山禁牧、流域治理、环境保护等方面具体的实施办法,争取落实中央和省有关扶持政策,全面加强生态环境制度建设,用政策措施规范生态环境建设,用政策措施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用政策措施引领生态环境的进一步发展。

2.加大资金投入,实现生态环境建设投入多元化

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的公益事业,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仅靠政府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走多元化投入的路子。应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项目投资,尽最大可能地将我市的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列入上级项目盘子;制定优惠政策,广泛吸纳民间资本和域外投资参与生态环境建设;调整和转变收费资金使用方向,将本区域内相关的林业、水利、环保等规费收入真正用到生态建设当中去;各级政府每年也应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生态建设中的一些技术推广、示范试验、后续管理等工作。

3.依靠科技创新,实现生态环境建设科学化

生态环境建设是系统化的复杂工程,涉及林业、水保、工业、农业等各个领域,必须尊重科学、依靠科技,实现治理环境科学化,才能实现标本兼治,全面恢复生态功能。在造林绿化上,要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以林种、树种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低产林改造为突破口,全面提高造林质量,积极推广应用造林新技术,提高造林成活率;在森林资源管护上,加大封山禁牧力度,认真搞好中幼林抚育,严格执行林地征占使用和林木采伐限额制度,保持森林资源的连续性,提高林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上,将山、水、林、田、路结合起来,捆绑项目,综合治理,努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在农村能源建设上,突出节能、环保、利民,注重推广民用沼气、生物燃气炉等农村新能源技术;在资源开发的环境管理上,既要抓好当前,又要着眼长远,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建设总体水平。

4.强化监督检查,实现生态环境建设责任化

健全完善各级生态环境建设监督检查机构,落实经费人员,落实办公场地,落实工作责任。全面推行生态环境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地方经济工作考核范畴,严格奖罚,推动落实。加强对生态建设重点工程的监督,对新建和扩建的企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严重污染破坏环境的企业项目坚决不批,对限期治理仍未达标的老企业坚决关停,严格监控各类污染企业的生产活动。建立完善的生态环境建设联建共管机制,整合力量,形成合力,加强监管,巩固建设成果。

参考文献

[1] 郭海, 陈佳丽.循环经济引领丰城率先崛起[EB/OL].

finance.省略/g/20080623/01485009873.shtml.

[2] 丰城:以“六大工程”为载体推进新农村建设.丰城市新农村

建设办公室[EB/OL].jxagriec.省略/b_include/xncdetail.

asp?fileclass=Q&id=124.

第6篇

(河南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摘要:为了适应循环经济的要求,对于环境方面我国应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让它作为一种绿色旅游消费,从而达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的目的在于分析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目前的生态旅游遭到了严重破坏,阐述生态旅游发展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循环经济;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22-0238-01

生态旅游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特别顾问谢贝罗斯·拉斯科瑞于1983年首次提出[1]。生态旅游有两个要点,一个是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景物;一个是生态旅游的对象不应该遭受到破坏。由于对生态旅游的模糊化,生态旅游的实践并没有真正的体现它的内涵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生态旅游的实践中出现了很多与它的基本内涵背道而驰的现象,严重缺乏管理和规划,因此许多的旅游景区存在着严重的生态问题。

一、循环经济理论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它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倡导在物质不

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建立“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模型,从而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2]。循环经济的建立依赖于“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这三个行为原则。

循环经济能够把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三者有效的结合起来,是一种“三赢”性经济,注重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相互结合。使资源获得了可持续的利用,并有效的解决了环境问题;它能使社会生产从物质增长到服务增长发生一个由数量型到质量型的转变,来促使经济发展;它能使生产链拉长,增加就业机会,从而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二、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生态旅游是现代文明标志之一的旅游产业,它有着一百多年的历史,目前已经是世界最大的产业。由于我国的生态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因此大多还停留在初期发展阶段。总的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旅游资源缺乏规划,盲目开发

纵观我国许多新开发的生态旅游地,我们存在问题有很多。其中没有规划与规划和建设不合理的问题尤为突出,成为生态旅游资源遭受破坏的首要因素。有不少的开发商、管理者,他们将景区的“精品化”建设误解为多盖建筑物,其结果造成了很多景区的“城市化”。

2.风景区生态环境的日益退化

一些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它们希望通过旅游业的收入来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它们缺乏管理和经营人才,在对旅游资源认识不足的情况之下,采取掠夺式开发的手段,来追求明显的短期效益,使得景区的管理显得十分粗放。这种发展模式严重的毁坏了旅游资源的不可再生性,造成了旅游质量严重下降,景观严重衰退的结果,使得真正的生态旅游难以开展。

3.监督机制不健全,缺乏科学的管理

生态旅游景区的多头管理现象严重影响了其科学的管理。例如:水利风景区归水利部门管理、森林公园景区归林业部门管理、生态观光农业园区归农业部门管理等。统一的行业标准和管理体制,会降低旅游开发难度。然而在多头管理之下,各部门会相互推卸责任,因而利益冲突等问题频繁出现,冲突多于积极合作,自然环境必然会成为它们的牺牲品,风景区也不能真正做到有效管理。

三、推动生态旅游快速发展的政策建议

1.进行旅游区空间规划

怎样从整体上来保护生物和濒危物种的多样性,不仅仅要合理的设计好自然保护区,还要考虑到不同的栖息地之间物种的交换与迁移,考虑到它们与周围区域的生态联系。要求若干的功能相同的保护区的保护从散点状走向网络状,从孤岛式开发转向开放式经营,协调景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4]。

2.加强领导,建立管理体系

加强和完善市政府、市委对生态工作的重视。将生态旅游业列入全市经济的发展计划,来保证生态旅游业的积极健康发展。将生态旅游作为主导性旅游宣传,搞好政府基础性和引导性的投资。加强林业部门和旅游部门对生态旅游发展的综合协调、督促检查、指导服务、审查把关等职能。

3.科学开发,促进可持续发展

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开发、有效保护、永续利用”为基本原则,处理好有效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促进生态发展,从而促进我国生态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达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的相互统一。强化人们对生态的保护意识,克服建设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倡导绿色生态旅游、文明生态旅游,改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

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生态旅游的开发与经营应充分调动公民、个人机构和政府机构的积极性,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满足当地居民对就业、生活等方面的需要,提高当地人们的生活质量,防止因为贫困而造成的对生态资源的破坏和掠夺。

参考文献:

[1] 卢云亭.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J].经济地理,1996(1):20-25.

[2] 冯久田,尹建中,初丽霞.循环经济理论及其在中国实践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2):2.

[3] 杨桂华.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四维目标模式探析[J].人文地理,2005(5):36-38.

第7篇

摘要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引起各方面的关注。总结了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环境污染现状,分析了其潜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植被问题和渔业问题,并提出实施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议。

关键词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环境;污染现状;潜在问题;建议

水位的涨落带又称消落带,是由于水库季节性水位涨落而使周边被淹没的土地周期性地出露于水面的一段特殊区域。它是水生生态系统与陆生生态系统的过渡地段,是一类特殊的湿地生态系统[1]。在人工调控下,三峡水库的水位涨落速度、幅度和频率与天然河道明显不同,增加了消落带的不稳定性,而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工业污染、生活污水对库区消落带的影响逐渐加大。加强消落带区域的生态保护是三峡工程发挥其作用的前提与基础,也是库区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1污染现状

1.1 工业污染

三峡库区消落带最重要的污染是铅、镉污染[2],其主要来自工业废水、废渣。铅能使土壤肥效退化、土质降低,从而让农作物不能有效顺利地生长。此外,被农作物吸收后,这些有害元素将会通过生态平衡中的食物链传送到人体内。wWw.133229.cOM镉在环境中具有稳定、积累和不易消除的特点,通过食物链富集使人体产生慢性中毒。镉污染可能最终引发“痛痛病”。

有研究报道,通过多种方法评价三峡库区消落带的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状况,结果表明主要污染因子为镉,生态风险影响因子的顺序为镉>锌>铅>铜>铬,潜在生态风险因子的顺序为镉>铅>铜>锌>铬,消落带地段大部分断面存在中等潜在生态风险[3,4]。

1.2生活污水污染

由于三峡库区消落带附近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生活中洗菜、洗衣服、冲洗厕所等产生的污水排放量逐渐加大,造成生活用水对消落带水环境的污染逐渐加大。为了库区消落带区域的经济快速发展,必须加快库区消落带地区生活污水处理的基础设施建设,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5]。

1.3库水的影响

消落带的形成是由于库水的季节性水位涨落,这样就会使消落带地区的土壤受到很多负面的影响,主要是库水的污染物通过一系列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不断地在土壤中富集,进而对土壤的生理性能产生影响。土壤被淹没时,土壤中的养分、污染物就会被溶解和吸附在水体中,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被淹没的土壤中的污染物的释放量在第1天达到最大值,大约占10d内释放总量的80%~90%,随着时间的增长,释放量就越来越少。水中的有机物质及部分固体颗粒经过物理或化学变化之后到土壤中,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补充土壤的有机物质,进而改良土性。污水中也有氮、磷等有机元素,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可以增加土壤中养分的含量,保持肥力。但这种情况下也有不利的一面,就是当污染物在土壤中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就会引起土壤的成分、结构、性质和功能的变化,造成土壤污染[6]。在被浸泡过的土壤上栽种的农作物的产量也明显低于正常水平[7]。水对于岩石中矿物质及营养元素的释放、运动、扩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不同的水分条件下,母岩养分的运输存在差异。根据试验研究表明,8%和12%的水分处理与自然状态下氮、磷、钾释放比较,其增幅均达显著水平[8]。因此,库水会加快库区消落带紫色母岩养分的释放,使大量的营养物质转移到水体中,从而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库区消落带主要土壤类型中,紫色土壤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紫色土壤保肥能力差也是消落带农作物产量低的一个原因。季节性的水位涨落会加剧水土流失的趋势,使土壤中的养分向水体转移[9]。

2潜在问题

2.1生态环境问题

一是易引发地质灾害。整个三峡水库大部分区域地形陡峻,河岸地层稳定性差,加上库区沿岸人多地少、人类活动频繁,是我国环境地质灾害的多发区[10]。三峡大坝的建成后,水库的蓄水量增多,库岸两侧岩石周期性地浸泡在水中,使库岸山体吃水比重加大,造成两岸坡地稳定性减弱,从而诱发滑坡、崩塌和泥石流[11],严重威胁库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库区安全。例如1998年的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时,就在库区云阳县形成了近10处崩塌和滑坡。三峡水库恢复正常蓄水后,每年11月至翌年3月有5个月的高水位,长时间江水浸泡,再加上三峡水库在春、夏两季蓄水位在175、145m近30m的落差,必然会造成沿库岸大面积坍塌、滑坡,引发地形变异[12]。二是易暴发流行性病疫。消落带是水位的涨落地带,会受到水陆的交替性污染。低水位时,垃圾、杂草等污染物直接滞留在消落带上;高水位时,水流速度慢,污染物不易扩散[13]。这2种环境都易引起各种相关的病原体、致病菌滋生,特别是在夏季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下,污染严重的消落带将成为各种相关病菌、寄生虫的滋生源及异味和恶臭的散发地,并很可能导致大规模疫情的发生和流行[14]。

2.2植被问题

植物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为整个系统提供物质能量来源,是系统稳定的基础。科学植树种草是优化消落带生态环境的一种方式,是减轻地质灾害的有效措施,可以更好地发挥消落带植被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消落带植被的功能很多,具体的可以分为4个功能:一是减灾功能。三峡水库蓄水后,垂直距离几十米的陆地被水淹没,而库岸多是残坡积物,含水量的增加就会减少其稳定性,导致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水位的升降导致干湿变化从而引起岩土体的膨胀,导致库岸失稳。二是经济功能。消落带的植树种草及后期的维护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提供了很多就业岗位。此外,果树、蔬菜的种植可为农民创收。三是净化环境。三峡水库蓄水后,流速减缓,扩散能力减弱,水流自净能力降低,环境污染加剧。某些草本植物可以吸收水体中的一些有害物质,待到一定时段将其收割,就可将污染物带出水库。四是美化功能。草木具有美学价值,可以给人带来视觉享受[15]。目前,三峡库区的众多支流及支流入干流的库湾区可以利用的消落带区域较大。因此,有足够的消落带土地可以用于植被生态保护。

2.3渔业问题

三峡库区消落带能够有效利用的地段多位支流河口区域淹没后形成的“猪肚”形成湾,部分水域已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加之支流河道蜿蜒,水体交换受“肚头”制约,在此类水域从事养殖,若生产方式不当或生产规模失控,很容易出现局部水质富营养化污染。因此,在规划、实施消落带渔业开发时,必须根据有关部门针对各类水域确定的水质标准和区域,认真评估不同养殖方式和生产规模的影响,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以控制污染[16]。

3建议

针对三峡库区消落带各种生态环境问题,应首先对不同蓄水点消落带的形态、范围、空间分布、生态环境现状开展相应的调查研究;根据不同区域消落带的自然地理特征、生态环境问题和三峡水利工程安全运行的要求,制定消落带生态环境保护与利用规划,划分功能区;并依此作为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地利用和生态保护的指导依据,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基础。在工农业的生产中一定要尽量地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鼓励企业家建立物料循环,这样就可以让污染物作为原料得到再次的利用,使已污染的区域环境尽早得取治理与生态修复。

4参考文献

[1] 涂建军,陈治谏,陈国阶,等.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地整理利用——以重庆市开县为例[j].山地学报,2002,20(6):712-717.

[2] 陈梓云,彭梦侠.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中镉污染调查及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9(4):494-495.

[3] 傅杨武,祁俊生,陈书鸿,等.三峡库区苎溪河流域消落带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及评价[j].土壤通报,2009(1):168-172.

[4] 付川,潘杰,牟新利,等.长江(万州段)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评价[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2):110-113.

[5] 魏复盛,张建辉,何立环,等.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的关键在源头控制与削减[j].中国工程科学,2009,11(2):4-9.

[6] 杨钢.三峡库区受淹土壤污染物释放量的试验研究[j].水土保报,2004,18(1):111-114.

[7] 骆东奇,魏朝富,谢德体,等.长江上游紫色母质养分溶出及环境效应预测[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3,22(2):179-183.

[8] 邹强,刘芳,杨剑虹.三峡库区消落区紫色土砷吸附—解吸特征研究[j].广西农业科学,2009,40(3):266-270.

[9] 傅杨武,陈明君,祁俊生.重金属在消落带土壤-水体系中的迁移研究[j].水资源保护,2008,24(5):8-11.

[10] 温铭生,李铁锋,王连俊.三峡库区滑坡灾害与地质环境关系分析[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6,33(4):103-106.

[11] 郭跃,杨华,赵纯勇,等.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研究体系构想[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1(1):5-9.

[12] 苏维词.三峡库区消落带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调控[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4,21(2):32-34,41.

[13] 胡百万,王晓鹏.三峡库区重庆市长寿县大桥滑坡分析[j].西部探矿工程,2002(s1):312-313.

[14] 何再超,郑钦玉,马杰,等.三峡库区消落区可持续发展途径探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4):5-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