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1 16:42:19
序论:在您撰写高中数学课程概述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张 艳
(赤峰市巴林左旗华夏职业学校,内蒙古 赤峰 025450)
摘 要:高中课程的改革从2004年施行以来,受到来自各界的高度关注,数学作为重要的基础学科,其改革更是牵扯到方方面面, 由此产生的无论是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的问题都很多本文立足于教学工作实践经验,通过自身的教学体会,从分析在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着手,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旨在为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完善提出一些参考资料。
关键词:高中数学;改革;对策
一、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问题
(一)淡化数学推理证明
新课标为了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倡让学生自主探索、观察、验证,这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数学证明,也忽视了数学本身所具有的严谨的思维方式,从而并没有达到学习数学后要求学生所应具备的缜密、有条理的思维能力。
(二)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标的一大优点是提倡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亲自体验到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情景设计,使数学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从而学以致用,对学习更感兴趣,也更加轻松。如此教学,使得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动手多了,学习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但是动脑的机会却少了。事实上如此教学的结果并不令人满意,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看似积极,然而相当一部分同学只是“凑热闹”,真正在其中用心思考的学生很少。数学学习是一项智力劳动,只有通过自己思考和反复推敲才能领略到它的真谛。新课标对这一点的力度不够。
(三)新课标设计不够合理
数学学科的逻辑性决定了它的系统性,对此,各个课程、各个章节之间有着紧密的连接。但是,新课标对课程的安排常常出现重复脱切的问题,而它对教学内容的课时限制的严格性又导致问题的加剧。课程对于重点和非重点的设计也不合理,部分可以粗略讲解的地方安排了过多课时,而一些重点章节安排的课时数则较少,对学生的培养没有达到预期的要求。而且,新课标只对学生应该达到的素质要求作了宏观的概述,但是具体的标准和细节却没有明确给出。由于存在考试与评价不匹配的矛盾,许多学校采用新旧两套教材联合并用的策略,使得学生既要学习新增加的学习内容,又要学习已经删除的学习内容,老师和学生的学习负担不增反减,有违初衷。更有甚者,一些示范学校存在作秀造假的情况,行动一套,鼓催一套,使得教学一线的实际情况不能及时真实的反应到相关部门。
(四)新课标对教师的素质要求颇高
新课标没有对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作硬性规定,给予了教师更灵活教学的空间,让师生间灵活互动的机会大大增加。但是,这样的教学方法势必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才能使他们在多选择、多数量的选择条件下找到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是,现实情况却不尽人意,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理念还达不到这样的要求,致使在实行新课标的实践中,不仅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反而还不如老课标效果明显。对于新课标,很多教师尚未有清晰的认识,以至于他们并没有积极参与其中。教师作为纽带桥梁在其中充当了相当重要的角色,一部好的教材,如果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如果连教师自己都没有深刻理会,那么这部教材无疑是会以失败而告终。
二、解决对策
针对对上种种问题,既需要讲究全面性又要有侧重点,既要把握好改革进度,又要对各个阶段有统筹的全局掌控,才能使课程改革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一)适当调整教材内容
逐步完善对新课标的规定,一方面,权威部门要地重视学校、教师及学生对现行新课标的反馈,然后根据其建议不遗余力地对新课标做出更改使之完善。另一方面,教师作为教学第一线的老师,要时刻洞析新课标对学生的影响,根据学生的反应和自己的经验对新课标作出适当的调整,对于教学内容与教学课时不相符合的章节,应根据需要进行调整,缓解内容与规定课时之间的矛盾。并且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细致的观察,然后整理记录,总结出有利于学生的教学方法。对于行之有效的方法和课程安排,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向权威部门反应,以便作为完善新课标的参考,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妥善解决面临的问题。
(二)加强教师的业务素质培训
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和考核,增强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知识。组织各种丰富的教学活动,使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得到充分的调动,使之对自主创新施教方法更加积极。教学活动和培训不仅在学校里开展,还应该与外校合作甚至应该多在非学校的组织和机构中进行,以自我培训、校本培训、校外培训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拓展教师的视野,更有利于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使对学生的培养更注重于对其能力的提升,也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避免过去理论传播、大班组织、单向独白的教学模式,使课程改革达到学生能力全面发展的目的。
(三)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
新课标的主要目的就是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进行引导和开发,使之改变过去被动学习的状态,能够充满兴趣地积极学习。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以此为宗旨,探求各种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使新课标的优势得以有效发挥。
高中数学改革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但它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是一条艰巨坎坷的道路,其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我们只要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和处理这些问题, 并且认真总结、时刻进行必要的反思,就一定会使这些问题迎刃而解,使教育事业向着需要的方向发展完善。
参考文献:
[1]董裕华.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现状及对策[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06,(03):60-64.
[2]董琴,黄益维.关于高中数学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的对策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8,(04):23.
[3]叶尧城.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目标、背景及发展趋势[J].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1,(05):64-68.
[4]刘艳丽.高中数学教师课程改革的认同感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1.学习者参与和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
2.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3.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
1.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
2.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
3.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
4.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
5.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
6.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学生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观察、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和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探究学习要达到的三个目标。
国外学者将探究学习分为六种基本类型:实验性探究、逻辑推理任务、基于测量的研究、工程性设计、技术性设计、开放性的研究。
课程资源
凡是有助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活动所能开发与利用的物质的、精神的材料与素材,都是课程资源。如图书资料、音像资料、风俗习惯、文史掌故、名胜古迹、自然风光、与众不同的人和事(包括学生,如独特的个性、卓越的创新、超常的表现)等等。
一所学校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取决于所在地区的历史与文化积淀,以及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在当前,教材仍是作为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载体,但积极开发与利用校内外显在与潜在的课程资源,有着广阔的空间;积极开发与利用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对于密切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密切教育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有着重要的价值。
学生
学生是有着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现形态、处于发展中的、以学习为义务的人。
人是三重存在:自然的存在、社会的存在和精神的存在。因此“学生”意味着:
他要学习——掌握生存的常识和技能,以便独立地面对世界;他还要学习——遵从生活的律则与规范,以便和谐地与人相处;他更要学习——探索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以便有尊严地立于大地之间。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理念可以展开为以下命题:
1、学生的发展首先是为了他们能够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并进而成为美好社会的建设者;
2、教育的要求是基于学生的需要,高于学生已有水于并且是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
3、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4、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5、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
6、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与生活“教育与生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教育过程也是师生的生活过程,教育是个体生命历程不可分割的—部分;
2、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因素;学生的校内外生活是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领域;
3、生活是现实的、具体的人的生活,生活与需要、愿望,情感与体验相联系的,教育必须建基于学生的生活;教育关照学生的生活,意味着教育关注有完整的生命表现的人的存在,并致力于完整的人的成全;
4、“教育与生活”这一命题本身也标示出教育不同于生活;教育既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也不能简单地还原为学生的生活;教育必须高于生活,教育的内容和活动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对生活的超越。
学生的需要学生有如下几个方面的需要:
1、探究的需要;
2、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
3、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要;
4、责任承担的需要。
人是万物之灵,每一个人与生俱来都有这几个方面的需要。关注和尊重学生的需要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学生的这些需要为教育中提倡探究性学习,重视过程性目标,强调形成性评价,注重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关注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培养学生对于他人与社会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提供了人类学和心理学的依据。
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不仅仅是诸如信息的获取、检索、表达、交流等技能,而且包括以独立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将已获得的信息用于问题解决、进行创新思维的综合的信息能力。一个具有信息素养的人,他能够认识到精确的和完整的信息是作出合理决策的基础,确定对信息的需求,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确定潜在的信息源,指定成功的检索方案,从包括基于计算机的和其他信息源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组织信息用于实际的应用,将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融合以及在批判性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用信息(《信息素养全美论坛》,1992年)。
信息素养的核心是信息加工能力,它是新时代的学习能力中至关重要的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主要包括:寻找、选择、整理和储存各种有用的信息;言简意赅地将所获得的信息从一种表述形式转变为另一种表述形式,亦即从了解到理解;针对问题,选择、重组、应用已有信息,独立地解决该问题;正确地评价信息,比较几种说法和方法的优缺点,看出它们各自的特点、适用的场合以及局限性;利用信息作出新的预测或假设;能够从信息看出变化的趋势、变化模式并提出变化的规律。
1998年全美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制定了学生学习的九大信息素养标准:能够有效地和高效地获取信息;能够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能够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能够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能够欣赏作品和其他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内容;能够在信息查询和知识创新中做得最好;能认识信息对民主化社会的重要性;能履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能积极参与活动来探求和创建信息。
学校
“学校”一个可能的定义就是学生可以犯错误的地方;在孩子离开了父母之后仍就可以淘气、顽皮、打闹、追逐和嬉戏的地方;是与同伴产生冲突,并可以学习解决冲突的地方;是孩子可以每天都能见到自己喜欢的同伴的地方。
一所学校应有一种公平之感,每一个人都能有机会获得成功,无论其种族、性别或贫富。因此,学校应该是一个充满正义感的场所。在学校里,“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学校是一个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的场所,不仅是一个学习共同体,也是一个生活共同体。它有着共同追求的目标,良好的人际交流,有正义感,有大家认同并乐于自觉遵守的纪律,有充满爱心、欢庆聚会的时刻。
学校是每一个人生命历程中的驿站。当然,学校也可以是教师谋生、展示个性魅力和进行创造,充分实现自己价值的地方。
“远远的,学校是一个美丽的风景;远远的,学校是一个希望。”(张文质:
《唇舌的授权》)学校是人与人的心灵最微妙的接触的地方,当我们走近它时,它应该仍旧是美丽和给人以希望与信心的地方。
2001年香港教育署明确提出“学校是社会发展的摇篮”,再次承认学校教育对青少年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只有经过完善的学校教育的人,才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并且不断地创造出新的生活,从而引领社会的前进。
精神生活
“精神生活”是相对于人们的物质生活而言的。对于物质生活,人们将其高度概括为衣食住行。德国哲学家施普兰格把“精神生活”加以分类。他把精神生活分为五种形式(形态)即:理论(认识)的形式;审美的形式;社会的形式;权利的形式;宗教的形式。今天,我们也可以将其高度概括为认知、交往和审美三个基本方面。
课堂
课堂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所,是质疑问难的场所,是通过对话探寻真理的地方。可现实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讲台上的讲,课堂成为了“讲堂”,教师主宰的课堂,和盘托出、无衣无缝的讲授,缺乏生命的活力。其危害就在于:1.让学生感受不到智力劳动的快乐,异化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并进而扭曲了学生的个性与人格;2.压抑并泯灭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没有必要思考也没有时间思考,教学成为没有理智挑战的教学;3.禁锢并窒息了学生的创造性与想象力——由于没有给学生足够参与的机会,使得所学“知识”停留在外在的、呆滞的、惰性十足的水平。
“雪融化了是什么?”老师的标准答案是“水”,而有学生的答案是“春天”,老师却宣布这个答案是错误的。这是发生在课堂里的真实故事。有人问“我们学生的想象力哪里去了?”
“学生的主动性是怎样从课堂中消失的?”问题本身就发人深省。
我们期待着:创造一个人性化的、生命化的课堂,让阳光普照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深处。
认知
作为心理活动过程,认知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认知能力就包括感受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比较高级的认知能力有创造性的想象能力、批判性的思考力、创造性的问题解决的能力。
在课堂教育中,应该着力培养学生以下四种能力: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而前三种能力都属于认知能力。
情感
个体与世界建立关系的一个方面、一种途径,也是个体生命最富人性的—个方面,按情感的状态,可分为激情、心境和热情三类。激情是爆发式的、强烈、紧张而短暂的情感状态;心境是微弱而持久的心理状态,即平常所说的心情;热情则是一种强有力的、稳定而深厚的心理状态。
美国心理学家戈尔曼(DanielGolean)的著作《情商》(Emotional
Intellingenee)揭示了人类潜在的情感得到发展的重要性,因为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一个人一生中最基本的道德立场根源于潜在的情感能力。情商是让我们更充分地展示人性的—系列特性和品质,它们对我们的命运具有广泛的影响。
“情商=能力,这些能力包括:激励自我,坚定地面对挫折,控制冲动,使满意持久,调整心情,不要让忧伤影响到思考、移情和憧憬的能力。”
态度
态度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与各种各样的人与事互动过程之中逐渐形成的、以特定方式对人和事进行反应的一种心理倾向。一个人的世界观,特别是价值观决定着他对待人和事的态度。“人总得选择一种策略并坚持到底。不能以本色示人的人成不了大器”。
(巴顿)美国有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威廉·詹姆斯曾经说过:
“我们这一代人最伟大的发现是,人类可以经由改变态度而改变自己的命运。”认知的改变,情感的变化,再到价值观、态度的改变,有着某种一致性。
新课程将促使教师转换角色。
新课程为教师角色的转换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条件。新课程对教师角色的要求是多方面的,教师原有角色要发生变化,还要不断地适应新的角色。
新课程促使教师成为学生的促进者。《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了适应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新课程要求教师不能再做知识的传递者,照章行事的盲从者,而应当成为发掘资源的向导,寻求机会的组织者,思想和技术咨询的指导者。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把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自身的发展置于教育的中心位置,为学生创设宽容的课堂气氛,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条件,为学生服务;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原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倡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教师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一起体验探索的艰辛,分享成功的喜悦。教师是学生的促进者,是信息化和学习化社会对教师角色提出的新要求,新课程将促使教师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催化剂。
新课程也将促使教师成为实践的研究者。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当引导每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道路上来。”新课程的出现,使教育情境中的问题增多并变得复杂,同时也增加了许多不确定因素。如:教学目标与结果的不确定性——由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等多元价值取向引起的;教学对象的不确定性——不用统一的规格和评价标准,进行个别教育;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课程的综合性加大,教材、教参为教师留有极大的余地;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教师有较大的自主性,可灵活选择与使用教法。教学的多样性、变动性要求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活动的决策者。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成为研究者。首先,教师将不再是“一桶水”,他不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继承者和实践者,也是专业知识的发展者。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必须是一个自觉的终身学习者,才能将自己的生命体验融人创造性的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其次,教师有义务也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研究与改进,提出最有效的改进意见,对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进行研究。这个过程是教师对自己行为的分析与研究的过程。另外,一些无法预见的、从未见过的、实践性的教学情境对教师来说应该是一种较大的激励,将促使教师去体验理性的愉悦和收获的欣喜。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将不断形成新的专业知识、总之,“教师即研究者”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尤为突出。
课堂教学理念的七个转变
1、必须从偏面的知识传授转变为更关注三维的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
2、必须从重教转变到重学、学法的研究和学习策略的研究;
3、必须从教师单一的讲解、单向的提问转变为师生多向互动,让学生参与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阅读自学。多提供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
①要多关注学生的自身体验,不要追求强制的统一答案。
②要为学生留下探究、思考的余地,不要轻易的告诉学生答案,鼓励学生多提问题。
③要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
学生有困难时—适当启示。
学生处于思维的具体形象时—思想方法要适当启示。
学生获得成功时—除了表杨外,要帮助总结提高,上升为自觉的行为,特别是在数学思想方法上的升华。
4、必须从教学内容的结构、呈现方式上进行转变。要做到情景化、问题式,要强调呈现的基本模式:创设情景—师生互动—应用拓展—巩固反思—作业质疑。也可尝试一些特殊模式,例如:(1)开放题教学模式;(2)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性课题);(3)活动式教学模式;(4)数学作文;(5)长作业教学等等。
5、必须从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关注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动手操作、开展实验、实际测量、统计调查、规划设计、思维游戏、师生共探、小课题研究等)
6、必须从单一的、统一的分数评价转变为多元的、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激励性的、过程性的动态评价体系。
7、必须从单一的教学模式转变为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发展,重视学生差异性发展。(要把学生的差异看成教育资源)
课程改革对教案编写的新要求
课程改革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编写优质教案是上好节课的首要环节,是开展现代课堂教学改革要过的第一关,课程改革对优质教案的编写要求与传统教学编写教案的要求有哪些不同呢?
(1)制订课堂教学目标的出发点不同。
传统教学方式下编写教案、制订教学目标的出发点是根据大纲要求,完成教材知识传授目标。教学目标是针对教师“教”制订的,是惟一而不能改变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备课就是为了熟悉大纲,吃透教材,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材知识传授目标。一份优质课教案适用于多个班级的课堂。而实行课程改革后编写教案、制订教学目标的出发点是根据培养学生成长的要求,传授教材知识目标。课程标准是针对学生的学习而制订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层次要求,具有弹性。因此,教师备课是为了解学生,熟悉课程标准,吃透教材,以便更好地适应学生发展需要。任何优秀的教案都不可能包打天下。
在备课中,教材、学生都很重要,但把什么放在第一位却体现不同的教育观念。把学生放在第—位,是以“人”为本;把教材放在第一位,是以“本”为本。
(2)课堂教学目标的内容不同
传统教学方式下编写教案、教学目标只注重知识目标。尽管不少教案也强调能力目标,也提到思想教育,但是这种“能力”只是解决知识问题的解题能力,这种“思想教育”是从社会的角度进行僵化的、空洞的说教。而实行课程改革后编写教案、知识目标只是教学目标之—,解题能力只是知识目标的组成部分,让学生学会学习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才是最重要的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人生观是取代以前“思想教育”的又—个教学目标。它是从学生个体的角度提出社会要求,尊重学生作为鲜活的人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审美情趣,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课程改革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作为教学根本目标。
(3)课堂教学目标的方法不同。
传统教学方式下编写教案,教学过程以“教”为中心”是否有利于教师传授知识是编写教案的主线,学生按老师的规定听课、练习是“责无旁贷”的事。在课堂上,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教师“演”得好就是课上得好。
实行课程改革后编写教案,教学过程以“学”为中心。是否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是编写教案的主线。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启发者和示范者。在课堂上.教师是“导演”,学生是“学员”,学生“表演”是否到位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
(4)检测教学目标的评价标准不同。
一、新课改: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中获得对数学的理解。
新理念: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规律,"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新课改在"前言"部分中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进步和发展。"同时强调"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经验,这些经验往往与数学概念、法则、公式、数量关系等数学知识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规律,善于摄取开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自己周围熟悉的自然现象、生活事例设计组织教学,适时把它们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感知体验中学习数学,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
二、新课改:重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情感态度"。
新理念: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首先,教师应转变旧的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着力于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数学课程中有着极其丰富的科学家的史料,教师要有意识去挖掘和充实,并渗透到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的创新精神。
其次,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口耳授受关系教学模式,克服那种怕学生犯错误而在教学中把实践步骤分得过细,以纳入教案轨道,剥夺学生探索乐趣和尝试失败的作法。适时、适度地给学生提供一些易"犯错"的手脑并用的"机会",放手让学生通过操作、实验方式,使学生在自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里自主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探索发现新知。当然,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不是单纯的让学生依样画葫芦的机械模仿操作,而应强调学生要有积极的思维参与,手脑双挥,在劳力上劳心。
第三,在自然界和社会中到处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数与形的关系。因此,教师在安排学生的实践活动时,不要囿于课堂,而应让学生到大自然、社会里去,接触大自然的美丽景观和社会的各行各业。千方百计地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为学生开辟智能活动空间,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各种活动,增加学生手脑活动的频率。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作用和魅力,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三、新课改:提出多元评价建议,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与课程的发展融为一体。
新理念:教学评估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新课改在"基本理念"中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估观念、功能和手段,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对学生学习和对教师教学的"双促进"导向功能的作用,依据新标准的评价建议,讲究评价方法、形式和手段的多样化。可采用课堂观察、课后访谈,作业分析、操作、实践活动等形式。评价应以过程评价为主。对评价结果的描述,应采用鼓励性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要善于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总之,要准确地把握好"教学评价"这根指挥棒,使数学教育教学沿着素质教育的轨道健康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四、新课改:适当安排开放性的问题,提倡和鼓励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新理念:突破知识界限,加强课程综合性的开放教学。
一、观念的转变是教学改革的前提
在实施课程改革过程中,观念转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内容,更是搞好课程改革实验的前提,但要真正实现观念根本转变,又是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深入学习和贯彻新的课程标准的同时,有必要对我国传统教育进行深刻的反思,这样有助于我们转变观念,以积极的态度来推进课程改革。
新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明确规定,我们教育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因此,我们要改革以往“重分数、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德育”等的围绕应试展开的教学方式。要从学生知识的掌握、学习的过程、情感需求等多方面去教学,让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而不是学死知识。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在高速发展,需要的是全能型的人才,如果我们培养出的是高分低能的书呆子,那么,对他们后续的学习和以后走入社会会有不利的影响。所以,广大教师要让学生从学校时期就有好的开端,与时代步伐一致。
二、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
以往应试教育下的教学,学生学习知识是为了应付考试,然而对于数学中的一些既有实用功能又有智力价值的内容,却又学不到。这一现象集中反映了我国现行数学教育体制的弊端,说明当前我国的数学教育状况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必须寻求新的教育改革思路。我们要从书本的教学中解放出来,开阔学生的视野,用实践的思想改造传统的数学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
从数学哲学上讲,数学科学中最富有生命力、最具有统摄力的是数学观和数学方法论,即数学思想方法。从数学教育哲学上讲,一个学生数学修养高低的最为重要的标志是看他如何看待数学,如何理解数学,以及能否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现象,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事实上,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数学观。不同的数学观会导致不同的学习或工作行为。如果一个学生产生了“数学艰深难懂、枯燥无味、高不可攀”的思想,必然会导致他出现回避数学课,回避数学教师,不接触数学读物的自闭行为。如果一个数学教师认为数学就是公式、法则、记忆、练习,那么他的课堂教学行为必然是满堂灌、注入式。而实践教学让学习回归生活,注入了新鲜的活力。表现在:
1 以未来社会公民所必需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
2 以与学生年龄特征相适应的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数学内容。
3 使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
三、课堂教学方式改革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是教学改革是否有成效的体现。教学方式的改革就是要从问题入手,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使课堂变得生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习的能力。
1 课堂上精讲多练
教师的讲不是讲完一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就万事大吉了,也不是讲得越多就越好,而要以质为前提,要让学生学会了、理解了,切实提高课堂讲课的实效性。“精讲”,指教师用较少时间讲好课程的主要内容,特别是把重点、难点、关键问题讲清楚。讲课时要求:(1)内容精要。紧扣目的要求,突出重点、难点,少而精。(2)方法恰当。既能体现教学要求,又能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3)语言精练。明白生动,能起点拨作用,引起学生思考和想象。“多练”,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反复地练、多方面地练,要充分地动口、动手、动脑,进行各种形式的练习活动。练的内容要精当,要有一定难度和坡度,不要简单机械地重复。通过多练,使学生能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培养观察力、思考力和想象力,以发展认识能力,并形成技能、技巧。
2 让学生质疑
第一,关于高中数学学习
(一)对数学本质的不同理解和学习实质的不同看法。这个方面给我们认识数学学习的实质增加了难度。就高中学生而言,他们所面对的数学学习内容,主要是反映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数学学习活动是受数学课程规范的、在学校情境中进行的,它不同于人类一般的数学学习。因此,从心理学的角度,高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是按教育目标在数学课程规定的范围内,由获得数学知识经验而引起的比较持久的行为或倾向的变化过程。这里的行为或倾向,包括学生外在的行为以及内在的数学认知、情感、兴趣、态度、动机等等。
(二)关于数学自身的特点。这决定了数学学习是人类学习活动中的一种特殊活动。数学学习需要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用来处理多级抽象概括的数学知识经验,进行形式符号语言的运算推理。学生数学学习的思维方式,往往是“理论―实践―理论”的模式,与数学家的思维模式相比,必须经历逆转的心理过程。高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是按课程方案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数学学科的学习,数学课程的特点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具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三)数学学习的类型。高中学生究竟进行什么样式的数学学习?回答这一问题,对揭示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教师组织教学、数学课程建设等等都很有意义。分类标准不同,看法各异。如按数学学习的内容,可以分为:(1)数学知识的学习;(2)数学活动经验的学习;(3)创造性数学活动经验的学习。
上述认识表明,高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项复杂的心理活动,它受学生个体发展水平、学校教育、数学课程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数学课程不但影响着人们对数学学习实质、特点的理解,而且直接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方法以及学习的成果。
第二,关于高中数学课程
高中数学课程是对学校数学教育内容、标准和进度的总体安排和设计。它是联结教师、学生的桥梁。教师按课程的规定,为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经验、个性发展提供最有效的途径与方法,学生则根据课程规定的数学内容、标准、进度进行学习。因此,数学课程反映着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一切数学学习活动。
制约数学课程建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大致有社会因素、数学因素、学生因素、教师因素、教育理论因素、课程的发展史因素。如果从高中数学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来看,数学课程建设是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种发展不是绝对自由的,而是在满足社会需要前提下实现的。学生的个性发展源于成熟与学习。成熟多受遗传的禀赋和潜能所支配,学习则是个体从环境中所获得的变化,主要受个人的教养和境遇所影响。学校数学教育给学生提供了数学学习的环境,数学课程在这种环境中起着“中介”和“方案”作用。因此,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前提下,学生数学学习的实质、特点及所经历的心理规律等等,成为影响数学课程建设因素中的最根本因素。数学课程改革,必须认真对待学生的数学学习问题。
第三,从数学学习看数学课程改革
(1)人本主义数学课程的目标是将学生的数学认知发展和情意发展(情绪、感情、态度、价值等)统一起来,数学课程采用知识课程与体验课程或情意课程与体验课程的多层结构。它以马斯洛的理论为其心理学基础,企图将抽象的数学演绎过程转变为经验的归纳的学习过程。然而,这种理想化课程并没有提高学校数学教育质量,过分强调尊重人的价值、忽视学生数学学习的规律,造成了学生学习能力低下。
数学课程必须符合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心理规律,实际上是数学课程的学生适切性问题,它与数学课程的社会适切性共同决定着数学课程改革的成败。如何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人格得以完善,又能兼顾社会的需要,看来“大众数学”强调素质教育的思想是比较合理的。在这一思想指导下,9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都建立了各自的数学课程体系,将数学课程的社会适切性与学生适切性置于核心地位,尤其是后者,可以说达到空前的地步。
(二)从数学学习看数学课程标准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规定,必须考虑学生达到该学段时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数学认知发展水平、数学思维的发展水平与特点,以及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上方面可达到的水平。不同民族、不同环境下成长的学生,在思维发展顺序上同一,但达到各阶段的时间有差异。从数学概括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学命题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几方面发展的研究表明,到高中二年级,已“初步定型”或成熟。数学课程标准的确定,必须考虑这些特点。
(三)从数学学习看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
数学课程内容的确定,是历次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从数学学习的角度看,数学课程的内容必须对大多数学校的大多数学生是难易适中,应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匹配,与学生的可接受能力相适应。这些内容应该是以前数学学习的发展,是今后数学学习或就业的准备。学习这些内容,不仅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经验,而且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机制(元学习)得到发展。数学课程的内容过于直观、易懂,有益于学生较快获得数学知识,但对数学经验积累较少,至于更有意义的学习机制的发展就微乎其微。高中数学课程内容,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感知数学的发展和全貌,增加广泛的背景知识,体现不同的数学思维方式和数学思想方法。这些内容是极有价值的,学生可能会受益终身。
(四)从数学学习看数学课程的体系编排
【摘 要】数学是高中教学科目中的基础科目之一,其学习难度极大,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阻碍。如果数学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无法找出合理的教学方法,就不但无法提升数学教学质量,反而还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老师如何才能做好高中数学的课程教学这是当前我国众多高中学校必须要高度重视且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就专门针对高中数学在新课改背景下的课程教学思考做了研究。
关键词 高中数学;新课改下;课程教学;教材;多媒体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高中数学教学必须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持续发展为基本出发点,要将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与数学特点结合起来,强调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亲身体会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应用,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新课改实施以后,我国高中教学改革也随即展开,经过多年的努力,如今已经颇具成绩。但是,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普遍性的问题。在新时期,为了促进高中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正式这类问题,才能保证课程教学质量。对于高中数学的课程教学而言,其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老师难以脱离老教材的教学内容、过于轻视教师指导在教学中的作用以及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手段等,这些问题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教学质量。
一、新课改下高中数学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一)难以脱离老教材
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新课程与原来老教材的内容、知识结构以及基本理念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新课程中更加重视对学生数学知识结构的培养,更加重视数学知识的发生以及发展过程。在改革之前,很多老师都是长期使用的老教材,而且多年都是如此,虽然新课改要求教师必须要站在学科的整体高度上对数学教材的知识体系以及内容进行把握,但实际上部分老师手中虽然捧的是新教材,但是内里却依然是以老教材的教学方式为主,究其原因是老师已经习惯了传统教材的教学内容安排以及知识结构体系,缺乏积极的探索态度去开发新的教学方式。
(二)不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要求在数学的课程教学中师生之间要合作交流,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辅导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工作。但很多老师对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有所误解,片面的认为完全由学生主导学生,老师不加任何干预的“放羊式”教学就是新课改所要求的教学模式。实质上,虽然新课改要求让学生作数学课程教学的主体,但是其中也强调必须要重视数学教师的指导作用。
(三)过于依赖多媒体形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应用于教学工作中的各种设备越来越多,比如计算机、电子白板、展示台、投影仪、广播、幻灯、录像、电影等,这些设备的应用能极大的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效率,而且新课改中也要求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对这类设备的应用。不过,某些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过于依赖多媒体形式的教学,很少在黑板上进行板书。自制的教学课件或是商品性的课件都比较粗糙,有的课件甚至只是课本搬家而已。有的课件就相当于“放电影”,老师成了专门的放映员,而学生成了观众。利用这种课件进行高中数学课程教学,其效果可想而知。
二、如何做好新课改下高中数学课程教学
针对上文叙述的众多情况,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必须还要进一步对高中数学的课程教学进行改进。
(一)摆脱老教材的束缚,加强对新课程教材的使用
对于现今新课改的实施,很多问题的出现都是源自于老师无法摆脱多年以来使用老教材教学所积累下来的教学方式。鉴于这种情况,老师必须要在思想上引起对新课程改革的重视,积极探索新课程中数学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以及内容安排,正确认识到新课程数学教材与老教材之间的区别,将思维的重心从数学知识的传授转向于新课程中对数学知识的探索。
(二)数学教师要重视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
新课程中提倡的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老师不再是课程教学的主体,而只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只有在老师和学生亲密合作的基础上,共同分享经验和知识,才能促进学生与老师的共同发展。老师必须要正确认识到“教师指导”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不得弱化教师的指导作用。在学生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老师要及时出现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
(三)正确认识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作用
新时期,在高中数学课程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但是老师在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时,必须要正确认识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作用。它只是课程教学的辅助,而不能完全代替老师的板书。而且很多多媒体教学课件都制作的十分粗糙、过于花哨,亦或是因为技术限制无法完全的表达出教学内容,这些方面的缺陷都会影响到高中数学课程教学的质量。老师在开展数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只需要借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的表达能力,激起学生的兴趣即可,切不可将其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师必须要不断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实践的过程中积极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并加以改进,以此促进高中数学课程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俊华.情景教学在高中数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时代教育,2013,(20):133-133.
[2]张代清.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的模式分析[J].快乐阅读(下旬刊),2012,(9):19.
[3]王燕.课程改革下职业高中数学项目课程教学初探——以“余弦定理”教学为例[J].职业教育(上、中旬),2013,(10):30-32,42.
一、更新教学观念
首先,教师应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是适应科技发展和社会文化变迁的需要,也是国际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更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和提高高中教育质量的客观需要。因而教师的教学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应扮演着多种角色。教师不仅仅只是知识的传递者,还是学生的榜样,集体的领导者,人际关系的艺术家,心理治疗工作者,学者和学习者,以及学生的朋友和知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学活动是在师生双方的相互作用下共同完成的。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在教师主导作用下才能得以充分发挥,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是建立在学生的主体作用之上的。只有当师生之间互相作用,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才能得以激发和培养,学生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合作伙伴的关系。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解惑者。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教师在学生面前的角色变化必将成为事实,我们教师只有在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适应新形势,才能做到与时俱进。
二、创新教学模式
新教材数学课本上增设了“思考” 、“探究”、“阅读与思考”等内容。这些内容的增设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不断给学生提出问题或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这正是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首先必须让学生积极地展开思维,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善于倾听不同的言论,鼓励、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性,在教与学中倡导相互合作,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能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全过程。新教材已强化了这一思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应当适时合理的提问,或引导学生设问,或创设一些教学情景让学生思考,改变教师传授知识的单一讲授形式。
实际上,教师将一些数学概念或方法分析得十分细致后传授给学生,学生的掌握情况并不是最佳,原因是缺乏体验。引导学生思考,积极思维,解决为什么要这样做,实质是什么等等问题,我们在教学中都应深入地思考,认真地实践。这些就要求教师要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来教学,要求教师要具有创新精神,要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有创新的数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地选择教学内容,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有效地实施教学。善于创设“创新的自由空间”,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园地,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式。
三、更新专业知识
新课程改革增加了很多新的知识内容:加入了算法作为必修课程,体现了信息化社会的本质。而又加入了空间向量、数学史、信息安全与密码、球面上的几何、对称与群、欧拉公式与闭曲面分类、三等分角与数域扩充、矩阵与变换、数列与差分、初等数论、优选法与试验设计初步、统筹法与图论初步、风险与决策、开关电路与布尔代数等内容作为选修内容,这些内容有些是教师学过的,也有的内容是教师没有学过的。为了适应教学,高中数学教师首先应通过自学,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或一些培训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其次,通过报刊、杂志、电视、因特网及其它信息技术等收集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充实自己的实践知识。数学文化课的开设,综合课程的开设,要求高中数学教师要了解数学史,了解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了解数学在其它相关学科的应用等。也就是说数学教师不仅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扩大知识面,对跨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
四 提高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