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1 16:42:12
序论:在您撰写发热患者的护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分层护理发热辨证施护心理护理
分层护理,又称为护理的分层管理,是指根据各层次护士的准入标准、能力标准聘用不同层次护士,让其承担相应的岗位工作内容,并在此过程中配以相应的绩效考核制度、激励制度等,以其在现有的护士编制情况下,为患者提供专业化、人性化的护理服务,保证患者安全和提高护理质量。发热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对发热患者的降温治疗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环节,自2011年以来。我院临床对90例发热患者采用分层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90例均为辽宁省海城市中医院住院患者,其中男性65例、女性25例,年龄15~65岁。退热时间2~4h 65例,5~7h 25例。
1.2发热概念及分型 发热是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发热可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两大类。感染性发热较常多见。主要由病原体引起。非感性发热由病原体以外的各种物质引起。
2发热时的病情观察
2.1患者发热时护士要严密的观察发热的类型及经过,看有无伴随症状,观察发热的原因治疗效果、饮食、饮水及尿量的变化。
2.2患者由于细菌病毒感染等因素致使体内水分和营养物质大量消耗常出现周身乏力,皮肤苍白,干燥无汗,畏寒,甚至寒战,高热持续期时患者面色潮红,皮肤灼热,口唇干燥,呼吸,脉搏加快,头痛头晕,食欲下降,全身不适,软虚无力。当患者退热期时则表现为:大量汗出,皮肤潮湿,易出现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四肢厥冷等虚脱或休克现象,所以护士在临床护理中主要认真细致观察患者发热的反应。了解患者的感受,以减少发热时对机体的危害。
3护理实施方法
3.1基础护理 加强基础护理,防止并发症,每日测量体温,呼吸和脉搏4次。必要时可重复检测并做好记录。当体温高达39°以上时应给予物理降温[1]。同时保持口腔清洁。早晨餐后睡觉前漱口。保持皮肤清洁及时擦干汗液。及时更换衣物被褥。注意皮肤清洁和床单的平稳,干燥。高热患者嘱绝对卧床休息,低热患者适时适当休息保持室温适宜。环境舒适,肃静,空气流通,有需要的患者要带眼罩或降低室内亮度,及时擦除眼角分泌物。
3.2分类护理 在基础护理的基础上对发热患者根据不同阶段的发热特点和临床表现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可以减轻发热时对机体的危害,消除患者不良心理反应,有利于患者诊断和康复。
3.3物理降温 物理降温对于外感发热患者而言,物理降温是高热患者首选的降温方法,物理有局部和全身冷疗俩种方法。用10%盐水冰袋降温持续时间长,冰袋内有水与体表面积接触大,当患者体温超过39.5℃要采用全身冷疗,可采用温水擦浴,乙醇擦浴从而达到降温的目的。
3.4药物降温 药物降温是通过降低体温调节中枢的兴奋性及血管扩张出汗等方式促进散热而达到降温的目的,使用药物降温时应注意药物的剂量尤其对年老体弱及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应防止降温时出现虚脱或者休克现象[2],实施降温措施30min后应测体温,并做好记录和交班。
3.5中枢性高热的护理 颈髓损伤易导致高位截瘫,由于自身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对温度的变化丧失调节能力[3]。易产生中枢性高热。用特制刮痧板或者瓷汤蘸食油或者清水刮脊柱俩侧和背俞穴。对疾病诊断明确,各种降温效果不明显的患者高热不退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退热药,或保留灌肠退热,必要时配合中药汤剂。
3.6辨证施护 应用于外感发热的物理降温中辨证施护可提高降温效果及患者的舒适度的效果,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护理程序,对保证护理质量和提高整体护理水平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3.7心理护理 体温上升期患者突然发冷,发抖,面色苍白此时患者会产生紧张不安,害怕等心理反应,发热患者心理压力过重,这种持续的心理紧张不但不利于身体康复,还有可能引发其他病症,以致于加重病情。魏安宁等学者认为[4],心理因素在人的疾病与健康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日益为人们所认识,及时正确的心理疏导,不仅能调整患者的身心状态,减轻心理压力,对促进术后伤口愈合和康复也有很大的影响。护理中应经常探视患者,耐心解答各种问题,尽量满足患者需求,给予精神安慰[5]。高热持续期,应注意尽量消除高热带给患者的身心不适,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患者家属应协助医生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消除其心理压力。
3.8健康指导 患者患病期间应指导注意卧床休息,保持室内清洁通风,多饮水。应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不吃油腻刺激食物,出汗时更换衣物被褥床单,当体温〉38.5℃时,用清水全身擦拭或用酒精擦拭大血管处进行物理降温。年老体弱者不能一次降温太低或者出汗太多,以防止虚脱。高热患者护理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对高热患者的体温定时监测,每隔4h测体温1次,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②用辅助的冰袋冷敷头部,体温超过39℃时应进行酒精擦浴或药物降温,降温30min后重复测量体温;③给患者适当补充些营养和水分,一般情况下患者发热时胃肠消化吸收功能差,但分解代谢却加快了,这样营养物质就大量消耗了,加之摄入营养不足,引起患者衰弱及病情加重。高热时机体可丧失大量水分;④口腔护理,长期发热患者,口腔内细菌易生长,加之维生素缺乏。易患口腔溃疡,故应加强口腔护理;⑤对高热患者应加强皮肤护理,清洁皮肤,并叮嘱患者卧床休息。
3.9饮食护理 发热期间选营养高,易消化流质饮食,如豆浆,藕粉,果泥菜汤等;体温下降病情好转改为半流质饮食如面条、粥、配以高蛋白高热量菜肴:如豆制品、蛋、鱼类及各种新鲜蔬菜;恢复期改为普通饮食,食欲好者给予鸡、鸭、牛肉、鱼、猪肉、蛋类、牛奶等。
4结论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护理改革的深化,医院不单单只注重对患者病症的治疗,而是更多的关注对患者的护理治疗。舒适护理是集个性化、创造性、有效性为一体的。目的是让患者在治疗疾病的同时还能在心理、生理上达到愉悦[5]。
从本次研究的成果来看,在发热患者护理中,采用舒适分层护理服务模式,患者均在一定时间内退热,通过心理护理干预可使患者的心理状态得到明显的好转。护理人员了解和掌握不同发热患者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采用舒适分层护理服务模式,还可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增强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刘玉梅,李秀成,王凤梅,等.瘫痪患者便秘致发热的基本特点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1995.04.
[2]段玉民,王书军,谷右天,等.骨科无菌术后发热的常见原因分析及处理[J].中医正骨,2004,3.
[3]林亮.闭合性骨折术后非感染性发热辨证分型初探[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6.
【关键词】 发热;隔离区;护理
2009年全世界爆发甲型流感疫情,我国部分地区疫情也日益严重,为防止疫情传入部队,损伤广大官兵身体健康,我院领导决定设立发热隔离区,凡院
内出现可疑发热病号均送入诊治,直至体温正常且无传染性后方可解除隔离。我院官兵学员多为青壮年,多无严重的基础病,只要在治疗的同时精心护理,可有效缩短病程,防止并发症出现。2009年9月至12月,我院门诊部对280人次的发热患者进行治疗,疗效满意,均痊愈解除隔离,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80人次均为男性,年龄18~22岁,平均20.5岁。其中低热(37 ℃~38 ℃)140例,中度发热(38 ℃~39 ℃)80例,高热39 ℃以上20例。
1.2 治疗方法 抗病毒治疗为主,若伴有细菌感染因个人情况予头孢菌素、红霉素、阿奇霉素等抗生素治疗,辅以退热、补液等对症处理。
1.3 结果 280人次发热患者均痊愈解除隔离。
2 护理对策
2.1 心理护理 新时代的部队官兵学员多为独生子女,性格较脆弱,非常担心自己的身体状况,由于在部队院内实施封闭式管理,大部分人员对甲型流感的情况了解不足,因此我们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交谈,耐心地介绍甲型流感的发病原因,治疗方法,告诉他们其实甲型流感和普通感冒一样,只要发现及时,治疗得当,很快就能康复,消除患者紧张,恐惧等情绪,使之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愉快地接受一切治疗及配合护理[1]。
2.2 发热早期护理 发热早期,患者全身状况较差,饮食睡眠也较差,在治疗的同时应时刻监测生命体征,及时发现治疗过程中出现的药物反应和不良反应,若出现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医生处理好突发状况。发热早期是治疗的关键,护理也至关重要:(1)若出现高热不退可及时予以物理降温;(2)在液体量和滴数控制上也要掌握好;(3)要准确记录好体温、血压和尿量。
2.3 治疗中期护理 患者体温均有所控制,但体质较差,应注意保暖,防止受凉,同时还应该做好甲型流感卫生宣教及咨询,指导正确的咳嗽及咳痰方法,练习深呼吸,防止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有吸烟习惯者劝告停止吸烟,室温控制在18 ℃~22 ℃,避免过低,引起重感。若有体温正常者,应及时将其迁入到隔离区内的非发热区内观察。防止交叉传染。
3 恢复期护理
3.1 一般护理 (1)了解补液及用药情况,监测生命体征,观察神志、体温、心率、应严格控制用药剂量,防止引起不适,详细做好护理记录;(2)观察呼吸情况,应密切观察呼吸的频率、幅度;(3)如有体温反弹应及时迁回发热区并报告医生继续治疗。(4)各项治疗护理操作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对肺功能较差或无力咳嗽的患者,随时协助咳痰或定时吸痰,严格遵医嘱应用抗生素,防止发生感染。
3.2 环境护理 由于隔离区内人员较多,周转也快,各类物品容易受到污染,极易发生人员接触性感染,因此要勤换床单、对室内外环境定期消毒,督促患者做好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并保持房间通风,提高空气质量。
3.3 饮食护理 发热患者由于身体状况较差,食欲差,消化吸收功能差,我们耐心做好思想工作,鼓励进清淡饮食,可补充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无刺激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但不宜过饱,以免加重心肺负担。
4 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4.1 肺部感染 发热患者伴细菌感染可造成免疫力低下,肺功能减退,所以,治疗期间尽量采取预见性护理是防止或减轻肺部感染的重要措施,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可常规预防性雾化吸入,注射用氨溴索30 mg静推,每日3次,必要时留痰标本送检,为早期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依据。
4.2 病毒性脑膜脑炎 患者身体状况差,抵抗力低下时,流感病毒有可能通过血液侵入脑部,损伤脑组织,引起病毒性脑膜脑炎,因此要注意观察患者神志,多与其交流对话,嘱其多饮水,保持大小便通畅,视患者体质及病情,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锻炼。
4.3 病毒性心肌炎 严重病毒性感冒时病毒易侵入体内导致病毒性心肌炎,若不及时处理会有生命危险,因此要严密注意生命体征,若患者出现胸闷、心悸,心前区疼痛要及时请医生听诊,做心电图检查,及时转运到上级医院就诊。
5 小结
发热隔离区内患者,只要在发热早期、治疗期、恢复期进行良好的治疗护理,均可痊愈,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低。
【关键词】 肿瘤;发热;疾病护理
1 病因与发病机制
引起肿瘤患者发热的病因较多, 但目前以恶性肿瘤伴发感染为常见病因:①肿瘤并发感染,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 放疗、化疗、手术切除肿瘤等, 均可引起机体免疫功能低下。②肿瘤热,系肿瘤本身引起的发热。③药源性发热,肿瘤患者在接受化疗或生物治疗时, 出现畏冷、寒战, 继之发热, 体温38~40℃不等;④医源性发热,输血、输液及侵入性操作等。
2 临床症状与体征
通常情况下, 发热为肿瘤患者的首发症状, 继而可出现惊厥、谵妄、休克或心功能不全等严重并发症。①肿瘤热为中度发热, 多数患者体温在38℃左右, 不会超过40℃。可持续数日或数周, 应用抗生素或激素类药物常无效, 但应用抗肿瘤药物后可使体温下降, 白细胞计数通常正常。②肿瘤并感染引起的发热多为高热, 体温可高于39℃以上, 24 h内温差达1℃以上, 体温最低时仍高于正常水平。多见于午后或夜间, 发热时明显伴畏寒、寒战、心动过速、可有低血压或休克。抗生素治疗效果明显, 实验室检查中白细胞增高或降低、血沉加快。
3 治疗要点
本病的治疗关键是, 放化疗期间出现高热应立即停止治疗, 及早给予发热的对症处理, 同时合理选用抗生素或抗肿瘤治疗, 以达到控制发热和防止并发症的目的。
4 护理措施
4. 1 物理降温 通常包括局部和全身冷疗两种方法:①局部冷疗:采用冷毛巾、冰袋、化学制冷袋, 通过传导方式散热。适用于体温38.5℃以上的患者。②全身冷疗:若体温在39℃以上者, 可采用温水擦浴(水温为32~34℃)的方式, 达到降温目的。擦浴时可擦拭患者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 禁擦枕后、耳廓、阴囊、心前区、腹部、足心等处, 以免引起不良反应。擦浴过程中注意患者保暖, 全程不超过20 min。半小时后测体温, 有所下降视为有效。
4. 2 药物降温 肿瘤热的治疗必须排除感染性疾病及能引起发热的其他疾病, 对症治疗药物用吲哚美辛, 生物调节剂和化疗药物, 同时加用阿司匹林、柴胡注射液, 以预防或减轻其发热。应用退热药物后应注意观察不良反应。警惕患者因大量出汗、失液而出现休克症状。
5 加强病情观察
①定时测体温, 一般测量4次/d, 高热时应每4 h测量一次, 待体温恢复正常3 d后, 改为1~2次/d。②观察患者的呼吸、脉搏及血压等, 并做好记录。同时注意发热的伴随症状(虚脱、休克)是否出现及程度, 如有异常应及时通知医生。③观察饮水量、饮食摄取量、尿量及体重的变化。④定期监测患者血象, 密切注意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的变化。必要时给予尿、粪常规、血培养及痰培养等检查。
6 补充营养及水分
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鼓励患者少食多餐, 多饮水, 3000 ml/d为宜, 以补充消耗的水分, 同时促进毒素的排除。
7 做好生活护理, 增加患者的舒适程度
①休息:高热者应绝对卧床休息, 低热者可适当休息。保持病室安静, 定时给予通风, 较少探视。②口腔护理:应于三餐后及睡前协助患者漱口, 保持口腔清洁。③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长期高热不易活动者, 应定时协助其翻身, 更换卧位, 以防压疮及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8 心理护理
护理中应表现出对患者的关心和同情、尊敬及接受, 建立良好的沟通, 尽最大限度满足患者需要, 使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向患者家属介绍有关疾病情况, 使其参与患者的护理讨论, 知道正确护理患者。
对我院2005年9月~2006年9月收治的46例发热待诊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并就其病因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病例
本组发热待诊患者46例,其中男30例,女16例。年龄20~65岁,平均(34±10.63)岁。均符合发热待诊的诊断标准。
2 发热病因
46例中,感染性疾病19例(41.3%),肿瘤11例(23.9%),结缔组织病10例(21.7%),药物热6例(13.0%)。
3 病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3.1 感染性疾病护理对策:本组感染性疾病19例,其中肺结核及肺外结核8例,伤寒及副伤寒7例,细菌性心内膜炎2例,复杂性尿路感染1例,黑热病1例。感染性疾病常伴有畏寒、寒战、发热、心动过速,饮食差,一般状况差,且需要多次行血、痰、尿培养及胸片等检查以寻找病因。护士需耐心向患者解释检查的意义,以取得患者的理解及配合。护士要严格掌握采血的时机,在畏寒、寒战时抽血培养,且每次抽血量>10 ml,可提高血培养的阳性率,为正确诊断提供“金指标”。同时还必需严格皮肤消毒、无菌操作,避免标本污染,以减少误诊。痰培养需嘱患者先用朵贝尔液漱口,再用清水漱口,让患者深咳,咳出气管深部的痰液送检,以提高痰培养的阳性率。留取尿标本时,需嘱咐患者清洁外阴,留取晨起第一次中段尿送检。感染性疾病患者多呈驰张热或稽留热,热度高、热程长,护士需向患者及家属讲明应尽量避免使用激素及解热止痛药退热的临床意义,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及配合,以避免影响热程、热型,延误诊断。此外还应鼓励患者多饮水,适当补液,以维持患者水、电解质平衡,维持内环境平衡,安全渡过发热期。
3.2 肿瘤性疾病护理对策:本组肿瘤11例,其中恶性淋巴瘤5例,胃、肺、肝等实体肿瘤6例。肿瘤性疾病患者发热程度不高,但是多数热程较长,往往反复多次检查不易明确诊断,患者处于担忧、期待、恐惧的心境中,护士需针对该类患者的心理特点,从医学角度给患者讲明情绪与疾病的关系,鼓励患者从不良心境中解脱出来,积极配合医生的检查和治疗。此类患者多需要做CT、支气管镜、肠镜检查,血液肿瘤患者还需要做骨髓穿刺及骨髓活检等有创性检查,护士需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讲明进行有创性检查的必要性、重要性,使得患者能配合检查。
3.3 结缔组织性疾病护理对策:本组结缔组织病10例,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3例,成人STILL病4例,干燥综合征2例,混合性结缔组织病1例。结缔组织病往往病程长,反复发作,在发热的同时合并有特征性的皮肤、关节改变,有的改变为一过性,可能被忽略。护士需在常规护理时注意观察有无皮肤或关节的改变,给医生提供信息,以协助医师尽快明确诊断。此外,还需耐心做好此类患者的指导工作,说服患者克服诸如“系统性红斑狼疮为不治之症”等不正确观点,使患者能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关键词长期;发热;护理
长期发热患者在临床上诊断往往很棘手,有时甚至难以确诊。为了能准确提供诊断依据,护理方面捕捉蛛丝马迹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此进行了汇总、探讨。
1临床资料
本文共收集本院自1998至2003年因“发热待查”入院的病例127人,发热时间要求2周以上,至少有一次体温大于38度,其中男性69例,女性58例,平均年龄41.5岁,感染性疾病71例,肿瘤23例,血液、结缔组织疾病2例,原因不明15例。
2护理注意问题
2.1热型及热程的观察
每位病人常规每日测体温4次,别处有高热均予记载,未明确诊断的发热尽量不用或少用退热药、激素,高热时尽量给予物理降温或外用滴鼻、塞肛治疗,退热后体温以虚线描述。通过观察发现,感染性疾病中驰张热27例,不规则发热17例,稽留热28例;肿瘤性疾病中,不规则发热15例,周期性发热4例,间歇性发热2例,稽留热、驰张热各1例,不规则发热占75%,血液、结缔组织疾病中两例均为不规则发热。发热时间以感染性疾病为最短,平均小于60天;肿瘤性疾病稍长,平均大于90天;血液、结缔组织疾病为最长,平均大于180天。
2.2畏寒、寒战与疾病的关系
败血症16例中,全部都有畏寒症状,12例出现寒战,约占总数的80%;肿瘤性疾病中23例中畏寒14例,占总数的61%。
2.3皮疹与疾病的关系
血液、结缔组织疾病中明显,两例全有,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表现不太明显。
2.4常规检查
血培养、尿培养、骨髓培养均在使用抗生素以前进行,连续两次以上,每次间隔2小时,有寒战时随查。
2.5护理
①消除精神紧张,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主动配合医务人员提供诊断依据。疑为传染病者,应先行隔离,以防交叉感染。②注意饮食,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可消化的流质或半流饮食;发热时鼓励病人饮水大于3000ml,对不能进食给予静脉补液纠正水电紊乱,昏迷者鼻饲。③加强物理降温等对症治疗,38度以上行头部冷敷;大于39度用冷水或酒精擦浴。④不乱用药物,以免影响病情观察。⑤加强口腔护理,因发热致唾液分泌减少,口腔粘膜干躁,食物残渣易发酵致口腔溃疡,故对不能进食者一天三次口腔护理。⑥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尤其是注意体温、脉搏、寒战、皮疹的观察,以及各系统的病变。⑦严格按照标准做好分级护理。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发热;隔离区;护理
2009年全世界爆发甲型流感疫情,我国部分地区疫情也日益严重,为防止疫情传入部队,损伤广大官兵身体健康,我院领导决定设立发热隔离区,凡院
内出现可疑发热病号均送入诊治,直至体温正常且无传染性后方可解除隔离。我院官兵学员多为青壮年,多无严重的基础病,只要在治疗的同时精心护理,可有效缩短病程,防止并发症出现。2009年9月至12月,我院门诊部对280人次的发热患者进行治疗,疗效满意,均痊愈解除隔离,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80人次均为男性,年龄18~22岁,平均20.5岁。其中低热(37 ℃~38 ℃)140例,中度发热(38 ℃~39 ℃)80例,高热39 ℃以上20例。
1.2 治疗方法 抗病毒治疗为主,若伴有细菌感染因个人情况予头孢菌素、红霉素、阿奇霉素等抗生素治疗,辅以退热、补液等对症处理。
1.3 结果 280人次发热患者均痊愈解除隔离。
2 护理对策
2.1 心理护理 新时代的部队官兵学员多为独生子女,性格较脆弱,非常担心自己的身体状况,由于在部队院内实施封闭式管理,大部分人员对甲型流感的情况了解不足,因此我们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交谈,耐心地介绍甲型流感的发病原因,治疗方法,告诉他们其实甲型流感和普通感冒一样,只要发现及时,治疗得当,很快就能康复,消除患者紧张,恐惧等情绪,使之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愉快地接受一切治疗及配合护理[1]。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7月本院收治的外感发热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外感发热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中女性患者均排除妊娠期和经期,所有患者均排除患有严重原发病及退热剂对体温的影响。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15~65岁,平均年龄(48.0±6.1)岁;病程3~42h,平均病程(18.0±8.0)h。观察组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20~59岁,平均年龄(45.0±4.2)岁;病程5~48h,平均病程(22.0±8.7)h。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中医护理措施。常规护理主要包括:为患者定时测量体温,采用物理降温,如用温水擦洗汗液、酒精擦拭退热等,告知患者应多饮水,以清淡流质饮食为主。对于持续高温患者加强观察,遵医嘱做退热处理。中医护理措施:刮痧、拔罐、耳穴压豆、放血疗法等。
1.3评价指标
两组患者行护理措施1h后测量腋温,与入院时的体温比较,护理后1h体温下降>1.5℃为显效,0.5~1.5℃为有效,<0.5℃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持续退热效果通过护理后的1、2h患者下降的腋温评价,腋温与入院时的体温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退热效果比较
护理后1h观察组的退热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两组患者持续退热效果比较
对照组患者1h后的体温下降了(0.21±0.01)℃,2h后下降了(0.32±0.30)℃;观察组患者1h后的体温下降了(0..62±0.36)℃,2h后下降了(1.16±0.75)℃,观察组的持续退热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