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新方向教育范文

时间:2023-07-31 16:42:05

序论:在您撰写新方向教育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新方向教育

第1篇

大学化还是向社会开放?

美国传统的教师培养模式,是大学师范培养,因其对教育实践和现实关照不足,一直备受批评。从培养方式看,传统的大学化培养模式更多地注重了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注重课程和学分,忽略教师教育技能的培养和应用,因此,培养出来的教师往往缺乏对真实教学情景中必要教学技能的掌握。从生源结构和培养规模看,师范专业与医学、法学等专业相比,很难吸引高素质考生和少数民族考生,不能及时满足特定学科、特定学区的师资需求,也无法为毕业生提供入职支持。

为了弥补师范培养的不足和缺陷,美国出现了选择性教师培养计划和教师专业发展学校。选择性教师培养主要是应对大学模式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的弊端而提出来的,在有志于教学工作的从事其他行业的人员中进行选拔,降低门槛,为培养教师开辟捷径,并为特定学区的需求提供师资。此计划推行后,有近1∕5的新教师就是通过这种途径进入中小学课堂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其培养效果也不尽如人意。这一模式也伴随着“快餐式”的缺陷:因为要加快培养速度,它大大压缩了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与课时,短期速成无法保证未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教师对多学科的适应性。

2001年,美国正式提出了城市教师驻校模式(Urban Teacher Residency Models,UTR)。这个项目专门针对郊区与城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城市教师教学水平低、流失率高等问题,将大学师范培养模式和选择性教师计划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形成了新的贯通职前、职后的教师培养模式,并在10年实践中逐渐丰富、定型。

大学、学区、社会共同给力

奥巴马政府执政后,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教师教育改革计划,用以兑现自己的承诺:让“每一间教室都有一位优秀教师”。在其一揽子教育改革计划中,城市教师驻校模式是其重点支持的项目之一。随即,全美掀起了一股城市教师驻校模式研究和实践的热潮,成立了全国性的城市教师驻校联合会(the Urban Teacher Residency United),同时各州纷纷推出本地实施方案,启动最早、最著名的当属芝加哥(Chicago’s Academy for Urban School Leadership,AUSL)和波士顿(the Boston Teacher Residency Program,BTR)。虽然各州在具体操作上略有不同,但大体都遵循了以下运作方式:

从培养对象看,驻校教师培养项目主要从有意愿从事教师行业并具有潜能的大学毕业生、各领域专业人员中进行选拔,通过培训和考核的学员将输送给师资严重短缺的城区学校,尤其是紧缺学科如数学、自然科学和特殊教育等。

从组织模式看,驻校教师培养项目由当地城市学区、具有学位授予资格的高校和非营利性非政府组织三方共同合作,其中,以学区内的一所或多所薄弱校作为项目培训基地校,派出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当地高校则邀请权威学者和社区领导者对学员进行学科知识和教学专业知识的培训,并最终授予学员硕士学位;非营利性非政府组织如基金会,主要负责提供资金和物质支持。

从培训流程看,经过前期选拔的学员不论有无教育行业工作经验,都要先参加5至6个月的职前集中培训,培训结束时,通过测试和评估的学员将获得实习教师资格证书,即获得驻校实习的资格。凭此资格,学员以一名全日制非正式教师的身份在公立学校开始驻校实习,每周有一至两天在指定高校攻读硕士学位相关课程,4天在基地校接受指导教师的一对一教学实践指导。

从师资配备看,每个基地校为每名学员配备一位资深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全方位观察、指导学员的教学和班级管理情况,并将自己的知识技能、经验心得传授给学员,帮助学员尽快由辅教学角色转变为主导性教学角色。

从培训内容看,驻校教师培养项目非常注重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结合,学员不但要学习任教科目的相关课程,还要学习教育学专业课程和贴近该学区特点的个性化课程,达到学术型和专业型的契合,有效提高教学技能和教学效果。

从后续设计看,学员在完成为期一年的驻校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后,将获得所在州颁发的教师资格证书和高校授予的硕士学位,并且按照规定必须在城市学区工作3至5年。在此期间,驻校毕业生还将持续得到由指导教师、往届学员、驻校学员等组成的互助网络的支持,享受课堂观摩指导、一对一专家咨询等强化辅导。

一种独特的教师培养模式

我们不难发现,相比以往的教师培养方式,城市教师驻校培养模式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和实效优势。

其一,培养体系融协同性与网络化于一身。

提高教师培养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任何组织都无法凭借一己之力完成,只有通过多个部门、组织的通力合作,才能从根本上改进教师培养模式、提高教师培养质量,进而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驻校培养项目由学区基地校、高校和非营利性非政府组织协同合作,学员享受来自基地校、高校、指导教师、往届学员组成的强大的互助网络的支持,在这个网络中获得指点、分享收获。

其二,驻校培养集理论性与实践性于一体。

与大学化师范培养注重理论学习不同,城市教师驻校培养课程专门针对驻校生而设计,围绕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展开讨论式、案例式学习。高校为驻校生传授理论知识,指导教师对驻校生教学进行全程观察和指导,从教学设计到实践驻校生都可以得到一对一的辅导和富有针对性的建议。就全美而言,波士顿在这方面的设计尤为细致,其驻校计划中的理论课程都是针对学区特定情况,要求驻校生在学习了某一教学方法后及时将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学员们的上课录像由大家分享,并由师生共同分析这堂课的成功与不足,提出进一步改进建议。于是,在城市教师驻校模式中,学员们处于“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中,把通过课程习得的知识带入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和检验,实践中的困惑及时得到解答、解决,经验及时被肯定、积累。

其三,驻校生辅导将立体性与持续性相结合。

学员在为期1年的驻校培养中每周在基地校参加教学活动不少于4天,以一对一的方式由教学经验多、教学水平高的一线教师担任指导教师,接受全方位、立体化的辅导。驻校生由辅教学角色逐渐向主导性教学角色转变,指导教师采取逐渐放权的循序渐进的方式,让驻校生掌握越来越多的教学设计主动权、承担起越来越多的教学任务,整个培训期内保证为每名驻校生安排至少4周的全部课堂教学机会。这样,驻校生在培养项目中可以体验一学年完整的教学工作,经历一名教师在一学年内要完成的所有工作。并且,即使在驻校培养结束成为正式教师后,他们还会得到持续的专业指导。

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一面镜子

美国曾在全国范围内对导致教师流失的因素做过大规模调研,调查显示位居前三甲的因素是工资待遇、工作环境、职前培养与职后教育的质量。城市教师驻校培养模式通过职前与职后教育的一体化,极大地提高了城市教师的留任率,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学区缺乏优秀教师和师资类型单一的问题。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城市教师驻校培养模式的成功实践为我国教师教育改革提供了现实参考。

首先,随着社会信息化、现代化的发展,教师教育也应当适应时展需要,应从封闭、单一的培养方式向开放、灵活的培养体系转变,搭建平台,调动多方力量形成合力,建立完善、切实的教师培养体系是教师教育的必由之路。

其次,教师教育的学术性和师范性并不矛盾。关于教师的学术性和师范性的讨论曾是影响教师教育改革方向的重要议题,美国城市教师驻校培养模式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教育是一个以学术性为基础,落脚于应用性的行业,教师既需要专业性学科知识,也需要综合性的教育专业技能,只有把学术性和师范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教师。

再其次,贯穿职前教育与职后辅导的培养模式是教师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教师发展是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的渐进过程,是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在举一反三中不断增强的过程,是业务素质和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和继续学习中不断提升的过程。建立完备的伴随从教生涯全过程、具有针对性、提供切实支持的教师培养体系既是符合教师个体专业成长规律的理想模式,也是逐步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纵深化的有利平台。

参考文献:

① The Urban Teacher Residency Model [EB/OL]. http://,2012-3-09。

② 屈书杰、商霄杰,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一体化——美国“教师驻校培养计划”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11年第10期。

③ 张璇,奥巴马时期的美国教师教育改革对我国的启示[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年第10期。

第2篇

关键词:幼儿;自主性;创造性;个性风格

在以往的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所提供的形象是孩子的典范,培养出来的几乎是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式样。没有“自我”的感觉,这种给予大量模式给孩子临摹的方法,就会出现千人一面的结果,也就是家长眼中所认为的有个“样”的画。但现在美术教育者认为这会使孩子们失去了在绘画中天真的一面。失去了孩子自己的个性风格,最重要的是扼杀了孩子潜在的创造力和自我创造的意识。孩子主动积极是教育成功的关键,陈鹤琴先生说过“儿童不是皮球,更不是鸭子,而是一个有生命力的好动的小孩。我们所需要的教育不是打气或塞鸭子,我们是要小孩的动,时刻的自动。”教师应以孩子的年龄特点,通过合理的教育方式,在教育过程中使孩子的自主性、自信心得到充分的培养。那么,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应该如何发挥幼儿的自主作用呢?

一、从小班开始,以色彩入手,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颜色和形状是客观事物的外在特征,幼儿认识客观世界都是始于外部特征,鲜艳的颜色对幼小儿童的视觉有这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儿童认识事物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所以幼儿们也有意无意地感知美、表现美,小小年纪就懂得挑衣服,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

洛克说过“儿童学习任何事情最合适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特别想做的时候。”作为教育应该选择形式活泼生动的教学活动来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小孩子正处于涂鸦期。他们喜欢在地上或物体上尽情涂画,无规划、无秩序的地点划没有具体形象。这时期要注意他们脑、手的协调活动,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及自信心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把涂鸦设计成各种游戏,并使幼儿享受由涂鸦带来的。如“指点画、滚珠画、鞋印画”等。活动中先让幼儿观察五彩缤纷的花布,然后自己选择喜欢的不同形状的不了及颜色,让玻璃珠染上各种颜色放上不了上让其自由滚动,画出绚丽多彩的线条。这样的活动是孩子感知到鲜艳色彩的美,也点燃了绘画的热情。

二、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幼儿的探索力、创造力和表现力

幼儿富有好奇心,这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喜欢探求和了解事物,他们有着强烈的创造倾向,并具有一定的表现力。幼儿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表现积极,主动是幼儿自主性的表现。

陈鹤琴讲过:“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在幼儿美术教育中,每一个活动都能扩大幼儿的视野,教师要指导他们观察自然、社会以及身边的各种事物,是孩子大胆、独立、自信,可促进创造才能的提高。如美术活动“宇宙世界”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幼儿乐于大胆地探索和发现问题。活动一开始,教师带领孩子观看有关宇宙世界的录像带,激发幼儿的兴趣,然后教师带幼儿进入“宇宙暗室”让幼儿自己亲身感受一下宇宙的奇妙,并提出相关的问题,是幼儿加深了对宇宙的认识,教师还提出新颖的设想。如“你们在宇宙想干什么?”“宇宙上会有些什么?”让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绘画出心中的宇宙世界。有的孩子在宇宙上建了一个麦当劳,说要请外星人做好朋友,请他来尝一尝;有的孩子在宇宙上建了一个飘动的舞台在表演节目……30多个孩子有30多种想法,孩子们以自己全部的身心投入了活动,以自己的感受去体味发现及创造的乐趣。

三、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是促进幼儿创造性及自主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第3篇

关键词:现代化技术 教育技术 发展新方向 移动学习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a)-0001-01

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派生出来的,现代化的社会是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无论是电话还是电脑都实现了信息通讯的过程,网络也覆盖我们生活的范围,Wi-Fi技术的产生也方便了信息的传递和交流,为移动学习提供了保障。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新方向必定会向着移动学习的方式去发展,人们要适应这种学习方式,找到有利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利用科学技术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1 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

1.1 通过短信的方式实现移动学习

短信息的使用操作既方便又快捷,并且短信息的使用人群也非常多,方便了移动学习的过程。通过短信息的形式用户可以直接明了的表达出自己的意愿,实现与互联网的沟通,通过网络数据传输或者是无线移动网络可以直接访问教育系统的相关服务器,从而获得知识来完成学习过程[1]。短信息还可以提供全面的学习服务,实现老师与学生之间一种新的沟通学习方式,没有了语言上的交流,学生更愿意以短信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疑惑,而且移动学习方式也避免了课后老师不能及时辅导学生学习的缺点,使得学生的知识掌握以及知识的理解都更加的扎实。

1.2 通过在线信息阅览的方式实现移动学习

在线信息阅览可以使学生及时的掌握新知识、新方法,并且随时可以学习知识,通过对信息网页的浏览或是浏览相关教育网站等方式,来实现移动学习的过程。在线信息浏览的学习方式可以提供多种学科的学习指导,来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也可以提出对于在线学习中产生的意见和看法,提高了学习的自主能力和判断能力。在线信息阅览的移动学习方式也是非常方便的,具有知识的全面性、信息的及时性、学习的高效性等优点,深受广大学者的欢迎[2]。

1.3 通过在线信息交换的方式实现移动学习

在线信息交换的学习方式是指,学生之间或者是学生与老师的知识信息交换过程,通过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换,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加了同学之间的学习交流,促进了彼此的学习效率。这种移动学习的实现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或者是学习方法不正确等问题,也可从其他同学身上找到更高效的学习方法,从而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同学与老师之间的信息交换,可以及时的处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解决难题,使得教师加大了对于学生的辅导时间和机会,有助于发展学生对于学习的探究精神。

2 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新方向

2.1 充分利用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

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教育部门在做好教育管理工作之后,应该加大对移动学习方式的强化工作,充分利用移动学习带来的优势。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为移动学习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短信息、电脑的普及也非常广,既然有了这些条件,就更应该好好利用,实现移动学习方式[3]。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大力支持,利用科学技术来实现我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最快捷、高效的发展途径。

2.2 加强对移动学习的重视

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战略发展目标,坚持以科学技术发展观为基础,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教学方式不够先进、教学的知识面狭窄、教师的授课效率不高、学生不能很好理解知识等,都直接影响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学生的学习成绩。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丰富的网络知识为学生提供了无限的学习机会,在线教师对于知识的辅导和讲解既细致又全面,由于在线学习的学生少,教师也可以更加详细的讲解,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所以,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移动学习方式的重视,结合科学技术不断发展[4]。

2.3 加强教育部门的教学质量

每个学校的师资力量分布情况都是不同的,也就导致了学校之间的教学水平也有高有低,通过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的流行,教学质量较低的学校应该利用移动学习的学习理念,找到教育发展的新方向。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有效方法,学校在发展教育管理的同时,可以根据自身的经济水平来为学生创造更多、更好的移动学习环境,方便学生的学习。加强学校的教学质量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在不足中找到改进方法,在优势中充分利用,实现我国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5]。

3 结语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结合科学技术的发展手段,明确制定出发展方向。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为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科技支持的基础,移动学习是一种高效、快捷的学习方式,学习过程的新颖也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更多的兴趣,增加了学生对于课外知识的掌握情况。科学技术发展为教育事业做出了很多的贡献,也提高了教学的质量,使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逐渐与世界接轨,所以,未来教育事业的发展,一定以移动学习这种高科技手段为主要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杨云仙,王继新.基于3G技术的移动学习模式探索[J].教育技术导刊,2010,29(14):131-132.

[2] 李振婷,熊小猛.移动学习――数字化学习的新动向[J].教育技术导刊,2011,14(12):101-104.

[3] 白娟,鬲淑芳.M-Learning:21世纪教育技术的新发展[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32(14):45-48.

第4篇

    名校地产联姻渐成时尚

    1996年,王府公寓与景山学校合作办校,开了北京居住小区与名校联手的先河,1998年,兴涛社区、怡海花园更是通过教育配套使楼盘起死回生。2000年以后,除了北潞园与实验中学合办的学校初具规模外,太阳园、天通苑、龙泽苑、蓬莱公寓、华清嘉园等也都开始与名校合作办学。目前京城已有数十个项目加入“教育地产”大军,名校和地产项目的联姻已经成为楼市的新时尚。

    作为西部地产巨鳄成都建工进入北京的的开山之作,澳洲康都在教育进行了巨大的投入。和至尊宝宝全透明幼儿园、朝师附小、日坛小学合作办学,为业主提供了最为完备的青少年早期教育,3月7日,澳洲康都又成为北京在正式成为北京儿童艺术剧院试验基地。澳洲康都的执行董事任峰认为,在正规的学校教育之外,还应该有素质教育,为青少年的心灵健康全面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西方国家,教育水平成为决定房价的一个重要因素,即使在同等的建筑水平下,拥有名校的地段价值要贵许多。教育增加了房地产项目的附加值,在中国现阶段好的教育资源稀缺的情况下,教育地产可以说是前途无量。

    社区教育应该量力而行

    中国历来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对于教育的高投入在全世界都是罕见的。但是实际操作中,教育地产产生了很多问题。许多项目在销售期为了吸引客户,大兴土木,一切高标准要求,教育投入大,导致很多社区学校成了高收费的“贵族学校”,学生的入学费用往往较公立学校高出一大截,家长不堪重负,导致出现家长买得起房,子女读不起书的现象。

    而且,一个楼盘有一个销售周期,子女就学的数量也可量化,一俟业主子女毕业了,生源就成了问题,学校生存就成了一个摆在校方及发展商面前的严峻问题。套用一句歌词,教育地产真是“想说爱你不容易”。

    相对这些项目,澳洲康都的选择务实谨慎。记者发现,澳洲康都提供的基本是望京本地区稀缺的教育,如幼儿教育和青少年教育。而且从安全考虑,父母也希望子女在社区接受早期教育。象至尊宝宝这种教育机构,规模不大,对于生源数量的要求也不是很高,更加具有现实操作性,能够长期维持,由于澳洲康都合作教育机构在社区周围具有稀缺性,还能吸引周围社区生源,能够实现办学方的经济效益,实现了双赢。

    由于望京本地区中学教育已经相当发达,已经拥有的80中、陈经纶中学等著名中学,据澳洲康都开发商透露,澳洲康都将采取和本地区知名中学教育机构对接的方式,不自己开办新学校。这种务实的作风,对于现阶段越来越火的教育地产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出发点是打造新的社区公共沟通平台

    由于房地产市场竞争激烈,开发商大打教育牌来进行差异化竞争,拉开差距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社区教育到底是一种摆设,一种房地产销售的手段,还是社区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对于北京这样的文化中心来说,知名的教育机构居全国之最,简单的嫁接对于购房者的吸引力并不很大。

    前段时间怡海家园社区学校的学子在长城脚下集体宣誓成人,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社区学校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到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怡海家园社区文化的一部分。澳洲康都的开发商认为,现在的核心家庭以孩子为主体,孩子成为家庭最关注的对象,将幼儿园、小学等机构引入社区,围绕教育子女等问题,可以密切业主之间的关系;通过共同育儿的过程,沟通老人和子女之间的感情,消除代沟,促进家庭和睦。孩子成为社区交流的平台,成为活跃社区的关键性因素。

第5篇

【关键词】教育技术;人才培养;企业大学;E-learning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3-0066-03

随着高校毕业季的来临,毕业生们的就业问题备受关注。就目前来看,教育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去向虽然较广,但就业形势并不乐观,这与专业人才培养有着很大的关系。为了改善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必须研究分析当前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状况,探索人才培养新方向。目前我国企业大学快速发展,其人才培养需要相应的专业人才,这就给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方向。

一、中美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分析

美国教育技术学起步较早,其人才培养以硕士学位研究生为主,只有少量的本科生以及博士生。学习内容主要是教学系统设计及相关内容,教学媒体制作也列入教学内容,学生主要学习、研制网络方面的软件。美国的教学技术,培养的是能够采用系统化方法或其他教学设计模型,针对教育对象特点和教学需求,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开发资源,并有效利用媒体的专业人才,这些教学设计师一般就职于企业或专门的教学设计公司,承担为企业进行短期培训的设计、制作和管理工作。美国教育技术重点培养的另一类人才是在职教师,也以教学设计理论为核心课程,要求他们能够将学到的教学设计理论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积极有效地进行教学改革和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验。

我国教育技术人才培养主要是本科学历教育,本科学生来源主要是应届高中毕业生。近年来研究生招生在不断扩大,研究生的生源主要是本专业和相关专业毕业的本科生。我国教育技术培养的是能够在教育领域从事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教育技术专门人才,包括各类院校、各级电教馆的教育技术人才,中等学校信息技术课教师,学校教学网络的应用与管理人员以及教学软件设计制作人员等,毕业生的主要去向是中学和高校教师,然后是电视台、教育公司、计算机公司、培训机构。

从上述中美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比较来看,美国主要面向企业培养教学设计专门人才,而我国培养的教育技术专业人才主要还是中小学教师,面向学校。近几年来基础教育所需教师有限,加上企业大学迅速发展,我们完全可以面向企业大学开辟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方向。

二、企业大学及其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大学简介

企业大学(Corporate University)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由企业资助,聘请专业培训师、商学院优秀教授以及商界高级管理师为师资,通过互动教学、实战模拟、案例研讨等培训手段,以培养企业内部中、高级管理人才和企业利益链伙伴为目的,满足人们终身学习需要以及学习型组织建设的一种新型教育培训体系。与传统企业内部培训部门相比,企业大学积极主动地探索企业需求,针对企业战略及商业单位需求提出相应的学习,与企业文化、流程改革有着密切的关系,注重企业整体工作绩效和核心胜任力的提升,提供全方位的“硬性技能”和“软性技能”课程,培养所有工作所需的学习技能,如领导能力、人际交往、创新思考等。与传统大学相比,企业大学由企业出资,以来自企业内部的员工以及企业利益相关者为培养对象,以企业内部高层管理人员、外部培训师和大学教授为雄厚的师资,学习内容突出职业性,强调“软性技能”,以灵活的教学方式,通过长期的、相对分散的教学过程,达到适应公司战略、增值人力资本的目的。

企业大学的人才培养需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师资队伍

企业大学的师资大部分来自企业内部,通常由高层管理者担任主要教师,这样可以使培训更有针对性,更容易传播公司的企业文化及价值观。企业大学还有一部分来自企业外部的教师,主要是传统大学的教授,他们具备前沿的理念和思想,有丰富的授课经验,能有效地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但对企业的了解相对欠缺,使得课程内容针对性较差。

(2)课程

企业大学的课程主要分为基础层课程、中间层课程、核心层课程及专业类课程。基础层课程强调企业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中间层课程让员工了解企业产品和服务以及企业的业务如何参与竞争等,核心层课程培训员工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的共同的工作技能,专业类课程面向相关的员工,不同职业内容的员工有很大的差别,选择的空间、学习的方法都有很大的差别。

(3)教学方式

企业大学常用的教学方式有:课堂教学、行动学习、体验式学习、教练式训练、电子学习、混合学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大学开始采用E-learning的方式进行授课,并将其与传统授课方式进行有效结合,成为混合教学的方式。

(4)评估体系

企业大学绩效评估的主体应包括:第三方、学员和部门主管。企业大学评估的主要内容应包括:课程的开发、讲师的认证、学员的考核。绩效评估应贯穿于培训的全过程:从课程开发阶段的培训需求调查,实施培训阶段的讲师认证,到教学评估阶段对学员的考核。绩效评估的总原则是全方位、多渠道地进行教学信息的交流和监督。企业大学常用的评估方法有360。平衡计分卡、Kirkpatrick培训评估模型。

2.我国企业大学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自1993年摩托罗拉公司中国区企业大学成立以来,我国多家企业已经建立了自己的企业大学。但是,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加上企业自身的一些不足,我国企业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

(1)师资队伍不合理

我国企业大学师资队伍不合理主要表现在缺乏内部讲师,过度依赖外聘教师。企业大学的教师应该主要由企业内部的高层领导组成,外聘的专业人员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主要的教学工作还是应该由企业的领导们来完成。

(2)课程开发和设计人才稀缺

目前,我国的一些企业大学过度依赖外购课程,没有自己的课程研发体系及自有课程,课程内容没有针对性,缺乏课程开发和设计人才。

(3)E-learning应用效果不显著

我国企业大学大部分对E-learning应用于企业大学人才培养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大多只重视形式,忽视了E-learning应用的具体过程与效果,而且在实施E-Learning时,很多企业只是把传统的培训教材电子化,没有提供丰富的资料库,也没有完整的管理与追踪机制,电子课件没有吸引力,缺乏多媒体互动的E-Learning课件和平台。这就使得E-Learning的特性无法得到发挥,严重影响了E-Learning的实际应用效果。

(4)评估系统不完善

与国外企业大学相比,我国企业大学在评估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大部分都只是对学员最终学习效果考核的评估,没有对课程开发、课程编制和培训过程中讲师认证的评估,缺乏高质量的教学综合评估系统。

三、面向企业大学的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新方向

我国企业大学人才培养存在的这些问题,为教育技术专业人才面向企业大学进行培养提供了可能性。其中,课程开发和设计、E-learning、评估都与我们教育技术专业紧密相关,教育技术专业培养的是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与教学理论知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能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资源开发的专业人才,因此,在企业大学里教育技术专业的人才有着得天独厚的就业优势,这就给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面向企业大学的新方向。沿着这个方向,我们可以面向企业大学培养以下三个方面的教育技术专业创新人才。

1.辅助企业大学进行课程开发和设计

为了使教育技术专业人才能够更好地进入企业大学,辅助企业大学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必须要拓展教育技术专业的理论基础,融合知识管理、企业管理、组织学习、成人教育等理论,重视教学资源开发和教学设计相关课程,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还要增加实验和实践的机会,强化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加上对相应企业自身文化的深入了解,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就可以具备辅助企业大学进行课程开发和设计的基本能力。

在辅助企业大学进行课程开发和设计时,要先对企业存在的实际问题和学员能力素质差距加以诊断,并结合企业文化、价值观念、发展战略、业务实际和员工发展的需要等,进行深入性的学习需求分析,明确课程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与企业内外部专家和实际工作者一起进行具体的课程内容设计。这样开发设计出来的课程既能够与工作岗位、学员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又能使课程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现实指导作用。

2.帮助企业大学促进E-learning的应用

通过培养以下两个方面的教育技术专业人才,E-learning在企业大学的应用可以得到更好的效果,这就使得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在企业大学中拥有独特的就业优势。

(1)培养电子课件创新制作人员

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对PPT、Authorware、Flash、Photoshop等与电子课件制作设计有关的软件都比较熟悉,但是大部分只是懂得基本操作。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软件的实际操作与应用,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制作电子课件的能力,使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帮助企业大学E.1e锄ing制作颇具吸引力的电子课件,创建丰富的电子学习资源,促进E-leanling在企业大学中的有效应用。

(2)培养E-1eaming系统开发与维护人员

E-leaming系统开发要求具有教学系统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的操作、使用和维护的能力,而构建、维护物态教学系统的能力是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应具备的专业能力之一。因此,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可以担当E-leamiIlg系统的开发与维护的重任。当然,要求学校增加教育技术专业学生在系统开发方面实践的机会,增强其实际操作的能力。

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在开发E-learning系统之前,也要进行深入的需求分析,开发出紧密联系企业业务实际、满足员工发展需求的E-leanling系统。

3.将教学评价应用到企业大学评估系统

目前国内企业大学的评估系统并不完善,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重点课程之一就是教学设计,其中比较重要的环节就是教学评价,而目前教育技术专业所学的教学评价主要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所以,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可以将所学的教学评价创新性地应用到企业大学评估系统中,完善企业大学的评估系统。这就要求学校要更加重视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特别是教学评价能力,提供更多的教育实习机会,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身能力。

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在将教学评价应用到企业大学评估系统中时,需要注意以下方面:在做好充分的需求分析的前提下,确定培训目标和评价对象,评价的对象应该包括开发的课程本身、课程实施过程、讲师认证以及学院最后的学习效果,还要选择恰当的评价方法和评估方案。

第6篇

成人继续教育对象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对象。他们在专科阶段已系统学习过医学基础知识,有一定工作经验。由于社会对卫生技术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整个社会逐步树立起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观念,他们深感自身的知识和技能不能满足现代医学的要求,有了进一步提高的愿望。许多人在实际工作已经遇到了诸如不知该用何种统计方法、计算什么统计指标来处理相关数据的问题,是带着问题来听课的。他们在继续教育阶段的学习目的也更明确,不以广泛学习理论为主,而是有针对性地提高专业理论和技能[3]。但多年的医学专业学习和工作往往使他们形成思维定势,侧重于形态、功能记忆而淡化了逻辑思维和数量概念,在医学统计学课程的学习中表现出更多的困难。他们在继续教育阶段对医学统计学课程学习和提高的目标就是学会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分析医学统计资料而非广泛学习理论。

虽然成人教育的学生许多在专科阶段已经学习过医学统计学,但学生学习效果差,老师授课难,是许多教师的普遍感受。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学习效果,帮助他们达到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的目的,应根据成人教育对象的特点和统计学的授课目的进行改革。

1教学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医学统计学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ecture-basedlearning,LBL),课堂教学以教师按章节讲授为主。由于教师并不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学过程中师生交流较少,往往出现教学内容是专科阶段课程学习的重复,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虽然能领会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但到了实际应用中仍然不能确定用哪种统计方法。

根据成人教育对象的特点和统计学的授课目的,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采用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主,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式(problem-basedlearning,PBL)以提高教学效果。

PBL教学模式强调基本概念和统计思维,统计分析结果的解释,淡化公式推导和计算,从而使学生不断自我更新知识、自觉的实现终身学习[4]。与传统的LBL教学强调以教师讲授为主不同,它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提倡以问题为基础的讨论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5]。这与目前社会所提倡的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观念、目标一致,对于成人继续教育的对象尤为适合。

1.1医学统计学教学中引入PBL教学模式的具体步骤在实施PBL教学法前,将该方法向学生做简单介绍,获得学生配合。每种统计方法作为一个教学单元,按提出实例,归纳问题-学习教材,查阅资料,寻找答案-解决问题,归纳总结,几个步骤来学习。

1.1.1收集和筛选实例教师向学生介绍医学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工作步骤,了解学生在医学统计学的大致水平。向学生征集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并进行筛选,根据所要讲授的章节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每个章节准备2~3个问题,其中1个作为案例进行讨论,其余用于练习应用。

1.1.2提出实例,引导提问,归纳问题教师根据每章的教学内容和学习目的举出1个收集来的问题。由学生主持,讨论解决该问题所涉及到的基本概念,需要理清的问题。教师在一旁启发指导,控制讨论问题的方向。

例如:欲比较市区和郊区幼儿园儿童的超重肥胖率,调查了市区和郊区各3所幼儿园,结果见表1。问市区和郊区幼儿园的儿童超重肥胖率有无差异。

由此问题理出需要掌握的概念:为什么要进行统计学检验?什么是总体、样本?所提供的资料是总体还是样本?应该用什么方法检验,这种方法适用于哪些情况?这种方法对资料有什么要求?如何进行检验?等等。

1.1.3学习教材,查阅资料,寻找答案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归纳出相关问题后,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教材相关章节。并提供参考书目,鼓励学生分头查阅参考文献,寻找答案。

1.1.4解决问题,归纳总结根据教材学习和资料查阅的结果,各人将学习成果共享,相互补充,得到各个问题的答案。教师对整个问题的解决思路进行整理,并对其中所用到的重要概念和知识点归纳总结。本例涉及到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有:总体、样本、计数资料、χ2检验的基本思想和公式、χ2检验条件和校正公式等。最后,提出1~2个课前所收集到的问题,供学生练习和应用,以作为巩固。

1.2PBL教学法的优点教师在整个PBL教学过程中并不是简单地填鸭式灌输概念、提供答案,而是引导学生提问,启发学生思考,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学习材料,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相应的指导,使其达到学习的目的。这种教学方式有下述优点:目标明确:学生在每个单元的学习中学习目的都很明确,教师授课的针对性强,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每单元的案例都来自学生的实际工作,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意识到统计学离他们的医疗实际工作并不遥远,也并不可怕。培养他们学会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积极主动学习新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

2计算工具的改革

统计学学习中学生最感吃力的是公式推导和大量的数学计算。既往的教学以计算器为计算工具,许多教学学时用在了计算上,学生成为计算工具,影响了重点掌握统计原理和方法。继续教育对象许多已经过多年的医学专业学习和工作,淡化了逻辑思维和数量概念,医学统计学学习中涉及的公式推导、复杂计算难以胜任,这一缺陷表现的更为突出。

改变以往的计算方式,以计算机和统计软件为计算工具,从而使学生摆脱繁琐演算的束缚,把注意力集中于统计学基本概念的掌握和统计思维的建立。与PBL教学模式相结合,从医学实际问题引出统计学概念和方法,侧重于不同统计方法的适用条件、适用设计类型,深入浅出,统计计算则由统计软件来完成。

几种权威的统计软件中,SPSS界面友好,以窗口式操作为主要方式,与SAS、STATA等以编程为主要操作方式的统计软件相比,更适合于非统计学专业的医学生。对于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主要借助SPSS软件进行统计计算。SPSS软件辅助教学的要点如下。

2.1数据的录入格式教材所列数据类型多为整理加工过的数据,而自己搜集的科研数据应该如何记录,用什么统计方法,是许多学习过医学统计学的人依然会碰到的问题。往往是以教材形式出现的数据类型和格式尚能应付,而实际工作中的科研数据就不知如何处理了。对于已有医疗卫生工作经验的继续教育对象而言,他们在医疗卫生和科研中所积累的数据通常不是经过归纳整理的、以教材形式出现的数据格式,而是病例的积累。如何把实际医疗和科研工作中积累的数据和统计学学习的统计分析方法联系起来,需要掌握数据库建立的基础,数据录入的标准格式。

SPSS软件对其标准的数据格式进行统计分析时无需进一步加工就可直接进行分析,也可以整理成教材中的数据格式再做分析。如表1原始数据的标准录入格式见表2。

为了反映地区与超重肥胖的关系,可将原始数据标准记录格式的第4、5列整理成表1所示的格式,与教材提供的数据格式一致。

掌握实际工作中原始数据的标准录入格式是应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的重要基础,也是理论联系实际,把统计方法和实际工作相联系的关键步骤。通过学习数据库的建立,原始数据的录入,学生对于统计方法的认识不仅停留于做题和考试,而是与他们的日常工作、病例积累相结合,从而有的放矢,加深对统计学的理解和认识。

2.2输出结果的解释以统计软件作为计算工具,不需要繁琐的计算,只需编程或窗口式操作即可轻松获得计算结果。因而输出结果解释成为统计软件辅助教学的关键。

第7篇

【关键词】主体间性;道德教育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体性相关概念的提出成为一种热潮,为道德教育理论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但由于其从“主—客”二分模式的出发,过分强调以自我为中心,从而出现了一系列的矛盾。导致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异化,主体间性这一概念的提出就是对于主体性的反思。道德教育领域吸收其精华提出了主体间性道德教育。

一、主体间性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

西方哲学界基于对个体主体性所出现的弊端进行思考,提出了主体间性这一范畴。现象学学派创始人、德国人胡塞尔在《笛卡儿的沉思》中首次提出“主体间性”一词。胡塞尔认为主体性意味着自我,而主体间性意味着自我共同体(我们),这种主体间性是通过 “共现”、“统觉”、“移情”实现的。他认为,在这个自我共同体中我自己的“自我”与他人的“自我”应该是平等的,不具有排他性。“自我”不是出于特别的优先地位。也就是说,在这个人类共同体中,不存在谁控制谁的问题,应该是彼此互相存在的,每个人都是共同体的成员。海德格尔从本体论角度将主体间性看成个体的“此在”与他人和世界的“共在”,即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共存,是我与他人之间生存上的联系,是我与他人对同一客观对象的认同。宗教哲学家马丁·布伯认为主体间性的本质关系是主体通过“对话”而形成的“我一你”关系。此外,伽达默尔和哈贝马斯也从各自的学术领域对主体间性进行了研究。

哲学家们虽然从各自不同的领域对主体间性理论进行了研究,我们不难从中发现一些共有的特征:(1)主体间性客观地存在于不同主体之间;(2)主体间性强调的是不同主体之间的协调与合作;(3)主体间性是对主体性的扬弃与超越,是主体性的合理的、适度的发挥与发展;(4)主体间的交往与对话精神已发展至其他的关系领域。

二、道德教育走向主体间性的必然性

1、传统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局限性

在传统的主体性道德教育理论中,无论是强调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还是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发挥都存在在教育过程中只注重单一主体,忽视教学参与者的沟通与理解等问题。长期以来,道德教育在指导思想上着重强调统一性,而忽视个体的差异。片面的强调对于道德知识的传授,重视道德内容的规范性,而不注重受教育者精神方面的需求和受教育者道德品质的实际情况;一味的注重道德教育目标设置的整齐划一,以“标准化”的要求培养受教育者,“一刀切”的做法忽视了受教育者的自尊、兴趣、情感、态度、个性差异;道德教育的社会价值和社会需要过于夸大,弱化受教育者的个体价值和个体需要,忽视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有效转换。我们的道德教育都被等同于单纯的课堂教学活动,道德教育的内容只是被理解为道德知识的传授,道德教育活动只是刻板的道德知识传授过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交往只是知识信息的交流,对知识的占有成为道德教育进行的主要目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心灵处于相互封闭的状态,鲜少有情感和精神的沟通,失去这种灵魂的碰撞,教育者无法走进受教育者的内心深处,更难以产生情感的共鸣。道德需要自省与内化,当道德教育世界缩小为刻板的知识世界,与现实生活相隔离,与受教育者的内心情感、精神状态想隔离,道德教育便失去了它本身所具有的功能。同时,在传统的主体性道德教育理念的影响下,道德教育的内容过于教条化和理论化。道德教育的内容不能与现实生活有效的连接,没有生活实际的依靠,道德就变成了孤独的理论空壳。不难发现,目前为止对于道德教育的教学一直停留在课堂教学和理论考试方面,涉及到生活实践性的研究和实施还很少,无法将道德教育的内容从“课堂”走向“生活性的教育园地”是现在道德教育的一大难点。在传统的主体性道德教育中教育者是主体,由于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是主体,处于支配地位,受教育者是客体,这种不平等的地位,使得在进行道德教育时教育者往往采取单向的灌输方法,无视受教育者的理解能力和想法感受。

2、道德教育走向主体间性的现实因素

我们已进入全球化时代,在这个新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空前密切,人们成为“地球村”中的村民,信息技术与网络的极速发展,使得人们之间的交往冲破了时间与地域的阻碍,全球如同一张巨大而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人们在这张四通八达的大网中,可以随时与全球各个角落的人进行对话与交流。同时拓展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人们在各种对话与交流中彼此了解,达成共识。各种全球性的危机问题使得人们意识到人类的命运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这些问题不是一个国家所能够解决的,而要依靠各国的共同努力才能克服。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基于不同领域共同利益的思考,联系也被日益拉近,各国、各名族之间的对话交流意识逐步增强,“共在”、“共存”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显著特征。为了应对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人需要从孤立的单子性存在走向开放的共在性存在,即从个体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道德教育的进行也应该随着这一变化而发展。具备独立性、合作精神以及责任感的人已然成为当代道德教育的使命。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之而来的是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改变,人口的不断膨胀,自然资源被大量开发,严重的破坏了生态平衡,各类生态危机不断出现,使得我们不得不对道德教育进行新的审视。传统以人为中心的狭隘道德观已经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信息技术的普及,出现了相对独立于现实社会的网络社会。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也深刻的改变了人们传统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在网络环境下,不同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相互融合、相互碰撞,极大地冲击着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这些都给道德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三、主体间性道德教育的实现途径

1、确立以人为本、回归生活的道德教育理念

道德教育本质上是培养人的活动,是提升人的灵魂、内化人的价值的活动,而非单纯的知识输出和认识堆积的行为。相较于道德教条,“人”才是道德教育的本位所在。主体间性道德教育倡导的是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是道德教育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性的生命个体,都应该被尊重和理解。在主体间的道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授受关系,而是形成了情感、思想、智慧的相互碰撞与升华。受教育者在提升了道德认知的同时,个体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以及道德行为能力都获得了全面的发展。道德源于生活,内在于生活,没有生活就没有道德。在生活中,人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人与人通过交往获得生活意义。因为,人是生活在主体间性中。主体间性道德教育所倡导的回归生活世界是让受教育者了解生活、体验生活,引导受教育者培养德性,做有道德的事,建立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过有道德的生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生活中,通过多层次、多维度的来往交流,使交往双方都在道德境界上有所提升,这便是主体间性道德教育的追求所在。因此,只有真正贯彻以人为本和回归生活的科学理念,才能实现道德教育的主体间性转向。

2、优化道德教育的内容结构

道德教育的内容结构是否合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道德教育主体间转向的实现。传统的主体性道德教育机械地将道德教条、道德准则等一些既定道德知识编排成教材,并以此作为教育内容,教育者忽略受教育者的兴趣和需要,将这些远离受教育者生活实际的“高尚信条”和“道德理想”灌输给受教育者,内容空乏,不易于被受教育者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价值信仰。回归生活作为主体间性道德教育的思想理念之一,现实生活便成为主体间性道德教育内容的重要来源。要使受教育者所学到的道德知识不是空泛的而是富有生命活力的,所培养的德性不是僵死的而是充满生命气息的,道德教育的内容就应该来自于受教育者所亲身体验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此同时,主体间性道德教育在教材的编排方面应该更注重灵活性。道德教育的教材应注意要与受教育者的道德认知水平相协调,能产生紧密的联系,贴近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要使受教育者产生道德共鸣,仅仅根据知识的逻辑或成人的道德认知水平来编排教材是不够的,更无法取得理想的道德教育效果。

3、明确交往是主体间性道德教育过程的实质

“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主体间性道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活动就是交往,这种交往活动不仅体现在行为上,同时还体现在心灵中。在一系列的交往活动中,教育者的人格魅力、道德精神必定对受教育者产生启迪性影响,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师双方之间积极的交往关系的形成,从而促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人格精神、道德情感、生活体验和生命感悟的交流与互动,促使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影响和感染他的同伴,共同促进道德的进步和人格的健康发展。因此,明确交往的重要性,有助于主体间性道德教育过程更合理、更科学。

参考文献:

[1]张廷国.重建经验世界:胡塞尔晚期思想研究 [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104.

[2]冯美玲、王晖.道德教育的唯美选择:走向主体间性[J].江苏教育研究.2009(25)

[3]陈荣武. 论交往德育与德育交往[J]. 思想理论研究. 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