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社交媒体的未来范文

时间:2023-07-31 16:42:05

序论:在您撰写社交媒体的未来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社交媒体的未来

第1篇

新浪微博令人牵肠挂肚的商业模式前景到底在哪里?新浪CEO曹国伟曾列举了六大盈利点:广告、游戏、搜索、无线增值、电子商务及内容收费。诚然新浪微博这些都可以兼做,但没有核心竞争点,必然变成一个各个领域都浅尝则止的大杂烩。

笔者认为,新浪只能选择两条主导道路,一为媒体,二为社交。二者很难兼顾兼容。媒体和社交表面上交融的地方很多,但本质上无法兼具。媒体方向需要广告+搜索产品,社交方向需要广告+IM产品。而且,新浪如果不能补上技术基因和产品经理的短板,想发展成为比肩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的平台公司,是不可能的,最终仍将止步于媒体、而非平台。

目前,新浪微博可以在媒体和社交上进行摇摆和试探,但需要明确自身用户平台的唯一主题属性。一旦确定方向,就开始在产品(而不是销售)上聚焦、专注、深挖、死磕!

以下是笔者为新浪微博构想的,在两种不同路径下的商业化可能性:

媒体道路

新浪微博一开始就走的是媒体道路——自媒体聚合平台。这条道路最符合新浪自身的媒体基因和资源禀赋。媒体对应的平台就是广告为主的模式。其中,展示广告太简单,而且想象力有限。资本市场对这个不兴奋。新浪需要的是精准的广告模型,这需要建立在大数据的挖掘分析基础上,涉及到对用户行为和用户喜好的判断。新浪微博需要建立精确的流量导航和广告展示。

可以划分一下新浪微博容易赚的快钱:展示广告、营销活动、社交游戏分成、无线增值服务。难赚的慢钱:互动精准广告、数字内容收费、搜索、电子商务平台。

快钱容易赚也容易一下子把潜力挖没,增长率曲线属于一步到位就停滞型的。拿游戏来说,游戏是中国互联网最大变现方式,腾讯、搜狐和网易的营收最大比例无一不是游戏,唯独新浪没把自己的游戏做起来。新浪如果想在游戏上分得更多的钱,在媒体模式下很容易遭遇瓶颈,其转化率不会比垂直的游戏网站高。就连电子商务的转化率也会比游戏乐观。

从慢钱来看,新浪可以做的事情有:

互动精准广告技术。这是全球互联网皇冠上的明珠之一,其难度也是不言而喻的。如果说只划分一下性别、地域、收入等就算是达到“精准”的程度,那太初级了。真正的精准要可以准确的掌握用户行为心理,以及猜你喜欢。此领域可谓路无止境。

谷歌、Facebook、亚马逊、百度和阿里都在此领域上下求索。而新浪在这一方面并不领先,如果自身开发不顺,进行收购也是不得已的方向之一,好耶和易传媒太贵了,真正有技术含量的中小企业是可以考虑的方向。至于阿里是否能够给新浪带来这方面的技术提升,要看双方合作深度到底能到何种程度。

搜索。这其实也是新浪微博的突破点之一,连360都敢于尝试,新浪微博也应该勇于亮剑。而搜索技术,阿里巴巴本来是可以很好对新浪进行支持的。因为淘宝的搜索量估计可以进入前三,仅次于百度和谷歌中国。新浪内部人士透露,新浪微博每天的搜索请求量,跟搜索引擎放在一起比较的话,也可以争夺前五名。而且这还是新浪微博的搜索功能并没有被重点打造和加以很多限制的情况下。只要略加提升,改善搜索体验,搜索量就会有明显提高。这就要看阿里跟微博的合作可以谈到什么程度,是否肯毫无保留的将五年摸索的搜索利器授予新浪微博。

既然新浪随便在微博上弄了个站内搜索的搜索框就有如此自然流量,设想一下,如果新浪微博可以开放搜索框的合作,将会多有吸引力。事实上,新浪微博完全可以将搜素从一个站内搜索拓展成几个垂直领域的搜索,如涵盖音乐、新闻,甚至电子商务,再向通用搜索发展。

总之,在媒体模式主导决策下,新浪微博在广告产品方面所需要花的力气并不需要很大,因为媒体模式广告位相对有限(多为展示),广告主相对有限(多为大型品牌商),广告模式相对简单(按时间和位置收费)。新浪需要将更多的精力聚焦在媒体内容的聚合,发展符合自身特色的内容搜索产品。事实上,李彦宏就指出,百度的本质是媒体。这个媒体应该如此理解:通过搜索入口让更多的用户更长时间的停留在自身平台,来了就不要走,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内容。而不是来了就走尽快走。

对于以媒体为导向的搜索,用户发起搜索请求就自然暴露了其诉求,比如一个用户搜索某种疾病,最有可能就是有治疗需求。如果一个广告主只需要少量的关键词,这就并不需要复杂的挖掘和匹配技术。

电子商务平台。新浪应该不会也做不到打造自主电子商务,仍只是通过广告、导航、搜索等方式从电子商务处获取广告费和分成。

社交道路

在社交道路下,新浪就要充分借鉴Facebook的做法,并与QQ和微信进行更直接的碰撞。新浪微博正在推进的新版改版,也是向更社交属性的方向进行探索,这受到了不少喜欢旧版跟媒体化界面的用户的反感,但新改版确实创造了更多的广告位。新浪微博已经掌握了用户的主要属性数据,这都是更多借鉴Facebook进行社交平台广告投放的基础。

精准广告系统。在社交模式下,更需要精准广告系统,而且任务比媒体模式艰巨,更庞大。媒体模式下,广告体系可以更多采用按位置和按时间收费。而且主要锁定小几千家左右的大型品牌广告主。而在社交模式下,新浪需要容纳更多的中小企业,广告主数量级可以达到几十万家,纳入按点击、按效果甚至按销售收费等一系列广告模式,并可以让企业主像投放搜索引擎关键字一样自助下单,实现从品牌广告模式到社交广告模式的转型。

在这方面的技术挑战,新浪在短期内没有给外界看到可以拿出成熟方案的希望。

社交IM平台。在社交道路下,新浪微博需要发展的另一大平台是,将私信功能拓展为类似QQ、微信等横跨PC和移动互联网的社交IM平台。新浪推出过微博客户端,也推出过微友,但因为缺乏产品经理文化,目前还无力将产品打造成可以与腾讯对抗的程度。

适逢MSN退出市场,其实对新浪来说是很好的市场拓展机会。如果这个IM客户端能借助新浪微博对中高端城市人群的覆盖,取代MSN在白领和城市工作人群中的地位,微博就有了跟QQ对抗的基础。进而,在移动互联网端也能跟微博协同联动,有所作为。

明显可以看出,在社交道路下,新浪需要应对的技术挑战更大。

向阿里巴巴借力?靠不住

可以预计,阿里巴巴即使入股也不可能主导新浪微博(何况当下号称资本合作已经中止),双方的合作能否超越阿里巴巴跟搜狗的合作深度,并不乐观。

事实上,就算资本合作有实质进展,阿里巴巴的投资甚至都不太可能换来微博上更多更便宜的广告位。比如核心数据方面,阿里巴巴的投资想换来新浪微博用户数据对其开放,这更加不太可能。因此,阿里巴巴必定会看重财务回报,价格方面不能指望阿里巴巴头脑发热不计代价。

目前双方的势力格局是:淘宝和天猫拥有近5亿的注册用户,每天上淘宝系平台购物的人流过亿;新浪微博作为平台,用户规模同样高达4亿。根据新浪微博内部人士透露,双方的用户重合度超过40%。

第2篇

门户模式已经式微,从雅虎创立到如今的互联网媒体,其发展已经历了三个阶段:门户时代、搜索时代和社交媒体时代。新浪微博以“中国首家社交媒体”为标签赴美上市,需要重新思考未来。

微博还能照耀新浪多少?当然,这不仅是新浪的问题,也是所有媒体人的问题。

最好的时光,还是最后的好时光?

2014年4月17日,新浪网旗下微博业务正式登陆纳斯达克,股票代码为WB。微博此次共发行了1680万美国存托股(ADS),定价为17美元/ ADS,每ADS代表1股微博的普通股,新浪微博上市约融资2.86亿美元。

上市首日,新浪微博以16.27美元低开,收盘价格为20.24美元,涨幅为19.06%。对于担心“新浪微博上市后股价可能下跌”的新浪管理层来说,这算是一个不错的开场。但与去年上市的去哪儿网、500彩票网、3G门户、58同城等超过100%的涨幅相比,新浪微博上市首日的涨幅很难用漂亮来形容。

同日在纽交所上市的乐居(NY:LEJU)上市首日的表现与新浪微博相仿:发行价定于10美元,以10.8美元开盘,以11.86美元收盘,涨幅约为18.6%。

新浪微博与乐居是今年上市的第三、第四家公司,于4月8日上市的爱康国宾(NASDAQ:KANG)目前股价为13.59美元,已经跌破发行价(14美元),于4月2日上市的达内科技(NASDAQ:TEDU)目前股价为6.74美元,跌破发行价(9美元)。在前两家双双破发的情况下,新浪微博首日的表现多少让人松了一口气。

微博此次无疑为中国科技股上市做了一次测试,有消息称,微博此次在美股价表现,或将成背后“观望者”上市风向标。继新浪微博之后,中国还有阿里巴巴、京东、猎豹、聚美优品等公司在筹备上市,阿里巴巴预计融资超过150亿美元,京东为15亿美元。

微博上市首日表现证明了市场投资对中国概念网络股的热情,也带动了中国概念网络股的联动上涨,母公司新浪上涨了6%以上,优酷土豆上涨3%,人人网上涨3%。

同时也表达一个事实:中国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充满潜力的市场。据CNNIC统计,中国的互联网用户达到6.18亿,将近美国人口的两倍。路透则评论称,微博上市扫除市场对中国科技股价值偏高的担忧。

新浪微博目前的市值约40亿,已超过母公司新浪当前市值37.3亿美元,有分析认为,上市之后,新浪微博将更加独立于母体新浪。“我认为这一直是个艰难的市场,但相对来说,我们取得不错的结果。”曹国伟说,微博上市是新浪的终结,幸运的是,是新浪终结了自己,获得新生。

十五年前的新浪上市,被形容为赶上了“最后的好时光”。新浪之后,搜狐勉强上市,网易流血上市,8848则上市流产;十五年后的微博上市,吸引了全行业的关注:是赶在了最好的时光,还是最后好时光,对于行业意义重大。

微博照耀新浪:

真正受益者是谁?

曾经人们用“微博再造新浪”形容微博的重要性。意思很明显,新浪这家曾经作为中国互联网标志的网站险些沦为二流公司,是微博让新浪重新回到行业巅峰。

新浪于2009年推出微博测试版,引发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微博热”,最多时有十余家互联网企业推出微博产品,包括腾讯、搜狐、网易等。经过四年多的激烈竞争,新浪微博的用户规模、活跃度和营收已经处于绝对领先地位。

社交媒体与生俱来的开放性让微博成为中国的“公共议事厅”,是公众了解和讨论热点事件的重要渠道。新浪提供的资料显示,马航飞机失联事件中,微博是最早信息的媒体平台,20多天里相关话题的阅读量达到18.1亿。

另一个例子则是,文章“出轨门”后的道歉微博互动总量超过400万,直逼奥斯卡“最强合影”在Twitter的转发量。微博同时还是聚集专业人士最多的社会化平台,在大事件中发挥了舆论引导和信息放大的作用。

新浪招股书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微博月活跃用户1.438亿,日活跃用户6660万,是中国活跃度最高的社交媒体。微博上有超过8万个政府机构和官员的微博账号、70多万个个人认证账号和40多万家企业认证账号。

眼球经济曾经是门户时代、搜索时代的商业逻辑,这一逻辑同样适用于社交媒体时代。招股书显示,2014年第一季度,微博整体营收达到6750万美元,其中主要为广告,同比增长160.6%,新浪微博2013年第一季度营收为2590万美元。

新浪在探求超越眼球经济的模式。近期,魅族、极路由等多家企业在微博发起售卖活动,通过与一系列厂商的合作,微博“浏览—兴趣—下单—支付—分享”的营销闭环已经成型,新浪希望企业会把客服、CRM方面的预算投入到微博。

微博照耀新浪。以上市首日收盘价计,新浪微博市值约为47亿美元,而新浪市值约为38亿美元,微博市值一举超过了母体公司新浪网。

有分析认为,上市之后,新浪微博将更加独立于母体新浪网。上市当天晚上,新浪董事长兼CEO、微博董事长曹国伟接受采访时表示,微博上市后还是新浪控股的一个子公司,就像新浪网是新浪集团下面的一个子业务,关系不会改变。

有业内人士分析称,新浪微博的上市能够帮新浪赚一些钱,但长期价值比较有限。“真正的受益者是背后推手阿里。”此次发行前,主要股东当中,新浪持有微博1.4亿股,占股比例77.6%;阿里持有微博3489万股,持股比例为19.3%;完成发行后,新浪持股数量下降为1.15亿,持股比例降为56.9%,阿里则兑现增持微博股份至32%,持股数上升为6513万。

之前,有财报分析,33%微博的收入来自阿里。新浪方面称,面向中小广告主的微博广告产品“粉丝通”以及与阿里合作的“淘宝橱窗”广告对微博广告业务拉动较大。得益于阿里淘宝商家广告产品体系的接入,新浪微博在去年第四季度的客户数比上一个季度增长50%。其中,“粉丝通”的中小广告客户数已达1万家。

数据显示,2013年阿里电商业务对新浪微博广告贡献为4913.5万美元,而其全年的广告收入为1.48亿美元,而广告营收在新浪微博总营收的占比超过70%。尽管新浪微博与阿里关系密切,但曹国伟强调,新浪仍是控股股东。

社交再造媒体:

让自己成为自己的孩子

新浪微博上市的前一天,曾经的新浪微博大V薛蛮子取保候审。新浪微博大V是门户时代,以及门户之前传统媒体时代不可能想象的现象,正是无数大V与他们的粉丝创造了微博,这是社交媒体时代的标志性产品。

这不仅是中国特有的现象,微博在美国对标的社交媒体Twitter已经于去年11月上市,股价最高时接近75美元,公司估值最高则超过400亿美元。

社交媒体最早需要追溯到2004年:那是互联网泡沫崩盘后的第二次互联网,第一次以“.com”为标签,第二次以“web2.0”为标签。自那以后,“社交思维”成为互联网思维的一部分。web2.0已经产生了两波上市公司,一波是“社交网站”,包括美国的Facebook,中国的人人网,腾讯自2010年后股价迅速上涨,也与社交推动互联网发展有关;第二波则是“社交媒体”,在中国的标志型公司是新浪微博,在美国则是Twitter。

社交还会照耀哪些角落?目前众说纷纭。比如包括张瑞敏、雷军、马云在内的中国企业家在公司管理当中充分利用社交思维,比如小米的论坛开发模式;马云在公司组织架构调整时,也是打破科层管理逻辑,建立社交型公司;张瑞敏在公司内部打造“自经体”(自主经营体),意在将海尔打造成一个社交型平台。

社交再造媒体带来了很多结果,比如更多人参与媒体内容的生产,内容生产的权力从机构向个人转移;比如资讯成为普及消费品,非某些阶层的消费品,所有人都成为内容的生产者,传播者,消费者。激情与狂欢造就新的媒体盛筵。

但是,并不是一切都很美好,全民参与,信息消费普及的同时,导致一个“娱乐至死”的媒体消费趋势:任何重大事件在短时间迅速普及,群众的智慧对这一事件进行各种升级、改版、再造,严肃的东西被消解,一切向娱乐方向发展。

薛蛮子现象就是这一社会背景下的产物:社交再造媒体跟所有新事物一样,带来了新的可能,也带来新的问题。

蓝港在线CEO王峰在微博上市当日这样感叹,十五年前,新浪成为中国网络第一门户,而今天的微博成为社交媒体时代的弄潮儿,直面后来者微信的竞争。

王峰说:“从PC门户到移动社交,相隔近乎一代人,岁月流逝,令人感叹。看看谷歌、雅虎与FaceBook的成长历史,就知道长守基业,谈何容易。谁没有老的这一天,但那又怎样。顺势者昌,让自己成为自己的孩子吧。”

第3篇

【摘要】微博、微信作为微媒体的代表,推出短短几年各自就拥有了庞大的用户群体。作为新兴媒体,二者有共同之处。但是,微博、微信在许多方面也存在差异,从对二者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到未来社交微媒体走向的一些端倪。

关键词 微博 微信 微媒体

一、微博、微信的微媒体浪潮

微媒体,是指由许多独立的点构成的网络传播结构,并且特指由大量个体组成的网络结构,只理解为个体是没有意义的。微博、微信作为微媒体中的突出代表,从它们出现到被广泛使用,只用了短短几年时间,发展速度惊人。

2009年8 月,中国门户网站新浪推出“新浪微博”,一个信息分享、传播和获取的平台。2010 年,微博成为全网发展最快的应用,这一年被定义为微博元年。此后微博的发展势头一直迅猛。新浪微博官方统计的数据显示,2012 年3 月,新浪微博用户规模为3.24 亿;2013 年3 月,用户规模增长到5.365 亿,同比增长65.5%左右。2014 年3 月27 日,新浪微博改名为微博。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 年1 月21日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应用程序。微信自推出后受到手机用户的热捧,截至2013 年11 月注册用户量已经突破6 亿,成为亚洲地区最大用户群体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微博、微信,两个应用软件,在当今这个技术革新和信息爆炸的时代缘何脱颖而出;二者同作为微媒体家族的一员,传播方式有什么异同,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二、微博、微信的共同点

1、信息的“私人定制”

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之所以被称为大众媒体,是因为这些媒介是将制作好的信息传递给广大受众。在这种情况下,受众接收到的都是一样的信息。随着媒介数量的增多,受众面临信息泛滥的问题:想要的信息不能很快获取,不关注的信息充斥耳目。在这种情况下,大众媒体适时地作出了改变,信息传播窄众化。“窄众”使得媒体不再将大量相同的内容传递给大众群体,而是制作特定的传播内容,并推送给有特定需求的小规模受众群体。

互联网的普及让信息传播的窄众化更加容易实施。微博、微信正是搭乘这一趋势的列车微博、微信都具有信息、接受信息的功能,与以往信息平台不同的是,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选择想要的信息。微博通过“加关注”的方式实现添加信息源,微信则是通过加好友和订阅号实现。依靠个人意愿的加关注和加好友行为,确保了用户接受信息的纯净性,个人的微博、微信成为了私人定制的信息平台。这更符合身处信息爆炸时代受众们的需求。

2、信息的快速分享

自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信息的处理设备从台式计算机到笔记本式个人电脑再到平板电脑;移动电话从只支持语音通讯到提供wap服务、支持JAVA 程序再到拥有独立操作系统的智能机。人们日常使用的信息设备体积越来越小,功能越来越强,同时,通信的4G 时代来临,信息的即时性分享和快速传播成为必然趋势。

微博和微信作为目前手机中最受欢迎的APP,借助手机这一方便快捷的设备终端,实现了信息和分享的快速传播。由于手机总是被随身携带,这就使得信息随时随地可以被、阅读、传播。微博中的转发键、微信中的分享到朋友圈,只需轻轻一按,一条信息就可被更多的用户看到。而且用户间的分享并非一对一,是一对多,多对多,多对一的,这也让用户接收的信息数量成几何倍数的增长。

三、微博、微信的差异

1、平台属性差异

虽然微博、微信都有信息的功能,但是整体来看,微博作为信息平台的功能更强一些,微信则更偏向社交。

在微博的主界面可以刷新出所关注对象分享的各类信息,但是微博有一个很有特色的信息“广场”———热门微博。在热门微博中,使用者可以看到自己并未关注的用户的信息,它们按照热度(转发量、评论量)进行排序,并且有娱乐、体育、财经等分类。在这里,使用者能接触到最具其他用户关注度的信息,不再局限于个人的喜好。

相对而言,微信更加注重的功能是即时通讯,它可以实现文字、语音、视频、图片的发送,可发起多人语音和视频聊天。因为微信中用户大多是基于QQ、手机通讯录的熟人添加,所以微信的空间相对私密。如果说看微博像是进了大观园一样,用户能看到来自天南海北的形形信息,那么玩微信则是处于一个普通的四合院中。

2、个体受关注度的差异

新浪微博刚出现时,为了扩大用户数量,采用的推广策略与新浪博客如出一辙,即邀请文体界明星和学术名人等开设微博,对他们进行实名认证。许多普通用户使用微博的初衷更倾向于猎奇心理,如窥视明星的生活、接近偶像等。在这种情境下,普通用户虽然也会信息,但由于粉丝数量有限,显然没有一些微博大V有影响力。例如参加某亲子节目爆火的某明星父女,即使只发一张女儿照片,不配任何文字,微博转发量也可轻松过万。由于微博中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账户实在是太多,普通微博用户作为个体受到的关注是有限的。

微信的用户多是现实中的熟人和朋友,微信的朋友圈几乎相当于现实的生活圈,朋友间多处于一个平等的对话关系,个体的信息容易得到回应、受到关注。

3、个人空间的差异

打开微博首页,用户关注的所有账号都在同一个界面下,一按刷新键,这些账号的信息都会按时间顺序排列在眼前,其中不乏有推广账号推送以及微博大号们转发的广告信息。微博作为一个信息分享平台,用户在获得丰富多样信息的同时,也不免接收到许多广告、推销、无用的信息。

在这点上,微信的环境相对安静一些。首先,用户在微信中除可添加朋友外,也有许多订阅号、服务号可以选择。不过在微信的界面中,公众账号和朋友账号并不在一个分类里,刷新朋友圈也不会刷出公众账号推送的信息,只有特意点开这些账号才会看到他们的信息。除此以外,微信还有一个特点是:用户信息下的评论,如果和评论者非好友就看不到评论内容。这一设置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微信空间的洁净和用户隐私。

四、未来社交微媒体的走向

1、商业性与功能性结合

微博、微信等社交微媒体归根结底是商业公司推出的产品,最终目的是盈利,因此这些社交微媒体会不可避免的具有商业性特点。微博中有许多营销账号和推广账号,也会出现“转发并@ 好友”就可抽奖的促销活动。微信商业气息虽然相对较弱,但也出现了像“集x 个赞”送礼品的广告信息。

社交微媒体走向商业性本身并没有错,但是软件的开发团队必须注意保持软件功能与商业盈利的平衡,不要让商业盈利的信息淹没社交媒体中用户的声音。

2、即时互动的多媒体传播

科技的进步使传播手段也不断的革新。传播方式从最早的口头、文字、广播电视到网络,传播内容也从声音到图片、视频、多媒体,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传播内容越来越丰富多样。人们使用工具总是希望获得便利,有现代科技作为技术基础,社交微媒体也将走向更加即时、快速,集多元媒体内容为一体的时代。

3、注重沟通的私密性

社交微媒体作为信息集散中心,在拉近不同地域用户距离、为陌生人建立联系的同时,未来将更加注重与熟识人群的联系以及用户个人信息的隐密性。一方面是因为,网络让地球成为一个村落,人与人的距离好像缩短了,但是这种感觉只局限于虚拟的网络中。人终究是生活在现实中的,如果不能与身边的人建立联系,即使在网络中找到再多的满足感,回到现实的时候仍会在人群中感到孤独。人作为社会人,根本要在熟人中找到共鸣,获得关注度,找到心理归宿。另一方面是由于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各类信息聚集,搜索变得更加便捷,这也造成个人信息的不安全性,因此在传播信息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用户的隐私。

微博,微信都能实现信息的快速和分享,并且都较好的满足用户个性定制化信息的需要;同时,二者也在平台属性、个体受关注度、个人隐私空间等方面存在差异。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近的报告显示,2013 年微博用户规模下降2783 万人,使用率降低9.2 个百分点。而整体即时通信用户规模在移动端的推动下提升至5.32 亿,较2012 年底增长6440 万,使用率高达86.2%,继续保持第一的地位。从数据看出,自被推出以来一直处于增长状态的微博使用率在2013 年破天荒的发生了下滑,而同时期微信却依然风头正劲。这或许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未来社交微媒体的发展趋势:商业性与功能性结合、即时互动的多媒体传播、注重沟通的熟识私密性。

第4篇

关键词:社交媒体;广告;创新;趋势

一、社交媒体广告发展的三大背景

(一)移动终端的智能化

移动终端是指人们在移动的过程中所使用的计算机设备,主要包括笔记本电脑、手机、iPad等。随着电子制造、集成电路、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其中应用最广的手机从最初主要功能为通话、传递信息转变为集通信、娱乐、办公、生活、医疗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智能化平台,也成为社交媒体发展的重要载体,为社交媒体广告的诞生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和硬件支持。

(二)用户消费模式的改变

DCCI发现在社交媒体环境中,用户的行为消费模式为SICAS模式。SICAS模型的全解是:品牌———用户互相感知(Sense),产生兴趣———形成互动(InterestInteractive),用户与品牌———商家建立连接———交互沟通(ConnectCommunication),行动———产生购买(Action),体验———分享(Share),五个阶段。在SICAS模式里,企业实时感知用户的需求,然后进行动态互动响应。在产生购买阶段,用户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广告达到“即看即买”的效果。在体验分享阶段,互联网的开放分享将实现对用户体验分享碎片的自动分发和动态聚合,体验和分享往往是实际消费的源头。在消费模式变迁的情况下,社交媒体广告产生作用的运行机理也在发生变化。

(三)传统广告无法满足社交媒体时代的广告需求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传统广告存在的许多问题在社交媒体时代逐渐显现。首先,由于广告收入是传统媒体的主要利润来源,传统广告影响媒体内容价值的情况并不少见。其次,传统广告价格高昂。此外,传统广告的传播效果难以得到准确的监测。正如约翰沃纳梅克所说:“我知道我的广告费有一半是浪费的,但我不知道浪费的是哪一半。”

二、社交媒体广告发展的三个时期

(一)社交媒体广告的初创期

这一时期,我国社交媒体广告主要依靠于两种主要类型的平台:以猫扑、天涯论坛、豆瓣论坛、百度贴吧等为代表的虚拟社区(BBS)和以QQ为代表的即时通讯软件(IM)。这一时期的广告主要以传统广告形式为主,如旗帜广告、摩天大楼广告和弹窗广告等。这种广告形式相对生硬,在一定程度上对受众施加了压力,广告的内容也主要是生硬的直接性表达。

(二)社交媒体广告的蛰伏期

随着中国互联网全面进入2.0时代,交互技术的进步促进媒介形态多样化发展,社交媒体广告进入蛰伏期。这一时期,博客逐渐兴起,广告商开始利用博客名人的名人效应,引发网友关注。除此之外,以优酷视频、土豆视频为代表的内容分享类媒体快速发展,广告商开始使用贴片广告、商业类型短片等。这一时期的社交媒体广告,开始尝试用更加软性的方式植入,如优酷立项“11度青春”,尝试将商业广告内容植入到微电影中,在制作内容的同时销售商品,是广告和微电影的一次成功结合。

(三)社交媒体广告的快速发展期

移动互联网的井喷式发展为社交媒体广告的爆发性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以微博和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平台,凭借自身极强的用户黏性和SNS属性,成为许多企业和个人必争的自媒体平台。微博、微信不仅可以满足广告者在第一时间信息和分享信息的需求,从而促进广告信息的广泛传播,同时还在不断开发API接口等功能实现跨平台发展,使受众能达到即看即买的效果,大大提高了广告的变现率,电商+社交媒体成为新的潮流。爆发期的社交媒体广告将广告渗透入受众的生活,广告投放更加精确,广告形式更加多样和“无痕”,广告与受众的生活更为贴近。

三、社交媒体时代下广告创新的四大趋势

(一)广告内容:构建产品“魅力人格”,注重“软性广告”的运用

社交媒体时代,广告从以产品为中心过渡为以用户为中心,与此同时,广告不再是产品,而是一种艺术,就像一个人,除了一般的生理结构和劳动能力外,还需要具备独特的个性、思想、修养和气质甚至还包括一个人的独特人生经历,哪怕是个人隐私等。因此,在这种情境下,广告主越来越关注用户体验,广告也开始变得柔和。相比原来的产品宣传语直白地灌输,社交媒体广告开始寻求产品的理念、精神与思想的委婉传达,被赋予“人格魅力”。例如,农夫山泉在2018年推出了一个纯生态记录式的商业广告,全片宛如一部行走的国家地理纪录片,将农夫山泉“大自然的搬运工”的“魅力人格”深入融合进了这条广告中,被称作最美广告片。

(二)广告形式:感知受众的心理需求,加强与受众的双向互动

中国人民大学彭兰教授认为“连接”是互联网的本质:“互联网上构成连接的基本要素以及连接的方式在不断发生变化。”在这种背景下,广告的形式产生变化,变成了一种双向的互动沟通模式,用户不仅仅是单纯被动地接受广告信息,也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等媒介与商家和品牌商建立连接,交互沟通。社交媒体时代出现的新型粉丝经济和社群文化将是未来社交媒体广告关注的重要领域。

(三)广告效果:提高社交媒体广告精确传播,向“个性化”方向发展

在未来的社交媒体广告发展中,广告的精确传播会不断加强,甚至精确到每个目标消费者,向个性化广告方向发展。个性化广告是一种差异化的推送,其目标是将合适的广告分配给个人而非一群人。个性化广告的运作机制是协同过滤(collaborativefiltering),它能根据用户自身的数据以及与用户有着相似品位的人的数据来为用户推荐其可能感兴趣的商品或信息,将极大增强目标的精确性。品友互动人群网络公司是第三方的社会化营销机构,在该公司的人群数据库中,人群属性细分标签类目甚至已经达到了3155个。根据这些人群的个性化特征所推出的个性化广告也将是未来社交媒体广告发展的一个方向。

(四)广告目标:关注用户自产内容,广告投放向自媒体倾斜

互联网数据中心的数据显示,中国互联网用户产生的内容流量超过了专业网站制作的内容流量,用户产生内容的浏览量占到总量的比例高达50.7%,专业网站制作的内容占49.3%。可以看出,自媒体作为社交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仍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例如2016年爆火的Papi酱,其商业价值使其在2016年3月获得了1200万元的天使投资。随着众多自媒体的快速发展,自媒体将会成为广告投放的重要平台。

四、结语

第5篇

【关键词】移动直播 场景未来媒体

一、直播,浸媒体时代的入口

2016年,出现了一场由技术推动的移动互联时代的媒体转型。在这样风卷云涌的变革之下,多样的趋势、迅疾的变化越来越汇聚出一个共同的特点:智能终端的发展普及、碎片化信息的海量铺展和360度包裹式的信息,让用户沉浸于茫茫的信息海洋,浸媒体成为今年传播创新不可不提的热点。

浸媒体是在新浪新闻举办的2016未来媒体峰会中出现的概念,本次峰会即以“迎接浸媒体时代”命名,新浪网副总裁、新闻总编辑周晓鹏、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周葆华和硅谷精神布道师皮埃罗・斯加鲁菲等大咖以此为题发表了主题演讲。

关于浸媒体,目前尚无统一而明确的定义,笔者粗浅地认为,“浸”是沉浸的意思,浸新闻就是沉浸式新闻体验,浸媒体时代即是要满足人们对于沉浸式新闻的体验。这种与新闻事件同在的“在场性”,让用户随时随地得到浸入式体验――让观看者得到更加真实的亲临现场感,正是“浸入”的意义所在。

谈到浸媒体,移动直播和虚拟现实是当下绕不开的两个话题。

目前正在流行的网络直播,应当称之为网络互动直播,它是依托移动互联的网络环境基础,以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和直播应用程序为软硬件支撑,基于兴趣形成的网络视频信息实时呈现和交互传播模式。

从传统媒体的实时聚合向移动媒体实时呈现的转变,才是让用户沉浸其中的关键。其实直播聚焦的就是实时呈现的能力表达,旨在为用户创造沉浸式的场景。彭兰教授曾在《场景:移动时代媒体新要素》一文中提出:“与PC时代的互联网传播相比,移动时代场景的意义大大强化。移动传播的本质是基于场景的服务,即对场景的感知及信息(服务)的适配。”?q?

直播当之无愧地可以被看作浸媒体时代的入口之一。因此,用场景理论观照网络直播,以网络直播反观场景传播,有助于我们更加准确地把握当前互联网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和未来发展趋势。

二、直播+全场景,浸媒体时代打造全新媒介生态的动力

当前,传媒业边界正在消失,格局正在重塑,媒介生态正在重新构建,媒体逐渐将用户的生活紧紧包围。场景时代的到来指日可待,美国科技作家罗伯特・斯考伯和谢尔・伊斯雷尔著作的《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认为,大数据、移动设备、社交媒体、传感器、定位系统构成了场景的五种原力,同时提出,五种原力正在改变用户作为消费者、患者、观众或者在线旅行者的体验。它们同样改变着大大小小的企业,正在推动建构一个未来真实可感的场景时空。此情此景下,无论是技术还是用户都已经准备好迎接如此全新的浸媒体时代。

在技术方面,媒体与人工智能正在融合碰撞。一方面,网络高速互联、4G、wifi覆盖首先为其提供了技术基础。另一方面,依托移动设备技术的力量,未来直播的应用场景正在大幅拓展。例如:在今年北京车展期间“花椒”曾首次尝试VR直播,用户打开直播,即可看到立体的车型、配置等情况,改变了以往“二维图片+文字”的呈现方式,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引爆直播临场感,带来全景视频体验。同时,为这些智能技术提供支撑的大数据、云计算更是功不可没。事实上,场景理论赋予直播全新的意义,在网络互动直播中,通过大数据、传感器等在内的技术的进步将促使其更精准地进行服务适配,能提供更多的功能和服务,推动专业的、优质的内容融入到直播当中。

在用户方面,中国互联网用户已经基本完成了从电脑端向移动终端的迁徙,企鹅智库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天使用移动终端超过1小时的用户比例在81.5%,长达3小时的用户比例达到46.6%。以上数据充分表明当前的用户注意力已经发生转移,全身心投入到移动终端。注意力就是用户黏性的源泉,移动终端的用户黏性一旦形成,移动直播就拥有了大规模的潜在用户。在这其中,使用社交媒体应用获得新闻的比例更是高达49.4%,不难看出,社交媒体是目前移动用户与媒体接触的首要入口。社交媒体培养出用户乐于分享、乐于交流的社交氛围,超大的社交平台培养了用户的使用惯性,但现有的社交媒体多为简单重复的交流模式,用户的需求并没有得到完全的满足。目前,以微博、微信为首的超大社交平台,资讯形式多为文字、图片、短视频等,关注对象相对固定,用户得不到真正意义上个性化、参与感的满足,这样的推送终有一天会被用户所排斥。

三、直播+全场景,如何打造媒介全新生态

网络直播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形式,依托于移动互联技术、立足于人人皆可参与的UGC模式,通过实时呈现、在线社交及全景体验等方式,给新闻生产、社交环境等方面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直播+全场景,重塑新闻生产生态链。以直播方式报道新闻由来已久,以往的电视直播,受众的视角会受导播机位的限制,而当移动直播进入视野后,从新闻生产过程到用户体验完全被改变,各种个体或自媒体从自身视角出发提供的碎片化新闻素材,为用户呈现了多元的思考角度。移动直播的优势尤其在突发新闻的处理上意义重大,特别是借助VR/AR等技术,用户在体验直播的同时完全沉浸在新闻现场中,不仅仅是身临其境的感受,更是用户选择观看角度的完全自主。

因此,全场景直播完全改变了以往的新闻生产生态,新闻制作者与用户的界限逐渐消融,用户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自主选择视角。未来技术发展将会进一步将直播推向更多领域,而直播的意义不仅仅作用于新闻生产方面,更会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改变未来的媒体生态。

直播+全场景,打造新型社交环境。现实生活依托具体场景互动社交,而在线上传播过程中,作为场景五原力之一的“社交媒体”是移动传播生态链中不可忽视的一环,更是整个传播过程中的内容平台。网络直播平台的互动频率高,社交氛围浓郁,高质量互动的新“玩法”使用户和主播对直播产生依赖。相比单纯的文字、图片、视频,网络直播拥有更深入的交互体验与在场参与感。比如,用户乐于运用趣味性极强的虚拟道具作为礼物,通过这种符号化的方式表达观感和情绪。同时,主播可以根据直播平台的功能开展多人参与的互动,主播与主播之间、主播与用户之间,甚至用户与用户之间,都可以建立起亲密的互动行为,营造一个虚拟但可感的社交场景。在这里,直播已经演变成一种社交方式,直播间变身为社区。

直播驱动媒体焕新思维,赋予情感和创意。迎接未来的媒体时代,“浸媒体”是传播的关键词,媒体要给用户提供沉浸式的资讯内容、思维方式,让用户有沉浸式的思维表达和思维模式,有沉浸式的体验,在此过程中,直播需要借助虚拟现实、算法、大数据等技术来实现。未来的直播不可或缺的是技术动力,但更需要的是艺术驱动,这种艺术是思维和表达的艺术,需要情感、需要创意。《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也曾经提到:社交媒体作为场景时代的一个重要元素,随着社交媒体与其他四种技术的结合,它将成为极富个性化内容的源泉。这些内容使得技术可以理解你是谁、你正在做什么以及你接下来可能做什么等场景。预测用户未来的想法与期待,引导用户需求与行为才是移动传播的落脚点所在,更是“浸媒体”时代全新生态的动力所在。

参考文献:

[1] 彭兰.场景:移动时代媒体的新要素[J]. 新闻记者,2015(3).

[2][美]_伯特・斯考伯、谢尔・伊斯雷尔著,赵乾坤、周宝曜译.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第6篇

到那时,互联网信息将更具针对性,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Facebook和谷歌等公司会投资做这些事情,总之将来我们面对的肯定不是海量的信息,而是所需信息。

当然,未来社交媒体的重大意义不仅局限在信息方面,届时,现实与数字世界的连接将比以往更加紧密。

当我们在公园跑步时,可利用iPhone应用将身体状况与Facebook和Twitter的个人资料相关联,用户可追踪自己的信息,还可以与好友共享相关数据。Facebook和Twitter等社交网站将变成“社交仪表盘”,大体而言,Facebook和Twitter是一种社交渠道,其他公司可以在上面发展自己的技术和业务。例如,Stocktwits、Tweetdeck和Zynga等公司已经通过这两大平台获得了巨额利润。

社交媒体还将体现更多的特点,例如:将来移动技术将占支配地位,近距离无线通信(NFC)技术进一步发展,允许商家根据消费者的地理位置和兴趣而提供促销信息;人类关系将不再依靠传统的现实交往,一个人可与全世界的人交朋友,无论职业、种族和信仰,最终形成一个世界性的大熔炉;人类也将不再是被动的媒体消费者,媒体将以动态方式在所有平台上与我们互动,如同今天的《魔兽世界》玩家一样,每个人都将成为虚拟世界的一部分,并且拥有自己的化身。

怎样看待社交媒体

王冠雄:社交媒体如火如荼,一个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矩阵正在诞生。社交媒体营销下一站是自定义品牌社区?1、自定义URL,与用户分享更简便;2、可以详细分析用户;3、可以据此获得联系方式等信息;4、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分布广告;5、可以根据兴趣或位置来社区,互动更有效。

宋宁波:李开复说,社交时代真的来临了,而且很快很猛。西方的广告预算,快速地从其他地方(线下广告、搜索广告、Display Ads等)转移到了社交媒体。可口可乐拥抱社交媒体我并不惊讶,但是GE(通用电气)都在做这方面的品牌营销。这方面中国还有很大的空间发展。

戚祥:我们对网络要重新定义,网络不再会是以网页为主了,也不一定只是超链接的,网络可能是微博的数据流,可能是YouTube的视频数据流。超链接依然还会是超链接,网页也不会消失,但是可能不再是主流的了――凯文•凯利针对“社交媒体是否会全面替代网页”的提问如此回答。

第7篇

87%的受访者表示每天都会使用社交媒体,但不同性质和行业属性的企业,对社交媒体的使用频率也有较明显差异,非传统行业、中小企业对社交媒体接受和使用程度相对最高。

电子邮件、搜索引擎和即时通讯仍然是企业最为频繁使用的互联网工具,微博和移动应用的使用在企业人群使用增长迅速,使用频率数倍于博客、社区、RSS订阅等“传统”新媒体应用。

77%以上的受访企业已开设官方微博,其中半数获得认证,六成左右的企业官方微博粉丝低于1万,但抽样调查显示企业微博运营水平整体不高;70%的企业在社交媒体平台仍侧重于信息分享,企业在社交媒体所获取的受众规模大小与其市场投入的多少成正比。

调查发现,企业在社交媒体所获取的受众规模的大小,与企业在新媒体传播领域所投入的市场预算多少成正比关系。

1、相较于微博,SNS社交网站在中国企业乃至商务人士群体中的流行程度远远低于大众市场,普遍低于30%,仅有2成的企业表示在开心网、人人网等社交网站拥有品牌主页。

2、企业在新媒体传播领域的投入不断增加,且偏B2C的行业、市场预算充足的大企业对于新媒体传播的投入意愿更大。

3、近80%的企业进行社交媒体传播的目的还主要停留在提升品牌知名度、获得媒体关注度等公关传播层面,但同时企业也对通过社交媒体与客户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的互动和营销作用表示较高认同,印证了新媒体环境下公关与营销进一步融合的大趋势。

在过去12个月中,有近三成的企业表示社交媒体为企业网站所带来的流量“明显上升”,分别有超过半数的企业表示社交媒体平台为企业带来的新客户数量及产品销售额的影响“有提升但并不明显”,2成左右的企业表示“有明显提升”,在“媒体报道数量”方面,有18%的企业表示有“明显提升”。

企业对于新媒体传播和营销服务的需求全面增长,表现在人员、资金投入和对第三方服务需求等多个层面,偏重内容营销层面的新媒体传播服务仍然受到企业的青睐,B2C及偏B2C等行业需求表现更为明显。

对比企业在过去12个月和未来12月在新媒体传播方面的第三方服务需求,同比增长近5成;其中对于第三方服务按照需求排序依次为:1、活动策划及话题营销;2、社交媒体内容/维护;3、搜索引擎优化;4、多媒体视频创意传播;5、社交媒体舆情监测;6、社交媒体广告投放;和7、网络危机处理。--偏重内容营销层面的新媒体传播服务仍然受到企业的青睐。

在过去和未来的12个月内,企业专职新媒体传播及营销人才需求呈非常明显的上升趋势,在未来的一年里,企业内部对新媒体专职人员的投入需求同比增长一倍。

趋势分析与建议

对于企业

结合本次调查报告的结果发现,未来企业新媒体营销的核心竞争是基于内容的竞争,企业首先应当找准品牌自身的新媒体传播定位,制定并不断调整保持有效的新媒体传播策略,根据受众特点创建内容,与受众进行持续的沟通和互动;企业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社交媒体平台、专业工具、服务商,以实现内容的多角度精准投放、追踪、监测和效果评估,以提高基于新媒体的内容营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