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0 10:10:45
序论:在您撰写建筑设计内容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从广义的建筑学来看,对生活空间内部的设计和改造都理应纳入建筑设计的范围,但室内设计对于建筑设计绝不是简单的附加关系,而是宏观的规划与微观的细分统一于有机的建筑整体。也就是说室内设计延伸了建筑的空间体验维度,同时建筑设计的精神又渗透于室内的人性意境当中,它们相互贯通,彼此融合。更何况在当今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各类建筑都提出了更高层面上的诉求,出现了室内设计“建筑化”,建筑设计“人性化”的趋势,也就更加凸显了他们之间环环相扣、密不可分的联系。总之只有建筑设计的宏观框架是不完美的,而只有室内设计的细节表现也是不可行的,建筑设计是室内设计的基础好前提,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的延续和深化,只有使二者有机结合,协调配合才能给我们提供一个功能合理,赏心悦目,内外兼修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相结合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分属于不同的设计单位和行业,而通常情况下建筑设计又占主导地位,室内设计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二者在实际工程中很难结合完美,存在着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立意矛盾,进度脱节,配合失当的种种问题。具体分析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有主观认识的因素。如果有的建筑师只考虑本专业、本阶段的任务,与室内设计师在合作的观念和行动上缺乏主动性,各自为政,而将冲突和问题留给开发商后期去调整和解决,不仅降低了设计的统一性、完整性,更使得工程后期产生许多不必要的改造成本。其次由于对前期市场调研,策划定位产生的偏差就可能造成室内设计未能契合建筑宏观的意象。室内设计师因为专业原因常常表现出缺乏整体操控能力,对建筑设计指导内容理解不够时又未能及时向建筑设计师询问,或这对交互部分设计内容不够重视或分析不到位。一方面是由于室内设计的空间参照物和室内效果的载体不同于建筑的大框架设计与空间结构组合,但恰恰结构部分对室内设计的合理性又常常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设计中对彼此牵制,这种交叉部分的内容对建筑的整体性有着重要影响,配合不利容易造成建筑与室内之间尖锐的分歧与矛盾。通常我们所指的交互设计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平面柱网布置、交通疏散流线、功能或消防分区、设备管网布置。这些对室内设计师来说,要充分了解和考虑消防规范、设备要求、结构安全性等种种因素,避免在设计中使用不符合安全要求的构造、材料或把消防通道堵住的情况发生。认清了目前业界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不难看出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有机结合的必要性。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行业都已进入市场化阶段,二者实现有机结合,改善空间体验在今天显得尤其重要。如何使两者的合作顺利进行还需从业人员的不懈努力。笔者认为明晰上述两方的职责和设计内容,促进相互间的沟通,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合作是求得共赢的关键。
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结合的途径与方法
在西方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建筑学成就卓越,室内设计行业发展成熟,室内设计成功地结合在建筑设计之中。许多世界著名的建筑事务所和极富创造力的建筑大师在他们所承接建筑项目中都包括室内设计部分,并且会将其视为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下面笔者就以一些实例,介绍两条基本的结合方法:空间的塑造在人类恢弘的建筑史中,宗教建筑一直是以颗璀璨的明珠,特别是西方的教堂建筑因为外部建筑结构追求垂直向上的高度,室内也以尖拱、尖券、巨型彩色玫瑰窗的形式配合建筑设计营造出了超凡脱俗的空间意象。形式的统一在设计的领域,形式是精神的表现,精神上互相理解,形式上就能实现统一。就如建筑师运用“蒙德里安构成”的抽象元素组成了建筑单体,而室内设计师也可以进行拆分使用,创作出风格一致的家具、雕塑、壁画等等。
关键词:绿色 建筑设计 要点
引言:
国务院在2013年颁布的1号文转发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中明确提出我国“十二五”期间要完成新建绿色建筑面积10亿m2的目标,随着政府推动,绿色建筑数量还将更加迅速的增加,对绿色设计的需求也将越来越大。
1、我国绿色建筑发展
我国从2006 年颁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开始,陆续出台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规划设计部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运行使用部分)》《绿色工业建筑评价导则》《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商店建筑评价标准》《绿色超高层建筑评价技术细则》《绿色校园评价标准》《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等标准,并且已有20个地方在国家标准基础上推出了地方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经过逐步完善与发展,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而且结合绿色项目的经验积累,对2006年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进行了修编,目前新版标准已完成征求意见稿,于2014年颁布。随着标准体系的完善,绿色建筑数量的增长速度在不断加快。虽然2006年就出台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但我国的绿色建筑自2008年才进入实质性的发展,从2008年10个、2009年20个,2010年已突破性的增长到82个;2011年增加了241个,几乎比上一年增长了2倍;2012年389个,2013年518个,绿色建筑数量呈井喷式增长。
2、绿色建筑发展的影响因素
降低能耗、更低的温室气体排放、保护自然资源、减少水资源消耗、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是各国建造绿色建筑最重要的环境原因。也就是说,各国对绿色建筑设计作用的认知是较为统一的,即绿色建筑目标主要为降低能耗、减小建筑对环境的影响与提高建筑室内环境品质这三大方面。
高昂的原始成本、缺乏政策支持、激励、资本支出与运营成本节省之间的挑战、缺少市场需求、可承受性――绿色是高端的、缺乏公共意识与缺乏专业人士等因素是阻碍绿色建筑发展的因素。特别是高昂的原始成本,虽然2012年比2008年有所下降,但依然是各国绿色建筑首要关注的问题。由此也可以看出绿色设计的重要性。靠设备与技术堆砌的绿色建筑成本高昂,唯有通过绿色设计,从设计的根本上实现与环境融合、各专业协调、技术适宜,才能降低投资,实现便宜的绿色建筑。
3、绿色建筑设计的内容与要点
3.1绿色建筑设计涵盖的内容
绿色建筑设计所涵盖的范围很广,涉及从宏观的区域规划到单体的专项设计,从新建建筑到改造项目,乃至绿色建筑的认证,都属于绿色建筑设计的内容。
3.1.1绿色城市区域规划设计与咨询。在规划阶段,结合总体规划理念进行环境分析、能源规划等可持续城市规划技术服务,取得满足绿色、低碳、生态等要求的城市规划文件。在前期阶段,通过基于项目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技术条件、技术成本的专业调研,确定建筑项目的实施目标和技术策略。主要设计技术包括绿色生态规划咨询与优化设计、区域能源规划咨询与优化设计、新建建筑节能评估专项分析和区域风环境分析与优化设计。如现代设计集团做的包头新都市中心区规划风环境分析、青岛蓝海新港城风环境优化、四方欢乐滨海城室内外风环境分析等。
3.1.2建筑绿色专项设计。在项目设计阶段,设计结合日照分析、室外风环境模拟、室内自然通风模拟、自然采光模拟、建筑遮阳模拟、围护结构节能计算、建筑能耗模拟分析等分析技术,对设计进行优化分析,推进设计。主要设计技术包括建筑采光遮阳设计与数值模拟分析、复杂建筑全年能耗及节能潜力分析、复杂式地源热泵系统优化设计及仿真分析、室内舒适度分析及优化设计、日照分析、围护结构节能分析。如:烟台机场节能专项设计、上海虹桥产业楼全年能耗计算分析、复合式诚品书店文化商业综合体地源热泵土壤热响应试验和系统优化分析、南京机场节能专项设计、京沪高速铁路上海虹桥站遮阳系统专题研究、上海汇都公寓地源热泵与太阳能热水集成设计专项等。
3.1.3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设计。不仅是新建建筑,对既有建筑改造也可以将绿色理念融入其中,做可持续的设计――寻求资源、环境与空间品质的最佳平衡,使历史得以延续,当下能够适用,未来可以发展。将既有建筑改造需求同现有造型特征进行紧密结合,是绿色改造设计的一个重点与难点。此类设计实例如上海香港广场南、北楼裙房外立面装饰工程节能设计、银河宾馆节能改造、虹桥宾馆节能改造等。
3.1.4绿色建筑星级认证。从建筑设计到最终绿色星级的认证,提供绿色建筑全过程服务内容。如:项目绿色开发策划、绿色星级目标定位可行性分析、绿色任务书设置、绿色规划与建筑方案咨询、绿色专项技术分析(日照分析、室外风环境模拟分析、室内自然通风模拟分析、自然采光模拟分析、建筑遮阳模拟分析、室内外环境噪声模拟分析、围护结构节能计算、建筑能耗模拟分析等)与绿色管理(施工绿色技术交底和绿色施工指导)等内容,并委托专家团队进行质量控制,从而获得国家绿色建筑星级认证和美国LEED 认证。此类项目如苏州诚品绿色建筑设计、申都大厦绿色建筑设计、湖州太湖旅游度假区绿色建筑设计、崇明陈家镇能源中心绿色建筑设计等。
3.2绿色建筑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绿色建筑设计强调的是建筑对气候的适应性,应首先通过建筑本体的设计尽可能实现建筑性能与品质的优化,如微环境设计(风环境优化、日照控制)、建筑遮阳(活动外遮阳)、立体绿化(垂直绿化、屋顶绿化)、自然通风(通风隔音窗技术、中庭、拔风井、导风构造)、自然采光(光导、光纤照明)、隔热保温(保温遮阳一体化外窗、双层幕墙、变色玻璃、断热桥构造、气密性)等设计,这也是需要资金投入最少的部分,投入产出比高;在此基础上协调暖通、电气、给排水等专业进行技术优化,实现设备的高效运行,如智能照明(LED 照明、光感控制)、能量回收利用(空调排风热回收、冷凝热回收、烟气热回收、电梯势能回收)、能效监控(能耗分项计量、水泵风机变频调节、可变新风比、污染物控制与设备联动)、节水技术(节水卫生器具、微灌滴灌技术)、蓄冷蓄热技术、冷热电联产技术;最后可根据条件考虑增加可再生能源与资源的利用设计,如太阳能(热水、发电、制冷空调、采暖)、浅层地热能(土壤源热泵、地表水源热泵、海水源热泵、地下水源热泵)、风能发电、生物质能利用、水(雨水、中水)、材料(废旧材料、可循环材料)。
另一方面,绿色建筑设计还应注意应用技术对建筑功能、气候条件的适用性。不同绿色技术有其不同的适用条件,以土壤源热泵技术为例。土壤源热泵系统适用于冬夏季负荷相近的地区或建筑;尤其适用于热负荷大、间歇运行和占地面积大等特点的建筑使用;宜与其他系统形成复合式系统,以确保系统的可靠性和高效运营。如上海浦东游泳馆,占地面积较大,运行时间为间歇运行,泳池热负荷大,非常适合采用土壤源热泵,经过两个加热和两个制冷季的运行,土壤温度基本保持稳定;而地源热泵在运行过程中,间歇运行也有利于土壤温度的恢复。
4、结语:
绿色建筑设计是从设计之初就贯彻绿色理念,利用性能化分析手段优化设计,协调各个专业,选择适宜技术,从而实现建筑对环境影响的最小化、建筑性能的最优化及建筑能耗最小化的目标。随着绿色建筑的大力推进,绿色建筑设计将是未来建筑设计发展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通知.(2013)1号
关键词:改革 实践 建筑学 教学
中图分类号: 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0-0030-01
《建筑设计基础》是建筑学专业本科教学中的一门重要课程,肩负着引导学生从几乎一无所知到认识建筑、表达建筑,进而初步设计建筑的责任,它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应该与时俱进,不断革新。
1 改革的必要性
1.1传统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
《建筑设计基础》是建筑学新生的首门专业课,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学习建筑学基本的理论与常识,还要学习实际动手操作,进行建筑表现技法的训练,然后通过学习形态构成的知识并掌握建筑方案设计的基本流程和方法。整体来说,《建筑设计基础》是从理论到实践、从设计到表达的课程,它的内容之繁杂、跨度之大是其他建筑学专业课程无法比肩的。
建筑表现技法的学习需要相当多的时间练习,以积累操作的经验和加深身体的体验,所以过去它们是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与之相适应的,以往建筑设计基础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布置一系列表现技法的任务,学生花大量时间完成任务。建筑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主要靠教师抽空讲述和学生自学。建筑设计入门的教学过去常常是布置一个小型建筑设计任务,让学生完成一套设计方案图纸的绘制。
1.2新的需求与矛盾
传统教学内容的庞杂和教学模式的单一,容易使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沦为单纯的建筑表现技法课程,忽视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最重要的价值――建立学生的设计思维。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建筑表现方法,但建筑思维却没有建立,在后续的建筑设计课程中表现出茫然不知所措,不知道该如何开始设计。
随着技术的发展,如今的建筑设计表达已经进入了计算机时代,手绘图纸大量削减,水彩渲染效果图几乎绝迹。因此,过去在设计基础课程中占据很多课时的墨线线条和渲染训练实际上在学生后来的设计表达中应用并不多。而作为建筑设计构思的辅助手段,如徒手建筑画、建筑制图、建筑模型制作反而需要加大力度练习。
考虑上述需求与矛盾,《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内容必须改革。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被动学习的状态,教学模式也必须改革。
2 改革措施
2.1教学内容的改革
将教学内容的重点放在建筑思想与方法的培养上。课堂教学中丰富建筑理论常识的内容,与当前建筑发展相联系,注重介绍当代著名建筑作品和建筑师。适当删减建筑表现类的课程内容,比如水墨和水彩渲染,将之改为课下学生自习。扩充形态构成教学内容,将之与建筑方案设计入门的教学结合,形成从抽象的构成设计引导至具体的建筑设计。让学生从二维的平面构成、色彩构成过渡至三维的立体构成、空间构成,形成从二维至三维的设计概念。同时穿插建筑构图分析、建筑形体构成分析和建筑空间构成分析,将建筑设计的平面立面安排与平面构成联系起来,将建筑设计的外形塑造与立体构成联系起来,将建筑设计的空间组织与空间构成联系起来。最终,让学生形成从抽象到具象的设计思维,并掌握分析建筑的方法和具备鉴赏建筑的眼光。在课程后期加强建筑设计入门的引导性教学,对设计的前期调研分析、设计草图讨论、设计文本表达、设计概念阐述等环节安排充足课时,进行启发、互动、讨论模式的辅导教学。
2.2教学模式的改革
建筑理论相关的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情景教学模式,将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结合起来。利用投影仪等现代化工具向学生展示建筑图片和照片,加深学生对建筑作品的直观感受。运用大量实例讲解代替枯燥的文字描述,利用精美的照片、图片给学生带来视觉震撼,吸引学生注意,提高学习兴趣,再辅以生动的语言描述令学生印象深刻。
教学全过程中运用讨论启发模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在教学中各个环节均可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答案,也可以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互问互答、讨论分析。还可以将某些教学内容交给学生试讲,教师和同学点评、提问,形成师生互动,这样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鼓励创新与超越。
学生任务成果评讲采用师生互评模式。学生成果评讲是《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评讲能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和不足,激励学生加强技能训练。评讲采取公开展示的形式,将所有学生作品布置在一起,先让学生互相观摩,发表看法,互相评价。然后由学生一一自述作品特点,教师从旁加以点评。这样的师生互评模式最大限度的展示了学生作品的特色,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也让师生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和信息交流反馈。
2.3考核形式的改革
《建筑设计基础》注重实践,因此成绩考核不适合采用考试形式,而是以平时表现为主,结合课堂表现、任务完成度、作品展示讲解、作品修改完善度等方面综合考虑,避免考试制的片面性。课程成绩由考勤、课堂讨论、任务成果成绩三部分组成,其中课堂讨论成绩由每次上课时的提问和讨论的表现决定,而任务成果成绩则由任务完成度、作品展示讲解、作品修改完善度三者决定。这样一来,学生对于自己平时的表现会更注意,教学中的听讲、讨论、完成任务、成果讲述、作品修改等具体环节都会被学生高度关注,由此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关键词: 绿色建筑 ,设计内容,太阳能,环保材料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economic, environmental, health, and many other factors of urgent request, the green building is developing rapidly, in construction field, advocate of various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technology applic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building, this would not only help to promote the quality improvement of global environment, but also contributes to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fe quality.
Keywords: green architecture, design content, solar energ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aterial
中图分类号:X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绿色建筑概述
绿色建筑也称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它并不是指绿色的建筑物,而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等),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绿色建筑能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舒适的空间建筑,同时还要实现最高效率地利用资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它不仅仅是“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还是“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重要途径,更是我国实施 21 世纪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建筑在发展原则上坚持可持续发展,在理念上贯彻绿色平衡,在整体设计上讲究科学,集成绿化配置、通风和采光的设计上都强调自然化,对于围护结构采用低耗能材料,在太阳能利用、地热利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的使用上,充分展示人文与建筑、环境及科技的和谐统一。
2 。绿色建筑的设计内容
绿色建筑设计的核心问题是解决建筑与环境之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负荷(即减少能源消耗和资源浪费以及建筑材料对环境的污染),并提供轻松、健康、舒畅等良好的生活空间;与自然环境亲和,做到人及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处,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和造福人类的目标。
2.1减少能源消耗及资源浪费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使用过程中的节能,另一方面还要考虑蕴含在建筑材料本身中的能源消耗量。在满足建筑的使用功能和结构安全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地选用生产能耗低的建筑材料。回收利用率较高的建筑材料,在材料的选择上也应该尽量就地选材减少运输过程中的能耗和污染。
2.2注重材料的节约
在建筑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在满足结构要求的基础上节约材料,充分发挥材料的性能,例如结构工程师可以根据经验和计算使钢筋满足最小配筋率的要求下尽量减少钢筋的用量,在水泥中添加一些添加剂减少水泥的用量,另外还可通过建筑体形设计达到节能效果,如平面布局、平面形状、进深、 体形系数、表面面积系数、长宽比和朝向,合理设计建筑的墙体、门窗、屋顶、热缓冲区及有效遮阳,提高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也对建筑材料的节约有着重大意义。
2.3太阳能的利用
光热转换是人类直接采集太阳光能量的方法。转换装置,基本上分为平板式集热器和聚光式集热器两类。因此可以利用阳光直接射在黑色粗糙表面上变热设计出太阳能住宅,另外还可以利用反射镜或透镜聚光产生热原理,在屋顶上装上薄铁皮制成的集热板上,当集热板被晒热,光变成了热。当空气从集热板下面流过,就可以把热量带走。需要时可通过风道,送到房间里取暖。太阳能住宅的另一优点是光电转换。就是通过光电器材,将太阳能直接变为电能。最通常的光电器材是硅电池板。其原理是硅晶材料在光的照射下释放电子,这就是光电效应。在计算器、收音机、汽车上都能用这种硅太阳能电池。
2.4 风能的利用
风能是一种清洁而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通过风力机将风能转化为电能、热能、机械能等各种形式的能量后,用于发电、提水、制冷和制热等。利用独立运行方式,通常是一台小型风力发电机向一户或几户提供电力,它用蓄电池蓄能,以保证无风时的用电。风力致热的主要原理是“搅拌液体致热”即风力机带动搅拌器转动,从而使液体变热。“液体挤压致热”是用风力机带动液压泵,使液体加压后再从狭小的阻尼小孔中高速喷出而使工作液体加热。
2.5 选择环保型建筑材料
环保型材料主要有:基本无毒无害型。指天然的,未经过污染只进行了简单加工的装饰材料。如石膏、滑石粉、砂石、木材、某些天然石材等。低毒、低排放型。指经过加工、合成等技术手段来控制有毒、有害物质的积聚和缓慢释放、因其毒性轻微、对人类健康不构成危险的装饰材料。如甲醛释放量较低、达到国家标准的大芯板、胶合板、纤维板等。
环保装饰材料:植草路面砖是各色多孔铺路产品中的一种,采用再生高密度聚乙烯制成 环保墙材。新型加气混凝土砌块,可用木工工具切割成型,用一层薄沙浆砌筑,表面用特殊拉毛浆粉面具有阻热蓄能效果。环保墙饰:草墙纸、麻墙纸、纱绸墙布等产品,具有保湿、驱虫、保健等多种功能。环保管材:塑料金属复合管,是替代金属管材的高科技产品,其内外两层均为高密度聚乙烯材料,中间为铝,兼有塑料与金属的优良性能,而且不生锈,无污染。
环保照明。通过科学的照明设计,利用高效、安全、优质的照明电器产品,以达到节约电能、保护环境为目的。
2.6 选择合适的建筑环境
选择土壤中不存在有毒、有害物质及地温适宜、地下水纯净的建筑环境。建筑内部不使用对人体有害的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保证建筑室内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当,从而使居住者感觉良好而利于促进人的身心健康。
2.7 加强绿色环境的保护
在建筑施工现场减少对场地的干扰,减少对绿色植物的破坏,减少噪音,减少环境的污染,减少水资源的浪费等等。从而实现实施科学管理,保证施工质量,消减污染,满足环境需求,最终实现绿色施工体系。
3 。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
未来的优质建筑应该是在环境友好的基础上为人们提供良好生活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型建筑。要建成这样的建筑,必须让生态规划成房屋建筑中各类规划设计的主要部分,这需要有关部门更多地推出支持绿色建筑设计的政策,也需要各专业领域人才的共同探讨。
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人类共同的主题,尤其是使目前建筑逐步向高消耗、高污染型发展模式向生态型模式转变,而绿色建筑则是该转变的必由之路;可持续发展表达出的是一种共识,即人类的发展在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同时,也不应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其包括需求和对需要的限制两个基本要求。发展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而建筑在其形成及运营过程中以不同形式表现的大量消耗、改变和转化自然资源的过程,无疑会对各方面环境造成影响,也势必影响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建筑师以及设计师已经意识到只有通过合理的建筑设计手段才能减轻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建筑与传统建筑相比较更注重事先考虑建筑对环境的尊重与适应,其从考虑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应用、高效利用可再生资源以及营造更为舒适的居住和工作空间等方面考虑。
建筑物的循环再利用在资源紧张的21世纪,成为一个较有潜力的课题。这使一些建筑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开始从另一个绿色角度考虑是否能利用现有的资源对已有的建筑物进行加工利用,减少建筑资源的浪费,为房地产企业在满足市场客户需求的基础上,降低相关的建筑成本。特别是在当今某些城市房价高居不下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降低房地产建筑成本,达到降低房价,缓解人们为买房而带来的生活压力,以及政府为平衡房地产相关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而产生的调控压力。通过对建筑物的循环再利用和再生设计,一方面是可以避免和减少建筑建造过程中某些稀缺资源的使用;另一方面是可以通过在建筑物使用过程中植入人性化理念,如采用绿色生活理念,利用相关可循环利用和再生的能源,利用太阳能进行取暖、供热水,利用废水再循环利用技术等,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达到节约能源,降低居住者的生活成本的效果。
4 。结束语
总之,绿色建筑环境思想已成为建筑设计中环境要素之一,经历了从发现到提倡的发展过程。建筑与环境的互动成为新时代的建筑设计思想的新发展方向。我国是人口和能源消耗的大国,因此加大绿色建筑的研究,无论从环境的角度还是能源的角度都将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城市 建筑设计 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观点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来源于生态学,针对资源与环境,可以理解为保持或延长资源的生产使用性和资源基础的完整性,意味着使自然资源能够永远为人类所利用,不致于因其耗竭而影响后代人的生产和生活。比较完整的定义是:“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群需求又不损害别的地区或别的国家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观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其核心思想是关注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
建筑设计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是:首先,建筑设计可持续发展从建筑本身的节能出发,实现能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在建筑设计中,需要审计使用能源和原料的方式,力求减少损失,杜绝浪费并尽量不让废物进入环境,从而减少企业建筑活动造成的环境压力。其次,建筑设计可持续发展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同人类社会进步相适应。建筑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居住和生活,建筑设计理念自然应该以当代社会为依托,与周围的社会环境相适应,与时俱进地提高生活质量。
二、当前在我国实现建筑设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建筑的可持续主要包括能源可持续、环境可持续、生态可持续,而其中能源可持续是最为突出的,它包括了能源节约,能源替代和能源回收三个方面的内容。在我国,人均资源匮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大量的城镇和基础设施建设对可持续发展的冲击已日益严重,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建筑业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如水、能源、土地和原材料在建筑材料的应用上,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建筑都在使用粘土砖、石材、混凝土等高能耗的建筑材料,这些建材在生产加工、制作安装的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资源,并且产生大量的废渣、废气、废水,从而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
第二,大规模的城镇和基础设施建设本身也对原有地理环境产生破坏它占用了大量的耕地、林地、水域等,区域原有的生存环境和生态平衡受到冲击,地貌地质条件产生变化,生存条件趋于恶化。
建筑耗能在我国社会耗能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早在2001 年我国建筑年消耗已达到 3.76 亿t标准煤,占总消耗的7.6%,现在建筑耗能已占到全社会耗能的 1/3(不包括生产建筑过程中的耗能)。当前严峻的现实让我们重新思索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也认识到在规划和建筑领域实现设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三、现代设计的可持续发展观表达
1、尊重历史文化
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哲学思想、优秀的古建营造,我们需要重新学习。延续传统文化,回到起点寻找答案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最好开端。如果今天的规划师和建筑师能考虑回到母体文化,向古人学习,吸收优秀的华夏文明,承担起传承中华文化的责任,那样我们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就找到了发展的根基。中国现代的建设是建立在古人建设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历史环境、场地环境也决定了我们的操作要前尊重历史,后虑及子孙,我们需要担负起承前启后的任务,不尊重历史和文化我们将什么都不能留给后来人。
2、尊重地域文化
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和一个幅员广阔的大国,东西、南北均有很大的文化差异,地域文化也是我国历史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常讲的环境的一部分,适宜才能够和谐,因此在规划和设计上我们要充分挖掘潜在的地域文化资源,将新的创造融合于既有环境中。对地域文化的尊重、对生活习俗的尊重、对地方材料的使用、对当地地理气候的了解等等都将有利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3、尊重环境
与城市环境、地段环境建立起良好的关系,是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我们所要建设的城市或者建筑应该处于谦逊的状态,应该对环境表达出若谷的胸怀,如果我们所有的建筑都能够处于这样的状态,可持续发展也就获得了更舒适的空间,由于对环境的尊重,我们也将因此得到更多的尊重,这是规划师和建筑师的职业使命。尊重外部环境的同时,也要尊重区域的内部环境。在很多项目的场地中会有旧有资源存在,可能是历史悠久的古建,也可能是经年的老树,这些也是需要我们尊重的一个组成部分,当我们把这些资源看作未来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时,新的创造就有了真正深厚的底蕴,区域也因此将焕发更强大的生命力。
4、建筑的科技手段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科技手段在节省能源、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太阳能、地能、风能等能源的使用将大大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现代变废为用技术也将有助于资源的节省,如建筑垃圾的再加工处理,中水技术等的使用;智能化技术有利于对能源使用的监控,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浪费;提高建筑保温隔热性能的相关技术等。研发适合中国建设需要的本土化技术、低成本高性能技术,使用自主产权技术将更有利于中国未来的发展。在这方面我们和发达国家相比做得还远远不够,不但需要更多的技术研制,也更需要技术的市场化应用。
5、可持续发展观的建筑形式语言
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首先建筑的形式语言是理性的语言,一切是围绕建构长期和谐环境,有利于城市发展展开的;第二,形式语言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内涵是必须强调的;第三,形式与功能构成有机的建筑,脱离功能的形式与没有形式的功能都是单薄的建筑表现。前两年很多建设刮起的“欧陆风”,近两年屋顶的“飘板”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都是站不住脚的。既浪费资源又缺乏对环境尊重的建筑,都是背离可持续发展的。
我国可持续建筑建设的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更应该加快建筑设计可持续发展的步伐,追求可持续发展、发展绿色建筑是建筑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协调处理好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感性与理性完美结合的可持续建筑。
参考文献:
[1]庄俊河.浅谈建筑设计的可持续发展[J].科技与企业.2012(04)
[2]邹志生.浅谈我国建筑设计如何考虑可持续发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09(07)
关键词:房屋建筑;防火;设计
1防火设计的重要性概述
在整个房屋建筑设计当中,防火设计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是建筑物安全性的基础保障。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房屋建筑群密度愈来愈大,特别是住宅小区域商业街较为集中,并且聚集了大量人口。在这种情况下,房屋建筑用电量、燃气使用量必然会不断上升,这显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火灾风险。如果防火设计不合理,会进一步加大房屋建筑安全隐患,一旦出现火灾,后果不堪设想。在建筑火灾当中,建筑材料由于高温影响会逐渐分解,并且产生大量毒气烟雾,建筑结构受到影响时就可能出现楼层坍塌,导致建筑物受到严重破坏。因此,在防火设计过程中要围绕这些危险因素进行针对性设计,这样才能保证防火设计的有效性,让房屋建筑维持相对安全的状态。
2影响人员安全疏散的相关因素
防火设计的主要目标在于预防火灾以及出现火灾时尽最大可能保证人员安全。因此,在防火设计当中要对影响人员安全疏散的相关因素进分析。通常情况下,当房屋建筑出现火灾后,内部人员能否安全疏散主要取决于所需安全疏散时间及安全疏散时间的相对值。若所需安全疏散时间低于安全疏散时间,即认为安全疏散设计是合格的;若所需安全疏散时间高于安全疏散时间,则认为安全疏散设计不合格。在建筑火灾发生过程中,多数情况下燃烧是不完全的,会产生大量有毒烟雾。相对于明火,烟气才是建筑火灾当中对人们生命安全最大的威胁因素。出现火灾后,烟气与火灾会从起火区向非起火区逐步蔓延,并且烟气会蔓延较长距离。一定时间内,与起火区相连接的通道、房间等会成为烟气蔓延的通道,也会对火灾险情抢救产生严重阻碍。在烟气当中存在大量有害气体,如CO、CO2等。其中CO浓度超过0.2%时,便可能造成人体中毒;CO2达到一定浓度后会引发视觉障碍,甚至导致意识丧失,最终致死。除此之外,热辐射也会对人员疏散产生严重影响。当烟气临界温度达到180℃时,烟气所产生的热辐射会对人体产生直接伤害,进而阻碍人员正常活动,严重威胁其生命安全。
3房屋建筑防火设计的主要内容分析
3.1耐火等级
房屋建筑防火设计过程中,耐火等级是十分重要的基础参数。通常情况下,民用建筑物的耐火等级主要分为四级。
3.2防火、防烟分区
在房屋建筑当中,可利用耐火性能较优的分隔构件将建筑物划分为若干个区域。即便某一区域出现火险时,由于分隔构件的作用,也能够将其控制在局部区域内,避免火灾蔓延。防火分隔构件主要包括防火墙、防火卷帘门等。其中防火卷帘门设计时必须达到《钢制防火卷帘通用技术条件》相关标准。防烟分区主要是指将烟尘集中隔离的区域。通过合理设计分区能够促进烟尘从建筑物内部排除,有利于人群疏散。通常情况下,防烟分区要以屋顶向下不低于500mm的梁为界,其主要构件包括挡烟梁、隔墙、挡烟垂帘等。
3.3总平面防火
总平面防火是房屋建筑防火设计当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进行总平面规划设计时,需结合建筑功能、性质及高度等属性对建筑之间的距离进行合理设计,以满足防火间距要求。若实际间距无法满足防火间距要求,则需要构建防火墙。在进行消防车道设计时,尽可能将车道设计为环形车道,尽头车道要设置回车场或回车道,保证车道面积满足相应规范。同时要求消防车道净宽、高不得低于4m,且转弯半径要满足消防车的转弯要求。另外,总平面设计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防火扑救面位置及场地超度及宽度与建筑物间的距离,保证防火救援工作不会受到限制。
3.4消防给水系统
消防给水系统主要分为分区给水与不分区给水。通常情况下,当消火栓栓口静水压力超过0.80MPa时,则采取分区给水形式;若消火栓栓口静水压力低于0.8MPa时,则采取不分区给水。分区给水方式当中,并联分区由于各分区相互独立存在,自成体系,因此具有更高的安全性,但建设成本相对较高,后续维护管理较为困难。目前,减压阀分区给水是最为常见的分区给水方式。该方式系统构造较为简单,建设成本低,且管理较为方便,可同时满足安全要求及经济要求,但需要保证减压阀的质量。
3.5电气防火
电气防火设计过程中,需要结合建筑物功能性质,确认消防供电级别。同时,要做好电源、配电线路、电气设备防火设计,确保消防用电不能中断;在出现火险后,能够主动切除起火部位的非消防用电,遏制火灾蔓延。另外,可在建筑内部设置智能火灾报警、控制系统,系统由烟感器、温感器、反馈系统等构成,保证在第一时间做出火灾信息反馈。
4结语
房屋建筑防火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在具体设计当中,要充分把握建筑本身功能属性及周边环境情况,合理设计,控制细节,尽最大可能降低火灾风险,保证建筑防火的有效性,为人员安全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永琴.浅谈房屋建筑的防火设计经验[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02):33-34.
[2]玉素普江•吾木尔江.建筑防火设计应注意的安全问题[J].建筑工人,2013(03):16-17.
方法/步骤11:设计依据
2:工程概况
3:建筑防火设计
4:墙体工程
5:屋面工程
6:门窗工程
7:外装修工程
8:内装修工程
9:室外工程
10:节能计算
11:防水防潮处理
12:建筑构配件